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未来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与其他企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天天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重点是在教育领域,从它的展位风格就可以看出来,主体色调是健康的绿色,工作人员亲切朴实,整体给人的感觉非常舒服。教育领域的云技术怎样应用?天天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戴万谋先生有很多话要说。
家校通智能平台
天天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本次高交会上展示的,是一种开放式的家校通沟通平台——“天天上智能家校平台”,采用了云技术,通过网络的方式,传送图片、表格,声音、视频等,同时也为学校领导提供一些基本的管理与沟通工具。“无论电信、移动或是联通用户,也无论手机、电脑,只要可以上网就能够使用。”戴万谋说。
除了智能家校平台,天天上还推出了数字校园管理系统,智能校车系统便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天天上智能家校平台”配合“智能校车管理系统”,可将孩子的上下车位置情况由系统自动发给家长,这样家长可以提前安排时间接送孩子,确保他们的安全。而配合“天天上智能一卡通系统”,家长可以了解到孩子进出校门的时间,孩子在学校食堂或者超市的消费情况。
天天上智能家校平台对于所有学校开放,主要针对中小学生,基本内容免费,注册后就可以使用。另外还有一些增值项目,是专门的定制化服务,比如校网,家网与班网。天天上智能家校平台超越了以前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单向短信沟通方式,可以实现老师、家长和孩子三方之间的同步沟通互动,只要简单安装手机自助终端,便可以实现在手机与手机、电脑与电脑、手机与电脑之间的信息同步自由互动,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办公室,即使是在游乐场,都可满足随时随地无障碍沟通的需要。
教育领域的腾讯
天天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深圳市认定的双软企业,拥有一支优秀的具有丰富经验的软件研发和管理团队。目前为止,它的技术在国内领先,是在这个领域里做的最全面,最完整,最突出的一家。
今天来到这里令我无比兴奋。我们会场南面的“鸟巢”,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举办地。今天早晨,我乘车行驶在北四环路上,当我猛地看到那座雄伟建筑的时候,不由得想起了2008年8月8日那个夜晚,我相信,那天晚上会令许多人记忆犹新。中国体育代表团进入“鸟巢”的那一刻,令我永生难忘。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场景,虽然不为人所知,但同样令我无比震撼。
那天,在中国代表团入场之前,所有人都在“鸟巢”外面静静地列队。就在距离体育场入口不到200米的地方,我领到了中国国旗,此时场外其他国家的队伍大都已经入场,一大群在外场服务的志愿者聚拢到了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周围,目送我们入场。突然间,“中国加油!”的口号声从他们当中迸发出来,整个代表团立即被他们所感染,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迅速释放出来,汇成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呐喊:中国加油!中国加油!
我不由自主地加入到了这巨大的洪流中,当时,我深切地感到不论是运动员,还是志愿者,虽然并不认识,虽然各自的学识、背景不同,但在那个时刻,我们彼此没有距离。之所以大家的心贴得如此的近,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感受,共同的激情,共同的渴望,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同龄人,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青年!
据我观察,今天到场的来宾青年人居多,如果考虑到心理年龄,我认为在座的所有人都是青年。有没有人反对?没有,我很欣慰,因为判断正确。
我出生在1980年,一个与生俱来的称谓伴随着我们这一代人,那就是——“独生子”,此后又出现了“小皇帝”、80后、90后以及各种各样的“二代”……这些称谓或多或少带有消极的成分。但我的观点是,积极和消极就像阴阳太极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一种单方面的判断,都不是全部。
不能因为有人上体育课 脚找学校索赔就说我们弱不禁风,因为有更多的年轻人在运动场上奋勇拼搏;不能因为有人在微博上炫富就说我们虚荣,因为社会上有更多的年轻人在努力工作,正在凭借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不能因为看到有人拒绝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就说我们冷漠,因为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已经或者正在投身到社会公益的洪流中去,从抢险救灾,到保护动物,从关爱他人,到志愿服务……
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我庆幸,自己是一名青年,这意味着我还有机会,还有机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即使失败了,我还可以重新再来。
青年,应该是富有朝气的一群人,我们都在追寻理想,渴望成功。虽然,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但如何迈向成功,却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一道课题。坦白地讲,我的运动生涯不算十分成功,但至少有几点感受希望和大家分享。
人生目标
首先,成功需要清晰的人生目标。我认为应该将人生的大目标在不同的阶段分解成几个不太好高骛远的小目标,才能获得不断前进的动力。
我在退役仪式上,特别感谢了两个人,他们是王治郅和奥尼尔,正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我才获得了不同阶段的人生目标。我从1995年开始专业训练的那一天,目标就是成为像大郅一样优秀的运动员。当我加入NBA的时候,目标就是奥尼尔,我曾送给奥尼尔一张贺卡,上面写着:“感谢你的鼓励,你是我景仰的人,我的目标是:和你一样棒。”从此之后,我每天都加倍努力,努力去迎接每一次的训练和比赛,几年下来,在追赶的同时,我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有了目标,更要努力去实现它。我之所以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客观上讲有年龄的优势,但我在这里可以负责任地讲,在追求目标,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捷径,我的经验只有一条,那就是“珍惜每一天的时间”。
团队合作
第二,成功需要团队合作,换句话讲,是需要通过团队的成功实现个人的价值。过五关斩六将、单骑救主……这些事情在电影里、游戏里或是体育比赛的某些特定时间或许可能,但在现实社会当中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现实当中的成功,往往都是团队的成功,而每个成功个人的背后,往往都有一支优秀团队的支撑。
也许,你的天赋很高,甚至在某个时段决定了团队目标能否实现。当顺利的时候,大家自然而然会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此时即使有一些矛盾、摩擦,也无关紧要。但是在逆境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作为团队的核心力量,既需要“站出来”承担责任的勇气,更重要的是理性的自我反省,团结大家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相信,人的天赋各有不同,但每个人总有自己擅长的东西。不能因为自己的天赋,就忽略了团队中别人的存在,也不能因为自己的天赋一般,就不再坚持自己的理想。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在团队当中获得自己合适的位置,并最终帮助大家一起获得胜利。
教育的力量
青年人的成功需要发挥教育的力量。在这里我所说的教育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培养三好学生、高考状元、奥数英雄,而是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具体地讲,就是一方面要鼓励更多的青年人不断学习,自我发展;另一方面要为青年人创造机会,去想象,去尝试,去创新,甚至是去犯错误。唯有如此,青年人才能真正担当起社会发展的责任。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在信息爆炸的当今世界,我们不懂的东西实在太多,尤其是我。正因为如此,我在退役之后选择了进入大学校园,重新拿起课本。坦率地讲,我第一节数学课完全没有听懂,只是唤醒了十几年前关于数学课的一些模糊的记忆。但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只要每天都能提高一点,最终一定会有所收获。况且,读书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很好的生活状态,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太急功近利,不能简单地把读书和有用没用挂钩,和冷门热门挂钩,读书同样应该和兴趣和境界挂钩。借此机会,我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加入到终生学习的行列中来,毕竟,“知识就是力量”。
“失败是成功之母”。我想,这句老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不怕失败,二是要总结经验。如果在年轻的时候犯些错,那至少还有大把的时间去总结,并且把得到的经验运用到一生中去。
我NBA职业生涯总共投进了3362个球,总共出手了6408次,这就意味着,我失手了3046次。还有,我总共1304次失误。我犯的这些错误,也构成我职业生涯的一大部分,如果没有这4000多次错误,我也成不了今天的我。我的这个例子可能有些片面,因为NBA毕竟对我比较宽容,允许我犯了如此多的错误。这就引出了另一个话题,许多青年人主观上愿意尝试新的东西,挑战自己,并且具备犯错误的勇气,但他们之所以害怕犯错误,是因为犯错误的成本太高。犯一次错误往往失去了改正的机会,甚至影响前途。借此机会,我希望社会各界对青年人宽容一些,允许他们改正错误,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使得青年人获得更加有利的成长空间,社会才更具活力。
