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经济学实训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6 15:58:0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经济学实训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经济学实训总结

篇(1)

案例教学又称案例研究,是一种有效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运用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法。由于该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把现实中的问题带到课堂,把枯燥的理论阐述变成解决问题的研究讨论,把教师的单向讲授变成师生间的教学相长,把个人解读变成集思广益,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全方位思考、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已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医学、法学、经济、工程技术等领域的教学与实践。

(二)工程经济学课程开展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必要性

工程经济学教学目标是理解经济学基本概念,会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做基本经济判断。掌握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工程项目在各种经济政策环境下的经济评价。以往的工程经济课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薄弱,理论教学结束以后通常没有设置专门的实践环节。学生缺少体验实际工程项目的过程,得不到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很难全面系统地理解工程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程实践中。学生只有在获取经济评价基本理论知识后进行实践,即通过经济评价实训环节,进行真实演练,才能真正掌握对不同类型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这样,学生在学校时就可具备适应社会所必要的心理素质和知识结构,获得综合职业素养培养与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将学校所学的基本理论与工作生活的实际应用无缝对接,让高职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就能适应并胜任岗位要求。另外,工程经济学是高职工程管理专业和工程造价专业开设的为数不多的经济类课程,还要承担起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哲学思维和经济效益观念的重任。经济方面的理论观点和话题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标准答案,存在很大的争议性,提倡百家争鸣。这就要求教师在经济类课程的教学中不搞一言堂,应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自由发言。鉴于上述原因,在工程经济学课程中推行案例教学和开展实训环节势在必行。

高职工程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和实训环节的组织与实施

工程经济学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及实训环节,是对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经济问题及对工程项目客观、真实的情形进行调查、收集和加工,整理成满足教学目标的案例和实训项目展开的。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通过思考、讨论、查找资料、动手演练,阐述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方法,最后经归纳总结,全面系统理解基本理论,掌握工程经济分析的全过程。

(一)教学案例与实训课题的选择与制作

案例教学以典型案例为教学工具,实训环节以工程项目资料为演练对象。开展案例教学和实训演练之前,先依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分析对象、收集相关资料,根据教学目标将资料编制成工程经济评价案例及实训任务书。案例与课题的选择与设计要满足以下要求。代表性(典型性)工程经济案例应当能代表某种性质或类别的工程项目,具有同类项目的共性,能实现某个教学目标。一个恰当的案例,不仅应当有利于学生理解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还应当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分析解决现实中遇到的类似问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度的仿真性案例的内容(包括附图、附表)要基本真实或接近客观实际。所给的信息或资料是隐含的、比较零乱的。这样,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增加学习的乐趣,增强观察、分析和判别信息真假虚实的能力。同时,案例的内容应尽可能地有探讨的余地,否则,学生会觉得太简单无趣,不值得思考。若教师有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研究以及工程项目经济决策等实践工作的机会,在保护好服务单位信息的基础上,可以将实际项目资料整理、修改,制作成教学案例或实训课题。综合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前期的理论模块学习时,各章节知识点往往比较零散无序且不够全面系统。这就需要通过后期的实践应用模块对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将其融合成有关联的、系统的知识。因此,案例和课题应当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时效性经济评价与国家现行的法律、行业规范、经济政策等紧密结合。这就要求所选择的案例应当与时俱进,根据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化不断更新,以反映最新的政策、规范和制度。

篇(2)

一、高职高专传统“理论灌输”教学模式的缺陷

在中国受教育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接受的大部分是“理论灌输”教学。似乎掌握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和老师所讲授的基本方法,就找到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可事实上,很多学生毕业走出校门后就会发现,在学校所获得的“灵丹妙药”在实际工作中,并不能包治百病,甚至派不上用场。事实表明,许多在校时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到工作岗位上却表现平平,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胜任工作。

是这些公式、原理有错吗?当然不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基本公式、原理和基本方法的使用有很严格的前提假设。而实际的工作环境却很复杂,已知的信息、资料往往不真实、不完整,很难完全获得如书中所假设的条件。若学生们在学校只是被动地接受来自教材和老师们灌输的公式、原理和方法,到实际工作生活中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对这些公式、原理进行灵活地变通运用,就会产生“学校里学的理论知识无用”的想法。这种现象虽然与经验的积累有关,但也暴露出高职高专传统单一的、陈旧的教学模式与其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传统的重概念意义,轻方法策略;重理论讲解,轻实践演练;重教师主导,轻学生参与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模式已严重阻碍了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实现,应该寻找更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

二、高职高专《工程经济学》开展案例与实训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什么是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又称案例研究,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启发式问答法”。1870年由当时哈佛法学院院长克利斯托夫·朗戴尔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革的基础上创立的,是一种有效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运用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法。由于本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把现实中的问题带到课堂,把枯燥的理论阐述变成解决问题的研究讨论,把教师的单向讲授变成师生间的教学相长,把个人解读变成集思广益,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全方位思考、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广泛运用于教育、医学、法学、经济、工程技术等领域的教学与实践。

2、《工程经济学》开展案例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必要性

《工程经济学》是一门以工程为依托、以经济基本理论为基础,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理解经济学基本概念,让学生会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做基本经济判断,掌握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工程项目在各种经济政策环境下的经济评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本课程,若没有学生的“躬行”,教师课讲得再生动有趣,学生脑中理论灌输得再多,到实际工作生活中还是无计可施。以往的工程经济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薄弱,理论教学结束以后通常没有专门设置实践环节。学生缺少体验实际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过程,得不到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很难全面系统地理解工程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程实践中。学生们只有在获取经济评价基本理论知识后参与“躬行”,即通过经济评价实训环节,进行真枪实弹的演练,才能真正对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进行经济评价,才能使学生在校时就具备适应社会所必要的心理素质和知识结构,获得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与职业技能的培训,实现将学校所学的基本理论与工作生活的实际应用无缝对接,让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就能适应并胜任岗位要求。

再者,《工程经济学》是高职高专工程管理专业和工程造价专业开设的为数不多的经济类课程,自然还要承担起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哲学思维和经济效益观念的重任。经济方面的理论观点和话题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标准答案,存在很大的争议性,提倡百家争鸣。这就要求教师在经济类课程的教学中不宜一言堂,而应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自由发言。

鉴于上述原因,在《工程经济学》课程中推行案例教学和开展实训环节势在必行,以弥补理论灌输教学的不足。

三、《工程经济学》案例与实训教学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工程经济学》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及实训环节,是对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经济问题及对工程项目客观、真实的情形进行调查、收集和加工,整理成满足教学目标的案例和实训项目展开的。学生们运用已掌握的经济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通过思考、讨论、查找资料、动手演练,阐述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方法,最后经归纳总结,全面系统理解基本理论,掌握工程经济分析的全过程。

