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企业生产安全管理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对“管理的因素”最新解读
最新解读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就是管理上的漏洞,依据海因里希骨牌理论可以推导出如果安全管理上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后续一连串的不安全因素的出现。安全管理是企业为实现安全生产目标,科学地组织、指挥和协调全体员工安全生产的活动。安全管理中有个墨菲定律,墨非定律告诉我们,只要有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存在,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这个事故迟早会发生。或许1次、10次、100次乃至1000次违章都没有发生事故,但墨菲定律统计的结果显示,只要你存在着违章的行为,事故就会在第1001次违章时出现。对待这个定律,安全管理着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认为既然失误是人类不可避免的,那么事故迟早会发生,安全管理者就很难控制,工作很难开展,安全工作看不到希望。另一种认为失误虽然不可避免,事故也迟早要发生,那就要找出所有事故的苗头,这是安全管理者能够完成并应当做好的工作。我们当然要选择后者,既然事故的苗头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我们就要时刻提高警觉,提升识别事故苗头的能力,防止事故的发生。安全管理就是要将传统的单因素分析模式转变为体系分析模式,将事故分析模式转变为全过程控制模式,将以人数定义事故严重程度模式转变为以人为本模式,以安全投入要精打细算思维模式转变为安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模式,从学习先进企业安全管理经验转变为创建具有企业自身特色安全管理的模式。3E原则之所以将安全管理纳入其中,已经体现了安全管理在企业安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只有科学、系统地进行安全管理,才能发挥安全管理的效用,使人、物等因素有机地结合,激发各因素自身的作用。
二、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分析
从人员上来看,房地产企业中从事建筑活动的人员基本都来自农村,这部分人员的文化程度较低,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基本也不了解安全生产的基本常识和安全操作规程。从材料上来看,有一些安全防护用品本身就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隐患,例如材质不合格、没有合格证以及相关的检测报告等等。这些安全防护产品的价格通常比正规厂家生产的安全防护用品低很多。还有一些施工单位为了单方面的追求经济利益,“降低成本”,经常使用一些破旧的安全网;施工工地上所用的也是一些在市场上购买的价格低廉的所谓安全防护用品。从机械上来看,施工工地上有些施工机械设备处于年久失修的状态,或者干脆就是带“病”作业,在加上为了赶工期,这些机械在施工中超负荷运转,让这些设备加速老化,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从方法上来看,主要包括了安全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与安全管理方法。安全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是否正确,对建筑施工安全也有很大影响。企业安全管理方法简单或不正确,未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责任制,没有很好地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约束人,只是一味地凭口说。从环境上来看,在施工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利于施工的天气,例如刮大风、下大雨等等,此时如果进行施工就很不安全,尤其是高空作业更危险。
天然气在我国的产业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作为安全管理制度的灵魂,诸多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流于表象,没有细化到每个岗位,“一岗双责”沦为空谈。事实上,在天然气的生产过程中,十分容易发生事故,一旦发生将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者必须要对工人的生命安全以及国家的财产负责,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并将安全管理制度进行较为彻底的贯彻落实。
1.2安全文化建设不系统
企业应通过安全观念以及安全意识的倡导,促使工人建立起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并通过安全教育使工人了解安全知识与技能,在生产实践中熟练运用。经过调查分析,大部分天然气生产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上仅仅停留在制定理念、方针、政策,宣传安全口号标语,组织简单的安全活动的层面,对系统化安全文化的建设缺乏认识,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忽略了需求分析、方案构建、量化管理及长远目标等重要环节,达不到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3安全设备设施不达标
在系统化安全管理中,安全设备设施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有效的安全设备设施在防范事故、控制事故扩大、事后救援三个事故发展过程中,能够发挥关键性的作用。目前引起设备设施不达标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很多天然气生产的工艺设备设施还没有达到成熟的国产化配套,进口设备设施在日常维护保养和出现故障时返修或更换极为不便;二是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对安全设备设施的日常保养、维护、巡检、测试重视不够,安全设备设施处于非正常工况;三是企业为了节约成本,缩减在安全设备设施方面的经费投入,甚至导致其质量大打折扣。这种情况会对安全生产造成很大的隐患。
1.4安全培训缺乏针对性
培训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来说,从业人员上岗前必须完成72学时的三级安全教育,普通岗位人员每年还要接受20学时的再培训。除这两类人员外,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应经过专门的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大多企业忽略了使用安全培训效果评估手段,想要使得工人形成全面的安全意识以及安全习惯,需要经过一个反馈的过程,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及在生产实践中对相关知识的应用得到反馈,认识到安全知识的意义,从而将这些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意识和行为。
2天然气生产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构建
2.1安全管理模式分析
在我国的相关企业中,安全管理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模式:事后安全管理是最传统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较为原始,能够发挥的防范作用很小;对象安全管理主要针对某一事故进行工作总结,再继续开展接下来的安全工作,它缺乏一定的全面性,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的管理;过程安全管理是一种基于对生产过程的深入研究,针对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事前的防范,尽管有效,但无法形成系统的管理;系统安全管理则是一种全面优化的模式,这种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并且有一套科学的防范管理体系,能够将事故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
2.2安全管理模式的结构
总体来讲,可以将安全管理工作划分为七个不同的环节,其中不仅包括制度建设、安全教育、工程技术,还应当将安全规划以及安全文化囊括在内,除此之外还有风险控制和组织管理。这七个环节不是绝对的,也不是并列关系,而是相互重叠的交集关系。每个环节都遵循“P-D-C-A”循环,而且每个环节在循环过程中的某一步骤极有可能包含另一个环节。比如,风险控制在“P”步骤一定涵盖了安全教育计划、安全设备设施监测(工程技术)计划等。另外,各环节的“P-D-C-A”步骤也可细分成更小的“P-D-C-A”,比如安全规划的“D”步骤一定涵盖了安全目标管理,目标的分解和考核本身就可作为一个完整的“P-D-C-A”循环来管理。
2.3完善天然气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相关措施
2.3.1通过实践检验优化安全管理制度。
制度是保障安全管理工作长期有效开展的硬性标准,制度的建立不能脱离生产实际,也不能与企业的组织结构相违。目前,可以通过实践检验制度的有效性:通过量化的考核指标优化责任制的落实情况;通过分析隐患动态对容易出现事故的环节进行标注,加强该环节的制度措施;通过及时获取和评价最新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时修订制度文件,确保其合规性等。
2.3.2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由几个基础部分组成:安全承诺、生产行为及程序标准、安全奖惩机制、安全信息交流、员工参与、科学的评估标准与审核机制等。为了提高员工对安全的积极参与,天然气生产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轨迹应该采用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逻辑思维开展,比如:企业可号召员工积极查找生产中的隐患,分析其导致事故的可能性,也可先模拟事故,再引导员工探索事故发生的原因等。
2.3.3通过专项管理盯防安全设备设施。
安全设备设施的重要性极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安全预警的作用。因此,企业应该建立起对安全设备设施的专项管理,从部门到人员,再到工作流程,结合设备设施的全生命周期设置专项管理实施细则,确保安全设备设施正常运转,并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的维修和养护。
2.3.4通过资源整合互动强化安全培训。
目前大部分企业采用内外部结合的方式开展安全培训,在这个阶段应该开始着手制定企业内部的安全培训讲师培养计划,召集相关专业人员编制和完善培训教材。作为产业链的一部分,企业可积极与关联单位交流互动,分享培训成果,或共同建立信息化的培训平台,实现资源整合。此外,内部开展培训要理论和实操相结合,提高员工的互动意识。
1.焦化设备的安全管理
