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网络传媒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3-0109-01
自从网络出现,网络文化即开始出现。最初的网络文化是将网络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传播网络外的其他文化。而当网民通过网络的使用,传播建立各种网上关系,这些关系在很多方面不同于网外关系,从而形成一个不同于网外社会的网络社会时,网络文化才以一种单一的文化存在。
一、网络文化的积极影响
网络文化改变了人们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认知和创新潜力,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网络拓宽了人们学习的手段和渠道。
网络文化拓宽了人们的交往空间,越来越多的人们热衷于进入网络世界,同自己有着相同志趣、爱好的人结成一个亲密的社区,甚至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好友交谈,就像隔壁邻居一样亲近。
网络文化缓解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当今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带给了人们越来越大的压力。网络文化为人们提供了很多新颖、便捷的网上娱乐的途径。上网休闲成了人们缓解压力的渠道,人们在工作之余玩玩网络游戏、看看网络小说、读读国内外新闻等,对于放松心情,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二、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中西方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渗透,易导致人们政治信念和价值观念的偏移网络为西方文化渗透与意识形态入侵提供了便捷手段。
网络文化带给人们“自由”和“民主”的同时,带来更多的是无政府主义的“放任”,不少人缺乏“慎独”的道德自律,道德观念渐渐淡化。
网络泡沫文化的泛滥造成了人们的价值观的危机.使人们的人生观和道德观紊乱,丧失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网络黄色文化、网络暴力文化的肆虐造成了青少年的人性危机。在西方的性解放、性自由思想的侵蚀下,形成了一些人的不健康的性观念和扭曲的心理。
以“黑客”行为为乐的网络“黑客”文化的侵袭造成了社会的信任危机。
三、网络文化的这些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形成原因分析
网络文化的这些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是由网络媒体的特点所形成的。
首先,网络媒体具有很好的开放性以及很高的信息共享度。它面对的是一个信息的海洋,普通的网络使用者都可以为互联网络提供信息,它承载信息的扩充性是无限的。网络媒体可以依靠这些宝贵的资源,用“超链接”的方式将各方面的信息在允许的范围内收为己用,这种信息共享无疑大大丰富了网络媒体的信息量,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大增强。这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随着网络媒体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优势体现得也就越明显。
其次,网络媒体具有便捷检索性和互动性,人们在浏览互联网查阅信息时,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主动的查找信息资料,各取所需。
第三,互联网打破地域的界限,具有极为广泛的传播面。“网上无国界”,与互联网连接的主机都是平等的,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只要你知道ip地址或域名,都可以访问任何与互联网相连的计算机,尽管它在地球的另一半。网络媒体这种跨地域性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第四,网络媒体兼具信息传播的同步性与异步性。网络媒体的信息者将信息到网络服务器上则完成了他的工作,受众在此后随时可以上网查询该项信息,信息的发送与接受过程不需同时进行,这就是所谓的异步性。
第五,网络媒体还具有的极强的时效性。由于网页制作的过程相比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大为简化,既不像电视要经过编辑播出(直播节目除外)也不像报纸需要排版印刷,只需更新网页内容即可。而且网页内容一更新,网页的访问者立即可以看到,这中间几乎没有时间差。因此,很多大的新闻事件,反应最快的常常是网络媒体。
惟有在考察了二者融合的切入点后,才能着手建构融合之路。从当前二者的优势与困境中,笔者将切入点归纳出以下两个方面:
(一)优势互补
根据学界和业界对网络与传统形式的理解,网络媒体所缺少的新闻采集资金和记者资源正是传统传媒所拥有的;传统传媒在新闻播报中所却失的新闻储存性,则是网络新闻所特有的优势。因此,在面对诸如重大会议、体育赛事的新闻报道中,二者可以形成横向联盟关系。充分借助各自的优势资源,来推动各自新闻品牌的塑造。关于这一点,央视组建自己的网络频道就可见一斑。随着年底18大的召开,这便为二者的优势互补建立了极佳的实践平台。
(二)耦合共生
耦合共生性已在部分电视台、电台组建网络频道之一点上体现了出来。以广播为例,广播媒体之所以被称为弱势媒体,一是因为它的声音稍纵易逝,不易保留;二是广播只闻其声,不见文字、图像,给人理解、查阅、重复检索和阅读带来了困难。而现在有了网络,广播不再“稍纵易逝”,不再单一靠声音传播。广播借助互联网非但能够与其他媒体竞争,而且还有一定的优势,即在线收听。由此可见,以上两方面的切入点,实则为今后二者融合建立了思考的出发点。
二者融合的路径构建
在具体构建二者的融合路径时,应分别从:契约关系、联动机制、利益分配等三个方面下工夫。
(一)契约关系
二者融合应建立在正式制度安排下,在此基础上规定各自的责、权、利关系。因此,网络新闻单位应与传统传媒单位建立起契约关系。受到促使二者融合的外部因素影响,笔者不排除未来二者走向兼并的商业模式。在契约上应明确:(1)对新闻信息的共享原则;(2)双方资源的介入模式;(3)针对成本支出的分摊结构等。
(二)联动机制
计算机图形学英文名字ComputerGraphics,简称CG,是数字媒体技术理论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它是一种能够使用数学算法进行图形转化的科学,主要目的是利用计算机产生真是图形感受。计算机图形学在企业中的作用表现在它是掌握二维和三维图形在计算机中的表现和运算,是一种能够将图像显示和处理的相关算法。CG的内容研究是十分广泛的,包括光栅图形生成算法,真实、非真实感绘制,以及科学计算可视化、虚拟现实等操作,这需要在软件开发中不断的研究和琢磨。在国外,计算机图形学已经是一个重要的科技领域,通过对图形的研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我国的数字媒体也起步虽晚,但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大多数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已将CG作为入门级课程进行教学,从企业的人才需求出发,大力发扬了数字传媒在企业中的作用,使得企业的各项信息以更加贴切,更加逼真的方式表现出来。
1.2动画设计与动画技术
计算机动画技术也是数字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动画企业在软件开发中的重要表现。随着动画技术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随着增长。尤其是在近几年,我国计算机动画已经在游戏、动漫等领域有了突出表现,MAYA、3DSMAX等知名软件公司更是在动画技术制作上有着不小造诣。根据对市场的观察,我们发现掌握2D与3D动画技术是当下最为重要的,懂得此技能的人才可以说非常抢手。
2数字传媒在企业中的应用目标
数字传媒在企业中的应用目标主要表现在对数字传媒设计、网页设计和维护等方面,开展高校教学计划和设计实施的前提,同样也是确定组织学习形式和选择知识发展的方向,更关系着高校学习内容、管理、方法、评价等多个方面体系的设定,是一切学习活动开展的基础保障。软件工程专业数字媒体方具备软件工程与数字媒体的共性和个性,要求相关人才拥有软件开发、应用能力、实践能力三方面要求。因此在软件工程专业数字媒体方向人才培养上,应该以学习理论基础、培养创新能力培养为主,以独立从事新媒体应用为目标,适应数字传媒在企业中的应用目标。
“面向数字媒体领域的软件设计与开发”不仅要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掌握传统软件设计与开发的技能。具体可以将企业需求概括为以下几点内容: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职业生涯开展的基础;知识范围,人才是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的,需要多掌握一些实践案例进行知识补充;掌握软件工程与数字媒体知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练掌握相关主流工具;数系程序设计,包括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合作是数字媒体技术得以发展和创新的有效保障。
研究数字传媒在企业中的应用目标是为了明确和掌握有关软件开发的关键技术,让今后的软件系统设计、开发工作更加的心应手。学校方面可以以此为依据,开展实践环节,增加对学生的科学技术和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二、美剧携载传播的价值观类型
