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学成果申报材料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我非常荣幸成为梅州市名教师黄春兰工作室的入室学员,在工作室里黄老师认真且毫无保留地教我们,并时不时地向我们推荐一些优质教研课。近期,黄老师组织我们全体学员参加为期10天的线上研修活动。此次研修活动是广东省中小学幼儿园名教师、名校(园)长工作室2020年“教学成果培育与凝炼”的云论坛活动。听完此云论坛活动,让我对如何培育与凝练教学成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是郭华教授的《教学成果要素、关系、机制》,让我认识到“成果的探索和形成的过程、成果奖的申报以及成果奖申报材料的撰写是不一样。”一个好的申报材料是实事求是的对我们探索过程的总结、提炼。培育要好,凝练也要好,500字的凝练非常重要。她提到做得好但不一定能凝练出来,这就是培育与凝练的重要性。她教导我们不要做名不符实的教研,要脚踏实地做好教研才会有更好地凝练。
其次是丁小彦教授的《打造成果奖,促学校内涵发展》。丁教授以巴蜀小学为例,提出“律动教育:因生而动,因律而美,美美与共,让“美”成为看不见的竞争力。”
高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育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因此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开展教学研究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工作,充分发挥其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促进我校教学改革,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研究水平,我校于2004年6月制定了《长江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对于项目的申请与评审、项目经费的划拨、项目过程的管理、项目的结题验收、成果的使用与奖励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自2004年以来,我校每年开展教学研究项目的申报立项,截至今年,已获批立项省级教研项目77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69项。在近两届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1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6项,获奖数量在省属院校中居于前列。
我校在教学研究中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为了进一步地保证教学研究质量,提高教学质量,还应在抓好教学研究立项工作、强化过程管理、推动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不断努力。
一、抓好教学研究立项工作是保障研究质量的基础环节
高校教学工作涉及面广,既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又涵盖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既包括优化课程体系与改革课程内容的课程建设,又包括调整与优化专业结构的专业建设;既包括教育教学理论的探讨,又包括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在如此广泛的教学工作领域内,有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与探索,这些问题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研究的内容。
教学研究立项工作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应遵循以下相关原则。
第一,要考虑研究的目的性。教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发现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必须围绕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目的明确、具体,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第二,要考虑研究的创新性。为了更好地解决现有的问题,因此所进行的教学研究应属于创新性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补前人研究的空白,或属于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有所发展。
第三,要考虑研究方案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有先进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合理、周详、具体的实施计划,突出的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具备关键性的研究条件。如果仅仅是有好的立意,而缺乏有利的条件,就很难进行实质性的研究。
第四,要考虑预期成果的实践性。研究成果最终将运用于教学实践,在评审项目是否予以立项时应充分考虑其预期成果是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否在近期内能够推广应用,能否直接产生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
我校教务处于每年上半年根据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当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立项工作的通知安排,按照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和《长江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以下发通知的形式向各教学单位和相关管理部门下发立项通知,然后组织评审专家按照评审指标对于提交的申请书进行评审。
二、强化教学研究过程管理是保障研究质量的中心工作
1.制订合理的教学研究计划是强化过程管理的前提
一方面,教学研究项目从予以立项、着手研究到结题验收是一项周期性的工作。另一方面,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运用于教学实践,因此,一般可以将研究周期规定为2―3年。
教学研究项目的管理应实行项目负责人制,由负责人对项目的内容设计、研究计划、人员分工安排、中期汇报、结题验收、成果申报、经费使用及日常管理等工作全面负责。
2.划拨充足的教学研究经费是强化过程管理的保证
为了保证教学研究顺利实施,应由学校设立教学研究项目专项经费,资助立项项目的研究。为了保证研究经费的使用与管理落到实处,应实行严格的经费管理制度。
长江大学平均每年划拨万余元经费用于资助教学研究项目,每个省级教学研究项目资助10000元,每个校级教学研究项目资助5000元。项目立项通知下发后,项目经费即由学校向项目所在单位划拨。项目经费由项目所在单位管理,经费开支实行项目负责人、单位主管财务的领导签字报销制度,教务处负责检查考核。项目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其支出严格按计划使用。经费分三次划拨,第一次在予以立项后划拨,第二次在中期检查后划拨,第三次在结题验收后划拨。经费的划拨将严格按照其检查验收的结果而定。
3.实施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是强化过程管理的关键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项目管理,还必须实施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
长江大学每年九月份以教务处下发通知的形式,要求研究期已满的教学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和研究期未满的教学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分别在规定的时间内准备好相应的结题材料和中期检查材料。参加结题验收者需提交结题报告和支撑其结题报告的附件材料。结题报告的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同类研究情况、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成果论述及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参加中期检查者需提交中期检查报告和支撑其中期检查报告的附件材料。中期检查报告内容包括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已取得的阶段研究成果、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经费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研究期已满的教学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因特殊原因欲延期结题,需提交《长江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延期结题申请表》,但必须参加项目研究中期检查。
每年十二月份由教务处聘请具有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成立专门的教学研究项目评审小组,对于申请结题验收的项目和参加中期检查的项目进行评审。
对于申请结题验收的项目,评审小组主要是在认真审阅项目结题报告的基础上,听取各项目负责人的汇报与答辩,综合评价其研究完成情况,经评议和无记名投票形式给出相应的评审结果。评审结果分为三类,其一为通过验收鉴定,其二为予以结题,其三为不予结题。通过验收鉴定者除了划拨完其剩余经费外,还给予一定的工作量,其中省级教研项目给予200学时工作量,校级教研项目给予120学时工作量;予以结题者仅仅划拨完其剩余经费;不予结题者除了终止其剩余经费的划拨,两年内不再接受其负责人的教学研究项目立项申请。
自2004年以来,在对于申请结题验收的项目进行评审中,共有67项通过验收鉴定,79项予以结题,12项不予结题。
对于参加中期检查的项目,评审小组主要是在认真审阅项目中期检查报告的基础上,给出相应的评审结果。评审结果分为两类,其一为通过中期检查,其二为不通过中期检查。通过者划拨其第二批经费,不通过者将顺延至下次检查,不予以划拨第二批经费。
三、做好教学研究成果奖励与应用工作是保障研究质量的重要环节
在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进行教学成果申报与评奖工作的同时,努力完善校内的教学成果评奖制度。根据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周期,学校每四年评选一次校级教学成果奖。凡是通过验收鉴定的教研成果,以及由本校教师任第一主编,公开出版且在教学中至少被两届学生使用过的教材,均可申报。申报材料包括申报表、成果鉴定证书、总结报告和相应的背景材料。教务处组织学校教学委员会对申报成果进行认真研究,在成果主要完成人汇报、答辩的基础上,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评选。成果主要完成人的汇报采用PPT形式进行,着重介绍成果主要内容、创新点及应用情况。2004年我校评选出校级教学成果奖48项,其等奖5项,一等奖17项,二等奖26项。2008年我校评选出校级教学成果奖57项,其等奖6项,一等奖22项,二等奖29项。
教学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是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有了这一环节,教学研究才能真正起到推动教学质量上台阶的作用。我校校长张昌民教授主持完成的《多学科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9年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成果探索出开展多学科产学研合作教育进入教育理念、进入人才培养方案、进入教学实践过程、进入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构建了以建立“校企”、“校地”合作组织为纽带,以落实“四进入”为基础,以互惠双赢为杠杆,以基地建设为保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多学科产学研合作教育运行机制,从思想观念、制度建设上保证合作教育顺利实施,达到了合作教育互惠双赢的目的,实现了合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务处处长张光明教授主持完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2005年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成果构建了完善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形成了与政策和制度配套的激励机制、督导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和毕业生质量调查与监测的跟踪机制。以该成果为指导,学校构建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建立。
建立并完善高校教学研究质量保障体系,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保证教学研究质量的重要举措。长江大学在今后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将继续从抓立项、过程管理、成果推广方面加大管理力度,不断提高教学研究质量。
参考文献:
[1]余谨.教学研究课题立项的思考[J].广西高教研究,1996,(2).
