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产品设计工作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在高职教育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今天,进行课程改革、重构课程体系,转向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体系课程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十堰职业技术学院自2006年以来,大力开展职业教育改革,深入加强内涵建设,经过探索和实践后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211”(公共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学习领域+拓展)高职课程体系,并且全面进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建设工作,现已开发了47门课程,实施效果良好,深受学生喜欢。现以《电子产品工艺》课程为例介绍如何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的课程设计。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一门学习领域课程,是通过调研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归纳岗位中的工作任务,从中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电子产品工艺,然后将其转化成学习领域课程。本课程针对电子产品生产技术员、工艺员等工作所从事的识读和编制电子产品工艺文件、测试电子元器件、焊接电子线路板、装配整机、检验产品质量等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后,归纳总结出来其所需求的电子产品组装、调试、检测等能力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课程。
2.课程作用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结合工艺规范,掌握现代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的产品制造设备操作方法、电子产品装配工艺、SMT技术等方面知识,完成电子产品装配与检测,编写工艺文件,进行工艺过程管理等工作任务,为学生将来在电子产品工艺技术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充分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课程的特性,具体是:基于电子产品工艺工作过程来设计课程的理念;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培养并重的理念;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学习领域课程的理念;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开发和实施课程的理念;课程资源充分共享的理念。
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开发以“电子产品工艺”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对从业人员工作职业能力要求先确定学习内容,然后选择合适的课程载体和学习载体,再设计学习情境,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电子产品工艺的职业能力,具备从事该工作的职业素质。
三、课程能力和课程目标的确定
1.能力目标
能按照工艺要求进行元器件检验、元器件插装;能手工或使用设备完成焊接、装配,并进行质量检验;能识读和编制装配指导书、检验作业指导书、产品调试作业指导书等工艺文件;能选择并使用测试仪器进行产品功能测试,并能评价测试结果。
2.知识目标
掌握电子产品生产有关专业术语和质量校验标准,并能使用专业术语与人交流;掌握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和工艺设计方法;掌握SMT技术的基本理论和SMT工艺流程;了解电子工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3.素质目标
具有能适应企业环境,融入企业文化的能力,严明的纪律性和对企业足够忠诚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意识、工作责任心、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4.证书目标
完成本学习领域学习后,鼓励学生通过考试,获取电子产品装接工职业资格证书。
四、课程内容的选取
主要内容包括4个部分(表1),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将这4个部分合理安排在相应学习情境中去。
五、载体的选择
课程内容确定后,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有合适的载体承载这些学习内容,怎么选择呢?根据载体的“三性”,一是典型性,即能满足课程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的实现,适合实际教学要求,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二是真实性,即真实的企业产品生产工艺过程;三是可迁移性,即根据工作过程构建的学习情境,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另外一个企业和岗位还可以继续使用,有利于学生就业。据此,我们选择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类型为课程载体,以小企业产品(稳压电源)、中企业产品(FM调频收音机)、大企业产品(微控制器)为学习载体。
六、学习情境的设计
载体确定后,根据课程内容,要设计每个学习情境,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学习情境,强调的是如何使学生学会工作,其设计从实际工作出发,不仅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而且还要让学生按照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和规范来解决问题。下面以学习情境三为例,见表2。
七、课程实施
1.教学组织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全面参与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
具体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为:一是采用“生产线教学”,分组实施,学做合一:将班级学生6-8人分为一组,组成生产线的每个组选出一位线长,线长负责本线的生产、组织与管理,学生分工合作,协同工作、相互学习,完成任务;教师主要充当技术主管的角色,进行整个线的过程监控、反馈处理、技术咨询、故障处理,让学生身为“准员工”体会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工程进行学习。二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较大的任务可利用部分课外时间完成,以此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调控的能力。还可组织能力较强、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参加电子创新小组,参与实际设计与生产工作。
2.实施条件(师资要求、设备要求)
教学团队要求:教学团队控制在师生比1:10左右,专兼职教师比例在1:1;熟悉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熟悉电子产品生产过程;具有电子产品生产管理的实践经验;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设备要求:能满足8人为一组的电子产品组装、装配、焊接、返修等流程的电子工艺设备。
3.学习场所
理实一体化教学和任务训练在多媒体电子工艺实训中心进行;电子产品制造工艺参观、生产实习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
八、考核与评价
1.学业考核(以学习情境三为例)
教师或师傅根据学生完成任务情况:产品质量(15%)、工作态度(15%)、记录与报告(15%)、现场答辩或汇报(15%)、笔试(40%)进行过程和水平相结合的考核。
2.教学评价与效果
对教学过程及预期效果的评价采用如下方式进行:
一是学生评价:利用学生信息员制度及时反馈教师日常教学情况,学期末由学生对课程进行教学评价,占教学评价的60%。二是系(部)评价:由教学督导和系评价小组对教学环节进行3-5次定期或不定期的测评,占教学评价的40%。本课程经过在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2007级和2008级学生实施后,有60%-85%的学生在专业兴趣、操作能力和职业能力上明显提高,教学评价优秀。
【关键词】 医学电子实验; 教学改革; 开放型实验室; 电子产品设计开发
医学电子学基础是影像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其实验课程是该门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电子学实验过程是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过程,从中可以树立起严谨、认真的科学工作作风,并且有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科学实验技能,对于学生以后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将有很大的帮助。
电子学实验教学在现实中存在一些问题,诸如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1,2]:所有的实验都是由教师安排好实验仪器,讲解清楚实验原理,甚至还设计好记录数据所需的表格。学生无需动脑筋思考,只要按照教师的安排去做,就能成功地测到数据,完成实验。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开拓他们的思维,难以唤起他们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的渴望,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才能使现代科技进步的成果渗透到传统的经典课程内容之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确立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可变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为设计性实验[3,4],来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我校物理教研室承担着电子学实验教学工作,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了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应用科学思维去认识物理世界的良好习惯,并最终达到综合能力全面提高的目的。为了改善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在动手中锻炼实事求是的作风,我们在医学电子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实践:将电子学实验室建成开放型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1 组织计划工作
经过讨论研究,结合教研室的学科特色和现有的先进的电子实验综合装置、传感器实验综合装置等设备条件,决定在本科生中开展“电子产品设计开发”科研活动。为了使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和取得切实的成效,教研室特别指定了3位老师专门负责该项工作,并制定了工作计划。电子产品设计开发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设计工作,要求学生具备电子学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因此参加活动的对象暂定为影像专业大三学生,活动过程与“医学电子学”课程相关进行,当“医学电子学”课程讲授完了基本电子元器件知识后,可挑选8~12名对电子产品设计开发活动感兴趣的学生,成立“电子产品设计开发活动科研团队”,活动时间定为两个学期。
2 活动过程以及内容
活动共分4个阶段,通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引导学生进入到由小小的电子元件组成的复杂电路设计领域,并完成设计开发工作。
第1阶段:学习“电子产品设计开发”基本知识。当“医学电子学”课程讲授完了基本电子元器件知识后,科研小组开展第一次活动:由指导老师向学生介绍设计电子仪器的基本原则、方法、步骤以及电子线路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详细的解剖一台医学仪器,使学生们了解电子仪器设计的基本知识;研究常用的电子元器件,电路板及多种医学仪器,使学生认识到很多小元件可组成一件简单的电子产品。只有完成从构想、参数计算、电路设计到制作成品的一系列过程,才能制成一件完美的产品。通过第一阶段的活动,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和对"医学电子学"课程的浓厚兴趣。
第2阶段:产品原理图设计。讲授完“医学电子学”课程的基本电路和大部分应用电路后,指导老师给学生布置电子产品设计任务。学生可利用假期,通过杂志、图书、网络等工具,多方面搜索资料,结合已学过的知识,通过对比选择确定各自的电路设计方案,并完成原理图设计、参数计算、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等各项工作。指导老师审阅原理图和设计计算说明书后提出意见,学生可进行修改完善,并购置元器件准备下一步的设计工作。
第3阶段:使用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c EDA)Protel99进行电路板设计。第二学期开学,首先由指导老师组织一次统一的活动,向学生讲授Protel99 的基本功能和基本使用方法。然后由学生独立上机实习,将自己设计的电路原理图输入计算机并完成电路板图的设计工作。电路板图的设计工作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指导老师要随时协助解决,直至完成最终完成电路板图设计工作。
第4阶段:电路板焊接、调试和整机设计装配。先将电路板图送到专业厂家加工成实际的电路板。在指导老师帮助下,学生将元器件与取回的实际电路板进行焊接、调试,并进行外观设计。完成这一系列的工作后,合格电子产品就面世了。
3 结果及总结
参加科研活动小组的学生们掌握了电子产品设计开发的全部过程,学会了电子产品设计开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部分同学完成了无线话筒、电子针灸器、电子抢答器等电子产品的设计工作,有的同学还制作调试出了电子针灸器样机。所得成果激发了学生们的创新激情,他们也直接体会到了现代科技进步的成果渗透到传统的经典课程内容之中的快乐。更重要的是此项活动帮助同学们建立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动手能力,拓展了知识面、开阔了眼界,促进多了多方面知识的积累;同时培养了他们做事情的恒心。
对于影像专业的学生来说,以后接触的影像设备都属于高科技的医疗电子产品,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影像诊断医师,除了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以外,熟练地掌握电子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进行新的电子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索改革,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当开展开放性、设计性实验,可增加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并把学生带到当今科技的某些前沿阵地,开拓学生的眼界;同时设计性实验促使学生去验证自己的设计结果、设计产品,学生则更直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这又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学习热情和创造热情,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吴艳茹,顾洪恩.改善普通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几点考虑.大学物理教育专刊,2003,1:195~196.