1、教学案例与实训课题的选择与制作

案例教学以典型案例为教学工具,实训环节以工程项目资料为演练对象。开展案例教学和实训演练之前,先依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分析对象、收集相关资料,根据教学目标将资料编制成工程经济评价案例及实训任务书。案例与课题的选择与设计要满足以下要求。

篇(3)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基本情况

西方经济学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总结。改革开放后,我国资源配置方式逐步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西方经济学也开始引入中国,并开启了西方经济学中国化的过程。在我国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地位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分为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稀缺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西方经济学课程具有以下特点:理论体系庞大,概念抽象,晦涩难懂;前提假设条件严苛,理论性强,实践应用性较弱;数理性强,对数理知识的要求较高;函数图形多,经济模型复杂难懂。

二、学情分析

民办院校存在多方面的弱势:与公办院校相比在软硬件方面有较大差距;社会对民办院校存在偏见;民办高校学费比公办高校高三倍左右等等。这些弱势导致民办高校在高考生中缺乏吸引力。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招收的一般是本二批次的学生,但过本二线20分以上的考生一般不会选择民办高校,所以民办高校能招到的只能是刚好过线的考生。这部分考生能达到招生计划的六成左右,剩余四成需要降分录取,每年降分的幅度一般是线下10分左右。因此,民办高校学生普遍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特别是数学和英语等公共课比较薄弱。而西方经济学课程数理性很强,经济模型都是以函数图形的形式呈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困难重重,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很多学生遇到困难后出现厌学情绪,随后选择放弃学习。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优点,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比较强。

三、当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困境

(一)课时紧张,案例教学使用较少

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和宏观两部分,大一下学期开设微观经济学,大二上学期开设宏观经济学。由于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每学期一般都有实训实验周,所以教学周只有16周,每周3课时,微观和宏观总课时都是48课时。而在公办本科院校,这两门课程的总课时都是64课时。所以我们的课时非常紧张,而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多,理论体系庞大,由于课程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的讲授要花去大量的时间,进行案例分析的时间少之又少。如果没有把基础知识讲明白,一味强调要增加实际案例分析,会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案例,无法用专业知识专业眼光来分析案例,案例分析的意义将不复存在。所以教师存在两难境地:如果花较多时间在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上,留给案例分析和经济热点讨论的时间就会被压缩;如果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增加实际案例讨论的时间,又导致理论讲授时间不足,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不够透彻,难以用专业经济学知识来分析案例。

(二)课程抽象,前提假设严格,实用性不强

2019年4月,哈弗大学著名经济学家格里高利曼昆宣布不再讲授经济学原理(即西方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但也并非一边倒的褒奖,很多学生和业内人士对这门课提出过意见,甚至抨击:“学了一遍经济学,依然无法真正理解真实经济体如何运行”;“理性经济人、完全竞争、完全信息等前提假设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似乎完全不适用”;“复杂而庞大的经济系统,往往直接被教材上的几个方程简要带过。”国内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那么,西方经济学课程是否还能为中国当前及未来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及创新服务呢?

(三)考核方式不合理,无法起到激励作用

闽南理工学院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考核构成比例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中考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成绩占总成绩的50%。由于是大班教学,每个课堂人数一般是80人左右,教室里的座位几乎都会被坐满。期中考试采取随堂考方式,每个学生紧挨着坐,监考老师也只有任课老师一人。这导致期中考抄袭率高,考试成绩水分很高,期中考平均分达到了90分左右,考试结果严重失真。而由于期中考成绩高,期末考所占比重又较低,导致学生对期末考不重视。例如,一个平时表现一般的同学,期中考90分,平时分80分,按比例加权后,期末考只需考36分,总分就可以达到60分。这样的考核方式无法起到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作用,只会促使学生投机取巧,引起信息经济学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四)学生学习积极性低,部分同学存在厌学情绪

西方经济学课程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和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而我们大部分学生数学底子不好,逻辑推理能力也比较薄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困难重重,很多学生碰到困难干脆就放弃了学习。而且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实践活动很多,特别是大一学生。按学校规定,大一要上晚自习,但是过多的学生活动占用了大量的晚自习时间,导致学生无法利用晚自习时间巩固白天课堂所学知识。同时西方经济学每次课间隔时间较长,上新课时,很多学生已经忘了上次课所学知识,以致知识碎片化越发严重,学生难以构建西方经济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四、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一)精简理论,主次分明,增加案例教学

由于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所以在课时的安排上不可能增加理论课的课时,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会继续保持48课时不变,甚至将来可能还会减少理论课课时。所以在讲授过程中无需做到面面俱到,而要在把握总体理论框架的前提下,做到有主有次、详略得当,抓重点有条理地进行讲授。由于课程理论体系庞大,这就需要教师有选择地进行精简。根据课程体系结构,生产要素市场、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开放经济学,这几章内容可以放弃课堂讲授,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自学,与老师保持沟通。消费者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不确定性和风险、不完全竞争市场、失业和通货膨胀这些章节可以选择简略地讲授。剩余章节作为重点讲授。讲授过程中,教师要力争花最少的时间把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讲明白讲透彻,要进行系统化的讲授,把握逻辑性和条理性,提高讲授效率,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巨大的考验。有些教师建议拿出某些章节让学生轮流来讲授,这可以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也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但是这不适合民办本科高校。由于本课程理论的系统性和复杂性,我们的学生很难讲明白,最后不仅把宝贵的课时给消耗掉了,而且讲课的学生和听课的学生都没有把理论知识和理论体系搞明白。所以就本门课程来说,传统的教师讲授法还是至关重要的。案例分析及经济热点讨论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并在学生讨论后进行总结点评。案例分析能使学生加强对理论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分析经济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一举两得,并能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增加经济学综合仿真实训教学

经济学综合仿真实训,是针对经济学专业教学特点而设计,旨在创造一个接近现实经济的教学实践模拟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由于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具有理论体系庞大、数理性强、概念抽象等特点,学生难以运用专业的经济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训,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整个经济社会的运行流程,并能有意识地搜集和分析各项经济数据,通过数据分析验证经济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本实训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宏观和微观经济运营过程,营造真实的经济环境,让学生体会现实中的厂商、政府和消费者之间经济行为。本实训集实战性、操作性、体验式于一体,通过情景模拟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微观经济运行与宏观经济调控。闽南理工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工程专业在2019年上半年的认识实训中首次进行了宏微观经济学综合仿真实训,此次实训主体是2018级的大一新生。这批学生刚学完微观经济学,还没有学宏观经济学,所以实训效果欠佳。建议等微观和宏观经济学都学完后,经管类所有专业开设为期一周的经济学综合仿真实训,以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改革考核方式,设置期末考最低达标线

