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课程设计开题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铸造工艺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铸造工艺课程设计目前在教学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较低。由于传统铸造工艺课程设计通常采用试错法进行确定,设计者要凭借经验及理论知识确定较合理的方案、选用铸造工艺参数,故往往需要反复选择方可获得满意的结果。且传统的设计模式不能直观地通过改变设计参数进行方案比较进行设计性训练,这造成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较低。
(2)铸造工艺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识图、绘图能力。但由于目前工程制图学时的缩减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致使学生在三周的课程设计时间里有一周的时间是用来识图的,这严重影响了课程设计的进度。
(3)铸造工艺课程设计需要学生对型板、砂箱、芯盒等工装进行设计,学生对这些工装的认识往往通过书本得来,即便学生在实习时见过部分工装,但由于条件限制,这些工装的结构、工作原理等均未搞清楚。而且课程设计工作量很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别很大,因此部分学生只是机械的照猫画虎,从而无法训练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4)我校铸造工艺课程设计一般集中安排在秋季学期第18~20周,由于此时学生面临着期末考试、考研等,加之师资不足,造成师生及时沟通存在困难,一般在教师集中将任务书发给学生后,有一部分学生就很少到设计室了,当课程设计快要结束时才开始设计,其中不乏抄袭现象,使课程设计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5)传统的铸造工艺课程设计题目都已沿用了很多年,很少与现在的工厂有关,使课程设计与工程实践脱离了衔接。
3铸造工艺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
针对课程设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对课程设计流程、内容、考核方式等进行了改革与实践,使铸造工艺课程设计作为“三维一体”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作用。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流程,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内容是课程设计的基础,内容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能否实现。为了达到培养目的,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实习建立对工艺及装备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抛弃传统的设计题目,选择多个工厂里实际生产的典型零件作为课程设计的题目,实现课程设计与工程实践的衔接。为了防止抄袭现象,学生4~5人一组做同样的零件,但每个学生的设计参数不同。为了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对传统的铸造课程设计流程进行了改革。新的课程设计流程中增加了AutoCAD、三维绘图、计算机模拟等,通过改变设计参数进行方案比较的设计性训练能够直观地体现,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的识图、绘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为以后参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图2为大学生采用Pro/E软件完成的铸件三维设计。
(2)课程设计与大学生竞赛相结合,促进实践教学改革。大学实践教学的根本真谛在于它能够培养学生未来从事研究、探索活动的一种思维品质和习惯[3-4]。学科竞赛可以锻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整个竞赛从组织队员开始,就是学生的主动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批判性思维,甚至是“梦想”的过程,是学生利用多年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组合与判断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应用实验基本技能、发挥创造性的过程。通过学科竞赛使学生的创新活动成为了学业的一部分。兰州理工大学在实践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例如创新学分实施办法中规定每位学生必须获得1个创新学分;参加校级及以上学科竞赛的同学可以获得创新学分,竞赛作品可以替代课程设计等。在一系列制度的支持下,大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利用寒暑假时间参加竞赛,通过校内竞赛选拔推荐参加国家级竞赛的人员。通过参加铸造工艺大赛,学生成为了学习过程的主体,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2009-2014年,我校学生连续六年参加了“永冠杯”全国大学生铸造工艺大赛,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8项。同时通过竞赛,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动手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虽然参加全国铸造工艺大赛的是学生,但同时比的是创意以及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许多企业工程师、研究人员作为竞赛评委,这些都增加了高校教师的压力,促使教师对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规范化管理模式,改革考核方式,将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相结合。在课程管理方面,我们通过任务书明确了以下时间点:开题,中期检查,课程设计答辩,提交设计报告。通过规范化的管理,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各个阶段的内容,并能合理安排时间。开题时要让学生知道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及意义。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纸质及电子资源,积累大量的原始资料,并充分了解铸件的结构特点;中期检查主要解决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课程设计答辩环节是对整个铸造工艺设计进行的总结。通过答辩环节可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临场应变能力。根据课程设计的流程,在开题、中期检查以及课程设计答辩三个环节分别进行考核。开题占整个课程设计考核的10%;中期检查占70%,包括以下内容:合理选定铸造工艺参数,占15%;浇冒口等的设计,占25%;工艺图、型板图、合箱图的绘制,占30%;课程设计答辩占20%。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c)-0000-00
机械设计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程,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其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是学生首次综合运用所学的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公差与测量技术等课程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实践训练[3],也是对学生的设计能力锻炼和培养的重要途径。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并结合现代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发展,我们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以强化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现状及问题
1.1 课程设计题目单一
传统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通常是设计固定的一种或几种机械传动装置,传动系统的方案和设计参数均由指导教师给定,学生按照设计指导书或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设计。由于是固定的题目,学生缺乏新鲜感,也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相同的设计题目也给了部分同学抄袭别的同学设计结果的可能。
1.2 时间紧任务重
通常课程设计安排在理论教学结束之后,集中在2~3周的时间内完成设计。由于时间短,任务重,为了保证设计结果的可靠与完整性,设计题目及设计过程不太可能变化,必须按部就班地完成。所以设计题目往往相对固定,设计形式相对单一,这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1.3 缺乏团队合作的训练
由于设计题目的固化,学生往往是参考设计指导书上的设计实例,按照固定套路各自埋头苦干,相互之间缺乏交流、沟通与合作。这样的教学模式,既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缺乏团队合作训练。
1.4 缺乏现代设计方法和技术的应用
传统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由指导老师给定设计题目、机械系统方案和设计参数,学生按照固定套路进行传动、联接等零部件的设计计算,再手工或采用二维CAD软件画出装配图和零件图。设计过程枯燥乏味,缺乏直观立体的感觉,学生兴趣不高,效果也不理想。而且这种设计模式没有传统的设计方法与现代计算机辅助设计有效地结合起来,也不利于学生将来很好地适应企业对现代产品设计制造的技术需求。
2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
2.1 创新的设计选题
为了改变以往课程设计中由于固定的设计题目导致的设计缺乏创新性,学生没有兴趣的现象,我们在课程设计中大胆地把选题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调研,自己拟定设计题目和设计对象,指导老师通过学生提交的开题报告来审核其题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M行把关。这种选题方式从根本上杜绝了以往的课程设计普遍存在的抄袭现象。现在改变设计课程选题形式之后,学生因为大多是自己构思的新题目和设计方案,不会也不太可能去抄袭别人的设计了。这既是对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一次挑战和锻炼,也极大的鼓舞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2.2 分散的时间布置