产品的人性化设计,可以说是产品造型设计的核心内容,它可以体现出产品的造型与人机工程学的完美统一。将产品的人性化设计可以被描述为最简单的一个观念——“产品简简单单、方便、易操作,功能可靠”。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产品的设计过程与制造过程都必须将“人的因素”作为建立人与产品和谐关系的重要条件加以考虑与调整,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合理并综合平衡产品使用者的身体机能,保证使用者的身体健康,并且提高产品使用者的生产效率。设计者将产品的设计类别分为专业产品设计和一般普通产品设计,专业产品的设计会更多考虑人机工程学,偏重人的生理学内容;普通产品设计在满足人机因素外,还兼顾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它需要文章前面所提及的更多符合美学及时尚的设计元素,这也就是产品人性化需求的体现。设计者在考虑产品人性化设计时,如何来判断人性化设计方面是否符合规范?有以下几点标准:第一,产品的外观造型与人体的使用配合程度是否完美;第二,产品在作使用时能否发挥最大功效;第三,是否消除了产品使用者在操作时发生危险的可能性;第四,产品操作单元的辨认性及简化性;第五,产品是否易于维修及保养。
2.市场需求对于设计的引导性
在进行市场分析时,可以注意到社会商品的需求一般包括个人需求和社会集团类人群需求两个部分。所谓个人消费需求是指个人或家庭在零售市场上的购买力,这是社会商品购买力的主要构成部分;社会集团类人群需求以某一类的产品为购买特征,目前国家对此项购买力实施必要的控制。
二、关于设计程序的探讨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产品设计活动,设计者还必须依靠产品设计的各种方法和工作程序进行规划。在设计领域,世界上存在两种倾向:逻辑性设计方法与步骤和创造性设计。但是,对于复杂的设计问题,设计者还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步骤作为保障,否则就不能使设计工作顺利完成。设计活动都有其工作计划,其中逻辑过程和创造性同时发挥作用。在产品设计中,由于设计对象十分广泛,所以它们所采用的设计程序与步骤也各异。但是不论设计对象简单或复杂,都必然经过分析、综合、展开与评估的过程。而分析、综合、展开和评价也就构成了设计过程的核心内容。分析是指认识问题、提出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综合是要对分析过的问题重新组合,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展开是将各种设想加以具体化,然后进行设计的过程;评价是对设计方案有步骤地科学评估的过程,它是保证设计按正确轨道进行的关键。这一分析、综合、展开和评价又可以在设计过程中重复运用,以保证产品造型设计开发的合理性。
电子专业学生主要从事以下三类岗位工作:核心岗位(电子产品装配工、电子产品调试工)、从属岗位(电子产品检修员、电子技术员)、拓展岗位(电子技术工程师、产品生产管理员)。对于核心岗位的需求量最大,但相对比例会有所下降,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会有所提高;从属岗位和拓展岗位的人才需求量呈上升趋势,需求紧迫。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系统设计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在智能控制系统检测维修与设计方面的专门人才,直接反映从属岗位和拓展岗位的工作要求,具有鲜明的职业性与实践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典型的智能控制系统调试与设计的能力。
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在实训课中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使学生更好地提高操作技能,使实训课逐渐变得枯燥无味。参照单片机产品设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1.课程改革思路
根据高职教育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遵循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设计。本课程从职业成长过程,按照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确定合适的载体,运用教学论、方法论方式分析处理后,参照企业中单片机产品系统设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进行选材。
2.学习情境创设
通过调研,针对智能控制系统检测维修与设计行动领域下的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系统设计学习领域需要具备以下能力:
(1)专业能力
①读懂单片机电路图纸的能力;②掌握单片机工作原理及内部结构的能力;③具备相应的单片机硬件线路的调试能力;④具备能看懂单片机程序流程图的能力;⑤具有基本的单片机编程的能力;⑥具备单片机软硬件安装和联调的能力;⑦具备单片机产品开发的基本流程和工艺的能力。
(2)方法能力
①资料收集整理能力;②制订、实施工作计划的能力;③单片机应用系统综合应用设计能力;④单片机应用系统故障的检查分析能力;⑤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社会能力
①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②团队组织能力;③班组管理能力、责任心与职业道德;④安全与自我保护能力。
为了实现上述能力,在此将课程划分为:循环彩灯的设计制作(22课时)、交通控制灯的设计制作(30课时)、数字电子钟的设计制作(40课时)、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制作(40课时)四个学习情境。其中,此四个学习情境的创设是根据单片机应用电子产品的设计由简到难的过程确定的。
3.学习情境教学实施
以子情境循环彩灯的设计制作为例,进行教学实施。
(1)教学背景
教学目标:能够读懂单片机I/O口控制电路原理图,能够掌握单片机I/O口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能够选用单片机I/O口作外部硬件电路的设计,能够编制简单的程序实现单片机I/O口对外部电路的控制,能够熟悉单片机系统硬件电路的组成及控制原理,能够掌握基本的单片机软硬件调试能力,能够正确使用测量相关的仪器仪表,具备劳动组织能力、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具备安全操作规范的意识。
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单片机的整体认识、基本电子电路图整体认识、I/O的整体认识、计算机使用能力、简单硬件电路调试能力、电子仪器设备检测及规范操作能力。
具体任务:使用相关电子仪器仪表对电路参量进行测量、掌握电路故障排除方法及处理思路、掌握应用环节、确定方案、制定实施步骤、开发工具的使用。
准备文件:任务书、引导文、指导作业文件、演示视频文件、单片机I/O口作外部控制电路相关文件、检查单、评价表。
本任务旨在在该学习领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检修组织实施能力等;教师需合理引导学生完成小组讨论,确定单片机I/O口控制硬件电路的设计及软件编程的方案。
(2)教学组织形式
①针对循环彩灯的控制功能要求,学生设计相应的功能接口电路,编制出程序及完成产品的调试。
②学生独立工作和合作学习相结合,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谈话培养交流能力。
(3)具体实施
①资讯:(2学时)
下发任务书,描述项目学习目标,交代项目任务,发放相关学习资料,最后回答学生的提问。
②计划(4学时)
学生自愿组织工作小组,推选班组长,以小组为单位,确认工作任务,分解任务,制订工作计划,教师对学生方案进行检查、指导。
③决策(2学时)
确定掌握单片机I/O口基础知识需要的资源及学习步骤,确定控制电路的设计与编程的学习步骤,确定任务完成的展示方式。
④实施(10学时)
第一,单片机I/O口的控制电路设计。小组成员分工收集资料,掌握单片机I/O口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最后进行资料汇总,小组讨论、教师指导下确定方案,完成I/O电路设计。
第二,程序的编制。根据所设计的I/O接口电路及控制要求,在小组讨论、教师指导下确定方案,画出程序流程图,最后学生自己完成具体程序。
第三,软硬件的调试。烧入程序,对设计的系统进行软硬件调试,在调试过程中,记录好调试出现的问题,并归纳总结经验。
教师应合理安排时间,即使有个别小组在规定时间中没有完成任务也必须停止,并要求该小组对未完成任务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教师应安排课余时间让未完成的小组完成项目的制作。如果大多数小组均未完成,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查找原因,是否项目设置过难、是否学生还没有掌握本次课的内容,在以后的课程中做出相应的调整。
⑤检查及实施(4学时)
根据设计产品的功能及具体过程,教师及小组互检评分。同时每人撰写产品说明书,根据个人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小组互评。
选小组代表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在全班介绍工作过程,改进提高并总结系统设计及调试经验,结合班级所有方案,优化小组方案。
4.结语
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系统设计》课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主动性、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对企业的用人调查,学生产品的调试与系统设计能力很强,不需再进行专业培训。今后还将对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进行进一步完善,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一、教学项目的概览背景