篇(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独立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案例教学

《西方经济学》是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能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这一教学目标,应用型独立院校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应有所突破和创新,体现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想。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

1.内容的系统性

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理论体系庞大且逻辑严密,体现出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微观经济学以价格理论为核心,主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反对政府干预,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效用论、生产论、成本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论、市场失灵等。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决定为核心,主张政府对经济进行适当干预,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总需求和总供给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等。

2.理论的抽象性

西方经济学的抽象性主要体现在其将现实中出现的经济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进而高度抽象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济规律或数学模型,并通过这些经济规律或数据模型又能够将数字结果概括为专业的经济语言。比如弹性、边际效用、边际替代率等概念,学生在学习中很难理解其含义且容易混淆;此外,许多理论离现实生活比较远,如寡头垄断理论,在现实中很难找到合适的案例来解释,这就使得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缺乏深度。

3.研究方法的数学化

西方经济学以实证分析为主,大量运用数学推理与数学模型来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将变量所影响的关系用几何或曲线的形式进行描绘。例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价格模型、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成本理论等;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等等。大量的公式或图表使教学过程显得相对枯燥呆板,学生很容易产生畏学情绪,从而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应用型独立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时间紧迫

对于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一般要求一学期完成西方经济学的全部教学内容,这就使得该课程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常常发生矛盾。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一般都在12章左右,为了完成教学计划,通常平均每5个学时要完成一章的内容,而学生在5个学时的时间里真正消化吸收每一章的内容是非常困难的。并且前面的内容没有掌握好,后面的就听不懂,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2.学生整体质量相对较差

与重点院校相比,独立学院学生学习自觉性和自控力不强,对大学生活更容易感到迷茫。文化基础薄弱,加上缺乏饱满的学习热情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得他们经常上课迟到、课堂不专心、课后不进行复习和预习。虽然部分学生学习非常刻苦,但是他们的自学能力相对较差,缺乏独立思考、认真钻研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果也是不尽人意。此外,西方经济学课程理论性较强,很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对本门课程的兴趣。

3.实践教学环节不足

目前,大部分独立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仍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了讲完教材上的内容常常需要赶进度,这就使得实践教学环节被忽略,即使安排了实践环节,通常也就是案例讲解和假期实训两种形式。尤其是假期实训,学生们缺乏有效和严谨的组织,缺乏教师的指导和严格的考核机制,往往到最后学生在网上下载实训报告,稍作修改便上交学校以完成课程任务,使得实践教学环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4.缺乏互动和沟通

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但目前来看,师生在教学上缺乏互动和沟通的现象普遍存在。大部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仅限于课堂和课间,课下时间沟通较少。从教师方面来说,许多教师课堂上只公布自己的电子邮箱,电话、QQ等联系方式却不公开,使得学生缺少沟通渠道。而学生方面,独立院校学生性格上虽然积极开朗,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差、学习积极性较弱,使得其在面临教学问题时很难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

三、应用型独立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路径

1.改革教学内容,奠定能力培养基础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教师应该结合经管类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内容,突出适用性和应用性。如财务管理及会计专业在授课过程中要将微观部分的均衡价格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等作为重点;国际贸易专业应将宏观部分作为重点,着重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尤其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和国际贸易的影响等;市场营销专业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微观部分的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市场理论等内容,了解市场价格的决定及消费者的心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本专业所学知识。

2.推行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受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的限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门课程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的重点内容。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选取切合实际的案例将经济学的理论学习和现实生活相结合,使经济学的学习变得具体形象和生动,从而大大改善学生上课分心、缺乏兴趣的现状。比如,在讲均衡价格这一章时,涉及影响供求的因素,均衡价格的决定及其变动趋势,内容较为复杂,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选取一些平时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作为切入点,如引用公园门票的案例,将有利于学生对价格机制的形成有较好的理解,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除假期实训外,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开展社会调查。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安排学生带着问题到企业、市场等展开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比如对于均衡价格理论中需求理论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早餐种类及价格对同学们的影响。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思考怎么观察、怎么提问、怎么撰写等环节有效地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此外,可以组织课堂讨论。采用讨论式教学,教师必须注意选好话题、组织讨论和总结点评三个关键性环节。

4.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结合独立院校学生的性格特点,教师要创新与学生交流的方式。比如建立班级讨论学习QQ群,作为师生课后交流的平台,教师把自己的课件、习题等资料共享,方便学生进行课下学习。通过QQ、电子邮件、微博等工具,教师可以及时对学生在课下作业、预习、复习等环节遇到的困难进行帮助,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能够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教学效果。(作者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俊娥.应用型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改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080-02

一、“高等代数”课程教学改革的紧迫性

《高等代数》是数学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很多后续课程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地位不言而喻。学生进入大学数学专业的学习,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生必须尽快转变思想,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认知;这门课程作为后期课程的先修课程,将为后续课程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必须牢固掌握,作用相当重要。而独立学院《高等代数》的开设大多是照搬其他成熟高等院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由于其生源的特殊性,与一般的本科院校是有一定差距的,其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教学质量必将受到一定的影响,进行高等代数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高等代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

为了培养具有实践经验、专业技能的实用新型应用人才,理工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决定开展以数学专业高等代数为依托的教学改革,我系自09级开始进行专业应用技能实训,目前已经取得一定得实效。学生的专业技能大幅提升,就业率显著增加。实训的目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期主要是以高等代数课程为例),联系实际,进行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金融领域初步涉入的了解及深化。

三、独立学院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院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和经验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人才培养方案,数学专业首先从研究方向上分为:数学教育与金融数学两个方向,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知识面,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经济学方法,对金融问题、数学数据进行专业的分析和处理,解决生活及经济领域的相关实践问题,具备在企业、金融相关部门工作的高级别应用型人才,或具备在教育部门从事数学教育、管理的合格师资。因此,对于数学教学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注重理论的学习和讲解,同时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力地开展实训教学。

数学专业实训教学围绕人才培养的专业目标而开展,以高等代数课程为依托进行专业应用技能实训培养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根据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良好的数学素养、高尚的职业道德、业务过硬、适应能力好的数学金融类高级复合型人才,进行专业的受训。

