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教师职业的作用主要依托于教师师德的巨大感染力,也正因如此,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高尚的师德始终是人们热切关注的重点,也是教师们共同追求的目标所在。绝大多数的发达国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高度发展,也促使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上俨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此,对国外发达国家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概括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对进一步推动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势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个人多年从事教师工作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研究,对国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概括及其带给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启示进行粗浅的探讨,也希望通过阐述,能够为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国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概括
通过对相关参考文献的研究与实际案例的调查分析可以得知,无论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工作,都将教师职业赞誉为天下最光辉的职业。也正因如此,教师师德建设始终是各个国家的教育界最卖力“经营”的重要领域。其实发达国家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上已经取了十分骄人的成绩,正是我国需要好好学习的重要榜样。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这个问题上,可以说美国是最代表性的。因为,早在1986年,美国的乔治亚州教师协会就已经颁布了教师的专业伦理规范,随后各个州相继效仿。而在1941年,美国政府则是正式通过了《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内容,并于1941年、1952年相继进行了两次修改,直至1975年,全美教育协会又对《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整体结构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成为了美国教育界中最具影响力的执教行为规范,且一直沿用至今,并也成为了其他世界各国在制定教师职业道德准则上的重要范例。在亚洲,日本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也具有着其独特的见解与亮点,并得到了日本人民的高度重视。目前,日本教师所使用的师德规范,出自1952年日本教师联合大会通过的《伦理纲领》。而无论是对任何一个发达国家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情况进行分析,我们都不难发现,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中,国外都特别重视:教师的职业伦理规范、师德的结构层次、师生关系、教师职业道德养成,这几个方面的工作。而恰恰是对这几项工作的重视与发展,发达国家普遍拥有着较为完善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一)发达国家往往重视教师职业伦理规范的建设。而这一点我国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师团体协商委员会的相关规定就可得以验证。尤其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文件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其对教师的师德原则有着具体的要求,教师应该尊重每一名学生享受教育的权力;教师应该与学生家长机密合作,做好学生教育工作;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与公共生活之中;教师应该与各行政部门充分合作,为学生征求最大利益;教师应该公平、公允地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应该做好学生人身安全的保护工作。可以说这些原则是对全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所应具备的师德提出的相应规范要求。因此,也足以说明了国外非常重视对师德规范的制定,从而也为教师本人的道德行为作出明确的约束。
(二)发达国家往往重视对师德规范结构层次的划分,以此便于师德规范的实施与实际操作。这里我国以美国师德规范为例,可以清楚看到西方国家对师德规范不同层次划分的重视。根据郑金洲、黄向阳两位学者对美国教育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研究成果表明,美国在师德规范划分上,主要将其划分为三个层面: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师德规则。师德理想是教师努力方向的直接体现,即教师应该培养民主信念,相信每一个人都具备价值、拥有尊严,能够追求真理;师德原则是对教师行为准则的要求,明确规定了教师在对学生、对待教育上应该做到的行为,是对教师的中级要求;师德规则则是教师必须要做到的基本要求,也是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可以说三个层面分别体现出了师德规范的不同结构,并发挥着不同的功能,理想发挥激励功能,原则发挥指导功能、规则则发挥着约束功能,三者相辅相成。
(三)发达国家往往将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核心内同所在。这是因为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之中,师生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基本且独立存在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其关系质量往往发挥着催化剂的重要作用,直接制约了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所以,做好师生关系的处理早已成为西方国家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重点所在。
二、国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给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所带来的启示
对国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概况进行了粗浅的探讨,清楚看到了发达国家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上的优点与亮点,并吸取了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上,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上,应该改变传统思想,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在公民义务的基本上,对其进行重新构建。我国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上,其根本依据主要依赖于人们对教师职业崇高性的自我认识,进而对教师的人格做出了大众期待。所以,我国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上应该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经验,结合我国的现有法律,进而从法律的强制意识上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与行为习惯,促进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让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云端”走下来,回归到“现实”生活之中。