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就业调查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随着我国现阶段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长,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因而就业矛盾十分严峻。近年来,为缓解就业问题,自主创业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政府等机关和高校的引导下,很多大学生步入自主创业,但真正加入自主创业行列的人却很少。
为了解大学生对目前就业形势的关注程度以及对创业的态度和创业现状,帮助在校大学生认清自我、注重创业意识的培养,加强高校与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视和支持,我就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以调查问卷和参考网上有关资料的形式进行调查。根据周围在校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其他一些调查问卷,制定一份《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调查问卷》,对我校(贵州大学)北校区在校本科生进行不记名抽样调查,共发放100份,男女生各50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其中女生42份,男生48份。
调查结果显示,针对2012年就业形势47%的被调查者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找到工作的,而53%的人认为目前就业形势严峻,令人堪忧。可知大部分人对目前的就业形势都有所了解和认识,并且有相当部分人面临堪忧的就业形势表现出乐观的一面,是个很好的现象。而在问到求职中最困扰因素时,从统计的数据得出有67%的比例是跟企业有关,由于没有对企业全方位的了解和深入认识,使得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由于就业形势严峻,部分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有了新的看法。针对在校大学生对创业的看法进行分析:从调查数据中53%的被调查者对创业感兴趣,其中37%的被调查者对创业比较感兴趣的,16%的对创业十分感兴趣。在此基础上,问到是否选择自主创业时,58%的人虽然有创业的想法,但只有11%会选择自主创业。这也与我们目前的社会创业现象相一致,所以创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鼓励。而改善大学生对创业的兴趣程度,需要提高他们对自身能力的认可,所以针对大学生对自我创业的认识和评价进行了以下分析:
图(一)
注: A、自信;B、迷惘;C、有压力;D、赌博感
从图一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53%的被调查者对自己创业前景预测有压力,33%的是处于迷惘状态,加上大学生对自身创业要求的知识与技能的满足程度的数据分析:50%的被调查者对自身创业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表示不满足。我们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人对自己是否有创业能力处于不自信和不能胜任的状态,表现出了他们对创业前景的担忧和不看好的心情,由于自主创业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有成功的人士的同时,更多的是失败者的惨痛脚印,让他们不敢冒险一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他们确实没有具备自主创业的知识与技能,还需要他们努力的去学习与实践。
如何加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如何加强大学生亲身实践的机会,成为了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因素之一。针对大学生本身在创业中遇到的最大的障碍进行分析:43%的被调查者认为是资金不足,没有好的创业方向,43%的认为是经验不够,缺乏社会关系;针对大学生对自身能力满意程度进行分析:50%的被调查者对自身创业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表示不满足,通过上面数据分析,在校大学生还没有具备较强的自主创业的知识与技能,还需要他们努力的去学习与实践,积累经验。对于学校方面,大学生是否希望学校开设创业指导课程,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95%的被调查者希望学校开设创业指导课程。针对学校应该开设哪些方面的课程进行了调查,45%的被调查者希望开设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方面的课程,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人际交流与沟通的重视度。 大学生创业会选择的领域调查结果显示:
图(二)
注:A、与专业相结合的领域 B、感兴趣的领域 C、往当今热门的方向发展(如软件、网络等高科技行业) D、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相对较低的行业
这里主要是指就业行业流向,毕业生就业的流向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就业的“质”。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行业流向来看,以到医疗单位工作和专升本为主要流向,从问卷调查统计到的情况来看,应届毕业生主要流向是三甲医院、三甲医院以下及二甲医院以下,所占比例分别为45.3%、28.4%和10.4%。在问卷调查中,计划参加全日制专升本的毕业生比例为20%以上,升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就业形势。
2.毕业生就业期望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工作月薪,60%以上的毕业生期望在3000元以上,20%左右的毕业生期望在5000元以上;对于工作地点,80%以上的毕业生希望在省城或者临近省城。薪酬和工作地点作为就业的风向标,最能反映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状况。
3.毕业生就业评估
大学中所学知识对就业的影响方面,40.2%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帮助,相当多的大学生已经认识到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重要性;89.8%的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专业能力水平需要继续加强,其中意向参加函授专升本的学生比例达50%以上,说明很多医学类大学生对提升自身知识、技能水平的需求增加,同时也反映出社会对大学生知识、技能的要求提高;在获得求职信息的渠道方面,52.5%的学生选择校园招聘会、老师或亲戚朋友介绍,只有少部分选择人才网站、媒体(电视、报刊等),可见大学生就业信息渠道少,大学生应该增强主动出击意识,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就业信息;在大学生的就业意向方面,72.5%的学生希望去事业单位,只有少数学生愿意参加基层医疗服务工作,可见大学生应该转变落后陈旧的就业观念,树立新的就业观,也应多培养大学生的基层服务意识;在大学自主创业方面,当今中小城镇医疗体制尚在完善中,自主创业机会多,但20.5%的学生选择在毕业后不考虑自主创业,从事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创业有风险,但是大学生应该相信自己,充分重视自主创业;在大学就业观念方面,部分学生对就业前景感觉迷茫,有34.2%的学生感觉就业前景一般,分析原因是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够,就业信息获取不足,大学生应该树立起积极乐观的就业观念。
二、影响就业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一)影响就业的原因分析
1.社会方面
首先,当前大学生就业政策改变了传统计划经济时代对学生就业进行“统、包、管”模式,以前如护理、检验等专业以定单班的形式计划招生已经极少,取而代之的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方式,大学生就业进入市场化。然而社会就业市场体制的不完善,相应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之一。其次,用人单位设置过高条件造成就业难。有些用人单位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追求高学历,提高选招录用标准,重学历而轻能力。
2.大学生的个人方面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希望到环境舒适、待遇丰厚、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作,不愿意到偏远地区和乡镇农村等医疗行业劳动力严重缺乏的基层单位工作。同时,现实中很多大学生知识量储备不足、知识面狭窄,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理论与实践脱节,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缺乏诚信、敬业和责任心,适应能力较差等。此外,在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方面,当代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极力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机会成本的回报。个人职业理想与实际就业环境有着很大冲突和矛盾。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没有打破传统的就业观念,择业定位存在偏差,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校毕业生也必然要“就业大众化”。一味追求“精英岗位”,无视“大众化岗位”,大学生想去的地区或单位需求过少或者没有需求,而求才若渴的地区和单位却招不到人,这样势必造成就业难的局面。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1.努力提高大学生专业水平,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届大学毕业生应清醒地意识到“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律,树立危机感和竞争意识,着力提高个人能力、专长和素质。大学生在实习期间要努力操练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生在实习期间要多观察、常看书、勤思考,把从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作中。目前事业单位招考、职称考试、升学考试等,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考查,学好理论知识不仅为今后的各种考试打下基础,同时也为未来的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只有练就过硬的本领,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掌握主动权,努力谋取到自己理想的职位。大学生必须意识到岗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能力、素质的竞争,只有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在职业生涯中有良好的开端。
2.增强主动出击意识,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就业信息
面对强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大学生就业观念严重滞后。目前就业选择的市场化,要求学校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大学生在就业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坐、等、靠”思想,要主动出击。大学生要增强竞争意识,多关注网上的招聘信息,同时多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交流,抓住有价值的就业信息。因此,毕业生要提高就业率,应当做到知己知彼,主动出击,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就业信息。
3.树立新的就业观,培养大学生的基层服务意识
随着社会职业和岗位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就业走向了“大众化”,毕业生要合理定位,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调整就业期望值。可以从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做起,转变一岗终身制的思想,先就业再择业。大学毕业生应面对现实,从社会和市场实际出发,树立正确和客观实际的就业观,摒弃“基层医院招人难,基层工作条件差、工资福利待遇低、职称晋升机会少”等错误的思想。目前省会城市、沿海大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竞争激烈,且很多医疗机构已经饱和,招聘量少,即便招聘,在要求上也不断提高,大专职业院校的学生很难达到标准。在中西部或基层单位,虽然条件稍差一些,但机会更多,发展空间更大。到社会需要的地方去,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可以锻炼加强基础的知识、技能,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有利于协调医疗机构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分配,从而有利于个人事业和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提高。现今,国家针对大学生就业提出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有利于大学生来基层就业,值得关注。
4.大学生应增强自信,充分重视自主创业
目前,对于高校毕业生,各级政府不断放宽创业市场准入条件、加大创业资助和扶持、鼓励开展网上创业或以个体经营等灵活方式创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如果具备创业条件,大学生应尝试进行自主创业,但要清醒地面对自主创业可能遇到的艰难和风险,只要能发挥潜能,施展聪明才智,终将成就一番事业,走出一片就业的新天地。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调查;分析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investigation;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223-02
1调查背景
