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保险实训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高度仿真;模拟教学法;实践教学;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7-0150-03一、模拟教学法及高度仿真模拟教学法
1.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Simulationsmethode)是在一种人造的情境或环境里学习某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方法,模拟训练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许多重复的机会和随时进行过程评价的可能性,能够使学生进行自我建构,是一种基于行动导向教学观的教学方法。
模拟教学法不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职业教育中已被广泛使用,在饭店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也有不少。但这些研究比较侧重于角色模拟,主要强调角色扮演。实际上模拟教学法分为模拟设备教学与模拟情境教学两大类。
模拟设备教学主要是靠模拟设备作为教学的支撑,其特点是不怕学生因操作失误而产生不良的后果,一旦失误可重新来,而且还可以进行单项技能训练,学生在模拟训练中能通过自身反馈感悟正确的要领并及时改正。
模拟情境教学主要是根据专业学习要求,模拟一个社会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具有与实际相同的功能,及工作过程,只是活动是模拟的。通过这种教学让学生在一个现实的社会环境氛围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一个比较具体的、综合性的全面理解,特别是一些属于行业特有的规范,可以得到深化和强化,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2.高度仿真模拟教学法
我校在模拟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高度仿真模拟教学法”,所谓“高度仿真”是指不仅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更着重突出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教学内容与岗位流程、教学考核与工作评价、纪律要求与职业规范的仿真模拟,因此本文着重探究应用模拟教学法理念,在实践性课堂教学中全面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工作情境、工作过程来帮助学生体验职业岗位,认识职业规范,培养职业素质的教学法。
二、高度仿真模拟教学法在饭店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饭店专业培养的学生将来主要从事对客服务的工作,需要掌握与人沟通交流的规范与技巧,特别适合用模拟教学法进行教学。我校饭店专业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讨,主要做法归纳如下:
1.教学环境真实化,模拟饭店真实工作环境
根据饭店专业核心岗位需求,我校模仿饭店真实工作环境,结合教学需要分别建设了前厅、客房、酒吧、中餐、西餐实训室。每一间实训室都以饭店实际岗位需求为参照,在实训室文化建设中体现企业文化和企业规范,力求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就能耳濡目染,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岗位要求。
2.学生角色职业化,模拟饭店各岗位职业角色
在饭店各部门岗位中有不同的职业角色,例如餐饮部有楼面经理、部长、主管、领班、看台、传菜等不同的角色。我们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按不同课程内容分配给学生不同的角色,学生在课堂上必须按岗位角色的要求担当起自己的职责。
3.教学内容项目化,模拟饭店岗位工作流程
传统的教材内容一般是按学科体系,分章节讲授,注重知识的衔接和系统性。我校参照澳门旅游学院MORS教材,结合珠海本地实际情况,以“教学与生产对接”为目标,将饭店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化,模拟饭店岗位工作流程进行教学内容编排和教学。例如《前厅服务》这门课程我们按实际岗位工作内容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十一个项目,学生熟练掌握这十一个项目后就可以基本胜任前厅接待员这个岗位,每一个项目以任务驱动,在任务中渗透理论知识的教学,学生边做边学,既掌握了规范的操作流程又知其所以然,极大地提高了教学实效。
4.教学过程规范化,模拟饭店岗位规范要求
这里所说的教学过程规范并不是指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而是指教学过程中按职业规范对学生进行要求和管理。例如学生在上实操技能课前要整理好自己的仪容仪表,教师按饭店对员工仪容仪表的要求进行检查;学生在调酒操作期间要注重礼仪与卫生;学生在进行客房清洁操作时必须严格按照要求选用清洁剂和清洁工具等。通过每节课的要求与渗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将高标准的服务要求内化成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未来的对客服务中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有礼有节的职业气质。
・教学教法・高度仿真模拟教学法在中职饭店专业的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及案例分析5.考核评价企业化,模拟饭店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以考定教”是教学中普遍适用的定律,一般学校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因此考核的方式直接影响教学。一般考笔试就会使学生去死记硬背,考技能就会使学生单练技能,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往往到企业后还要重新培训。因此我们制定了《校企合作的技能考核评价办法》,办法中规定对学生的核心技能考核要分为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考核的内容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完整的工作服务流程和职业素养考核,职业素养考核就是要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为评价学生的内容之一。
以上是我校实践高度仿真模拟教学法的步骤,强调的是教学全过程的仿真模拟。当然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还要看每一节课教师如何将教学理念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下面是我校教师践行高度仿真模拟教学法的案例及分析。
三、高度仿真模拟教学法案例分析
1.高度仿真模拟教学法研讨案例
课程名称:前厅服务
教师姓名:望媛媛
所在单位:珠海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
教学项目:办理保险箱手续
教学目标: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
知识目标:保险箱使用的相关基础知识和操作流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服务技能和技巧,使学生能够胜任接待员的工作,学会举一反三,处理问题,通过团队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办理保险箱的程序
教学难点:操作的规范化
教学地点:前厅实训室
课前准备:学生分好小组及角色,领班负责检查本小组成员仪容仪表
学生学的设计:
(1)复习回顾办理保险箱的程序
(2)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完成实操的任务
(3)小组之间互相点评,总结
教师教的设计:
(1)创设情境,以任务驱动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模拟角色进行实操练习,达到课程目标
(2)对学生的实操进行总结、评价
