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初中化学考点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2 15:05:0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化学考点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初中化学考点总结

篇(1)

化学复习教学作为整个初中阶段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中考总复习的关键是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对重要概念、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能力。通过复习可以纠正学生认识上的错误和弥补知识上的不足,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刻;通过复习才能使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怎样在有限的复习时间中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呢?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在复习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制定复习备考计划

初中化学教学课程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不同,初三年级的学生时间更为紧凑,化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特别是近年来中考化学分值降为50分,相应的化学周课时也减少,而教学内容没有变化。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多轮复习,让学生在多次重复的教学复习中具有针对性地提高,这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备考计划。

我校初三化学备课组制定的中考三轮复习计划:

第一轮:4月初到4月底(上学期完成部分下册教学内容,在3月底完成新课的教学) 进行章节复习。这是基础复习阶段,是中考复习的基础环节,决定着能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章节复习要按照有利于基础知识的理解,有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降低教学重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复习基础知识,通过章节复习要达到记忆准确、理解透彻的作用。

第二轮:5月初到5月底进行专题复习。我们力求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有所突破,力求在知识整合程度上、在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能力难度上有所提高。专题复习,初中化学从知识分为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及化合物、化学基本计算、化学实验四个大专题。专题的整理分工协作,整理时注重“知识、方法、能力”,切实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加强巩固薄弱环节。

第三轮:6月上旬到中考前进行模拟考试和查缺补漏。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进行模拟考试,模拟考试定时、定量、规范的模拟训练,通过模拟测试有利于学生规范考试习惯,掌握正确的答题程序,有利于促进学生查缺补漏,反思基础知识,有利于强化解题规律或技巧,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调节情绪,提高应考心理。

二、强化学科备课组教研活动

我校每个年级每个学科备课组每周都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初三化学备课组在三月初的教研活动中确定初中化学中考总复习的专题,并且确定一个老师负责一个专题。负责专题的老师做好教学初步设计,教学设计包括“知识要点”、“重点难点”、“典型题例”、“课堂练习”等内容。第二轮复习开始的教研活动,大家针对下一周化学复习的专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完善教学设计。在使用时 ,教师可再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自己的特点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化学备课组不定期的进行公开课,所有化学老师都去听课。每次听课后,备课组在评课中对一些难以把握的教学热点、难点问题,或由某个课堂教学情景及问题引发的深层次的思考等进行交流与讨论。

初三化学月考试卷和第三轮复习的模拟考试试卷的命题一般过程是在教研活动中大家根据复习的进度和近年来中考试卷进经大家讨论来确定各个的考点,命题人根据确定的考点进行组卷。在下一周的教研活动,大家在对命好的试卷进行讨论,对试卷提出自己的看法,最终确定月考试卷的题目。教研活动后命题人去完成试卷,然后由另一人审题。

三、提高复习课堂的教学效率

初三化学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因此课程容量比较大。加之复习课是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的复习,学生对旧知识缺乏新鲜感,从而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减退,产生大脑记忆疲劳,产生厌学情绪。这样,降低了学习效率,严重影响复习的最终效果。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的提高复习课堂的教学效率。

联系生活,课本上的知识点大多都是枯燥的,学生很容易对这些理论知识产生反感,甚至厌学,如果在复习时,将这些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重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复习实验过程中,可以将教材中的知R点贯穿起来,不仅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从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复习效果。

化学复习课堂上对零散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学到的都是些比较零散的知识 ,没有系统性 ,对学生记忆很不利。在复习课堂中 ,老师和学生进行总结 ,把这些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归类总结 ,有利于学生掌握。在复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时,许多概念相互对比 ,如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单质与化合物、混合物与纯净物 ,抓住矛盾的关键 ,对比记忆最好。而在元素化合物的复习中 ,氢气、碳、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氢气与氧气的物理性质 ,往往会相互干扰 ,影响记忆 ,如果分类集中 ,观察其异同 ,分析对比 ,同中求异 ,就容易记忆和掌握了。

四、注意复习资料的筛选和试卷习题的讲评

在习题训练上要精选细选,瞄准考纲,做到难易适中,又要避免重复。习题以基础题和中档题为主,着重解决学生分析问题,应用知识解题的能力。

第三轮化学复习模拟考试的试卷要精心组织。几份模拟考试的试卷的考点要综合考虑,中考常考的考点要经常出现,上次模拟考试学生错误较多的考点下次模拟考试要再次出现。

讲评前将暴露的问题按内容及题型整理归类,讲评时将重心放在问题的分析、解题方法的指导和思路的拓展上。在典型错误习题的讲评中要精析细剖,挖掘习题的隐含性。在习题和试卷讲评中要强调暴露问题,如书写不够规范、格式不够完整、表达不够清楚、语言不够专业等问题。通过对习题的精析细评,深层挖掘,学生的认识加深了,思维开朗了,解题能力提高了。

参考文献:

篇(2)

近几年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化学试题中计算题逐步弱化,化学实验及探究题已经成为命题的重点。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及探究题的解题能力,本人通过对近年陕西省化学实验及探究题的研究,现就初中化学实验及探究题解法与技巧谈以下几点:

一、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理化(合卷)化学试题中的化学实验题以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实验装置及实验室常见的实验仪器引入,考察学生对初中化学实验技能(包括使用实验仪器的技能和实验基本操作的技能)的掌握。对化学实验题的解法我认为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和复习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

(1)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的让学生说出实验室常见的实验仪器名称,仪器的使用范围及仪器的正确操作。

(2)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室里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装置气密性检查、过滤、蒸发、溶液配制过程、仪器正确的洗涤方法以及实验装置的正确组装等技能。

