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教师见习期专业技术大全11篇

时间:2022-10-28 06:30:5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师见习期专业技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教师见习期专业技术

篇(1)

汽车维修行业是一门实践技能要求极高的行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汽车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我院在结合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对原有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体系无法满足培养高层次高技术人才需要的不足进行分析,根据实践经验得出“五环递进”实训教学体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符合学生职业成长规律:首先学会汽车各部件独立系统运行规律,再掌握较复杂系统维修技能,到综合技能掌握。“五环”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系统。

一、“五环递进”式汽车实训体系设计理念

1.基于职业成长规律的课程模块设计

在汽车实训体系设计过程中,根据我院专业培养方向:中、高档轿车的检测与维修,第一职业岗位定位为汽车机电维修工基础上,实现理论与实践两个教学环节有机融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原则进行实训教学体系设计。

2.基于“任务载体”的实训内容教学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各实训教学环节内容的设计均来自于企业真实工作,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设计。

3.体现“课证融合”的实训考核体系实施

“课证融合”是指以就业为导向,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融入职业考证,将职业资格考证与人才培养方案深度融合,实现两者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方面的一致,从而将职业资格证及学校毕业证“双证”结合,使绝大多数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实训课程考核上,以职业资格认定考试作为学生的课程成绩,实现课程成绩与职业资格认证成绩互认,避免了过去对职业技术课程的考核偏向理论化,实训项目考核与企业实际工作脱离的现象。

4.基于“五位一体”的实训教学过程实现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实行了讲、演、练、评、整五位一体的“五步”教学法。五步法具体内容:

(1)讲,按照企业工作内容标准讲解进行理论讲解。(2)演,对照标准教师进行示范操作演示。(3)练,围绕标准,学生在实训中心进行模拟练习。(4)评,教师围绕任务工单,结合企业标准,进行评价总结。(5)整,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工作任务完成后要清理场地、整理工具。

二、“五环递进”式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训体系构成

1.“五环”对应的技能模块构成

2.“五环”对应的实训课程体系设置

3.“五环递进”实训教学体系具体内容

(1)理实一体化的单项技能实训

这一部分主要学习的是汽车各总成、系统的每个部件的检修,如果将这部分的理论与实践分开进行教学,使学生无法一下子接受,将影响到学生的接受程度。现在我们将理论与实践组合教学,使学生在理实一体化教室将专业理论课与实习课进行教学,它不仅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和联系,而且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职业规范意识。并能有效地将理论知识通过实习及时得到实践,以实践帮助理解记忆理论知识。比如,汽车发动机有两大机构、五大系统组成,在曲柄连杆机构教学过程中,单独拿一个曲轴、活塞连杆、飞轮、缸体进行教学,就显得非常抽象,现在将整个发动机放到理实一体化教室,让学生动手拆开发动机,找到相应部件。通过观察其结构、安装位置、连接方式,就能很清晰地明白它的功能,了解了这些后再进行具体的检修。掌握这部分内容后再进行其它内容的教学,最后形成发动机的整体结构原理、拆装工艺、维修教学。汽车底盘、电器、车身亦是如此。

(2)工作任务的基本技能实训

基本技能实训包括金工实训、汽车拆装实训、汽车维护实训、汽车驾驶实训等,主要训练学生掌握汽车机械系统故障检修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等。其中汽车驾驶实训在假期进行。金工实训主要是钳工技能训练,钳工的基本技能包括划线、锯割、钻孔、攻丝、研磨以及基本测量等技能,首先掌握好这些基本操作技能,然后再进一步学习掌握好零件的钳工加工及产品和设备的装配、修理等技能,为之后了解和掌握汽车各零部件的装配与修理打下基础;汽车拆装实训根据汽车的组成部分分成发动机、电器、底盘、车身等四个实训项目。主要通过对整个汽车的拆装,了解汽车的基本结构及功能、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汽车维护实训主要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对汽车的日常维护进行系统训练;汽车驾驶实训主要让学生能掌握汽车的使用技能。

(3)任务驱动的专项技能实训

专项技能实训是课内实践基础之上的专门化训练模块,也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一种专项岗位技能,重在培养学生汽车电控系统检修能力。比如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检修,在发动机实验台架、或是实车上模拟出汽车各种故障现象,根据汽车发动机的实际工作状况(怠速不良、加速不良、不能起动等)进行系统教学。专项技能实训一般是按周进行的模拟仿真训练,时间相对集中,地点多在校内实训车间。车间布置采用实景、实物、突出职业氛围,实训项目全部来自于实际生产任务,体现真题真作。