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去年的611万增加19万人,加上往届未能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巨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就业期望状况,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我们联合有关部门对内蒙古部分高校大学生就业期望状况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
2就业调查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随机选取内蒙古三所全日制普通高校,其中理工类一所,师范类一所,医学类一所。调查的形式主要是实地调查、座谈、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600份,收回456份,其中有效问卷445份。调查涉及对就业形势、所学专业与就业关系、待遇标准、就业地区及行业、毕业后的出路等多个方面,力求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期望状况进行全面翔实的了解。从调查对象看,主要在三所高校应届毕业生中进行。在调查对象中,从学历层次看,硕士学位研究生占调查总数的12%,本科生占64%,专科生占24%;从生源看,区外的占24%,区内的占76%;从家庭经济条件看,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3%,家庭人均月收入2000-3000元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12%,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2000元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45%,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40%;专业对口率为56%,不对口占44%;从性别来看,男生占40%,女生占60%。
3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3.1 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使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连年扩招,使高校毕业生数量激增。从1998年的66万增到2010年的630万,12年间增加近10倍。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下滑,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反而减少。从而使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形势更加严峻。
3.2 高校扩招使毕业生的质量下滑首先,扩招后大学的生源质量下滑。扩招前高等教育属于精英教育,扩招后高等教育属于大众教育。而作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招收的学生恰恰是增量的最底层。其次,高校招生规模迅速增长,而高校教育资源并没有同比例增长,致使教学质量下滑。再次,教育中对人文教育不够重视,使学生人文素质下降,从而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3.3 专业设置不够合理,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与招生人数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错位。有些专业学生刚入校还是热门专业,毕业后或几年后就业前景又不容乐观。
3.4 金融危机使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更加困难毕业生弱势群体是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女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解决就业问题时可利用的社会资源相对较少;女大学生因为生理上的特殊性和社会角色定位,使好多用人单位宁要水平稍差的男生也不要女生。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更是难上加难。
3.5 大学生就业过程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地区间的不平衡:毕业生多数流向城市和发达地区,而“老、少、边、穷”地区的小城镇和农村则较少有人光顾。学历需求的不平衡:劳动力市场对研究生的需求较大,本科生供需较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高职技工供不应求。专业失衡:当前的就业市场,文科专业的就业状况逊于理工科。
3.6 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所谓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没有就业岗位,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岗位。就业期望值过高,主要体现在工资待遇、工作单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据调查显示:毕业生期望的工资待遇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占总人数的78.3%;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选择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的占总人数的68%,而选择中小企业、公司及其他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只有8%;在工作区域上,选择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的有22.8%,而选择西部欠发达地区、老少边穷地区以及小城镇、农村的仅有9%。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也导致求职难。
3.7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不够到位一是有些高校的就业指导只关注眼前的就业率,很少深入研究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培养的差距。二是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集中在毕业前,未能充分认识全程就业指导的重要性;三是学校就业指导主要靠就业处的老师,缺乏全员抓就业的意识。
3.8 金融危机导致毕业生就业思想压力增大金融危机使得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倍增,出现“就业焦虑”心理倾向的人数增多。个别严重的甚至出现抑郁症等病态反应。
3.9 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带来的就业压力由于就业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有些用人单位提高了就业门槛。首先,多数用人单位要求求职者有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践工作经验而被拒之门外。其次,有些用人单位把高学历等同于高素质,盲目追求高学历。还有的人为设置性别、身高、年龄甚至长相等额外限制条件,使不少大学生就业困难。
4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需要政府、学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4.1 坚持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第一,坚持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把治理失业和扩大就业作为政府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核心目标和责任,成为对各级政府业绩考核和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核心指标。第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各类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发展,增加就业岗位。虽然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小,但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和解决长期就业问题起着标本兼治的作用。第三,各级政府出台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第四,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区或创业孵化基地。在贷款、税收、工商注册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给予扶持和倾斜。通过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积极创业。第五,深化人事、户籍制度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就业市场条块分割,给大学毕业生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第六,政府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助。同时,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4.2 坚持面向市场办学的方针,促进教育同就业的结合高校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特别是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大力培养多层次实用性人才,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
4.2.1 加快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把握经济社会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主动适应人才社会需求,灵活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既要重视少数高、精、尖人才的培养,更要加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加强学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适应环境变化能力,拓宽理论功底和知识领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多征求就业相关单位的意见,根据社会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供与求吻合。加强实践教学,促成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首先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操作有机协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其次,将学生的课间实习、毕业实习点直接设在就业的对口单位,使学生及早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不断完善自己,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竞争力,做到“授人以渔”。
4.2.2 要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工作机制一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指导大学生就业的队伍体系。包括就业指导专职人员;各二级系部的学生管理队伍;“两课”教师队伍;专业课教师;吸收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教师;聘请一定数量的创业、就业成功人士做兼职创业指导师,等等。二是树立全程抓就业的意识。学校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并且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中,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对各个年级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进行系统地规划,提升就业指导的有效性。一年级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了解所学专业的一系列就业出口,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使学生未来几年的学习“有的放矢”。中间阶段侧重职业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一年着重进行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择业指导及就业服务。对国家及地方的一系列就业优惠政策进行宣讲,使学生了解并用好这些政策。帮助毕业生科学分析市场,客观认识自己,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实现就业。
4.2.3 把思想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择业观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供价值导向。大学生择业要认清自身的素质和特长,并同社会需要有机结合,选择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特长和潜能的职业。积极主动地去基层、去西部就业、创业。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
4.3 积极为大学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要鼓励企业积极吸纳应届大学生毕业,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怀,切忌求全责备、吹毛求疵。各级政府也要切实承担责任,对优先录用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企业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或资金补贴。媒体应积极宣传各类就业先进典型,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就业。
4.4 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精英”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在就业环境不是很理想的条件下,大学生可先选择基层就业,也可以从事灵活就业,包括临时就业、非全日制就业等,在就业过程中逐步积累个人的人力资本,磨炼自己,挖掘潜能,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
参考文献:
[1]刘曙刚.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及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07,(23).