该高职学院2005年由中专校升格,2007年通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获批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成为省内同类高职院校中唯一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院教学秩序长期稳定。各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达到预期目标。教学管理各方面各环节有制度保障,具体工作有流程规范。教学管理部门根据院系两级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与发展布局、学生素质特点等情况,适时修订和调整相关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教学管理人员发挥主动性,积极推进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创新,如借助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和自主开发系统提高成绩录入、学生报名、教学采购与申报、课务管理等教学管理工作效率;通过对学生成绩、师生教学评价数据等教学管理信息集成分析,为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改革提供基础支持;推进课务两级管理、实习生分类管理按专业指导;学院教务处要求工作人员微笑服务,坚持首问负责制,每学期定期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各项教学管理任务、教学管理目标如期达成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付出,但也同样少不了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尽心尽力的工作。尽管如此,各级教学管理人员仍然经常通过不同的途径听到教师、师生、上下级教学管理人员、上下级其他行政部门管理人员以及社会人员(学生家长、毕业生等)的抱怨;而抱怨的内容总能用教学管理行为低效或无效来总结。就总体效果而言,该高职学院教学管理水平逐年提升,且取得了切实的成效,但现实的“差评”反映出师生对教学管理存在更高要求。为此,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启动学院教学管理行为有效性的专题调研。
1.2案例呈现与剖析
调研通过对三个典型的教学管理实践案例的剖析,查找探究问题,以期举一反三,以点代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1.2.1课务管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该学院课务管理包括学期任课安排、课表编排、日常调停课等内容,贯穿整个学期(甚至寒暑假),与教师日常教学密切相关。学院2006年开始使用教学管理系统网络排课,2011年开始院系两级排课,日常调停课随之下放至系(部、办)。近年,每学期均有110个左右的班级参与排课,6个教学单位(二级院系、专业)以及2个校区教学管理部门实际具有相同的排课权限。因专业教学特点,每学期编排两次课表,期中考试前、后各一次。课表使用过程中,如有需要,教师可向授课班级所在教学单位办理调课相关手续;教务处根据学院要求安排国庆、元旦等特殊周次调(停)课。学院具有较为明确和规范的课务管理工作流程。
面向部分教师代表、教研室负责人、基层教学单位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的访谈表明,课务管理有效性的负面评价通常指向以下内容:课表公布得太晚(影响实验教学安排,不能满足行业专家教师要求等),个人上课时间安排不合理(如每天都有课、没有腾出预定的时间等),课程教学安排不合理(实验教学时间不足,课程一周教学时间分布不合理等),教师学生课都太多(大班的理论课做实验需要小班进行,只能安排到中午或晚自习上课等);教务处给基层教学单位安排工作时间太紧,不能理解基层教学单位的困难等。
面向学院层面的教学管理人员(教务处、分校区教学管理办公室)进行访谈,他们基于具体工作效果及相关数据,提出了几组情况比较。(1)教务处从未出现无课表上课的重大教学事故,但无法满足基层教学单位要求更早一些公布课表,做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近三年共6次教学任务落实与报送工作,所有基层教学单位都不止1次逾期不达,且班级数较多的系(部)逾期次数均不少于3次;但即便是拖延到最后的基层教学单位(甚至其系主任)也会提出要求,要求两三天后公布课表以方便实验教学准备、方便行业兼职教师工作安排等。(2)两级课务管理之后,有教师反映课程实验安排更加合理,实验调课更便捷;但有关调课汇总数据比较研究及课务管理检查发现,平行班级众多的课程实验调课等并没有显着减少。(3)两级管理后,教务处没有听到教师、学生对课表的满意程度明显提高或明显降低的评论、意见,但两级管理前后都能听到教师不满意的声音;两级管理后,有教师反映调课手续简便了,但公共课程以及在多个教学单位之间交叉任课的教师反映正常调课不便。无论是两级排课之前还是之后,个别教师总会在课表公布之后要求调整课表,以便使其课表更“合理”。
调研人员分析:(1)学院各专业相关性高,任课具有交叉,且网络排课各项工作任务也具有延续性、关联性,一旦某环节脱节,必然会造成总体工作效果、效率和效益欠佳。排课人员加班加点或者匆忙完成排课,实现了出课表的目标,但就整个教学管理行为的有效性来说,排课效果和质量会有折扣,各级人员工作效率不均衡、总体效益欠佳。该学院现行为两级管理体制,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相对独立,但又是整体教学管理系统的一个部分。所以,教学管理必须要符合科学管理思路,任何一块短板都会影响整体工作效果。作为系统的一部分,教务处应该反思工作计划、工作要求的合理性,基层教学管理单位对常规工作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有计划执行,学院教学管理系统的各个成员应具有系统意识和大局意识。(2)基层教学管理单位更了解本部门专业、课程、教师的特点和需求,课务管理下放可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但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人才培养方案中可能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如课程设置、课时数不合理)、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生师比仍需优化、乃至学制和行业办学特点等。上述问题客观上导致教学管理行为整体有效性欠佳,导致无法显着改善实验教学时间紧凑、部分教师工作量过重、学生周课时偏重等问题。(3)教学管理有效性评价需要辩证进行。个别教师对教学管理有效性的评价具有明显的主观性,一些非理性的因素、个人化的原因可能导致其不能客观评价教学管理有效性。教学管理服务对象是众多的师生,一方面,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性,另一方面,要以人为本,满足师生的合理的个人要求。但就教学管理而言,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确保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确保学生学习权利无疑更为重要。
1.2.2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申报突击战
该学院现有部省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教学成果32项,涉及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省级重点专业群、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高职实训基地、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省级精品课程、省级高校精品教材等各类教学质量项目。学院积极培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新增长点,遴选建设院级教学质量工程、教改实践项目48个。该学院高度重视上级教学质量工程、教学成果项目的申报和建设工作。该学院相关申报工作的基本流程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发文和通知(有时候会在书面行文到达之前发出相应口头通知);按照学院要求,教务处解读、分解申报要求,协调相关工作,向基层教学单位下达申报通知;基层教学单位课程、专业或系(部、办)填写申报材料、提供相关支撑素材;受学院委托,教务处组织院内评审;教务处指定专人负责申报材料汇总、加工、装订、报送;上级公布申报结果。如根据效果、效率、效益的角度进行表面化的粗浅分析,可能会认定相关组织管理工作是有效或者高效的,毕竟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加班加点也好、多次返工也罢,闪亮的金字招牌已经收入囊中。但事实并非尽然。教学质量工程申报工作中,基层教学单位负面评价包括:教务处下达任务时间太紧,大量的文字材料应该做成什么模样、支撑材料应该包括哪些教务处没有提供明确的标准,大量的具体工作以及与其它部门协调工作没有安排好,经常返工浪费人财物,教学或其它工作任务太多无法按期完成申报材料等。而教务处相关教学管理人员愁容满面则因为:作为申报扎口部门,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各种关于此项目的信息,如上级部门相关负责人评论的只言片语,相关的文件精神或者进一步求证后的具体解释等,然后将这些虽没有深加工但又非常重要的信息及时传达给基层教学单位负责人或者项目负责人,但是却被认为是朝令夕改、指令不明确、乱指挥。学院的规定期限之前收不到、收不齐材料,所收材料凌乱粗糙,需要加班加点再加工。申报材料不合格,被上级主管部门拒之门外或发回整改。
一、科研档案的建立规范
1、档案实行一题一档制度。