《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具有设计一般机械能力的实践环节。它不仅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一系列已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来解决具体工程实际问题,而且还必需使其在设计构思及设计技能方面得到比较全面的训练,并初步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的机械的概念和机械设计过程相对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变,对工程设计人员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变化。而当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考核还停留在以前的陈旧模式中,不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无法培养出符合要求的工程设计人员,因此,课程设计的改革势在必行。我院数控专业在天津一轻(集团)公司共同组建的基础上,在校外企业与学校共同结合下建设了校内的实训场地。学校负责提供场地,购置了相关的工具和仪器,建成了实训实验准备室。笔者从《机械设计》教材的整体设计、具体教学内容的选取、组织实施以及考核等方面入手,探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以更好地实现数控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教学项目的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虚拟教学、现场教学、分组讨论等教学法,使学生掌握机构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具备各种不同类型的机构的装配与调试能力、功能验证分析的能力、突发故障排除能力。项目式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巩固并扩大学生对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训练基本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项目实施流程
(一)、教学项目的确定
《机械设计》是我院数控专业、机电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改革后所实施的主干课程。
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发方法,构建了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典型机构的设计为项目载体的课程内容,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了校内外实训基地, 形成了教学做一体的教学实施模式。
(二)、以换刀机构故障为例进行“六步法”的项目实施
1.任务引入(资讯)
(1).工作任务描述
需要设计一种快速夹紧工件的手动工具,设计人员接到设计任务单后进行现场调查,分析夹紧装置需要用的知识,制订产品设计计划,使用通用工具和设计资料等,按照工作标准和相关规范对初期设计图纸进行复核检查,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记录存档。下图为参考图。
图1 任务二 机构死点的设计
(2).解决方式(针对“任务二 机构死点的设计”)
(3).引导学生从查阅相关技术资料
教师需提供以下资源,传授相关故障诊断与排除的知识,,充分了解相应故障现象,获得故障的相关信息。教师需提供以下资源,传授相关机构设计的知识,引导学生从查阅相关技术资料入手,充分了解相应机构设计的要求,获得机构设计的相关方法。
2. 计划阶段
指导教师布置设计任务单,在计划阶段6人一个小组一起讨论学习,从死点设计的概念、典型机构运动、运动副基本概念3个方面深入分析,组织思路,讨论,学生小组形成工作计划以及小组各成员分工,最后进行决策。
3.决策阶段
步骤一,接收任务单后,进行分析记录,收集相关资料。
步骤二,小组讨论作出设计工作计划
步骤三,确定设计方法、设计方案、设计时间
步骤四,向指导教师描述设计思路、设计方法等情况,并作出最后决策
4.实施阶段
选取任务二为例说明“六步法”的实施过程
小组协作在产品设计实施与检查阶段学习小组各成员进行分工:
(1)1人主要负责查资料,包括机械设计技术,机械设计手册。
(2)1人主要分析设计要求,制定设计方案。
(3)1人主要绘制设计图。
以任务二为例,教学载体为五种常见机构的设计任务。第一小组进入实施设计现场后,根据各自分工分别从资料、设计分析和绘制图纸等入手,任务完成后为第二小组完成同样设计。第二小组完成后再为第三小组布置设计任务……,如此轮换,这样对于平面连杆机构的五种典型设计任务,学生都能得到训练。
5.检查
1学生根据工作计划与各人的分工,进入现场实施设计操作,边查阅资料边设计,直至符合设计的基本要求。
2教师按照正确的设计步骤检查学生的设计过程。
(1)考核
用一体化的考评体系。
(2)评价
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及学生评价
A定期邀请校外、行业企业专家走进课堂切身感受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成果并作出指导评价。
B校内督导组也会及时对我们的课堂提出要求,
C定期开展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意见。
D交流经验,教师以学生小组机构设计的的完成质量及效率,并结合学生小组的团队协作、正确操作规范、机构设计任务表、作业等,评定学习成绩(占70%);学生小组通过自评,确定小组成员本次学习的成绩(占30%)。
通过上述四种评价体系的展开,及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改进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4)09―0156―02
引言
党的十明确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随后,为落实这一重大的决策精神,我国多部委联合推出了多个相关实施文件,行业协会及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落实了相关工作计划,正紧锣密鼓地稳步推进。
2014年1月22日,国家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2月,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又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进行了工作部署。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为响应国家关于推进设计服务也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部署落实。
我国工业设计及产业创新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机遇。虽然我们已经拥有如海尔、联想、华为等著名行业领头创新发展的企业。但由于我国整体制造业水平落后,市场环境有待优化,大多产业以加工密集型产业为主,制约着创新与设计的发挥空间。由于前期缺乏有效的规划与管理,我国大学扩招背景下的艺术设计专业、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专业的盲目扩张导致了现在设计行业人才供需的比例不协调、地区发展部平衡等问题。在我国即将推行“工业设计师资质认证”工作的时刻,本文作者及团队本着对工业设计行业的热心与关注,基于十多年的从业经验,试图从工业设计专业特性、社会发展、行业情况、相关矛盾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思考该认证工作的问题、难点及矛盾,提出几点弊意陋建以图抛砖引玉激发同行们的讨论,为我国推动这项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1 工业设计的职业特性:
工业设计具有系统性的专业特点。从工业设计可能从事的工作看,包括了从前期的市场规划、趋势分析、需求分析;到产品的战略规划、目标定位;再到中期的产品创意、设计过程管理、产品各属性的设计表达与实现、工程转化;再到后期的工程分析优化、数字化制造咨询;以及到后期的市场营销、宣传、文案、展览等市场化工作。从产品创新周期来看,工业设计工作内容涵盖了大部分的研发流程。所以工业设计专业是鲜明的工程与艺术学科交叉、理念创新与设计实践融合、市场与研发结合的系统性极强的专业。
2 社会发展及我国工业设计发展情况
1)社会分工细化趋势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劳动力分工必然呈现细分趋势。“术业有专攻”,一个人从事多项社会工作、多项不同环节的工作的情况将越来越少。社会发展面临分工细化的趋势。每个工作岗位将变得越来越专业化、精细化。从工业设计流程看,前期、中期及后期的工作内容应由不同的设计师、工程师完成。专业的产品研发过程,工业设计师更不是单兵作战。那么团队化专业设计团队的发展背景下,每个设计师的职业资质是否都需要如何全面的知识能力认证,而每个设计师从事的专业性更强的某个环节工作能力又如何突出与强化以及获得认可呢。
2)我国工业设计的生态模型及发展机遇、路径:
目前,我国工业设计发展情况以北京、上海、深圳几大轻工业发达的地区城市为代表,形成了各种具有集聚、示范、亮点效应的设计产业园、设计集散地。
但,大而全的全产业链设计服务只能是少数的。工业设计行业也呈现了生态金字塔的纵向与横向分布,可描述为工业设计的行业生态模型。掌握核心战略创新的少数设计公司、创新咨询公司他们引领着行业发展。而凭借优质产品设计服务的公司稳步发展,形成我国工业设计行业的主力军。以各种消费电子、小家电、家具产品等轻工业行业制造企业、品牌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小型化产品设计公司则分布于全国大江南北,形成工业设计行业的基层设计公司,扎实了我国产品创新的原生态基础。
