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中职生学习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6 15:58:0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职生学习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职生学习计划

篇(1)

0 引言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主体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起到动员、定向、维持和调节作用。不同的学习动机,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对于中职学生,一方面受到就业的困扰,一方面受到学习成绩的压力与竞争。他们的学习动机如何,有怎么样的发展特点,是否存在性别差异,诸如此类问题,对于当代中职学生必定有其发展特点。所以,对这一阶段的特殊群体进行系统的学习动机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理论基础

人类一个古老问题是企图了解自己与别人的行为起因。他们时常向自己发问:有机体为什么会活动?今天,心理学家都一致同意将有机体的一系列复杂的行为起因都结于它具有某种动机。因此,就这一意义上来说,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或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动机具有两种功能:一是,唤醒功能;二是,指向功能[1]。

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有些需要是生而具有的,但人类绝大部分的需要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又称内部动机作用),指人们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

关于动机有几种学说包括:本能说,驱力说,强化说,成就动机论和马斯洛的雷要层次论。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对象

选取某市3所中职学校(市技术学院、区技术学院、职业学院)高级化工和中级化工,共6个班的241人作为调查对象。被试人数分布见表1。

2.2 测查工具

自编调查问卷:中职学生化学学业学习动机调查问卷。

此问卷依据德怀克分类模式,结合中学生化学学习实际,参考有关研究资料编制而成。

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7题为中学生化学学习的成绩目标动机;8-14题为中学生化学学习的掌握目标动机。对每一因素进行五点评定,采用五点计分,在完全符合(5)到完全不符合(1)中做出唯一选择,分数越高表明这一动机因素被学生认为对化学学习越重要。

2.3 施测

2013年1月进行测试,收回有效问卷234份。

2.4 数据处理

本研究结果运用Microsoft Excel进行统计分析。

3 调查结果

3.1 中职学生化学学业学习动机的一般特点

中职学生化学学业学习动机的评定等级(即各因素的平均分)见表2所示。

可以看出中职阶段学生的成绩动机高于掌握动机。中职阶段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相对成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能正确审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但就业压力很大,渴望成功的动机水平很强。

3.2 中职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年级差异

中职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年级差异见表3:

看出中级化工到高级化工中,成绩目标动机依次增高,而掌握目标动机以中级化工较高。这主要是中级化工刚进入自己梦寐以求的职业学校,自身的优越感较强,并且对新的学习环境和课程设置兴趣较浓,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和内动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到了高级化工中,竞争日趋加剧,加上平时考试失败的经历,原来的那种优越感和新鲜感逐渐淡化或丧失,意志处于麻木状态,从而缺乏了掌握目标动机或动力,而成绩目标动机和外部动力增强。这一研究发现,提醒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重视高级化工中学生的内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使他们的内在动力能充分、持久地得到发展。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为独生子女,父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并且家庭教育主要是智育,父母只要求子女成绩搞上去,其他的任何条件都可以满足,包括不用干家务或提供名牌的服装,甚至金钱的刺激等。另一方面,近年来,“知识经济”概念在各种媒体上的宣传,以及下岗现象的产生,以上这些外部条件的刺激,都促使高级化工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危机感。研究还表明,成绩目标动机的年龄主效应差异显著,高级化工学生的外部动机较中级化工学生都要强烈,究其原因主要是高级化工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成绩对他们的影响比其他任何时候大。

3.3 中职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性别差异

中职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性别差异见表4:

可以看出中职学生无论是成绩目标动机还是掌握目标动机,男生都高于女生。这与男女性别的社会角色有关。尽管现代社会努力朝男女平等的方向发展,但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对两性往往有不同的要求,从而导致学生本身对自我性别角色的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即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男女学生在内部动机方面的差异也提醒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对男女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是否无意识地流露不同的要求?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男女性别在各种能力上各有优势,总体上并不存在谁强谁弱。因此克服性别能力差异上的自卑感,对女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将有积极意义。特别是面临众多男生在学习上的竞争,表现出自信心不强,甚至缺乏进一步努力赶超的动力,这种现象往往导致恶性循环,成绩每况愈下,其原因往往出于学习动机本身。这一研究分析告诉我们,在学校教育别要注重对女生的学习动机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以激发女生的内部动机,克服自卑情绪,增强学习信心[2]。

4 结论与讨论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只要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中职阶段,适度的对中职学生施压,会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成就动机,同时要加强中职学生的挫折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其次,增强学生的自我有效感。自我有效感是动机模式中的核心成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是要增强他们的自我有效感,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认为自己的能力可以提高。

班杜拉说过,积极的能力要领是成就动机的基础。在动机形成过程中重要的是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它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因此:1)要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并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的学习中有可能获得这种机会,从而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2)树立成功的榜样。3)要有一个好的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的硬环境和软环境。4)加强对女生的成就动机的教育。对中学生进行成就动机的培养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刻板印象,改变女生不如男生的观念。

篇(2)

在如今经济知识不断发展与壮大的时代,中职院校教育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主阵地的作用,其中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由于化学这门课程相对枯燥乏味,所以有很多学生对学习化学提不起兴趣,而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所以这样就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中职化学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笔者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探索适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中职教学的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优秀的技能型化学人才。