[2]杨礼宾.大学生职业辅导[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Abstract:The employment ideas and pressur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related policies and measures of the nation, the personnel institutions and
personnel.choosing
standard of employing unit, the expansion of university enrolling new students and the educational systems can have very big effect to the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Facing the stern situation of employment, it needs the society, universities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to expand their vision and to promote the full employment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through building loose employment environment, innovating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model,and improving students' competition of employment.
Key words:university student ; employment ; investigation ; Ponder
一、调查的基本概况
1.调查的目的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时下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困扰社会和高校的一个难题。大学生就业状况,不仅是劳动力供求关系的信号,更是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兴旺发展的信号。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一支强大队伍,近年来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据统计,近几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力量。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稳定发展以及大学生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需要,直接关系到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对用人单位与大学毕业生这一人才市场供需双方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影响作用的对比分析,探讨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观和客观要素,为高校的教育工作提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参考方向。
2.调查研究的方法
为了尽可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客观要素,我们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收集样本、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遵循随机抽样的原则,我们在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三校总共抽取了450个大学生样本,回收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6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1.1%。我们还在长沙、株洲、湘潭等地的相关招聘会上抽取70个用人单位样本,回收问卷57份,有效问卷5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78.6%。同时我们还在校园招聘会和人才市场上对求职应聘的大学生及用人单位进行了访谈,特别留意并记录下求职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不同的思想、观点和态度,以找出矛盾点。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要素主要有:
1.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观要素
(1)就业观念。根据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既存在着理念滞后现象,也开始趋向理性务实。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未能对自己的能力和就业环境做一个正确的、客观的评估,就业期望值较高,在择业时对工作岗位和工作地点过于苛求。如有37.8%的大学生表示毕业后择业去向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10.9%的大学生选择去江浙经济发达地区或城市,很少有人选择县城、乡镇或西部地区。一些毕业生(占被调查学生的31.9%)表示,即使不能在毕业前找到合适的接收单位,也要逗留在这些大城市,成为大城市的“漂流一族”。这个现象背后反映了大学生浓重的“精英情结”。另外,在调查中我们也惊喜地发现,就业难的严峻现实也促使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已不再死盯着大城市、大单位,其他中等城市和西部地区、基层和农村以及民营企业也逐渐成为大学毕业生的选择趋向。这说明大学生在就业中更加实际,也与当前社会上人才回流趋势相吻合。
(2)薪资期望。 根据调查,薪酬福利仍然是时下大学生选择职业首先考虑的因素之一。调查显示,有35%的学生把薪酬福利排在就业考虑要素的第一位。并且,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薪资期望普遍过高,如有31.9%的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应付给他们的薪酬范围为2000~2500元/月,14.8%的大学生认为薪酬范围应为2500~3000元/月。而通过对57家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调查,我们了解到有60%的用人单位给出的薪酬范围为1000~1500元/月,有27%的用人单位定出1000元以下的薪酬。在一些人才招聘会上,甚至出现了不少以月薪500~600元招聘大学生的企业。用人单位给出的薪酬与大学生的心理预期相差甚远,让许多大学毕业生在一些用人单位面前望而却步。
(3)实践经验。 掌握了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也获得了相应文凭的大学毕业生们,原本以为从此可以驰骋职场,结果发现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将“具有相关的实践经验”作为选聘人才的必备条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34%的用人单位把“具有相关社会实践经验”排在了影响大学生就业要素的第一位,51%的用人单位一定要求应聘者具有相关的实践经验。一些招聘单位在校园招聘时都会问到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是否具有相关的实践经验,曾经参加过哪些项目工作,在所参加的项目中担当什么样的角色,等等。这就使得初入社会、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在求职的道路上举步维艰,也表现出更多的无奈。
(4)职业生涯规划。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60%以上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工作、职业生涯没有系统的规划,对于就业准备大多属于“临阵磨枪型";30%以上的大学生不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只有不到10%的大学生在进大学后甚至在中学时便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初步明确的设计和规划,不到5%的学生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训练。由于职业目标相对模糊,多数大学生出现就业恐慌,急功近利、心态浮躁,参加人才交流会就像“赶集"一样,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没有目标、没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全凭运气碰,能找着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工作,什么挣钱就做什么,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到头来感叹招聘单位不能“慧眼识英雄",叹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也有些大学生不能理智地把握机会,签约快,也容易因后悔而违约,从而导致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不高。
转贴于 (5)面试技巧。根据我们对一些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以及高校就业办的老师的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面试水平比较低,面试时不知道怎么向用人单位推销、展示自我,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时光会强调自己是哪个学校哪个专业毕业的,而不是从学识、才华、为人、品格等方面强调自己的优势,不会有效地与用人单位进行良好的沟通,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到一种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6)就业力。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比较注重求职者的工作能力、职业素质、创新能力等,而这基本上又是大学生最欠缺的素质。因而就导致在现实社会中,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选才难”。一些用人单位对调查者抱怨说:“现在好人才是越来越难找了。”一位企业老总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我们企业并不认为工作经验是最重要的,我们对学业成绩、综合技能也同等看重,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成绩以及相关的能力,未来才具有竞争力。”总之,大学生的“就业力”不足,是造成“就业鸿沟"的主要原因。
(7)个性品质。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36.4%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合作能力、意志品质和健康心理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有37.8%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品质,不重视实干精神,有24.5%的用人单位认为一些大学生缺乏对应聘单位的忠诚度。据我们了解, 用人单位接收的大学生在就业一两年时间内流失率在30%以上的达到被调查单位总数的50%,一些单位接收的大学生流失率高达70%,用人单位普遍认为他们为大学生高流失率“交的学费太高"。大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劳动素质等方面的问题,也成为部分企业拒绝大学毕业生的理由。
2.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客观要素
(1)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我们在与有关用人单位负责人的调查和访谈中发现,有63.4%的用人单位基本上没有一个整体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特别是许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不注重自己培养和储备人才,在选人、用人方面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不愿意招聘大学生。一些用人单位不重视对招聘人员的就业培训,多数存在着缺什么岗位就找什么人的现象。在调查中发现,有24.8%的用人单位认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培训不重要,有15.4%的用人单位竟然表示不会对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提供相关的就业培训。长沙某设计公司的老总告诉调查者,像他们这样的小规模单位,根本不愿意承担人才培养过程中消耗的成本。
(2)就业政策。近年来,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以帮助和鼓励大学生尽快实现就业,但由于管理方面的脱节,一些政策和措施还是“悬在空中”,得不到落实,一些限制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障碍(如户口、院校、档案、外语、干部身份、用人指标等政策壁垒)仍然存在,阻断了毕业生的平等竞争之路,这也成为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大学毕业生在访谈中说到这个问题时都面有难色:在择业时真正双选难以实现,某些接收大学生的单位需要进人指标,并通过派遣制度予以保证,如果任何一关出现了问题,都不能够保证顺利实现就业。不少中小型私营企业的负责人也谈到了他们因为没有干部编制,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也不具备保管大学生档案的资格,解决不了大学生的派遣、落户口、接档案等问题而招不到人的苦衷。
