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科室学习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2 15:04:4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科室学习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科室学习计划

篇(1)

(一)、总目标:通过三年的努力学习,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二)、分目标

2011年研修阶段:

1、加强科学学科知识的学习。

2、能够根据教材内容,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备好一节课。

2011年交流阶段:

1、有一定的课堂教学理答水平。

2、能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上好一节课。

2011-2011年提高阶段:

能掌握一定的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熟练地驾驭课堂教学。

二、学习内容

1、积极参加名师工作室组织的各种活动。

2、阅读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杂志、报刊和书籍等。

3、认真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三、学习形式

听课、评课、上公开课并写好课后反思和年度小结。

四、学习措施

1、利用发送邮件等方式,积极向导师请教实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2、经常和其他学员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

五、学习原则

1、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2、统筹兼顾,科学安排。认真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做到学习与工作有机统一,努力使学习和工作两不误。

篇(2)

一、实习的目的和要求

教育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把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锻炼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从事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 :通过教育实习,在实践中接受职业道德的教育和训练,体验和感受教师职业的光荣感、责任感,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培养和巩固献身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 深入教育教学实际,调查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学习中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缩短与合格中学教师之间的差距;加深理解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综合运用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对基础教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初步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培养初步独立工作的能力,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基本上能按照教育教学的理论,上好计算机科学相关课程,并能指导活动课,学会做班主任工作;了解中学素质教育现状以及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参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

二、实习内容

(一)教学工作

依据相关的课程标准,开展教材研究、备课、编写教案、说课、试讲、上课、评课、课外辅导、批改作业等各个环节的教学工作。注意探索素质教育的规律,积累经验,提高从事教学工作的能力。

(二)班主任工作见习(如果有的话)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组织和管理号班集体,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常规管理工作,开展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活动。

(三)调查研究

在努力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同时,根据教务处拟定的参考题目或自己拟定题目(经指导教师审批同意),结合教育实习的实际,有目的的开展专题调查活动,了解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现状,研究与工作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写出有一定水平的调查研究报告。

三、要求

篇(3)

1.引用化学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材料,创设最佳教学时机

化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化学的发展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正如伟大的教育家、化学家傅鹰所说:“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给人以智慧。”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知识,也有了一些生活常识,从他们熟悉的化学与生活的连接处设计教学,定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持续的注意。

如,STSE是高考必考点,它的考查背景涵盖了新能源、新材料等方方面面,信息量大。教学该内容时恰逢“4.20”雅安大地震,为此我设计了一堂“消毒剂面面观”的复习课。通过查找资料我设置了一系列连贯的问题材料:①消毒剂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从饮用水的消毒到创伤的处理都要用到消毒剂。你认识哪些消毒剂?②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在水消毒处理方面有着广泛应用的消毒剂。与Cl2相比,ClO2不但具有更显著的杀菌能力,而且不会产生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物质。工业上二氧化氯的制备有化学反应法、电解食盐法等。化学方法一般采用氯酸钠与浓盐酸反应。该方法除了得到二氧化氯外,还得到一种黄绿色气体,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评价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③电解法是制备二氧化氯的另一种常见方法。用石墨做电极电解食盐水,在阳极生成二氧化氯。请写出阳极的电极反应式。在阳极还可产生什么物质?试评价该方法的不足之处。以上设计从生活中的化学入手,引起学生注意,通过信息材料的提供,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等知识,从绿色化学角度评价化学工艺,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如此创设了一个课堂的最佳教学时机。

2.巧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创设最佳教学时机

复习课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复习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勤于思考、反思,逐步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从小处着手,从学生的学科错误着手。错误可以来源于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也可来源于作业、考试中的错误。善用错误,让学生从错误中发现问题、纠正问题是复习课创设最佳教学时机的又一策略。正如黑格尔所说:“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由于错误,真理才会被发现。”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高考中的一大热点,又是一大难点。在复习这一部分时,我把最近几次学生综合练习中错得比较多的选项合在一起让学生讨论,总结错误问题所在。并设计了如下问题:请分析下列四个选项,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点。①25℃时,pH=1的硫酸溶液中含有H+的数目约为0.1NA;②80mL10mol/L浓盐酸与足量MnO2反应,转移的电子数小于0.4NA;③常温常压下,2.24L氯气含有的原子数小于0.2NA;④标准状况下,2.24LNO与1.12LO2的混合气体中的分子数约为0.15NA。这四个选项分别代表了一个此类问题的难点,学生通过讨论,能发现此类问题的陷阱所在。正是由于是在学生所犯错误的基础上来纠正错误,学生印象深刻,兴趣高涨。此类设计不失为复习课课堂教学的一个最佳策略。

3.跨模块整合学科知识,创设最佳教学时机

新课程改革以来,化学由原来的三本书变成了八个模块,其中必修模块两个,选修模块六个。在这些模块中知识并不是各不相同的,有的相互之间是有关联的。如电化学知识在必修二里只是初步介绍,到了选修四里有更详细的介绍,在选修一中也有原电池的相关知识。在化学复习课中不能拘泥于某个点的复习,更要连成片来复习,让学生有新鲜感,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正如课程标准指出的: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跨模块的知识整合,可以不用课本的现成标题,正如课标所说:“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如我设计了一堂《负一价与正一价》的复习课,学生倍感新鲜。此复习课不仅横跨了必修一、必修二、选修三,更加深了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了可持续发

展的观念。我首先提出几个问题:①负一价和正一价是哪类元素的特征价态?引导学生从元素周期律角度去思考同主族元素的化合价特点。②负一价和正一价又是哪几种元素的特别价态呢?引导学生注意共性之中的个性,结合必修一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学生能分析出负一价的氢、氧等元素,正一价的氯等元素。③请具体举出实例,从结构角度分析并写出它们的电子式。引导学生关注物质的结构,因为结构决定性质。④举例说明它们的用途。这样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通过学习常见的化学物质,初步认识微观结构,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一设计理念。

二、化学复习课教学设计策略的几点思考

化学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是在上课前构建的本堂课的蓝本,虽然关注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设计,但在课堂的实际操作中难免有设计以外的事情发生。如果教师还是遵循原来的课堂设计,课堂效率反而得不到提高,更会错过最佳的教学时机。