美剧作为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载体,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也将这些价值观有效的传达出来。对正处于复杂的社会转型阶段的中国而言,这种价值观的传播对中国的主流核心价值体系和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价值体系都带来挑战。对目前在中国网络中传播的主要美剧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传播的价值观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几乎所有美剧中都会贯穿其中的关于亲情、爱情、友情等人类共通的情感趋向,有些美剧更集中表现这些情感,如《人人都爱雷蒙德》《绝望主妇》《实习医生格蕾》等都是以家庭、友情等为主线展开。
第二、彰显个人自由、张扬个性、追求创新的个人主义精神,如《波士顿法律》《豪斯医生》等。
第三、具有“美国梦”特质的进取和冒险精神,作为美国文明最具号召力的“美国梦”在众多美剧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如《广告狂人》《丑女贝蒂》等。
第四、彰显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如《24小时》《越狱》以及各种系列的罪案类型剧集,在紧张的剧情中塑造出一大批美国式的平民英雄形象。
第五、救世主心态的美式爱国主义,如《国土安全》《白宫风云》等围绕政治、军事和安全话题的剧集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各类美剧所携载的价值观,在精良的制作、幽默的语言、紧凑的情节的包装之下,轻易地通过网络传播俘获了大批中国青年观众。但正如约翰•菲斯克所说:“我们还是把电视看成一种文化因素,特别是要把它看成是意义的激励和传播因素。电视播送了一些充满潜在意义的节目,它力图控制并把这些意义聚焦为比较单一的、为人们所喜爱的意义,起到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质量优秀的美剧不仅仅是带来新的娱乐方式,而且传达了美式主流价值观,实现了跨文化传播,对中国青年受众价值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网络对美剧传播效能的促进作用
当前青年美剧受众覆盖了70后、80后以及后来居上的90后,生长于互联网普及的年代,对于新事物、新价值的接受度相当高。尤其是接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语言基础的青年,更是充满了对外部世界渴望和了解的热情。他们往往不满足现有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教育,抱持突破体制束缚、疏离主流文化、创造青年亚文化的心态。网络为青年的精神渴求提供了天然温床,美剧则迅速成为这一渴求的具体能量来源。网络不同于以往传播形式的天然特性保证了美剧在中国青年中传播的速度、质量、数量的迅猛增长与提升。首先,网络开放性带来丰富的美剧资源为受众提供多元的选择。从点对点的文件传输工具到视频点播平台和迅速崛起的“云存储”技术,网络工具的不断创新为其开放性提供了保证,也为美剧在中国观众中的传播提供了丰富的平台,美国国内收视率较高的各类剧集在中国国内几乎都能免费获取和观看;各类字幕组通过翻译的过程填补了美国文化与中国受众之间的沟壑,降低观看难度、提升观看乐趣,从而丰富观众的选择空间。其次,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和网络平台提供的沟通功能提升美剧对中国青年受众的黏着度。由于美剧的运作和播映模式基本采取每周一集、每年一季、多年连播的模式,所以对美剧的观看具有较强的黏着性,观众在观看过程中的意见、反馈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存续,这本是完善的商业机制运行的结果,但相应带来了持续影响、稳定传播的价值观传播。这种极强的参与性给予观众以持续观看的动力,在前互联网时代,由于缺乏信息传播的渠道,对中国观众来说要参与到一部美剧的制作生产流程几乎不可能。而网络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状态,青年受众可以在观看过程中通过网络获取相关美剧的最新信息,并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如百度贴吧、各字幕组网站、微博等——进行交流,从而能够保持持续的观看热情。
四、美剧价值观传播对青年受众的影响
在持续及循环的观看、讨论、交流过程中,对美剧中所表现的美国式的主流价值观的认知持续深入,并逐渐产生认同感,是大量青年在美剧观看行为中的共同走向。因而通过网络传播接触并持续性地观看美剧,带来青年受众在价值观领域的深刻变化。
其一,美剧中彰扬的人性、亲情、爱情、友情等价值取向,超越异质文化的差异,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期冀,与当前我国的主流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文明的传统价值观并不背离。因此即便在中国当下的语境中,此类价值倾向也很容易被接受,青年受众在接受过程中不会产生太多抗拒感,并能够迅速产生认同感。而彰显个人自由、张扬个性、追求创新等价值语言则正符合了新时期中国青年的价值需求,此类价值传播能产生积极的激励、指引作用,对于青年受众的个人成长也能发生积极影响。
其二,美剧中“美国梦”的价值话语表达和美国式的救世主心态,在当下中国青年受众中,接受与认同情况则相对复杂。这两类价值观表现较突出的剧集,多为罪案、战争、科幻类型剧集,剧情曲折、情节紧凑、扣人心弦,在网络传播中相当受青年受众欢迎,但剧中牵涉美国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之间的情节冲突设计时,则会激起中国受众在网络中的激烈讨论。在美剧中常出现对亚裔、印度裔等美国少数族群的讽刺性语言,有观众认为有种族歧视之嫌,有人则认为不过是无伤大雅的玩笑;对牵涉美国对外政策、对外军事行动的情节,也会引发争议,有观众会对“美式帝国主义”进行批评,也有观众认为是美国普世价值的实践。这实质上是中国美剧观众对美剧携载的价值观的接受度受到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这一大背景下的制约,表现出对不同价值观认同、接受的差异性,同时也揭示出美剧蕴含的政治性较强的价值观在青年受众中正在产生影响,表现为基于特定美剧情节的网络沟通讨论中出现的观念上的分裂和对抗。
其三,美剧中描摹的异质文化社会的“现实”与青年受众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中国现实往往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会造成青年判断、理解现实问题时的混乱或偏执,甚至产生对现实的失望、反感情绪,疏离甚至否认主流价值观的表达。尽管青年的价值观往往已经基本形成,但不可否认,美剧这一精致的大众娱乐产品在令人愉悦的同时的确改变着众多青年受众的价值判断与世界观。
“信息鸿沟”又称为数字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最先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于1999年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提出。少数民族文化无论是在媒介信息的选择性传播上还是在受众信息传播的选择性接受上以及信息的共通性与共融性上都处于绝对的弱势,因此,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传承与发展借助于网络媒介这一强势媒体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以恩施地区为例,研究网络媒介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目前,国内对于恩施地区民族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恩施民族文化的建设、保护、传承与发展方面,本文重点研究网络媒介环境下民族文化的传播,并运用了已有的关于恩施地区网络媒介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相关调查数据。
