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育学心理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心理学知识内容: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普通心理学中的基本知识,中小学认知与品德发展的条件、特点和规律等。
重要性:心理科学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是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性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都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条件性知识:是指个体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以及在何种条件下才能更好地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一种知识类型。
(来源:文章屋网 )
1.积极心理学定义。中国人所接受的积极心理学定义,主要是李金珍及王文忠等学者对谢尔顿及劳拉•金所著的《为什么积极心理学有其必然性》中积极心理学的定义。此书作者认为积极心理学主要是用于分析探究人类力量及美德等方面的积极心理学思潮。同时也有些学者对此定义有不同意见,邵迎生认为积极心理学主要是关于人类日常强项及美德等方面的科学探究。心理学家虽然对于积极心理学认识有所不同,但都认为积极心理学可让人们能得到幸福。
2.积极心理学产生背景。心理学于1879年演化为独立科学,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始终未被人们重视。由于战后长时间面对战争及被战争毁灭的世界,人们身体及精神上都饱受创伤,这时心理学则成为了治愈战争创伤的有效途径。心理学家不断分析心理问题并且找出可治疗和缓解人们心灵创伤的方式,也将研究核心转为负向及病理方面分析心理问题,这类心理学就是现代人们所熟知的病理心理学或消极心理学。随着多方面的应用也使其发展迅速,但这也仅是发展了心理治疗,其它方面却从未发展。积极心理学就由此产生,这主要是注重日常中鼓励及友爱,更加全面地要求心理学家运用更为开阔的眼光对待人的潜能及动机和发展,同时也强调人的价值。
二、积极心理学属于传统主流心理学部分修正
二次大战之后,由于社会环境变化及人类需要医治身体及心灵方面的创伤,心理学成为了治疗人类精神及心理疾病的一种方式,而关于帮助人类得到幸福生活及挖掘且培养天才的热潮则逐渐消退,这时心理学演变成了类医学的一种。若是将二战之后的心理学界定为传统主流心理学,则该时期传统主流心理学最大的成果就是让《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成为世界性精神及心理疾病诊断标准。现阶段此标准已发展至第四版,该标准包含着340类心理及精神问题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心理学家也早已对多年前未能解决的心理疾病提出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这称得上是传统心理学的一项伟大成就,也使心理学脱离了“让所有生命过得有意义”主要主题。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项纯粹变化,它主要是探析生命中不幸事件至生命中幸福事件的主要变化。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方向是积极情绪体验、对个体长久指导自身思想及行为的个人资源影响,再加上对主观幸福感积极情绪的影响。
三、积极心理学是促进人类全方位发展的贡献
积极心理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并且提倡积极人性论,充分消解了传统主流心理学问题片面性,也有效恢复了心理学应有的功能及使命,这同时也体现了社会意义的博爱及人性。随着社会发展,现代人们的思想、生活以及工作等各个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需要克服现代化进程中所存在的各方面负面影响,从而重建人类新型人文精神,以便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积极心理学注重人性的积极方面,同时探析人的优点及价值,重视正常人的心理机能,使心理科学对于人性的科学理解及良好干预,使个人及家庭和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积极心理学可以让心理学家用更为开放的姿态将注意力转至人的潜能及动机和能力,加在幸福及希望等良性品质上。积极心理学的本质及目标是探析人类人文关怀及终极关怀,是富有激情及理性且严谨的新型学科,它深刻表达着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四、积极心理学对教育和社会及其相关领域的价值
积极心理学注重人类发展,也可以说积极心理学已超出了学科发展的范畴,早已融进社会发展大潮流中。社会应给予积极价值导向,从而成为有效且公正人道的社会。这同时说明社会价值导向担当着社会变化的引导者,就好比心理治疗师治疗病人一样,所用的导入方式不同则病人的变化也不同,或者是不同导入方式产生相同结果,不过同样结果之间社会意义是不同的。现代社会的诸多领域也开始逐渐兴起一场必然的积极运动。教育行业对积极教育的改革,逐渐认识到学生积极体验及品质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学生积极体验成为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内容,这也是教育所追求的价值核心。公共关系及管理方面的积极思想更为显著,双方谈判时也都是尽量避免对方可能出现的损失,从而实现双赢。
21-40。每小题1
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
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A.《大学》
B.《礼记·学记》
C.《论语》
D.《论演说家的教育》
2.“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这是下列哪种教育起源论的观点
A.生物起源论
B.生活起源论
C.劳动起源论
D.心理起源论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
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4.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起指导作用的是
A.教育内容
B.教育方法
C.教育目的
D.教学组织形式
5.以涂尔干为代表的教育目的观是
A.个人本位论
B.文化本位论
C.经济本位论
D.社会本位论
6.师生关系中的最基本关系是
A.道德关系
B.教育关系
C.心理关系
D.社会关系
7.《学记》中的“学不躐等”体现了教学中的
A.巩固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启发性原则
8.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可分为
、联想、系统和方法四阶段。
A.分析
B.综合
C.明了
D.统合
9.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所以,在教育过程
中应该
A.