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特色差异,发展程度差异,大多公司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技术驱动、营销驱动等方式发展产业,而内生的内核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融合点单一及品牌建设意识不强等问题仍然存在。诸多原因导致了工业设计在产业中的地位不高、受重视程度不高、使用效率不高。进而影响了创新的根本效益。
3 亟需解决的几个矛盾及思考
当前环境下实现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认证将面临着很大的矛盾和难度。作者从以下几个尖锐矛盾进行分析探讨:
1)工业设计师职业认证与现行高等教育体系的关系
我国高等教育很多方面需要改革,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模式更是需要优化。工业设计师职业认证最直接的矛盾是指向现行的高等教育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前者的推行是对后者否定吗?对于这个问题,可能许多专家学者会委婉地将其描述为是对后者的补充。但对于现在上千所高校的广大工业设计学生来说,这将意味着什么呢?而对于未来将要选择工业设计专业的高中生又将意味着什么呢?我们需要思考。如果只看到这一面,势必会将好事做成了坏事。若仿效国外建筑师、医生职业资质认证标准和体系,提高认证条件,可能解决此矛盾。
2)评价体系、评价方法与考核方式
工业设计师职业资质认证将采用什么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是采用考试的方式还是完成设计题目考核?工业设计的实践性强的特点将如何体现?如何保证评价的权威性、有效性?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面对。如同对一个产品中的美学因素进行评价一样是较难获得统一的硬性指标。而产品设计知识的记忆与实践性应用是完全不同层面的能力。
另外,工业设计师资质认证体系是包含了所有的能力认证,还是大多部分的能力认证,或者是只需要对某项能力的单独认证?这些都需要思考。
3)工业设计师与产品设计师的区分
教育部在2013年对全国所有工业设计专业进行了细分调整划分为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两个专业名称和方向。其中工业设计是机械工程下面的分学科专业,而设计学、产品设计是艺术学下面的二级学科专业。即工业设计专业分在理工类学院办学,主要进行产品系统及工程实现方面的知识培养,归属与机械工程与设计学交叉学科,入学考核注重文化课成绩。而产品设计专业主要从事人文艺术创意的产品设计工作。主要归属与艺术学科,入学成绩主要看重绘画美术成绩,弱化文化分,主要分在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或人文学院等艺术类学院中。那么,如果进行的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认证,认证对象是面向那一类人才?还是包含两类?是否存在差异的针对性?这些问题,认证工作组需要考虑。
4 几点建议
工业设计师认证可能是个漫长的过程。因为资质认证并是单纯的认定证明,应避免盲目泛滥地推进,更重要的是认证需具有权威性,让用人单位认可。在此,作者提出几点建议。
1)建立广泛的沟通机制
建立认证机构和指导委员会是首要的工作。在建立标准和认证方案过程前更应先考虑建立认证机构的内外沟通机制。以便能听听更多行业内用人单位、设计师、企业的广泛意见。目前信息沟通渠道很多,相关部门机构大可通过各种网站、论坛、会议、微信等平台方式听听各方的对认证相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2)主要采纳人才需求企业、设计公司的意见
虽说工业设计师认证对社会认知度、社会创新意识等有一定提高作用。但认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纯粹的拿证,而是真正地面向市场、面向需求。需考虑当前和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招用获此认证设计师的用人单位、设计公司、团体机构更清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人才,他们的意见比许多专家教师的意见更有价值。
3)提高与维护职业认证的权威性
工业设计师认证的执行也是漫长的过程,艰难的过程,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维护其认证的权威性。避免有证无能力或出现投机取巧拿证的现象。这就对认证的评价方法、评价流程、评价方式及评价机构的权威性提出了挑战。评价方式可能包括快速设计提案、面试、评论等等。评价流程可能设定多方主体的监督。评价机构可能包含不同企业公司团体。评价过程可能设有盲审阶段。
4)探索精英资质认证与单项能力的认证体系
跨越三大环保指令 突破技术贸易壁垒
当然,IT企业,尤其是网络设备供应商对“绿色”的追捧,不仅是时代的需求,更是人类对生存环境的一种必然诉求。从2003年2月以来,欧盟组织就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的环保领域指令,其中从WEEE、RoHS到EuP三大指令,充分表明了欧盟欲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技术革新浪潮中抢占先机,甚至欲取得世界经济竞争主动地位的强烈愿望。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所制定的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其作用与影响往往超出其国界,波及所有的贸易伙伴。但是,我们也看到了,欧盟三大环保指令在起到保护欧盟环境作用的同时,对出口至欧盟的电子产品、能耗产品,也设置了一个无形的技术贸易壁垒。这个壁垒,无疑对众多IT企业而言,既是压力也是加速产品与国际标准接轨步伐的一种积极动力。
那么,作为中国的IT企业,尤其是网络设备企业,将如何突破这种技术贸易壁垒,就成为网络设备供应商们在这场“绿色浪潮”中把握机遇,变被动为主动,打造成“绿色”网络产品的当务之急。
迎头赶上WEEE指令 回收率大于75%
WEEE指令中与制造商相关的要求包括了产品设计、分类收集、废物处理、回收再用、费用支付和标识、标签及产品资料等多个方面。在这方面,我们的企业迎头赶上,在2005年2月了《H3C产品绿色环保设计规范》,明确了产品绿色环保设计原则和规则,包括材料选择、应用、制造、使用、可回收性设计、环保信息标识等,同时规定了产品绿色环保设计活动及产品绿色环保检视活动等内容。通过将规范相关要求灌入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中,使得规范的要求快速落地,在新产品的设计中快速满足WEEE指令的产品设计要求。
在产品设计阶段,制定了可回收再利用率(即从产品设计时开始计算,设定可回收再利用的重量百分比)目标。针对WEEE指令回收率的要求,主动研究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在产品整机设计积极推行模块化、归一化设计,尽量减少专用零件的设计使用。对于含有有害物质的零件,采取单独固定的方法,方便回收拆卸,以提高产品回收再利用率。同时,在产品整机结构设计中,在保证产品可靠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使用可拆卸、易拆卸的联结方法,降低产品回收成本,提高产品的回收率。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完成零件重量搜集和计算工作,以满足WEEE指令中总回收率大于75%要求。
同时,针对每款产品制定相应的回收指导书,指明产品的回收操作方法和有害物质的位置以及拆除方法。在产品上添加回收标识,标明物质类别,为产品的实际回收工作提供便利和指导,切实履行了作为一家生产厂商对废旧设备回收的处理责任。
通过在欧洲建立环保回收平台和保证金,我们按照欧盟成员国的要求,定期申报产品数量,主动承担了部分历史废旧设备和全部销售产品的废旧回收处理义务,以满足WEEE等指令的分类回收要求。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的实施,H3C从2005年8月,就能够向市场提供完全满足WEEE指令要求的产品。
严格遵循RoHS指令 把控45种有害物资
在电子电气行业中,由于部分禁用的材料现在还没有适用的替代品,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获得豁免。目前,应用于交换、信号和传输以及在电信网络管理的网络基础设施设备焊料中的铅,就在RoHS指令的豁免清单中。但RoHS指令同时规定,随着科技的发展,欧盟每4年会对豁免物质进行评估,视情况进行调整。
2005年3月,H3C了《采购物料环保认证规范》。它不仅规定了产品中严格限制RoHS指令要求的铅、镉、汞等6种有害物质的使用,还额外地限制了其它有害物质的使用,如石棉、PCB(多氯联苯)等在内的11种有害物质的使用,同时还要求供应商对45种有害物质的含量进行申报。很多与H3C合作的供应商都感慨,能成为H3C的合格供应商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
通过严格的供应链采购认证管理、内部的严格环保检视以及环保物料切换工作,我们于2006年5月开始提供符合欧盟RoHS标准的产品。与此同时,还积极参与了中国“RoHS”――《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及其配套标准的制定工作。从2007年3月1日起,H3C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即符合中国《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及其配套标准的要求。
设计落实EuP指令 产品绿色“一条龙”
EuP指令自公2005年8月11日正式生效,并规定会员国应在2007年8月11日前完成符合本指令所需的国内立法及行政规定。这是继欧盟WEEE指令和Rolls指令之后又一次绿色浪潮。