少数民族地区网络媒介的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网络整体发展现状概述。根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统计显示,2011年,农村网民规模增长迅速,网民规模达到1.36亿,比2010年增加1113万,占整体网民比例为26.5%。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与2011年全球互联网普及率(30.2%)进行比较,我国超过这一水平的省市数量达到21个,相比2010年底增加一个。湖北、重庆、青海、河北、吉林、内蒙古、宁夏等九省份的互联网普及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近年来,网络新闻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网络新闻的使用率较上年提升近5个百分点,网络新闻用户达到2.34亿,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舆论宣传阵地。[1]由此数据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网络媒介发展的成就,这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媒介发展不乏成功的典范,如被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这些少数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是相当成功的,它让世人了解并认识到了这些民族的文化,塑造了民族文化的品牌效应,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是,西部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网络媒介发展状况仍不容乐观,少数民族地区网络媒介的发展无论是在使用的整体水平上还是在受众覆盖面上以及受众使用目的上,都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数字鸿沟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个案研究:恩施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现状与问题。恩施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现实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都还比较落后,吸引人才的机制目前尚不健全,人才资源严重不足,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引进来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相对薄弱,经济发展没有形成良好的产业链,人们受教育的水平普遍偏低,对于各种信息的鉴别度不高,很容易被网络上充斥的大量虚假信息或者是社会上流传的错误信息误导,因此,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提高民族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民族地区网络媒介接触和使用奠定经济基础,是发展民族地区网络媒介的治本之策。
首先,就网络媒介的使用而言,恩施地区互联网整体使用水平比较低,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根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农村网民规模为1.36亿,比2010年增加1113万,占整体网民比例为26.5%。[1]这是互联网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在恩施地区,农民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主要的消费者,然而,农村网络媒介并无明显的发展,在部分农村仍旧无网络媒介,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依旧是电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村经济萧条,农民增产不增收,占当地人口80%[2]多的农民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经济能力去接触和使用网络。这与互联网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相悖的。这样,网络媒介在恩施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这是该地区网络媒介发展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使我们在跨过以门户网站的发展为代表的WEB1.0时代后,惊奇地发现:原来每个人都可以是时代的记录者和关注者,新闻不再是大众媒体的专利。网民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突破了传统媒体对社会话语权的垄断,开始了WEB2.0时代,扩张自身对媒体权利的探索。而体育新闻作为网络传播的宠儿,也毫无悬念地成为全民狂欢时代媒体权利扩张中被网民努力争取的阵地。
一、什么是网络自媒体
(一)概念界定
所谓网络自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
(二)主要形式
1、论坛(BBS):是一种并交换信息的在线服务系统,为用户提供进行网上交谈、消息、讨论问题、传送文件、学习交流和游戏等的机会和空间。
2、博客(Blog):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文章、并以倒序方式由新到旧排列的网站。一个典型的博客是结合了文字、图像、其他博客或网站的链接及其它与主题相关的媒体,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
3、微博(Micro-blogging):即微型博客的简称。相比传统博客那种需要考虑文题、组织语言修辞来叙述的长篇大论,最多140字的微博只需三言两语,就可记录下自己某刻的心情和感悟,或者某条可供分享和收藏的信息,这样的即时表述显然更加迎合我们快节奏的生活。
二、伴随着体育新闻传播一路走来的网络自媒体
(一)论坛时代――自媒体发展的第一时期
网络自媒体的发展过程中,首先引起网民关注的自媒体形式非BBS论坛莫属。而在网络媒体中,体育新闻的传播从一开始就是支柱性的组成部分,这也和论坛的作用是分不开的。1997年10月31日,世界杯亚洲十强赛,中国队在大连金州主场败于卡塔尔队,第六次冲击世界杯失利,使无数球迷伤心之至。次日凌晨2点15分,网友老榕在四通利方体育沙龙发表了《10.31:大连金州没有眼泪》的帖子,48小时之内就被阅读了两万多次,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迄今最有影响的中文帖子之一。两周后,11月14日的《南方周末》用了一个整版刊登了这篇文章,同时还对四通利方体育沙龙作了相关介绍。这件事使大家第一次感到论坛的巨大力量和影响,传统媒体也真正意识到了网络、网友和网络文化的存在与影响。自此,以BBS论坛为代表的网络自媒体由此开始崭露头角。
(二)博客时代――自媒体发展的第二时期
兴盛于2005年的博客,不仅为网民展现自我、交流沟通、传播信息、普及知识等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还为网络时代体育新闻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是网络自媒体发展的高峰期。
其一,为体育新闻评论奠定了更为泼辣、犀利又幽默的文风。如著名体育评论员李承鹏的博客,就以此文风见长――“这么多年来中国足球的倒退,不仅是因为有一个根本不该管理足球的体育总局在上面,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始于1952年的高于体育总局的体育理念。中国体育,其实是一种向政治经济的谄媚。”这样的言论是很难不被传统媒体拒绝,只有网络自媒体几乎“零门槛”才不会阻碍此类文章的传播。
其二,体育名人开博提供了网民对其更深层次了解的新途径。中国的受众一向对那些在世界级大赛中“一战天下知”的体育明星们有着极大的追捧欲,但这种对体育明星多方面信息的渴求欲,往往由于传统媒体报道尺度的限制或报道内容的偏差而无法充分得到满足。于是,体育名人博客、冠军博客等自媒体形式就成了人们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工具。
(三)微博时代――自媒体发展的第三时期
2009年8月,一种新的自媒体形式――微博,在中国网络界横空出世。只言片语,几个表情,最多140字的微博,被网民亲切地冠以“围脖”的昵称。这样的风潮也毫无疑问地席卷了体育新闻的报道领域。其一,从报道对象看,相对于国外运动员的幽默风趣,大多数中国运动员习惯了被动采访和报道,微博的出现改变了一切,埋头训练的运动员们也开始主动向媒体靠拢,忙中偷闲地织起了“围脖”。其二,从报道内容看,运动员们在微博中的直抒胸臆,往往也意味着有新闻发生。2010年11月7日,2010赛季中超联赛落幕,长沙金德队黯然降级。当晚,队长汪强在微博上哀伤地写道:“看到队友一个个走了,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难受,或许这一别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见面。希望我的队友们能够有个美好的未来……”通过这条微博追根溯源,媒体很快挖出了金德甩卖球员,甚至主场都要搬离长沙的消息。其三,从报道形式看,一是微博的字数限制,使体育新闻报道产生了浓缩在140个字以内的“微新闻”形式,不同于以往的大篇章,凸显了新闻的看点,更符合当代人快节奏生活下阅读和接受的习惯。
三、从近期大型体育赛事报道中看网络自媒体的介入
(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
2008年北京奥运会首次授权网络等新媒体参与宣传报道,网络媒体利用自身优势为相关奥运报道增添了许多亮点,成为可与传统媒体比肩的新闻传播领域的生力军。其中,以论坛、留言板、博客、播客等作为主要形式的网络自媒体,通过整合网络受众资源,提高网民的参与度,其传播效果在奥运报道中大放异彩。如人民网的奥运频道推出了“我对他说”大型互动栏目,设置我国知名运动员与团队的留言板,特别是夺金运动员的留言板,与赛程同步汇总精编网友留言。
(二)2010年世界杯
2010年南非世界杯,央视买断电视以及多媒体等直播权,使得一向在重大体育赛事报道中不甘落后的网络媒体遇到了很大的挑战。此时,炙手可热的微博成了网络媒体抢占世界杯报道阵地的有力新武器。这个不超过140个字的“微型博客”,正悄悄改变着球迷们的看球习惯。每当遇到进球等突发事件,微博的量就会剧增,而且每秒的量纪录也一再被刷新。据万瑞监测数据显示,就在德国和阿根廷交锋的两个小时内,新浪微博发帖量高达惊人的300万条,峰值达到3000条/秒。上至足联主席,下至草根球迷,全民正在一起“织围脖(微博)”,微博俨然成为了世界杯球迷评球、交流的新时尚。
四、网络自媒体介入体育新闻传播的利弊
(一)有利的一面