(4)“双证”融通的综合实训

将汽车检测、维修综合实训与汽车维修工鉴定取证相融合,以汽车维修中级工职业标准作为训练目标,把鉴定的内容分解到各实训项目,并以鉴定成绩作为学生实训成绩,以技能鉴定通过率评价实训效果。“课证融合”是指以就业为导向,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融入职业考证,将职业资格考证与人才培养方案深度融合,实现两者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方面的一致,从而将职业资格证及学校毕业证“双证”结合,使绝大多数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实训课程考核上,以职业资格认定考试作为学生的课程成绩,实现课程成绩与职业资格认证成绩互认,避免了过去对职业技术课程的考核偏向理论化,实训项目考核与企业实际工作脱离的现象。

(5)基于工作岗位的毕业顶岗实习

基于工作岗位的毕业实习即前两年在学校校内完成“五环递进”中前“四环”教学,第三年进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岗位,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综合训练。并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到学校,对学校的教学提出建设性意见。

篇(2)

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并明确提出对教育的投资要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四这一目标。

由于国家对教育事业如此关注,所以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在进行着不断改革,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作为一个传统的专业,在以往的实践教学中已经形成了自己固定的教学体系,但是这些相对陈旧的教学思路已经明显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形势,我们必须发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采取正确的措施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为实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多层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努力。

1.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1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体系欠缺

目前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严重的问题,这主要是由我国的应试教学模式所决定的,学校方面一味地看中教学的卷面成绩,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一般不会过于重视。这就造成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无人问津,一般的学校根本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对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相关的设置,只是随意设置,应付差事。

1.2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落后

我国的教育现状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讲解,虽然近几年这种教学方式有所改善,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在很多的教学活动中,这种教学方式依然普遍存在,当然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好多学校的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都是由同一个老师进行,由于课堂教学老师的职业习惯,他们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必然采取和课堂教学同样的方式进行单方面的讲解,忽略了实践教学的真正目的。

1.3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缺乏与企业结合

当前的一般高校或者职业技术学院的思维方式相对而言还比较保守,绝大部分学校还只是关注自己教学方面的发展,与外部的合作大部分是教育组织,对于和企业的合作相对较少。这是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一大劣势,我们学校设置的模拟实践基地与大多很真实的工厂环境相去甚远,这就造成了实践教学和真实的实践活动的严重脱轨。

2.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多层化”的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2.1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在其教育教学之中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此来保证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是一个有机结合统一的整体。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针对其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的设置,使各个教学环节紧密结合。

我们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线。在设置的过程中主要分三步进行:第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兴趣,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第二,实践活动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从基础开始,脚踏实地的进行;第三,是提高创新的阶段,在获得一定的成效的基础上进行提升。

2.2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与普通的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实践教学侧重的是学生具体的动手能力,其宗旨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动手操作。因此,实践教学必须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科学的教学方式。要摒弃“满堂灌”的教育方法,要实现老师引导为辅,学生动手为主的实践教学方式。要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掌握实践的注意事项。只有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才是正确的教学方式。

2.3 产学合作,实现校企双赢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和实际生产结合十分紧密的学科,它的设置目的就是为社会直接输送电气自动化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我们在其实践教学中就应该走“产学合作”的道路。这条道路既可以实现本专业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又能为学校、为企业、为学生带来利益,可谓是一举数得的教学方式。

学校要想走产学合作的方式就必须和工厂进行合作,找到合适的实践教学基地,与其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把学生的实践教学课堂直接搬进工厂的生产车间,这样一来可以给学生最真实的实践环境和最专业的实践条件。

同时,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还了解了企业的各种环境和情况,为以后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优势。对于学校和工厂更是有很大的利益,学校省去了建设自己实践基地的大量费用;而企业也因实习学生的到来而充满了活力,节省了生产的成本。这种模式是实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多层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最佳模式。

3.结论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的改革已经受到了社会和相关部门的广泛关注,本文对当前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多层化”的实践教学的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希望为相关学校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建议。