(3)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的整个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目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及社会的需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调查中,有30.4%的学生表示在求职中最让他们感到困扰的是学校就业指导不够。而我们在与一些负责学生分配工作的老师交谈中也得知,目前各高校、院系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往往是在学生进入大四以后,大多是在“临阵磨枪”,多采取就业形势讲座、政策咨询、谈话等方式向毕业生宣讲国家或相关省市的就业政策法规;传授相关的求职技巧和学生就业礼仪;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双选会,向企业、单位推荐学生等。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比较单一,没有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当成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教学管理全过程;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就业指导与教学改革结合;没有建立有效的就业渠道和网络。其结果往往造成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和教学工作脱节,教学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没有一定的职业经验,就业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难度。用人单位在双选会短短的时间里要对成百上千的毕业生进行筛选并找到满意的人选,也是相当困难的。
三、思考和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高校以及社会都必须认真对待。
1.对大学生而言
(1)自觉融入社会,找准自身定位。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必须正视现实,正确进行社会定位,放弃“天之骄子"的优越感和不切实际的幻想,树立主动竞争、服务基层、多渠道创业、自主创业的新观念,积极面对就业门槛,降低求职的心理预期,充分利用国家政策营造的宽松的就业环境,投身到就业市场中去。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丰富实践经验。面对用人单位注重求职者实践工作经验的现实,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注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诸如“三下乡、科技和教育扶贫、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挂职锻炼、大型企业的商业宣传活动”等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去做一些与专业相关或与未来从事的行业有关的工作,提升自己的工作技巧,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弥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不足,以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做好准备。
(3)求真务实地做好就业准备,提高“就业竞争力”。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的矛盾,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大学生的数量还远远不够,大学生过剩只是表象。因此,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就业力”在求职择业中的作用,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以增加自己在就业时的筹码。
(4)确定职业理想,重视职业生涯设计。大学生要想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就应当尽量克服各种压力带来的短期心态,要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充分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根据自身的条件及所处的环境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地寻找自身发展的新的生长点,理智地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从而避免求职时的盲目和错失良机,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
2.对高校而言
(1)创新教育和教学模式,提升高校和大学生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高校管理部门应该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调整大学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宽统筹起来,实现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课程的相互渗透,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培养复合型人才;要顺应知识增长、学术发展的新趋势,开发满足市场和大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并适度、适量地在大学生中开设研究型课程、实践型课程,同时在教学计划中要大力强化社会实践环节,把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建立一批大学生教学实习和就业实习基地,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聘请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走进大学课堂,为大学生直接讲授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帮助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设计、人生规划,实施有效的人生发展;还要根据需要,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特别是社会的变化,在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双赢的“供需基地",或是通过用人单位参与课程开发,调整高校学科和专业结构,提高学校和大学生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
(2)面向就业市场,加强就业服务,创新就业指导。行之有效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既是毕业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化解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矛盾的有效途径。高校有关管理部门应积极地面向就业市场,以发展的理论为指导,把就业指导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贯穿于大学整个阶段,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服务的新举措,创造一切条件和可能,加强对大学生求职就业技能的培训,将社会各方关于职业培训、职业技能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测评、职业中介等相关的服务引入校园,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拉近用人单位与在校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大学生创造和谐的就业环境,以促进更多的大学生求职择业。同时,要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自己,树立信心积极参与竞争,正确面对就业中的逆境和顺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自信而不自负自傲。另外还要应当充分重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建立起一套实用而且完善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体系,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获取可靠就业信息辅导、个人资料准备辅导、国家就业政策辅导、面试技巧辅导、手续办理辅导、社会职业适应能力辅导等等,协助指导大学生按照个人的资历条件,综合考虑个人的价值兴趣以及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优劣势,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3.对社会而言
(1)加大对就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实现就业市场体系的高效资源配置。各级政府应当从国家的大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宏观调控力度,把经济增长、人才资源配置和大学生就业三者综合起来,切实推动社会用人部门的市场化改革,真正在全社会范围内,不分行业地域,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化用人机制,确保社会内在的人才需求尽可能地转化为有效的人才需求。同时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还要相应地配套出台一系列对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的指导意见和倾斜政策,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相结合的有效机制,通过发展经济、深化改革、增加就业岗位、广开就业门路,提高就业指导能力和服务水平,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体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2)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引导、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健康发育。大学生是国家培养出来的宝贵财富,是我国改革建设的先锋力量,因此,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行一系列具体的工作部署和政策指导,尽快出台、落实和进一步完善涉及教育、劳动、人事、户口等事项的毕业生就业机制和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从政策上消除一些制度性的鸿沟壁垒,为大学生创造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切实推动社会用人部门的市场化改革,积极推动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相互贯通和信息共享,打破地域限制,消除人为市场分割,疏通大学毕业生到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不同性质单位就业的渠道,构建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大环境,真正在全社会范围内,不分行业、地域,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化用人机制,确保社会内在的人才需求尽可能地转化为有效的人才需求。
(3)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体系,引导支持毕业生多元化就业。对于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工作,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后续服务力度,要给予必要的资金、岗位和编制,拓宽大学生下基层的渠道,拓展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同时政府应当把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作为开拓就业渠道、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鼓励、引导和帮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
(4)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树立科学的用人观。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用人和育人。因此,用人单位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选人、用人等问题上形成战略性思考,养成正确选人、合理择人、科学育人的习惯,使其在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有较为充足的人才资源保证。
(5)加强与高校和大学毕业生的有效沟通。用人单位要进一步加强与高校和大学毕业生的有效联系和合作,交流双方供需信息,反馈用人需求给相关专业高校,以调整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内容,与高校建立长期的人才供需信息交流与合作关系,搭建大学生就业的平台,促进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郦波.论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养成[J].中国成人教育,2006,(4):50.51.
[2]陈劲松.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高校对策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00.103.
[3]张金芬.大学生就业中难解精英情结的原由及对策探析[EB/OL].cycs.org.