焦化设备是生产相关焦化产品的必不可少的专业机器设备,所以在设备的安全管理这一方面,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员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保证机器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转。
(1)购买机器设备的安全管理
在购买相关的机器设备时,我们需要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来确定需要购买的机器设备。如果没有经过提前的估计与预算,那么买进的设备很有可能不符合或者没有达到自己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所需要的相关配置。这样一来企业不仅在产品的质量上难以保证,还很有可能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出现突况。如果长期在这样的一个生产环境中持续工作,工人们很有可能承受不了工作压力而消极怠工。这样的后果是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在进行设备购买时,我们需要根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由相关的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数据做出相关的判断,依照他们所得出的结论进行相应设备的买入。
(2)使用机器设备的安全管理
在设备投入使用时,我们也不应忽视安全问题的预防与检测。众所周知,任何事物一旦进行使用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一些磨损,刚开始这些磨损对产品的影响不会很大;但是如果我们对其视而不见,不对机器设备进行有效的维修保养与安全管理,那么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一定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为了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在对投入使用的机器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修保养方面,我们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企业需要培养相应的人员对机器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与保养。在制定的机器设备维修与保养的安全计划期间,需要保证有足够的机器设备可以维持正常的工作生产,不能为了保养维修机器而进行大范围的停工。这样的做法不仅得不偿失,还会给企业造成不小的困扰,让竞争对手抢得有利机会,使自己的企业陷于困境。最重要的一点,我们需要记住并不是机器设备一旦进行保养就可以长期进行使用。任何产品都是有其自身的使用寿命,如果不顾规律强制使用已经不能继续工作的机器设备,不仅在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上达不到相应的行业标准,更有可能会出现安全问题,这样的后果是十分惨重的。
2.焦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责任分配
在焦化企业进行生产最重要的便是安全问题。为此,除了贯彻全方位安全管理的相关政策,最重要的就是进行安全管理的责任分配,保证人人都有安全意识,最大限度降低生产中的安全隐患,保证人们的安全。企业需要抽出一个特定的时间对工人们进行安全教育,让工人们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企业再进行相关的安全责任分配就可以更好的让大家接受而不是以往的各种推脱拒绝。在对相关的安全负责人进行培训时,需要让他们了解到他们的职责是什么,安全问题并非儿戏,需要他们打起精神认真对待。他们需要在工人们进行企业产品生产时进行安全隐患的发现与排除,要在第一时间里发现问题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
小微企业数量众多,而且分布较广,由于小微企业自身规模较小,这也使其在安全生产方面存在较大隐患,再加之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风险管理十全薄弱。部分家族作坊式的企业更是缺陷有效的安全生产防范意识,一时发生事故,则会导致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事故,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需要针对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防范和治理,确保小微企业安全、健康的发展。
1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自身发展水平制约,小微企业普及存在着技术装备落后、人员不足、安全意识差的问题,这已成为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隐患。目前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1安全生产意识淡薄
部分小微企业责任人安全生产工作只落实在嘴上,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到具体的生产工作中,在安全生产上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对安全生产重视度不够,不仅没有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而且在安全投入上较少,部分企业没有设置安全管理人员,即使设置了,通常也是兼职或是由自己家人兼任,对于安全堆积、安全制度及安全常识缺乏了解,一旦发生风险,往往无所事从。
1.2安全生产基础薄弱
小微企业由于受制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在发展初期,生产设备往往购买大型企业淘汰下来的旧设备,而且很少进行技术设备更新,部分小微企业还采用“土法”进行生产,这都给企业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再加之小微企业自身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重视,在生产现场管理、职业健康管理、应急救援及事故处理等方面存在着盲区。由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从而导致小微企业安全隐患问题十分突出。
1.3安全生产监管力量弱化
一些小微企业存在于街道和村乡镇,但这些地方往往安全监管人员人数较少,特别是对于一些乡镇来讲,安全监管存在着点多、面广、任务重的特点,同时还要应付各类检查,这就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安全监管人员往往无力履行安全监管职责,执行力较差。由于基层安全监管工作中往往更集中于大中型企业,而许多小微企业基本上属于安全监管的盲区,因此很大一部分小微企业长期处于安全监控之处,安全生产状况堪忧。
1.4安全生产基层执行力不足
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很多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及标准存在“高大全”现象,适应性、针对性不强,缺乏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有些部门存在“重视大企业,忽视小企业”的观念,在较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安全生产工作的落实程度。
2做好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小微企业的安全生产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与社会稳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针对当前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监管面临的问题,政府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对小微企业安全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小微企业自身也需要进一步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提高自身的安全管理装备及技术水平。这样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才能有效的保障小微企业生产的安全。
2.1加强小微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设立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基金,免费对企业员工进行强制性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创新教育培训模式,采取分散学与集中学相结合;立足于从业人员自身的实际和行业岗位要求,编写一些一看就懂的教材;在考核过程中要重点对从业人员实践技能的考核。
2.2加强政策引导支持鼓励企业规范发展
小微企业的发展需要政策加以引导,可以加大产业政策支持和直接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实现小微企业转型发展。对符合环保、安全等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微企业,各级政府应给予指导与扶持;对小微企业要加大信贷、税收扶持力度,促使企业重视对安全生产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投入;努力提高小微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2.3注重方法,推进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首先,明确责任。可以充分的结合本地和本行业的实际开发部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实施方案,制定阶段化目标,并进一步落实好部门及乡镇的安全监管责任。其次,做好分类指导及典型引领工作。针对小微企业自身的安全生产状况和规模来分类和分层次的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对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成绩突出的小微企业,则可以组织去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和交流,从而更好的带动该地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有效推进。最后,还要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对小微企业责任人及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培训,通过多种渠道来加强宣传的力度,及时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动态信息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及时,营造出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从而增强全社会对小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
