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禹治水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禹治水教师教学反思范文一《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古时候,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从大禹“走遍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挖开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的描写中体会到大禹的顽强意志。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心情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的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先出示一组词语:走遍 挖通 察看 引导 劈开,让学生按顺序排列一下,从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过程。并紧扣“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走遍”、“察看”等重点词语引领学生细细品读从而理解和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他的吃苦精神。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未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做具体的描述,对这个自然段的理解,为了避免个别太过现实的孩子说出“他不爱妻子和孩子”而误导其他孩子。我先出示了三过家门而不过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禹的奉献精神。
第四自然段主要采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说说心情如何,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并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对比朗读,这样安排,与第一自然段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加深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后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师述: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英雄——(学生接:大禹),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无私奉献的伟大英雄——(学生接:大禹)。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达到。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隐而不晦,使学生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小朋友可能会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大禹治水教师教学反思范文二《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这一课文内容,我让学生在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情”然后,再辅助以视频加深、巩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
在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教案通过“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吃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挖通、劈开”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以及个人谈感受等形式,从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艰苦与不易。
同时,这一教学内容是全文中最为困难的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千辛万苦”这个词语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从而也就感受不到禹这个人物的个人形象,体会不到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所以,能让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之下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力是最为有效的方法。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设计还是比较流畅、到位的,我设计了用动画理解“挖通”“劈开”,让学生直观的掌握了这一部分的内容。
禹在治理洪水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如果从煽情,调动课堂气氛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小节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对话”这一方式来进行教学。问学生“如果你就是禹的儿子,你想问妈妈什么呢?”“如果你是大禹,你会怎么说呢?”利用师生的交流,来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顾大家,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
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炼,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大禹治水教师教学反思范文三《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心情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洪灾,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就无异于纸上谈兵,而学不好这一段,也会影响到后面内容的教学效果。我先让学生自由读,问:“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这时学生的回答只基于想象,并不深刻。接着,播放了一段洪水冲毁家园的片段,随即又配乐朗读了第一节,这时再问:“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次学生的回答从简单的字面理解升华到了感性的认知,一个个感同身受,发言积极,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好“无家可归”一词,进而读好第一节,便显得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在此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激发感性认识来促理解练朗读,打响了头炮,为整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教师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另外,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061-001
“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就是以“悟”在先,教师“随”着学生的想法、学况、感受和差异而“引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学”指学生有组织、有计划的主动性的模仿,在课余时间加以自身领悟的学习;“导”是指学生在悟的基础上,教师从中对学生进行引导、纠错。当学生竭力思考,而问题又未能得到解决的关键时刻,教师才给予指点和提示,使之豁然开朗,帮助学生达到他们自己所不能完成的学业任务。下面笔者结合苏教版第三册第16课《大禹治水》一课来谈一下如何构建“学为中心”的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特色。
一、为学而教,重视整体感知,理解文本