文化差异
接下来,我谈谈文化差异。在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走出国门,或求学,或创业,同时,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这就意味着,很多人都要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文化差异自然就摆在了每个人的面前。其实,即使在中国,不同地域也存在文化差异,我有时甚至认为北京和上海之间的文化差异不比中国和美国小,这就意味着谁都不得不面对跨文化沟通。
仅就我的经验,要克服文化差异首先要找到文化的切入口,也就是文化的共同点。虽然各种文化的背景不同,但许多东西都是相通的。比如友善的态度,诚信的品德,对于家庭的责任和对于事业的执著追求……只要把握好这些共同点,本着的原则去与人交往,文化差异就显得不那么棘手了。
还有就是个人道德和情操的养成。经验告诉我,在道德素养高的人群中间,文化差异显得微乎其微,只要做好自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开放的心态,环境的影响也就不十分重要了。人生百年,能有机会在自己不熟悉的环境里增加体验,吸收不同背景下的思想文化财富,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想,有了这种态度,容忍暂时的不认同,甚至融入不同的文化,也就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了。
他,就是姚明。
他带给人们的思考已经远远超过了体育本身。对祖国的情感,对责任的担当,都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青年楷模。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今天来到这里,我想起了2008年8月8日那个夜晚。中国体育代表团进入鸟巢的那一刻,令我永生难忘。入场前,所有人都在鸟巢外面静静地列队,等待着那个庄严、神圣的时刻。就在距离入口不到200米的地方,我领到了中国国旗,此时一大群在外场服务的志愿者聚拢到了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周围,突然间,“中国加油”的口号声从他们当中迸发出来,整个代表团立即被他们所感染,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迅速释放了出来,汇成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呐喊:中国加油!中国加油!
我不由自主地加入到了这巨大的洪流当中,当时,我深切地感到:不论是运动员还是志愿者,虽然并不认识,虽然各自的学识、背景不同,但在那个时刻,我们彼此没有距离。之所以大家的心贴得如此之近,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感受、共同的激情、共同的渴望,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同龄人,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青年!
我出生在1980年,一个与生俱来的称谓伴随着我们这一代人,那就是――“独生子”,此后又出现了“小皇帝”“80后”“90后”以及各种各样的“二代”……这些称谓或多或少带有消极的成分。但我的观点是,积极和消极就像阴阳太极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一种单方面的判断,都不是全部。不能因为有人因为上体育课崴脚找学校索赔就说我们弱不禁风,因为有更多的年轻人在运动场上奋勇拼搏;不能因为有人在微博上炫富就说我们虚荣,因为社会上有更多的年轻人在努力工作,正在凭借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不能因为有人拒绝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就说我们冷漠,因为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已经或者正在投身到社会公益的洪流中去,从抢险救灾,到保护动物,从关爱他人,到志愿服务……
青年,应该是富有朝气的一群人,我们都在追寻理想,渴望成功。虽然,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但如何迈向成功,却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一道课题。我个人的运动生涯不算十分成功,但至少有几点感受希望和大家分享。
第一,要有目标。我在退役仪式上,特别感谢了两个人――王治郅和奥尼尔,正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我才获得了不同阶段的人生目标。我1995年开始专业训练的那一天,目标是成为像大郅一样优秀的运动员。当我加入NBA的时候,目标就是奥尼尔。我曾送给奥尼尔一张贺卡,上面写着:“感谢你的鼓励,你是我景仰的人,我的目标是:和你一样棒。”从此之后,我每天都加倍努力,努力去迎接每一次的训练和比赛。几年下来,在追赶的同时,我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有了目标,更要努力去实现它。在追求目标、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捷径,我的经验只有一条,那就是“珍惜每一天的时间”。
第二,成功需要团队合作,换句话讲,是需要通过团队的成功实现个人的价值。过五关斩六将、单骑救主……这些事情在电影里、游戏里或是体育比赛的某些特定时间内或许可能,但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现实当中的成功,往往都是团队的成功,而每个成功个人的背后,往往都有一支优秀团队的支撑。
也许,你的天赋很高,甚至在某个时段决定了团队目标能否实现。当顺利的时候,大家自然而然会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此时即使有一些矛盾、摩擦,也无关紧要。但是在逆境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作为团队的核心力量,既需要有“站出来”承担责任的勇气,更重要的是理性的自我反省,团结大家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有一段时间队里的气氛有点儿紧。我提议大家一起吃顿饭,既为了放松一下,也为了沟通。吃饭的时候,大家谈到了各自对北京奥运会的渴望和目标,虽然谁也没说什么豪言壮语,但大家的心融合在了一起,产生了共鸣。当时,我们球队的第13名队员、来自浙江的丁锦辉也参加了。这里和大家解释一下,奥运会男篮比赛每个队伍只能有12人报名,第13人则意味着他最后一个被淘汰。国家队集训备战时人很多,随着奥运会的临近,一个个队友陆续离队,小丁成了最后一个被排除在奥运会名单之外的人。但主教练还是要求他跟队训练,小丁选择了默默坚持。当时国家队上午在体育总局训练,小丁和我们一起练;球队下午到五棵松篮球馆适应场地,小丁没有证件,不能进奥运场馆,只能独自在家。老大哥李楠提议大家一起敬小丁一杯酒,因为小丁不仅代表他个人,还代表所有为北京奥运会备战做出贡献但是已经离开的队友们。喝完这杯酒,我立刻感到肩膀上的担子沉了许多,感觉所有无缘参加奥运会的队友们的梦想只能由我们这些人去实现了。
小丁目前已经是国家队中稳定的一员。他并不是一名得分手,而是在防守和篮板球上有专长,我们称他这种类型的球员为“角色球员”,或者说是“蓝领球员”。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大多数天赋不是很高的人来说,在团队中也有机会获得成功。因为无论天赋高低,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事情,只要坚持不懈地做好这些事情,机会一定会来。
我相信,人的天赋各有不同,但每个人总有自己擅长的东西。不能因为自己的天赋出众,就忽略了团队中别人的存在,也不能因为自己的天赋一般,就不再坚持自己的理想。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在团队当中获得自己合适的位置,并最终帮助大家一起获得胜利。
第三,青年人的成功还需要发挥教育的力量。在这里我所说的教育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培养三好学生、高考状元、奥数英雄,而是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具体地讲,就是一方面要鼓励更多的青年人不断学习,自我发展,另一方面青年人要创造机会,去想象,去尝试,去创新,甚至是去犯错误。唯有如此,青年人才能真正担当起社会发展的责任。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在信息爆炸的当今世界,我们不懂的东西实在太多,尤其是我。正因为如此,我在退役之后选择了进入大学校园,重新拿起课本。坦率地讲,我第一节数学课完全没有听懂,只是唤醒了十几年前关于数学课的一些模糊的记忆。但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只要每天都能提高一点,最终一定会有所收获。况且,读书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很好的生活状态,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太急功近利,不能简单地把读书和有用没用挂钩,和冷门热门挂钩,读书同样应该和兴趣与境界挂钩。借此机会,我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加入到终生学习的行列中来,毕竟,知识就是力量。
失败是成功之母。我想,这句老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不怕失败,二是要总结经验。如果在年轻的时候犯些错,那至少还有大把的时间去总结,并且把得到的经验运用到一生中去。我NBA职业生涯总共投进了3362个球,总共出手了6408次,这就意味着,我失手了3046次。还有,我总共有1304次失误。我犯的这些错误,也构成了我职业生涯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这4000多次错误,我也成不了今天的我。
接下来,我谈谈文化差异。在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走出国门,或求学,或创业,同时,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很多人都要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文化差异自然就摆在了每个人的面前。其实,即使在中国,不同地域也存在文化差异,这就意味着谁都不得不面对跨文化的沟通。
