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早恋调查报告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6 16:00:0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早恋调查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早恋调查报告

篇(1)

《牛郎织女》催生了小学生早恋

在我国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落选新学期小学语文教材,教研员称新课本删去牛郎织女可能担心催生早恋。《牛郎织女》会使孩子早恋?也太敏感了吧!现在的孩子虽有早恋倾向,但这能怪民间故事吗?如今的网络、影视、报刊,哪一项没有诱发早恋的因素?我们总不能因噎废食吧。如果牛郎织女能催生早恋,那可以推算,这个故事流传了多少年,我们的祖辈就有多少年的早恋历史――何其荒唐!照此理论,格林童话也不能看了,什么王子公主的,有伤风化。退一步讲,就算担心早恋有理,难道不担心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吗?顾此失彼,孰轻孰重?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过西方的情人节而不过中国的七夕节?自家经典的不断扔掉,外来文化的不断入侵,弄得端午节还要来保护,真不知教材的删改者对此作何感想。在细枝末节上吹毛求疵,专家们也太低估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如今精得跟猴一样的孩子会分不清神话与现实?不管怎样说,如此美丽的神话传说故事都不该打着教改的旗号而被遗忘。如果非要认定它会催生早恋,干脆把课文都改成佛经好了,不仅可以防止早恋,还能杜绝一切坏习惯!(梁恕俭)

当今男子,三十难立?

篇(2)

前两年,有一天接到大姑的电话,很着急。大姑儿子马上要高考了,他却经常把手机握在手里。趁着一个不注意,大姑看了手机短信,里面的内容让她好气又好笑:儿子要开喷气式飞机接他的小女友。

大姑惴惴不安:“关键时刻居然早恋?”由此,我无辜成为一间谍再加知心姐姐去探听虚实。虽然这段早恋最终被 “和谐”,但可喜的是,大姑一直没有揭穿这条短信,而是通过旁人去传达意思。

不过大姑的行为放到今天恐怕要违法了。2010年7月23日,重庆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重庆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条例》中第39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私自开拆或查看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网上聊天记录、手机短信等个人信息,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无独有偶,7月26日经过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后的《山东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修订草案)》正式提交山东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其中未成年人隐私保护是修订内容的一项重点,范围由原来的“信件、日记”,扩大到了“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网上聊天记录”。

儿童有了隐私,还有了网络隐私,家长侵犯隐私就“违法”。看来,儿童隐私的保护进入了新的阶段。

曾经有媒体公布的一项针对儿童的调查报告显示,69.1%的妈妈偷看过孩子的日记。大多数父母认为,看孩子的日记能够准确、及时地了解孩子的思想,便于发现问题,有助于父母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完全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

为了帮助对孩子进行“无线追踪”,北京移动甚至还开通过一项名为“亲子通”的业务,只要父母发一个短信,就能确切知道携带手机孩子的具置。中国父母对未成年孩子的“关怀”确实已经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他们对“知情权”运用自如,且心安理得。

如今,这样的“关心”被证明不但过界而且违法。无论执行效果如何,能够将孩子私人日记、信件的内容保护上升到法律高度,在笔者看来都是一件值得鼓掌的事,在父母“知情权”与孩子“隐私权”的区隔上跨越了一大步,因为《条例》督促的是二者关系的平衡。

在记者看来,《条例》的颁布更多是彰显一种态度,即对儿童隐私维护的积极态度。但《条例》是否真的能约束家长的“关怀”行为?又有多少孩子能倚靠《法例》来维护隐私,告父母“违法”?可操作性有多大?现在恐怕还难于下结论。

不过,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将网上聊天记录、电子邮件列入隐私范围,这表示儿童的网络隐私进入了国人视野。在翻阅儿童网络隐私的保护资料中发现,其实,我们很落后,因为至今我国未有一部关于儿童网络隐私的保护法,但10年前,美国已经出现。

篇(3)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62-02

目前,对青少年的教育不只是根据课本上的知识对学生们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当代教育更加注重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当代社会更加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在中学生经历这个人生中关键时期的时候,需要周围人的关心和呵护,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们的心理和生理都是十分脆弱的,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关心,就会使学生朝着极端的方向发展,不能再关键时刻塑造起完整的人格,继而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如:早恋、暴力、孤僻等……所以,加强对中学生青春期的思想教育是十分关键且必要的。

一、目前中学生青春期阶段主要的心理问题以及不良影响

根据有关调查报告表明,中学生青春期主要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危害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常见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变化大,喜怒无常、易怒,易气、意志力薄弱、或自卑自责,或自负自大、自暴自弃、思维缓慢、以及考试焦虑症、注意力涣散、学习成绩下降且不稳定、自我心理承受力过低、沉迷网络甚至出现网瘾,初次之外,一些学生还会出现行为极端,思想偏激以及过早涉及感情问题等现象的表现。并在具体行为上出现喝酒、吸烟、骂人、打架、逃学、厌学、说谎、早恋等错误的行为。下面我们就列举出主要的问题加以研究:

(一)首先,在青春期时期,一些中学生的心理状况会发生极大的转变,一些中学生会从开朗活泼变得沉默寡言甚至自闭,有时这种心理状态的转变会发生在不经意之间,甚至不能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发生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随着他们接触的人和事物的逐渐丰富,有时会对自己产生不正确的定位,甚至有时会产生自卑的心理,觉得自己不如身边的人,有时会觉得自己无法与他人沟通,总是把自己关在属于自己的小世界中,不愿意向他人打开自己的心灵,对外界、对他人都存在着自卫和抵触的情绪,本来以前性格开朗活泼,但就会因为青春期的种种原因,使中学生的心理发生显著地变化,这一心理问题的长期发展会影响中学生的对外沟通和交流能力,同时会使学生变得自闭,保守,而且也会导致中学生的思想极端,偏激,这些不良影响会影响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不利于学生一生的发展。

(二)其次,在青春期时期另一个重要的心理问题就是叛逆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出现其实最根本原因是一组矛盾的存在,也就是依赖性与独立性的矛盾,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心理上最突出的变化是出现独立感和成人感,他们想要依靠自己的意志和思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由于在儿童时期,孩子们大多是听从父母、老师的安排,依靠他们去辨别是与非,对与错,因此在青春期来临的时候,就增强了中学生的期盼独立的意识,其中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在生活上和学习上不愿听从父母的意见和建议,想用自己的是非观去认识和决定事情,不想受到父母更多的干预,一旦父母对其的做法提出异议,一些孩子就会在心理上产生厌烦和抵触的情绪;尤其是对一些事物是非判断,更加不愿意听从父母的看法或建议,并有着强烈想要表达自己意见和看法的愿望;尤其是对一些传统的、权威的确定性结论习惯性持有异议,并经常对这些结论提出质疑,有时甚至会大肆的进行批评和诋毁。虽然目前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很强,但不得不说,但由于其社会经验的不足,在社会上会经常碰壁,所以这就迫使他们不得不从父母处寻找解决办法和帮助,再加上由于其年龄偏小,没有经济实力,在经济上难以独立,这就使得中学生不得不依赖父母。这两个方面的矛盾就激化了中学生的叛逆心理,这种心理也成为中学生青春期的一个典型性问题。

(三)在青春期另一个重要的心理现象就是早恋,早恋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影响中学生成长,以及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阻碍,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孩子就更加不听从老师和家长的劝阻,在他们眼里,青春期的爱情是美好的,而且他们也相信这种感情能够持续永远,他们现在喜欢的人也会是一辈子陪在他们身边的人,然而他们却不知道不要在秋天做春天的事的道理。

二、进行中学生青春期思想教育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一)由于中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就会导致中学生在这个特殊时期出现心理上和行为上的许多不良现象,因此学校、班主任、家长应该了解并掌握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相关的教育技巧,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科学地认识世界,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以及周围的人或事,保证学生的身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平稳顺利地度过这个“危险期”。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家长、学校应该多方进行努力与配合,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让孩子在这个特殊时期能够感受到外界的关爱,从而避免其不良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针对早恋这一问题,家长和老师不要直接采取过于极端的方式进行阻拦,应该对孩子进行相应的情感教育,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情感观,使他们正确的面对自己的感情世界,分清主次,认真学习,鼓励他们把现在的生活重心放在学习上,将孩子们所谓的爱情友情化,鼓励孩子与心仪对象先做朋友,两人一起努力,共同朝着目标进行努力,让孩子们从内心开始转变思想观念,把爱情放在次要的位置进行处理。

(三)面对孩子的叛逆心理,家长不要以自己的权威来压抑孩子,不能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要与孩子成为朋友,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用理性的方法处理与孩子之间的矛盾,经常与孩子谈心,共同解决好问题。同时老师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也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们解决青春期带来的问题,帮助他们培养健全和完善的人格。

三、结束语

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生理发生迅速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在转变个人性格特点,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而青春期同样也是对一个人心理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做好中学生青春期思想教育工作,是塑造中学生完整人格和促进其健康发展的一项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工作。所以针对这一阶段,中学生的有关心理特点,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帮助和引导孩子平稳,愉快的度过青春期,这个特殊而有意义的阶段。

参考文献:

[1]陈文凤;田秀红.初中生性审美及异往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J].中国性科学.2013年01期

[2]杨俊超;蔡景冬.发掘教育要素特性,开创中学“三生教育”新视野[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02期

篇(4)

至少那些被逼婚的小年轻这样认为,并反驳:你当我们会法术啊?

于是,据说有一个女孩是被逼婚跳楼死了后,百个千个万个逼婚案例就都拱了出来;网上声音哇啦哇啦,颇像架秧子起哄;纸媒不甘落后,连篇累牍,二部和声;有几个小年轻的还搞出个什么“反逼婚联盟”;某机构更厉害,弄出一《中国逼婚调查报告》,说中国25~35岁被调查青年被逼婚率高达86%。可北京大学历史系一教授很不屑,“说得跟真的似的。”

这通乱!乱了好,乱了敌人,锻炼了群众。说的。可要一不留神乱了自己,你说傻不傻二不二!所以,我们就要把逼婚摊开了瞧瞧。

啥叫逼婚?一问这,马上让人想起来,祝英台跟梁山伯人俩处得挺好的,可祝英台他爸非让女儿嫁给马文才不可。祝英台不乐意呀!啪啪,跟梁山伯双双化蝶,不知飞哪儿去了。这叫惹不起躲得起,躲不起飞得起。

老实告诉你,祝英台他爸祝公远搞的那套,就叫逼婚。

这就明白了,这逼婚啊,得有几个条件,这一呀,你至少得有一个适龄儿女,二一个你得选中一位或娶或嫁的小年轻,三一个你孩子死活不愿意,四一个是你死活逼着嫁娶。两头就杠上了。这,才叫那什么逼婚!