2、每个课题必不可少的材料(开题报告、论证书、立项书、批准书、中期成果鉴定、结题报告、验收鉴定书等)。课题研究过程中全部纪实材料及主卷的佐证材料。(现象记录、调查问卷、访谈记录、教案、教学实录等)
3、课题档案材料要注意原始性、真实性。
4、每卷档案都要有卷首页,便于查找。
二、科研档案内容:
(一)、课题档案
课题档案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全部资料,它指文字资料、电子资料、音像资料等。
1、前期档案:包括课题实施方案、开题报告、论证报告、课题立项、申报材料、立项批准书等。
2、中期档案:中期档案是课题的核心部分。包括课题实施过程的原始材料(实验数据处理、组织培训记录、召开会议记录、课题研究实录等),中期研究成果(阶段总结、论文、获奖证书等),阶段检查记录等。
3、后期档案:包括课题研究总结、申请验收报告、结题报告、最终科研成果、课题验收鉴定书,成果应用等。
(二)、教学成果档案:论文、创新、教具制作
(三)、试题:试卷档案
(四)、综合档案
包括:⑴各级教育行政和科研管理部门印发的有关科研工作的文件、法规、制度;⑵科研规划、计划、科研工作总结;⑶有关会议材料、领导讲话;⑷科研信息资料;⑸教师培训材料;⑹科研工作检查记录;⑺获得的各种奖励材料等。
三、科研档案归档:
1、原则上每学期进行一次科研档案的收集归档。根据工作性质,相关研究人员于期末将本学期资料交科研办。
在我院从事教学工作的专职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
二、评选条件
(一)教学名师必须具备以下必备条件
1、热爱祖国,热爱职业教育事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学风端正,遵纪守法。
2、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近三年来教学工作量每年平均周课时不低10课时,教学效果考评学期优秀不少于4次,学生评价高。
3、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对专业建设或课程改革有独到的见解,在教学改革和创新中取得优异成绩。
4、发扬团队精神,传技带徒,积极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授课水平和技能水平,对形成合理的教学梯队做出突出贡献。
(二)教学名师除具备以上必备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长期从事教学研究,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近四年来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独立发表与本专业教学工作有关的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或在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或主编(列第一位)教材。
2、本人或培养指导的学生(以学院备案的培养指导计划、获奖证书为据)在国家、省、市组织的专业比赛或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近四年内取得全国技能竞赛、讲(说)课比赛前六名(或一、二等奖)、全省前三名(或一等奖)、全市第一名;或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省技术能手、市技术能手、省教学能手、市教学能手”称号。
3、自2001年7月以来,被评为院及院级以上先进,累计5次及以上(同年度先进不重复累计)。
4、有对学校教学改革有重大促进作用的国家、省、市级教学成果或科研成果。
三、评选程序
1、成立评审组织。学院成立教学名师评审委员会,由院长、教学副院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及部分资深教师组成;系部成立教学名师初级评审委员会,由系部领导、教学督导员、教研室主任、资深教师组成。
2、产生候选人。个人申请,教研室民主推荐,系部初审产生候选人。候选人填写《市技术学院教学名师申报表》,提供有关证明材料(原件),报教务处。
3、审核材料。教务处、组织人事处、监察室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
4、民主评议。在一定范围内对教学名师候选人进行民主评议。
5、学院评审。学院教学名师评审委员会对候选人的申报材料进行综合评审,并参照民主评议结果,提出初步人选,报学院党委研究审定后,进行公示。公示期为5天,期满无异议后,学院授予“市技术学院教学名师”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
四、待遇
1、教学名师在管理期内,每人每月发津贴150元。
2、学院每年为教学名师健康查体一次。
3、优先推荐国家、省、市优秀教师。
4、有计划安排教学名师外出技术交流或培训学习。
五、责任和义务
1、积极完成教学任务,每年平均周课时不低于10课时,教学效果评价好;
2、积极参与本专业领域内的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改革和教材建设;
3、任期内与1~2名青年教师进行师徒结对,帮助指导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或技能水平,并取得明显成效;
4、每年至少开展示范课一次;
5、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教学法研究活动,任期内至少作一次关于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或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报告。
六、管理
1、学院教学名师设定总数为20名,每学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一般不多于10名。对教学名师实施动态管理,每届教学名师任期为二年。
2、教务处建立教学名师业绩考核档案,每年对院级教学名师进行综合考核。
3、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教学名师取得的成绩,鼓励教学名师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倡导广大教师向教学名师学习,争当教学名师。
4、在管理期内出现下列情形之一者,取消其教学名师称号,不再享受有关待遇:
(1)不再从事专职教学工作的;
(2)发生教学事故者;
1、教学方法改革,共108份资料,其中主要包括:推广投影仪教学的实施方案;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案;计算机辅助会计实验系统资料;优质胶片评比活动资料;沟通课教学效果调查表及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相关资料。
2、教学管理制度7项,内容包括:教务科管理制度;学生管理若干规定;教务科听课评课制度;实施教学教案检查制度的规定;关于教务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关于考试命题的暂行规定;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成绩考核与管理细则。
3、办学体制改革4份:关于新学校征地集资办法;关于新建学校集资办法;关于教职工集资入股的可行性报告;其他可供参考资料。
4、考试考核改革46份:阅卷方法改革的效果分析及相关资料;实行无纸化考试的相关资料;教改结果的对比分析;教考分离的实施方案;组建试题库的相关资料;加强考核管理的相关资料;考试课、考察课分离计划;扩大操作型考试范围实施方案;关于实施学分制管理的相关资料等内容。这些资料对我校顺利升为重点中专学校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在2002年我院升格大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2007年和2012年办学水平评估中教学档案室提供了大量的原始材料,为评估顺利完成做出了贡献。在2010年校志编写中教学档案室也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方面第一手材料,得以使校志编写工作胜利完成。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育部正在制订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之一。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定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反应该学科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目前有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四门省级精品课程和九门校级精品课程。2004年和2005年我们进行了成功申报了《森林培育学》校级、省级和国家精品课程,在申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现就申报林学类精品课程的体会和应该注意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以供参考。
一、申报精品课程的体会
(一)教学材料准备要充分
完备的教学材料是申报精品课程的基础和前提。精品课程的评审现在都采用网上审评的办法,这就要求参加申报的课程必须要有内容丰富的教学材料。教学材料一般包括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授课教案、讲稿等。这些材料都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的必备材料。同时,还要在每一章节列举完整的习题、思考题、实验指导、实习指导、参考资料目录等材料。这些材料是填写精品课程申报书的依据,要求内容齐全、新颖。所有教学材料都要形成电子文件,认真校对,严防出现错别字。字体适中,字形要美观大方。