2.4加强基层安全监管队伍建设
进一步完善基层安全监管体制的建设,落实安全监管责任,逐步将所有的小微企业纳入安全监管范围。同时加强基层安全监管队伍建设,通过镇街安监站所的力量,利用安全生产示范村(社区)的创建,以企业自查、专项检查、聘请专家检查等形式,加大对小微企业隐患的排查整治力度。2.5提高小微企业安全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政府相关安全管理部门应深入考虑小微企业的现实情况,本着服务原则,多到小微企业进行走访,对小微企业安全管理中的遇到的困难进行实际指导。小微企业的隐患排查治理应避免“一刀切”,通过制定不同行业的操作指南、建立事故隐患共享平台等,提高监管的针对性。
3结束语
日常工作中,安全管理部门需要针对小微企业的实际问题来安排切实可行的安全检查,针对小微企业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安全投入及职业健康隐患排查等项工作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同时还要督促小微企业落实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实处,有效的防范隐患,确保小微企业能够安全、健康的发展。
作者:王飞 单位:黑龙江省青年农场
参考文献:
2应对措施探究
2.1安全生产基础措施改进
(1)技术创新。这是实现本质安全的重要途径,主要包含:①压力容器和管道技术。压力容器和管道技术安全控制的核心就是对整套生产装备的实时监控,通过传感器传递至中央控制中心,实现实时危险预警,预防危险的发生。②具有腐蚀性的物质的监测技术。该项技术适用于在腐蚀物质较多或者较为密集的生产场所或者设备。通过特殊检测技术,在不影响正常运转,无需拆卸的情况下对设备的薄弱部位或者环节如凹槽或者接缝处等进行监测,并预测设备的使用年限。③防火防爆技术。根据能量释放理论,防止或爱或者爆炸的措施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从根源和原理上不使用危险物质,其次,提高控制能量的能力,防止能量和人或者财产接触。(2)重视设备维护。化工企业对于设备的安全管理应该有明确且严格的标准。首先,应邀请相关专家对于设备的安全提出专业的技术标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作为顾问更好。其次,在公司的制度层面应该制定出可执行的安全制度管理,针对压力容器、管道、锅炉、升降机等国家法律规定的特种设备和其他危险性较高的设备作出明确规定。同时,在执行日常的检查、维护、更新和监督的过程中,要加强责任制的落实,并备案处理。(3)严格安全操作。为了保证安全,化工企业需要对员工的操作作出严格的规定:①严格执行工艺技术规程,遵守工艺纪律。②每个员工需要配备符合标准的个体防护用品并正确穿戴。③在意外事故发生时,应该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并且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
2.2教育和培训
(1)转变化工企业和员工的思想观念。首先,在企业创立之初,企业的宗旨就应该具有安全和以人为本的意识。无论是在日常运行,还是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都应该重视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使员工在耳濡目染更加深刻的安全意识。其次,在后期发展和培训过程中,企业应该重视引进先进管理模式,及时关注安全动态,无论员工素质如何,都应进行及时的安全教育,让员工观念满足发展需要。(2)整合化工安全教育培训的资源。安全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良好的理论基础、工科技术和人文管理理论。政府可以从法律制定,支持高校和研究院相关学科的建设,引导相关行业标准,支持安全员培训入手。同时,对于就安全工作开放群众监督和建议的渠道,这样才能有效彻底地保证安全教育的长远发展。(3)化工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要全面统筹。无论是企业自身安全教育工作,还是社会第三方的安全教育培训机构,在制定安全教育方针、编制安全培训教材、强调工作重点时,都需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企业的生产性质和状况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和方法。规模小的企业可以重点放在技术措施控制上面;而针对大型的复杂的企业,需要从管理、教育、标准、最新动态、技术支持等多个方面入手。(4)安全教育形式多元化。企业在实施安全教育培训相对于全日制的学校的安全工程的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企业的员工丰富的工作经验使之对安全教育具有深刻的理解。同时新时代的条件下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应与时俱进,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不仅深刻生动,而且适应现代快节奏的需求。然而,企业不能否认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和发展动力。
2检查应分专业开展,体现“谁主管、谁负责”
安全生产是全员的事,对检查也应该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分专业开展,企业的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安全等专业部门应分别按照主管的工作分专业组织安全生产检查,而并非仅由安全部门组织。各专业就是一个子系统,需要负责各自专业的安全,即各专业安全的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以设备主管部门为例,首先要组织对设备隐患进行排查,对设备使用和维护中的风险进行识别,据此对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安全进行策划,明确设备使用和维护的具体要求并予以实施,检查使用和维护单位是否按要求执行,继而根据检查情况提出改进要求。实际对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也是进行了专业的“PDCA”循环。由安全部门组织的综合性检查需要各专业的配合和支持。
3检查应有相应的检查标准,并告知基层明确的要求
各层次、各专业的检查应建立相应的检查标准。集团公司、事业部及企业的检查对象是企业整体,包括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检查标准确定要体现系统化的要求和专项管理的要求,并用系统化的要求贯穿专项管理要求。系统化的要求是指HSE管理体系的要求,需要按照集团公司的HSE管理体系十大要素一一明确,重点检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即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的机制,包括各子系统的运行机制。专项管理要求则是各层次分别下发的专项管理制度。各基层单位的检查对象主要是现场的设备设施运行、操作法和工艺卡片的执行、属地内作业人员的作业和现场表现,检查标准则主要来自上述方面。各专业的检查对象是本专业的管理机制(子系统)运行和专业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检查标准则主要来自专业管理要求。
4应培养各专业的检查人员,组建专业的检查队伍
各专业的检查人员既可以承担集团公司、事业部和企业的专业检查任务,同时又是企业各专业安全管理的骨干力量,应着力培养各专业的检查专家,组建专业的检查队伍。对各专业检查人员的培养一是通过培训,二是通过实践。培训重点是培训其系统化管理,即体系的要求,实践是把体系的要求与专业管理的要求相结合。
Abstract: the safe operation of the power enterprises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is very difficult to pipe a systematic project, involving personnel, equipment, management, system-wide, the whole process, all-round good grasp of power production safety.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some problems on the safety of power production, and put forward concrete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Key words: power enterprise safety production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31 F27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大好时期,对电力需求十分迫切;与此同时,我国电力工业体制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电力生产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它既是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也是检验改革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不管电力体制如何改革,电力生产内在的固有特点和客观规律不会变化,各级领导的安全责任不会减弱。在电力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衡量一名领导干部的政治敏锐性、思想觉悟高不高,关键是看对“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措施落实得深不深、细不细、严不严、力度大不大。
一、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电力安全生产总体来讲是比较好的,比较规范,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和方法。但是,不可否认,目前存在习惯性违章、管理工作不到位、缺乏法律、安全工器具管理混乱等问题依然存在。习惯性违章是当前电力安全生产的大敌,几乎每起事故都有习惯性违章的因素,究其原因是职工素质较差,不是不知道,就是做不到,一旦发生事故,后悔莫及。等事故处理好以后,另外事故中又会重演上述情形,可谓习惯性违章相当顽固,必须认真分析,长期对策,方可见效。
一些电力企业重视大型作业的管理,轻视日常管理。近几年发生的事故,多数是在进行小型、分散作业时发生的。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部分领导仍然习惯于靠搞运动的形式抓经济建设,抓企业管理,不注重研究事物的客观规律,不注意通过规章制度管理,不注重通过抓事前控制来预防事故。同时,设备的检修记录、试验报告、设备档案记录也不及时、不准确、不规范,保管不认真。
缺乏法律也同样是电力安全生产的大敌。国家电力法几经周折至今百唤不出,给电力部门带来诸多不便,有些外来破坏事故,处理中缺乏法律依据,都是以罚代法,威慑力不够,屡处屡犯已是家常便饭,对电力安全生产极为不利,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一个超高压、大容量的电网,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怎能没有法律保障呢!
