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6 15:58:4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1)

 

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安塞腰鼓》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安塞腰鼓》这篇散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是巨大的。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语文教学论文,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学习目标 ⑴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⑶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二、说教法

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教学设计思路为:先从声像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通过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的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因此,本文的主要教学流程为:创设情境、整体感知、品味美句、主旨探究、课外拓展等,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其中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

三、说学法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又从更深的感悟中,准确掌握朗读的语速、停顿、重音,更能传情达意。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教学准备 ⑴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站。(可以是视频、音乐、文本等等。) ⑵教具准备:扫描仪、多媒体课件(A.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B.铿锵有力安塞腰鼓鼓声。C.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的大型演出。D.《安塞腰鼓》wav朗读。)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欣赏、了解中激发阅读的激情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来自黄土高原的绝活——安塞腰鼓表演短片,用一个词说说短片带给你的感受?。

(屏显介绍安塞腰的鼓配文图片)请同学们细看图片齐读文字,了解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安塞腰鼓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在古代,它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又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它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它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毅奔放的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与壮阔场景,我们只需看一看便能感受到语文教学论文,但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却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和感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看看他是如何用生花妙笔描绘这惊心动魄的表演,并揭示其文化意韵的?

(二)、整体感知:听读中感受安塞腰鼓的生命之劲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象安塞腰鼓表演带给我们的画面和鼓声。

2、听完老师的朗读,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请同学们用“__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屏显)对安塞腰鼓进行概括评价,可以填词、短语或句子,最好用文中的语言。

3、课文中有一句话略有变化的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这句话是──(“好一个安塞腰鼓!”)它一共出现了几次?(四次) 这四句“好一个对安塞腰鼓”的反复咏叹之中又有变化有新意,是文章具有了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来,让我们一起饱含赞美之情的来读它们!(屏显:“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4、请同学们仔细跳读课文,看看它每出现一次,分别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哪个方面的“好”? (学生回答,屏显“安塞腰鼓之劲”资料: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老师读前半句,同学们齐读每句的最后两个字,要读出“劲”来!

(三)、品读美句:感受文中排比句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1、安塞腰鼓表演是那样的有“劲”,作家描绘它的语言带“劲”吗?这“劲”是大量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带来的?

2、请找出文中的排比句。挑出你最喜欢的语句仔细品味,准备读给大家听,并简要说说它好在哪里。

(学生回答,教师评点并加强朗读指导)

文中还有很多铿锵的短句、激昂的排比句、节奏鲜明的反复句,从变幻的舞姿、铿锵的鼓声、击鼓的后生等角度来描绘安塞腰鼓,我们不一一举例了,留给同学们课后继续去体会。

(四)、主旨探究:体会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

1、好一个刘成章!若不是你“陕北生来陕北长,因为你魂牵着地方”哪能写出如此激扬文字!让我们从无声的文字中感受到安塞腰鼓力量语文教学论文,那你们认为安塞腰鼓体现一种“________之美”(屏显)。

(学生回答,师在空白处板书“生命力量”)

2、齐读课文25至27小节,把这种生命力量之美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

(五)、课外拓展:借鉴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安塞腰鼓就是这样,于浪漫中宣泄生命的激情,于诗意中追求永恒的精神力量。听着同学们的朗读,使我想起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豪放之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旷达之美;想到人世间各有千秋的美。同学们,你们上了这一课,会联想到身边哪些壮观场面之美,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说一段话吧!(学生展示,师生评价)

六、教师寄语

篇(2)

中图分类号:G421;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9-0038-01

教师在学生阅读时要通过针对性导读、层次性悟读、开放性创读的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近距离接触,引导学生开启心扉与文本对话,去聆听文本里作者的声音,享受阅读的过程。同时,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认知积累,也会产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达成与文本的双向交流。本文以部分课文为例探讨这三种引导方式。

一、针对性导读,求“真”

小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对文本的体悟能力不够,阅读只停留在走马观花的表面层次上。要想达到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的目的,就需要教师设置针对性导读,合理地提出与文本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多次阅读中不断更新对文本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最佳路径》一文时,教师可以提出两个问题:最佳路径是怎样被设计出来的?为什么这样一条路径会被称为最佳路径?在提出这样的问题之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通读全文,读后简要回答以上两个问题,使学生在初步阅读时掌握文章大意,之后继续用这个问题引领学生进行逐段分析,让学生进行深入解读和了解。在深入解读中,学生逐渐明白了这条路径是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受老太太葡萄园里给客人自由、任客人自由选择的做法的启发,让客人在长满绿草的园子里自己踩出路,从而设计出了最佳路径。这条路被称为最佳路径,是因为这条路径并不是刻意设计出来的,而是客人自己踩出来的宽窄不一的路。这种设计方法,充分体现了对游人的尊重和顺其自然的设计理念,能引导学生学习格罗皮乌斯精益求精、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这样,通过两个问题引领全文的学习,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文本内涵,与文本深度对话。从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到,教师通过关键问题的设计,进行针对性的导读,让学生不再只做浮于表面的浅显的阅读,而是深入文本内涵,在思考中投入到文本的世界中去,在阅读中求“真”。

