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智慧家庭医生签约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6 15:58:1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智慧家庭医生签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智慧家庭医生签约

篇(1)

随着手机屏幕的滑动,第三届中国惠州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应用博览会在惠州会展中心拉开帷幕。本届云博会为期三天,共有IBM、微软、华为、神州数码、浪潮集团、奇虎360等来自国内外410家知名电子信息企业参加展览。云博会由惠州市政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厅联合举办,是业界和相关企业了解和掌握行业及产业最新技术和资讯的良好平台。据会务方介绍,本届展会以”智慧创造未来”为主题,通过举办主题展览、中国手机创新周、高峰论坛、专业论坛、新品会、项目对接会、高端技术人才对接会等系列活动,全方位展示国内外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4G应用等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最新产品及技术服务,有效构建了业界交流、研讨、合作的平台。

11月4日

借助物联网,杭州首推家庭医生落地

11月4日,杭州首推的“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开始实施。杭州市的社区居民和该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签约,接受医生为其提供健康管理,这种服务被业界称为“家庭医生”模式。签约服务人数与签约医务人员配比原则上为1000∶1~1 500∶1。据了解,该“家庭医生”模式是具有杭州市户籍的参保居民,自愿在所在社区的医保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选一名全科医生,签订一定期限的服务协议后,社区医生将为其提供健康管理、社区医疗和双向转诊、家庭病床、健康评估等个性化医养护一体化服务。 “家庭医生”试点阶段,将以辖区内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为主要服务对象。

11月5日

徐州市用物联网技术实时传输抽检样品信息

为保证抽样工作质量,徐州市质检中心在抽检分离、现场拍照的基础上试行全过程视频监控、应用二维码、现场打印抽样单等举措,避免违规抽样、随意抽样、自由抽样,堵住抽样“随意性”空间,减少人为主观因素影响,并在抽样车辆安装GPS定位系统和视频监控,实时掌握抽样人员及车辆的位置、样品抽取、保管、运输过程及状况,确保抽样程序规范。在样品管理环节,市质检中心借助二维码、物联网,对样品的接收识别、流转、储存、处置等各个环节实施严格管理和有效控制,实现样品可控、可管、可追溯以及保密和安全。比如对于比较重要的检验样品和备样,借助物联网技术,利用RFID系统,实时进行传输并自动且持续地对贴签样品进行识别、追踪,确保样品不会超出其应该所在的范围。

11月6日

嘉定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13个项目获“政府红包”

根据《关于进一步规范嘉定区“智慧城市”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嘉科合〔2014〕1号)的相关要求,嘉定区“智慧城市”建设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针对2014年度嘉定区智慧城市示范项目和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开展评审工作,并对2013年获得上海市信息化发展专项的项目进行配套。经综合评定,共计13个项目获得“智慧城市”专项资金的支持。其中,农家苑葡萄智能大棚管控项目、智慧社区远程医疗服务系统、社区智能互动服务平台、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中心在城市智能交通中的应用示范、电动汽车停车引导和智能停车位系统、青客白领公寓智能社区和公交车油耗管理系统共7个项目被评定为2014年度嘉定区智慧城市示范项目,将首获“政府红包”。

11月7日

承德市将建全国首个物联网创新技术示范城镇

日前,中国首个物联网创新技术示范城镇项目在滦平县巴克什营镇正式启动。据悉,这个名为“长城河谷”的项目初期城镇规划面积约5.5平方公里,计划一期工程投资额50亿元,施工周期3~5年。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年销售收入1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万个。“长城河谷”项目作为一个新型城镇建设的概念,把物联网技术创新概念引入城镇管理,涵盖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智慧基础设施、智慧环境五大方面,涉及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实现政务、经济、民生资源的整合、互通。“长城河谷”项目选址于滦平县巴克什营镇巴克什营村,由北京一家公司承建。

11月10日

大数据下的山东物联网联盟近期成立

近日由未来物联网官方牵头出资成立的山东物联网联盟正式成立,官方平台地址为:,联盟企业计划在山东招募数百家物联网相关企业加入,共同协助国家大力推进物联网高科技技术应用及发展,为山东物联网企业发展做出贡献。山东物联网联盟成立初期,为扩大联盟发展协助国家政策积极响应,现阶段凡是省内还未参加的物联网企业均可免费加入,为推动企业产品快速推广,各企业可联系未来物联网官方各自生产的优质物联网产品,审核通过后由山东物联网联盟官方平台统一推广。山东物联网联盟将积极与企业之间互动,合力合拍,搞好大服务,优化大环境,促进大发展,将山东物联网企业发展推上新的台阶。

11月11日

中国搜索与辽源合建智慧城市 实现城市智慧化

中国搜索与吉林省辽源市政府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发挥各自优势,加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为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维护信息安全和提升智慧城市应用服务水平做出努力,探索全新的发展模式。今后,中国搜索、华联电子商务集团与辽源市还将打造若干智慧社区,将各类便民、利民的服务内容通过网络和智能终端引入社区和家庭,提供包括购物、家政、送餐、缴费、医护、维修、代办等一系列服务,真正解决智慧社区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进而实现整个城市的智慧化。

11月12日

双11阿里巴巴交易总额571亿

11月11日13时31分,天猫双十一交易额突破362亿元,毫无悬念的打破了去年双十一由天猫创造的世界最大购物日成交记录。接下来的每一个节点,1111购物狂欢节都在不断刷新记录。最终阿里巴巴公布双十一全天交易总额为571亿元,其中无线端贡献了42.6%。

虽然外界就预测今年双十一成交额将再次刷新,但当天消费者的下手速度之快仍突破想象:活动开场3分钟突破10亿,比去年快了3分多钟;14分钟02秒,突破50亿;38分钟28秒之后,交易额冲到了100亿元。商家也不断刷新成交:手机、服饰、家具、电器类商家领衔, 42家店铺成交超过5 000万元,其中小米官方旗舰店支付金额更是突破10亿元,成为首个销售额破10亿的商家。

11月14日

重邮携手华为研发物联网关键技术

重庆邮电大学日前与华为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拟在物联网等通信与信息领域联合开展关键技术研究。重邮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校在人才培养、就业和科研等方面,一直与华为保持着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根据此次签署的协议,华为将投入一定研发费用,在通信与信息领域与重邮联合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实验和测试。此外,双方还将通过举办技术沙龙、专家专题报告会、编程大赛等活动,推进校园网、实验室等各种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合作,以提升重邮科研及信息化水平。另外,还将设立华为奖学金为莘莘学子提供经济上的援助。

11月18日

深港澳智慧城市联盟在深成立

18日,深港澳智慧城市联盟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揭牌仪式。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科协主席蒋宇扬被推选为理事长。同日,现场还举办了“智慧城市、绿色生态”为主题的深港澳信息科技论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智慧城市产业联盟理事长姚健铨,深圳市副市长陈彪、香港特区政府工业贸易署署长麦靖宇等深港澳的政府部门和各地企业家代表共同出席了揭牌仪式和论坛活动。副市长陈彪在致辞中表示,深港澳是珠三角地区区域合作的核心和先锋,深港澳信息科技论坛对于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1月19日

台东县建构数字城市 获选全球21大智慧城市

国际组织智能城市论坛(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ICF)公布“年度全球21大智慧城市”(The Smart21 Communities of the Year)入选名单,台东县首次参选就从300多个全球城市中脱颖而出,跻身成为全球21大智慧城市之列。紧接ICF后,台东县又在2014年台湾省智慧城市创新应用奖也获得“智慧政府”及“智能医疗”2个主题奖项,在国际及省内智慧城市推动均获殊荣。台东县长黄健庭表示,县政府克服各种限制,积极规划以数字科技弥补落差,聚焦医疗、教育、观光、营销等方向,以“智慧政府”、“智慧观光与营销”、“智能农业”、“智慧交通”与“智能教育”为主题愿景,提出“推动智慧城市示范计划”,发展智慧城市历程深获国际肯定。

11月24日

烟台粮油市场物联网开通 市民可在家“逛”粮油店

日前,总投资200余万元的烟台粮油市场物联网开通,目前共有近60家粮油经销门店加入该平台,今后,烟台市民在家中就可与粮油专营店“面对面”选购商品。登陆烟台市粮油批发市场网站,点击进入“网上商城”,优质大米、精品面粉、五谷杂粮、健康粮油等商品可在线购买,市民除了可以看到商品图片、价格等信息,还可以和粮油商家进行视频通话,选定的商品将免费送至家门。“因为粮油行业有自己的特性,要保证食品安全,市民在网上选购商品后,会在3天之内送至家中,我们通过GPS系统监控货物运输,保证到货的商品就是市民选购的原件产品,为防止市民不在家的情况,我们在芝罘区、莱山区布置了24家放心粮油店,可作为暂时存放地,待市民有时间再去领取。”相关人士表示。

篇(2)

经过一年的探索,罗湖区医改已初见成效。近日,《小康》记者深入罗湖区实地调研发现,通过整合资源,实现了辖区医院资源共享、分工协作、分级诊疗、结果互认;通过做强社康中心,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工作重心下移,促使社康中心的实力逐渐提升;通过改革医保支付方式促进医疗服务供给,强化疾病的预防保健,探索形成了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的罗湖模式。一系列相关医改经验已在深圳全市推广,国家卫计委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洪伟认为,罗湖医改“为中国的医改探索了新路”。

去行政化,全员聘用

“国家医改最初提出把基本医疗作为公共产品向全社会提供,这就实现了政府的医改梦,也实现了全民的医改梦。”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曾接受《小康》记者的采访时说期待医改梦早日实现。然而,历经七年多的医改,“看病难”、“看病贵”的严峻现实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近年来,多位医疗从业者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都表达同一观点――医改改来改去,却越来越迷茫,不知方向在哪里?在贺海涛看来,“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并以此实现“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这才是医改的方向。

针对区属医院小而全、同质化、效率低,市级大医院患者扎堆,社康中心门庭冷落,群众不愿到社康中心看病等突出问题,罗湖区于2015年8月正式启动系统医改,由“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通过抓好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努力探索建立以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为方向的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PCIC),全面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改革。