EuP指令规定了能耗产品的一般生态要求(指令附录I)和特殊生态要求(指令附录II),并据此制定出特定产品的具体生态特征和实施措施规范(指令附录VII)。EuP指令只是一个框架指令,它的真正实施需要进一步制定有关特定产品要求的实施措施。欧盟根据EuP产品的能耗和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大小,选取了20类产品率先计划实施生态设计要求。并陆续推出实施措施。2008年10月21日,欧盟委员会制定了横跨2009年至2011年的工作计划,其中包含数据处理及数据存储设备。在未来3年内,欧盟委员会将会对这些产品开展预备研究,并可能制定实施措施。欧盟制造商和进口商根据该具体实施措施来调整自己的产品。如果符合要求,便可在整个欧盟市场投放,否则将被禁止或受到相关的惩罚。
耗能产品在上市及使用前,其制造商或制造商的授权人应确保该产品已按照EuP指令附件IV“内部设计管理”和附件V“合性评价管理体系”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的产品加贴CE标志,且其应按照指令附件Ⅵ出具符合性声明。
目前,欧盟已经正式公布了5项实施措施,其中2009年4月7日公布了《委员会条例(Ec)No 278/2009,就外部电源空载条件下的电能消耗和平均工作效率生态设计要求,执行欧洲议会与理事会指令2005/32/EC》。这与H3C产品在欧洲市场的销售密切相关。目前H3C所采用的外部电源都已经符合了欧盟的该项实施措施要求。
EuP作为能耗产品环保设计的框架指令,未来将随着更多特定实施措施的制定,进一步发挥对产品的能耗等环保要求更加严格和重要的作用。
2、设计过程质量控制
为了实现产品的优质质量,加强设计和开发的控制是头等重要的工作。设计和开发的质量控制点有许多个方面,包括控制设计和开发的输入和输出,开展六性设计、设计评审、设计验证、设计确认、设计更改、试验控制等工作,实施技术状态管理,控制技术状态更改。这些主要的质量控制点还可以扩展到更多的质量控制环节,进一步细化质量管理工作。
2.1确定设计输入、输出
设计输入要求是设计的依据,而设计输出是设计和开发过程的结果,提供了产品和有关过程的特性或规范,也是开展质量保证工作的依据,所以我们要规范设计输入、输出的要求,建立基线。完整准确地确定设计要求,理解用户的需求,还要考虑用户的潜在要求。设计输入要求通常包括:用户要求、功能要求、性能要求、设计要求、法律法规要求。应该对设计输入进行评审,与用户进行沟通,并通过会签等形式固定沟通的结果。对要求的更改应进行技术状态管理。设计输出的图样、文件、规范等是制造、安装和检验的输入,最终都应通过定型得到确认。
2.2将“六性”要求设计进产品中
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需确定产品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要求,运用优化设计和“六性”专业工程实施设计和开发。依据研制总要求(研制任务书、技术协议)规定的“六性”要求来确定满足“六性”要求的计划和措施。“六性”工作计划可以单独编制,也可以再质量计划中作出规定。具体管理要求可参照GJB450A等标准结合产品实际作出规定。
2.3设计评审
装备产品研制程序要求承制单位必须建立分级、分阶段的设计质量、工艺质量和产品质量评审制度以及进行试制、试验前的准备状态检查。设计评审应纳入研制计划,未按规定要求完成设计评审,不能转入下一阶段工作,与所评审阶段有关的职能代表都应参加该阶段设计和开发的评审活动。必要时进行“六性”以及元器件、原材料和计算机软件等专题评审,也可以与其他设计评审一起进行。为求设计评审有实效不走过场,首先要明确设计评审各方的责任:评审组织单位对人员、资料准备与提供、评审意见处理及追踪管理并运用PDCA过程改进方法不断改进和提高评审的有效性负责;评审组对评审意见结论建议的正确性负责;型号总师系统对总结报告、资料正确性、对意见和建议采纳与否的后果负责;质量部门对评审后的跟踪管理负责。
2.4设计和开发验证与确认
设计和开发验证是为了证实设计和开发的输出是否满足输入的要刘剑聂磊黄婕婷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江西南昌330001求,设计和开发验证应按设计和开发策划的安排进行,一般在形成设计输出时进行。设计验证具有层次性、阶段性、多方式、迭代性的特点,设计验证的方法包括试验、演示、分析、评审、检验、仿真。承制单位应保存设计和开发验证的结果及由验证而采取的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对于顾客要求控制的验证项目,应在相关文件中予以明确并通知顾客参加。设计和开发确认的目的是证实设计和开发产品满足规定的适用要求或已知的预期用途要求,设计和开发确认应按设计和开发策划的安排进行,只要可行,应在产品交付或实施之前完成。设计和开发确认的方式可以包括对设计和开发的产品交付顾客试用及模拟试验等。承制单位应保存设计和开发确认结果及由确认而采取的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
2.5设计和开发更改控制
设计和开发的更改是对设计和开发的输出的变更,包括经过评审和批准的阶段设计和开发的输出的变更。引起设计和开发更改的原因很多,可能有产品要求的变更引起,也可能由适用于产品法规的变更引发,也可能由设计评审、验证、确认活动发现的问题或生产过程发现的设计问题等引发。所有设计和开发更改在正式实施前必须得到规定的批准人员的批准才可以实施更改,重要的设计更改如影响装备战术技术性能、结构、强度、通用性、互换性重要的接口、“六性”等,应参照GJB3206A-2010《技术状态管理》、GJB5235-2004《软件配置管理》等标准进行系统分析和验证,确保符合论证充分、各方认可、试验验证、审批完备、落实到位的原则。承制单位应保持设计和开发更改的有关记录,包括更改的申请、评审、验证、确认、审批的记录和更改的实施和标识的记录,设计更改应符合技术状态管理的有关规定要求。
2.6试验控制
根据设计和开发输出的要求,试验前需编制试验大纲,明确试验的项目、内容、以及试验的程序、条件、手段和记录的要求,试验前的需做好准备状态检查。试验应按试验大纲规定的程序进行试验并严格执行试验设备的操作程序,确保试验条件和试验设备处于受控状态,并按规定要求做好记录。对试验过程发生的任何问题都应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待问题解决后才可继续试验。对任何超越试验程序的活动都应经过严格的审批,试验过程的变更应征得顾客同意。对试验发现的故障和缺陷要运行产品故障报告和纠正措施系统,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并进行试验验证,试验过程变更时应征得顾客的同意。对按试验大纲所收集的试验数据和原始记录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并对试验的结果进行评价。试验过程、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
2.7实施技术状态管理,控制技术状态更改
技术状态管理是运用行政和技术手段,建立各种程序,对产品技术状态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管理。承制单位应实施技术状态管理,内容包括技术状态标识、技术状态控制、技术状态纪实、技术状态审核。建立控制技术状态更改的制度,保证更改受到系统地评价、协调、批准及实施并把更改正确地反映在技术文件及更改控制文件内,跟踪产品技术状态的全部历史。通过严格控制更改,控制偏离许可、让步,保证文文相符、文实相符,保证技术资料完整、配套、协调,可以实现以最低的费用和最短的周期研制出满足质量要求的产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199-02
交互设计作为一门关注交互体验的新学科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由IDEO的一位创始人比尔•莫格里奇在1984年一次设计会议上提出,他一开始给它命名为“软面”,由于这个名字易让人想起当时流行的玩具“椰菜娃娃”,他后来把它更名为“Interaction Design”――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的理念从诞生以来,经过许多有心人在不同设计领域的探索实践,已上升成为对设计工作各个环节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
一 交互设计的概念
简单地说,交互设计是产品、使用者和使用过程(环境、方式),以及所有与此相关细节通盘考虑的一系列设计理念。它突破了传统的设计理念主要关注表现形式,机械地分割开形式和内容、形式和功能的模式。交互设计旨在规划和描述事物的行为方式,然后描述传达这种行为的最有效形式。
交互设计借鉴了传统设计、系统论、工程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它是一个具有独特方法和实践的综合体,而不只是部分的叠加。它也是一门系统工程学科,具有不同于艺术和工程学科的方法。
二 交互设计理念影响下的设计方法思考
设计方法论的思考其实是永恒的话题,所有从事设计的人几乎都在想,什么样的方法能让我们又快又有效地完成设计任务?初步了解交互设计理论让我深有感触,结合我们自身在实践中的设计方法及工作流程,在平台建设、多人参与、互动分享、激励个人贡献等方面我们又该有什么样的思考?关于设计方法和工作流程人们慢慢有了一个共识,那就是:除了完整、规范,还要反应迅速且正确,有活力,有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的机制。
好的设计方法和工作流程应该是什么?一个好的设计方法,当然是保证有效、有序地完成设计工作,达成设计目标。考虑到设计是综合性创造活动,工作流程中环节多、参与的人员多、各种因素的变化多,好的设计方法还应有科学的工作流程来保障,既要有团队的协作,又要能激发个人的创造活力,还要保证整个过程高效率。交互设计理念对设计团队管理、设计工作流程规划、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创意等设计环节的优化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三 设计目标的明确描述
一个设计项目从立项启动开始,我们即需要明确设计的具体目标和目标体系,在以满足目标需求为目的的交互设计过程中通过多种手段来理解设计目标体系,理解实现它们的过程、方法、步骤。同时还需要提炼目标的所有细节。在描述的过程中,由主任设计师主导,把整个设计目标系统及其实现的过程逐步演绎为可供设计参考的“情节”或“事件”。