从《大禹治水》的课题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篇属于“谁干什么”的课文,那么在总结学生以往学习过的课文,我们不难发现这类课文内容结构就是由“原因、经过、结果”三部分组成的,因此,在导入环节我就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这样做一方面是使得自己接下来的教学更具条理性,其实,另一方面要让低年级学生初步学习围绕“原因、经过、结果”写一件事的方法,我个人认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能否在打好“识字、写字、朗读、背诵”的基础上,适当运用一些为学而教的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写好一件事的基本要求,以便为中年级的作文打下基础。因此,在第二段的教学中,我也请“学生自己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想第二段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以及最后学习完全文后,让学生再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其目的也都是这样的。因为我们在二三衔接的时候发现,三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与低年级教学之间的衔接不是很紧凑,有脱节现象,这也是我自己日常教学中比较注重的,虽然是低年级,但教师的关注点、站位点并不能停留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要深入浅出,教而无痕,在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之处,重视语文双基的训练。
二、学为中心,引导找关键词,感悟内涵
“学为中心,互动共享”的教学方法就是不断优化互动共享式课堂教学模式,以“悟”在先,教师“随”着学生的想法、学况、感受和差异而“引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在精读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引导学生自己来找关键词,如在教学课文第一段,我就让学生自己通过找重要的词语“无家可归”,来了解大禹治水的原因以及体会洪水的凶猛,并让学生用书上的句子来理解关键词;有了第一段寻找关键词的教学指导之后,在教学第二段,我则“放”的更多,尝试让学生自己来找大禹治水行动中的关键词“察看”和“引导”,并交流围绕“察看”大禹他是怎么做的?围绕“引导”大禹他又是怎么做的?在学生交流过程中,通过“千辛万苦”让学生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适当的进行说话拓展练习;透过“挖通”和“劈开”,明白大禹治水的方法,感受治水的艰辛和不易。这样由找关键词入手,进一步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得意、得言、得法。总之,我力求在朗读中展开生与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合,实现学生的自主感悟,体现我校课题理念“学为中心,互动共享”。
黄帝其人以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尧舜禹时期的禅让。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讲故事和短评的形式,培养学生表述能力以及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
思想目标:
通过学生讲述的历史传说故事,使学生感受到黄帝对华夏族形成的贡献以及炎黄子孙对黄帝的崇敬,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炎帝与黄帝的贡献,尧舜禹和禅让制
教学难点:尧舜禹禅让的实质。
教学设计:
本课可通过在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的基础上,由学生讲故事的形式和教师讲解深化知识形式,使学生形成某些正确的历史观点。
板书:远古时代的传说故事会
几个主要传说:开天、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远古时代的历史,除了考古发掘材料是可靠的以外,古书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神话与传说也是值得注意的。它虽不完全真实可信,但和可靠的材料相对照,却也能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远古时代的历史。我们中国人,无论在祖国还是在海外,每当提到炎黄子孙这个充满感情的词的时候,总是心情激动。那么,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尧舜禅让又是怎么一回事?远古时代的一个个传说将帮助我们揭开一个又一个谜底。下面就请同学们讲一讲你所知道的远古时代的一些传说故事。
学生讲故事之后,教师进行启发式讲解,运用问答法。
注意讲解:
1、“炎帝与黄帝”一目,叙述了炎帝、黄帝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这部分内容属于古史传说。由于这些传说见之于古代历史记载,并且经常为人们所引用,教师在这里应引导学生将这部分材料与大汶口文化后期的考古材料结合起来,以加深学生的历史感。炎帝、黄帝、蚩尤是约四千多年前分别居住在我国西方、北方和南方的三个部落联盟的首领,在向我国中部地区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发生了冲突,也产生了联系。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蚩尤,以及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适应了父系氏族公社后期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发展趋势,奠定了日后华夏族形成的基础,因此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在这里结合书上的想一想和材料阅读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2、尧舜禹的禅让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讲清它的关键在于:禅让的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新的部落联盟首领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第二,被推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第三,禹治水成功,说明为群众办事是他的责任和义务。
3、大禹治水的传说可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可贵的工作精神。还要指出禹身分转变直接关系到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夏朝的建立。
补充资料:
1、炎帝与黄帝
炎帝,姜姓,号神农氏,是原来居住在我国西方(今陕西南部岐山一带)的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是原来居住在我国西北(今陕西北部)的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蚩尤为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九黎原住在我国东南部(今山东、安徽一带)。三个部落联盟逐步向我国中部地区推进。结果是九黎最先进入。当炎帝也推进到我国中部地区时,与九黎遭遇,双方发生冲突,经过长期斗争,九黎得胜。炎帝被迫逃往涿鹿(今河北怀来县或涿鹿县),与早已移居在那里的黄帝联合,共同对抗九黎,这就是“涿鹿之战”。九黎战败,蚩尤在战斗中被杀。九黎的一部分加入了炎、黄两个部落联盟,另一部分南下与苗蛮部落联盟居住在一起。炎帝和黄帝在共同打败九黎后不久,他们之间又在阪泉(今河北怀来县)地方发生了大冲突,这就是“阪泉之战”。最后炎帝被打败,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联盟结成了新的联盟。炎帝、黄帝和部分九黎结成一体定居中原后,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两岸,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2、尧、舜、禹的禅让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识字教学提出了“会认”和“学会”两种不同要求,然而识字教学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辛苦,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识记大量的生字,扫除认读障碍,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我采取了以下几种识字的教学方法,力争营造一种自主、协作、创新的新型课堂教学情境,愚教于乐。
一、创设情境,唤起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小学生的学习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兴趣”的支配,凡是他们喜爱学的,学习的持久性就相对较长,效果也较好。《语文课程标准》也把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列入教学的第一目标。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因此,一堂课中如何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设计中,我借助故事、儿歌,为孩子打开识字的兴趣大门。把生字编成儿歌,让学生乐学,从而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小学生爱听故事,尤其是低段的孩子。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经常用讲故事的形式,把学生引入到教学的内容中去,一般都将故事排在课的导入部分。
二、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达到识字的目的
1、情境识字:
在课堂上,把一个字放在特定的场景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记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如在学习“泼”与“波”这两个易被学生混淆的字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当你洗完头“发”之后,要把“水”泼掉,这就是泼水的“泼”;当一个“皮”球掉到“水”里之后,便会形成一圈圈的波纹,这就是“波”。识字的过程就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而且识字的效率特别高。
2、游戏识字:
刚开始,教师编些字谜让学生来猜,让学生在猜字谜的过程中识记生字。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学生自己也可以尝试来编编儿歌,自创谜语来认识生字。在教学“午”字,学生马上就能编出:远看像头牛,近看牛没头,要问是啥字,看看日当头;教学“喜”字,就编出:上村十一口,下村二十口,两村合一起,欢乐不发愁;“美”字: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金”字:一个人,他姓王,口袋装着两块糖。这一类的游戏激活孩子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既能展现语文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识字效果。
3、归类识字:
把一些带有共同点的字进行人为的归类,通过比较,提高识记的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区分形近字。归类识字法在学生识字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既有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形成一定的识字结构,又有助于学生触类旁通拓宽识字面。从我们的汉字的造字法来看,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几种,都有一定的规律。教学时,如果能够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归类,既对学生提高识记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又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扩大识记的范围。
4、看图识字:
在学习汉字的初级阶段,配有大量的插图。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来帮助学生学习汉字。插图色彩鲜艳、生动有趣,加上教师的引导,自然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它的作用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利用它来搭建学生记忆汉字的桥梁,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把汉字放到有生命的环境中,使抽象的汉字形象化,促进学生记忆。
5、歌诀识字法:
由于儿歌琅琅上口,生动有趣,一旦记住便永久难忘。平日教学中注意抓住字的特点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如教学“碧”字,编成“王老头,白老头,”同坐一块大石头;如教“坏”字,编成“地里不长草,坏了”;如教“法、丢”时,我先复习“去”字,再以旧字带新字,编成一句儿歌:“去”字头上戴斜帽,丢、丢、丢;“去”字旁边冒水泡,法、法、法。如此一编,易学易记,妙趣横生。
6、故事识字法:
通过听故事加深某字印象,从而记住字形。如:教学“治”字,如果仅告诉学生是“治病”的“治”、“治安”的“治”,学生的印象就不会深刻,也不能记牢生字。讲“治”字时,教师给学生讲“大禹治水”的故事,告诉学生“大禹治水时先挖了很宽很宽的沟,然后在沟两边砌起土台,最后把水引到沟里疏通”,学生既理解了大禹治水的方法,更记住了生字“治”是由“三点水”和“台”组成的;学习“匡”,可以给学生讲“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使学生记住“匡”这个不常见的字。故事可以自己编,还可以把当堂学习的多个字编入一个故事中,加深学生的印象。
7、图画识字法:
用一幅画表示汉字,最好能和甲骨文或繁体字联系起来。如“鸟”,画一只正在用力向上飞的小鸟;“画”,画一幅卷轴画;“灯”,画一盏最古老的(青铜器)小油灯,同时讲科学的发展及现在的电灯;“盘”,画出古代盘子的形状;“盏”,画出古代盏的形状,类似现在的高脚酒杯;“燕”,写出甲骨文燕的字形;“原”,一望无际的草原,一弯河水静静流淌,白色的小羊一群群;“黑”字,本身稍加变形就可以看到一只小黑猫的样子;还有“竹、叶、舞”等等很多很多字,都可以用一幅简笔画表示出来。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计划性主要反映和体现在教学目标上。现代教学论认为,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大方面,而教学目标居首要地位,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也是衡量教学成效的标准。因此注重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是实现教学优化的重要前提。
一、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误区
(一)三维目标分离。
课程目标是三维的,但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联系,相互渗透,而不是各自分离。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把三维目标分离。例如一位老师对苏教版第三册《夕阳真美》这样进行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和能力:(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引导学生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夕阳的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欣赏美的健康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该教案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块加以描述,看似条分缕析,实则割裂了三维目标之间的联系。应该正确处理好三维目标的整合,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在过程和方法中充分体现。
(二)目标主体错位。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效果最终要通过学生的学来体现,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因此,制订教学目标应从学的角度而不能从教的角度来表述。“培养学生……”、“提高学生……”、“引导学生……”存在主体错位,“引导学生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夕阳的美”,“培养学生欣赏美的健康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根本上有违“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目标表述模糊。
当课堂教学目标确定以后,就要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领域的不同维度和具体要求,运用概括、明确的语言准确表述。一般情况下,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有两类:结果性目标表述方式,体验式或表现性目标表述方式。“知识和能力”维度应尽量使用结果性目标表述方式,行为动词要明确、可测量、可评价,如使用“背诵”“辨认”“区别”“概括”等动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大多要使用体验式或表现性目标表述方式,行为动词往往是“感受”“养成”“树立”,这些动词往往比较抽象,缺乏操作性,因而在表述时,要明确具体的方法、途径。例如“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这样的目标设计空洞,缺乏可操作性。在表述时,可以这样写:“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
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水平,是认识、理解还是掌握或运用,要有明确的尺度,要体现在教学目标设计中。例如语文课本上田字格里的生字是一类生字要求会读、会写、会运用。绿线内的生字是二类生字只要求会认读。有些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对生字的掌握表述得比较模糊,笼统地写成“学会本课的生字”,这样的表述没有明确学生对一类字和二类字不同程度的掌握。
二、走出误区的有效措施
教学目标设计存在如上误区必然影响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就是要优化教学目标,走出目标设计的误区,要寻找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
(一)以《课标》为依据,呈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