二、层次性悟读,务“实”

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语文的阅读也是一样,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文本,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进行层次化的教学,由浅入深、逐步渗透,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品悟文本的深意,提高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的能力,做到务“实”。

例如,在课文《生命的壮歌》的教学中,教师如果直接提问学生生命的壮歌“壮”在哪里,可能会导致学生在阅读后一时无法准确回答。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读完文本后概括地回答一下读完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纷纷回答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等,初步把握了文本的基调。之后教师让学生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认真默读,再次感受课文的震撼之处。学生由此再次深入文本,仔细揣摩文本里的部分语句,真正感受了蚂蚁和羚羊的勇敢和无私。蚂蚁愿意为了集体的生存而牺牲自己,接受烈火焚身的痛苦也不离开自己的位置,为集体留下生存的空间。羚羊愿意以身为桥,笔直地坠下万丈悬崖也毫不退缩,为年轻的羚羊群在绝路中开辟生命之路。学生也由此深刻地体会到这场生命壮歌的悲壮之处。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层次化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章,由浅入深,逐渐理解文章的深意,使学生在学习时渐入佳境,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以求务“实”。

三、开放性创读,要“深”

为了达到课程标准中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创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展自己的思维,更深切地体会到文本一字一句中的深意和精妙之处,逐渐独立与更多文本进行深度对话。

例如,在《安塞腰鼓》的教学中,读到“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进行提问:本文着重描写的是安塞腰鼓敲响时的壮观场面,那么这几句话是在腰鼓敲响之前的场景,是不是可以去掉呢?这一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这几句话的作用,结合去掉之后效果与未去时效果的比较,学生可以发现,加上这几句话,更能使人在阅读时感受到安塞腰鼓的壮观。接着教师再让学生深究为什么加上这几句话会有这样的效果。这时,学生慢慢发现此处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一开始的时候,除了风的吹动,一切都是静止的,甚至腰鼓都“呆呆的”,当腰鼓表演开始,鼓声骤响,周围的一切都有了火烈的动感,这一静一动的鲜明对比,更衬托出腰鼓的热烈。通过这样一次细致的探究,学生深刻体会了文本行文结构的巧妙和写作手法的娴熟运用,既开阔了他们阅读的视野,又增加了他们与文本对话的深度。

四、结束语

总之,阅读就是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的对话,在双向交流中提升自我,发展个性。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变得更真、更实、更深。

篇(3)

教育发展纲要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究、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在兴致昂然的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注重学思结合,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学习新模式,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改变教师的中心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使学生在自主的探究、交流、合作中提升语文素养,网络教学应运而生。网络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而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青睐。

一、学习时空无限拓展,学生自主尽情驰骋

信息技术以其资源的丰富性及超时空性为语文课堂开辟了一个开放式的广袤的学习时空。学生置身课堂却能突破时空、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我们要发挥好网络“现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的优势。在《探索月球的奥秘》一课的教学中,关于月球的知识,学生知之甚少,书本上的资源又很贫乏。于是我借助网络环境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构与实践。网上可供阅读的资源浩如烟海,我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网上阅读,学生通过登录相关的网站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积累了语言素材,提高了鉴赏水平,培养了审美情趣。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幅提高,在短时间内理解掌握了较复杂难懂的自然科学知识。网络媒体的运用使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语文课更富有情趣和生命力。

二、声情并貌,生动呈现,多角度、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网络多媒体教学把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直观、逼真地呈现出来,呆板、枯燥的文字变成了声情并茂的具体场景。丰富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使学生如置身其中,身临其境。多媒体的运用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令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心神更愉悦兴奋。《安塞腰鼓》一课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但考虑到安塞腰鼓离学生较远,加之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欣赏水平有限,安塞腰鼓所展示的艺术魅力仅靠对文本的理解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在教学时导入部分播放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画面,激越热烈的表演场面令学生震撼,视频的播放使学生对安塞腰鼓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为顺利进入文本学习做好了铺垫。接着听示范朗读,铿锵有力的朗读深深地感染着学生,学生从中体会到了语言的气势。听完录音后我顺势利导,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尽情的朗读中体味安塞腰鼓那不可言语的热烈激情;在主动积极的朗读中,享受到审美的乐趣。震撼激昂的表演视频、铿锵有力的范读、尽情的自我朗诵,三环节声情并茂,立体、生动地呈现,实现了对安塞腰鼓的整体感悟。最后以一首激昂的歌曲《黄土高坡》结束全篇。多媒体的引入不仅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还使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澎湃激扬的活力。