一、利用教师自身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授课的魅力、技巧以及授课感染力来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自己就要对化学产生兴趣,然后学生才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的感染,才会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只有采用生动风趣的教学语言、运用灵活自如的教学手段以及营造轻松和愉快的教学氛围,才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有机合成,教师把从反应物顺推生成物的过程,称作“顺藤摸瓜”;而由生成物倒推出反应物的过程,称作“摸瓜掀藤”。这样的教学既生动又有趣。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多表扬、少批评,要使用赞赏性的语言,比如多对学生说“你很好”“你真棒”“你进步非常大”“继续努力”“你一定行的”。这样做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希望和光明,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中职生所学的课程多,要提高教学质量不能依靠“加班加点”,只有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质量。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传授化学知识,势必使得知识枯燥无味,无法活跃课堂气氛,更无法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所以,要想激发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保证教学质量,就必须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遵循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巧妙设置悬念,从而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度。比如在讲解有机物蛋白质、糖类知识时,可以向学生出示一些相关的实物样品。待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后,再发问:“这些物质作为人类的营养物质,在人体如何进行消化,有哪些性质呢?”教师一旦发问,而学生又发现用已学知识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便将激活学习热情,兴趣应运而生,自然也就产生了学习动机。

三、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和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教学和其他学科主要区别在于化学教学要进行化学实验。作为初等化学,中职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其包括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中职化学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适时地引入实验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一方面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较为直观的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另一方面还能够促进学生仔细观察现象、认真分析并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巩固化学知识,树立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偏低,但是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强。所以,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教师就应该在化学教学中抓住以实验为基础这一基本特点,做好各种实验,而且在实验过程中运用形象、鲜明的化学实验现象,来影响学生的认知情感、认知意志。化学实验是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正“催化剂”。例如在做“钠与水的反应”这一实验过程中,首先要从煤油当中提取适量的钠,然后要用过滤纸把煤油吸干,再用刀将其切开,呈现出银白色的剖面,最后将其放入水中,迅速熔成闪亮的小球,在水面上四处游动并发出嘶嘶的响声,直至完全消失;在实验的最后阶段,将准备好的酚酞试剂滴入水中,水立即变成了红色。在这一实验中发生的种种化学现象,给学生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好奇心高涨。此时教师可针对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小球为什么会浮在水面,熔成小球呢?水为什么会变成红色?学生在观察中思考,激发了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这也是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所在。

四、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化学史和化学故事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中的事、身边的事最能引起中职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激发他们发现和探究的欲望。教师的教学内容如果富有趣味性、贴合实际,就能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贴近现实生活,多引入一些化学史和化学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真正体现学以致用。如教师在讲解铝及其化合物时,采用故事教学法,引入拿破仑三世举行的宫廷宴会,宾客们都使用豪华的金、银餐具,唯有拿破仑三世使用图案精美的当时罕见的铝制品,宾客们流露出羡慕的表情。又如在讲解小苏打的性质时,教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胃酸过多的病人用小苏打治疗。通过引用这些简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目光,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而易见,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源泉。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在中职化学教学中,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符号、化学方程式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因而教师若想成功突破重难点,除了选用记忆法和练习法这些常规的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外,还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比如利用击鼓法传递纸条的化学游戏来拼写化学方程式,教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六、小结总之,在中职化学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和能力范围等方面入手,利用化学自身的学科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将理论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实现课堂中学生的乐学,让学生在优越的教学环境中主动探索知识,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大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中职化学教育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艳.化学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75-01

一、中职化学学科因素

现行中职化学课程分两个模块,即: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并且只安排在一年级学习,其中涉及高中阶段化学教材的教学内容:化学基础知识、元素及其化合物、常见有机化合物;部分高等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中的内容。如:职业模块中涉及渗透压、缓冲溶液、杂环化合物、生物碱、物质的旋光性、手性分子和手性药物、类脂等,内容多且变化快,使得初中与中职化学的学习形成了一个大的台阶。另外中职化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实验操作动手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这些就使学生感到压力。

二、中职学生的自身因素

1.过半数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较差,对化学知识缺乏兴趣,听不懂因而感到困难,这部分学生又有以下三种情况:一种是天生就比较调皮,在化学学习方面智商不高;第二种是从小家庭管教不力,父母疏于对孩子的管教,而耽误了孩子的文化学习;第三种是城乡教育资源不均导致偏远农村的学生水平相对较差,所学知识掌握不牢等。

2.一些学生不是自愿进校的,更不是从心里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的,这些学生初中毕业后,因种种原因本来就不愿意继续就读,迫于家长的要求,不得已选择了一所中职学校,还有就是少数家长是根本管不了孩子,把“包袱”甩给学校,这些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任何规划,随波逐流,别人选什么专业自己就选什么专业,对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因而对化学学习也很困难,甚至有厌学情绪。

3.中职学生在完成初中向高中过渡时,生理上的发展也是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个变化的过程。初中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和家长的督促和帮助来完成学习任务,进入中职学校以后,大部分学习任务需要自己独立完成,尽管他们的能力、性格、意志力将在这个阶段得到较大的发展,但在没有形成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之前,其最显著的特点还是情感的不稳定和情绪的冲动。这些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不强,怕受挫折,没有更高的学习目标和追求,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的积极性易调动,也易失去。

三、学校和教师的影响因素

当前,中职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困难,与现行中职教育体制本身存在的弊端有直接关联。

1.教育教学改革明显滞后,不能适应中职学生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

2.化学教材内容过时、陈旧、缺乏创意,一些内容过深,过难,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不少学生想学也学不进去,因此感到化学学习困难。

3.教师在教学形式及方法上仍存在单调,枯燥,呆板,照本宣科等问题,教师仍处在“填鸭式教学”的被动式教学地位上,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师的理念还未完全转变,总怀着学生就应该勤奋好学,老师安贫乐教,师生关系其乐融融,教学事业很有成就感的思想状态中。而面对现在的中职学生感到难管、难教,甚至有的教师一进教室就头痛,怕课堂纪律不好,上不下去;更有的产生“厌教”情绪,更不用说事业感和成就感。