现在的设计选题变革后,面对全新的设计对象,设计进度往往难以把控,短时间内很难确保顺利完成。基于此,我们把设计分散到一个学期中,采用每周两节课集中指导,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完成的形式,这样学生的设计时间就比较宽裕了,他们可以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对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来完成自己的设计课题。
2.3 分组的设计模式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课题的复杂程度,各自的兴趣特长自由分组进行设计。小组一般2到4人,在开题报告中明确各人分工,由每组组长来统筹课题进度安排。这种分组设计的模式,避免了学生以往单兵作战的状态,培养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做着自己擅长的事情,同时集合团队的力量,这样的方式肯定能设计出更高质量的设计作品。
2.4 现代设计方法和技术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已成为现代产品设计与制造的主流技术手段[4]。基于此,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现代设计方法与技术十分必要 ,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摒弃了传统的手工作图或用CAD软件进行二维绘图的做法,要求学生应用常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软件如 Solidworks、Pro-E、CATIA等进行机械系统的设计、建模及仿真分析。这些软件界面友好、功能强大、操作灵活、易学易用,基于学生对新事物的兴趣,他们很快就能掌握相关软件的操作。而三维参数化的设计直观易操作,又便于修改设计,大大提高了设计的水平和效率,同时也符合现代产品设计趋势。借助三维参数化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把枯燥的设计理论转换为直观形象的设计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地激发出来,设计水平和能力也得到极大地锻炼和提高。而且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掌握,在他们参加创新活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设计中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下面是学生的一些课程设计作品,都闪耀着创新的火花。
设计作品一:螺旋式硬币包装机
设计作品二:辅助画线装置
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进行调研,确定设计的题目,再根据要设计机器的功能原理,进行机械系统方案的设计,方案拟定的阶段也是设计中最能发挥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阶段,在对拟定的若干方案进行优选之后再进行三维建模、仿真分析,检验其是否能实现机器预期的功能。
几年下来,《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被激发出来,新创意、新作品层出不穷,彻底改变了过往机械课程设计题目老旧雷同、设计结果基本相同的的局面。教师和学生都对全新的设计对象充满兴趣,设计过程非常投入。
2.5 成绩的评定方法
课程设计考察的是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的掌握程度、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表达和论述能力。因此,学生的成绩是依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以及能力水平给出。
学生的学习态度根据其出勤情况,设计过程中与老师的沟通交流来评定。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可以从其开题报告、设计报告、设计的作品等情况判定。能力水平则反映在其创新思维能力、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文献资料的查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
设计结束时各小组要进行15分钟左右的答辩,小组组长介绍设计课题的总体情况,小组成员分别对各自负责部分的工作进行答辩,指导教师根据题目的复杂程度、创新性、任务完成情况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分别进行评分。这样每个同学都得到了锻炼,也有效避免了个别学生偷懒,自己不做完全依别人的现象,同时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而设计题目的各不相同也限制了学生互相抄袭的可能,所以指导老师给分就有了公平的基础。这样的成绩评分方法还是相对公平和客观的,也得了到学生的认可。
3 结语
针对高等工科院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对课程设计的选题、教学方式、方法、设计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进行了大胆地变革和探索,目的是改变课程设计的陈旧面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课程设计的实践结果也表明,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在他们后续课程的学习、一系列的创新大赛活动中以及毕业设计都有显著体现,并将对他们未来的工作学习带来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新华,沈景凤,石云霞. 机械设计基础.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
[2] 王新华,沈景凤,石云霞. 高等机械设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3
[3] 李学艺,丁淑辉,魏军英.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178-180.
关键词:
CDIO教学理念;教学改革;课程设计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视景仿真综合课程设计是仿真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本科生的一门专业课,视景仿真综合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图形学与仿真课程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教学改革的目标。在以往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①以往的教学安排是由指导教师详细讲解课程设计的要求和具体内容,学生只是按部就班的完成课程设计,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②部分学生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计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主动和有目的地学习;③综合课程设计的时间集中在两周内完成,课程内容较多,涉及面较广,深入讲解和指导困难;④考核方式单纯采用大作业方式,以检查编码为主,忽视了对学生的查阅资料能力、规范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理论和实践学习效果。
2教学改革探讨
自2000开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查尔摩斯工业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和瑞典林雪平大学等四所高等学府在KnutandAliceWallenberg基金会资助下,通过共同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并成立了CDIO国际合作组织[2]。CDIO是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和Operate(运作)等英文的缩写。它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系统的产品设计让学生能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以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合格工程人才[3]。针对实时视景仿真综合课程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CDIO工程的教育理念应用到《实时视景仿真综合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中,以实际需求、工程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改革的思路为:根据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具体化和分类化,并转换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以3-4个学生为一组,组成相应的课题小组,课题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工程项目;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系统地运用CDIO工程的理念进行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给予学生更多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机会,让学生更加贴近市场和企业的需求。
3CDIO模式下教学改革的实施
3.1课程设计内容的改革
综合课程设计的内容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往的实时视景仿真综合课程设计选题综合考虑了计算机图形学、实时仿真技术、虚拟现实和视景仿真技术等课程的知识点与理论体系,符合培养方案的要求。由于没有与实际需求结合,缺乏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提升,不能满足市场对视景仿真人才的需求。因此,指导实时视景仿真综合课程设计的教师在设计课题内容时应与CDIO模式的教育理念紧密结合,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作为根本,结合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制作过程,关注视景仿真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方向,提高学生在综合课程设计中主动性。根据以上思路,指导教师在设计综合课程设计的题目和内容时,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①走访视景仿真领域的相关公司和企业,了解他们对人才的需求,从已有项目中提取一些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设计题目,如虚拟装配系统、数字沙盘系统及三维管线系统等;②结合指导教师及学院内其他教师现有的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从中提取部分内容来拟定合适的课程设计题目,如数字地球、数字海洋及GPS轨迹可视化等;③结合视景仿真的研究热点,与实际需求结合来拟定设计题目,如高精度全局光照、大规模场景实时绘制、基于GPU的实时渲染及实时碰撞检测等。
3.2教学模式的改革