精品课程的内容要体现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内容体系方面,要充分反映现代教学的特点,处理好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关系,体现林学类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网页制作要规范
网页是整个教学内容的展示途径和载体。为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现都采取专家网上评审。评审专家往往根据申请者提供的网页资料,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申报课程进行评价。这就要求网页制作要特别规范,页面既要简单明了,又要能够反应这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从2005年以来林学类课程申报的情况来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栏目设置要规范,严格按照网页制作的要求来规范网页内容
由于专业特点和学科特色的要求,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对网页栏目做出规定,这样,不同课程就出现了各自不同的栏目内容,但是,有些栏目也不一定能恰当地展示想要表达的内容,甚至有些哗众取宠。
为了加快精品课程建设的步伐,教育部出台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并于2005年对该办法进行了补充规定,我校每年在组识和实施精品课程申报前都会根据国家精品课程申报的新要求,及时更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精品课程网页制作规范”,这一技术文件为网页的制作提供了最新依据。因此,栏目设置必须以此为依据,布局要求规范、科学。
具体来讲,网页的栏目要按照学校“精品课程评估指标说明”中规定的内容来设计,尽可能简单明了,大方得体。页面菜单必须包括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中的一级指标,包括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等内容。各个菜单要按照二级指标及相对应的主要观测点和评估标准来设计。
2.连接和导航要科学、合理
由于评价的内容繁多,部分内容相互重叠,网页必然要用到连接和导航等方法和手段。可以将有真正内涵和联系的内容进行连接,路径要进退自如。胡乱连接和返回首页或上一目录困难,给浏览网页造成困难,难以达到预期的展示效果。
3.展示材料要齐全
网页中要展示的内容除过最基本的一线教学材料以外,还要求一些其他支撑材料。比如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同行评价和学生评教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资料往往不能齐备或材料达不到申报的要求,网上提供的资料不能反应我们的真实情况。比如,学生评教不尽全面,同行评价的专家知名度不高或缺乏影响力,这就给课程的总体评价带来负面影响。
另外,除过文字材料外,特别要利用网络优势充分体现我们的教学特点。林学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专业,实践性很强。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有包括照片等在内的大量资料积累,制作网页时可以专门设置一个栏目来展示这方面的内容。
4.切忌过分追求网页的色彩,忽视其实用性
精品课程的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网页的制作大都是业余的网页制作人员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完成,这样就会出现页面表达不到位、不全面或不准确的情况。业余的网页制作者和教师往往喜欢采用艳丽的色彩来体现某个内容,而这不符合网页制作的最基本的要求,网页缺乏和谐、自然的感觉,达不到最佳的设计效果。
5.必须时维护网页
目前每门课程可以参加校级、省级和国家精品课程的申报,并且是逐级申报。有些课程在申报校级精品课程后,由于某些原因,已经制作的网页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和更新,出现了网页上的错误不能及时纠正、新产生的教学材料和成果不能及时体现的现象。
(三)努力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
多媒体课件是课程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重要体现。现在大多数课程的多媒体课件都是采用powerpiont的形式来体现。但这一手法比较单一,没有表现出多媒体的真正效果。
(四)加强教学研究工作,争取更多的教学成果
教学研究是教学工作的内容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保证,也是申请精品课程必备的内容之一,教学研究项目是教学研究的体现和主要途径。从目前申报的情况来看,教学方法缺乏深入研究。
学校每二年都要进行教学项目的审批和教学改革项目成果的评定,足以表明学校对教学研究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然而,有些课程缺乏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项目和成果,对经批评课程的申报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这并不表明这些课程没有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而是对这方面的工作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没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成果。
(五)注意特色栏目的培育
林学一级学科的每门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这些特色和分格可以用最能体现课程特色的栏目来体现。从目前申报精品课程的情况来看,特色栏目非常缺乏,仅有个别课程制作的网页中增加了特色栏目。如刚刚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的《森林昆虫学》就有昆虫形态数据库,既增加了课程展现的内容,又很好地体现了该课程的特色,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和效果,为申报国家精品课程增色不少。
(六)进一步预告教学录像质量
教学课堂录像也是申报精品课程的必备内容之一。在提供的教学录像资料中,机位少、画面单一是我们的课堂录像存在的主要问题。申报精品课程申报最少要求有一个小时的课堂教学的实时录像,完全可以按照“精品课程录像技术规程”来完成进行录像,实现多机位、画面丰富的要求。
二、申报精品课程应注意的思考
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通过2年来的工作经验和体会,我们认为在申报精品课程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提前做好申报精品课程的准备工作,确保完备的教学资料及相关材料
在每年七月份精品课程评审之前,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申报前的准备。教学材料主要包括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授课教案、讲稿、习题、思考题、实验指导书、实习指导书等材料和课程简介、课程特色、教学队伍、主讲教师简介、参考文献目录等相关资料。
(二)制作网页要规范,严格按照网页制作的要求制作网页
设置合理的栏目,科学链接和导航,以自然的色彩和画面表达课程内容,及时维护和更新网页都是网页制作中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
(三)努力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
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充分利用声音、图像、动画和文字的表现手段,使多媒体的质量有一个很大的提高,保证我们的申报材料占用绝对的优势。
(四)加强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申报教学改革项目,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工作。特别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在教学方法上要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关系,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
(五)增加特色栏目,提高录像质量
进一步挖掘和分析课程的特色,形成具有一定代表性和说服力的特色栏目。比如,林业类的课程我们可以充分考虑黄土高原和干半干旱的地域和气候特点,以此为基础形成特色栏目。另外,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要考虑多机位录像,保证有一个自然、流畅和内容生动的教学录像。
参考文献:
[1]杜风国,孙广仁.森林资源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识别类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4,(3).
[2]沈国舫,翟明普.关于造林学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J].中国林业教育,2004,(5).