1、平民化的参与者丰富了体育新闻传播主体的构成。从“旁观者”转变成为“当事人”,“媒体”仿佛一夜之间“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受受众喜爱的体育类新闻也不再是传统媒体的专利,人人都可以在网络自媒体中过把瘾,尝尝作为体育新闻者的滋味,充实传统媒体的传播主体。
2、个性化的内容打破了传统体育新闻文体的限制。当人们可以自主地在自己的“媒体”上“想写就写”“想说就说”时,大部分没有受过专业写作训练的运动员或体育迷们很难用严谨规范的新闻文体标准来限制自己的传播热情。大家更希望在“自己的媒体”上随兴发挥,表达个性,同时丰富体育新闻多样化的报道形式。
3、交互性的传播方式摆脱了传统媒体对新闻话语权的控制。依托于网络媒介的自媒体能够迅速地将信息传播到受众中,受众也可以迅速地对信息传播的效果进行反馈。相对于传统媒体对新闻话语权的控制,自媒体以更平等、更开放的方式帮助网民构建自己的话语空间。
(二)凸显的弊端
1、信息的“零门槛”导致自媒体公信力欠佳。网络自媒体信息的“零门槛”,使信息内容无法被网站有效监管,传统媒体的“把关人”作用在自媒体中几乎失效,其社会公信力受到质疑。
2、信息的即时、自由导致自媒体内容过度泛滥。不需要渊博的学识,不需要艰深难懂的语句,人人都能在自媒体中抒发感情,发表意见。论坛帖子不断翻新,博客文章频频更新,微博信息按秒刷新……信息数量的泛滥难免让网民对这些冗余、重复的信息产生厌倦甚至排斥的心理。
3、信息发表的共享性导致自媒体易沦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网络自媒体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平台,其信息的共享性使不少利益集团看中了这块广告前景诱人的大蛋糕,利用夸张甚至不实的信息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丧失了原有的公正、客观的媒体属性。
结语
也许相对于西方“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中国的“自媒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这并不影响张扬不羁的中国网民对网络自媒体表现出的超乎寻常的热情。我们有理由相信,不断发展完善的网络自媒体终将成为支撑现代传播的擎天之柱。■
参考文献
①胥晓璇,《自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挑战》[J].济南:《青年记者》,2009(5)
②陈彤、曾祥雪:《新浪之道》[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③屈涛,《网络体育新闻娱乐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④李承鹏,《总局搞不好职业足球――中国足球原罪九评之一》[OL].?tj=1
⑤王艳艳,《我国网络媒体奥运报道的特色》[J].济南:《青年记者》,2008(11)
一、发挥网络传媒的优势,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为了增强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度,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往往要采用案例教学,通过对一个具体场景的设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评判,进而得出结论,深化对概念、原理的理解。案例教学是传授理论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过程。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是选择的案例是否足够典型,与社会实际的贴合度是否紧密,学生和社会的关注度是否高。案例的选择一般应具备典型性、完整性、时效性等特点,典型性要求案例应是对大量真实信息的筛选和提取的过程,完整性要求对案例有个动态的跟踪过程,时效性则要求案例必须紧贴社会生活实际,反映当前社会生活和当前学生思想实际。
但在以往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往往觉得案例难选,且不知所选案例的社会关注度如何。有的案例陈旧,一个案例重复讲述几年的情况很普遍,这也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网络传媒的特点,恰恰在几方面都能较好地适应和满足案例教学的需要。网络传媒的开放性及其信息共享度,使其所承载的信息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它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征,在空间上,网络媒体所容纳的信息资源是海量的;在时间上,网络所传递的信息是即时而无限的。在案例教学中,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一般都能从大量信息中选取典型、合适的案例,且能对案例进行动态跟踪,随时了解社会与学生对案例的关注度与反应,从而使案例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作为理论的传播者的教师和作为理论的接收者的学生之间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是一种由点到面的单向传播方式。作为接受方的大学生,没有充分选择信息内容的自由;而作为传播方的教师,一般也很难从学生处得到真实而及时的信息反馈。网络传媒的出现,则彻底改变了这种单向的传播关系,网上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这种交互性的特点,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平台。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网络将一些热点现实材料下载给学生,也可让学生按教学要求自己从网上寻找材料,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网上在线的讨论交流,并撰写小论文。一般来说,只要教学内容真正是贴紧社会现实,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的,大学生往往会比较积极地利用网络去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也会乐于在网上发表各自的观点,进行交流讨论。网络传媒带来的这一教学形式的改变,完全颠覆了传统教学中那种单调、沉闷的课堂氛围,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参与度。同时,也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更多的实际思想动态,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
由于思政课要让大学生接受的是理论,而理论本身是抽象的、枯燥的,因此传统思政课教学往往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但网络传媒在思政课上的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一状况。网络传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在,可以是文本、图像或声音。互联网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的传播优势,使用起来不仅更高效、便捷,而且更形象、生动。网络所提供的集文字、图像和音像为一体的多媒体平台,使多媒体教学成为可能。由于多媒体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及声音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抽象概念具体化,逻辑命题情景化,理论阐述形象化,增强了思政课的趣味性,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对教学信息的能动反应,使学生在一种和谐、高效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发挥出自己潜在的自主性,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现在,网络多媒体教学已日益成为思政课教师乐于使用的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
二、思政课应用网络传媒亟待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注意对网络信息的辩证分析和全面了解。在高校思政课应用网络传媒提高思政课效果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网络传媒所天生具有的无序化、自由化倾向。在作为一个信息宝库的同时,事实上这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无穷的信息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但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无所不有的各种冗余信息成为干扰学生的杂音噪声。因此,在将网络传媒引入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信息的辩证分析和科学证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积极健康的有益信息予以肯定,使其成为思政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消极有害的垃圾信息及时清理,作为反面材料充实教学内容。通过正面引导,将思政课教学所要传播的主流思想和正确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未来学家曾经预言,21世纪将是数字、网络、多媒体的世纪。目前,网络正改变媒体和出版业,图书、报刊和广播影视及音像等被整合起来。电子信息媒体包括互联网的发展,为想象力丰富的未来预言家坦言传统纸基传播媒体终将被取代提供了素材,“无纸化办公”甚至“无纸时一代”一时一间成为流行的热门话题。