一些使用中的安全工器具质量堪忧,尤其是一些基层农村供电所或供电营业所的登高作业器具和小型起重器材等安全器具的质量合格率不高。同时,对安全器具的定期检测意识淡薄,报废管理流于形式。许多已明显损坏的工器具仍在超期使用,该淘汰的没有被淘汰。
二、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措施
(一)安全生产科学管理,必须全方位、全过程、全系统管理。首先,全方位安全生产管理,必须是企业外部和内部相结合;党政工相结合;行政、法律、技术、经济等手段相结合,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手段,对电力安全生产大开绿灯,使电力安全生产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全过程安全生产管理,必须实行“规划、设计、制造、施工、运行”等环节,均要严格规范,以电力安全为主线,明确安全职责,做到未雨绸缪,安全生产就会有坚强可靠的基础,收到安全无事故的效果。再次,全系统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对电力部门尤为重要。发供用当中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安全。
众所周知,任何行业安全生产问题都是头等大事,尤其在电力企业中,安全就是永恒的主题,任何时间是都不会改变的,也就是说安全生产问题是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和稳定,加强安全生产是首要的问题之一。那么作为电力企业,面临着电力企业深化改革、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大调整,企业的安全管理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的任务,因此,一定要时刻的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总方针,树立常抓不懈,永不松劲的安全思想,才能把安全生产工作做到位。
1、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分析
1.1是关系到国内各行业和全社会的稳定
总之,电力企业是振兴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基础产业,它是社会公用性质的行业,它为国内的农业、国防、交通等多行业提供电力服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基本需求,尤其是在电网事故发生后,会直接的造成大面积的停电,将会给各行业的生产带来影响,直接形成生产停顿和瘫痪,甚至会带来一系列的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另一方面一旦供电出现问题,还会给人们生活的秩序带来影响,还有可能形成社会灾害,形成很不好的政治影响。所以说,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是关系到国民经济、人民财务、生命安全等多方面,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切身实际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
1.2直接关系到电力行业的本身
企业能够安全生产是能够顺利发展的前提,当企业发生安全事故,是没有办法做到文明生产的,当企业的系统发生故障,那么就会形成在系统中的发电厂和变电站等相关部门不能够正常运行,最终会形成电力生产和输配电处在很混乱的状态之中,所以,电力企业的自身方面也是需要能够安全生产的。另外,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好坏集中的表现,能够安全生产是和精神文明建设分不开的,它是能够帮助安全生产提供动力的,企业安全生产局面做的好,精神文明建设是起到很大作用的,因此,在整个企业的发展中,没有安全生产,就不会有经济效益。
1.3电力生产的特点本身也是需要安全生产的
众所周知,电力供电企业是一个庞大的整体系统,是由发电厂生产的电能经升压变电站、输电线路、降压变电站、配电线路送到用户中,整个的过程中包含了产、供、销等过程,但是整个的电能是不能够大规模的存贮的,所以,产、供和销基本上是同时进行的,也就是说整个电力生产所存在的这些内在的特点是决定于电力生产本身具备的可靠性和连续型的,一旦是要每个环节出现任何问题,都会给电力整个生产系统带来连带的反应,会造成生命安全、或是设备损坏、大面积的停止供电等影响,所以。电力安全生产本身的特点上也是需要安全生产的。
1.4电力生产的劳动环境是要求安全生产的
也就是说电力企业生产环境的本身是具有以下的特点的,首先是电气等相关的设备很多,高温高压的设备、发电厂的锅炉、汽轮机、热力管道等,然后是易燃易爆的有毒物体很多、像燃煤、燃油、强酸、氢冷设备等,其次是高速旋转机械多,如发电机、风机、电动机等;特种作业多,如带电作业、高空作业、起重及焊接作业等。这些特点表明,也就是说电力生产的劳动条件和环境都是非常危险和复杂的,本身就形成更大的不安全因素在里面,危险系数是很高的,这些潜在的威胁直接构成对职工的生命形成危害的,一旦在工作中出现纰漏和疏忽,就会将这些潜在的文献因素唤起,直接造成生危险,因此,电力生产的劳动环境是要求安全生产的。
2、目前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现状以及影响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
现在我国的电力企业改革正在逐步的完善之中,其中只是基本的具备了现代化企业的逐项标准和特征,但是,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已经给安全生产带来的很多的问题和隐患是需要解决的,是需要在完善的,因此,以下阐述的是目前电力安全生产的现状和主要影响因素:
2.1整个的安全生产管理还没有实现正规、标准、常态化
在一般的电力行业的企业内部,对于安全生产管理来说实际上是不陌生的,每个企业内部都会存在一个安全管理系统,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还会存在诸多的漏洞的,还没有形成和建立一套全方位、多层次、动静态之间相结合等多方面能够衔接的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也就是说并没有确实的从上到下总体的规划和设计,是缺少反馈和沟通的信息的,还有对于各级的管理工作人员又有很多都是各自为政,并没有实现整合和监督配套的管理机制的建立。因此,在整个的计划经济中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不单单只是宏观层面上的问题,事实上对于企业内部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然而随着市场化的逐渐推进和转变,企业想要在竞争中能够持续发展和壮大,就必须做出改变,而企业生产管理变得正规化、标准化、常态化就是帮助企业在竞争中提炼的药方,不但可以适用于内部管理。还是用于安全管理生产中。
2.2电力安全生产上重心不明确,观念很落后
在企业中,对于安全生产的实现,在意义上看似是非常简单化的,但是实际实施起来里面的内容是包含多方面的、是要涉及到管理理念、动员大会、生产计划协同等诸多面的,在整个的管理中不仅对管理者的工作水平提出的高要求,以期更早发现及预防事故,而不是等到事故发生后再剖析原因。与此同时,是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任务下、不同的生产计划和不一样的生产部门下,对于安全生产的管路方案和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是需要适时调整的,但是在很多的企业内部,对于安全管理上都是处在被动的情况次啊,墨守成规,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取决的上级领导饿关注度,这也就证明了企业ishen的发展和安全上产存在的可靠性和领导直接相关饿,不给于充分的重视,直接造成的后果是危害性很大的。
3、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3.1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竞争压力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化的转变给市场竞争带来很大的压力,为此,大多数的电力企业内部会慢慢的走向节省成本、员高效的现代化进程,这样的情况下,就直接的导致了在安全生产的投入上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削弱的,然而,另外一方面,由于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内各个城市地区对于电力的需求也在同步的增长,这样直接导致电网输送配电设备和发电企业的年级组长时间都会处在高负荷的运行状态,各职能的维修系统很难保证可以定期的进行检修和保养,自然就会形成电网长时间的高效稳定运行是很难保证的。
3.2对于安全生产的职责上不明确
在电力行业中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安全制度,但在落实中表现的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很多,大多数的企业都是在安全的任务分配上制作简单的阐述,或者还有只是象征性只做一些原则性的动员要求,另外分管生产的领导层都是忙碌与繁杂的生产任务、技术升级等工作,并没有将安全生产管理做到细致的研究和调查,并没有花更多的精力在安全生产的环节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等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这样的情况下,是很难将制定出相关的整改和完善安全生产的相关制度和条例的。然后是对于安全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员在生产环节中所呈现和所潜在的安全问题不能够独自进行分析,并没有能力将安全问题的出现的事故在直接、间接和深层次的原因,这样情况下就不能够将事故的相关责任进行及时的追究,并且通过事故的经验,吸取相关的教训。最后就是对于工作在一线的电力人员自身上对安全上产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认识,对于相关的安全制度只是表现上的知道,并没有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最终只能停留在被动记忆的阶段上。
3.3安全制度不健全,安全责任不落实
一些电力企业没有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没有按照国家颁布的的相关规定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部分电力企业安全生产责任的要求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考核奖惩力度不够。一些单位负责人深入基层、现场、工地较少,不能准确地掌握影响安全的第一手信息,抓安全生产无的放矢、措施无力,难以作出行之有效的正确决策。个别电力企业对现行的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宣传贯彻不到位,无法系统地组织学习、宣贯;少数电力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修订不及时,不完善,过于简单,且没有将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签订到个人。同时,电力安全生产的各项法规、制度、规程、标准虽已制定,可基层供电所、小型电站不能有效贯彻落实,现场工作严重违反相关规程的要求,无安全措施,不执行工作监护制度,监护不到位。