1.课堂教学中应问在当问之时

复习课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灵活的,而不能拘泥于课前的设计或一张讲义。问在当问之时也不失为捕捉课堂最佳教学时机的一种方法。记得有一节课,我在复习铁的化合物时,学生总结获得氢氧化铁的方法,提出了铁盐与氢氧化钠反应、铁盐与氨水反应、氢氧化亚铁的氧化、用铁做阳极电解氯化钠溶液后通空气、饱和氯化铁与沸水反应等,我进一步追问:饱和氯化铁与沸水反应的原理是什么?在工业上有何应用?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拓展,又创造了一个最佳教学时机。

2.课堂教学中应问对当问之人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复习课更要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主体积极参与课堂,效率自然提高了。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如何进一步发挥提问的优势,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还应问对当问之人。学生在做作业或回答问题时所犯的错误,教师要加以了解,对于典型问题应在课堂上问当事人,促进学生纠错。对于同一问题要追问差异化的回答,这样才能创造出最佳教学时机。

篇(4)

“无机及分析化学”对高等学校近化学类专业学生而言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近化学专业如生命科学、材料、环境、农学、医学及药学等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对他们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20世纪初以来,我国高等院校以化学为学科基础课程的学科体系,一直按照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及物理化学这一顺序进行教学,这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过于强调教学内容完整、自成体系,划分过细、缺乏相互沟通,各课程间内容重复度大,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满足现代化学学科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建设对人才的要求,不能满足我国21世纪高校培养的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这4个特点人才要求。因此,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1]各校在实施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课程设置、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摸索、研讨与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改革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发展概况

以化学为基础的课程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国家一些重点院校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合并为无机及分析化学一门课,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逐渐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取得了一定成果,并相继出版了多本教材。如华东理工大学也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在1992年出版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教材。1995年,由华东理工大学组织的“面向21世纪理科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被国家教委高教司批准为首批教学立项课题。由陈荣三教授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一书在1975年南京大学自编讲义的基础上,于197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全国高等学校生物系通用教材正式出版,是我国最早正式出版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最初主要供生物系及农医等院校相近专业使用,它首次将四大滴定融入四大平衡中讲授。在教育部有关部门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数十所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的高校任课教师成立了“全国高校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与教学研讨会”。[2]历次“‘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与教学研讨会”对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建设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实现了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整合、优化和教学体系改革,《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四版)于2002年初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我校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要完整地、系统地完成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的教学共需120个学时(不包括实验教学),而我校自2000年来《无机化学》学时数减为56个学时,《分析化学》仅有40个学时,2007年课时进一步缩减,《无机化学》减为40学时,《分析化学》减为32学时,这使得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少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为适应学分制的要求及基础学科学时不断下调的情况,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也在逐渐减少,学时数的减少不是对该课程的要求降低了,而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1999年以来,我校开展教育改革大讨论,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进行了调整,进一步压缩理论课,增加实验课的学时,并将实验单列为一门课程,建立了相应的考核方式和办法,强调了实验的重要性。同时,由于新专业的增加,使得《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辐射能力增强,建设力度加大,教材也采用了教育部优秀教材,2002年以来,为了提高《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组的整体素质,满足课程建设的需要,加强相关人才的引入力度,逐步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在2003年获得了淮海工学院首批精品课程建设的立项资助,在2004年成为淮海工学院的第五批优秀课程之一,在2005年通过了淮海工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验收与评估。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已建立了科学、系统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体系,获得多项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发表相关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20余篇。

1.潜心研究,突出重点,合理分配学时,注重教学内容的衔接。

无机及分析化学内容广泛,涉及现代物质结构理论基础、化学反应原理、溶液平衡、化学分析、元素化学和仪器分析6大部分。[3]教师必须熟悉教学要求,认真钻研教材,潜心研究教学内容。课堂讲授不能面面俱到,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原无机化学教学中包括四大化学平衡,即酸碱、沉淀、配位及氧化还原平衡,而在分析化学中也涉及相应的四大平衡体系,这样的教学安排,既浪费时间,又让学生感到枯燥。无机及分析化学,将原理和应用知识糅为一体。融会贯通地将原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中内容联系最紧密和重叠最多的“四大平衡和四大滴定分析方法”两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浓缩精简后的课程安排,体现少而精的原则,严格把握必须掌握的基础概念,同时,引入了无机与分析化学学科近年来所取得的最新成果,注意了知识面的补充和延伸,满足现代无机及分析化学对各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2.精选内容,把握关键,因势利导进行教学。

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深入浅出,突出中心,针对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层次,改进教学方法。如在讲授的定量化学分析时,在四大滴定内容上先从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入手,使学生牢牢掌握基础知识,紧紧抓住基本计算原则――量相等原则,重点讲解各类计算的解题思路、关键问题。既树立了“量”的概念,又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四大滴定分析法以酸碱滴定法为基础,重点讲解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滴定曲线的绘制、指示剂的选择原则、滴定终点的判断及酸碱滴定法的应用,较好地掌握滴定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应用。其它三种滴定分析法可采取对比的方法,找出各方法的异同点,重点讲解其它滴定法的难点,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国的教育现状是教材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教材上只能反映一些相对固定的内容,难以展示这门学科的新貌。因此,教学中要经常性地吸收现代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接触科学前沿,开扩视野,激发学习热情。例如在分光光度法教学中,结合该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将新方法、新成果融入教学相关部分,除去陈旧的知识,激发获取新知识、新成果的热情,既传输了获取知识的能力,又为日后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的“授业传道”定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创新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第一,引入自学模式。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创造的源泉。实际上,在学生中有一种希望能发挥其学习主动性的潜在强烈愿望,自学模式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在全面授课前给出自学提纲,并注意自学的效果,将提纲中的相关部分以提问的方式予以检查,了解学生完成的情况,指出要掌握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向主动学习方式逐步过渡。

第二,精选课堂讨论题目。课堂讨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正确理解消化所学内容。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后教师总结,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消除认识理解上的误区。