(3)通过对实验的仔细观察掌握实验现象并学会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4)教师要有目的的及时选择实验习题,加强学生的训练。

2.掌握化学实验题解法技巧

(1)先看化学实验题的实验装置,明确实验装置的用途。如:该装置是反应装置还是收集装置,反应装置是加热的还是不加热的,收集装置为排水集气法还是排空气法等等。

(2)认真阅读实验题,明确实验题的考点,结合所学明确实验原理和实验所需药品。

(3)根据实验原理,明确实验装置的选择以及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

(4)对实验装置(图)与教材原图不一样的,要交给学生学会比较异同点,学会知识的迁移

二、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理化(合卷)化学试题中化学探究题包括:正题(以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常见的药品和实验装置引入一个综合实验)、提出问题、方案设计或做出猜想、实验与结论、拓展与迁移等部分,考察学生对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对化学实验探究题的解法我认为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和复习中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物质性质的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初中化学教科书出现的物质性质的教学,不仅要强调物质的物理性质,特别要强调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仅要让学生熟记,而且尽可能的通过实验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注重习题的训练

在章节复习中,教师要有目的的结合所学物质性质选择一些习题,或有针对性的编写一定的习题,通过练习,使学生加强对所学物质性质的掌握及灵活应用。

3.加强中考探究题的训练

在总复习阶段,教师要专门进行化学探究题专题讲,及时把近几年的我省中考题作为范例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化学探究题的组成,题型特点,通过师生探讨共同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即

(1)认真读题,明确实验要求。

(2)根据实验要求,确定实验原理。

篇(3)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78-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1.030

备考复习之于初中化学教学工作,其重要意义在于对教材梳理、提炼、去粗取精。复习的要旨就在于:将复杂问题简明化、抽象知识形象化、零散知识系统化、课本内容考点化。化学复习之于学生,就是对所学的化学知识再学习、再认识、再整合的过程,是进一步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简言之,初三复习的价值在于帮学生诊断、暴露、整合提升。

初三备考复习教学大体都是从三个重要环节着手:即备课、上课、讲练。一线教师普遍感觉初三复习时间紧张,复习课很难上好,原因之一就是备课不精。复习课的特点之一就是没有具体的教材。如果教师一味凭借主观判断,将臆想的问题强加给学生,无疑是对课堂宝贵时间的浪费。只有实现“内容考点化”的初三化学复习备课,才能有效提高初三化学备考的复习效益。有鉴于学业考试试题的导向作用,本文拟对历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的核心内容和高频考点进行剖析和总结,把脉学考最新动向,诊治化学教学的“病理现象”,提升复习课堂效益。

一、卷面分析:“望”学业考试之结构脉络

纵观历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试题,从题型、题量、内容等方面均保持了高度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难度控制较好并且趋于稳定。客观题比较基础,有利于衡量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即是否达到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科的学业水平)。主观题中的填空题难度适中,综合能力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的难度较大,具有合理的区分度,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的择优选拔。

二、数据剖析:“闻”考试评价之反馈信息

试题的难度系数反映试题的难易程度,即考生在一个试题或一份试卷中的失分程度。“难度系数”也可以理解成“容易度系数”。难度系数越高,可认为试题总体的难度越小,反之,难度系数越小,则表示试题难度越大。

通过对历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试题的难点分析发现,所谓难点,多存在于教学和考试关注角度的分歧之处。“考试大纲”中罗列的陈述性知识,而不是考试所考查的策略性知识,即在特定情境中运用知识的策略。所以,单纯依靠押中或复习陈述性知识来应对学业考试,而不让学生学会在问题情境中运用和深化知识的策略,正是学生考试不理想的根本原因。例如:2011年广东学业考试的第16题,表面上看考查的内容有:“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物质的分类)”、“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物质的分类)”。在考试大纲中都属于基础知识,一线的教师也一致反映这些知识在平时教学和考前复习中都是十分重视和训练的知识点,但学生的考试结果(难度达0.5)却显示“这是一种难题!”根源在于试题中设置了新的情境――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而隐藏了“物质的微粒性”的考点,本题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策略,而学生却不知道如何调用熟悉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以上统计和分析对常年执教毕业班的初中化学教师提供了值得冷静地思考几个问题:①对于一份25道化学试题的试卷,真正的难题有哪些?②为什么知识点貌似都讲过,为何学生考出来的成绩仍不如人意?③卷面上所谓没有考到的知识点真的没有考查吗?

三、课标寻踪:“问”学考命题之思想立意

根据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编写的《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科学业考试大纲》对考试范围和要求,“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应根据《标准》要求,考查化学学科课程中的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并注意学科内各部分内容的合理分布。”“内容范围以5个(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一级主题形式给出。”根据这5个一级主题的评价目标以及具体内容对近年来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试卷逐题进行统计(如表4所示),可以发现广东化学试题在保持了题型、总题量、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对学科内部5个一级主题的考查内容在题目数量、赋分值的分布上有所调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大知识板块在学业考试命题中的地位,对化学复习中核心主题的确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1. 科学探究――课程核心、举足轻重,分值最重,难度最大

自2013年起,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大纲明确说明:不孤立进行探究方法的考查,而落实在另外四个主题的考查中,试题内容比例:25%~30%。科学探究的命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仪器的使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常见的气体制取、物质的性质实验、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与优化等等。近年来的中考试题逐步加大了对实验的考查力度,题型也推陈出新,在选择题、填空甚至计算题都屡有出现,实验题的形式也是多样化。

2. 身边的化学物质――核心部分、知识主干

有关本主题的命题,近年的化学试卷除了强化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外,更加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能力及过程的考查。主要考查物质间的相互联系,同时,在科学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内容时,均以身边的化学物质为载体进行考查。

