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职业道德与法律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6 16:00:3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职业道德与法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职业道德与法律

篇(1)

二、中职院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部分教师的价值观受到了较大影响,在具体的职业教学中也更加侧重于技术教学,因而对于职业道德教育与法律知识的讲解有所欠缺,这种现象虽然在近年来有所改善,但是学生的学习意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改进。单一的教学方式与枯燥的教学内容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其实际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提升。这对于学生的成长与个人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需要在教学方法与形式上进行有效的改进,以便于更好帮助学生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

三、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案例教学及其运用

1.讲解法

在进行案例的选择时,需要尽可能地贴近人们的生活,这样既便于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引发学生的深思,引以为戒。在讲解案例之前需要通过简短的理论知识来做铺垫,然后再将案例抛出,引发学生的探讨与学习。讲授《避免误入犯罪歧途》中,教师向学生们讲述了19岁的小佳偷走残疾人鑫鑫900元治病费用,耽误了鑫鑫最佳的治疗时间最后双腿截肢。小佳这种行为已触犯刑法,故以盗窃罪判处其一年有期徒刑,并罚款1000元。教师告诉学生,若按照小佳的盗金额,还构不成犯罪,但其所盗窃的对象是残疾人,并且造成残疾人双腿截肢的重大后果,带来的危害性极大达到了犯罪标准。通过专业性的总结帮助学生明确地知道犯罪是非常严重的行为,并且一旦触及到法律就会给自己的人生造成无法抹去的污点。

2.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阅读相应的案例或者观看相关的视频,让学生进行问题的分析。例如,讲授《依照程序维权》时,引入案例如下:李某在舅舅的织布厂上班。9月末,李某向自己的舅舅讨要3000元工资多次,未果。为了能够要到工资,李某绑架舅舅的小儿子,并电话威胁舅舅发放自己应得的工资。当李某看到舅舅及其妻子赶到,立即把其儿子高高举起,并恐吓他们要把孩子狠狠摔在地上。之后李某被制服,法院最终以非法拘禁罪拘役李某五个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针对该案例进行积极的探讨,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最终让学生明白,有些事情是可以通过法律武器来进行维护的,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于法律的认知,法律的存在不仅仅是惩罚坏人,同样也是保护正义的有效武器。

篇(2)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是一门培养学生高尚人格、陶冶道德情操、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质的课程。教材内容是浅显易懂,但是接受知识的对象——学生的文化水平、思想素质都是较差的,必须把学生定位在即将走向第一线职业岗位的人,围绕课程内容,结合经济建设第一线的特点、要求和发展趋势,有选择这一培养目标。因此怎样教好这门课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对学生就业后成为行为的准绳,却是一件很艰难的问题。经过我十多年的教学积淀,进行改革,进行了如下几方面探讨,实践证明,效果显著,卓有成效。

一、身先学生,为生师表

《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的实践性很强,对于职校学生都来自普高不要、爹妈不教、无可奈何上职校,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纪律差,爱听不听,为了使学生重视这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我总是以自己多年的言行举止,模范行为言传身教去感化学生。例如谦虚地表白自己爱岗敬业、勤政廉洁、生活简朴等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讲授自己一些遵纪的行为,同时也毫无保留的剖析自己的一些缺点和失误:有时上班迟到,没有遵守劳动纪律,与同学交流思想不够,欠热情主动,教育、教学方法不够新,钻研业务知识欠精等,请同学们提出宝贵意见。同时要求学生自己分析,对照课本内容,进行自我检查,提出自我批评。这样做既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融合师生关系,又能把这门课程作为对学生育人教育的一个主阵地,更能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兴趣当先,注重学法

如何使学生对《职业道德与法律》产生兴趣,首先,我们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与道德、规范和法律和我们息息相关。注重典型事例的讲解,从事例引新课,在事例中引结果,并且联系当前时政事例恰当进行教学。例如,讲解《珍惜生命权利》这一课。从讲述《儿子不听话,母亲杀死8岁亲生子》这一事例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母亲黄某为什么会受到法律严厉制裁?什么是生命健康权?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有什么意义?我国法律是如何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的?又如在讲授“公民的姓名权不受侵害”,引导“冒名顶替上大学”这一事例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同时让学生试举生活中发生过的或社会上乱用、冒用、盗用他人姓名的不正当行为,学生们非常活跃,积极性大大提高。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再三强调,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特别是职校的学生很懒,要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的习惯,强调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的重要性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到校外做法律知识宣传人,写心得体会,模范遵纪守法,终身受用。