严格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对学生进行教育
B.以情为开端,动之以情,对学生进行教育
C.以行为开端,从培养行为习惯人手,对学生进行教育
D.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最易生效的因素为开端对学生进行教育
10.教师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为学生作示范,使学生通过观
察获得感性知识的方法是
A.演示法
B.参观法
C.练习法
D.电化教学
11.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A.教育普及化的开始
B.“教育机会均等”口号的提出
C.教育法制化的形成
D.教育形式多样化
1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1982
年
B.1983
年
C.1985年
D.1986
年
13.
是柯尔伯格提出的。
A.最近发展区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道德两难故事法
D.实际锻炼法
14.在教育实践中应当“五育”并举,这反映了
A.“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B.“五育”的地位存在不均衡性
C.“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D.“五育”可以相互取代
15.“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说明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创造性
B.示范性
C.系统性
D.学习性
16.文化传统
教育发展。
A.决定
B.制约
C.不相干
D.排斥
17.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现场教学
B.课堂教学
C.课外教学
D.复式教学
18.“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说明教学应
A.传授给学生直接知识
B.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C.及时巩固复习学生所学知识
D.发展学生智能,教会学生学习
19.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总要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意志、愿望和要求。因此,
教育具有
A.继承性
B.历史性
C.阶级性
D.永恒性
20.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行的近代学制是
A.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钦定学堂章程
D.壬寅学制
21.
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A.布洛卡于
1861
B.培因于
1860
C.卡特尔于
1876
D.冯特于
1879
22.大脑皮层发育最晚、机能水平最高的部位是
A.顶叶
B.额叶
C.颞叶
D.枕叶
23.强烈的闪电可以降低人的听觉感受性,这是由于
A.错觉
B.感觉对比
C.感觉补偿
D.感觉相互作用
24.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
这种现象被称为
A.首因效应
B.刻板效应
C.晕轮效应
D.近因效应
25.教师上课时,声调抑扬顿挫,方法灵活多变,使学生容易集中注意,这是
运用了
A.无意注意规律
B.有意注意规律
C.有意后注意规律
D.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
26.一个内容较多的学习材料,首尾部分记忆效果好,中间部分遗忘较多,这是
因为受
因素的干扰。
A.消退和干扰抑制
B.倒摄和干扰抑制
C.前摄和消退抑制
D.前摄和倒摄抑制
27.某人虽有丰富的知识经验,但需要时不能迅速提取出来,这说明他记忆的
较差。
A.敏捷性
B.持久性
C.准确性
D.准备性
28.把通过抽象的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理论返回到实际中,以加深加宽对
各种事物的认识的思维过程是
A.抽象与概括
B.系统化
C.具体化
D.分析与综合
29.下列哪个选项反映注意稳定性的品质特征
A.广度
B.强度
C.时间
D.空间
30.人们发现问题时的惊奇与疑虑,百思不解时的焦虑不安与苦闷,获得结论时
的喜悦与自信都属于情感中的
A.激情
B.理智感
C.美感
D.道德感
31.某生考研失利,就自我安慰说早工作早挣钱,真上研究生经济上亏大了。这
种心理反应叫
心理。
A.否认
B.投射
C.酸葡萄
D.甜柠檬
32.教师运用准确而流利的言语,形象的肢体动作,强烈的情绪感染及规范的板
书顺利的完成教学活动,表明教师有教育的
A.能力
B.才能
C.天才
D.技能
33.个性结构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
A.个性倾向性
B.个性心理过程
C.个性心理特征
D.自我意识
34.“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活动动机”的理论是
A.成就动机理论
B.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C.成绩结构理论
D.强化理论
35.当天识记的外语材料,最好在
进行第一次复习,保持效果较好。
A.24
小时内
B.第二天
C.第三天
D.第二周
36.对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进行逐一尝试并从中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最终找到
问题的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叫
A.爬山法
B.启发式
C.算法式
D.手段—目的分析法
37.
的《医林改错》中提出的脑髓说比谢切诺夫的反射说还要早
30多年。
A.王清任
B.王充
C.李时珍
D.陈大齐
38.勤奋、懒惰、谦虚、骄傲,这些特点反映的是
特征。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情感
39.智力测验中,解释测验结果的依据是
A.信度
B.效度
C.智商
D.常模
40.照顾学生的气质类型特点,教师应多关心
类型的学生。
A.胆汁质、多血质
B.胆汁质、抑郁质
C.多血质、粘液质
D.粘液质、抑郁质
教育学部分
二、填空题(每小题
1分,共
20
分)
41.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
1806
年发表的
,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
范学科形成的标志。
42.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在他的《教育过程》中提出了“结构主义”课程
论和“
”教学理论。
4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
性,加强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的教育。
44.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
,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45.义务教育具有
和普遍性的特点。
46.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
47.“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说明在教学中
必须贯彻
原则。
48.教师备课时必须写好的三种计划是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课时教学
计划。
49.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同受教育者
之间的矛盾。
50.在教育过程中,要求学生“见贤思齐”,这主要是运用了
德育方法。
51.保罗·朗格郎认为,数百年来把人一生分为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
用于劳动的做法是毫无根据的,于是提出
思想。
52.法国启蒙思想家
在他的教育著作《爱弥儿》中强调,教育活动必须
尊重儿童的自然本性,他的教育思想后来被人们总结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53.教师专业化的概念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就已被提出。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在《
》中就强调教师的专业性质,认为应该
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
5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区分,可将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和。
55.教学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心理准备、
、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
知识和检查效果等六个基本环节。
56.《学记》中“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说明了教育具有
功能。
57.在教学中应如何处理掌握知识与
之间的关系问题,实质教育论与
形式教育论曾经有过长期的争论。
58.
