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美食文化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美式快餐文化受到孩子们的青睐,对于传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造成了阻碍
东西方的饮食文化不同,虽然中国传统的平衡膳食的思想能够保证人们的健康,但是美式快餐文化还是以其快捷的优势迅速俘获了中国人的心,尤其是洋快餐总是把少年儿童作为销售的主要目标,事实也是如此,大多数儿童经常光顾美式快餐店。因为美式快餐店提供的各种甜食,快餐店内配置的简易的儿童游乐设施,派发的系列小礼物、各种优惠券,都对孩子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为儿童的消化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正处在被塑造的阶段,他们的饮食习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对少年儿童来说,美式快餐的影响更加的严重,这显然会严重地阻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2]。
3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的饮食结构西化现象越发严重
据有关调查显示,仅在1988—1998年十年间,中国人的肉食消费量就增长了一倍,在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的肉食消费量达到了每年46公斤,近两倍于发展中国家人们的平均消费量,超越了日本和韩国。在早餐的餐桌上,传统的稀饭、豆浆被汉堡和可乐取代了,在饮食结构上中国居民被西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4严重威胁着中国本土餐饮市场的发展
4.1地方美食中餐厅的市场份额被严重挤占中国的鲁、川、苏、粤、浙、闽、湘、徽等菜系,历史上形成了炒、爆、熘、炸、烹等24种菜肴烹制工艺,并经千年流传至今,其技艺的博大精深享誉海内外,但是在世界文化不断加快融合的当下,中华传统美食文化却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而挑战方竟然是以精、短的制作时间为特色的洋快餐。我国年轻一代的很多消费者本来是为了节省时间,但是却要在洋快餐厅里花很长时间找位子、等食物,然后再坐下来慢慢品尝,而且明知道洋快餐几乎没有多少营养且对健康不利,还要用其满足一日三餐的需求,各种甜点和油炸食品恰恰适合了青年人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口味,虽然中国餐饮市场已经被美式快餐所充斥,但是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洋快餐店里仍然常常是人满为患、座无虚席。这无疑严重地威胁着中国本土的餐饮市场。近年来,美式快餐因为自身食品的不健康以及食材来源渠道不正规而屡屡被媒体曝光,例如:“苏丹红”事件,就炸薯条含致癌物问题美国检察机关首次提出诉讼,特别是最近媒体揭开的洋快餐的食材来源问题等,迫使“洋快餐”企业进行相应的完善和调整,针对消费者越来越多的质疑,它们都会及时地加以应对,做出声明,自我爆料:传统洋快餐产品选择少,难以达到营养平衡。并且提出“拒做传统洋快餐,全力打造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快餐”的口号,不断推出符合中国人口味的饮食产品,从而变被动为主动,进一步抢占了中国的餐饮市场。
4.2从事餐饮经营的小商贩举步维艰在进入中国餐饮市场后,美式快餐逐渐适应中国国情,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本土化快餐的发展道路,通过改良食品,推出了更加适合中国人口味的新产品,例如肯德基一直坚持产品的创新,由不辣的劲脆鸡腿堡发展出黄金烤鸡腿堡,继而又先后推出具有中国风味的老北京鸡肉卷和广东风味的咕噜鸡肉卷,还有新奥尔良烤翅、新疆孜然烤翅、葡式蛋挞、卡布奇诺咖啡蛋挞、芙蓉鲜蔬汤、番茄蛋花汤、草莓圣代、冰纷彩豆圣代、果珍橙汁、九珍果汁等新产品,尽管很多产品的市场生命力不长,但是肯德基创新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总是可以花样翻新地适应国人的口味。其中推出的豆浆油条和爱心粥等早餐产品,无疑是严重冲击着在路边靠小本经营的小商小贩。
1.美国动漫的探索与发展
⑴布莱克顿与科尔
1895年,电影放映机的发明,对动画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十多年后,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正式诞生,动漫进入探索发展阶段。20世纪初,在爱迪生实验室工作的美国人布莱克顿偿试了动画的最新探索。1906年,布莱克顿用粉笔画以“逐格拍摄”的技法拍摄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动画片——《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后来,他又用这种方法,同时吸收了当时流行的融叠、重复曝光等电影技巧,制作了《闹鬼的旅馆》、《奇妙的自来水笔》等动画片,引发了巨大的轰动。这些是美国最早的动画。
1906年后期,法国有科尔运用摄影上的停格技术,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系列影片《幻影集》,生动反映了影像之间的变化。1908—1921年间,科尔共完成约250部动画短片。他的动画片注重以视觉语言来探索动画表现的可能性,而忽视故事和情节,具有鲜明的个人创作倾向。同时,他也是第一个利用摄影技术将动画与真人动作相结合的先驱者。科尔因此被奉为现代动画之父。
⑵麦凯与赫德
另一位早期伟大的动画家是麦凯。他是第一个注意到动画艺术潜能的人。他从儿子把星期天连载漫画剪下做成手翻书游戏受到启发。1911年,麦凯做成自己的第一部动画影片,内容取自他的著名漫画作品《小尼摩》中人物及故事情节,他亲手绘制原画并为之着色。1914年,麦凯推出动画史上著名的代表作《恐龙葛蒂》。
1913年,美国有巴瑞在成立的动画公司里将连环画以动画形式放映出来,人们喜闻乐见的连环画在银幕上“”上起来,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观看。在当时,观看这样的动漫作品成为一种时尚。
1914年美国人赫德发明透明的赛璐珞胶片,用以取代原先制作动画的动画纸。至此,动画家可以把这种动画形象与背景分开,活动的形象和背景单独绘制,把背景当做衬底与画有活动形象的透明赛璐珞胶片叠在一起,进行逐格拍摄。这是传统手工动画制作颇为经典的制作方法。这种动画制作技术的改进,使动画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奠定了动漫产业化发展的基础。由于动画制作技术方面的不断探索,比如逐格拍摄法运用、赛璐珞胶片的发明、电影拍摄技术引入动画领域以及像布莱克顿、麦凯等一大批富有实验探索精神的动画家的出现,动画制作技术和创作理念基本成熟,动画从此进入初步发展时期。
⑶弗莱雪兄弟的动画
20世纪初期,弗莱雪发明“转描机”,借助这种设备,可以将真人电影中的动作转描在赛璐珞胶片或动画纸上,大大提高了动画的表现力。1916年之后,弗莱雪兄弟俩一起创作了《从墨水瓶里跳出来》、《小丑柯柯》、《大力水手》系列片,这些利用转描机制作的动画片很快风靡世界。
⑷动漫明星——菲力猫
1919年,一个可以与后来的“米老鼠”相媲美的动漫形象——菲力猫登上了动画历史舞台。这位动漫明星诞生在由导演图·梅斯麦孕育的动画片《猫的闹剧》中。梅斯麦学习麦凯创作恐龙葛蒂的技巧,,赋予菲力猫易喜易怒的独特个性,并以特殊的移动方式为菲猫设计了几款“招牌”姿势和表情,使之成为美国连续10年最受欢迎的动画明星。同时,菲力猫唱片以及菲力猫儿童贴纸等商品热销于儿童市场。菲力猫形象的风靡和商业上的成功也吸引了众多动画从业人员加盟动画制作行业,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动画家。动画片生产数量急剧增长,一些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卡通明星相继出现,预示着美国动漫发展的另一个崭新时代——动漫产业时代的即将到来。
3.美国的动漫特点
⑴丰盛华宴的视听觉:美国动画片在画面处理、音乐配置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水平,这不仅体现在直接利用计算机生成图像的三维动漫作品中,也同样体现在手绘二维动漫中。随着3D不断发展和对电影各方面技术的吸纳,美国动画片的视听冲击效果越来越富有震撼力。
⑵走在世界前列的动漫技术:美国动漫作品的技术主要表现为电脑技术和电影特技的全方位运用。美国动漫的电脑制作在娱乐领域具有无可比拟地位和强大发行策划能力,创造了无数经典动画片的美国娱乐巨头迪士尼与苹果公司旗下拥有最先进电脑技术的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结为合作伙伴,签订了制作电脑动画长片的协议,迈出了美国动漫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随着电脑技术的进一步研发使用,为美国动画异彩纷呈的画廊加上浓重的一笔,开启了美国动画创作的崭新天地,也进一步形成了美国动画的特色。
4.美国动漫的产业模式
⑴大资本模式
美国动画的制作成本很高,动画影片动辄耗资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①制作成本高。动画片制作包括动画片的剧本、形象设计和分镜头以及具体制作,其工作非常繁复,工作量也非常大。②宣传推广耗资巨大。美国动漫市场运作模式基本上遵循好莱坞电影模式,利用各种媒体发动宣传攻势,预告片,全球同步上映等,因此推广方面所费资本很高。
⑵商业化运作
作为高成本的回应,美国动漫收入也是相当可观的。美国动画片在播出环节即收回投资成本并获得高额市场利润。而这种局面的开创,是和美国动漫的商业化运作分不开的。①在故事设置方面严格遵循商业电影的模式。②整合营销的推广模式拓展出广阔的商业空间。
总之,美国动画片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在不失审美水准的同时将娱乐性放在首位,以夸张的形象、鲜艳的色彩、动听的音乐,以及由高科技合成的视觉效果和丰富的想象力等,烹制出一席视听享受的丰盛华宴,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心;同时广泛施展各种商业策略,打造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产业经营模式。这些特点既为美国动漫业带来巨大的商业回报,也为世界其他国家动漫业的发展走向提供了创作上的启迪和模式上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米高峰等 影视动画的“影视性”表演与“动画性”表演[J] 电影评介2010.12
[2] 周 著 试论动漫企业在产业人才培养中的角色[J] 学术论坛 2010.12
我国是一个煤矿大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如果依然禁锢于传统的管理模式来进行企业经营势必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为了改变这一状态,营造健康的企业文化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煤矿企业如何做好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得到提高进而促进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究的一个问题。
一、企业文化建设对煤矿企业的重要意义
1.更好地促进煤矿企业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国煤矿企业对于其企业管理一直处在一种半封闭的状态,长此以往导致其企业经营管理观念比较落后,管理模式较为传统陈旧。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煤矿企业的经营管理已明显不能跟上当今社会发展的脚步。加之煤矿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的普遍存在,进而使得煤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的难度变得更大,进而导致我国的煤矿企业不能够健康长远的发展。这就要求我国煤矿企业能够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优秀企业文化,摒弃企业陈旧的管理模式,加强企业文化这一新型的管理模式,以此来使我国煤矿企业适应社会的需要。
2.有利于提升企业员工凝聚力