要想切实贯彻与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仅仅依靠理想是远远不够的。理想只能约束少数人,其所得到的效果也是极低的。尤其是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经济仍处于转型的过渡时期,人们在思想觉悟、职业行为还远远无法达到理想境界。因此,教师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势必也无法达到那种高尚的人生目标。而这样构建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更加符合人性,符合我国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教师势必也更容易履行自身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长期以往师德行为势必会具备更加强大的感染力量,不断提高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三)做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养成”。纵观近些年来,我国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楚认识到,截止到今日,我国的就业机制与劳动市场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一些已经从事教育岗位的教师们,想要忠诚地服务于教育工作,还必须要受到资质、职称的审查与限制。也正因如此,在当前我国教师职业内部与外部都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情况下,还是采取对教师师德进行硬性灌输的手段势必早已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要求,无法满足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需求。
教师的积极情绪、主动心态是身心健康的一种内驱力,能促使我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仅如此,教师的良好心态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并形成良性循环。如今,由于社会对教师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工作任务的繁重,工作压力的加大,使很多教师产生了对工作的厌烦情绪,对工作的热情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工作的质量,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现状对教师自身发展、对学生成长的不利,要学会克服自己工作中的困难,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自己的工作,努力去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实现教师价值与学生成长的双赢。
师德是教育发展环境的风向标,教师队伍的道德素质和精神风貌,直接关系到教师个体和群体以及教育行业的社会形象,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未来。因此,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高校教师践行职业道德规范的意义和作用
1.高校教师践行职业道德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实现教师个体目的。师德作为教师的必备素质和首要素质,堪称教师风范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正如在北京师大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所强调的,“合格的教师必须首先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客观地讲,做合格教师、成为好老师,既是一种外在的社会要求,也是广大教师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追求。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正是顺应了教师的实际需求,为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提供了基本遵循,有利于教师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其次,有利于实现高等学校目的。教育质量是办学水平的标志,是学校的生命线。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态度、能力和水平。因此,通过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可以有效激发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引导教师自觉端正工作态度,不断丰富职业才能,努力提高工作水平,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之目的。再次,有利于实现社会目的。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事业,教师是一份培养人的职业。接受教育培养的人是青少年,青少年是人类社会的未来,是国家、民族和家庭的希望。所以,教育和教师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也正因为如此,“人类之职业,没有比教师再为重要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先。因此,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必须始终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通过激励教师以德树人、教书育人,努力担当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责任。
2.高校教师践行职业道德的作用。
第一,师德对于教师本人的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师德是社会对每一位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提出的道德要求,教师当然是师德首先作用的对象。师德对教师从教行为所起的规范作用,也是师德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教师指明了在教育活动中如何处理个人和他人、个人和集体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告诉教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应当怎么做、不应当怎么做,从而可以正确的做人做事。第二,师德对于教育对象的成长发展具有示范作用。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培植和形成的重要时期,而这个时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其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又主要是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养成的。因此,教师的道德素质必然会通过日常的言传身教对青少年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从范围上讲是广泛的,不仅作用于学生的校园活动,也作用于学生的社会活动;从程度上讲是深刻的,不仅作用于学生的外在表现,也作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从时间上讲是长久的,不仅作用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也作用于学生离开学校之后,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第三,师德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具有促进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实现的。第一个途径是通过培养的学生对社会产生作用。