我知道,拿梁祝跟你论理,你肯定不服,那是传说,那是文学,欺负俺是理工男啊!那我就说个眼巴前儿的。今年3月29日《重庆晚报》上有一小文老招笑了,说张大爷出门遛弯儿,见一老太坐路边嗷嗷直呼救,很可怜,就把老太搀回了家。谁料,老太竟不走了,还说什么,她在张大爷家过得挺好,不想回儿子家了,想跟张大爷住一起,死了也要埋一起。

听明白没?这叫逼婚。把概念捋清了再来跟我哔哔。

不信是不是?回头你再看看那些报道,大多是父亲来一句:啥时带个小伙子来,让他陪我喝两口;母亲整一句:还没碰上中意的呀?奶奶哆嗦一句:该处了;爷爷扑棱一句:我盼着四世同堂呢!他们没有目标男女,更谈不上你非他不嫁,非她不娶,他们是让你赶紧的、麻溜的自己找!

列位,这叫逼婚吗?拜托了您呐,这顶多叫――催婚!

偷换概念,把抵制肯德基说成爱国,把催婚说成逼婚,这就是这个浮躁年代的脑炎、夜盲、失聪。一字之差,意思全拧,全民迷路哇!

当然喽,除了道东言西、指南攻北、拐弯抹角、指桑说槐的温文尔雅式催婚,大呼小叫、步步紧逼、声色俱厉、咄咄逼人的鱼死网破式催婚,也还是存在的。去年末就有这么档子事儿。有个叫程旭亮的重庆小伙儿,这天正跟客户小樊谈摩托车凸轮轴与燃油箱等配件价格,突然,店里闯进两位老人,不由分说将客人赶走,指着程旭亮,“说,啥时把对象领来?”

篇(5)

针对中职学生进入职业学校的心理状态:大多认为自己是上不了普高,被筛选出来的学差生心理,感到十分自卑,他们渴望得到关心、理解、尊重。语文教师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指导自己的教学,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首先,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其次,选择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活动设计。可对学习困难学生采用分层递进教学和分模块教学,引导学生的求知欲,要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有收获的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助推良好学习情绪的形成。如在教散文《荷塘月色》时,要引导中职学生体会作者淡淡忧伤与淡淡喜悦的情怀,他就是让自己的郁闷、苦闷、忧伤的心理在欣赏荷塘与月色中慢慢收获到喜悦;这就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经受困难是现实生活中正常现象,“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应该正视困难、善待挫折,可以通过心理情绪上的直接和间接宣泄的方式,让自己的心理趋于健康;当心中有了不平之事时,可以找老师谈话,也可以向同学、家长倾诉,变不利为有利。还可以用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激励中职学生,如课文《项链》中的主人翁玛蒂尔德由一个爱慕虚荣的资产阶级社会下的小人物、想入非非,变化成为一个勤劳勇敢而坚强的劳动妇女;从中引导中职学生感悟生活,不应在中职学生中互相攀比生活物质,贫穷不要紧,挫折不要紧,重要的是自己要养成真诚、善良的本心和永不言弃的毅力。再如《给我三天视力》文中的海伦•凯勒,以自己的顽强、乐观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世界。教师要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素材,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坚强意志,激励自己、激励大家,获取潜在正能量。

2发挥作文写作平台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2.1引导中职学生写好心理日记把握心声写日记是人心理的真实反应,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没有虚假造作的成分,在这种内心独白的习作中,学生心理问题也就自然表露。中职语文教师应引导中职学生把自己的的苦恼、爱与恨等等,通过习作写出自己的心声,这不仅是学生心情的一种释放,更是教师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和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良好契机。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中职学生看作在人格上与自己平等、独立的个体,努力让学生成为自己的合作伙伴、亲密朋友,这样学生的心理日记反映的真实情况,就会让老师理解感受,学生的思想心声就会真情流露;教师就可以针对不同个性的中职学生进行不同的引导:有些学生内向又畏缩不前,教师就应开导他们开拓进取,遇事勇往直前;有些学生胆小怕事又常受学生欺负,教师就可教导他们怎样心平气和有礼有节的进行反击,让他们从封闭中慢慢走出来,远离抑郁,成为开朗、自信、健康一族;有些学生外向又有暴力倾向,教师就应该教育他们学会宽容,遇事要学会冷静、谦让;有些学生胆大妄为又喜欢欺压别人,就应该引导他们多关心他人、爱护他人,使他们从自我中走出来,远离暴力,成为团结、友爱、和谐的团体中的一份子;学生好的方面要在全班给予表扬,不足之处私下单独、面对面交流。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灵就能得到净化,同情心、爱心得到培养,正义感、道德观得到确立,慢慢地就会学会该怎样去领悟生活,热爱生活。

