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林业企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6 15:59:0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林业企业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林业企业论文

篇(1)

如果当前林业企业能创造学习与创新的环境,势必会激发人力资源个体的潜能,使其加快适应当前林业经济即将面临的重大转型,同时也能提高其对自身的认同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提出了新要求,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对发挥文化的反作用力意义非凡,协调人力资源建设和文化产业的优化升级,在林业经济的转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林业经济发展的需要,集约型取代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体现。

当前林业职工的整体素质影响了这一进程的转变,所以,提升林业职工的专业技能和科学修养已经迫在眉睫,这更加凸显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性。首先,林业企业的发展定位要适应国家的林业政策,同时要满足市场的刚性需要,由此制定林业人才发展战略,确定当前林业人才所需的技能。其次要把人力资源建设放在林业企业发展进程中的首位,加大对职工的培训力度,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最终建立完备的人才供需体制。

加快林业企业职工在思想上的转型,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理念,深入到实际生产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通过变革现有的教育体制、方式和格局,使职工教育切实适应林业市场的变化。加大对林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重视提升领导层的修养水平,从而全面提高企业整体人力资源的等级水平。同时,企业应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体制,给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二、坚持人的主导地位

人是自然和社会中的主导者,经济社会所需要的方方面面均需要由人来完成,人的存在是社会前进的源泉和动力。因此,应该深刻的认识到人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人的主观意识,加大对人力资源工作的开发力度。企业应为职工建立有利于人性发展的良好环境,将企业和职工的切身利益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协调好个人与企业目标的双向发展。企业应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到职工的工作状态,从多个角度培养职工的工作能力,全面提升职工的工作素养,使职工在工作的同时处在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之中,从而真正做到职工与企业的和谐发展。企业应时刻关注职工的家庭情况,对家境困难的职工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拉近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距离,增加职工对自身存在感的认同,提升其工作积极性。

篇(2)

1满足林主需求

芬兰通过TAPIO机构使得国家的各项林业政策、法律法规、科技成果等能够很容易地落在实处,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能够深入到林户,给予具体而细致的指导。这样就可以使得政策、法规不至于悬于空中,落实不到基层,也使得科学研究成果不至于束之高阁。而我国各地现有的森林资源管理部门和科技服务部门在对集体林区的森林资源管理上往往是相互独立的,森林资源管理部门负责森林资源数据调查、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林地林木权属管理和利用等;科技服务部门主要是通过上级部门下达的项目指南和评审而获得项目资金的支持,这些项目在申报立项和具体实施过程中,大多是从科技服务人员的意愿、兴趣出发,未能充分利用当地的森林资源基础数据,重复调查林地和设置实验样地的情况比较普遍,这样,科技服务项目对生产单位和林农的指导作用有限。

2建立林主组织

芬兰约有114个林业管理协会,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区域林主联盟和林主中央联盟。这些民间组织机构承担私有林80%以上的资源管理中的各种建议和服务,确保了林主利益在国家、地区和当地各个层次上得到保护。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以来,广大林农成为林地的经营主体和林业科技成果的主要实施者。我国在林农合作组织方面开展了一些实践,主要有三种基本形式:股份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6-7]。林农合作组织在参与生态维护、区域林业决策、山区林区扶贫和公共产品供给等多功能的管理地位将逐渐显现[8]。但是,在数量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普遍存在发展能力普遍不强、经营规模较小、松散型合作较多、机构设置流于形式、内部运作不规范、辐射范围较窄等问题[9]。

3科研服务生产

芬兰林业科研课题是针对林业生产实践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立项。科研人员对生产实践和社会需求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十分关注,常常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同企业和林场主座谈,了解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计划和目标,寻求经费支持,争取早日立项。林主则根据生产需要提出问题,直接向科研单位提出研究要求,科研单位应邀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转化应用到生产领域,研究成果显著的,可以向全国推广。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缩短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提高了林业生产工作的科技含量。而我国由于现存体制、政策导向等原因,“重科研、轻推广,重论文、轻实效”的传统观念还没有根本改变,科研选题多来自科研人员的想法,导致研究项目和获得的技术成果理论性强,与林业生产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进而影响到林业科技持续发展、林地生产力的有效提高和林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

加强我国集体林区森林资源管理的建议

1强化森林管理和科技服务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

我国应在集体林区,加强各地森林资源管理部门和科技服务部门的密切合作关系,实现森林资源基础数据、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的共享。在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时,森林资源部门应充分听取科技服务部门和林地经营者的意见,应用适合当地的树种、植被配置、培育技术和利用方式,增强森林经营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科技服务部门在申报科技项目和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前,要基于森林资源部门的林地土壤、水分、植被等基础数据,尽量满足林农对树种选择、林地管理、科学利用、价值评估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升当地优势森林资源生产潜力,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和林农的增收致富能力。

2鼓励民间建立林农合作组织

篇(3)

二、工会组织与林区企业文化存在联系的简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林区企业文化的内涵。简要地说,它是经由人们丰富的实践活动且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前提下,所达成的关于价值观、道德理念、行为意识等共识的叠加。以本文所阐述的林区企业为例,它服务的内容和方向主要是相关企业的竞争生存之道。毋庸置疑,这一点与工会组织的关系甚为密切,在企业建设规划目标、相关准则规范、措施理念等内容上,工会组织同林区企业文化建设是有内容上的交汇和重叠的。可以说,在林区企业当中,工会与其关系较为密切,且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三、工会在林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剖析