经验告诉我们:设计目标的描述不能笼统,一定要有能够准确把握的,能把整个目标体系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情节”“情境”或者“事件”。因为团队成员经常在把握目标的细节上犯错,当设计目标体系通过层层筛选提炼确定,并描述出来时,很多细节却常常隐藏较深或者被有意无意忽视,但是当所有设计成员能够“真正”面对“已经完成的设计”时,大家必定能针对完成的质量说出其优势与不足,因为“已经完成了的设计”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交互的具体对象。那么怎么才能在设计项目一开始,就让大家认识“已经完成的设计”?我想,就是让大家在一开始就参与设计目标的描述,通过这一共同描述的过程,不但能清晰地把握目标,而且能达成对设计目标体系的共识。
四 目标、内容、方法明确的设计调研
在提出设计计划和制订工作流程之前,真正进入设计阶段还需要一个调查―研究―分析的过程,即设计调研。设计调研在设计流程中是很重要的一步,后续设计的所有出发点和工作侧重点都是根据所调查的资料和分析结果决定的,它决定着设计展开的实际条件。市场信息的大量收集和分析,有助于加深对设计问题的认识,并完整地定义问题。伴随着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发展,调研资料的收集手段与方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需明确的是设计的准备阶段的设计调查和分析最终是为设计服务的,所以调查更应该注重内容而不是方法。高效的调查在于明确的调查目的和内容,调查的方法和具体工作计划。
设计调查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系统,它包含了技术、人文、审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并且有些因素又在不断地变化,要获得关于它们的准确又全面的信息,不能仅仅依靠经验和主观臆断,而要通过细致和深入的对比分析,才能保证所掌握的信息客观。设计调查服务于设计,是一个信息采集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与设计策划之间的交互反馈过程。
五 制定设计计划的必要性
设计计划的目的就是针对设计要解决的目标问题,进行客观的、逻辑的分析与研究,寻求设计的合理导向,制定和论证设计依据,科学地确定设计的内容,并寻找达到设计目标的科学方法,以期对后期的设计进行设定和控制,为获取良好的解决方案、达到最佳设计目的奠定重要基础。大多数情况下,设计团队会对进度想象得过于乐观、或过于悲观,对进度认识偏差主要是没有充分理解当前进行的工作。对设计进程进行计划,能帮助团队形成客观、理性、逻辑的任务认识,增强对设计工作的应变能力。
六 设计技能优化
技能是完成设计任务的质量与效率的保证。设计工作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如相关的新观念、新表现形式、新的应用软件等。每样新东西都需要学习,也是打造一流设计团队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技能储备的厚度、设计视野的深度直接影响到设计水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将交互设计原理应用到日常的设计积累中?多数时候我们认为持续学习和实践经验自然形成设计技能的积累。但是为了促进设计技能优化,必须明确竞品分析研究的环节,设计创意之前,设计师必须做一定的研究分析工作,对创意目标与设计目的进行专业上的深度分析,进而完成“风暴”前的预热,保证创意有一个高水准的起点。技能的培养和使用无法保证设计自动获得成功,但正确的实践能够清除项目中的错误,使用正确的方法和技术,可显著提高设计成功的可能性,一定要先进行设计相关技术的储备。
七 设计创意过程的情景设计
创意是整个设计工作的关键,为切实保证创意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采用适当的方式很重要。引入交互设计理念,对创意的前后两个阶段进行重新设计:
设想开发创意阶段:头脑风暴。组织形式:人数一般为5~10人,最好由不同专业或不同岗位,有该专业、该岗位丰富履职经验人员的组成,会议时间控制在1小时左右。设主持人1名,主持人只主持会议,对设想不作评论。配设记录员1~2人,另加音像录制设备1台,要求认真将与会者每一设想以及现场情况完整地记录下来。会议目的:为获取大量的设想、为设计寻找多种解题思路。因此,要求参与者要善于想象,语言表达能力要强。参与者要有一定的训练基础,懂得该会议提倡的原则和方法。会前可进行柔化训练,即对缺乏创新锻炼者进行打破常规思考,转变思维角度的训练活动,以减少思维习惯性,从单调的紧张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以饱满的创造热情投入激励设想活动。会议原则:为使与会者畅所欲言,互相启发和激励,达到较高效率,必须严格遵守下列原则:
1.禁止批评和评论,也不要自谦
对别人提出的任何想法都不能批判、不得阻拦。即使自己认为是幼稚的、错误的,甚至是荒诞离奇的设想,亦不得予以驳斥;同时也不允许自我批判,在心理上调动每一个与会者的积极性,彻底防止出现一些“扼杀性语句”和“自我扼杀语句”。诸如“这根本行不通”“你这想法太陈旧了”“这是不可能的”“这不符合某某定律”以及“我提一个不成熟的看法”“我有一个不一定行得通的想法”等语句,禁止在会议上出现。只有这样,与会者才可能在充分放松的心境下、在别人设想的激励下,集中全部精力开拓自己的思路。
2.目标集中,追求设想数量,越多越好
在智力激励法实施会上,只强制大家提设想,越多越好。会议以谋取设想的数量为目标。鼓励巧妙地利用和改善他人的设想。这是激励的关键所在。每个与会者都要从他人的设想中激励自己,从中得到启示,或补充他人的设想,或将他人的若干设想综合起来提出新的设想等。
3.与会人员一律平等,各种设想全部记录下来
与会人员,不论是该方面的专家、员工,还是其他领域的学者,以及该领域的外行,一律平等;各种设想,不论大小,甚至是最荒诞的设想,记录人员也要认真地将其完整地记录下来。主张独立思考,不允许私下交谈,以免干扰别人思维;提倡自由发言,畅所欲言,任意思考。会议提倡自由奔放、随便思考、任意想象、尽量发挥,主意越新、越怪越好,因为它能启发人推导出好的观念。不强调个人的成绩,应以小组的整体利益为重,注意和理解别人的贡献,人人创造民主环境,不以多数人的意见阻碍个人新观点的产生,激发个人追求更多更好的主意。
任何一个创意,结果无非三种情况:顺利实现;部分实现;放弃。为此,在检验创意时,首先必须考虑的便是其可行性,即这一策划方案在现实中是否可行。这就是可行性考察,是创意的归纳阶段。论证的方法:预演法、模拟法、舞台想象法和分析法等。
第一,预演法。所谓预演法,就是将创意的目标成果让目标对象使用,通过他们使用过程的情况调查,了解创意本身的不足或缺点,从而进一步改进,使之得以顺利实施。对不同的设计项目,预演可以是不同的形式。如调查分析、试销、试用、测试等。预演法也有其不足,这是因为优秀的策划常常只能一炮打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模仿者常常是愚蠢的),这种不可重复性决定了大部分策划不能在小范围预演。另外优秀的策划事先也需严格地保密,以免走漏消息降低策划效果,因此也不能在大范围内征求意见和进行预期效果调查。
第二,模拟法。模拟法是为克服有的策划不能用预演法进行可行性论证,而在预演法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考察手段,即对现实世界进行抽象的描述,科学地设计成一定的模型(如建筑工程的建筑物模型、军事指挥所的地形沙盘、电子设计中的电路图、生产经营中的流程图等等),然后对此模型进行推演、试验,论证方案的可行性。有的策划也可先制成模型,然后输入信息和各种所需物品,即可根据模型反映的结果来改进方案,但更多的策划却是一种观念,一般较难抽象出模型。
第三,舞台想象法。在前面提到过,策划便是一场“演出”,为分析策划的可行性,你也可以在头脑中先把这场演出像电影一样放映一遍,寻找出各种可能,使方案更趋完善与现实,具备更多可行的条件。
第四,分析法。预演法和模拟法最大的缺点是论证的不完善性,像预演法只能在一个小范围内进行,在大范围就不一定切合实际,而策划一般是越大越好的;而模拟法中的模型由于是一种现实的抽象,也不能完全反映出现实各方面的问题,因此这两种方法都要和另一个考虑周全细致的检验方法――分析法结合起来。
条条道路通罗马,同样地,交互设计方法的解决方案也不止一种。我们总是在追求最好的解决方案,但考虑选择的时候,通常可供选择的方式总是被时间、技术、资源、竞争等因素,甚至更多因素羁绊。有时为了“交稿”,通常我们总是选择一个最稳妥、最保险的解决方案,只是很可惜通常这个解决方案看上去并不怎么创新。
对于创新,我们通常愿意采用这种形式,在提供切合目前现状的最合适解决方案时,鼓励设计师储备“备选解决方案”,而备选方案的设计通常会有制度性的保障,如当没有想法的时候,设计师可以在交互设计组甚至更大的范围发起“头脑风暴”会议,可以申请“设计封闭”,可以组建“工作坊”,当创新点梳理出来后,鼓励自己动手,将方案变成可演示的PPT,以直观丰富的形式向团队其他成员展示,这个其实也是一个启示,对设计方案的创新需要有孵化机制,需要包装,需要推销,“唯有震撼,才能影响”。任何设计都是可以改进的,这是永恒真理,但只有适合当前设计目标要求的才是最优方案,切记不要盲目创新。
八 设计评价
可以说有设计就有设计评价,就单个设计活动来说,从创意到生产,到消费的整个活动中,始终存在着设计评价。在设计的主体工作完成后,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整个过程,对各方面得失经验和教训做一个总结,这也可以看做是过去与未来的交互。广泛的社会评价,更可以看做是设计活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交互。设计评价在设计活动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更多的是体现着设计的科学精神,是整个设计活动的组成部分,其中的价值作用涉及许多方面:首先,设计评价对设计的接受者阅读和理解设计有教育和指导作用。其次,设计评价可以帮助提升整个社会的设计意识,对促进设计发展的宏观大环境的改善有建设性的作用。再次,设计评价对设计的创作活动本身具有理性的调节作用。
九 结束语