2.2挖掘中职学生作文的优点,正确引导学生心理,追求成功首先,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写作文水平普遍较差的现状,作为语文老师就必须挖空心思捕捉其每一个亮点加以赞许,让中职学生在肯定中得到尊重、认可与理解,让学生在感受到努力的成果时收获喜悦,这是推动中职学生对写作文产生兴趣的动力,学生会在老师贩认可中一步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其次,教师要在作文中善于发现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的一些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对有些学生处理问题的偏激,对社会、学校的不正确看法,对生活的玩世不恭,以及与同学们交往上的障碍,等等心理方面的问题,作为中职语文教师要及时适时地加以正确的疏导;不仅要引导其努力写好作文,更要让其树立正确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对待生活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篇(6)

家庭婚姻中的性问题是困扰夫妻关系和谐的大问题,婚姻与性治疗是针对婚姻、夫妻关系与性问题特别是障碍,采用心理咨询与治疗为方法的干预手段。目前,解决障碍的有效方法,国外大多采用性感集中训练。本课题中采用一种改进的新方法,这就是性感集中体验,辅以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经过一年多的临床实验,全国有近百对夫妻接受了婚姻与性治疗。本文利用和谐婚姻追踪调查问卷,对于接受婚姻与性治疗的夫妻进行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研究,观察改善后对其婚姻关系的影响,探索婚姻与性治疗在促进婚姻和谐与家庭和谐上的重要作用。

1实验对象

本实验采集了80位接受治疗的男性患者的追踪问卷。他们除7位在2011年接受治疗外,其余都是在2012年接受治疗的;93.8%的患者为高中以下学历,只有5位有大学学历;其中67位已婚,年龄在25~50岁之间,13位未婚,年龄在25岁左右;皆因自觉障碍问题而就诊,经检查和诊断,采用性感集中体验为主,辅以心理咨询和药物进行治疗,均接受5~7次的治疗。

本实验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在描述性统计的基础上,对治疗前后的疗效对比使用卡方χ2检验的方法,P

2实验结果

2.1婚姻与性治疗对患者性生活各方面的影响效果

在改善性生活是否和谐(性生活和谐是以被试经治疗前后对比性生活状态的满意度自评)方面的疗效如表1所示。

4讨论

本课题的目标是探讨婚姻与性治疗对于建立和谐家庭的作用[1-8]。在家庭的各种不和谐因素中,性生活的不和谐是重要的一个原因。要想促进家庭的和谐,必然要消除不和谐的因素。改善夫妻关系,促进性生活的和谐,解决性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成为心理疾患的障碍就成为我们此项研究的当务之急。

有些观点认为只要两人有感情,性生活的数量和质量都是不需要考虑的问题,实际的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婚姻中性生活质量的重要性的评价,出现了严重的低估[1-3]。约80%的男性认为性生活在婚姻中所占的比例超过50%,30%的男性认为性生活的比例应该在80%以上,而70%女性也认识到了性生活的重要性,20%的女性认为婚姻中性生活的质量所占的比重超过了80%。通过对80位受访的男性患者追踪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婚姻与性治疗在性生活质量各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经过治疗,夫妻性生活和谐的比例由初诊时的68.8%上升到93.8%,婚姻与性治疗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夫妻性生活;患者阳痿的比率由初诊时的73.8%下降到38.8%,对患者阳痿的症状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治疗后发生的比率也显著降低,由初诊时的86.3%下降到70.0%,的症状发生了显著的改善;治疗后对性生活质量改善的结果显著,性生活不和谐的比率下降为0;治疗后每月次数增多,产生了显著的改善;现在的水平也有所提高,现在对性生活的要求增多,兴趣增强;总体来说,经治疗后,患者自评,好转率达到10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婚姻与性治疗对患者性生活方面实质性的改善,那么经过婚姻与性治疗对患者婚姻家庭生活各方面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表现在对夫妻之间的信任关系上,婚姻与性治疗使夫妻相互信任的程度提高,总是能信任对方的比率由初诊时的48.8%上升到81.3%;其次,也促进了夫妻之间的沟通交流,总是能交流沟通的比率由初诊时的20.0%上升到45.0%;第三,也有利于减少夫妻之间的争吵,原来时有发生的争吵比率由96.3%下降到72.5%;第四,婚姻与性治疗后患者对自己婚姻现状评价为幸福的比率由初诊时的68.8%上升到93.8%;同时也显著提高了患者对家庭生活的满意度,经过婚姻与性治疗,患者倾向于给自己的家庭幸福生活给予更高的评分。

在我国,随着婚恋观念的变化,对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多的改变[1-6,9-12]。性生活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婚姻家庭的幸福指数和夫妻之间的感情的重要意义有了新的内涵。从我们的追踪研究结果,也证实了婚姻与性治疗不仅对患者的性生活质量有实质性的改善,而且对建立和谐家庭,促进家庭幸福也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胜昔,吴露萍,陶林,等.深圳青年男女婚恋观念和调查报告.中国性科学,2011,20(9):40-44.

[2]胡序怀,陶林,何胜昔,等.深圳流动人口择偶模式调查研究.中国性科学,2011,20(10):39-45.

[3]孙龙.流动人口的婚姻与择偶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7):23.