与一般本科院校的不同之处,独立学院数学专业以培养数学兼金融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依然是分为两个方向:数学基础和金融技能,数学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以应用严谨的数学思维来解决实际生活和经济学中的问题。在数学教学实训过程中,必须注意其他能力的培养,如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运用能力等,它们都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所需要的“一般能力”。金融技能主要是指对数学经济学知识的应用的专业技能,例如具备宏观经济基本判断能力、掌握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熟悉计算机信息系统与技术、数据处理和财务等方面的技能。

四、以高等代数课程为依托的应用技能实训教学改革的思路及内容

1.改革过去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教学,制定高规格的实训教学计划。为了改变原有实训计划,我们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为宗旨,广泛开展社会调研调查,走到企业、教育职能部门及学校中去,听取用人单位对于一线人才的需求,聘请专业人士作为顾问,制定实训方案。学生一定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技能和创新思维模式为导向、以高等代数课程为依托进行实训教学计划的制定,既要突出人才的针对性和应用性,更要将文化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在其中。理论联系实际不是一句空话,一定要真正做到,高等代数作为基础课程,如何将其有效地和相关的金融及经济学应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于数学课程实用性的理解,意义重大。

2.改革过去以知识继承为主的人才培养观念,制定可持续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独立学院过去的老路都是参照母校的教学方式方法,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从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应用,这是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也是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崭新的人才观,制定可持续人才培养观念,真正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人才是被视为现代管理中的第一资源,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本着每一个学生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的理念来培养和制定实训计划,在学习和工作中,发现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寻找每一个学生的一技之长,有针对性地培养可持续应用型人才。

3.改革实训教学模式,建立新型实训教学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将实践实训能力放在一个重要的位子上。以高等代数课程为例,我们在教学中将教师作为主体,老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灌输知识的后果是,学生渐渐对课程失去了兴趣,更何谈应用。在新型的实训教学模式中,必须启发学生、科学引导学生,教学过程以案例式教学、模拟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为主,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开拓思维,创新应用,学生真正掌握了探索式学习方法,化被动为主动,自己积极寻找高等代数课程与其他课程、经济金融类应用的关联,真正思考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4.应用技能实训改革的具体方式和内容。经过多年的探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训教学模式,笔者在此进行总结,以供其他各专业参考。以下为具体的方式和内容,通过不少于两个月的实践,数学教育实训或金融在岗实训,形成如下的数学专业应用技能实训论文(设计)。提交的实训论文应为两个月实践的全部内容,根据往届学生形成的论文一般至少在100页以上。

(1)课件制作。完成至少包含3章初高中课程或高等代数的电子课件制作,任选一门,选定具体的三章内容制作ppt课件,要求文字、图形、公式、声音都能完美地组合在一起。

(2)数学建模。首先自行拟定题目,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数学问题,概括地讲,就是将高等代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分析、求解,它是数学作为基础科学、基础工具的体现。通过自己的努力形成最终的建模论文,必须符合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格式,要具体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相应的程序放在附件之中。

(3)初高中数学课程调查。首先所选择的内容必须是建立在高等代数课程相关的内容上,完成1份关于陕西省或西安市某学校的调查报告,对该校的数学课程,以高等代数为例,进行详细的探索性调查研究,要求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进行,不得胡乱编造,问卷须在附件中。

(4)高等代数课程教案。数学类课程教案,就高等代数具体的一堂课形成最终的讲稿、教案(毕业设计),按照一般教案的具体书写结构:①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②教学重点与难点;③教学内容与注意点;④教学方式;⑤教学课时;⑥作业布置等。

(5)金融顶岗实训报告。完成1份关于陕西省或西安市某银行、金融机构或公司的金融调查报告,对该公司的管理运行进行详细的观察,实训报告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实训目的、实训内容、实训方式、时间、体会等。

实训论文的完成必须是在指导老师的实时监督下进行,每周至少与实训学校、教育机构或公司取得联系,询问实训进展。理工系数学专业目前已经建成三个校外实训基地,学生也可以去学校联系的实训基地进行统一的实训安排,统一监管。

理工系数学专业一直在努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实训效果,最近正在筹划在校内建立仿真教学环境,模仿公司或者学校的环境,让学生实际接触到学校的实际运作模式,收集其他优秀学校老师的教案、讲稿,供学生实践学习。或者让学生在仿真的企业环境中,例如模拟公司对外交流窗口,真正接触业务,建立实时角色扮演,这样就能够真正适应和熟悉公司的各项业务,符合独立学院学生“基础性”、“应用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吕学典.会计实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1):220-225.

[2]曾华源.社会工作实习教学原理及实务[M].台北: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12.

[3]张新民.面向知识经济的高等职业教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4]庄瓦金.三十年来中国《高等代数》教材(教学)之管见[J].数学教育学报,2009,(03).

[5]周伟光,郭广泉.对高师高等代数课程改革的初步探讨[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06).

[6]侯维民.从数学方法论看高等代数与中学数学的多种联系[J].数学教育学报,2003,(03).

[7]张奠宙,王昆扬.面向21世纪“高师教学改革计划”数学课题组结题会议纪要[J].数学教育学报,2001,(03).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1以学生为导向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学生自身的需求

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必须以学生为导向进行改革。现在大部分西方经济学教学任采取灌输式的方法,学生只是一味的死记硬背,虽说能掌握理论知识,却不能使学生很好地运用学到的知识。我们应该注重学生自身的需求,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要求西方经济学教学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学生在独立思考过程中激发出无限潜能的目的。

1.2提高西方经济学教育水平的需要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不断完善,企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前僵硬的、保守的会计方式,已经无法追上时代的步伐。我国西方经济学教育水平继续提高,实现西方经济学教育水平在基础理论、执行程序等方面的巨大改变,将企业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其利益进行分析讲解。

2以学生为导向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2.1提高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师的水平的方法

就目前而言,有许多高校西方经济学专业会计师跟不上社会的进步,不能及时更新所学知识,西方经济学教师之中那些取得教师资格、参与企业工作的并不多,那么要求他们培养出大批综合性西方经济学会计师更是难上加难。

这就需要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高校西方经济学会计教师,才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西方经济学学员。那么,作为学校,应该主动联系主管会计的当地财政部门组织西方经济学教师参加西方经济学专业技能培训,依据各项新会计准则的制定背景、理论基础、操作指南,并结合相关案例,将西方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西方经济学教师的能力。或者招聘一些优秀的具有扎实西方经济学基础的企业会计师,参与到西方经济会计教学之中。