而以纸张/印刷为代表的传统传媒作为传承文明和传播信息的币要载体,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作文明程度和文化繁荣的象征(以人均用纸量来衡量生活水平的高低),难道会在新经济形势下与网络的竟争如此不堪一击,迅速颓萎并最终败下阵来?就目前形势及在可预见的将来,回答是否定的。
姑且不论包装用纸和生活用纸不仅不会在网络时一代逐步消失,而且会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或网络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加,即使是最有可能遭遇网络冲击的印刷书写纸,在过去几年间在网络发展较为迅速的北美地区的产量依然增加了13%自1982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印刷书写纸的产量翻了一番。据美国最新一项调查表明,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纸张的用量也在不断增加。近10年来,美国报刊发行量并未因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而相应减少。
近年来,随着新经济形势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对纸基/网络传媒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是自1994年以来新经济出现并发展的新气象。
1纸基传媒与网络传媒的互补性
许多互联网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纸张作为传统的传播媒介,在目前或在可预见的将来,网络的作用无法替代。在某些时一段及某些地区,传统的纸基印刷媒体还将会占主导地位。慧聪国际(商务网 sinoBnet. com)目前所运行着的“水泥+鼠标”模式,即“刊物+网络”便是更好的明证。慧聪国际从商情报价起家,冬一门负责搜集计算机、家电、汽车等行业的多种产品价格及经销、生产企业等多方面信息,然后进行加土分类处理,用数据库形式存储,最终将最新价格在各相关企业和消费者一认可的报纸上。由十受到报纸版ICI的限制,还不定期推出以介绍企业商情为特色的广告印刷品。慧聪利用传统的纸基媒体,经过8年努力,成为中国商务资讯服务商的第一把交椅,《慧聪商情广告》成为中国最大的卖方信息的广告媒体。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慧聪国际受到强烈的震撼,经过冷静分析认为,互联网不会扼杀慧聪的传统业务,可借助互联网作为快速通道使信息以更低成木和更快捷的速度送达用户。多年的业务积祟和最新市场调查使他们明白这样一个事实:目前中国仅有10%的企业上网,仍有近90%的企业利用传统纸基媒介获取信息。因此,慧聪国际作出出版纸基宣传品与建立商务网同步的发展.钱略,即所谓的“水泥+鼠标”的运作模式。
2互联网对印刷/书写纸需求的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及应用,已对造纸土业产生一定影响。虽然全球纸张的消费量还将继续增加,但有些纸张品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其中对印刷/书写纸的影响较大。印刷/书写纸包括用十印刷报纸、杂志、书籍、商/产品目录、商务表格、商业广告等纸张和复印纸、喷墨打印纸和书写纸等。印刷用纸特别是含磨木浆的非涂布印刷纸如新闻纸,将受到来自互联网的竟争。
目前许多人应用在线新闻服务,据统计,每月在网上浏览《纽约时一报》、《华盛顿邮报》等报纸多达2亿贞。分类广告是报纸最卞要的收入来源,但目前已有为数不少的人利用在线传输,1997年在线广告收入增加240%,预计到2003年将有15%的分类广告采用在线传输。电子分类广告便十搜索,实效性强,对消费者一来说是最大优势。
世界报业联合会2000年年度报告说,全球范围内的报纸广告收入与1997年相比,1999年增加18. 8%,预计2000年超过20%。报纸正利用电子信息和网络传媒提供的机遇,扬长避短,开辟新思路,发挥竟争之优势增加广告收入,许多国家的报纸正努力收复流失的市场份额。在1999年能提供可比数据的33个国家中,其中有24个国家的报纸广告收入增长,19个下降。在13个欧盟国家中,有12个国家增长,有些国家的增长率还是两位数。据有关令家分析,新闻出版和互联网将会在相当长一段时一期内成功并存。只要有新闻存在,新闻纸行业乃至新闻出版业都将依然是利润可观的行业。
网络与报纸,最为确切的说法是伴生关系。世界报业联合会的报告指出,报纸的发行与网络的普及是伴生共存的,许多报纸的网络版在网络媒体中占主导地位。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报纸网站不断涌现,但同时一也促进了报纸发行量的大幅增长。如果报纸真的会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这一点在可预见的将来几乎是不可能的),谁将为网络媒体提供丰富多彩的新闻报导?
在当前的新经济形势下,互联网对杂志、图书和商/产品目录等的替代作用相对缓慢。商/产品目录市场并没有受到来自互联网的冲击,目前正有更多产品目录印刷品广泛用计算机及相关行业。也可以说,互联网的发展刺激了产品目录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但将来可能有所转变。一般不会有人喜欢在互联网上长篇祟犊地浏览杂志和小说,预计在未来10~15年的时一间中将会涌现出大批新生杂志。就目前形势而言,超级压光纸(sc纸)作为最卞要的杂志纸,需求前景非常看好。在过去10年间,sc纸需求增长迅猛,奠定了sc纸的广阔市场前景。
由十网络的普及应用,使得打印输出大量电子邮件和传真件等的用纸量大幅度攀升。同时一,随着办公自动化的不断发展,复印纸和喷墨打印纸等用量也在大幅度增加。裁切成单张的办公用纸消费量到2003年预计将比1996年增加1倍多。据报道,1996年美国复印纸、传真机和打印机用纸量高达8000亿张。
3经济/社会形势对纸基/网络传媒的影响
新闻出版业与互联网业发展的源动力来自十经济因素。经济发展可推动广告业的不断发展,而广告收入是新闻出版业与互联网业的最卞要经济来源,也是影响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企业之间经济效益的提高及电信、金融、工厂等行业间的激烈竟争,而引发的广告大.钱是刺激纸张需求的最直接原因。如日本在亚洲金融危机后经济于2000年得以恢复,2000年纸和纸板的需求增长最为显著,增长幅度由90年代初的1%提高到5%其中印刷书写纸的需求增长量最为显著,从90年代初的2%提高到7 % 0 2000年,全球期刊杂志的广告收入提高4%账单广告招贴等的费用提高7%。一些币大事件如奥运会的举办及前期的大力宣传也会刺激需求的增长。据统计,1996年洛杉矶奥运会仅铜版纸就多耗用30万t,再加上琳琅满目的各种精美宣传品、各种比赛入场券、商务邀请函等等,均为增加用纸量的刺激因素。
由于目前经济形势普遍不景气,致使各机构单位的广告费用大为减少,从而导致印刷业务量的大幅下降,迫使出版印刷商为节约用纸量而将版面编排得更加紧凑,这种做法主要是受经济形势的影响,而与互联网的发展没有必然的联系。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后,欧洲地区杂志和新闻刊物出版商立即感受到新闻量骤然上升,且绝大部分与恐怖袭击事件有关,而广告业务量却急剧下降,这也是世界各国新闻出版机构的共同感受。意大利杂志和新闻刊物出版商坦言,在恐怖袭击事件后的短短数日中,广告收入减少470万美元,损失主要来自航空公司和美国的商务机构。据来自德国的消息,尽管新闻刊物出版商临时增印了与恐怖袭击事件有关的新闻周刊,但数量有限,无法与损失的广告量相比。
其实,互联网也在发展之中,尽管发展势头较为迅猛,但更容易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2000年11月21日北京青年报刊出题为“互联网泡沫要破”的专论。据美国旧金山webmergers网站公司的调查,10月份美国共有22家网络公司倒闭,而11月份刚过半,已经有#!家公司宣布破产。随着圣诞节的日益临近,一些网络公司宁可选择倒闭也不愿面对资金不足的窘境。在市场趋向多元化的今天,互联网的征程不会一帆风顺,自身的发展还有待整合,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可预见的将来将无从谈起。
4纸基传媒的优势及现状
互联网的确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突出信息的快捷和时效性,且传输成本低。互联网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获取信息的极快速度,但要获取更深入、更详尽的资料还要依靠纸基传媒。就目前发展趋势而言,互联网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取代纸基传媒。从某种意义来说,使用互联网的广大用户中不乏追求新鲜感觉者。
印刷出版业所涉及领域众多,尽管分类广告更易于在互联网上完成,但至今许多领域的广告业务仍集中在纸基印刷传媒上。数字成像技术的清晰、逼真度无法通过互联网在线更好地体现,电子媒体的精彩广告效果对消费者的影像刺激只能是瞬时而短暂的,无法替代印刷在高级铜版纸上色彩鲜艳、精美的广告画面,纸基广告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并且对消费者的感观刺激是长期的。利用数字平台不能圆满完成的业务就必须采用传统的纸基印刷传媒。实践证明,采用纸张印刷的纸基图书资料可保存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就目前发展趋势而言,纸基图书资料仍将占据主导地位。
