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李白诗歌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15-01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贡献首先是把积极的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推向新的高峰,他以天才的艺术创造,在更广大的范围内运用多种手法,扩大了浪漫主义想象,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使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得到发扬光大。
李白诗歌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真正能做到“笼天地于袖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达到出神入化。丰富的想象给艺术构思插上了翅膀。他惊人的想象力和他善于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分不开的。李白诗歌夸张手法的常用方式有这样几种:
一、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
扩大夸张在李白诗歌中最为突出,如《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的首句“白发三千丈”,劈空而来,似大河奔流。从手法上讲,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样,都是以“三”、“九”等表示众多的虚数进行夸张。“白发”长至“三千丈”,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还要多十倍,此句虽悖于事理,却含有至情,是诗人借白发之长来表自己愁思之深,它如雷霆,如潮涌,一下子便抓住读者,引起读者的强烈悬念。这类夸张在李白诗歌里还有很多,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用“雪花大如席”的夸张突出燕地奇寒,风光奇特。“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朝发白帝》),这两句描写轻舟在那万重山急流中飞驰的轻快迅速——轻舟在江上驶,猿猴在岸上啼,只觉得江水两岸的猿声仍在耳中不停地啼着,而船却早已飞快地穿过万重山了。李白用夸张的手法突出轻舟的飞快,从中可以体会到李白获赦后轻松愉快的心情。“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寄王屋山人孟大融》),“天子九九八十一万岁,长倾万岁杯。”(《上云乐》)这些都是扩大夸张的典范。李白诗中缩小夸张虽不及扩大夸张多,但为数也不少。如:“楼船一举风波静,汉江翻为雁鹜池。”(《永王东巡歌》),说浩荡的长江水和汉水,对于永王李粼来说,只等于一个小小的雁鹬池。这是对李粼军威之盛,地盘之广的一种歌颂,抒发了自己希求效力于消灭安史叛军,平定中原的爱国理想,气概豪壮。“谁道此水广,犹如一匹练。”(《江夏寄汉阳辅录事》),浩瀚的汉水犹如一匹白绢,这都是空间方面的极度缩小。其它如:“黄河如丝天际来”(《西岳云台歌》),“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结袜子》)等。夸张手法的作用都是很明显的,它可以使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更加鲜明,可以使社会生活的本质体现得更突出,可以把自然界的景物描绘得更生动、更形象。所以,夸张这种手法在李白这样的浪漫主义作家手里使用得更多。
二、夸张和想象的结合
李白常把奇特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结合起来,写自己强烈的心潮激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至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些寄》),愁心可寄,已是大胆的夸张,寄与明月更是奇特想象,对友人的思念在诗中得到了很好的表达。“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得十分别致而又形象贴切。“南风吹我心,飞堕酒楼前。”(《寄东鲁二稚子》),思念儿女的骨肉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蜀道难》中诗人更是以雄健奔放的笔调、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蜀地山川的雄奇险要。这首诗里充满了大胆的夸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夸张之辞在诗中前后出现了三次,成为贯串全篇的旋律。此外,蜀山之高,可以迫使驾驶着太阳神车的六龙望而却步;这样的高山,就算是极善飞翔的黄鹤也不能越过,猿猴想攀援更是徒唤奈何。这里的山势那样的高峻,以至于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天穹上的星辰,真是令人吓得气都喘不过来……这些突兀雄奇的想象、夸张,使得蜀山之高、蜀道之难被渲染得非常形象、非常突出,诗人的浪漫情感也被表现得非常强烈、非常动人。
三、夸张与比喻连用
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是李白书写炽热感情所常用的艺术手法。有时,他既用夸张,又用比喻。“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两句不但夸张奇特,气势宏伟,而且比喻新奇、恰切,以有形比喻无形,化抽象为具体,变悖理为合理,因而在艺术的真实中产生了强烈的魅力,令人惊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诗描写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银色的瀑布,飞一般往下奔流,一泻直落三千里,令人感觉仿佛是银河从那九重天的顶高处直落而下似的。诗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极写瀑布的高,水流的猛和流泉的白,是写瀑布壮丽景观的名句,充满着浪漫主义色调,充分表现了李白纵横不羁的豪气。另如“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燕山雪花大如席”等,都是夸张中有比喻的名句。
李白诗中的夸张虽然奇特得惊人,却是合乎情理,有现实依据的,既是极度的夸张,有是高度的真实。由于李白充分发挥了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等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从而使他的诗歌气势磅礴,壮丽多姿,如天风海涛,不可羁绊、不可束缚,成为浪漫主义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唐诗宋词》(古代文学研究专题一),程郁缀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11 )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于菲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4 )
[3]《新编中国古代文学史》,刘延乾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4 )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260-02
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不朽的奇葩,而唐代诗人李白则是中国最富盛名的诗人之一。李白素有“诗仙”之名,他的诗歌飘逸潇洒,极具浪漫主义的创作色彩。李白的诗歌是唐代诗歌的典范,在他的诗歌中不仅意象丰富,而且寓意深远。可以说,内敛而平静的意境是李白诗歌创作风格的一项重要特点。在研究李白诗歌意象特征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注重李白诗歌浪漫、激越、奔放的特点,还应该研究李白诗歌意象中的含蓄之美,应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李白诗歌。
从总体上看,李白的创作变化多端,他打破了传统诗歌创作的固有格式,达到了丰富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诗歌创作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对祖国山河和美丽大自然的赞美,其风格兼顾俊逸清新和雄伟壮阔。除此之外,李白的诗歌还常常使用想象、拟人、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搭配李白惯用的意象,往往能够描绘出诗歌里独特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李白的诗歌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远远超过同时代的绝大多数诗人,对后世文学的创作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无论是韩愈、李贺还是苏轼、陆游无一不对李白的诗歌创作交口称赞。
一、诗歌意象及其作用
(一)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描绘的具体形象,是融入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创造意象并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是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方法。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对于意象与意境都是十分重视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象即是意境。当然,我们现在认为,在诗歌当中两者还是有着十分显著的区别的,尤其是在现代诗歌中。现代诗歌的创作通常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出现在诗歌中的形象也就是意象。诗人对于意象的使用往往能够有效地烘托出诗歌的意境,表现出诗人的主观意识与情感。由此可见,对于诗歌而言,意象其实处于诗歌中美学的范畴,诗人通过意象的塑造让读者与自己产生共鸣,甚至通过意象来表达出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而以此来丰富诗歌的内涵。由此可见,我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找到诗歌中所描绘出来的意象,并充分把握其表现出来的特征,才能体会诗人蕴含在其中的独特思想情感,更好地进入诗人所描绘的独特精神世界。