仅就我的经验,要克服文化差异,首先要找到文化的切入口,也就是文化的共同点。虽然各种文化的背景不同,但许多东西都是相通的。比如友善的态度、诚信的品德、对于家庭的责任和对于事业的执著追求……只要把握好这些共同点,本着的原则去与人交往,文化差异就显得不那么突出了。
还有就是个人道德和情操的养成。我的经验告诉我,在道德素养高的人群中间,文化差异显得微乎其微,只要做好自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开放的心态,环境的影响也就不十分重要了。人生百年,能有机会在自己不熟悉的环境里增加体验,吸收不同背景下的思想文化财富,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想,有了这种态度,容忍暂时的不认同,甚至融入不同的文化,也就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了。
朋友们,自信和希望是青年人的特权,希望属于青年,但更属于有志青年。
什么叫情商?情商就是让别人信任你、喜欢你的能力。被人信任的前提是具有讲诚信的人品、人格,待人诚恳。同时,学会分享、互相帮衬也是情商至关重要的内容。什么叫逆商?逆商就是面对困难、挫折和失败时的抗打击能力和自我鼓励能力。学校和家庭应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孩子从失败中站起来,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美国有一位物理学家叫普利兹尼,他小时候有一次物理考试只考了8分,老师并没有嘲笑他,而是鼓励他,但普利兹尼仍有畏难情绪。于是,老师想出了一个特别的方法:下一次考试别的同学考60分及格,而普利兹尼只要考到9分就算及格。于是在那次考试中,普利兹尼考了28分,算是及格了,但依然是全班最低分,似乎没有理由得到表扬,但老师又想到一个巧妙的办法:奖励进步最大的人。他将全班同学这次考试的分数减去上一次考试的分数,结果考28分的普利兹尼成了进步最大的人。在老师的巧妙鼓励下,普利兹尼对物理产生了极大的学习热情,最后成为了一位物理学家。
总而言之,三大“商素”决定一个人的成就,其中智商只起到20%-30%的作用,情商和逆商所起的作用更为显著。
那么如何真正实现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教育?除了上面提到的三大“商素”的培养之外,我觉得也许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实行心情教育。纵观山峦叠翠,沐浴晨光雨露,欣赏漫天繁星——这就是心情教育。孩子的心情教育、家庭的心情教育、学校的心情教育,这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心情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的心情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中国的学校很少组织春游等活动,顾虑的是这类活动可能会发生意外,而一旦有意外,学校与家庭之间将水火不容。相比较而言,国外与中国的情况明显不同。国外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挑战项目,比如野外徒步20天,锻炼学生的野外基本生存能力。项目启动之前,家长需先签“生死协议书”,一旦发生意外,学校不负任何责任。这种在国内看来不可思议的项目在国外运行得非常顺利。这源于国外整个社会和学校教育配合一致。
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代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飞速发展,同样教育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日益先进,现代教育技术已应用到教育的各个领域。
1.“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概念
“英特尔未来教育”是英特尔公司为支持计算机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而设计的一个全球性的教师培训项目。“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以学生为中心,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资源共享,协作学习等一系列教学思路值得借鉴,实现基于信息技术手段和资源的教学设计。“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教学形式是以小组的形式,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合作和互助学习。在此过程中,可以实现师生、生生、人机等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展示学习的自由主动性,实现真正的意义建构。
2.“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模式
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模式主要表现在它的程序中。“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教学程序如下所示:确定主题―创设情境―合作交流―意义建构。
2.1确定主题。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依据课程的基本要求进行教材分析,同时进行学情分析,了解所教受的对象的基本情况,在这个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的基本主题。
2.2创设情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各种网络信息资源(如音视频材料、网路素材等),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开放性学习环境,学生自由探索,相互学习,合作探究。
2.3合作交流。在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环境下,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自由的学习、讨论和交流。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展示自己的发现和作品,相互交流,相互评论,相互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实现基本知识的建构。
2.4意义建构。优越的教育技术学习环境,以及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实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明白掌握知识建构的的方法、过程及其重要意义。
3.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英特尔未来教育对教育观念的影响及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1英特尔未来教育在许多方面体现了当代教育改革的特点,反映了许多新的教育观念,主要有:
A信息技术的学科整合及案例教学:通过配套光盘和专用网站提供电子作品范例。
B合作研究学习: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专题,收集材料或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仅仅作为指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并且实现师生的有效合作。
C资源利用及反思型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英特尔未来教育观念指导下,教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教学设计,以自身独到的教学方法,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内容的传递,完成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过程分析和教学反思。同样教师学会设计量规来评估学生电子作品和指导学生的学习。
3.2互联网对教育观念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的全面应用,给教育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教育模式多样化,教育向大规模化和有效化的方向发展,教师分工更加细致,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人机合作常规化。
3.3英特尔未来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英特尔未来教育,重视学习者,适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应注意几个问题:A.实用:注重使用方便、结构简单、内容充实。B.高效:提高教学效果是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目的。如果能用传统方法,达到同样教学效果,则不必使用多媒体。C.辅助:多媒体不能代替教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只起到辅助作用。D.整合:在教学中,实现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及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的整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4.“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问题设计
4.1问题设计的内容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把问题设计分为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基本问题。内容问题是为掌握单元的知识点而设计的,单元问题是为掌握单元的框架而设计的,基本问题超越了具体的学科问题,是在单元问题的基础上设计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科学技术等哲学层面的问题。
4.2问题设计在教学中意义
A问题设计对教师的帮助