每一位学生都是社会成员之一,他们在校学习期间通过接受师德影响,提升了道德素质,当他们步入社会之后,这种素质必然会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同时也必然会对其他社会成员产生正面影响。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每年都有700多万高校毕业生,他们广泛分布在社会的各个地区、各个领域,每天都会同各类社会成员打交道,因此,通过高校教师积极践行职业道德规范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对于改善全社会的道德状况是非常有效的。第二个途径是通过教师本人的社会活动对社会产生作用。教师本人也是社会的一员,教师如果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那么他在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方面也就有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行为基础。这是因为,一个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一旦形成之后,就会自觉地按照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况且一定社会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道德基本要求又是相通的,所以,教师在职业活动中的道德表现,与其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表现,在本质上应当是一致的。上述师德具有的三种作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对教师本人的规范作用,是师德的直接作用,它是其他两种作用得以实现的基础;对教育对象的示范作用,是师德的主要作用,是师德的根本目的所在;对社会文明的促进作用,是师德的间接作用,是其他两种作用的延伸和拓展。
二、高校教师践行职业道德的途径和方法
1.高校教师践行职业道德的途径。
教师道德品质是由教师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要素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分别是人的道德品质在由知到行四个环节上的不同表现。首先,要通过教化形成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是指对于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和知晓。道德认知是教师践行师德的首要环节,是教师形成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必要条件,是教师道德行为的先导。形成道德认知的途径主要靠教化,既包括接受来自外部的教化,也包括教师的自我教化。要通过教化,力求及时、全面、准确、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师德规范的内容、要求、意义和作用,从而为自己的行为提供精神动力和基本标准。其次,要通过同化形成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指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内心体验。教师道德情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指教师对教育活动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好恶情绪,是教师的道德价值取向的反映。另一方面,它是指教师对自己的道德行为的心理体验。当教师的言行符合师德规范要求时,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满足和愉悦的情感;反之,当教师的言行违背了师德规范要求时,就会产生内疚、羞愧和不安的情感。道德情感在教师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这种中介作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可以成为促进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意志、外化为道德行为的动力,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成为这种内化和外化的阻力。因此,应当通过教化,努力形成对师德规范的积极认同感,从而为乐于践行师德、践行师德快乐奠定思想情感基础。再次,要通过内化形成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实现预定的道德目标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道德意志是调节人的道德行为的内在力量,它能帮助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自觉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坚定不移地把自己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道德意志对于人的道德品质的调节作用,同样具有两面性,无论是优良品德的形成和保持,还是不良品德的改变和消除,都会受到道德意志的支配和影响。作为高校教师,应当自觉地、坚定地按照师德规范要求严格约束自己,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自尊自律自警自励,始终坚持不突破师德底线、不触碰师德红线。通过内化,把公共的教师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教师道德,实现“教师个体主观自觉的精神需求与自主追求”。最后,通过外化形成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指受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支配而形成的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道德行为主要包括行为技能和行为习惯两个部分。行为技能就是行为的方式方法,当某种行为技能成为比较稳定的、自然而然的现象时,也就变成了行为习惯。一旦成为行为习惯,就会具有自动性、持久性特征。因此,高校教师应当在努力学习良好的行为方式并使之成为行为习惯的同时,尽量避免沾染不良的行为方式更不能使之成为行为习惯。如果已经有了某种不良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就应当及时改变和坚决消除。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在人的道德品质形成、保持、发展过程中,是相互作用的。道德行为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综合体现,是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也是道德修养的根本目的。反过来,道德行为对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也具有重要影响。在道德行为过程中,可以丰富和发展道德认知,可以增强和提升道德情感,可以培养和锻炼道德意志。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007-02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评价一向使为师者感到无限的自豪。在我国,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更是一直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己努力追求的价值目标。然而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价值观和思想文化的互相碰撞和激荡,不平等竞争、实用主义、金钱至上等种种社会现象与教师应当遵守的职业操守之间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师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对师德失范者进行批评的同时,我们关注更多的应该是如何找出症结,积极推进师德建设。师德规范作为高校教师必须遵行的职业操守,是加强师德建设的前提。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与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师职业规范比较而言,美国的师德规范则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