1.充分调动企业工人阶级的建设积极性

首先,由于工会组织的特性,其需要依照企业的文化建设规划,摆正自己的位置,处理好自己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事宜,从而能够为企业文化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它本身有着非常特殊的性质。众所周知,工会组织即为无产阶级发起成立的群众组织,最为本质的特点就是坚实的群众性基础。所以,林区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相关工作应当着重考虑群众的普遍想法、思想内容、行为方式等的培养,尽可能使企业员工形成一个企业文化建设的共识,并且将人民群众的主力军作用完全地发挥出来,更好地调动起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从而为保障林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吃一颗“定心丸”。

2.工会组织的“置换效应”

我们反复强调,工会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影响的重要性。基于它自身良好的群众性可以更迅速、更有效地组织起林区工作人员投身到文化建设中,能够起到行政领导与党委书记角色互换互通的“置换效应”。同时,工会组织内部的某些相关活动和任务已经可以达到促进企业文化向着“更加美好、更加完善”的方向迈进的目标了。

3.多种形式管理的独特优势

林区企业文化是一个十分具体化的内容,它不仅仅包含了思想领域的内容,还囊括了林区企业的日常管理,这一点从企业文化建设人员的言谈举止的反映尤为突出。如果在进行林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是一味地依赖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而无法结合更多形式多变、丰富多彩的大众活动的话,那么可能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本身就在这一方面独具优势的工会组织便显得格外重要,其不仅能通过多种形式组织企业员工进行企业思想文化的提升,还能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意识及动态,并给予正确的思想引导工作。

4.对团结共进等精神面貌地体现

工会的特殊性质决定它需要依靠企业内在的生产活动进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从而充分体现出坚实的群众基础,也集中反映了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及精神面貌。在林区企业文化建设中,有了工会组织的积极配合,可以使原本的群众基础更加的坚实牢靠,也能够使企业内的员工变得更加团结、更有集体意识。

四、工会在林区企业文化建设中需要作出的改进

1.更加注重宣传作用及主体力量的加强

就目前林区企业文化建设的情况来看,更有力度的宣传工作和实现企业员工价值观的转变是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任务。为此,林区企业必须要做到努力培养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最大程度地统一认识并凝聚力量。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企业人员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被重视感,从而转变原有的“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在领导层手中,与自身无关”的错误理念,使群众的主体力量和主人翁精神真正得到体现,这是相关企业亟待解决的内容。

2.企业整体素质及企业形象的提升方面

教育培训是工会组织发挥作用的根本渠道。企业工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使企业人员经过多样的培训和宣传,不断地令员工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专业技能和职业修养得到加强,塑造林区企业员工良好的精神品格,使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更具凝聚力、更加民主团结的文化建设氛围。关于这一点,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制定出具体的规章制度,那么推动作用将会更大。

篇(4)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兼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林业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离不开会计监督的有力支撑和保障。依据各项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对每项经济业务的开展进行监督管理,确保资金的安全运行,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是林业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

一、林业企业会计监督的特点

1.多种会计制度与会计方法并存

林业企业并没有独立的行业会计制度,一直以来是依据工业企业核算制度、农业行业会计核算或者其他行业会计核算制度来进行会计核算,多种会计制度与会计核算方法并存,致使林业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建设较为薄弱,信息缺乏可比性。

2.林业企业会计核算内容具有多样性

林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范围比较广泛,有森林工业生产、林业食品加工、综合性生产等,产品的多样性要求林业企业会计人员对于不同的生产经营活动分别计算生产成本,使林业会计的核算内容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林业企业中采用集中核算的方式,在基层生产单位采用分散核算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林业企业会计在经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3.兼有经济、生态与社会的综合效益

在林业企业会计核算基础体系中,林业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林业企业作为生态的管理部门,不仅要做到育林与开发相结合,还要爱惜与利用相协调,使我国林业资源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林业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林业企业会计监督是通过发挥林业企业生产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资源部门和审计等部门的作用,制定符合生产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形成科学的决策、控制和执行机制,解决林业企业会计管理弱化的问题,林业企业会计监督对林业健康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1.林业企业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会计监督体系是单位会计监督、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部门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对于林业企业会计的外部监管力量比较薄弱,通常都是审计以及税务机构进行的纵向监管,而缺乏来自社会方面的横向监管,由此导致林业企业会计的运行缺乏安全保障。法律约束机制不健全是林业企业会计监督不力的关键因素,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法规在制定上还应设置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法律条文过粗,致使执行起来缺乏可操作性。

2.组织结构不合理,会计监督缺乏独立性

部分林业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置仅仅考虑到行政管理上的便利,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划分不够科学,存在管理层次多,工作效率低,职责不明确等问题。忽视部门和部门之间横向的沟通,造成部门之间沟通障碍,阻碍信息的有效流通,无法形成有效制约机制。会计部门应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受制于其他任何部门。但是在部分林业企业中,内部结构设置不完善,某些部门业务的开展没有与会计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导致会计部门无法及时掌握经济业务的运行情况及资金的运转状态,会计监督职能无法有效发挥。

3.会计人员知识更新速度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律体系的逐渐完善,需要会计人员不断更新观念、学习新法规、掌握新知识。企业对于会计工作的管理不到位,单位会计监督机制不完善等因素会使会计人员利用企业监督管理的薄弱环节来谋取非法利益。通过学习新《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加快知识更新速度,弥补业务素|低和职业判断能力弱的问题,提高会计人员参与管理的意识,从而使会计监督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加强林业企业会计监督的对策