三、撷取案例 提高信力

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感,提升道德境界,提高道德认知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何为正确,如何修正自我并追求至真至善,更要让学生知道何为谬误并有效地规避错误行为。很多时候我们更多地注重正面宣传教育和知识传授,而往往忽视反面论证。殊不知正是被我们有意无意忽略的社会现实恰恰是学生疑窦丛生并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困惑,倘若在课堂授课中教师能将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分清晰明,是最能够触动和震撼学生心灵,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例如,在讲“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四课“恪守职业道德”时,我将近年来大家熟知的网络术语融合到课堂授课中,诸如“范跑跑”、“楼歪歪”、“楼脆脆”、“躲猫猫”、“钓鱼执法”等,引导学生对社会热议的“焦点事件”中相关当事人的所作所为,从职业道德层面进行讨论、分析。这些现实案例经过网络即时便捷地传播,学生耳熟能详,在兴趣地驱动下他们主动参与,人人有想法,个个有话说。

中职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教师不要仅仅聚焦于生活的阳光而忌讳谈社会的“灰色”,讳疾忌医并不利于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提高,职业道德课就是要在良莠不齐的多元价值体系中引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去实践并努力坚守。

4巧设问题,活跃课堂

提高职业道德课堂活力和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不是课堂中的“看客”和“听众”,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行动者。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并根据授课内容巧妙设计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和关注的问题是提高职业道德课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学中,我结合项目教学法的原则,尝试采取鼓励质疑、允许试误、减少约束的策略,通过问题导引、教师导航、讨论探究,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例如,在讲授“恪守职业道德”第一节——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灵魂一课时,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理论争锋”和“观点归总”两个环节,将“观点一:职业道德是大道理,我是小人物,因此职业道德对我没用”;“观点二:职业道德是一纸空文,社会上很多违背职业道德的人生意很火,所以,谁遵守谁吃亏”;“观点三:违背职业道德而获得利益只是短暂的,遵守职业道德获利才是长期的、永久的”作为讨论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惯常思维模式生发的困惑和疑虑,讨论中让学生结合“三鹿劣质奶粉”、“瘦肉精”、“苏丹红”等事件进行合作探究,不预设标准答案,也不按照既定的框架和路径来启发、引导,甚至“牵引”学生进行标准化思考及探究,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思考的权利,让学生的质疑在课堂中有释放的空间。

4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丰富教学内容

每届学生上到第八课《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时,我都向学校申请,与当时法院取得联系,派学生去现场直接观察审判,使学生了解审判程序,感受法律的威严,树立敬畏法律的观念,强化法治意识,以及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也请派出所的法制副校长到学校做法制报告,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使学生强化法律意识,拒绝职务犯罪,这是学生职业生涯的立足之本和根本保障。

篇(3)

二、案例的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一)采用讲授法凡是学生不够了解,具有较强理论性的内容,教育者应扮演好主导者角色,运用各类形象生动的案例,详细阐述基本理论,强化学生的理解,让他们产生深刻的印象。比如,讲授《避免误入犯罪歧途》中,在讲到何为犯罪时,教育者向学生们讲述了19岁的小佳偷偷的拿走了残疾人鑫鑫看病用的900块钱,致使鑫鑫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期,最后不得不将双腿截掉。小佳这种行为已触犯到刑法,故以盗窃罪判处其一年有期徒刑,并罚款1000元。教育者告诉学生,若单单按照小佳的盗窃金额,还构不成犯罪,但其所盗窃的对象是残疾人,并且,最后造成残疾人双腿截肢的重大后果,带来的社会危害性极大,达到了犯罪标准。所以,犯罪能够产生严重的危害性,只要违反了国家法律规定,就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让学生清楚的知道犯罪之事不可干,这不仅是对自己、对家人,更是对整个社会负责。

(二)利用案例指导教学,创设良好环境,调动学生兴趣课前,应先通过典型的案例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深入的思考,进而引出新知识。比如,讲授《依照程序维权》时,导入新课:2010年,李某在自己舅舅的织布厂上班。9月末,李某向自己的舅舅讨要3000元工资多次,舅舅置之不理,没有给。为了能够要到工资,李某把舅舅的小儿子给绑架了,并打电话告诉自己的舅舅,要想要儿子,就必须发放自己应得的工资。当李某看到舅舅及其妻子赶到,立即把其儿子举得老高,并恐吓他们要把孩子狠狠摔在地上。之后李某被制服,法院最终以非法拘禁罪拘役李某五个月。提出问题:李某怎么会被判刑?若你在外上班老板拖欠你的工资,你会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同学们通过互相讨论、积极发言,总结归纳,将本节课中的首要内容引出,即不用打官司也照样可以维权。

(三)通过案例讨论,强化学生能力将案例融入课堂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还使得学生有机联系社会生活,提高学生对新问题有效处理的能力。学生在案例分析或者找寻处理问题的方式手段时,要先对案例中的内容予以细致的筛选,从而获取有利于探究活动的信息。在反复的练习下,能够增强学生对信息的整合、筛选、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篇(4)

1.遵循规律,切合实际,体现课程教学的针对性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以及法律知识的宣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得中专学校的学生可以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符合我国社会人才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可以有效提升中专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通过对我国很多青少年的犯罪案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就是青少年缺乏法律教育,对我国的众多法律法规没有一定的了解。