3. 物质构成的奥秘――学好化学的关键

本主题聚集了大量的化学用语,这个高度浓缩的符号体系能够准确、简洁地记录和表达极为丰富的化学信息与思想,使之方便地交流,对于化学科学的传承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由于内容抽象、易于混淆,学生对于这一主题的内容较难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属于教学中的难点。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比较侧重于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干涩为丰润,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4. 物质的化学变化――理论基础、能力为本

这一主题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会初中生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具备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5. 化学与社会发展――体现学科价值、渐受重视

此主题的命题数量和赋分值逐年递增,而且考查的难度不大,体现了学业考试面向全体学生,引导教学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彰显学科价值。

四、章节权衡:“切”常态教学之“缺失”症结

需要说明的是,化学试卷分析并不是单纯把试题肢解成单元知识块,把考试当成知识点的随意拼组,因为这样会破坏试题的整体构思和布局,对复习和教学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对于以能力立意为命题宗旨的学考试题,在命题的过程中已不再过分关注各单元、各课题的比例,其考点是在于知识的单元组块之间的内部关联和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上。因此,对于学业考试中的“章节权重”分析,并不是只停留在从考查知识的表面层次上去归类知识的所属单元课题,而是旨在关注试题的立意和构思,分析试题的逻辑性和综合性,凸显知识单元件的内在关联性和整合性。鲜活的考试题例和难度分析,可以呈现和切中平时教学的“缺失”和复习课堂的“症结”,为教师减负增效提供了更准确的依据。

五、核心聚焦:“诊”学考复习之有效良方

《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科学业考试大纲》中基本知识的“基本”涵义有二:一是“核心主干”,是知识内容的选择层面;二是“基础性”,是知识内容的性质层面。教材中出现的知识并不都是“基本知识”,因为有些知识不属于“核心主干”范畴。学业考试的“基础性”强调的是“核心主干”的覆盖面,而不是面面俱到。实际上,考试没有教学那么广阔的发挥空间,受制约的因素很多,还要满足全省各地区的不同需求,所以一份试卷所承载的内容是有限的,不可能将学生一整年所学的知识和形成的所有思维结果面面俱到地呈现出来,只能选取基础、主干、核心的知识作为考试内容,并将化学特有的、重要的思维方式贯穿其中。对于基础、主干、核心的化学知识是年年必考的内容,只是每年考查的侧重点和试题形式会有所变化,突出知识灵活应用和学以致用的价值。这些在师生备考中必不可少的、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命题点,即是化学教师所应该剖析和归纳的核心考点。

基于以上分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历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考点,总题量高达75小题(问),年均考查7道化学方程式,年均分值高达16.2分(统计只是单纯的化学方程式的分值,不涉及含计算的分值),远远高于其它考点。除此之外,化学式的简单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化肥、物质的分类、溶解度、环境保护、基本实验操作、装置组装与选择、pH、化学用语、化合价、微观示意图、反应类型的判断等核心热点几乎每一年的学业考试都出现。而诸如多功能瓶的使用、图形数据等考点,虽然不是每年必考,但往往是学生最怕的、最容易丢分的题目。

六、结语

学业考试不仅是学业评价的过程,还是对学生进行读书教育指点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立足让每个学生收益和协调发展。高质量有水准的学业考试试题,会与义务教育新课程理念保持一致,促进学生发展;会与教学形成合力,着眼于学生未来,共同科学地、有目的地促进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对于学业考试试题,应关注命题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总之,化学学业考试是深度学习、深度思维和深度认知的过程,而教学是培养学生深度学习、深度思维和深度认知的根据地。当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学和考试的共同目标,教学和考试就会在同一标尺下关注试题的内涵和价值,就会互惠共赢,共同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明贵,徐泓. 2014年安徽省宣城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化学学科评价报告[J].化学教育,2015,(7):39-44

篇(4)

化学的很多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初中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常识,并且开始注意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化学的学习就像是解谜一样,解开生活中非常熟悉但又不知道缘由的困惑。若教师能够准确把握这种“诱惑力”,并融入到实际的日常教学中,将十分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学习“溶解性质”这一部分知识,教师可以将“冬天水会结冰而酱油、醋等不会结冰”等常识作为学习情境导入新课。学生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很容易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联想到其他生活常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如它们的密度、冰点不同。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活跃课堂氛围,增加与学生互动的时间,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

二、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化学教学不仅包括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包括大量的化学实验,并且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授课中比例在逐年增加。另外,化学实验结果形象、鲜明,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然而教师往往会忽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将化学实验变成正常的课堂教学内容,这将会导致学生很难理解并掌握实验原理以及操作步骤,进而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不感兴趣。新课程标准改革后,要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重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验难”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见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物质的燃烧条件”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几组实验,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总结出燃烧所具备的几个因素。这种通过实验引导提出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能够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合理制造矛盾,提出问题情境

就目前初中化学教学而言,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上那些蕴藏着相对简单但又存在矛盾因素的内容进行实际教学。如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新知识有效地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实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降低新知识的学习难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在学习钠(Na)的化学性质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金属活动性进行适当的整理、复习,并总结出金属活动的规律性,根据这一规律性再对金属钠的性质进行大胆的猜想。结合教材中实验内容设计问题情境:金属钠能否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学生根据金属活动性质往往会得出可以将铜置换出来,但通过实际的实验发现,金属钠在投入到硫酸铜中时,会在水面上发生变化,并且体积越来越小,同时伴有絮状物体生成,但始终没有生成金属铜。由此可以得出,金属钠在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时先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反应,所以生成的白色絮状物是氢氧化铜而不是铜。这种方法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实际的化学反应,降低了化学学习的枯燥性,提高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主动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化学作为初中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很多理论知识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因此实验课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是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目前的考试中没有实验环节,使得化学实验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实验课已经变成一种形式,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化学反应现象和方程式等,而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方式,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现有的程序化的实验课教学方式,显然无法达到这个目的,因此必须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实验课。