我们都知道,任何企业想要发展都跟企业的凝聚力是分不开的。在煤矿企业中,不同的员工由于各方面因素其努力的方向和程度都会有很大的差别,这就使得企业产生内耗,进而会使得企业的发展潜力得到限制。而企业文化可以对员工行为进行引导、规范,使其能够符合企业的要求,使员工的努力方向保持一致。因此,煤矿企业要依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学有效的优秀企业文化并得到企业员工的认可,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使其的目标与企业文化融化在一起,进而提升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加快企业发展的步伐。
3.是煤矿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企业发展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而我国的煤矿企业更是要遵循这一思想。煤矿企业的文化建设,能够使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进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工作,我们的企业才能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迈进。
4.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长期以来,煤矿企业总是给人一种开采资源、安全性不高、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不好印象,这就需要加强煤矿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塑造安全第一、以人为本、和谐健康的企业文化,以此来改变煤矿企业给人的固有印象,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二、煤矿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煤矿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对企业文化建设不够重视
在我国煤矿企业中,普遍存在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度不够,进而忽视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目前,虽然有越来越多的煤矿企业加入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队伍当中,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并没有被大多企业管理者认可。对企业文化建设认识比较肤浅,没有引起企业管理层的足够认识。部分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存在不正确的认识,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管理工作来说可有可无,甚至有部分领导认为员工的任务就只是生产经营而已,只需要掌握基础的工作技能就足够了,对于企业文化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不是必须参与的。因此,企业往往只注重技术、市场等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工作而不愿意花钱在人员素质的培训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上。即使是在开展大范围的各项活动中,也只是临阵磨枪,这样反而加重了干部职工的工作担子,使其对企业文化工作产生逆反抵触的情绪。由于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视度不够,进而使得煤矿企业文化建设失去了重要的支撑,大多数煤矿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够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撑,煤矿企业文化也仅仅以一些简单的条幅口号的形式来呈现,而这种形式显然不能达到企业文化建设的理想效果。
2.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煤矿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艰辛的系统工程,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然而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很少有人能够真正静下心来思考探索怎样更好地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一些管理者认为开展企业文化活动是政工部门的事,与自己的工作没有关联,这就导致煤矿企业文化流于形式,难以持续,企业部门不能联系企业实际开展工作,存在应付了事的现象。
3.缺乏员工群体基础,企业文化难以落实
企业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来源于企业员工,来源于企业员工的长期成产经营实践。而在有的煤矿企业中,企业文化只是由少数领导者编制的文字口号,只能反映几个人的理念,而没办法真正反映出企业员工的群体意识。企业文化需要企业每一位员工的共同理念,渗透到企业每一个环节环境中去,这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企业文化,否则企业文化就失去了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4.重形式轻实质
当前,我国许多煤矿企业的文化建设中都存在着重形式而轻实质的现象。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往往对实质的建设比较少,而大多仅仅停留在要求多的形式上。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干部职工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了解得不够充分,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存在一定的错误;另外就是企业领导者没有结合自身企业特点,而只是一味生搬硬套其他企业的文化建设内容,这样不单使得企业失去了自身的特色,而且搬来的成果并不适合自身企业的发展,进而使得企业文化完全发挥不出其真正的作用。
5.企业文化建设中缺乏有效的宣传
在煤矿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干部职工往往只是注重了对于内容实用性的建设,在企业内部对于企业文化宣传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是很到位,没有进行有效的宣传并形成有效的总结,也没有能够使企业员工自身的道德修养与企业文化建设真正的融合在一起,这样就使得企业文化建设缺少了些许人文色彩。
三、加强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结合以上对煤矿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几点措施意见。
1.正确认识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煤矿企业的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文化建设对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有深刻的认识,只有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煤矿企业的管理者才会重视并加大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力度。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为了能够有效地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煤矿企业应该设置专门的岗位及工作专员来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宣传,这样就能够使得企业内的每一位员工都能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而能够认同并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进行支持。
2.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在煤矿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把企业员工的自身发展融合联系在一起,对员工的需求进行充分的考虑了解,并尽可能地满足,使员工在内心能够对企业的发展观念进行认可并积极投入到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中来,使得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并在这一活动中感受到企业文化建设所带来的自豪与归属感,进而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3.积极营造企业文化氛围
企业文化的宗旨是为员工提供一种高品位的精神理念和高层次的行为规范,用企业精神培育员工的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煤矿企业要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整体发展规划中去,投入专项资金积极营造文化环境进而造就良好的企业舆论氛围。可以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定期开展娱乐活动,比如举办员工文化节、周年庆典、体育比赛等活动,这样不仅丰富了员工的文化生活,满足员工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使职工在文化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同时对于企业文化的形成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发挥领导的带头作用
不管是在哪一个行业中,领导的带头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在煤矿行业亦是如此。在煤矿企业中,企业领导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学习先进的管理经营模式,使企业文化建设真正适合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推动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把文化建设提到重要的地位上来,并不断向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内涵的宣传讲述,带动员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进而在全体员工中间形成极强的凝聚力,使员工树立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信心。
对我国煤矿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辛的工程,需要各级部门和人员的共同努力。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正确认识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切实联系企业自身状况,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充分发挥企业领导的带头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推动企业发展,为煤矿企业的长久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侯淑娟.煤矿企业文化建设探讨[J].新西部: 下旬,理论.2012(05).
[2]李敏华.试论煤矿企业打造优秀企业文化 [J].改革与开放.2012(08).
[3]侯秉文.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讨[J]. 现代企业教育.2005(12).