(3)通过实操反思,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见表1。
2.案例分析
从教学过程来看,在教学环境上,学生置身于学校新建好的前厅实训室,站在与企业环境相似的岗位上学习和操作,真正有了上班的感觉。教师安排的教学项目与岗位工作内容一致,教授的实操流程与实际工作流程一致,学生纷纷表示学有所获。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都非常注重学生服务礼仪、服务规范,学生的言谈举止得到了全方位的训练,解决了以往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的问题。
从教学效果来看,通过采用模拟教学法课堂的秩序明显好转,主要体现在将小组的作用发挥了出来,通过召开岗前会议,组长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检查仪容仪表,分配相应的任务,因为角色的转换使每一个领班都很认真地在执行领班的任务,组长认真起来了,组员也跟着被调动,整个班级的课堂秩序就好了;
另外采用模拟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有重要作用,在进行实操练习时,教师会对学生提出岗位要求,例如:仪容仪表、服务礼仪、岗位职责等等,并通过一定的教学环节来实现这些要求,通过实践课程的反复训练,学生的专业素养也就随之养成。
表1
阶段内容与实训过程设计教师指导过程学生活动过程一、课程导入(10分钟)
1.学习目标:掌握办理保险箱的程序
2.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办理保险箱的步骤
工作步骤岗位职责一、问候客人①获得客人的姓氏
②了解客人的需求
③确认客人的身份二、介绍保险箱尺寸①确保通过介绍能让客人使用到适合他的保险箱
②使用恰当的肢体语言进行介绍三、介绍保险箱使用注意事项①确保客人了解保险箱使用注意事项:钥匙使用注意事项
开启保险箱程序、保险箱使用时限
②解释保险箱赔偿方法
③请客人阅读保险箱使用登记表四、签字确认①留下客人的签名式样
②解释原因五、请客人存放物品①将空的保险箱递给客人,请客人检查
②等客人存放物品,再将保险箱放回去六、感谢客人①报上自己的姓名
②感谢客人使用保险箱
二、职场体验(30分钟)
1.情景导入:
周丽小姐是住在华天大酒店405房的客人,一天早上她来到酒店前台想寄存一些贵重物品,正好你在前台当班,请你为客人进行保险箱的服务!
岗位要求:仪容仪表、服务姿态
2.角色模拟:
学生以分组的形式,按照老师所给的案例,分别扮演客人和前堂服务员的角色,模拟案例处理的过程,进行实操训练
3.总结评分:
从仪容仪表、操作程序、操作规范三方面来进行总结点评,先学生点评再老师点评;
4.实操反思:
客人存放物品时,服务员为何要转过身背对客人?
三、课堂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
1.组织学生填写《实训任务书》
2.布置作业:
①预习第十一章的内容
②自己练习为客人办理保险箱的程序,要求在5分钟之内完成
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对目标作简要介绍,交代本节课的重点安排学生分组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回顾程序,提示操作重点介绍情景,提出岗位要求将学生分组练习,解答学生疑问评价学生的表现,总结出现的问题
展示问题需要学生反思的问题
通过反思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注重服务细节
要求学生根据实训的情况完成实训任务书和作业学生明确本节课实训的任务学生思考,分组回答问题学生浏览目标学生分组讨论,角色分配,情景模拟学生点评,解决出现的问题
思考问题,进行反思并回答提问
学生听讲并记录,填写实训任务书
教学建议:在实训课程开始前,要在思想上和行为上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可以做一个类似岗前培训的课程,目的在于告诉学生进入实训岗位时应该在心态、行为举止上有所调整,引起学生对实训课程的重视和进入实训岗位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教师才好在后面的课程中引导学生,除此之外,在课程中,教师也要不断的监督,在学生模拟操作过程中或结束后要及时点拨和总结学生的表现,否则的话达不到模拟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高职教育的根本特征在于职业性,即它是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职业技能、某种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工作经验,以及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等综合素质和能力。这种人才的培养,要求高职教育强调职业能力的重要性,注重基础理论的实用性和技术理论的应用性。这一思想反映在某一门课程的具体教学形式上,则表现为课程内容的适用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及有效的评价体系。对于相关的课程改革,许多高职院校都在进行探索。下面结合作者在承担社会医疗保险相关教学活动时进行的课程改革情况进行探讨。
一、课程内容体系
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由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组成。就医疗保险而言无论是理论教学体系还是实践教学体系,都应建立在对医疗保险具体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分解的基础上。职业能力一般分为关键能力与一般能力、综合能力与具体能力。关键能力是指对学生就业和今后在某医疗保险职业岗位上自身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能力。学生缺乏这些能力,就无法胜任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工作,因此,将社会医疗保险设置为实训主导型课程是必要的,这样可以重点保证学生关键能力的训练。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本课程将社会医疗保险分成了理论部分与实务部分。其中实务部分采取实训的形式,课时超过了总课时的一半以上。
1 总体设计
本课程的显著特征是和社会医疗保险实践运行密切相关,实践性较强,在教学应注重社会医疗保险的实践性和实务性。《社会医疗保险》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不但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社会医疗保险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熟悉并掌握社会医疗保险的运作流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部分与实训部分相互关联、相互结合,以培训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该课程分为9个项目,主要让学生了解社会医疗保险的基础理论包括社会医疗保险概述、系统构成、基金管理、政府管制、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医疗保险模式的国际比较、医疗保险法律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运行实践,并且以我国目前关于社会医疗保险的法规为依据让学生结合实际学习社会医疗保险的运作流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2 课程目标
通过对《社会医疗保险》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社会医疗保险的基础知识,掌握社会医疗保险的运作流程。
职业能力目标:能明确我国目前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知道我国目前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参保人、覆盖范围、保障水平,了解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支付、投资的运作流程;熟悉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能阐述几种医疗保险的模式及特点;能明确医疗保险账户是怎样进行划分和管理的。能说出杭州市医疗保险的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药品目录是如何规定的;能明确杭州市关于社会医疗保险的法律规定,并进行相关案例分析。