深圳市罗湖区区长聂新平向《小康》记者介绍说,去年8月,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正式挂牌成立,这是一家实行一级法人管理的公立医院,整合了区属5家医院和35家社康中心,院长作为一级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同时也是集团内其他医疗机构的法定代表人,不设二级法人,集团成立医学检验、放射影像、消毒供应、社康管理、健康管理和物流配送六个资源共享中心,实现检验结果互认、医疗资源互通。

集团成立人力资源、财务、质控、信息、科教管理和综合管理六个中心,对原来各医院的行政后勤事项进行统一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将腾出的空间用于临床医疗,仅新建的罗湖区中医院就可释放出10000平方米的医疗业务用房。

“医院集团与通常意义上的公立医院没有任何区别,但我们没有行政级别。”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告诉记者,政府、卫计局与医院集团之间角色分明,各履其责。医院集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区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理事会负责重大决策,区卫计局负责行业监管。理顺医院和政府的关系,推进医院管理模式和运行方式转变。政府重在加强宏观管理,把主要精力放在管方向、管政策、管规划、管评价上,加强对医疗行为、医疗费用等方面监管,减少对医院人事编制、科室设定、岗位聘任、收入分配等管理。

曾经是大连某医院副院长的孙喜琢,副处级干部,具有医学与经济学双博士后学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任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后已没有行政级别。而“去行政化,全员聘用制”也正是罗湖医改探索的一个重点。集团取消行政级别和领导职数,打破终身制,做到能上能下。赋予院长人事、运营管理等自。探索实行全员聘用,技术职称根据实际情况由院长确定评聘。同时,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做到权责对等。

管理从“院办院管”到“集团统管”。罗湖医院集团下设社康管理中心,对23家区属公立社康中心、13家市属及驻区医院社康中心、12家社会办社康中心(康君联合体)进行统一管理。在集团化管理模式下,三级综合医院主要承担急诊、住院服务,成为社康中心人才、技术和后勤保障后盾;社康中心主要角色是医院的门诊部、综合健康管理平台,主要承接普通门诊、家庭医生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效解决过去社康中心资源短缺、保障不力和互为“孤岛”等问题。比如,社康药品目录与医院集团药品目录一致,由医院集团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对短缺药品由集团24小时调剂配送,解决社康“少药”问题。同时,全区社康中心布局从“小而散”到“大而均”,设立了8个规模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一类社康中心,每个区域社康中心平均服务15万人口;配置标准也从“达标”到“优质”,区域社康中心除标准配置外,还可配置智慧药房、CT、胃镜、眼底照相等;另外还组建了由全科医生、专科医生、护理骨干、公共卫生人员为基本构成,外加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等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提供10项优惠、优质、便捷服务。

全科医生:既关心疾病还关心人

2015年年底,罗湖医院集团一则高薪待遇的招聘启事吸引了全国优秀医生的关注。“全科医师年薪30万以上,主治医师35万以上,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40万以上……”孙喜琢说,当时面向全国公开招聘50名全科医师,吸引了全面各地1000多名优秀医生报名,最终有260余人进入面试环节。

曾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知名医学博士尹朝霞便是在此次招聘中加盟罗湖医院集团。她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她现在是一名全科医生,来自北京,是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之前她是一名心血管专科医生,曾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心内科工作20年。初到罗湖医院,尹朝霞对全科医生的具体职责并不太了解,只有一个朴素的想法:“想搞慢病,而慢病的管理在社区”。六年间,她越来越感受到全科医学的魅力,越来越体会到全科医学“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既要关注疾病,还要关注与疾病有关的环境、家庭、社会等因素;既要关心患者,还要关心家庭;既要关心患者,还要关心高危人群、健康人群等。

“对全科医学的热爱坚定了我成为一名全科医生的决心,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的改革目标与全科医学理念是相同的。”当得知罗湖医院全国招聘全科医生时,尹朝霞放弃了北京优厚的待遇,放弃了北京的一切,南下深圳来追逐自己的全科医生梦。

事实上,尹朝霞所在的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全国的全科医生服务机构中都非常出名,甚至被称为“社区中的协和”。如今,她是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社管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东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主任,主抓全科医生能力的培养。

医生张潇潇就是冲着尹朝霞而来,她曾是深圳市南山区蛇口医院的医生。张潇潇说:“我此前就一直崇拜尹教授,知道她来了之后,我义无反顾地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希望能在尹教授的带领下学习。”

无论是尹朝霞还是张潇潇,她们都表示,年薪不是对她们最大的诱惑,平台才是她们的首选。

“30万年薪,相对于房价达到8万每平米的深圳而言,真的不高。”孙喜琢说,除了用薪酬吸引人才,罗湖医院集团必须要有一个能实现医生人生价值的平台。目前,罗湖医院集团人才引进和培养并举。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组织罗湖医院集团的89名专科医生进行转岗培训;招聘30名优秀全科医生,起薪30万元;招聘112名健康管理师;引进英联邦、北欧的优秀家庭医生到社康中心工作。目前集团共有275名家庭医生,2.14名/万居民,力争到2016年底使家庭医生数量达到3名/万居民。

另外,罗湖医院还强化激励机制推动资源下沉,如使专家下社康成为“分内之事”,将社康工作经历作为医务人员职称、职务晋升条件,并对下社康义诊坐诊等进行补助;出台《社康医疗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在编人员同等待遇暂行规定》,在职称晋升、聘任上不受外语、科研、论文限制即可优先聘任,体现社康全科医生价值尊严,做好居民健康“守门人”。

不断提升家庭健康服务团队和网格化管理内涵,开展个性化签约服务,借助医院集团力量,协助家庭医生开展居民健康连续服务。家庭医生签约人数截至2015年底为88182人,截至2016年8月底为435490人,增长为394%。2016年底目标签约居民50万人,建立家庭病床2000张。

有求必应,无求也应

《小康》记者在深圳罗湖区东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的电梯内壁上看到张贴的两句宣传标语:“对罗湖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罗湖区政府有求必应,无求也应。”――罗湖区委书记贺海涛。“在人、财、物等各方面尽全力支持罗湖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让罗湖医改找不到不成功的理由。”――罗湖区区长聂新平。

罗湖区卫计局局长郑理光告诉《小康》记者,对于医院的此项改革,区委区政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区委书记任公立医院改革专项小组组长,区长兼代罗湖医院集团理事会理事长。今年1-9月,辖区48家社康中心诊疗量增长了32.79%,其中,集团下属社康中心诊疗量增长了80.7%,预计全年诊疗量将突破300万人次。新增家庭病床613床,累计达到1467床。家庭医生签约对象45万人,全人口签约率36.8%。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深圳市罗湖区居民约110万,实际常住人口达到150万,签约对象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在过去一年,罗湖区财政投入2.7亿元人民币。“要让老百姓不是用钱来治病保命,而是保健康。一年投入2.7个亿,按此标准,只需要投入八九个亿就能解决全区人民的健康问题,这对于罗湖财政而言,并不是问题。”孙喜琢说。

多位受访的主管官员都表示,要从根本上改变“医院就是治病”的观念,事实上医院是保健康。

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市人力资源保障局以罗湖区为试点实施签约居民的住院医保总额管理,探索建立与分级诊疗相结合的医保总额管理制度。在维持辖区参保人就医院方式和医保报销待遇不变的前提下,实行“总额控制、结余留用”。以辖区内签约居民为对象,将本年度与上一年度实际发生的基本医保大病统筹基金和地方补充医疗保险支付总额(含市外医疗费用及现金报销费用)的数据进行对比,医院集团做好居民的健康管理和预防保健,实现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的目标。医保基金结余部分支付给罗湖医院集团,用于居民健康保健;反之,由罗湖医院集团支付医保基金超支部分。促进集团主动做好参保人的预防保健工作,降低参保人疾病发生风险,降低患者医疗负担。患者少得病、少得大病,医院集团才盈利,实现医患双方利益趋同。另外,还推出多项“保健康”举措,如罗湖是国家卫计委全国20家老龄健康能力服务试点区之一,通过“医养融合”开展短期照料、老人日托和长期托老工作,改变了“民政办养老、卫生管健康”分割格局;自主研发了“健康罗湖”APP,建立居民健康信息数据库,实现对居民健康进行“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全面流程管理。

张潇潇说,不少人对全科医生有着错误的认知,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比较低。

篇(3)

如今,在杭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却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杭州市医养护一体化智慧医疗服务项目。该项目创新性地通过政策和制度设计,增强了签约服务的有效性和主动性,使居民签约后不仅可以享受医保政策优惠,同时还可以依托全科医生享受基本医疗、健康管理、家庭病床和转诊服务等多项服务内容。

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实施1年多后,居民对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的态度从“要我签约”转变为“我要签约”。同时,因签约服务工作经费和绩效考核制度的双重调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全科医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实现了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的转变。

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通过提升“签约服务包”的实际作用,增加了签约的吸引力;通过多方共担经费,确保增值服务的可持续。,杭州不仅让主城区1/5的人口享受到了家庭医生服务的便利,更为构建分级诊疗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拓展服务内涵,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

2014年10月4日起,《杭州市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实施。根据《方案》,儿具有杭州市户籍的参保居民,可以自愿到所在社区的医保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选择1名全科医生,与其签订一定期限的服务协议。据浙江省杭州市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处长周华介绍,目前,签约服务对象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为主。

“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平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纵向协作服务体系为支撑,参保居民可选择1名伞科医生,签订不少于1年的服务协议。签约服务内容包括:为签约对象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没立签约门诊,并提供就诊后随访和后续健康管理;开展家庭病床诊疗护理服务;为签约对象提供健康评估服务,开展个性化的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周华向记者介绍说。

据了解,杭州市的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服务费为每人每月10元,南个人和市、区两级政府共同分担,其中签约对象承担10%,市财政承担25%,区财政承担65%。