对林业企业会计工作中反应出来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为林业会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充分发挥林业企业的会计监督作用。

1.加强林业会计监督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法律法规

(1)加强和完善会计监督、法律法规建设

完善以《会计法》为主导,以《企业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法规体系建设,强化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实施,为林业企业会计监督提供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对林业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加大会计相关法律法规考核力度,熟悉会计法律法规及财务制度,不仅可以以身作则,遵纪守法而且能够更好地监督别人。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使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在实施会计监督时做到有法可依。

制定林业行业会计制度,建立完善的林业会计内控制度,规范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科目的设立、账目的建立等,完善会计报表的填制、审批与报送,推动会计电算化进程,使林业企业会计监督有章可循。

(2)强化社会中介监督,明确国家监督职责

社会中介监督是以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中介组织,依法对受托单位的经济活动及财务资料进行审计,并据实做出客观评价的一种监督形式。注册会计师对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要求我们创新监督方式,努力提高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公信力。国家监督部门应谋划全局,优化监督资源配置,财政监督应以林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为监督对象,审计监督应主要承担国家投资项目的监督,实施对税务、财政部门行政执法监督的再监督。

2.改革会计管理体制,确立会计监督主体的独立性

采用分权的思路改革会计监督体制,将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从隶属关系、利益决定等方面分离,使会计监督主体具有独立性,可以更好地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从实践看,部分林业企业实行的会计委派制是一种不错的选择。通过成立会计事务公司,使会计工作企业化也是一种积极尝试。会计事务公司以独立法人的形式存在,它既独立于各单位,又独立于政府的经济事务部门,提供会计事务服务不受经济、人事等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可以独立公正地发挥会计监督功能。

3.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强化会计监督机制

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以适用性、有效性、合理性、协调性、统一性为标准,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凭证制度、健全账簿制度、科学预算制度、定期盘点制度,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等,对会计工作实行有效监督。以《会计法》为依托,按照相互制约,职责分明,账、钱、物分管,严格操作程序,实行人员岗位轮换等原则建立相互制衡的关系,使内部监督机制真正落到实处。

4.提高林业企业会计人员素质,增强会计监督水平

(1)通过严格考核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

完善企业会计人员的考核入职体制,对企业的招聘选拔严格把关,将应聘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作为入职审核的重要条件,建立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讲究原则且办事依法守法的专业人才队伍。培养会计人员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廉洁奉公的良好职业道德,丰富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增强他们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会计监督水平。

(2)加强林业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

严格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制度,督促林业企业会计人员通过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提高林业企业负责人的意识,加强对会计领导者的管理培训,使会计控制管理工作落到实处。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继续教育与培训,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水平,为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提高林业会计人员工作热情

激励机制是调动会计人员执行监督职能的一种有效手段。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激励机制,会计监督职能才能在实践中充分体现它的有效性。可按林业企业会计人员自身贡献的大小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热情。

四、结束语

林业企业因其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其经济活动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对企业会计监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林业企业会计监督的作用,企业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为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枫林镇地处永嘉县北部山区,自然环境优美,大气、水源、土壤完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发展标准。全镇有山场867hm2,其中坡度小于25°的低矮山地近600hm2。土质以壤土为主,土质疏松、肥沃。作为传统的脐橙种植区域,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种植技术。为了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脐橙种植优势,枫林镇党委、政府把以脐橙为主的果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有了初步规模,2008年全镇脐橙种植面积1218hm2,占全县种植面积的20%,产量达5011t,枫林镇已成为永嘉县最大的优质脐橙生产基地。

2脐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品种单一,供应期短

目前枫林脐橙主要品种是清家、华脐、白柳,其中华脐占主导地位。这些脐橙基本上是中熟品种,供应期2~3个月,上市时间集中,不利于产品效益的提高。

2.2采后商品化处理率低

枫林脐橙采后绝大多数是经过人工粗略地分级、挑选,采用普通纸箱或是薄膜、网袋等粗包装,基本上以初级产品进入市场,深加工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2.3品牌“诸侯混战”,宣传力度不够

在品牌方面,各乡镇纷纷打造自己的品牌,牌子多而杂。枫林镇自2002年就提出了用5年的时间将脐橙统一到“枫林脐橙”品牌上来,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品牌多而乱,阻碍了枫林脐橙知名度的扩大。

2.4技术支持缺乏生力军

目前大部分农户的技术支持是依靠技术员、不系统的宣传资料和针对性不太强的培训,出现问题不能够及时找到解决办法。

2.5无公害高效栽培推广成效不大

邻县发达乡镇已普遍采用无病毒苗木进行脐橙生产,而目前枫林镇脐橙无病毒良种苗木生产能力几乎为零。苗木繁育体系的各个环节没有形成有机整体,乱调乱运苗木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地方甚至把带有检疫性病害(溃疡病、黄龙病)的苗木引入产区,严重制约了脐橙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6资金短缺,发展缓慢

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农业小额贷款政策,但在脐橙种植初期,投资相对较大又没有收入,况且近几年化肥、农药价格迅速上扬,这无疑增加了果农的生产成本。因此,导致一些果农只栽不管、任其生长。

3脐橙产业发展对策

3.1优化品种结构

针对枫林脐橙品种单一、供应期短的特点,镇政府严格按照县里提出的“三带两极一目标”发展战略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以“农业富镇”的镇域经济发展思路,通过充分调查、认真研究,对脐橙进行合理规划,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优势品种,实现优势品种区域化。