所以,为了保障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成效,强化“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成效是非常重要的,这能够为中专学生的就业道路奠定良好基础。

2.案例丰富,主次得当,教材具有吸引力

对中专学校就读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新入学的学生年龄会在15~17岁左右。处于这一成长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多的优点,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缺点。中专学校的学生非常愿意接受新鲜的事物,且现实生活中接触现代信息手段也很多。但是由于学生还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很多中专学校的学生对学习存在严重的厌烦心理,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没有树立理想和抱负,辨别是非的能力也很差。所以,“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应用多元化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中的众多案例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教材具有时代的特征,具有很强的新颖性[1]。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方法探究

1.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时,可以使学生发生情境转换,使其可以多感官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去,增强体验感,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领悟。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

2.采用项目教学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依据“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内容,利用互联网找寻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或者是采用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件。教师为学生布置众多的问题,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逐渐解决教师所布置的任务。例如,教师可以讲述一些“青少年走向犯罪道路”的案例,要求学生对事件进行剖析,并且对自身进行反思,使得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得到增强,加深对法律知识的认知。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学习和掌握相关内容,从而领悟教学内容的内涵所在。而且教师项目教学法中布置的案例,都具有很强的真实性,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提升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篇(5)

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丝丝入扣,但随着社会结构的多样化发展,快节奏的生活,令人们自顾不暇,也间接地导致了人们职业道德的缺失和法律意识的淡薄,再加上各大高校对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这门课程不够重视,以及各方面的综合原因,从整体上限制了这门课程的发展。

一、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教学的现状

1.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呆板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任课教师无法从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走出,无法挣脱这层思想束缚,只能依照老一套的“灌输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使得专业知识与行业要求、企业需求以及社会发展动向相互脱节,无法根据实际发展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和适当补充,也无法结合真实案例,对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进行模拟测试。课堂之中无法形成良性互动,学生只是机械地接收,教师所传输的内容,单一式的教学法,大大地降低了教学质量。

2.考核评价体系单一,缺乏科学性和真实性

考核评价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和文化素质,卷面考试是现代教育对学生综合评价的唯一方式。单一式的评价体系,过于片面化、主观化,缺乏科学性与真实性,无法从整体上对一个学生进行综合评定。所以,也就间接地导致了学校评估结果与学生的真实情况存在较大差异,给企业择优录取人才带来了困难。

二、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的必要性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是现展的趋向性要求,也是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必然性需求。市场的日益扩大,不仅带动了经济消费,也全面推动了企业发展。然而,一些职业道德缺失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也渐渐出现,缺斤少两、假冒伪劣,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等不良行为,严重侵犯了消费者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正常秩序。面对这样的情形,只有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加强公民意识,才能确保社会的有序发展,才能培养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既具备职业道德,又拥有良好法律意识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实效的必要性。

三、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1.提高认识,增强教师对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的责任感

教师是知识的先驱,也是教学的实施者和培养者,因此,教师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技能,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既具备职业道德,又掌握法律知识的专业型人才。此外,教师要有时代的使命感,以培养符合企业需求,诚实守信、刚正不阿的学生为终极目标。

2.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可以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增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的实效性,就必须要合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地位,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沟通,活跃整个课堂氛围。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的讲述中,教师要结合真实案例,可以以话剧形式,让同学扮演法官、律师等人物,进行模拟法庭演练,甚至还可以模拟招聘会、模拟律师之间辩论会、法律知识抢答会等,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实践性与创新性,让学生明白法律在生活中的意义。此外,还可充分借助电影、视屏、图片等媒体,通过观看法律电影、职业道德人物宣传、相关图片,在富有趣味的情节发展中,曲折离奇的故事演绎中,为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激发他们的好奇与猎奇心理,使他们深刻认识到树立职业道德,增强法律意识对社会的重要性。

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理论必须要与实际相结合,贴近社会,立足现实,教师要以超前的目光,顺应时代的需求,了解社会的发展,将职业道德和法律素养与现实社会相互融合,以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断给这门课程注入新鲜血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法律政策、社会热点、焦点新闻、真实案例与所学专业、所学知识相互融合,使教学能充分联系实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为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文化修养,除了课堂教育,教师还可以选择让学生观看“今日说法”“法制教育”“法律援助”“焦点访谈”等电视内容,此外,可以通过收听广播,观看大量法律书籍、道德书籍等多种途径、多个渠道。只有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中,立足于现实,让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综上所述,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离不开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同时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专业知识与社会发展充分融合,相互交织.只有不断地更新和变革,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脚步,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要立足于现实,溶于实践,才能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作者:胡茂林 单位:环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篇(6)