综合课程设计应当充分体现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它并不是简单地将几门课程的实验内容组合在一起,而是强调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一点与CDIO模式的教学理念较为契合。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借鉴ACM程序设计大赛的模式,将学生分为多个兴趣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选题、设计、编码及答辩[4]。具体步骤如下:①将以往两周内集中完成的课程设计,改为贯穿整个学期,每周两次课,每次3个学时。除了集中设计时间外,指导教师还需在每周指定1-2个下午为固定答疑时间;②在综合课程设计开始的第一周,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课程设计的目标、内容及注意事项,并对设计过程中涉及的视景仿真引擎如OpenSceneGraph、osgEarth、osgOcean及Ogre等进行深入讲解;③学生了解课程设计的题目和内容后,按个人意愿自由组合,形成3-4人的设计小组。在与指导教师充分讨论后,每个设计小组选择一个设计题目,该步骤的时间跨度为2周;④在确定课程设计题目后,设计小组开始查阅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和需求分析报告,交由指导教师审阅并指导。该步骤的时间跨度为2周;⑤在完成需求分析报告的基础上,完成系统方案的功能设计,并在指导教师的协助下,完成系统设计方案及详细设计文档。该步骤的时间跨度为3周;⑥根据系统设计方案和详细设计文档,设计小组根据选题,选择OpenGL、Direct3D、Open-SceneGraph、或Ogre等图形开发工具完成课程设计的编码工作,初步形成工程系统。在开始编码阶段,指导教师需对编程风格和具体要求进行详细地讲解。该步骤的时间跨度为6周;⑦针对已完成的工程系统,设计小组编写测试大纲,对系统进行测试,并对bug进行修正,最终形成完整的测试报告。该步骤的时间跨度为2周;⑧在综合课程设计的最后一周,由指导教师组织课程设计答辩,对所有学生进行考核。在答辩过程中,学生需阐述个人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所承担的工作,课题的设计理念及实现过程,并现场回答教师的问题。在视景仿真综合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CDIO模式的教学理念,采用做中学的教学方式去进行基本环节的全面训练,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5]。因为课程设计的时间跨度较长,指导老师有充足的时间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指导和监督,使得整个课程设计符合软件工程开发的流程,让学生建立了以往教学模式中缺乏的工程价值观。
3.3考核方式的改革
CDIO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工程师,希望未来的工程师能够在一个现代的、团队合作的环境中,运用构思一设计一实施一运作的策略来共同应对来自现代复杂的技术社会中工程要求的挑战[6]。CDIO的一个核心信念是产品、过程和系统的建造能力必须在真实的工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环境中取得[7]。因此,为尽可能与实际项目开发流程保持一致,克服单纯以编码为考核手段的片面性,综合课程设计的最后成绩也由4部分组成:设计成绩、产品成绩、团队成绩及答辩成绩。(1)指导老师根据设计小组提交的文档报告给出设计成绩,其中文档报告包括开题报告,需求分析报告、系统方案报告、详细设计文档、测试文档及测试报告等。设计成绩主要考察学生所查阅资料的丰富程度,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与规范性,分析问题的深入程度及解决问题的具体效果等。(2)产品成绩主要由设计小组提交的工程系统决定。重点考察学生是否按编程规范进行编码,如代码的整体结构,命名空间的使用,变量、函数、类及接口的定义,指针的运用以及程序注释的完备程度等。(3)团队成绩由同组同学给予,主要考核小组中每位同学在整体设计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和贡献。(4)答辩成绩由课程设计的答辩小组教师集体给予。答辩是视景仿真综合课程设计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对验证整体课程设计教学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学生的答辩准备实质上是对课程设计过程中所承担工作的梳理与概括,有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用的知识。现场答辩既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又能够提供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使教师可以有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现场答辩时,指导教师还能够对课程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答疑,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课程设计结束后,指导教师应对设计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到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这种方式,指导教师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教学效果,并能够对不足之处不断地优化和改进。教学实践证明,课程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他们的工程素养。
作者:邹华 单位: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精业,杨学会,徐豪华.仿真科学与技术的学科发展现状与学科理论体系[J].科技导报,2007(12).
[2]李铮,陈得宝,苗曙光,等.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综合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
[3]王刚.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5).
[4]陈娟.ACM程序设计竞赛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6).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279-02
一、引言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教学中的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一次完整的综合实践训练的过程。通过毕业设计,既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一般应用问题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提升综合能力素质与电子类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对学生即将步入社会进入电子企业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目前,高职电子类毕业设计教学现状究竟如何,值得探讨。
二、毕业设计现状调查
毕业设计现状调查主要从时间安排、重视程度、毕业设计过程和毕业设计的感受4个维度设计问卷调查。
1.时间安排。宁波地区电子类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所安排的时间基本为大三一学年或大三下学期。
2.重视程度。对于毕业设计哪个方面最重视,学生有27%选论文格式,31%选结构设计,35%选内容,17%选创新点。而教师有33%选论文格式,37%选结构设计,18%选内容,12%选创新点。
结果显示,学生更愿关注论文内容和结构,而教师更重视论文结构和格式。
3.毕业设计过程。从选题来看,学生自主选题为主占35%,教师分配题目21%,历届毕业生的题目32%,企业题目12%。
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的毕业设计很少与企业的顶岗实习结合起来,学生的选题具有网络题目重复性较高,不具有研究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并为学生参考和抄袭网络及往届毕业设计提供了方便。
从内容来看,全篇拷贝的有5%,几篇拼凑而成的21%,消化过后再整理的42%,稍微参考过一点,大部分学生自己写的30%,完全学生写的2%。
从这一数据可看出,大部分学生依赖于网络,将网上下载的论文整理而成。还有其参考文献和论文内容根本不相呼应,在答辩时更是表现出对论文并未真正理解的。
对于毕业设计有无作品要求。每个学校的要求不同,12%的学生完成了实物作品,34%的学生有模拟仿真,而54%的学生只完成了毕业论文。
以上数据可看出,教师或者专业并无实物制作要求,学生基本不会主动去完成实物制作的,只有很少学生学得好,动手能力强的才会去做实物,一般学生能去电路仿真就已经不错了。
4.毕业设计的感受。对于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最缺乏的是什么,12%学生认为是查找资料,35%的学生认为是设计方案,13%的学生认为是实物制作,40%的学生认为是理解和答辩的能力。而教师的调查则是15%认为是学生缺乏查找资料的能力,30%认为是设计方案,24%认为是实物制作,31%认为是理解和答辩的能力。
这说明学生的能力都需要加强,尤其是设计方案、实物制作及答辩能力,这需要教师平时上课时加强。毕业设计对顶岗实习起到的作用甚少,而根本无法达到毕业设计的初衷,所以不管是教师和学生都很想改变目前毕业设计的现状。
三、毕业设计现状不理想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调查来看,学生的毕业设计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论文选题相似度较高,研究内容重复性较多,更存在抄袭现象严重,重视度不高等问题。为此,对现状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造成电子专业毕业设计现状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
1.时间安排不合理。毕业设计时间可因学生而异做相应的调整,不能一刀切。如果学生认为毕业设计难,在企业不能完成或没时间完成的,可将毕业设计时间和顶岗实习时间分开,毕业设计可安排在顶岗实习前,安排在大三上学期,时间为一个月,只要学生专心完成毕业设计,一个月的时间足矣。如果学生已经找好顶岗实习单位的,就可以将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结合起来,既完成企业的项目也完成了毕业设计。
2.指导老师要求不高。学校或系里相关的文件规定,必须要有实物制作,论文字数,并且重复率控制在20%以下,论文格式正确,结构合理,设计方案正确,条理清晰等要求。指导教师严格按照文件规定执行,指导教师和学生都会重视毕业设计,学生在教师的监督下一定也会认真完成毕业设计。
3.写作水平有限,学生认为不会写毕业设计。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最好能让学生有机会练习写设计报告或小论文。
4.对专业不感兴趣。教师在教专业课时应尽量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如实在提不起个别学生的兴趣,则对于这一类学生,要求可适当降低,但是不能低于系里的底线,可挑平时课程设计里的项目或难度低的项目给这一批学生做。