一、我国高校师德规范的特点
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中小学的基本类似,大致包括依法从教、敬业爱岗、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四个方面。从内容上讲,我国高校师德规范制定的依据是基于对高校教师职业的崇高性认识而做出的人格期待。在日常社会生活中,高校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往往被定格为理想的道德化身,由此对教师提出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种相当高的职业道德要求及自身人格修养要求。仔细分析文字的表述形式,我国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的表述基本上采取正面要求的形式,表达了希望教师达到的程度,而这种要求只是一种理想的期待,而没有坚定的法律基础和社会现实生活作为基础。众所周知,每一种职业都有其特殊性,教师职业也如此,但我们不能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就无视教师也是普通公民当中的一员这一前提。高校教师工作也是平凡职业当中的一种,在社会生活中也有自身的需求,如果超越这一基本前提,对教师的道德水平提出过高的期待,一方面会增加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教师道德行为的实现,并且使师德规范流于形式。
二、美国师德规范的特点
美国素有实用主义传统,深受行为主义的影响。美国人深信:特定的品质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所以在师德规范方面主要体现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可操作性强。美国教师的师德规范条目不多,大致包括对学生的责任和对职业的责任两个方面。在师德规范的表述上多采用限制性语言(不准、不得之类),对教师要求定调不高,但师德规范的规定很明确、很具体、更具有操作性,直接影响与限定教师在课堂内外的表现和教学行为。例如:当学生的学习、健康及安全受到危害时,应为保护学生做出恰当努力。不应故意使学生处于尴尬或受贬低的处境中。
三、美国师德规范对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启示
在中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对比之下,我们不难发现,美国的师德规范从出发点、落脚点上都比我们国家的师德规范考虑到现实的情况,更具操作性,更符合实际情况的要求,从而可为我国当前高校师德建设提供很多可贵的借鉴。
(一)师德规范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情况
教师和其他众多的职业一样,也是普通公民中的一员,他们也有自己正当的物质利益,同样也有与其他人一样的人性弱点。因此在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时,首先应当考虑到这一基本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行之合理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应从治理人性的基本弱点出发,从道德和法律的层面上对教师的行为提出限制性的要求,形成一种威慑力,使教师首先明确了解,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做什么,道德底线是什么。如果教师们都不去做不该做的,自然师德失范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而就当前我国的高校师德规范而言,对教师的期待是做道德的模范,这样违背道德和法律底线的行为就被当然地认为绝对与教师无缘。但事实并非如此,从而师德规范就成了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由此可见,在我国的高校师德规范中,应当首先明确规定教师的职责和义务,从而来细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如果他违背了职业道德规范,不仅涉及到道德问题,而且涉及到法律问题,进而能够自觉地从法律的意义上强化自己的职业之道。
(二)师德规范要提高可操作性
师德规范的存在就是要为教师的职业行为提供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制约,让教师做该做的事,杜绝不应有的行为。由此可见,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是空谈和口号,不是宣传标语,更不只是美好的期望,而是切实可行的职业操守,那么可操作性就是至关重要的。师德规范要为教师提供一个明确具体的切实可行的章法,作为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从而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与美国师德规范相比,我国高校师德规范的内容不具体,语言表述方面也不够明确。教师除了负有教书育人的职责外,首先应是如其他职业一样将该职业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那么规定底线,并留有空间应是职业规范制定的应有之意。只谈期望,忽略底线,往往成为一纸空文。
(三)师德要求要具有层次性
从美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我们可以看到,其关注的重点是教师的道德底线,其内容都是关于从事教师职业所应遵守的基本规则。遵守这些规定,则有资格从事教师职业,而违背了这些规范,就不配做一名教师,要求很明确,且容易为教师所把握和执行。但这并不说明美国教师道德水平就不高,美国对教师要求不严。无论哪个职业,其职业道德规范都应是设定该职业所应遵守的规范底线,是留在该职业队伍当中的基本条件。由于每个从业人员的个人能力、修养、素质和志趣理想都有所不同,对待职业的态度也就有所分别,从而在从业之路的发展上也体现了发展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美国师德规范的这一特点的确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基于这种思考,我们认为师德应当是有层次性的,可以是以责任为基础的,可以是以情感为基础的,也可以是以信仰为基础的。所谓以责任为基础的师德,就是以从教作为谋生的手段,遵守作为教师必须遵守的基本操守,不侵害学生、学校利益,不违背社会公德,不影响教育教学,即是遵守师德。此种师德层面中的教师不一定强烈地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但他们恪守了作为教师的道德底线,履行了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即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基于情感的师德则要更高一个层次。具有此种理念的教师,怀有对教育事业、对学校、对学生的热爱,这种深厚的感情使他们能够热切地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这是情感的升华,取决于个人的爱好、对教育事业的态度及个人经历和情感的积累。怀有这种情感的教师能够更具奉献精神,能够得到学生的爱戴。基于信仰的师德应该说是师德的最高境界,既然是最高境界,我们就不可能苛求每位教师都达到这一标准。对教师职业的信仰使教师将职业看作是毕生追求的职业理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这种理念能够激励教师全身心投入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很可能取得开拓性的成就,他们会像珍视眼睛一样珍视教师职业。
我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学习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感觉任重而道远,要心系教育,具有为教育献身的精神。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社会进步的桥梁和纽带。教师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和发展,正是老师的平凡工作,连接着老一代和新一代,承载着人类的过去和未来。教师从事的职业是高尚的也是神圣的,但是教师的职业特点又是平平凡凡、琐琐碎碎的,没有权利、没有荣耀。也没有悠闲自在的安逸和清闲。但是只要是一名教师就要把国家和任命的利益放在首位,必须热爱和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必须具有把自己的知识和才华青春和生命奉献给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和信念。正因为如此,人们一提起教师才会把他与人梯,蜡烛,基石联系在一起。这既是对教师极为崇高的评价和肯定,也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因此教师劳动的本质特征在于奉献,教师的精髓在与奉献。