(一)重视程度低。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存在教学质量差、效率低等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学校自身不重视,忽略了这一课程对学生职业发展和思想品性培养的重要性。学校一味压缩课时,学生实训、实习挤占课时,使得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加快进度,学生在学习中也只能囫囵吞枣,学个大概,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另一方面,由于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是一门公共课,大多数学生认为该课程与自己的专业关系不大,在学习中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认为没有必要再学习该门课程。同时,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偏理论性,又具有大量思想政治理论,这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甚至是反感、厌恶,在这样的学习心态下,要学好这一课程无异于天方夜谭。(二)教材编写不够科学。当前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材,在教学内同设置方面普遍存在不够科学的问题。教材内容过于庞杂,在教学中教师抓不住教学的重点,学生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大部分教材被分为两大模块:法律基础、文明礼仪与职业道德。在法律基础这一模块中几乎涵盖了我国现行大部分法律,受篇幅所限,在教材中不可能对每一条法律进行详细的释义,如果是作为公共课程,那么非专业学生理解起来的难度较大,而对于法律专业来说该课程必定是主干课,其必定理论性很强,专业学生要去理解教材内容也有很大挑战。而在文明礼仪与职业道德这一模块中内容没有中心思想,重点不突出,显得杂乱无章。同时,教学案例的选择不具时代性,也不符合新时代学生的审美标准和情趣,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三)教学方式落后。针对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目前依然是以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为主,在课堂上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勾画重点,学生记背,单纯为应付考试。在这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缺乏针对性、目的性,学生学习起来没有明确的目标,无法把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高效的学习。长此以往学生无法体验到学习的进步,无法获得成功的愉悦感,就可能挫伤积极性,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无法达成。落后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是保守的教学理念所造成的,另一方面也与教师教学能力与热情有关。学校和学生不重视,这样势必造成部分教师不思进取,上课敷衍了事,照本宣科,这也是导致教学质量差、学习效率低的重要原因。(四)课时偏少。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是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也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目标,学生学习任务重,学习内容多。为保障专业知识的学习,学校往往通过减少其他公共课时的方式增加专业课课时,这样的方式显然是不可取的。随着我国各领域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岗位所需的技能,而更加看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品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内容多,但学校设置的课时根本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和学习需求。这种情况下必定会造成教学任务过重,教师为加快教学进度而忽视教学效果,进而制约了有效教学。(五)考核机制不合理。大部分中职学校不统一对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进行考核,而是由任课教师自行考察。考核的方式也往往采取传统方法,多数利用书面考察的方式,这种方法不一定能够准确反映学生学习效果。而且这样的考核机制容易使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学不学不重要,进而敷衍对待。此外,一些中职学校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考核标准,这显然不符合现代教育考核的要求。

二、改革措施

(一)健全机制。针对该门课程的改革必须先健全教育机制。该课程教学目标笼统的说法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培养必须的职业道德;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懂得遵守法律。这说明我们的课程教育不仅仅在课堂,应该渗透在专业技能学习中、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要像抓专业课一样重视。学校完善德育教研室建设,鼓励任课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为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与指导。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把师资力量提升起来,师资力量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之一,所以通过德育教育教研室建设,构建出强大的师资力量可保证该课程的有效教学。同时学校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中,安排专人进行德育指导,学生在有效提升实践技能的同时,提升了职业道德素养,提前适应职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通过长效培训之机,使任课教师更新理念,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把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执教水平提升起来;要切实贯彻“走出去,引进来”,教师也应同学生一样走出校园,到社会、企业中了解市场需求,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把市场需求作为基础,提高教学实效性以及针对性;同样,教师也需要以身作则,在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自身,做好本职工作,而教师在教学时,也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把自己的角色转变成学习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同学生一起进一步提高自身。在教材方面,学校应根据学生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需求,选择适当的教材内容,有条件、有能力的教研室可以组织学校教师和邀请专家编写新教材、校本教材,最大程度优化教学内容,使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能够真正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质,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创新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实践与理论知识脱节、教学缺乏针对性、目的性等问题,教师需结合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要求,从岗位需求出发,结合学生实际,以生命化教育理念为基础,把发展和完善学生生命作为终极目标,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项目驱动、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精神。此外,在信息时代下,教师应学会并善于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丰富的互联网资源辅助教学。例如教师可建立班级微信群,随时随地为学生学习提供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也可通过微信、QQ、微博等形式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学习课程。当然,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直接受到教师执教水平的制约,而执教水平高低又取决于教师能力。中等职业学校可通过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交流,为教师提供深造学习的平台和机会等方式,并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教师自身也需要积极主动地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在教学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和进步,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三)提高比重。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设置的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的课时所占的比重偏低,并常常因为学生实训、实习被挤占,根本无法满足正常教学与学习的需要。因而学校应在原有的课时基础上适当提高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所占比重,规避学生实训与实习时段。同时,学校还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增设与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教学相关的实践内容,例如安排学生参观学习、开展校园调查活动等。(四)拓展内容。1.认知实习。通过考察参观、专家讲座、现场讲解等方式,让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这样的认知实习的开展,更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未来学习的目标与职业发展方向。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通过真实案例的模拟以及讲解,将教学过程变为一个学习体验过程,学生在模拟过程中体验理论知识以及需要掌握的技能,在讲解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巩固。3.体验式感悟。学生需要在体验中获得成长,教师同样如此,所应参照上文内容,教师走出去,引进来,把学习和企业实践中的经历、认识、体会、感悟作为教学资源带入课堂。这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这样也有利于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因为教师要了解岗位需求和流程才能把项目化教学设计得井井有条,提升教学效果。(五)完善考核。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的改革还必须完善考核机制,抛弃以往以笔式考试为唯一衡量标准的考核模式,丰富考核内容,提高实践项目的考察比重,强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在考核中增加课堂讨论、案例剖析、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考核,并结合学生实训、实习表现,与期末笔试成绩进行综合,最大限度做到科学、客观、严谨评价。考核机制的完善,对于学生的横向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使学生主动拓展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从而实现综合能力及素质发展。