(二)诗歌意象的特征
我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是表现诗歌内涵和表达诗人情感的重要载体,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首先,诗歌意象具有情感性特征。意象本身就具有固定的情感倾向,又兼具了诗人特定的情感。诗歌中的意象往往蕴含着诗人更深层次的情感,他们将自己的情感隐藏在意象之中,既能够符合古典诗歌含蕴的表达方式,又能够利用意象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其次,意象具有含蓄性特征。古诗中的意象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具有含蓄、暗示的特质。中国古代封建时期对于文化的禁忌还是很多的,尤其是涉及到皇家,因此在长久的封建统治时期,诗人约定俗成地使用了一些意象来含蓄的表达某种情感,既能够让人理解,又不容易犯了忌讳而招惹是非。因此,借意象抒情,融情于意象之中,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是历代诗人的一致追求。第三,意象具有丰富性特征。诗人的感受往往会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因此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诗人的笔下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往往也是不尽相同的。
二、李白诗歌意象探析
(一)李白诗歌意象的分类
李白诗歌中意象的分类大多数还是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的意象分类相一致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一是草木类。草木类中的代表意象有梅、兰、竹、菊、青草、杨柳、松柏、梧桐等。草木类的意象主要经常用来表现人物的人品或者性格,例如松柏表示刚正不阿、梅花代表高洁不屈等。李白诗句中有“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里用桃花表现的就是与世无争,其乐融融的境界,桃花是春天的象征,是理想桃源的象征。二是动物类。动物类中代表意象的有大鹏、大雁、蝉、杜鹃等。李白诗歌中典型的意象是大鹏。代表诗句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另外“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诗中的大鹏是作者李白的自我外化,诗人将大鹏视为理想与抱负的寄托,赋予大鹏气贯长虹、直冲霄汉的人格力量,是诗人慕自由、尚洒脱的独特思想意蕴的体现。三是器物类。器物类中代表意象的有酒、酒杯、剑、船、镜子等。酒和剑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比较典型的两个意象,男诗人用的概率更大,而且在描写战争的时候,剑这个意象出现的比较频繁。关于酒的诗句,最出名的诗句之一就是李白的那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虽然诗人在诗句中并没有直接写到酒这个字,但是诗人却用“莫使金樽空对月”描写出了一幅豪迈喝酒的场景,显得十分具有英雄气概。四是气象景物类。气象景物类代表意象的有夕阳、雨雪、流水、白云、蓝天、青山等。这类意象通常都是抒情意味比较明显,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出现的相对较多。如《独坐敬亭山》中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诗句中的“孤云”是失意落魄的自我形象,又如《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其一》中的“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空卷舒”中的“云”是作者李白个性自由的精神写照。
(二)李白诗歌意象的特点
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诗歌意象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个性特征,主要突出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李白诗歌中的意象组合丰富,变化多端。例如在《行路难》中,诗人写到“子青自弃昊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两个非同时、同地发生的事情,诗人把它们并列在一起,成为互相映衬的意象,揭示出正直之士的不幸命运,给人壮阔悲凉的艺术感受。
其次,李白善于利用意象表现其象征性,而这种象征大部分表现了诗人本身的仙风道骨及侠士风采。例如《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众所周知,黄河之水不可能从天上来,但是李白却用这样狂野的意象描绘了黄河的壮阔,让人身临其境。
第三,李白善于利用意象在自己的诗歌中营造一种奇突之美。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是有一定固有模式的,一般诗歌的意象都蕴含了自己固定代表的寓意。但是李白在使用这些意象的时候往往与其他诗人大相径庭,表现出自己的独到之处。例如在《赠汪伦》中,李白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水”这个意象在古代诗歌中大多数表现的是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但是李白偏偏在这首诗歌中用潭水来表现与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不仅让人有新奇之意,而且借助“千尺深”的潭水,让我们也轻而易举地体会到了诗人与汪伦之间情谊的深厚。
(三)李白诗歌中典型意象的分析
李白的诗歌中出现的意象数不胜数,但是仔细分析李白诗歌我们也不难发现,虽然意象的数量很多,但是李白却对一些意象更为偏爱,所表达出的情感与思想也更为深厚,下面我们就着重分析几个李白诗歌中几个比较典型的意象,这也是李白诗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意象。
1.李白诗歌意象之“流水”。水无形无态,水又千姿百态。水最轻柔,软如丝绵;水最刚强,滴水穿石。水最有艺术的可塑性,水是李白诗歌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意象,据相关统计我们可以知道,在李白流传下来的九百多首诗歌中,出现了将近四百次有关流水的意象。其中比较熟悉的诗句有“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流水如有情,幽哀从此分”、“好风吹落日,流水引长吟”等。李白格外钟情于流水这个意象,在诗歌中频繁使用,说明它与李白的思想情感紧密相联。笔者认为,李白诗歌中的流水意象其实是诗人比较隐秘的一种表现生命意识的情感。李白诗歌中的流水意象绝大多数并不是作者单纯的对自然景物进行描写,有的时候流水表达了时间内涵,而这一内涵正是折射出了诗人强烈的生命意识。用流水这一意象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并非是李白独创的,事实上流水这一意象经过中国数代文人的反复锤炼已经沉淀为中华文化中一个十分特殊的文化符号:和而不同,兼容并蓄。
一、小学李白诗歌教学的内容和价值
1.小学李白诗歌教学的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材里,李白诗歌的比重有所不同。比如:人教版课标本中一共选入了五首,它们分别是第一册的《静夜思》、第四册的《望庐山瀑布》、第五册的《望天门山》、第七册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第八册的《独坐敬亭山》。人教版课标本是辽宁一些地方使用的语文教材,如北票等地。而沈阳市以前用的语文课本是北师大版,现在只有六年级在用,它包括的李白诗歌比较少,课内只有两篇,分别是第四册的《早发白帝城》和第十册的《秋浦歌》。而现在沈阳市小学五年级以下的学生都用的是语文S版,它囊括的小学李白诗歌比较多,它们分别是第一册的《静夜思》、第二册的《古朗月行》、第三册的《望庐山瀑布》、第五册的《早发白帝城》和第九册的《望天门山》。还有一些语文版本,但它们的课内选材都离不开上面所提到的诗歌。此外,即使在课内没有选入的,在课外读物中也能见到。
2.小学李白诗歌教学的价值
(1)追求生命的自由。李白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立功和享受;他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2)展现丰富的想象。通过想象,李白为世人展现了无限广阔的幻想世界和壮丽多彩的形象领域。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在创作过程中,他的感情往往如喷涌而出的洪流,其间包裹着强大的力量。放荡不羁的气质、傲世的人格、易于触动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歌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
二、小学李白诗歌的教学现状分析
1.小学李白诗歌教学的现状
小学教师在教小学生学李白诗歌时,比较注重小学生的背诵。这对小学生是有一定好处的。因为小学所选的李白的诗歌都是经典,反复诵读又是孩子的喜好,这样就能很好地利用小学生的记忆力,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但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1)朗读随意化。语言精练、节奏感强、饱含感情,格律诗还讲究平仄对仗,这些都是诗歌所独有的特点。因此,诗歌朗读应该有讲究,不能等同于散文。