我们应特别重视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明确语文课程的地位、任务和标准,落实语文学习的基本方式方法,探究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做到高瞻远瞩。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年段目标,具体到每单元、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应该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
(二)以文本解读为重点,展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的确,有效备课对于教学至关重要。备课中文本解读是前提,只有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才能制订有效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制订《大禹治水》的教学目标前,只有通过反复研读感悟大禹治水的千辛万苦和舍己为人的精神,才能在教学目标设计中明确“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如果不能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精神世界相对接,那么教学就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不但要从自己的角度解读文本,还要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重点研究文本在孩子眼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哪些是与他们生活实践相结合,哪些与他们情感世界相通,哪些是他们感到陌生和困惑的。这样才能明确教学的重难点,并寻找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佳路径。
(三)以学生学情为基础,体现目标设计的针对性。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最高宗旨。可见,制订教学目标,应以学生为本,准确掌握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符合学生需要和发展水平的教学目标。
例如学生对战争革命年代的人和事比较陌生,在学习《的扁担》前,我请学生预习课文,说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学生对文中“同志”“会师”“粉碎敌人的围攻”“斗笠”“记”这些词不理解,因而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我有的放矢,明确教学目标的掌握尺度。
在课改中出现种种失误,是前进中的曲折。只有正视失误,及时作出调整,走出目标设计的误区,在教学活动中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深入解读文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优化教学目标,开展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导入因其重要性备受语文教师的关注,然而对孩子学龄特点的漠视、对课标精神的忽视,使导入往往无的放矢,高耗低效。低年段语文课堂导入尤其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课标中的相关要求。利用具有启发性、形象性、新颖简洁且充满趣味的方式来导入新课,可以有效激发低年段孩子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开拓思维,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失败导入的问题透视
笔者经过梳理,发现低年段语文课堂中失败的导入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有些导入过于难,忽略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储备,不但没有起到激趣的作用,反而使课堂冷场;有些导入过于“偏”,虽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导入与文本的关联程度不高,使学生兴奋点偏离了主题;有些导入过于“繁”,设计复杂而且冗长,偏离了教学的重点,使课堂增负减效。
表现之一:忽视起点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堂课,某教师在教《狼和小羊》时说:“孩子们,让我们来比一比谁掌握的成语多,大家想玩这个游戏吗?”一听到玩游戏,同学们都热情高涨地答:“想玩!”“先请同学们说出带‘狼’字的成语。”同学们一听,都傻眼了,愣了半天,只有一个同学答出了:“狼心狗肺。”老师如获至宝,赶紧追问:“这个成语中的‘狼’有什么特点?”这时,同学们都面面相觑,默不作声,老师只好话锋一转:“同学们还能说出带‘羊’的成语吗?”某个孩子答出了:“羊入虎口。”老师又马上追问:“这个成语中,‘羊’的特点是什么?”学生们还是答不出,这时的课堂就彻底冷场了。虽然后面正式学习课文时,分角色扮演“狼”和“小羊”,同学们积极性又被调动起来了,但是一开始的不成功导入,学生的学习情绪一直不高,参与面不广,导致整堂课效率低下。
其实,用说成语的方式提问,让学生概括狼和小羊的特点,这样的导入用在高年级或许可以,但用在低年级就不合适了,教师并没有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提问。如果老师能用简笔画画出凶恶的狼和柔弱的小羊,在学生的一片崇拜声中适时提问:“喜不喜欢狼和小羊,为什么?”我相信,同学们很快就能说出狼和小羊的特点。
表现之二:南辕北辙
一位教师在上《大禹治水》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都很喜欢孙悟空吧,觉得他很厉害。他会七十二般变化,手中的金箍棒更是助他除魔降妖。你们知道,孙悟空的金箍棒是从哪儿得来的吗?传说大禹治水时,测定海水深浅的神铁留在了东海,就成为东海龙宫的镇海神针。斗一样粗,二丈多长,重13500斤,后来被孙悟空得去,称为‘如意金箍棒’。那么,大禹治水是怎么一回事呢?现在我们来学习课文。”老师本想把“孙悟空”请来帮忙,使枯燥的课文变得生动有趣。老师也了解低年段学生的特点,调动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但是,作为中国古典名著的《西游记》很多学生在上学前就多少接触过,对孙悟空及金箍棒的兴趣立刻被唤醒,学生不由自主地问了很多与金箍棒相关的问题,对大禹治水的故事反而没有了学习热情。
低年段孩子的学习能力有限,把握不好学习方向,就会南辕北辙使错了力气,课堂变得低效甚至无效。如果老师能直接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背景导入,既满足了小朋友喜欢听故事的心理,又能很好地为课好铺垫了。
表现之三:拖沓冗长
某一位教师在教《欢乐的泼水节》时,她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里面生活着56个民族,你知道有哪些民族吗?”学生回答之后,她又追问:“你了解这个民族吗?你知道这个民族有哪些特别有趣的风俗?”因为话题开放,学生很兴奋,畅所欲言。三分钟过去了,尽管很多孩子还在不断举手,老师赶紧说:“由于时间关系,不能再让同学们发言了。你们知道傣族人的生活吗?”老师请了几位学生回答,但都没有说到要点,于是自己从傣族人居住地、服饰、饮食特点以及风俗人情方面逐一介绍,最后聚焦到泼水节这一民俗,又花了十几分钟。下课铃响,教学内容没有完成也在意料之中。
《欢乐的泼水节》以介绍民族风俗特点导入也无不可,但是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无需展开,讲到傣族时,只要播放一段傣族人民生活的视频,就能让学生们全面直观地感受到傣族人民的生活。
另外,有的教师教学风格比较开放,喜欢跟学生开开玩笑、卖卖关子,时间花了,收效甚微;还有的教师在导入时过分地夸大自己的作用,把导入变成了个人的展示舞台,学生看得欢,但占用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理解的内容也相当有限,可谓是“热闹之后一场空”。
二、成功导入的策略建构
导入要想成功,教师就要注意其与文本之间的关联程度,帮助学生把握关键点。导入的难度不应太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多样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此外,还应了解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为整节课的教学落实课标精神做好准备。
策略之一:激发好奇,产生学习期待
1.故事导入
本着“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的原则,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创设故事情境的导入方法,寓教学于故事之中,带学生入情入境。例如:笔者在上《“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外国朋友,他的名字叫汤姆,汤姆是美国纽约市一位非常著名的建筑大师。他小时候特别喜欢钓鱼,有一次,他跟爸爸夜晚出去钓鱼,发生了一件令他终生难忘的事情。到底是怎样一件事呢?”这样的导入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勾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拉近了学生和主人公汤姆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从主观上去了解汤姆,关心汤姆,从而对文本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