帮助教师关注教学实践,关注学生的发展,转变教学观念,用长期、全面、动态发展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
B问题设计对学生的帮助
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学习,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增强自信心。学生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发奋努力,调动自己各方面的智能攻克难关,战胜学习中的困难时,学习的自信心会得到增强。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能更好地理解和巩固学习的内容,并且能更好地运用学到的知识。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
4.3问题设计要针对教学内容
问题设计应该按照教学目标,联系学科教学内容来进行,要中心明确、针对教学实际、能让学生有效地学习。
4.4问题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问题的设置要源于学生实际生活与学习之中,以及问题设计要新颖、方式的多样、层次的鲜明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同样也促使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4.5问题数量要适中,排列要有序,结构要系统,要具有新异性、探究性,并且环环相扣,层层相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思考分析、综合和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掌握“问题设计”的方法和技巧.精心设计问题,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5.“英特尔未来教育”给我们的启迪
5.1“英特尔未来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英特尔未来教育”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英特尔未来教育”使其求知欲望的增加,推进学生学习迁移。
“英特尔未来教育”是以活动为中心,问题为载体,建立和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新方式的指导下,学生学会探究,感知知识,培养技能,发展个性。
5.2“英特尔未来教育”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角色向重学生发展的转变,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和课程的开发者和评价者,教学成为双向交流的驱动的过程,师生共享信息资源,共同分析知识,教学相长。
“英特尔未来教育”适应了我国课程改革形势的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推动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方法、手段融于学科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一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学研究,1997(3)
[3] 霍巧红,《解答英特尔未来教育》,2006(5)
(二)应用计算机科技改进知识教育方法:
1.善用交互式多媒体教学于物理化学数学……等知识学科,但在国文、道德……类课程重视文字与课本教学,因为我们内心的思考是靠文字而不是多媒体。
2.学生进度导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落实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3.着迷学习:将生涩的教材趣味化、寓教于乐,提高学习兴趣。
4.实境模拟:透过模拟实作,落实学习过程,强化知识应用。
5.知识网络:因特网如一座无远弗届的知识库,可扩展我们的视野。
二、未来的教育必须体认第三波学习时代教育的质变,做出以下的调整或改变:
(一)从偏重“知识教育”转变为“全方位教育平衡发展”:
学校主要在培养孩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的学习能力,教育孩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成为有能力的人。我们可应用计算机科技缩短学习一般知识的时间,把另一部分时间应用在开发潜能、提高学习能力上,以达全方位的平衡发展。
(二)从“集中同步学习”转变为“分散学习”:
善用计算机科技打破时空限制,发展网络学习、数字学习、视讯会议……,以达处处是教室、时时可学习。
(三)从“阶段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
今日信息科技时代、知识爆炸,知识半衰期加速,必须帮助人们建构永不毕业的人生、终身学习,才能跟上后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的脉动。
(四)从“文凭认定”转变为“实力认定”:
未来的社会实力重于学历,以实力认定个人价值,所以学校除培养有道德的人外,更要培养有学习能力,有能力做事的人。
(五)未来的学校:从“generalpurpose”变为“ecialpurpose”,除现在的一般学校外,更增加如补习班型态的某种专门技术及涵养指导的地方,包括实体的与虚拟的,形成“处处皆学校,人人为老师,时时可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六)未来的老师:须具备沟通、使用信息科技能力、并能产生道德示范作用。角色上由“主导者”转变为“辅导者”,注重课程导引、学习评估、生活辅导、生涯指导、创意和潜能的开发五项辅导工作,以培养具创意,有核心专长、具有能满足自己和别人需要的能力的人。
苹果里的星星的故事发生在美国人迪・恩・帕金斯身上。有一天,他的儿子从幼儿园回来,兴奋地向他汇报学到的新东西。儿子郑重其事地拿来一把水果刀和一个苹果,说:“您知道苹果里面藏着什么吗?”做父亲的不以为然:“除了果核还有什么?”这时,儿子便把苹果切成两半。众所周知,通常的切法是从苹果颈部的凸处切到底部的凹处,而他的儿子却横着把苹果一分为二。他刚要批评儿子,儿子却举着切开的苹果说:“看哪,里面有颗星星。”果然,苹果的切面中显示出一个清晰的五角星图案。这个美国人沉默了:他一生中吃过很多的苹果,然而就在举手之间却和再简单不过的发现失之交臂。
这个故事表明,孩子是天生的创造者,这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假如能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空间,他们会发现更多的精彩!
人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只大手紧抓着一只试图挣脱的小手;饭桌前大人一遍又一遍拽回孩子伸向饭桌的小手;课堂上教师不厌其烦地讲了一遍又一遍,学生睁着迷蒙的眼睛机械地迎合着老师,大声地喊着对或不对。这就是几乎包揽了孩子一切的教师、家长。
听了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笔者非常震惊,同时更清醒地意识到应该放手,因为教师的爱忽视了学生的感受,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让学生已经迷失了自我,丧失了自我。郭思乐的生本课堂要求教师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学生自然的本性,让他们做回自己,并且尊重、依赖他们,让他们自己去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才具有着无穷的创造力!
印度哲学家奥修有这样一句话:当鞋合脚时,脚就会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了,也就是说脚在忘我地工作。那么教育如果适合学生,学生就会忘记自我,学习热情、学习效率就会空前提高。
在生本教育实验校的课堂中,笔者发现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自己是否是被大家认可,是否会被人笑话以及教师想要什么答案,他们完全沉浸在所面对的学习之中,没有任何的牵绊,每个学生都是透明的、纯洁的。
在适宜的环境中,一朵玫瑰不用去思考自己如何生长就会美丽。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放手,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生长的乐土,让学生自然地生长,笔者相信学生也一样会成为绽放的花朵!
2 做激扬生命的牧者而不是纤夫
一顿丰美的午餐,教师在精心地挑选自己喜爱的食物端给学生,这就是当前的教育!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把教师的角色定位在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是激励学生自己去寻找水草丰美牧场的牧者。教师如何做好一个牧者?
周日一大早,女儿突然从床上坐起来,瞪大眼睛问道:为什么叫B超而不是叫A超?笔者吓了一跳,还真没有想过,于是让她自己去寻找答案。后来她真的从电脑中找到答案,发现也确实有A超、C超。
由此笔者想到:孩子的想象力如此丰富,或许在课堂上有很多学生面对课堂时有很多的疑问,可教师从来没有给他们说出来的机会,也许真的扼杀了许多个牛顿!
邻居家的小孩上一年级,性格内向,他的妈妈和笔者说起这样一件乐事:这个孩子最近把用完的作业本上带有“甲下”的页都撕下来保存着,而带甲(没有得过甲上)的都扔掉了。为什么?后来大家才明白:这个孩子认为甲下是两个字而甲只是一个字,老师给写两个字不比只给写一个字好吗?
听完这件事笔者心里很不是滋味,教师的评价对一个学生是多么的重要,有时教师真的不要太吝惜和轻率,对学生一句鼓励、一个问候、一个微笑、一个简单的批语,他们都可能会珍藏于心底,也许会成为开启学生心扉向善向美的一把钥匙。
大家知道现在全国闻名的洋思中学(是江苏泰兴的一所农村中学)校长叫蔡林森,他有3个孩子,二子一女,在小学读书时成绩均不理想,大儿子上一年级时还不识数,二儿子上四年级数学考68分后自己改成88分,小女儿小学毕业全镇26个没有考上初中的她占了一位。一个小学教师问:你的孩子怎么一个不如一个?后来蔡林森把他们带到洋思中学,不定资料,也不给补课,让他们每天将内容讲一遍,书本知识日日清、周周清。后来3个孩子都考上大学,有2个还成为留美博士。这件事让笔者看到每个学生都具有的无限的潜力。
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那么作为一个牧者,教师应该怎么做?笔者认为教师需要对学生多一分鼓励,多一分倾听,多一分关注,多一分信任,多一分宽容,多一分理解,多一分等待……教师需要做的很多很多!