第三,引入对比教学方法。使学生前后知识连贯,融会贯通,注重每章后的小结,难点重点突出;注意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既增强了系统性,又拓宽了知识面,进一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第四,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了在有限的教学学时中,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益,我们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中配以大量图片,一些较难的公式推导通过课件可以一目了然,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

第五,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生长点”。由于《无机及分析化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因此,通过知识“生长点”的构建,使学生将来能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能较好地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知识的拓展。比如:强化基础知识的讲解,力求概念准确、结论明确;在每章结束后,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提出一些综合性的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分析、理解,既避免了死记硬背概念,又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正在处于快速发展的“热点”领域,适当补充一些发展动向和趋势,对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引导。

5.开展预科教学。

由于全国各地的高中的教学改革实践,在我校大一新生中,每年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选修化学,因此,为我们无机及分析化学正常教学的开展带来很大困难,为解决这一难题,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我们开展了56学时的预科教学,大部分学时用于补习高中化学知识少部分学时用于学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通过几年时间的努力,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8-0191-02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如化工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等工科相关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对学生科学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对大学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一直按照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及物理化学这一顺序进行教学,这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过于强调教学内容完整性,且自成体系,但使得各课程间内容重复度大,不利于目前学生的学习。因此,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建立新课程体系势在必行。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将原来的无机化学(或普通化学)和分析化学进行改革整合而来,目前已有多种版本教材可供选择。各校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改革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结合多年理论课教学经历,谈谈这方面体会。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概况

目前存在的问题有:(1)课时与教学内容的矛盾;(2)教材编写纯理论化;(3)大班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性;(4)生源高中化学基础参差不齐。

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整合的课程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在国家一些重点院校中进行,经过近30年的探索和实践已逐渐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取得了一定成果,相继出版了多本教材。如197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陈荣三教授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一书是我国最早正式出版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是在1975年南京大学自编讲义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它首次将四大滴定融入四大平衡中讲授。再如华东理工大学1992年出版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随后,在1995年,由华东理工大学组织的“面向21世纪理科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被国家教委高教司批准为首批教学立项课题。在教育部有关部门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数十所高校教师成立了“全国高校‘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与教学研讨会”,历次研讨会对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建设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实现了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整合、优化和教学体系改革,《无机及分析化学》 (第四版)于2002年初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针对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现状,我校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进行了调整,并将实验单列为一门课程,建立了相应的考核方式和办法。同时,随着全校新专业的增加,开设《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专业增多,课程建设力度加大,为了提高《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组的整体素质,满足课程建设的需要,加强相关人才的引入力度,逐步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在2005年获得了学院首批精品课程建设的立项资助,在2008年成为兰州理工大学的校级重点课程,建立了精品课程网站。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已建立了科学、系统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体系,并于2008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大力协助下,与五校合作正式出版了《无机及分析化学》。

二、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

(一)潜心研究,整合内容,构建教学新体系

原无机化学教学中包括四大化学平衡,即酸碱、沉淀、配位及氧化还原平衡,而在分析化学中也涉及相应的四大平衡体系,这样的教学安排,既浪费时间,又让学生感到枯燥。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将原理和应用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原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中内容联系最紧密和重叠最多的“四大平衡和四大滴定分析方法”两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浓缩精简后的课程安排,体现少而精的原则,使得必须掌握的理论重点突出。

由于无机及分析化学内容广泛,涉及现代物质结构理论基础、化学反应原理、溶液平衡、化学分析、元素化学和仪器分析6大部分,这教师必须熟悉教学要求,认真钻研教材,潜心研究教学内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同时,课程内容还引入了无机与分析化学学科近年来所取得的最新成果,注意了知识面的补充和延伸,以满足现代无机及分析化学对各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二)多平台教学层次满足不同专业要求

对于不同专业,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安排要有所区别,为了保证基本的教学要求和整体教学水平,不同专业开设无机及分析课程要统一界定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约占整体的75%)。以多平台教学层次编写教学大纲,提出各专业教学内容的基本点与侧重点,以及相应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环节的要求。

(三)结合实际,改革教学方法

根据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抓好课堂教学,确保教学质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课件中配以大量图片,一些较难的公式推导通过课件可以一目了然,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部分适合自学的教学内容学习中引入自学模式,课前给出自学提纲,并将提纲中的相关部分以提问的方式予以检查,了解学生完成的情况,通过辅导答疑方式,及时了解自学的效果,使学生由被动向主动学习方式逐步过渡。为进一步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课开展“部分双语教学”,对章节标题及专业术语标注英文并配以中英文讲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的新教材中编写了部分前沿知识内容,例如稀土元素化学简论、生物无机化学简论、无机高分子物质简论和化学分离方法,这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该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将新方法、新成果融入教学相关部分,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新成果的热情,也有助于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的“授业传道”定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经过近7年的理论课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已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课教学体系,实践证明该体系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今后,还需进一步使之完善,使课程教学质量有更大提高。

参考文献

[1]芮光伟,蒋珍菊,岳松.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3).

[2]薛德平.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四版)教材的编写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3]李英杰,张文治,陈国梁,等.浅谈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改革与建设[J].高师理科学刊,2002,22,(4).

[4]李艳辉,许兴友,马卫兴,等.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8,(35).

[5]王运,董元彦,张方钰,等.面向新世纪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5,(4).

篇(6)

关键词:

实验细化;实验迁移;仪器选择;化学生活化

大容量、快节奏、高密度的课堂教学,表面上似乎提高了课堂效率,而实际上,会使一些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跟不上,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结果是欲速则不达。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化学以实验为基础,在实验中让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通过自主、合作等形式在课堂上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习兴趣,获得学习的快乐、倾听的快乐。