篇(3)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汽车电子专科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2012621)”。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汽车的集成化、整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电子信息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使得汽车具有了一定的智能化,如先进的电喷发动机、电控悬挂等,甚至出现了电动汽车等,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汽车的性能,也给传统汽车维修带来了新的挑战。现在汽车维修中,电路圈的识别、不同控制单元的匹配、汽车总线技术的诊断和维修等,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汽车维修人员,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汽车维修人才的主要场所,目前培养的人才实践能力较差,而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应用,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在节省教学成本的同时,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简述

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就是利用计算机来模拟真实的景象,把平时难以观察到的情境用3D模拟显示出来,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练习实际的操作能力,在实际的高职汽车电子技术教学中,要想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实训教学就要占到一定的比例,需要建设实训实验室等,学校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购买器材,同时占用较大的教学场地。由于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学校很难保证教学器材的先进性,学生学到的知识大多是淘汰的,无法保证教学的效果,所有学生同时进行操作,实训教学的课堂管理难度也比较大,这是限制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因素。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应用,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些客观上的条件,为学生提供一个接近真实的实训环境,节省了大量的教学资金,同时缩短培养的周期,随着近些年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仿真的效果越来越好,已经在很多科目的教学中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与传统的实践教学相比,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具有很高的灵活性,通过仿真软件的应用,可以设施各种参数、模拟条件等,让学生快速的掌握实践知识,充分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具有安全性,传统的汽车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发生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而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中,由于在虚拟的环境中操作,即使学生出现了错误的操作,学生也不会发生任何的人身安全问题。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中,需要启动汽车来完成教学内容,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应用,避免了汽车启动造成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可以达到一定的环保效果。经过了多年的应用和实践,目前市面上有很多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软件,其中一些软件集成了强大的评估功能,可以自动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分,让学生了解到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大程度上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应用

2.1课堂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在配备了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机房中,老师可以让所有学生的电脑屏幕显示老师操作的内容,或者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将老师的操作投放到大屏幕中,然后老师在这个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中,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方式等进行实践教学。为了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老师可以事先设置好相应的参数,实际的讲解中简单介绍参数设置环节,也可以直接忽略这部分内容,如在《汽车传感器技术》的教学中,老师可以找到市面上常见汽车的传感器,介绍不同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常见故障和检测方法等,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设置几个常见的传感器故障,演示如何解决传感器的问题。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中,面对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学生很难产生足够的学习兴趣,导致实际的听课效率较低,而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引入,增加了实践教学的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在课后自己到机房中,练习实际操作的技巧。

2.2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实训教学环节中,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根据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工作的需要,尽量设置一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解决,从而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如在《汽车综合故障诊断》的仿真教学中,老师可以在软件中设置故障维修点,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发现可能存在问题的地方,并在仿真软件中进行实践,对于实训教学环节,老师应该尽量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内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学会思考如何解决问题,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评估和总结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虽然现在的很多仿真软件,都有一定的自动评估功能,但是与经验丰富的教师相比,评估的内容不够全面,也无法联系到实际的一些问题,因此老师应该对学生的操作步骤和方法等进行详细的评估,找出学生操作中存在的不足,记录学生容易犯的错误,以后的教学中要具体的讲解。为了提高实训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重视程度,可以将学生的操作情况,纳入到考核体系中。

结语

仿真实验教学目前还是一种比较新的教学手段,在我国高职院校中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虽然仿真实验教学可以提供一个实践教学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经验的不足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要想保证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应用效果,可以充分的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慢慢摸索实际的应用方式和方法,逐渐的形成适合我国高职院校的虚拟现实技术教学体系,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崔红. 高职院校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探讨[J]. 科技信息. 2013(12):40

篇(4)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分析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应用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随之而来的是社会需要大批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以及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各种技术型人才,因此,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还是有比较广泛的就业前景。从近年一些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可以看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基础性工作,而企业需要既懂本企业业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一)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过于注重学科体系

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过分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虽然采取了理论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的教学方法,但仍然以书本知识的讲授为主。

(二)教材内容与企业的结合不紧密

教材内容滞后于企业相关专业技术的发展,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就是改变以往单纯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轻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深入到企业中去,在企业的实践过程中自己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工作中可能碰到的问题,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已经有工作经验,在学习中学会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让企业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中

高职高专院校主动参与市场竞争,与企业合作成立实习基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由本校老师带队,深入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这样能更快更好的培养企业急需且适应能力强的人才。

(二)在校期间顶岗实习,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指导老师有本校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组成。这样,企业,学校和学生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企业及时反馈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学校根据反馈改进教学工作,学生也在顶岗实习中为就业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采取项目驱动,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的职业素质。高职高专院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完善教学体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结合不同的层次,把所学知识进行整合。