四、高职院校电子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模式
为了能让高职电子专业学生能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也为了指导教师能更好地指导好学生,并为提高高职电子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工作的规范化水平,使毕业设计真正达到巩固和拓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作风,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报告制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课题组研究了电子专业毕业设计的指导模式。
本文按照毕业设计的步骤研究电子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报告和作品评审―答辩―评分及归档”六个步骤的指导模式。
1.选题:选题必须要有专业性,但并不一定是电子研发类题目。可根据教师在研课题选取子课题或者历届竞赛题目或者教师分配题目,学生自主选题的话也需要教师通过后方可开题。避免了大多数同学抄袭,而让大部分同学的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岗位相结合。
2.开题:学生选题通过后,开题需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包括课题简介、选题依据(来源)及意义、课题的实施方案、论文(设计)工作进程及参考文献五部分内容,每一部分内容都有注释,比如课题的实施方案,包括两部分的内容要写,第一部分是设计,要完整描述实现方案,包括完成角度、采用方法、基本步骤等;最终设计方案,达到目的;要有一份设计说明书。第二部分是论文,先搜集资料,做好调研准备,然后调研基本情况,汇总、统计、提取、比较调研结果,最后再进行论证等;准确说明所要使用的方法;最终目标要明确表述出来。但需注意:这一部分的内容应该和《设计任务书》中的第一部分(设计内容)、第二部分(具体要求)的内容相对应,就是说明怎样完成和实现《设计任务书》中所规定的内容要求,但不要照抄《设计任务书》。
3.中期检查:在完成开题报告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开题报告进行中期检查,完成中期检查表,内容包括选题质量、开题报告完成情况、阶段性成果、存在主要问题、指导教师对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评价五部分内容。其中指导教师指出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学生接下来做的毕业设计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4.报告和作品评审: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终稿和实物制作后,交给指导老师进行评审。对于学生来讲,这一步骤是对他这么长时间完成的毕业设计报告和作品是否能得到导师肯定的关键环节。所以报告和作品评审必须抱着公平公正的态度评审,当然,评审需要评审标准。对于报告的标准,主要是从论文的格式、结构、内容上进行评审,其中内容包括摘要、关键词、目录、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总体设计方案、具体的电路设计、测试方法和数据、结果分析及总结、参考文献和致谢。作品评审从作品的难度、要求、学生完成的情况以及外观、组装、焊接、工艺进行评分。
5.答辩:答辩主要审查学生的论文是否自己完成,审查学生对论文及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审查论文是否符合格式要求等,以求进一步有所提高。学生通过答辩,让答辩组老师进一步了解论文立项的依据和学生处理课题的实际能力,另外也检查学生的PPT的制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现场的反应能力。答辩组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和答辩的情况给予评价,由两部分成绩――毕业设计和答辩成绩组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应从选题对口性、信息收集处理、内容创新和实用性、文字图表规范等方面考核,答辩情况主要从学生表达、应变及解决能力等方面考核。
6.评分及归档:最后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评分和归档,并由分院专人整理和保管材料。学生总的评分由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报告和作品评审和答辩两部分成绩组成,各占50%,归档是对学生的开题报告、任务书、论文终稿、中期检查报告、报告和作品评审表、答辩记录和答辩评分表和答辩成绩表以及成绩评定表进行存档。纸面材料要求打印装订成册,放到档案袋里,电子版的刻录成光盘进行归档。
五、总结
以宁波地区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作为调研对象,设计并实施问卷调查,主要调研了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师生对毕业设计的真实看法和做法,以及他们的期望,然后找出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毕业设计的主要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课题组对国内外高职院校电子类毕业设计的了解,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经验,从“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报告和作品评审―答辩―评分及归档”六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电子类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的相关措施。特别是选题、报告和作品评审这两个环节。
参考文献:
[1]刘浩,陈学昌.提高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12).
实践教学环节必须注重以知识的综合应用为目的,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7]。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环节包括实验课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在实践教学程序上,一是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基本实验理论、数据处理知识、实验规范和实验方法的能力,学会常规实验仪器的使用;二是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加强设计能力的培养:在指导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让学生独立完成从查找资料、拟定实验方案,直至设计编写实验报告的全过程,达到学生自我设计实验方案的实践教学效果。在教学计划中将基础课实验内容单独设置、独立考核,在实验课程总门数增加的情况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呈递增趋势。目前本专业新修订的教学大纲中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的比率大于9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题目数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实验的设置及引导,给予学生选题的主动权,让学生选择感兴趣、有意义并可行的实验项目。2)明确实验设计要求,规范实验内容。要求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选择实验项目和实验方法,自己制定实验方案。3)为学生进实验室提供宽松的条件,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做好现场指导。4)执行实验方案的过程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和能力的过程,鼓励学生动手的同时还要动脑筋想办法综合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验过程,学会及时调整实验方案。5)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考核体系中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过程和实验效果以及数据分析。
课程设计不仅可以补充和深化教学内容,而且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工程”思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环境工程专业设置有为期各1周的有害气体控制工程、除尘技术、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质量评价、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共5门课的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内容,利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解决环境工程领域的实际工程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分析、计算、总体设计、使用技术资料、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工程绘图和综合表达能力。我们在课程设计的教学组织中,一方面充分注意到要发挥课程设计对理论教学的补充作用,做到二者相互衔接、紧密配合;同时,注意发挥课程设计在培养学生素质与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上,要求指导教师尽可能从近年参与或有关设计部门的实际工程中筛选出题目。为使同班同学拿到的课程设计题目的难度要求相适应,我们仅对设计内容做了适当的简化,使题目的总体难度相近;但在内容与设计路线上有较大的差异,做到分组设计。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对某一工艺的兴趣,自主选择题目,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课程设计成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计算说明书,二是一定数量的图纸。图纸是一门工程语言,识图能力和绘图能力是对环境工程师最基本的要求。课程设计的成绩组成中不仅包括设计成果,还包括总体设计过程和答辩效果。