3.4安全管理不到位,培训工作滞后
大多数的企业的发电设备很陈旧、管理混乱,现场安全设备设施和工序工艺无完备的安全保障措施,安全隐患多;个别电力企业在电力建设施工中管理不善,施工现场混乱;有的电站将大坝安全管理工作对外承包,以包代管,互相推脱安全责任,大坝安全管理工作被弱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小水电站特种作业人员基本未经专门培训,无证上岗。各企业违法违章作业、违章指挥现象普遍存在。
3.5现场的标准化是不健全的,形成经常性的违章行为
习惯性违章的行为意义上就是说在企业的安全生产的过程中会时常的呈现习以为常的违章行为,这其中是包括违章操作行为、违章指挥行为、违反劳动纪律行为等,例如:一些临时性的工作,某些配电修理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及时的填写修理票时就开始进行工作,最终导致身体触电身亡事故,另外,还有是需要停业作业的工作,在并没有经过停电和验电的情况下就开始,最后也会出现身亡的事故,因此,必须要严格的遵守各项制度,才能减少事故的发生。
3.6安全应急管理有待加强
部分电力企业应急预案的针对性、有效性、可操作性不强,应急演练较少,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不足。厂网之间、电力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电力企业与电力监管机构之间、电力专业应急和社会应急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尚需完善。甚至还有一些电站未完善应急预案,无专兼职的应急人员。
3.7政府监管政出多门,管理混乱
负有安全监管的政府有关部门对电力行业的监管职责不明确,存在监管盲区。国家电力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各级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仍然进行安全监管,职责界定不清,尤其是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在未经安监局对安全设施进行“三同时”审查时,擅自批准建设和进行项目竣工总体验收。
3.8安全设施“三同时”未有效落实
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呈现点多、面广、战线长的局面,存在赶工期、抢进度现象,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与使用“三同时”未认真履行相关审批手续,尤其是未开展安全设施竣工验收就投入发电生产。
3.9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不具备系统思维
常表现在以下方面:缺乏总体数据规划、数据(应用)整合,存在或多或少的“信息孤岛”,部分数据有冗余和二意性,不能融合到整个管理信息平台上。特别是电力企业的生产实时信息,不能充分数据共享,不能为决策和数据挖掘服务。数据基本上是一种相对的静态,数据分析的功能很少,缺少有效的决策支持,电力企业领导在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时,需要查阅大量基本数据,对于这些散布在电力企业各个部门的数据无所适从,决策多依靠经验判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对设备的管理通常局限在设备台账、检修记录、消缺记录等单一静态的记录上,设备从发现缺陷到检修消缺的管理过程缺乏科学的管理流程,以及对流程的监督考核管理等。
4、促进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4.1在企业的内部上下都要树立安全至上的思想意识
现在电力行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的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已经直接的与国家、社会、人们生活的各方面有着密接的联系的,其安全稳定的运行是关系到每个人,因此,电力安全生产的意义是多么的重要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企业要实施安全生产这不单单是需要领导层和全体员工的重视,提出了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上的难度要求,也就是说,这就需要企业的领导层首先要在思想观点上给予转换,充分的认识到安全生产的作用和真实的意义,要以身作则、作为基层的工作人员更要以安全为中心、以企业的利益和发展为重,必须要全体人员在思想上牢牢的梳理起安全第一的理念,在基础上做到安全生产。
4.2安全管理上要以人为本
任何企业在管理上都要以人为本,事实上并不是空话的,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服务行业,都应该已此为基础,这是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的保障,而一些西方的发达国家早就以此列为管理学的基本定理了。那么在现实的电力行业的管理中,就更应该以此为管理理念,要不断的推进现代化的企业进程,还要在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中充分的体现出来,具体的实现方式是首先单位的领导要严格的遵守各项的规章制度,并且还要定期的进行了解一线工作的状态,及时的了解员工的精神和思想状态,要及时的处理好员工反馈饿信息,和生产环节中的各项建设意见,还要解决和帮助员工生活中的困难,要关心员工生活中的难题,这样是可以避免员工在工作中由于家庭的任何原因导致在施工现场操作上出现的疏忽,一线员工所承受的责任也是非常巨大的,任何的施工环节都不能出现任何疏漏,提醒员工必须注意和警惕任何可能出现事故的环节,然后还要给员工定期的及西宁树立健康的疏导,这样就可以减轻员工的心理负担和工作压力,进而来改善工作的环境,来最终营造一个人性化、健康、安全化的工作氛围。在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4.3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和强化主体责任落实
首先应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要主动把握电力安全生产的规律和特点,积极探寻安全监管的新方法、新途径,强化安全投入,强化安全设备设施和安全保障措施,切实把安全监管工作落实到各项工作中,融入到电力规划、设计、建设和发、变、输、供等各个环节之中。最后电力企业要健全并落实安全责任制,加强安全检查和事故隐患排查工作。依法履行职责,加强服务工作,着力解决安全生产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好并网发电机组安全性评价、电力可靠性管理、电力安全文化建设等各项基础工作,把安全生产指标的完成情况纳入干部的考核内容,不断完善电网安全措施,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4.4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和加强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
应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安全生产年”一系列工作安排和部署,继续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将其作为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重要手段。探索合理可行的工作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确保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发挥隐患排查治理在遏制事故方面防患未然、防微杜渐的作用。另外一方面还要开展安全性的评价工作,也就是说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是促进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和与国际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能够接轨的重要表现之一,原来的安全管理的手段都是建立在遇见事故的水平和超前能够i预料的能力上进行的,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差强人意的,但是安全性评价的工作是应用现代化企业管路的手段来贯彻的,这样是能够全面和全方位的促进员工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全封闭的一种管理方式,它综合运用系统工程这一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日常生产工作的安全性进行度量和预测,在最终的预测上是可以提前的确认事故发生的严重程度和后果,之后再根据相关的后果和事故程度在进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最终能够有效的达到预防和控制隐患的目的,因此,开展安全评价分析的工作是可以帮助现有的安全生产问题进行诊断和预防,醉倒心中有数,提高整体的安全生产的系数是很重要的。
4.5开展多层次、全面化安全培训工作
要在员工上岗之前,作为企业方面必须要给予员工进行各个方面的培训工作,要改善培训内容,要建立员工简单易懂的培训模式,要尽快的探寻一条可行性操作强的方式,另外,当企业建立好培训的方式情况下,除了培训一些传统的安全知识外,还要不断的插入一些贴合实际的内容,例如可以通过以往的安全事故作出分析,并作出相关的遵守的制定制度等,而且还要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在培训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部门、不同的职责和不同的工种,分别提供切合实际的培训方案。
4.6强化电力安全基础和现场安全管理
一方面是各有关电力企业要以贯彻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企业安全管理基础工作,进一步细化安全生产管理环节,用规程规范行为,用制度约束人;自觉加大安全投入,努力弥补安全欠账,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加强设备维护管理,确保设备安全运行,积极消除事故隐患;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加大演练力度,通过演练检验其实用性和适用性,落实应急人员和物资储备。另一方面要要继续强化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对在检查中发现存在不安全的因素,要加紧治理,进一步提高电力系统现场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单位要对施工安全工作全面负责,正确处理安全与进度、安全与质量、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各电力企业要建立健全施工安全管理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安全费用提取的规定,确保安全费用投入和使用到位。施工单位要加强对劳务分包队伍的资质审查和队伍管理,严禁非法转包和以包代管。