(2)诗意理解表面化。诗歌是通过一定的意象和意境,常借用拟人、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表达诗人的意愿和感情,往往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教学李白诗歌更应引导学生感悟意境、意趣,体会真挚情感,把握诗的“意境”所在,从而受到启迪熏陶和感染。
2.小学李白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1)教育理念有待改变。在中国,教育理念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过去中国基础教育应试风气盛行,不仅由于考试制度,它还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因素。从很早时候起,中国人就把读书做官等同起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样读书,功利性强,不能使学生深刻体会知识本身的意义。而李白诗歌气势恢弘、意境深远,光把诗歌简单地背下来,会使李白诗歌的教学失去很多韵味和乐趣,使小学生不能感受到李白诗歌的神韵。
(2)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是一个挑战,因为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选择的课题可能不是教师规定的,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可能是教师始料不及的。对于小学李白诗歌的教学,教师要理解其特点,就要有很深的文学功底,对当时的历史和文学背景应该有深入的了解。
三、小学李白诗歌的教学改革措施
1.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1)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诗歌中的“意”就是指情意,就是诗人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评价,包含着诗人的内心感情;“境”就是境界,是经过诗人提炼、概括而描绘出来的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画卷。在教学小学李白诗歌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境”。
(2)有感情朗读,感受音乐美。诵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诗歌教学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富有音乐美,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铿锵悦耳。李白对选韵很讲究,选用的韵都与所表达的内心感情相切合。富有感情的诵读,能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鸣。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1.引言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形式和重要手段,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交际总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下产生的,离开了文化语境,语言也就丧失了表达意义的功能。李白诗歌作为中国古诗词中的经典之作,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李白诗歌翻译中所体现的文化语境着手,探讨文化语境视角下的翻译手段。
2.语境学说理论的研究
语境学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由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1884―1942)最早提出了“语境”和“文化语境”的概念。“话语和语境互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Malinowski,1923)。在语境学研究史上,不同学者对语境的分类方式和观点有所不同。陈道望先生将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情景语境两大类。冯广义在《汉语语言学概论》一书中,根据不同标准对语境作出不同的划分:根据大小分为“大语境”和“小语境”;根据表达方式分为简单语境和复杂语境;根据语境是否是自然形成的分为逻辑语境和人为语境,等等。由于本文着重探讨文化语境,综合以上对语境的分类,这里简单地将语境分为三大类: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接下来,本文将重点探讨文化语境及其与翻译的关系。
3.文化语境及其与翻译的关系
文化语境,顾名思义,与文化密切相关。文化语境即文化因素通过上下文体现出来。由于文化几乎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文化语境也是一个牵涉到许多因素的概念。根据广义上的文化概念,可以讲文化语境划分为历史文化语境、地理文化语境、风俗文化语境和宗教文化语境。当我们将与语言转化为目的语言时,至少应该包含两个步骤:理解源语言和再创作为目的语言。前文提到过语义的理解离不开语境,而源语言中包含了复杂的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所以原文的理解及再创作过程也离不开语境。原文的分析需要掌握好源语言并理解原文中包含的文化语境,否则,在理解和翻译的过程中就容易产生误解。例如“望子成龙”应该翻译成“expect one’s son to be somebody”,而不是“to be a dragon”。因为在西方文化中,即目的语言文化中,“dragon”是恶兽的形象,而不会令人联想到有用之才。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能忽略目的语文化而逐字翻译。
4.文化语境在李白诗歌的四大译本中的体现其翻译策略
中国古典诗歌富含文化底蕴,能充分体现文化语境的重要性。因而诗歌翻译越来越受到译者的重视。而李白诗歌以其浪漫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诗歌史上独领。本文主要采用了四位大师的李白诗歌英译版本,分析李白诗歌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文化语境及所采用的翻译方法。接下来本文简单介绍四位翻译大师。
4.1文化语境在李白诗歌翻译中的体现
语言存在于各种语境中,尤其是文化语境。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亦是由特定的文化形成的。文化语境从不同的方面蕴含着文化信息。为了能准确译出李白诗歌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有必要探讨一下文化语境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及其对诗歌翻译的影响。由于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复杂、全面,本文着重探讨几个主要的文化成分。回顾大量的李白诗歌英译本,不难发现,某些主要的文化要素在英译的过程中容易引起文化缺失或误解。本文将这些要素分为三类:历史文化要素、地理文化要素和社会文化要素。
4.1.1历史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中的历史文化要素是历史与社会发展的文化积淀。由于各国之间的历史不同,在历史长河中所具有的历史要素也不相同。如何准确翻译这些历史要素就成了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历史要素主要分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传奇故事、文学作品等。
例1:蚕虫及鱼凫?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蜀道难》
B:two rulers of this region(Bynner,1929:117)
A:Tsan Tsung and Yu Fu(Alley,1981:50)
X:the two pioneers(许渊冲,2005:23)
S:Can-cong and Yu-fu(孙大雨,1997:161)
“蚕虫”和“鱼凫”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两位君主。Alley的译文适应了英语的拼写规则,让读者一目了然。Bynner和许渊冲省译了人名,分别用“two rulers of this region”和“the two pioneers”来代替,这样便于读者理解,但是有失原意。孙大雨则采用了拼音翻译。现在许多外国读者都熟知汉语的发音和拼写规则,而孙的翻译则适应了这一趋势。
4.1.2地理文化语境
文化都存在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之中。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的差异,每种文化都具有其独特性。也正是由于这种自然差异,各国人民对于同种现象会有不同的看法。在某种文化中看似合理的现象,可能在另一种文化中是荒谬的。中国与英国在地理环境上差异显著,语言也必定受其影响并反映了这种差异,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文化语境。在李白诗歌中,地名和自然现象是最典型的地理文化因素。
例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
B:A slip of the moon hangs over the capital;
Ten thousand washing-mallets are pounding.(Bynner,1929:112-113)
A:Changan flooded by moonlight
And I in the evening listening to women from many homes,
Pounding clothes by the water.(Alley,1981:59)
X:Moonlight is spreading all over the capital;
The sound of beating clothes far and near.(许渊冲,2005:49)
S:With moonshine flooding all Chang’an City,
Ten thousand households are clubbing their laundry.(孙大雨,1997:193)