[3]黎起秦,韦恹乐,张国宏.21世纪种植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J].高教论坛,2004,(3).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育部正在制订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之一。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定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反应该学科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目前有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四门省级精品课程和九门校级精品课程。2004年和2005年我们进行了成功申报了《森林培育学》校级、省级和国家精品课程,在申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现就申报林学类精品课程的体会和应该注意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以供参考。
一、申报精品课程的体会
(一)教学材料准备要充分
完备的教学材料是申报精品课程的基础和前提。精品课程的评审现在都采用网上审评的办法,这就要求参加申报的课程必须要有内容丰富的教学材料。教学材料一般包括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授课教案、讲稿等。这些材料都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的必备材料。同时,还要在每一章节列举完整的习题、思考题、实验指导、实习指导、参考资料目录等材料。这些材料是填写精品课程申报书的依据,要求内容齐全、新颖。所有教学材料都要形成电子文件,认真校对,严防出现错别字。字体适中,字形要美观大方。
精品课程的内容要体现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内容体系方面,要充分反映现代教学的特点,处理好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关系,体现林学类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网页制作要规范
网页是整个教学内容的展示途径和载体。为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现都采取专家网上评审。评审专家往往根据申请者提供的网页资料,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申报课程进行评价。这就要求网页制作要特别规范,页面既要简单明了,又要能够反应这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从2005年以来林学类课程申报的情况来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栏目设置要规范,严格按照网页制作的要求来规范网页内容
由于专业特点和学科特色的要求,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对网页栏目做出规定,这样,不同课程就出现了各自不同的栏目内容,但是,有些栏目也不一定能恰当地展示想要表达的内容,甚至有些哗众取宠。
为了加快精品课程建设的步伐,教育部出台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并于2005年对该办法进行了补充规定,我校每年在组识和实施精品课程申报前都会根据国家精品课程申报的新要求,及时更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精品课程网页制作规范”,这一技术文件为网页的制作提供了最新依据。因此,栏目设置必须以此为依据,布局要求规范、科学。
具体来讲,网页的栏目要按照学校“精品课程评估指标说明”中规定的内容来设计,尽可能简单明了,大方得体。页面菜单必须包括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中的一级指标,包括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等内容。各个菜单要按照二级指标及相对应的主要观测点和评估标准来设计。
2.连接和导航要科学、合理
由于评价的内容繁多,部分内容相互重叠,网页必然要用到连接和导航等方法和手段。可以将有真正内涵和联系的内容进行连接,路径要进退自如。胡乱连接和返回首页或上一目录困难,给浏览网页造成困难,难以达到预期的展示效果。
3.展示材料要齐全
网页中要展示的内容除过最基本的一线教学材料以外,还要求一些其他支撑材料。比如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同行评价和学生评教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资料往往不能齐备或材料达不到申报的要求,网上提供的资料不能反应我们的真实情况。比如,学生评教不尽全面,同行评价的专家知名度不高或缺乏影响力,这就给课程的总体评价带来负面影响。
另外,除过文字材料外,特别要利用网络优势充分体现我们的教学特点。林学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专业,实践性很强。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有包括照片等在内的大量资料积累,制作网页时可以专门设置一个栏目来展示这方面的内容。
4.切忌过分追求网页的色彩,忽视其实用性
精品课程的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网页的制作大都是业余的网页制作人员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完成,这样就会出现页面表达不到位、不全面或不准确的情况。业余的网页制作者和教师往往喜欢采用艳丽的色彩来体现某个内容,而这不符合网页制作的最基本的要求,网页缺乏和谐、自然的感觉,达不到最佳的设计效果。
5.必须时维护网页
目前每门课程可以参加校级、省级和国家精品课程的申报,并且是逐级申报。有些课程在申报校级精品课程后,由于某些原因,已经制作的网页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和更新,出现了网页上的错误不能及时纠正、新产生的教学材料和成果不能及时体现的现象。
(三)努力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
多媒体课件是课程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重要体现。现在大多数课程的多媒体课件都是采用powerpiont的形式来体现。但这一手法比较单一,没有表现出多媒体的真正效果。
(四)加强教学研究工作,争取更多的教学成果
教学研究是教学工作的内容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保证,也是申请精品课程必备的内容之一,教学研究项目是教学研究的体现和主要途径。从目前申报的情况来看,教学方法缺乏深入研究。
学校每二年都要进行教学项目的审批和教学改革项目成果的评定,足以表明学校对教学研究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然而,有些课程缺乏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项目和成果,对经批评课程的申报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这并不表明这些课程没有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而是对这方面的工作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没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成果。
(五)注意特色栏目的培育
林学一级学科的每门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这些特色和分格可以用最能体现课程特色的栏目来体现。从目前申报精品课程的情况来看,特色栏目非常缺乏,仅有个别课程制作的网页中增加了特色栏目。如刚刚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的《森林昆虫学》就有昆虫形态数据库,既增加了课程展现的内容,又很好地体现了该课程的特色,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和效果,为申报国家精品课程增色不少。
(六)进一步预告教学录像质量
教学课堂录像也是申报精品课程的必备内容之一。在提供的教学录像资料中,机位少、画面单一是我们的课堂录像存在的主要问题。申报精品课程申报最少要求有一个小时的课堂教学的实时录像,完全可以按照“精品课程录像技术规程”来完成进行录像,实现多机位、画面丰富的要求。
二、申报精品课程应注意的思考
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通过2年来的工作经验和体会,我们认为在申报精品课程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提前做好申报精品课程的准备工作,确保完备的教学资料及相关材料
在每年七月份精品课程评审之前,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申报前的准备。教学材料主要包括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授课教案、讲稿、习题、思考题、实验指导书、实习指导书等材料和课程简介、课程特色、教学队伍、主讲教师简介、参考文献目录等相关资料。
(二)制作网页要规范,严格按照网页制作的要求制作网页
设置合理的栏目,科学链接和导航,以自然的色彩和画面表达课程内容,及时维护和更新网页都是网页制作中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
(三)努力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
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充分利用声音、图像、动画和文字的表现手段,使多媒体的质量有一个很大的提高,保证我们的申报材料占用绝对的优势。
(四)加强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申报教学改革项目,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工作。特别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在教学方法上要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关系,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
(五)增加特色栏目,提高录像质量
进一步挖掘和分析课程的特色,形成具有一定代表性和说服力的特色栏目。比如,林业类的课程我们可以充分考虑黄土高原和干半干旱的地域和气候特点,以此为基础形成特色栏目。另外,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要考虑多机位录像,保证有一个自然、流畅和内容生动的教学录像。
参考文献:
[1]杜风国,孙广仁.森林资源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识别类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4,(3).
[2]沈国舫,翟明普.关于造林学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J].中国林业教育,2004,(5).
[3]黎起秦,韦恹乐,张国宏.21世纪种植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J].高教论坛,2004,(3).
[4]杨华,华巍.多媒体教学演示系统的开发于设计[J].中国林业教育,2001,(5).