一、实验细化,培养学生思考兴趣

九年级人教版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进行授课,让大胆、自愿的学生到讲台上给学生做演示实验。此时先让学生观察课本的实验图,说出自己看到的内容。比如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答:水槽、集气瓶、吸管、玻璃片、学生在吹气等,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展示一个空的水杯:问:里面有多少空气?答:满的。又展示一个装有半杯水的水杯:问:里面有多少空气?答:水上面那部分的体积就是空气的体积。最后展示一个装满水的水杯:问:现在水杯中还有多少空气?答:几乎没有空气了,里面充满了水。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自己思考总结用什么方法可以赶走水杯或者容器中的空气,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而不是死记硬背,这对后来用红磷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有一定的铺垫作用。让学生再看第二和第三幅图:问:收集满气体的集气瓶在水中盖上玻璃片还是取出水面后再盖上玻璃片?答:水中。问:为什么?答:防止空气进入。问:生活中我们水杯装满水后不盖瓶盖,倒放水会怎样?答:水会洒出。问:收集满气体的集气瓶为什么正放在桌面?答:防止气体逸出。……这一层层的推想使学生逐渐思考收集气体的方法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这个时候再追问如何收集早晨操场的空气,学生会很快给出正确答案。这样的引导花费时间虽然长,却给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课题中收集氧气的方法作了铺垫,达到了学习的高效。这种课堂的效果不会在本节课立刻显现,它是一个过程,用前面的铺垫化简了后面的难点,使学生在练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探究兴趣

净化水的实验重点强调过滤操作,但在做题时会涉及净化效果的高低,在上课时不能简单地只强调过滤,还要涉及一些潜在的思考。首先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其次展示实验现象:小组一:水变得清澈。小组二:水变得清澈,但是有颜色。小组三:水变得清澈,但是有异味。小组四:水变得清澈,但是既有颜色,又有异味。问:观察过滤后的水和滤纸上的残留物,思考过滤操作除去水中的哪些杂质?答:除去了不溶性杂质,色素和异味还在水中。点评:正确,那如何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呢?答:在水中加入活性炭,然后再过滤。点评:回答得很好,可是过滤的时间较长,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生:思考并回答,如果能将活性炭固定住就好了,再让水经过活性炭。点评:回答得很完美,你们如果能动手做出这样一个装置就更加完美了,你们可以课后思考着做一个。展示一支事先已经装好活性炭的注射器,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实验,这样能激发学生改进实验的兴趣。

三、巧选实验器材和药品

现在有一种化学叫绿色化学,也有一种实验叫微型实验,注意节约,减小环境的污染,但是课本中的化学实验最好不要用替代仪器和微型实验。课堂实验最好使用规范、常用的仪器,使学生思维规范化,取代仪器最好在兴趣实验或“变废为宝”中出现,增强学生的思维转换意识。微型实验虽然能减少污染、节约药品,但课本实验的目的是学生能观察得更仔细,用规范的实验操作现象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保持实验的可观性。药品的添加也要重点强调,否则学生只会简简单单地把药品混合。如,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时,学生可能只观察到药品的混合,没有想到药品的添加有先后顺序,引导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可以引用生活中的常识,如,在小河中扔一块小石头,这时有什么现象?学生思考后会回答水会溅出,再问当固体和液体混合时先后顺序是什么?学生很自然地回答:先放固体,后放液体。组装仪器也是一样的道理,用引导生活中建筑楼房和生活中的习惯性,引导学生掌握组装仪器的先后顺序,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生活化,更感受到学习化学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总之,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化学以实验为基础,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严格要求实验操作,讲解实验要领,使相关实验生活化,训练学生培养化学思维,以最短的时间高效完成学习任务,不知不觉中轻松提高自身能力,达到课堂效率的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感觉不到恐惧,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性和耐心。智慧的启迪、情感的激发、知识的生成、技能的形成、方法的获得,都需要这种过程的浸润,课堂是生态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自己能发言的课堂,让课堂在化学实验中变身为师生争辩的课堂、有学习兴趣的课堂、轻松愉悦学习的生态高效课堂。

作者:杨木青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外国语学校

篇(7)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4-7750-03

计算机图形学主要研究用计算机进行图形生成、处理、输出与显示的基本原理和算法的学科;是计算机应用中的重要分支之一。此教学系统设计使学习者掌握了解计算机图形学中图形的基本算法及其实现,提高学习者算法设计能力和编程实践能力。

1 系统设计

由于图形学算法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难于理解并且枯燥,学习者难于从通过执行的静态代码来想象图形数据结构的动态变化,从而丧失了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让学习者对图形学算法原理有清晰的认识和直观的印象,提高学习兴趣,目前出现了一大批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图形学教学辅助软件,但这些软件普遍都存在以下这些问题:1)教学软件只是课本的电子版本,课本上的文字和图片被一层不变的搬到教学软件上,基本算法的讲解部分,也只是把算法原理和算法实现以字符的形式表现出来。2)算法采用FLASH动画演示,但只是按预先设定好的某种情况来描述算法,学习者不能输入不同条件来改变输出结果,也无法控制动画演示的速度,缺乏交互性和智能型,无法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3)采用可视化编辑工具C++或JAVA实现部分算法的动态演示,存在一定的交互性,满足自主探究学习,但这些软件没有涵盖所有基本算法的动态演示过程,缺乏在线协作学习等功能。

针对以上一些不足,本系统建立虚拟栅格和以可见点模拟人眼不可见的像素点,利用可视化技术以动画形式模拟该课程基本算法的实现过程、难理解的知识点和抽象概念,注重运用交互控制技术,学习者可以针对不同的算法进行参数修改和演示速度的调整,开发了题目实时更新的课后练习系统,还利用SOCKET技术开发了群聊工具,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该系统建立了授课、测试以及师生互动等体系,为教学建立一个完善的有好的教学平台。

1)技术路线

可视化编程工具C++ Buidler6.0将课程涉及到一些算法可视化实现,包括直线、曲线生成、圆、椭圆生成、直线段裁剪、多边形填充、分形模拟的动态演示。满足个性化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演示和模拟,对一些抽象概念、理论等实现模拟对计算机图形点、线、面的生成的原理介绍,多种直线、椭圆、圆、曲线、曲面的生成算法介绍以及生动的算法演示,以帮助学生在课后复习巩固课堂学习重点、理解图形在计算机中的生成原理、掌握计算机中的图形生成的算法。可视化教学软件可以展示出算法执行的过程,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算法内容,掌握其实质。模拟人眼看不见的屏幕像素,并且以动画的形式完成个性算法动画演示过程。