三、师生、生生资源共享,省时、高效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信息的自快迅传输,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及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从而使每一个学生或教师能够同时拥有无限的信息来源,实现教学信息交流,资源的高度共享。在《说不尽的桥》一课的教学中,我立足于当地教学资源,发动学生利用网络等多种工具收集、整理、分析资料,促其形成个性认知并形成文字。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收集到的资料。与同学们一起分享着自己整理的集画、音于一体的桥文化,学生的劳动成果赢得同学们的尊重。同学间既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又增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信心。网络多媒体为学习活动搭建了精彩的平台,让短短的一节课妙趣横生、风光无限!

四、双向互动、实时全交互,沟通无限

信息技术具备良好的同步和异步交互的优良特性,跨越了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达到双方或多方实时交互及异步交流。学生之间随时可以互相交流学习体会,教师也可以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单独指导。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和双向交流,在师生之间建立指导与交流的桥梁。“BBS论坛”和“聊天室”的设计,更为学习者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与其他学生或教师进行互相交流,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交流中迸发思维的火花,这种实时的交流方式使每个人都处在一种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网络的这一重要特性,使网络教育成为惟一的、真正地在教师与学生、同学之间,实现双向互动、实时全交互的教育方式。

五、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成为现实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尽可能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创造机会。把学习的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去感受,去收获知识真理的同时,获得学习方法、科学治学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戏曲大舞台》一课的教学中,我依托网络,以学生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水平,设置教学目标,并以学生的学为落脚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营造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探究知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氛围和环境。学生依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有关网站,如中国戏曲网、咚咚锵中华戏曲网、戏曲研究、戏曲音乐网里查询、提取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协作、讨论等方式,形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优势地位日益彰显。广阔而自由的学习空间,形象而生动的场景再现;超大的知识容量,高效的课堂,无不体现出其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由驰骋,掌握了学习知识、探讨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动脑动手的能力,造就了独到的见解、独立的人格和创新精神。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教学必将为21世纪创新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建华,盛琳阳,李晓东.计算机辅助教学使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

[2]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篇(4)

(一)课堂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影响因人而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与实施对主体学生的影响是显著的,但对处于成绩两端的学生影响较小。对于成绩特别优异的同学来说,采取何种形式的教学方式,都不会影响其对知识的关注度和对课堂的注意力。处于成绩低端的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低,对教学手段没有明显的兴趣。

(二)学生对于多媒体课堂的心理变化呈现波动趋势。青少年处于成长期,心理成长机制并不成熟。面对新型的多媒体环境,大学生刚开始很可能会显现出极大的热情,对知识的渴望度极高。但当学生逐渐习惯于这种多媒体教学时,对课堂的注意力就会下降。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能够专注学生的兴奋点,以保证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

(三)在多媒体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具有探究式的学习心理。会激发学生课后主动学习的能力,强化学习动机。多媒体作为一种存储信息的载体,信息的存储量是海量的,然而我们课堂教学的是有时限的,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相关知识都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在讲授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课时,需要介绍这篇课文节选自短篇小说《城南旧事》,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教师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故事梗概,从而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进而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去了解、学习《城南旧事》故事的来龙去脉。这样即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四)学生面对多媒体教学环境,也存在一些负面心理如惰性心理、侥幸心理和放弃心理等。在多媒体教学中信息的传递量大大增加,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会大大加快幻灯片的播放速度,虽然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提高,知识的形象化更容易呈现,但是对于习惯记笔记的同学来说,由于自己的速记能力跟不上老师的放映速度就会减少对课堂笔记的记录甚至会彻底放弃。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环境采取一些激发措施以唤醒学生的惰性思维。否则这种惰性心理发展下去就可能形成课堂教学中的自我放弃心理。语文教师只有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把握好这个度,才能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够得到提升。

