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声乐艺术心理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对声乐认识不清楚
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是学习和研究这个事物的先决条件,学习声乐也是这样。许多学生对声乐的认识有这样的误区,比如:声乐就是简单的唱唱歌、就是唱几个高音、就是把声音唱大、颤音就是颤抖的声音等。这样一些对学习声乐不够重视或者存在严重误区的认识会对声乐的学习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唱高音,只要练声就尽量往高里拔,以牺牲嗓子的代价换来几个没有质量的高音还以为自己在进步。在没有良好气息基础的前提下,盲目喊唱高音是非常危险的,轻则导致声带充血、水肿,重则造成小结、息肉甚至丧失唱歌的能力。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模仿一些歌唱家的声音,以为声音唱得越大越好,不顾自己的嗓音条件压着喉头把声音撑得很大,结果造成嗓子疼痛,上高音困难。
2、自信心不足
建立声乐学习的自信心,是声乐学习迈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对声乐学生而言,自信的歌唱尤其重要。一般说来,人的嗓音都比较正常,特别差的只是极个别。在正式学习声乐之前,一般人都不会感到发声的困难,而一旦开始接受正规的歌唱发声训练,就有了声乐老师的种种发声规范,于是许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以前很好的嗓子仿佛一下子消失了,甚至以前能唱的高音现在唱不上去了,从而丧失了学习声乐的信心。
3、学习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声乐的人应该说或多或少地对声乐有些兴趣。但是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效果也时有反复,本来上一次已经掌握的东西下一次却怎么也找不回感觉是常有的事。有的学生一遇到学习困难或者在找不到“感觉”的时候就觉得学起来没什么意思,没有了学习的兴趣。还有一些学生学习目的和方向不明确,片面追求发声技巧,学了几年还是没有在歌唱修养上有多大提高,只是学成了一名“歌匠”,最后终于渐渐失去了兴趣。
4、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征。注意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声乐学生往往急于求成,一开始学习就想注意到这里又注意到那里,既要注意气息又要注意声音位置,既要注意口腔打开又要注意下巴放松,结果却事与愿违,一点都没有注意到,一个方面都没有做好。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声乐学习是一个生理机能不断训练和强化的过程。如果没有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个生理部位去训练,生理机能的增强就得不到巩固,即是声乐学习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5、意志力不强
意志就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自觉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歌唱学习过程的意志则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克服歌唱困难,力争取得较好声乐学习效果的心理过程。声乐学生难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比如:高音总是唱不上去,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进步甚至感觉到退步,或者声乐老师提出的要求总是体会不到或者做不到等等。倘若没有较好的意志力,声乐学习极有可能半道而终。
二、心理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
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综合的科学,它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音响学等多门学科。声乐艺术通过人的声音以及表演等来表现人的情感,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歌唱者的心理状态必然成为其声音状态的重要内在基础。在整个歌唱艺术活动过程中,心理活动都始终贯穿其中,并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马腊费奥迪曾说:“心理学是声乐艺术的真正灵魂。”可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声乐学习,能为声乐学习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参考,使声乐理论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因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声乐学习的重点在于逐步调整、协调人体各发声器官,使发声技能和习惯趋于科学和合理,进而提高人声的艺术表现力。然而,声乐学习并不只是单纯的声乐技巧的学习,同时也是学习者心理活动调控过程的训练。不管是声乐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是演唱形式,都必须通过演唱者的思想感情来表达。如果没有演唱者充分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因素,再好的演唱技能也难以发挥。所以,歌唱的学习不能仅仅重视练习人体发声器官的机理作用,还必须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重视心理调控能力的训练。
三、声乐学习中心理问题的调控方法
1、加强对声乐学习理论的认识
声乐是通过人的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歌唱的最终目的决不是对歌唱技巧的片面追求,而是通过一定的歌唱技巧来表现音乐的内涵。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歌唱是情感的产物,而艺术是注重形式的,二者的对象完全不同。歌唱是简单的,本质上像是对话,它是实际生活的产物。”所以说学习歌唱应该注意感情的表达和技巧的学习并重,但最重要的是还是表达感情的能力,提高歌唱的修养。诚然,高超的技巧也可以为感情的表达带来一定程度的方便,但是永远不要成为一个只懂得一点歌唱技巧的“歌匠”。
2、因人而异,培养兴趣,建立自信心
虽然大部分人都有较好的歌唱条件,但并不是说每个人的嗓子都完全一样,相反有很大的差别。从生理上讲,每个人的声带长短、厚薄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声音的听觉敏感性也有很大的不同。同时,尽管人人都有一副好嗓子(所有婴儿都会大声地啼哭),但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差别,在后天的发育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各自不同的发声习惯,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声音特点。比如:生长在大山的人习惯了大自然的广阔无垠、无拘无束,通常都有着高亢明亮的自然音色;相反地,在城市长大的人往往具有纤细、柔和的特点。所以学习声乐一定要因人而异,不能盲目跟着别人学习,别人唱什么自己就要唱什么,在选择练声曲和歌唱曲时要根据自己的声音特点和喜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
声乐学习者要充分相信和开发自己的嗓音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嗓音特点的歌曲进行练唱,即使是我们所说的“小歌”(技巧难度较小的歌曲)也要一丝不苟地唱好,不断培养自己的兴趣。要充分认识自己在发声习惯上的优点和不足,尤其是要改正发不好的发声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多把自己演唱得好的作品演唱给别人听,多上正式舞台演唱,以建立自己的演唱自信心。
3、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注意有指向性、集中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在同一时间内心理活动能指向和集中于少数对象,这些少数对象就能够被清楚地意识到,而其它同时作用的事物,则没有意识到或意识得比较模糊。因此,声乐学生不必也不能把声乐学习所要求的各个方面都做好,要在一定时间内加强对某一方面能力的训练并加以巩固。比如气息训练,初学时就要训练较长一段时间,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事倍功半。
学习声乐中的注意也要保持一个合适的度。教学实践中发现,当老师提出学生的某个发声器官不正确时,一些声乐学习者过分地注意这一器官,反而使用该器官因紧张而不能正常工作,影响歌唱的发声。
4、坚定信念,增强意志力
歌唱是肌肉、意志、生理与心理的协调运动,人的意志正是使口、唇、舌、齿、咽、腭、肺以及全身各个部位协调运动,于是产生美妙的声音。歌唱意志行动自始自终表现在歌唱与发声的全过程,只要有歌唱或发声,就会有意志伴随。意志是声乐学习者的心理动力,即是意识的能动性、积极性的表现。人的意志力是他不同于其它人的个性特征。
一个声乐学习者即使有多么好的声音条件,也会在成长的过程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如果没有较强的意志力,那么一定会在学习声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声乐学习者必须要坚定信念,克服学习过程的种种困难,才能用自己的声音表达情感,感动听众,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美]JohnBohn.认知心理学[M].黄希庭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5]吴天球.歌唱的具体方法与训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一)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现状近几年,在各方面的共同重视和努力下,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应该看到,艺术教育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明显不足,这都制约了艺术教育价值的最终实现。首先,有些学校片面强调优势学科的发展,明显忽视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依然处于一种边缘状态。无论是学校的政策制定还是教学管理方面,都不太重视艺术教育,这就造成了作为艺术教育本体的学生对这门学科可有可无的心态。即使学校做了学分规定,有些学生也只是应付了事。这种教育和受教育双方的不重视,明显造成素质教育的脱节和停滞不前。其次,有些学校存在着忽视不同专业学生的艺术修养程度,不同专业学生明显存在着个体审美差异。目前,很多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单一、针对性不强,这都不太容易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后,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也相对薄弱,缺乏一批既具有高艺术教育理论水平、又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和创新意识的专业教师,导致艺术教育难以走出边缘地带,难以步入精品化、经典化课程行列。