“长安”是唐朝都城,现为陕西西安。许渊冲认为“长安”并不会给读者的理解造成困难,于是用“capital”代替“长安”。而Alley和孙大雨直接译为“Changan”和“Chang’an City”。
4.1.3社会文化语境
每种语言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人文环境下所形成社会制度、社会风俗和生活方式是民族文化必不可少的成分。而这些成分通常反映在语言中。在李白诗歌的英译过程中,往往很难找到合适的词语表达原诗的文化内涵。译者们也往往在社会文化要素的翻译上产生分歧。
如《子夜吴歌》中“捣衣”的翻译。“捣衣”是中国古代的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平,好裁制衣服。李白用听到捣衣声来指代妇女们对前线丈夫的思念。Bynner将“捣衣”误译为“washing-mallets are pounding”。实际上,“捣衣”是指裁衣而不是洗衣。
4.2常用翻译方式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四位译者对李白诗歌翻译所采取的手段各有千秋。但总体而言,最常用的手段有两种:异化与归化。异化和归化是李白诗歌的翻译中常用的手段。异化一源语言文化为中心,而归化以的语言文化为中心。异化与归化对翻译过程中的语言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异化要求译文符合的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特征,归化要求译文保留源语言的形式结构及源语言的文化特征。在同一译本中,译者可以同时采用两种方式,但必须以一种为主要手段。
例3: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B:Your grasses up north are as blue as jade,
Our mulberries here curve green-threaded branches.?摇?摇?摇?摇?摇?摇?摇?摇(Bynner,1929:112)
A:Blades of grass in Yen sprout like delicate green threads of milk,
Branches of mulberries in China are heavy with green leaves.(Alley,1981:193)
X:With Northern grass like green silk thread,
Western mulberries bend their head.(许渊冲,2005:41)
S:When the grasses of Yan are like tufts of green silk in the breeze,
The luxuriant mulberry leaves of Qing hang low on tree.(孙大雨,1997:191)
燕和秦两地相距甚远。李白用“燕草”和“秦桑”这两个意象来表达在西方秦国的女子对远在东方燕国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这两个意象展示了这位女子的内心世界,制造出动人的诗境。Bynner将这两个意象归化为“your”和“our”,使读者明确这位女主人公与丈夫相符甚远,但简化了她的内心活动。其余三位译者都是采取了异化的手段。
5.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文化语境视角下李白诗歌的翻译,旨在强调文化语境在诗歌翻译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为李白诗歌翻译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手段。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它所涉及的不仅是两种语言符号,而且涉及两种文化。一名合格的译者只有时刻记住语境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才能翻译出好的作品。本文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选用正确恰当的翻译手法,不仅与语境有关,而且受翻译目的、读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本文并没有对这些因素加以讨论。此外,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单单从李白诗歌翻译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翻译研究的领域是多样化的,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参考文献:
[1]Alley,Rewi.Li Pai:200 Selected Poems.Hong Kong:Joint Publishing Co.,1981.
[2]Bynner,Witter and Kiang Jiang-hu.The Jade Mountain:A Chinese Anthology,Being Three Hundred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 618-906.New York:Alfred A.Knope,1929.
[3]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London:Edward Armold,1978.
[4]Malinowski,B.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the Primitive Language.New York:Harcourt,Brace and World,Inc,1923.
[5]Nide,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6]Nide,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 in Translation.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7]陈道望.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8]冯广艺.汉语语境学概论.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
[9]胡壮麟.语境研究多元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
李白是盛唐诗坛中一颗璀璨的巨星,以其不朽的诗歌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李白留给后人九百多首诗篇,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珍贵财富,其诗歌具有一种激荡宏大的情感张力,不仅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纵观李白诗歌,浪漫主义是其主要特色。本文将对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特色进行阐述。
一、李白的诗词豪迈奔放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意气奋发,豪迈奔放,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极其乐观。是对自我、对人生的有力肯定,同时也表现出诗人顽强的生命力量,它曾经鼓舞过众多颓唐失意的人奋起前进。“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又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诗人用他炽热的感情、丰富奇特的想象力抒发着自己的情怀,这种情怀大气磅礴、排山倒海、一泻千里。“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字里行间充满火热的感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呈现出一种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的诗歌最大的特征就是“豪”。他的豪放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者是他对自己的自信十足,以至于有一些狂妄,因此他有恃才傲物的资本,表现出自己的清高。李白被唐玄宗召赴长安时,他满心喜悦,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当他明白自己只是个“御用文人”的时候,他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傲然离去。另一个方面,李白的诗歌气势恢宏,意境广阔。“噫吁口戏,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贺知章为李白的大气深深所折服。“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意境阔达,气势磅礴。
二、李白的诗歌想象丰富
李白善于借助超现实的幻想或古代神话传说构成各种瑰丽奇特的艺术境界。当现实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或象征他的炽烈感情时,他便借助于超现实的幻想或古代神话传说。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发想无端,奇之又奇。
三、李白的诗歌大胆地夸张
李白善于用大胆的夸张创造离奇意象,营造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也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李白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描绘珠溅玉迸的瀑布;用“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来描绘水流湍急,行舟如飞;用“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来描写寺院中楼宇的高耸;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来比喻无限愁思。