3 课程内容和要求
这部分内容根据总体设计的要求分成了9个工作任务模块,每个工作任务中都有相应的活动设计,总课时合计54个,具体安排如下:
(1)认识社会医疗保险:主要阐述社会医疗保险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特征、功能和作用等内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医疗保险的基本信息。(参考课时:6)
活动设计:a,教师讲解和浏览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官方网站及其他相关网站认识社会医疗保险;b、通过浏览卫生部农村合作医疗网及其他相关网站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社会医疗保险系统构成: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社会医疗保险服务体系构成要素及其特点、任务作用,清楚社会医疗保险各方关系。(参考课时:6)
活动设计:a,以家庭为例分析风险状况及拥有的医疗保障;b,浏览相关网站了解我国目前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
(3)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基本了解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支付、投资的运作流程,能分析目前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参考课时:3)
活动设计:以医保部门近年来对于医保基金进行查处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政府对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的管制:了解政府如何对医疗保险及医疗服务进行管制(参考课时:3)
活动设计:分小组讨论、对比不同政府对医疗保险及医疗服务系统的管制方式。
(5)医疗保险模式的国际比较:了解医疗保险的几种模式及几个主要国家的医疗保险制度。(参考课时:3)
活动设计:分小组收集资料,比较几个主要国家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6)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要求学生能了解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参考课时:3)
活动设计:观摩浙江省及杭州市社会医疗保险信息系统。
(7)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运行实践:让学生建立关于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运行的基本框架,为后面相关的实训课程打下理论基础。(参考课时:l 2)
活动设计:a,以实例分析向学生介绍医疗保险账户的划分及其管理;b,查找杭州市的定点医疗机构及定点药店;c,查找国家及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d,查找杭州市级医保关于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及费用支付的相关政策。
(8)医疗保险的法律制度:了解我国医疗保险的相关法律制度。(参考课时:6)
活动设计:以我国目前关于社会医疗保险的法律规定为基础进行相关案例分析。
(9)透视杭州市级社会医疗保险:了解杭州市医疗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并能进行实践操作(参考课时:12)
活动设计:a,查找杭州市关于企业在职职工、灵活就业人员、退休人员、老年居民、少年儿童、城镇居民等各类人员社会医疗保险方面的政策,并能进行实践操作;b,查找杭州市关于医疗困难互助救济制度的相关政策。
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由生硬到熟练再到自如的训练过程。这就是职业能力培养的一般规律。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训练体系的设计,必须遵循职业能力培养规律。实践经验表明,财经类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训练体系,应该包含基本技能的训练、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综合
技能的训练三种类型。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训练体系教学目标主要是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进行训练,以编写实训报告作为载体。
在基本技能训练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教学内容体系设置,着重解决运用理论知识对实际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深化对理论的认识,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培养从事相关岗位所需的基本素养、基本技能。比如社会医疗保险实训报告中有一个项目是让学生以自身家庭为例分析风险状况及拥有的医疗保障,通过训练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具体的风险和保险需求的分析,那么在以后从事医疗保险相关工作时就能运用这种技能对客户进行相应的分析,这项基本技能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三、有效的考核体系
1 突出形成性评价,结合课堂提问、业务操作、课后作业、模块考核等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注重平时成绩记录。
2 强调目标评价。
3 强调课程结束后总结性评价,结合案例分析、成果展示等手段,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
4 建议在教学中分任务模块评分,课程结束时进行综合模块考核。
各任务模块可参照下述内容进行评价:认识社会医疗保险,评价学生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能力,评价分值10分;社会医疗保险系统构成,评价学生整体认识我国目前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能力,评价分值15分;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管理,评价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我国社保基金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评价分值10分;政府对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的管制,评价学生对不同政府管制医疗保险模式分析比较的能力,评价分值5分;医疗保险模式的国际比较,评价学生对不同国家医疗保险模式分析比较的能力,评价分值5分;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评价学生医疗保险管理信息操作能力,评价分值5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运行实践,评价学生对社会医疗保险基本流程操作能力,评价分值10分;医疗保险的法律制度,评价学生利用所学法律知识进行案例分析能力,评价分值10分,透视杭州市级社会医疗保险,评价学生对杭州市级社会医疗保险基本流程操作能力,评价分值30分。
说明: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各类作业情况进行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模块结束时,对学生综合技能情况的评价。若模块考评中同时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时,建议采用3:7的方式记分。本课程按百分制考评,60分为合格。
四、教学实践反思