其次是把爱洒向人间。教师的职责在于育人,教师的人际关系就是师生关系。所以教师应把爱奉献给学生,教师的指责只有通过爱学生,通过教书育人才能真正表现出来,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属于血缘关系,不出于个人需要,而是源于对职业的理解,教育是人与人心灵最微妙的接触,教师的爱可以让学生健健康康的成长,这种爱表现在对学生的期望感,亲近感和献身的热情。它可以在师生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可以转化学生自身学习和进步的内在动力,有时候我感觉自身很疲乏,但当我一走进教室就会精神振奋,,顿时浑身是劲,我认为这就是爱的力量。这种爱让我把什么权利,金钱和享乐都抛到九霄云外,教育是爱的教育,这种爱的教育战胜了一切。没有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就不可能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就不可能获得学生的支持,就不可能获得教育教学的高效。
再次,要以身作则,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不仅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不仅要有无私的爱心,还要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自觉的高标准的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刻刻注意小节上注意自己,细微之处树榜样。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智慧的象征和人格的化身,教师的思想言行和品质时刻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学校无小事处处是大事,与正人先正己,身正为范。同时作为一名教师,要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做别人的榜样,让自己具有健康、完好、和谐的人格。德才兼备,不拘小节,聪明过人,言行一致,举止文正等。
总之,当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意味着我们时刻要培养自己的人格修养,时刻面临着人格的挑战。当今社会,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时刻注意严格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做一名优秀的小学老师。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心得二
王细树
本学期我认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深地理解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一、忠诚、热爱党的教育事业
教师是为国家输送人才的阶梯。然而,教师又是很平凡的。我想,伟大正寓于平凡之中。因为,平凡中,我们一样能够奉献。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所以,教师从自己执教之日起,就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彻底清楚“拜金主义”、“仕爵主义”观念,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我是一名在教育岗位上干了十年的教师。我的信念就是干一行,爱一行。象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因为我们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只有爱的付出,才有爱的收获。因此,作为一名教师的我,一直坚信以爱为本,用爱来感化学生,来净化学生的心灵。无论何时,我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我终生无悔。作为一名教师我感到无尚光荣的,教师对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因此要做好教师工作,就必须首先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灵魂。
二、无私奉献,关爱每一位学生
教育是一门艺术,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爱是教育的原动力,教师关爱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阳光。孔子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名老师,传的不仅仅是学之理,更应该是人之道,一名老师,职为授业,更为树形。所以教师要有完美人格,让他的一言一行使学生们的成长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所以教师要有崇高师德,不管是教书,还是育人,都能让他的学生全盘接受,永记于心。
在我们班有这样一个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并且不遵守纪律,上课不认真听讲,还影响周围同学,作业经常不完成,我也经常和他谈话,并不见有什么效果。和他的家长联系之后,他的妈妈说,其实这个孩子在家很听话,从不强嘴,并且还很勤快。了解到这些内容后,我就想起来,何不给他个职位,让他有事可干,找到自己的价值,让他有责任感,这样他就会收敛自己的行为,慢慢变成一个听话、爱学习的学生。此时,刚好班上需要一个图书管理员,我就想到了他,和他谈话后,把职责给他讲了:每周三第二节课,组织同学借阅图书,自己也要多读书。他欣然接受了任务,每个周三他都很认真地组织学生去图书室借阅,平时,他也爱读书了,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老师们都为他的改变而感到高兴。
教育是艺术,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
三、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表率
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负担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责任,“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这就要求我们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早退,教师自己就不能迟到早退;要求学生文明礼貌,教师自己言谈举止切切不可粗鲁;要求学生遵守行为规则,教师应自觉遵守教师守则。否则,光要求学生,而自己又不身体力行,反而胡作非为,学生就认为这样的老师言行不一,出尔反尔而不可信赖。
总之,我们教师时时刻刻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加强修养,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师德的人,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呼唤,更好地培养“四有”新人,才不辜负党和人民赋予我们教师的光荣使命。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心得(第2页)三
高庙小学高灿
随着新学期的到来,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提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点要求,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教师的高度重视,社会对教师的高度关注。
