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第一书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城里人能懂咋搞村子?”不少村民都抱着这样的想法,观察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一年半过去了,这些第一书记们干得到底怎么样?时值呼和浩特市首批第一书记派驻工作即将收官之际,让我们看看这些首府的“沈浩”们是怎样带活他们的“小岗村”的……
引水做订单,通电造金山
“村子靠着大黑河,就是地势太高难打出井。”呼和浩特市发改委驻赛罕区黄合少镇添密梁村第一书记白金星指着还结着冰的河道说。
在添密梁村,也不是没有农民尝试过打井,但万一不出水,几万块钱扔出去可是连水漂儿也打不出来。打井这种事,不是不愿干,而是赔不起。
“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让白金星看到了村子发展的希望。通过旧井维修,村子的自来水供应终于有了保障,村民们再也不用量着水缸过日子了。
“当时我就在想,既然旧井能淘出新水来,肯定就能再打井。如果总是靠天吃饭,只是种点耐旱的玉米之类的作物,那么添密梁村肯定发展不起来。”
2014年11月底,白金星从水利部门得到了自治区有小型农田(牧区)水利建设项目的消息,不过项目内容是渠系建设。然而添密梁村连吃喝用水都缺,怎么开渠?
白金星一边在水利部门磋商,一边组织村民开会,商讨村子水利建设的事。经过上下积极联动,白金星硬是把项目定为新打120米机井10眼,实施地头埋低压管道的节水灌溉工程。
“我们打了二十多年的井,最后还是白书记来了才有的水。浇地不愁了,今后我们就能种点来钱的作物了。”添密梁村民说。
“发展农业,怕的不是种不出来,而是怕卖不出去。订单是保护农民利益的关键,添密梁村有了水,接下来一定要把订单农业跟上。”白金星谋划着村庄的未来。
呼和浩特市工商局玉泉区分局裕隆工商所所长李春雷刚到武川县可可以力更镇定相营村当第一书记时,着实被这里的落后景象吓了一跳:贫困低保等人员占了村子人口的将近三分之一,全村靠天吃饭,没一亩水浇地,人均年收入不足2300元。
6个自然村中,有4个自然村被李春雷评价为“还处于原始村落状态”,其中最差的就是侯家沟和贾家沟两个村子。“基础太差了!两个村子共走一条到处都是坑的土路,共用一台改革开放初期安装的30千瓦小型变压器,电力不足,只能保证日常照明,村民要是用功率较大的家电和农业机电设备的话,得商量着轮流用。”
李春雷积极协调帮扶单位修起了一条宽7米、长2.2公里的砂石基础路,又主动协调县供电局,更换了100千瓦的变压器和新线路。
路和电有了就好引产业。李春雷将内蒙古美希林牧业有限公司引进了侯家沟和贾家沟,投资1000万元进行养殖、育种、屠宰、加工、包装、冷藏及销售这一整条产业链的发展。
“扶贫不是给钱,而是要产生‘造血’功能,让农民完成向产业工人的身份转换,带动村民实现就业、增收。”李春雷讲述着他对引入产业的深层次思考。
“真实偷菜”忙,合力养猪羊
“与其上网偷菜,不如来保素村‘真实偷菜’。”在与呼和浩特市经信委派驻赛罕区黄合少镇保素村第一书记云森联系时,电话中传来了这句话。
云森不怎么上网,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发现,有人喜欢上网在虚拟农场里“偷菜”。“这充分说明,城市人对农村生活有一种向往。让他们种地不大现实,但让他们交钱,以采摘形式体验‘真实偷菜’应该可行。”云森分析道。
云森最初集结村民合伙开了保素村第一家集体企业:酵素肥料厂。名字听起来可能有点“高大上”,但工艺并不复杂:利用酵素菌对植物的秸秆、枝叶进行发酵,生产出的产品就是完全无公害的绿色有机肥。
“农产品质量好不好,主要取决于生产过程中是否使用了化学产品,比如化肥和除草剂。只要有了好肥,保素村就能发展绿色高端有机农业。”
种苗、滴灌设备、吸肥等设备陆续进入大棚,由“农场主”对大棚进行认领,农民负责耕种的模式建立起来,经济效益达每月3100元/棚。用云森的话说,这叫“消费娱乐的新趋势,精准扶贫的好抓手”。
“做这种项目一定要从绿色有机无公害入手,关键是把握住‘食品安全’这四个字。”云森介绍着经验。
托克托县双河镇北街村来自呼和浩特市检察院的第一书记赵林占打起了云中酒业的主意,不过不是为了酒,而是为了猪。
长期以来,酒厂拿产品的下脚料酒糟喂猪,建起了一支过硬的规模化养猪队伍。经赵林占协商,酒厂为村集体提供仔猪,并负责防疫、饲料的配比等一定的科技服务。村民则成立合作社,去“借种养猪”。
北街村人均耕地1亩多,从内蒙古区情角度来讲,该村耕地面积并不大。底子一薄,靠传统农业发家致富就难。赵林占的想法是:怎样把这样一个薄底子变成产业发展的大帮手。
赵林占与蒙羊公司进行了洽谈,通过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养羊产业。蒙羊公司给农户下发种羊,产下的羊羔全部由公司比市场价高10%收购。公司腾出了养殖空间,村民也不用为销售发愁,这个项目的引进,能使村民人均增收近万元。
“实现企业化管理,依托品牌优势,发展订单种植养殖,是北街村这种耕地少的村子比较现实的一条经济发展道路。”赵林占介绍道。
布告不靠网,富民先开讲
“目前农民打工、经商的较多,布告形式不便于非在村务农人员的了解和知晓。同时,留守老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居多,先进的信息传播形式如微博、微信等并不适用于农村。”这是呼和浩特市政府法制办派驻新城区古路板村第一书记赵海峰驻村观察到的实际情况之一。