从交互设计的基本理念出发去思考设计方法论的问题,似乎有些大而空的哲学意味。的确,交互设计本身是针对细节的。“上帝在细节中”,若把握不了细节,就把握不了整体。我们看传统的设计方法论,它似乎已经很完备了,再引入交互设计理论重新梳理,似乎不过是新瓶装旧酒的思想游戏,换一种语言再解释一遍老的理论。其实不然,传统设计方法论强调的是程序、环节、要素,而交互设计理念强调的是这些程序、环节、要素的互动联系,以及对这些联系的细节描述,关注点在于状态的调整,在于细节的优化。
一、分组教学模式的导入
(一)分组教学模式的由来。分组教学是把学生按能力或学业成绩分为不同的班或组,通过定期测验决定学生升级(组)或降级(组)的教学组织形式。分组教学出现在19世纪末,由于工业生产迅猛发展和资产阶级自由竞争的需要,不仅要求教育培养大批人才,而且要求教育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于是出现了按能力、按成绩分组的教学形式。
(二)赋予分组教学模式的新内涵。经过近百年的教学实践,特别是近年来经过“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思想的影响,分组教学模式被赋予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内涵。结合实际,分组教学是指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学生兴趣、发展方向、职业取向或者研究方向,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别或者团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分组教学在工业设计专业课教学中的意义
(一)分组教学法是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对工业设计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规定为:培养在设计领域,运用现代化的表现手段,从事工业产品造型的开发及相关视觉传达设计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根据社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职业发展方向主要有:一般技术服务人员、助理设计师、设计师、高级设计师、设计主管、设计总监;就业面向为: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公司从事产品造型设计(研发)、结构设计(研发)、视觉传达设计(含平面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等工作,还可以在中职技术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在工业设计专业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个人学习能力、职业发展愿望、就业方向等多个因素,综合考虑职业岗位群,在系统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有目的性地选择专业发展方向,重点着力提高某一项或者几项岗位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在高职二、三年级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应用分组教学法,以提高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质量。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工业设计的魅力所在就是创新,企业对设计师的要求就是要有突破性的创新。创新能力是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未来发展和生存的根本。分组教学方式最大的特点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既不是“满堂灌”也不是“满堂问”。在工业设计专业课教学实践中,“头脑风暴法”常常用到。而“头脑风暴法”正是心理学家提出的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具体方法之一。同时,在分组法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了宽松的心理环境,同时为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从事一些具有独创性的活动,为创造的产生提供了机会。
(三)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在产品设计中,从问题提出到产品商品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团队协作来共同完成。在分组教学中,小组成员需要各司其职,互相协作,团队一起完成设计任务。
(四)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由于工业设计专业人才人数激增、国内企业对于工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以及国外设计机构“攻城略地”,国内市场份额有限等因素,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就业较为困难,竞争压力较大。在分组教学法中,会出现组与组之间的竞争、组内部成员的竞争。在日常教学的潜移默化作用下,逐渐促使学生养成竞争意识,未来以更好适应社会。
三、分组教学法在工业设计专业课中的分组形式
(一)按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进行分组。一般来说,首先应在专科一年级结束前进行一次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摸底调查。大的层面可以分为三类: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方向可以细分为狭义的产品(以电子产品为代表)设计、玩具设计、结构设计等等;视觉传达设计可细分为平面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室内设计可细分为室内装潢设计、展示设计等。因此,可以将学生首先分为三个类别,每个类别再分为若干个组,成为若干个小型设计团队。根据类别和组别,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计划,学生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以在突出不同组别的核心能力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在分工细化的激烈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按照设计任务进行分组。第一种形式为以团队为单位开展设计。比如,在人机工程学专题课程设计时,开展折叠自行车设计。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个小组,选出组长,进行合理分工,策划完成整个设计任务。第二种形式为开展类似设计任务的个体组成设计小组。比如,在进行产品设计专题设计时,按照设计产品的类型不同,可分为小型家电组、大型家电组、日常用品组、家俱组、交通工具组等。
(三)按照课堂教学互动要求进行分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或者分组讨论。比如,在探讨老年人手机设计方案时,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思考老年人手机需要注意的问题和设计创新点。以7个人为一组为例,每个人平等发言,将所有人的意见全部记录,以45分钟为限,最后进行整理,由组长代表小组进行在班级公开进行陈述。教师根据每个小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四、在工业设计专业课教学中实施分组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考核要分为对小组考核和对小组成员进行考核。按照组整体成绩*50%+组长对每个组员评价成绩*30%+教师对每个成员评价成绩*20%的公式,对组员进行考核评价,以避免会出现“勤者多劳,懒者不劳”和难于区别学生能力的现象。对小组进行考核时,要重视对每个组的整体工作计划、方案、工作进度、团队协作精神等进行检查考核。
(二)要重视教师点评在分组教学中的作用。分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但学生把握性和全局意识不够,容易走进死胡同或者偏执一个方面。这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机会进行知道或者点评。教师点评得当,往往会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但如果时机不当,就会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一般情况下,课堂分组讨论,教师应选择在讨论、陈述后进行总结点评。教师点评应以鼓励肯定为主,同时要以例证的形式提示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
(三)要根据课程内容不同合理分组。一是避免出现为贪图省事,所有课程分组形式和组员不变的现象。二是在不违背分组大致方向和学生总体意愿的前提下,应综合考虑组员的专业能力、动手能力、管理能力、性格、性别和同学关系等因素,将每个组别获得最高综合效能。
(四)分组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相结合。当前,分组教学已广泛应用于多个课程教学中。但就工业设计专业课教学而言,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莫生搬硬套。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我们根据课程性质、施教对象、教学时间等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法,以提高工业设计专业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9.