(二)高职院校学生音乐基础相对薄弱多年来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高中阶段特别是农村中学几乎都没开设音乐课,学生对音乐知识知之甚少。音乐基础教育被割裂在系统的教育以外,学校注重中、高考升学率,注重升学考试相关文化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培养,厚此薄彼,致使高职学生音乐基础薄弱。
(三)音乐艺术教育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促进作用认识不够到位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对音乐艺术教育对教育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认识不够到位。一方面他们普遍认为音乐教育是音乐专业院校的工作,其他院校或其他专业不需要音乐教育,学校艺术团队也只为应付一些比赛而排练;另一方面由于师资缺乏等方面的原因,在非专业院校或非专业院系中抓音乐教育,就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无招”的现象[2]。
二、运用音乐艺术教育创新学生管理工作
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普及的、平等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方面的专门人才,也不是着眼于少数艺术特长生的培养。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艺术的熏陶,提升审美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认为,“教音乐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出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降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在以后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好的心”[3]。无论是理工科还是文科,美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都发挥着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4]。因此,音乐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是一项“人”的教育。在全世界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追求高素质的人才科学化管理的现代社会,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素质教育也应以全新的要求,将学生素质教育与科学化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应从学生审美体验和鉴赏能力、创新思维培养等方面运用音乐艺术教育探索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一)教育管理者善于传承和把握传统文化精髓,构建和谐的理念在不同文化中,人们都从历史传统观念的需要和生活环境里找到与之相适应的音乐风格,形成独特的审美情趣。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对于“和谐”的追求与表现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荀子•劝学》篇说:“乐之中和也。”这里的“中”与“和”,就是孔子所认为的宇宙的基本规律,正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3]。中国第一部音乐理论著作《乐论》对音乐的界定是,“乐者、天地之和也”,视“和”为五音之本。儒家学派产生以后注重“乐以治世”的社会功能,对“和谐”的推崇达到了新的高度,孔子要求音乐“乐而不、哀而不伤”,在音乐内容和形式上“尽善尽美”,起到同民心而出治道的作用,“乐者圣人之乐也,可以善民,其感入深,其移风易俗,故先民导之礼以乐而民和睦”(《荀子•乐论》)[3]。传统音乐文化中“和谐”取向是多方面的,既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也包括音乐内部诸要素的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传统音乐中表现为经常出现水、月、渔樵等主题,如《高山流水》、《秋江夜泊》、《春江花月夜》、《月儿高》、《渔歌唱晚》等众多曲目,这些曲目不仅诠释了自然美,也展示了人的精神境界和追求,使“天地人”达到统一和谐。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也不同于西方音乐的精确计算,犹如国画没有刻板的几何构图,重在写意、追求神似,中国传统音乐对和谐的重视使中西方音乐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差异。西方音乐重强度、中国传统音乐重深度,西方音乐的魅力在于它那强烈的震撼力,聆听西方音乐受到震动的不仅是心灵,而且还有全部感官和整个身体,例如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其旋律的轻柔优美不是让你沉静下去,而是使你顿然产生翩翩欲舞的冲动;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在于它带给你身心陶醉,恰如清代叶燮在论诗时所言,“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准,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5]。
(二)教育管理者应引导学生加强音乐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高职生作为社会和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所喜爱的音乐风格是他们认同的文化样式的表现,在审美鉴赏过程中,音乐艺术作用于人的情感,是通过“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的趣味、气质、情操、胸襟,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很多科学家都指出,科学研究中新的发现往往是靠一种直觉和想象力。审美不是直接诉诸人的理解而是诉诸人的情感,各种丰富的情感反映和情感交流带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同时,在美的熏陶和感染下,过滤掉情感中的“杂质”,使情感得到“净化”,促进大众的道德感化和优良品质的形成。音乐则是这种审美过程中最易于被人接受、最易于寻找的媒介。中外音乐史上无数杰出音乐家写出许多具有深刻思想内容及重大社会意义的作品。创作于抗战时期的《黄河大合唱》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久唱不衰,除了作品本身带给我们震撼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审美价值。《黄河大合唱》音乐形象非常鲜明、生动、有力,表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英雄儿女斗志昂扬地奔赴抗日救国战场,掀起了民族解放斗争巨浪的热烈场面,生动地刻画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的民族气概。好的音乐作品孕育出高雅审美情趣和敏锐鉴赏力,这是音乐艺术独特价值所在,它具有“以美传善”的功效,音乐对大学生高雅审美情趣的培养能收到“春风化雨”般的良好效果。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那清新、和谐、柔美、明朗的旋律,仿佛将人们引入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的田园境界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欣赏着大自然美妙的景色,陶醉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使人心旷神怡,心灵也得到了净化[6]。艺术与情感水融,在诸多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具有浓重感彩和鲜明意向的艺术形式。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的真理追求,所以音乐教育是“以美育情”的最佳方式,用审美鉴赏的态度去享受艺术的美,在审美鉴赏教育中得到智、情、言、行的潜移默化,比任何说教来得自然真实,这些恰恰是我们教育管理所需要的。#p#分页标题#e#
(三)管理者通过组织艺术展演等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中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人才是在创造性活动中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贡献的人,而创造性就是人才的核心品质。担负着素质教育重任的高职院校管理者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变化,应用更加科学、进步和创造性的教育方法进行科学化教育管理。科学研究表明,音乐能激发人们的潜能和创造性,从创造心理学来说,在大脑皮层形成一个优势灶,当优势灶受到某种刺激时,就会对研究的问题形成一个创造机会,而音乐旋律所具备强烈的思想感彩,正是优势灶的最佳刺激因素。音乐不仅培养人的丰富想象力,还能激发人的创造热情,促进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启迪他们的智慧。通过切身体验,参与各种文化艺术展演,接受美的熏陶,获得美的感受,以此切实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表演才干,发展健康的个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借助社团组织,鼓励学生自发组织各类竞赛活动,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展现学生艺术教育活动成果,激励高职生的创造精神,从而创造新的科学文化成果。
三、高职院校强化音乐教育的举措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强化音乐教育,从而达到加强教育管理的目的,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几种方法。
Abstract: Constructs the new vocal music teaching idea, must break the tradition “three kinds sing the law” the thought imprisonment, sets up the unabridged book nationality vocal music art foundation, profits from the Western vocal music art teaching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science’s sound production mechanism, utilizes the effective training method, lets the student sing exquisitely naturally.