一、实验课趣味性的作用

化学实验课除了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现象和方程式之外,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目前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课的比重很少,尤其是苏北经济水平较差的地区,实验器材等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较差,很多实验都无法进行,而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初中化学实验室的建设比较完善,但很少会到实验室中进行教学。尤其是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初中化学只注重教材上理论知识的内容,由于没有实验考试的环节。因此一些老师取消了实验课的内容,这样无法将教学与实践联系起来,是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随着近些年教育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化学实验课可以起到这个作用。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现在初中化学的实验课,老师会先演示一遍实验的过程,并讲解需要注意的操作,最后填写相应的实验报告,这样的实验课教学方式,学生很难产生足够的兴趣,很多学生甚至没有完成实验内容,报告的填写都是借助同学的实验过程和现象等,如果提升化学实验课的趣味性,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二、化学课的趣味性设计

1、探究型实验方式

探究型的实验方式,就是根据实验的内容,将实验分成多个阶段,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逐步的完成实验操作,这样每完成一个步骤,学生都会产生一定的成就感,而且依靠自己思考,探究的实验方式,学生会产生足够的兴趣,会自发的寻找答案,使得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例如蜡烛的燃烧实验中,首先让学生研究蜡烛的物理性质,然后老师对学生的发现进行总结,补充不完整的结果,蜡烛点燃将火柴梗放到火焰上,让学生们探讨火柴梗颜色不同的原因,这样学生就会思考为什么会从最外面开始变黑,并得出蜡烛外焰温度最高的结论,接着将烧杯罩在蜡烛上后,让学生们观察杯壁会有什么变化,以及烧杯壁上澄清石灰水的变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蜡烛燃烧能够产生水和二氧化碳。这样的实验方式,每个学生都会得出自己的结论,老师可以对不同学生的结果进行对比,夸奖那些能够最快发现结果的学生,这样可以让学生主动的去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最大程度上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2、联系实际生活

由于初中化学知识比较简单,而且很多知识都可以联系到实际生活,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与一些纯理论的实验相比,联系实际生活的化学实验,学生会有更大的兴趣,目前的初中化学实验课中,也安排了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实验,如铁钉锈蚀实验等,在这些实验课程之前,先让学生们观察实际生活中的铁锈,简单的总结铁锈的条件,然后通过具体的实验进行验证,这样学生必然会具有浓厚的兴趣。其他的实验也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如烧不坏的手帕实验,老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在日常的生活中,手帕遇到火会发生什么现象,然后用20毫升酒精和10毫升水浸泡手帕,让学生们思考点燃后会发生什么现象,经过简单的思考后,老师点燃浸泡后的手帕,看到手帕完好无损后,学生必然会感到惊奇,并研究手帕没有烧坏的原因,这样联系实际生活的实验课,对于学生来说会有很大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化学作为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要想很好的理解化学反应现象和反应方程式,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非常重要,但是由于目前的化学考试中没有实验内容,使得实验课成为一种形式,老师和学生都没有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要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素质教育,可以结合初中化学教学的实际内容,设计一些探究型、联系实际生活的趣味性实验,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反应现象和方程式等理论内容。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3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183-02

中考是考核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运用和技能掌握程度的大检验,是高中阶段的学习乃至高考具有深远影响的考试。化学课程是从初三开始进行学习,时间上是义务教育阶段最后一年,因此相比于其他课程化学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接受知识的程度要求更为苛刻;内容上为今后化学和相关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由此初中化学课程学习尤为重要。初中化学教学通常是以课标和考纲为依据进行,而近期的中考试卷作为辅助教学实际上是必不可少的捷径,从试卷中可以分析出知识点及其需掌握程度,因而对中考试卷的分析及其应对策略受到师生们的普遍关注。本文对吉林省地区近六年中考化学试卷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相关应对策略。

一、了解中考化学现状,整体把握试题

教育部在2011年重新制订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因此2012版教科书[1]也相应调整了教材内容,相继从2013年起中考化学试题也做出了相应改变。从中考试卷的内容而言,近几年在生活生产上应用的题目明显增多,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广泛地接触身边的与化学相关的事或物,进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2]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

吉林省中考化学采用物理和化学合卷的方式,化学考试时间为50分钟,总分50分。中考化学共五道大题,2010―2012年各大题分值配比为:单项选择题8分、填空题12分、简答题12分、实验与探究题12分、计算题6分;2013―2015年:单项选择题10分、填空题10分、简答题12分、实验与探究题12分、计算题6分[3]。

二、分析中考试题题型特点及其应对策略

(一)题型分析

近几年吉林省中考化学试题在前三道大题的考题形式都分为基础知识点和生活实际问题,表1是这两种题型在三道大题中不同年份的分值。

从表1可以看出,近六年三道大题总分保持32分,基础知识点和生活实际问题的总分值比保持在约2∶1的比值,除2014年分值比是1∶1外。具体来讲,在单项选择题上这两点问题的分值基本保持相等的分值,而填空题和简答题上基础知识点的分值多于生活实际问题分值(除2014年外)。

表2(见上页)表示在实验与探究题中,考核理论性知识与实验及实验操作。每年此题都会考查两个方程式的书写,其他均为实验与操作的题,可见实验比重很大。

(二)针对不同题型的应对策略

1.单项选择题。2013年起单项选择试题数量增加,有利于考生从备选项中选择答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刺激,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熟悉。