篇(7)

微课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不但让学生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还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所提高,对于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都有着十分显著的帮助作用。因此,将微课与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良好的结合在一起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以下将加以详细说明。

1微课的概念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微课的产生对课程教授方式的改变有着十分大的帮助作用,通过将所学的课程录制成视频的方式作为教学手段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微课就是一种片段式的单元式教学类型,其将课本的知识、教学的相关情境设计以及教学的相关内容都录制成为视频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也属于对教学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从微课的特点上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视频的内容相对来说都比较短,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着十分充分的考虑的,这是因为一般来说学生们的注意力都只能保持一段相对来说比较短的时间,所以在制作微课的时候,应当将时间控制在一个的范围之内,将一堂课的精华都浓缩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尽量使学生们在这其中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其次,就是微课的视频从大小上来看,都比较合适,学生们可以通过下载的方式存储在自己的手机中,在自己需要的时候随时随地的进行的学习,有利于他们对于课程进行跟深层次的揣摩。再次,很多微课都具有情景化的特点,学生们在教师创造的情境中能够十分高效的进行学习,而且很多教师在制作微视频的时候都是根据相关主题制作而成的,一般一段微课就是一个主题,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具有针对化。最后,全民学习也是微课的一个重要特点,人们能够借助互联网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而且在教师制作的过程中都会选择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制作。另一方面,微课也摒弃了传统课堂上单方面的教学的模式,通过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调动,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其中,转变过去学生们被动听课的尴尬情况,变成学生们自主选择,自主的进行学习,而且学生在学习微课之后,还可以与其他的学生进行互动留言,交流学习经验,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能起到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最终的一点就是学生们在课下还可以对本堂微课进行点评,让教师们知道自己的微课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从而对自己的课程进行不断的完善。在过去即使学生们对老师的课程有什么意见,也大多不会主动提出来,这就导致很多老师无法发现自身课程中所存在的很多问题,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发生。

2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分析

为了能够让中职院校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尽量的满足需要,也为了能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生产需求的高科技人才,所以很多中职院校在日常的教学中都安排了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程,从而希望能有效的提高中职学生的法律素养和职业道德。从我国的实际情况上来看,我国的中职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初中生群体,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普遍都呈现出不是性格不是十分成熟的一面,对社会上一些事物的分辨能力都不是十分的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且他们对相关的法律和道德都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正确的观念,所以在中职院校中开始《职业道德与法律》专门课是十分重要的。中职院校在开设这门课课程的时候充分的考虑了中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将该课程的目标定位在充分提高学生们的职业道德和法律素养上,在教学的过程中一般都会采用多种的方式进行教学,十分重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结合在一起。相关的教学内容则需要学生去掌握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又或者是爱岗敬业的一般内容,或者是我国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刑法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的一般出发,民法对于各种事项的相关规定等。

3微课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的应用与改进措施

3.1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形式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采取的教学模式都是学生听,老师讲这种单向文化传播方式,这可能对于一些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是十分有帮助作用的,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一个弊端就是学生们的注意力无法得到百分百的集中,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也无法有效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听课质量。而微课却不是这样,教师在使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将一堂课的所有内容都融入到了一小段短片之中,借助目前先进的多媒体方式让学生们进行学习。从目前我国的课本上来看,理论知识过强,导致学生们在学习之后可能只是对于该问题的相关知识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对于如何在实际生活有效的利用他们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不是十分的了解,这也是目前很多课程都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理论与实际相互脱节,最终导致学生们学到的知识在一段时间都抛之脑后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但是微课的方式却恰恰相反,以下将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详细的说明。笔者在教授合同法的相关课程的时候,发现课本上的知识比较理论化,长篇大论了下来,学生们的反应都不是十分的好,所以我就采取了微课的方式。而且我还分别制作了两个视频分别发送给不同的学生,以此产生对比。首先在A视频中,我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段签订合同的过程,让学生们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寻找其中存在着哪方面的问题,在寻找视频的过程中,虽然我浏览了大部分的网站,但是都没有找到是否贴近显示的视频,所以该段视频所反应的合同签订过程中的问题可能与书本还存在着一定出入。接着在B视频录制的过程中,我请求了其他班级的几名同学为我提供帮助,让他们扮演合同签订过程中的各种角色,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模仿的过程中完全都是按照书本上的知识进行的。从最后两部分同学的反应上来看,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通过学习B视频的同学的掌握程度要明显好于学习A视频的同学,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视频表现的内容不同,学生们对其的理解程度也会出现一定的偏差。