校企合作与产学研密切结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生产实践教学既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又是综合运用知识、培养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过程,这些都是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通过为期3周的生产实习和为期2周的毕业实习教学环节,主要是巩固所学的火电厂动力工程方面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掌握火电厂生产过程的工作原理、设备结构和性能参数,熟悉火电厂污染物的种类和产生机理,熟悉电力环保工作的主要内容,掌握电力生产过程中主要的环境污染物及控制设备运行、维护情况。生产实习重在认识电厂的生产全过程,参观电厂的生产设备以及运行维护情况;毕业实习重在化学、环保车间的参观学习,强化专业课的理论与生产实际的结合。我校一直与几大发电集团公司保持着紧密的教学、实习合作关系,并建立了实习基地,比如河北的邢台电厂、邯郸热电厂、马头电厂、西柏坡电厂、保定热电厂、唐山陡河电厂等。目前,各实习基地已建立整套规范化的实习管理制度,学校结合电厂实际已制定了符合现行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要求的实习计划和实纲。在学生实习出发前,学院、教研室和带队教师组织动员大会,明确实习任务和具体安排;学生进厂后,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为学生做专题报告,讲解安全规程,要求学生通过安全规程考试后才能参加后续的实践活动;参观过程中,由实习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整个处理流程、单体构筑物以及某些功能实验室、和主要的实验仪器做较为详细的讲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接待单位的人员进行交流。另外还安排学生到车间班组跟班运行,顶班上岗,实际体验电厂的运行过程,学生与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进行面对面座谈和交流,以开阔视野,改变了以往的实多停留在走走看看的层面上。此外,将实习成绩的评定进行量化,把参观实习期间的表现、实习日记与实习报告的撰写质量相结合。
南华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于2014年成功申报了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新专业,本文结合我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新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对该专业实践教学进行独立探索。
一、我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新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右表是我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集中性实践教学安排。主要包含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和课程实验等几个方面。
二、实践教学体系优化
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必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从实验、设计和实习等方面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不断优化。
1.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我校城市学院依托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和南华大学工程技术检测中心承接项目,将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有效结合。
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在该课程课堂教学完成后进行,主要考查学生对该课程的灵活应用程度。一般会与相应的设计软件相结合,如纬地、鸿业、Midas、桥梁博士等软件。
3.实习
实习一般包含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其中认识实习一般安排在第5个学期刚接触专业课的时候,主要是通过到工作环境进行参观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分别开设在第6和第7个学期,是在对本专业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开设的。
4.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对大学所学课程的一个综合应用,是大学最后阶段一个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主要包含: 开题报告、设计任务书、说明书和设计图。
毕业设计选题应尽量切合工程实际,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毕业设计应涵盖城市道路、公路、桥梁和隧道等各个方面,让学生根据工作需求和个人兴趣进行自由选题,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宏观调控。双向选择将更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 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 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开 题 报 告
学 生: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 论文提纲
前言、
一、
1、
2、
3、
二、
1、
2、
3、
三、
1、
2、
3、
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预期的结果
六、进度安排
开题报告范文 一.编写目的
《银行帐目管理信息系统》开题报告的编写目的是通过对《银行帐目管理信息系统》中各模块的分析,确定系统的体系结构,模块内容,技术方法,明确各模块的功能和数据流,为程序编写定下宏观体系框架。
二.开发背景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尤其是计算机大范围的普及,计算机应用逐渐由大规模科学计算的海量数据处理转向大规模的事务处理和对工作流的管理,这就产生了以台式计算机为核心,以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开发环境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大规模的事务处理和对工作流的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特别是在银行帐目管理之中的应用日益收到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迅速,手工管理方式在银行帐目管理等需要大量事务处理的应用中已显得不相适应,采用it技术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势在必行。目前,对外开放必然趋势使银行业直面外国银行巨头的直接挑战,因此,银行必须提高其工作效率,改善其工作环境。这样,帐户管理的信息化势在必行。
在传统的银行帐户管理中,其过程往往是很复杂的,繁琐的,帐户管理以入帐和出帐两项内容为核心,在此过程中又需要经过若干道手续,因为整个过程都需要手工操作,效率十分低下,且由于他们之间关联复杂,统计和查询的方式各不相同;且会出现信息的重复传递问题,因此该过程必须实现信息化。
我们的系统开发的整体任务是实现银行帐户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目的。
三.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能使新系统达到以最小的开发成本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是根据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请求,通过初步调查和系统目标分析,对要开发的银行帐户管理信息系统从技术上、经济上、资源上和管理上进行是否可行的研究。这是一项保证资源合理使用、避免失误和浪费的重要工作。
经济上的可行性:主要分析成本与收益、投资效果等。
技术上的可行性:要分析技术力量、计算机性能、通讯网络和系统条件等。
资源上的可行性:主要指管理、经费能否得到保证。
管理上的可行性:如帐户管理水平、数据收集可能性、规章制度健全程度和领导对发展系统的态度。
可行性分析已经写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报请领导及有关专家审议,通过后进入了以下需求分析阶段。
四.系统需求分析
用户的主要需求有帐户管理、取款机管理、用户查询、查询统计等几个方面:
(1)帐户管理方面:存款、取款、开户、销户、修改信息、办卡、挂失卡;
(2)取款机信息管理方面:管理员管理查询和维护、客户查询和取款等功能;
(3)用户查询方面:用户希望便于查询自己帐户的信息。
(4)查询统计方面:vip用户统计、atm业务量统计、异动查询统计、持卡总量消费统计、工作量负荷统计等功能。
五.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数据的安全性问题
解决办法为:采用des加密算法;
(2)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二:数据的一致性问题
解决办法为:使用触发器;
(3)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三:系统查找数据的速度问题
解决办法为:采用哈希算法进行数据的快速查找。
六.系统定义
通过该银行账户管理系统,使银行的账户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自动化,从而达到提高账户管理效率的目的。系统开发的任务是使办公人员可以轻松快捷的完成对账户管理的任务。
1、系统要求:
(1)系统应符合银行账户管理的规定,满足银行相关人员日常使用的需要,并达到操作过程中的直观,方便,实用,安全等要求;
(2)系统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既便于系统功能的各种组合和修改,又便于未参与开发的技术维护人员补充,维护;
(3)系统应具备数据库维护功能,及时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数据的添加、删除、修改、备份等操作;
(4)尽量采用现有软件环境及先进的管理系统开方案,从而达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系统开发水平和应用效果的目的。
2、系统功能:
系统主要实现了:帐户管理、取款机管理、用户查询、查询统计等功能,
帐户管理模块:存款、取款、开户、销户、修改信息、办卡、挂失卡;
用户查询模块;
取款机信息管理模块:管理员管理查询和维护、客户查询和取款等功能;
查询统计模块:vip用户统计、atm业务量统计、异动查询统计、持卡总量消费统计、工作量负荷统计等功能。
七.系统体系结构
在系统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做系统功能模块图如下:
八.运行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 2000 ie5.0
开发平台:visual forpro 6.0
九.参考资料
vfp 编程技术及数据库应用教程 作者: 常明华 杨佩理 李基鸿 连育英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7-5083-0867-0
出版日期:2002-08-01
vfp程序设计简明教程
作者: 鲁俊生 胡天云主编
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7-5606-1047-1
出版日期:2001-08-01
visual foxpro6.0/foxbase+课程设计案例精编
作者: 伍俊良
出版社: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7-5084-0947-7
出版日期:2002-01-01
面向对象软件工程 object-oriented software engineering
作者: timothy c.lethbridge robert laganiere