网络媒体的发展不仅仅是在中国,而是在全世界的范围之内都是飞速的,而网络媒体涉及的范围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对社会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所以研究网络媒体能够扎稳脚跟的原因和它本身的优缺点,加强网络媒体的监管,保证社会的稳定,势在必行。针对我国的网络媒体的发展状况及发展的前景,来进行新媒体下新闻传播模式的转型研究。
1 新媒体中的生力军——网络媒体
与传统的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是用超文本和超链接等完成的,这是一种新的传播模式,所谓的超链接,就是点和点之间通过一种关系链进行连接,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想要表达的内容的一种信息网络。信息的交换和存储与原来的那种具有顺序性和线性的限制不同,这种方式能够通过交叉联想的方式,从一个地方快速的到达另一个地方,这种方式比较方便快捷的检索。而超文本超链接的方式能够让网络媒体具有很大的特点,比如,在网络中的信息结构都是网状的,能够按照查询条件的不同来进行链接,这也是网络媒体强大的检索功能,另外,在网络中能够多个窗口进行编辑,能够是网络编辑具有强大的功能和各种各样多种的元素。
综合而言,网络媒体就是依附网络作为信息的载体,然后利用文本、视频、音频等形式来进行商业行为或者是公共行为的一种与传统的媒体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
2 网络媒体能够建立并且发展的优势
1)国家政策的支持。随着传统传媒方式弊端的显现,政府也急于寻找新的传媒方式,而网络正是最好的对象,所以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大力支持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得国家网络媒体有了强大的支持力量;
2)传播对象的小众化。无论是传统的媒体还是新兴的媒体,其目的都有一个,那就是吸引对象,传播信息,网络媒体依靠强大的网络资源,丰富了信息的多样化,增加了信息的趣味性,进而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3)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比较强。和传统媒体单向性的信息传播不同,网络媒体有选择性和参与性,并且可以与参与者进行网络互动,增强了网络媒体的个性化,丰富了网络媒体的内容,跟能满足受众的需要;
4)先进的技术支持。有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又具有强大的技术水平,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的方式上更加的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也能做出更加满足受众的信息,吸引受众的眼球。
3 网络媒体这一新兴的媒体在传统的媒体对比下的优缺点
3.1网络媒体这一新兴的媒体在传统的媒体对比下的优点
1)节约经费。与传统的媒体形式相比,网络传媒既不需要发射塔也不需要建立转播站,更不需要什么特别的设备,消耗的能源特别的少,只是简单的升级和维护就可以保障基本的运营,这样大大的节省了经费,缓解了经济的紧张;
2)有利于人才的分配。看传统的传播方式不难发现,很多节目的制作大多采编播用的是同一个人,这样虽然效率提高了,但是这样会造成人才的富余。而网络传媒则可以更好的处理人才,比如可以让有采编能力的人担任网站的编辑,让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加入到编辑的队伍中,时刻保持整个媒体的创作活力;
3)丰富的信息资源。现在的网络媒体可以及时的把优秀的 作品和比较重要的新闻很及时的转化成文字到网页上,做到信息资源的即时共享,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3.2网络媒体这一新兴的媒体在传统的媒体对比下的缺点
1)信息的复杂性,难以辨别性。与传统的媒体相比,网络是一个新兴的事物,还没有更多的法律法规去规范它,这就造成了现在我国的网络充斥着很多不实的报道和虚假的新闻,给不法分子创造了机会;
2)受众的人数比较小。我国有着13亿人口,虽然人口众多,可是由于传统的媒体,比如电视,在人们的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网络时代还一下子难以被接受,所以网络媒体只是在一小部分人中发展起来;
3)受众的知识水平达不到网络媒体发展的标准。由于网络媒体发展的时间段,技术先进,所以网络媒体只是在以下部分具有一定文化的人身上还有学生的身上得到有效地利用。现在虽然网络发展比较迅速,但是不会使用网络媒体的人还是很多的。
4 对网络媒体这一新兴事物的建议
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新型的科技也迅猛发展,有了互联网,网络上出现了很多新型的媒体,比如人人网、微博等等,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和信息,交流经验和思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引领者社会的舆论走向,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影响。
但是由于我国政府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和控制力度不够,所以网络上会出现很多误导人们价值取向的负面的言论,一些比较经典的建议和意见总是能够让一些煽动性的言论将舆论推向极端的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事情,通过网络的夸大描述和一些居心叵测的人的大力渲染之后,就会引起一些人的共鸣和符合,随后在网络中就能够集合起来,然后迅速升温,人们受到网络上这些不良情绪和信息的影响,放弃了自主的判断力,盲目的效仿别人的言行,这也是网络媒体对人们的不利影响。
所以,在现在这个互联网媒体发展迅猛的时代,人们要正确认识互联网发展的特点和走势,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政府加强互联网的管理体制,普及网络知识,大力提倡文明上网,鼓励人们理性讨论,引领网络的舆论导向向着正规的方向发展,创造一个和谐文明先进的网络媒体环境。
论文摘要: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取向既有积极的一面,又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笔者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产生文化认同困惑的原因,以求寻得有效实用的解决对策,这也是引导大学生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抵制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的关键。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思想活跃,但缺乏社会阅历,一方面自觉不自觉地汲取各种文化的汁液,另一方面又对纷繁芜杂、良莠不齐的各种文化产生困惑无所适从感。因此,了解和分析当前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状况及其成因,对于引导他们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自觉鉴别和抵制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文化认同的现状
文化认同是指特定个体或群体将某一文化系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内在于自身心理和人格结构中并自觉以此系统的标准来评价事物、规范行为的过程为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在文化认同方面的具体态势,们以问卷、一对一的深度访谈等形式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调查。样本取自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所高校,随机抽取文、理、工、管、医、农等学科各级大学生(含研究生)共计120人。从访谈的统计结来看,当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有一定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强的文化认同和主动学习吸收的倾向。81.3%的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构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的容,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实现人生目标等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然而,当前大学生在文化认同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