3.2加强脐橙采后处理技术

结合当地实际,集中科研力量,研究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脐橙气调贮藏技术,改进橙汁、酱等加工工艺,完善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规范和脐橙加工品标准体系。实现果实分级、包装、运输、贮存以及果品加工一体化,通过产后处理提高果品的商品性。

3.3抓品牌建设

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制定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计划,引导果农树立质量和品牌意识,强化脐橙采后的商品化处理,全力打造枫林无公害脐橙观光园。同时,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努力提高枫林脐橙的知名度,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4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以“十一五”规划中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为方向,按照“统一规划、规模发展、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使用”的原则,集中县、镇内外财政力量,整治和加强果园基础设施,营造有效保持水土的绿化屏障,增强抗御旱、涝、风、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形成区域自然环境保障体系。

3.5加强脐橙栽培、绿色脐橙技术研究

与相关高校、科研单位合作,进行脐橙育种育苗、需水需肥规律等基础研究和测土配方施肥、控制枝量、疏花疏果、防晒措施、分期采收、病虫草害综合治理等栽培技术的研究。探索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脐橙质量标准,实现果品生产技术规范化,对果品质量进行全程控制。进行绿色A级、AA级脐橙生产关键技术和脐橙农药残留、有害元素含量快速检测技术及无损检测技术研究,结合当地实际,为绿色脐橙生产构建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技术体系。

篇(6)

1.一些地区对汽车租赁业采取了错误的限制性政策。一些地区错误地将汽车租赁与出租汽车等同起来,并按照出租汽车的管理办法,在规模上予以限制,如停止审批经营手续、征收高额费用等。从某种意义上讲,汽车租赁更是一种新型的商品流通方式,对其限制,就如同对汽车购买行为进行限制一样不可思议,最终结局是既增加了汽车租赁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也非常不利于全国性汽车租赁网络的建设;从更深层次来讲,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相关政策、法规尚未完善。汽车租赁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而有些问题按照原有法规和政策尚难以解决。例如:运营车辆不能跨地区经营使得异地还车、联网运营难以付诸实施;承租者发生交通事故及丢失、损坏车辆所造成的停运损失如何向租赁企业补偿?诸如此类问题等等。

3.信用评估、咨询体系尚不健全。用户信用状况的不明使得租赁公司在开展租赁业务时不得不小心谨慎,国内的汽车租赁企业对本应是消费主流的私人租车者和中小企业,既要求其提供招保、缴纳巨额押金,又要办理繁琐手续,人为地阻碍了汽车租赁的更快发展。

4.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和相关行业的配合。国内汽车生产厂家基本没有介入汽车租赁业,造成了汽车租赁企业前期投入过大,负担沉重,规模起点较低,普遍缺乏车辆更新能力。此外,金融、保险机构对汽车租赁企业的信贷、保险机制尚未健全,汽车租赁业难以引入金融、保险支持。

5.法制与道德环境不尽人意。汽车在我国还是一种贵重商品,一些不法分子恶意骗租车辆,给汽车租赁企业带来了极大的损失,而国内法制环境尚不健全。一方面,相关政策法规尚不完善,有关部门往往因缺乏执法依据,在对此类违法案件的处理、打击上缺乏力度,难以形成应有的法律威摄;另一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个究的司法腐败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骗租”、“骗盗”租赁车辆问题尚需时日。此外,一些承租人道德水准低下,偷拆、偷换车辆机件,人为损坏车辆,也给汽车租赁企业带来了不应有的损失。

二、国内汽车租赁业的发展对策

1.改变目标客户群。目前,国内的汽车积赁公司大都只着眼于本地客户,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地客户会逐渐退租自购车辆,于是租赁公司的利润缩水也就在情理之中。

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开发异地客户,使之成为主流,将是以后的一个利润增长点。根据调查资料显示,那些工作地点不单一,并与家庭分隔两地的商务人群正在不断扩大,他们一般在工作时间来到当地。如果他们能很方便租到车,肯定会养成一种租车习惯,毕竟自驾车比乘坐出租车有许多不可比拟的优势。

2.实施多元化经营。原来汽车租赁业的各种税费、保险,以及平时对汽车的保养、维修、人员开支等费用本来就很高,再加上目前中低档车纷纷降价,消费者买车欲望高涨,车辆租赁率急剧下降,使汽车租赁业的利润大幅缩水,许多公司面临生存困难。要摆脱这种困境就必须从多元化经营入手,就是不但从事汽车租赁业务,还从事新、旧车的销售服务。

同时租赁公司还可以给客户提供一种可逆性的汽车消费方式。传统的经销商在把车销售给客户后,如果客户不喜欢也没有办法,只能自己消化。但如果从租赁公司购买后,客户不喜欢则可委托租赁公司把车租出去再换一辆车,变不可逆消费方式为可逆消费。目前新车型的推出速度比较快,价格不断下降,令许多消费者购车时比较犹豫,但如果有一个很容易换购方式,对于客户买车将是一个促进。3.增强产业关联性。欧美国家的大型汽车租赁企业都与汽车生产企业、汽车销售企业、金融企业、旅游企业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之间或者互相控股、参股,或者汽车租赁企业本身就具备前后关联企业的某些功能。现在已经入世了,国内的汽车租赁业绝不能再孤军奋战,必须形成关联资源优势,互相扶助。

篇(7)