3 一起飞翔
生本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处处绽放着教师的智慧。生本实验校的何建芬老师的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课的开头,何老师问:来到华阳大家有什么要说的?其中有一个学生说:老师,这屋里是什么空调呀?何老师回答:用你的眼睛观察!这句简单的回答笔者觉得太巧妙了,因为她不仅仅是告诉学生空调在哪里要自己去看,更重要的是她在向学生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要靠自己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
这节课结尾的一个环节是让学生为听课的教师留下些什么,先用笔画出来,再描述画的是什么,并说说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最后鼓励学生要善于表达自己。这时,何老师说了这样两句话:用语言表达自己,让爱你的人更爱你,让你爱的人更懂你!多么准确精美的语言,笔者一下就记住了这个老师――何建芬!
这种学习模式利用了移动终端的第一个特性——“随时随地和你在一起”。从设计之初,移动终端就充分考虑了用户的使用习惯,如小屏幕、能够最快打开应用等。我们可以利用零碎时间,在任何地方进行碎片化学习,比如学习英语、网易公开课等。
移动互联网脱胎于互联网,很多人认为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的补充和延伸。然而,最初的互联网是给专家用的,设计之初就决定了它的先天缺陷;移动互联网则是给普通人用的,有自己全新的规则,从设计之初就考虑了如何使用方便。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情境感知学习
这种学习模式利用了移动终端的第二个特点——“知道你在哪里”。给学生配备带定位系统的移动终端,基于特定的位置给予特定的服务。如香港中文大学开展的基于卫星定位的户外移动学习实验,教师在网上设计好问题,学生可以拿移动终端到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等特定的地方解决问题。此外,像台北大湖小学的“蝴蝶走廊”、麻省理工学院的“城市游戏”等都是利用了基于位置服务的移动学习。
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互动式学习
当前,巨大的城乡差别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中最突出的一个矛盾。长期以来,学前教育在我国多数农村地区几乎是一片空白。各级政府首先应当关注和解决的是学前教育在农村如何从无到有、从稀缺到普及的发展问题。而城镇应当重点通过减小班额、培训教师、改进理念加强管理等途径,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解决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
早在九年以前,房山区政府和区教委就注重在农村地区逐步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能不说很有远见。他们考虑到农村地区的特殊情况,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采取公共财政支持、降低收费、减轻农民负担等措施。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处于空白状态的情况下,房山区的一些乡镇能够让100%的农村幼儿享受一年学前教育,让97%的农村幼儿享受三年学前教育,这不可不谓了不起的创举。
在学前教育机构建设过程中,可以适度超前发展,但一定要注意避免宝贵教育资源的浪费。从总体上说,我国人口出生率呈逐年递减趋势,随着城镇化不断加速,农村地区的幼儿人数必将不断减少。因此,在学前教育机构建设过程中,要防范简单追求政绩的“”思路,防止出现“空壳学校”。
房山区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合理利用空置校舍,有效整合超编教师资源,用来发展学前教育。在幼儿园教学资源开发方面,房山区也没有一味地和城市攀比,而是成功地调动了这些转岗幼儿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发掘各种乡土学前教育资源。这些都堪称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宝贵经验,值得在全国有关地区推广。
房山区在适当超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过程中,我建议应该着重掌握好未来发展趋势,规划设计好未来发展方向。就学前教育的国际经验看,近年来,幼儿园社会功能的多样化,办园形式的小型化和家庭化,学前教育服务的社区化等,都是普遍的发展趋势,并且已经在促进儿童发展、有效利用幼教资源等方面显示出显著的成效。在一些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在开展正规学前教育的同时,还提供幼儿临时托管、低龄学童上学前或放学后的托管等社会服务。有些国家有众多微型幼儿园不断涌现出来。很多社区建立了幼儿学习中心等,直接为儿童和家长提供亲子教育服务。实际上,我国部分地方社区也已经出现了亲子教育服务机构。对此,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适当给予支持和引导,同时还要加强监管。
下面我们就从理念、应用、趋势几个方面来探讨在线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理念
1. 在线教育让大数据概念落地
大数据在国内备受推崇,在我们的教育行业几经探讨后除了在宣传时强调外,在产品设计、用户需求挖掘上基本上已经回到了朴素的定义――有用、有价值的数据采集、挖掘、利用就是我们目前这个阶段对大数据最现实的选择。大数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有多样的数据采集设备支持,就目前用户的实际应用环境来说,很少有使用开展复杂数据收集的用户条件。其实只要循着挖掘用户强需,寻找最有价值数据这一路径,在用户可承担成本的基础上,即可实现数据的大价值。例如上海英和正在探索的魔法教棒,利用教棒感应学生卡,实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奖励,其数据分析体中不仅能看到学生学习行为的反馈评价,还能够透过学生消费自己所获得的奖励积分,进而探寻到学生对财富使用的价值观。在学生学习、值日、纪律表现等方面我们迈入了一个精彩、神秘的数据宝库。对这些评价、行为数据的挖掘才是真正的探宝之旅。
2. 在线教育真正实现了游戏化学习
游戏化学习始终是大家的美好夙愿,希望它能为改善教学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降低学习难度提供划时代的支持。笔者自2013年关注、跟踪这一领域以来看过很多的尝试,始终未能发现有登堂入室的作品站稳脚跟。其难处首先就是人们对游戏化学习相关理念和认识积累的不足;对如何激励,如何平衡学习与游戏的关系,颇费周章。这一个理念的实现,毫无疑问是需要感性认识的积累、积淀,从而调整人们游戏的预期、设想,实现恰当学习的目标。目前,看国外的CodeCombat、国内的一起作业、朗鹰英语在游戏化方面做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尝试,甚至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一起作业用户反映在学习内容上需要更多加强,目前更多的是依靠激励来维系用户。朗鹰英语的3D英语手游刚刚测试,其利用游戏高频度pk在英语语音、语感和单词拼写及意义的记忆上颇有想象空间。CodeCombat是一款美国编程游戏,无论是从游戏的UI美工到编程融入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其利用游戏的反复、强化操作与学习中的记忆、熟练操作无缝地契合在一起,的确是少见大作。
3. 在线教育支持下的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在国内可算得上是影响力无出其右,一个美国山地高中最早提出的教学理念在大洋彼岸引起了龙卷风一般的影响,这也可算得上是最典型的蝴蝶效应了。两年来的翻转课堂探索实践下来,我们基本能够清楚翻转课堂的理念、实施的思路,其优点所在,也很现实地触碰到了翻转课堂实施中的难题。从理念上讲,翻转课堂中体现的将知识让学生“用”起来,给别人“讲授”,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和分享已经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在目前众多的教育理念、流程设计中我们很多时候都能够看到相应的环节设计,其实这本身早在马斯洛的需求理念中就有体现,甚至其金字塔模型和翻转课堂金字塔模型相呼应。翻转课堂模型中的学习展示、讲授就是马斯洛需求中最高的层次,即个人价值的实现。所以,翻转课堂是一种优秀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但在应用时要有自己运用的考虑,法无定法,达真则成。在翻转课堂的实施中大家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翻转课堂必须借助于信息化平台才能获得最佳的收益。例如北京使用较多的四叶草平台,就是专门解决教师微课等教学资料、信息的分发,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学习行为的数据收集。四叶草为了能够增强其应用活力,积分商场的建设也是参考了一起作业的运营模式,更像是“翻转课堂”版的一起作业。在学生作品的翻转展示环节,在线教育提供的富媒体效果,终生记录,便捷的分享真正实现了人高层次的需求。