[4]孙琼如,叶文振.国内外流动人口婚姻家庭研究综述.人口与发展,2010,16( 6):104-115.

[5]甄宏丽,胡佩诚,陶林,等.女性主观性唤起状态下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5):396-400.

[6]甄宏丽,胡佩诚,陶林,等.男性性反应中注意力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特征.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11):877-880.

[7]陶林,忽新泰,何胜昔,等.在计生服务机构组建生殖与性医学科的理论探索.中国性科学,2009,18(10):18-21.

[8]陶林,忽新泰,何胜昔,等.在计生系统发展生殖与性医学科的经验.中国性科学,2009,18(11):6-8,15.

[9]胡序怀,陶林,何胜昔,等.深圳中学生性健康知识和行为现状调查.中国性科学,2011,20(8):28-31.

篇(7)

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已被大多数教师所认可,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没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以自己的教学为中心,让学生围绕着自己转,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参与讨论或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中,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主体。

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从根本上转变自身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1.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观点,这纯粹是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例如:在初二政治上册第三课第二框讲到中学生早恋的问题时,在课堂上我采用辩论的方式,辩题为“中学生谈恋爱利大还是弊大”。把学生分为两组,正方观点是中学生谈恋爱利大于弊,反方则认为中学生谈恋爱弊大于利。班里的每个同学为了辩论比赛,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同学能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通过交流与讨论,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真正体会到了主人翁的乐趣,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中学生早恋的害处,不要试图去尝试。

2.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森林资源分布特点及现状的相关资料。然后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森林资源情况。 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确定主题,如:“森林的作用”“森林保护及招毁之现状”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通过这种活动教育学生如何去珍惜和保护森林资源,特别是从我们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护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增强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意识,积极参与各种植树造林活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三、培养学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讲道理多,而学生只是听的多说的少,更不要说自学了。有些学生在长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没能充分地得到发展。

对此,作为教师应该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要教学生这样,还不如教学生为什么这样。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快乐学”。

1.教会学生如何“看”书。基于政治学科的特点和近年来中考发展的趋势,我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千万不可忽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有的同学认为,开卷考试不必看书,考试时再带书进考场“翻”就得了,这是错误的想法。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时,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有那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教会学生如何提问。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的领向真理。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很多学生在考试时,面对题目和材料往往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

篇(8)

一、分析并灵活地驾驭教材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很多都可以通过自读,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但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和班级,对于每一节课的内容的授课可以做出不同的调整,从而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比如,“迎接青春”第二课的教学,根据新课改、教材分析以及学生年龄特点,教学活动把引导“男女生正确交往”作为重点来进行。在中学时代如何建立正常自然的异性同学关系是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面对中学生的“早恋”现象,如果采取堵截、生梗批评的方式,教育效果会适得其反。为此,在全班学生中开展“少男少女课堂”大讨论,不给学生条条框框的约束,让学生各抒己见,讨论中,大家畅所欲言,公开坦诚把平时不愿说,不敢说的话如实谈出来,在交流中甄别是非,达成共识,最后明确了同学间应怎样交往,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好男孩、好女孩的标准。从同学的表情与气氛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方式很感兴趣,不久以后,异往就会自然、适度了。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性

曾经有人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情景开始的,如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学生认知的水平上,善于设计一些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比如,在讲到有效遗嘱时,教师举出实例:一位老人的儿女不赡养老人将老人抛弃,邻居看老人可怜就照顾起了老人。老人感激邻居就立下遗嘱将自己的积蓄和房产都留给邻居,儿女听到后就将邻居告上法庭。此时,教师提出问题:“法院该如何判决?”学生积极回答,经讨论后都认为应该判给邻居,他们的回答倒都是围绕遗嘱的知识回答的。但这时,教师却告诉他们法院却不是以遗嘱的方式判给邻居的,以此点燃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都积极地发言,进行深入理解。这时要给他们留出一定的余地让学校去思考,从而调动他们回答问题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三、创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的几个方法

1.创建师生和谐的氛围

在教学中要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要爱护照顾学生,与学生心灵相通,学生才会爱戴老师尊重老师;与学生形成个和谐的爱的课堂,学生才会乐于用心得学习,才会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营造探究性课堂

教师要精心备课,组织积极生动的教学活动、适当的教学情景,这些在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品德的认识,陶冶情操,各种能力的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在思想品德课中进行一些探究:在讲如在思想品德课中进行一些探究:在讲“子女的义务”这一节时,笔者选用了家喻户晓的两则广告,一则广告的意思是:一位十分渴望儿女归来一起吃顿团圆饭,母亲频频接到儿女不回家吃饭的电话,老母亲倍感失落;一则广告是过春节,儿女都买好上等的礼品送给老父母,高兴的老人合不拢嘴。通过创设这样的情景,引导学生总结出:作为子女我们有赡养孝敬老人的义务,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使用这样的教学,既能使学生学到课本知识,又能使学生明白道理,懂得人情,能够更好的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