1.对中西方“传统、现代”等民族文化进行比较后产生认同困惑。当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虚无感和失落感,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力越来越弱化,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产品(电影、音乐、书籍、网络)等越来越泛滥。学生们举例说:“中国的春节、七夕、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传统的节日,已经没有什么味道,相反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感恩节、圣诞节则被商家炒作得日盛一日。很多同学似乎对西方的节情有独钟,对圣诞老人熟悉得很,而对中国的灶王老爷却无所知。”现在的大学生从小受到的就是传统文化的教育,被教育要助人为乐,要尊敬师长,要爱护公物……但是在大学里似乎没有人再正式提了,也没有人对学生们进行系统的正面教育。大学生们了解文化的途径主要是电影、网络之类,但这些途径并没有真实地反映出文化的真正内涵。在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的选择上,大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还有许多尚未被澄清的误解,因此,常处于两难的困境并产生文化的认同困惑。
2.对中西方“民主、法制”等制度文化进行比较后产生认同困惑。大学生对涉及民主、法制等具有政治含义的深层次文化的理解还处于表面化阶段,满足于一知半解,甚至望文生义、凭空臆断。47.5%的学生认为“西方是民主、法制的社会,而中国是专制、集权的社会。西方人违规,哪怕是总统,也有人监督、制裁,而我国违规犯罪只是老百姓才绳之以法,而有钱人,有权人都可以用各种方法逃避。”还有31%的学生认为“西方的议会制度就是比中国的人大民主,西方言论自由、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言论、游行,而中国就不行”。一些同学在访谈中反映:由于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西方是资本主义制度,这两种制度对比而言,书上说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然而现实中,他们了解到资主义国家物质文明比社会主义国家要发达得多,于是产内心困惑。有的学生直言不讳地宣称,“最大的影响能是让我成为了一名愤青,很多时候常常产生一种愤嫉俗而又无能为力的感觉”。这些看法既反映出学生们民主与法制等制度文化建设的关注,同时也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政治制度文化。3.对中西“价值观、人生观”等价值文化进行比较后,产生认同困惑。传统文化的教育要求学生“无私奉献”、“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但由于受到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个人主义严重、具有很强的功利心,在群己观念上发生了向个人本位和利己主义的偏移,凡事从自我利益出发,以交换的原则处理个人与集体、自我与他人的关系。42%的学生把理想、信念与个人的奋斗目标混为一谈,认为个人的成功就是理想的实现对真正的理想信念教育并不理解,并把它视为是刻板的说教或伟人的语录。他们崇尚金钱至上观,把金钱看成衡量个人的价值尺度,把挣大钱、当官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认为现在好好学习,努力考研,就是为了今后找个好工作。19.2%的学生盲目崇洋,以怪为美,追求腐化的生活方式,醉心于低级、庸俗的所谓“艺术品”。在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引导下,加上中西方价值观的冲突,大学生们在很多时候内心世界充满着迷惘与困惑,处于彷徨之中无法找到人生的方向,不明白生命的意义。
二、大学生文化认同困惑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处在新旧观念更迭、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社会竞争加剧的时代,面对不同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感到茫然并产生以上文化认同困惑,是有其内在的深层次的原因的,这其中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
1.大学生辨别能力尚待提高。我们访谈的学生中95.7%的学生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基本上未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一直在宁静的环境中学习、生活。然而大学生固有的认知特点,使他们对新事物怀有极强的好奇心,西方价值观中包含着的我们传统价值观中没有的新观念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但是,在对文化的吸收过程中,他们缺乏文化选择和文化辨别能力,不能对中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进行合理筛选,以推进自身文化整合。一方面,他们生活阅历有限,在谈论、评价、思考问题时往往带有幻想的色彩,不切合实际,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和幼稚性,不能深刻、准确、全面地认识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的思想观念尚未成型,缺乏辩证分析、冷静处理与自觉抵制的能力,对于各种文化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支言片语的阶段,对新理论感兴趣但缺乏深入了解,爱好广泛但庞杂而不系统。而且他们成长于各种观念相互碰撞的时期:国外各种文化和理论蜂拥而入,各色各类期刊杂志、丛书、文库层出不穷,形成文化大杂烩。面对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他们往往手足无措,对健康、先进的文化和错误、没落的文化不加辨别,生吞活剥地随意套用新概念、新术语,这使得西方文化中的存在主义意志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甚至种种宗教思想,得以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
2.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之中,由于新的体制正在构建中,而旧的体制没有完全破除,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生活态度出现了暂时的混乱与茫然。尤其是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改革引发社会各领域的嬗变与整合,给社会各阶层带来了强烈的刺激,也给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带来巨大影响。首先市场经济自身的盲目性、自发性特点和等价交换原则以及竞争规律容易使个人利益、小集团利益倾向得到强化,使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进而使大学生在物质欲望的驱使下,理想淡化,漠视未来,把极端个人主义看作是自己成功的必由之路。其次,经济利益的多元化使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多样化和复杂化,经济主体在建立新的利益格局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利益上的摩擦,使得社会矛盾和冲突增多。贫富差距的拉大、弱势群体的不公正待遇、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等,都让大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困惑,让他们转而对包括政治制度在内的西方文化产生巨大的心理诉求和强烈的文化认同。而且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又大大刺激强化了学生们的功利意识使大学校园里讲实惠、讲实利的风气盛行,他们更加关注经济因素作用的发挥,而忽视文化因素的作用。3.西方文化的强力冲击。现代文化交流中以西方文化单向流动为主的交流态势加剧了大学生对中西方文化认同的内心冲突。文化交流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西方文化往往凭借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占有优势的交流工具,使中西文化交流成为西方文化向中方的单向流动从文化交流的内容上看,西方世界传播到我国的,除科学技术之外,还有大量的体现资产阶级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思想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资本主义文化垄断倾向的出现,是西方资产阶级为追求商业价值,倾销文化产品的需要,同时也是他们的政治需要。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过:“我们掌握现代科学发展的全部巨大资源可供使用。这使我们有力量与地球另一边的人取得联系从而发挥影响,就像我们一度能够容易地同临村里的人取得联系一样,我们必须使用这股力量来宣传我们的自由。”可见,西方资本主义利用交流工具进行单向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垄断宣传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向其它国家施加文化影响。在这种畸形的单向交流过程中,大学生容易受到西方文化意识中某些时髦理论的影响,使他们应传统文化认同上产生困惑。