一、人体在时装画中的地位
时装画是目前服装设计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它也是整个服装设计的入门课程,是衔接时装设计师与工艺师、消费者的桥梁。时装画是以时装为表现主体,展示人体着装后的效果、气氛,并具有一定艺术性、工艺技术性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画种。
时装画表现的是服装的美感和服装在人体上穿着的预期效果,深入掌握人体、人体与服装的关系是时装画成功的基础。人体是表现时装效果的重要载体,服装是以人体为基础进行造型的,通常被人们称为“人的第二层皮肤”,服装设计要依赖人体穿着和展示才能得到完成,同时设计还要受到人体结构的限制,因此,人体是服装设计紧紧围绕的核心,这也决定了在时装画表现中人体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二、从时装画的特殊性强调以人体为主线
时装画特殊性表现为主体是时装,区别与其他艺术形式。脱离这一点,便难以称之为时装画。而时装画的内容是表现或预视时装穿在人体之上的一种效果、一种精神、一种着装后的气氛。而它的中心点又围绕在人体上。两者缺一不可。
时装画还具有另一个特殊性,即工艺技术性。时装画的工艺技术性,是指作为时装设计专业基础的时装画不能摆脱以人为基础并受时装制作工艺制约的特性,即在表现过程中,需要考虑时装完成后,穿着于人体之上的时装效果和满足工艺制作的基本条件。wWW.133229.Com也就是说从事服装设计行业者必需要熟悉人体,以人体为中心进行设计。
正是由于其特殊性,因此对该课程的教学,需要以人体为主线来研究和探索。
三、人体在时装画表现中的重要性
时装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服装绘画的基本技巧,培养学生对时装画的认识和兴趣,旨在提高学生的时装绘画能力。按照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可分为时装画概述、时装画人体、时装画法、时装画的艺术表现、时装画与鉴赏五个章节。那么其中服装画人体这一章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只有将服装人体的基础牢固后才能更好地延伸其相关内容。
服装画人体这一章节主要掌握以下四个方面:一、人体结构;二、人体比例;三、重心平衡;四、从人体到着衣的画法、脸部结构的画法,四肢结构与表现。其中人体结构主要可分为躯干(包括头、颈、胸腔、盆腔、腰)、四肢、手脚、五官及发型等部位。我们将人体大形归纳成我们熟悉的形状便与掌握和记忆:1、头——蛋形2、颈——圆柱体3、肩胛——楔形4、肋骨骨架——梯形盒状体5、肘部——球形关节6、上臂——圆柱体7、骨盆——梯形盒状体8、前臂——圆锥体9、大腿——圆锥体10、手——菱形11、小腿——圆锥体12、脚——锥形。其中躯干和四肢的表现是人体中最主要的部分,因为服装主要依附其上进行表现,但不能因此忽略手脚和五官的描绘。时装画初学者往往受到一些时装画大师作品的影响,例如一些国外大师的作品中对五官和手脚的描绘少或者省略。于是就加以模仿,刻意省略。在这里需指出,时装画大师是具有相当牢固的基础后形成自身的绘画风格,擅长于省略或概括,并不是说手脚和五官的表现不需要或不重要。只有在牢固掌握人体各个部位基本表现手法的基础上进行简略,才能表现出纯熟高雅的风格,反之则只会弄巧成拙。
人体中手脚、五官及发型等的表示不仅不能忽视,有时候还应该作为主要设计因素表现。服装设计这一专业不仅包括服装的设计,还有服装配饰设计及整体造型设计等局部细节设计,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才能完整表现整体的设计。在表现时装设计效果图时,不仅要表现服装这一主要元素,而且还有脚饰(鞋、袜等)、手饰(戒指、手链、彩绘等)、妆饰(同服饰相协调的妆型)、发饰(头花、帽子、发型等)等辅助元素,将主要元素和辅助元素完美的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时装设计表现。从这点来讲,时装画中人体的表现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认真讲解。
参考文献
[1](美)billthames著,白湘文、赵惠群编译.美国时装画技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美国)史蒂文·斯堤贝尔曼著,余玉霞译.美国经典时装画技法(提高篇).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1.比例上的夸张手法。强调物象的某个部分,把它的体积肆意扩大或缩小。如《乐舞图》(图一)中靠右的两个人身形比例明显不同——左小右大,这是左边的人物形象要照顾到其它形象的结果。又如图二中的最右边的舞者上下肢体的比例明显经过了夸张处理。这种比例上的夸张手法最常见于杂技百戏类的形象创作。
2.拉长与缩短。如图六中的瑞兽形象四肢颀长,把身体架在空中,给人以轻盈之感。拉长的手法,在表现瑞兽、动物,神仙境界的作品更是屡见不鲜,这是一种最常用的变形手段。
3.徐州画像石还有一种特殊的的情况,不对所描绘物象进行变形,而是改变对同一物象的观察视角,并且把不同视角的观察表现完美统一,这是美感产生的源泉。夸张与变形有两个效果,一是“加”的效果——繁化,一是“减”的效果——简化。综合这些情况,暂且为之下一个定义:为了画面效果的的需要,把形象的局部进行变形,延伸或缩短、忽略,从而配合整体画面或其它形象单位的方法叫“简化”或“繁化”。
简化和繁化的关键在于变形。变形是这种手法的全部。第一,它说明古代艺匠是把整个画格作为一个整体来布置的,形象与形象紧密配合,互相照应,不仅在内容、情节上紧密相连,而且在形式上也连为一个整体。在这里,形式和内容达成了一致,形式的呼应服从于内容的召唤。第二,形式高于内容。内容优秀,形式则双倍的优秀;内容恒常不变,但形式却千变万化。试想,如果汉画像石的程式达到固化,所有相同的主题全都用相同的形象来表现,那么这种艺术将会是多么黯然失色,索然无趣。
从宏观上看,不同石面上的主体形象也普遍存在着分解和重组的现象,这也是画像石形象互相联系的一个途径。进一步想,如果这些在组织形式方面互相联系的多块画像石是出土于同一地点,或是在其寓意、宗教功能方面也有联系的话,那么这种形式上的重组就更加意味深长了。这意味着,古代艺匠在处理画像石的石面的时候,是把从点线面到单个形象、再到构图形式等画面的要素当做符号来处理的。
变形和夸张的意义在于古代艺匠在创作时突破了事物形体的束缚,无限扩大了想象的空间和表现的舞台,使汉人的精神气质得到了充分体现,使汉画在形式上无限接近那个时代的节奏,使汉画像石与汉赋、汉代建筑等艺术门类保持相近的艺术特色。这种形式上的变化直接导致了汉画的另一大特点——运动感。
运动感是人在观赏汉画像石时所能直接感受到的。这当然绝非理智的思维结果,而是汉画的形式作用于人的视网膜之后产生的心理效果。在汉代文学里,充满了华丽的词句,激昂的情调,浪漫的吟诵,直率的叙说,激越的议论,正如整个世界因元气充塞其间而不停流动一样,汉人的心理世界也处于这种不停的变幻状况中。汉画像石是追求流动感的作品,运动和张力和动势在汉画像石中无处不在,人之所以被打动,强烈的动感是最主要的原因。
为什么汉画像石有如此强烈的动感呢?简单地说,这是广泛运用曲线的效果。“波状线比任何线都能创造美,因此我们称这种线条为美的线条。”[2]对汉画像石的运动美的分析,不得不从曲线(即上文所说的波状线)开始。虽然曲线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任何美术门类——卷轴画、雕塑、建筑、青铜器、彩陶等等都是曲线幻化出来的。但是,对汉画像石形象追根究底的分析,就会发现汉画像石在使用曲线方面比其它艺术门类都要倾向于依赖曲线美。雕塑虽然也有这一特点,但雕塑还有体量的表现力,对曲线的依赖不如画像石明显。汉画像石是真正的曲线的艺术。
在汉画像石中,曲线是最基本的构造单位,关于画像石的造型美的大量秘密隐藏在曲线中。它的构建原则一是无限延伸,二是不断反向转弯。因此曲线包括了弧线,它具有弧线的的性质。曲线具有无限的可变性,人的目光顺着它的轨迹游走,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它将伸向何方。请注意这个过程,人的目光顺着曲线(在汉画中则为曲线形象)游走,这是一种现实行为,人的现实行为与心理行为可以相互影响,反映在视网膜上的物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与此同时,人的心理也产生某种效果,激发人的某些情感。因此可以说,曲线是最富有美感的线。
曲线的秘密还不止于此,继续深入分析就可以知道汉画像石是怎样利用曲线的。曲线的方向不断变化它的转向力度也不断在变化,在人的心理层面上所起的效果是游走的线条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这力量来自于弧线,这既是物理上的力(弧线意味着向心力的存在)又是心理上的力。[3]当人的心理感受到曲线形象的“力”的时候,运动感也就在人的心理中产生了。在我收集到的100多个精彩地体现运动感的画像形象中,几乎全部巧妙地使用了曲线,其中,40%为神话动物形象,23%为人物衣带,其余的为云水图案和车马出行。而人物和建筑形象较为程式化,使用的线条也较为呆板。可以说,人物形象之美在于巧妙地运用块面,建筑之美在于精细的结构和宏大的场面。
需要指出的是,汉画像石中的曲线形象千变万化,以上只是按照其特点进行的归类。我们今天不知道古代匠人是否有意为之,在利用曲线塑造画像形象时似乎遵循某种程式。例如,几乎所有的老虎造型都使用3型曲线。我们还可以发现,不但在整体造型上有这些特点,而且形象的局部如老虎的一只腿、一个尾巴,所显现出来的曲线也有这些特点。
总而言之,汉画形象的构造确实遵循某种法则,其背后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这种客观的法则的运作与人的主观心理活动产生了联系,对画像石的形式美的感知就建立在这种联系上。
文有文眼,画有画心。几乎每一幅画像石都有主体形象,主体形象在画格中占的面积大,引人注目,通常居于中心或偏右的位置,这是古人从右向左的视觉习惯使然。尤其是在一些叙事型的作品里更是这样。在一些装饰性强的作品里,不容易看出主体的形象,但是人的眼睛依然会被与众不同的、引人瞩目的形象所吸引。审美欣赏主体,首先被一个或一组形象吸引,然后由此及其他。这是一个在欣赏画像石过程中的视觉路线的问题,画像石本身就有引导审美主体的视觉线路的功能,这是通过强调实现的。
强调某个形象,把他从一组形象中凸现出来,说起来很简单,就是使用各种手段使之醒目与众不同。如果是单个的形象,最常见的是使用反衬,在一个包含大量竖直线的形象环境中,一条优美的曲线足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如图十九中,上下两个鸟形象就因为周围大量的竖直线而十分显眼。如果是一组形象通常是使用重复,如大多数的车马出行图即使如此。车马全都是面朝左,尾向右,步调一致,姿态相同,加上大量的弧线效果,有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完全表现了雄强厚重的汉代精神。强调的意义在于它引导人的视线,无论是从微观到宏观还是反过来,它都能使人的眼光恰当地停留或划过,对形式美感的产生有着极重要的意义。
《非诚勿扰》的走红
电视相亲类节目是在媒介激烈竞争压力下的新型产物,虽然它并非由中国媒体原创,但是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却让该类节目的原产地美国的媒体《今日美国报》等都大为惊叹。“根据索福瑞71城市收视率最新统计,包括所有频道在内的所有节目,《非诚勿扰》的收视率仅次于央视一套新闻联播,牢牢霸占着全国卫视所有上星节目每周收视第一的宝座,《非诚勿扰》的收视率领先当周收视第二名将近180%。”①