key word: Construction; Vocal music art; Teaching; Idea
前 言
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应该以本民族声乐艺术成果为基础,广泛汲取和借鉴西洋声乐艺术先进的经验和理论,形成世界性的中国声乐艺术。
一、如何建构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
一要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禁锢。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结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千万不能去造“声音”。
二要扎根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沃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声乐艺术理论日臻完善和系统化。早在2000多年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就有了声乐教学理论的记载:
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声及清徵者,乃教之。
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
这即是说,教唱歌应先看学生的基本条件,强调教以正确的歌唱方法和呼吸方法。
另据《史记·师乙篇》所载:
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旬中佝,累累乎端如贯珠。
这说明在当时歌唱就要求气息运用流畅,歌唱如线贯珠。
中国的京剧唱腔,声区统一,字正腔圆,既能婉转如歌,又能抒发悲壮之情。尤其在唱高音的时候,强劲有力,穿透力强,且高音可唱到小字三组的c-e,甚至更高。此种唱法及其训练之道,能否借鉴于中国声乐演唱训练,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三要借鉴“西洋唱法”的先进经验。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西洋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过去有人说,“西洋唱法”声音宏亮、宽广、浑厚,有较强的戏剧性,不宜表现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其实,中国声乐艺术也同样要求声音的宏亮、浑厚、结实、宽广,我国北方一些民族性格粗犷、豪爽、奔放、热情、真挚,恰好就可用“西洋唱法”中一些特有的音质来表达我们的音乐。例如:滕格尔演唱的《蒙古人》等系列蒙古草原的歌曲,就不一定只能用粗沙、略带嘶哑的声音和通俗的风格来表现,完全还可以用明亮、宽厚、奔放的男高音来表现。
到底如何借鉴“西洋唱法”中的先进经验,中西结合,达到发展我国声乐艺术的目的,我们的先辈和广大声乐工作者已经作出了长期的、艰苦不懈的探索,也总结出了许多丰富的经验,总的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声乐教学中,根据学生声音特点,因材施教,广泛汲取西洋唱法中先进的训练方法。第二方面是如何将美好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嗓音运用于风格不同的中国作返难莩小? 转贴于
二、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建立切合实际的发声体系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人要做到能正确、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了解嗓音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
人的发声器大体由声带(含假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自然的歌唱与人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积极配合、协调有极大的关系,甚至是歌唱活动“生死存亡”的关系。如:喉器的位置在哪,气息怎样运动,路线如何,软腭在不同音高时的状态,舌根、舌头的运动,下巴如何运动,怎样张嘴,人的身体如何配合等都关系到声音的好坏。
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但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除有男声、女声、童声,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另外,还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不同,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声乐的时候,建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己声音特点的发声体系是关键。在练习时,每发一个音都必须符合歌唱发声原理;声音通畅,气息流动,音色优美,自然动听,有音量而不“伤嗓”(伤声带)是总原则。
有的同学急于求成,教师拔苗助长,在短时间内拔音量、拔高音、唱大歌,这样只会适得其反。结果,学生一开口全是毛病,有的毛病根深蒂固改都改不了。因此,初学声乐时,把中声区的基础打牢固,形成正确、积极、良好的歌唱状态是歌唱训练的原则性问题。
树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还有一个历史问题要克服,那就是唱法问题。过去人们把声乐分成“民族”和“美声”两大类,后来又有了“通俗”唱法。至使长时期以来,不管生还是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常常说某某学生适合唱美声,而某某学生适合唱民歌;嗓门大的、粗犷的、宏亮的便是好的“美声”料子,嗓门不大,但优美、细腻、抒情、嘹亮的则是民歌料子。在教学方法上也一味去追求某一方面的东西,去“造声音”。其结果是将音乐教学引入误区。正确的发声体系,要尊重实际,尊重民族,尊重发声的科学原理,切不可人为的、主观的去认识。
更要强调的是,人的嗓音如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想办法去修饰每个学生的声音,使之流畅、有支持、有弹性、婉转动听或有力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尊重科学,稳步前进,切忌模仿。过去我们要学生多听人家唱,那是要求学生多听人家是怎样运用自己的嗓音,怎样把握作品风格,适合自己的便可以借
鉴,但不可模仿。艺术就怕模仿――模仿就完了。
要建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老师是关键。初学者若不通过教师的指点,几乎不可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声音,自己听与别人听是有区别的。因此,老师必须有相当灵敏的耳朵和聪明的智慧,对学生美好的声音能自如把握、准确分析,然后让学生通过锻炼得以和稳定。
三、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一)先“相才”再“施教”的原则
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限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
(二)坚持把握基础训练和秩序渐进的原则
声乐基础训练,就像修高楼打基脚,基础不打牢、不打扎实,是修不起来的。学习声乐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喜欢和别人比,老师也有拔苗助长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看到人家学习进步快,心里便着急,心里一急便急于求成,结果误人子弟。声乐教学一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一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包括内心听觉和内心感觉)。二是先从学生唱得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即能“张口就来”。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要认真分析作品,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声乐作品,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四是锻炼学生正确的运用歌唱气息。在气息练习中,有的人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找到了气息,但气息疆硬、不灵活、唱歌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千万不可故意深呼吸。
参考文献:
[1]李晓贰.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音乐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是谈音乐审美教育为核心的,而审美教育的实质现在通常被理解为情感体验的教育,所以,音乐是情感性的,音乐的学习必须要让学生带着情绪带着冲动去探求,这样的课堂才更具审美有效性。如何使音乐课更丰富多彩,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爱上音乐课,进而让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一、设计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积极定势,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所以,最佳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进行环境,不仅包括教学设备,更重要的是情感因素、心理环境。其表现为教师善于教,学生喜欢学、勤于学。所以,当教师进入课堂后,必须要有饱满的热情、最佳的心境和高昂的教学激情,以此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用《猫捉老鼠》的音乐游戏来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让四位学生分别戴上老鼠头饰,手里拿一张旋律卡片,其他学生扮演猫的角色。老师在四个卡片中任选一个在琴上弹出,哪一位学生先听出来,就来指着那一句旋律唱一遍,就表示老鼠被捉住了。最后,教师评出捉老鼠的能手并给予奖励。不仅如此,音乐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绘画能力与对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在音乐教学中就能更好地利用情境来展开教学。如:在课上运用几笔简单的图画或多媒体画面,就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使他们边听、边唱,充分调动感官参与,体会乐曲的意境,培养感受音乐的能力。
二、设计教学环节,实现音乐课堂有效教学
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是实现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成功的课堂总有吸引学生的地方。例如:在教学《我快乐》时,就这样的处理歌曲环节,让学生自己表演歌词快乐、着急等。大家积极的分组讨论,然后大胆上台进行表演,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把课堂气氛也推向了。这个环节既完成了歌曲处理这一目标,而且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设计教学环节还包括教师能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灵活的调整教学,音乐教师代课的班级往往较多,要能够针对不同班级学生接受能力,灵活的调整教学环节。如:在不同的班级中,能对每个班的教学环节和侧重点作不同的对待。对那些乐感较好、表现力较强的班级,加强对歌曲情感的处理;对那些好动、学习兴趣浓的班级增加画旋律线的游戏环节;对那些乐感弱、接受慢的班级则采用"你最棒"的评比等,游戏激励法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音乐活动的有效方法。
三、巧妙的设计提问,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音乐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教学活动。教学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把它运用好就能受益于课堂教学。这其中关键是教师要精心的设计问题,在课堂上灵活的运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方式组织学生学习,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用语言引导。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对问题的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清楚。例如:在教学《野蜂飞舞》时,让学生边听音乐边积极动脑思考,会有哪位小动物到来?这个问题让他们活跃起来,有的说是蜜蜂,它们飞的时候会发出嗡嗡的声响。有的认为它身体后有刺等等。于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在愉快的歌声中表演起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还使得他们对歌曲的深入欣赏,在学唱和表演中更加喜爱音乐。
四、围绕审美特征,促成师生有效的互动