5.由于中职学校设施设备有限,中职学生难管理的原因,使得一些学生实验无法进行,也很难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1.中职化学教师应研究中职化学学科特点而实施教学

化学是中职学生的一门重要文化基础课程,它与相关专业技术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密切相关,因此,学好中职化学有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生产实习的进行。在中职一年级的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中职化学教学大纲,把握好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与其他学科的衔接,教学时要注意兼顾学生的个性和心理差异,不要急于求成。

2.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在现代社会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化学家们对化学及学科的发展都有着卓越的贡献,化学家们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为科学的献身精神。“学习化学史”介绍化学家们的动人事迹,介绍化学家及化工产品在现今生活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正确的、良好的学习动机,把学习化学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感受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的乐趣,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尽量以化学实验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悬念,产生探究的愿望,利用生活中的化学,让学生感到化学无处不在,从内心中感到学习并学好化学的必要性,才能较长时间的保持学习化学的兴趣,并逐步转化为学科情感。

3.优化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师应钻研中职一年级的学生学习知识的特殊性,设计好教学程序,少讲、精讲,及时点拨。课堂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用化学术语叙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并且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变知识为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学生只要懂得了化学学习困难的原因,掌握适当有效地调节方法,就能通过内外因素解决困惑。在他了解所学知识对未来工作、生活的益处以后,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件可怕的难事了。

篇(4)

一、中职生化学学习障碍的表现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随之带来普高热,大量基础较好的学生进入普通高级中学,而基础较差、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学生则进入了职业中学。中职部分专业在一年级开设了化学这门文化基础课,它承担高中阶段的文化素质教育,为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就业和职业变更打下必要的文化基础。然而,进入中专班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化学学习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习习惯差,没有养成认真预习、专心听课、及时复习的习惯,懒于思考

2.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理论没有真正理解,似懂非懂,有的甚至一窍不通,对化学没有兴趣,上课根本就不听

3.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够端正,认为化学与专业课联系不大,没有必要在上面多花时间

4.思想散漫,组织纪律意识淡薄,自控力差,注意力不集中

二、中职生化学学习障碍的对策

针对这种状况,要想使职业教育得到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高,适应社会能力强,作为化学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广泛学习,认真思考,制定对策。

1.转变观念,以人为本,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我国的基础教育从某种程度上看,仍然是一种应试教育,人们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主要还是看分数高低。因此,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可以说是应试教育下的“剩人”。他们因为在初中时,名次排在后面,老师、家长、同学都会给他们一些压力,甚至责备,渐渐地,他们就会在心理上产生自卑感,行动上缺乏自信心,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放下权威,尊重他们的人格,即使他们在课堂上有些反常表现,也不应该当众责备、训斥,让他们难堪。应当在课后单独给他们指出,平时多找他们谈话,了解他们的心声,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中专生没有升学压力,教学中教师没有必要像高中那样一味追求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条理性,课堂上多联系生活和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并及时给他们以鼓励、赞许,毕竟,他们在初中是受“冷落”的群体。教师所做的一切是要学生从心眼里明白老师是诚心为他们好,这样,他们的注意力才会转移到课堂上来,才会将老师当成自己的知心

朋友、学习上的合作伙伴,进而消除畏惧感,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2.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都存在着厌学情绪,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在初中欠的债太多,很难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着问题。基于这些方面的原因,导致他们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知识基础、思维能力等,只有了解每一位学生,备课、讲课才能有针对性,讲课时尽可能浅显易懂,应在知识的应用价值上多花一点时间,少花一点时间在理论的推导上,因为繁杂的理论对他们来说是没兴趣的也是没有效果的。(2)加强实验教学。实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许多观象、结论、定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的。实验具有直观、鲜明、奇特等特点,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他们观察、操作、合作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另外,实验本身也是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进行的,更能使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正好也符合他们好奇、好动的特征。(3)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技术支持,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知识,还可

增大课堂容量,便于师生更好地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改革考核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5)

(一)缺欠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成绩差的学生,大多数并非是因为先天智力因素造成的,往往是由于缺欠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被教师、教材内容牵着鼻子走,永远落后于正常的教学活动,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对数学学习的意义不明确,也正是由于不能深刻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最终造成了数学成绩的不理想。

(二)基础知识、技能掌握不系统,必要的理论结构不完善

从小学数学开始,数学的学习就像盖房子,没有好的基础,没有好的构件,必然不能有坚固耐用的房屋。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很强,要想学会新的知识,必然要有已学过的知识做为基础,并且必须借助于已学过的技能技巧来解决问题,在学习的链接上,哪一个环节做的不完善,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会形成连续学习的薄弱环节,影响到后一阶段的学习,如此发展下去,必然会出现数学学习困难,造成数学成绩不理想。

(三)学习方法不科学,不适应初中数学学习

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的抽象性的学科,初中阶段数学课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较小学数学课程有很大提高。初中阶段又是学生身心、思维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重要时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快速适应中学生活,其主要表现在学习方法不科学,解题思路不开放。