4.7是强化电力应急管理
进一步加强对应急工作的领导,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工作。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电力突发事件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电力应急管理工作。电力企业要加大电力应急投入,完善电力应急指挥体系、电力信息平台、电力应急通讯保障等应急基础设施,确保电力安全突发事件发生信息传输畅通,应急指挥、应急处置快速有效。继续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加强应急培训和宣传,组织开展各层面的应急演练,加强电力专业应急与社会应急之间的协调联动。
4.8强化部门监管职责
应该尽快将电力行业的监管纳入安全监管部门监管体系。同时,进一步理清政府监管部门对电力行业的监管职责,克服电力行业的安全监管政出多头的不良现象,为安全监管部门对电力行业的有效、有序监管打下坚实基础。
4.9要强化安全“三同时”制度落实
全市电力行业应不断强化和落实安全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对新、改、扩建项目拒不执行安全生产“三同时”的,坚决责令停止建设。开展电力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评估和专家审查工作,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进行严格审查,形成总体意见和修改建议。实施挂牌督办,加强对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三同时”的监督管理。
4.10坚持理论、制度、机制、科技创新,是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
安全生产管理也要根据形势的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要求,首先要坚持理论创新,树立与市场化运作相适应的现代管理理念。其次要坚持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指能使创新者获得最大利益的变革,是在组织形式、经营管理方面的一种新发明的结果。再次要坚持机制创新,关键是继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要开展多层次的员工职业道德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管理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以适应电力体制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最后要坚持科技创新,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要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安全管理上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网络的优势,利用先进的微机监控系统与网络结构可极大降低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4.11电力企业系统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根据国家、电力行业和电力企业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重视和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理念已经从吃饱转到吃好上,食品安全意识逐渐提高。农业部新闻办公室日前了2007年第四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全国37座城市蔬菜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为4.7%;36座城市猪肝和猪尿样品中瘦肉精污染监测合格率为1.6%;22座城市水产品中氯霉素污染监测合格率为0.2%;22座城市水产品中孔雀石绿污染监测合格率为4.3%。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多次安全调查显示,食品安全一直高居榜首,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民生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经济学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王志刚,2003),80年代的研究主要在管理模式上,强调经济效益及成本分析是提高食品安全及质量需求的主要方法。1986年Katherine Clancy在相关著作中主要关注消费者对公共政策的反应。1987年美国康耐提卡大学成立了一个地区研究项目,有组织地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消费者个人特征影响其接纳信息和应用风险信息的能力。Caswell从1988年开始在康耐提卡大学从经济学角度就食品质量安全以及营养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先驱性研究。1989年Tanya Roberts和Van Ravensway观察到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流程原因,认识到政府规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影响。1998年Riston和Li Weimai从保持可接受程度的食品安全的金融含义的角度出发,提出安全和成本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认为人们期望食品安全的程度应该有一个安全的最优水平,但由于风险知识不对称、食品安全是公共品、食品安全的社会成本以及客观科学根据和消费者观念的不一致等原因,几乎很少市场经济的方法可以提供这种最优水平。
美国学者Jone Antle在1995年运用经济学分析工具和框架对食品安全和食品安全规制进行了深入研究;1998年对食品生产部门进行高效率食品安全规制分析;1998年分析了政府和厂商采用HACCP规制措施对于提高肉类产业质量成本的影响,分析了食品产业的产业组织和生产结构对于食品安全的影响;1999年对食品安全规制在工厂层面上的成本和收益进行了深入分析;2000年对政府在肉类产业实施食品安全规制的成本进行了研究;2001年对食品安全进行了全面的经济学分析。
目前,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已经深入各个领域,包括具体行业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的厂商行为、消费者行为、政府行为和独立机构行为以及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食品安全标准和认证的关系等。
2、我国研究现状
在我国,2004年由周应恒和霍丽最早使用“食品安全经济学”的概念。目前我国经济学界对食品安全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李怀(2005)、程言清和黄祖辉(2003)、刘小和(2003)、乔光华和辛盛鹏(2002)分别研究了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招回制度、食品安全标准、HACCP体系等,并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提出了相关建议。张云华、孔祥智和罗丹(2004)应用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从交易成本、风险和不确定性及消费者需求与企业质量声誉的角度,建立了一个简化的两阶段食品质量安全契约模型,为安全食品供给的食品产业纵向契约协作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郑风田(2003)认为我国应该由粮食安全战略向食品安全战略转向。李标(2004)从“反公地悲剧”出发主张减少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赵农和刘小鲁(2005)从政府进入管制方面实证研究了市场进入管制对于厂商最优质量水平和市场质量水平的影响。岳中刚(2005)从消费者、厂商、政府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原因入手分析了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安排的变化。程启智和李光德(2004)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研究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历史变迁问题。贾利(2002)从我国食品安全形式逐渐恶化出发认为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在于市场使用和政府失灵同时存在。林镝等(2003)提出了加强食品产业链的安全管理的思想。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学者主要从对发达国家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厂商行为的研究及政府规制与监管三方面来研究食品安全问题。但是从这些研究中我们依然无法对食品安全问题提出较为系统的理解及解决框架。本文希望能从食品供应链的源头――农产品市场的秩序建设角度出发对食品安全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农产品市场秩序的经济学分析
社会秩序是“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的行动结构”,即参与其间的个人遵循一般性规则并进行个人调试而展现出来的作为一种结果的状态。因此,市场秩序作为社会秩序的一种,可定义为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市场秩序的构成要素按照特定繁荣市场交易规则安排行为所形成的一种秩序状态。在有秩序的市场经济活动中,个人对他人的行为就具有稳定的预见性,秩序鼓励着信赖和信任并减少合作成本。秩序是市场高速运转的前提,完善的市场秩序能够防止不利于改进社会或个人健康、安全的行为出现。
农产品市场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经济学研究都将农产品市场作为最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但是农产品的质量信息在买者和卖者之间是不对称的,农产品质量也不尽相同,所以农产品市场也并不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完善的农产品市场秩序能够调整由于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市场失灵,保护农产品市场的公平交易,实现农产品市场给全社会带来的最大化福利,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