(1)教学内容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及时更新

高职高专院校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企业进行深度调研,高职高专院校可以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建议,将教学项目进行调整,教学项目的制定要以企业实际的需求为契机,及时补充专业知识的动态。

(2)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目的是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基本技能,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第三学期学生见习,由系联系企业,让学生接触到实际的工作环境,在见习期间,有本校专任教师带队,让学生在见习期间开阔视角,结合当前就业的情况和自身爱好,选择相应的计算机应用的方向。第四、第五学期给学生集中安排实践环节,采取项目驱动方法教学,项目的选择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能力的提升。

(3)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在校期间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只有培养了良好的持续学习能力,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较强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适应企业的需求。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职高专院校首先要聘请一些本行业经验丰富的企业职工作为本校的兼职教师,并给本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开设讲座;其次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本校教师的职业素质,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并且让教师深入到各企业,做专业调研,指导学生做好顶岗实习,

四、结束语

篇(5)

1.薪级工资结构体系

高校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薪级工资标准由相应的“薪级”确定,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设置65个薪级,对工人设置40个薪级,每个薪级对应一个工资标准,而“薪级”需要由“不同级别的岗位上的具体任职年限”和“套改年限”两个信息确定。任职年限,是指从正式聘用到现岗位当年起根据实际聘任时间按年度累加计算至2006年的年限(只适用这次工资制度改革)。工资套改时,在相同等级岗位的任职年限可合并计算。例如研究机构的助理研究员到高校被聘为讲师的,其讲师与助理研究员的任职年限可合并计算。

套改年限=工作年限+不计算工龄的在校学习时间,其中须扣除1993年以来除见习期外年度考核不计考核等次或不合格的年限。

2.绩效工资结构体系

绩效工资是指通过对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工作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考核评估,确立员工的绩效工资增长幅度,以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为基础。它的基本特征是将雇员的薪酬收入与个人业绩挂钩。对高校三类不同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党政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的工作人员实施不同的绩效工资模式。①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岗位津贴与绩效津贴相结合的模式。根据其聘任的专业技术岗位,经岗位考核合格后,领取相应标准的岗位津贴,同时对履行岗位职责以外的专业技术工作以及取得的教学、科研、科技创新活动等进行量化评价,考核并评定相应的绩效津贴。②党政管理人员实行岗位津贴与业绩津贴相结合的模式。依据其被任命或聘任的党政管理岗位领取相应的岗位津贴,同时根据其任期或年度履职考核结果确定相应的业绩津贴,上下浮动。③工勤人员则实行市场化的模式。主要根据本地区、本行业劳动力的市场薪酬调查结果,比照当地劳动力市场上同类人员的工资价格并结合学校的办学效益来制定相应标准。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例计算工作量及绩效工资发放办法如下。

2.1课时津贴N=单节课时费*课时总量计算

计算以教务科正式下达的学期教学计划及实际授课学时数为基本依据。按不同情况取值如下:

2.1.1与教学内容有关的

(1)教师担任不同班级同一学科,但授课内容要求等差异较大,且按不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或教材授课,并编写了不同教案(简称“两个头”),则=1.00

(2)教师担任同教材同进度的重复课,其=0.9。

(3)新课(第一次主讲)=1.0。

(4)教师同时讲授两门课,学分较少的课=1.0。

2.1.2与授课班级内学生人数有关的

(1)1~40人, =1.0

(2)41~50人,=1.1

(3)51~60人,=1.2

(4)61~70人,=1.3

(5)71~80人,=1.4

(6)81人,=1.5

2.1.3单节课时费与职称等级有关

(1)助教,19.5元/节

(2)讲师,30元/节

(3)副教授,45元/节

(4)教授,60元/节

如:一位讲师本学期上的《经济法》48学时,该班有50个学生,该门课的总课时费=30*(50*1.1)=30*55=1650元

2.2在校外带领并指导学生野外操作实习按每周每班40学分计,由参加指导实习的教师按情况分配,但每个教师最高不得超过每周22学分。

2.3无课教师指导校内停课实习、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大型作业等按周学时×0.6进行计算。