近几年,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备受关注,认为高校教育不能满足大学生毕业后实际工作中的需求的大学生和企业群体越来越多,面对这种困境,到底高校和企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目前来看,最直接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为大学生提供职前培训,经过对一些大学生群体的调查,笔者了解到大学生对职前培训的态度。
一、大学生职前培训的内涵
一般定义的职前培训主要是针对新员工招聘进来后在上岗前进行的培训或企业内部员工轮换到新工作岗位前进行的培训。这种培训的目的是让受训者通过培训掌握新工作岗位所必备的一些技能,对于新员工来说,还有助于了解企业的整体情况。而面对大学生和企业的共同需求,大学生职前培训的内涵已经不仅仅是让大学生了解新工作、新环境、新技能,大学生职前培训要弥补高校教育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现象,帮助大学生从学生转变成职场人。
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与一般的新入职员工有一定的差异,一方面,大学生是刚走出校门的群体,与社会接触甚少,相比较于一般的就业群体,他们的就业能力是比较弱的,他们积累的是知识,对于技能和能力的储备还相对比较缺乏。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是年轻而且充满活力的,学习能力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敢于大胆创新,大学生群体身上的这些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特质使对他们的职前培训应该有别于其他新员工。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职前培训除了是帮助大学生了解企业和即将要从事的工作岗位外,还要帮助大学生进行进入职场的心理建设和基本技能(如人际沟通、压力管理、职业化素养、高效时间管理、倾听技巧等)建设。
二、大学生对职前培训需求情况的分析
根据陕西师范大学经管类学生就业情况,以问卷调查辅助有座谈采访的方式对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的80名有实习经历的同学进行了关于大学毕业生职前培训需求情况的调查。基于大学生职前培训的内涵,结合大学生的特殊性从大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实习过程中自身知识技能是否满足实习需求、期望得到的培训内容以及职前培训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几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初入职场后对职场的适应不是很快,由于职场是有别于学校的新环境,他们对于人际沟通、压力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对于职前培训的需求是比较强烈的。经过对调查数据的具体分析,从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在职前培训需求情况方面有以下特点:
(一)对职场的适应性欠缺
调查数据显示,有87.5%的大学生在从一个学生转变成为一个职场人的过程中心理上的适应程度处于勉强可以适应、不适应、很不适应的状态。学校环境相对封闭,与社会的生活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又加之学生仍处于不完全成熟阶段,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导致在大学生和就业者之间的角色无法顺利转换。部分大学生在毕业踏入社会时会产生矛盾期,产生怀疑、退缩的倾向,这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大学生要从生活的十几年的单纯的学校环境走向陌生的、复杂的、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的社会环境,内心会产生各种不良反应,这种不适应性需要有引导其排解的方式,职前培训作为帮助大学生从学生转换成职场人的关键环节,在帮助大学生进行心理建设方面起重要作用。
(二)对职前培训的需求比较强烈
所调查的大学生对职前培训的强烈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查结果显示,所有的被调查大学生在实习工作中都或多或少遇到了困难,如表1所示。
反映出来的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大学教育与社会、企业需求的脱节,我们的大学教育还没有摆脱像中小学教育体制中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束缚。在众多高校里,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课程设置理论课多,实践教学少,教学内容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培养的学生不是社会迫切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其知识结构不符合雇主的期望,缺乏适应社会的广博知识和实践能力。但是,这种现状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仅仅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开展短期就业技巧培训。其实高校应该对学生加强终身学习、职业咨询、以及与工作相关的社会技能的指导和培训。就业指导应该以职业规划和就业咨询为核心,这样更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从企业的角度,目前大多数企业为大学生提供的职前培训没有从实际出发,培训内容主要基于了解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及组织结构等,培训方式单一,这种流于形式的培训并没有实际解决大学生初入职场遇到的困难和困惑。
综上,依据中国目前教育体制的现状,大学生出入职场遇到的各种困难最好最快的解决方式应该从职前培训入手,以学校为起点,让学生从就业指导中学会解决这些即将遇到的困难,以企业为主体,帮助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困难,从而让大学生步入职场的道路更加顺畅!
2.在对这些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中,有80%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技能不能满足工作中企业的要求。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学生教育还处于传授知识的状态,高校的课程设置以理论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根据被访谈者的描述,在实习过程中,企业分配的大部分工作都要大学生自己摸索或向前辈请教,因为学校里只教授理论知识,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很少,因此,大部分学生储备的是知识即“是什么”,并没有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即“怎么做”。所以学生具备的技能跟企业要求的技能之间有代沟,这个代沟让学生自己解决需要较长时间,花费成本高,在目前不能短时间改革高校教育体制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职前培训的这种方式帮助大学生解决。
3.到底大学生职前培训对大学生从学生转变成职场人有没有帮助,据调查显示,67.5%的学生认为是有用的。据访谈了解,很多大学生认为职前培训能帮助大学生搭建从学生变为职场人的桥梁。通过培训,他们可以完成从淳朴人到思考人的转变的第一步,进行了心理预期建设,从而更快、更好的融入集体、适应工作。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大学生对各类基本技能的培训是比较感兴趣的,如表2所示。
大学生们对这些基本技能感兴趣主要是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很少有机会得到这方面的训练。在大学,学生们主要钻研专业技能,充实专业知识,而对于人际交往中或者工作中满足基本需求的技能缺乏了解和锻炼。基本技能的培训除了帮助大学生学会企业的一些基本事务之外,还能帮助大学生做一个社会人。脱离了大学的净土,大学生要面对很多事、承担很多责任、有各方面的压力,大学生要慢慢学会适应这些变化,基本技能的培训就是给大学生一个缓冲的机会,帮助大学生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三、满足大学生职前培训需求时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毕业前的临时培训。大部分高校只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在毕业生临近毕业对其进行就业指导其实已经为时已晚,因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已经很难改变自己某些方面的欠缺,只能有一些短期行为,不能满足学生长远发展的需求。
2.就业指导缺乏内容。高校要改变以往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提供就业信息,开展短期就业技巧培训等这些只是帮学生打开就业大门,不能帮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站稳脚跟,不能让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走长远的简单模式。
(二)企业职前培训中的问题
1.培训形式化。大多数企业对大学生的职前培训跟一般有经验新员工的职前培训没有区别,培训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及组织结构等。其实大学生群体与一般的有经验的新员工群体是有较大差别的,比较明显的是大学生是有知识没经验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生代力量。但企业的培训内容并没有依据其群体特征而设计。
2.培训方式单一。虽然目前素质拓展的培训模式日益发展成熟,但大多数企业对新进员工培训还是多采用讲师在台上讲学员在底下听的模式,对于大学生也不例外。虽然这种培训模式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如果只是单一采用这种模式的培训,简单、枯燥的培训方式会使培训的效果会大大折扣。
四、关于满足大学生职前培训需求的建议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有17.5%的学生认为应该由企业来为大学生做职前培训,7.5%的学生认为职前培训需要高校来做,而认为职前培训应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的有75%的学生,这样的结果其实也真实的反映了大学生的需求。那么对于怎样满足大学生职前培训需求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培训时间合理规划。高校要把就业培训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根据学生专业实际需要在不同时期进行培训,突破传统只针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培训的模式。另一方面,企业对大学生进行职前培训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企业要合理规划培训目的,安排培训时间。
第二,培训内容贴近实际。学校应与企业建立长期关系,进行充分交流,结合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弥补学校教授知识与企业需要技能这种脱节的现状,要使培训内容完善学生的基本技能,注重与实际工作接轨。
第三,培训形式多样科学。尤其是企业在职前培训时要尽量改变类似于学校的单一理论授课的方式,要形成授课、实践、体验多种方式共存的培训体系,例如通过户外素质拓展训练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增强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启发学生思维,让其从集体中学习经验;通过在培训中穿插游戏增强其知识性和趣味性等。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更真实、印象更深刻的体验。
参考文献:
1.谌新民.员工培训成本收益分析[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2.张威.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探究[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1(2).
3.赵放辉,付静.高校招生、培养、就业相关性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1(1).