自课程改革以来,教学效果较之以前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还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还是比较单一,应该有更多的影像资料、配套软件引入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习效果。结合教学情况,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挂图、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视听光盘等多媒体资源,搭建起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训练平台,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同时联合各校开发多媒体课件,努力实现跨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
2 注重仿真软件的开发利用,让学生置身于网络实习平台中,积极自主地完成本课程的学习任务,为学生提高处理社会医疗保险问题的基本职业能力提供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257-03
保险模拟实训室是面向金融保险及其相关专业,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保险模拟实训室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建设思路,是服务于高职院校、保险机构的教育与培训基地,是与保险企业一致的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
依据市场需求,除了理论教学之外,实训教学是保险专业教学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实训教学平台深度分析保险业务流,以业务岗位需求为基础搭建教学平台,采用从单一业务流实训到单一岗位实训到项目实训到综合拓展实训递进式构建实训教学平台。从仿真业务环境建设到与实训软件相结合,从布局创新、专业优势展现两方面进行设计和突破,让学生进行保险业务实训,使其能全面了解保险的经营管理及业务拓展。因此在整体建设上,以模块化进行设计,分为展业、承保、理赔模拟实训模块,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一、保险展业模拟教学平台设计――岗位模拟
保险展业模拟教学平台提供互动式教学,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依据,实现无纸化教学需求,由呼叫中心以及互联网保险平台两大模块组成。同时设立保险客户接待和业务洽谈区。该平台培养保险营销人才,以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较熟练的金融营销流程系统化操作和常用商务谈判的能力为目标,使其具备独立完成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客户营销的能力,具备深层次挖掘客户价值、客户管理能力。
(一)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设置以岗位匹配课程为准则,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保险营销课程是整个金融保险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许多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之前没有对企业岗位群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过度使用理论课程体系,忽视了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实践之间的差异性,无法使职业教育特色与课程设置、区域经济特点相结合,对教材内容取舍不当而使整个课程内容庞杂,专业培养范围模糊,缺少职业教育特色,学校的教学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学生无法充分通过实践活动以及实训活动锻炼其职业能力。
保险营销专业课程设置要在符合院校教学特点的基础上,从行业实际需求出发,依据行业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确定培养岗位能力的主要相关课程,形成专业能力的知识框架;加强课程间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同时注重精选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最新成果,把体现保险营销研究和应用的前沿知识反映到教学中。
(二)教学环境设计
保险展业模拟实训将仿真业务环境模拟与教学相结合,分小组设计,提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平台。真实场景化的教学,能让学生体验到保险职场氛围与企业文化。同时,采用隔间的座位划分形式,利于呼叫业务的开展以及学生呼叫技能的培养。借助计算机互联网媒介实现保险全过程的网络化,引导学生注重客户体验,培养对新技术的敏感度。
(三)教学软件配置
教学软件资源配置上,根据学院现阶段对保险实务方面学科的培养需求,配备当前业界正在使用的保险综合业务模拟系统,以满足对保险公司财险、寿险业务模拟等方面的实战和教学工作的需求,同时配置保险行业研究数据库,便于师生对保险行业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四)实训项目设置
在实训软件配备的基础上,以案例形式对学生开展展业项目培训,在客户挖掘、客户需求分析、商务礼仪、客户管理、出具保险计划书、呼叫业务等方面选取不同的业务项进行综合项目实训,使其能更全面地了解与掌握展业过程中的知识与技能。
二、保险承保模拟教学平台设计――流程模拟
保险承保是保险人对愿意购买保险的单位或个人(即投保人)所提出的投保申请进行审核,作出是否同意接受和如何接受决定的过程。其承保业务环节包括要约、承诺、核查、订费等签订保险合的过程可以说,进入承保环节,就进入了保险公司双方就保险条款进行实质性谈判的阶段。承保是保险经营的一个重要环节,承保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保险人经营的财务稳定性和经营效益的高低。
在保险的承保环节中,核保人员具有重要地位。保险核保是保险公司降低逆选择和道德风险,严把风险入口的第一道关,也是公司控制业务风险的最后关口,保险核保需具备极强的专业性,一名合格的核保师或核赔人员除了要具有保险、法律、金融财务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求有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需具有保险核保师资格证书。目前,全面接受过核保专业技能培训的人才不多,人才需求量相当大。
作为一名核保人必须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提高业务技能,要善于观察和总结,运用经验与学识从事保险核保工作。同时,还需考虑到公司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和目前市场竞争环境,能将两者有机结合。业务政策要区别对待,突出重点。对于常规业务、续保业务,侧重规模的扩大,核保手续简明快捷;对于高风险的业务或特殊的投保标的,科学合理地通过控制保险金额、制定免赔额、限制承保条件等核保技能来分散风险,最终达到在风险控制的前提下,业务规模的发展。作为一名称职的核保员,不但要掌握承保技能,熟悉公司经营方针,洞察市场变化,而且要把握好“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把握好“质”与“量”的尺度,最大可能地促进销售。
三、保险理赔模拟教学平台设计――案例应用
理赔是保险服务的重要环节,保险的优越性及保险给予被保人的经济补偿是通过理赔工作实现的。专业保险理赔相关人员能保障保险投保人与保险公司双方的权益,对于保险公司的信誉建设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一)专业课程设置
此平台的课程设置,考虑到理赔人员对各岗位的知识均需要涉猎,以岗位定位进行课程设计,涵盖保险营销、保险理论知识与实务、风险管理、保险法律法规等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教学环境设计
保险理赔模拟实训室构造实际场景的工作气氛,搭建有利于教学的实践环境。基于理实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教学需求,将理赔实训室做环形设计,提供便于师生互动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同时给学生进行角色演练,使其更好地理解、实践各种流程和技巧,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工作后快速进入角色。