《非诚勿扰》节目符合当下社会关于“剩男”“剩女”的话题,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并且成功运用了“视觉传播”效果,无论是节目内容的包装还是女嘉宾的形象上,都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度。《非诚勿扰》的游戏规则使得全场节目充满变数、伏笔重重,更增加了其收视率。此外,精准的“时尚、婚恋的真人秀”节目定位也让《非诚勿扰》高居收视榜首。当然这里也不能不提到的“话题”因素的重要作用,实际上,电视台频频制造的各种噱头正是这类节目火爆的最大理由。“拜金女”“富二代”等互相攻击的出位语言,在《非诚勿扰》里不止一次出现,而且甚至保持着较高的频率,这使得“天涯论坛”、“百度贴吧”等大型网络讨论区内有大量针对该节目褒贬不一的发言,而且言辞同样犀利。即便如此,该节目依然能够“夺冠”,由此使得同行竞相羡慕、效仿。“从已播出的节目来看,一些处于弱势、低收入和长相一般的男嘉宾,其经济能力、容貌、职业和社会地位等无不成为女嘉宾的调侃对象。一些节目中明显表现出嫌贫爱富、轻视普通劳动阶层的不良现象。”很多话语“体现出了80后青年对感情处理的直接而粗暴,甚至是不负责任。”②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阐述了这样的两个观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出现会使一切文化变成附庸甚至消失,而这种消失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电视无法延伸或扩展文字文化,相反,电视只能攻击文字文化” 。③如今,在由“看图时代”向“读图时代”演变的背景之下,“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理解成是对电视可以将任何文化都具象、直观、浅显地呈现的一种肯定。”④当代电视传媒作为一种文化正在深刻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视觉文化的转向使得传媒文化形成了视觉霸权,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尼尔・波兹曼的理论。“尽管传媒文化方式多样,但从当展来看,有一个明显的‘视觉文化转向’―― 视觉性成为传媒最为有力的手段,以至于视觉性压倒了其他因素或形态成为当代中国传媒文化的‘主因’(dorninam)。”⑤
传媒文化(Media Culture)指因大众媒介的社会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显现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出现与大众传播的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大众传播影响着传媒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传媒文化也深刻地影响大众传播思想与传播方式等。尼克・斯蒂文森说,传播是文化的内在属性和基本特征,传播本身就属于文化范畴,媒介就是文化的产物。有了文化,就需要传播;文化越繁荣,传媒越发达,传媒文化越繁盛。传媒文化(Media Cultures)这个概念最能反映传媒与文化的关系,体现大众媒介对社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巨大影响,同时表明传媒自身也构成一种文化系统。⑥
传媒文化对电视媒介的影响
传媒文化对电视媒介的传播形式及传播内容的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视觉文化突出,电视媒介注重“形象包装”。现在,无论是图书、杂志和报纸等传统的印刷传媒,还是电视传播媒介,甚至是新兴的网络媒体,都正在遭遇着“视觉的征服”。当“读图时代”到来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图像侵入了传统上以文字为主的印刷物世界,也正因为“视觉至上”原则,电视和网络等传播媒介以超凡的色彩和夸张的布局来争取更多的受众。《非诚勿扰》节目中的“形象包装”充分体现了视觉文化的转向对电视媒介的巨大影响。节目的包装非常精心细致,不论是现场整体的环境氛围、灯光服装、化妆以及道具,还是节目的背景音乐、节奏控制等等,都尽量与节目的目标受众“时尚的年轻群体”贴近。同时节目参与者的装束也十分靓丽养眼、打扮时髦前卫、表现大胆奔放,多位平面模特的加盟更在无形中为节目创造了较多的看点与卖点。
我们甚至可以亳不夸张地说,电视传媒如果缺少视觉冲击力,同时又面临互动式新兴网络媒体的竞争压力,将会立即失去对公众的吸引力。电视传媒越来越追求视觉奇观的效果。今日电视传媒的视觉性高低可以说是传媒影响力大小的一个重要尺度。当代传媒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这种竞争在相当程度上就是视觉性或视觉资源的竞争。将当代中国传媒文化的核心竞争称之为“眼球经济”或“注意力经济”上的竞争,乃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较之于其他媒体,当今的传媒奇观,一方面体现为视觉性压倒其他要素,视觉的诱惑和追求上升到首位,因而很容易压制受众自觉的理性批判和思考;另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吸引眼球的视觉效果,因此传媒内容本身也日益碎片化和平面化,难免会挤压了传媒内容生产的文化意蕴和思想深度。⑦
第二,传媒文化促使电视媒介商业化与娱乐化。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传媒文化的繁荣程度。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传媒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不得不把评判权完全交给了作为消费者的受众,至此,为了讨得广大消费者的欢心,传媒文化不得不将电视媒介推向商业化和娱乐化的道路。
《非诚勿扰》以夺得收视排名第一为目标,娱乐自己、娱乐大众为手段,全然不顾由节目内容而引发的各类争议。看过几期节目的观众都会发现,每一期节目几乎都会“精心”设计一个话题,或与金钱有关,或与道德有关。比如,宁愿坐在宝马里哭的“宝马女”,牵一下手要20万的“拜金女”,甚至是因出言不逊、不可一世,招致所有女嘉宾及现场调解员乐嘉“攻击”的“富二代”,明明条件很好,却迟迟不肯速配下台的女嘉宾,这些都会成为受众攻击的看点。诚然,为讨好消费者,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是一个主要的目的。于是,受众想要什么,《非诚勿扰》就做出来什么,美女,金钱等社会上热议的话题毫不加回避直接讨论,虽然收视率提高了,但是对广大受众的误导与错误的价值观的宣传,也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这也是传媒文化娱乐化的巨大弊端,它削弱了传媒文化的深刻性,导致其日益趋向浅显低俗的娱乐化,并颠覆了现存的主流文化价值观。
第三,传媒文化激发了受众“偷窥欲”。《非诚勿扰》节目在激发受众“偷窥欲”上做了很好的处理,甚至可以说,该节目的火爆也归功于敢于暴露男女嘉宾的隐私。将功利主义裸地摆放在公众面前,对自己交过女友的数目坦然暴露给公众,得益于受众对隐私的好奇,由此《非诚勿扰》超越了多数电视传媒节目,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南京师范大学新传院副教授于德山认为,真人秀改变了大众对隐私和自我表达的态度。事实上观众和真人秀节目的关系远比一般节目复杂,他们收看并不是因为某个角色是行为模范,而是因为彻头彻尾的娱乐性,这种娱乐性的深层含义是:真人秀节目迎合了人性中坏的成分,尖锐丑陋,喜欢看人出丑。”⑧《非诚勿扰》的制作人王刚也承认,其实只是借着婚恋交友的名义,节目的实质还是真人秀。
如今为了提高自身的商业价值,报纸和杂志等传统纸质媒介,将各种花边新闻和明星轶事作为“卖点”;在电视节目中,更是毫无限制地暴露被采访者的私生活,以吸引受众;在互联网中,个人日记更是被搬上博客以曝光个人隐私作为增加点击率的筹码,等等。当代传媒高度娱乐化,越是奇异、刺激和耸人听闻的私人素材,就越有传媒的商业价值。然而却因为中国的传媒立法尚不健全,以至于导致了传媒对私人生活的窥探,进而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的传媒伦理问题。
在这个“快餐化”与“物质化”高度盛行的时代,相亲类节目只是顺应浮躁的环境而滋生的产物。传媒文化对电视传播节目的影响也绝非仅限于以上三点,更多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作者单位分别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经济学院)
注释
①《非诚勿扰》baike.省略/view/1664023.htm?fr=ala0_1。
②王彩平:“‘热相亲’的冷思考――兼论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新闻实践》,2010年第6期。
③[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4、110页。
④江月英,贺莉娅:“真人秀节目的‘怪胎’:电视相亲类节目――以《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为例”,《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第4期。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基本原则是,强调艺术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关注现实人生、社会和自然,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和再现,是对社会生活形象的、真实的、典型的审美认识,并利用恰当的造型手段将这种审美认识所形成的审美意象、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表现出来。现实主义主张艺术要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现实本质和历史本质,真诚地表现艺术主观世界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
作为流派和运动的现实主义油画艺术,是从西方产生和发展而来。在西方美术史上,主要指库尔贝、杜米埃、米勒以及巴比松风景画家的艺术创作,历史上的卡拉瓦乔、伦勃朗、维米尔、夏尔丹、列宾、谢洛夫、怀斯以及当代英国王家弗洛依德的绘画都可归为现实主义艺术。一般来说,只要真实表现和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我们都可称之为现实主义艺术。中西文化各有侧重,但中西艺术追求真善美的理想是一致的,由此,油画才有“汇中融西”表现的可能性。
在创作实践上,现实主义艺术家重视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在实践中寻找美、发现美、认识美和表现美,同时,他们不回避丑,对现实中丑恶的现象敢于正视,从而揭示生活的本质和历史的必然。现实主义艺术是从现实世界而不是从空想世界中获取它的内容和形式。wwW.133229.cOM在表现手法上,现实主义艺术一般采用写实的方法,注重细节的真实,并通过典型化的手段,揭示社会生活的真理,体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征,达到艺术之美。因此,现实主义艺术作品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高度统一。