2.4学校统一停课考试的学科,任课教师出考卷每套(包括标准答案、评分标准)2学分,改卷(包括成绩单、成绩分析、整理上交试卷)每班2学分。

3.结论

高校绩效工资不是简单的高校内部岗位津贴的新一次调整,也不是将原来的校内岗位津贴和93工资体系中的各项津补贴简单的整合,而是高校在国家工资制度改革政策的指导下,开始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的一项全新的工作。高校必须完善岗位设置,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从而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结构体系,才能有效是我将短期激励与长效激励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潜力,引导他们不断求变创新,最终为促进高校各项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6)

一、强理论 专业教师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根据口腔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我国口腔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口腔医学教育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口腔医学教育也需要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肩负着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每年组织一定数量的优秀教师赴国内顶尖学府或国际知名院校进修,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加强与国内顶尖学校或国际知名院校的交流合作,在学习先进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改进教学理念。其次施行情境教学、仿真等新的教育模式,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设置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两种角色,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获得体验,增长知识,提高技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最后要逐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培养具有将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技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能熟练运用到教学当中的教师,“双师型”教师应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能,精湛的医疗技术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不仅仅是教师资格证和行业技能证的简单相加,而是既具备专业的教师教学素质、又具备丰富的临床操作知识、能力和态度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重实践 指导学生注重医患沟通方式

现如今高专院校教学模式基本上仍为第一年学基础,第二年上专业课,第三年外出实习,这种传统模式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口腔专业理论知识很难被学生所接受,对临床实验内容也是一知半解,直接导致学生专业思想不够扎实、稳定。可借鉴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口腔医学技术教育模式,采用一边教学一边在外实习相结合的方法,学生边工作边学习,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参加考试。前期让学生临床见习,让学生对口腔医生有一个更加感官的认识,增强学习兴趣,见习一段时间后,让学生动手操作一些比较简单的技术,学中用、用中学,让学生将学习与动手操作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提高动手技能的同时增强理论知识。

当然,见习期和实习期都将面临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就是医患关系沟通。医患沟通是医学生进行医学实践最基本的行医准则,在临床实践中必不可少,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医患沟通已经成为医疗工作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而大部分医学教师在日常授课中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甚至根本就没想过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得医术,缺少与患者的沟通,导致沟通不畅,给医疗纠纷埋下隐患。

国外的医学院校很早已经非常重视在校学生医患沟通技巧的培养,甚至有些国家还设置了医患沟通的课程,形成了多式多样的教育方式,如专题研究、经验交流、模拟病人、信息反馈等,具有实际的评估模式和考核办法,均可以借鉴过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增加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育综合型人才。

篇(7)

一、“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除了各类短期技能培训已成为中职学校的组成部分之外,一般来说,以就业为宗旨的中等职业教育在学历上仍为三年制。所谓“1+1+1”的基本内容就是将中职生在校三年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年以学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训练为主;第二年以专业技能操作训练为主;第三年由学校组织,教师带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它符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中职生的实际状况和心里需求,突破了传统教育方式的束缚,具有实践性、能力性和适应社会性三个特点。

二、“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全程

围绕该“模式”的主要内容,依据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和社会现实,三个阶段的内容和形式即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和配合,具体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基本理论学习和基础技能训练

一年级是学生专业认知和专业基础学习阶段,采取“理论+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各专业各工种按照技能目标的要求确定教学课题,按既定课题开展教学。文化课和部分专业理论课在普通教室进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在多媒体课堂或实训场所进行。这一阶段,教师不排除使用传统教学方式,对日后实用的专业理论进行系统讲解,学生应该理解和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实训课,内容以专业基础能力和单项专业技能的训练为主,教与学的方式可为示范操作、模仿训练。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训练学生的专业基础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性格与职业情感。