组织领导,高位推动
为认真做好“曲靖市优秀骨干教师政府特殊津贴”的评选工作,曲靖市人民政府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教育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评选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具体负责评选审核工作。曲靖市优秀骨干教师政府特殊津贴评选范围为曲靖市行政区域内各级各类学校在职教师,采取个人申报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逐级推荐。评选工作按“资格审查-专家评审-市教育局复评-领导小组终评-公示-市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六个步骤进行。
组织推荐与个人申报相结合
2014年7月,曲靖市政府办公室印发《曲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首届曲靖市优秀骨干教师政府特殊津贴评选工作的通知》,根据差额推荐评选的原则,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和幼儿园教师按200%的差额比例推荐,高中、初中、小学教师按150%的差额比例推荐;根据各县(市、区)教师数量和教育教学质量,将推荐名额分配到各县(市、区)和市直学校。
各县(市、区)教育部门和市直学校广泛宣传、认真组织了基层推荐。推荐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照自下而上、逐级推荐、差额评选、民主择优的方式进行。组织推荐时,所在学校在一定范围内召开会议,根据评选条件和教师工作业绩,择优遴选推荐。工作业绩优异但因受名额限制,没有被组织推荐的优秀教师,可个人直接申报。
经县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层层推荐,市教育局共收到组织推荐和个人申报评选材料700余份,经市教育局和市人社局进行资格审查,符合申报推荐,提交评选材料694份。
三级评审,量化评分
评选工作采取专家组评审、市教育局复评、市领导小组终评的三级评审、量化评分方式进行。
市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分学段聘请以退休优秀教师为主的60名专家,组成专家评进行审组。专家组按学段分成高校、中职学校、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6个评审小组,对申报人进行量化评分,并撰写专家组评审意见。根据专家组评审结果,按115%的差额比例,由市教育局对申报材料进行复评;在市教育局复评的基础上,按110%的差额比例,提交市评选工作领导小组终评;市评选工作领导小组评审后,等额提出拟表彰人选进行公示。拟表彰对象公示无异议后,提交曲靖市政府常务会议最终审定。
2014年9月10日,曲靖市政府印发《曲靖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孙成科等329名教师享受曲靖市优秀骨干教师政府特殊津贴的决定》,市政府召开第30个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对329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优秀骨干教师进行表彰激励。从2014年9月起,按月发放每月 1 500元的政府特殊津贴。
动态管理,定期考核
曲靖市优秀骨干教师政府特殊津贴实行管理期制度,每届管理期为3年,并在管理期内实行以下管理方式。
市、县两级教育主管部门对特殊津贴获得者分别建立相关档案和信息库,实行定期考核,动态管理。由所在学校根据该教师所承担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任务及科研课题等,制定管理期内的工作目标及年度工作目标,每学期及学年都要对工作情况进行总结报告,教育部门与学校每半年考核一次,考核不合格者从下月起停发特殊津贴。
特殊津贴获得者在管理期内,因个人违反师德师风有关规定,违反校纪校规,师德师风考核或年终履职考核评定为基本合格(基本称职)或不合格(不称职)等次的,从下月起停发政府特殊津贴,并报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备案。
特殊津贴获得者在管理期内违反法律、法规,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由所在学校收回证书和已发放的政府特殊津贴,并报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备案。
津贴获得者可以连续申报评选,但再次申报的教师,必须在获得政府特殊津贴后,工作上有新的突出贡献。
面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现状,如何使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高等教育让学生和家长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经济成本,如何使教育成本获得更高的回报?
在高校学生数量扩张的背景下,如何让数量和质量同步协调发展?
课程体系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提高优质课程的利用率?
……
一切问题都是围绕教育质量展开的。可以说,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目前普遍存在于全世界。而我国更是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随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相继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教学改革工程。教育部自2003年《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启动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项目以来,从2003年到2010年期间,共评选出国家级精品课程近4000门,近800所高校的课程获评国家精品课程。由于精品课程的国家级、省级、校级三层架构设计,精品课程建设被全国高校和广大教师高度重视,绝大部分高校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在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的同时,形成了数万门的省级、校级精品课程。
10年来,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已取得了初步成果,精品课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但仍有太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致使精品课程的建设投入与所获效益相差甚远。尤其在艺术教育领域,精品课程的价值并未得到全面有效体现。在全国各地艺术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下,打造一批高质量的精品课程,使更多艺术教育资源贫乏地区享受到名校名师课程,这对于以培养探索和创新人才为宗旨的艺术教育来说,意义重大。基于此,记者着重对艺术教育教学领域的精品课程建设进行探讨,也是站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宏观思维和时代背景下,对当前高等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进行一次实践视角的内省和反思。
强调内涵、突出特点――精品课程建设宗旨明确
从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和目标来看,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其中包括6个方面内容: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机制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解决好课程内容建设问题,而课程资源建成后的共享与应用是关键点和落脚点。对于艺术类学科而言,精品课程建设也有其独特之处。
艺术精品课程建设现状
由于精品课程的建设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因此其建设和投入力度也必然是自上而下的。高质量的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了较好的辐射面和应用效果,其教学团队得到相应的荣誉或奖励,必定会自上而下带动院级精品课程和一般其他课程的协调发展。
加强课程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对于艺术人才培养来说,高质量人才的关键是具有创造力。因此艺术精品课程首先要有创造性思维和全新的教育理念,这当然少不了一流的优质教材和优秀的教学团队。如“美术教育精品课程内容应体现先进性、科学性与趣味性。美术教育精品课程在现有的本科教育中应进一步融入中国文化审美的观念意识,从而带动本科生造型思维的思想性提升,进一步启发大学生对于当代艺术和价值观念的思考”。由于担任了一门校级美术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教师洪利标对艺术精品课程有着本质上的认识。
目前全国各高等艺术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方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高校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在中央美术学院官方网站上能够查寻到“素描”“色彩”“造型基础”等多门精品课程教学视频;北京舞蹈学院的官方网站上能够看到“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典型组合课”“历史生活舞蹈”等精品课程教学相关内容,这些精品课程通过互联网呈现给全国高校的学子,实现了资源共享。中央美术学院及北京舞蹈学院均拥有一流的教学团队,相信其精品课程教学水平能够得到其他院校师生的广泛认可,对其他普通高校的同类课程将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地方高等艺术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以吉林艺术学院为例,2010年吉林艺术学院制定并下发《吉林艺术学院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意见》(吉艺发[2010]40号)和《吉林艺术学院“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文件,按照学院精神,学院有关部门积极组织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与评审工作。目前学院已经拥有揭裱与修复(朱臣教授)、风景写生(刘大明教授)等12门省级精品课程。从2007年到2012年,教学团队中任传文等3名教授先后被评为省级名师,他们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合理的教学设计。课程团队积极推动了吉林艺术学院的教育改革,使得规模化的艺术教育更适应现代社会、教育文化的发展。在实践教学中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教师讲课水平逐步提升,真正做到教学上以学生为中心,课堂内容丰富,语言通俗,逻辑清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精品课程教学团队主讲教师成绩卓著,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教学成果应用广泛,在各专业院校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洪利标认为,学院这样下功夫打造精品课程,是基于真正对艺术教育整体教学质量能有全面提高。学院从领导到各部门非常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日前由学院教务处组织专家评审2013年院级优秀课程,对入选课程组的每一位主讲教师进行随堂听课。经过两轮的评价和筛选,最终评出油画写生、专业素描基础课等院级优秀课程12门(任课教师37位)。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已建成的精品课程,使精品课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但“目前艺术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中高质量的精品课件还不多。我们需要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从当前的艺术教育实际状况出发,顺应艺术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去引领艺术教育课程发展的新趋势”。洪利标提出的问题,可以再次引起我们对艺术专业课程特点的重视,如果能从本质上把握艺术教育规律,将艺术专业特点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相信定能产生高质量的精品课程。
艺术专业精品课程特点
艺术类专业包括的范围很广,如音乐、舞蹈、美术、设计、影视、戏剧等,虽然在艺术语言和表达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其本源是相通的,都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那么从遵循艺术规律的角度来说,艺术类相关专业的精品课程申报与其他学科有何不同?