3.进行开放式教学,并组织有效的实践活动

当代的中学生自我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很强,单调的课堂教学很难使苦涩的理论进入到他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渴望社会参与,深入社会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根据这些特点教师要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使教材适合于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教师来说,要尽可能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去社会中实践,体验。比如,讲初三思想品德课《我国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时,可先让学生去观察了解我们周围的环境状况如何?再提出针对这种状况该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分成小组去校外调查,询问并搜集资料。这让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让学生养成了创新意识,并使教学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生活中使道德思想和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和升华。

在教学方法上,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常常突出强调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参与地位。而在新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课题,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也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安排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开展好这些实践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还可以发展学生的竞争与合作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幸福时代美好生活》一课,笔者就给学生布置了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分组开展一次以“生活越来越美好”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活动,调查十年来当地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要求小组长带领组员深入农村、厂矿走访亲戚、老人、干部并摄好像,作好数据统计,然后分小组写出调查报告和调查心得,上交班长。笔者组织全班学生观看各小组调查实况录像,然后评选出“优秀调查报告”“优秀调查心得”“优秀调查小组”分别予以表彰奖励,同时将调查录像进行编辑、整理、配乐,再拿到校园广播站播放,让全校学生参与“看调查录像,比思想变化,比学习收获”活动,促使全体学生互相竞争、团结合作,努力提高道德素质,学好本领,为建设家乡和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4.利用新闻网络进行好时事政策教育

要想将思想品德学好还要时刻关注国内外新闻,关注时事政治,因为时事的时效性非常强,它总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同时关注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可以更好地、要时刻了解时事新闻,有利于提高对时事的认识和把握,从而提高时事教育的质量。对于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大事,教师可在合适的时候利用恰当的机会很好的进行时事教育。比如,对灾区人们的支持,对贫困学子的援助活动,对长江沉船、天津港爆炸的救援,利用这些重大事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都会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丰富的网络资源,便捷的信息技术使思想品德的课堂有了更好的拓展空间,为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和质量上提供了更充分的创造性空间,从而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实施在新课改的大形势下任重而道远,但它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与结果,它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以及他们能否成为祖国和社会的栋梁之才,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的探讨必将常抓不衰,所有同仁也会为真正实现这一目标而做出更大努力。

篇(9)

一 “90后”大学生心理现状

1 心理健康不佳者呈上升趋势

据有关统计资料介绍,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近几年平均在20010左右。表现以焦虑不安、恐慌、神经衰弱、强迫症和抑郁情绪为主。

2 心理脆弱耐挫力差

大多数“90后”心理脆弱,耐搓能力明显不足。有72.3%的人表示自己心理会留有阴影,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许多学生内心敏感脆弱,承受挫折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缺乏、独立能力差,学习或生活中的一点挫折都难以承受。

3 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突出

现阶段高校的主体多为“90后”,其中独生子女数量大约占到大学生总数量的51%,近年来出现轻微和重度心理问题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因双方同是独生子女,皆以自我为中心,互不体谅对方,导致双方关系一度恶化,许多问题也随之产生。

4 经济独立意识差对家庭依赖大

对新生每月生活费用额度的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间贫富差距较大,最低不足300元/月,最高超过2000元/月;但近半数新生的月生活费在501~ 1000元水平。有51.4qo的“90后”表示:若生活费透支,会向家人索要;只有18.1%的学生打算通过打工赚钱的方式来弥补。这份调查报告反映出“90后”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依旧很大,经济独立意识缺乏。

5 爱读书也爱奢侈消费

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中,有62.3%的学生保持着读书的良好习惯,91.9%的学生配有手机,近七成学生拥有电脑,有8.1%的学生拥有汽车等奢侈消费品。“90后”的大学生更加注重外在的物质,同时也反映出了家庭教育的缺陷,社会教育的弊端。

6 心态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在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中,有64.8%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态很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这表明,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已经与国际接轨,在创新与探索方面表现出了强烈的意愿。

7 人际交往靠网络

调查显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微博、QQ等成为“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同时,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一旦面临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多数“90后”会表现得慌乱和手足无措。

二 “90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 人际交往障碍

由于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关爱中长大,加之现在人们普遍的沟通减少,使他们缺乏与同龄人的直接接触和磨合经历。但他们从五湖四海聚到一起不免产生摩擦。而这些摩擦很有可能给心理素质较差的人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甚至存在一定的社交恐惧,如害怕与人接触、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等。

2 孤独感和自卑感

由于从以往熟悉的环境转换到陌生的环境,远离了朝夕相处的亲人和朋友,新生们很容易产生孤独感。许多新生是各个学校的佼佼者,但在大学校园里发现自己原来很普通,这一落差使他们感到非常失落,进而产生强烈的自卑。

3 就业焦虑

人们认为“90后”似乎没有什么责任感,实际上他们的责任观念还是比较强的,在调查中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能够比较好地理解“责任”的概念,敢于承担责任。但是许多新生的人生目标尚不明确,无形中增加了就业焦虑感。 4情感问题

“90后”一代对于早恋的问题更加开化,在调查中有50.6%的“90后”承认,自己在进人大学以前就已经谈过一次“恋爱”。其中有接近10%的学生则谈过多次。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再为情所困。情感是大学期间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旦出现波动很可能会对其造成不小的伤害。 三“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 思维独立,过于自信 “90后”大学生思维独立自信,自我意识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他们个性鲜明张扬,乐于表现自我,早熟老练而又叛逆,追求非主流的时尚生活;追捧火星语言,保护个人隐私;清醒认识现实,珍惜发展机遇。“90后”大学生获取渠道更加广泛,速度也更为快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套独立的思维模式,自信程度显著增强。