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课程改革的
实验拉开了序幕。
59.课外教育活动的形式可分为三种,其中
是课外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60.根据教学内容是重知识体系还是重生活经验,将课程分为
和活动课程。
三、简答题(每小题
5分,共
25
分)
6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62.简答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63.什么是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64.谈一谈如何上好一节课?
65.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四、论述题(10
分)
66.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养?
心理学部分
五、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67.在日常生活条件下,适当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并结合经常性的活动去研究人
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方法是
法。
68.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69.注意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人的注意很难长时间保持不变,因为注意存在一种周
期性变化的现象,叫做。
70.尘埃落到皮肤上不会引起我们的感觉是因为其刺激强度没有达到肤觉的。
71.人们对时间的估计常受兴趣、态度、情绪的影响
,如紧张有趣的课程安排会使
学生觉得时间过得快,而枯燥的活动会使人觉得时间过得慢,这种现象属于心
理学中的
现象。
72.科学工作者根据气候、动物、磁场等自然界的异常变化,对地震灾害做出预测,
这反映了思维的
特征。
73.动机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部动力,需要是它产生的内部条件,
是它
产生的外部条件。
74.条件反射形成的关键在于
,其实质是大脑皮层有关神经中枢暂时神
经联系的建立。
75.
是介于感知和思维之间的中间环节,是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
的桥梁。
76.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非智力因素,它在教学中具有动力、感染和信号三大功能。
它的信号功能是通过
来实现的。77.一些新产品的问世,如科技发明中的水陆两栖坦克、文学创作中的童话形象—
美人鱼等是通过
方式进行想象加工的。
78.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该曲线图的横坐标代表时间,
纵坐标代表。
79.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定的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
式的心理特征。
80.韦克斯勒革新了智商的计算方法,将比率智商改为
智商。
81.教师控制学生分心的措施有
控制、提问控制、信号控制、表扬或批
评控制。
82.需要是有机体因生理上或心理上缺乏某种刺激而呈现一种
状态以及
渴望得到满足的体验。
83.反射是有机体借助
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的规律性应答。
84.灵感是人集中全部精力解决问题时,由于偶然因素的触发而突然出现的顿悟现
象,它是
思维活动的特征之一。
85.记忆内容在保持过程中会发生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量的变化除了大家熟悉的
遗忘现象外,还有
现象。
86.即将毕业的小张已经联系好了一家不错的工作单位,但近期又收到了研究生的
录取通知书,他陷入了矛盾之中,不知该如何选择,这种心理矛盾属于
冲
突。
六、简答题(共
25
分)
87.如何利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
6
分)
88.怎样理解心理与实践活动的关系?(
4
分)
89.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5
分)
90.请说明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4
分)
91.简述情绪与认识活动的关系。(
6
分)
七、论述题(共
情感教学是指当教师充分考虑到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时,对其加以利用,从而达到完善教学、优化教学的目标。在实施情感教学时,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知识的求索中获得快乐,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在学前教育学中合理运用情感教学心理学,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情感。
情感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儿童观。儿童观是指成人如何看待儿童及如何对待儿童的总和。儿童观所包含的因素较多,主要有:儿童的能力,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发展,儿童与教育之间的联系。教师的儿童观决定着学生儿童观的形成,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与教育观。除此之外,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情感教学以沟通配合为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研究对策,从而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沟通,有效提升个人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2.情感教学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学中的应用
2.1教学时合理控制自身的情感。在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自我情绪的控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状态。首先,课堂应该是开放性的,以学生为主角,师生合理做到情感沟通。教师要到学生中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这样才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踊跃发言。肢体动作的运用也是教师感染课堂气氛的方式之一,有效的情感互动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活泼风趣的教师会得到学生更多的喜爱与关注,在不自觉中增加师生间的情感。
2.2以学科情感培养为起点。学生对学科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到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要通过学习《学前教育学》,了解托幼机构的教育教学活动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保教工作方法及基本技能,为将来较快适应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学好本课程的意义,坚定信念。学好这门课程,即使将来不做幼儿教师,也会成为一个称职的母亲。也正因为从学生的情感心理出发,重视了学科情感的培养,使学生对《学前教育学》产生亲近感,为他们今后的课程学习提供了积极的心理氛围。
例如,在"10元购物"这堂课中,教师可以在纸上画出1元、2元、5元、10元的购物券,然后让学生买够10元的物品,并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搭配?怎么组成10元?有多少种组合方式?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再进行评比。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加强了与学生的情感互动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2.3以教材情感化处理为突破。《学前教育学》学科的理论性较强,显性情感因素不多。如果教师将理论知识、社会生活以及富有情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对抽象的教材内容进行情感化处理,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时,教材中介绍了几位中外著名的幼儿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抽象、深奥、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强化了情感色彩。
例如,上课时,我先绘声绘色地讲了陶行知的"四块糖果"的经典教育故事,以及两则陶行知自幼聪明好学的故事,后来又发给学生每人一份阅读材料,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故事,气氛相当热烈。最终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下,领悟了大师的光辉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6-0007-03
体育是一门科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如何运用教育学原则和心理学观点指导教学实践,是每个体育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教育学和心理学为研究如何培养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体育教学必须遵循科学规律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教育学和心理学与体育的有效结合会有多方面的意义。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列五点作重点讨论。