“起步阶段,考虑到居民的接受度和承受力,2015年暂时免除个人自负部分。在条件成熟后,签约服务费由财政、医保基金和个人共同承担,以确保签约服务可持续。”周华如是说。

根据规定,一旦和社区医生签约,居民每次门诊的问诊时间可长达10分钟;行动不便的签约居民可以定期获得上门服务;社区医生还可以利用社区转诊平台,为患者预约上级医院的专家号……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已经吸引杭州市56万名居民选择了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而这一数字已经接近杭州市主城区人口总数的1/5。

据周华介绍,在率先开展签约服务的江干区,有医疗需求的失能老人、半失能老人、残疾人和有康复护理需求的签约居民,还可以享受到一份专属的“个包”,包括急性中后期照护服务、出院准备服务计划、居家护理、居家康复、居家药事和居家营养共6类36项服务,患者只需自付报销后的出诊费。

“按照杭州的现行政策,要求90%的老人实现居家养老,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保障老年人的医疗水平。光靠省市医院还是不够的,杭州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中就包括家庭病床和上门服务等内容,对于家庭养老的实现是一大有力保障。”周华分析说。根据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内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和重点慢性病患者等参保人员,签约并经过医生评估后,便可享受医保规定开展的家庭病床服务。不少签约的家庭医生反应,“签约服务包”中,家庭病床是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

“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通过促进医疗、养老、护理资源的全面整合,可以让居家老人和相关患者得到各自需要的健康照料。”周华补充说。

签约后,参保人员在享受好处的同时,也要遵守相应的约定。比如要将自己的健康信息及时、如实告知签约医生;不得自行中途更换签约医生;要在签约医生处首诊。

按照目前规定,签约协议一年一签,无特殊情况,中途不得解约。如遇到医生调离单位等特殊情况,可在征求本人意愿基础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排接替医生,进行补签协议。期满后如需解约,要经双方协定并签字确认,患者不提出解约视为自动续约。

给社区医生吃“定心丸”,确保服务的可持续性

要确保签约服务的可持续性,除了吸引更多居民签约外,还得让社区医生有动力、有意愿提供服务。为此,杭州市卫生、医保、民政等多个部门,通过反复沟通、讨论,最终以政府令的形式,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分工,确定了医养护一体化服务的医保优惠、经费保障、家庭病床及出诊服务价格调整等相关配套政策,使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工作成为“齐步走工程”。

为了兼顾供需双方的需求,并合理体现服务价值,调动社区卫生机构的积极性,杭州市大幅度提升了社区卫生机构的服务收费标准,对家庭病床建床费、家庭病床巡诊费、出诊费收费标准进行了较大幅度调整。其中,建床费调整为80元/人次、巡诊费调整为40元/人次,中级职称以下和副高级职称以上医务人员出诊费分别调整到40元/人次和60元/人次。

“调整后的费用是调整前的4倍,这大大提升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周华对记者说。

此外,杭州还建立了市、区和医疗机构对签约医生的三级考核制度,考核内容包括签约服务数量考核指标和质量考核指标。据周华介绍,考核质量指标得分在9分及以上为优质签约服务,8分为良好签约服务,7分为合格签约服务。市财政对优质签约数量按35元/人进行补助,良好的按30元/人补助,合格的按25元从补助。

全科医生团队作为签约服务的主力军,杭州市允许将签约服务费作为绩效工资的增量进行分配,并大致框定了分配比例:全科医生签约团队可得70%,其中全科医生占50%;社区管理人员和其他服务人员可得30%。

周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签约居民达到一定数量且有能力的全科医生,如果在考核中能得“优”,预计其全年的收入与原来相比能增加7万~10万元左右。这让全科医生看到,只要有能力,服务价值就会得到体现,强烈地激发了他们自我提升服务能力的动力。

杭州市2015年第一季度有关统计结果显示:签约居民在社区就诊320万余人次,享受转诊待遇的31.4万人次,社区首诊比例达65.4%。签约居民社区就诊人次同比上涨32.48%,二三级医院就诊人次同比上涨17.41%。这是该市社区就诊人次增幅首次超过二三级医院,意味着签约服务成为构建分级诊疗体系的一股推力。

篇(4)

“我们真正启动智慧医疗是在2014年,也是医院20周年的时间点。”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党政办副主任林辉表示,“在这个新起点上,医院领导提出了建设未来医院的设想,即坚持‘以人为本’、‘核心品质’两点,围绕这一目标,智慧医疗无疑是重要的支撑内容。”

移动智慧化改造

实现医患互动新模式

2014年,围绕未来医院建设目标,邵逸夫医院启动了医疗服务全流程的移动智慧化改造项目。一期项目包括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掌上邵医”APP开发、网上支付系统附件功能开发等。

目前,一期项目已上线运行。在邵逸夫医院,患者可实现在全流程信息提醒和引导下就医。例如,患者通过“掌上邵医”预约挂专家号后,系统会提示就诊时间,而这个就诊时间的获取,正是基于这名专家在过去3年平均就诊时间的大数据统计。比如,一名专家平均每看一个患者需要10分钟左右时间,如果患者挂的是上午第4号,那么系统就会提醒在8点30分左右到达门诊就可以了,不用一直在医院候诊。此外,就诊结束时,患者也会收到相应提醒,如医生开了哪些检查项目、用药情况,患者可以在离开诊室时,用手机完成诊疗和药费的支付,并根据系统提醒的文字或地图引导,完成相应的检查与取药。检查结果在手机上也能显示。如果过程中存在疑问,也可以通过短信咨询医生。同时,患者还可以在手机上对医生的服务态度、质量、就医环境等进行评价。

邵逸夫医院“未来医院”建设的第二期项目围绕“邵医健康云”展开。2015年4月,该平台正式启动,现已接入邵逸夫医院、浙江省中医院等三甲医院,杭州市江干区人民医院等社区医院以及部分民营医院、县级医院,有效推进了区域分级诊疗体系的形成和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通过“邵医健康云”平台,基层医生不仅能发起远程会诊,还能链接邵逸夫医院作为大学附属医院的优质教学资源,进行理论学习和手术观摩。

信息化是基础

智能化是目标

邵逸夫医院的智慧医疗建设有效支撑着未来医院的发展,围绕着总体架构和战略规划分步实施。总体架构围绕“三多”,即多中心、多平台、多元化。战略规划是三步走,即信息化、互联网化、智能化。

“信息化是基础,互联网化是必然,智能化是我们未来的目标。”林辉强调说,“具体来看,医院内部信息化是基础,我们的智慧化工作围绕三方面:智慧患者服务系统、智慧医院工作系统和智慧医院管理系统。互联网化可归结为一个中心(数据中心)、两个平台(面向患者的公共云平台、面向企业的企业云平台)、四个移动化(患者服务移动化、业务操作移动化、管理层移动化、决策层移动化)。”

据林辉介绍,邵逸夫医院互网计划分两方面开展:一是内部建设,二是外部建设。“内部建设其实就是希望用互联网的技术进一步改造医疗服务、医院管理;外部建设就是打造了一个区域的互联网医疗平台。”林辉进一步解释说,“从内部建设来看,经过互联网改造后,整个繁杂的门诊就诊服务除问诊、检查、处置、取药四个环节之外都实现了线上作业。从外部建设来看,围绕便民服务目标,我们通过互联网把区域医疗机构的相关资源(如健康数据、患者电子档案、检验检查报告)整合到云端,对接商保、银行、第三方检测等机构,实现医院与医院之间、医生与医生之间、医疗和其他产业之间的无缝连接和全面业务输送,最终目的也是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智慧医疗平台

实现七大核心功能

目前,邵逸夫医院智慧医疗平台构建了四个服务端口:医生端、患者端、第三方机构接收端和医院运营管理端,打造了三个核心业务平台:医生间协作平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平台、患者健康服务平台,可实现七大核心功能。

一是双向转诊。基于平台,发起转诊、接受转诊的医生、患者信息都可互通,极大提高了转诊病人精准性。

二是远程移动会诊。平台可支持文本移动会诊、预约移动会诊、音视频移动会诊等。

三是医药联动。据相关统计数据,上海各医院有37.8%的病人挂门诊号就是为了配药。基于此,平台的核心功能就是为了解决老慢病患者的配药问题。老慢病患者通过平台向主诊医生发起咨询申请,医生收到申请、了解患者情况后,确定该患者需继续服药,可转到可出这个药方的医院HIS系统,保证电子病历的完整性,药师审方、患者付款之后,基于药方可在指定时间内把药配送到患者手中。这个过程真正实现了信息、物、人三者合一,实现了真正的互联网处方。

四是区域检查协同。基层医生接到患者,需做检查但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就推向平台,而有条件做该检查的医院可以写申请,平台收到申请后,审核该患者的检查需求,如认可该需求可直接给患者安排检查时间并推送给患者,所有流程都在云端进行。

五是远程联合门诊。基层医生、医疗专家可不在现场,也可把大家联合起来给患者看病,大大提升效率。

六是医教协同。平台可实现医院手术教学的直播,医疗课件的直播共享等。

七是主动健康管理。健康和医疗是一个闭环,完成医疗服务的健康管理问题,可通过可穿戴设备的提前介入,上下协作的方式来实现。

“在设计基于平台的专家诊疗体系时,我们遵从两个概念,一是金字塔,二是本地化。”林辉强调说,“分级诊疗一定是区域性的,区域中的医疗市场一定是金子塔型的,社区医院、社区医生是根本,上面的三甲医院、医学中心是技术支撑,需要大家共同制定标准、规范输入,来不断提升区域医疗水平。

篇(5)

会议以“智慧互联大健康、融合创新见未来”为主题,从智慧医疗、移动医疗、医疗健康大数据、互联网医疗、分级诊疗等方向,全面解析了信息技术在未来医疗健康领域的融合与发展趋势,体现了大会搭建产学研用交流平台作用,以及持续推进云大物移、人工智能等相关应用、技术与医疗健康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宗旨。