“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工作不主动采用新型传播方式,重要的是怎样找到一条符合实际情况的传播途径。”
通过联系一家上市信息公司,村子以免费的形式开通了“村务通”短信平台,它有着使用费用低廉,村民无需付费,只要拥有一部普通手机就可以随时接收信息并进行信息互动的特点。
古路板村“村务通”覆盖面已达到100%,极大地增强了信息的透明度、公开性和时效性,实现了政策宣讲“零距离”、服务群众“零跑腿”、解决问题“零障碍”。这三个“零”,对村民意味着无限的方便。“这是目前在农村比较实用、便捷、高效的信息公开方式。千重要、万重要,符合农村实际最重要。”赵海峰介绍道。
作为土默特左旗什报气村第一书记,来自呼和浩特市委统战部的曹洪玮在“上任”那天,搭33路公交坐到长途客运站,换乘了前往察素齐的中巴。到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全村478户进行走访调研。经过调研他发现:什报气村的基础条件和村民整体生活水平相对较好。
11月13日上午,民族文化宫组织全体职工观看了电影《第一书记》,在观看影片的这110分钟里,我们每一个人都被主人公的事迹触动着。此时此刻,我想用文字同大家分享这一份徘徊在内心的情愫。
电影讲述了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扎根基层、心系群众、为民服务的感人事迹。沈浩,原本只是省财政厅里默默工作的科员,直到有一天他接到了厅里下派到基层的通知,也或许就是这一天,注定了他在未来的日子里与小岗村这个地方就再也无法分割,讲到小岗村就会想到党委第一书记沈浩,提到沈浩就会知道中国还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小岗村".二者就像电影里描述的那样:他们互为彼此的名片。
初到小岗村,短短几句话就看出沈浩富有学识,有备而来
刚被下派到小岗村的沈书记,有着意料之中的不适应。生活上,与城里的食宿环境大相径庭,离开夫人和孩子的生活对于沈书记来说是一种孤独,对于失去主心骨的家人来说也是一种无助。工作上,面临文化程度都不高的村民和见识不广的村干部,他有着难以言表的无奈和彷徨。他也曾不知所措过,但来到小岗村的初衷却一次又一次坚定了他的信念,那就是带领村民发家致富,改变上天给予穷乡僻壤的噩运。想在农村里发展经济,并不像沈书记想象的那么简单,从修公路到招商引资建工厂。这期间,他看过村民的脸色,听过其他村干部的非议,甚至挨过打,可是他给村民的的话永远只有一句:"没关系的,我们一定可以做好!"村民原本以为他只是口头说说假大空理想的书记,可是沈书记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每一个承诺,完成了每一项大的工程。在为小岗村发展经济的头三年里,沈书记的初衷和功劳都被每一位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也就出现了电影里一个感人至深的镜头:村民联名写信并按下红手印报上级组织,希望能为小岗村留下这位说到就能做到的好书记!这一留就又是3年的时间。新的3年里,沈书记辗转北京和上海,为的是实现小岗村村民30年来能够在铁路上搭建高架桥通车的愿望,为了这条路,他请求铁道部部长牺牲全国铁路线路停车45分钟,为的是小岗村的村民能够在未来的生活里进城省40分钟,实现小岗村不再是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小村庄,而是全国社会主义示范新农村的领军者。虽然经济发展是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民生发展的第一步,可是沈书记绝不会因为经济而牺牲小岗村原有的生态环境,更不会违背村民的感情发展经济。当美国GLG公司决定在小岗村建工厂的时候,就必然面临着占用土地的问题,可是这一次的占地有些特殊,是200多户坟地,沈书记决定集体迁坟,吴奶奶是迁坟户里最不情愿的一户,因为儿子生前的枉死,死后却连一口棺材都没有只能葬在一颗大树下,吴奶奶有着道不出的辛酸、流不完泪水。看到年过七旬的吴奶奶这样苦不堪言,沈书记就陪着吴奶奶在坟前淋雨并通知全村干部为吴奶奶的儿子披麻戴孝补办葬礼……
为节省有限的资金,沈浩亲自带领村民修路
2009年,沈书记的第二个3年挂职又到期了,这次联名写信按下红手印的有186位村民。然而这一次,村民的愿望却没能像3年前那样再次实现,2009年11月6日,沈浩——安徽省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积劳成疾,倒在了工作一线,生命的痕迹永远定格在了45岁这一年。
沈浩舍小家顾大家,终感动妻子从不理解到理解
刚才说到的陈书记,就是市XX局派驻的第一书记陈XX,一位女第一书记。去年4月,她主动申请到农村锻炼,被派驻到XX村。履职以来,她坚持把第一书记的职责扛在肩上,牢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责任和使命,全面摸排掌握村情,指导村庄集体经济发展,积极投身到驻村脱贫致富工作中。