4. 学习型社交网络是在线教育的核心
社交网络在当今社会中创造的奇迹和对整个人类生活、生产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至于夫妻用微信互道晚安,刷朋友圈掉到河里。既然技术已经如此深刻地影响了我们,那么在学习活动中,它又有什么样的影响?最初我们得到的更多的是一些负面的结果,因为社交网络对人们的吸引如此巨大,那么对需要全身心投入学习的学生来讲自然是分散了注意力,甚至线下生活有所缺失者还会沉迷于社交网络。那么,器物本无意,看我们如何去发现运用了。笔者在2011年,发现有教师在微博上尝试过开展学生学习交流、展示活动,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后来在2012年国家就提出了“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倡议。时至今日,“学习空间人人通”已成为三通两平台中最重要的一通,说其重要还是因为到目前为止虽然在每个月的总结上,应用数据不断增长,但是其效果与最初设计相距甚远,也成了这一次信息化变革中最需要突破的领域。目前,基于微博的微课堂、魔方格学生社区,从中都可以看到不同的社交网络学习应用的范例。
5. 场景化思维推动在线教育接上地气
互联网行业提出了“场景化”思维理念,这正解决了在线教育落地的难题。在线教育产品要获得成功就是要忠诚地进入到用户的使用场景中,为师生等用户提供极致的体验。在教育行业,教学流程中有太多的细分场景,可以成为信息技术大幅改善用户体验的机会。例如作业盒子推出的速算总动员,就是一个用户强场景下的刚需。目前,小学口算、心算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强需求。还有像英语学科中,有背单词、练口语、练写作等不同的细分。目前老师、学生、家长迫切需要大量这种细分场景下的应用。其中有些场景甚至是高频、工具+资源类型,很适合在线教育企业发展。
在线教育应用热点
在线教育应用中大致可以按工具、平台、内容来看,各路在线教育厂商可谓使尽浑身解数,打造出一个个信息化应用热点。
题库:目前比较突出的在线题库类产品约30多家;实际上题库类产品在150家以上。比较突出的有:魔方格、学科网、淘题吧、导学号等。题库是k12领域里面最为突出的热点应用。因为题库和k12群体提升学习成绩的所求紧密相关。但对于企业来说,这个又有一番别样滋味在心头。最近20年来,从科利华那个时代起投入题库市场的就是前赴后继,从未停歇过,但几乎就没见到依靠题库发展起来的在线教育企业。反倒是因此倒下的企业一批又一批,追溯原因还是题库的建设成本,高质量的题库是一个近乎黑洞般的存在。在去年,我们看到一批最新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题库企业取得了相当突破。他们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特色运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例如魔方格以题库运营商的角度,将算法和题库高度优化,建立为评测专门优化的题库,从而提升用户的体验。学科网主攻初高中,以收集、整理实战试卷,以直销的方式,解决初高中组卷的刚需特点,实现了自己的题库营销模式。淘题吧是老牌的题库企业,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选作题库合作单位,验证了淘题吧的题库效果。导学号的题库模式更为独特,其与120家出版社合作,覆盖21个省,在导学号APP中只要输入题号,就会直接获取题目辅导信息。盘点题库行业发展,建立题库运营思维,像教辅那样拥有强大的题目审阅队伍,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题库质量,实现用户的极致体验。
电子书包:在国内行业中,电子书包的发展一波三折,既有高调的行业发展趋势,又有不绝于耳的质疑之声。但电子书包就是这样蹒跚行来,2015年的电子书包市场表现比较抢眼,全年的市场增速达到了200%~300%,量级已经达到了数亿元的规模。分析原因,原来的电子书包更多是在国内一线城市进行实践、尝试,2015年这个实践的范围已经拓展到了三四线城市,并且从市一级推进到了县区一级,相当数量的县区一级都建立了自己的电子书包实验班。虽然,在单个区域内还没形成规模,但在全国范围这个量级的增长已经颇为可观。从产品角度看,软硬件技术的提升,也大大地完善了电子书包功能,原有的不足在快速地被完善。像老牌的教育电子厂商诺亚舟优学派,不仅销量有了数倍的增长,其从软件监护,硬件视力保护都有了完善的设计。对于通用型平板,绿网天下也提供了免费的Android管控方案;原来iOS上学生终端管控,难以找到解决方案,袋鼠家就专门提供终端免费管控方案。上海创宏的电子书包在青岛获得央视新闻的推介,证明了其扎实、有效的特点。笔者在2013年就和台湾元太探讨的Eink屏(墨水屏)电子书包的设计,也被国内的蓝帕科技投入了市场。承担上海虹口电子书包开发的教享科技也获得了独立发展,走向了全国。这一系列变化说明了目标只要确定,会有不懈的攀登者执著奋进,最终不断接近顶峰,风雨后终将见到彩虹。
微课:随着翻转课堂席卷国内,微课也火爆一时,很多学校要求人人能够制作微课。微课市场从微课制作的软硬件工具,到平台、内容资源一时呈异军突起之势。国内微课教学平台天天向上,以重金征集名师微课,打造优质内容服务中高考学生。微课网是国内最早专门从事微课研发的公司,2015年除了微课资源ToB模式外,还以微课平台建设为切入口实现了智慧校园建设布局。洋葱数学在微课内容生产上实现了互联网的极致体验,赢得了用户和行业的众多赞誉。据洋葱数学商务总监高华健介绍,洋葱数学还将推出物理等其他学科复制洋葱数学的极致体验。其他,如微课制作新秀好度移动微课平台也都依靠自己优秀的用户体验设计,以微课为核心实现着不同的商业模式。
除了上面这些热门应用外,各种新兴的优秀应用纷纷涌现,为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做了最好的注脚。深入英语课程教学中的盒子鱼,专注于小学数学的狸米,自带引擎的虚拟实验室Nobook,可以实现中美教学并行的移动教学系统小蚂蚁,都成为2015在线教育夺目的亮点。各种拍题神器的识别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基本上成为学生、家长查题必备的良器。教师课件制作工作斧子演示(中国版的Prezi)、皮影客、木哥达,都应用了最先进Html5技术,为教师们提供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最强工具。教师社区老师走起,以体制外的方式激励教师专业发展,打造名师工作室。
在线教育带来的新趋势
在线教育当下表现最抢眼的就是进公立校运动。在线教育产品以各种手法尝试进入公立学校。进校产品主要涉及三个场景:教务管理、教学+练习、家校互动。服务人群包括家长、学校、老师。而且这些产品基本都是免费的基调,只要获取用户即可。这在我们近几十年的教育史上从未曾有过,这里也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互联网+”带给教育行业的巨大冲击和震撼。在线教育进入公立校最核心的一个目标就是获取到用户的数据,一是希望通过大量用户数据的积累建立起更为科学的数据模型,为产品提升建立核心竞争力;二是获得师生数据,以此更好地为师生提供定制化的增值服务。例如,时代智囊就以自己的产品为公立校服务,在服务过程中为每位学生建立大数据档案,为线下辅导建立定制化的方案,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教育的供给侧改革重点就是优质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学校STEAM教育的兴起,创客教育等成为当下学校课程内容提升的新锐领域。国内家长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已经非常明确,只是缺少优秀的课程内容。上海喵爪的Scratch可编程机器人,让学生与机器人距离大大接近。像国内的亚太机器人承办的APRC就是国际性的机器人大赛,让国内的机器人参加国际赛事更容易。番茄魔方的教娱课程每天都有近四五万人浏览、学习。
如何才能过改革的“深水区”?只用“摸着石头过河”的老思路吗?答案是否定的。在“深水区”,需要我们学会搭梁架桥,用新的、科学的思路,去找到教育改革新的出路。
缺乏了科学性,教育就不太像教育了