健康报社副社长肖景丹及北京大学信息科学院副院长谢冰代表主办方致辞,国家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原副主任王才有和北京大学教授、IEEEVTS北京分会主席焦秉立主持了开幕式全体大会。

据了解,目前我国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存在资源统筹和整合利用不足、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亟待加强、政策法规和相关标准滞后、专业机构不健全及人才总量不足等问题。国家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有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将着眼加快建成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工程、基层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智慧医疗便民惠民工程和健康扶贫信息支撑工程五大重点工程。

国家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周恭伟、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分别就全民健康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大智移云时代的智慧医疗为主题做了大会主旨报告。

周恭伟在报告中说,国家卫生计生委围绕13大重点工作任务,制定了加快建成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工程、建设基层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智慧医疗便民惠民工程、建设健康扶贫信息支撑工程等五大工程,来着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践行大健康理念,核心就是要树立大健康理念,要以治病为中心,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的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质,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也就是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民的小康。”周恭伟说。

区块链护航医疗数据安全

邬贺铨院士则从技术应用方面分析了未来医疗健康领域创新技术的应用。他讲到,“现在是一个计算无处不在的时代,软件定义一切,软件包容万物,连接随手可及,宽带永无止境,智慧点亮未来,服务以人为本,助力智慧及精准医疗。”从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宽带互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展现智慧医疗未来的场景。当前,数据安全和患者隐私,是医疗领域永远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随着互联网移动医疗时代的到来,医疗行业面临严重的数据安全问题,也许来源于医师的失误,黑客的攻击,或者实时编辑过程中没有及时更新电子记录,患者可能遭遇各种健康、精神和经济损失。

邬贺铨介绍说,区块是包含时间戳的数字资产交易信息数据块,区块链是由密码关联的区块串组成的分布式数据库,也可称为分布式账本。区块链(Block Chain)是比特币技术中的核心部分,能够实时核实和记录所有交易,维护数据的可靠性,有助于避免医疗行业误诊或恶意修改数据的行为。

“目前的医疗网络,所有数据都汇总到一个中心控制系统,中心服务器管理者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可能使用其存储的涉及用户隐私的数据。由于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点,其所有传输的数据都经过严格加密,用户的数据和隐私更加安全。区块链能够收集和整合医疗过程中的所有数据,所记录的每一次诊断治疗和其他医疗行为都有时间戳,事后不可改变,确保了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可信性和完整性,有助于在医患之间建立起信任。”

国家卫计委规划与信息司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他们正在制定“医院信息化建设指引”,预计下半年能够出台。

多点发力 各方协作

北京市卫计委信息中心主任琚文胜则从电子健康记录共享的实践与思考方面,分享了电子健康记录共享在未来分级诊疗、医联体建设与国家规划制定中的重要作用,希望移动医疗的出现,能在下一步电子健康记录分享带来新的突破。

湖北省卫计委信息中心主任肖树发从服务医改、惠及民生的高度,讲解了省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在推进医改实践中的助力。河南省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主任王永峰从区域医疗协同平台的实践,展现了未来发展的前景与期望。

篇(6)

自“幸福株洲 ”系列民生行动开展以来,荷塘区茨菇塘街道按照市、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抓落实、重创新,通过深入推进“三社联动”、“一门式”政务服务、网上群众路线、新型养老、公共卫生服务、无物业小区管理等系列行动,为辖区近10万居民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幸福生活模式。

一、三社联动,让幸福茨菇塘人心凝聚

围绕“幸福株洲”主旋律,街道积极实施“三社联动”项目。近两年来,精准实施了关注复转军人的“老兵之家”项目、关注精智障碍青少年的“彩虹伞”艺术疗育项目。今年,又重点策划实施了针对失能、失望、失陪、失伴、失管、失独6类特殊人群的三社联动·城乡帮困项目。项目在政府购买服务的基础上,链接到社会爱心资源120余万,全部精准用于服务对象。街道引导社工、社区、爱心志愿者、爱心单位深入融合,一户一策,精准施策,为近200个特殊困难家庭提供敲门问好、“邻”铛陪伴、诊疗快递、救护协助、喘息服务、跑腿代办、心灵疗愈、互助自助等全方位菜单服务。三社联动系列行动发展了志愿者500余名,让他们广泛参与街道中心工作,“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暨“同唱一首歌 幸福茨菇塘”大型文艺晚会、“同唱国歌 同升国旗”、“社区书记党课微宣讲”等重大活动都邀请服务对象和志愿者代表参加,株洲新闻广播、株洲日报、晚报进行了多次报道,微视频登上学习强国平台,等等这些,营造了奉献友爱、邻里守望、互帮互助的社会风尚,广泛凝聚了人心,汇聚了力量。

二、“互联网+”,让政务改革精准发力

我们巧用“互联网+”,在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方面精准发力。在“一门式”政务服务方面,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和13个社区政务服务中心“线上+线下”服务向结合。线上,将“一门式”政务改革与社区自治家园大数据库、智慧荷塘手机APP系统同步连接,数据一次采集、反复使用;线下,政务服务一窗受理,首席代表制无差别审批,认流程不认面孔,认标准不认关系,我们还将“最多跑一次”升级到“一件事一次办”。同时,街道和社区组建了14人的政务帮办团,对有需要人群实行上门服务、邮寄服务等,给居民带去实实在在的便利,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连接。在创新网上群众路线方面,立足新时代群众工作实际,以网格为依托,以楼栋为单位,分片分组扫楼建群,全街道42个网格建群75个,群覆盖率达到100%,以户为单位的入群率达到80%。开启了“键对键”、“点对点”的干群互动新平台,建立了“线上反映问题,线下交办解决”工作新机制,纪检监督线上体系正在完善。截至目前,已线上收集群众诉求800余件,解决700多件。今年8月,我们探索开发了政务微群机器人“小茨”,对群组进行动态管理,政务服务24小时在线直通。

三、公建民营,让新型养老体系完善

采取政府承建、专业养老机构运营方式,逐步建立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体系,基本构建了“15分钟养老服务圈”,辖区老年不出小区,就可享受阅读、歌舞、运动、养生、保健等各类养老服务。目前,已引进街道社工站与海福祥专业机构深入合作的结合型老残共养日照中心;颐宁园失能人群照顾之家、康乐医养中心等为典型的嵌入型养老机构;以街道幸福里为依托,引进盛康专业机构,实现了“社区+日照+机构”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养老模式;夕乐苑等专业机构也即将入驻。同时,依托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给居家老人提供送餐、康复、按摩、专护等个性化、多元化需求服务;对三无、独居、孤寡、特困等老人群体,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进行兜底保障。

四、公卫改革,让健康服务细致入微

为提高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水平,我们积极推进公共卫生服务改革。重点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全街道已成功签约家庭医生2.6万人;分类精准服务儿童、孕产妇、老年人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开启周末巡诊、夜间巡诊60余次;与市人民医院、凯德微创医院等合作,开展医联体建设,组建了小茨微檬医疗志愿服务分队,与城乡帮困项目无缝连接,开展专业医疗志愿服务500余次,服务人群90余户;组建“健康巡讲团”,进学校、进小区、进广场,群众哪里有需求,公卫服务就送到哪里去。公卫服务系列行动让全科医生团队与广大居民建立了连续、紧密的服务关系,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格局逐步形成,居民满意度达到90%以上。

五、业主自治,让无人管理小区邻里和谐

篇(7)

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是确保全面实现医改目标的重要环节,是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保障,是“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重要任务。全面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长效机制,有利于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范有效运作,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句容市作为江苏省镇江市代管县级市,近年来,坚持把基层医疗卫生综合改革作为统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突破点和着力点,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投入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服务体系,在镇江率先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初步建立了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基层卫生运行新机制。2014年初,句容市被国家卫生计生委和财政部确定为全国基层卫生综合改革重点联系点。

一、主要做法

全面实现基本药物制度。2010年2月起,率先以市为单位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做到了四个“百分百”:100%基层医疗机构(包括民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100%基层医疗机构药品在网上集中采购并零差率销售;100%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病人享受药品零差率政策;100%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接受了基本药物政策、使用及处方集应用指南的培训。

全面完成人事制度改革任务。2011年,根据《镇江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完成岗位设置、岗位聘用管理和负责人竞聘上岗等工作。严格按照“双考核、双挂钩”要求,建立了以服务数量、工作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

全面落实多渠道补偿机制。依据“政府卫生投入增长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的原则,加大对卫生的财政投入,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均由政府预算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经费、人员培训和人员招聘所需支出,由财政部门根据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相关人才培养规划和人员招聘规划合理安排补助。2013年,开展了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等混合支付方式改革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门诊总额预付制,在村卫生室全面实施一般诊疗费和新农合(居民医保)报销政策。

全面加强基层能力建设。采取市直医疗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协办或承办的方式,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专题培训,为基层培养一批具有医防两方面知识的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覆盖率100%;政府办乡镇卫生院100%;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6.67%,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达到省定建设标准。

全面筑牢农村卫生网底。按照每个行政村或3000-5000人口设置村卫生室,每个村卫生室均有1名乡镇执业(助理)及以上医师。村卫生室与乡镇卫生院实行以“统一人员管理、业务管理、药械管理、财务管理、绩效考核”为主要内容的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镇村一体化管理率100%。各镇均将40%左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交由村卫生室承担。乡村医生的工资收入由乡镇卫生院考核发放,收入标准基本达到年人均3万元以上。通过放宽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参保年龄,镇财政、村集体和个人合理分担的形式解决在岗乡村医生养老保险,符合条件的在岗乡村医生全部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对于离岗乡村医生,采取最低生活补助加工龄补贴或享受村级副职干部生活待遇的方式妥善解决离岗乡村医生养老保障,离岗乡村医生养老保障已全部落实到位。