人人都爱听故事,低年级的学生更爱听故事。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能丰富低年级孩子的情感,通过故事牵线搭桥,很容易把学生们从无意注意及时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教授新课时,教师们如果能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补充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故事,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与文本对话就容易多了。
2.谜语导入
在一节新课开始时,教师巧妙设置有一定难度而通过努力又能解开的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的兴趣,有效保持和延长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一个谜语,一个动作就可能带来一阵欢笑,一片温馨,使得课堂气氛和谐融洽。
3.游戏导入
某教师在教授《雨后》时是这样设计的:先齐读课题,接着设计了两组词语接龙游戏,学生分别以小组为单位,用开火车回答的方式来参与这种词语接龙的填空游戏:第一组是针对上课的要求设计的:大声地
( )、认真地( )、快乐地( );第二组是巧妙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的:( )的树梢、( )的泥裤子、( )的小辫。因为简单、容易操作,又是用游戏的方式,低年级孩子参与的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争着为自己的小组增光。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们既达到了课堂要求,又通过认真浏览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大意,真是一举数得。
洛克在《教育漫话》里说过:“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要变成一种游戏似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做游戏可以满足他们爱动好玩的心理,同时儿童的情绪和注意的紧张程度都比较高,是实施教育的好时机。安排游戏导入新课,让儿童开始上课就享受乐趣,而且能在乐中诱发他们的创造激情。
策略之二:紧扣课标,导入坚守本位
1.质疑导入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须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读书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只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读懂书,才能真正做到无疑。一位教师在上《“黑板”跑了》第一课时,先简单介绍安培的生平,再板书课题,让学生仔细观察今天课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发现了引号,老师马上追问:“黑板为什么加引号?”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这不是真的黑板,有的学生说为了突出黑板在课文中的重要性,有的学生说黑板怎么会跑呢……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不做任何评价,只是说:“等我们学完课文,答案不用我说,你们自会了然于心。”多么巧妙的回答,可以想象同学们是带着怎样认真钻研的精神来学习这篇课文的,学习效果不言而喻了。这位教师真正起到了点拨、引路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合作式的学习,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教会学生质疑问难,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的质疑能力应从小注意培养和训练,导入环节也可有为。
2.谈话导入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阅读……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新课导入可以通过聊天的方式展开,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从而落实课标精神。某位教师在上《母亲的恩情》时,先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再板书“母亲”这个词,让学生认真看,仔细读。教师娓娓道来:“读到‘母亲’这个词,同学们的脑海中可能会想起一个动作,一个词语,一个表情,一幅画面,谁来说说?”一个学生答:“妈妈总是抚摸我的头。”教师总结:“这是爱的抚摸。”一个学生答:“妈妈总爱唠叨。”教师答:“爱的唠叨你能品味出来吗?”另一个学生答:“我妈妈总是辅导我学习。”师答:“这是爱的责任促使她这样坚持下来的。”教师又请了两个同学回答,最后教师总结:“这一切都是母亲给我们的爱,赋予我们的恩情!”
这位教师谈话导入的切入点很巧妙,由母亲联想到的动作、词语、画面,人人都有话说,而谈话的中心都是围绕母亲的爱和恩情展开的,为学习课文的感情基调做了很好的铺垫。
3.想象导入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B-0030-01
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基础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进行分析和思考,使他们通过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促进他们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构建趣味课堂,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小学语文优质课堂的构建。
一、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找到他们的兴趣点,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走下讲台,和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和学生共同进行知识的探究,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也处于活跃状态,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效率不断提高,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教学时,教师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语文知识和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进行课文内容的分析,提高他们从课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促进他们语文分析能力的有效提高。
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不再依靠教师的灌输死记硬背语文知识,而是充分发挥探索精神,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进行阅读、分析、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文字中获得更多的信息,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深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对课文进行阅读和深入分析,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重点段落。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使学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顺利解决问题。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积极性
(一) 采用语言描述进行情境创设
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据,可以采用语言描述的方式,如教学《小鹰学飞》时,教师用语言给学生创设一个故事情境:在山谷中,有一只小鹰和一只老鹰,小鹰想要学飞,于是它向老鹰学习飞行的技术,小鹰很努力地进行飞行练习,小鹰最后认为自己学会飞了吗?在教师用语言描述的情境中,学生仿佛跟随小鹰一起飞行,深刻了解了小鹰在飞行时的心理变化,认识到要虚心好学,不断进取。
(二)结合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还可以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在多媒体情境中,学生能通过图片和视频进行学习,能让他们产生身历其境的感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例如,在教学《大禹治水》时,由于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距很远,学生通过阅读很难理解课文。运用多媒体播放大禹治水时的动画场景,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对课文的分析中,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利用问题创设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的重点段落设计问题,用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思考,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问题提出来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究,让他们通过分析和思考提出独特的看法,促进他们语文创新思维的发展。