一、掌握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环节。有的放矢地传授知识
教育学告诉我们要想把知识和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必须掌握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环节,才能把知识和运动技术传授给学生。
教育学认为,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环节有以下几点:
(一)感知教材形成表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的实践清楚的揭示了教学三要素(教师,知识能力,学生)之间的函数关系,即知识技能是常数,教师是因变量,教法是变异系数,学生是自变量。在教学中最活跃因素是学生,最积极的因素是教法,教师要用合理的新鲜教学方法和准确、优美、大方的示范动作去感染学生,使其获得感性认识,产生清晰的表象,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倡导学生对学习的对象进行周密的观察,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脑海里形成正确的表象。
(二)理解教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通过反复的练习使学生理解教材,这个过程是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它要求学生在动作和要领之间产生紧密的联系,即做着动作想要领,根据要领做动作,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运用比较分析和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反复练习,形成概念,提高思维能力和完成动作的能力。
(三)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知识的巩固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学生对教材和动作的感知理解,对知识的实际运用都对知识的巩固起着重要作用,要巩固所学的知识,必须反复的练习,多次的实践,方可随心所欲,才能达到动作自动化,因而增强和发展记忆能力。
(四)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学生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在反复练习中,从最初的不会,不准确,不熟练达到比较会,比较熟练,比较准确,逐步的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但是,为了使学生顺利的掌握动作技巧,不仅要注意练习的数量,而且要提高练习的质量,改进练习的方法,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练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各种活动的适应能力。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运动技巧,需要经历几个教学阶段,各阶段有各自的任务,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体育教师应该把这些教学的一般规律和体育教学具体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二、启迪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结合正反典型事例,指出重视身体锻炼的重要性
在思想和学习目的教育中,总是讲些大道理,学生是不乐意接受的,或产生反感心理,当发现学生对体育不重视而进行思想教育时,可以结合正反典型事例,指出重视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例如:近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即爱动脑又爱文体活动,创立了“相对论”的学说;我国数学家张广厚,刚进北大时,身体很差,由于不注意锻炼身体,不到半年身体就垮了,后来由于经常锻炼,体质由弱变强,有了强壮的身体作保证,从而学习效率越来越高,毕业后仍然坚持不懈地锻炼身体,最后登上了数学领域的高峰,成为闻名中外的数学家;还有我国跨栏选手刘翔,从小立志,勤奋好问,勇于参加各种运动,善于参加体育锻炼,在攻克跨栏技术方面付出了许多,换来的是丰硕的成果,是奥运会的金牌,是中国人民的骄傲。用这些典型的例子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本校和其他学校锻炼身体的先进典型来激发大家,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教育效果更佳。
(二)教法的选择要符合教育规律,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学是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特有的规律,体育教师应该根据这一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选用合理的教法,并不断探索和改进教法,一般应该考虑如下五点:1.要了解学生的机能状态。2.教学任务的确立要依照教学大纲和依照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3.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推敲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高低。4.要适合学生的特点。5.要有新的知识、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总之,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掌握适宜的尺度,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上好每一节课。
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多种多样的、行之有效的教法和措施,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和懂得怎样去练习,怎样用科学的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锻炼身体的自觉性。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州 510545)
(Southern China Business College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 510545,China)
摘要: 研究性学习需要理性的引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是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基础;杜威的“五步教学法”使研究性学习从观念层面走向实践层面;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为研究性学习指明了出发点和归宿;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所有的形式;苏霍姆林斯基的“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的观点揭示了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内涵。
Abstract: Research learning needs rational leads. Rousseau's naturalistic education is the ideological basis of research learning; Dewey's "five-step approach" makes the research study from the conceptual level to practical level; Rogers's humanistic theory thinks that the research study indicate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destination; Luna's structural theory provides all the forms for the research study; Suchomlinski’s idea of "enable students to conduct independent mental" reveals the essential content of the research study.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心理学 教育学 基础
Key words: research learning;Psychology;Pedagogy;foundation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212-02
0引言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它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要科学地实施高校研究性学习,需要理性的引领,否则会落入“盲动”的误区。鉴于此,本文仅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审视研究性学习的来龙去脉。
1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是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基础