我多次参加教育研讨会,感受到一个强烈的对比:西方教育工作者发言,或是国内专家介绍国外经验时,他们除了理念,更多谈的是数据、做法和实证。有个事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美国刚开发出一款游戏软件,帮助小学生学习四则运算。设计者在谈及自己为什么出这些题时,他说,根据脑科学研究,一个孩子完成异母通分时,大脑里要经过四个步骤,他所出的题便是按照这一研究成果而设计的。
与他们相比,中国教育工作者更喜欢表达观念,“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几乎在每个发言人口中反复出现。听得多了,不免使人昏昏欲睡。即便谈到做法和措施,在回答“为什么这样做”时,也往往是拿出“因为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解答。
这岂不怪哉?观念指导实践,然后再用这一观念来证明实践。这种“自证”,未免太缺乏说服力和科学性了!这也让我们倡导的各种观念,总是高高飘在天上,不容易落地生根。
一年多前,有单位发起“教师对新课改的评价”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新课改的总体评价表示“很满意”的仅为3.3%,“满意”的为21.3%,即只有约1/4的教师表示满意。
原因可能很多,但新课程的可操作性差是原因之一。看看我们的各学科课程标准,薄薄的小册子,便涵盖了三年甚至六年的学习目标和标准。表述的简单,意味着标准的笼统、简化和不全面。
首都师范大学的邢教授曾指出,科学方法至今没有被纳入各学科课程标准,而且各学科课程标准还普遍存在以“科学探究能力”代替学科能力的做法。诸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广为流传的“科学探究要素”,其实只是科学探究的步骤罢了,并没有涉及能力的本质。
与我们简单的课程标准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的课程标准十分详细,注重课程标准的可测性、严谨性、清晰性和精确性。据统计,美国基础教育阶段各门主要学科的课程标准累计多达200多个,它们包含的次标准更是多达3093个。像公民和历史学科的次标准分别为427和407个。
丰富而具体的标准的缺失,是教育缺乏科学性的另一个表现。缺乏了科学性,教育就不太像教育了,教育也就无法赢得其他人的专业尊重。
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缺乏科学性?
20世纪初,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但是我想,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人所惯有的东方思维方式:中国古代有深刻的辩证思想,却未产生辩证逻辑;有判断,但没有系统论证,更没有由概念和推理组成的文本。简而言之,东方思维中缺少逻辑和实证的精神,而讲究逻辑和实证,正是当代科学思维的主要特征。
缺少了科学思维,近代科学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没有科学思维,也使我们的教育陷入感性的经验主义的泥淖:在各种观点和口号“贴标签”式的指挥下,有多少人知晓学习究竟是如何在大脑中发生的?有多少人分析过知识的类型?又有多少人研究过不同类型的知识是否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
这些问题回答不好,教育改革的花样再翻新,口号再嘹亮,也不会触及教育的核心,只能是“雨过地皮湿”而已。
说到底,教育改革不仅需要一种形上芬芳的呵护,也需要晶莹剔透的科学理智主义的灯光。
所幸的是,一小部分先行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清华附小,他们研制出了自己的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质量目标指南》。清华附小的校长窦桂梅说,研制《学科质量目标指南》的目的,就是对国家课程标准进行细化,不仅有知识标准,而且有能力标准,以此“在国家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之间,搭建一级级的上升台阶”。
对知识标准和能力标准的补充和细化,并非易事。清华附小在窦桂梅的带领下,整整花了10年时间!
我钦佩于他们用科学思维办教育的勇气,更希望能由国家层面做这件事情。从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出发,让科学思维慢慢扎根在所有教育者心中,让教育回归“既是艺术,也是一门科学”的本真状态。
“综合改革”是一个方法论问题
教育改革需要思想的力量。
思想的力量从何而来呢?除了思想的深度和密度外,同时也来自于方法。然而,我们这样一个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却没有一个可以起指导作用的基本方法。很多时候,改革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从而导致十年改革呈现出“局部有效、整体出问题;短期有效、长期出问题”的状态。
用什么样的基本方法来指导改革?前不久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决议在教育部分的第一段里,提到“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其实,“综合改革”不只是一个政策要求,更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
这是由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它无法预设学生的未来,它只是提供可能性。教育在实质上是不可计算的,全国上亿名中小学生,就有上亿种可能。教育的各个部分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浸透,构成一种独特的生活,一句话、一首歌、一个活动,都可能影响到受教育者的未来。所以,教育改革不可能是一个阶段或一个环节的改革,它需要的是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协同推进。
粗步分析,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至少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宏观的,是教育与社会、社区、家庭的协同。在很多西方发达国家,都有把社会视作“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的传统。
在国外,常常可见博物馆前聚集着学生,他们是到那里上课的;有时候,课堂是图书馆,师生席地而坐,读书,交流;有时候,课堂又是社区,教育可以完全融入社区之中。
几年前,苹果企业横空出世。许多中国人羡慕美国出了个乔布斯。但,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乔布斯?
一个小小的例子也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从小在硅谷长大的乔布斯,12岁时从黄页上查到惠普创始人休利特的电话。他给休利特打电话,向他要制造频率记录仪的电子元件。早已功成名就的休利特,没有不耐烦地挂掉电话,还让他暑假到惠普实习。
此时,社会、企业、高校甚至个人,都自觉地把自己看作教育资源的一部分。在这个“伟大的学校”里,孩子们可以尝试各式各样的可能,可以放飞自己天马行空的梦想。事实上,是整个社会,而不仅仅是学校,给了孩子一个最能促进其生长的宽松条件。
与国外学校相比,如今我们很多学校的硬件比他们好得多。有的国外校长看了中国学校后,连连惊叹:在一些名校里,有几百万元一台的最先进的实验仪器,有几百门的选修课程……但一所学校能给孩子提供多少种可能性?能够穷尽所有孩子的可能性吗?不能。所以,陶行知才会把“不运用社会的力量”的教育称为“无能的教育”。
这种“无能”,还表现在我们总是抱怨社会和家庭,抱怨他们不理解教育,抱怨他们总是向教育传递压力。但我们忽略了教育自身,我们在教育与社会、社区和家庭之间竖起了一道无形的大门,从而将教育改革圈定在了一个小小的圈子里,无法突破,无法生长。
改革走到今天,如果我们再不进行宏观层面的综合改革,那么,这次改革所倡导的“适合的、可选择的、多元化的”教育理想,必定受阻。
第二个层次是中观的,是教育各个环节、各个阶段改革的协同推进。如今,大家注重课程、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改革等五个环节改革的同步推进,尤其把招生考试改革作为综合改革的突破口。这是非常正确的。
但是,中观层次改革还有一个重点,就是管办评的分离和政校关系的调整。这是多年呼吁,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学校缺少办学自,人、财、物受制于各个行政部门,责、权、利无法统一,学校成为行政部门的附庸。曾有局长坦言,自己那里每天都有校长去汇报工作、申请支出,人太多,只好让办公室编号排队。
当学校无法独立办学的时候,我们怎么能期待课程、教材、教学等各个环节个性化?如果课程、教材、教学是缺乏个性的,有个性的教育、有创造力的教育又从何而来?