二、初步成效

建立了协调高效的管理体制。领导层面,成立以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卫生副市长为组长,卫生、财政、发改、人社、物价等部门参与的医改工作领导小组和医改联席会议,定期研究部署、高位协调基层医改工作,为基层医改提供组织保证。管理层面,市区基本医疗保险实行财政、人社和卫生三方制衡的管理体制,在市卫生局下设医疗保险结算中心,负责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个险种的结算工作,发挥一手托两家的作用,为基层医改提供医保支持。制度层面,通过制定年度目标责任状的形式,将医改工作任务落实到各镇(街道、开发区),加大基层医改工作行政推动力。

建立了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完成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开展了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示范乡镇创建,调动各镇(街道、开发区)政府在村卫生室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责任意识。在硬件上强调标准统一,区域内统一设计图纸、统一标牌标识、统一设备设施和统一人员培训,句容市各地村卫生室由当地政府统一招标采购的设备设施均在30种以上;在软件上强调人员配备和服务内涵,目前全市所有村卫生室全部完成标准化建设,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

建立了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推进区域健康联合体建设。整合一、二、三级医疗资源,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管理团队,对社区医务人员进行“传、帮、带”,把优质管理和服务理念与社区卫生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使居民在社区享受到“三级医院的医疗服务,社区的收费价格”。推行康复联合病房。为推动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分工协作机制有效形成,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了康复联合病房,市级医院将适宜的康复期病人转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联合病房,市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共同提供后续治疗、康复、护理服务,让康复期病人获得全程、无缝、同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建立了全新的基层服务新模式。开展“健康服务零距离”品牌活动,深入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在城市,将团队服务、网格化管理与家庭医生制度相衔接;在农村,全面推行乡镇卫生院健康管理团队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医疗卫生服务。

建立了覆盖全市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加大信息化硬件建设。在市级医院建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以临床信息共享为目的集团医院信息平台;在基层建立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以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卫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卫生信息系统。开展智慧健康系统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村卫生室均安装了新农合管理系统、医生工作站和居民健康档案系统,实现区域内联网,做到互联互通,共享共用。

三、存在问题

基层医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仅为市级医疗机构一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论职称水平还是学历层次与大医院均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村卫生室人员状况更为严重,主要表现为年龄老化,素质不高。

基层医疗机构人员招录难度较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论待遇、社会地位,还是职业发展前景,均难以与大医院媲美,多数医学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虽然目前各镇(街道、开发区)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例如降低招聘门槛、放宽招聘条件、开展校园招聘等,但效果依然不佳,应聘人员不足,甚至无人应聘,基层急需的人才得不到有效补充。

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利用率不高。经过标准化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受绩效工资制度影响,职工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发挥,卫生服务利用率依然不高。

基药配供问题影响服务有效提供。部分基本药物采购目录内的药品由于企业生产及招标原因,存在供货不及时或断供现象,特别是急救药品和常用药品配送不到位情况严重,廉价药、短缺药品不能保证及时供应,造成高价药使用频率上升。中标品种不能完全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患者需求。药品供货企业服务质量不高,对基本药物供货企业监督制约不够。

进一步明确财政投入责任。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卫生的投入力度,建立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政府卫生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提高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深入开展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行大病保险。加强财政补助资金的绩效考核和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进一步加快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放低招考门槛条件,简化招考程序,继续做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人员招录工作,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发展。加大对在岗人员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医务人员服务能力。探索开展全科医生特岗制度。

篇(8)

(一)积极探索居家、社区医养融合新模式

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在辖区内组建全科医生团队,对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健康档案,对孤寡老人实行免挂号费、降低检查治疗费等优惠。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与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2008年以来,组织多轮企业退休人员免费体检,周期免费体检率达83.29%。

一是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和健康管理团队服务。我市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启动实施家庭医生制度,重点为60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提供家庭签约服务。目前,政府举办的3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与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6.7%。全市62家乡镇卫生院全部开展健康管理团队服务,组建健康管理团队342个,覆盖912个村卫生室,开展团队服务8304场次。二是开展居家老人医疗紧急救助活动。2012年,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经营、市场运作、公益服务”的建设运营模式,建成市养老服务平台,以“安全、健康和便捷生活”为服务主旨,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全方位服务。目前,平台“12349”养老服务热线已覆盖整个市区,24小时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三是开展医疗定点服务。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与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联系,签订服务协议,充分发挥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功能。四是开展健康知识咨询服务活动。全市以“健康扬州社区行”活动为载体,定期组织讲师团成员以及有关医学专家深入社区、乡村,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今年仅市专业照料协会就组织社区健康咨询服务活动4场,培训养老护理员近200名。

(二)着力提升专业养老机构医养融合水平

全市共有养老机构99家,其中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农村敬老院)72家,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等公办养老机构8家,老年公寓等社会办养老机构19家。全市共有养老床位数29820张,床位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3.08%。社会办养老机构19所,床位2284张。全市有护理型床位1843张,占床位总数的6.2%。

一是公办养老机构医养支撑辐射能力强。扬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成立颐和养老康复中心,通过与东方医院合作,在全国首创“金拐杖”养老服务标准体系,通过“亲情助理模式、至全服务模式、ABC管理模式、GOT运行模式”四大专属模式,实现示范引导、专业推广、辐射社区的作用。二是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分类保障。曜阳国际老年公寓通过与苏北医院合作建立康复医院,完善急诊急救绿色通道机制,为老人开展保健医疗、康复护理、紧急救护、体格检查、健康管理等多项综合性医疗服务。中小型社会办养老机构重点收治自理和仅需基础护理服务的对象。三是农村敬老院基础医疗覆盖广。我市72家农村敬老院,均拥有基础性医疗功能的医务室。敬老院与当地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双向转治机制,确保政府兜底保障对象的基本医疗。保险机制作为医疗的重要补充。2013年,通过市慈善总会的资助,对城区685名城市“三无”、农村五保对象投保“爱老无忧”意外保险。四是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我局与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扬大医学院联合开展初级护理员免费培训,截止目前,已培训养老护理员592名。全市养老护理员822名,其中持证上岗养老护理员620名(初级592名,中级20名,高级8名),持证上岗率达75%以上,养老护理员专业化水平不断增强。

(三)加快医养融合医养融合政策创制

2013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健康和养老服务产业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大力鼓励养老医养融合发展和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为助推我市养老机构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同年8月,我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出台《扬州市城区养老机构新增床位经费补助办法》和《扬州市城区养老机构运营经费补助办法》。办法对市区按标准建设、依规定运营的新增社会养老机构床位市财政给予每张床位3000元的建设补贴,对市区已开业的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和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依据实际入住老年人数按全护理、半护理、自理、分别给予每人每月100元、70元、50元补贴。两项具体的惠民举措对大力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和鼓励发展医养型养老机构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同时,也为各县(市、区)出台养老机构补助办法提供了参考依据。针对老年人保健市卫生局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扬州市城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标准》、《扬州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等多个政策性文件,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全市社区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对推进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机制和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等作出明确的部署。

二、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我市养老服务医养融合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与人口老龄化形势下的养老社会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医疗康复要求不相适应,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不相适应,与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养老服务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在保障能力、政策法规、管理手段、服务水平、思想认识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医养融合制约因素较多

我市在推进医养融合方面虽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是在服务能力、医保结算、政策引导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缺乏医保支持政策。由于养老不属于诊疗项目,因医保报销金额和住院时间的限制,造成需要长期康复治疗的老年人不得不连续出院转院,既造成过度医疗,也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发展不利。二是医疗护理能力欠缺。我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通常只能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大部分养老机构虽然有医务室和护理人员,但是医疗和护理水平不高。而诊疗水平高的医疗机构,本身医疗资源十分紧张,使得优质医疗资源无法满足居家、社区、机构养老需求。三是养老护理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根据民政部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中4-5张床位就需要1名护理人员来推算,全市约2.9万张床位,至少需要5800名护理人员,而我市99所养老机构中,养老床位与护理人员的比例仅为25:1,50岁以上的养老护理员占护理员总数的70%以上,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同时,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劳动强度大,薪酬待遇过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和工作环境差等原因,也造成就业吸引力有限。

(二)养老机构供需矛盾突出

我市现有养老机构的存量与庞大的、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医养需求不相匹配,社会养老服务的压力较大。一是机构养老供养对象结构性失衡。养老机构照顾失能老人工作量大,强度高,同时也缺乏必要的医疗条件,因此养老机构愿意选择可自理老人,不愿意接受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造成社会上最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被排斥在机构养老之外。通过《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结果和我市调研的实际来看,养老机构在收住对象定位上,近一半的机构只愿意接收自理老人或以接收自理老人为主,其中城区将近三分之二的养老机构,不愿意收住失能、半失能老人。特别是社会办养老机构,对入住老人身体因素作为重要的入住条件。二是专业老年护理院的缺失。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江苏省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2.39%,我市老年人98.63万人,以此推算,我市约有失能老人2.3万人,而我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仅为1843张,可见我市失能老年人医养型养老需要巨大。老年护理院作为以护理服务和维持生命的基本医疗服务为主的医疗机构,具备对长期需要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的服务对象提供治疗性护理服务的能力,对缓解综合性医疗压力、构建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互通平台和解决老年患者出院后康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省兄弟市老年护理院苏州市20所、南京市12所、无锡市6所,常州、徐州市各1所。其中,南京、苏州、无锡的老年护理院同时具备养老机构性质。我市尚无一家专业老年护理院。三是养老机构供给结构不合理。一为医养融合护理型床位缺失较多,全市护理型床位仅占养老床位总数的6.2%,与省政府要求“到2017年,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存在较大差距。二为部分地区高档豪华的养老机构,由于床位收费相对较高,入住率较低,而适合广大普通老年人,特别是寄养中低收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却排队难进,一床难求。四是城乡机构养老发展不平衡。在全市2.9万张机构养老床位中,大部分为农村敬老院床位,城市养老机构的床位占比远低于农村,与城市庞大的需求形成较大的反差。