我国公路系统的机械设备管理较长时间都是采取行政干预手段,由于机械设备大部分是上级无偿调拨的,上级主管部门对机械设备具有管理权,而施工企业只有使用权,因此造成多数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较为普遍,如设备重复购置,设备利用率低,施工企业的市场意识和自主经营的能力较差等。因机械设备闲置时间过长,利用率偏低,维护工作不到位,不但使管理成本增大,还造成资产的严重流失。例如,在压路机、摊铺机、沥青洒布车、搅拌机等施工设备的购置问题上,因企业购置的种类繁多,数量较大,多数设备又不能充分使用,造成使用率较低,长期闲置和资产浪费严重。

2.设备维修保养质量差

设备维修保养大多在时间、部位和质量上达不到要求,造成设备实际状况的恶化和维修费用的增加。随着进口设备的大量引进,对设备的使用、管理和维修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国内大多数施工单位因缺少受过专门培训的管理、使用和维修人才,以及必要的检测手段,整体技术力量均较弱,无法独立解决进口设备的维修问题。例如,很多企业还没有自己的保养队伍或维修车间,出现设备及零件损坏或需要保养时,多数情况是委托个体维修店来完成,由于其技术力量有限,充其量也就是换换件而已,使很多通过维修保养就能解决的问题,都采取了换件,既加大了维修保养的成本,又增加了企业负担。

3.设备折旧率偏低

由于大部分企业普遍采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分类折旧法(1986年起实行分类折旧),即施工机械设备使用14年,年折旧率为7.2%;机械运输设备使用10年,年折旧率为9.6%。由于设备折旧年限偏长,设备折旧率偏低,造成折旧基金不足,阻碍了机械设备更新改造工作的开展。随着交通公路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一批新型的施工机械设备投入到生产当中,但很多企业还执行的是施工机械14年、运输机械10年的更新模式,显然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4.影响设备的保值增值

设备是施工企业里所占比例最大的资产,而且价格高昂,从几百万到几千万元都有,单台的投资几乎就是一个小型工厂的资产。凡不注重或不善于进行机械设备经营管理的企业,不仅会导致大型机械设备的长期闲置,利用率低下,资产收益率小,机械设备长期处于亏损的状态,还会使设备处于长期失修,设备折旧费、大修费难以提取的境地,从而影响了设备的保值增值。

二、实行社会化的设备租赁经营方式势在必行

1.社会因素

实行公路施工设备的社会化租赁经营方式不但势在必行,还是一项极具前景的产业,主要原因如下:

(1)公路建设体制的改变推动了设备租赁业的兴起。由于公路建设全面推行了招投标制,从根本上改变了公路系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吃“大锅饭”的现状。施工单位作为市场的主体,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大幅度降低施工成本。采取设备租赁的办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因购置设备而付出的资金,加快资金周转,避免设备利用率低造成的浪费。特别是一些大型、高端的机械设备,如冷再生机、热再生机等,通过采用租赁的方法,既解决了因资金多无法购置的问题,又能实现短期使用与拥有的目的。

(2)思维模式的改变促进了设备租赁业的发展。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要求施工单位的经营者,必须具有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克服机械设备只为我用,宁可闲置烂掉,也不走出去的狭隘思想,尽最大限度地通过租赁设备等方式,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增加设备的生产能力,避免造成设备闲置的现象,实现机械设备的经营与利润的最大化。

2.技术因素

(1)公路施工技术要求实行设备租赁。因为大多数国家和进口公路施工机械的使用范围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每种机械设备只能完成某项作业。设备利用率容易受到施工作业变更、设备不配套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其闲置,而制约施工企业的正常发展。通过设备租赁,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利用率。由于公路施工中所需的机械设备价格都是比较昂贵的,如摊铺机、铣刨机、搅拌站等,企业如果在一个时间段内同时有两处工地开工的话,仅依靠自有机械设备很难满足施工要求,但又不可能购置多台价格昂贵的设备,一是占用资金量大,二是使用时间较短。所以,采取短期租赁机械设备是个既经济实惠,又便利可行的选择。

(2)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机械设备租赁业务的开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施工工艺的日新月异,大量的新技术和新工艺被不断地应用在公路施工设备上,使得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另外,由于大量引进了新技术,受到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公路施工技术、施工工艺方案也在不断的更新,一些传统的施工方法已被禁止使用,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尽量减少盲目购置设备。因此采用租赁设备的方法,既可以保持施工装备的先进性,又避免了由此而承担的技术落后等风险。

(3)施工机械高新技术含量的提高需要设备租赁。随着公路施工机械设备向大型化、精密化,机、电、信、液、气一体化的发展,进口大型设备日益增多,使机械设备的复杂系数也随之增大。采用设备租赁的方法,不但可以减少施工单位需配备的进口和重点设备的操作人员,也可以减少维修费用的开支。现行的机械设备租赁多采用设备配司机的模式,租赁后可随时开工生产,而提高了使用效率,如汽车吊、塔吊、架桥机等设备租赁,都普遍遵循的这一模式。

三、成立设备租赁公司的重要意义

1.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1)公路企业实施的是以项目法人施工为主的经营方式,改变了原来那种以行政建制为单位组织施工生产的不合理做法,使企业能够以工程项目为基点进行组织施工与生产,并以工程项目成本为中心,在企业内部建立各自独立的经济核算体系,客观上营造了将设备推向社会的内部利好环境,方便了对外开展设备租赁经营业务的途径。