四、李白的诗雄奇飘逸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飘逸、潇洒、富于想象力。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从高耸入云的奇山异岭,到梦幻迷离的洞天星月,驰骋想象,天马行空,创造出一幅幅虚无缥缈的仙界神话,令读者无限神往。如,“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这些诗句描绘出了一副令人神往的仙境。“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五、李白的诗歌想象变化莫测
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随意生发,离奇惝恍,意象壮美而不乏清新明丽。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李白诗歌中的想象,一个紧接着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纵横变幻。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又如,“熊咆龙吟殷宕泉,粟深林兮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以才赋诗,前无古人。天才使其构思敏捷,造语迅速;奇才使其诗风豪爽,视角独特;仙才使其诗格飘逸,情绪超然。李白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他那“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那“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那与自然合为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士人。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是艺术表现的最高典范,他把艺术家自身的人格精神与作品的气象、意境完美结合,浑然一体,洋溢着永不衰竭和至高无上的创造力,李白浪漫主义精神及风格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道永恒的彩虹。
如果盛唐诗坛是一个群星灿烂的天空,那么李白就是这个星空中光芒四射的一颗巨星。这位伟大的诗歌天才以其不朽的诗歌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李白留给后人九百多首诗篇,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珍贵财富,其诗明丽清新而又飘逸魔幻,具有一种激荡宏大的情感张力,不仅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一、个性化的形象,强烈的主观色彩
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极富天才的艺术想象力。李白是一位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长于自我表现的诗人,他纯任天性,不耐拘束,崇尚自然,洒脱飘逸。李白的生活经历很广,思想很复杂,他那强烈的个性在诗歌中留下了浓厚的自我表现色彩。他要入京求官,就高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政治上失意了,就愤言:“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
李白的主观感彩,往往也表现在叙事或写景的诗篇中,他的山水风景诗多表现祖国河山的雄伟奇险,泼墨如云,运笔如椽,力重千钧,浩瀚的气魄和恢宏的气象尽揽其中,渴望自由和个性解放,让人感到有诗人的形象活在其中。《蜀道难》就是他最富于浪漫主义奇情壮景的山水诗。
二、感情热烈奔放,慷慨激昂,处处展示积极浪漫主义的情怀
诗缘情,诗歌是以表达感情为创作动力和目的的一种文体,诗歌的感情真挚与否和其感人程度深浅,往往成为一首诗成功与否的关键。由此,诗人必须灵活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艺术手法,表达自己的艺术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因此,抒情性成为绝大多数诗歌的一大特点。与其他诗人不同的是,李白的抒情不是涓涓细流、细致委婉,而是井喷式,一旦其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喷薄而出,奔腾而下,一泻千里,且节奏急切,激越铿锵,宛如火山喷发,大气磅礴而慷慨激昂。因而,在李白的笔下,不管是奔腾的黄河、高峻的蜀道,还是高山明月、北风雨雪,都不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模拟,而是深深地烙上了诗人浓厚的艺术感情。这种强烈的抒情性是李白诗歌的一大特色。
特殊的情感,需要特色的艺术表达方式,表达方式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诗歌的完美程度。李白为表达其热烈奔放的情感,经常运用以下三种方法。
1.运用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来抒发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
李白是一位积极浪漫主义的诗人,他不像杜甫、白居易那样长于客观细致的描绘,而是善于运用极其简练的语言来作直接的抒情,其思想情感不是回旋掩抑、曲折婉转、缠绵悱恻,而是不吐不快、喷薄而出、奔腾直泻,犹如澎湃浩荡的长江,波澜壮阔,慷慨激昂,酣畅淋漓。表达这种思想情感的最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等艺术手法,与喷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相吻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往往是发想无端,想落天外,洒脱不羁。这种奇特的想象常常随其情感的流动而变幻无穷,言出天地之外,思出鬼神之表,带有一种随意生发又意趣无穷的狂放精神,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充分体现其积极浪漫主义的思想情怀,如《月下独酌》。还有如《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返。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的非凡的自负和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狂傲独立的人格,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雄心壮志,那“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以及那瑰丽神奇、瞬息万变的想象,那如自然冥一的飘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文人墨客。
2.运用对比、衬托、讽刺等艺术手法,表达对封建权贵的蔑视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由于深受道教思想和游侠思想的影响,李白身上有一种狂傲不羁的风格和飘逸洒脱的气质,自我意识异常强烈,他追求绝对自由,渴望建功立业,蔑视权贵,如《上李邕》中的“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因而,其“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在当时现实生活中很难得以实现。浪漫主义的人生理想与残酷严峻的现实政治的矛盾,使李白经常陷于一种悲愤不平、失望痛苦的情绪中,为了更好地表达对封建权贵的蔑视和对黑暗现实生活不满的情绪,李诗常运用对比、衬托、讽刺等艺术手法。如《古风・西上莲花山》,此诗的前一部分写诗人在华山虚幻飘忽的游仙经历,描绘了一幅轻灵飘渺的仙人飞天图,表达诗人当时欲想摆脱现实生活的一切烦恼,飘然世外的思想情感。后一部分是现实纪事之作,“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璎”,写诗人毕竟不能忘情现实之外,在飞仙而去的时候,蓦然回首,从高空俯视人间,发现茫茫洛阳大地到处是烧杀抢掠的安史之乱中的叛军,生灵涂炭,人民的鲜血涂满了野草,诗人的飞仙梦破灭了。此诗通过前后两部分的对比,用美妙洁净的天上仙境的描写,反衬出人间战乱的残酷和污秽,表达了诗人不忘人民遭难、国土沦陷的黑暗现实,讽刺了当权者的骄奢逸、昏庸无能,深刻地反映出李白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爱,以及对黑暗统治者的痛恨和愤怒之情。
3.善于运用自由解放的语言和灵活不羁的格式来表现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
在体裁和格律方面,李白诗歌非常自由解放。这种自由解放的体裁和语言,是李白表现其狂放豪迈性格和宣泄内心情感的最好形式,也是李白积极浪漫主义艺术风格的最好载体。李白的这种自由解放的语言和体裁,主要表现为句式的参差错落、灵活多变,感情起伏跌宕,语言奔放而富于变化,恣肆豪纵而又流畅自然,这些特点在李白的乐府诗、歌行等七言古诗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那种个体人格意识受到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狂放不羁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出芙蓉的美,对后世诗人敢于突破传统的压制,具有很大的鼓舞作用,也奠定了李白在中国诗歌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总之,李白是时代的骄子,盛世的歌手,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也是中国古代的天才作家。他追求自我价值,幻想努力实现自我的人生准则使他具有独特的思想境界,超凡的想象力,他的诗歌以奇丽瑰伟的想象,慷慨激越的思想情感,潇洒不羁、自信自负的特点而独步诗坛,为他赢得“诗仙”的美名和历代人士的好评。他的诗歌以朝气蓬勃、春意盎然的浪漫气质表现出无限生机,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成为盛唐之音的杰出代表,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初唐以来诗歌革新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谈李白诗歌.光明日报,1955.11.13-20.