二、实际数学中解决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的心理成份。“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怎么才能培养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地积极性、主动性呢?在实际教学当中有几个心得:(1)把抽象的数学直观化,加强直观性教学,通过自制教具、实验,让直观教学吸引学生。(2)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教师教学艺术也是很关键的因素,应加强教学语言艺术的应用,让教学生动、有趣。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3)创设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4)开设课外兴趣小组,尤其是对数学成绩后进生开展第二课堂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平时教学从本校、本班实际出发,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因材施教,分类推进。大多数后进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在实际中要注意启发性教学,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布置作业,也要注意难易程度,采取低起点、降难度要求,督促他们认真完成作业,特别注意检查作业情况,对作业做得较好或有进步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另外,还要通过考试培养后进生自信心和自尊心,有意识地出一些较容易的题,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数学。考前对后进生要个别辅导,明确考试要求,并对他们的薄弱环节加强练习,让他们能有取得高分的机会,获得成就感,逐步改变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比别人差的观念,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在实际教学中会发现,有的学生平时特别认真,可成绩就是上不去。由此可见,没有适应中学数学的学习方法,在努力也不管用。学生在学习中不但要“想学”,还要“会学”。这就要求在学习是要讲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不直接告诉他答案,尽量以引导的方式帮助他自我解决问题,加强学法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前、学中、学后不同时期,做到有计划、先自学、抓课堂、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课外小结。让学习生活,形成一个疑问--解答―再疑问―再解答的过程。

(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使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还掌握了基本方法,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当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讨论法、图表法、比较法等多种教学手段,还要教给学生解题思想方法,重视能力培养,加强“联想、想象、转化”思维训练。

篇(6)

进行分析与定向,攻克薄弱环节

寒假毕竟不长,目标不宜太大、复习范围不宜太广。如果想真正有收获,一定不要贪多哟!适宜重点攻克薄弱学科、或某学科中的重点内容。重点夯实基础知识,查漏补缺,为考试打好坚实的基础!

在制定寒假复习计划之前要科学、准确地自我解剖、自我分析这一学年的学习状态即考试成绩,包括平时系列测试、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其中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因为期末考试的信度比较高。

自我分析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定位,二是定向。所谓定位,就是说期末考试后,全区有一个成绩统计,每个学生都可以知道自己总分的位置,你处在一个什么位置上?心里要十分清楚,这基本反映了你的实力。所谓定向,就是说你的优势学科是什么?你的弱势学科是什么?薄弱环节在哪儿?优势学科的优势原因是什么?

具体建议:没有舍弃就没收获!基础薄弱考生要记住:弱就弱在基础上!所以寒假的学习要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要抓非智力因素、信心、目标、意志、毅力、方法、心态。要多练,特别是中低档试题,要看、要想更要练。

合理规划时间,制定学习计划

放假后的第一件事,应该是整理出可利用的时间,做出时间安排表,以每一天为单位;接下来梳理自身学习情况,找出最需要提高或最想做的事,合理分配复习和预习时间,有针对性地制定假期学习计划。

每天有效学习时间最好保持在5-6个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的规划一下,例如:早上2个半小时,中午2个半小时,晚上1个小时。学习时间最好固定在:上午8:30-11:30,下午14:30-17:30;晚上19:30-21:30。习惯比聪明更重要!只要你按照计划来,每天坚持,你的成绩不会没有进步的!相信你的假期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下面是几个小Tips,供大家参考:

1、早晨合理安排30分钟读一读英语

2、利用上午2节课的时间分别独立完成2科寒假作业

3、中午适当午休,既不要睡懒觉,也不要开夜车。

4、和上午一样,利用下午的时间做些寒假作业,但不可一下子贪多。要均衡、科学安排。

5、自由时间可以干一些喜欢的事情,但要控制在半小时的时间里。

6、晚饭之前是自由活动的时间,可以看电视等,但要看看新闻。

7、读一些好的小文章,写日记或是读后感,或是精彩的摘抄

8、制定学习计划,主要是以保证每科的学习时间为主。若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完成作业,应赶快根据计划更换到其他的学习科目。千万不要总出现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的局面。

9、晚上学习的最后一个小时为机动,目的是把白天没有解决的问题或没有完成的任务再找补一下。

10、每天至少进行三科的复习,文理分开,擅长/喜欢和厌恶的科目交叉进行。不要前赶或后补作业。完成作业不是目的,根据作业查缺补漏,或翻书再复习一下薄弱环节才是根本。

11、一定要预留出锻炼身体和休闲活动的时间。

12、若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千万不要死抠或置之不理,可以打电话请教一下老师或同学。

学习计划的出发点

1、全面分析,正确认识自己。

准确找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便明确自己学习的特点、发展的方向,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发挥的最佳才能。

2、结合实际,确定目标。

订计划时,不要脱离学习的实际,目标不能定得太高或过低,要依据:(1)知识、能力的实际;(2)"缺欠"的实际;(3)时间的实际;(4)教学进度的实际,确定目标,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达到为宜。

篇(7)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生命的本质、阐明生命现象的科学,它主要以化学和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主要手段来研究生物体基本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生物功能和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其在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的规律[m。医学生物化学主要研究人体生物大分子及其复杂的代谢反应,它是一门重要医学基础课程,为其它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是医学各专业的必修课。