译者:张红光 温遇华 徐巧丽 张楠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7-111-11904-5
出版日期:2003-04-01
十.课题开发进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2-0009-04
1VB课程设计的作用
VB课程设计属于VB程序设计的实践环节,一般安排在教学内容基本结束后进行,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的知识、扩展VB的知识、掌握利用VB编写应用程序的技巧、了解VB应用程序的编写规范和设计方法、加强学生应用VB程序设计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和考核学生对编程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如何确定VB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形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下面介绍我校VB课程设计内容和形式的改革。
2VB课程设计的内容
VB课程设计的内容决定了课程设计的质量。虽然目前市场上有一些VB课程设计指导书[1],但是这些指导书要么过于简单,达不到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要么偏难,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给课程设计评定工作带来一些困难。因此,我校以教研室为单位,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该课程教师编写VB课程设计指导书,交教研室讨论,呈教务处审阅,最后付诸实施。
2.1VB课程设计的选题原则
(1) 课题的综合性
课题应尽可能多地覆盖VB程序设计的各个知识点,要尽可能涉及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扩展和深化。VB在多媒体、网络、数据库方面的应用都很广泛,课题的设计应强调学生对VB课程设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 课题的实用性
课题要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即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以便学以致用,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题的灵活性
课题应当给学生一个创造发挥的空间,避免要求太死,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由学生根据设计指导书中的要求自己查阅资料、获取数据、确定方案、选择流程等,并要求对自己的设计做出选择、论证和评述。
(4) 课题的创造性
课程设计是一次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机会,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和启发。当学生在设计中遇到问题时,应鼓励学生刻苦钻研,自己去找资料,请教业内人士,尽可能找到比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从而培养他们敢于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5) 课题的可操作性
课题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应该使大部分学生在经过努力之后可以完成。课题设计得太难不利于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课程设计太容易,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2VB课程设计的内容改革
为了全面训练学生应用程序设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校VB课程设计内容主要以综合性、设计性项目为主。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任选一个完成。这样使课程设计内容既具有指导性,又具有灵活性,每个学生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设计内容。
根据VB课程设计大纲要求和VB程序设计的重点,VB课程设计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数组和函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其二,利用VB进行图形图像处理的技术;其三,利用VB操作数据库的技术。其中利用VB操作数据库的技术是重点,也是难点。
下面是我校VB课程设计中有关数据库应用的参考题目和基本要求介绍,实际课程设计指导书的要求更具体。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还可以允许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自行确定课程设计题目。
3VB课程设计的形式
3.1小组模式的组织方法
VB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为目标。为了达到目标,必须确定合适的课程设计形式。按照大纲规定,VB课程设计只有1~2周时间。一般来说,一个学生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单独完成一个较复杂的中小型系统或软件,我校教师在近几年的VB课程设计教学中吸取过去的失败教训,总结归纳出一套有效的课程设计形式,即变过去的个别模式为现在的小组模式。小组模式的组织方法如下:
(1) 分组选题:
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计算机水平进行分组,每小组一般2~4人。每组由一名协调能力较强、计算机水平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本组课程设计任务的分配和课程设计过程的监督管理。各小组通过调查和讨论,确定本组课程设计课题,递交课程设计开题报告[2]。
(2) 分组设计:
1) 确定具体设计方案,建立数据库,确定表结构及表间关系,确定程序模块,并进行明确分工;
2) 各人分别完成自己的设计任务;
3) 程序汇总、编译和调试等;
4) 根据学生特长进行分工,进一步美化界面,设计个性化的菜单和对话框等。最后打包,制作成安装盘;
5) 按教师指定的格式完成课程设计报告。
3.2小组模式下课程设计的保障
为了使小组模式下的课程设计顺利进行,必须为学生的课程设计提供一定的保障。
(1) 为学生提供方便的交流平台
小组模式下的课程设计必须有方便的交流平台,当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随时交流。VB课程设计一般在学生机房内进行,保证一人一台电脑。学生可以通过BBS和QQ实时交流,也可以通过本校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交流。
(2)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在课本上无法找到答案的问题,学生一般靠自学来解决,教师必须为学生的自学提供各种信息资源的获取渠道,主要包括电子文档、图书、上网、调查等。
3.3小组模式下课程设计的管理
(1) 课程设计的监督
由于课程设计的组织形式是比较松散的,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就会得过且过,平时不和其他同学交流,对自己的任务敷衍了事,到最后抄袭他人成果,企图蒙混过关,严重影响本组课程设计的质量和进度。因此,平时对学生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由组长负责管理本组同学,组长每天记录各个同学的课程设计的进展情况、讨论情况、出勤情况等,遇到不良现象及时向老师汇报,这些记录也将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定的重要依据。
(2) 课程设计的指导
课程设计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个实践过程,在此期间教师给以适当的指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难题,避免学生走弯路,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设计思想及设计方法。我校VB课程设计坚持以学生自主探讨为主、以教师理论指导为辅的原则。为此,我们在指导设计时采取代表性的问题集中讲解,个别问题单独指导的方法。教师的指导侧重引导和启发,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3.4小组模式下课程设计的考核
(1) 考核内容
我校VB课程设计的考核形式由三部分组成: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分别占总成绩的10%、20%和70%。
自我评价部分主要让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收获;小组评价主要考查该同学与其他同学的协作精神和对本组课程设计的贡献;教师评价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评定:课程设计报告的质量、程序的效果和课程设计的态度,分别占教师评价的60%、30%、10%。
(2) 考核模式
为了保证教师评价的客观公正,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分两步进行,先分组考核,再个别考核。首先由学生分组展示课程设计报告和程序,评出优秀的课程设计报告和程序,然后有针对性地给每个小组设计5个问题,对同一组的学生进行个别考查,根据各个学生的答辩情况分别评定。
3.5小组模式下课程设计的交流
(1) 小组交流
完成课程设计之后,每小组安排一次经验交流会。让每位同学回顾课程设计的构思,课程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课程设计的得失。交流不拘形式,各位同学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推选出本组代表到班级进行交流。
(2) 班级交流
安排一次班级课程设计经验交流会。各组代表介绍本组课程设计完成情况,由教师进行点评,并对本次课程设计进行综合评定。通过交流,可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同学们的思维方式,促进开放的学习理念。
4结束语
同样课程不同专业的课程设计会有不同的要求,同样课程同样专业不同学校也会有不同的课程设计理念。但是,不断探讨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形式,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则是每位教师必须共同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只有联系本校实际,互相借鉴,不断创新,才能使课程设计达到更好的效果,为社会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娟琴, 何钦铭. 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教材建设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07, (14).
[2] 胡国强. 课程设计的教学探索[J]. 焦作大学学报,2002, (01).
[3] 王廷山. 关于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几个问题的思考[J]. 教育探索, 2007, (02).