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以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语言,真实地再现客观现实生活,反映画家从社会生活实践出发对生活的认识活动。 它具有人文精神、可解读性、开放性和民族特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当前社会的新观念,要求画家的作品内涵应当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对立,对山水、花鸟的生存,以及自然生态美的维护等,都透视出当代的人文精神和风貌。可解读性是指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理想,满足当代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具有雅俗共赏的品格,要表现民生、民情、民意,要创作出能反映时代题材和社会生活,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受到大众喜爱和欢迎的作品。开放性是指吸纳一切有益的艺术营养,形成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现实主义不是封闭的,要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和发展性的品格,从而使其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活力。民族特性是指我国艺术特有的“意象”体系。构成艺术作品的三个要素是客体的形和神、主体的情和意、本体的形式语言,三者处于辩证统一之中,无论侧重于哪一方面,都不应忽略其他要素,要在形神兼备的广阔天地里自由翱翔。
现实主义要以其独特的现实针对性,崇高的人文关怀、品格,审美主客体辩证统一的创作思想为准则,以现实的审美视角,赞美人生,并把劳动人民作为人文关怀的主要对象,现实主义人文关怀的特征总是要求审美主体站在群众关怀的高度对现实进行精神俯视,以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为意识典范,以忧患、崇高、悲壮为这种意识的审美形态。现实主义艺术的审美主体必须到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寻求创作灵感。作为艺术创作的经典原则,现实主义不仅承认美在于审美客体,而且充分强调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提炼、升华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决定了现实主义艺术不是只有一种风格、一种个性、一种语言,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辩证统一,才是现实主义艺术语言、风格和个性形成的根本,“真、善、美”是现实主义艺术的最高境界。
艺术创作是画家对美的不断追求、探索、创新的过程,成功的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都有其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它是日积月累的内心情感的表达,是不断探索、逐渐发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方法一般是用现实主义原则来要求写生。写生需要深入生活,认识生活的特征,捕捉一些细节和有关创作的素材,最重要的是运用现实主义中的真实性原则和典型化原则进行艺术创作。真实性就是要求创作素材反映现实特征,典型化则要求我们超越生活的现象,去捕捉代表生活理想的因素,把理想化的东西从生活中提炼、发掘出来。但作品内核都是由美术家按照自己的艺术特长和逻辑来构造的,是具有当代文化特征与品格的新现实主义,同时也要符合当代人对于图像的接受要求。
油画作为西方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移植到东方文化土壤中,它所吸收的是这一特定地域土壤的营养,应该诞生出带有鲜明东方地域色彩的油画艺术。带有地域浓重特色和这一地域长期形成的审美倾向和习惯的作品,才会有别于其他地域的油画,才能赋予油画艺术鲜明的风格与个性。我国著名油画家罗工柳创作的《地道战》《哥萨克老人》《报告》等,以真实、质朴的手法再现了作品的主题内容情节,并将我国传统的写实艺术和欧洲的写实技巧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绘画创作境界。董希文的《山歌》《拉萨河边》等创作,真实而又具体,生动而又细腻,他在油画中引进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手法”,实践了他所追求的油画民族化道路的艺术风格。靳尚谊创作的《医生》《画家》和《塔吉克新娘》,既有古典油画技法的艺术语言,又有现实主义艺术的内在成分,以具体的结构代替了简单的概括,以生动细腻的描绘和逼真的写实艺术手法,充分显示出画家特有的个性审美倾向,蕴含着鲜明的东方地域特色。
从这些著名画家的艺术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作品主题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但不同的追求导致了不同的油画表现技法,使现实主义艺术作品展现出较为多样的个性风格面貌。画家对生活的熟悉和热爱造就了绘画题材的丰富性、真实性和生动性。中国艺术是意象、意境、象征、观念及符号性质的主客观结合的艺术。作为我国的写实艺术,也是这个系统中的有机构成部分,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关注社会人生的倾向,在当代油画创作中有其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现实主义是人类艺术创作的根本方法,具有永恒性和不朽性,它不仅仅是再现客观存在的真实,还要能揭示现实中民族、时代的本质精神,具有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善和美的原则,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应该是既具有美好的物质状貌,又有健康真善的内在精神实质;既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现实生活的典型性。艺术家应坚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自己看到的世界,再用自己的技法描绘所看到的又经过自己思考的世界,这样创作出来的艺术才是现实主义。许多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如,罗中立反映乡村农民生活的系列组画,孙为民的朴实无华、充满情趣的农村题材现实主义艺术创作,陈坚和艾轩的反映现实生活和历史题材的优秀作品等,优秀画家在总的现实主义方向上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技法,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个性和风格。同时,每个画家也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艺术观念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他们的艺术风格也有阶段性的侧重,因为艺术需要博广,也需要专深。
现实主义艺术精神,在当代既是一种艺术思想倾向,更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精神,不能将其单纯归结为一种艺术样式,一种艺术语言系统,一种艺术主张,一种人文关怀精神。现实主义艺术具有面向人生的精神,有着永远的价值,它采用便于大众理解的直接写实手法,作为艺术创作中重要的方法。艺术家要研究现实,还要如实地反映现实,真实描写普通人的生活,现实主义中的“现”就是强调其当下性和时代性,而“实”则是强调其真实性,不对生活加以美化和粉饰。 用现实主义的精神和造型方法来丰富绘画艺术表现形式,扩展了中国绘画的语言内涵,使之呈现出一种与时代息息相通的审美面貌。现实主义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范畴,面对新的历史局面,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在观念与实践上有效地拓展现实主义绘画。求实、实证、人文、独立、自信和无畏精神的集合与弘扬是现实主义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最大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 《艺术发展史 》[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10)
[2]章文熙 《美术创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3)
浅谈校园文化中的企业文化
摘要:作为研究生,我们每个人今后都要走向社会,走向各种不同的工作岗位,因此理解和 学习企业文化意义重大,身在校园,我们必须利用好一切资源为将来更好的融入社会做好准备,本文从校园文化中学生和学校两方面剖析了校园中的文化现象,并且与企业文化相关联,探索了如何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一层基础。
关键词: 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园文化作为学生的大家都不陌生,但是谈及企业文化可能是有点陌生了。传说中的社会和黑暗,企业中的朋友很难缠,这些也是因企业而异的。实际上,要快速理解和认识企业文化是怎么回事,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深入到企业当中去亲身体会,但是由于我们学生守各种因素的制约,比如学习,课题限制了我们去企业中感受的机会,因此,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在校园文化中理解和感受所谓的与企业文化有些关联的企业文化。下面谈一下哪些校园文化可以为我们所用。
一. 改善学生意识
1.自信但不自负。自信很重要,适当的自信有助于职场新人的人际关系,从而快速融入企业文化中,平时学生应该刻意培养自己的自信意识,多接触社会,做些兼职或者其他社会活动,把握社会动向和人们的主流意识,尤其是自己将要跨入的行业的人的意识,自己想进的企业的整体意识,做到知己知彼,这样才会百战不殆。
2.服务意识。校园中人人平等,似乎是一个无所谓谁服务谁的地方。丰饶经济将我们带入了服务至上的时代,行行都是服务业,环环处于服务链,人人都是文化者,处处彰显文化味。服务和服务文化已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建设体现企业产品特点、满足顾客的现实和潜在需求的高品质服务文化,提升服务文化对企业发展的贡献度,已成为各行各业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针对这种情况,院校应强化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服务文化建设。,而大学生本身也应该多参加一些公益 1
性的社团组织等,培养自己的服务意识。
3.质量文化。由于学校不是一个物质产品生产单位,似乎跟质量这个词没多大关系。但我认为,严格说,学校也是一个生产产品的地方,他的产品就是各种人才,人才又生产各自的贡献。而质量文化就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由企业管理层特别是主要领导倡导、职工普遍认同而逐步形成并相对固化的群体质量意识、质量价值观、质量方针、质量目标、采标原则、检测手段、检验方法、质量奖惩制度的总和。质量既通民之命脉,又系国家之危重,更是企业生死攸关的“命门”。我觉得对于学生来说,质量就是一种个人品质,一种严谨认真的态度。通过对学生质量意识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品格,这样在一些比较严谨的部门工作时会有很大收益。