卢梭是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爱弥儿》是他写下的最勇敢和最有成就的著作之一,这本小说通过论述主人公爱弥儿及其未婚妻苏菲的教育过程,提倡自然主义教育。他认为人生来具有自由、理性和良心的秉赋,顺乎天性发展就可成为善良的人并实现善良的社会,故教育应受天性指引,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
卢梭把儿童放在教育过程的中心,认为儿童有一种潜在的发展可能,而教育就是为儿童提供优良的环境,使其充分地实现这种可能性。他的教育主张被视为新旧教育的分水岭,在教育界发动了一场哥白尼式的大革命。杜威也认为,卢梭的关于教育根据受教育者的能力和根据儿童的需要以便发现什么是天赋的能力的主张,是现代一切为教育进步所做的努力的基调。也就是说,教育不是从外部强加给儿童和年轻人的某些东西,而是人类天赋能力的生长。人天生具有研究的欲望,教师应创设问题产生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研究的机会。从卢梭那时以来教育改革家们所强调的各种主张,都源于卢梭的观点。由此可知,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为研究性学习奠定了思想基础。
2杜威的“五步教学法”使研究性学习从观念层面走向实践层面
杜威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学理论对当时的美国乃至世界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他重视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推崇科学实验的方法并运用于教学法研究,提出“教学五步骤”。
“好的教学必须唤起思维”是杜威教学方法的一个根本性指导思想。杜威认为,教学的步骤必须依据思维的步骤。他把思维的过程分为五个步骤。疑难的境地;指出疑难点所在的位置;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在行动中检验假设。根据思维的五个步骤。①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经验的情境――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活动;②在这个情境的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③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④有条不紊地展开解决问题的方法;⑤通过应用来检验观念,使观念意义明确,是否有效。由此可见,教学五步骤使学习者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习者自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使教学与学习者的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扩大了学习者的知识范围,锻炼了学习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因而,教学五步骤使研究性学习从观念层面向实践层面推进了一大步。
3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为研究性学习指明了出发点和归宿
罗杰斯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人本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的影响遍及全世界,至今魅力不减。以人为本的社会思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在今天仍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罗杰斯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他认为,教育的宗旨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变化与成长,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成长的人,即培养人学会学习。他强调,“教人”比“教书”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创造一种能够促进有意义学习得以产生课堂气氛。通过教育环境气氛的不断改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
罗杰斯还指出,教师要以真诚、关怀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学习的决策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单独或协同制定学习方案,学习的目标着眼于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内容退居第二位。学习的方法主要是自由讨论,自由研究。学习的评价主要由学生自己来做,学生个体提供自己的学业进展的证据,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其评价表示关心的反馈。自律是学生学习达到目标的条件,学生把自律者看成自己的一份责任,无需外加的纪律。
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主张把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提到教育的首位,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研究性学习指明了出发点和归宿。
4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所有的形式
布鲁纳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认知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接受信息和创造性的思维过程;认为具备一种良好的认知结构比获得零散的知识更重要;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为了适应教学改革,布鲁纳提出了以训练和发展学生智力为目标的“发现法”。他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出同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中同样的情境,让学生在对知识的主动发现中而不是在被动的灌输中加速认知结构的个、发展和改变。强调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东西,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布鲁纳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为此,布鲁纳对教师提出了如下几条教学原则。①支持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以解决一项重要的任务或问题;②支持学生对所有问题的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利用他们作为激发学习的基础;④鼓励各种想法进行尝试;⑤提供机会并支持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反思。由此可知,建构主义教学一般由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效果评价等组成,建构主义学习论所倡导的学习包容了研究性学习所含盖的所有形式。
5苏霍姆林斯基的“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的观点,揭示了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是20世纪前苏联的伟大教育家,和谐教育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中心,从这一中心出发,引出了他一系列教学论上新颖观点,其中“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最引人注目。他在《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一文中明确指出:“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际中去对所提出的每一种假说进行肯定或否定……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不是消极的掌握,而是去获取,即靠积极的努力去获得。因此,这种知识就能变成信念。”“如果学生的抽象的概念、结论、判断是他们在研究和分析周围现实的过程中形成的,那么他们就能养成一种宝贵的脑力劳动的品质――即不仅通过直接观察,而且以间接方式去研究、认识和探索事实和现象的能力。”①可见,苏霍姆林斯基独到的见解对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内涵作了精辟的论述,学习者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通过独立的脑力劳动去研究、分析、发现,从而获得知识、能力,并形成习惯、品质、信念;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学生独立的脑力劳动。
综上所述,心理学和教育学为研究性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性学习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在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从学习的内容来看,研究性学习提倡从学生理念来看,研究性学习是个体独特学习方式的体现,应该在遵循个体独特性的基础上来实施研究性学习。
注释:
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经验的教师在进行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特别是文学和历史)的教学时都能熟练地运用这种研究性的学习法。在这些学科方面,让学生进行独立工作的可能性是很多的,只是要正确地利用这种可能性,”“研究性的学习法在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中都可运用”等等.