第二阶段: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

二年级的学生主要通过实习实训,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形成一定的专业和职业能力,并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带有职业体验的目的。这一阶段,虽然学生仍学习、生活在校内,但可采取模拟工学结合的教学形式。将企业环境进行教学化处理,教学场地仿真企业环境,按照企业的职业情景进行课题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体验实际工作过程的学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车间,走上生产线,初步体验企业的生产过程、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教师按照技能目标的要求和企业的生产工序流程选择实训项目,制定教学方案,在“双师型”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生产性实习。让“工”与“学”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模式。使学生在学校就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该阶段,除了在校内实习实训之外,还可利用假日,组织学生到本地或外地企业进行务工性实习。分批安排与年级整体安排相结合,把务工实习纳入学期或全年教学计划之中。还可由学校向企事业单位承接项目,以项目为载体让工与学结合起来,以双赢为前提开展工学结合式教学活动。实践证明,这种教学形式深受师生欢迎,有着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阶段:顶岗实习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三年级的学生以岗位学习和顶岗实习为主要教学内容。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为学生开展以培养综合技能和职业能力为主的教学方式。学校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协议,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负责接收三年级的学生顶岗实习,给予学生“同工同酬”的优惠待遇,并安排学生就业。这实际上是一种“企业化”的工学结合形式,主旨是将学生的生产过程作为学习过程。把生产的现场作为教学的课堂,将理论和实践融合在生产现场当中,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学校教师带领和跟踪指导学生的专业知识,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学生进厂后其顶岗学习和生活作息制度参照企业的管理机制。一般先安排为期一个月的综合培训,学习企业的规章制度,熟悉企业的环境、企业的管理、企业的文化以及岗位技术标准。这段培训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做什么”。然后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分配实习岗位,一般都采取以师带徒的形式见习3个月,这段时间主要是告诉学生“怎么做”。见习期满以后,技能过关的学生安排独立顶岗“工作”,这一阶段是要求学生如何做到规范、标准、合格。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学校指派“双师型”教师常驻企业全程对学生进行管理与指导。经过一段期限的顶岗实习锻炼,学生的实操水平和职业能力基本上都能达到企业的要求。学生也基本上锻炼成了企业的“准员工”,为下一步直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施“1+1+1”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

“1+1+1”模式是比传统教育方式更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对校内和校外教学环节和质量的监控不可忽视。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抓住教学质量,是保证“1+1+1”模式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必须高度重视。通过日常检查,阶段评估,课堂监控,实操技能考核等措施,及时了解师生个体和整体情况,对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在能力考核上,实施“以认证代考试”,“以操作竞赛纸答卷”,采取企业实践考核与学校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在考核内容上,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应用能力,特别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

伴随着“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学校要通过不断完善和创新,建立一套与其相适应的教学过程和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使之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县理工中等专业学校)

篇(8)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041-04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现代技工教育体系的决策部署,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从2009年开始推进实施“双百双向”师资培训交流计划,即选派300名广东技工院校优秀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德国、新加坡和香港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培训学习,同时从上述国家和地区引进100名职业教育专家来粤任教和讲学。省人社厅积极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等机构开展职业教育合作,截至目前,已先后选送了5批次共88名技工院校领导和专业骨干教师赴德国培训学习。同时,邀请了20多位德国职教专家来粤举办师资培训班,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技工师资人才。笔者作为该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和组织者,见证了许多参训者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称道和对学习成果的分享。可以说,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其拥有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比广东省技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德国之间的差距,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培养模式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一)德国先进完善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为师资队伍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建立,50年代后期逐步形成的。它是一种以企业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职业学校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为辅的职教形式。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是一种主要培养技术工人的职业教育制度。在德国,大部分职业学校都采用“双元制”模式。目前德国进入“双元制”教育的职业包括工商、手工业、自由职业、农业、公共服务等5个大类93个行业370多个职业。所谓“双元制”,一元是企业,另外一元是学校。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取得主体中学或实体中学毕业证书,自己寻找或通过劳动局职业信息中心选择一家有培训资格的企业,按照有关法律规定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职位,然后再按制定的计划学习,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入学,取得理论学习资格,同时要按法律要求在行会登记备案。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兼有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定期或分期在企业里学习技能,接受岗位技能教育,在职业学校里接受理论教育。其培训机制和各自功能可用下页图1表示。

从图1可以看出,德国“双元制”模式是平行交叉结构,起连接作用的是各方的责任、义务及合作。这些责任义务是由《职业教育法》等相关法规确定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制一般是3~3.5年,其中理论学习约占1/3,企业实践约占2/3。企业和学校均严格按照文教部制定的培训计划进行教学。为保证教学质量,在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达到联邦法要求的条件后,学生需要参加全德统一的毕业考试,考核、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协会负责。考核内容也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学生学业期满考核通过后,可获得3个证书,即学业证书、技能证书和行会发放的毕业证书。因综合考试的组织由行会负责,所以行会的证书级别最高、更具权威性。学生毕业后即可谋取职业或在原企业继续工作,或双向选择重新就业。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取得成功,很大部分归功于其健全完善的法规政策体系,这一点也为德国建设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提供了政策保障。如,德国联邦政府1969年出台的《职业教育法》是最基本的法律,对培训企业的义务、培训者的资格、培训的组织程序等作了相当具体的规定,对德国的职业教育起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随后,德国联邦政府及各州政府颁布出台的《职业促进法》、《手工业学徒结业考试条例》、《培训员资格条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职业学校教师培养框架协议》等十几项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培养法规法令,很好地对职教教师任职资格的具体素质要求和考核标准以及进修培训制度在法律上加以明确规定和严格执行,从而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进门难、要求严、待遇高是德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