作者简介
范士喜,北京印刷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应用。
指导教师及时将开题情况反馈给学生,通过电子邮箱或其它方式加强与学生的联系,督促和检查学生阅读文献资料的情况,分阶段对学生的设计进行指导,及时解答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学生按时完成研究内容。同时,教务科老师也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检查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督促指导教师填写毕业设计指导记录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初稿后,将论文电子稿发给指导教师初审,指导教师认真审阅,并将修改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督促学生反复认真修改,指导教师认定合格后,对论文进行全面考核,实事求是地写出评语,尔后学生才能定稿并打印,准备答辩。对学生的设计过程、论文质量和答辩表现进行综合评定,得出学生毕业设计的成绩,对毕业设计过程中表现很不好及论文质量太差的学生成绩判定为不合格。这种毕业设计全程质量监控体系,充分调动了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了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2-5396-03
Process Management Used for Curriculum Design of Databas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LUAN Cui-ju, WANG Wei-hua, WU Ai-hua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 Shanghai Maritime Univ., Shanghai 201306, China)
Abstract: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databas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aims to 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database theory and technology better and learn to use in practice, meanwhile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several ability including problem analyzing, problem solving, collaboration, and innovation. To achieve this goal,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the method of process management is proposed, the curriculum process,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methods is designed. 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at, this method can guide the students to follow the database design process step by step in an orderly manner, in each stage the problems can be found and corrected in time.
Key words:databas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curriculum design; curriculum management; process management; assessment methods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是很多高校计算机、信息等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兼顾数据库原理、技术及应用,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1]。因此,通常都为该课程配套了课程设计,以强化理论课的学习。实践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消化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2]。这也是数据库课程设计的目标。
但是同其他同类课程一样,《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的实施效果与其预定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该文在分析该课程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课程管理及考核方式,以期提高该课程的实施效果,达到锻炼学生、培养学生的目标。
1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实践性课程与理论性课程不同,理论性课程是学习理论知识,而实践性课程主要是训练操作技能;课程设计又不同于实验课程,实验课程一般分多个专题进行实训,而课程设计通常是针对一个综合的项目进行实训。这些课程的实施方式也是不同的:理论性课程基本是在教室集中授课,实验课程是在实验室集中训练,而课程设计的实施更松散一些。
随着计算机成为多数学生自备的学习工具,数据库课程设计通常不采用集中训练方式,而是采用教师有限次的集中授课加上辅导答疑,学生自择时间和地点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实现并查阅资料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其优点是可以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同时能够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缺点是容易导致学生放任自流、草草应付,难以达到课程的预定目标。
针对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如下:
1)课程设计流程过粗
数据库课程设计一般采用的流程是:确定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系统验收,课程设计答辩,提交设计报告。这一流程看似很细致,但是没有体现出数据库设计的特点,或者说与数据库设计过程没有很好的结合。按照这一流程进行管理,到中期检查时往往发现学生的数据库结构不合理,根源是数据库的设计存在问题,这些问题没有被及时发现,导致后续的系统设计及实现都基于不合理的前期设计。
数据库课程设计重在数据库的设计,而数据库的设计要经过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及系统实现等多个阶段,其中需求分析是基础,概念结构设计是关键,逻辑结构设计是目标,如果这三个阶段出现问题,后面的设计及系统实现的质量难以保证。
2)课程设计强调结果忽视了过程管理
数据库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最终提交一个可运行的系统和一份课程设计报告,在考核方式中这两部分所占比重非常大。这种模式重在作品也就是结果,没有强调课程设计实施过程的管理。数据库课程设计要经过一个从系统分析到设计再到实现的过程,而前两个阶段是本门课程设计的重点,对于这样的过程没有管理好,整个课程设计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3)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缺乏沟通
由于前述数据库课程设计的特点,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少之又少,大部分学生只在中期检查和系统验收答辩的时候才与指导教师有交流,而这时的交流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课程设计进展及完成情况的检查和评价。
究其原因是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处于一种被动等待学生来答疑的状态,而握有主动权的学生在碰到问题时更多的是寻求其他的解决方法,而不是求助于老师。更甚者,一些学生认为只要给出分析、设计、实现的结果就可以了,至于合理与否根本没有考虑,导致没有与教师沟通的需要。
缺乏沟通的结果是学生的作品漏洞百出,而多数情况都是在系统的分析设计阶段就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由于缺乏与指导教师的沟通而没有被指正,就一错到底了。
4)学生缺乏兴趣和热情
由于对课程设计的认识不足,有些学生抱着蒙混过关的想法,整个课程设计过程应付了事,毫无兴趣和热情。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与指导教师缺乏沟通,导致在出现问题或疑问的时候没有及时得到指导教师的辅导和鼓励,而对课程设计的兴趣渐失。缺少了兴趣和热情,不仅难以达到课程设计的目标,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5)考核方式过于简单
课程设计考核一方面反映学生的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可以起到督促、鞭策学生的作用。但是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往往是答辩成绩、报告成绩与平时成绩的加权和,而平时成绩因为没有细化而难以体现出真实情况。这样的考核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原因之一。
以上这些问题彼此之间存在联系,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课程设计的安排及管理疏松、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辅导不充分、学生对课程设计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要克服这些问题并最终实现课程设计的目标,就必须从加强课程设计管理入手,指导教师切实担负起引导学生和答疑解惑的职责。
2数据库课程设计过程化管理
数据库设计是一个分为多阶段的连续过程,因此,数据库课程设计可以采用过程化管理模式,将每个阶段管理好、确保阶段目标实现、最终实现总体目标。如果其中任何一个阶段出现问题,都控制在本阶段解决,直至达到质量要求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数据库设计的各阶段目标不同、内容不同、涉及到的理论和技术也不相同,因而过程化管理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按阶段理解并运用相应的理论和知识,通过教师的把关确定是否达到质量要求。这一管理方式与学生学习实践的过程化特性相吻合。
2.1流程划分
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是数据库设计中的重要阶段,也是理论与实践联系最紧密的阶段,为了加强这三个阶段的实践和管理,将这三个阶段添加到原有课程设计流程中。这样数据库课程设计过程划分为:确定选题及系统功能、需求分析、概念模型设计、逻辑模型设计及优化,中期检查,系统验收,课程设计答辩,提交设计报告。
1)确定选题及系统功能
按组确定选题,经过初步需求分析明确系统的功能,并形成文档提交给教师。教师对每组题目及功能进行审核,根据每组的学生情况提出相应的意见。目标是题目及功能符合课程设计的要求,系统不能过于简单,同时有创新的空间。
2)需求分析