2.填空题。填空题没有备选项,考查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扎实度,教师应反复强调易考和易错的知识点。例如:写出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化学式为易考题[4];空气中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O2,空气中常见有害气体或有毒气体却是SO2为易错题。教师多次强调,能使学生记忆深刻,答题准确率提高。

3.简答题。简答题虽然“一空”分值小,但多答不扣分,将其视作“大题”,锻炼学生“敢写”和“多写”的能力。“一题多问”试题每一问都有关联,要求学生完整读题后再做答,在题中找到线索是解题“钥匙”。

4.实验与探究题。教师应采用视频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教学实验技能。视频便于观察实验过程和现象,从而了解反应原理、识记方程式。教师的实验再操作使学生再次感受实验过程,形成深刻记忆[5],同时进行改进实验、变换反应物的实验教学。

5.计算题。近几年计算题形式单一,仅在元素原子质量与质量、体积、溶解度等数量关系的转换上设题,答题突破口为相对原子质量的运用。

三、深入分析试题内容及其应对策略

(一)内容分析

对近几年吉林省中考化学试题内容进行深入剖析,考点主要在空气中的气体,酸、碱、盐,金属及其性质,新能源气体这四个部分。从表3中可看出,新课改后酸、碱、盐知识点比重下降,但仍占最大比例;以制备空气中气体CO2或O2的实验为主;2012年以前H2作为新能源占较多分值,但H2在安全、制备、利用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逐渐淡出人们视线;2013年“能源新宠”甲烷取代其位置,CH4在利用、安全、制备、运输上都远远优于H2,所以其作为新能源气体逐渐在中考化学试卷中占一席之地。在2015年甲烷已经被人们所熟知,失去题目“新鲜度”;2015年的题目内容新颖,试题多以不落实到具体物质,但考察化学知识共性问题;而时事热点问题、资源和能源问题、带有“绿色化学”、“低碳生活”等字样的题目在近几年明显增多。

(二)针对试题内容的应对策略

由于考点分布不均,所占比例不同,且有较明显的升降趋势。因此,针对不同考点内容总结出如下的学习策略:(1)课堂应着重于对金属、资源、能源及常见酸、碱、盐等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焦点应转移到实践应用上;(3)关注时下与化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并运用、设计情景模式进行教学活动;(4)要注重金属活动性的应用和常见气体制备的相关实验内容的讲解。(5)中考主观题目增加,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思维,从而培养学生逻辑分析和推理能力。

四、关注中考试题,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关注化学中考试题,提高学生中考化学成绩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们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初中化学的学习通过师生间共同协作,教学相长,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前提达到教学目标的。初中化学是小学《自然》与《科学》课程的升华,也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铺垫,因此初中化学的学习既是提升,又是基石。由此让学生从小接触化学、了解化学、融入化学,能够为国家社会培养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7)

将微课技术与初中化学内容相结合,一方面能够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另一方面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保障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当然,在实际的应用中,老师也要有明确的认识,不是所有的化学教学内容都适合微课的教学手段,对于这一点,老师要有清晰的认识,对教学做出准确、清楚的规划。

一、利用微课创设出相关的教学情境

对于任何一门功课而言,兴趣始终都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部分老师对化学教学产生了一些错误的看法,只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久而久之,学生对课堂不再具有期待感,甚至是厌烦化学这门科目。所以,针对这个问题,老首先要改变学生对化学课堂的传统认识,结合实际的教材内容,创设出相关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加深他们的学习印象。

如,在学习“自然界中的水”这个章节的内容时,关于水分子的化学反应,老师在教授中,仅仅依靠口语的表达,是很难帮助学生对微粒的概念进行形象的了解的,这就阻碍了学生从微观角度掌握化学反应。所以老师不妨根据教学内容,引入微课的教学手段,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视频的观看,帮助学生认清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由分子破裂为原子,然后再由这些原子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同时,还可以在微课教学中插入动画演示的内容,帮助学生发现在电流下,一个水分子是怎样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又是怎样相互组合,形成氧气和氢气的。在微课技术的帮助下,即使是肉眼难以观察的分子、原子,也可以通过相关的视频演示呈现在学生面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对微观的化学世界产生更为强烈的好奇心。

二、利用微课来创新课堂的教学方法

初中阶段是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阶段,由于学生在之前并未接触过系统化的知识内容,所以他们对化学学习不免会有一些畏难情绪,这就需要老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引入相关的化学实验,来对学生的直观感受进行引导。但是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以及某些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为了实现实验教学的意义,不妨借助微课的内容,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还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

如,在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个章节的内容时,其中在探究的环节中,需要利用赤磷来对空气的成分进行鉴定。根据化学反应我们可以得知,赤磷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五氧化二磷,这是一种酸性的氧化物,并且具有较强的腐蚀性,所以老师不妨利用微课的方式,提前录制相关的实验现象,或者是从网络上获取相关的实验视频,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这样学生在了解相关实验现象的同时,也可以避免化学实验造成的危害。还有,在初中化学里,有些实验具备较为复杂的演示过程,很难在实验课堂上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如在对水进行蒸馏处理时,冷凝管和蒸馏瓶都不是必备的实验用具,老师在微课中引入相关的实验视频,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直观的了解与掌握。微课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视觉刺激,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后续的理解与记忆。

三、利用微课达到全面性的教学目标

无论在哪个阶段、哪个科目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成绩上存在差异,老师都无法予以回避。素质教育强调教学的全面性,但是由于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有限,无法对每一名学生的学习问题都予以解决,这就导致全面性教学无法顺利地开展。针对这个问题,利用微课教学的方法,可以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与记录,将相关的化学知识以“点”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针对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逐项进行回顾与总结,进而达到全面性的教学目标。