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获得优化,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四、设计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参与热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还要进行课外拓展,设计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语文知识,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让他们有意识地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在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激发他们参与积极性的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讲故事大赛,为了取得比赛的胜利,学生能从读过的书籍中选择好的故事,并流利地讲出来,在获得自豪感的同时,对其他学生起到了榜样作用;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大赛,让学生充分运用掌握的语文知识和素材进行创作,写出优秀的作文;还可以举办语文知识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进行充分展示,给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在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给予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并在语文课堂中积极参与,促进小学语文优质教学课堂的构建。
总之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把学生放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给他们创设活跃、开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高效进行,实现新课改下的优质教学。
参考文献:
新时期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历史教学的功能也实现了转变,从以往的“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学科能力”向“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进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转变。同时历史学科在教学方式、教学实践、教学管理、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方面都实现了创新和改进。本文主要针对以生存与发展教育为导向的中学历史教学进行探究,对推动历史学科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生存与发展教育
以人为本是开展生存与发展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新时期教育创新的重要思想。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两大主题,而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以史为镜,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历史教学,教会学生如何生存、如何发展。生存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生存的方法,更是让学生明白生存的意义,发展教育的目的则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个体精神。在新时期下生存与发展教育更符合时代与社会的发展。
二、将生存与发展教育贯穿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具体措施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历史教学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特别是历史教师,一定要充分抓住素质教育的机遇,勇于接受教学中的各项挑战,开拓进取、负重自强、勇于创新,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课前准备、课堂教学、教学评价以及教学反思等环节,贯彻生存与发展教育,并且以此为导向,渗透给学生发展意识和生存意识,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进而开展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和道德品格。
1.教学准备环节
在教学准备环节中教师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科学制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水平选择教学策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拟真的教学情境,进而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仔细分析学生情况,以生存与发展为立足点,通过问卷调查、提问、谈话以及观察等形式,了解以及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每个学生的智力因素,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性格特点、爱好兴趣、年龄意志等因素进行有效分析;其次,教师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将生存与发展教育融入教学材料中,如在学习“大禹治水”这一故事的时候,教师要突出讲述在恶劣的环境下,大禹为了部族的生存,带领人们与洪水抗争,开挖水渠,成功治理水患;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科学选择教学手段,通过教学渗透给学生发展意识和生存意识,通过历史图教学、历史剧编演、历史调查、历史访谈、问题探究以及资料研习等策略开展课堂教学。
2.教学实施环节
教学实施环节是贯彻生存与发展教育的关键环节,但是由于教学实施环节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例如,教学环境变化、教学思路调整、应急事件处理以及学生状态变化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教学实施不能按照教学设计而进行,对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一定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灵活选择教学策略,通过鲜活而具体的课堂教学,实现历史教学与生存发展教育的充分融合。如在学习“生命起源”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与学生共同讨论生命是什么,人在社会中应该如何生存,实现自身发展。通过讨论,学生或许无法完全理解生命的意义,教师还要利用教学设备、环境以及教具为学生创设情境,进而开展生存与发展教育,带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实现预定的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环节
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要以生存与发展教育为评价导向,在通过成长档案袋法、学生自评法、活动法、观察法以及考试法等方式进行评价的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评价的效果和评价可能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在重视学生发展、知识掌握以及思维锻炼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发展与生存的能力,将生存与发展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评价中。
4.教学反思环节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以生存与发展为教学导向,是否落实教学目标,是否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和发展意识,生存能力有没有得到提高。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丰富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总之,在新时期下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中学历史教学迎来了发展新机遇,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生存与发展教育为教学导向,从学校环境、自身情况以及学生实际为出发点,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创新中,进而发挥历史作槿宋难Э频幕极作用。