在此阶段,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系统进行全面细致的需求分析,生成需求分析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系统的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教师对每份需求分析报告进行点评,对于存在问题的给出问题描述和修改意见。目标是数据流图完整描述系统中数据从哪来、经过什么处理、到哪去;数据字典要全面描述数据流图中的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数据处理;需求分析报告要符合规范。
3)概念模型设计
在需求分析报告合格的基础上,学生抽象、设计概念模型。教师对其进行点评,针对不合理的设计给出修改意见。目标是将需求分析报告中涉及到的数据对象恰当的抽象为实体、属性及实体之间的联系,不存在冲突和不必要的冗余,描述方法符合规范。
4)逻辑模型设计及其优化
在概念模型设计合理的基础上,学生设计逻辑模型,要求对每个关系模式进行分析并规范化到第三范式,然后针对系统的需求对其进行优化,结果提交给教师。教师进行点评,针对存在问题的设计给出修改意见或者要求学生给出解答。目标是逻辑模型与概念模型一致;每个关系模式要定义出候选码、外码,达到第三范式,针对特殊的情况要给出说明。
5)中期检查
中期检查主要对系统的分析设计及已完成的系统实现部分进行检查,目的是督促学生按照课程进度完成阶段目标。要求所有的学生参加课程设计中期检查,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最后教师给出评价及意见。
6)系统验收、课程设计答辩
在课程设计的最后阶段,教师针对每组的系统进行全面验收,学生以组及个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设计答辩。要求系统是可运行的,这一阶段的重点是系统实现部分的检查。
7)提交课程设计报告
经过课程设计答辩环节之后,学生提交设计报告,要求按照学术报告的结构及方式进行撰写,教师对报告质量进行把关,不合格的要求学生修改。
在每一阶段,如果学生做的不好,教师要指出问题所在并提供修改意见,要求学生修改之后重新提交,然后再点评,这个过程可能要反复多次,直到合格。各阶段之间是步步衔接、有序进行的,只有在上一阶段任务合格完成之后,才能开始下一个阶段的任务。
2.2日程安排及考核方式
按照数据库课程设计的时间跨度(18周),将上述流程安排如表1所示,考核方式细化到每个阶段。通过该方式加强课程设计过程化管理的实施,并督促学生按照过程化管理的思想完成数据库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避免短时间突击完成,以便确保课程设计的质量。
表1数据库课程设计日程安排及成绩构成
2.3管理方式
数据库课程设计的过程化管理及考核方式极大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教师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的管理方式也要随之进行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学生提交的结果及时进行分析和点评
针对学生在各阶段提交的结果要根据其系统特点及时进行点评和回复,以便学生尽早知晓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正。根据教师的点评,学生能够清楚指导自己的设计存在的问题、是否合理、何时进入下一个阶段。
2)主动要求学生来答疑
教师在评价学生阶段成果的过程中,如果认为学生的问题比较严重或者设计上有新意,都可以要求学生当面答疑、讨论,这样可以通过面授的方式纠正学生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将教师被动等待学生答疑与主动要求学生来答疑相结合,更好的起到指导作用。
以上两点,能够让学生在数据库设计的每个阶段都得到指导,遇到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辅导,在每一阶段设计合理的情况下进入下一个阶段。因此,这种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兴趣,进而较好的完成整个设计,达到教学的目标。
为了便于快速、有效沟通,师生可以通过电子邮箱、即时通讯工具、微博等便捷方式进行问题讨论。
3实施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数据库课程设计过程化管理及考核方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表2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该文提出的过程化管理方法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该文提出的数据库课程设计过程化管理能够引导学生有条不紊的按阶段完成任务,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得到指导,大部分学生收获较大。
表2课程设计实施问卷调查结果
4结论
数据库课程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并学会运用数据库理论和技术,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以及创新能力和意识。
为实现这一目标,该文依据数据库设计的特点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引入过程化管理,设计了相应的流程安排、考核及管理方式,引导学生一步步有质量的完成课程设计的任务,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课程设计的目标。
毕业设计不仅有助于毕业生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而且是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前最后一次理论联系实践的综合锻炼,更是毕业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考察,因此在高职育人体系中毕业设计环节至关重要。
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加大了对高校学生毕业环节管理的质量检查力度,采取对毕业设计进行抽检与评比的方法,每年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随机抽检,对各院校的毕业设计情况进行评比排名。此举促使各校普遍重视并加强学生毕业设计的过程检查与管理,有利于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得到提高。但是,我们也发现了毕业设计的定位、机制上还存在诸多问题,背离了毕业设计的初衷,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近几年来,我们根据专业差异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立足“求真务实”,开展毕业设计环节改革。
一、高职学生毕业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对高职学生毕业设计的要求定位过高
高职院校对毕业设计的评比和抽检要求与普通高校的标准相类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技能教学为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知识够用为度,而不强调掌握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我们很难以毕业论文的形式去要求高职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2.学生毕业设计流于形式,敷衍了事
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普遍以学生的毕业论文为重要衡量指标,于是我们的师生便忙于论文的“选题、开题、指导、批改、答辩、评审”等事务,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高职教学的特点,工作成效相对低下。我们对高职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定位过高,不但达不到期望值,而且造成了部分学生的设计环节敷衍了事的心态。
3.学生在接受毕业设计任务前,缺少系统、全面的综合训练
学生在接受综合性毕业设计任务时,往往不知所措,感到无从下手,学生缺少对设计项目的综合分析能力,不熟悉综合性设计项目的实施过程,不了解毕业论文的格式和体裁。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学生在接受毕业设计任务前,缺少系统、全面的综合训练。
二、立足“求真务实”,提升高职毕业设计质量
为了让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得到应有的系统训练,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高职毕业设计改革势在必行。我们要寻找一条更符合高职学生特点毕业设计(论文)的途径,增强毕业设计的实效性,提升毕业设计质量。
1.量身定做,合理定位,为毕业设计“求真”创造条件
教高[2009]3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直接指出,“高职院校要切实落实高职学生学习期间的顶岗实习半年的要求,与合作企业一起加强针对岗位任职需要的技能培训,大力提升毕业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提高就业能力。”毫无疑问,技能操作水平、社会就业能力才是学生培养之根本。回溯这些年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指导思想,我们不难发现,高职学生的毕业论文在各级各类的文件中从未提及过,更不用说要把它们当作衡量学生能否毕业的重要标准。
据调查,高职计算机类学生为了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抄袭他人的设计作品,甚至出现毕业论文的情况,而独立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仅占少数。在这种情况下,毕业设计质量无法保证。因学校对每届学生均有毕业率的要求,上级主管部门对每年的毕业设计也要检查(或抽查)、评比,而指导教师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到了最后,指导教师只好亲自修改,抹去抄袭的痕迹,调整论文格式,勉强过关。
因此,我们重新审视高职毕业设计的定位问题。一方面要加强毕业设计过程和质量的监控,另一方面要改变对毕业“论文”要求,取而代之的是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设计报告”。摒弃传统毕业论文体裁,建立“毕业设计报告”写作模板,使毕业设计更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毕业设计报告的形式可以是毕业设计作品的说明书,可以是毕业设计过程的流程书、可以是国家专利、可以是公开发表的优秀论文等等。
2.结合顶岗实习,为毕业设计“求实”打下基础
高职学生的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年进行,在这一学年,学生要参加顶岗实习,也是就业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忙于找工作,准备应聘材料,参加招聘会和各类应聘考试。即使找到工作的学生也立即投入实习岗位,需要较长时间和较大精力来适应新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介入毕业设计的时间较晚,无法进行充分的准备就匆忙动手,缺乏完整思路。
为了避免毕业设计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在选题方面,高职院校要求学生的毕业设计更多注重实际技术运用和实践工作体会,而对毕业设计的学术要求不是很高,一些好的实结往往比借鉴别人的论文加以修改更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