3.2明确主体,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教学的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要迎合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在其进行的过程中就忽视了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客体,他们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对于知识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工作。同时过去的教学时间较长,几乎没有学生能在全部的课堂教学时间上保持一个较高的学习效率,最终的结果就是上课溜号,学习效率的降低。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这方面的问题深有体会。例如,在教授公民权利和义务这课时,我就选择了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对比,在第一个班级中,我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按部就班的将书本上的知识讲授给学生。而在第二个班级,我就采用了微课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且还将书本上的主要划分为几个章节,针对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录制了几段视频分发给学生们,最后分别给两个班级的学生出了一张试卷,从学生们的做答上来看,采用微课方式进行的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3.3微课的涉及内容要切实可行,适合学生学习虽然目前的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这本教材经过多次的修正和改版之后,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都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来看,还存在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脱节的内容,这不但加大了学生们的学习难度,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住不到学习的重点,而且还极大的浪费了学生们的时间。而通过微课的方式进行讲解的话,教师在录制课程的过程中就可以将一些与学生年龄不相符的内容去掉,从而节省学生们的学习时间。

4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微课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对相关人员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二)问卷调查对制冷专业在校生分年级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不同年级在校生的职业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工作适应能力、遵守法律规章观念以及团队意识方面的差距,衡量《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实际教学效果。并结合企业访谈结果,发现德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二、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一)企业访谈结果显示目前中职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及精神状态一般,就业优势不明显,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理解领悟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法制意识比较好,中职生应进一步提高悟性、遵守规章制度、工作踏实,提高自己的协作精神。

(二)毕业生访谈共涉及10名毕业生,访谈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调研结果显示被调查的10名学生无一例外的认为自己获得的提升与重视与在校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最为相关;70%的学生认为目前中职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和法律观念处于理解并会遵守的状态;对于了解职业道德和法律教育的途径,70%的同学是通过课堂或教学讲座,30%通过父母长辈的教导;对于参与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法律活动,80%的同学不会参加。第二部分工作状态的调研,除一名同学认为自己不会关注了解企业理念和要求,不会经常检讨工作,提出改进方法以外,其余9名同学都认为自己的工作状态是完美的,这与企业调研的结果是完全相反的。两家企业对学生工作状态的评价都一般,这表明学生对良好工作状态的认知度不够,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第三部分为学生目前职业发展现状的调研,其中有50%以上的学生工作后跳槽两次以上;仅有20%的学生在工作半年后就小有提升;30%的学生认为现在对工作满意,70%的学生和同事之间的关系相处非常融洽,无同事关系紧张和矛盾现象;10名学生无一例外的认为和单位同事发生矛盾会先协商后求助法律。综合三部分调查结果,得出如下分析结论:1.学生目前了解自己的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的获取来自课堂,但认为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不大,因此相关参与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法律活动的动机不强。2.学生目前对于自身工作状态的认知度不高,且在就业过程中的职业道德水准表现往往比他们的自我认知要低很多。3.用人单位会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提升,但学生普遍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度不高,证明学生对企业的职业归属感不强,未能做到爱岗敬业。4.学生的法律意识强,侧重于运用法律途径而不会在道德层面考虑、解决问题。

(三)在校生问卷调查调查范围覆盖全校一年级、二年级制冷专业共计50名学生。其中一年级25名,二年级25名。问卷共发放50份,共收回46份,其中一年级21份,二年级25份,回收率92%,其中有效问卷100%。通过数据比较,两个年级的学生在是非认知上基本一致,学生的道德观念是正确的、积极的。这说明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减少对错好坏的阐述;二年级的同学相较于一年级思维方式更趋于成熟,他们对涉及道德评价的问题更趋于辩证,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方式更为多样化,而在用道德知识以及道德所蕴含的礼仪知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时候会有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道德知识外化成道德行为的知识运用的加强。

三、课程改革途径

通过调研,对《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改革,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一)教材改革根据《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文件中强调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依据文件精神,挖掘德育素材和德育资源,补充到教材中。1.补充历史文化知识。灿烂的中华文明中蕴含了无数礼仪与道德的闪光点,取博大的中华礼仪与道德精华补充到教材中,可以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通过历史与当代的对比,将礼仪、道德知识理解的更为透彻。2.补充学生身边的故事或案例。从道德情感方面,使《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更加贴近学生,激发学生爱生活、爱职业的热情。

篇(9)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分层教学的实施

(一)分层的方式课程开始的时候,我们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采取无差别的方式,教学项目任务。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把学生按甲、乙、丙、丁四个层次分组。在这个基础上,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项目任务,确保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动态地调整教学项目的难度,乙组的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升到甲组。甲组的学生不能胜任该组的项目任务,也可以调入乙组。