收集模拟教学资料采用会计模拟教学思路。西方经济学教师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实际情况自己设计西方经济学教学资料,或由校企合作直接从企业获取实训资料。可以教给西方经济学学员基础的知识,也可以联系实际,使学生掌握各项操作基础。西方经济学教师积极组织西方经济学课教学,学生参与其中,在模拟操作过程中教给学生各种西方经济学有用的东西,从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装订凭证,到登记日记账、明细分类账等具体账簿,再到编制报表,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许多小组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进行演练,经过多次的分项目练习后,再进行综合的模拟。通过一系列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2.2尝试各种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

西方经济学注重务实性,它需要我们在进行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时尝试各种教学方法。首先,依据学生需求,结合就业需要,进行西方经济学内容的调整,使单一静态的期末考试变为复合动态的检测。其次,利用现代化各种教学手段和各种现代化的装备,从而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率。建立与完善多媒体电教演示教学体系,装配会计电算化教学实验机房,安装适应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会计软件。教师也可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公司获取实践工作中的资料数据,获得实训资料,更好地教给学生。

2.3注重西方经济学学生的职业道德能力和专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向学生需求倾斜,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进一步保证西方经济学适应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就业需要,然而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都是十分完美的,所以必须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

(1)注重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不做假账的会计职业道德观。这就需要会计学生不仅要不断努力学习国家制定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以及本职业的技术,提高从业执法水平外,还要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和敬业精神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2)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西方经济学教师在教西方经济学知识时应该由理论联系到实际,才能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处理事情,此外西方经济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着重点。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传授理论知识,并结合一定的案例,从实际出发做出正确的决策,让会计人员明白有些东西是可以自己做主决定,但是有些事情必须按照规定办事,不能逾越。

3总结

在国家全面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改革背景下,西方经济教学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才能满足学生就业等需求,本文就以学生为导向的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剖析,希望能提供一些有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武斐婕.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25):151-153.

[2] 徐敏丽,杨帆.以"学生为中心"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10(15):167-168.

[3] 付秀芸. 逆向教学设计在发展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04(15).

篇(7)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国际经济与贸易在学科划分上属于应用经济学学科。在专业方向上可分为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国际物流等,设想开设该专业之初主要方向以商务贸易为主,待专业逐步发展后增加经济管理方向。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1.1 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是研究其他要素的前提,它是依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和要求而确定的。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立足东莞,服务广东,面向华南,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具体可以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来界定。从知识方面,培养学生掌握国内外经济管理理论与经济形势动态,具备良好的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保险学、管理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单证实务、跟单、报关报检等相关学科知识;从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国际商事活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行的国际法规与惯例,以及中国相关的政策法规;熟练掌握外语、电脑技术和其他经济贸易分析工具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从素质方面,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守法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品质与情操。

1.2 专业定位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中型企业的国际业务主管、大中型企业的国际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货代员、报关员等各外贸有关的岗位,以及政府有关外贸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中等、高等专科学校及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等。应熟悉整个外贸体系和相关的外贸理论,熟悉国内外商务法律、法规、制度及相关法律规范,具有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与熟练运用英语、计算机的能力等。

1.3 专业培养的切入点

专业培养主要通过有效地执行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使用多种的教学组织形式,如校企合作、开展质量工程项目研究、建立教学示范中心和设立实践教学基地等,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开展实践教学为切入点,从上述多方面着手探索出一条能培养出适应新形势需要的专业人才之路。

2 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途径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包括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环节等,其中,课程体系是核心。在课程设置上采用模块教学,注重前后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过细或过粗地设置课程,避免重复讲授或知识脱节的情况发生。将全部教学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组选课、专业任选课、专项实践和其他实践等8个模块。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了基础够宽、理论够用、重视应用等特点,培养应用型高素质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

2.2 完善课程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21世纪对各类高级人才的要求,需要调整或者增设一些新的课程,根据培养目标需要调整教学计划、调整课程组群和课时分配比例,课程设置要加强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外贸单证实务、国际结算、报关实务等主干课程建设;其他学科基础理论课包括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统计学、经济法等仍为必修课。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力图突出专业实务课程的设置和建设。

2.3 实训教学条件建设

加大投入,对现有的校内实训中心进行完善和升级。坚持“面向基地、双赢合作”理念,深化和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在现有的校内外实训室、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建设符合人才培养标准的国际贸易岗位模拟实训室、国际贸易专用教室及校外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校内实训、顶岗实习和教师顶岗实践、横向课题及专业技能研发、教学案例收集的需要。

2.4 师资队伍建设

古语有讲“名师出高徒”,突出了教师在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师资队伍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到2015年,本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专任教师达到 15人;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力争达到95%;具有副教授职称以上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90%。每年有计划从企业、公司引进具有经济师及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从高校引进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争取3年内能引进1~2名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从而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等方面形成合理的教师队伍。

2.5 专业群建设具体目标

根据东莞经济现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升本之后我们提出了专业群建设的总体方案和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向东莞企业输送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毕业生职业能力与职业岗位要求的“零距离”为目标,围绕外贸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群,以“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为原则,整合现有专业,构建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核心,以商务管理、国际物流管理和商务英语等专业为支撑的外贸专业群。

3 总结

综上所述,根据我院身处东莞这个特殊的经济地域上的特点以及自身的外贸教育资源优势与特色,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倡导以“双主体”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外贸专业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职业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达到外贸规范要求,具有外贸、商务管理、外语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外贸人才,以满足社会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篇(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资产无风险收益率的不断下行,对于企业或者个人而言,资产(或财富)管理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痛点”。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专业化程度也将逐步提高。高校作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准确定位本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规格及提炼本专业应具备的核心能力要求、制定并落实相应培养过程,将成为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不断成长的关键。本文将以广西科技大学为例,探讨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定位及其实现路径,以期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广西科技大学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依托于柳州市政府和各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的董事会制度,实现校、市相融,产、学、研紧密结合,形成了“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学校的定位就是为柳州地方经济和广西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柳州市是广西工业经济中心,其工业产值达到广西区的四分之一,广西科技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将近三分之一服务于柳州市中小企业,有近三分之二在广西区内就业。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一般从基础的会计核算起步,逐步走上财务分析、项目筹资方案设计与评估及财务战略的制定,一批毕业生逐步成为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

因此,广西科技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系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及财务管理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可在大中型企业从事财务分析、筹资项目策划、项目评估和风险管理及财务战略决策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中小企事业单位负责全面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