二、解决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

面对多媒体课堂中出现的学生心理问题,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实质性的解决对策以便服务于多媒体课堂教学。针对多媒体环境下学生心理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一)学生自我的心理调试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第一主体,对其产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还应靠自我的心理调节,以加强自己的学习动机,任何外部的辅助措施只能起到加强和缓解的作用。对于处于成绩低端的学生,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捕捉更多的有用信息以提高自己的课堂兴奋度。如对《安塞腰鼓》这篇课文的学习,安塞腰鼓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学生对其了解甚少。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很难形象、直观地表现出安塞腰鼓雄浑的气势。在多媒体课堂环境下,利用视频播放西北汉子在黄河岸边一起打鼓的画面,可以使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表现的一览无遗。这样,对语文课堂有厌倦心理的学生通过多媒体课堂进行心理调试就可以在视频营造的氛围中展开学习,形成良好的课堂心态。

(二)教师积极创建课堂情境维护学生心理环境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该积极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首先,教师应该熟练课堂程序,保持课堂教学的连贯性,避免发生教学脱节现象。如有的教师对多媒体的操作不熟悉,把宝贵的课堂时间都浪费在对多媒体的处理上,这样教学效率就会大大降低,更为重要的是会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应加强课堂教学的人文环境。课堂教学应"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有加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够构建学生的安全心理。在多媒体课堂中,教师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应依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创建符合学生心理的课堂环境。

(三)对不同内容的课堂教学采取不同的施教策略,从而满足学生在不同课堂教学中的心理需求。如在注重语言和推理方面的课堂教学中应以教师指导为主,而在自身素质、个体内省方面要求高的课堂中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应结合不同课堂中学习者的不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

篇(5)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小学课堂教学的媒介呈现多元化和多样化。教师不仅仅是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进行教学,更多的是运用高科技教学手段武装的教学参与者。电子交互白板的出现,迎合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发展要求,促进了课堂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电子白板技术相对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主要是课件播放),更便捷灵活,交互性更强,更能充分实现教师的教学设计意图,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从而促进学习者思维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电子交互白板既没有抛弃黑板与板书的模式,又使它与信息通讯技术相结合,使单调的黑板变成多彩的计算机屏板,将不能书写、编辑和对计算机进行交互操作的投影屏幕变成了能书写和能与计算机实现交互操作的界面,创造了一个既是低结构化的,又能方便地引入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教学环境,将近代工业化时代学校课堂教学的黑板装上了信息化数字时代的列车,使之获得了新的生命。下面我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谈谈电子交互白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突出的优势。

一、利用电子白板功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内在的学习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交互电子白板实现了高度互动,能在第一时间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低年级的语文课每天读课文、认生字,单纯地进行说教式教学,往往令小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利用电子白板的多种功能,可以使学生对语文课充满兴趣。我在教学《人有两个宝》时,利用电子白板的“绘图”功能,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双手在白板上画出来,孩子们的兴致特别高,纷纷举手,上台随心所欲地画、写、圈,再进行涂色,那丰富的色彩,随意变化的线条,令学生感觉太神奇了。更令学生感到有趣的是,它竟然可以随意擦除,简直太神了。接着,我利用白板的“演示”功能,将“手”这个象形字的演变过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将“手”字一下子就记住了。然后趁势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双手都会干什么,学生的发言特别热烈:“我的小手会画画,能画出祖国美好的明天!”“我的小手会弹琴,给家人送去最美妙的音乐!”“我的小手会写字,我要写得一手漂亮的字!”……学生迸发出的奇思妙想,难道不是白板带给我的意外收获吗?这样,整堂课学生边画边说,画画、识字、说话的训练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既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又巧妙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利用电子白板功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自主性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使用Flash和PPT等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虽然由于媒体的介入,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多了,但教师的教学好像是被课件框死了,有点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课堂教学中没有自主性,只能是按部就班地放映下去。而交互电子白板很好地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使教学变得灵活,使教学内容的操练变得轻松自如。利用交互电子白板,可以灵活地把自己上课需要用到的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文字、图片、动画或课件等)保存到电子交互白板的资源库或放在计算机上随机调用。调用时,教师只需“点击”或“拖动”,摆脱了使用PowerPoint和课件的结构化束缚,使课堂教学恢复了“黑板+粉笔”时代的灵活。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堂来灵活调用自己存在电子白板上的资源,不需要受PPT或课件程序的牵制。在教《》这首诗时,我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了有关的一些文字和资料,保存到交互电子白板资源库中。上课时,由学生打开电子白板中的资源库,调用资源进行汇报。课后我继续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内容进行小组探究,并把探究的成果保存到电子白板的资源库中,作为下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开阔了眼界,拓展了知识面。又如,平常做练习时,教师一般通过投影仪进行练习评讲,此方式将教师“禁锢”在投影仪旁。有了交互电子白板,教师就可以把练习制作成PPT,轻松自如地在白板前走动,并利用“画笔”进行圈划,还可以请学生到白板前做练习。如果是利用课件做的练习,教师就可以利用“探照灯”、“幕布”、“画笔”等功能进行练习指导,这比起以往使用投影仪更轻松、灵活,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课堂容量明显增加了。