2 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带有功利色彩

学生中出现了对各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喜爱,“哈韩”“哈日”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的流行趋势。“90后”大学生对于综合素质测评、评优以及入党动机不纯,功利色彩浓厚,同学之间形成不良竞争。功利行为的增加和当代大学生所承受的就业压力是息息相关的,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引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喜欢挑战、思维活跃

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在历史使命的召唤和现实自我的冲突面前,“90后”大学生面临的矛盾更尖锐,内心的冲突更激烈,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90后”的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喜欢挑战、追求新鲜感,思维活跃、创造性强。

4 关注心理健康,但不能正视心理问题

我国“90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健康的,大多数学生能够关注心理健康,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却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者比例颇高,而面对心理问题,多数“90后”选择逃避,不能正视心理问题。

5 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不当

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独生子女往往在父母及家人的溺爱中成长。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常会养成诸多不良习性,如自私、任性、缺乏独立生活和不善交际等问题,而这些习性则会成为诱发心理问题的原因,如抗挫折能力低下、心理承受能力差。

6 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

不少大学生沉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被网络世界所吸引。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荒废学业、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从而产生交际障碍。

7压力增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增大,大学生就业愈发困难。这对即将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毕业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在压力之下,内心焦虑、无助,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四 “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对策分析

1 针对环境适应能力差的对策

老师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来。在学生遇到问题后积极引导,让学生在新的环境中更快地适应、感觉到爱并产生安全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业余生活。不仅可以缓解学习压力、丰富业余生活,也可以使之在各项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锻炼自身在各方面的能力,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2 针对父母教育问题的对策

加强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使之成为有责任心和敢于担当的人。敢于让孩子多吃苦,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鼓励孩子多动手,在实践中得到知识和快乐,而不是父母一味地为之安排好一切,坐享其成只会抹杀掉孩子的独立性。

3 降低对网络过度依赖的方法

及时疏导、积极引导。提高学生对网络的认知能力,使之认识到网络的利与弊,对网络客观的认识,充分发挥其长处,摒弃弊端。提高学生对自身的认知,深入分析对网络产生依赖的原因,从而消除对网络的依赖。对于过于依赖网络的学生,要多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多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同时要多培养一些其他的兴趣爱好,分散注意力。

4 轻松减压,缓解情绪的方法

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切勿轻易否定自己。加强自我心理调节,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及时调整好心态,用积极的心态应对挫折,提高自身应对挫折的能力,制定出客观的、可行的,符合个人实际情况的发展规划。

5 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一定要重视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健全人格的塑造。要使所有学生懂得诚实、自强、责任心和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在国际化、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是要使大学生具备优良的人格素质。

6 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

要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在校系列活动,使学生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让他们在步人大学校门起就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一定的不同程度的转变。化解自己因对社会的片面认识而产生的诸多疑惑,从而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实效性。

总之,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90后”是时代造就出的彰显着鲜明时代特征的新一代宠儿。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与时俱进,每一个教育者都要以科学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断思考,担起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重视“90后”大学生的一系列问题,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理解、接纳和支持他们,用我们的爱心和责任心,将他们推向美好的未来。21世纪也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当代“90后”大学生更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随时准备好迎接困难,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崔伊薇.高文华.王桂英.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1994(4).

[2]段元梅.当代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预防[D].湖南师范大学,2009.

[3]施福新.大学生四种心理问题影响因素及预防策略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思品课课外活动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之外的,在思品课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引导下,学生自愿地参加各种课外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个性、学生的实践、创新和探索的精神以及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为宗旨。同时由于开互动型教学方式以及合作探究型学习模式注重将理论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因此组织开展思品课课外活动也为当下思政学科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思品课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选择设计不同形式和特点的课外活动。笔者就以下几种基本的课外活动形式进行简要介绍:

(1)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常见的课外活动组织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在课后按照自己的喜好阅读有关思想品德理论知识读物的一种活动形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到更多有关思品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在自学以及阅读方面的能力。组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时,应注意两点:一是注意选择的书目类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知识水平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来选择恰当的书目;二是在规划课外阅读活动时,必须注意简要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阅读的目的以及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后要有一个成果的展示和交流。例如初中思品课《让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扎根于学生心中》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阅读《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2)学科知识讲座

思品课学科知识讲座指根据思品课教学的需要以及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需要,围绕一定专题,通过组织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关思品修养方面的教育。这个形式也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陶冶精神、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尤其是例如当前时事热点的专题讲座,对于引导学生与时俱进、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有着重要影响。在组织开展学科知识讲座活动时,要注意:一是讲座的内容。关于这一点,要求讲座的内容尽量不能太宽泛,尽量保证内容的专一性,同时也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组织。如可以结合某个国内外大事件、某种典型社会现象、学生兴趣爱好或者是学科知识来选取讲座的内容;二是关于讲座的人选,既可以是学校的教师或领导,也可以是校外某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三是有关讲座的具体规划应该事先通知好学生,如讲座的内容、目的、时间、地点等,可以让学生有组织有准备地参与到讲座中来。