学生的职业定位较清晰
职业定位是对自身将来要从事的职业的一个战略性思考,也就是根据自身优势、特点、条件进行目标定位。调查结果表明,54.9%的学生在入校时就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有较清晰的认识,33.3%的学生入校时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是很清晰,11.8%的学生不清晰。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入校时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已经很清晰。
是什么因素决定学生的职业定位呢?调查表明,自身的兴趣和能力(25.8%)、社会需求(24.3%)是决定学生职业定位的两个主要因素。说明在目前就业困难的大环境下,学生对自己能否就业主要出自于对社会的需求和自身实力两大因素的考虑。另外有21.2%的学生认为职业定位“源于家庭的要求”,通过进一步访谈得知,这些学生,要么父母是教师,要么来自贫困家庭,这说明家庭对一部分学生的职业定位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另外,学校的指导作用在学生的职业定位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就业区域的选择
关于就业区域的调查表明,28.2%的学生选择到沿海开放城市里去,21.5%的学生选择去内地省会城市或直辖市,41.4%的学生选择中小城市,也就是说有九成的学生希望到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域就业,相比之下选择去农村的只有2.8%。大学生毕业后都希望留在经济较好的区域,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的困难,不利于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
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
此项调查结果很符合师范类学校的特点,共有77.8%的学生选择去学校工作,但其中绝大部分(79.3%)学生选择去公立学校,只有少数选择去私立学校,另外,17.8%的学生选择去事业单位。
就业工资期望调查
工资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每位学生都希望找到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实现自我价值。对工资的期望直接影响着能否顺利就业。据报道,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期望薪酬”成连年“下跌”趋势。本次调查发现53.4%的学生选择在1000-2000元之间,34.0%的学生选择在2000-3000元之间,只有11.2%学生选择3000元以上。这说明师范生对自己的就业薪金期望比较切合实际。
共同努力 促进就业
大学生就业不仅是个人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学校和大学生自身都应该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关键词: 大学生;学历;就业观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education;employment outlook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1-0229-02
0引言
就业观是人们对与就业有关问题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对于一个高智商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其在大学校园学习的过程中和社会因素对其的影响,使这个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就业观,将使他们对就业环境、职业与待遇的选择和取舍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为了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以便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时能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教育工作,而自拟调查表,调查和分析了大学生的就业观,现将调查与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调查样本与内容
在江西省南昌地区高校中调查了1所二本高校,1所三本高校,1所高等专科学校,1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调查对象为在校全日制大学生812名,调查内容包括学历层次、学生性别和学习专业,将专业分为理科、文科和工科三大类;自拟问卷调查表,将就业观拟定为30个不同调查项目。本文仅分析不同学历大学生的就业观。
2调查与分析方法
将要调查的项目自拟成问卷调查表,培训调查人员,由调查人员将问卷调查表现场发给每个被调查对象,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并当时收回调查表。将调查资料输入计算机建立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数据文档,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类并进行χ2检验[1],分析大学生的就业观在不同学历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有无显著性意义。
3调查与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12份,收回812份,回收率为100.0%,其中有效问卷755份,有效率为92.98%;二本学生283名,三本学生188名,专科生284名;男生313名,女生442名;理科219名,工科270名,文科266名。
4讨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高校大规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日趋严峻。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近年来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更大影响。大学生就业难除了与国家提供的就业岗位的总数,大学生就业的供求关系,大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是否能适应社会需求等有关外,同时还与大学生择业观念和就业观的正确与否有着密切关系。从表1与表2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少数大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不理想有95人(占12.58),或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有发展前途抱着迷茫(不知道)的态度有55人(占7.28),这140名大学生都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影响自己就业的主要因素(见表2),在高等专科学校中的学生表现为更突出。但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认为尚可或是理想的,影响自己就业的因素主要与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有关。
不同学历大学生个人就业观显示出有显著差异(见表4)。大学生的就业观不仅是他们在职业选择上表现出来的种种心态, 而且是他们自我价值取向在职业选择领域内的某种表现形式。多数学生择业看重工作环境和条件,其中专科生所占比例最大,择业时看重经济收入和待遇者,主要是二本大学生,从中显示出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的就业观的差异,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极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不同层次的大学生都想发挥个人才华和能力,应使自身价值得到社会认可,发挥个性,追求真理,尽力挖掘自己的潜力,施展自己的本领,而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自我实现型。把表3与表4联系起来分析,755个学生中有218个学生择业看重经济收入和待遇,不足三分之一的学生这种自我实现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是金钱,工作薪水带来的物质享受,把自我价值取向建立在经济的基础上。个人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它在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家庭、学校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由此可见,学校还应加强对大学生个人价值观的教育,正确引导,在大学生中应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和就业观。
在调查中发现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就业时拟采取的就业方式绝大多数是表示要靠自己,被调查的755名大学生中有639名抱有这种态度,表明当代大学生有着一种自食其力的心态,这是良好的一面。但认为靠父母帮助就业的65名大学生中,高等专科学校的大学生有29名(占44.6%),也许是高等专科学校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学历低,在校学习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不够,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依靠家长帮助自己就业有关。
从表6、表7、表8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存在偏面性,多数大学生希望在沿海城市或省会城市就业[2],进事业单位,从事管理或专业性工作。这些大学生都存在就业理想化的心态, 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强烈,对社会、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存在着许多美好的向往,有着比较强烈的就业动机[3]。但因为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 客观地评价自己,把就业简单化、理想化,对自己就业的定位往往偏高,认为只要找到“公家”的铁饭碗才算是就业,自己面子好看,名誉和地位双丰收;大学毕业后在私营企业、非国有公司、自己创业等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能实现个人价值等错误观念,而影响了部分学生就业。