GDI图形处理技术,采用C++面向对象语言来完成课件的制作,达到优秀的运行效率。在系统中,制作了图象放大演示可以让学习者了解到在计算机中图形的真实一面;学生可以在二维图形的几何变换中自己画图,自由变换,使学生从最基本的图形变换了解计算机中的动画原理;在三维立方体的空间运动演示中和贝塞尔曲面的透视演示,学生可以感受到三维的震撼效果并且理解在计算机中3D建模的原理。

2)设计理论依据

计算机程序、数据结构向学习者传受时存在着说明表现、演示过程等方面的不足,设计此系统将程序执行过程以及数据演变过程形象地在计算机屏幕上以动态图形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当运行一个可视化的算法程序时,数据结构和程序功能就可以将程序中不易理解的算法特征用图形方式动态地显示在屏幕上,因此加深了用户对程序行为的理解和认识,也准确地让学习者了解和分析程序执行过程所反映的逻辑含义和功能。

算法可视化教学能展现运动过程,能弥补课本中只能以插图和文字说明的局限性,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算法过程可视化强调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型,它必须满足两个要求:①提供真实性任务,这样能充分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②目标具有复杂性,能引起学生进行深层次考虑,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比如在实现图形学课程中圆的扫描转换算法时,在标记出生成哪些像素的同时,给出相应程序的执行过程中变量的实时变化,它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充分认识并体会扫描转换过程的每一状态及变化。这类可视化目标的设计也强调交互式控制,用户可以悬着不同算法,对半径进行修改,调整演示速度等,这样教学者便可以依据讲解内容和学生的反应来随时调整教学过程。

该程序具有动态交互的优势,通过改变参数,学习者很容易能发现图形随参数的变化而改变的规律,从而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交互性。除此之外,界面友好、显示清晰、逻辑性强、使用方便、科学性强都是它的优秀之处。

3)完善的辅助教学平台

利用SOCKET技术开发了群聊工具,建立起完成的授课、测试以及实验教学、信息、师生互动等体系,为计算机图形学教学实验建立以个完善的教学辅助平台。整合留言系统、电子白板等多种交互系统,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方便、适合的交流工具,达到教室、实验室在网络上的延伸,突破了空间的概念,并且把教师和学生紧密联结在一起。

本系统中包含一些使用计算机图形学知识完成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穿插在知识体系中使学生感受到学好这门课的重要性。同时提供丰富的课后习题供学生训练。如果觉得做的题目都是以前做过的,还可以通过SOCKET技术完成的在线讨论区以及留言板功能老师提出更新的题库的请求。若是碰到难题还可登录该讨论区,与同学、与老师一起讨论。在这里老师和学生无身份区别,完全可以自由讨论。而老师可以在合适的时候为原先的题库添加一些新的题目供学生训练。

计算机图形学是研究计算机生成、处理、显示和输出图形的学科。而图形学的教学关键是如何将图形的生成以更加生动和直观的方法展示给学习者,使学习者更能深入的理解计算机图形学的理论和算法原理。

2 结论与展望

计算机图形学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学习计算机图形学课程之后,有利于读者向科学计算、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仿真、信息数据的可视化、虚拟显示、动画与游戏、数字娱乐、数字设计等计算机应用行业方向发展。人们会对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编程实现、等问题认识不足而产生局限性,向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者普及计算机图形学的教学,可以为解决计算机基础教育不能直接解决用户面临的实际应用问题的尴尬、弥补现教学中计算机仿真等环节的缺失、使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从“经验教学培养模式”到“科学理念式教学培养模式”转变,以及计算机类教学中起来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Peter Shirley.计算机图形学[M].高春晓,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2] 魏俊鹏,于秋生.C++ Builder 6实用编程100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篇(8)

化学实验课是化学教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形成化学实验基本技能,深入掌握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与能力上发挥着重大作用。化学实验复习课是化学实验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巩固提升的使命。

学校及教师都高度重视化学实验复习课,但传统的化学实验复习课存在许多不足。教师演示、学生分组复习全部学生基础实验:1)复习用时多,工作量大;2)缺乏针对性,学生不能有效地查缺补漏、巩固提升;3)浪费资源,不够环保,存在安全隐患。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立足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超时空性等优点,积极探索实践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复习课整合的“专题网站+仿真化学实验室”模式,着力给予克服,切实提高化学实验复习课的效率与质量。

2 搭建化学实验复习专题网站,拓宽复习时空

复习网站设有复习专题、达标检测、中考题集三个内容模块,用户登录、留言板两个功能模块。

2.1 复习专题

复习专题下设:1)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2)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二);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4)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5)探究燃烧的条件;6)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7)酸、碱的化学性质;8)溶液酸碱性的检验;9)粗盐中难溶杂质的去除;10)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子模块。

每个子模块下设:

1)实验目的。以简明的语言帮助学生学习或再现实验的理论知识、观察及操作部分所应达到的具体要求,减少复习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实验用品。以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给学生展示实验用仪器、药品及其他用品,生动直观地帮助学生为实验做好准备。

3)实战环节,使用二维表格展示。①实验步骤,准确有序地展示出实验操作指令。为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在必要处给出温馨提示,提示内容可链接演示动画、图片等。如在讲解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时,制好氧气后,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顺序不能颠倒。为加深学生印象,用Flash演示先熄灭酒精灯,由于热胀冷缩,水被倒吸入试管中,导致试管破裂这种危险、失败的实验结果。②实验现象和结果。③分析与结论。根据实验的具体情况,从实验点拨、实验拓展、生活中的实验几个方面对实验进行画龙点睛、提升拓展,使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达到能够迁移应用的目标。②③这两部分内容初始设为空白,放置按钮,点击弹出答案窗口,供基础好的学生自我检查、基础差的学生学习。

4)达标检测、中考试题链接按钮。点击跳转到相应的检测与中考题,以使学生通过习题及时得到复习反馈。

5)为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实战环节分别配上视频讲解。每一部分的脚本组织全校化学教师共同编写,安排综合素质高的教师在学生熟悉的学校实验室环境中进行讲解、演示操作并录制,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增加视频讲解的亲和性。