到村以后才发现,这个人口不多的小村庄,发展集体经济更是难上加难。村里2600多亩土地,除去村庄原有的宅基地,基本上都是基本农田,既不能搞建设也不能盖工厂。土壤都是丘陵沙土地,又没有灌溉水源,老百姓种地都是靠天吃饭,一亩地小麦收成也不过三、五百斤,等到收割的时候连收割的机器费用都不够。“难道就给村里盖盖办公场所、搞几个活动就回去吗?不,这不是我到村任职的初衷”。陈XX心想。
去年7月份,市委王书记到XX庄调研座谈时的一席讲话,给她指明了以后村庄发展的道路,必须要用农业“新六产”的思路来做农业,发展集体经济。8月份,她帮助村里成立了合作社,9月份就把村庄所有土地都流转到了村集体。
她白天和村两委成员外出考察集体增收项目,晚上就在办公室整理考察报告。为了细化成本,她与这些项目负责人之间的通话有的竟长达1个小时。十几页的调研报告,反复修改了七、八遍。经过反复地调研论证,又请了种植专家到村里实地考察,最终确定了在村里大规模种植露地蔬菜。
然而,让她没有想到的是,第一个提出反对意见的竟然是村支书。“不行,绝对不行!种地肯定得赔钱,你要是把地流转给别人,我们光拿流转费,这我同意。你要是想让我们再去种地,我坚决不同意,明天我就去镇党委辞职!”村支书老杜心里想,你一个城里来的,哪里知道我们这里祖辈里种地就没有挣钱的,不如把地流转给个人或者是企业,稳稳当当地拿个流转费。
陈XX听后,耐下心来一遍遍地给杜书记做工作,又请了镇党委的领导来给他说明利害关系,杜书记这才勉强同意了由村集体的合作社搞种植。后来,看到合作社用现代化的机械和技术进行,大片大片的土地很快就种上了种子,灌溉用滴灌,打药用飞机,作物发芽后长势喜人。杜书记美滋滋地找到陈书记说:“这样行,这样行,我看这样能挣钱”。
刚开始搞种植的时候,由于村里合作社人员都是新从村里聘用的,经验不足,大小事务都找她。有一次去李官一家农机店买小机械设备,中午赶时间她就和合作社的工作人员一起在路边的小店里简单吃了些饭,吃完饭付了款急匆匆地走了,把钱包忘在了饭店里。就这么忙碌了一下午,直到晚上10点多,派出所给她打了电话,她才知道自己钱包忘了拿。
因为担心村里水源不够灌溉使用,她连着两天蹲守在打井现场,春天岭上凌冽的风吹得脸上的皮肤沾水就疼,打井扬起的尘土让她整个变成了一个“灰人”。
她经常是一早就和合作社的人员到地里,一呆就是一天,周末也是如此。村委和合作社的成员看在眼里,都对她说:“陈书记,你太辛苦了,太累了!”是呀,从过完年,她就没休息过一天,忙的时候连续半个月一天只能睡4、5个小时,体重也从刚入村时的118斤掉到了96斤,整整瘦了22斤。可是,她从来没抱怨过累。
去年有一次,上午11点接到镇上的紧急通知,下午2点半有个美丽乡村的检查,可是在村口中心路上有户村民私自晒了好几千斤的玉米粒,村委安排了义务工去帮忙装袋运到其他地方晾晒。下午1点的时候,陈书记去现场一看,玉米装了还不到三分之一。她立马着急了,找了户村民借了把铁锨就干了起来。村里干活的还以为她就是做做样子,没想到她一直干到了最后,能装100斤的麻袋她一个人就装了12袋。村委的成员在她的带动下,也都纷纷加入进来,义务工们也加快了装袋的进度,只用了1个半小时就把剩下的玉米全都装好运走了。以前从没干过农活的她,第二天胳膊都抬不起来。
村民乔相秀给她发信息,感谢她给了他们家精神上的支持和物质上的帮助,说:“陈书记,以后就是你走了我也会想你的,真的。”乔相秀家庭比较困难,她的小女儿因为出生时早产,身体抵抗力比较差,经常生病,5岁了也没能去上幼儿园。陈XX了解了她家的情况后,多次到她家中去看望孩子,帮她想办法出主意,并送去了钱和营养品。她说,看到乔相秀的女儿就想起了自己的女儿,心里总想着能帮她做点什么。
省委选派我市的“第一书记”,全部安排到泗水县最偏远、贫穷、落后的村庄。从繁华都市到穷乡僻壤,从优越的条件到简陋的居所,从温馨的家庭到陌生的环境,“第一书记”们经受着凤凰涅槃般的考验。
他们入驻泗水山区农村后,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冒着酷热挨家挨户走访,有的不在家,就到田间地头、到村头,或利用吃饭时间、晚上到家走访,有的去多次才能见面。
“要虚心当听众,不打断村民讲话,不边听边记笔记,而是用心去记。”驻星村镇后河西村“第一书记”、济宁医学院机关第二党总支书记、国有资产管理处副处长靳广真深有体会地说。他一本本厚厚的《民情记录簿》上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村民的家庭人员状况、居住环境、成员身体健康状况、学生培养与教育、家庭生活条件等基本民情民意,足足有几十万字。“这样下真功夫走访,用真心以交朋友的方式去面对面交流,既感动了村民,拉近了距离,也使自己受到了教育和锻炼。”
在很短的时间内,“第一书记”们便掌握了村情民意,很快制定了各自帮扶村的三年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来自省委党史研究室宣教联络处的副调研员孟红兵充分利用自己曾担任过乡镇党委书记的优势,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带领群众完成了路灯架设,有线电视入户,卫生室、文化室和农家书屋建设,并帮助村里还清了党员活动室建设3.5万元欠款。
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驻泗水县杨柳镇老泉二、三、四村的三位“第一书记”充分发挥有建设社区服务中心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在4个村的中心位置建设老泉社区服务中心的计划。据老泉四村“第一书记”刘波介绍,未来的社区服务中心不仅可辐射老泉村四个村2600多人,邻近的谷家庄、老官庄也都受益。目前中心的论证、设计、工程预算都已完成,各项准备工作正紧张有序地进行。