利用微课技术,老师可以搜集历年中考化学的考点、经典的化学题型以及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解析,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便利。老师利用微课视频精练的特点,可以将每堂课的学习重点进行结构化的总结,帮助学生对那些细小的学习问题进行总结,同时学生还可以将自己在每堂课上的学习疑点上报给老师,让老师在微课制作中,对这些知识难点进行串联式的讲解,方便学生掌握。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发达,老师不妨在班级内建立一个微信群,将每堂课总结出的微课视频上传到群文件中,让学生在课下对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如果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那么也可以利用以往的微课记录,在课下进行多次学习,进而达到教学的全面性。

篇(8)

初中化学学习内容多、时间紧、无作业、地位低,学生们刚刚接触化学课程的学习,面对茫茫的知识点往往找不到切入点,也很难构建起成熟的化学知识体系。因此,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掌握相关化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形成完整的化学知识和思维体系。“微专题”强调围绕主干知识的一个中心词,设置立足于学情、考情,选择一些针对性强、切口小、角度新的微型专题,可以有效帮助解决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小问题、真问题和实问题。利用“微专题”设置教学内容,是既满足三维教学目标,又切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应用“微专题”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1.应用“微专题”有助于及时解决化学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设置“微专题”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某一个具体的化学问题。教师在吃透教材和课程目标后,根据学生能力、知识水平等基本情况对症下药,采取随堂“微专题”的形式进行“穿插练习”或“集中练习”,做好化学复习的查漏补缺。虽然“微专题”的主题是确定的,但其形式可以是多变的,可以是题型专题,也可以是知识点专题,还可以是练习中的易错题专题。依据以上几点总结出学习热点,设计类似“化学用语”、“离子的检验”等微专题,根据教学需要,每节课进行一个“微专题”教学,分别解决不同的教学问题,加深学生印象。

2.应用“微专题”有助于学生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微专题”设计的原则是把握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寻求找到一条主线把零散繁琐的化学知识串起,把各个知识要素整合成一个整体,通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促进学习技能的“迁移”,避免了学习的“碎片化”。因此,通过选择高频考点作为“知识节点”,围绕节点横向联系,设置有效、典型的“微专题”,把零碎的化学知识化整为零,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把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例如在化学实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基本操作的学习中已经了解、接触了装置气密性检查的知识,随着所学仪器知识的增加,接触到的气密性检查方法日趋多样,所用装置越来越复杂,因而有必要进行一次“装置气密性检查”微专题学习。

3.应用“微专题”有助于促进教师的化学专业发展。“微专题”是为了帮助教师解决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而确立并构建的,“微专题”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化学教师发现了解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通过对学生实时学习状况的研究,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教学节奏,改善教学方式,增强师生交流,确保知识的有效传授。此外,“微专题”的设计过程也是教师二次学习的过程,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将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向结合,不仅拓宽了教师自身的知识面,也促进了其专业化方面的成长。

二、“微专题”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为依据,确定学习对象。课程标准既是教学内容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初中化学“微专题”应以学生学习过程中较难理解、接收的知识为重点。例如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了初中化学学习阶段学生必做的8个实验活动,围绕这一课程标准,形成“8个学生必做实验”这一微专题,针对每一个实验逐一进行讨论,提高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能力;酸碱盐部分所涉及性质杂、反应多,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教师可依据该知识点,设计“离子专题”、“溶解性表专题”等微专题;铁、铜及其化合物,是初中化学中涉及面广、反应现象复杂的物质,可进行“铁、铜专题”学习。思维方式和思维角度的不同,导致每位学生对同一“微专题”的接受吸收程度不同。因此化学教师需要充分关注学情,“微专题”的选择应以中档题为主,难度过大,大部分学生难以接受,而且解题耗时太长,无法达到教学目标;难度太小时,无法引起学生对专题学习的兴趣和重视。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进师生有效互动。教无定法,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模式是否成功。在“微专题”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增加师生互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尤其增加学生说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提高学生参与率。例如针对“微专题”中例题的讲解,教师可安排学生先尝试讨论解题并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某些例题展开讲解,指导学生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及时巩固所学内容,做好教学反思。对“微专题”内容的及时巩固是决定其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每结束一个“微专题”的教学,教师应当留两三道巩固练习,要求学生在课后对微型专题进行消化、整理、补充、归纳,并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利用让中等偏下水平的学生上黑板演练的方式,及时巩固所学内容,并且依据答题效果的好坏来检验整个班级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教师的课后反思提供帮助。

总之,传统化学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连接并构建完整的初中化学知识体系,利用“微专题”进行有效教学,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化学教学方法的不足。针对初中化学学习内容多、时间紧、无作业、地位低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微专题”教学,从教学大纲、学生反馈的问题、批改作业时发现的知识薄弱点出发,设置“微专题”,把过去的“基础回顾”与“随堂训练”有机地引入教学活动,改变以往授课过程的枯燥乏味和低效低下,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突破口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并矫正自己知识的盲点和病灶,帮助学生解决实在的问题,纠正错误,建立并巩固化学思维系统和知识结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使课堂教学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达到真正有效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惠富.巧用“微型”专题,提高化学复习实效[J].中学教学参考,2014(7):102-103

篇(9)

新课程标准和江苏省教育厅的“五严”规定强烈冲击着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模式。知识点多、时间紧、任务重,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进行中考化学复习是摆在初中化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化学复习课主要是对已学知识的系统梳理、查缺补漏、归纳总结、深化巩固和有效提升,因此这对学生而言既没有新授课那种新奇之感,也缺少做习题时那种成就感,学生在复习教学中普遍会出现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的现象。想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一要科学复习,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并发挥出来;二要有效复习,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决胜中考。