但是,对于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基础较差,加之医学生物化学的理论性较强,概念比较抽象,生物物质的代谢过程非常复杂,难于理解和记忆;而对于教师而言讲好生物化学这门课程,提高教学质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教师应该从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掌握物质代谢的过程和物质代谢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1、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改进教学方法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与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前提。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集光、声、色、动画于一体,很好地解决了医学生物化学以往静态教学的难题,使教学活动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其教育对象年龄普遍偏小,知识功底比较差,他们在生理上、心理上都还没有成熟,意志薄弱、贪玩、不能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的千扰,注意力较差,集中力分散,但对新的事物易接受,产生好奇感。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引入恰恰克服了孩子的这些缺点,多煤体教学使那些深奥,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易懂,从而激发这些孩子们的学习热清,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例如,利用网络下载某些三维结构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物质。在讲解影响氧化磷酸化因素中甲状腺素的作用时,就可以下载一些患甲亢病人的图片,对幻灯片上的图片讲解该病的发生机理,发病症状:甲亢病人甲状腺素分泌增加,诱导Na-K-ATP酶的生成和解偶联蛋白的表达增加,使氧化磷酸化加快,三羚酸循环加快,营养物质分解加快。此时,由于耗氧和二氧化碳生成增加,导致病人心率加快、呼吸急促;产热和产水增加,病人会大汗淋漓;而能量生成的增加,会使这类病人异常兴奋易长期营养物质的消耗也会使它们变得消瘦。这样,一个栩栩如生的甲亢病人出现在同学们面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疾病,也加深了对生化知识的理解,所掌握的知识经久难忘。通过生化理论与临床病例的相互联系,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的东西不再是抽象的理论和空洞的知识,而是可以实际应用的手段和武器,使学生感到生物化学与其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这无疑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变被动记忆为主动摄取,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得到提高。通过多媒体应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避免了枯燥的平面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和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是,尽管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点,但它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人为本是教学的原则,精心选择课件,将课件、教师的语言表达、教师的手势、教师的眼神有机结合,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因此,以教师为主导,合理选择利用多煤体教学,即不单纯依赖多媒体技术,也不单纯依赖静态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是教学质量。

2、积极开展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促进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不断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改进实验方法,强化实验教学手段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基础。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化学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实验室硬件的建设,实验方法的改进、实验技术的革新息息相关首先应该重视实验室的硬件建设,面对一些中专学校实验室硬件建设条件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应不断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基础设施设施的建设,只有硬件条件具备了,学生们才能够完成基本的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强调教师在第1次实验课时就给学生一个标准而又规范的示范,例如,玻璃仪器的清洗、刻度吸管及微量加样器的正确量取、离心机和分光光度计的规范操作及注意事项等等,然后再让学生实践。通过科研活动,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和手脑并用的能力,把科研项目有意识地纳人实验教学,可以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不仅对活跃学生思维,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展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篇(8)

初学者应以枯树或冬天的落叶树作为练习的对象。没有叶子的树枝结构清楚,姿态鲜明,使初学者容易了解各种树的生长规律与基本结构。枯涫鞯闹饕结构包括干、枝、根。

一、干的画法

树的自然形态均取决于主干的势态体格,所以首先在于取势。自然界中的树品种不同势态也不同,或正直挺拔、或欹斜摇疏。其次,老幼也有区别,老树苍桑风骨,幼树荣然娇发。

(一)主干

初学者大概确定树的主干势态后可以用铅笔或者指甲轻轻抠出外形。然后用笔以中锋为主,以轻重顺逆见精神,以顿挫转折见多姿。这里主要有两种画法:双钩画法――即用笔锋勾出树干两侧表现树的生长结构;墨笔法――直接用笔勾画出树的枝干,也称墨笔法。同时注意勾点疤节:树干向背,尤重精神,多不得,匀不得,其方、圆、长、偏、大、小、疏密,要搭配有致,呼应自然。

同时要点缀树纹:树的面貌、个性和特征可以从树皮的纹理分辨出来,分辨树的阴阳向背,以圈、点、横、竖、斜的取向笔法,进行概括的表现。这里需要注意:(1)画树皮的纹理需画出立体的感觉:靠近两侧的纹理要密窄(或墨较浓),靠近树中央的纹理可疏阔(或墨较淡)。这样就合乎透视的原理。(2)为了增强树干形质之美感,皴画时要同枝干的勾法相结合,才能生动、自然。

(二)小枝

根据树的种类和生长规律,小枝从形态上主要分为向上型、向下型、平生型。向上型,称为鹿角枝,这种类型最常见;向下型,称为蟹爪枝,出枝下俯,树梢指地;平生型,称为长臂枝,干直枝横如松、杉。其余出枝皆由此三种变化而出。描绘小枝时需要谨记。(1)主枝其穿插、取势从简,不宜盘结过多。出枝先看大关系与向背姿态,要注意树分四歧的原则。(2)出枝粗细、长短忌匀,用笔,要挺拔有上下运动之势。(3)要抓住干与主枝、小枝外在和内在的联系,从粗线条到细线条的组合以及疏密关系的调整,忌整齐,无通风之处,全面开花、对称。

(三)根

李成在《山水决》中提到:“树根裁插,龙爪宛若抓拿,石布棱层,根脚还须带土”。说明根部是全树线条的支撑部位,担当枝干的重量。故势态上要稳重,其塑造结构要以概括、结实为主,生动中求稳。根要看主干走势,依地势设计藏露;根的藏露,须视环境而设计,土厚则藏,土少则露。

(四)丛树

画的树有两三棵时,采用丛树画法,注重树与树之间的关系。可以选择大小、老幼不同的树:既需要有一棵树傲然独立,又需要几棵树之间交错掩映,这样画出来的整体显得富于变化,不死板。

二、习古人之长

画好树需要人们到自然中去观察、体悟,并借鉴古画中的优秀作品,勤加练习,熟练掌握各种画树的技法,经验积累多了,定能准确地把握树在山水画中的造型。

这里笔者选择宋人画树进行研究,那是因为宋人的画树大多在自然写生中产生,与明清人画树多在古人画法中产生的不一样。在画树时,首先,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画树作品;其次,临摹、揣摩宋人画树的造型及其笔法。