近些年来,美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诺丁斯和索尔蒂斯写了不少有关教育改革的书。他们思考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为什么自1958年以来的美国教育改革总是不成功?思考的一个基本结论是:教育改革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每一次改革最后都忽视了校长和教师的主体性,都把他们当成改革的对象,而不是改革可以依靠且必须依靠的力量。
事实上,任何一场教育改革,如果不能赢得校长和教师的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只是靠行政命令是很难见效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教育改革带有明显的自上而下的特征,如一些地方推动全体学校进行统一的教学模式改革、对教材、课程和课时的统一把控,等等。
要激发学校和教师的主动参与,教育行政部门的放权,厘清政校之间的关系势在必行。教育改革进行到最后,正如广东省省长朱小丹说的那样:改革革到自己的头上,对政府是个考验。
第三个层次是微观的,是学校和教师层面的综合改革。学校层面的改革需用综合改革的方法和思路,比较容易理解。那教师呢?
2010年,时任总理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一个有机整体。”但在实践中,很多教师仍然习惯于把自己的眼界局限于专业界限之中,也无法把专业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精神背景之下。这样的教师,永远无法发挥出教育最大的力量。
因为,一个卓越的教师,必定是综合性的,他本身就是一本多姿多彩的教科书:对世界、对人生有自己的看法,对知识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有坚定的信念,从而使他呈现出一种个性风采。正如学生评价自己的老师、知名文化人顾随时,说他“有时站在讲台上,一语不发,也是无言的诗”。
优秀教师的魅力,正来自于此。
在山东省潍坊北海双语学校,我遇见了一位这样的语文教师,她叫李虹霞。她会用整整一学年的时间对孩子进行写字教学。为什么花这么长时间?她说:“我不是仅仅让孩子写一手好字,还要让他们爱上我们的汉字,感受汉字的美。”她请美术老师开书法讲座,上书法课,还和这些一年级的孩子们,一起学习美学家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
在她的课堂上,语文、数学、美术、音乐被巧妙地整合在一起。像她开设以“月亮”为主题的课,整整两周时间里,孩子们唱的是关于月亮的歌;用古筝弹奏《春江花月夜》;从《诗经》开始寻找有关月亮的古诗;笔下画的也是月亮……孩子们沉浸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美意象之中,也对这样的课堂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他们称自己的教室是“幸福教室”。
此时,“综合改革”的方法论背后,应对
的是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当我们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时,“人”才会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过去,我们教育出了太多的具有碎片化知识的学生,在成为杰出人才的道路上,这是一种“天然缺陷”。今天的改革,我们不能不重视它,反省它,也许,当综合改革的方法论深入每个人心里时,教育会达成预想不到的超越。
完备的制度必然改变教育的面貌吗?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要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稳定的制度。
可是,一套完备的制度就必然能彻底改变教育的面貌吗?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人博曾参与特长生加分考试评审工作。
考生里,一个来自山西的孩子让他印象深刻。当时,有教授问了他一个有关强拆的案例,让他谈谈看法。结果男孩讲道:之所以闹这么大,就说明政府还不够强硬,太软弱。
当时,王人博忍不住开导他:“孩子啊,你不能这样看,咱们都是普通人,但政府是个强者……”没等他说完,男孩子抢话道:“老师,能允许我用另一套话来说吗?”
“我觉得特别悲哀,年轻人完全没有原则,老师认同哪一套就讲哪一套,只要能加上那20分。”大致算来,让王人博感到“悲哀”的这位学生,应该是比较完整地接受了十年课改的那一批学生。
为什么在这些学生身上,我们看不到教育改革梦寐以求的独立个性、自由思想?过去十年,有关课改的各项制度(如选修课制、学分制、综合评价制)不断建立,我们以为,通过制度带动教学方式、学校文化、师生关系等方面的改变,就能培养出一代新型人才。
十年里,小组合作、多元评价渐渐蔚然成风,选修课让学生有了选择的权利,知识的传递更加高效,学生的表达、合作能力更加提升。但是,为什么离理想的教育还是有差距?
关键是教育的精神内核,并没有随着制度的改变而改变。
教育的精神内核从何而来?从局长、校长、教师的教育理念而来。
也许有人会说,自主合作探究不是教育理念么?但我以为,它们更多是一种教育教学的原则或程序。就逻辑关系而言,教育教学技术(如导学案、小组学习)是根据原则设计的,原则是根据原理或理念提出的。事实上,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背后,有更上位的教育理念,而理念的核心,则是“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马克斯・韦伯语)。
在我看来,我们的教育正是缺少了“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追求。其中两点最重要,一是挑战权威;二是宽容。
即便到了现代,中国仍然承载着“等级社会”所赋予的丰富性和沉重性,到处浸透着对权威的尊重和服从。校长、教师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教育的长远,而是为了让“领导放心”;学生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追求真理和自身的发展,而是为了得到校长和教师的认可、获得更好的分数和成绩。在这种风气之下,给学生再多的选择自由、再多的学习自主,最终得到的也只能是“划一”和“整齐”。
在国际PISA测试中,美国学生的成绩并不靠前,但当代许多大的创新都出自美国。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教育中深藏着“挑战权威”的基因。
台湾历史学家许倬云有一位印度朋友在美国任教。一次,这位印度人被学生问得无言以对,情急之中,说:“我是印度人,印度事我当然比你们知道得多。”此言一出,举座哗然。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们佩服你的勇气。但请你注意,我们只接受理论和证据,不接受任何人的权威判断。”
不屈服权威,正是美国教育甚至美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与他们相比,我们对权威的尊重,尽管可以很好地维持秩序,但同时也瘫痪掉了那些对旧规则、老观点的质疑。试想,如果一个孩子因为从众和融入群体而得到了奖励,他怎么会再去与众不同地冒险、探索新天地?我们培养创新人才、杰出人才的教育理想,又怎么可能实现?
和挑战权威相伴的,是宽容。
学者曾说,宽容比自由更重要。我们说自由的时候,我们说的是一种制度。当我们说宽容的时候,我们说的是一种文化,或者说是价值追求。制度不建立在相应的文化基础和价值理念上,那再好的制度也“不过是一件借来的外套,一种暂时的伪装”。
应该说,目前教育改革所构建的一系列制度,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能够自由发展,但缺少宽容的基础,这种自由就是一种“浅自由”,或者说是“伪自由”:形式上是自由的,但精神是不自由的;过程看似是自由的,但结果是不自由的。
2013年,上海市中考的作文题是《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考试当天,有记者在考场外采访,一位学生说:“如果真说心里话,一定考不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忧?因为一旦真说心里话,就很可能是与评卷标准不符的“异质思维”,而对“异质思维”,我们向来缺乏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