音乐课不但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而且还要好好的利用这一特征促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学生们往往对本民族、本国家的音乐作品感到亲切。但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音乐作品,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式样。例如:在学习美国歌曲《祝你生日快乐》时,就创设生日情景,在一个生日蛋糕上点燃蜡烛,声情并茂地表演《祝你生日快乐》,那熟悉的歌声唤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学生情不自禁地拍着手唱起来。接着介绍《祝你生日快乐》是两位美国老师创作的歌曲,不少学生感到意外,为什么一首歌曲能超越时空飞过万水千山?为什么今天的男女老少在过生日的时候还会常常唱?"因为它有意义"、"它有感情"、"它好听"。这时激励学生:"大家说的真好,一首好歌曲总是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也不会受到国界的限制,可以传到世界上的每个角落。"这个情境设计非常浅近,也非常的煽情,调动了视觉、听觉获得的美感,情感想象获得的审美喜悦,师生之间默契的互动达到了,学生们也深刻理解了音乐无国界的道理。
五、进行教学反馈,不断优化教学手段
自我评价是小学音乐有效课堂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采用学生自我评价,不但有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的信心,而且有利于他们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标性,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不敢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意见,坐在座位上时还能神态自若,站起来发言就会惊慌失措,甭说唱歌和表演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当众自信、有表情地歌唱",学生只有通过各种活动的成功经历才能增强自信心,当自我表现的机会越多,自我发展的空间也就越大。自我评价恰正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平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基础上,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音乐的兴趣,同时也锻炼了自信和勇气。如果不能把评价权还给学生,学生就无法去掉对教师的教学依附,课堂教学的民主化也就成为一句空话。自我评价也是教学的延续,它给音乐教学带来了生机盎然的活力,能使每个学生心中蕴涵的向往和渴望得到满足,当课堂上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之时,也就是有效课堂实现之时。
参考文献
一直以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其实数学教学中也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也需要阅读,数学中的填空、判断、选择、应用题都需要学生阅读,通过阅读才能理解题意。然而在数学学习中,多数学生不注重阅读,往往还没有很好地理解题意就盲目地做题,结果可想而知。
数学教师一定要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地阅读,从而提高做题的正确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前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是数学阅读的基础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数学文本是比较枯燥、抽象的,虽然新课程下的数学配上了情境图和生动的语言,我们要利用这些生动的材料,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上来,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所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对数学本身的兴趣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 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如“乘方运算法则”教学时, 先让学生练习 , 选择: a2a3=( ), a5 还是a6?(a2)3=( ), a5 还是a6 ?还如, 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出示一组面积相等但形状、已知条件不同的三角形,让同学议一议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学生的意见很不统一。此时,教师指出,用面积计算公式可以算出这几个面积是相等的,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用什么方法求出它们的面积呢?这样,就使同学们满怀学习兴趣投入到阅读数学课本中去。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
平时的教学或练习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会有稀奇古怪的错误出现,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做题时读题不够完整,往往句子只读一半,甚至只看数字,就开始动笔做题,这样造成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心到、眼到、手到。“心到”就是养成读书用脑的习惯, 边读边思、读思结合,要细心体会、品味文字的含义,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眼到”就是除了把字句一一看清楚,要紧的是集中注意力,提高阅读力。“手到”首先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动笔勾画重点、标记疑问。这三者在读书的过程中是互相联系,共同促进的一个整体。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做题之前先仔细阅读题目、正确理解题意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学生将这种方法固定下来, 成为一种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
三、数学阅读方法的培养
学会阅读方法是数学阅读的根本:
(1)明确阅读的目的。阅读前,创设阅读情景,出示阅读要求,阅读课本内容,找到不理解的问题。
(2)分层阅读。从学生阅读时深入的程度和系统性来看,主要可分为粗读、间读、精读等。 粗读是指对于学生掌握的旧知、课文中容易理解的过渡性导语等阅读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往往一带而过;精读是指在知识重点、难点以及发现问题时,要把相关内容反复地推敲、揣摩,力求理解、领会, 如果因能力和水平的限制,对不懂的问题,应做出记号,便于重点听讲或质疑。间读是指对一个名词、术语或一句话因读中有思而读一段停下来想一想,读懂了,再继续往下读。 这种读法无论是在阅读的速度还是在思维的难度上都介于粗读和精读之间。
(3)比较法。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是阅读理解的重要手段,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学生阅读数学文本,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知识的混淆,提高辨别能力,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学完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要对这两类应用题的方法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看似相同,而实际上在题意和解答方法上是有很大区别的,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比较,再比较阅读,理解题目的意思, 知道数量间的关系, 从而分析出各题的解答方法,也达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陷阱警示法 用设陷阱的方法提醒学生注意阅读时的有效性和严谨性。比如有效数字的定义是: 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 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在学生读完几遍并能背下时,我问了一个问题“我们班有 58 位同学,那么 58 的有效数字有谁?”一般学生会不假思索的答道“5 和 8 两个有效数字。”“错。把定义再认真阅读一下,找出错误的原因。”同学们很纳闷,不相信这么简单的问题会错,于是有人带着疑问的眼神、有人带着不服气的眼神, 只有少数人带着谨慎的目光重新看定义。结果也只有个别同学会想到 58 不是近似数, 所以它不存在有效数字一说, 其他同学才恍然大悟。这样做是为了给那些不注意细节的人敲响了警钟,让他们再次审视自己的态度。 同时也能悟出数学的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地方。
四、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 除了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 精心组织问题,选择阅读指导方法外, 还需注意:
(1)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控制阅读进程,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时间太短, 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也就会流于形式。
(2)及时反馈阅读信息。教师可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 . 随时发现问题,使指导更具针对性。
一、以服务学生阅读为宗旨,保证藏书好、藏好书
藏书是图书馆正常运作的重要一步,对图书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图书馆则应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动态,与时俱进,纳入对学生真正有用的食粮!了解学生对学业,就业等的需求,实实在在的为学生办事,服务于学生!了解教育需求,联系教学实际,积极采取办法优化学校的藏书政策,丰富图书资源!为响应学生强烈的阅读需求,学校图书馆在藏书一环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一)提升学校图书馆藏书的时代性,满足学生的最新阅读需求。校园外面的世界瞬息万变,学生需要捕捉到及时的讯息才能适应社会。学校是个思想论坛十分活跃的地界,充满了创新的潜力。各个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要求比较高,因此学校图书馆就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藏书,摒弃那些落伍的书籍。以积极的态度迎合学生的精神需要,突出实用、前沿、专业、博大的特点。对于那些具有丰富价值的文献、杂志等要优先引进。这样才能激发广大学子继续向前的学习欲望,为学校提供源源不断的新意,促进国家的繁荣强盛。
(二)注重学校图书馆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力,满足学生的心理阅读需求。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日趋增大和家庭结构的不稳定等多方面原因,学生的心理防线变的越来越脆弱,心理健康受到国人越来越多的重视。学校开设的心理辅导课毕竟显得单薄,要真正走出来的话,还需要靠学生自己心态的不断调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而图书馆作为承载学生思想发芽的地方,积极藏入相对比例的心理书,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符合当代学生的心理需求。藏入高质量与高数量的心理丛书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三)加大学校图书馆对学生思想上的教育力度。浮躁社会气息让校园内的花朵们变得不再沉稳,修身养性是一个合格学生一生的必修课。按部就班的课时固然重要,可学生课余的充电也是丰硕的果实,同样不容忽视。优秀的文学作品引人入胜,高雅的艺术格调熏陶学生的灵魂,高尚的情操成为当代学生毕业步入社会的一件法宝,一种需求!优秀的人生价值观形成了,对谁也总是一件好事。所以学校图书馆应脚踏实地,藏入积极向上,知识丰富,艺术味浓厚的书籍。满足学生的需求,为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服务!
二、以学生阅读需求为本,提升服务质量
学校图书馆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当然也需要有一个特殊的服务来做支撑。把图书馆的藏书搞好了,剩下的就是服务了。无论是藏书还是后期的服务,两者对学生的需求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服务的好了,对书馆对学生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为满足学生特殊的阅读需求,图书馆必须搞好管理服务这一环。
(一)积极更新图书动态,让学生获取最新图书信息。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图书馆的最新动态,让更多的人积极参与进来。图书馆可通过板报、电子杂志、贴吧等等定期定时的展示自己的最新成果,邀请一些知名的老师免费为学生做些交流讲座。满足学生对专业的需求,对最近一些国际上的有关最新成果与大家分享探讨。这样一来,不仅学生提高了自身的知识含量,也提高了大家的阅读兴趣,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二)采纳学生要求。理性的去采购书刊,切忌盲目藏书。通过调查采集学生对各个书种的需求,按比例采购藏书。综合学校的教学进度,预备好足量的那些相关专业的藏书,以免出现空缺。通过合理的引导,可把那些爱看娱乐性书籍的学生一步步引向文学性。定期进行市场调研,及时关注和满足学生的读书需求。采购图书的人员很重要。想真正把握住学生的需求并不是一个问卷就能搞定的。要把握好学生的需求,图书馆应该及时设立专门的采购小组,小组的成员选拔要求必须是具备高素质的各科各专业的人才。以便很快的去了解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较强的素养可以很好的引导下一步方向,明确快速的了解到学生对阅读的需求!