(三)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发展艰难

社会办养老机构不仅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扮演着“填补空缺”的角色,也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上看,我市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数仅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8%,与省政府要求“到2017年,社会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护理型床位所占比例更低。一是新建社会办养老机构发展受到土地等政策的制约,租赁等形式的养老机构又难以符合规划、消防、审批的要求。二是对公办、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扶持政策不平衡性。仅以对养老机构的省级资助为例,2008年―2012年,省对按“江苏省示范性养老机构标准新建、床位150张以上的”公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补助标准为3万元,而对社会办养老机构仅补助0.3万元。我市对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床位建设为每张3000元,与省内兄弟市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南京、南通5000元,镇江、泰州4000元,徐州3000元)。三是优惠扶持政策可操作性不强,难于落实。如对于养老服务项目的土地供应政策,文件普遍作了以下规定:养老机构建设应当采取划拨方式供地的,一律划拨供地。由于上述政策过于笼统、原则,社会办养老机构获优惠供地很难实现。

三、下一步打算及建议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当前扬州市已步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要做好重点医养融合发展的工作不仅时间十分紧迫,而且压力十分巨大。为此,我市应加快形成以政策扶持为导向、以财政投入为推手、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动互补、覆盖城乡的社会医养服务新格局。

(一)创新手段、统筹规划,夯实居家社区医养融合基础

一是提升居家医养能力。大力推广智慧社区建设,推广“虚拟养老院”模式,通过可穿戴设备、视频诊断等手段,借助互联网技术、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以信息化、智能化服务为支撑,为老年人提供及时周到的远程健康服务。在便民服务进万家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实现生活护理、康复护理进家庭,定期巡诊与应需施诊相结合的诊疗、护理服务,为居家养老提供医疗保障。二是强化社区医养融合功能。结合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布局建设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养老互助幸福院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并在其中配备健康小屋、康复室等,筑牢社区医养融合基础;条件不具备的老居民区,按照就近原则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契约合作机制;鼓励新开发住宅配套建设医养融合服务设施,为社区老人提供完备的医养融合服务。三是大力开展医养融合志愿服务活动。成立服务老人的“时间银行”,倡导“服务今天,享受明天”的理念,采取“时间储蓄”的方式,发动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医养融合服务。

(二)结对合作、政策支持,加快养老服务医养融合

今年,我局将与市卫生局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医疗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以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长效合作关系为依托,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模式,重点鼓励建设或转型老年护理院发展。2020年,全市养老机构全面完成“567工程”即: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达到50%以上;医养型养老机构占总数的60%;收住全护理、半护理老年人占总人数70%以上的养老机构应具有基础医疗服务功能。一是建议医保支持政策引入养老服务业,通过将需要中长期专业护理、康复、诊疗的养老对象纳入医保范畴,推进医养融合良性循坏发展。二是提升机构养老医疗融合服务能力。通过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分支机构、养老机构在内部设置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上门服务等完善医养服务结构。三是加强医疗资源机构养老配置能力。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鼓励医院将闲置资源改造成康复医疗机构或增加老年病科床位,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专科护理院,鼓励部分非建制乡镇卫生院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四是建立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与医疗机构联动机制。对基层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转送的老年病人,在挂号、就诊、检查及办理住院手续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五是提升养老护理员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可以通过设置岗位津贴和以奖代补的手段,逐步引导养老护理员队伍向专业化和年轻化转型。继续加大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力度,明确对取得国家养老护理员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后,在养老机构护理岗位连续从业2年以上的人员,分别给予每人3000元、2000元、1000元、500元一次性补贴。

(三)加大投入、积极融资,夯实医养服务基础

一是积极与财政部门做好对接,贯彻执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XX〕39号)中对自建产权用房养老机构每张护理型床位给予1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和租赁用房举办且租期5年的养老机构,每张护理型床位给予不低于5000元的一次性改造补助政策。二是积极引导各县(市、区)民政部门与养老机构建立专职养老护理员绩效考核机制,绩效考核资金可由县、乡两级财政按比例分担。三是建议研究制定针对新建或转型床位150张床位以上且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医养型老年护理院给予一次性20万元以奖代补政策。四是建议设立支持医养发展的投资引导基金,采取投入资本金、直接补助、财政贴息、小额贷款、项目补贴、风险补偿金、参股产业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加速进入医养服务领域。

(四)搭建平台、延伸保险,推进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发展

一是积极推动《扬州市社会养老机构设立办法》的出台,联合财政、卫生、国土、工商、金融、安监及消防等职能部门,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融合发展,根据权限分级职责,搭建平台协调解决诸如:土地使用、“一照多址”、人员待遇等扶持政策落地的问题,切实降低准入门槛,触发医养融合发展的“鲶鱼效应”。二是鼓励医养型社会办养老机构和老年护理院建设,针对机构身份定位问题,可在发展初期按“半福利半企业”定性,仿照企业运作模式融资入股、收益分红、扩张规模等,对其经费尚有少量缺口的,银行给予小额贷款,待其进入成长发展期开始归还贷款。三是拓展“爱老无忧”保险计划延伸医养型社会办养老机构,通过个人自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为入住失能、半失能寄养老人办理护理保险或意外保险,分释社会办养老机构风险。四是发挥社会福利协会服务管理作用,制定我市行业管理规范性文件,明确社会办医养型养老机构的性质地位,各方权利、义务关系,开办养老机构筹资方式与待遇,纠纷处理机构与理赔等要求。

(五)明确责任、创新模式,积极延伸五保供养机构医养服务

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开展农村社会福利服务,率先将敬老院转型为集养老、医疗、康复为一体的农村社会福利中心。积极将农村养老机构工作纳入了乡镇公共体系建设范畴,纳入新农村建设内容,列入乡镇考核目标。利用或创造条件开设社会化养老功能,提高床位使用率,扩大养老覆盖面,科学制定发展农村养老工作整体规划,将农村敬老院建设和管理作为农村机构养老系统工程的重要方面,变敬老院单纯的“收养”少数“五保”老人的兜底保障福利扩面向广大农村老年人服务。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五保供养事业发展,出台土地、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和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兴建敬老院。

关于2017医养结合模式的调研报告二: 目前养老服务问题倍受社会各界关注,国家、省、市日前也相继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可见党和政府对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视。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医疗战线的医务工作者,我想就传统服务业转型方面的课题谈一下以医养老、医养结合的问题,不当之处,请予以指正。

一、养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医、养脱节问题突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市养老机构建设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机构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部分养老服务机构规模小、设施简陋、功能单一,服务项目、服务水平跟不上,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一些医疗机构存在吃不饱的困境,患者量少,医疗器械、设备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

(二)养老缺乏医疗常识,健康无从保证。健康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保障,特别是失能或半失能的老人,去医院体检、看病困难已是严重社会问题。据调查了解,许多居住在养老院的老人们多数患有常见的老年疾病,因为不能够得到及时正确的指导和诊疗,耽误病情,导致病情加急加重,甚至会危及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当前,越来越多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迫切希望住进“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三)养老机构缺乏医疗支持,老人门诊就医难。一方面居住在养老院的老人们大多数行动迟缓,一些老人生病后不能够及时去医院诊治,只能外请医护人员上门静点,这样会导致用药上的错误以及承担高额的医药静点等费用,从而增加了老人们的经济压力,他们的生活水平也因此会受到影响。

(四)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缺乏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服务。目前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匮乏,且整体素质不高。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这方面人才的相关专业不多。专业人才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几点建议

(一)整合资源,为老人老有所依奠定良好基础。养老工作是一项投入多,回报少的事业。鼓励养老和医疗机构结合,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有利于融合资源,充分发挥整体优势。一方面鼓励大型和综合型医疗机构依托现有的医疗资源,充实养老服务机构;另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联姻医疗机构,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建立医疗型护理院。以东风区为例,将小型民营养老院集中依托医疗机构进行资源整合,即可改善原有的基础设施,又能够在医疗上使老人们的健康得以保障,这种方式如果可以得以实现,老人将得到专业人员二十四小时的营养配餐,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并可提供专业护工为难以自理的老人施行专业护理,这样可以使老人们无后顾之忧,安养晚年。

篇(9)

一、基本情况

(一)积极探索居家、社区医养融合新模式

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在辖区内组建全科医生团队,对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健康档案,对孤寡老人实行免挂号费、降低检查治疗费等优惠。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与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2008年以来,组织多轮企业退休人员免费体检,周期免费体检率达83.29%。

一是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和健康管理团队服务。我市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启动实施家庭医生制度,重点为60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提供家庭签约服务。目前,政府举办的3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与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6.7%。全市62家乡镇卫生院全部开展健康管理团队服务,组建健康管理团队342个,覆盖912个村卫生室,开展团队服务8304场次。二是开展居家老人医疗紧急救助活动。2012年,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经营、市场运作、公益服务的建设运营模式,建成市养老服务平台,以安全、健康和便捷生活为服务主旨,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全方位服务。目前,平台12349养老服务热线已覆盖整个市区,24小时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三是开展医疗定点服务。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与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联系,签订服务协议,充分发挥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功能。四是开展健康知识咨询服务活动。全市以健康扬州社区行活动为载体,定期组织讲师团成员以及有关医学专家深入社区、乡村,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今年仅市专业照料协会就组织社区健康咨询服务活动4场,培训养老护理员近200名。

(二)着力提升专业养老机构医养融合水平

全市共有养老机构99家,其中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农村敬老院)72家,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等公办养老机构8家,老年公寓等社会办养老机构19家。全市共有养老床位数29820张,床位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3.08%。社会办养老机构19所,床位2284张。全市有护理型床位1843张,占床位总数的6.2%。

一是公办养老机构医养支撑辐射能力强。扬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成立颐和养老康复中心,通过与东方医院合作,在全国首创金拐杖养老服务标准体系,通过亲情助理模式、至全服务模式、ABC管理模式、GOT运行模式四大专属模式,实现示范引导、专业推广、辐射社区的作用。二是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分类保障。曜阳国际老年公寓通过与苏北医院合作建立康复医院,完善急诊急救绿色通道机制,为老人开展保健医疗、康复护理、紧急救护、体格检查、健康管理等多项综合性医疗服务。中小型社会办养老机构重点收治自理和仅需基础护理服务的对象。三是农村敬老院基础医疗覆盖广。我市72家农村敬老院,均拥有基础性医疗功能的医务室。敬老院与当地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双向转治机制,确保政府兜底保障对象的基本医疗。保险机制作为医疗的重要补充。2013年,通过市慈善总会的资助,对城区685名城市三无、农村五保对象投保爱老无忧意外保险。四是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我局与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扬大医学院联合开展初级护理员免费培训,截止目前,已培训养老护理员592名。全市养老护理员822名,其中持证上岗养老护理员620名(初级592名,中级20名,高级8名),持证上岗率达75%以上,养老护理员专业化水平不断增强。