(二)统一授课和分层辅导相结合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为了保证授课的效率,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采用集中式的班级授课模式开展。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讲授的内容和授课的方式是一致的。为了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程度,我们采取“统一授课,分层辅导”的方式。对于接受程度比较好的甲组和乙组的学生,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帮助点拨为辅”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丙组和丁组的学生则以“帮助”为主,重在带领学生学习。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发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三)关注学生的自尊,避免分层教学的负面效应分层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习潜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适合自身的发展。然而,给学生进行分层,难免会给学生贴上“三六九”等的标签。尺度把握得不好,会给处于低层次的学生带来心理阴影,对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对“分层”的操作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在分层的过程中,弱化“层”的概念,强调“分”的原则。

(四)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评价方式为了配合“项目教学”的实施,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采用了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1967年美国哲学家斯克里芬(M.Scriven)首先提出了过程性评价(formativeassessment)的概念。随后,过程性评价被美国教育家卢姆(B.S.Bloom)应用于教育实践中。过程性评价将评价对象过去的表现跟现在相比较,或者把被评价的个体的有关侧面进行相互的比较,从而得到评价的结论。这种评价方式的主要特点在于能及时、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评价更为真实、客观。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将评价的结果反馈给学生,可以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到自己阶段性的学习效果,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反思和总结,端正学习的态度,调整学习的方法和心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虽然过程性评价有着终结性评价无法比拟的优点,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教师工作量大,不同教师对评价标准的把握主观性大等缺点。相比之下,终结性评价具有评价效率高,客观性强等方面的优点。在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作为过程性评价的补充评价方式。

篇(10)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一起配合才能解决好。就学校教育这一块来说,建立起心理咨询室,有专业心理咨询教师还远远不够,据笔者在本校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遇到心理问题不愿找教师倾诉的超过65%,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不明确的超过半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透心理学知识,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笔者曾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也兼职学校的心理咨询教师。但来咨询的学生却不多。因此从任教《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开始,就尝试在课堂上给学生渗透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希望能对学生做一个普遍的心理学教育。到目前为止已经两年,下面通过几个例子介绍一下渗透的过程及效果:《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一课是“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书里简单说明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做一个自尊自信的人,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都有一种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普通高中的学生,以此为契机,我对学生们进行了“承认自己,悦纳自己”的心理学教育。在学生中间,人们首先做了一个“帮我找优点”的游戏。我要求大家每个人准备一个卡片,以一排为一组,在卡片上写下除自己以外其他组员的优点,完成后让每个人读一下别人眼中的自己。目的是让大家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到每个人都是有优点的,每个人都是这世上的唯一,从而悦纳自己。我还给学生们做了一个趣味心理测试:“把自己想象为一位冒险家,某次你到一地下室探险。地下室内有一扇门,但你却不能接近,因为门会将你弹开,你留意到门上刻有美丽的雕刻,你认为门上所刻的是哪种图案呢?一是美丽女神的雕刻;二是有刺树枝的雕刻;三是咒文雕刻;四是,大力士雕刻。”

要求学生只凭自己的直觉做出选择,不需要认真思考。教师对测试结果做出解释,选1表明对自己的外表感到自卑,选2表明对自己的性格感到自卑,选3代表对知识与学习感到自卑,选4表明对自己的运动表现感到自卑。这虽然是一个趣味游戏,并不具有很高的效度,但却可以从某种程度上看出学生的自卑心理来源于哪里,从而对症下药,找出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的方法。在这堂课学习的最后,我给大家留了一个作业:试写20个“我是……”的句子。让大家能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从而增加自信,乐观地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进入高三,为了迎接高考,学生们开始了紧张的复习。但他们常对笔者说:很多知识背不下来,即使背下来了,但很快就忘掉。笔者对他们进行了“心理暗示”与“遗忘曲线”的心理知识讲述。他们豁然开朗。笔者和大家一起做了个游戏:请将你的双手掌心合在一起,手指并拢,使你左右手的中指保持在同一高度,然后以手掌底部为轴,左右手稍微分开。现在,请你闭上眼睛,在心里默念左手(或右手)手指长,并在脑海中想象手指长的情形。请坚持一分钟,好了,请你睁开眼睛,再将双手合拢,你发现你的手指有什么变化吗?为什么会这样呢?同学们众说纷纭。最后我告诉大家,其实很简单,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每个人都有受暗示性,心理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消极的心理暗示却能对被暗示者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人们在生活中要经常对自己做积极的心理暗示而不是消极的。听我说这些,学生们连连点头,表示理解和接受。对于背下来的知识容易忘这个问题,我给学生们讲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从遗忘进程的先快后慢的规律上人们应得到启示。为了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要做到及时地复习。如不及时复习,在较短的时间内,很多内容就忘记了,再去复习就是事倍功半,不如还没遗忘或忘的很少的时候赶快复习,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按照遗忘规律我要求学生们在记《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时候,当天记下来的,第二天要及时复习,然后复习的时间拉长。在我随后的检查与提问中可以看出,学生们的记忆效率明显提高,同学们也非常高兴地告诉我,记住的知识不容易忘了。