(三)要培养馆员成为学生的导游。除了学生知道的图书馆的基本概况外,还要免费教给学生们一些检索文献的方法,培养学生在网站获取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分析海量信息的能力。要结合学生的切实需求,注重通过某些渠道推荐健康优秀的一些书籍给大家。
(四)为学生提供最满意的服务。学校的图书馆归根结底是为学生服务的,图书馆里面最重要的要素就是读者,图书馆的一切工作要始终围绕读者的需求来进行,让大家体会图书馆里的一切欢愉,感受到图书馆给予他们的知足与快乐!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真正的搞好服务,走进人们的心里。图书馆必须注重服务水平的提升,要把为学生提供最舒适的服务、最一流的服务作为宗旨。首先,要做学生的“百宝箱”。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对图书馆的整体布局了如指掌,对各类图书的存放位置要铭记于心。只有这样,当学生想要迅速寻找某本书籍时,管理人员才能及时为学生提供服务,让他们在最短时间内找到自己想要的书籍,避免花费大量时间找书。做学生的百宝箱意味着有问必答,要帮助学生解答图书疑问,而不应该一问三不知。其次,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可以以在图书馆添置一些花草景观,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享受阅读的快乐。再次,图书管理人员要合理布局图书。要本着方便学生阅读的原则,对一些学生常看的图书要将其布局到显眼位置,对一些冷门书籍可以做出标识,这样既方便了学生的快速借阅,也给想要寻找冷门书籍的人提供了便利。
结 语: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是图书馆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懂得藏书,藏好书是关键。优化图书馆藏书结构。待搞懂学生的阅读需求时,努力提升后期服务的各项水准,两者合二为一才能更好的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书中自有黄金屋,阅读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学生应明确自己的阅读需求,对症下药。图书馆是散发智慧的源地,应及时把握时代脉搏,藏入知识密度大,艺术品味高的书籍,根据不一样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服务。学生应好好珍惜这个学习基地,将来多多奉献社会。图书馆应不断增强自身的服务,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只有找到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才能实现图书馆的价值。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充满了学习和创新!图书馆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知识的海洋,让学生尽情遨游。
近年来,世界各国各领域,兴起一股“心理学热”,研究种类分理论心理学(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和应用心理学(包括医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体育心理学等)两大类。
文化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实是文化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它又分为艺术心理学、法律心理学、宗教心理学、道德心理学等。而艺术心理学又分为各艺术门类及其分支的各种心理学,例如音乐心理学、戏剧心理学、舞蹈心理学、美术心理学等。
声乐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目前在我国尚处于“在建”状态,为此,笔者不揣浅薄,就我国声乐心理学的理论框架的构建,提出若干浅见,以作引玉之砖。
一、声乐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声乐心理学的研究,不是为了追时尚、赶时髦,参与“一窝蜂”的理论思潮,也不是为了独出心裁、左道旁门,而是对于声乐艺术本身,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与实践参照意义。它既可以从以人为本的高度来观照声乐艺术,又可以从人性化的深度来探索声乐艺术的奥秘,既可以丰富加深对人的本质属性的全理解,又可为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和声乐艺术实践服务。
未来的社会生活,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心理学在社会的作用也得越来越大。我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教授早就提出,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六大门类,而声乐心理学则属于人体科学与思维科学的双重范畴。
音乐是人类创造的一种声音艺术,它既是人类社会中最早出现的一种艺术形式,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喜爱且不可或缺的艺术种类之一。正如恩格斯所说:“在一切艺术中,只有音乐才能产生与广大群众的合作,同时在表达力量上,音乐也是优胜者。”同样,恩格斯也指出:“心理学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而“优胜者”与“最美丽的花朵”相结合的声乐心理学,无疑对于声乐艺术,具有更重要的导向意义。
二、声乐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声乐心理学是人体学与思维科学的深入与拓展,它研究、观察、体验、探讨人们在进行声乐活动时的规律与特点,了解人们在声乐活动中的行为特征,并对其行为予以描述、解读、控制、预测。
具体而言,声乐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大层面:
第一,研究声乐活动中的心理活动。又分为以下几点:一是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是人的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因素。想象作为一种高级认识过程,是艺术、设计、科学、文学、音乐以及任何创造性活动的一个必备元素。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作为一支能够复杂的心理活动,就有多样性、具象性等特点。二是情感。情感作为一种审美心理因素,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总是针对特定的对象产生的。列夫・托尔斯泰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情感。艺术活动是以下面这一事实为基础的:一个用听觉或视觉接受别人所表达的感情的人,能够体验到那个表达自己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黑格尔指出:“音乐所持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无形的情感。”我国汉代的《毛诗序》也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三是理解。理解是逐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分为直接理解与间接理解两种。
第二,研究声乐活动中的心理特征。包括思维达到较高和较成熟的程度、社会情感得到充分发展、自我意识进一步加强等。
第三,研究声乐活动中的心理状态。又分为声乐训练的心理状态、非演出的心理状态、演出的心理状态等。
第四,研究声乐活动中的心理训练方法。主要有想象训练法、自我暗示训练法、放松训练法、集中注意力训练法、模拟训练法等。
第五,研究声乐活动中心理障碍的克服办法。又分为树立乐观情绪、克服自卑心理、强化意志力、培养强烈的欲望、不断充实自己、正确评估自己,克服虚荣心理、克服羞怯心理等。
三、声乐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声乐心理学的研究,要采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理论来源于实践,进而又指导实践的研究方法,力戒纸上谈兵和故弄玄虚。
同时,要引进西方现代系统论的理论与方法,将整个声乐心理学作为一个大的母系统,下面各分支作为子系统与“子子”系统,既研究各子系统与母系统的关系,又研究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形成动态的研究态势。
作者_黄桂君
Author_Huang Guijun
单位_黑龙江省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
在学校中,学生的知识得以扩充的来源就是各类书籍,而图书馆就是书籍的天地。学校的图书馆有着安静的环境,具备丰富的文献资源。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增加学生阅读量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新疆地区自然条件丰富,地域广阔,作为我国城市的一部分,新疆的发展对于我国整体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学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新疆学生则是新疆的未来,也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培养优秀的人才是新疆教学的重要任务。由于特殊的社会原因,新疆学生的阅读水平较低。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学生阅读能力不够。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学校图书资源是必要的。本文主要阐述对新疆地区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的作用。首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分析,然后分析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意义,重点阐述我校图书馆资源在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中的策略,最后得出结论。
一、新疆学生阅读和图书资源现状分析
通过分析调查我校新疆学生发现,100名学生中有48.6%的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或对较深阅读有很大难度,除了课堂上的阅读,课外生活里不会自动去利用资源阅读。我国应试教育系统也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阅读时间。大多数学生的阅读范围仅限于一些娱乐和比较易懂的小说,但是对于较深层次的文学名著和含金量高的书籍,学生往往表现为不感兴趣。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图书馆老师来说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首先,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生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应付各类考试上。我校学生全年寄宿制,就每年暑期回新疆一次,学生自主的阅读时间就比较少。另外,除了学校的图书馆,其他公益性的图书场所比较少。
其次是图书馆的管理问题。当今部分的图书馆管理系统是完善了,管理也规范了。但缺乏管理人员数量,学生阅读时间不能确定,这导致学生失去了随时去图书馆翻阅资料的兴趣。
另外,阅读范围有限,学校很多图书不能让学生同步于社会。这样也就无法调动学生去图书馆阅读的兴趣。