(三)加快医养融合医养融合政策创制

2013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健康和养老服务产业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大力鼓励养老医养融合发展和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为助推我市养老机构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同年8月,我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出台《扬州市城区养老机构新增床位经费补助办法》和《扬州市城区养老机构运营经费补助办法》。办法对市区按标准建设、依规定运营的新增社会养老机构床位市财政给予每张床位3000元的建设补贴,对市区已开业的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和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依据实际入住老年人数按全护理、半护理、自理、分别给予每人每月100元、70元、50元补贴。两项具体的惠民举措对大力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和鼓励发展医养型养老机构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同时,也为各县(市、区)出台养老机构补助办法提供了参考依据。针对老年人保健市卫生局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扬州市城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标准》、《扬州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等多个政策性文件,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全市社区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对推进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机制和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等作出明确的部署。

二、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我市养老服务医养融合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与人口老龄化形势下的养老社会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医疗康复要求不相适应,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不相适应,与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养老服务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在保障能力、政策法规、管理手段、服务水平、思想认识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医养融合制约因素较多

我市在推进医养融合方面虽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是在服务能力、医保结算、政策引导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缺乏医保支持政策。由于养老不属于诊疗项目,因医保报销金额和住院时间的限制,造成需要长期康复治疗的老年人不得不连续出院转院,既造成过度医疗,也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发展不利。二是医疗护理能力欠缺。我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通常只能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大部分养老机构虽然有医务室和护理人员,但是医疗和护理水平不高。而诊疗水平高的医疗机构,本身医疗资源十分紧张,使得优质医疗资源无法满足居家、社区、机构养老需求。三是养老护理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根据民政部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中4-5张床位就需要1名护理人员来推算,全市约2.9万张床位,至少需要5800名护理人员,而我市99所养老机构中,养老床位与护理人员的比例仅为25:1,50岁以上的养老护理员占护理员总数的70%以上,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同时,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劳动强度大,薪酬待遇过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和工作环境差等原因,也造成就业吸引力有限。

(二)养老机构供需矛盾突出

我市现有养老机构的存量与庞大的、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医养需求不相匹配,社会养老服务的压力较大。一是机构养老供养对象结构性失衡。养老机构照顾失能老人工作量大,强度高,同时也缺乏必要的医疗条件,因此养老机构愿意选择可自理老人,不愿意接受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造成社会上最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被排斥在机构养老之外。通过《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结果和我市调研的实际来看,养老机构在收住对象定位上,近一半的机构只愿意接收自理老人或以接收自理老人为主,其中城区将近三分之二的养老机构,不愿意收住失能、半失能老人。特别是社会办养老机构,对入住老人身体因素作为重要的入住条件。二是专业老年护理院的缺失。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江苏省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2.39%,我市老年人98.63万人,以此推算,我市约有失能老人2.3万人,而我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仅为1843张,可见我市失能老年人医养型养老需要巨大。老年护理院作为以护理服务和维持生命的基本医疗服务为主的医疗机构,具备对长期需要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的服务对象提供治疗性护理服务的能力,对缓解综合性医疗压力、构建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互通平台和解决老年患者出院后康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省兄弟市老年护理院苏州市20所、南京市12所、无锡市6所,常州、徐州市各1所。其中,南京、苏州、无锡的老年护理院同时具备养老机构性质。我市尚无一家专业老年护理院。三是养老机构供给结构不合理。一为医养融合护理型床位缺失较多,全市护理型床位仅占养老床位总数的6.2%,与省政府要求到2015年,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存在较大差距。二为部分地区高档豪华的养老机构,由于床位收费相对较高,入住率较低,而适合广大普通老年人,特别是寄养中低收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却排队难进,一床难求。四是城乡机构养老发展不平衡。在全市2.9万张机构养老床位中,大部分为农村敬老院床位,城市养老机构的床位占比远低于农村,与城市庞大的需求形成较大的反差。

(三)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发展艰难

社会办养老机构不仅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扮演着填补空缺的角色,也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上看,我市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数仅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8%,与省政府要求到2015年,社会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护理型床位所占比例更低。一是新建社会办养老机构发展受到土地等政策的制约,租赁等形式的养老机构又难以符合规划、消防、审批的要求。二是对公办、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扶持政策不平衡性。仅以对养老机构的省级资助为例,2008年2012年,省对按江苏省示范性养老机构标准新建、床位150张以上的公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补助标准为3万元,而对社会办养老机构仅补助0.3万元。我市对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床位建设为每张3000元,与省内兄弟市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南京、南通5000元,镇江、泰州4000元,徐州3000元)。三是优惠扶持政策可操作性不强,难于落实。如对于养老服务项目的土地供应政策,文件普遍作了以下规定:养老机构建设应当采取划拨方式供地的,一律划拨供地。由于上述政策过于笼统、原则,社会办养老机构获优惠供地很难实现。

三、下一步打算及建议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当前扬州市已步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要做好重点医养融合发展的工作不仅时间十分紧迫,而且压力十分巨大。为此,我市应加快形成以政策扶持为导向、以财政投入为推手、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动互补、覆盖城乡的社会医养服务新格局。

(一)创新手段、统筹规划,夯实居家社区医养融合基础

一是提升居家医养能力。大力推广智慧社区建设,推广虚拟养老院模式,通过可穿戴设备、视频诊断等手段,借助互联网技术、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以信息化、智能化服务为支撑,为老年人提供及时周到的远程健康服务。在便民服务进万家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实现生活护理、康复护理进家庭,定期巡诊与应需施诊相结合的诊疗、护理服务,为居家养老提供医疗保障。二是强化社区医养融合功能。结合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布局建设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养老互助幸福院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并在其中配备健康小屋、康复室等,筑牢社区医养融合基础;条件不具备的老居民区,按照就近原则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契约合作机制;鼓励新开发住宅配套建设医养融合服务设施,为社区老人提供完备的医养融合服务。三是大力开展医养融合志愿服务活动。成立服务老人的时间银行,倡导服务今天,享受明天的理念,采取时间储蓄的方式,发动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医养融合服务。

(二)结对合作、政策支持,加快养老服务医养融合

今年,我局将与市卫生局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医疗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以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长效合作关系为依托,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模式,重点鼓励建设或转型老年护理院发展。2020年,全市养老机构全面完成567工程即: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达到50%以上;医养型养老机构占总数的60%;收住全护理、半护理老年人占总人数70%以上的养老机构应具有基础医疗服务功能。一是建议医保支持政策引入养老服务业,通过将需要中长期专业护理、康复、诊疗的养老对象纳入医保范畴,推进医养融合良性循坏发展。二是提升机构养老医疗融合服务能力。通过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分支机构、养老机构在内部设置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上门服务等完善医养服务结构。三是加强医疗资源机构养老配置能力。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鼓励医院将闲置资源改造成康复医疗机构或增加老年病科床位,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专科护理院,鼓励部分非建制乡镇卫生院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四是建立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与医疗机构联动机制。对基层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转送的老年病人,在挂号、就诊、检查及办理住院手续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五是提升养老护理员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可以通过设置岗位津贴和以奖代补的手段,逐步引导养老护理员队伍向专业化和年轻化转型。继续加大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力度,明确对取得国家养老护理员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后,在养老机构护理岗位连续从业2年以上的人员,分别给予每人3000元、2000元、1000元、500元一次性补贴。

(三)加大投入、积极融资,夯实医养服务基础

一是积极与财政部门做好对接,贯彻执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4〕39号)中对自建产权用房养老机构每张护理型床位给予1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和租赁用房举办且租期5年的养老机构,每张护理型床位给予不低于5000元的一次性改造补助政策。二是积极引导各县(市、区)民政部门与养老机构建立专职养老护理员绩效考核机制,绩效考核资金可由县、乡两级财政按比例分担。三是建议研究制定针对新建或转型床位150张床位以上且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医养型老年护理院给予一次性20万元以奖代补政策。四是建议设立支持医养发展的投资引导基金,采取投入资本金、直接补助、财政贴息、小额贷款、项目补贴、风险补偿金、参股产业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加速进入医养服务领域。

(四)搭建平台、延伸保险,推进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发展

篇(10)

一、各项民生工程进展情况

1、“四好农村路”建设。扩面延伸工程31.072公里施工图已设计完成,预计3月上旬完成施工图评审工作,4月上旬完成招标工作。养护提升工程18公里,施工图设计已完成,预计3月底完成招标工作。

2、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区2020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预计总投资174万元,目前正在编制实施方案,预计2020年6月开工。

3、健康脱贫兜底“351”和“180”工程。着力落实“一站式”医疗服务和“351”健康脱贫兜底、“180”报补政策。因市局医保系统整合,1-2月份具体数据暂未统计汇总。

4、贫困残疾人康复工程。已开展摸底调查工作。

5、城乡困难群体法律援助。受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53件。案件结案归档14件,结案率26.41%。地方同级财政已投入30万元。

6、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程。目前已有51家生产经营主体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网完成注册登记,2019年,9家承担追溯体系建设任务的生产主体全部完成了追溯建设任务,实现农产品“带证上网、带码上线、带标上市”,并通过区级验收合格。目前已实现带码销售产品48批次,其中2020年11批次。