三、利用电子白板功能,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小学生的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借助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多媒体是人手、眼、耳、思维的延伸,利用交互电子白板标注、拉幕等功能与多媒体课件整合使用,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文时,如何让学生体会文中描写安塞腰鼓特点的句子呢?我首先播放出来让学生欣赏,学生自然地体会到安塞腰鼓热烈、奔放、磅礴而震撼的气势;当教师点评课文时再抓住其关键画面反复回放,文中“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的画面形象就会永驻学生心中。如果再辅以利用“探照灯”“幕布”“画笔”的功能使几个画面变成特写来点评,文中的议论升华主题部分――融舞蹈、音乐、武术于一体的“天下第一鼓”就可能变成学生心中的烙印。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115-01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是饱含鲜明睿智动人心弦的情思。学习语文教材语言固然重要,但不能丢掉文章的情感、思想,没有情思的语言不是语文教育的内容,是没有生命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具有情思的语言教育,才赋予语言教育以生命意义。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将语言和情思教育结合起来,使语文教学的材料――语言“活”起来,使语文教学的灵魂――情思“飞”起来,要使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学习中赋予学生以情感、思想、灵魂,才能避免学生成为思想的矮子,情感的侏儒。

1 情思的特征、内涵

1.1情思是文章形象的“情感”、“思想”

情思是语文教材中所塑造的形象或作者形象的“情感”、“思想”。哲学用抽象概念对人生述说,科学用逻辑思维反映自然,而作品则用形象来表达感人至深的情感、思想。一株紫藤、一只猫、一声吆喝、一个背影等,物物有思想,处处见真情。作品不是抽象的,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场景、形象来表达情感思想的。没有安塞腰鼓的精彩表演场面,刘成章就写不出《安塞腰鼓》。没有见过底层的车夫的生活场景,杨绛就写不出《老王》。没有父亲买橘时背影的定格,朱自清就写不出《背影》。没有北国万里的雪飘,就写不出气势磅礴的《沁园春・雪》。这些形象都寄托着作者的情感、思想,是学生学习应该感受和体会出来的。

1.2情思是具有永恒意义、超越形象的情感、思想

一切艺术作品都追求“刹那间的永恒”,总是打破天与人、有限与无限、现实与理想的界限,追求对个体的永恒渴求:生命、人生价值、情感、自由等,希望超越艺术形象,追求永恒意义。正如《背影》中朱自清以父亲买橘时的背影追求伟大的亲情。《最后一课》中都德以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课时的表现追求超越时空的爱国之情。《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以鸭蛋的清香追寻深深的乡情。语文文本正是追求这些形象所具有的永恒意义,才具有超越形象的情感思想,才能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塑造他们的人格品性,才具有永恒作用。

2 语文教学应让情思飞扬,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和塑造完美的人格

2.1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思资源,丰富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初中语文教材的设置编排既考虑了知识的层级学习,又考虑了人文、情感、思想层级的学习。在教学时教师应对文章的情思资源进行多元化挖掘、占有,让教材中的情思显现于语言教学,而又超越语言教学。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以挖掘出作者对春描写的情感――挚爱、赞美,也要挖掘出对充满勃勃生机的新生命的召唤,解读出人对新生命的挚爱珍惜的思想情感。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既能挖掘出对安塞腰鼓宏大场面的赞美,也要挖掘出黄土高原人受到压抑反抗所迸发的激情和势不可挡的气概。鲁迅的《孔乙己》既要挖掘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也要挖掘出对可怜人儿的怜悯之情。在教学设计时突出把挖掘的内容与学生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的联系、融合,才能丰富语文课堂的人文性教育资源。

2.2语文课堂教学应以情思来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语文课堂教学是文本情思和学生情思碰撞的舞台。语文课堂教学除了设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达成之外,还有情感与价值观的落实,这三者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前两者的突破主要靠学生的情思支持,没有浓厚的兴趣、饱满热情、钻研的精神、思想的碰撞是难以完成知识积累、能力提高的。对于第三者,文本的情思则是学生情感培养、价值观树立的基础。有了对文本的感受、思考,才能与文本情思产生碰撞、比较,才能有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正确认识。这三者目标的圆满达成则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思飞扬的结果。学生情思的激发将使语文课堂教学做到知识与情感、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语文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也就会迎刃而解。