我震撼。此次教学竞赛不仅充分展示了教师在参与式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教学风格,还证明了参与式教学的确是人人快乐参与,个个获得发展的教学理念和有效方式。参与式教学首先是一种教育教学思想,是一种让每一个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中得到发展的新型教学观。在这种理念指引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自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教学比赛的每个环节,无一不渗透着人人参与,个个发展,趣效双赢的主导思想。并且打破以往只看台上不看台下,只看老师不看学生,只看课内不看课外的传统做法,采取按照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学情反馈、参赛教师反思四个环节分别打分的方式,对每一位参赛教师的教学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第一个教学设计评环节中,主要评价教师是否把握住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是否恰当,是否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学过程是否能实现教学目标,此次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否检测等。在第二个教学过程环节中,主要评价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课堂应变能力,语言魅力,学生的学习效果,师生、生生互动是否积极,学生是否能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等。在第三个学情反馈环节中,主要评价教师是否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组织的活动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最后一个教师反思环节,主要评价教师是否在参与中获得发展。综上所述,虽不能把所有环节的评分标准罗列出来,但仅此几点也不难看出,参与式教学的评价方式既注重学生的发展,又关注教师的发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保证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既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参与式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优化学习小组,有效设计学习活动3个方面入手。1?郾培养倾听能力。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让学生在合作探究、沟通交流中得到发展,其中最为关键且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就是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只有会听,才会交流,才能抓住中心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有爱听,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在澜沧县参赛教师执教《大禹治水》的过程中,从任务的交代,活动的衔接,对学生的评价,全过程贯穿了倾听能力的培养意识。比如,用规则强化倾听要求,用言语奖励倾听认真的同学:“老师给大家朗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当好小小监督员监督老师是否读得准确。”当有同学指出老师读漏了一个字时,执教老师非常欣慰地表扬学生是最棒的小监督员,于是所有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兴致勃勃地听老师讲,听同学说,整堂课给人的感觉是课堂组织既紧凑又生机盎然,学生听完课意犹未尽。
2?郾优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授课时不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课堂教学留给大家的印象将是教师站在讲台上的讲解,学生坐在下面被动听讲的画面。在此次教学比赛中,有些教师随意分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问题就出现了,有的小组中学困生养成了依赖优生的习惯,懒得动脑,不愿动手。而学困生较多的小组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多,活动后得到的收获不太令人满意,对合作探究活动产生了厌烦心理。有的小组在讨论时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课堂显得比较乱。
有些教师在分组时下了一番苦功,在开展教学时,首先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让学生知道教师为什么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合作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位组员怎样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组长的职责是什么,并在教学过程中让每位学生形成小组合作的意识。其次是注重团队意识的培养,教师强调小组间团结协作,以小组对抗赛、小组成员接力赛、开火车游戏、组间正反辩论等形式组织教学。这样的课人人参与、人人振奋、人人投入、人人有收获,使课堂学习充满活力,学生的集体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得到体现。这样开展参与式教学,既促进了学生间的积极互动,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既发挥了优秀生的学习潜能,又增强了学困生的自信心。
手机当初产生的时候,功能很少,仅限于接打电话,收发短信,只是一个普通的通讯工具,近些年,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智能手机应运而生,并迅速得到了普及。手机智能化的同时带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如手机控、低头族、游戏手等都是智能手机的负面产物。很多大学生因为迷恋手机游戏耽误了学业,很多大学教师苦恼于上课大多学生都低头玩手机,很少学生听课。很多家长担心手机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我认为,治理手机媒体的负面影响就像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发挥职能手机的积极作用。下面将结合计算机教学谈几点体会:
1利用手机媒体应具备的必要条件
如果能充分利用的手机媒体的积极作用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学生智能手机的普及率要高,另一个是网络支持要全面。目前我校学生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100%。我校WIFI对学生和教师全面开放,学生都会选用大流量手机套餐,而且上网的费用很低廉。这些都是支持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
2充分利用手机媒体的智能手段
2.1利用手机媒体搜索功能
手机媒体的搜索功能快捷方便,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学习资料的搜集、下载,可以充分利用智能手机的搜索功能。在教学中我会发放课下任务和教学资源,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并通过网络搜索功能去完成课下任务。
2.2利用手机媒体的存储功能
现在的智能手机的存储能力都很大,完全可以利用它的作为存储终端,代替U盘,移动硬盘等存储工具,既经济又方便。学习资源,学习资料,作品等都可以安全保存。
2.3利用手机媒体的录像、拍照功能
现在的之能手机摄像头像素都很高,录像、照相的质量也非常清晰。因此可以利用手机媒体的摄像头功能,对教学中需要的素材进行拍照、录像。如:在制作PPT时,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以“爱”为主题创作一个幻灯片展示。学生就会可以利用手机的摄像头,拍摄生活中爱的素材。学生的创造思维得以充分发挥。
2.4利用手机的QQ群、微信群的通讯功能
腾讯QQ、微信的功能很全面,可以聊天通讯又可以文件传输、文件下载、文件存储。它们已经成为时下最受欢迎的通讯工具。因此教学中我会以班为单位组建QQ群和微信群。利用QQ群的文件上传下载功能进行作业的上交下载、资源的共享和学习。利用微信群聊天方便快捷的特点就行课下交流讨论学习。教师可以在QQ群里发放学习任务和资源,可以接收学生完成的作业,可以发送通知,可以对作业进行点评,可以对学生课下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辅导。这个功能应用好了,可以提高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大大提高了课内教学的效率,这样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了,手机媒体的负面影响就被消弱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5利用手机媒体APP功能实现翻转课堂