李月英.论苏霍姆林斯基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实践.中国教育学刊,2001,(5).
参考文献:
[1]陈德琥.现代学习方式[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周采.外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充实了心理学研究领域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心理学兴起,这是心理学研究继人类行为和精神研究之后新生的研究方向,它将研究的重心放到了探究人类存在的正面价值上而不像前者更注重人类出现问题的行为。它着重强调要重视人本身的成长与发展,发掘人的潜能最终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但随着二战的发生,使得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们的身体和心理受到了重大创伤,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也在这一阶段停滞不前[1]。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关注点转移到了如何治愈人们的心理问题上而弱化了如何通过心理学提升人类能力水平的研究--积极心理学便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应运而生。在整个20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消极心理学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它认为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消极的心理可以起到引导的作用,在内外环境中消极条件的刺激下,人会不由自主地感觉到压力,压力又促进发展。虽有一定的实在意义,但是消极心理学总是从出现问题的部分入手,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局限了心理学的研究范畴。积极心理学则与消极心理学有所对立,它从人类的积极面来深入展开,从积极健康的方面引导发掘人类的优良美德与优秀品质,更加重视人性的闪光点。因此积极心理学填补了人类心理学研究方面的一部分空白[2]。另外,积极的心理力量是机体抵御外界伤害的重要一部分,通过研究积极心理的形成过程,能够帮助引导人类塑造积极心理来提高抵抗力。
2积极心理学能够促进个体多方面共同发展
积极心理学的首要研究内容为情绪体验,即是人在拥有积极的情绪时能够强化其力量和开拓其思维,长期的积极情绪引导对个体的思维方式与行动落实均有重大促进意义。其次积极心理学将人的主观幸福感作为一项研究内容,这代表了人们对所完成的事情的主观情绪感受和认知评价,其意义是能够代表一段时期内人们对于生活的满足度[3]。最后一个方面即是对积极的组织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由人类群体聚集活动地如学校、家庭等的发展特点,引导人们用积极的情绪带动一个系统的发展,有利于个体潜力的发掘和幸福感的提升。综合上述内容,积极心理学在人本心理学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充实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并补全其应用时的一部分不足。利用人类积极的本性,再结合心理学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将个体中尚未发掘的能力调动起来,激发人类的动手创造能力。在人类的漫长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积极连锁效应,使人们致力于改造世界并从中得到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满足以获得幸福感。从当下情况来看,我国即将达到全面小康的目标,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普遍提高,但具体到个人情况时又出现了极大的差异。因此以我国为例,目前心理学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在已有的物质条件下提升人们的幸福获得感。积极心理学侧重于人类的积极情绪与优秀品质,研究主体为正常人,其利用心理学的科学性来更好的理解人性,指引健康的人格品性形成。个体的积极效果将直接促进群体的积极发展。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目标是培养人的积极心态,在面对困境时能够发动自己的潜在能力来解决问题以获得满足感与幸福感。在无法预估的未来中,能够通过心理学明了积极心态的养成途径来引导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获得积极健康的生活,这又回归了以人为本的立足点。
3积极心理学在教育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教材内容枯燥,理论性强
很多中职学校的幼教专业都会开设“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但是很多学生反映书本上的内容过于枯燥,他们很难真正理解。毕竟学生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去把握幼儿的心理,并与教育联系起来。如果教师只顾一味地向学生去灌输这些理念、这些思想,学生根本理解不了,何谈将这些利用应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去。况且书本理论性过强,比如在《学习与幼儿心理》一书中,对“条件刺激”等一系列的词语解释不详细,定义表达含糊不清,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反而会使得很多概念更加难懂。
(二)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
幼儿教育心理学大多考验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但是一般大多中职学佼的学生多对舞蹈、关术等艺术万面感兴趣,缺乏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书本的内容缺乏充分的认识。因此对于幼儿心理教育这门课的学习丝毫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是个很不利的因素。
(三)教师教学模式单一
现在中职学校幼教专业的教师自身缺乏实际幼儿教育的经验,空有满腹的理论基础,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给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少考虑到学生实际的专业学习能力。外加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本身就难懂枯燥,学生不会应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懂如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经验不足都是目前这门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吸收效果差。
二、提高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正在成长着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学好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和意义”时,教师可同时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情。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认真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思想,让学生明白只有掌握相关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才能做好幼教工作。
(二)设置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设置与教材相关的课堂情境,只是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而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对教师来说虽然省时省力,但是学生的学习效率却得不到提高。有研究表明,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并结合教材内容,在实际教学中设置相关的教学情境,以使其兴趣得以激发,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中的作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与领导、附近的幼儿园园长等商量,为学生提供一次到幼儿园中见习的机会。学生可采用旁听的方式在幼儿园教师上课的过程中进行观摩与学习,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设置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境,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切身感受将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而兴趣的激发是推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的主要力量。