[2]历代李白评价述评.文学评论丛刊(第五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诗人将心中之“意”诉诸外在之“物”的结果。在诗歌中,意象是最基本的审美单位,它们都有各自的象征意义,并且饱含着无限情思,皆着诗人之色彩。月亮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典型的传统意象之一,是思乡、怀人的凭借,在诗仙李白的笔下,月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摇曳生姿。据《全唐诗》【1】统计, 李白的近千首诗中涉及月亮的有400多首,仅“月”这个意象就出现了336次。在李白的诗中,月亮不再是单纯的客体,而是诗人人格理想的化身,他们同样孤独,同样高洁,人格化的月亮与诗人的心灵世界相契合,具有独特的象征意味和情感内涵。
第一,月宣泄了李白无限的苦闷、失落与悲愁。诗人一生曾被赏识、又弃官、流放、漂泊,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他坎坷一生的经历相符。“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玉壶吟》)饮尽三杯浊酒,拔剑对着秋月挥舞,高声吟咏,泣涕涟涟。这两句诗将诗人的激愤苦闷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鹦鹉洲》)此诗写于李白被流放时期,一腔热血遭到打击后,诗人借纯洁干净的月亮控诉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李白在《月下独酌(其一)》中写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诗人举起酒杯邀明月共饮,低头看到三个身影。月亮不知道畅饮的乐趣,只有影子陪在他身边。他在政治失意后写下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孤寂忧愁。诗中描写了诗人自身、影子和月亮,看似把寂寞环境描写的十分热闹,实则将这份寂寞渲染的更加深刻。刘大杰认为李白“在诗歌的语言上,放射出五光十色的绮丽的光辉,形成明朗透彻的个性”。【2】清新明朗的语言风格,使李白诗歌中的月在宣泄孤独失落的感情时别具一格。
第二,月代表了诗人执着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归宿。《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这样写道:“他厌恶现实的鄙俗,反抗封建传统的一切束缚。他把孔、孟那一般人,看作是礼教的奴隶”,“他这种排圣贤,反封建,鄙权贵,轻礼教的思想,贯通他的全部作品”。【2】李白不仅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又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理想抱负。首先,李白诗歌中的月亮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李白在艺术中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是他豪迈伟岸性格的体现。“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人充满豪情壮志,想要腾空而上,摘取皎洁的明月。这正是其远大志向的生动反映与真实写照。“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明月”(《行路难》其三),劝人淡泊名利,不慕虚名。其次,明月象征了诗人的高洁品质。月亮本身就是纯洁明净的,李白借对月的描写表达自己的高洁志向。他在《江上吟》中写道,“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当繁华逝去,唯有屈原之精神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在诗中,他毫不吝啬地赞扬了屈原的高洁品质,当然这也是诗人自身品格的写照。
第三,李白诗中的月寄托了无尽的思乡和怀人的情意。“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凄凉寂静的长安夜城,沉浸在漫漫的月色中,家家户户捣衣的声音清晰入耳。风呼呼的肆虐,却吹不尽家人对远戍玉门关亲人的无尽思念。什么时候才能打败胡人,使我的丈夫远离战场,回到家乡来呢?这是李白边塞诗《子夜吴歌・秋歌》中的月和情。“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一片”与“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此句情景交融,寄托了妻子对丈夫无尽的思念和期盼。“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望着深邃天空清晰的明月,我把满满的愁绪托付给它,希望这种感情能随风陪伴着你。这是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月与情。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李白将自己的感情赋予月,使之同样具有感情,即人格化,浑然天成。
第四,李白诗中的月也包含着哲学思考。《把酒问月》中“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如此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这两句既表达了对明月踪迹难测的惊异,也隐含着对人们不知珍惜美好时光的叹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说。”二句造语极具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两句在前两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两句分说,后两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初读《古朗月行》时,觉得它表达的是作者年少时对明月的认识和幻想。但是深入去解析时,却读出了一丝理趣,那是一种深层的潜在的具有超越性的生存之理。诗中对过去的月亮的描写是“白玉盘”和“瑶台镜”,这些是美好的意象。而如今的月亮却“蚀圆影”和“夜已残”。这鲜明的对比,写出的是过去月亮和现在月亮的对立和矛盾。这种深刻的哲学思想折射的是生存的悲剧,体现作者的悲哀和抑郁之情。就像蓝冰所说的“这是对诗中潜在生命哲理的认同。”【3】
李白心中的月是苦闷,是忧愁;是理想追求是精神归宿;是思乡是怀人;是深刻的哲学思考……这位“盛唐之音”孕育出来的伟大诗人,将夜空中的皓月引为人生知己,可谓因月而生,又因月而死,与月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他对月亮的描写,更是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月意象的继承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影响深远,不愧为一代诗仙。
参考文献:
作为南朝文坛上杰出的、富有多重个性的诗人,鲍照那潇洒俊逸、自由浪漫的乐府诗,对李白磊落豪放的歌行体产生了极为强烈的影响。
李白受鲍照影响最大的是乐府诗。众所周知,鲍照擅长拟作乐府民歌,不仅在内容和主题方面奠定了七言及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乐府的基础,而且首创了以“君不见”开头的句式。李白的名篇《将进酒》《行路难》《白纻曲》等是明显祖述鲍照《拟行路难》《代白纻曲》等作品的。
例如李白《行路难》其一,在内容与用意上,与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颇为神似。两诗的风格与内容近似,都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伤和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愤慨心情,表现出一种挣脱困境与苦闷的自由精神。
(来源:文章屋网 )
李白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他在创作上却十分刻苦,虚心向前人学习。
他崇尚《风》、《雅》,还十分尊敬和推崇屈原,认真学习和继承了屈原辞赋的优秀传统。他还学习汉、魏、六朝以来诗歌的优秀传统,此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十分重视学习汉魏以来乐府诗歌的优秀传统。他受六朝乐府民歌真挚动人、爽朗的影响,融合自己豪迈不羁的性格,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广受世人的喜爱和叹服。
二、李白诗歌风格中的两个特点