4.网络传媒的无序失控。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传媒以其独特的开放性、平等性、主动性、无政府性和自由性呈献在广大学生面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掌握和吸收各种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互联网使全世界成了一个由网络连在一起的地球村,世界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交融于网中,敞开于世人面前,我国传统文化同样卷入交织着交流与冲突的旋涡之中。但网络世界是按照刺激消费和满足欲望的原则虚拟出来非真实的生活形态,一系列的各种文化影像通过强大的传媒手段源源不断地冲击大学生的视听,使大学生不仅受到媒介介绍的那些肤浅的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的影响,而且还经常被大量的人为虚拟的文化假象所包围。其结果是缺乏辨别能力的大学生很容易被俘获,无序失控的网络文化消蚀了他们对国家、民族、理性、真理、正义、价值尊严等传统文化问题的深度思考,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粗浅的表层理解上。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反科学、伪科学的文化也出现在网上,一些低级趣味的甚至黄色腐朽的文化时而充斥网上,也诱使大学生对社会产生虚幻的认同,道德价值判断混乱。
参考文献:
[1]刘献君.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当前作文教学突出了写作教学的知识化,有些教师的作文教学只有知识的传授,大讲从写作教材上学来的或平常积累的写作知识。教师囿于技法传授,学生领会不了抽象的技法,再加上学生阅读量少,生活圈子小,生活积累少,写作成了无源之水,甚至有些学生成了造假高手,假大空充斥于习作之中,结果导致学生怕作文,又不得不写作文,为提高作文分数,只好背范文的怪圈。
近些年来,语文教改特别是作文教学的改革在全国各地开展得轰轰烈烈,出现了很多的教改课题,给语文教学园地带来了一片生机。随着网络普及的加快,课堂教学也由“多媒体教学”趋向“网络教学”。网络为作文教学开拓了一片新天地。因此,对在网络环境下构建新的初中作文课堂教学模式,采用新的作文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效果,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进行研究大有可为。我校几位语文教师对此进行了探索与尝试,初步建立了“作文教学”网站,构建了一套新的教学模式。
一、网络环境下“作文教学”网站的建设
我校“作文教学”网站的设置根据初中各年级写作的训练重点,按照“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几种文体的特点进行网页设计及作文教学。其中记叙文及应用文为重点,其练习贯穿初中三个学年,议论文为难点。据此我们为学校“作文教学”网站设计了 “写作导航”“作文资源”“习作点评”“美文荟萃”“师生论坛”等几个模块。
1.“写作导航”:这一部分包括写作目标的确定,也包括教师对写作技法指导。在这一部分中,除了我们平常作文目标的界定之外,同时也包括网络作文教学所特有的学习目标,比如应用“因特尔”获取素材,通过计算机输入在“习作点评” 上评改作文及在“师生论坛”上交流评价等。
2.“作文资源”: 此模块的内容是为学生作文“悟”和“仿”的主要参考对象。作文资源一般可设为两大块。一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认知就不同文体所搜集到的同类题目体裁的资源,二是教师为教学所预先选定的作文资源。“作文资源”可为教师作文情境引入服务,也可为师生习作提供参考资源,还可为教师上课提供范文指导。
3.“习作点评”:这一模块是师生课堂互动的园地。学生课内完成的习作均可放在这一模块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作文活动”时,教师应快速浏览学生提交的习作,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点评。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修改水平,另一方面又可节约时间,为教师减负。这种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教师减轻工作负荷的双赢局面正是我们所追求的。
4.“美文荟萃”:是学生优秀习作的集中仓储地。当然,在这些美文中要加上推荐人的评语。“美文”可由教师和学生双向提供。这些美文可成为“作文教学”网站中的“作文资源”来给其他学生使用,学生发表习作也可直接从中提取,不需另外费时耗力。
5.“师生论坛”:这是为师生互动设计的创新模块,也是为课堂教学补充设计的一个延伸内容。就不同的文体根据教师专长设立了不同的版主,让其负责与学生课后在线交流,以解答学生写作中遇到的疑难与困惑,是老师与学生畅谈写作心得的一个窗口。待条件进一步成熟后,我们还可以设立几个不同的“QQ群”,以不同的文体为主要交流内容。
二、网络环境下作文教学模式的构建
我们认为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模式就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结合课本知识和学生的阅读水平,把各种优秀的文学作品用最现代的网络传媒工具引入课堂,其目的与意义在于让学生在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陶冶心灵,塑造自我,培养学生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素养。它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其核心是学生利用网络自主获取信息、自主作文、自主评改,最终实现自主发展的目标。我校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模式经多次讨论修改逐步形成了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1.情境导入,目标展示。作文课时,教师利用一定的时间,采用音、画、文等手段,将静态文字与动态画面相结合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点击“写作导航”,明确该课的学习目标及要求。
2.美文赏析,悟中求知。第一个环节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点击网页上的“作文资源”或“美文荟萃”,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及本人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资源进行浏览,学生细细品味文学作品后,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汲取他人的作文技法等,在“悟”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当然教师也可根据需要,对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适当地点评,以增加学生的理性认识。
3.作文活动,激情表达。学生在“赏”和“悟”的同时,尽快确定自己作文的主题,构思作文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布局,然后快速地把想好的话通过键盘输入到电脑里,存储在“习作点评”栏内,作为他人学习、评价的资料。
4.习作评改,美文共赏。学生作品提交上来后,教师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对作品快速浏览,记录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掌握学生的优秀作品,然后通过网络把带有普遍性问题的习作供全班同学共同评议、批改。教师可以选择优秀作文供学生欣赏,让学生互相学习,寻找自己的不足,为进一步的修改提供参考。
5.修改完善,作品。学生在听取老师同学的评改意见后,可再利用课内课外时间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多次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再将作品保存到“美文荟萃”内,也可经过老师的挑选发表在校刊或学校网站内,还可通过发E-mail的方式将优秀作品投寄到报刊杂志上。
6.论坛互动,交流心得。课后,如有学生仍然觉得有许多困惑或不同意见需要表达时,也可利用家中的电脑进入“师生论坛” 模块或进入不同文体的“QQ群”发表意见,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交流,也可表达不同观点。
三、网络环境下作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1.学校网络硬件建设不足,不能在多个班级同时进行,只能在较小范围内开展试验,学生参与面不广,不能充分地反映试验的效果。同时学生家庭条件不允许,“师生论坛”不够活跃,没形成气候。
2.教师信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许多作文网页并非教师单独完成,多是技术人员帮助完成的,而且,不能熟练应用电脑进行教学也是目前教师存在的一大问题。这需要教师信息素养的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