基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广西科技大学提出了如下的核心能力要求:其一,具备较强的企业财务分析能力,能够对一个企业的综合运营情况做出评价,为决策提供参考;其二,具备较强的筹资项目策划、项目评估及风险管理能力,能够较完整地运作一个项目;其三,具备一定的财务战略决策能力,能够根据企业面临的宏、微观经济、金融环境,制定、实施并调整企业财务战略;其四,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及适宜软件的运用能力。能够用英语获取专业知识并可以熟练使用财务、会计软件和办公软件。

以上专业核心能力建立在知识要求和素质要求基础之上,因此我们提出了基本的知识要求:一是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二是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体系,了解财务管理、金融W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熟悉国内外有关财务管理、金融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三是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经济、法律、国防和自然科学知识。素质要求:一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遵纪守法、诚信做人,吃苦耐劳,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三是具备不断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专业素养。四是具备一定的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的专业素养。

三、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实现路径

(一)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1.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财务管理专业构建反映“财管内核、财会结合、强化实践”理念的课程体系:一是开设了以反映财务管理专业核心内容的课程。即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跨国公司财务管理、资产评估、投资学、企业战略管理等。二是开设了与金融和会计充分结合的课程。金融方面,开设了货币银行学、投资学、现代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行为金融学等;会计方面,则开设了会计学原理、税法与税务筹划、经济法、中级财务会计等。三是开设了提高学生财务管理的实践、应用能力的课程。即会计核算基础实训、财务分析与决策实训、项目评估与风险控制实训、财务战略与企业竞争实训、产业经济与现代商贸跨专业综合实训等。

2.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实现路径与核心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一方面,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干,构造结构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将支撑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知识点讲深讲透,为构建专业核心能力蓄积知识基础;同时依托实训教学体系,将学生的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和优化实现路径,从而持续完善专业核心理论及实践课程体系,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与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的互动。

3.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以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切入点,重视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强化“课程实践、专业实践、行业实践”,从课程内、课程之间和专业层面三个维度强调实践教学的系统性,使得实践教育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互衔接、循序渐进,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体现在:“两个立足点+一个服务”。两个立足点:一是立足于应用型的界定(作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应该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的人才为目标,而不能局限于培养面向某一特定范围或满足某一层次需求的财务管理人员)。二是立足于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个服务是指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基础牢、知识宽、能力强”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本专业课程体系涵盖了管理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学科基础核心课程包括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现代金融市场、会计学原理、投资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了财务管理、财务分析、高级财务管理、资本运营、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等。如下页图1所示。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内容。我们设计了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由课程实验与综合模拟实验相结合、手工会计实验与计算机实验相融合、院内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锻炼相辅助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从多方位实现对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训的主要内容包括:

其一,会计核算基础。本课程群实训涵盖4门课程,包括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税法与税务筹划。实训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会计核算技能;进行实际账务综合业务处理的操作,锻炼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能够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使学生熟悉一个完整的业务处理,为进一步的财务分析打下基础。

其二,财务分析与决策。本课程群实训涵盖6门课程,包括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会计、资本运营、高级财务管理、投资学,目的是使学生从应用角度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上掌握企业资金状况分析及筹集资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式,使学生具有面对不同环境、不同企业特点能够利用该方面知识做好企业的资金分析,完成合理筹措资金、使用资金的工作。

其三,项目评估与风险控制。本课程群实训涵盖6门课程,包括资产评估、投资学、项目评估、财务风险管理、计算机财务系统设计。实训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企业特定资产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灵活分析、判断企业资产价值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来自实际的交易案例掌握资产价值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同时对项目投资决策进行全面技术经济论证,并进行风险评估,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对资产价值分析人才的迫切需求。

其四,专业综合实训:财务战略与企业竞争。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以下能力:决策能力及战略管理能力、理解市场导向基础上的战略管理与财务管理、统观全局的能力,体验担当企业高层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感受、理解公司各部门的行为对公司全局的影响、了解资金在公司的运作流程,以及资金分配的重要原则、学习重要的财务知识,包括了解和分析财务报表,培养生产规划、能力计划等整体规划的能力,学习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时间管理、信息处理、角色定位、团结协作等)。

四、总结

广西科技大学作为一个地方院校,理应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其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在中小企业负责全面的财务管理工作或者在大中型企业从事某方面的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包括财务分析能力、筹资项目策划、项目评估及风险管理能力、财务战略决策能力。财务管理专业理论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围@着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特别是要重视实践教学,遵循“干中学”的人才培养思路,强化实践培养过程。

篇(9)

关键词 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

一、前言

《经济学基础》(又称《西方经济学》或《经济学原理》)作为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我国各层次高等教育中具有广泛的教学基础,成为培养经济类专业人才不可或缺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但是,目前我国地方大专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未达到该课程的目标。下面,笔者从自身多年的教学出发,对目前地方大专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的现状及改进教学提出一些思考。

二、我国地方大专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的不足

1.课时安排不够,影响教学质量。经济学属于理论性很强的学科,《经济学基础》课程旨在传授经济学理论,通过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理论并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知识对社会政治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经济学基础》教学应当以使学生牢固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为核心。要想学好《经济学基础》这门课,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而其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生的基础比较差,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较弱,而《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程体系庞大、理论派系繁多、知识抽象难懂,因此,必须适当放慢教学进度,把课程内容讲细讲透,才能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从实际教学的情况来看,书本上的很多内容需要多次重复详细讲解才能使学生领悟,然而,当前我国大部分地方大专院校对《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为一个学期48个学时,这是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要求,相对地方大专院校来讲,要在48个课时内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很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就存在一定的困难了。实际情况是老师往往迫于课程时间安排的压力,追求进度,因此,某些内容重复详细讲解难以做到,学生就理解不够,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消化所学知识,就会渐渐的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就可想知了。

2.教材内容偏难,不利于学生自学。要学习好经济学,光靠老师上课讲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课后的学习消化。目前地方大专院校教学用的《经济学基础》教材的内容基本都是定义概念、数学公式、假设、模型以及结论,属于纯理论性的知识,高度抽象,晦涩难懂,这些对于基础较好的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讲自学已经有难度,而地方大专院校学生普遍基础较差,面对数学公式、推理等往往束手无策,无法自学,甚至老师讲过多遍的知识点都不能很好地在课后消化吸收,学习效果就打了折扣了,最后的结果是教学质量提不上去。