1、食品安全的外部性分析
外部性是指从事一项经济活动的私人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成本(社会收益)不一致的现象。依据成本和收益不能内生化的方向不同,外部性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消极的负外部性,另一种是积极的正外部性。食品安全问题上存在的外部性问题也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两个方面:市场上生产安全食品的厂家对生产劣质食品的厂家产生的正外部性;生产劣质食品的厂家对生产安全食品的厂家产生的负外部性。
(1)正外部性的具体表现。安全食品的厂家生产了安全的合乎市场标准的高质量的食品,给消费者带来安全食品的同时也带来了食品消费的满足感和安全感,这种行为提高了整个市场的社会效应,就此产生了正外部性。与此同时,安全食品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正面印象,当消费者不能准确地分辨优质产品和伪劣产品时,就可能凭借安全食品厂商留给他们的印象去购买食品,其实买到的是劣质食品。结果生产安全食品的厂家对生产劣质食品的厂家也产生了正外部性,无形中助长了劣质食品在市场的流通,同时因为劣质食品的成本较安全食品要低,在价格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占据了安全食品的一定市场份额,从而使生产安全食品厂家的利益受到损害。
(2)负外部性的具体表现。消费者购买到的劣质食品不只损害其身体,在其心理上也造成了购买阴影,而且同样的感觉在消费者间的传递容易产生一种避免购买此类商品的症候群现象,同时对市场上所有此类商品产生怀疑,使生产安全食品的厂家的利益受到损害。
由以上分析可见,由于市场中出现的外部性现象,使得生产安全食品的厂商的利益受到损害,市场份额和收益都下降;而那些生产劣质食品的厂商也因为外部性现象的存在获得了上升的市场份额,市场趋向有利于后者。这必然形成市场导向,引导市场的资源配置向劣质食品转移,安全食品在竞争中逐渐减少,于是出现劣质食品充斥市场、排斥安全食品的困境,导致市场失灵,最终破坏市场秩序。
2、食品安全的信息不对称分析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充分则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掌握信息贫乏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从传统的农产品市场到现代金融市场等各个领域都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只要有市场交易,就有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食品交易市场,正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才会导致不安全食品问题的出现。
(1)信息充分的市场。假如食品交易市场是个信息充分的市场,那么食品的安全品质就很容易被获得,就像简单问题的表象一样容易被人们所识别。消费者对于安全食品的消费就将符合主流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理论,他们既按照偏好在收入及价格约束下购买所需数量的安全食品,同时厂商也将根据时常需求和成本分析向市场提供安全的食品。
(2)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在实际生活中,食品市场是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消费者对于某些不安全的食品,无论是在购买前还是在消费食品后都无法及时准确地识别其对健康的影响。生产者跟消费者对于商品信息的掌握量是不同的,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的信息,从而使消费者在自我保护方面处于弱势,而一些生产者就可以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实施机会主义,欺骗消费者,从而导致市场失灵,使不安全食品充斥市场。
(3)信息不确定的市场。某种程度上,食品市场不仅是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同时也是信息不确定的市场,有些在市场上流通的食品,生产者并没有比消费者掌握更多的食品安全信息。如因为农药残留导致的不安全食品,生产者也不一定知道在其商品中残留农药的多少及其是否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又如“苏丹红事件”中,初期生产商也并不比消费者知道的多。因此,尽管生产商在生产流通流域比消费者掌握的信息多,但是对于食品的安全信息他们有时同样面临着不完全确定的问题。即使生产商完全掌握了这些安全信息,也不能保证该信息能够完全准确的传递到消费者那里,而且其传递的成本也是高昂的。
三、解决食品安全的对策
要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首先应抓住食品供应链的源头――农产品市场,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秩序来达到解决市场失灵、保证食品安全的目的。
1、维护农产品市场秩序
农产品市场秩序的维护需要依靠农产品市场的内部市场规则,主要依靠农产品市场的相关制度安排,这些制度能界定和保护产权、降低交易费用、保护农产品市场公平的市场交易,建立农产品市场的竞争秩序、建立有序竞争的农产品市场。要做到规范安全的市场秩序,就必须做到优价优质。创立并维护安全农产品的市场声誉,政府有重点的对安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指标进行抽检,通过严格的奖惩措施,加大生产者的违规成本,提高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的信任度。整合现有安全农产品管理部门的各项职能,合理分工,使消费者更容易辨识安全农产品相关信息,同类国家级安全农产品的认证职能应尽早合并,并统一相应安全农产品标识。通过用消费者能简单读懂的信息来提高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对称,建立信息公开的相关制度安排。
2、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食品本身的特性决定了食品在流通消费领域的安全性极易受到影响,因此,只有严格控制流通环节食物的安全性才能确保整个食品链的安全。对于农产品市场的物流体系的建设,要重视以农产品物流为主导的农产品生产性物流,即产前、产中、产后物流,为农产品提供多层次、多功能的社会化、一体化服务,形成较长、较粗的农产品供应链系统。其建设可以从政府及农产品物流企业两个角度出发。从政府角度来讲,要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产品储运工具和设备的开发生产等;大力培育与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物流的标准化建设,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纳入规范化、标准化轨道。从农产品物流企业的角度来讲,要改进和提高农产品物流技术,改进包装技术,加强在路途中的冷冻保鲜技术以及农产品物流增值技术的研究;加强农产品信息化建设,实施供应链管理;优化整合农产品物流系统;进行农产品物流品牌化经营;实行农业产业大生产大流通;加快农产品流通标准化进程;开辟电子商务下的农产品物流新模式;借助第三方物流模式,延伸农业化产业化链条。
3、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化
农产品质量信息分布不对称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原因,因而需要有效地制造和传播有利于消费者分辨的正确的市场信息,只有消除了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生产安全食品的厂家想尽办法使之与其他生产不安全食品的厂家区分开来,消费者依据此种信息来确定其是否愿意购买,从而达到优质优价,使生产不安全食品的厂商与生产安全食品的厂商不能形成博弈,减少逆向选择行为,改变安全食品在市场中不利的局面。在信息不对称的农产品非价格竞争上,市场准入制是政府实施主体的制度设计。对农产品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约束农业生产者的质量行为,并为消费者提供依据。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是一种政府行为,是一项行政许可制度,其通过政府向消费者传达正确的信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主要是严把市场入口的产品质量关,使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产品可以进入市场,不合格的拒之门外。重视农产品的全程监管,加强标准检测认证等支撑体系建设,积极推广农产品认证标签制度,严惩违规行为。
4、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政策监管
市场失灵情况下存在的问题是自由市场机制自身不能完全解决的,所以政府有必要采取行动进行调整,更正自由市场机制下产生的不利影响。不安全食品流入市场的部分原因是由于薄弱的政府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对于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除了依靠规范的市场秩序,更主要要由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进行监管来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
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完善法律法规以及执法体系,加大惩罚力度。在完善法律法规的过程中,要实行责任追踪制度,如果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其产品的过程中对其健康造成损害,要追究生产者和提供者的责任,赔偿消费者的损失。由此来增加生产和销售不安全食品的机会成本,使其从事这种行为的预期收益小于预期成本,从而遏止这种行为的发生,同时也可以提高消费者对市场质量水平的消息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 冯立果:食品安全问题:市场分析与规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2] 王兆峰、张海燕:民族地区农产品市场创新建设与民族贸易发展研究[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3] 刘宁:我国食品安全社会规制的经济学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3).