一、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单一的知识型是以往化学中考的特点,而现在的化学中考则将“知识+能力”放在了首位,并且更侧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因此,教师在中考化学复习中,不应将复习基础知识作为唯一的内容和任务,而是应以基础知识作为复习的有效载体,使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解题能力不断提高。审视当前的化学中考复习教学,很多教师还是沿袭了传统的复习方法,把“灌输”作为复习的法宝,学生没有自己的分析思考、没有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缺少对知识点和问题的理解深化,只能“囫囵吞枣”般接受大量的、程式化的知识。如此复习方式,不但教师累、学生苦,更重要的是收效甚微。要突出学生在复习中的主体地位,就必须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复习中去。因此,复习中除了应抓好“精讲”“多练”“讲评”“反思”这四大环节外,还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复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时,笔者要求学生找出知识点和重点后,根据实际学情编制一套试卷。在这套试卷中既突出了知识点与重点,又提出了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当众解答。这样,学生的才智得到了发挥,解题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发挥兴趣支撑作用,激发有效复习动力

零散的知识点、松散的关联性是初中化学的一个特征。把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再现,运用于实际问题中,在应用知识中学会迁移,进一步提高与发展知识是化学中考复习的目的。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复习过程中,学习兴趣具有支撑性的作用。对化学这门学科很多学生兴趣甚浓,假如这种兴趣能融入中考复习中,那必定会产生很大的效益。因此,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是复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这样既有利于兴趣的保护,又有利于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更好地掌握和巩固知识。为了便于学生联想,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更多的实验。

激发学生复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教师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和一些无法解释的生活现象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可以从化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中找到答案,他们的自信心自然会增强。比如对于氯化铁的介绍,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常用的止血创口贴给学生观察,并告诉学生创口贴上的纱布是因为浸泡了氯化铁才变成黄色的。这样学生不但感觉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对氯化铁的颜色也牢记在心,同时还提高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化学知识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审视近几年中考化学命题的走势,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以生活情景为命题素材,重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收集信息、整合信息、运用信息、综合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平时多观察、勤思考,这样考试时就能胸有成竹,解题时就会得心应手。

三、围绕考纲强化备课,多种形式深化复习

高效课堂是中考复习追求的目标,要实现高效复习应做好这样三个方面:

1.备考纲、备考点,加强备课的有效性

中考化学复习高效的前提和保证是教师加强备课的有效性。复习中教师不但要突出备考纲、备考点,更要加强个体化备课。学生在认知能力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重视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灵活运用不同的复习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和发展。在复习中教师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深度上要适中,不能搞偏题、怪题,人为地给学生增加压力。例如,第一轮复习要将夯实基础知识作为主攻任务,根据课标、考纲和考点的要求,围绕基础性知识备课,有的放矢、稳扎稳打、步步推进、收获实效。在复习时注意适当延伸和拓展知识面,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触类旁通,这样学生应对和解答各类题型的能力就会提高,他们因此而有了成功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随之高涨。

2.运用多种复习形式,促进效率提高

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复习效率的提高,中考化学高效复习教学方式的选择和运用应根据复习的目标和内容来确定,各种不同的复习方式和方法之间具有关联性,尤其是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对提高复习效率有显著的作用。因此复习教学应力戒单一不变的方式,应根据复习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灵活地运用复习方式。教师无论运用哪一种复习方式,都要针对复习的目标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复习效果落到实处,真正实现有效复习。在复习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紧紧扣住复习内容,设置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去分析、去研究、去思考,在分析、研究、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会不断提升,他们会有新的发现和更多的收获,并解决好考试中的各种问题。

3.注重复习反思,有效总结提升

中考化学复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巩固、完善和提高的过程。对于每一节化学复习课教师要进行认真的回顾和反思,反思自己的复习方式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凸显了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学生是否理解与掌握了知识?是否能有效地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要反思复习中是否存在“高耗低效”现象,并切实采取针对性策略消除这种现象。对于复习中的得与失、经验与教训要认真进行总结,在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复习质量和效率,为打赢中考化学之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化学中考复习既要讲究科学,也要讲究艺术,化学教师应以人为本,优化复习方法,抓住知识点,扣紧重点难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化学中考复习的有效和高效。

篇(10)

一、培养自我意识

在复习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复习的态度,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会学”、“我能学”,如今的初中化学试题在教育改革的层层深入中,已开始从知识型逐步过渡到知识——能力型,并且越来越向能力方向倾斜。因此,单纯地掌握课本知识、照本宣科的做法开始退出历史舞台,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复习的要领,就要对化学复习驾轻就熟,教师应在重视化学双基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断训练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让他们真正投入到自主学习的角色中,激励他们发挥能动性,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其可以概括为“三培养”原则。

1.培养自我时间意识。

从一定意义上讲,化学复习的主人翁应该是学生。教师实际上是为学生提供引导性、传播性、辅导性的高层次服务。然而,迄今仍有不少教师陷入一个误区:把自己摆在核心位置,将学生看成可以任意摆布的附庸,主观臆断地组织备考复习,致使学生成了储藏知识的“书柜”,误认为复习应该跟着老师的步骤,从而忽略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这对于教师来说,并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学生来说,有的是削足适履,而有的又是不自量力。

培养时间意识,应是双向的:(1)教师应尽早提供课堂复习方略与计划,并指导学生做好自己的安排;基础扎实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课堂复习中侧重于重难点的拓展与举一反三。而在自我规划中,可结合教师的安排交叉复习,减少知识漏洞与思维误区;而基础较弱能力欠缺的学生,应注重课堂听课质量,勤于思考,同时在自我规划中重点注重薄弱环节。(2)学生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制订方案并与教师沟通商讨,优化设计,保证能和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提高复习效率与质量。