总之,大学生的就业观的主流是好的,多数大学生都把自己个人价值取向定位在应能发挥个人才华和能力上,自身价值应得到社会认可,但在就业观上存在偏面性、理想化。大学生是否有正确的就业观,将会涉及整个社会利益的重大问题,他们对职业的选择, 直接关系到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乃至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应加强指导和教育,是当今高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为进一步摸清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底数,近期通过组织调查问卷、进行个别谈话等方式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总体感到:大学生就业后能安心本职、勤奋敬业,完成任务情况好,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需认真研究解决。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整体就业前景不乐观。具体表现为:一是放不下面子。有的大学生到企业后,在与周围员工的文化水平、知识层次的对比中,感到有一种优越感,自恃才高,缺乏一种甘当“小学生”的正确心态,难于伤及面子,耻于下问,羞于去学。二是扑不下身子。有的大学生乐于纸上谈兵、坐而论道,工作流于表面,问题发现不了,原因分析不透,事情解决不好,“小事不愿干,大事干不了”,造成了理论强、能力弱的结果。三是找不到路子。适应能力差,上路慢,找不到工作的突破口,常感“英雄无用武之地”;有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整日显得无所适从;东一锤子西一榔头,四处出击,收获寥寥,既浪费了时间又荒废了专业。出现这种现象,从心理方面来看,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缺乏足够的了解,期望值过高,工作后感到单位的现实条件不尽人意,导致心理落差,由最初的“兴奋期”迅速转入“消沉期”,有的甚至打起了“退堂鼓”。从成长动机来看,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急迫性和企事业单位发展建设具有的特定性、长期性之间存在着差距,致使他们理不清头绪、找不到工作思路,不能迅速进入状态。从能力素质来看,部分大学生理论强、能力弱,加之对所学专业的执著,与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因而工作被动,不能迅速融入其中。从我国用工情况来看,对大学生就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对大学生的培养和使用还没有走出一条效益最大化的路子,不能保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思想上存有错误认识。大学生中有的认为就业能力“可有可无”,“没地位”;有的认为能力说有就有,不容易体现出来;有的认为就业能力素质与所学专业无关;有的认为专业不对口,“出路不好找”,不愿从事技术工作。
(三)就业培训上不够合理。企事业单位现行就业规则中存在“重能力,轻培养”的思想,对大学生重使用轻培训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大学生基础教育、任职培训、晋职培训、厂家进修、岗位学习等培养体系没有完全形成,人才培养环节上有脱节。
(四)竞争激励机制不健全。在大学生选、用、管、训、留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表现在大学生就业使用上搞“齐步走”,待遇上还存在论资排辈等现象,大学生经常是打杂跑腿的多,能静下心来钻研业务的少,创先争优的氛围还不浓厚。
二、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问题的因素分析
一是受地方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存在着工作上讲待遇、生活中图享受的错误思想倾向,导致工作不安心、不尽心,吃苦奉献精神有所减弱。
二是企事业单位积极为大学生搭建舞台,激励其主动作为的氛围还不够浓厚,一些大学生感到自身的价值和地位难以得到体现,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是大学生中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造成了大的成果出不来、小的工作不愿做的被动局面。
四是大学生竞争激励机制还不健全,“凭技术立身、靠实绩进步”的观念和导向还没有广泛形成,导致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活力不足、引力不够。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及建议
一要确立凭技术进步的导向。勇于打破大学生现状,严格就业岗位招聘实施过程中使用选拔考评机制,对实习期间取得优异成绩的,在就业意向、就业取向等实际问题上予以优先照顾和大力倾斜;对实习期间表现一般、无所作为的,坚决纠正其错误思想,给与必要帮带,真正在大学生中形成“凭技术立身、靠实绩进步”的正确导向。
二要严把大学生“入口关”。坚持从企事业单位建设全局出发,摒弃“重使用、轻培训”的错误做法,真正舍得把那些思想品质好、专业技术精、发展潜力大的优秀大学生放到技术岗位上去锻炼;根据其所学专业、知识结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优先充实到一线管理队伍中;严格控制离岗流动,确保大学生在本职上充分展现生机和活力。
三要做好自训自培。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优先安排大学生培训,到科研单位、生产厂家参观见学,不断走开一条“实践―学习―再实践”的大学生就业培养路子;主动邀请企事业单位精英授课,努力拓宽大学生知识面,更新大学生知识结构;积极挖掘内部潜力,注重发挥骨干的领头雁作用,大力开展实践练兵活动,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整体提升。
四要加强实践锻炼。充分利用重大任务时机,安排大学生全程跟班作业,主动交任务、压担子,放手让大学生唱主角、挑大梁,使他们在任务的磨练中不断提高能力素质;广泛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等群众性活动,不断提升大学生成才动力;深入开展交流等活动,对综合素质高、专业技术精、管理能力强的大学生安排到岗位上锻炼,丰富其就业经历,打牢长远发展基础。
本文系2014年武汉市市属高校教研课题重点项目:“武汉城市圈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4024)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7日
一、引言
武汉高校云集,乃人才输出重地。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为武汉城市圈区域经济做出更大贡献,是高校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是一个多维度、多因素的复杂系统,目前学者们并没有达成一致。以认知因素、个性品质、沟通合作和适应性四个维度构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相对较全面地体现了大学生的个体特质、企业的需求和社会需求。(图1)
二、调查的设计
为了能够进一步探究武汉城市圈大学生就业能力,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设计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就业企业基本信息,包括单位名称、单位所属行业、员工人数等,目的是为了结合后面的调查反映出什么样的企业更看重什么样的就业能力;二是对各项就业能力重要性的评价,如对图1“就业能力结构模型”中的各项就业能力,提供“非常重要”、“重要”、“一般重要”、“不太重要”和“不重要”五个选项供被调查者打钩选择;三是对核心就业能力的调查,让被调查者从“就业能力结构模型”各项就业能力中钩选出其所认为的“核心就业能力”,若觉得该模型列举不全面的,可自行补充回答。调查采用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一方面将问卷文件上传至历届毕业生QQ或微信群让被调查者进行电子答题;另一方面选择一部分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发放纸质问卷。
三、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总共发放了250份,其中200份电子问卷、50份实体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80份。问卷所设置各项问题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对认知能力重要性评价的调查。根据前期研究的结论,本次调查将认知能力细化为专业知识和技能、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等四个方面,如表1所示。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评价,被调查者中认为“重要”的占45%,“非常重要”的占43.9%”,8.3%的人认为仅仅是“一般重要”,而有2.8%的人觉得“不太重要”。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依赖,很大程度上由就业者所从事工作的性质决定,并不是每一种工作都需要特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支持。在语言表达能力上,有48.9%的人觉得“非常重要”,仅有8.3%的人认为“一般重要”或“不太重要”。认为思维能力“重要”或“非常重要”的比例也很高。相对于其他三项,判断推理能力在就业者心中的重要性要偏弱一点。(表1)
(二)对个人品质重要性评价的调查。调查将个人品质细化为责任心、敬业精神、诚信、忍耐力、自我约束和成就动机等几个方面,如表2所示。在对个人品质的评价中,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责任心、敬业精神和诚信“非常重要”,而诚信“非常重要”的认可度高达74.4%,而有0.6%的人分别认为诚信和忍耐力“不重要”。与其他项目相比较,成就动机重要性的认可度略低。(表2)
(三)对沟通合作能力重要性评价的调查。为让被调查者准确表达内心的真实体会,问卷不是将沟通合作能力分解成“××力”表述,而是以第一人称的描述细化为“我善于与人交谈”、“我周围的大多数人喜欢与我在一起”、“我愿意和他人一起工作”、“我能使朋友们很愉快”、“大多数人认为我是一个好的交谈对象”和“我能够比较好的与他人沟通”等六个方面,如表3所示。与前面的认知能力、个人品质相比,被调查者对沟通合作能力重要性的认可度整体略低,甚至每一个项目都有部分被调查者认为“不重要”。在对这六个方面的评价中,“我善于与人交谈”和“我能够比较好的与他人沟通”重要性认可较高,“喜欢与我在一起”和被“认为是一个好的交谈对象”得到的“非常重要”认可程度较低。可见,被“喜欢”、被“认为”与“善于”、“能够”在人们职业活动沟通合作上的作用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有效的沟通比工作群中好的人气对事业的成就有着更突出的贡献。(表3)
(四)对适应能力重要性评价的调查。问卷将适应能力细化为问题解决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两个方面,如表4所示。被调查者中认为问题解决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非常重要”的比例均超过50%,要高于前述的多数就业能力。不像其他就业能力中有部分被调查者会认为“不太重要”或“不重要”。全部的被调查者一致认为问题解决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是重要的,只是个人感受其重要的程度不同而已。现代职场环境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国际化,竞争异常激烈,社会、市场、企业对就业者应对变化、解除危机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业者来自于商战实战力要求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而使得心理调节能力的重要性也日趋提升。(表4)
(五)对核心就业能力的调查。本次问卷最重要的调查内容在第三部分:对核心就业能力的调查。要求被调查者从前述18项列举的就业能力中,最多选出四项其认为最重要的“核心就业能力”。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被选为“核心能力”前五位的依次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责任心、语言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诚信,被调查的180人中认可数分别为121、100、92、71、59,分别占67.22%、55.56%、51.11%、39.44%、32.78%。(图2)
为对以上核心能力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按就业企业不同规模和归属的不同行业做了统计分析。由表5数据可得知:上述五项核心能力的评价,比较均匀地来自于各种规模的企业,差距不是特别大,而语言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诚信这三个方面“核心能力”的评价主要来自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可见企业规模越大,一般工作环境就越复杂,在复杂的环境下,良好的沟通合作、环境适应和相互的信任,显得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若想进军中大型企业就业,对语言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一定要有准备下意识地进行。而在工作中树立个人诚信、企业诚信,不仅是个人品质、企业信用等道德层面的问题,更是个人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表5)