(2)机械设备租赁市场的产生正是满足了这一发展需求。同时,企业的设备机械及人员由成立的租赁公司进行经营管理,可以减少企业内部的机构设置,利于精简人员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因此,建立租赁公司是深化公路施工企业改革,实施项目法人施工制的重要条件,也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

篇(8)

企业除负责招标工作的人员熟悉《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

这一计价方式外,企业管理者及项目经理仍习惯于沿用传统的“量价合一”的计划模式想问题、办事情,缺乏对当前计价管理的“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动态管理的了解。

2.项目管理部责任不明确。

多数企业缺乏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的学习,对“成本管理的主体是施工项目部,项目经理应是成本管理主体的责任人”这一概念的认识不足。

3.企业未能建立起内部定额

由于长期不注重施工过程中实际消耗数据的收集,对于铺一平方米花岗岩,铺一平方米草坪,浇一立方米混凝土,种植一棵树,叠一吨假山等,到底需要消耗多少人工,需要多少材料、几个台班等,一直依赖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定额,导致无法确定准确地实际施工成本。

4.责任成本测算滞后。

由于投标报价仍是依据国家预算定额,还未能通过成本预测直接计算投标价格,因此对完成项目研究需要多少钱,在议标时到底能做多大幅度的让步,很难做到心中有数、不能按照实际所需的人、材、机费来分析测算成本,而只能采用套定额、请分包(供应)商报价的方式。

5.经济与技术严重脱节

由于投标报价采用清单报价,投标时往往不读图纸,不将施工组织方案掺和进来,在施工过程中缺乏对实施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评估,从而使成本管理失去了技术优势的支持。

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

1.转变组织构架

由于过去的公司、分公司、工程处、工程队的兵营式管理模式,向直接的公司管理层次、项目操作层次、岗位责任层次的管理模式的转变。

2.分清职责范围

公司管理层次主要负责责任成本的确定,对项目进行过程监督、服务、核算及兑现工作。而项目层按照下达的责任成本,进行施工管理成本的核算和操作,岗位层负责具体工作,对分解的责任目标明确,接受管理层和项目部的管理和监督。

3.控制两个极端

建章立制是管理工作的基础,要严格成本控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方法,分工明确、关系明晰。控制两种极端的现象发生,一是以包代管,即公司管理层对项目成本的管理持放任态度,强调结果而不注重过程;二是越俎代庖,即公司管理层对项目成本管理干预过多,而造成责任不清,互相推诿,影响了项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编制合理的目标责任成本

投标报价的确定应通过市场询价、估价、报价3个阶段预测出直接成本,最后由公司的高层管理人确定需要在这个预测成本上另加的公司管理费、期望利润、不可预测的费用所组成的投标报价。中标后责任成本的确定要根据自己内部定额进行拆分,绝对不能使用以往以定额为基础和费用系数的测算办法,必选按照每一个子目对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分析后进行单独测算,其他直接费、现场管理费需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进行核算。责任成本预算的编制是以投标预算为基础,根据不同情况,可以适当调整,一个严重脱离实际的责任成本预算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必须在项目开工前将它完成,确保责任成本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使管理层和项目层两方面利益不会因为客观情况的影响而产生巨大的内耗。

落实成本管理过程的控制

1.人工费的控制

坚持以劳动定额为基础,制定责任单价,以完成合格工程数量的多少来确定的原则,减少重复用工,改变传统的按出勤天数的结算计价以及流于形式的工程数量测定不准、验工计价把关不严、乱签点工、乱签费用的承包方式。也可以结合现场的实际,进行计件承包,保证人工费的节约,管理层重点进行总量控制,定期指导单价。

2.材料费的控制

由于供货渠道不一,加上市场波动因素,选购材料时应当货比三家,价比三家。各层次责任人需根据公司和项目部的采购权限,分别承担各自的责任,建立材料单价逐级审核制度;项目部消耗的各种材料,需进行限量领用。

3.机械费控制

关键在于机械的使用采取租赁和自购的方式进行价格比较,同时需对施工方案进行不断优化,提高机械使用率。

4.费用管理

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数量,加强固定资产投资、使用的管理,规范办公、通讯、差旅、招待费的指标控制,对日常使用的水、电、煤气要有节约措施,本着合理、高效的原则,控制各项费用。

除上述几项外,还需注重合同、商务签证、质量、工期、安全管理工作,同时也不能忽视索赔、回收工程款的工作,由此每个环节都需时刻保持受控状态,

篇(9)

二是临床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整合。临床医学课程整合可实施课程内整合和单病种整合的方式。课程内整合是指在课程内部选择较恰当的主线进行整合,如传染病学以传染病常见症状为主线,整合成几大类疾病按类别进行讲授,这样整合既减少了教学内容的重叠,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单病种整合是指将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和儿科学等课程中同一种疾病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如内科学、妇产科学中弥漫性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儿科学、外科学中先天性心脏病等,通过专题教学和集中教学的形式组织教学,由不同学科的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讲授,从而避免了许多重复的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生对疾病认识的整体观。

三是形成基础医学与临床课程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实施基础医学课程之间、临床医学课程之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之间的整合。基础医学与基础医学课程的整合中导入临床,临床与临床课程整合中结合实用性基础,医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与临床课程交叉教学;基础课程教师定期到临床进修,基础与临床教学内容相互渗透;打破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学科界限;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互融合,按人体器官系统的大体结构、显微结构、生理过程、生化反应、常见疾病症状、病理生理、病理解剖及治疗等方面进行讲授。

篇(10)