视群众为亲人,把温暖送到心坎上
“爹亲娘亲不如党亲,孙书记你真好啊!”7月20日,73岁的泗水县星村镇蒲山庄村民王风雨接到了第一笔低保金,激动得热泪盈眶。原来,老人妻子常年卧床不起,没有子女,生活十分困难。得知这一情况后,驻村“第一书记”孙辉马上找到镇里和县民政部门,及时解决了王风雨的低保问题,让老人的生活有了着落。“担任了第一书记,不仅成为村里的一员,更多了一份责任,就是要为老百姓干点实实在在的事。”孙辉说。
“第一书记”们初次入村时,正值“三夏”大忙季节,他们来不及休息,就放下行李帮助群众抢收抢种。来自省委老龄办的三位“第一书记”和村民一起捆扎倒伏的小麦,帮助年龄大、缺劳动力的村民收割小麦、搬运西瓜。来自曲阜师范大学的“第一书记”帮助村民抢收土豆,协调技术人员检修灌溉管网。省粮食局依托行业优势,争取相关政策,投资36万元,为所帮扶的5个村820户村民配发科学储粮小粮仓。
为解决帮包村群众看病难问题,泗张镇黑山沟村、付山村、黄家峪村三位“第一书记”单立邦、李玉江、常龙,还积极邀请省直医院20多名专家到村开展送温暖下乡义诊活动,让山区百姓在家里便享受到省城大医院的医疗服务。
“第一书记”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田家庄“第一书记”、省老龄办老年活动处副处长崔林,帮患病的当地群众在济南联系医院,协助办理就诊事宜。曲阜师范大学驻泗张镇梅鹿庄村“第一书记”张玉组织为村里尿毒症患者捐款。济宁医学院驻星村镇“第一书记”靳广真在走访中碰到村民郝秀兰买了油没钱交,主动掏出钱给交上;在夜里走访时发现村民郑功民摔伤在家卧床休息,第二天便买了鸡蛋等营养品去看望;了解到村民郑友年兄弟俩无依无靠,弟弟精神异常还伴有其他疾病,自己想喝药一死了之,靳广真主动找他谈心,经过多次劝说,郑友年打消了轻生念头……
件件实事让群众看到信心和希望
6月26日晚6时,杨柳镇谷家庄村新安装的34盏路灯同时点亮。“多年来做梦都没敢想的事,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实现了!”至此,一方人的心也从这一刻起被照亮。
一个月后,谷家庄群众又一次发出幸福的笑声:全长2000米的光缆顺利架设入村,信号电缆连接了家家的电视机。看着清晰的画面,听着悦耳的伴音,群众用发自内心的笑声,表达着对省派“第一书记”的感谢和对党惠民政策的感恩。
近年来,泗水县行路难、饮水难、灌溉难、用电难等“瓶颈”严重制约着山区的发展。自从省派“第一书记”来了以后,他们发挥信息多、路子广、协调能力强的优势,积极帮助山区群众理思路,办实事,争取资金,确定项目……件件实事让群众看到了希望、记在了心里。
省粮食局下派“第一书记”到村后,积极争取100万元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为北百顶南村生产桥涵建设,双凤庄村和五道岭村各2公里的村内道路硬化建设,黑泥沟村和南百顶西村截潜(小塘坝)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北百顶南村“第一书记”、省粮食局办公室副主任曹庆壮,积极协调资金40万元,修建扩建了村里的水库加固除险工程,出资10万元对现有水库进行开挖改造。曲阜师范大学“第一书记”积极争取省扶贫资金30万元,扶持东焦坡村建立葡萄种植示范基地,帮助大厂村引进茶树栽培种植合作协议,为方家庄村争取了互助资金和养殖项目资金,在罗家庄村建立了肉羊养殖合作社和邻国专业合作社。
留下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
在摸清民情、办好实事的基础上,“第一书记”们始终不忘抓班子带队伍,抓党员强素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立志为群众培养不走的“主心骨”、“领头人”,留下永不撤走的工作队。
他们从走访慰问入手,及时了解村党支部工作开展情况以及村民对村党支部的意见建议。根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地召开支部成员会议和全体党员大会,并结合各村实际,就进一步加强党支部建设,健全完善民主管理制度,调动村民参政议事的积极性,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后河西村“第一书记”向全村党员干部发出六点倡议:带头想办法出点子,共同制定好发展规划;带头分析问题,克服解决;带头关心特困户、贫困户;带头保持村貌整洁;带头做文明村民;带头学科技致富本领。
为增强党员干部的为民服务意识,激发干事创业精神,增强脱贫致富本领,“第一书记”还多次组织村干部、党员和群众代表,外出学习参观。
2012年3月27日,时任寿雁镇党委书记的李斌在与我们选派到寿雁镇下属村的10名第一书记见面会上,告诫我们说:“做农村工作要忌急功近利、年少轻狂。”回过头来看,当时我对农村工作难度认识不够,觉得我在原单位开展工作都能得心应手,梅子园村的工作还不是小菜一碟?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认知,让我在未深入了解该村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便盲目确定了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工作目标。