李白的诗歌根据不同的思想和感情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我认为他的诗歌中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绮丽而兼豪爽,二是雄奇而且易懂。绮丽是指用词华丽,对仗工整;雄奇是指作者用词夸张,在诗意中所表露的超然境界。在吟诵“诗仙”的佳句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他那华美、曼妙的文辞和雄健、磅礴的气势。
(一)李白诗歌中的绮丽风格
绮丽的风格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和内容相称的,虽然用词华丽、对仗工整,却写得自然,使人觉得情景相生,生动流畅;另一种是用华丽的辞藻来掩饰内心的思想感情,或者用堆砌的辞藻掩饰空虚的内容。我国古代诗歌,自南朝,特别是齐梁以来,丢掉了《诗经》、《楚辞》和汉、魏以来乐府民歌的优秀传统,形成一种“颓废”的形式主义的贵族文学。这种“贵族文学”的恶劣影响,阻碍了文学的发展。李白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远古,垂衣贵清真。”他反对杨(杨雄)、马(司马相如)以后文学界所兴起的那股只重华丽文辞,而轻视内容的绮丽空泛文风。
但李白的诗中也不乏千古流传的丽句,《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烟花三月下扬州”,蘅塘退士批为“千古丽句”,就是属于前一种的绮丽。这句诗不用典故辞藻,而写出最美的春光“烟花三月”,并且是在这样的时候去繁华的扬州,所以称为千古丽句。《山中问答》中的“桃花流水迥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山花烂漫、争妍斗丽是美的,而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都是按照自然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不同的美,但有着共同特点:天然,读之令人回味无穷,满口留香。
唐诗中风格绮丽的不少,如杜甫的《绝句二首》之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写得工整自然,绮丽多姿,好像一幅彩色工笔画,与太白相比清新秀丽有余,却少了几分豪爽的气概。李商隐《无题》诗工整绮丽,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与太白诗相比显得情绪忧郁,不像太白诗开朗。李白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首诗都写出浓厚的别情,却无愁苦的音调,都有写得绮丽的句子,而长江天际流的境界是开阔的,踏歌送别的心情是开朗的,所以绮丽兼豪爽是李白诗歌的特点之一。
(二)李白诗歌中的雄奇风格
雄奇风格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写得自然,容易懂的;一种是写得费力,隐晦难懂。
一、前言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饱含丰富绮丽的意象,所描绘出的诗意的境界富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诗中频频出现的明月、凤凰、黄河、长江、仙与酒、剑与侠等意象,不仅是诗人人生境界的体现,更创造了独特的诗境。许多翻译者曾经尝试翻译李白的诗歌,但由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特征,译文难以达到原诗境界。而在英译中传达这些意象,对于保存原诗的神韵,增进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二、诗歌翻译中的意象等效问题
(一)意象的定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由于诗人的主观色彩而迥异于生活原态又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这些形象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作者的内在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这些“意象”又构成了诗歌的“意境”,即古代诗论家所探讨的“境界”,是作品中所描绘的画面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艺术氛围,能使欣赏者通过想象和联想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得到美的感悟。诗歌中的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意象符号本身的模糊性,以及李白超群的想象力,共同造就了他的诗歌的魅力。胡应麟在《诗薮》中提出“古诗之妙,专求意象”,[1]这决定了诗歌翻译要比其他文体翻译的难度更大。李白诗歌中的美学意象作为其一大特点,也是英译难的关键。
英语的“意象”(Image)一词本身就有多个含义。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中与“意象”较为接近的一个含义是“a phrase giving an idea of something in a poetical form,esp.a metaphor of simile”,即修辞中的比喻,尤指隐喻[2]。西方对翻译的论述通常是要求译出原文的spirit(精神),nuance(细微差异),meaning between lines(字里行间的寓意),idea behind the lines(言外之意),language beyond the keys(弦外之音)或the soul’s voice(心灵之声)等。英译李白诗歌,既要传达出原诗的含义,又要传达出原诗所特有的意境,而这种意境恰恰是由诸多意象构成的。意与境的交融、情与景的结合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由此产生出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理想的译文“应使读者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
(二)英译中的意象传达及评析
由于语言及文化方面的差异,要实现李白诗歌英译中意象的绝对等值转移是不可能的。译作只是最大程度地与原作接近,但不等同于原作。以李白的《静夜思》英译为例:
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A Tranquil Night
Abed,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许渊冲译)[3]
明月当空,诗人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抬头望月,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诗人通过“月光”“霜“明月”等意象,将自己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中国古典诗歌中通过意象表达思想情怀的佳作。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一、三行末“light”与“bright”押韵。二、四行末的“aground”与“drowned”押韵。“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忠实地再现了诗人的疑惑,“Bowing,in homesickness I’I’ll drowned”更是成功地再现了原诗的主旨之所在――诗人的思乡之情。“silver light”、“frost aground”、“the moon bright”也成功实现了对原作意象的移植。“意象对等”的翻译方法有效地保留了原作的意义与形式,通过意象的动态对等又使译作拥有与原作同等的艺术效果与美感。