宋画中,有几幅画枯树让笔者印象颇深。一是郭熙《树色平远图》(图1)的造境表现;二是李迪《枫鹰雉鸡图》的质感表现;三是乔仲常《后赤壁赋图》的用笔表现;四是扬无咎《四梅图》的出枝表现;五是李氏《潇湘卧游图》的墨色表现;六是崔白《寒雀图》的势态表现。

图1 《树色平远图》局部

对于以上作品的临摹与揣摩,笔者的用笔体会是:小写意画枯树笔墨稍放,笔势理性地随形自由流露,于顿挫皴擦中见果断。大写意画枯树笔墨放纵,简括轻松,爽利磊落,刚劲老辣。

通过临摹,笔者逐渐懂得传统如同一叶扁舟,帮学习者渡到理想的彼岸,但同时,还需清醒地知道习古不代表泥古,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用前人的智慧来激发自己的智慧。周京新教授关于学习传统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传统如同一座大饭店,食物丰富,但是要不要进去吃东西,什么时间去吃,适合吃什么,应该吃多少东西,……全是个人的事情。”临摹好比是吃古人的饭,要咀嚼,要消化,最终还是要走自己的路,笔者认为这才是借鉴传统应有的态度,最好落实于自己的创作中(如图2所示)。

篇(9)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4―0022―05

一 问题的提出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继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之后,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基于信息化教学环境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设计形式。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明确规定我国所有中小学教师都应当具备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1],而对于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范类院校而言,师范生对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信息化课堂的教学质量。而作者在跟踪研究某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信息化教学设计”内容模块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发现,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策略等各个方面师生之间存在很大的认知差异。所谓认知,就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过程[2],同一个客观事物,由于个人认知心理不同,往往造成产生很大的差异,这种认知上的差异性称为认知差异。而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只有当师生对于所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一致的情况下才会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本文着眼于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中师生认知差异的分析,期望探讨出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合理的策略建议。

二 研究过程设计

1 研究对象介绍

我们选择某师范类院校全日制本科三年级历史、数学、英语三个不同专业的班级,对他们《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6个课时的学习进行了全程跟踪。研究过程主要从校方设置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初衷、教师教学过程的方法策略、学生对该模块内容的认知期望和对于课堂教学的认同倾向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

2 研究方法和内容

本文主要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调查校方设置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初衷和学生对于该模块内容的学习期望,并运用S-T课堂教学模式分析的方法和田野观察的方法来记录教师的教学过程,最后通过对于师生认知差异的内容分析和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分析得出合理的策略建议。

田野观察是被用来泛指研究者深入被研究对象的实际生活领域,研究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行为模式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3],它可以客观的记录一节课的上课流程。S-T课堂教学模式分析方法是一种能够直观表现教学性格的教学分析方法,它可用于对教学过程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与评价,判断课堂性格,获取具有共识的、客观的信息。[4]

3 研究信度和效度

为了保证本研究的信度,我们共有两名研究者对研究中的访谈资料、课堂田野观察日志记录和数据统计等进行了独立分析,并聘请了一位没有参加此研究的教师一起汇总讨论,对不一致的意见进行反复修改,从而使本研究取得了较高的可靠性;在研究的效度方面,我们使用了三角互证法。三角互证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消除只依靠任何一种数据收集方法来源、分析者和理论做研究时可能形成的偏见[5]。为此,我们利用课堂实录分析的数据、师生访谈问卷调查数据,以及研究者的个人反思这三种数据来相互论证,构成了一条证据链,从而保证了研究的效度。

三 研究结果分析

1 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师生认知差异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广泛运用,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一种必备素质,而对于面向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范院校而言,《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开设的目的就是培养具备信息技术能力的新型教师。对于该校此门公共课的开设初衷,我们采访了课程设计的相关人员,得出的结论是“就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而言,是期望学生了解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及其组成要素,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可以独立完成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师设计了教学设计概述、学习内容及学习者分析等六个部分的内容学习,期望学生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可以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课堂以学生个人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理论讲授为辅的方式进行教学。

而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和访谈,发现学生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就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而言师生之间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校方培养的重点在于使学生可以感受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变革,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个简单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做到技术与教学的结合应用。而对于学生而言,如果说对于学习目标师生之间尚有半数的相似认同,那么对于学习内容的设置,师生的认知差异格外突出。在座谈中学生普遍反映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应该多介绍如FLASH等各种软件的操作与使用,多进行如何制作课件的练习,而对于理论的讲授十分排斥。而且很多同学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这门公共课本身就很陌生,只是简单的理解为是一门“讲授如何制作课件”的技术操作类课程,这点也可以从问卷中所反映的学生个人对于自己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差异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认知是较为模糊的。

2 教学策略的师生认知差异分析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7]在相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内容下,不同的教师所采用的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很重要的影响。我们跟踪分析了A,B,C三位教师的课堂行为,并对“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三部分教学内容中具有代表性的课堂进行介绍。

对于教师课堂教学流程、所采用的主要的教学方法,媒体的使用等我们采用了田野日志的方法来记录分析,并使用S-T教学模式分析方法进行了课堂类型的划分。

(1) 教师教学策略分析

我们将“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三部分教学内容和通过田野观察日志记录的教师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媒体的应用做以陈列,如图1显示:

对于“教学设计基础”的内容,以具有代表性的教师A的课堂实录说明。通过公共课90分钟的课堂拍摄实录,并利用王陆教授及其团队开发的S-T教学模式分析软件得出图2图3所示课堂类型分布图:

如图2所示的Rt-Ch图,是基于行为采样数据而划分教学模式的图表,其中教师的课堂占有率是69%,学生的课堂占有率是31%,师生之间的行为转换率为29%,课堂类型是属于混合型,但接近讲授型的课堂。在图3所示的S-T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四段比较明显的横线,但横线之间是用间断的竖线联结,这说明课堂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只是其间教师很注重与学生的交流,积极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来进行师生互动。这也与田野日志和Rt-Ch图显示的数据相符。

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分析的内容,我们以教师B的课堂为例说明。通过课堂田野观察日志记录得出,教师主要是采用小组讨论分析教学设计案例并进行成果展示的方式进行,通过75分钟的课堂实录分析得出其S-T分布类型为练习型(见图4,5)。

从图4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高达83%的学生课堂占有率中师生之间的行为转换率只有16%,这说明整节课都是以学生练习为主很少有教师的指导;图5的S-T图中也反映了这一点,整个课堂是由一条几乎垂直的竖线构成,除了刚开始有一些师生之间的交互以外就较少有横线出现,这也表现出教师留给学生大量充裕的时间自主练习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什么指导过程。

对于“完成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容,以教师C的课堂为例,通过课堂田野观察日志记录得出教师主要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练习,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案例模板和上节课布置的构思内容进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75分钟的课堂实录分析得出其S-T分布类型为练习型(见图6,7)。

如图6所示,这节课中学生的课堂占有率达79%,教师的课堂占有率为21%,刚开始上课时教师介绍了本节课的任务之后就把大量的课堂时间交给了学生自主练习;图7的S-T图中也反映了这一点,整个课堂S-T图是呈垂直状,只有在课堂开始和结束阶段有少量的横线组成,表示教师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偶尔给予个别指导。

(2) 学生认同倾向分析

为了分析学生对于不同教学策略的认同倾向,我们设计了“学生对教师教学策略认同倾向”问卷调查和相关问题的访谈,对于三个班的总体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本文所涉及到的三个典型课堂数据,我们得出:对于三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学生表现出了不同的认同倾向,如图8所示:

就“教学设计基础”内容而言,从图8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学生在对于学习内容期望的调查中较多的排斥理论讲授而更加期望自主练习和个人实践,但是对于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的“教学设计基础”相关理论概念的讲授还是表现出多数的赞同,并认为“教师条理清晰,教学过程完整,呈现资料详尽”。

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内容来说,通过课后的访谈我们了解到,对于课堂所采用的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方式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也普遍反映出存在小组分工不明确,小组内部交流没有开展等问题,认为“课堂讨论内容过多,节奏过快,没有教师指导,教学讨论几乎没有进行小组成果只是个别学生为应付交作业而仓促完成”,从而导致对于该课堂的整体满意度下降。

在“完成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学习中,有部分学生曾在座谈中反映希望教师的作业能尽量在课堂完成,因为很多学生并没有个人电脑,课后上网也不方便,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一个案例设计的方式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部分学生认为课堂很好的锻炼了个人的操作能力,但也有学生反映课堂中存在“教师没有引导和讲解,对于学生的问题没有及时解答,对于学习内容十分迷茫”等问题。

四 策略和建议

在总结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中师生认知差异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明确清晰的学习目标

从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分析中反映出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对这门课程,对这个模块学习的目标不明确,认为与信息技术有关的就应该讲授课件的制作,软件的学习。教学是促使学习者朝着目标所规定的方向产生变化的过程,因此在教学系统设计中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规范,直接影响到教学是否能沿着预定的、正确的方向进行[8]。所以教师在教学初期就应该及时明确清晰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对这个模块的学习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从而积极调解个人的学习态度和期望。

2 案例教学法的推广

根据田野观察日志中对教学方法的记录和课后 “学生对教师教学策略认同倾向”调查问卷中得出,案例教学法是学生最为认同的理论讲授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的一种特殊方法[9]。教师不是单纯的介绍理论概念,而是通过案例的学习穿插介绍知识点,这样与实际的案例相结合,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通俗易懂,很适合跨专业的学生公共课的学习。

3 有效提高小组协作学习质量

有学者曾做过研究,通过对于改善学习成绩的创新性教学实践进行调查,他们以有效性为顺序对这些实践活动进行排序,其中合作学习被列为首位[10]。与此相似,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也得出对于B课堂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普遍比较满意,但是,同时也暴露出很多影响学习效果的问题。可见,如何有效的提高小组协作学习的质量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约翰逊和史密斯(Johnson and Smith,1991)清楚的确定了组成合作学习的五个基本要素:①积极的相互依赖;②面对面的互动;③个体责任;④交际技能;⑤小组加工[11]。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对于满意度不高的课堂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在课堂讨论中几乎都是就近座位的同学共同一组,而且随意指定的小组长很少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建议在组织小组讨论的时候应该注意明确的小组分工,及时的现场指导,合理的成员评价等几个方面,从而有效的提高小组协作学习的质量。

4 及时指导学生个人实践

通过课程开设前期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就态度认知方面学生普遍强调期望更多的个人实践操作,但是从课后“学生对于教师教学策略的认同倾向”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对于B,C这种练习型的课堂的满意度却不高,分析课堂实录及S-T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得出在B,C课堂中的共同点就是教师留给学生大量充裕的时间自主练习的过程中很少给予了及时的反馈指导,这一点对于要求自主设计一个教学设计的学习内容影响较大,经过四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只是有了大概的了解,但在实践应用层次却并不熟练,并且同时通过课后访谈反映出的学生对于操作过程中软件如何操作的问题、教学目标如何分析的问题等等都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反馈指导。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EB/OL].