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我逐步发现了自己的错误。经过10多天的认真思考,我结合村里实际,重新确定了2012年的工作计划,把工作重心放到最需要解决并切实可行的工作上。之后,组织召开了村组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请他们评议我的工作计划。
多做实事,阳光操作
村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不喜欢说得多做得少的干部,喜欢能办实事的干部。在工作当中,我深有体会。
按照原计划,进村的330米道路必须硬化。我向后盾单位争取扶持资金2万元,按政策向经管局争取“一事一议”资金4万余元,在不给村里添负担的情况下,凑齐了建设经费。然而在实际修路中,由于个别村干部存有私心,村道比原计划多硬化了50米,致使工程款超支1.6万元。为此,村委会准备向全体村民集资。由于多硬化的50米未列入本次修路计划中,且是村干部自家门前道路,集资方案遭到村民的一致反对。无奈之下,村委会把这项工作交给了我。
面对这个棘手问题,我心里也没底。首先,这部分资金该不该去争取。如果不去争取,这部分资金由谁出?村民肯定不愿意出,估计村干部也不愿意出,结果就会因拖欠工程款形成村级负债,最终还得由村集体经济来填补,这必然激化干群矛盾,于村级稳定和谐的大局不利。其次,如何去争取资金。经过仔细思考,我决定还是向后盾单位争取支持。经过我多次汇报,后盾单位决定追加1.6万元工程款。但是,并不是钱到位了,村民就不计较了,还有很多村民找我抱怨。我耐心向他们做解释,并保证在今后重大事项上,要选出村民代表,做好相关的监督工作。
这件事对我触动不小,让我充分认识到做农村工作的不易,对于关系到村民利益的事情,务必让村民及早介入,让民主议事贯穿到每个步骤中。
为民办事,尽职尽责
当然,集体的事要办好,村民个人的事也要尽职尽责去做。梅子园村2组村民汪长深报销新农合费用这件事,我就是这么做的。
人物:广安区苏溪乡党委委员、副乡长邓国先,被选派到干埝村任“第一书记”
8:00,到村入户话家常。邓国先带着村民的粮食直补款账本,进了贺华清老人家的院子,为村民提供代办服务是邓国先的“必修课”。他把账本交给贺华清老人后,询问起他们家养猪的情况,他叮嘱老人一定把猪圈清理干净,定期做防疫工作,老人高兴地说:“有邓书记的关心,有乡镇畜牧站的指导,我们喂猪也踏实多了。”
9:30,查看地质灾情。由于前些日子雨水多,山上土质疏松,邓国先特别担心发生泥土滑落,影响灾后重建集聚点村民的生产生活。他和村支书何昌全赶紧沿着集聚点房屋后山走了一圈查看情况,不出所料,山上玉米地里果真出现了裂缝。好在预防工作做得早,早在雨季来临之前,他便与区上以及乡镇党委、政府协调好,在集聚点房屋后修建堡坎400米,及时解除了集聚点的安全隐患。村支书何昌全感叹道:“要不是修建有堡坎,这方泥土滑落下去,下面房屋肯定要被掩埋至少两米高。”
10:45,讲解养殖技术。邓国先想起早上来的路上,见到之前他所发动的一户村民家里养殖的小鸡,“一个多月了,小鸡该喂病虫防疫药了。”边说边往牟代友老人家里走。牟大爷的儿媳李大姐正在给小鸡喂食,邓国先便给她讲解起养殖技术,“现在天气闷热起来了,这300多只小鸡挤在一个小棚里容易生病,要尽量把它们放养在屋后竹林中,小鸡成活率才高。”李大姐连忙点头。
12:10,支书家里吃便饭。时值正午,村支书何昌全让邓国先到自家吃便饭,虽然市上要求“第一书记”要与民同吃,但邓国先怕给村民带来负担,多数时候还是在支书家里吃饭。
自被选派为隆或镇拉也村第一书记的一年时间里,我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实现作风在一线养成,形象在基层提升为工作目标,认真开展工作。
一、拉也村基本情况
隆或镇拉也村属于“十三五”贫困村,全村分上下寨,共六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182户,村民702人。全村现有耕地总面积630亩,水田430亩,旱地200亩。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水稻、油茶籽、杂豆和养殖猪、羊、鸡、鸭等为主导产业,还有劳务输出等为辅的补助产业。近年来,虽然道路等基本设施有了很大改善,但总体上看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一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较为缺乏。走访中,发现村内没有学校、网络信号也较差,村民信息来源渠道狭窄。
二、主要工作。
1.作为第一书记,我从抓班子、带队伍、强堡垒入手,通过借助党建活动载体,来凝聚发展合力。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引导村“两委”干部在开展工作中,坚持高标杆定位,高标准落实。不断完善和健全了管理制度,规范开好“”,制定村级班子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建立健全村务公开,确立民主决策,加强班子团结,增强组织的战斗力。坚持与村党员干部一道学习政策法规,探讨农村科技,谋划发展出路。让群众对村“两委”班子有了理解、信认和支持上的转变,村班子新形象日渐形成,整体战斗力明显增强。