以音乐专业为例。星海音乐学院副院长雷光耀认为,音乐类的大部分课程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具有实践性的课堂环节。例如合奏、重奏等,课程建设和更新需拍摄精品课程视频等,相关的乐谱音响价格不菲,资金投入较之其他专业投入较大。其他学科强调文本教案,音乐专业更注重音响资料。
同样是艺术专业,其他专业也有着类似情况。北京市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韦云从5个方面介绍了艺术类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的独特之处。
第一,课程属性与教学目标不同。艺术类专业课程注重创意思维、审美修养和技术表达,没有固定的模式,是艺术感觉与技术的结合,往往注重发挥艺术独特性。
第二,因为教学目标不同,课程设置也不同。艺术类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作用、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是有区别的。每一个艺术类专业课程都会有符合课程特点的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不同的。如艺术设计类课程设置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艺术素质、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应用能力等方面的高级人才。
第三,教学内容不同。艺术类课程教学内容在针对性与适用性、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等方面因专业课程而异。
第四,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同。艺术类课程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等方面是不尽相同的,是新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方法、手段创新,强调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
第五,教学环境不同。艺术类课程教学环境多元化,每个专业课程都有其鲜明的专业特点。
重申报、轻建设――精品课程建设问题突出
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无线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探索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闯出了一条新路,也由此推动了精品课程的建设发展与传播。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充分利用无线网络、影像、数字多媒体技术、电子图书馆等资源,能使更多的学生共享精品课程资源。目前网络上共享的高校精品课程资源相对丰富。如记者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上就看到了包含多个学科专业在内的,有教学团队维护的本科精品课程和学校推荐课程共14234门(截至发稿时),随机点击进入西安音乐学院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民族交响乐队训练与表演课”(翟志荣主讲),网站上提供了该课程的课程概况和课程内容等详细内容,但在互动交流区,留言的人非常少;同样,在西安美术学院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水墨写意人物画写生”(刘文西主讲)的互动交流区,也比较冷清;由徐勇民主讲的湖北美术学院国家级精品课程“工笔人物画”,亦只有3人留言。虽然不见得每一位访问者都会留下痕迹,但以上课程的上传时间都在4年以上,而且课程的视频播放较为流畅,画面和声音也很清晰,即便留言的人均称获益匪浅,但其“门庭冷落”之状不免令记者感到遗憾。这种现状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一个现实问题,即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尚未形成常态。
与以上情况相类似的是,当前一些高等艺术院校在本科教育教学中建设了精品课程,其在实际教学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带动了学科的发展。然而也有不少院校的精品课程成为摆设,有的精品课程连本校的学生和教师都没有分享过,大家只是听说有这么一门精品课程。洪利标认为,这种现象说明精品课程在某种程度上只是成为个人的“荣誉”和“成果”,其广泛影响和作用并不明显。
韦云认为,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在于整理资料与申报要求的矛盾问题、建设过程中课程安排与企业(或行业)深度合作的问题、建设周期与后期延续的问题(没有资金投入)、教师团队协助的问题、带动专业群建设与专业辐射的问题,等等。
重申报
据一些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介绍,有些精品课程其实并不精,课程负责人只是吃透了评审标准,获得了相关部门的支持而争取到了精品课程建设的资格,其实在该团队中根本没有人教该课程,只靠做材料而成为了精品课程,这样的课程根本没有实际价值。在雷光耀看来,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因为评审专家并不全是相关专业的专家,现在的评审说是请专家评,但实际上仍是由行政主导,自上而下的工作方法,一会儿搞个什么“工程”, 一会儿搞个什么“平台”,高校都忙于应付这些,几乎没有时间认真做一些符合自身办学特色的、能推动本校发展的实际工作。而且评审的时间紧,量又大,又没有质量跟踪与责任追究,因此就造成了评审就是看谁的材料写得好,谁会取巧迎合评审标准的闭门造车式的行为了。
总结艺术类精品课程申报、评审中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申报书统一的大锅饭形式,对于艺术类院校来说,没有突出艺术类的特点,缺乏艺术类实践环节、艺术类教学模式的认定;评审标准规定了申报人的资历和职称,将一大部分正活跃在一线教学的优秀教师拒之门外,复杂冗长的申报材料让很多教师望而生畏;评审标准更强调文本类资料,使音乐、影视等艺术类课程处于不利地位。
轻建设
在韦云看来,精品课程应该为相关课程建设树立标杆作用,教学资源库建设能够使更多学校相关课程资源共享,因此应该推进课程建设的规范化和示范化。然而,目前的精品课程建设中,精品课程专业群建设协调发展仍有待提高,其缺少创新、缺乏长期课程建设规划、缺乏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因此,出现短命的精品课程现象不足为奇。
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一些不理想现象,比如课程建好后更新不够,或者根本不再更新,而使精品课程缺少了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也使精品不再精。对于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申报,轻建设”“审查不够严格”“未能彻底解决资源共享”等问题,更多的是源于一种应付差事的做法,原因有很多。雷光耀认为主要是近几年建设的脚步太快,几年内全国建设了大量的精品课程,而审查制度和网络资源共享建设却没有跟上。比如没有专业的建设团队,都是教师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很多人并不具有建设网站剪辑视频的能力;有的只是将教师上课的环节全部拍摄下来,不做任何后期处理,忽视了网络教学和实际课堂的差别;有的精品课程并不能算本学科内的精品;推广力度不够;申报时间仓促,有的难免应付差事。问题的解决需要在制度上从上到下进行完善,评审专家的认定也应改进。
后劲不足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和持续的任务,而现有的精品课程建设都有周期性,阶段性完成与验收,使其很难再继续发展,许多课程内涵建设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或达到预期效果,周期结束,没有资金支持,甚至半途而废,或成为一个名词的精品课程被束之高阁。韦云认为,课程建设的中断,使少数课程又恢复到建设初期的状态,是非常可惜和令人担忧的情况。没有了相关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企业与课程合作无法继续;专家的支持力度减弱,导致课程改革不了了之;课程与课程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没有了更多的教学交流与课程联系;有的教学团队虽然有成员参与课程建设,提供成果支持,但受制于课时、课程分配、完成工作任务等客观因素,无法参与到精品课程教学之中。这种现象的出现,亟待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相应政策,完善精品课程建设,才能使精品课程建设更有意义。
提高质量、促进教改――精品课程建设大有可为
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出口,是通过网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分享。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因此无论是精品课程建设,还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都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精品课程建设与教育信息化的结合,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不容忽视,这项工程也将成为高等教育未来发展与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
发挥示范作用
精品课程建设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起到的作用往往并不理想。艺术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后应如何发挥其示范作用?雷光耀认为,首先精品课程的申报一定要选本校真正精品的课程教学,集中力量建设,重点是课程内容,而非申报书。其次,艺术类院校的精品课程应最大程度发挥艺术类专业的特点,除了课堂教学环节,还应注重实践环节。再次,精品课程建设后,其视频应做后期处理,配备字幕、音响,ppt、画外音解说等,使其适应网络教学,更好地发挥示范作用。
韦云则认为,必要的资金投入,能使课程建设得以延续,积累更多的教学成果和教学经验,完善教学探索与实践,便于归纳与总结。要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应建立课程与课程(其他院校相关课程联系)联动体系;学院与学院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产生辐射与引领作用;还要不断纳入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永远处于课程教学的前沿;同时要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借鉴与创新,但不能照搬照抄。