(三)拓展教材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课堂教学内容难免有些是凌乱而小系统的,而幼儿教育的工作又是实用和具体的,因此,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相结合,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和介绍。例如,在讲授注意力缺失与矫治中,感觉统合训练这一内容时,教师通常会采用讲授的方法向学生介绍感觉统合训练的研究者、研究内容、统合训练的方案,但由于受多方面的限制,无法用实物来演示统合训练中所需要的训练道具、使用方法等,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定格、慢放、重放等方式逐项播放给学生,学生可以自观地学到每一种训练道具的样式、使用方法及训练目的,为了让学生可以有更加自观和深刻的印象,教师还可以在播放的同时配上视频演示和讲解,从而学生会形成清晰、具体、完整和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将来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做了更加完善的理论储备。
(四)鼓励学生发言,增强学生自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因为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使其主体地位充分地展现出来,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往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较少,主要是害怕回答错误而在老师、同学面前丢脸。教师需认识到这一点,并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学生的回答与正确答案产生偏差的时候,教师可询问学生原因,而不是一味地否决。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会使其自信心增强,更愿意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在学习《幼儿品德心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提问学生:“影响幼儿品德心理的因素有哪些?”然后让学生举手回答,并根据每一个因素各举一个例子。有些同学可能会回答环境因素,并举了一个家庭环境对幼儿品德思想产生影响的例子,但是别的同学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认为环境因素中除了家庭环境外,还有学习环境、交友环境等。这时候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达出来,并对学生的善于思考给予表扬,使其自信心增强,这样就可在以后的学习中提高其积极主动性,培养其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
奥苏贝尔研究证明,成就动机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是学习动机的核心。针对学生不做笔记,不交作业的情况,我请每人画了一棵树,并把作品展示出来。“这一幅画画了树根,我想这位学生很懂得尊重和感恩。”一个体育生激动地站起来说:“是的,我很感谢我的体育老师!”“这棵树上有一只小鸟,我想这位同学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一个女生兴奋地站起来说:“老师,我想做一名战地记者。”“这棵树画得非常小,中间写了一个字‘树’同学们都笑起来。”“这棵小小的树代表你对自己不是很认同,其实你知道自己努力不够,却缺少尝试。”“这是一幅温馨的有太阳、有房子、有树的画,这应该是一个非常有安全感的并且有几个要好的朋友的人。”当同学们正沉浸在对作品的欣赏中,我大声问:“你们有没有画果实?”学生都失望地说:“没有!”然后我大声说:“其实,这棵树就是你们过去学习的总结。我们就像一棵树,长得枝繁叶茂,却忘了结果。一节课上完了,我们却没有想过学到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从那以后,每次上课同学们都主动做笔记,认真写总结和反思。
二、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关于一瓶水的对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一个包含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又具有一定趣味性、挑战性的项目情境方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李×是我班一个体育生,喜欢打篮球,性格冲动,最近晚自习偷偷打网络游戏,上课也出现睡觉现象,最近考了班上最后一名。前几次谈话效果都不明显,这次找他谈话我决心改变策略,首先我在纸上画了(1)爱心(2)矿泉水(3)篮球。“哪一样在你心中最重要?”我递给他一支笔,“你来排序。”他排的是(2)(3)(1)。“你选水是最重要的,水是生命之源,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水,我们每天都喝水,如果有一天,这瓶水被污染了呢?”“我们就像一瓶水,如果我们每天的努力就是往水中加营养素,颓废一点相当于加一点毒素,你是想让父母看到一瓶五味杂陈的水呢?还是甘甜清冽的水?”后来他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并调整了心理状态,开启了崭新的上升式学习模式。我想这次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讲究批评教育的艺术,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引导,最后借物喻人引发学生思考并促进学生的成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4-0106-02
教师是人类文明与文化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其在人类文明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新时代的学生所具有的心理共同特征即,生活于改革开放的新世纪,思维非常活跃,思想具有超前性,创新意识较强,敢于对不解的问题进行质疑,容易对生活现状产生不满,自我观念比较强等。所以,有关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顺应新形式与新要求,掌握扎实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与掌握,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帮助学生克服消极、负面的心理状况,扫除各种心理障碍,科学有效的将教育心理学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从而实现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质量与成效的真正提升。
一、教育心理学概论
教育心理学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延伸出来的一门学科,旨在研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及其发展变化,并以此为基础揭示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于知识、技能的接受程度与发展规律。教学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在教育的前提下,教师与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状态以及教育干预的最终结果,它的主旨在于将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尽可能应用于教育中,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顺利实现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心理学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发展规律,正确指导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学习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它对于合理设计教学课程、提高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二、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以研究心理活动为主的学科,其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有助于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及时、正确调整学生心理状态。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经济增长迅速,种种外界因素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同时,学生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会出现阶段性的心理特征,比如,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容易出现叛逆心理,这一阶段中其个性表现过强,不愿向老师与家长表露自己的心声,但与其他同学却无话不说;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大学时期的学生则由于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使得这两个阶段的学生也存在在着一定的心理困惑。这就使得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该紧跟时展的潮流,适当借助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内心变化,从而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工作。