4.竞争与合作。竞争与合作是当今社会的热门字眼,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市场经济的自然法则。竞争不但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竞争文化是维护竞争机制、尊重竞争规则的一种共识和氛围。竞争的氛围使每个职工不甘落后和停滞,能够极大地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想象力,使人的科学技术和潜能得到全面、充分地发挥,从而使整个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是职业精神的内涵,而合作博弈则是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劳动过程更趋专业化的必然要求。在校园这个小社会中,竞争意识可以通过一些比赛学生的竞争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5.忧患意识与创新。大学生的成长环境让他们生活无忧无虑,“受挫”“抗压”能力差,焦虑、郁闷、自卑等心理问题突出。忧患意识是个体成才和企业创新的不竭动力,而创新是个体和企业增强竞争力,保持个体可持续发展和企业基业常青的法宝。企业创新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创新及创新管理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创新精神财富以及创新物质形态的综合,包括创新价值观、创新准则、创新制度和规范、创新物质文化环境等。只有富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备受企业欢迎。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应当通过允许多元文化共存、搭建知识流动平台、创新思维能力训练、鼓励冒险、包容失败、奖励创新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未来职场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6.诚信文化。诚信在任何事情上都很重要,诚信是思想道德素质核心的外在表现,
是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诚信是金。”诚信之于个人和企业都是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为人之本、立业之基。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又是现代商业文明的客观要求,是作为未来企业员工的高职生必备的重要素质。学校应将诚信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使其真正成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一个讲诚信的学生以后无论走上什么岗位都会受欢饮,从而更快的融入到企业文化中。
7.责任心。责任意识是最本质、最深层的道德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成功源于责任。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责任文化起着带动、促进和保障作用。责任承载使命,责任体现忠诚,责任提升能力,责任创造机会。责任意识以人文精神为内核,包括对自己和利益相关者负责。责任意识首要的是对自己负责,目前中国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没有责任感是普遍的社会现象,这样的学生以后出来校园很难适应企业的要求,因此培养责任心很重要。
二. 完善教育机制
我国校园文化普遍偏向于“学术型”,从而远离企业和社会,校企合作是育实现高素质、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经之路。校园文化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融入企业文化元素:
1.校企合作是校园文化融入企文化元素的保障。要搭建校企文化对接的平台。学校应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内涵建设的紧迫感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之路,在合作中引入企业文化元素,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2 .鼓励学生参加团体活动。虚拟企业活动演练等。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可以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设计”、以企业或产品命名的各种技能大赛、创新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和勤工助学、暑期学生“科技”下乡、科技立项等活动,通过这些实习活动,既可增强学生的企业文化意识,又能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今后快速融入企业文化打好基础。
3.完善教育方式。 要将企业文化精髓融入教学与管理全过程。学校的本质和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学生良好的职业文化素养的形成需要通过职业文化氛围来陶冶,需要我们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移植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注重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的养成。在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中要全方位地融入
企业文化元素的精髓,为传统的校园文化增添一些新元素,使其更适应将来的企业文化。
对于如何建立新的教师教育课程项目,给予学生直接的实践体验,将学生派遣到国外进行跨文化的体验,积累更多的海外实习经验,了解国外教学实践是一种理想的途径。因此,跨文化的“国际教学实习”在职前教师培养中就渐趋普遍起来。
“国际教学实习”(InternationalStudentTeaching),作为一种跨文化教师教育项目,与之相似的概念还有“海外教学实习”(OverseasStudentTeaching)或“全球教学实习”(GlobalStudentTeaching)等。国际教学实习主要是通过语言训练课程、文化活动、在当地家庭或院校宿舍寄宿及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活动等,使未来教师具备丰富的跨文化教学体验,形成未来的教师的全球观念与跨文化意识,培训教师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任教的能力。让实习生到另外一种文化情景中进行文化体验,对于实习生个人能力、专业能力以及跨文化能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影响。M.Merryfield(1998)指出跨文化的经验是培养未来教师能够有效地应对K-12年级多样化背景、语言和世界观不可或缺的经验,是超越国内学习经验,能帮助师培生在生活与宽广的世界中搭起联系的桥梁。
这些国外实习的学生具备跨文化交往技能与跨文化意识后,将更好地面对国内学校多元文化环境,展示出优秀的教学能力。“这些海外学生学会了各种教学方法的知识,比如来自新西兰的全语言教学(Wholelanguageinstruction),来自英国的现场管理,来自澳大利亚的代表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班级的教学模式,来自俄罗斯的继续教育程序,”他们带回的这些不同教学思想、教学策略与教学资源,将是学校提升教育品质改善学校声誉的重要而宝贵的教育资源。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情景下,以美国为代表的高等院校,更加关注教师的全球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重视职前教师的跨文化经历,为此创新实践各种形式的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它正逐步成为美国许多大学或学院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共同特征。根据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IIE)发表的年度报告所提供的数据,2002-2003学年,美国高校学生从海外获得学分的总人数为174629人,比上学年增长8.5%。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负责承担师资培养任务的高等院校在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中,将多元文化教育与跨文化教育列为核心课程之一,实习生必须在当地的托儿所为新移民提供服务,体验跨文化的经验。有研究统计,美国大概有一百所大学或学院提供了类似的本科生海外教学实习计划。早期主要是美国的中密西根大学(1975)、印第安纳大学(1977)、北伊利诺大学(1980)、贝塞尔学院/圣克劳德州立大学(1987)等中西部地区的院校。这些院校创造性地结合学校与州地方实际,选择师范生到海外进行教学实习,推出各自的全球跨文化教学实习计划。
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文化体验方案
目前,开展跨文化教学实习计划已经成为美国院校日益普遍的教师教育的教学实践活动。其中印第安纳大学的文化体验方案(CultureImmersionProjects),提供该校各类教育学课程的实习教师为期八周的海外学习方案(OverseasProject),使实习教师通过该方案的实施中,体验不同文化间的教育方式,拓展其国际视野及跨文化的理解,是美国院校中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实践中比较成功和富有特色的一项计划。
(一)海外学习方案的目标
印第安纳州是美国移民聚居的集中区域,不同人种与肤色的人汇聚形成了丰富的多元文化。为了让不同文化的教师与学生能够相互包容、理解与尊重,印第安纳大学负责教师教育的领导者们开始尝试各种让职前教师走进少数族裔社区,与有色人种进行零距离接触的尝试,推出一系列的文化体验方案,包括“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地方案”(A-mericanIndianReservationProject)、“都市项目”(urbanPro-ject)等。印第安纳大学海外学习方案就是该大学文化体验方案的一部分。有意申请海外实习的在校各类教师教育专业的实习教师均可參与海外方案,请求安排到澳大利亚、中国、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英国、印度、爱尔兰、日本、肯尼亚、新西兰、俄罗斯、西班牙和土耳其等地区的合作学校、家庭和社区。凡是最后参与并完成海外学习的学生可以获得印第安纳大学毕业的3个学分。
通过海外学习方案的实施,该大学希望到海外教学实习的学生都能够:发展对于生活的多元世界以及世界上国与国的互相影响之较为宽广的认识;提供其它国家不同文化间的教学和社群发展经验,即提供真实、深入体验其它生活方式和学校教育的经验;通过增强自信、自尊、更佳的适应能力以及获得新的与不同的教学方式、理念和哲学观來促进专业和个人成长。近几年以来,印第安纳大学深刻体会到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不断深化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它强调将新的教师教育培养计划融入其中,力求重构印第安纳大学海外学习方案的理论框架,因此海外学习方案的目标有所调整,这主要希望在以下六个方面获得突破。①在参与该方案的所有人员中间,包括申请计划者、印第安纳大学教职工、接受国学校相关人员等,培育一种社群感。②在学校功能发挥以及关于社会与教育议题的国际观方面的多种场境中,鼓励批判性反思。③注重终身学习,努力提高个人以及专业智力的成长。④不断获得在接受国学校与社区有意义的体验。⑤增进具有良好基础的学科知识,通过多种形式来理解学生所处的教室环境。⑥提供个人化的学习方式,允许计划参与者利用自己的兴趣与价值来改变涉及他们海外方案的体验的主要方面。