现今,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市场竞争日益剧烈,作为中小企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步,就必须不断的完善企业的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作为企业正常运作的核心内容,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然而企业对财务管理的认识还不够健全,使得企业的财务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因此,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的中小企业都是私营企业,因此,在企业决定重要事务的时候,都是由老板的个人意愿来决定的,这就使得企业的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并且这些私营的企业大多都是对销售要求较高,而对理财却不够重视,总是盲目的认为,只要企业的业务量够大,就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质量,企业的质量和企业的内部管理,甚至和财务管理都没有多大的联系。并且,有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意识不强,使得他们还是沿用以前传统的管理方法,使得企业跟不上市场的发展需求,企业失去监控的力度,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中小型企业投资能力弱,缺乏科学性

作为中小企业,他们大多的资金来源都是来自于金融机构和银行的支持,但是一些金融机构觉得中小企业资金不够雄厚,没有稳定性,因此,不愿意投资和借款给中小企业,这就使得中小企业的投资能力较差,缺乏科学性。而且就算一些金融机构或者银行愿意借款给中小企业,他们也会开出比其他大企业高的贷款利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小企业的成本。除此之外,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所以大多都是看重眼前的短期目标,为了能够减少他们投资的风险,他们都是希望尽最快的速度收回投资金,所以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的情况,造成中小企业一直停滞不前,无法真正的提高企业的效率。

3.管理薄弱,内控不严

中小企缺乏一套完整的资金管理制度,对资金的去向没有严格的把控,从而造成资金出现闲置或者不足的情况,并且企业的资金在周转的时候,会出现周转缓慢的情况,使得企业回收资金困难。此外,中小企业没有安排专人负责资金的赊销政策,因此,使得应收账款无法及时的兑现,以致形成呆账和死账,而且一些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够到位,当出现资产变少的情况,却无人追究,使得原材料、半成品出现资产浪费的情况。企业内的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较低,有些甚至不是财务专业的人才,这就会造成财务管理力度不够,使得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出现混乱的情况。

二、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1.应全方位转变财务管理理念

财务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企业的每项财务活动都是由人发起、操作和管理的,其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智慧和努力程度。因此,在财务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调动企业内部所有员工都参与到财务管理中来,形成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作用。作为企业管理层,应以身作则,要及时的转变财务管理理念,树立财务管理意识,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在制定财务管理的目标的时候,应该和企业管理的目标保持一致,并且要对企业管理体制和机制进行创新,切实发挥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核心的理念,把财务管理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当中。企业要聘请具备专业财务管理素质的人才,来强化财务管理在资金筹集、投放、运营及收益分配中的作用,并且具备承受和消化冲击的应变能力,以此来不断的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使中小企业能够一步一步提高自身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2.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作为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中小企业缓解融资的困难,并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和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高融资的能力。各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快完善符合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金融服务体系,对于一些在金融机构借款的中小企业,要给予他们适当的补助,减少中小企业的资金负担,要进一步深化银行业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建设一批定位于与小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小型金融机构,鼓励银行对中小企业开展融资的信贷业务。除此之外,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市场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深入推进技术与产品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冲击能力,尽快满足必要的授信条件,提高企业的信用度,从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3.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财会人员的管理素质

近两年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混乱、账目不清的情况时有发生,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该加强财会队伍的建设,使财务人员具备财务管理的意识,要求会计人员持证上岗,让财务管理人员参与到企业的各项决策当中去,让他们明白财务在整个企业管理当中的重要性。要加强财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对会财会人员进行各种形式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积极传授会计职业道德知识,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促进会计人员自觉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同时,紧密结合现实举办一些违反财经法纪及经济犯罪案例分析讲座,使会计人员从中汲取教训,自我对照和自我调整,增强对各种不正之风的抵抗力。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的改善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工作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起着决策和参谋的作用,但是想要做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就应该建立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并且能够及时的根据市场的动态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来采取解决的对策,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中小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实现企业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026-0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习型组织越来越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面对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我国企业只有创建学习型组织,才能使企业不断创新,真正赢得竞争力。

1 学习型组织的概念

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对学习型组织的理解,我们首先要对学习的方式有一定的认识,学习一般有三种类型:个人学习、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这三种方式是不断深入的,个人学习是基础,组织学习是过程,而学习型组织是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另外,学习型组织对人性的假设是“自我超越人”,区别以往的人性假设(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等),其最大的特点是把组织成员看作不断成长的、可以通过学习而不断提高的。

2 我国企业构建学习型组织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2.1 我国企业构建学习型组织的现状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确切地说自彼得・圣吉提出学习型组织这一理论以来,我国企业积极地响应并加入到了这一组织的行列。2003年至今,构建学习型组织的企业进入到了初步小结和树立创建典型的深入探索阶段。2004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中确定上海宝钢集团等31个企业作为教育部职成司联系单位的通知》;8月,委托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联合行业职工教育工作协作会、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在济南市召开了“学习型企业创建实践高级研讨会”,将114家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经验材料汇编成册,对近年来学习型企业创建的经验作了阶段性总结。2004年10月17日,九部委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创争”活动现场推进会,授予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海尔集团、兴隆庄煤矿等23家单位“全国创争活动示范单位”称号。目前已有38家企业获此荣誉称号。在地方政府和行业的推动下,更多的企业投身于创建活动;部分先行企业开始获得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经验。据教育部职成教司的统计,2007年我国创建学习型企业总数为172595家。