7、农村环境“三大革命”。4500户改厕任务已分解到各镇(街道)。目前朔里镇已开工。

8、农村电商优化升级工程。优化农村电商公共服务能力,为有效解决疫情期间生活物资运输不畅、市民采购不便利等问题,特建立“便捷E购”电子商务购物平台,提供蔬菜、水果、粮油等食品供应与无接触式配送服务;指导石台镇窦庄村级电商(张莉)服务网点开展生活必需品售卖服务,让村民购物不出村,有效解决村民采购日常供需物品难的问题。

9、技工大省技能培训工程。截止目前,共有3家企业通过线上平台培训98人。

10、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智慧化建设。高龄津贴一季度补贴7972人,发放资金95.29万元;百岁老年津贴第一季度发放25人累计发放4.2万元,标准400元/月。计划新建5所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正在选址。

11、智慧医疗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积极开展上门服务,项目正在进行中。

12、困难人员救助暨困难职工帮扶工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月份发放265户,3632人,发放保障金167.7337万元,累计发放345.7502万元。特困人员供养2月份保障413人,当月发放特困供养经费32.377万元,累计65.7488万元;特困人员失能半失能照料护理补贴发放33人,当月发放0.593万元,累计发放1.186万元。孤儿基本生活保障74人,发放7.77万元,累计发放15.54万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2月份发放1753人,累计发放11.7万元;护理补贴2月份发放3603人,累计发放21.618万元。

13、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截止到2020年1月2日,全区累计参加城乡基本医保17.2773万人,系统已录入17.3264万人,征缴资金4187.0705万元,参保率达105.7%。

14、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截至2月底,全区共计托收补缴人员36人,托收6.09万元,发放29559人,发放718.97万元。

15、妇幼健康、计生特扶和职业病防治。受疫情、人员防控措施等影响较大,在疫情结束后会逐步恢复。

16、学前教育促进工程。2020年任务为新建1所幼儿园,资金规划已经上报教育部门,近期将下达资金。已经完成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17、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20年全年预算1858万元,中央、省资金已下达90%以上至市财政,近期将下达区级指标。免费教科书已下发至学生手中。校舍维修改造工程,完成规划信息上报,全面建设资金281.6万元,已经下达预拨资金,正在进行项目备案批复。

18、高校、中职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因学生未到校上课,各级主管部门及学校正在前期工作准备中。

19、文化惠民工程。受疫情影响,区文化馆、图书馆、三镇两办综合文化站现已全部关闭,暂不对外开放;送戏进万村、农村体育活动、农家书屋线下活动已经全面暂停,具体恢复时间待定。区文化馆正常开展未成年人线上免费培训活动,保证未成年人业余文化生活。送戏进万村已完成招标采购工作,已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4场;农村体育活动开展20场;农家书屋现已开展数字书屋活动。

20、秸秆综合利用提升工程。已启动,目前正在统计全区规模化经营企业2020年秸秆利用量及利用方式,筛选2020年民生工程秸秆综合利用项目。

二、下一步主要推进举措

篇(11)

【正文】

2020年以来,我乡民生工作在区民生办和上级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部门积极行动,协力配合,全乡各项民生工程正在按要求、有计划、分步骤抓紧实施,民生工程工作整体进展较为顺利。现将2020年民生工作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部署情况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部门分工。为认真组织实施2020年度民生工程,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根据区民生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要求,成立了黄渡乡民生工程领导组,确定党委副书记、乡长刘俊为组长,党委副书记陈文健为常务副组长。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民生工程日常工作。相关责任单位根据民生工程内容进行了职责分工,细化、量化了工作目标。

2.深入宣传发动,精心组织实施。民生工程是一项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要把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关注民生的温暖送到人民中去,需要进行大力宣传。一是在党员大会、机关例会上宣传,通过以会代训的方式,强调民生工程的重要性。二是充分利用电子显示屏、网络微信平台、干部入户宣传、发放民生工程宣传单、开展民生工程宣传月等活动,进行民生工程宣传工作。根据黄渡乡民生工程责任书的目标任务,及时报送民生信息,更新项目进展情况。

3.强化责任意识,狠抓任务落实。我乡对民生工程进行任务分解,召开民生工程调度会,将每项民生工程都落实责任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各单项民生工程负责部门根据项目内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按月以书面形式将进度如实上报乡民生工程领导小组。力争在抓好项目建设管理,确保程序规范、优质安全的同时,进一步抓好档案、台帐、图片等收集整理工作。

二、各项民生工程完成情况

(一)项目建设类

1.“四好农村路”建设:顺利完成了黄渡村、乌边村、安莲村十汤路3.977km和柏枧许村林杨路4.297km建设工作。

2.农村危房改造:2019年共落实危房改造36户,现已全部竣工通过验收。

3.健康脱贫兜底“351”及建档立卡贫困患者慢性病费用补充医疗保障“180”工程:通过干部入户走访、发放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宣传解读此项政策,让政策落到实处,真正改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生活质量。

4.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扎实做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全面清理核查工作。截止目前,对全乡779户973人在册低保户就行了全面清理核查。实行动态管理,力争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5.特困人员供养及生活无着人员救助:以保障农村五保对象基本生活权益为目标,实行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同时做好临时应急救助工作,对因病因灾受困群众和流浪乞讨人员及时给予社会救助。

6.贫困残疾人康复:为全乡63位贫困精神残疾人申报了药费补助。积极为适龄残疾儿童申报康复训练项目,为肢体、聋哑、视力残疾人申报福彩基金配发残疾器具项目。做好残疾人创业项目的审核上报工作,为残疾家庭创业和发展生产提供经济帮扶。

7.残疾人生活和护理补贴:做好2020年度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残护理补贴的审核上报工作。全乡共434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469人享受重残护理补贴。

8.城乡困难群体法律援助:本年度下达我乡此项工作的任务数是提供5件城乡困难群体法律援助,于本年度3月底我乡已超额完成此项任务。

9.党建引领扶贫工程:制定《黄渡乡党建引领扶贫民生工程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实施内容、绩效评价等内容,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细化资金预算、审批、审计、监督等工作流程,确保经费使用规范、监管有力。认真制定工作“路线图”,明确第一责任人,将工作目标、主要工作内容、具体责任人、工作完成等情况分解到月、细化到周,列出全年“工作表”,实行“挂图作战”。

10.资产收益扶贫工程:在专项扶贫资金及乡财政全力支持的情况下,打造了黄渡乡安莲村扶贫驿站、蔬菜大棚、玫瑰园项目、光伏发电项目,全力为贫困户提供“面对面、零距离”的贴心服务;同时,贫困村安莲村成功流转贫困户土地50余亩、投资23万元进行稻鱼种养项目;此外,还举办了新型农民职业培训、面点培训讲座、种养殖技能培训讲座,优先招收贫困人员。开展就业培训班6次:就业技能培训1次、岗前就业培训2次、技能提升培训1次、就业创业培训1次、技能脱贫培训1次,共计240余人参加,其中有35人通过培训找到工作。

(二)“三农”工作类

11.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由乡美好办负责的邵村已基本结束;田屋和兴旺安置点已验收。

12.农村环境三大革命:顺利完成非卫生厕所改造1345个,全境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垃圾无害化处理。实施了柏枧梅马、安莲邵村、峄山门村、乌边中心村的污水处理项目,主体基本完成,配套设施建设中,管网铺设中。

13.政策性农业保险:根据区政府统一按排,按照“尽可能减轻农民保费负担、尽可能减少农民因灾损失”的原则,截止目前,中、晚稻正在理赔,午季作物正在进行投保。

14.电商振兴乡村提升工程:在区农村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开展电子商务两中心一站点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已建成站点10个,覆盖全乡所有行政村,线上依托‘邮掌柜’系统,线下借助邮政农村窗口资源等实体渠道及物流配送渠道,让广大农村居民体验和享受到‘购物不出村、销售不出村、生活不出村、金融不出村、寄递不出村、创业不出村’的生产、生活便利。

(三)就业创业类

15.技工大省技能培训工程:技能脱贫培训已完成;5名新技工系统培养已完成。

16.就业扶持工程:开展就业培训班6次:就业技能培训1次、岗前就业培训2次、技能提升培训1次、就业创业培训1次、技能脱贫培训1次,共计240余人参加,其中有35人通过培训找到工作

(四)社会保障类

17.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截止目前,我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为28963人,参保率达到100%,办理慢性病证232人次,信息更正90人次,出具意外伤害证明60人次。

18.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年应参保任务数为13600人,截止目前14564人,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19.医疗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工程:加强政策宣传,营造实施医疗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工程良好工作、社会环境,提升群众知晓度、满意度。

20.妇幼健康、计生特扶和职业病防治:乡卫计办承担的妇幼健康工作为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简称“国免”),2020年度我乡目标任务数共147对夫妻,截至目前已全部完成,完成率100%;2020年度我乡无新增特扶人员。全年我乡计生特扶资金已全部发放到位,在节假日,对所有特扶家庭开展了三次节日慰问。

21.城乡医疗救助:认真做好2020年度宣城市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的宣传和落实工作,积极为低收入重病患者申报医疗救助。

22.智慧医疗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医生2020年已全部签约,共计11097人享受,做到全覆盖。

(五)教育文化类

23.公共文化场馆开放:文化站继续坚持每天不低于8小时、每周不低于40个小时的开放制度,图书阅览室、留守儿童阅览室、电子信息阅览室月平均接待达410人次。全年举办各类培训班10余次。

24.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各村农家书屋确保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天,对农家书屋进行维护管养,开展“农家书屋”检查4次,针对检查中发现的诸多问题要求各村负责人和农家书屋管理员积极整改。组织送戏下乡10场,放映公益电影120场,举办文艺演出7次,组织体育活动3次,极大的丰富了我乡居民的文化生活。

(六)其他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类

25.秸秆综合利用提升工程:建立完善秸秆禁烧乡村两级包保人制度,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同时严肃纪律、严格考核、严明奖惩,确保我乡每百万亩农作物秸秆焚烧无火点。

26.农产品食品安全工程:建立我乡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体系,截至目前我乡已完成农产品检测550个;畜产品检测290个。开展有关食品安全讲座9次,加强政策宣传,普及安全知识,提高群众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