笔者还教给他们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记知识的方法和重要性,他们欣然接受后高兴地对笔者说:教师,你的方法真管用!他们笑了,笔者也笑了。在笔者的教学生涯中,心理学知识的渗透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也体现在课后与学生的沟通中,比如情绪的调整,如何应对面临的困境,如何看待情感问题,等等。学生们受益颇多。两年来,这种综合教学状态,使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增,学习效率显著提高,并且也能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学校的心理学教育不是靠一两个懂心理学知识的人就行的,笔者认为学校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团体培训,所谓防患于未然;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成为每一个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面对21世纪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进一步发展。教师能够做到的就是用自己的知识去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在未来的学校教育中,转变心理教育的理念,创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为学生拥有健康心理保驾护航。

篇(11)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考试课程,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帮助中职学生健康成长。因此《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应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根据职业学校的现状、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职业素养和法律的教育,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提高教学效果。

一、《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授课对象素质不高

中职学校学生生源层次不齐,个性突出,自律性不强,学习兴趣不足,学生有时连基本的礼貌都与用人单位要求相差甚远。因此中职学校授课对象素质不高。

(二)教学内容处理不当

目前中职教育中《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课本为指定教材,教材中礼仪、道德、法律都占据一定篇幅,但中职老师在上课时,各自倾向不同,有些主讲礼仪,有些适当穿插道德,有些只讲法律。另外学生在初中学习时,有些内容已经有所接触。所以造成教学内容处理时教师依赖个人专长,忽略学生,忽略礼仪与道德、法律之间的关系,内容处理失当。

(三)教学模式单一

大多沿用传统的 “填鸭式”教学模式传授知识,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缺乏实操性。

(四)重视专业课轻视德育课

中职学校普遍存在重视专业课轻视德育课的现象。无论学生或学校都有一种认识,如果专业技能过硬不愁没工作,所以对德育课在思想不够重视。

(五)课程课时安排不当,任课教师倾向于某一专业

《职业道德与法律》包含职业道德与法律两方面的知识,属于综合性的社会学科,而且2008年国家下达的新的要求中指出本课程总学时为32-36学时,每周2学时,教学时间为32学时,复习考试2学时,机动2学时。但有时保障不了课时,学生觉得课时紧凑,不够用。

另外目前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中,任课老师有些是政治课老师、礼仪老师或其他类别,倾向于自己专长。而一旦涉及专业法律知识时,尚不能做出十分到位的理解。有次参加培训时,某地方学校教师提出如何理解犯罪的构成要素,他自身都无法理清犯罪客体“是什么、怎么讲”,如何对学生讲解法律基础理论知识。

二、对于教学改革的探讨

(一)合理安排课程

按照《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材,安排教学课时,保障教学时间。

(二)丰富、完善教学内容

理顺教材教学内容顺序,处理好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结合不同专业侧重讲解不同的职业道德规范。例如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增加主要对外贸易往来国家的仪容仪表礼仪标准;针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讲解国家网络安全的职业道德;针对会计专业,侧重会计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的“不做假账”的专业道德……

教师所授内容要针对性强,与学生联系密切,学生也更有兴趣学习。比如讲解法律常识时,我们可以突出合同内容,找寻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也可以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如面试问题、薪金问题等作为教学内容之一,突出实践性。

(三)创新教学模式

新的科技时代学生可以从网络或通过其他途径轻松获得各类知识要点,解答“是什么”的疑惑。教师只有不断尝试、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才可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我们应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变“是什么”为“为什么,怎么做”,综合采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启发式、讨论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尽量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注重运用“在做中学”的实践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如:可以采用模拟法庭、辩论会、小组讨论、演讲比赛、礼仪比赛、角色扮演(如扮演执法人员、企业老板、企业员工)等方法。我在教学中曾事先拟定一个生活中常发生的辩题:“欠农民工钱要不要?”让学生辩论。因这个班级人数较少,我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看似简单的辩题,却需要学生课下做很多准备,查询更多信息,学生辩论积极性高涨。这种方式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完善知识结构,加深学生对法学和社会的认识,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排课体制

教学效果的优劣,关键取决于教师,只有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德育教师队伍,是上好《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根本。

学校应重视《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在资金、时间、业务进修、教师选拔上给予支持,加强对《职业道德与法律》任课教师的培训和考核,以确保教学质量;任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丰富专业知识结构,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排课体制上可以尝试分阶段分教师上课,如:前半学时可以让礼仪、德育教师上课,后半学时可以尝试法律专业教师上课,既保障课程的教育性又保障了专业性。

参考文献:

[1]罗静.浅谈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改革 《广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