由于本次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数量不是很多,对核心就业能力企业行业的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表6数据看,被选的五种核心就业能力较多地来自于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金融业,这也可能与这三个行业问卷投放和回收的数量较多有关。(表6)
本次调查是在课题项目前期成果就业能力结构模型构建的基础之上进行。为避免该能力结构设计的不足,问卷的最后为被调查者留下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以补充能力结构中未能列举的重要就业能力。少数热心的被调查者提出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执行力”等他们认为的“核心能力”,三者中“学习能力”出现的次数略多一点。可见知识的更新和技能的提高不仅仅是大学生校内学习的任务,更是就业之后终生需要实践的目标。从高校角度考虑,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知识和前述的各种技能,如何让他们学习获得学习的能力,是现代大学需要重视的目标。
四、调查结论及建议
从此次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略微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一、就薪金的期望值
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最低,文法类、经济类、理工类和医学类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都在1500-2499之间,管理类的学生大都希望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在2500-3499之间,同时也是艺术类的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为3500以上的比重也相对较大、经济类、管理类次之。
对于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综合比较其他相关问题及因素得出,产生这方面的原因是由于专业本身的原因,艺术生的精神取向相对自由,他们更是侧重于自身的自由,艺术工作相对比较特殊。对于理工类,文法类和医学类在薪酬取向集中在1500-2499。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个是当代大学生一般首次工作可以接受的心理价位。低于则不符合其多年学习的知识积累。高于此价位又又不符合当今就业压力越来越紧张的社会现实。
二、大学生区域就业心理分析(农村、城市)
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在就业看法、就业态度、就业单位等方面有所不同。
(1)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但是两地学生的薪酬期望都集中与1500-2499,薪酬期望在1499以下和2500-3499,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但在3500以上,城市远高于农村学生。具体数据如下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对于第一份工作的薪酬要求不一样。正是因为他们的背景不一样。农村的学生就业心理较为严重,他们渴望尽快找到好的工作以缓解父母的压力,为自己的家庭解决负担。而城市学生则不一样,他们相对与农村学生而言,比较轻松,但是由于在城市长大的背景,使得他们的就业的初次薪水价位相对与农村更为高些。
(2)城市学生选择工作注重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学生最注重行业前景
从数据统计来看,城市大学生在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是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大学生最注重的是行业前景,在薪水、地理因素和个人喜好方面,城市高与农村;在行业前景、办公环境和其他方面,农村高于城市。
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我们依然可以理解为两个不同生源地的就业生的就业背景不一样而导致的。城市的学生因为自身以及家庭的原因,相对比较自由,以后跳槽或者的短期内选择新的工作的机会比较大。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则以行业的前景为主,愿意找到一份前景好,比较稳定的工作。
(3)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注重发达的大城市
从数据统计上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在发达的大城市工作,其次是不限地域,重在具体工作,中小城市和国外,没有人愿意选择在县城工作;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看重具体工作,不限地域,其次是发达的大城市,中小城市,县城和国外。这个是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事实上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不仅是城市,包括农村的学生的就业取向也比较侧重大中城市。
(4)来自两地的大学生都教青睐国营企业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最期望选择的就业公司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乐意选择民营企业、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而在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和自主创业上,来自的城市的大学生的期望值高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但是,两地大学生都较青睐国营企业。
(5)信息产业仍是大学生最青睐的职业部门
从数据统计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最青睐与信息产业,依次是金融保险业、教育业、制造业、政府部门、科研部、房地产和服务行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最青睐信息产业,依次是教育业、科研部、政府部门、房地产、制造业、服务行业和金融保险业。
三、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缺乏实际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就业人数过高。因为大学毕业将面临一个从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变,而这一过程又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投资。大多数企业侧重倾向于那些有实际技能,以及工作经验相对比较丰富的学生。而我们的调查记过显示,当今的大学生在这个方面更为薄弱。
四、目前平均就业率不高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已毕业和即将毕业的人来看,平均就业率为49%以下的占29%,50%-69%的占28%。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就业人数过多,就业生自身的条件相对不能满足就业单位的要求。另外还有其他的因素,例如部分学生选饿出国或者读研究生。
五、在求职途径的选择上,现场招聘会、上网和亲友介绍成为最主要的途径。也有少数人选择报刊和上门推荐
一、调查背景. - 1 -
二、调查目的. - 2 -
三、调查内容. - 2 -
四、调查对象. - 2 -
五、调查方式. - 2 -
六、调查时间. - 3 -
七、调查结果. - 3 -
附录一:关于就业问题的调研结果. - 8 -
一、调查背景
总体来说,我们现在面临一个非常好的宏观环境,社会安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并与全球一体化接轨,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文化繁荣自由,尖端技术、高新技术突飞猛进。
然而就XX年就业形势来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在1月20日召开的新闻会上说,XX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达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的年均数多100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首先,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依然非常大;另外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同时,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对就业影响加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不断扩招,大学不再是"精英教育",大学生的"身份优势"一去不返。尤其这些年,大学生的就业难题逐渐突出,许多大学毕业生的待遇向民工看齐,以致于社会惊呼"大学生卖出白菜价"。 大学生要想毕业时找到合适的工作,在校期间积极努力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十分关键。
二、调查目的 为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时展、符合市场需要的精英人才,引导我校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企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同时给学校相关就业指导部门展现我校学生就业意识现状,化工0901班特开展此次大学生就业意识调查活动。
三、调查内容 就业意识相关热点问题
四、调查对象 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大三年级、部分大二年级学生
五、调查方式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模板参见附录一),到化环生学部09级本科生各寝室采取面访调查与留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包括19舍1、2、3楼,26舍6楼、4舍2楼、6楼。(19舍1楼、26舍6楼采取留置调查法,其余采取面访调查法)
六、调查时间 XX年3月15日晚上
七、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征集到的各方面问题由各宿舍楼调研负责人统计汇总后形成《就业问题调研信息汇总》(参见附录一)。
总的来说,本次调研活动取得了初步成功,在就业问题上收集到了许多学子最关注的各方面问题,为接下来的“报国企业行”活动以及指导讲座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下面,我们将从个人能力、企业选择以及面试技巧的角度简单分析一下本次调查结果: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总计做了291份有效调查问卷。其中大二年级的同学141张,占48.5%;大三年级为150张,占51.5%。在被调查的同学中不同类型的同学所占的比例可见下图。
不同类型同学比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