2.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通过采取“合作社+党支部”的形式,本着发展壮大合作社经济的前提,相信党支部一定能够引导、保障、协调、服务好合作社,发挥好党支部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发展等方面的多项功能,对合作社重大生产经营项目提出指导性意见,把合作社经济做大做强。从而能够实现支部帮合作,农民实惠多,形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提升农村党建水平的双赢局面。
3.在到拉也村任职之初,拉也村是暂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为发展我村特色产业集体经济,我特向后援单位申请经费组织拉也村“两委”外出百色市右江区祥福养殖场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学习考察养殖场养鹅技术为指导,深入探讨养殖场养鹅的模式,通过开展考察和学习活动,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进一步提升我村的养殖技术从而发展我村的特色产业及集体经济。原先计划20万元用于养殖白鹅,但由于缺乏对市场前景的预测和养殖环境的评估,项目一直未能如期实施,经村两委研究决定并报镇党委同意,将原来的白鹅养殖项目变更为黑山羊养殖。现拉也村村民合作社已与华隆公司签订30万入股合同,已获得分红三万元;2018年10月30日村民合作社羊圈建成,于2018年11月13日正式挂牌80只山羊已“入住”,已由村干售出3只山羊,收入四千余元。年底贫困村集体经济2018年已达到3万元以上的要求。
4.种养结合,发展特色农业。拉也村抢抓发展机遇,积极种植水稻,通过多种方式和方法,包村工作组、第一书记和村支两委进屯入户,挨家挨户向农户宣传和解释种植精品水稻的收益,通过典型示范,不断增强示范效应,现全村已种植水稻430亩,目前有11户贫困户与合作社达成合作意向,覆盖全村贫困户32.35%,预计合作社年收益3万元,村集体收益约10000元,入股贫困户年增收约1000元。计划明年开始大面积种植精品水稻,打造属于拉也自己的品牌,形成种植、销售、售后统一管理化,从而增加收益。
5.加强城乡清洁卫生,一是广泛宣传发动,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二是动员全村老少,每家每户把房前屋后打扫整理好。发动群众清理村中垃圾,大力整治村中脏、乱、差现象。三是通过制定村规村民约规范猪、牛粪堆放,村内及村周边一公里以内严禁露天堆放猪、牛粪。第四,要有吃苦耐劳精神;第五,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里准备,将此项活动长期进行下去。在此基础上,引导各家各户在屋前屋后及可种树的山坡种植果树、经济林,既绿化、美化村屯,又能在不久的将来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
6.已启用第一书记办公经费的剩余五千余元购置砂石料、水泥,动员全体贫困户投工投劳将房前屋后坑洼处平整。
7.启用第一书记办公经费九千余元规划并设计拉也壮戏特色文化长廊宣传栏。
8.2018年自治县脱贫攻坚战中拉也村作为预脱贫村之一,我较好的整理并完善了拉也村预脱贫“十一有一低于”的佐证材料、预脱贫户的“双认定”材料及“村级材料”且达到了预脱贫的效果。
9.任职第一书记期间,解决村民水池用地纠纷1起,解决“村霸”占路纠纷1起,解决同居关系子女抚养纠纷1起,解决“争抢林地”纠纷1起,解决群众对50万村集体发展资金起哄事件1起,解决交通事故私了1起,解决“醉汉”不服贫困户获水泥砂石料事件1起。
三、存在的不足与困难
自任第一书记以来,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离组织的要求和群众的期待尚有差距,主要表现在:引导农村产业发展的思路还需开拓,跑项争资力度还要加强,农村落后基础设施亟待解决等。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村容村貌与环境卫生:发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留守在村里的妇女、儿童和老人要立即行动起来,高度重视,投入到“美丽拉也”活动中,要发挥“主人翁”精神,共建美好家园。
2.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在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村的实际,与村党支部、村委及群众一起制定出符合本村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3.乡风文明建设方面: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教育和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表达诉求和维护自身的合法。