三、提高认识,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经济学基础》课程发展

1.提高认识。首先要认识到《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经济学基础理论并能很好的用来分析所遇到的经济与社会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经济学基础》教学中最要重的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只有掌握了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运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地方大专院校在制定经济类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时,应围绕《经济学基础》课程目标进行。首先是加大该课程的教学课时,将教学课时安排为64课时以上,有了时间教师就能较好的教课,把理论讲细、讲透。课程安排中,以56个课时内将课程知识讲授完毕,剩余课时用于开展教学实训、课题研讨或校外调查,培养学生以经济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其次,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打开经济学教学的新局面。可以适当给予教师授课一定程度的自由,在保证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允许教师适度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并适当的允许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自己的观点并与学生交流,加深学生和教师学习经济学的兴趣,也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样不仅使《经济学基础》教学质量得到保障,而且有利于地方大专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改革教学模式方法,积极拓展《经济学基础》教学视野,培养学生学习《经济学基础》的兴趣和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经济学,就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通常,现实中发生的事情总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在《经济学基础》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结合实际,把高度抽象的概念化成实际可捉摸的东西来讲。因此,应广泛运用案例教学、互动讨论、情景教学、启发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紧密结合我国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当前特定经济现象的介绍、分析将学生引入经济学的知识殿堂,有目的地将经济理论知识融入对当前经济现象的分析当中,引导学生主动去分析、解决经济问题,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授到供求理论时,可以结合2010年上半年我国出现的“蒜你狠”、“豆你玩”等物价非正常增长的经济现象,可以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行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作物减产导致供不应求价格飞涨还是游资炒作导致农产品飞涨或是还有其他原因呢,再由教师最后做全面的总结,通过这样的讨论式教学引入供求理论及相关知识,可以很好地拓展学生学习的视野,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另外,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整合网络、电视等媒体教学资源,比如在讲授完通货膨胀这一章节后,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期专门介绍我国当前物价形势的经济类电视节目,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和社会经济现象。

3.探讨开展实训拓展教学,切实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在教授基本经济理论知识之余,应积极探讨开展实训拓展教学。在这点上,需要院系给予支持,为教学班级提供创造条件。比如,在讲授厂商理论时,院系可以联系附近的一、两家企业,让学生了解企业的成本的构成、比例等情况,熟悉企业利润的构成等等。又比如,有条件的院系可以组织教学班级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调查所在地区经济某一领域的发展情况,等等。

四、结束语

经济学属于社会学科,经济学领域并不存在绝对的权威,笔者作为一名经济学教师,同时也是一名经济学学习者。知识是不断进步的,经济学也会不断进步,要使经济学教学打开新篇章,就应该鼓励适度创新,鼓励思考和探讨,鼓励交流思想,促进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进步。同时,鼓励创新,能使教师在年复一年的教学中不至于疲乏,也能感受到教学相长的乐趣,学生也会更加有兴趣,其结果必然提高教学效果,达到甚至超过预定课程教学目标。因此,《经济学基础》作为地方大专院校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要想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就要提高认识,创新教学,打开《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舒燕.刍议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2).

篇(10)

经济学两百多年的发展呈现给我们的是一整套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方法和工具,这是经济学应用能力培养的基础,即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路以及为其提供具体的实践方法。一般高校普遍存在实践经费与实训资源不足的问题,无法为所有同学提供经济理论的实践场所,导致学生对于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停留在课本知识层面,不能有效应用于实践。笔者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以及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和实习实训中发现,学生很难自主地发现经济问题,往往凭直觉和经验漫无目的地分析经济问题,不能采用准确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原理或理论。

一、《西方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及经济学思维方式是对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如何通过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来培养自己的经济学应用能力,对于经济类专业学生来说是一个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性的问题。《西方经济学》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力和经济学思维方式。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中,不但要凸显《西方经济学》作为学科理论基础的地位,更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模式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有效方式,它通过体验式学习,突破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空间的局限。通过对目前经管类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分析,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构建一个从专业知识到经济环境下创新创业的能动系统,必须构建与优化经济学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使上课变得轻松有趣,增加了老师的实战工作经验,培养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实验教学模式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参与度,更容易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除了提高学生经济学的应用能力外,还能提高其写作、口头表达、团队合作等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实验经济学的发展,为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式。美国高校以实验经济学研究成果为理论依据,引入经济学实验教学方法,弥补了传统授课式教学的不足。目前,尽管国内部分高校已成立经济学实验室,但真正将经济学实验模式运用于课程讲授中的较少,尤其是国内系统阐述经济学实验过程的文献更少,其更多只是对个别实验教学环节及片段的尝试。

目前,国内外关于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角度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微观角度的实验教学方式讨论以及实验教学过程完善三个方面:

(一)经济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徐华(2010)从观念的转变、设置实验课程体系、构建实验教学平台、实验教学管理以及建设师资队伍等方五个面,对经济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展开讨论。陈纪平(2012)基于就业能力培养视角,在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大学本科经济学专业教学,需要构建一个从专业知识到现实环境下创业的能力系统,必须构建并优化经济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梅虎等(2014)从综合能力培养的角度构建经济学实验教学体系,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是实验教学的重心。

(二)经济学实验教学方式的讨论

目前《西方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课堂小实验;第二,案例分析;第三,大型综合沙盘演练。关于前两种方式的文献研究较多,汪芳(2013)基于《西方经济学》课程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进行实验教学设计,提出了设置情景、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逻辑推演、验证假设、得出实验结果、运用实验结果的模式,将学生置身于模拟的经济环境中,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深刻理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蒙丹、姚书杰(2013)基于能力培养将《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目标设定为提高理论理解能力、增强理论运用能力、提升创新思维能力三个层次。舒燕(2015)总结目前国内高校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开设经济学实验,主要采用两种教学模式:第一,⑹笛榻萄ё魑课堂讲授的补充;第二,将《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整理、设计成若干个实验,以实验室中的实验为主。杨喻淇、李永波(2015)采用SMART原则改进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的开展方式,使学生能够目标明确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实验教学过程的完善

孙畅(2014)提出经济学实验课程设计应注重实验过程与程序,实验设计要简短明了,选择适当的报酬激励形式。刘辉(2015)指出了开展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实践教学方法不成熟,没有形成系统的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操作指导方法;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缺乏相配套的实验环节等。卢翠亭等(2016)提出要注重实验教学中的教材改革,科学地把握和处理教材,使之真正实现回归于现实生活,贴近生活和实际,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笔者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的经济学实验教学研究主要针对经济学这一学科体系,尚未有针对一门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设计完整的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对于实验教学方法的探讨,仍主要集中在案例教学与课堂实验两种简单的片断实验方式上,尚未对大型模拟沙盘实验这一微观和宏观经济综合实训实验展开讨论。