例如学习《皇帝的新装》时,对于文本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可以通过学生的读、写、讨论文章内容完成,但这则童话所折射的情感思想――对人性丑陋、虚伪批判及对真实淳朴人性的追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上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真实认识、感受,表达出对大臣们的阿谀奉承的鄙视、对皇帝虚伪的蔑视,同时结合现实社会类似的现象,让学生去思考、去比较,让自己的情感思想与文本情感思想产生火花,才能真正使学生情感、思想受到洗礼,催发对人生之路、人性美丑的认识。再如学习《丑小鸭》时,对于文章基本知识的理解可以通过学生阅读自己完成,而本文所反映的丑小鸭面临排挤,没有绝望、沉沦始终奋斗不止的精神,则需要学生去体会,结合现实社会讨论其形象的现实意义,就会解决本文的重难点。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始终充满活力、有血有肉,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人生品性,才能促进学生情感思想的发展成长。

篇(7)

阅读教学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分析。

一、更新阅读教学观念

传统语文教学观把传授学科知识作为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标,而新课改则更关注学生现实的、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在学生现实经验的基础上,强调经验与知识的整合,使学科知识成为学习者的发展资源,使文本为教学对话提供话题及创设情景。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观念,树立全新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探索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还要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初中生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流向,并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

二、创设情境进行阅读教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最有表现力的语句,反复推敲,会心悟解。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的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老师可让学生在班内表演捕鸟动作,在表演中体会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天真、快乐的心理,然后同学发表议论。学生在情境中,动态生成动词的运用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改进教学手段进行阅读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时,由于教学内容与声音、图像、动画等有机融合,教学信息呈现出直观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而备受学生欢迎。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有效利用传媒资源的独特价值。首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要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教师应整合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媒体,以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尤其是在课文导入及作品赏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声情并茂的朗读、真实生动的视频等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沉浸在美妙的语言世界。比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自己截取了同名电视散文中安塞腰鼓表演片段,动感十足的画面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铿锵有力的诵读给学生深沉的情感震荡,这样学生更好地进入了教学情境。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当前很多学校都配有多媒体设备,语文教师要正确看待课件的功用,要树立课件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应该在吃透教材、理解文本、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计适合教学对象、切合教学内容的课件。

四、改革阅读教学评价方式

新课标中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考查和评价,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和自身的全面发展。教师对学生阅读的评价应随时进行,及时评价。阅读教学不能搞标准化,因为学生有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所以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性格特点及学习基础来制定不同的要求,实施多角度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8)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要求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习成果的时空。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我认为如下“五味”是当今小学语文课应具有的特征。

一、语文味

《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用语文这一工具做手段,探索语文的无穷内涵。因此,应打造具有“语文味”的课堂。什么是“语文味”?包括文学、构思、形象、哲学、意境、情趣等,也就是语文的文学韵味。要想让小学语文课有“语文味”,就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领会语言文字之美,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另外,小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围绕“语文本体”,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那么语文的本体是什么?即“怎么写”,就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承载这些内容。

那么,如何让教师上出“语文味”?如教学《金子》,我一开始就提问:彼得最后找到金子了吗?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文段品读语言后,再发散思维说出彼得是怎样找到金子的。最后结束时让学生总结“真金”是什么,创作小诗《我有一个梦想》。这样的课学生学得很有滋味。

二、人情味

《新课标》指出: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要求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习成果的时空。因此,一节好的小学语文课应该使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具有生命活力地学习。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体验,再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教师产生共鸣,这样课堂就会充满“人情味”。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有“人情味”,主要包含三层意味:一是要有情趣;二是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三是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要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如教学《爱如茉莉》,文章语言很朴实,满含着父母之间深深的爱。我采用声情并茂、入情入境的朗读方式,创设一种温馨的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与文本及作者产生情感的交汇。领会父母之间的关爱像茉莉一样,虽淡雅,却沁人肺腑,让人感动。在学完课文后,我和他们谈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更富有“人情味”,语文课才更有效率。

三、书卷味

小学语文课堂还要有点“书卷味”。语文学习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内化过程。教师的文学修养和学生的文学素养都凸显了语文课堂的“书卷味”。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浸润心灵,启迪智慧;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常常灵光闪现、灵气勃发;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要有较高的学识素养和宽阔的视野。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营造溢满书卷味的课堂氛围,让书香充溢学生的心田;要引导学生在课内课外积累、背诵优秀诗文、篇章,并养成圈点、批注、摘抄、给课文补白的读书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语文能力。