二、图书馆资源在新疆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快速发展,读书对于人们来说已经不普遍了。很多人在空闲时间都是拿着手机或者电脑观看电影或者电子书。现在的人们已经无法体验读书的那种阅读了。无论是社会人士还是学生阅读量的减少也影响着他们的素质。阅读能够给人以启迪和心灵的慰藉,读书就是教育。尤其是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增加阅读时间势在必行。
1.利用图书馆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首要的。只有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教师才能轻松地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只要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就会产生动力和内驱力使得学生积极地阅读。图书馆的资源十分丰富。学生在课后能够走进图书馆翻阅书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但是,有的学生常走进图书馆,不知道要阅读什么类型的书。这时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就应该发挥他们的作用。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询问学生的爱好,为学生推荐一些图书,管理人员推荐的图书不要过于单一,这样容易令学生对内容产生困乏。管理人员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推荐学生喜爱的图书,可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尽管在图书馆中,学生阅读是自由的,但是为了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学生在进行阅读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图书管理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加以指导,让学生积极地思考。
2.利用图书馆资源提供学生阅读方法
利用图书馆资源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图书馆工作人员和教师是组织者和指导者。图书馆工作人员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培养学生的主动能力,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地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方法,教导学生如何找到自己喜欢的文献。不要让学生盲目地在图书馆内阅读。指明阅读的方向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和教师进行阅读指导的突破口,决定着语文阅读是否能够有效进展,同时也影响到阅读的发展方向、方法和效果,这是利用图书馆资源挖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现代图书馆都已经基本实现数字化,学校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来丰富图书馆资源的功能和作用。在图书馆中开展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经常使用图书馆的习惯。通过给学生基本技能的教育,给学生提供使用资源的能力。通过图书馆的知识教育,给学生提供图书情报知识,让学生自主地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采集图书信息并加以利用和吸收,提高学生检索、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当然,学生采集信息的方法也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做指导。图书馆工作人员指导学生对自己得到的信息加以分析和提炼,然后把有用的信息记录下来,如果学生盲目地收集资料,不仅浪费时间,也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制订阅读计划,编写数目索引和摘录笔录以及笔录思索教导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
学生阅读困难,阅读水平低,缺乏阅读兴趣不能不警示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思考。目前,很多教师都过分重视课堂上的教学而忽略学生课外阅读。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严重影响了教师对阅读的重视程度。很多教师认为,学生考试是关键,掌握课本知识是重点。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讲解课文,教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即使有重视阅读培养的教师也只是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让学生做阅读训练。图书馆作为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是国家和学校重点关心的希望工程。图书馆的地位不是普通课程教学可以代替的。图书馆的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在图书馆内设计活动是增强学生兴趣的途径。当今社会注重的是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注重学生创新和时间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新时代的教育目标,就要让学生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不能让图书馆资源成为一种浪费。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山东省菏泽市某高校的164名大学生作为被试。按照自然班级将被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中,男生38名,女生44名,年龄在18~21岁之间;对照组中,男生40名,女生42名,年龄在18~21岁之间。
1.2 测量工具
采用Cheek于1983年编制的《羞怯量表》(Shyness Scale)测查大学生的羞怯水平。②该量表共13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法,所得项目得分相加得到羞怯分数,得分越高,羞怯程度越高。该量表已在中国大学生中使用,信度及效度均达到了统计学要求。在本研究的前测中,量表的 系数为0.85,后测中,量表的 系数为0.87。
1.3 研究程序
(1)对被试进行前测:全部被试在进行实验干预前统一填写《羞怯量表》,要求被试在教室内完成,并当场回收。(2)进行实验干预:对实验组被试开设“团体参与式”的音乐艺术教育课程,每周2学时,共8周,合计16学时。而对照组没有开设相关课程。(3)对被试进行后测:实验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所有被试再次填写《羞怯量表》,要求被试在教室内完成,并当场回收。(4)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运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4 干预的内容及形式
教学内容包括催咚催、小河淌水、放马山歌、茉莉花四首民歌,涵盖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大领域的内容。教学流程大体是:首先,介绍歌曲的作者、体裁、作品由来等背景性知识;其次,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进行赏析,并依据简谱进行学唱;再次,让学生进行分组表演,分组采用自由组合的方式,表演形式则有组内成员共同讨论决定;最后,针对各组的表演,每位成员在全班同学面前谈一下自己对这部作品的感悟及理解。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羞怯水平的前测比较
可知,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得分差异不显著,这说明两组被试在实验干预前羞怯水平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羞怯水平的比较
可知,实验干预后,实验组的羞怯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前后测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而对照组前后测羞怯水平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3 讨论
如前所述,音乐艺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相关知识,提高演奏技能,它同时对降低大学生的羞怯水平,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③单从学生上课时的外部表现来看,从一开始上课时的被动接受到后来的主动参与,个体的焦虑、恐惧心理逐渐消失,学生开始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动展现自己的才能,这些都体现了团体参与式音乐艺术教育模式在降低大学生羞怯感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另外,采用量表对他们进行测试的结果也表明,这一教学模式对降低大学生羞怯感具有显著的作用。而这一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够在降低大学生羞怯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团体参与式的音乐艺术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宣泄内心的途径。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是一种社会性的非语言交流的艺术形式,音乐表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能够锻炼个体的社交能力。另外,相关研究表明,音乐能够缓解个体的不良情绪,降低个体在社交情境中的紧张焦虑情绪,从而降低个体在社交过程中的羞怯感。④例如,瑞士弗赖堡大学法雷尔的研究就发现,音乐能够增强个体的社会交往能力;美国的艾杰顿通过研究也发现,在背景音乐中,个体面对压力时的焦虑水平明显降低,从而表现出更多的同伴交往行为。
其次,小组讨论的方式锻炼了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相关研究表明,个体羞怯心理的产生往往源自于其拙劣的社会交往技能。Miller等人的研究发现,低社交自信和低社交技能能够很好地负向预测羞怯水平。⑤因此,通过一定的方式训练个体的社交技能是消除其羞怯心理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中,大学生需要在团体中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决定表演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团体成员不得不去面对一些人际冲突和内心的焦虑与不安,而团体表演恰恰又给成员的不良情绪提供了宣泄的途径,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人际间的冲突所引发的感受能够得以更真实的表达并得到合理的解决,从而提高了被试的社会交往技能,降低了羞怯水平。