(三)教学软件配置
理赔实训模块教学,除了情景模拟及案例教学外,也需结合相关教学软件,便于教师教学管理和考核等。教学软件在理赔业务流程处理等方面给予学生课堂内外全面规范性的实训练习,为教师提供教学平台,更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四)案例教学应用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能更好的进行课程的开展。案例教学通过真实的或模拟的具体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学生凭借案例素材所提供的信息和自身的认知能力,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理论,以当事人的身份去分析研究,寻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保险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繁杂性,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更容易地将保险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进而提高学生正确处理事情的方法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提高其社会能力。
保险案例教学的实施,主要是在课堂内展开。将课件、仿真实训软件、实体教具车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三维一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走进情境,亲身体会犹如真实的事故场景,以通关形式让学生逐步掌握实操技能,达到学生熟能生巧的目的。
(五)实训项目设置
主要可分为查勘项目、定损项目和核赔项目。根据职业岗位、能力本位的要求构建基于工作流程的保险理赔实训体系,在实训教学中,学生完全以真实任务的承担者角色来完成学习和训练,使专业技能得到加强,增强学生从事保险理赔工作的信心和就业竞争力。
总之,保险模拟实训室是培养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校内实训基地。保险模拟实训室实训教学平台建设完全仿真保险公司的保险销售业务、保险承保业务、保险理赔业务等业务办理场景布置。通过实训提高学生展业、承保、理赔等业务技能。打造具有保险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培养、培训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朱迪.保险营销专业课程设置浅析.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10)
[2] 宋晓青.关于高校《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经济视角(中旬),2011(12)
[3] 常兴华.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汽车保险教学中的运用.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1)
[4] 左立艳,张东辉.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析.中国城市经济,2010(6)
[5] 陈立辉,邵力,邢世.案例教学法在汽车金融服务课程中的应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1)
[6] 陈立辉.案例教学法在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4)
[7] 王叙红.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育探索,2009(4)
[8] 李晓翠.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营销人才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
[9] 王晓轩.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实践教学情景设计.北方经贸,2015(2)
一、保险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缺乏保险专业教师、教师自身匮乏实践经验
保险专业课程实践性较强,这就对保险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保险专业理论知识,又同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针对保险公司运营流程、保险公司经营模式等有丰富的从业经验。然而,我院绝大多数保险专业教师师资储备不足,缺乏保险专业教师,尤其缺乏具备保险实践经验的教师。这直接影响了保险课程教学的效果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欠缺保险实训教学
目前,学校已经建立了金融实训室,但学校保险实验室总体利用率非常低,使实验室几乎处于闲置状态。主要原因是实验室实践教学软件没有及时更新,不能与最新经济形势下的保险制度和理念相匹配,导致无法真实的向学生模拟保险实训教学。
(三)教学内容、方法单一,与人才需求脱节
大多数保险专业课程在教学时与传统授课方式一致,采用“灌输式”教学,过于呆板,为达到课程标准,围绕教学大纲而制定教学目标。由于采用的填鸭式教学,理论知识占用了整个课堂的同时,授课缺乏实践教学,缺乏丰富的授课方式,导致学生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对课堂丧失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最终或将导致与人才需求脱节。
(四)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保险课程的考核方式仍然以理论考核为标准,考核并没有涉及到实训、实践方面。
二、保险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保险课程的强实践性要求与之相应的教学要不断创新、不断改革。为西藏保险业输送与时俱进的人才、为西藏金融发展不断更新理论知识、不断获取实践经验。当前,西藏保险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不断推动保险课程学科研究势在必行。因此,高校必须为社会培养“用得上、靠得住、留得下”的保险专业人才。
三、改革保险课程教学方式的几点建议
(一)引入案例,丰富教学方式
授课教师根据不同的课程有针对性的选取案例素材,将理论结合案例,向学生更直观的展示理论知识,加深对保险知识的理解,掌握课程知识点。
(二)充分利用校企联合的实习基地平台
学校目前已与保险公司建立实习基地,但由于基地建立时间较晚,学校还未充分利用实习基地。后期,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多到保险公司熟悉运营程序,对于在日常理?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在实践中解除困惑、巩固理论知识。
(三)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教师要发挥好理论知识、实践学习的引导者,就必须先完善自我综合素质,这就要求保险专业课程教师在具备坚实的理论水平的同时,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真正为我区保险行业培养“用得上、靠得住、留得下”的保险专业人才。
因此,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
(四)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
基金项目: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校本课题“保险实务专业校企融合长效机制的构建研究――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编号:Y1419)
我国高职院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众多,其中校企融合是一种新型的有效途径,通过该模式,达到学生、企业、学校与行业多方共赢。
1.影响高职院校保险实务专业校企融合长效机制构建的因素
1.1高职院校保险实务专业校企融合合作形式存在问题