作为一名教师是无尚光荣的。教师对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要做好教师工作,就必须首先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灵魂。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终生献身教育,并用自己智慧的钥匙,打开学生踏入科学知识的大门,用自己崇高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就说最引人注目的“保护学生安全”问题,平时工作中,我们学校都是非常重视的。忽视学生生命的保护,对于我们来说,那是不可能的事。地震灾区的无数教师在地动山摇的瞬间,尽力用自己的躯体去庇护学生让世人感动。近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因救学生舍去双腿,感动着无数“爱的接力”。我想如果自己身处其间,一定也会这样奋不顾身的,因为那是教师的职业本能,对学生,我们就像父母。
现今社会是知识社会,学习的社会,知识更新加快。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以宽广扎实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真正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尤其是必要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以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来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目标。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是一个空洞的思想外壳,它是教师高尚的人格品质和娴熟的业务技能与执着的敬业精神的结合点。面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世界,面对挑战和机遇,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树立起“终身学习”“永远探索”的思想,要潜心学习理论,运用理论,为教育事业不停攀登,终生奋斗。在工作实践中,应十分注重自身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拓宽知识视野,以此来作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
一、 坚定信念,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作为一名教师是无尚光荣的,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教师对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要做好教师工作,就必须首先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灵魂。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的道德,是教育文化的深层内涵,也是一个民族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行为,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民族精神的动力之源。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一项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这一工程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二,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关键词:师德建设;医德教育;生理学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morality;medical moral education;physiology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4-0258-03
0 引言
高等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疗卫生人才的重任。教师在教学育人中处于中心地位,在知识、技能和道德等方面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因此,师德水平高低是直接关系校风、学风,关系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本教研室结合学生和本学科的特点,将师德建设和在生理教学中医德教育融合在一起,并对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作出了积极探索。
1 加强师德建设是现今医学院校的当务之急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因有些高校更注重教师学位和科研成果等硬件建设、教师待遇偏低等问题,易出现 “君子谋食不谋道”的心态,以至于师德有滑坡的倾向[1];对学生,正值青春发育后期和人生观初步形成时期,是一个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发育阶段[2]。此阶段的大学生心理机制还很不健全,意志控制力比较差,易受到教师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已成为高等医学院校师资工作的当务之急。师德是教师拥有的“教书之德、育人之德、学术之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我校始终把师德建设列入学校中心工作,在第三次党代会中着重强调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医学院校的重要性,并围绕以上“三德”通过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提高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等方面加强师德建设,其具体措施如下:
1.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学高为师”,元学何以为师?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孔子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教师追求的境界。因此,教师要主动加强自身修养,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获取广博的知识,从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的“全人发展”。
教师是为国家输送人才的阶梯。然而,教师又是很平凡的。我想,伟大正寓于平凡之中。因为,平凡中,我们一样能够奉献。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所以,教师从自己执教之日起,就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彻底清楚拜金主义、仕爵主义观念,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我是一名在教育岗位上干了二十多年的教师。我的信念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因为我们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只有爱的付出,才有爱的收获。作为一名教师我感到无尚光荣的,教师对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因此要做好教师工作,就必须首先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灵魂。
二、无私奉献,关爱每一位学生
教育是一门艺术,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爱是 教育的原动力,教师关爱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阳光。孔子曾说: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名老师,传的不仅仅是学之理,更 应该是人之道,一名老师,职为授业,更为树形。所以教师要有完 美人格,让他的一言一行使学生们的成长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所 以教师要有崇高师德,不管是教书,还是育人,都能让他的学生全 盘接受,永记于心。
教育是艺术,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