声乐演唱过程不只是生理技能的运动,其心理因素的表现最为复杂和广泛。著名声乐教育家邹长海曾说:“歌唱是生理学的,也是物理学的,但归根结底是心理学的。”①歌唱活动离不开歌唱者自身心理活动的影响与制约,对一个演唱者来说,心理因素在演唱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歌唱时我们看不到大部分器官的运动状态,大都是在心理调控下,通过自身的感觉、想象控制发音器官的运动。实践证明,歌唱与心理因素有着相互补充的关系,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使演唱者在演唱时的身心达到平衡状态,确保歌唱取得成功。因此,研究歌唱中的心理问题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声乐演唱与心理因素的内在联系,认识演唱中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这对提高歌唱水平、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一、不良心理对演唱者的影响
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通过人的声音及表演来表现人的情感,展示人的内心。因此,歌唱者的心理状态是其声音状态的重要基础。声乐学习中,特别是声乐初学者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原本先天条件不错、唱歌技巧还行的学生,接受一定时间的正规化训练后,不仅没有提高声乐技巧,还丢失了原本的技能,好像越来越不会唱歌了。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声乐初学者没有把握好演唱所需的“感觉”,如气息、声音位置、腔体打开等,而这些都与学习者的心理因素有关。因此,声乐学习中不仅要注重训练人体发声器官的作用,还要注重心理因素的作用。
(一)歌唱的基本原理
歌唱是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和共鸣器官协调、科学的运动。发声器官包括喉头、声带、会厌等。喉头即喉结,是重要的发声器官;会厌是长在舌根与喉咙之间的一块半圆形的叶状软骨,主要是保护气管和声带;声带是位于喉咙中间富有弹性的两片白色韧带,声带是靠喉头内的软骨和肌肉得到调节的,声带的中间又称声门,当人们吸气时,声门打开,两声带分离;当呼气发声时,两声带自然靠拢闭合,气息通过两声带间的缝隙,使声带产生震动发出声音。声带发声要靠声带周围的肌肉群协助发声,因此,声乐训练中要注意这些肌肉群的重要作用。呼吸器官包括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膈肌、腹肌等,气息从鼻、口进入,经过咽、喉、气管、支气管,分布到左右肺叶的肺气泡中,然后在经过相反的方向,形成一个气管,经过咽喉经鼻、口呼出。呼吸系统相关的肌肉群的运动也与呼吸能力有关,是歌唱的动力和能量保障。歌唱时呼吸运动加快,遇到较长的乐句,就必须坚持气息。共鸣器官包括胸腔、口腔、头腔三大共鸣腔体。胸腔包括喉头以下的气管、支气管和整个肺部。口腔包括喉、咽腔及口腔。头腔包括鼻腔、上颌窦、额窦、蝶窦等。歌唱时依靠人体的这些器官的共鸣作用来扩大、修饰、润色声音。当一个人歌唱时,必须调动声带、咽喉、呼吸系统等发声器官的运动,而心理活动又会直接支配着发声器官的运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正如加尔西亚教授所说:“人身上的一切都是密切相关连着的,任何内容活动都会影响到他的举止。”②因此,对于声乐学习者,不仅要训练歌唱技能、技巧,还要注重训练其心理状态。
(二)不良心理状态对歌唱者的影响
歌唱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演唱中有一些演唱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怯场,以致不能发挥出正常的水平,甚至直接关系到演唱的成败,可见负面情绪对歌唱者影响很大。
1.紧张
歌唱者的紧张心理,对每一位声乐演唱者来说都不陌生。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鲁索曾说:“所有的大艺术家都会有舞台紧张。”面对众多观众,不管是声乐初学者还是已成名的演唱家,产生紧张心理是很正常的。尤其是一些初学者,台下唱的很好,一到台上就大打折扣,出现身体僵硬、跑调忘词等现象,这都是因为紧张引发的生理与心理反应,从而造成表演的失败。歌唱者的紧张心理是从精神、生理上来的,精神上的紧张会使歌唱者丧失信心,生理上的紧张会使歌唱者的肌肉运动失衡、肌肉高度紧张,以致无法完成表演。
2.不自信
俗话说:拥有了自信就拥有了成功的一半。对声乐演唱来说,自信对成功的演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声乐表演中,我们常能看到一些表演者出现怯场、紧张等情况,大都是因为表演者缺乏自信心引起的。有些演唱者是因为缺乏实践经验而缺乏自信心,有的演唱者是因为基本功不扎实、总担心自己唱不好、害怕自己的不足暴露出来、心中杂念多等原因而缺乏自信心。当人的杂念过多时,大脑会过度兴奋,周围出现负诱导现象,人的肌肉就会变得僵硬,无法控制自己,必会影响演唱者演唱的正常发挥。
3.急于求成
一些演唱者对声乐学习未形成正确的认识,总想找捷径,不想靠苦练基本功提高自身。为了得到别人的赞扬,盲目与别人攀比,有的演唱者不顾自身实际情况,盲目追求音高和音量,以牺牲嗓子的代价换取高音,这几乎成为演唱者的通病。这种急于求成的心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为声乐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没有掌握正确的发音技巧时,没有良好的气息基础的支撑,声带比较稚嫩,承受能力弱,过度加大音高音量,轻者会导致声带充血、水肿,严重者会造成发声困难、失声等损害发声器官的后果,甚至丧失歌唱能力。
4.不良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歌唱者的喜、怒、哀、乐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歌唱者的表演,因此声乐艺术会受到情绪这一特殊心理因素的影响。不良的情绪会减少人的兴趣,降低人的活动能力,致使演唱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
二、良好的心理状态及生理状态对演唱者的积极作用
歌唱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良好的心理状态及生理状态对演唱者有着积极的影响,直接关系到歌唱者正常水平的发挥。
(一)良好的心理活动赋予歌曲以灵魂
威尔柯克指出:“心理学是声乐艺术的真正灵魂。”约瑟夫察里诺说:“人类的音乐是肉体与精神,理性与非理性的谐调关系。”这些论断都不同程度的揭示了心理活动对歌唱的重要影响。要从我们的喉咙里发出美妙的声音,不是一件简单的活动,需要在演唱过程中始终观察复杂的心理活动如感觉、意志、联想等。歌唱者的内心活动如灵感、情绪、风格、想象等,赋予歌唱不属于简单形式的嗓音,这些心理活动是声乐艺术中最为宝贵的成分,也可以说是歌唱的感觉,从而唱出自己最好的音色,而发自内心的歌唱则是艺术的灵魂。
(二)良好的生理准备为歌唱心理作好准备
演唱者要唱出美妙的歌唱,就要在生理上做好准备,歌唱钱了解歌唱的原理,这就必须了解声乐器官的构造及原理。呼吸器官中肺是歌唱的原动力,通过吸满的方式增加它的容量。一般来说,呼吸的全过程要经过呼气和吸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腹部向外突出,胃下降,横膈膜下降;呼气时腹部向内收进,胃上升,横膈膜还原。这样的呼吸是腹式呼吸,歌唱者要唱出动听的歌曲,必须在唱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发声器官中的声带本身是不发声的,声音是靠气息震动声带引起的,在传到共鸣区,使声音扩大。声带发音变化是由气压控制的,因此,要控制声带就要先控制气压,这就必定要控制呼吸。歌唱需要共鸣增加它的音量,人共有胸腔共鸣、鼻腔共鸣、头腔共鸣三个共鸣区,歌唱时不管用哪个共鸣区,都要求我们自如的控制呼吸。歌唱前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会达到增强我们的自信心,从而为歌唱做好心理准备。
(三)歌唱者通过心理的感觉与知觉来调控自身歌唱生理状态
歌唱是一门以人身为乐器的感觉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歌唱者看不到、摸不着乐器。歌唱器官肌肉运动的支配,大都是通过心理活动的感觉来调整的。因此,心理因素的调控对歌唱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感觉是认识歌唱的开端,知觉是得到歌唱能力的源泉。感觉与知觉不仅为记忆、思维等复杂的认识过程提供材料,而且也是歌唱的动机、个性、情绪等心理活动的来源。所以说,感觉歌唱意识的直接体现,没有感觉与知觉就没有人的心理与生理,如果一个歌唱者的感觉与知觉被剥夺或者缺损不能正常去感知时,歌唱者的心理与生理就会出现异常,难以歌唱下去。所以,歌唱者要提高自己的感觉与知觉,通过感知觉来调控发音体,从而发展歌唱者的声音、挖掘潜力、开扩音域等。
(四)歌唱心理与生理之间是辨证统一的
歌唱生理是人体在歌唱时与歌唱有关的器官如呼吸器官、感觉器官等发挥的功能。与歌唱相关的器官的健康及协调的生理功能是唱出美好歌唱的基础。而歌唱又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形式之一,歌唱中歌者把人的喜、怒、哀、乐等复杂情感体现在声的高低、音量强弱等中,清晰体现出人的情感色彩,所以,歌唱是歌唱生理与心理的协调统一。
歌唱离不开感觉、想象、记忆、情感、气质等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始终支配着生理要素如呼吸、共鸣等的活动,可见,生理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但良好的歌唱心态的建立要有良好的歌唱生理为基础,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唱出美好的歌声。积极的歌唱心理能引导正确的歌唱姿势、正确的歌唱呼吸、正确发挥发声器官的功能,由此可见与生理功能是歌唱者心理导向的艺术性发挥,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体现了歌唱中歌唱生理与歌唱心理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心理状态对气息、喉咽、共鸣体以及情绪的调控
(一)心理状态对气息的保持、支持及流动等运动状态的调控
歌唱是通过气息振动声带发出声音,因此,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歌唱者遵循这样一句名言:“声音艺术就是气息的艺术。”即歌唱艺术是气息控制、保持的艺术。因此,歌唱中气息的正确运用是关键。歌唱呼吸是建立在自然呼吸基础上的,注重扩充气息的控制支持能力,即符合歌唱时对气息的深度、力度、长度的要求,并作用于音域、音色、共鸣等。气息保持是在全部放松的基础上,自然、柔和的把气吸在下肋骨与横膈膜处,形成气带,要保持这个吸气状态为歌唱时的气息支持部位。气息运用是在保持部位的中心点上引出来的垂直向上的气流,沿着器官、喉管、咽管直接到口腔中上提着的软腭部分的中心点上用例,这是气息的运用部分。运用好气息的保持、运用,会使歌唱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气息正确的运动状态可以通过具体的、长期训练得到。而心理状态也会对气息的运动状态产生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会使演唱者信心大增,自如的运用气息,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而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紧张、胆怯等,会使歌唱者全身紧张不能自如的控制气息,使得气、力同时上提,其上提力量超过腹肌的支持力量,形成肩、背等部位的肌肉僵硬,造成声音憋闷僵硬,进而影响歌唱。
(二)心理状态对喉咽器官运动状态、开合状态的调控
咽喉器官是歌唱艺术中的重要器官,其打开或松开的状态对歌唱艺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歌唱者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到喉咽器官的运动状态。喉咽器官是气息呼吸之处,歌唱发声时,打开喉咽器官使喉结处在吸气状态的位置,使呼吸器官腔体长开,呼吸通道畅通,为歌唱发生提供气息支持的通道。如果心理状态不佳,会使全身肌肉紧张,致使喉咽器官僵硬,紧紧闭合,难以调动肋肌、横膈膜、腹肌等呼吸肌的作用,会阻碍共鸣通道,气息不畅,从而使歌者的声音出现音色苍白无力等问题。
(三)心理状态对共鸣体——声带运动的重要调控作用.