《安塞腰鼓》结尾:“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我设计了在耳畔前加上“响彻”一词,让学生思考作者的用意。学生讨论后认为这一句话是写腰鼓演奏停止之后,人们还沉浸在富有激情与生命力的表演中,久久未回过神来的情景。而“响彻”写出了声音的清晰响亮,破坏了作者精心设计的腰鼓表演停止后宁静悠远的意境。这样一添词,学生很快就体会到散文简洁的语言下隐含的深厚内涵。

四、儿童味

小学语文姓“小”,是儿童学习、运用母语的教育。要在小学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我们就必须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儿童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我们必须还儿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在“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

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主要写了“我”去金华游览双龙洞的所见所闻,生动具体地描述了双龙洞的特点,表达了自己喜爱双龙洞的心情,赞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教学时我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确定教学重点,理解“好奇”、“仰卧”、“稍微”时,让学生扮演游客或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亲身体验进入孔隙的滋味,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

五、自主味

语文课的“自主味”,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并能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自主味”呢?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凸显自身的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在教学中用开放的教学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努力做到:建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成为出色的演员,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内容情境中。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小学语文课堂不是秀场,流光溢彩、满目繁花本不该属于它,让我们洗尽铅华,用小学语文课的“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儿童味、自主味”感染每个孩子,让孩子喜欢上小学语文课,培养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帮助他们树立起自觉学习语文的信心,从而不断发扬光大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19.

篇(9)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独特的优越性,让它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大量信息,创设教学情境,激趣。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的教学设计,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具有黄土高原特有的地理风貌和风土人情的画面,配以“黄土高坡”的歌曲录音,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在听读课文录音的同时,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表演腰鼓的壮阔场面,感受这种音乐形象。为了进一步展现这一瞬间的雄壮,学生在诵读之后又观看了腰鼓表演的过程。屏幕上展现出精彩的视频镜头,那么逼真生动,击鼓的后生闪转腾挪的优美舞姿,和着隆隆的鼓声,充分展现了西北汉子热情、奔放、憨实的性格,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仅是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美感,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进入情境,因景入情,由情入趣,很好地调整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利用网络,因势利导,由情入理

教学中,由于受多媒体信息的感染,学生进入情景,提高了审美情趣,进而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此环节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思维迁移训练。学生在品读课文后,深深地被文中精美的语言所感染、所震撼,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总结了课文精湛的语言艺术。此时因势利导,向同学们提出要求:能否也写一段这样精美的文字,感受一下语言的魅力?学生很兴奋,积极性很高。然后立即播放了课前在网络上下载的《千手观音》,面带恬静微笑的21位演员以庄重华丽的方式共同演绎一出精彩纷呈的“千手观音”。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着精彩的舞蹈,被21位聋哑演员的精湛表演所折服,那精彩的画面,精美的服饰,优美的舞姿,聋哑人向生命抗争的顽强精神,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陶醉在优美的情景中。此时,把画面定格在精美的造型上,让学生模仿《安塞腰鼓》的语言,将胸中涌动的激情化作千言妙语,奋笔疾书,快速成文,妙笔生花,尽情挥洒。

3 利用网络,延伸拓展,提升品位

教学杨绛的散文《老王》一文时,旨在引起学生对“苦难中人的关爱”的思考。首先,在网上下载了一些现代的资料,其中有一幅《我想读书》的照片,上面是一个渴盼读书的女孩挂满泪水的脸,这曾是“希望工程”的宣传画。在照片下,“我要读书”四个字格外震撼人心。在另外一则材料《两个少年》中,安徽11岁的六小环为了求学,只好背砖挣钱,每次背着重40公斤的砖,走140米的一趟路只赚3分3厘钱;贵州17岁的王致中背煤为生,要从深100米的井下背上来40公斤的煤,挣到1元钱。此外,还有《母亲,这就是我们的母亲》等材料,其中的主人公均处逆境,这无疑对处于顺境的学生有很强的心理冲击力。

其次,再将这些材料与课文中的问题组合制成课件。这一次教学中,最成功的环节就是以下载材料为基础,对课文思想进行的延伸拓展。随着一幅幅画面的展示,一段段文字的出现,学生沉默了。画面中人物于命运抗争的情景,让学生深受震撼。随即,他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真诚地诉说自己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认识,对苦难中人的敬仰钦佩……深深感觉到学生在思索中、倾诉中,开始真正走近作者的心灵。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首先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钻研教学内容,在丰富的素材中加以选择,准确把握运用、整合优质教学课件是提升语文教学品位的有效方法。

4 利用网络,在线阅读,遨游书海

语文新课标规定:初中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篇(10)