虽然我国政府和高职院校都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但国家至今未出台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法律法规。当前,高职院校保险专业与企业的合作多是校企之间签署没有多少约束力的“校企合作协议”,合作形式也限于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建设提供咨询建议,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等。
1.2高职院校保险实务专业校企融合动机存在偏差
高职院校办学目标是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毕业生,而保险企业追求的是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收益。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仅是单纯地为了完成实践教学环节,而作为实习基地的保险企业往往对公司的长远发展不重视,不愿意花力量和经费去培养在校的保险实务专业学生,合作的动机偏差使得合作的效果和深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1.3高职院校保险实务专业校企融合缺少健全的合作机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保险实务专业校企合作的模式很多,但是高职院校和保险企业在很多方面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如运行机制不同、价值取向不同等。校企双方是基于各自利益而寻求合作,合作的深度、协议的规范性、发展的长效性均须双方在不断寻求利益平衡中得以实施。由于利益取向的差异和短期行为的存在,校企双方难以自觉地建立起一个可持续的、具有良性循环的合作机制。
1.4高职院校保险实务专业校企融合缺乏配套的教学机制
高职院校保险实务专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和保险企业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岗位要求制定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但是在执行教学计划时需要有弹性学制、学分制作为配套。但我国还没有实行真正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使得我们常常难以兼顾学校对教学计划执行的限定性和企业培训、招聘的灵活性,限制了企业对教学内容和实践方式适时动态调整的需求。没有真正达到“双赢”的目的。
2.高职院校保险实务专业校企融合长效机制的构建路径
2.1利用人力资源优势,以双赢促进高职院校保险实务专业校企融合
深入保险企业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保险实务专业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可以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技能、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可以与保险企业签署长期合作协议。实施柔性的教学计划,使顶岗实习计划与企业的生产计划相一致,缓解企业生产繁忙季时人力资源的紧张局面,对企业生产形成促进作用,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2.2 利用技术和教学资源优势,以服务促进高职院校保险实务专业校企融合
高职院校利用学校技术和教学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帮助企业提高职工素质,是实现校企长效合作的又一途径。如果高职院校保险实务专业教师多来自保险行业、保险企业,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实践技能,可以利用学校教师和教学设备资源为保险企业进行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为保险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和教学资源支持,促进保险实务专业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2.3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促进高职院校保险实务专业校企融合
在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过程中,一是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管理委员会,委员可由保监会负责人、保险行业高管和高职院校代表等组成,研究制定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发展目标。二是建立激励制度。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应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保险企业和高校给予政策支持和奖励,进一步鼓励他们开展产学研结合,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做出更大成绩,特别是承担实习见习任务、培训成效显著的保险公司或保险中介机构。三是学生校外实习机制。学生实习期间,保险企业与高职院校双方有义务对学生实习工作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对没有按规定实施的,要给予一定的处罚。同时还要保障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
2.4建立实践教学师资培养机制,促进高职院校保险实务专业校企融合
建立实践教学师资培养机制,一方面加大保险专业师资的培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保险行业协会、保险公司的资源优势,聘请相关专家、高管来讲授部分课程和指导实践。从目前保险实务专业的校企合作来看,学生在企业的实训过程中缺乏指导和监督,导致学生对实训缺乏应有的兴趣,实训效果也无法保证。因此,由高职院校和保险企业分别选派专员,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双导师制度势在必行。实训基地双导师制度为高校和保险企业设立了即时交流的平台。一方面,学生在企业的实训能得到专业、系统的指导和监督,保证了实训效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也可以获得深入企业锻炼的机会。在深入保险企业的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可以把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企业亟待解决的困难总结出来,确立科研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再把研究的成果直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同时高职院校也应该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从而加快知识向经济的转化速度,实现高职院校和保险企业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李秀丽,赵瑞,张丽英.保险专业教育中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的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36)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LagendijkA.CornfordJ.Regionalinstitutionsandknowledgetrackingnewformsofregionaldevelopmentpolicy[J].Geoforum,2000.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论-文-网LunWenNet-Com)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LagendijkA.CornfordJ.Regionalinstitutionsandknowledgetrackingnewformsofregionaldevelopmentpolicy[J].Geoforum,2000.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LagendijkA.CornfordJ.Regionalinstitutionsandknowledgetrackingnewformsofregionaldevelopmentpolicy[J].Geoforum,2000.