三、教学环节设计与改善

通过《西方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经济学应用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基于远程、并行、交互性要求,涉及诸多影响环节,主要包括:

(一)课程知识体系设置

高校应根据《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对实验大纲进行取舍,合理设计一系列实验任务与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改革

高校应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实验教学方法,详细设计案例、小实验的过程环节以及利用模拟沙盘实验进行综合演练。教学方法要与内容相匹配教学,通过案例研讨、课堂实验等片段小实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参与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在学生掌握一定经济理论的基础上,阶段性地进行系统化的经济沙盘演练,从微观经济到宏观经济,从居民、企业到政府,逐渐增加市场主体,逐步贴近现实,最后运用经济学理论进行综合沙盘演练。

(三)配套教材、平台建设

高校应开发《西方经济学》实验教学的配套教材,教材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融合实验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此外,还可以建设线上交流平台,实现与学生的远程交流。

(四)考核激励机制的设计

高校应考虑教、学之间的协作,增强“应用能力培养”指标的可度量性,激励教师的积极性,改变期末考试的考核制度,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充分调动教、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制度化的能力培养模式。

《西方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使改革的目标顺应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从而避免改革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阻力。

(作者单位为泰山学院)

篇(11)

二、实践教学的发展与困境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已有“黑板粉笔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人才培养和教学要求。在已有教学模式中,学生虽然掌握了许多理论知识,但是缺乏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难说其真正掌握了统计分析、预测和决策的方法。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应用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应注重方法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姜钰(2011)认为统计的实践教学体系涵盖了课堂上的案例教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实际问题的模拟实验、社会调查、毕业论文、校外实习等在内的整个过程[2]。李玉萍(2014)认为统计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由四个部分构成,分别是课堂上实践教学、课程的综合实践教学、校外的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3]。

有些应用型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构建适合本校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但实施效果并不显著,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实践教学体系缺乏完整性。实践教学体系在设置过程中应该考虑其设置项目的完整性、设置项目之间时间安排的合理性与连贯性、实践教学师资的配套性等。如果实践教学体系缺乏完整性,在实施过程中就会产生各种问题。如实践教学项目较少、项目之间存在重复或时间设置顺序错乱、师资不足导致有些实践课程不能正常开设。

(2)实践教学方式缺乏多元化。在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中,有些课程负责人可能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案例讲解或者在实验室带领学生进行实验的验证分析。实践教学缺乏针对周边或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缺乏以项目推动实践教学等方式,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动手操作能力差,缺乏从专业角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践教学财力、物力保障不足。实践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涉及专业化实验室,有些院系虽然有实践教学相应课程,但相应的配套实验室并没有建设完成或正常投入使用,这将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实践教学如果需要分析周边实际经济问题或社会问题、对外交流学习等,就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而如果相应的资金保障不足将影响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

(4)专业教师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全面。有些教师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对实践教学认识片面,认为实践教学即为验证性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将课本上的案例或练习让学生利用统计软件进行简单分析即为实践教学,而忽视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以项目推动实践教学、以校企合作推动实践教学,这将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在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要求遵循一定的原则。本文从应用型大学角度出发,分析应用统计学专业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1.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符合社会需求。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其体系设计应该考虑社会实际经济问题的解决,而不能仅停留于理论分析、理论验证等。

2.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差异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各个院校的应用统计学专业应该根据自身院校特点、所处位置、师资队伍等因素制定带有自身特色而非同质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3.实践教学活动的各环节应互相关联。在制定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开设实践教学的项目,而且要考虑各环节之间的关系,而不能将各环节看成彼此相互独立。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因素

1.课程实验教学

课程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视角,在专业课程核心课程中,可设置实践课程的包括统计学原理、应用回归分析、企业经营统计学、试验设计与方差分析、统计质量控制、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计量经济学、预测与决策、数据挖掘、数据分析与R软件等。在开设时间的设置上,统计学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要先于其他课程开设;应用回归分析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要先于计量经济学开设;试验设计与方差分析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要先于统计质量控制开设;数据挖掘、数据分析与R软件两门课程的实践环节可能会涉及其他课程知识,其实践环节开设在最后。在课程知识体系的关联上,应用回归分析与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可适当进行整合,将应用回归分析实践教学环节作为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的铺垫。试验设计与方差分析与统计质量控制实践教学环节可适当进行整合,将试验设计与方差分析实践教学环节作为统计质量控制实践教学环节的铺垫。在借助统计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思维的能力,增强分析问题能力。同时,实验教学老师需重视课程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分析技能,为了避免验证性实验教学,在开设实验课的过程中,可以考虑理论课与实践课分离。

2.综合实训教学

首先,学生对所学知识需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对所学知识进行融合。其次,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已掌握几种常用统计软件并能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最后,学生能根据分析结果撰写统计分析报告。因此,综合实训教学应开设在大三,并以项目课题、实际经济问题的解决为导向推动综合实训教学。在设置过程中,综合实训教学需进行模块化,同时,避免不同模块内容同质化,需要指导老师对综合实训教学项目的内容进行精心准备。综合实训教学包括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某一实际经济问题利用所学知识撰写调查分析报告,并在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对其成果进行汇报;指导老师组织学生参加统计建模大赛,在建模大赛的过程中,学生需将实际经济问题在一定条件下进行量化、设定分析指标、构建模型、搜集数据、统计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及经济问题背景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在上述两个基本模块基础之上,指导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衍生,并对综合实训效果进行总结并在后期加以改进。

3.社会实践

除了统计模拟实验室以外,学生还需要到真实的环境中,分析周边热点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社会实践项目是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其实现方式可以多样化,如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去企业调研、去其他院校交流或统计培训、参与校内外市场调查项目的调查与分析等。社会实践能够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定认识,这种认识不是停留在理论上,而是在社会生活中。同时,社会实践能够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热情,并根据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增强专业技能。

4.毕业实习

在大四时,组织学生去金融机构(含银行、证券、保险、投资机构等)、政府部门、大型企业的有关统计岗位实习,实习工作职责如下:

通过毕业实习,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密切学生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为学生即将开始的工作做好准备。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的保障

实践教学体系对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有着重要作用,但其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许多挑战。因此,为了保障实践教学体系得以顺利执行,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

积极研究实践教学问题,主动开发和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切实保证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切实做到工学结合,适当安排专业教师去统计局、调查公司等与专业相关单位去实践以保证课堂实践教学和社会实用结合,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二)完善统计实验室的使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