强化放权给位,为第一书记“壮胆”。一是充分放权。县委明确第一书记具有议事决策权、项目管理权、财务监督权。所在乡镇召开脱贫攻坚、基层党建等重要会议,必须邀请第一书记出席。二是充分主导。推行第一书记牵头一项重点工作、负责一个扶贫项目、领办一个集体经济、帮扶一批特困群众的“四个一”模式,切实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目前,第一书记帮助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86个,兴办各类涉农企业215家、网店微店对外销售438.6万元。三是充分支持。要求派员单位和接收乡镇在项目资金争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全力支持第一书记,落实分管领导配合支持第一书记开展工作,制订“第一书记帮扶支持工作计划”,让第一书记敢干事、干成事。
强化培育帮带,为第一书记“提能”。一是加强教育培训。举办第一书记专题培训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精准扶贫政策解读等专题辅导,提升第一书记能力素质。二是抓好现场教学。明确要求派员单位、接收乡镇组织第一书记到基层组织建设先进村和脱贫攻坚先行村调研学习基层党建、产业发展、脱贫致富模式,谋划所驻村脱贫致富新思路。三是实行结对帮带。实行“N+1”导师帮带制度,落实县级领导、派员单位、接收乡镇结对联系帮扶第一书记,确定一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干部为驻村工作导师,帮助第一书记提高工作能力。
一、基本情况
乡现有精准扶贫村3个,精准扶贫户443户,一般贫困村7个,贫困户1116户。2015年脱贫解困贫困户70户贫困人口300人;2016年实现149户400人脱贫;2017年实现116户352人脱贫;2018年实现108户342人脱贫;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3个精准扶贫村、7个一般贫困村根据村情实际制定了扶贫工作方案;经乡党委研究决定,每名干部联系2—3名贫困户,根据贫困户的脱贫需求和发展愿望,为每户贫困户量身制定了脱贫措施、发展规划;其中村、村、村三个精准扶贫村派驻了“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成效明显。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成立机构。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干部驻村工作,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日常办公;根据我乡扶贫开发工作的实际,制定了《乡全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方案》并下发到各村。
2、强化宣传,营造氛围。通过召开村社干部会、群众会、院户会、办黑板报、大张旗鼓地采用张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标语,制作精准扶贫工作展板等方式大力宣传精准扶贫工作,真正做到了精准扶贫工作人人皆知,人人尽知,营造了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更加坚定了广大干群全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3、严格管理,逗硬考核。根据巴委办〔2015〕64号文件要求,乡党委与“第一书记”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细化了“第一书记”的工作职责及年度工作目标,每位“第一书记”都建立了工作档案;对“第一书记”在村工作时间、廉洁自律、工作实绩等方面组织专班专项督查,严格考核;同时,乡上力所能及地为“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确保“第一书记”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
三、下一步打算
一年来,我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坚持以第一书记为纽带,以加强自身建设为目的,以落实“三大任务”为根本,严守纪律,认真履职,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