[2]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
[3]“分组教学制”百度百科.http://baike.省略/view/
清洁生产审计(CleanerProductionAudit)也称清洁生产审核,是审计人员按照一定的程序,对正在运行的生产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的过程;也是审计人员通过对企业的具体生产工艺、设备和操作的诊断,找出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原因,掌握废物的种类、数量以及生产原因的详尽资料,提出减少有毒和有害物料的使用、产生以及废物产生的备选方案,经过对备选方案的技术经济及环境可行性分析,选定可供实施的清洁生产方案的分析、评估过程。
清洁生产审计是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一种主要技术方法和工具,也是实施清洁生产的基础。由于世界各国对清洁生产经常使用不同的术语或表述,清洁生产审计在不同国家也有着不同的名称。例如,美国环保局最早针对有害废物的预防,建立推行了废物最小化机会评价,后来将这一技术方法推广为对一般污染物开展的污染预防审计;联合国环境署(UNEP/IEO)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将其称为工业排放物与废物审计。我国自开展清洁生产工作以来,清洁生产审计一直是这项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许多清洁生产项目都是首先从清洁生产审计入手,找出污染和浪费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清洁生产方案。
应当说明的是,清洁生产审计只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一种主要技术方法,这种方法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上的便利,但它并不是惟一的方法,对于一些生产过程相对简单明了的企业,清洁生产审计方法显得过于烦琐,没有必要。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是否需要进行清洁生产审计由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决定。但是,对超标排放污染物和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必须实施强制性的清洁生产审计。
二、清洁生产审计的主要内容
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都存在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因此环境问题不是仅存在于生产环节的终端,而是贯穿于与产品有关的各个阶段,包括从原料的提取和选择、产品设计、工艺、技术和设备的选择、废弃物综合利用、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等各个环节,而这正是清洁生产的理念之一。清洁生产审计作为推动清洁生产的工具,也需要覆盖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从生产的准备过程开始对全过程所使用的原料、生产工艺,以及生产完工的产品使用进行全面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以实现污染预防、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标。清洁生产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三个主题:
(一)生产过程中耗用资源的审计
1、能源审计。能源利用,特别是燃煤造成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危害人类环境的酸雨主要是由于燃煤引起的。开发利用对环境危害较小甚至无害的清洁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审计的内容包括:企业清洁能源的利用情况,企业开发降低污染或根绝污染的能源替代技术情况及其效果,企业能源的利用效率等。
2、原材料审计。原材料作为加工的对象,一方面原材料毒性大小对生产产品的毒性大小有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原材料耗用数量与废物排放数量呈正比关系。原材料审计的内容主要是查明企业是否尽量选用对环境无害的原材料,否则,应分析企业所用的原材料毒性或难降解性;查明产出的产品对环境是否有危害及其危害程度;检查企业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回收利用原材料及其回收利用程度。
3、工艺技术审计。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技术水平对生产过程产生废弃物和污染物的状况有重大影响。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加强生产工艺技术改造,设计合理的工艺流程,不仅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而且可以将减污任务分配到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减污成本。因此,审计人员应检查企业是否不断进行工艺技术改造,提高原材料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检查企业是否开发减污工艺流程,注意是否在生产工艺流程的上游进行污染控制;评价工艺技术改造的实际效果。
4、设备审计。作为技术工艺的具体体现,设备的实用性及其维护、保养情况均会影响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因此,清洁生产审计应对设备的使用、更新、维护、保养情况进行审查。
(二)清洁产品审计
清洁产品,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少用昂贵和稀缺的原料的产品;利用二次资源作原料的产品;使用过程中和使用后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的产品;易于回收、利用和再生的产品;易处置降解的产品。清洁产品审计的内容包括:检查企业清洁产品的设计情况,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高效地利用资源;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对用户及其用户的环境有不利的影响;产品在废弃后是否会使接纳它的环境受害;企业是否注意回收与利用技术的开发,变有害无用为有益有用;产品的包装物是否对环境有不利的影响,及其包装物的回收利用情况。
(三)清洁管理审计
任何管理的缺陷都是产生废弃物的重要原因。审计人员应检查清洁生产管理系统的建立健全及其运行的科学性、有效性;检查清洁生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核实清洁生产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检查清洁生产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和效果。三、清洁生产审计的主要程序和重点
清洁生产审计作为管理审计的组成内容,主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施,通常由专家或者企业技术人员按照一定的技术规程进行。考虑到清洁生产审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而且不同行业所适用的清洁生产审计方法会有所不同。根据国外清洁生产审计方法,结合我国清洁生产审计的实践,可以将整个审计过程分解为具有可操作性的7个步骤或阶段,即筹划与组织、预评估、评估、备选方案产生与筛选、方案可行性分析、方案实施以及持续清洁生产等7个阶段。
(一)筹划和组织
筹划与组织是实施企业清洁生产审计的准备与策划阶段,这一阶段关系到清洁生产审计工作的实施效果。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有三项:一是开展宣传教育,排除清洁生产审计的障碍。为使企业全部人员了解清洁生产审计工作的意义,需要安排专人负责清洁生产的宣传工作,通过厂报、板报、有关会议、印制宣传材料等方式,组织工段、班、组长学习清洁生产知识,鼓励全厂员工填写合理化建议表,调动全厂职工开展清洁生产的积极性。二是组建清洁生产审计小组,推选审计组长、选择审计组成员、明确审计任务。审计小组的成员数目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全时制成员由3到5人组成,应具备的条件是:(1)具备企业清洁生产审计的知识或工作经验;(2)掌握企业的生产、工艺、管理等方面的情况以及新技术信息;(3)熟悉企业的废弃物产生、冶理和管理情况以及国家和地区环保法规和政策等;(4)具有宣传、组织工作能力和经验。三是制定审计工作计划,包括工作目标、工作内容、进度安排、预期效果等。
(二)预评估
预评估是清洁生产审计的初始阶段,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起点。主要任务是调查工艺中最明显的废物和废物流失点;耗能和耗水最多的环节和数量;原料的输入和产出;物料管理的状况;生产品、成品率、损失率;设备的维护和清洗等。在此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制定清洁生产目标,初步提出实施无/低费方案并实施。同时对已发现的问题可以及时地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有两项:一是进行现场考察。现场考察的主要内容有:厂貌、原料的购置和贮存、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的利用与维护、产品的性质与销售、环境污染的控制等。二是确定审计重点。确定审计重点的原则是:该审计重点应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方法可采用权重总和法,该法主要依据各备选审计重点在各因素中所占的权重总和来确定。一般应考虑6个因素:(1)物耗、能耗大的生产单元;(2)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量较大,超标严重的环节;(3)生产效率低下,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的环节;(4)易出废品的环节;(5)对操作人员身体健康影响大的环节,及生产工艺落后的老大难部位;(6)事故、维修多的部位,以及难操作且易造成生产波动的部位。
(三)评估
该阶段主要是对已确定的审计重点进行物料、能量、废物等的输入、输出定量测算,对生产全过程(从原材料投入到产品产出)全面进行评估。寻找原材料、产品、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及其运行与维护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物料、能源损失和污染排放的原因。主要有五项工作:一是准备审计重点资料,包括收集资料、编制审计重点的工艺流程图、编制单元操作工艺流程图和功能说明表、编制工艺设备流程图。二是实测输入输出物流。三是建立物料平衡。包括进行预平衡测算、编制物料平衡图、阐述物料平衡结果。四是分析废弃物产生原因。包括原辅料及能源、技术工艺、设备、过程控制、产品、废弃物、管理、员工。五是提出和实施无/低费方案。
(四)方案的产生和筛选
本阶段的任务是根据评估阶段的结果,对产生的各种方案进行筛选归类,推荐可实施的多个中/高费方案,对前阶段无/低费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核定和总结,并继续实施无/低费方案,并编写清洁生产中期审计报告。
(五)可行性分析
在无/低费方案实施的基础上,对推荐的中/高费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对筛选出来的备选方案进行技术、环境、经济评估,并分析对比各方案的可行性,推荐可供实施的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在对方案进行技术、环境、方案确定后,对于一些无费或少费、容易实施的方案,应立即付诸实施。一般情况下,管理类、包装类方案较易得到实施,对于投资大、回收期长的方案应作详细的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进行市场调查,包括调查市场需求、预测市场需求、确定方案的技术途径。二是进行技术评估。主要分析其技术先进程度、技术指标、所需要的技术培训及在本行业中推广的价值等。三是进行环境评估。主要分析污染物种类和量的变化及可能削减的环境保护治理费用等。四是进行经济评估,主要评估其投资支出、运行费用、效益、投资渠道、投资分配等。包括清洁生产经济效益的统计方法、经济评估方法、经济评估指标及其计算、经济评估准则。五是推荐可实施方案。
(六)方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