(二)海外学习方案的实施
印第安纳大学的文化体验方案的推行,是与国际教育基金会密切合作下实施的。印第安纳大学的海外方案由以下三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预备阶段,包括出席所有晚间的研讨会,参与一系列工作坊,阅读和记录接待国家的教育、历史、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议题。同时要和计划小组会面访谈,准备一个海外计划日志等,以筹备安排未来的跨文化实习活动。第二阶段是为期至少十周的印第安纳实习。海外计划的參与者必须在报到海外国家前,成功的完成至少十周的在印第安纳的小学或中学的实习。该安排活动的目的是检验这些海外实习学生是否在专业教学方面具备必要的资格。该资格的确认是通过印第安纳中小学的课堂教师、学校校长及印第安纳大学的教师教育管理者集体决定的。只要完成准备阶段任务且具备相应资格的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申请该计划。接下来就是为期八周(40天的教学)的海外体会经验阶段。海外生活学习主要由接受学生教师的对方学校教师安排,实习教师通常生活住宿在教师的家庭中。
在海外国家进行教学实习期间,计划参与的学生必须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首先,要保证在四十天的安排时间里,与国外的同行开展直接的教学以及参与一系列其它的专业活动。其次,计划参与者要住在学校社区的教师家庭里,确保接受更充分的文化体验。为此,所有的计划参与者必须适时参与社区活动,完成每周的文化反思(CulturalReflection)报告,并寄给计划小组。最后,计划参与者要尽可能学习获取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材料,同时与当地教师、学生以及社区成员建立稳固的联系,完成每年可能不同的研究计划。同时,在国外教学实习结束的最后一周完成所有涉及该方案的评估和调查。
(三)印第安纳大学跨文化教学实习方案的评估
总的来看,从早期就开始实行跨文化教学实习方案以来,印第安纳大学为此付出许多努力,始终将该方案的跨文化与社区参与作为师范生学术发展组成的一部分,30多年来已经有近2000名的实习教师在国外学校实习,拓宽了他们的全球视野,丰富了他们的专业能力。近几年,参与海外实习计划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2001年,该方案获得了国家的认可,获得了美国师资培育机构协会(AACTE)特别设置的“BestPracticeAwardsforGlobalandInternationalTeacherEducation”奖项,该奖项专门用来奖励在国际文化、全球、跨文化、以及国际地区合作等方面作出重要实践的教师教育项目或计划。随后,在2005印第安纳大学跨文化教学实习方案又获得高盛(GoldmanSachs)基金会设置的“国际教育卓越”(ExcelenceinInternationalEducation)奖。
为了更好地推动该方案持续进行下去,印第安纳大学通过每届的国外教学实习结束的最后一周学生所完成的评估和调查,对之成果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评价。这些报告都认为海外学习方案的实施达到了其开初表述的目标,实习生与接受国的学校以及师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专业伙伴关系。在这些报告中,都传递这样的讯息:国外的专业学习体验、参与社区活动任务以及所要求的反思性报告,都是一种新的学习,除了课堂教学教学本身的收获之外,许多积极的影响都业已超越教室场景之外了。
三、美国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的影响
美国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推行以来,取得了许多正面效能,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目光。一些研究者开始从实证研究的角度,通过观察实验、访谈与个案研究方法;还有的研究通过现象学研究方法,从定性的角度,深入具体分析这些海外教学实习项目,对其效用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总的来看,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对于实习教师在个人成长,世界视野与跨文化能力及专业能力三方面均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但也还存在一些影响其发展的实践性问题。首先,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提高了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教学能力。在国外实习过程中,普遍提高了与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及家的合作与沟通能力,明显提高了实习生对他人的关注程度。B.H.Myers(2001)研究教师跨文化的经历对尔后课程与教学的各种感知的影响,其研究结果发现,受试者察觉到国际经验对教师教学实践的影响,甚至还超过在一般教师培训课程学习的知识技能。
在专业能力方面,有学者指出海外教学实习让实习教师学习教学策略与技巧,发展他们关于跨文化教学(interculturalteach-ing)的策略与教材,增强了他们的教学反思能力。通过比较访问国与母国的教育制度及教学方式,这些学生对于教育体制的认识得到了提升,对于教育体制对学习环境的影响具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在另外一项关于跨国教学实习的计划报告中,认为该项目对于支持美国学生与英语学习者一起工作所需要的教学技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为职前教师未来多元文化的教室里教学准备,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其次,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提升了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技能。Heyward(2002)指出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literacy)的多面性,包括文化知识、语言能力、适应能力、对不同文化的态度、参与性及认同程度。
音乐美学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的这一说法在现在看来仍然是准确无误的,因为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都是以当时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为前提的。作为音乐美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感知的产生也是必须以音乐艺术的存在为前提,只有客观的音乐艺术存在,人类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对音乐的对象进行五官感知,把音乐的对象化为可以感觉到、聆听到以及触摸到的虚拟物体。如果音乐对象不存在,人类今无法去感知,谈论音乐美学也就毫无意义了。作为音乐美学的重要环节,审美评价是指对音乐的好坏能够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人类的心理基础决定了其所共有的欣赏水平与审美趣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对于某一类型的音乐是认同还是排斥所依据的标准就是“共同感知”,它主要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与生产中产生的,因此其审美活动也就是在人类的社会活动范围内,受到人类社会本质的强烈影响,进而形成了普遍的审美评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音乐的审美标准要紧随时代前进的脚步,这样才会引起人们的认同和接受。尽管音乐是以虚拟化的形式出现的,但人们对于音乐的感知程度却一点也不必实际物体差,这就是音乐情感的作用。人们通过对音乐情感的领悟把音乐物化和意象化,人们根据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趣味,凭借对音乐情感体验这种直观的感受,不断的探索和揣摩,进而能够把虚拟化的音乐对象转化为实体,这种全新的对于音乐的完美诠释真实的展示出了音乐世界的博大精深与妙不可言。
音乐美学包含的文化意蕴
因为人类本身是一种感性动物,注重的是对音乐的直观感受,但音乐美学是一种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交汇,因此,在探讨音乐的规律以及本质时,要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但一定要尊重音乐给予自身的直观感受,因为第一感觉往往是正确而又接近实际的,这是获取音乐美的最直接途径。由于人类又具备思考的能力,因此可以在感性的基础上对音乐进行理性分析。理性的分析音乐的外在形式以及内在含义,找出音乐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而提炼出音乐的本质和特质,创造出更多的优秀音乐作品。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其具体的内容和形式,音乐所表达的内容是通过演奏形式体现出来的,二者早已融为一体,而且不可分割。从某些方面来看,音乐的形式也是音乐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是音乐向听众展示了其外在内容,除了乐声之外别无其它,而音乐的具体内容又是通过形式表现出来,音乐形式对音乐内容的表达起到促进或者制约的直接作用,二者互相影响,密不可分。音乐美学的产生是顺应艺术发展需要的结果。艺术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而且作为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部分,艺术可以用音乐、电影以及绘画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填补人们精神生活上的空虚和寂寞,人类已经离不开艺术活动,艺术装饰了人们单调乏味的平凡生活,是这个世界充满了活力与生机。音乐美学的发展程度同时制约着艺术的前进道路。音乐美学作为归纳音乐本质与审美的一般规律,是可以知道具体的音乐实践。在实际的音乐表演与创作中运用音乐美学的直观导向可以为音乐的长远发展提供可靠的前提基础,音乐的发展也会促进整个艺术界的前进,因此,音乐美学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引述道路的前进方向与速度。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的真正魅力在于其不断被创新和超越,永葆生机。总结音乐美学思想蕴藏丰富,博大精深,它与同时期的文化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基础。音乐美学的基本内涵包括音乐感知、审美评价以及情感体验三个环节,其文化意蕴更是多种形势内容以及思维的融合,只有清楚的了解音乐美学与其文化意蕴的内在联系,才能创作出适合广大人民而又优美动听的音乐作品。
本文作者:骆云飞工作单位:新乡学院
[中图分类号]I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093-02