一、调查研究,理清思路。按照统一部署,马骡村顺利完成了村(社区)优化调整工作,与原石岭村合并为石岭社区。面对新的情况,我采取入户走访、座谈讨论等方式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把握情况,找准问题,确保获得全面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详细了解新社区的自然环境、组织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即围绕发展经济这“一个中心”,抓好集体经济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强化班子建设、基础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四项保障”,制定帮扶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为做好帮扶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健全班子,规范工作。抓班子、育后备、建制度,是第一书记的首要任务。针对村(社区)优化调整后的新局面,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在充分征求原班子的意见基础上,结合调研过程中老百姓的意见建议,成功组织搭建了新一届的班子队伍,同时,通过交心谈心,稳定了成员班子和离退干部的心理情绪,构建了一个团结、战斗力强班子队伍。在选配好带头人的同时,我注重加强制度建设,指导帮助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党员的教育管理,完善村“两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进村务、党务公开,使村各项工作开始步入正轨。
三、解决困难,改善民生。通过排查,我和社区“两委”班子认真梳理出了群众关心和困难群众解困的一系列民生实事,积极争取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双挂钩”项目,务实解决了群众在住房安全、饮水、出行等方面系列问题。在脱贫攻坚方面,重点结合乡村振兴工作部署,持续帮助贫困户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45
为全面贯彻中央精准扶贫脱贫战略,各省委就全力推进扶贫攻坚,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选拔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最终,通过和领导、家人的汇报沟通后,我很荣幸地投身到这股伟大的浪潮中来,成为乌蒙山区古蔺县桂花乡田坝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我从开始的“白面书生”转化到“黑炭书记”,一步步走到田坝村民的心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现就以“立志当好第一书记,努力践行扶贫攻坚”为题,分享一点体会和心得。
1以心交心,真诚对待每位村民
要想当好“第一书记”,就得先当好一个学生,拜农民群众为师,拜党员干部为师,多请教农村工作的方法、经验。我把自己当村民,在我心里,田坝姓田,与我同姓,以后田坝就是我的亲戚,我的故乡。我热爱这片土地,时常一个人钻进林子就是一天,饿了自带有干粮,渴了就喝山泉。村民都感叹,在村里,有些我走过的路、爬过的山、跨过的河,钻过的林子就连他们都从未去过。我走进群众家中,只喝茶不抽烟,只谈工作不吃饭。有时候周边荒无人烟,临了饭点,群众硬是留下吃饭,我都会首先约定好,只添碗筷不添菜,然后是一定要付钱。道别时,早已把饭钱悄悄放在家里某处,走后电话告知务必收下。有一次我上山走访贫困户,一直到天黑后才下山,回到寝室后,接到了群众的电话,问我是否安全到达,让我非常感动。就这样,我逐渐成了群众的贴心人,有些群众逢人就讲,田坝来了一位田书记,有事可找他。群众的信任为我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公平公正,平稳推进各项工作
在村内开展各项工作,要始终坚持公平公正的办事原则,严格按照法律法规、遵循政策文件,制定妥善的工作方案。在建强基层组织方面,我通过配齐班子、完善制度、规范作风,加强阵地建设,多次与村组干部交心谈心,彻底改变原来班子不齐,组织涣散,软弱乏力的局面。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在去年各项工作考核中排名前列,最终获得一等奖。在精准识别方面,我坚持走访全部群众,包括全部村组干部、全部党员、全部村民代表、全部致富能手和知名人士,再经过几次“回头看”,最终严格按照程序识别出贫困户98户、345人,切实做到户户精准、人人精准。在帮扶措施方面,我主动到县市有关部门了解惠农惠民等相关政策,寻求专业帮助。期间已请进企业家到现场视察20余次,涉及危房改建、水电工程、桥梁道路、产业发展、旅游开发等领域;行业专家如恐龙足迹化石、环境资源、食药安全等领域的到场10余次;争取社会人士捐助贫困大学生3万元,派驻单位全体教职员工捐款6万元并成立20万专项扶贫基金;增添村级活动阵地电脑、打复印机等设备2套;组织乡镇和中小学干部职工素质拓展培训1次,并即将为群众免费开展SYB创业培训1期;集中关爱留守儿童2次,对全体困难群众实现了一对一结对慰问;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上,争取的“以奖代补”道路硬化、“双挂钩”易地扶贫搬迁、“金土地”土地整理、“生态观光园区”建设、“党员示范工程”、中药材种植、国家地质公园申报等项目逐步规划和实施。
3以身作则,树立党员干部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