二、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作为教师,我在假期系统的学习了《义务教育法》、《中华人们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文件,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三、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已经出台了这个新规范注入了很多时代的因素 .但与此前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样 ,仍然没有走 出自身的理论困境。这个理论困境就是 :在现代性方案中.道德的 目标已经降低 .道德与不道德成为判别人的道德行为的分界标准.而如果道德规范超乎了规范所应具有的内涵边界 .则必定在理论上陷入困境所谓道德规范.应该是对基本道德行为的规范 .而不是对美德或德性提出的要求 作为一种规范是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的.因此.道德规范应立足于底线而不是至高 人性有恶,也有卓越 ,两者共生于个体之身心问题是 .在道德规范上,我们不能用并非普遍意义上的卓越来要求人性 .把偶然性的东西推及普遍的规定是不合逻辑的 道德规范的构建立足于人性恶的设计或许更为稳健 .而立足于人性之卓越则不免显得过于浪漫和乐观所谓规范的内涵也应在此 。
从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看.有些内容还是超乎了一个规范应具有的边界 “为人师表”一直作为教师的道德要求.但是这个概念还存在模糊的地方 :是指遵守道德规范的表率 ,还是德性之表率?如果是后者,则任何偶然的德性卓越在教师那里都必须是一种普遍性的性质规定 ,否则教师何以表率别人。在这个意义上.它超越了规范所具有 的边界 当然.我们并不反对“为人师表”的提法。作为一种 口号或政治性的考虑.未尝不可以.但问题是不要使它空虚化 .并以之随意指责教师并非不道德的行为。
一、 现代性方案中的道德目标
在古典德性社会里.对“美好生活”的探讨成为古典作品的主题。柏拉图的《理想国》以戏剧的形式探讨了人的德性生活得 以最高展现的可能性的社会 .尽管柏拉图深深知道这样一个最高可能性的社会的实现要靠运气亚里士多德没有看到他的老师建立起来的美好城邦只是一个样板城邦.在他看来 .这样的城邦无法实现 .于是他把柏拉图的哲人工城邦转变为一个贤人城邦.这大概相当于中国儒家追求的君子社会 然而 .亚里士多德追求的社会仍然是一个美德社会自马基雅维利以来.现代性的思想家不再相信人性的最高可能性 .他们把人性降至最低 .人性恶成为现代人一切制度设计和道德设计的逻辑起点。在马基雅维利那里.根本的道德事实变成了一种自 我保全的权利 .而不是一种义务 囝霍布斯等作家继承了马基雅维利开创的现代的精神 霍布斯把道德奠定在人的激情之上 .将道德问题还原为技术问题.用人的权利取代了自然正当.把应当拉回到世俗的存在 由于在现代性思想家那里已经没有了好坏与善恶之分 .人性的根本在于自我保全.因此.他们不愿意相信柏拉图式的美好城邦 .更愿意相信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 于是 .他们为了使自己相信成功 .确保实现最好的社会秩序.他们必须降低人的目标.这样就致力于 “以普遍的承认来替代道德德性 ,或者 .以从普遍的承认获得的满足来替代幸福”于是 ,卢梭提出了普遍意志之说 .康德用形式上的合理性 、也即是普遍立法之原则来检验行为准则之善性.而不必要诉诸任何实质 内容的考虑 普遍承认的就是正义.就是善性 。
就现代性思想家的设计而言.不是不道德而不是更道德应该是现代性道德的命运 如此.不是不道德应当成为现代社会对人的道德要求的标准或所谓的底线 .就象有人讲的.我们无法要求别人崇高但不能允许无耻 诚如霍布斯所说的.自我保全是人的本能和基本权利.我们又有什么权利要求他人放弃自我保全之权利做出道德崇高之事呢?要求他人崇高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特别是 .道德崇高本来就是一种偶然性的东西.更不是某种经由理性规划而得以培养起来的东西 .那么.如何能用某种偶然性 的东西来要求人性的必然性的道德行动呢?
在现代性条件下.现代道德已经放弃了何为对错与好坏的追 问.普遍承认 的就是合乎道德 的:或者说 ,道德不是关于人应当如何生活 .而是实际上如何生活的问题这是马基雅维利开创的现代性方案的基本精神 古典德性充分展示了人性得以最高实现的可能性.始终探讨何为美好生活的问题 :而现代道德完全背离了这些 :现代道德用权利置换了古典美德 .不再相信人性美好可以建立起来的社会 .不愿相信人性的卓越与光辉。其实,柏拉图当然知道一个美好城邦 的建立需要靠运气 .正因为如此他才展示 了一个样板而不是一个理想我们现代人误把他的样板 当成理想或乌托邦 .所以我们连运气也不相信。现代人相信的是普遍的民主平等.以及降低道德 目标下的集体平庸 如果现代道德还相信人性 的最高可能 .重新拾起古典美德 .道德虚无似乎可以避免 ,“更道德”似乎也能找到合理的依据。
道德的现代性境遇或者说现代性道德对古典德性的背离并不完全在于现代道德完全放弃了对好坏与对错的追问.用形式上的普遍承认代替实质内容的考虑.还在于现代性道德把古典德性泛化 古典德性是指哲人美德而不是现代社会美德 用社会美德取代哲人美德是现代性与古代性之间最为重大的决裂之一在此需要注意柏拉图意义上的哲人美德的内涵。柏拉图的《理想国》被称为哲学戏剧.其形式也是其实质的最大特点在于文本展示了两种声音.一种是哲人的.一种是政治家的或大众的 柏拉图的探索也就在于哲人如何在大众面前获得 自身的生存方式 .即对“美好生活”的追问 柏拉图为我们确立了一个样板城邦 .即哲人美德统治的城邦.由此柏拉图展示了一个人性最高可能性的城邦 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对“美德是否可教 ”在不同的篇章里表达不同的说辞 .真的是因为在理论上无法探讨清楚吗?恐怕不能这样说。我们需要注意柏拉 图的写作安排 .尤其要注意 区别两种声音或公开的教诲 和隐微 的教诲 .即搞清楚哪些是 “谎言”哪些是“真理” 闸从柏拉图确立的样板城邦来看.对于大众而言 .美德难教 :但对 于哲人而言 ,美德有可教的可能性.哲人美德有望接近 在施特劳斯看来,古代经典确立了一个人性在其中有最高可能的社会样板.但他们知道由于人性的软弱或有限性 .这个样板的实现要靠运气 :而现代人则试图确保实现最好的社会秩序 .为此它必须降低人 的目标 于是 .现代人把原属于少数人的道德卓越推及到全体民众 .把原属于哲人的 自由教育或德性教育推及到全体公民 现代人不再相信人的自然不平等,不再相信少数人 的德性卓越与多数人的平庸之间的区隔,而宁可相信人人平等的大众性社会。所以,现代人在道德领域只用道德与不道德来分类并依此提出人的道德要求。所谓“更道德”在现代性条件下实在是个虚假的命题。只有重返古典 .它才可能是一个真实的命题。
二、两个错误的前提性假定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所以注入 了德性上的要求 ,是与附加在教 师身上 的更高 的道德要求这样一种认识有关。而这种认识存在两个前提性的假定 :一个是道德可以分层次.大致可分为道德水准高和低两类.或者社会上一部分人道德水准高 .还有一部分人道德水准低;一个是道德水准高的人有利于养成学生的道德情操与道德行为因而更适合担任道德教育者身份 这两个前提在现代性方案中是颇成问题的。
先看看第一个前提道德可不可以在水准上分层次或者有无水准之说?以往都把大公无私或先人后 己看成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不错 ,大公无私的行为确实存在,但并不能因此把它升为最为道德的品性。因为这样一种行为本身是一种偶然的行为.因而不能把一种偶然性的行为当作一种普遍的理性要求 休谟就把道德的基础奠定在情感之上 .但我们知道情感具有任意性和偶然性.由情感激发出来的道德显然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康德也不承认一种偶然性的行为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 .因为在康德看来 .任何经验或情感的东西都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只有合乎纯粹的实践理性 的要求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
从道德的特性来看.道德是一种非理性下的行为按照康德 的观点 .真正的道德价值在于 .道德是超脱于任何功利和经验的,或者说 ,道德既不是理性的产物,也不是非理性 的产物 因为道德行为有了理性的考虑必然就有了经过计算的功利因素.而任何情感或经验下的道德行为必然是因具有了偶然性而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于是.康德把真正的道德价值看作是纯粹的实践理性的产物但人何以具有纯粹实践理性呢?或者说 .人何以预先知道某一规范必然会成为众人共同遵守的规范呢?康德给出了一个绝对命令 .但他没有回答人何以具有这种能力的问题 所 以.康德要为道德奠定~个基础的努力实际上是失败了——他既不相信理性可以成为道德的基础.也不相信非理性可以成为道德的基础。最终,纯粹的实践理性因为无法谋求 “他人的行动规范同时成为你的行动规范”这样的命令而转 向为一种非理性 .真正的道德也就成为了一种偶然性的行动结果。