保险行业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行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大多数保险类毕业生都能顺利就业,所以在很多高职院校甚至包括一些重点本科院校,保险专业教学中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平台构建都受到很多限制,保险类教学改革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随着金融保险行业内部改革的深化和其对于人才要求的提高,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经历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大起大落,金融危机后的保险业犹如凤凰涅槃一般,经过自上而下一系列的整改,混乱的市场状态不复存在,对于从业人员资格的要求异常严格,尤其是自2009年保监发[2009]98号文件颁布以来,更强化了保险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的要求,禁止“未取得从业资格的人员开展业务”,在这样的人才需求背景下,保险专业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有关保险教学改革的早期研究主要是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1]以及如何将实践教学内容与整个教学目标相统一[2]。目前有关保险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推行“双证制”[3],在如何深化实践教学的研究中主要研究案例教学在保险教学中应用[4],在近期的研究成果中,具有保险实践经验的杨婷[5]首次提到了实务模拟的培养方式,但是所有的研究内容仅限于理论,真正付诸实践的保险专业是少之又少,同时理论研究中还没有涉及创建完整体系的实践教学平台的研究。
一、基于国家标准的高职保险专业创新实践平台的基本内容
构建高职保险专业创新实践平台的整体思路:围绕保险专业创新实践平台构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创新实践平台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结合保险行业的真正需求为保险专业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检验标准。研究内容包括实践教学观念的更新,实验室模块建设、建立实务培训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具体包括依据国家教育部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相关标准,制定高职保险学生实践能力及职业能力规范与目标,通过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专业扩展实践教学以及技能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构建基于国家标准的高职保险专业创新实践平台,以此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从而促进其就业和留存,进而通过优质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合作,创建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图1 廊坊师范学院高职保险专业创新平台框架
表1 廊坊师范学院2006级-2009级保险专业学生
保险人考试情况统计
二、高职保险专业实践创新平台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廊坊师范学院保险专业已有10余年的历史,在课程设计中理论课时与实训课时比例已达到2∶1,课程中已经将保险基础知识、保险经纪实务、保险公估实务等保险中级资格考试内容融入教学中,自2001年起,在校生基本都会参加保险人资格考试,特别是实行电子化考试以来,保险专业学生参加考试,通过率达89%(表1)。同时保险专业目前已经建立了4家实习基地,实验室装备了两套模拟系统,与北京和廊坊部分保险公司已经通过学生实习实训的方式进行过多次合作,在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保险创新实践平台已具备雏形(见图1)。但是以我国目前保险业的发展水平来看,廊坊师范学院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创新平台建设中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实践平台建设中实践教学方面略显不足。首先,专业教师缺乏保险专业实践经验,这也是所有高职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二,实务课程教学受限制。正因为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不足,所以一般实务课程在高职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多是有名无实,在校企合作有一定基础时,引进的企业教师可以弥补,但是由于学校教学对教师资格有限制性规定,不是所有具备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都能够进入课堂教学,又因为企业的业务压力较大,加之学校也不能提供高额讲课报酬,企业人员也并不是都能够并且也愿意到学院教课的,所有大多是情况下,从企业引进教师进入课堂不能保证长期的合作性。廊坊师院高职保险专业在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曾经为2009级学生引进平安财险的讲师为其讲授财产保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该合作不能继续进行,这就限制了课堂教学的实务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183-02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把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际业务处理能力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只为提高学生的这种职业能力。尤其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中,实训环节在整个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便成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任务驱动的团队协作式教学法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成以学生学习为主,使学生积极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的自学能力。