蓝墨云班课就是一款在教学中应用的一款移动教学助手,这款APP分为电脑版和手机版,可以同时在电脑上还手机上使用,学生通过手机媒体下载APP,进行自主学习,完成教学活动、考勤等行为获取相应的经验值,教师可以通过蓝墨云班课对学生活动进行管理、评价、指导。蓝墨云班课的有很多丰富的教学活动,如:测试、答疑/讨论、作业/小组任务、活动库、投票/问卷、头脑风暴、签到、资源等。这些教学活动可以在课前、课后、课下应用。对于计算机项目教学改革及翻转课堂的实现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效果非常明显。我所教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教学改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为辅。这种课堂形式的转变其实是非常考验教师教学能力,如何让设计教学活动助理教改课堂是关键。我是这样设计的,课前发放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利用蓝墨云班课的测试功能进行学习检测,课上学生分组完成任务,教师进行现场答疑解决问题,师生共同完成项目。这期间可以应用云班课的签到进行考勤,利用问卷功能进行引导问题的导入,利用小组任务功能进行任务要求的发放,及项目作品的回收。课下布置课下作业及下一项目任务的预习。课下可以利用蓝墨云班课的答疑/讨论功能进行组内讨论、教师答疑。利用作业功能进行任务作品的评价。这样的课堂非常有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学习热情高涨,充分利用手机媒体APP功能助力翻转课堂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3应用手机媒体的思考
手机媒体功能虽然强大,但一定要做到合理的应用才能起到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在项目任务设计时一定要从工作和生活实际出发,有趣的项目任务加上手机媒体功能的合理应用一定会呈现一个完美的课堂。学生愿意学,教师喜欢教。学生从迷恋手机媒体的消极功能转而利用手机媒体的积极功能,是我们教育者最想看到的。
参考文献:
一、初中几何教学特点
1.1几何学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需要而诞生,几何学知识具有超强的抽象思维和严谨的逻辑推理,这使得刚接触几何的学生中相当部分产生畏难情绪,无疑也构成了初中数学教学重点,几何学习要求一定的生活积累和相应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几何兴趣,是初中几何教学的首要课题,教师首先要完成几何入门训练,在备课、教学等环节中针对初中生特点,逐渐介绍几何的产生、发展以及应用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巨大贡献,在教学中尽量结合实际生活,现实场景,要求学生多观察,体验图形实际应用与变化,使抽象转为直观效果。
1.2朱熹说:教人不见意趣,心不乐学。在几何教学实践中注重灌输生活几何知识,几何思维训练,图形绘制工具的使用,平时尽量多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事物形体,增加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想象与思维习惯。几何语言精练、严谨,授课过程中,多注意语言规范、精确。正确组织学生练习,循序渐进培养学生集和思维和技能训练,在不断练习中逐步形成。教师制定几何教学计划,要尽量做到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出发选取习题与教学密切结合,联系现实生活的集和问题设计与解决,坚持练习多样性和学习的丰富性,不只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理解。
二、初中学生学习几何困难原因分析
2.1教材的原因
现行中学几何教材中过于注重几何学自身体系表达,使用元素素材显得严谨和抽象、枯燥与单一的表现形式。但由于初中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刚接触几何学,对其内容体系,专有的表达形式陌生,对过分抽象,强调科学体系的逻辑思维和演绎推理,很多学生一时难以接受,教材的过分"几何化",可能导致知识与现实生活连结性不够,教材部分几何章节缺乏系统严谨和层次性,使学生产生跳跃感,经常处于形空间想象、空间位置观念的矛盾中。娱乐和趣味性不够,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式呆板,缺乏灵活与创造力,针对教材中僵硬的几何概念,演绎推理和逻辑证明容易形成更多的学生畏惧几何,拒绝几何,对几何乃至整个数学教学都丧失信心和兴趣。
2.2学生的原因
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地知识与技能不扎实不系统。缺乏耐错与持久学习兴趣和信心,欠缺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和主动性,到了初中几何数学阶段,教学手段与环境与小学阶段教学相比发生改变,初中数学学习难度增大,使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特别是几何语言的陌生,甚至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由于逻辑性与抽象性特点,缺乏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产生隔离感加之学业任务比较繁重,每天功课任务繁重,造成学生畏学情绪。如此循环导致学生成绩下降,恶性循环更加剧教学困难。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给数学学习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3教师的原因
初学几何,难免生疏,而初中阶段又与以前的学习环境与方式是具有很多不同,如果教师忽视这些存在,一味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很难克服学习几何的心理障碍。几何教学特有的抽象与逻辑语言,使得学生难以找到现实依据,为此教师应该紧密联系实际,多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实景,充分利用身边的几何素材,避免枯燥乏味。多训练几何数学语言,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训练和文字叙述方式,做到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多鼓励多肯定,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畏难情绪,使学生的知识不断巩固提高。
三、克服几何学习困难的对策
3.1培养学习几何兴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若果一个学生丧失了学习欲望与求知好奇心,对几何学习望而却步,那将会对今后的学习产生巨大阻碍。为此教学中首先考虑增进学生学习兴趣,联系实际使学生发现几何的美感与生活的启迪。如在医院患者床栏,利用平行四边形边长不变,驱使面积变小,节省空间也方便操作;设计情景使学生感觉新奇与乐趣,引导学生积极性;结合几何发展史讲授历史小故事,如勾股定理中的大禹治水,其中利用河道确立两处高底差的故事;在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多媒体,使学生增加参与感,引发学生全感官参与,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几何知识直观逼真的学习,也促进动手动脑能力发展,极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3.2重视几何学入门培养
首先学习几何离不开各种图形,以往的代数语言习惯在文字与数字上思维,不熟悉图形表述与几何语言。而没有图形识别与绘制,就不会正确理解题意,不会有正确的几何思维,逐渐训练学生的图形基本常识,养成看到图形就联想到图形的性质。帮助学生逐渐熟悉并确立图形意识,由简到繁,化繁而简,比如线段,三角等,由他们组成图形,同时也能够把复杂图形分解为各种简单几何图形组成,久之可以做到对"背景图形"视而不见,只关注当前需要解决和观察的图形。对于几何语言与生活描述的区别,这是几乎困扰大部分学生的难点,多阅读多训练,认真领会每个字符的表达意义,逐步形成对几何语言的熟悉与感悟,逐步消除学生畏难情绪,积极帮助学生应对和克服新接触几何产生的困难。
3.3用爱心和鼓励对待学生
要真正解决学习几何困境,除了教学方法还离不开心灵关爱,初中阶段自尊心脆弱,渴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关注与帮助。尽量避免歧视、讽刺、刺伤自尊的语言和方式,多一份关爱,多一些帮助,感受到在充满教师与同学友爱中学习,多一份鼓励,多一些耐心,减轻学习心理压力,增强主动性学习,综合运用各方面动力源泉,如品格、口才、知识、聪慧各方面调动学生。课下争取多与学习困难的交流,拉近情感隔阂,打造温馨学习环境。几何教学中对学习困难生通过长期的、细致的、循序渐进的工作,使他们有所逐渐提高,引领学生走向几何教学的美丽世界。
四、结语
从初中几何教学开始,学生进入到全新的领域,告别单纯的数、式思维,进入到图形和空间思维方式,教学中应该全方位考虑学生的陌生与畏惧心理,尽量采用新颖教学设计和实景应用,给学生以生活感悟拉近距离,同时也不忘循序渐进的培养和训练几何语言与图形化思维方式,争取学生刚接触几何时不发生抵触情绪,清除几何在生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于空间思维、空间观念的培养的特殊意义,加深认识,产生兴趣,更好的完成初中几何阶段的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