2.培养自我钻研意识。

独立思考,自我钻研,既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必经之路,又是挑战自我的有效方法。

第一,在基础复习的训练阶段,就应穿插若干启迪思维的“踮脚题”,鼓励学生面对这些在化学之树上结得高些的果子,踮踮脚,跳一跳,把它摘下来,不要胆怯,更不要自暴自弃。开始时,可能多数学生都无所适从,有一定的畏难情绪,教师应先做适当提示,让学生感到其实并不难,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信心。在这一点上,教师应注意将此类题型“梯级式”编排,由浅入深再发散,加快学生的适应步伐。

第二,学生信心和兴趣的提高,重点在于教师坚持做到训练精选,每练必评,评讲时借助一些典型题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抽象等科学思维,既强调学生对化学现象进行形象思维,又引导他们学会抽象思维,不断强化思维品质,日积月累,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则会得到提高。

第三,答疑有技巧。教师在答疑的过程中不应就题论事,而应先了解学生对于此题的剖析思路,分析其思维误区,再启迪学生换角度思考或举一反三,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培养自我表现意识。

集思广益收效快。思维碰撞出的火花带来的收获一定不少,因为教师在集中复习时,应鼓励学生自我表现。第一,鼓励学生纠错。一方面可以集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互动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间接地让其他同学填补思维漏洞,优化知识结构。第二,开辟讨论空间。每当复习到知识难点及思考坡度大的典型问题时,可设计若干阶梯式的思考题及关联题,指引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展开讨论,展示自己的思路,并对他人的思路做出点评,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促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互助学习意识。

二、把握重点内容

1.研究考纲,紧扣考点。

所谓考点,指的是当地考试部门编制的《中考化学说明》即考纲所规定的考试范围。复习之前,教师应将复习计划印发给学生。这份计划确定了首轮基础知识复习的安排。以考纲规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五大主题”为纲目,把各章分别纳入包容在它的主题之中,形成知识构架编排复习体系,但仍要以课本为依托按章复习。

2.剖析热点,精查精练。

热点,指的是历届化学考试反复测试的知识要点。例如:以化学用语为中心的各种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分子、原子、离子、化合价等表示方法,判断物质的类别及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常见的酸碱盐及O、CO、CO等重要物质的性质,实验室制取O和CO的原理、装置图、收集方法、检验方法及操作注意事项,科学探究题及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等,几乎是年年必考的热点问题。为突出热点,每章教材的复习之初,教师都应勾勒出部分典型例题,编写热点分类题型引导学生,而这些题则成了教师课堂归纳知识要点的提纲。

3.讲评难点,师生互动。

所谓难点,指的是学生在明确考点、掌握热点过程中所遇到的知识障碍点、疑难点和易混点。初中化学只有一年,所学知识点多,但较为分散。因此,教师应注意从学生认知的实际出发,在热点、难点问题上花时间、下工夫,保证学生脑海里构建的知识体系脉络畅通,统摄自如,启动灵活。具体的做法:在复习过程中,及时掌握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记录答疑时认为比较典型或容易出错的地方,然后在知识要点分析归纳和练习讲解时,通过阶梯思考、师生讨论或思维点拨等手段,帮助学生清除这些障碍,并引导学生做好讲评笔记。

三、精练复习策略

化学教师所要关注的是教学复习与学生复习的有效结合。

1.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在复习中,应做到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单元复习阶段,要把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落实上,指导学生如何“啃书本”,为学生做示范,必要时勾画精读精思部分,并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筛选、归纳、逆向思维等方法;强调学生对某些重点实验的再回忆,熟悉其操作流程与方案并明白其道理。在专题复习阶段,应将重点放在学生能力的提升上,所涉及的题型应有一定的难度与综合性,同时提醒学生对已复习的相关部分进行查漏补缺。

篇(11)

随着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成为教师关注和议论的热点。不少高中教师反映升入高中学习的使用课改实验教科书的初中毕业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知识要求差距较大,高中化学教学十分困难。高一学生也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理解困难、习题难做,学习兴趣降低。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对在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效衔接的一些思考。

一、对比初、高中化学教学及目的的差别

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总是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二、重视初、高中教材知识的衔接

(一)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的内容

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2.同素异形体

3.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

4.两性化合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

此部分内容集中在高一年教材的第五章,在授该章内容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二)高一时需对初中某些知识加深、完善

1.氧化―还原反应。初中知识从得、失氧观点简单的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高一年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及应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在高中化学氧化反应的概念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

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1)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级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初三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和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概念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等。由上可知高一年级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更严密,也更兼顾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3.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年级时要适当补充。

(2)“量差”法的应用。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一年级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4.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

初中已学过O2、H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内容。高一年级要结合Cl2、HCl、SO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收集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三、加强学法指导是搞好初、高中衔接教学的有力保证

(一)开设学法指导课

即可以在上高中化学课伊始,结合讲解初高中化学的区别:如知识的总量增加,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增强,理论性知识的比重增大,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实验能力、计算能力、记忆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介绍学习高中化学应采用的正确方法:如重视实验,抓好课前的预习与课后的复习,及时进行各种知识技能的总结归纳,要用理解记忆法识记知识,等等。

(二)学法指导要与建立学习常规结合起来

学法指导的目的是使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在“欲学”的基础上做到“会学”,进而达到“学会”。因此,学法指导应渗透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与优化主要的学习环节和建立学习常规相结合。

要从高一第一堂化学课起,就建立和坚持必要的学习常规,如课前做好预习,记好预习笔记,答好预习思考题;上课做听课笔记;课后做学习小结;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等等。

总之,初高中化学的教学衔接问题,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科学基础教育的过渡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使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学习,为将来奠定坚实的化学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