在信息化的今天,多媒体技术也进入了我们的课堂。它强大的功能,通过声、光、电、音、视频,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教学,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活力,也给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带来强有力的冲击,使中学语文教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教材中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的画面、有趣的影像视频,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深入。多媒体集音形像于一体的特点可以使语文教学摆脱以前枯燥乏味的学习状况,通过多种形式,将学生带入生动形象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如在教学《安塞腰鼓》这一课,我就是先用一段陕北高原的火烈腰鼓视频导入课文的。隆隆的鼓声、狂舞的画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比如,教学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如果教师单一讲授词的本身,可能让学生感到厌倦,这时候配上邓丽君的歌曲《明月几时有》,不仅活跃课堂气氛,也能使学生加深对词文的印象。另外,在课堂上使用PPT来教学,可以省去教师写板书的时间和精力,对一人教很多个班的教师来说,也是一个福音。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突出重点难点

人们的认知过程,总是从感性到理性,理性的思考总是基于感性的认识。文章的重点难点也一样,同样需要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掌握更多的知识。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简单的文字说明变化成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像再现于学生面前。如讲《苏州园林》这一课,由于学生对苏州园林很陌生,文中介绍的假山池沼的配合,亭台轩榭的布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难以理解它们的特点。若是配合多媒体教学,教师就可以展示亭台轩榭、假山池沼的图片,再现苏州园林的布局,使学生真正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美。现代教育技术能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枯燥的文字内容形象生动化,帮助学生主动探索与发现、思考与解决问题,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互动,激发创新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在我们的记忆中,凭直觉得来的印象是特别巩固的,甚至对于抽象概念,也可轻易地巩固地揉在已往嵌入我们脑中的图册上。”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中再现故事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如讲述《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一课,我充分挖掘课文内容,认识到要想是学生从根本上弄懂课文,必须先了解罗布泊。所以我先布置学生查找各种关于罗布泊的资料,利用多媒体展示了罗布泊美丽的过去和缺水的现状,激发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在学习中培养环保意识的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他们在心底已做好为明天的罗布泊奋斗的决心,并设计出改造罗布泊的可行性方案,树立挑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伟大抱负。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水平

在信息时代,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素质。在信息时代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具备基本的能力外,还要具备新的素质和能力,如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新特性、教法的变革等。语文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此外,教师在美术、音乐等方面亦应有不俗的修养。教师利用多媒体备课、上课,学生利用多媒体搜集资料,浏览信息,完成作业等,都需要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信息素养。因此,多媒体教学与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整合能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

多媒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福音,但是好的教学手段只是客观的因素,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还要求教师能合理利用多媒体的有效资源,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不断发现,不断改进,使自己的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谭小介,《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中学语文教与学》

2.王哲,《教育信息技术》

3.金叶,《多媒体运用之我见》

篇(11)

1.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对待学生

新课改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充分重视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手段与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的创新,可以为所有的学生提供平等发展与完善的机会。不管目前学生的成绩如何,不管学生的学习基础怎样,都必须对其给予平等对待,积极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自信心。

2.开课前具有预测性

与传统的预设性教学操作不同,在新课改背景下,所谓的开课前预测性,即为针对教学活动而制作的设计图,也就是多种策略准备。教师应该深入分析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根据新课改中规定的学习目标,提前制定课堂的教学活动规划。为了实现此目标,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手段与方法,如安排活动内容以及布置家庭作业,做好充分的预测工作,从而保证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3.课堂教学具有动态性

课堂教学具有动态性,即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实际状况的发展呈现动态的变化。在学生进行一些学习活动后,教学中也许会与开课前的预测出现一定的差异。针对此状况,教师应该做出相应的变动,调整教学方案,优化教学。课堂教学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高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应该在深入分析语文学习特点以及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开展语文课程教学,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保护其求知欲与好奇心,积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与主动性,提倡开展探究式以及自主式学习等。”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深切感恩与赞美之情,可向学生提出问题:(1)在完成课文的阅读后,产生何种共鸣以及联想?(2)在描写安塞腰鼓的时候,作者合理地运用了很多方法,应该对哪些字词、句子以及段落的表达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情感,掌握文章内涵。

2.开展课堂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创新。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与声音将文章内容充分展现出来。生动有趣的画面可以很好地表现文章的内容,也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主动融入教学中,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拓展思维,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且将个人观点主动地表达出来,然后进行互相探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3.基于语文教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与文化底蕴,值得人们去细细揣摩与学习。教师应该深挖教材,对文章中精辟的字词、句子与段落进行深入讲解与分析,让学生了解其中的精华所在,感受其中的文化底蕴,充分发挥语文的熏陶效用,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例如教学《苏州园林》一课,在导入时,教师可以将苏州园林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体会园林之美。然后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引导其进行小组自学,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体会对称之美,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艺术价值,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