(二)提升教育管理的质量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能够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进而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对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学习压力重的高中生而言,还是对于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的大学生来讲,都有助于教师对其心理烦恼与压力进行有效的疏通排解,从而有助于帮助教师科学、合理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管理的质量。正确开展教育心理学,并加以实际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教师更加系统、更加合理、更加科学地进行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效果。
(三)强化教育工作的预见性
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目的性、计划性和预见性。加强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与实践,有助于帮助教师更好地知道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明白学生学习的心理动机与关注点,清楚学生学习的目的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帮助学生将一切不健康的心理行为逐一进行化解,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从而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
二、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与实践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人自身的潜能是靠自我得以实现的,并非教育的作用。教育学家在此基础上倡导教育是为学生提供相对自由、安全的学习环境,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尽可能地激发内在潜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便由此产生。而启发式教学正是运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指出教师是激发学生潜能的指导者,它强调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并以此驱使学生主动学习并消化一切游泳的知识,同时也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倡学习要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启发式教学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仅仅是指导者、协作者。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要尊重学生,要由衷的爱护学生,帮助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力,加强师生互动与沟通,在掌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以高度的热情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爱,在教学内容方面,尽量生动形象,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之后,也应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他们知道知识的重要性,努力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
(二)以鼓励为主,充分发挥正面评价的作用
众所周知,人人都喜爱鼓励赞美之词,学生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尽可能多地用积极的、正面的语言鼓励学生,加强对学生的正面评价,减少负面的、消极的评价。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总是不断地批评学生、指责学生的错误,势必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尊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人无完人,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同时也具有较大的进步空间。教师作为学生教育教育工作中的指导者和协作者,要充分意识到正面评价能够给学生带来的积极作用,在课堂课后学习上多给正面评价,努力帮助学生完善自身身心健康发展,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3]众所周知,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差异,性格大不相同,因此,教师在面对胆小羞涩、不善言谈的学生时,对于他们问题回答的是否正确、是否流畅,都应该做出充分的肯定并尽量以鼓励的方式正面、积极引导。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像保护幼苗一样保护学生的上进心。这句话充分表明了鼓励、正面评价的重要性。这告诉教师不要盲目地指责学生,要以积极正面的工作方式面对学生,相信遇到同样的问题用鼓励的语言代替批评的语言将会收获更多,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正面的人生态度。充分发挥对学生的正面评价,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4]
(三)巧用心理暗示,充分发挥“罗森塔尔效应”的积极作用
暗示指的是人或环境以一种不明显的形式给个体传达某种信息,个体无意识中受到影响,并做出一定反应的心理现象。无论学习成绩好的还是坏的学生,积极的暗示都是有效的。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可以采用一些巧妙的语言、表情和肢体动作,向学生传达积极的暗示,帮助学生改变原来的不良学习态度,消除心中的自卑感,引导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教师对症下药,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而“罗森塔尔效应”即教师期望效应,是指通过一定的教师期望以达到正面的教学效果。适当的教师期望具有巨大的力量,能够产生较理想的教学目的。如果教师对某些学生具有高的期望值,同时也投入较多的关注与关心,这些在教师关爱下成长的学生,将更有自信更加坚强,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学习动力,终将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5]相反的道理,假如教师讨厌某些学生,不予重视他们,这些学生势必会产生逆反心理,知道教师并不在乎自己,学习成绩好与坏便无多大意义,由此,他们便会放任自己,产生一系列消极情绪,这无疑会打击他们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好“罗森塔尔效应”,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时要真正注意教师期望效应,给予学生合理的期望值,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要相信学生,给予其合理的期望,有技巧地进行心理暗示,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的信任与爱,指引他们向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顺利实现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总而言之,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运用研究,是适应时展的需要与要求。现代化的教育观与人才观,不但要求人才要具备扎实的素质与能力,而且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养与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心理学则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推动人才的综合性发展。为促使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功能发挥,则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了解与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而且可以很好的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得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引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帮助学生克服各种负面情绪,最大化地发挥自身教书育人的职能。
参考文献
[1]史丹萍.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教研探索,2009(8).
[2]刘燕斌,陈国强,陈文.基于教育心理学理论的高等教育教学策略的研究[J].文教资料•高教高职研究,2009(2).
[3]张菡.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探索[J].学生工作,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