引言
跨文化交际学的创始人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指出,文化存在于公开的文化和隐蔽的文化。公开的文化层主要指已暴露的物质文化,包括服装、道路、建筑物、街道、村庄等。而文化所隐蔽之物大大甚于其揭示之物。美国符号学家迪利在20世纪80年代把文化看作是“后语言结构”,包括绘画、建筑、民俗、文学、仪式、音乐、电影、其他等等(Deely,1986:xii)。对表层文化的研究是必要的,它也是深层研究文化必不可少的一步,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体现在民族思想观念等十分隐蔽的领域,在众多研究目标中,文学宝库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顾嘉祖(2002)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学文本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对象。浏览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文化意识与英美文学研究
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性格、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而在语言学习者所学的众多科目中,英美文学属于有着一定难度和深度的课程。如果对西方文化一窍不通,那么英美文学的学习势必枯燥、晦涩难懂,这样作品的美感和作家的独到就无从领会。因此英美文学的学习与文化学习相得益彰。英美文学和英语文化的学习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英美文学的发展与英语文化的体现
英国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文艺复兴、浪漫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等,战后英国文学浮现出从写实到试验和多元的走势。在这样的发展进程中,文学文本以外的各种现实、历史、政治、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呈现着反映。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不再是英国文学的分支,美国作家在创作风格和体裁上找到自我,进入20世纪更是日趋成熟,战后历经50年代新老交替,60年代的实验学说,70年代到该世纪末的多元发展阶段,形成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点和特征。文学的发展趋势鲜明地反映出社会的变迁、文化的沉淀。
(二)英美文学的认知功效、艺术价值与英语语言文化的关系紧密
文学作品隐含对生命的思考、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西方人对其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文学名著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生动的人物形象、丰富的艺术技巧,孕育着学生的审美意识,还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在对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也能有所提高,有助于养成高尚的人格。同时英美文学是英语使用者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较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样,有的高雅、通俗,有的含蓄、明快,有的婉约、粗犷。这些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文学作品里得到了详尽的发挥。研读英美文学作品,可以领略和感受英语富有音乐性的语调和简单而又意义深远的词汇。
(三)英美文学作品的剖析有助于了解文化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习英美文学就要开展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剖析,这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懂得外国文化,增加我们的知识,启发我们的智慧,繁荣我们国家的文学作品和创作方法。与此同时,更能品味异域文化,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理解了文化差异才能消除交际障碍,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人交流,融入世纪多元化发展,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潮流中,从而促进了处于不同文化之中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语言学习者蜕变为语言使用者,实现了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建议
我国现阶段高校英美文学的学多还依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文学史+选读”的模式。文学教学以外部研究为主,教师往往罗列文学史实,学生也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授。这使学生对作家作品的独特性认识不够,处于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家作品往往处于“千文一面”的尴尬境遇。这种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使文学课成为各种史料和纯理论的简单堆砌,使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失去生机。学生的文学素养不会有多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力的锻炼。
另外,传统的英美文学课大多是讲授式,也就是以“教”为中心,教师是主体,承担所有的解释责任,从作家生平、创作背景、作品内涵、人物分析、意象等。这种教学使学生不能主动地与作品交流,而作品的生命力是读者和作者共同赋予的,如果读者不去更多地接触作品,只是聆听和记忆作品及其相关内容,那么再好的作品也失去了它鲜活的生命力,难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批评能力。
再者,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过多注重文学知识的学习,而忽视文学所折射出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教师不是很在意学生是否在一定的文化意识基础上研习英美文学作品。这样原本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就有些单薄且略显晦涩。
针对上述英美文学课上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新时期的文学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改进方法:
首先,利用随机通达教学模式(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进行“多角度切入”学习。随机通达教学是让学者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相同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使用这一模式的英美文学教学可避免抽象地谈文艺理论,对同一文学作品的多角度意义探讨可以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
其次,将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这样既强调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地位,又不忽视师者的指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同时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建构空间。然而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又不客观,因此课堂上教师应侧重欣赏作品的方法讲解。课堂上教师重视作品阅读与分析,更多、更具体地向学生示范各种理解策略的使用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适当介入到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中,适时刺激学生的好奇感,使其主动去探索,进而培养学生理智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另外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课堂,恰当地使用英文原版电影,让学生可以直观地领略西方文化,形象地欣赏文学作品。
最后在检验学习效果的方法上,应尽量减少甚至放弃传统的闭卷考试,用不同的题型考核学生对不同文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应多鼓励学生撰写论文或读后感。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学生若能主动参与到文本意义的寻找、创造过程中,势必养成敏锐的感受力,掌握分析方法。学生的英语水平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结语
英美文学的研究应包含语言习得和文化习得两个目的,从文学的性质上看,利用英美文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要远远超过语言教育的价值。英美文学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英语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英美文学研究的意义和作用在于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深化学习者在基础阶段所学的知识,增强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这就要求英美文学的学习者要不断地强化文化意识,才能成功地进行语言的学习和使用,而且在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能更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免受交际障碍的干扰,因此,英美文学的研究要有文化意识并逐步展开、深入。
【参考文献】
[1]Deely,J&B.Williams,F.Kruse(ed).Frontiers in Semiotics[C].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6.
[2]Hall,Edward,T.The silent Language[M].Doubleday:Anchor Press,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