(3)实践活动模拟

这类课外活动主要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联系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在课后模拟实际生活中的场景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类课外活动的设计,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第一,活动的形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是有不同的设计形式;第二,活动的设计应该是有准备有计划的,并且应该保证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保证活动的教育性意义;第三,对于活动的具体目的、意义等应事先告知学生,引导学生有准备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如在讲授《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课后,可以组织带领学生模拟一次选举人大代表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们亲自体验一下现实当中选举的过程。

(4)课外辩论活动

篇(1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公共心理学是高等学校师范专业的必修课程,是教育学、学科教育及教材教法、教育实习等教育系列课程的基础。①从目前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现状来看,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方式不科学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面临的难题。小组活动法是国际上流行的教学策略之一,它将心理学、社会学的众多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能够提高教育教学效果,②它在英语和语文教学中使用比较广泛,③④而公共心理学课堂较少有教师采用这种方式。本研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三方面探讨小组活动法在公共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1 小组活动法的含义与特点

关于小组活动(group work)的含义,Brown认为它是一种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的使两个或多个学生通过协作、互助等方式来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方法。⑤一般认为,小组活动的理论源自合作学习理论。⑥将其应用在公共心理学的教学中,就是将大班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元,使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这样能有效减少学生的责任分散效应和去个性化现象,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方式上都体现小组的主体性,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协作、互助来完成学习任务,在发现、体验和分享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和经验。

小组活动法的特点在于能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发现学习的一些优点,也有有意义接受学习的优势,使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去接受同化新的知识。建构主义提倡一种抛锚式教学设计,让学生到现实世界中感悟、体验,获得直接的经验,这种方法也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小组活动法使课堂从教师为中心转移到学生为中心,各小组自己选择学习主题及学习方式,在真实情境中学会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提高学习者的主动性,培养创造性。

2 小组活动法的实施过程

公共心理学的教学中运用小组活动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整合教学内容,体现实用性和小组的主体性

采取“6+X”的模式,由教师根据师范生的职业需求设立6个专题(初识心理学、认识你自己、学习动机与策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维护、教师威信与管理、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同时学习小组自行设立感兴趣的专题,打破教材的框架,提高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2 运用小组活动策略

包括以下几种:(1)小组协作:头脑风暴法。例如,讲授第一个专题的时候,对于生活中有哪些情况会运用到心理学的规律,让各个小组使用头脑风暴法广泛收集信息,不仅促进了小组的协作,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参与热情;(2)小组竞争:辩论法。通过竞争的方式提升小组内部的凝聚力,增强集体意识。如,对于专题二,可以开展“性格决定命运”的课堂辩论赛,要求他们只能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事实来辩论;(3)小组调研。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由小组各个成员来完成,教师只起引导和组织的作用。例如,对于专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维护”,有的小组展开了“中小学生暗恋状况”的问卷调查,从问卷的设计、施测、数据分析到形成调查报告,都是小组协作完成的;(4)小组角色扮演。在讲授“教师威信”这一专题的时候,让不同的小组来扮演教师和学生,切身体会每种角色的心理特点,体验每种角色的“心酸”,增强他们换位思考的能力。(5)小组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团体辅导的方式提升小组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例如,对于专题“学生个别差异与教育”,可以开展主题为“差生与优生的烦恼”的团体辅导,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

2.3 改进教学评估方式,体现多维性

(1)提高平时成绩的权重。将小组的平时表现和期末成绩结合起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将平时成绩占期末总评的比重从原来的30%提升为50%,提高学生对小组活动的重视程度。(2)对小组活动的表现做客观评价。首先,对于每次小组活动,都要求小组长填写一份《小组活动记录表》,详细记录小组活动的时间和完成的主要任务,并注明各成员的详细分工情况,这样教师就能对各小组的总体情况和小组成员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估。其次,所有小组活动结束后,各小组进行一次学习成果汇报。以小组为单位做好PPT,以演讲的方式来报告本小组的收获和各成员的独特体验。教师根据他们报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来评价该组学生的学习情况。另外,让各个小组开展一次学习心得交流会,分享经验和成果。(3)改变期末考试的考核重点。尽量采取能够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少采用考查学生记忆力的试题,多使用实践操作题型。例如,案例分析题,提供一些学生在未来职业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如学生早恋、人际关系紧张、考试焦虑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又如实践操作题,呈现一个任务,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如怎样处理差生进步慢、如何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总之,是要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对名词或专业术语的记忆能力。

3 小结与展望

从教学实践来看,小组活动法应用在公共心理学的教学中,能够加强教学管理,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课堂参与热情。它的优点体现在:(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动机。学生不是被动来上课,而是为了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主动走进教室的。(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小组活动法能够增加成员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养成团队精神,学习挫折应对和人际交往技巧。(3)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果。无论是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还是对知识的体悟、相关技能的提升,都较传统方式有所改善。但小组活动法的实施受多个因素的影响,未来的教学和研究应该进一步改进小组活动法,让其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注释

① 黄希庭,陈传锋,陈红.高师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改革[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② 李新.小组活动法在MBA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6).

③ 顾珣.多任务小组活动在大学英语课堂的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4).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