这样每一个复习专题在内容呈现上实现图文并茂、动态静态互映的最佳状态,既能实现对学习者多种感官施加影响以提升复习效果,又能给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复习途径;内容的编排上有学有练,练习有基础有提升,复习导向明确,反馈及时。

2.2 达标检测与中考题集

达标检测内容按复习专题设置,其目的在于检测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达成度,题型有选择、填空与简答,难度在中等以下;中考题集有针对专题的内容也有综合性的,精选一些中考试题,检测学生复习效果,指引复习方向。每一检测页面由表单把学生完成情况提交给服务器,供教师了解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以指导学生复习,同时打开给出答案的检测题页面供学生核对。

达标检测与中考题集单独设置是为了让基础较好的学生能直奔主题,快速地了解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2.3 用户登录

用户登录,能使教师了解学生复习活动的大致情况;留言板用于师生、生生之间解疑答难,交流情感,相互激励。

此网站的目标在于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尽快从认知层面掌握基础实验内容,并为进行仿真与实际实验操作准备原型;帮助基础较好的学生快速重现实验知识与技能,巩固相关化学知识,提升应用实验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网站搭建在学校服务器上,通过学校网站主页链接打开,学生可以在校内外随时访问,开展复习。这样学生可在课余时间自主复习,学生可以在复习课上以此为蓝本进行复习。为加强对学生复习的指导,教师有计划地开放复习内容,每次开放2个专题内容,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够跟上,基础好的学生也能吃饱。

3 走进化学仿真实验室,打开广阔探究空间

篇(9)

二、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定位、设计与建设

1.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定位。

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作为实践类课程,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位于服务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主干课程,促进学生将理论课的知识巩固和应用到会计信息化实验中。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创新,一方面要解决会计信息实验课程不够完善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实际动手、实际操作,促进学生不断体验和感悟的知识建构过程。因此,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应根据会计专业理论课的开设情况进行定位,而不是过分强调计算机技术的讲授,否则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当然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的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这些需要在大学通识课程和前设课程中予以解决,给学生打下较好的计算机基础。

2.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

以会计信息系统核心课程为基础,构建覆盖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会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的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模块,按照操作类、管控类、设计类设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从而形成全方位、多模块的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支撑平台,增加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比重,使学生从事实验课程的学时达到了总课时的30%以上。会计信息化实验课课程体系按照“分流培养、分类成才”教学理念,以“会计信息系统”为核心课程,按照操作类、管控类、设计类设计开发具有操作性、实用性和前沿性的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除会计信息系统作为核心基础课以外,建立操作类课程群、管控类课程群和设计类课程群。操作类课程群包括ERP财务会计实验、企业合并报表实验、审计软件综合实训等;管控类课程群包括企业集团财务管控实训、预算会计软件综合实训、全面预算信息化实训、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实训等;设计类课程群包括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财务软件设计理论与方法、Excel财务软件开发技术和XBRL财务报告语言等。

3.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建设。

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需要根据学生的素质和接受情况,分批逐步建设,而不能一蹴而就,并要根据实际教学效果不断进行探索和调整。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应坚持“系统性、综合性”的特点,建设实验教材、实验案例和实验软件。系统性是指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由企业会计理论知识体系、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综合性是要突破会计知识体系的界限,将企业管理、会计、财务等知识进行整合设计。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1)进行创新型课程的探索,从教学角度以体验式教学提升学生解决实际会计与财务管理问题的能力;(2)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加深和巩固会计理论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3)通过整理和收集最新的案例、经验和知识,形成以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视频、实验指导多媒体软件、其他实验资料等为一体的实验教材建设;(4)通过体验式教学搭建仿真教学平台,通过仿真企业环境、财务管控流程、会计核算流程、软件开发流程,在实战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拓展与创新

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需要通过教学管理与控制,将教学与竞赛相结合,拓展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的第二课堂,创新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管理和控制。

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步骤主要包括实验资料的前期准备、教学软件的调试和准备、实验分组与管理、实验报告与反馈等四个步骤。(1)实验资料的前期准备。实验资料是指以实验教材为基础,由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视频、实验指导多媒体软件、实验案例等相关资料组成。实验资料的准备充分与否,对于学生是否能按照教学目标开展实验至关重要。实验指导书中应尽量减少操作步骤的描述,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教师的引导,自主思考实验步骤、方法和路径,不要简单地按照既定的操作步骤完成实验。(2)教学软件调试与准备。在实验教学之前,实验教师需要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教学软件调试与准备,并最好在教师自己的电脑上也装一套教学软件。对于在教学过程中碰到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备份后还原到自己的电脑上进行调试和检查。(3)实验分组与管理。实验教学最好采取分组的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后首先在自己的小组内讨论解决,然后再与实验教师进行讨论。对于简单、重复的问题可较快解决,较难和复杂的问题与实验教师讨论解决,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实验教师的教学效率。为了避免出现“搭便车”或者拷贝其他学生实验结果的问题,不同的实验要通过小组内轮换角色完成,同时可以通过账套号控制、账套主管控制以及关键界面截图控制等方法进行管理。(4)实验报告与反馈。实验报告是考评学生实验过程和成果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数据和实验报告两部分。实验数据是学生在实验软件中的数据备份。实验报告由实验目的、内容、步骤、结果和总结等构成。对于实验报告中反映的问题,实验教师应及时逐一跟学生进行反馈和沟通,不仅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实验的错误,而且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发现实验设计中的问题。

2.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创新和尝试。

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思考和创新,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可能的原因,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是什么。对于学生提出的新想法和新思路,要和学生一起设计和实践,并可以作为实验思路的补充。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成因,策划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执行。充分体现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干中学”,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

3.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与竞赛相结合。

通过组织并参加不同层次的会计信息化大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2014年由中央财经大学举办首届北京市大学生ERP管理会计应用大赛,北方工业大学会计专业大三学生组成参赛小组,取得总分第四名和三等奖的好成绩。将教学与竞赛相结合,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将竞赛作为会计信息化实验的第二课堂。在模拟中培养学生会计专业素质,在竞争中锻炼学生分析同行对手、应对市场变换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会计理论和会计信息化知识应用于经济管理实践中,真实地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篇(10)

二、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化学教学模式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对策

1.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系统考虑教学活动各要素和各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2.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忽视其他教学资源

从来就没有唯一的教学媒体,我们不能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网络技术,只有网络资源才是唯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此外,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无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所以,教师在提供相关网页资源前,要做好引导学生对那些无关信息的筛选、过滤工作.