意象在给诗歌带来意蕴美的同时,也给诗歌翻译带来了障碍。译作不可能百分百地再现原作的意象,译者再现原诗意象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原诗意象在译诗中损失的过程。因此,诗歌翻译时造成文化缺损是不可避免的。译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实现译诗意象与原诗意象最大程度的契合。李白诗歌中意象的频繁使用造就了其诗特殊的美感,也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审美空间。在进行英译的过程中,译者不应抹杀原诗的审美魅力,过多地将自己的阐释带入译作中去。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是将青丝、雪这样的意象直接拿来比喻头发,从而使读者的联想一下子清晰起来,明朗起来,生动起来,给读者以无比鲜明的感受。许渊冲翻译为“do you not see the mirrors bright in chambers high,/grieve o’er your snow-white hair though once it was silk-black?”显然,前半句是直译,后半句则是意译,但那种浪漫主义的情调却体会不到了。《月下独酌》“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中“云汉”的意象让人感到一丝淡淡的哀愁和难以言状的感伤。许渊冲将其翻译为“Our friendship will outshine all earthly love. Next time we’ll meet beyond the stars above.”[2]。“云汉”变成了“天上的星星”,起码在美感上是难以达到原诗的境界的。汉语是一种“意境”语言,几个汉字组合在一起,就可描述几个形象,创造一种意境。对于这种非文化意象,译者必须如实再现,不得妄自添加或删减。在英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克服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上的障碍,也要克服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做到最大限度地传递原作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三、结语
美国诗人Robert Frost 有一句名言:“Poetry is what is lost in translation.”(诗者,译之所失也),不管这句话是否合理,它还是道出了诗歌翻译的难处。在翻译李白诗歌时要想再现原诗神韵,意象的传递是关键也是难点。在翻译中译者不但要在脑海中构建原诗意象,更要在译语中找到对等的意象,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既保留原作的意象,又再现原作的意境,做到“形神兼备”。但由于两种语言间所包含的文化差异,这种理想状态往往是最难达到的。因此,译者在重构意象时,要准确理解原诗意象及其文化内涵,同时积极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尽量使译文意象走向原文意象,使译文读者和诗人产生共鸣。在处理文化意象时,既不使目的语读者产生误解,又保留原诗文化意象的意,必要时还可淡化原诗意象,舍“形”取“神”。翻译的效果取决于“情”和“境”的完整再现。在李白诗歌英译的时候,个体意象的翻译要符合“情”与“境”传达的需要,如果能不损害意境,个别词义的改变也是可以选择的。
参考文献:
[1]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作者简介:王倩,内蒙古乌海人,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 2016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隋唐文学;第二作者周仁富,贵州水城人,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 2017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隋唐文学。
[ 中图分类号 ] :I20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2-2139(2018)-23-073-01
道家是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哲学体系,道家的基本思想表达了我国先民对天地人的简单的唯心理解。后来,道家渐渐地吸收了来自儒家和佛家等各方哲学的理论与思想,逐步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道家。李白的很多诗歌中都有道家的内容,如下:
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我来逢真人,长跪问宝诀。粲然启玉齿,授以炼药说。……吾将营丹砂,永与世人别。
这首诗作于李白三十多岁的时候,那时他第一次上京在朝中寻找差事受挫,后来他寄怀于山水,去太白山游玩了一番。不过,在这里也可以说:李白的这种道家思想是暂时性的,每当他在现实生活中有任何不如意的地方,他都借用强烈的出家思想来宣泄情绪。过后,深入骨髓的儒家入世思想又占据了他心灵上的高地,他便又回到现实生活中寻找做官出仕的可能。
这首诗分三个部分,前两句写景,描绘了太白山的巍峨景象,“邈尔与世绝”一句已经透露出了诗人倾慕这样与世隔绝的高山,想像这高山一样绝世独立。中间写自己看到了一个仙人,仙人传授了自己“炼药说”。最后一句说明了自己的心境,永远不和你们这些凡人同伍。牢骚愤懑之情溢出纸外,这是诗人对现实不满,企求在虚幻世界里能够得到解脱。
齐瑟弹东吟,秦弦弄西音。慷慨动颜魄,使人成荒。彼美佞邪子,婉娈来相寻。一笑双白璧,再歌千黄金。珍色不贵道,讵惜飞光沈。安识紫霞客,瑶台鸣素琴。
这首诗也是李白清高自诩的诗歌。“紫霞客”即指“仙”,因为“紫霞”本指紫色的云霞,“仙”会乘云踏雾来去,进养内丹,修炼长生之道,所以“紫霞客”平时也代指“仙”。李白的诗中的此类“仙”不是代指自己,而是代指自己的伯乐。最后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平时的凡人肉眼凡胎岂能认识“紫霞仙”呢,他们从不因声色沉迷动心,放下自己的修行。李白此时已经认识到了道家只是向上走的一张皮囊,他在诗中积极地运用道家的词汇,用来引起统治者的注意,想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华美的内在,而不是只看重那些有着虚伪的外表的人。
朝骑五花马,谒帝出银台。秀色谁家子,云车珠箔开。金鞭遥指点,玉勒近迟回。夹毂相借问,疑从天上来。蹙入青绮门,当歌共衔杯。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胡为守空闺,孤眠愁锦衾。锦衾与罗帏,缠绵会有时。春风正澹荡,暮雨来何迟。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当年失行乐,老去徒伤悲。持此道密意,毋令旷佳期。
这首是李白为数不多的表达爱慕之情的诗歌,当中的青鸟是道家中的形象。
七月七日,上(汉武帝)于承华殿斋,正中,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有顷,西王母至,有两青鸟。如乌,侠侍王母旁。
上面说汉武帝时,一天有一青鸟从西方至飞上大殿,武帝问东方朔这是什么意思吗,东方朔回答说是西王母要来了,没过一会儿,西王母到了,左右各有一只青鸟侍奉身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青鸟相当于是西王母的使者,向汉武帝他们传达西王母即将来到的消息。后遂以“青鸟”为信使的代称。
这首诗写一种相逢情形。“朝骑五花马,谒帝出银台。”李白说自己拜谒过皇帝之后离开皇宫。“秀色谁家子,云车珠箔开。”谁家的貌美女子坐着宝马香车,仿佛神仙一样。“疑从天上来”,这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李白的一个惯用写法,他特别喜欢“天上来”这个词,因为他认为自己本来就是天上来的,最终也要回到天上去,看到佳人,便也疑惑她是不是也是从天上来的。“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是把佳人比作云中的月亮,李白最喜欢的就是月亮,遇到佳人,就把人家也比作月亮。但是,这场艳遇在李白的笔下却显得十分偶然。“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李白感到很伤心,见了一面之后就再也没有遇上。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这首诗,应该也不单纯的指代男女之情,李白心中的郁郁之情,应该会找着任何一个缝隙喷薄而出,他也熟知屈原的香草美人那一套,甚至有时候将自己也与屈原比肩,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李白的失志之意,而这个美人,他只见了一面,就再也没有相亲过。
综上所述,李白的道家思想是披在他自己儒家思想上的一层外衣,李白想借着道教入仕,对道教知识也掌握得很全面,但是他的思想本质还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探索李白的道家外衣,一定不能忽略李白的儒家实质,这样才不会对大诗人形成误解,才能更好地理解李白所生活的那个朝代和李白的诗作中的真正含义。
参考文献
[1]安旗.李白导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2]詹锳.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 [M].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3]安旗等.李白全集编年注释[M].成都:巴蜀书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