[2] 乐国安主编.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0: 48.

[3][5] 王陆,刘菁等著.信息化教育科研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01,160.

[4] 傅德荣,章慧敏.教育信息处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 李玉斌,姚巧红等.双向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48-52.

篇(10)

一、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先生给我们的教育启示。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已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以生活化的情境来进行教学,将学生置于生活情境中,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形成技能,从而为将来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基础。

从职业高中的学生构成来看,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本来就喜欢上网,打字一类不成问题,而有的学生在初中阶段为了抓好语数外等成绩,根本很少接触信息技术。因此,要提高职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让信息技术教学更贴近生活,首先还得从生活化情境创设做起。

如在Word 2003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以一个公司老板的形象出现在课堂中,而学生则扮演该公司的职员,模拟场景为给公司制作一个宣传广告,要求图文混排。这样的设计,一下子激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问题情境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就掌握了相应的技能,有利于将来发展。

二、从知识传授的模式转向能力培养

在目前的职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更多的教师还是以考试为方向标,在课堂教学中只会“教”,总是不厌其烦地对Word、Excel、Powerpoint、数据结构、C语言的重点、考点进行强调,在操作教学中,也更多的是让学生了解基础,而对生活中有用的东西则置之不理,认为考试中不会考的就是不重要的。其实,这是完全背离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培养目标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教材,善于将生活中的素材吸收到教学中,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过渡。

如在Internet基础与应用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那些晦涩的专有名词,让学生懂得如何一步步地掌握操作流程,想必只靠教师再三的重复是起不到预期效果的。如果教学中能结合学校的实际,以五四活动、国庆活动或春节联欢晚会为契机,以任务的形式来规划相应的时间、目标、任务等,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音乐合成任务,教师再以相应的硬件和软件为支持,学生对音乐的编辑、合成、录制等技术学习就是一个任务的完成过程,学生不仅兴趣盎然,学习起来效果也更佳。

由此不难看出,在职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对教材的整合,以任务教学法来实施教学,在任务完成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课堂成为活的课堂。

三、探究中实现生活化

篇(11)

为了确保计划的落实,应在学习的实践中对计划的实施状况进行定期自我检查、自我督促、自我验收。计划信息的全过程是:确立目标--采取措施--安排时间--严格执行--检查验收。可以制定一个计划检查验收表,即将某月某日完成的学习任务、进程列成表格,每完成一个项目,就打上一个勾,以便督促检查,一段时间后进行一次验收。若未完成计划中规定的任务,应查找原因,想出办法,确保计划的全面落实。只要计划是科学和切合自身实际的,一旦定好,就应采取一切措施,坚决执行下去。

二、确保学习时间

对于学习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来说,在开始阶段,自己可支配的自由学习时间几乎没有或者很少,因为他每天能完成老师当天布置的学习任务就很不容易了。但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他的常规学习时间将会逐渐减少,而自由学习时间则相应逐渐增加。由于开始阶段自由学习时间较少,所以,一般学生往往抓不紧,这也恰恰是他被动学习局面难以改变的原因。因此,刚开始执行学习计划时,可能会觉得时间特别紧张,但这时即使需要占用一部分个人的娱乐和休息时间,也要确保学习计划的完全落实。只要坚持走过了开始这个阶段,过于紧张的学习状况就会逐步改变。

一个学生如果能感到自己学习上与别人有差异,并且希望改变这种学习状况,那他就应该以分秒必争的精神去抓个人的自由时间。一旦抓住了自由学习时间,他就会努力去提高在校常规学习时间的效率,以增加自由学习时间,从而使自己掌握的学习主动权越来越大,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也就会逐渐到来。

三、学习心无旁骛

有同学说,一边听音乐,一边做功课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有的同学说,一边做健美操,一边背英语单词可以充分利用时间。这些说法是毫无科学依据的,人的大脑各部位的活动是有分工的,有的部位主导形象思维,有的部位主导抽象思维,有的负责人的听觉,有的负责人的视觉。

各个部分的神经系统可以交替兴奋,各司其职。听音乐时专司听觉的神经系统保持兴奋,大脑其他部位的活动就处于相对抑制状态,反之亦然。怎么可能一边听音乐一边学习,还会提高学习效率呢?

对学生来说,适度的娱乐很有必要。但是,切忌学习就是学习,娱乐就是娱乐,干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专注,不能把学习、娱乐和消遣同时进行,否则也会影响学习计划的完成。

四、选择固定场所

要实现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场所的选择和时间的管理同等重要。条件好的学校,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可以到自习室或图书馆去学习,这时最好能避开过道,选择一个干扰较少的位置,准备好学习所需用品,然后静下心来,训练自己按计划一次做完一段工作;每次到自习室或图书馆去学习,最好都能按习惯坐在同一位置,这样有助于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五、适时调整学习计划

制订的学习计划要避免对自己提出苛刻的要求,不能有急于求成的心理。如果一开始就定出过高的不现实的目标,或许等待自己的就是挫折和失败。所以,要从小目标开始,树立信心,获得技能,进而实现雄心壮志。

在执行学习计划过程中,如果机会不能实现,或自己的活动和应尽的职责有所变动,那么,修改学习计划就很有必要了。因为这是自己的学习计划,所以应该让计划适合自己,为自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