从康德的观点来看.道德可以区分为具有真正道德价值的和没有真正道德价值的两种 所谓没有真正道德价值的并不是不道德 .它也是一种道德。由此我们可以用道德与不道德来区别某种道德上的行为.而不宜用道德与更道德或对道德做出水准上的分层 。从实践上看,我们也无法准确地区分出有德之人与更道德之人 .事实上.我们在选拔教师之时并没有把最有德之人作为首选 。因为在理论上很难做出道德水准上的分层.因而也无法找到具体的考量标准 。所以,第一个假定是存在问题的。
第二个假定也相应地存在问题如果真正的道德是一种偶然性的东西 .我们道德教育上的理性规划必然与这种偶然性相冲突:换言之 。道德无法通过知识的传授直接获得 ,它只可能是在教育中的偶然性的获得。如此的话 .我们学校道德教育恐怕“就得培养这种笼罩学生周遭的自学的神秘氛围.而贬低教师的任何公认的贡献。”网至少 .是否可以培养道德崇高之人无法在理论上找到确凿的根据从经验上看.任何一所学校培养 出来 的学生都可以分为有道德之人与不道德之人两种,这充分表明:有德之人与无德之人都不是学校教育的必然性结果 .换言之 .我们不能把有德之人归结为学校教育之结果.把无德之人归结为其他因素影响之结果 道德教育存在很多复杂的影响因素.正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推断道德水准高的教师必然培养出道德水准高的学生 所以.第二个假定也存在问题。但是,反过来说 ,不道德之师肯定不适合担当道德教育者身份。所以,教师职业需要有一个道德要求 ,但并非是更道德的要求 进一步考察.所谓道德与不道德都不能成为某种品性的判别.而只能成为具体行为的判断物 这意味着一个人很难在任何时候都是道德的或都会做出道德的行为 我们 }j常对一个人进行道德上的考察时.通常只是依据他人有限的既往过去做出一种暂时性的、同时也是大体上的判断。因此 .某人是否适合担当道德教育者身份并没有科学的考量标准.因而对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应该是针对教师的专业行为而不是针对教师的个人品性对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以及“更道德”的要求在理论上都存在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
看来 .对教师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在理论上是没有说服力的.或者说还有待于从理论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所谓的“底线伦理”、“可以不崇高但不可以无耻 ”、道德与不道德两分法都是现代性道德的真实定位与理论辩护 换句话说 ,在现代性方案中,只有道德与不道德之分界,降低了的道德 目标实质上就是一个“合乎道德”的问题 .所谓“更道德”在现代性方案中是缺席的 因此 .现代性道德理论无法对教师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 .惟有 以合乎道德作为教师专业的道德标准
三、回到现代性中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从教育学上看.人们对教师专业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 .尽管有德教师不一定培养出有德的学生 但在现代性条件下 .人们对教师专业的更高的道德要求面临着理论困境 其出路在于.或者着眼于现代性,用道德与不道德两分对教师专业提出道德要求 :或者回到古典德性的视野.相信一个人性最高可能性的社会 .惟此才可能对教师专业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 但 由于在现代性条件下教师无法承担起人性最高可能的表现者.在重返古典之时.“教师”也同时回到了古典自由教育下的哲人教师 古典哲人教师显然与现代的大众教育不相称所以 .回归古典德性视野恐怕很难行得通 惟一的出路就在于遵循现代性的设计方案 .以道德与不道德(非道德领域除外 )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分界标准 .以合乎道德作为教师道德规范的根本要求 为此 .要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必须严格遵守规范所具有的边界 如果以合乎道德审察现有的教师专业道德要求 .我们会发现一些不合适的、甚至是虚空的加在教师身上的道德信条。不错 ,教师专业是有特殊的道德要求 .因为教师必定是道德教育者但在现代性条件下.教师专业的更道德的要求在理论上存在困境 特殊的道德要求并不等于更道德的要求 对教师专业的道德要求来说 .也必须是合乎人性的 人性固然是有卓越之处.但并非可 以因此做出普遍的理性规定 教师专业的特殊的道德要求在于.在其他人或专业看来是非道德的东西 .但对教师或教师专业而言则是一个道德的问题 比如 .在危机关头,一般人自顾逃生并非是一个道德问题.但对教师而言则可以成为一个道德问题 然而这也仅仅是一个合乎道德的问题而不是“更道德”的问题 因为“更道德”是在比较的意义上而言的.上面的例子并没有一个比较的坐标 以合乎道德作为教师专业的道德要求既避免教师专业道德要求可能走向虚空或脱离人性.同时也可以依此对不合乎道德的教师行为进行令人信服的批评。
在现代性条件下.以“合乎道德”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总体要求并不反对我们对教师提出的德性上的要求.我们甚至可以把教师的道德追求界定为道德崇高,但这仅仅是一种 口号或者说是人们的期望 所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特别要注意口号与规范的区别。
参考文献
[1]泰西托雷.亚里士多德对最佳生活的含混解释[A].刘小枫陈少明.政治生活的限度 与满足[C].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60.
[2]施特劳斯.马基雅维里[A].施特劳斯.克罗波西.政治哲学 史[c].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327
[3]施 特劳斯.重 述色 诺芬 《希耶 罗》,旌特 劳斯.科 耶夫 .论 僭政——色诺芬《希耶罗》义疏[C].北 京:华夏出版社,2006.21;施特劳斯.现代 性的三次 浪潮[A].贺照 田.西方现 代性 的曲折 与展开[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86—97.
[4]潘希武.学校道德教育的路径转变与作用界定[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2008.
2、宗旨观念不够牢固。我有时对待学生和自己的同事不能始终保持热情的态度,尤其当手头工作稍多,稍忙时,存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以至自己为学生服务、为同事服务的公仆意识淡化,没切实做到为群众所想,为群众所急。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基层的普通党员也干不了什么大事,没有深刻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至于为群众服务意识的淡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质表明坚持任何时候都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自己得失的衡量标准,而我却忽略了群众的想法,这是工作中缺乏耐心的根本原因。“一切为了群众”是要求我们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拿出百分之百的热情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同事,做到树立党员一面旗的良好形象.
3、业务知识不够钻研。对待工作不够主动、积极,只满足于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在工作中遇到难题,不善于思考,动脑筋,常常等待领导的指示,说一步走一步。对业务知识的掌握不够重视,缺乏一种敬业精神,认为自己已有的一些业务知识可以适应目前的工作了,在工作中遇到繁琐、复杂的事情,会抱有可拖就拖的心态,今天不行,就等明天再说,对问题采取逃避的方法,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不是自己力求寻找对策,而是等待办法自己出现,虽然感到有潜在的压力和紧迫感,但缺乏自信心,缺乏向上攀登的勇气和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和态度。
4、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用我们的责任心、爱心、宽容心对待每一位学生,用我们的亲情去感化每一位学生,绝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