一、高职《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程简介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以进出口流程为主要环节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课程。全国各大中专院校的外贸、经管类专业均有开设本课程。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合同的签订与履行、合同的标的、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保险、国际货物进出口价格、国际货物货款的结算、国际货物合同纠纷的处理等知识的教授与实务操作,使学生掌握国际商品交易的特点。在开设本课程的同时必不可少地也开设了相关的实训课程,目的是通过实务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职业素养,尤其是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中。因此,在本实训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们也各出奇招,仅为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加强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任务驱动的团队协作式教学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的团队协作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当前教学主题下设计并提出问题,根据教学要求及学生学习的特点,组建团队,各团队围绕这个共同的任务中心,在问题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实现团队内各成员知识互补、能力互补,共同提高,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的团队协作式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就是“任务驱动、团队合作、积极探索、共同提高”,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任务驱动的团队协作式教学法很适合在高职《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程的教学,高职《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程实践性很强,它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学好实务操作技能。国际贸易是综合性强的涉外活动,同时还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易的过程中通过团队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安全迅速地完成交易。只有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不仅能满意地就业,而且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快速地提升,才是成功的职业教育。
三、高职《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程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原则
1.任务以实际工作为背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来源于实践的任务更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教学的效果,并对学生以后的工作更有帮助。
2.按工作流程下达任务,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国际贸易交易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单证,不同的单证来自于不同的工作流程,这些单证有着非常严格的时间要求,一旦错误,会影响到整笔交易最终能否顺利结汇。在实训课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3.布置任务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外贸专业与经管专业都开设了本课程,也涵盖了实训课程,可学生的基础是有差异的,不同团队及团队内不同的成员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也是有差别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任务情境的时候考虑这些因素。
4.任务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任务设计要注意学生的特点,学习能力的差异,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考虑学生现有知识由浅及深,由表到里,循序渐进。
四、任务驱动的团队协作式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程中的实施
我校的国际贸易实务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是穿行的,上完一个模块的理论课程后就进行该内容的实训练习,这种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我们教改之后的教学效果来看,这种方式更适应高职学生职业教育的需要。任务驱动的团队协作式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程中实施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课程任务布置和安排阶段。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来设计教学情境,国际贸易实务的工作任务离不开单证,包括合同、提单类单据、保险类单据、商品价格核算、结算类单据等内容。在理论教学中把相关的知识点讲授后,布置好相应的实训任务。让学生做好实训准备,如果学生对相关理论缺乏了解,实训任务就很难完成,就更谈不上团队内的讨论与协作了。约五人为一团队,一个班级约八个团队,同一个教学任务下,同一团队各成员实训任务相同,不同的团队任务不同。比如合同这个教学任务,不同的团队在做实训任务时,进出口企业不同,交易货物的内容不同,合同中的运输、保险、结算等条款也有差异。
2.团队成员自主学习阶段。任务布置后,先由团队成员独自完成,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利用学习资源,独立思考与探索,自主学习,完成实训任务。
3.团队成员协作学习阶段。在国际贸易中想要在贸易结束后顺利结汇,单据必须符合要求。在制单时必须做到单证相符、单单相符、单货相符,而且单据内容必须做到准确、完整、合理、简明扼要。学生在独立完成阶段很难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借助集体的力量,各自完成实训任务后,在团内展开讨论,各成员间形成优势互补,最后提交一份团队作业,作业的准确率可以达到90%以上。在讨论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欲望,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教师点评与总结阶段。团队作业上交后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有两个:一是把作业中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总结,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二是作业点评过程中,作业完成得较好的同学会从中获得较高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会在他们的学习中形成良性循环,作业完成得不好的同学会在下次作业中更注意出错的地方,加强对该知识的学习。
五、任务驱动的团队协作式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程中实施的效果与总结
1.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2.以自主学习与交流互动为基础,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3.以任务的完成任务讨论任务检验总结学习为实训过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协作、解决问题的学习体系,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
4.以互补原则组建团队,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良好地心理品质。在企业中,在岗位上,只有学会了合作,才能获得更大范围的竞争优势,才能适应社会的高效发展。
总之,国际贸易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毕业后就能上岗,符合社会、企业的需要,我们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及实训课程的教学中一直在探索。
参考文献:
[1]卢大钊.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5).
[2]教育部.关于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