3.过分强调硬件建设,忽略软件建设

这些软件不仅包括常规上的教学软件,CAI课件,素材库的建设,整合校本教材的开发,还应该包括教师教育观念和信息技术培训,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只有软硬件双管齐下,才能推进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步伐.

4.过分强调网络信息资源的积极因素,忽视其负面影响

有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把网络课等同于平时的上网,网络上的信息纷繁复杂,不利于此类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应该使学生认识到网络对我们学习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又应该使学生充分认清网络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危害性.同时,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倡导网络道德自律,教育中学生在网上多元化道德体系中遵守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道德规范,自觉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

5.过分强调化学教学模式的形式和表面效果,忽略了教学的根本目的

如果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太刻意、单一,而忽略了教学的根本目的,这样就不能达到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有机结合.因此我们必须有科学的课堂学生评价方案,健全网上学习评价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网络教学应该注意课堂学生评价方案的设计以及实施,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认真学习,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兴趣.

篇(11)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时间来完成。而在“翻转课堂”上,这种形式受到了颠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则是在课堂中经教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1]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两名化学老师为了方便辅导缺课的学生,他们使用软件将课堂教学内容录制成视频并传至网上,学生在课下观看教学视频,课堂上主要用来完成作业并在教师的辅导下讨论、解决学习中的难题。随后这种教学模式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广泛欢迎,许多教师尝试将所讲授的知识录制成微视频,学生在家中或学校观看视频讲解进行自主学习,而在课堂上,教师则有充足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帮助他们解决个性化的学习问题,更好地实现知识内化。

(二)翻转课堂的特点

翻转课堂主要通过翻转教学流程,分解知识内化的难度,增加知识内化的次数,最终促进学习者知识的获得。[2]随着教学过程的颠倒,课堂的各个环节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学习资源的制作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学形式由“课堂讲解+课后内化”转变为“课前学习+课堂内化”。

教学方式在知识讲解、内容展示的基础上,以问题的探究、自主和协作学习为主;评价方式不局限于单一的纸质测验,注重多元化评价。

二、初中化学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实现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将知识传授移至课前进行,知识内化则由课后移至课堂中,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基于这种教学模式,结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进行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师自制视频

实施翻转课堂的第一步即制作教学视频。教学视频包括两种:课程主讲教师自制的教学视频和与课程有关的网络公开资源。本次教学设计采取教师自制教学视频,因为,“教师自行录制教学视频能够完全与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吻合,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讲解”。[3]此教学视频由三个微视频组成。

视频一:空气是什么

教师首先出示一个空杯子,问:杯子内有没有物质?如果有,里面是什么呢(此处暂停五秒钟,由于这节课的内容就是讲述空气,学生应该第一时间就能想到杯子里是空气)?对的,杯子里确实是空气,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与我们生活又息息相关的物质,那么,它是由一种物质还是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空气的成分。

早在二百多年前,法国的一位名叫拉瓦锡的化学家使用定量的方法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研究,他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并且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1/5。后来人们陆续通过实验测定,空气中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所以,空气不仅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还有其他的成分,像空气这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并且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保持着它们各自的性质。而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像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则是纯净物,纯净物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如:氧气可以用O2来表示。混合物和纯净物的主要区别在于组成的物质数量,由两种及以上物质组成是混合物,而由唯一一种物质组成即是纯净物。

分析:在翻转课堂中,知识传授通过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完成,课前传授的效果,直接影响课堂内化的效果。而课前的自主学习环境相对宽松,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在视频开头,以问题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视频学习中,而且为接下来讲述的空气成分埋下伏笔。在这个部分,学生要识记空气的主要成分(氧气和氮气)。此外,通过对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比较,有利于学生识记两种概念,区分两种物质。

视频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接下来这个实验是需要学生在实验室里亲自操作的,大家不仅要学会操作,还需仔细认真地观察实验现象。首先,教师拿一个集气瓶,在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的空间分为5等份(如图1)。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然后,立即深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请学生重点观察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集气瓶内水面的变化情况。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以下四组问题。

(1)红磷燃烧是哪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写出其文字表达式。

(2)集气瓶内的水面为什么会上升?上升的高度是多少?为什么?

(3)将燃着的火柴深入集气瓶内,火焰会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4)由此你得出哪些结论?

图1

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4]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条件限制,如:实验课时不足、实验室开放时间有限等,学生动手参与实验的机会较少。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课前已完成实验相关知识的学习,为课堂上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验学习提供保证。教师开始实验前,明确告知学生本实验需动手操作,以此增强学生的重视程度;相对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时间,增加学生参与实验的时间和教师指导的时间;此外,观察和思考本实验现象,学生可以识记 “空气中含有约21%氧气”。

视频三:空气的重要性

空气中的各种成分都是宝贵的资源,用途非常广泛,是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过去,人们曾把氧气叫做“养气”,这充分说明了氧气的重要性,在通常情况下,人呼吸空气就可以了,但医疗急救时,则需要用纯氧,而且燃料的燃烧也离不开氧气。氮气也具有广泛的用途,它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也常用作保护气。而稀有气体虽然在空气的成分中所占比率很小,但它们却是一类很重要的气体,用途也较广泛,如: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除了以上所说的用途之外,学生可以思考还有没有别的用途,并与同学进行讨论。既然空气中的各成分用途如此的广泛,并且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空气,显而易见洁净的空气对于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都非常重要,我们都向往蓝天白云(如图2),希望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如图3)。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让学生通过各种传媒收集近阶段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日报,之后将收集到的数据制成图,并说说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环境,你能做些什么?

图2

图3

分析:思考空气组成成分的用途并相互交流,加深学生对于其用途的理解,最终学会怎样使用。将洁净的空气与已污染的空气两张照片相对比,加深印象,并且学生通过收集近期的空气质量数据,以事实为依据,便于学生更真实地了解到空气的质量状况。教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空气污染现象出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通过观察,加深印象。而关于对空气污染的思考,有利于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正确的生活观和价值观。

练习题:

(1)默写出空气成分及其各成分所占的比例。

(2)下列物质:①氧气;②人体呼出的气体;③洁净的空气;④二氧化碳;⑤液氮;⑥水泥砂浆。其中,哪些属于混合物?