在推进精品课程体系建设的前提下,促进精品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协调发展尤为重要。在韦云看来,建立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成功与否的前提;精品课程具有带动和辐射相关课程建设的功能,应注重内涵建设、完善课程体系;精品课程协调专业群建设与发展,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效应所在;教学资源库建设,校企合作、学校与行业合作的深度,尤其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环节。
突出学科特点
高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对高校艺术相关学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美术教育为例,美术教育注重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并兼顾艺术理论及内在素质。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能够进行绘画创作,还能胜任美术教育教学,适应美术教育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及社会需求。那么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如何突出美术教育专业特点呢?洪利标认为,首先要强调美术教育专业性,明确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还要始终贯穿励志教育。因为不少学生虽然报考的是美术教育专业,但并不热爱这个专业,不想当美术教师,有的看不到前途和希望。要注重观察了解学生的专业思想,通过励志教育让学生更加热爱美术教师这个职业,并具有良好的师德,忠诚于美术教育事业,点燃他们的正能量。
洪利标说:“目前部分高师院系自身定位不明确,有脱离‘教育性’的倾向,值得我们关注。我们要正确理解美术教育的专业属性,重视开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实际教学中不光教学生绘画技法,同时还要讲解绘画发展史、画家的艺术生涯、技法风格演变、绘画观念等。要注重培养学生审美修养和启发学生的创作智慧,而不是只教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始终要以学生为本。根据当前教学形势和任务,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建立美术教育学科教育体系,突出美术教育特点,明确自身定位。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把精品课程建设和推广好。”
具体到实际的教学设计,韦云的建议是:课程设置灵活,教学方式多元化,普遍运用启发与引导的教学方式;注重创新性,艺术的核心价值是创新,艺术类课程应把传承与创新贯穿其中;艺术设计类课程以项目设计贯穿于教学之中,体现其应用价值;体现审美,反映历史发展思考、社会功能和市场需求;与社会的密切度高,和经济发展联系密切,同时依附于社会经济状况。
炼成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我国高等教育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名师名课”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意义重大。
根据有关规定,精品课程必须是在本校连续开设一定时间的课程。因此,就建设一门精品课程而言,持续不断的努力是必要的前提。韦云从上好一门课、做好一门课、建好一门课、丰富一门课――社会服务,精品一门课――水到渠成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上好一门课的重点是课程设计。包括了解课程的性质,涉及和容纳什么学科,其覆盖了哪些领域,具有哪些突出性、代表性等。这是每一位课程建设负责人必须了解的。还要了解行业需求,授课之前需要进行课程调研工作,例如以艺术设计课程为例,从北京的地域性出发,目前,北京正在根据“世界名城”“设计之都”的定位,大力发展以金融和现代商业为标志的现代服务业。2010年北京市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设计之都”,计划用3年的时间,建设设计产业50强企业,建设3至5个设计产业集聚区,预计到2012年,设计产业服务收入突破1300亿元。所有这些将有力推动设计人才就业状况的极大改善与人才就业事业的发展,推动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这就是我们要建设艺术设计课程的前景。另外,大纲、教案、教学方法设计,学生的角色转换,上课的方式与状态等都很重要。同时要遵循“校内基础训练,社会实战训练”教学原则,通过学生校内校外的综合学习和锻炼,从而达到“所学能所用”的教学效果,通过企业的实战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真正达到就业的水平。教学任务是真实的设计项目,使课程具备实操性,努力提高课程实践的真实性,力求教学实践与实际工作需求接轨。
做好一门课,首先要创建教学新理念,积累教学成果,总结长期的教学经验。一门课程的教学形式上升到理论高度,才具有推广的意义。另外还应吸收先进教学理念,进行合适的课程改革。举办研讨会,目的是掌握最前沿的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与手段,结合专家评议,完善课程体现。尤其重要的是,要建立特色课程,依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建立在专业课程基础上的特色,这是成为精品课程的前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比较,应注重以下关键词:本课程依托(地域性)、借鉴、区别、课程改革、教学效果(成果)、领先(重点)等。此外,课程标准是做好一门课的保障。做成核心课是成为精品课程的基础(台阶)。其包括课程建设理念、教学质量、课程与工作、教学成果与影响力、成果应用与实施、教学资料整理备案(重要)等。
建好一门课,包括课程与项目的结合,课程与企业、行业(或协会)工作的融合。课程考核体系是课程建设的必要手段。而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是建设精品课程质量的保证。还要建立强大的信息数据库,利用相关教学资源网站,将课程资源上网,开发网络化课程教学平台(课程录像)。同时注重课程与社会效应和教学成果应用,尤其是应用效果和信息反馈。建立独立的课程网站,丰富教学形式,增加课程交流平台。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教材体现真正的艺术类教育特点,突出工作属性和能力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是不断完善的过程,有周期无限期。阶段性的成果则是新的起点。课程负责人应明确目标、放松心态、沉下心来、不辞辛苦、敢于付出、不求回报、带动团队、共享成果,才能做好精品课程,提升课程的影响力。
丰富一门课――社会服务,包括积累社会经验,提升专业能力,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完善课程;借鉴与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选派团队教师不断学习与交流,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参与社会服务工作,提升课程与专业团队的影响力。
精品一门课――水到渠成,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用心积累教学资料、教学成果,抓住机会,使教学由量变到质变。然后提炼教学理念(升华)、丰富内容(形式)。教学质量与成果是决定精品课程申报成功与否的关键。
后记
(一)历次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本人申报材料是基本材料,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该教师一定时期内的专业技术水平。几年来多数教师已积累了3次,有的已达到4次。
(二)每年度的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表及师德评价,综合技能评价、公开课评价、教学反思、一帮一、谈话记录等。
(三)学历证明复印件。教师是终身学习制的,因此,继续教育是教师学习的主要途径。不少教师通过在职或离职进修获得新的学历应及时充实。有的由本科达到硕士再达到博士学位。
(四)各类荣誉证书复印件。包括各级各类的优秀、先进;论文获奖及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竞赛获指导教师奖等。
(五)学术成果复印件。凡在报刊上公开发表的论文、教改经验、公开出版的专著以及编写的教学用书。这些复印件必须有书刊的封面和目录,以保持其真实性,它是衡量教师、教研最有份量的见证。
(六)课题立项申请书、结题报告、成果鉴定证书等复印件。
(七)平时自主学习记录。阅读的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理论、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
以上材料,不是一次搜集完备而是应随时积累。前两项材料由组织掌握,后五项材料需本人提供。开始时,我们主动向教师索要,并逐一验收,后来教师也逐步明确了提供这些材料的重要性,感到材料保存在档案室比存放在自己手中更安全、更可靠,查用方便,所以一产生上述材料,便主动上交到档案室。
二、整理与归档
(一)随时搜集。随时收到材料后,先用简易袋子分人保管起来,要求做到不错失,不残缺。
(二)定期整理。每年年底对收集的材料,按规范进行裁切、裱糊、折叠。其次是拆开原档案进行分类编排,然后是重新编造目录活页装订,最后按一定顺序归入本人档案盒。这些年来,有的教师的业务档案已积累了厚厚的一大册。
三、利用和管理
教师业务档案为教师职称评审和职务晋升提供了有用的依据。每逢评聘职称时,学校都要召开职称评聘公示会。我们这时要将教师业务档案送上门,通过利用业务档案向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来衡量是否符合评聘条件。业务档案为学校领导做好评聘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
在管理上,严格执行借阅制度,确保档案安全。部门借阅,一般在档案室,特殊情况,经学校分管领导批准后方可借出,但不得超过借阅期限。本人要求查阅,须经领导同意,但只能借阅不能将档案带出档案室。有关组织推荐意见、鉴定、民意测验一般不允许查阅,专业技术人员调动工作时,其业务档案应及时转入有关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转出时必须登记注销手续,不得个人自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