[4] 周应恒、霍丽:食品安全经济学导入极其研究动态[J].现代经济探讨,2004(8).
[5] 蒲应龚:兼顾食品安全和农民增收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J].中国农学通报,2007(4).
[6] 李苏、韩科峰:农产品市场中的“柠檬”现象[J].市场论坛,2006(2).
二、采取有效形式强化职工防护意识
工会紧紧围绕公司中心工作,以“安全月”活动和“安康杯”竞赛“十个一”活动为载体,以深入基层、面向班组、落实到人、便于操作、强化职工安全意识为出发点,从活动方案的制订到实施全面参与,注重常态管理与专题竞赛相结合,教育培训与组织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工会网站、宣传栏等阵地广泛进行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宣传教育,在形式与内容上力求做到职工喜闻乐见。先后组织了工会干部、劳动保护网络成员、女职工健康知识培训;通过举办安全生产漫画展览,交通安全图片警示展览,安全生产优质服务“百问百查”知识竞赛,“说案例、讲安全”演讲比赛,“安全警句”、安全生产专项合理化建议有奖征集,职工代表现场安全督察,岗位隐患治理,“安全在我心中”文艺节目的创作和演出,安全管理论文研讨,特种作业人员凭证上岗,新进职工安全技能岗前培训,组织生产和管理人员“安规”考试等活动,促进了职工的个体自保意识和群体互保意识的日益增强。
工会结合公司实际,积极配合行政,每年都给“安康杯”竞赛和“安全月活动”注入新的内容。积极组织职工开展“回忆一次危险经历、提一条安全合理化建议、看一场安全生产录像或电影、写一条安全警句、排查一条安全隐患、对同事进行一次安全防范提醒、列举一项身边的习惯性违章现象、学会一项应急救援技能”等系列活动,收效明显。我们还利用公司“交通安全5000天无考核事故”的契机,在全体专、兼职驾驶员中开展“构建和谐,安全永驻心中”交通安全系列活动,强化了大家的安全意识。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了职工参与的积极性,对职工们相互关心、相互教育、相互监护良好习惯的养成和职工自觉为公司安全生产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良性循环氛围的形成,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逐步实现了职工安全生产教育从被动灌输向自我教育的转化,促使“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转化,使“没有消除不了的隐患,没有避免不了的事故”的安全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我公司多样、有效的职工安全教育引起上级工会的高度重视,20*年6月,**市总工会在我公司召开了全市劳动保护暨“安康杯”竞赛现场推进会,我们的经验和做法在全市重点骨干企业中得到全面推广。
三、坚持过程参与劳动防护落到实处
工会积极参与安全生产全过程管理。工会主席和劳动保护专职按期参加安委会、月度安全分析会和不定期地参加各类安全生产检查,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主动与公司行政领导沟通劳动保护工作开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工作提出工会的意见和建议。每年《集体合同》、《女职工专项保护集体合同》签订前,工会都会在广泛征求、收集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与行政方对合同条款进行逐条协商;合同签订后,工会认真履行监督检查职能,并定期向职代会报告执行情况。公司职工对集体合同履行情况比较满意。
工会始终把职工劳动安全、劳动卫生、劳动环境的安全看作是对职工合法权益的最根本的维护。一方面积极组织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和职工代表定期不定期地对生产作业现场的安全、劳动保护用品使用情况进行督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有关部门,并敦促整改;另一方面,积极推广运用“一法三卡”,强化设备检修和工程施工中的劳动保护工作,使职工作业过程的安全情况实现了可控、在控。
每年,工会都要会同行政,针对安全生产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高危岗位或工种,有计划、有重点的开展不同层面的技术培训和技能竞赛,积极引导和组织广大职工学技能、练本领,有效的提高了职工的安全意识和业务技能。在20*年安全生产优质服务“百问百查”知识竞赛中,我公司4名参赛选手获**供电系统“百问百查”知识竞赛笔试和现场竞答两项团体第一。之后,以我公司为主组队,代表**供电公司参加省公司组织的竞赛,又夺得了团体第三的好成绩。
公司行政和工会认真执行《**供电公司工会劳动保护工作实施细则》,相继颁发了《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关于加强劳动保护用品管理的若干规定》、《供电所人员劳动防护用品发放标准》等文件,使劳动保护用品的发放和管理,进一步规范、合理,保障了职工的劳动安全和健康。
近年来,我公司党政高度重视劳动保护工作,工会主动作为,通过为职工办实事,拓展了劳动安全防护工作的外延:1、在公司行政的支持下,建立了职工自愿参加的大病康复互助基金会。运作三年来,累计为患大病职工提供了13万余元补助款;2、成立职工健康服务部,通过提供健康咨询和平价药房服务,使职工从中得到实惠;3、工会每年为职工办理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增强了职工一旦遭遇人身意外伤害时抵御风险的能力;4、组织劳模、先进和生产一线职工外出疗休养,工会把组织职工疗休养同褒奖先进模范结合起来,在疗休养人员的安排上首先考虑每年受公司及以上单位表彰的先进工作(生产)者。并向一线生产骨干和工作多年的老同志倾斜,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5、在组织好职工每年一度的健康体检的同时,对女职工进行妇女疾病普查和专项检查,把女职工的特殊保护落到实处;6、针对职工中“亚健康”较为普遍的现象,开展职工体能测试锻炼达标和各种文化体育活动,为生产部门配置篮球、桌球、乒乓球等锻炼器材,新建了羽毛球馆,为职工健身提供了条件;7、对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药费实行补贴,把企业对职工的关爱延伸到家庭;8、组织特殊季节和重大工程项目施工现场慰问活动,坚持“冬送温暖,夏送清凉”。建立了困难职工档案,热心帮助家庭困难的职工解决实际问题。20*年以来慰问一线职工和为困难职工送温暖335人次,发放慰问金15.62万余元。
近两年来,通过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和劳动保护工作得到了有效推进,职工的劳动保护意识有了明显增强,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得到了切实维护,有力地推动了公司的平安、和谐发展。公司先后获得“国网公司一流县供电企业”、“**省文明单位”、“**省文明行业”、“**省和谐劳动关系模范企业”、省“模范职工之家”、连续五年获得“**省‘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等荣誉称号,为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电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