(3)列举三种存在于空气中的纯净物及其主要用途。

(4)去城市街道和森林茂密的公园或野外,谈谈在这两处呼吸时的感受是否一样?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分析: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上述四道习题,并以PPT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习题1是识记性的知识,是学完本节应该牢记的基础知识;习题2和习题3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区别纯净物和混合物两种不同的物质,学生只有在充分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概念的基础上,才能答对这两道题,但习题3比习题2增加了两种物质的应用性;习题4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由于目前学生处于刚接触化学的状态,所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观察和感受城市街道和公园的不同并分析思考其原因,这样更有利于学生重视环境保护。设计习题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检测对于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同时,教师也能清楚地了解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出现的易错点和难点,最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内化。

(二)课前学习

教师自制的教学视频和幻灯片传至教学平台后,学生可以在教学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到空气里不仅有氧气和氮气,还有一些稀有气体(氦、氖、氩、氙和氡);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比如:空气,而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则是纯净物,比如:氧气等……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如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反复观看教师对该内容的讲解。如果对某个知识理解后有一些想法,可以在教学平台上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比如:看完空气污染的危害,可以跟同学一起讨论空气污染的原因,共同找出净化空气的策略。看完视频后学生可以做教师设计出的练习测验,检测自主学习的效果。另外,对空气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优质资源,拓宽知识面。

分析:翻转课堂将知识传授移至课前进行,其方式是观看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在整个课前学习的过程中,时间、次数和观看的内容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情况决定,简单部分就快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反复观看,需要记笔记时还可以暂停。[5]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较宽,而且学生在理解和接受知识的同时,也会积极地思考教师在视频中提到的问题。此外,学生做的练习题,通过教学平台反馈给教师,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在课堂上促进知识内化。

(三)课堂内化

1.讨论自学中困惑的问题

学生在进行独立探索后,仍有未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这些问题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对于较少进入化学实验室的学生来说,通过观察“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他们会产生许多困惑,比如:为什么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而不是一半或更多?红磷燃烧后为什么要立即深入瓶中?水面为什么会上升约1/5?教师将这些学生分为一组探讨实验问题;教材和视频都举出了空气各成分的用途,而有些学生还想更广泛深入了解其他用途,将这些学生分为一组;最后将对空气污染和环保感兴趣的学生分为一组。合作讨论解决感到困惑和思考的问题,教师则在教室内巡视、指导。

分析:问题是翻转课堂展开课堂知识内化的起点。关于上述学生的困惑和思考,学生之间先行讨论,教师解答疑惑并进行总结,而关于实验的疑问,教师提醒学生进入实验室来验证。根据学生的问题,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个体间的沟通、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经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之后,还未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的影响更深刻,如能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内化的效果将好于直接传授。

2.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只有一项实验,即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通过课前教学视频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了解本次实验的内容和操作步骤,并且对实验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但在开始实验前,教师仍要交代实验注意事项:胶皮管要夹紧;点燃红磷后,酒精灯要立马熄灭;燃烧着的红磷放入集气瓶后,塞子一定要在短时间内塞紧。接着学生以两个人一组的形式进行实验,一人操作一人记录。实验记录包括以下内容: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生成,同时集气瓶内水面逐渐 ,等燃烧停止后,集气瓶内水面 ,瓶内剩余气体约占总体积的 。用燃烧着的火柴深入集气瓶内,火焰 。实验结束后及时反馈,从而使学生了解自己对本次实验探究的掌握情况,及时改错,必要时可以与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单独交流。

分析:化学这门学科不仅需要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动手操作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在学生初步合作讨论后,教师应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学生按照实验设计流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报告。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和效率,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深化了实验原理和操作过程。同时,也节省了实验知识学习和实验准备的时间,让学生更专注于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讨论。教师则可以随堂检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思考,甚至提出更好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际验证。

3.成果交流

完成实验操作之后,选出几个学生代表,跟同学分享做实验的心得与体会:实验的操作步骤,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如:没有将集气瓶的塞子塞紧导致部分氧气泄露),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红磷燃烧过后水面上升约1/5)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如: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是因为氮气不易溶于水)。此外,根据教学视频后教师向学生提出关于环境污染的思考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探究保护环境的方法。之后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最后,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修正错误的观点,赞扬和倡导正确的价值观。

分析:作为一节课的总结,学生是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的。分享实验心得有利于培养学生缜密的科学思维;关于空气污染的思考和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加了解空气中所含的成分,明白空气污染带来的危害,知道空气污染带来的严重后果,促使学生形成和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最后,教师的总结性发言,能够起到很好的帮助和指导作用。这种成果的交流与展示,也是对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体现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四)课后反思

回顾整节翻转课堂,教师在制作视频的时候有没有明确教学内容;提出的问题是不是能够促进学生积极的去思考;在讲解和演示实验时,有没有讲明白;课堂内化时是不是对学生做到了有针对的指导。除此之外,课下找到班里的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在观看视频里教师讲解实验时,是否能听懂;讨论过程中,学生有没有参与进去;最后,提出教师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一次的实践提供参考。

分析: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是否适用于不同的课程知识?是否适合所有的学生?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这些都是需要反思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翻转课堂进行评价,还可以请多个教师参与课程互评,相互之间交流经验,从而提升翻转课堂的应用效果。[6]

翻转课堂虽说有很多的优势,可以作为传统课堂的一种补充,但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因为并非所有的学科和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翻转课堂来进行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因此,实施翻转课堂要视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 陈玉琨.中小学慕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课程・教材・

教法,2014,(10):13.

[2] 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

教育研究,2014,(2):55.

[3]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2,(4):4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

[5] 梅海莲,陈琳,王可.翻转课堂之《我的母亲》教学设计[J].中小学

电教,2013,(5):58.

[6] 徐妲,钟绍春,马相春.基于翻转课堂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及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