2.2 我国构建学习型组织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缺乏学习主动性。

缺乏危机意识,是国有企业员工普遍存在的现象,虽然国企在人力资源上注重了人才的吸收,但整体来看,员工文化素质不高,员工知识化程度低,同时,国企大部分员工是从计划经济下延续下来的,在他们的观念中,国企就意味着铁饭碗,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在学习中,员工普遍都抱有“要我学习”的观念,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2)企业文化的障碍。

学习型组织的文化应能体现科学精神、共同价值观、团队精神等文化要素。对照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不难发现:近年来,我国很多企业的组织文化建设往往流于形式,空有其表,很多企业文化的传播常以行政指令形式出现,没有真正形成一种开放的、鼓励创新、促进沟通与共享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经常显得呆板、雷同,致使企业价值体系缺乏吸引力,组织凝聚力下降,合作意识弱化,人的流动性日益增强。

(3)组织内部环境的局限。

学习的历程是一种行为的改变,且这种改变是从内到外的,只有本人愿意学习改变时,学习才真正起作用。人们只有在激活自主学习的环境下,才会激发学习力,因此,组织学习的关键在于塑造自我学习的环境。然而,一些企业的组织环境设置,一味地追求组织学习的基模,绑死在一些固定的模式上,过于注重知识构架、而且培训形式单一,忽视了对员工学习能力的培养,员工的学习是被动的吸收知识,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更谈不上创新。

基于以上的原因,一些企业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也制定了一些方案和措施,但往往是流于形式,不能长期坚持下去。

3 构建我国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对策和建议

我们应该看到学习型组织的更好完善将有利于企业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能使企业更好地融入到21世纪的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中去。因此对构建学习型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转变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自主学习观念

创建学习型组织,首先要改变员工“少小求学,老大图闲”的旧观念,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树立发展观念,危机观念和创新观念。国有企业应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对员工进行思想建设,培养员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国家和企业的发展变化。要树立员工危机意识,使员工自主自觉学习,只有永葆创新观念,才能不断突破旧的思维模式的束缚,只有自主学习,不断创新,才能适应企业的不断发展,才能保持企业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 构建共同愿景,营造氛围

对于一个大型的企业来讲,应该建立起所有员工的共同愿景,也就是员工的共同理想,它能使全企业不同个性的员工凝聚在一起,朝着组织的共同目标前进,齐心协力开创新局面,创造组织新命运。只有当员工致力于实现共同关注的愿望时,才能产生创造性的学习,不断增强学习力,组织目标实现的同时,企业员工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自我愿望也得到了实现。因此,国有企业应集思广益,鼓励员工提出建议和方法,促使员工关心和思考企业面临的问题,形成“企业发展,人人有责”,使全体员工朝同一目标共同努力。

根据企业实际,我们可以把共同愿景概括为:提供优质服务,以消费者的满意度为宗旨。为了实现共同的愿景,企业应加强组织学习,及时地将企业的共同愿景、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经营战略、经营宗旨、经营准则传达下往,让全体员工知晓、明白、把握,在组织层面对个体学习、团队学习进行引导和激励,使企业和员工形成一种独特的行为和思考方式,并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使个人愿景、团队愿景与企业愿景目标一致,汇聚成企业的强大推动力。

3.3 搭建学习平台,完善学习制度

在形成了学习氛围之后,企业还应该及时搭建学习平台,并形成完善的学习制度,通过物质投入和制度规范两个方面巩固前期的创建成果。搭建学习平台,首先可以向企业的中高级员工倾斜,他们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次,向同行业企业学习,不断地增强竞争实力。

3.4 制定配套制度

创建学习型企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要保证学习效能的最大化,必须通过创新,建立健全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

(1)建立领导责任制度。

成立由公司主要领导参加的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人力资源部、研究发展部负责制定创建计划并组织实施。公司年度工作计划中明确各部门创建工作的任务和目标,部门年度工作计划中要有具体的创建安排,员工个人计划中要有学习内容;主管领导定期了解分管部门创建活动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及时加以指导和纠正;公司主要领导通过年终、半年工作会进行总结和评价。

(2)建立鼓励评价制度。

把学习型部门建设作为部门经理业绩考核及部门季度绩效考核的内容,部门经理要及时向员工反馈考核结果,明确指出存在的不足或需要改进的方面,指导员工通过学习,改进工作;把创建活动与员工绩效考核挂钩,奖励、重用那些学习创新能力强的员工;抓好标杆管理,通过设定标杆,引导、支持员工与部门向公司内外先进的生产、管理实践学习,在公司内合理运用这些知识,在部门之间达成知识、技术、数据的共享,并对标杆个人或部门给予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奖励。

(3)建立物质保障制度。

建立配套管理制度,确保创建活动有序推进,确保所需要的教育培训设施、文化设施、图书杂志、学习场所、各种学习活动等能够有充足的经费保证。

3.5 加强监督管理,保证措施的实施

成立创建学习型企业推进委员会,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公司学习型企业创建规划,指导、督促各部门、各单位开展创建活动,把握方向,控制节奏,保证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目标。委员会在宣传科设立创建办公室,负责创建活动日常的组织协调、学习培训、监督检查、效果评估等工作。

4 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经济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商品经营中的市场竞争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越来越剧烈。而中国加入WTO后更使得许多企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如何增强实力,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这是摆在广大企业家面前的重要课题。21世纪是强调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世纪,是强调把“人作为发展中心”的世纪,创建学习型组织已成为必然趋势。许多企事业单位也认识到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性,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有识之士投身到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