歌唱者要发出美妙的声音,必须调控好声带与气息。可以说,歌唱中关于美妙嗓音的追求如吐字清晰、明净,音色有质感,气息均匀、平衡,高音的渐强渐弱控制等,都与声带运动和气息控制有着密切关系。而声带与气息运动的控制都是人的意识指导的,人的意识即人的心理,因此,心理状态对声带运动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四、心理活动对歌唱者建立良好生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歌唱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实验心理学与生理学研究证明,人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大脑皮层控制各神经中枢来实现的。歌唱是通过大脑皮层对发声器官的控制实现的。大家都知道,歌唱器官的生理状态很不稳定,这是因为会受到歌唱者心理因素的影响,积极向上的心理活动对歌唱者建立良好的生理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歌唱过程中,心理状态有着重要作用,会对生理状态的积极建构发生作用。首先,歌唱者不自信时很容易产生紧张心理,生理上出现心跳加速、声嘶力竭等情况,影响到演唱者水平的发挥。而演唱者技艺水平较高时,自信心十足,自然不会产生紧张心理,会使生理表现更加自然、协调,使歌唱生理与心理达到最佳的状态。其次,歌唱者准备工作做得充分,登台表演时思想上就会放松,压力就会减小,整个人都会轻松下来,自然的达到手势、姿态、声音的协调统一,通过肢体动作传神的表达出喜悦、激昂、兴奋等特殊的情感。歌唱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歌唱过程中,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构建良好的生理状态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声乐学习中要注重心理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用好的心理状态带动好的生理状态,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以获得最佳的歌唱效果。(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8)
[2]徐行效.歌唱者心理状态初探[M].音乐研究,1988(3)
[3]姜文胜.歌唱的心理分析[M].音乐探索,2004(4)
[4]高艳平,张晓敏.浅论歌唱中的心理因素[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5)
[5]王世兰.歌唱中的心理调控及应用[J].辽宁师专学报,2003(5)
[6]张连葵.心理因素对歌唱的影响[J].歌海,2009(4)
演唱不是单纯的生理技能的运动,而是演唱者生理与心理相配合协调运动的过程。英国教育家卢齐厄马南曾经讲过,歌唱就是用艺术性表达人类的真实情感。歌唱活动离不开歌唱者自身心理活动的影响与制约。
(一)心理因素对歌唱艺术的影响
歌唱艺术是一门融合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为一体的学科。歌唱艺术是指歌唱当中的所有活动包括状态、声音、歌曲的处理等等一系列的动作。《乐府传声》中写道:“乐生于心,人心惨声哀,人心舒声和。”我们从声乐角度来理解这段话的含义,这里的“乐”指的就是声音,“心惨”和“心舒”则指的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可见,心理因素对歌唱的影响有多么重要,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1.歌唱需要歌唱者的意志调控
意志力是心理学中的概念。歌唱就是整个歌唱系统的肌肉与自己的意志、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关系,也就是说歌唱当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离不开意志力的控制。例如我们在歌唱和发声过程中的口、喉头、气管、后咽壁、横膈膜、两肋、小腹的动作,咬字时的舌头、口腔的动作,形体表演时手、脚、和面部表情的动作,都需要我们靠自己的意志力来控制。
2.歌唱艺术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从心理学角度上讲,想象是对头脑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音乐修养、想象丰富、好的柔韧的音质结合在一起构成歌唱艺术的解释。”可见,想象是艺术创造之母,是艺术生命的源泉。
在声乐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很多东西都是抽象的,不是通过直观的感受能体会到的,所以在学习中我们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3.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歌唱的发挥
情绪是建立于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歌唱艺术的情绪应该用兴奋的、激动的感觉去唱,或者是用快乐的、美的感觉去唱。有了这些情绪的感觉,演唱就会振奋人心,如果没有这些情绪的感觉,就不是歌唱表演艺术。
情绪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的,一种是消极的。积极向上丰富的情绪可以提高声乐学习的效率。很多歌者在平时都会遇到身体的不适、心情差,自己的情绪很低落,带着这种低落的情绪去演唱和发声很难调动歌唱的积极性,而且整个歌唱系统的器官不能被有效的去调动。
(二)不良歌唱心理的常见表现及其原因
歌唱的成功不仅要有扎实的技术和技巧功底,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两者缺一不可而且两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歌唱活动完全受心理的支配。所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歌唱艺术成功的前提。本人通过平时的学习把不良的心理因素分为以下几种。
1.歌唱的恐惧心理
歌唱中的恐惧心理对于每个学习声乐演唱的人来说都不陌生,恐惧的结果就是紧张,而紧张的状态有很多形式。如总感到嗓子不适,总觉得有分泌物、咳痰、或喉咙发干等;还有的歌者会出现不能进行自我控制,心发慌,手冰凉、腿发抖、脸色苍白、汗流浃背、气息上浮、声嘶力竭、节奏不稳、走音离调等等。导致恐惧的原因主要是过度兴奋和紧张。
导致这种恐惧心理的原因从生理上来讲是因为大脑皮层的正常活动的均衡受到破坏,兴奋和抑制过程出现紊乱。从性格上来讲,性格外向的人一般性情开朗、性格活泼、善于交际具有这样性格的人恐惧的心理是比较容易消除的。相反,系性格内向的人,在与外界人接触的过程中缺乏自信比较害羞。这种性格的人比较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在舞台上容易出现紧张、怯场。
2.舞台经验不足,缺乏自信心
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它不仅是一种教育人、鼓舞人的艺术还是一种表演欣赏、娱乐的艺术形式。因此,它具有最普及的大众性和娱乐性。我们作为声乐演唱者如果只在琴房练习歌唱而不去登台演出,那只能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这就要求我们的声乐演唱者,要多参加舞台实践的演出,这样才能与本门艺术的趋向相吻合。
自信是歌唱者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心理素质,很多歌唱者因为心理索质的不稳定和表演技能的不扎实,造成了表演时信心不足,导致演唱水平不能正常发挥。歌唱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歌唱者的自信心。“演唱者的自信心要比优越的专业条件更重要。”因此,只有真正的从歌唱者内心建立起自信心,那么上台的一切害怕和紧张就会迎刃而解。
3.过分的追求声音的技巧
过多追求声音技巧的歌者大多声音僵硬,没有流畅感,缺乏感情,也就是老师经常所说的“发声酱子”,成了歌唱的发声的机器,这样根本没有歌唱艺术性,这样的演唱者进步是缓慢的。声乐艺术的源泉是情感的表达,声音技术是声乐学习的初级阶段,只不过是表达情感艺术的方式和手段而已,他们二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顾此失彼。
(三)如何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
良好的歌唱心理是演唱获得成功的基础和保障,在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下,歌唱者可以运用自如的声乐技巧发挥歌曲的情感内容,使歌唱者获得成功的演出,给听众带来美好的享受。
1.加强声乐技能的训练
歌唱的自信心来源于自己的实力即演(下转第42页)(上接第40页)唱者的水平高低。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艺高人胆大,胆大人艺高”,恰好就是治疗不良心理素质的良方。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认真的对待每一节声乐课,课前把老师留的曲目演唱熟练这样才能给老师留下好影响自己才能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把老师这节课的内容记下来,在课下进行反复的练习。
2.加强舞台实践,增强自信心
提高舞台的适应能力习惯于在各种场合、环境的演唱,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尽可能的为自己创造机会。
在歌唱者上舞台以前,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同时,也可以采用一些自我暗示法,相信自己必胜。这样我们驾驭舞台的能力就会不断的提高,自信心也会增加,紧张、怯场等不良心理因素就会自然的消失了。
3.声乐学习过程中要用“心”
我们在上课时要用“心”去感受,仔细的去体会老师讲授的内容,并通过大脑储存记忆下来,再通过自己长期的不断练习和意志力的控制慢慢变成为自己的东西。我这里所说的“心”可以理解为两个含义,一个是学习要用心,一个是学习过程是漫长的我们要有恒心,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总之,歌唱与心理因素之间是既统一又协调的关系。心理因素的运用与培养在声乐演唱和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部分。实践证明:只有我们真正的地解决好歌唱的心理问题,注重歌唱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训练,建立起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才能提高声乐学习的效率,提高声乐演唱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加尔西业.歌唱艺术大全[J].声乐艺术心理学,1847,(3),80.
[2]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3]李凤莲.歌唱心理纵横谈[M].兰州学刊,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