在德国,从事职教工作的师资主要分两大类,即职业学校教师和培训企业的实训指导教师(师傅),职业学校的教师又分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无论哪一类教师,其资格的取得都非易事,都须经过严格的考核才能获得从业资质。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培养和选拔途径规范而严格。

教师资格证书是教师行业的准入证。职业学校理论教师要经过职前和职后两个阶段的学习,通过两次国家考试,第一阶段即是要考上大学,经过4~5年的职业教育师范本科学习,既要学习一个主修专业和一个辅修专业,同时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等课程,至少有2年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后才能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通过考试后取得见习教师资格,然后方可到职业学校任教实习2年(见习期)。2年见习期内,既有教学实践培训,又有专业进修。试用期结束再经过第二次国家考试,考核包括书面与口头考试、展示课和谈话形式的答辩,考核合格者方可获得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进入学校成为正式教师,政府终身雇用,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培训企业的实训教师(师傅)是企业的雇员,具有专职和兼职两种,一般为完成职业培训后具备2~5年职业实践的工长学校和技术员学校的毕业生。企业实训教师学历要求虽然低一点,但要求必须有5年的企业工作经历,再通过1年的大学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学习和考试合格后获得工长资格者,方可担任实训教师。此外,职业学校还有一类专业实训课教师,一般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经过职业培训且具有多年职业实践经验者,同时还必须在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或技术员学校学习并通过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其主要任务是上专业实践课。

德国职业学校教师素以优厚的工资待遇著称,其优越的社会地位和丰厚待遇为稳定高素质教师队伍提供了环境保障。2012年,来粤授课专家德国巴伐利亚州兰簇特市国立职业技术学校校长艾格纳博士告诉笔者:德国职教师资队伍属于国家公务员,待遇高而稳定,理论教师的工资为A13~A16级,净工资为每月2800~4600欧元,外加家庭和育婴等各种补贴,其工资比普通学校同级教师工资高出15%左右,同时还享受较多的节假日和年休假,但平时上班的工作量较大,每周平均约25~28节。

(三)完备的继续教育体系为德国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很受重视。现代科技日新月异、迅猛发展,要求职教教师不断提高和充实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职教教师的继续教育,特别是专业理论课教师和专业实践课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据巴伐利亚州政府文教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German Denneborg先生介绍,德国通过制定《教师培养法》等法律和出台各项政策明确要求职教师资必须不断接受新技术、新知识和规范的继续教育,各州针对继续教育均有系统的激励措施、具体的操作办法和进修内容。例如,巴伐利亚州规定教师每年至少必须进行5个工作日的带薪脱产培训进修,接受本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培训,进修的安排可以由学校统一进行,也可以自己提出申请报领导审批;进修单位可以是大学、职业学校教师进修学院,也可以是企业、行业协会等,同时也有很多校本培训。但有一点是统一的,即进修费用由政府承担。在组织培训进修的主体上,构建了州一级、地区一级和学校层面的全国教师培训三级网络。德国很多州设立了专门的职业教师培训进修机构(教师培训学院、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教师培训进修机构与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系非常密切。与此同时,企业和行业也积极参与职教师资的培养,并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我们的合作伙伴曼海姆国际职业学院就经常派遣教师到宝马、博世和海德汉等企业实习进修,从而使教师的专业知识永葆新鲜,这样就能让教师及时把企业中的最新信息带到教学中去,做到无缝对接;同时有些教师也能为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难题或联合企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攻关和工艺改进。再有,德国非常重视培养专业化的教师培训者队伍,从而全面提高职教师资职后培训的质量。这种持续和多样化的继续教育体系为德国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广东技工教育的启示

近年来,随着广东省技工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广东技工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师资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培养机制更加完善;“双百双向”师资培训交流计划成效显著。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对师资队伍的数量和水平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与德国等职业教育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师资队伍建设相比,广东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仍存在差距,德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给人很大启发。

(一)学习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深化校企合作,为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搭建平台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真正意义上强化校企合作的教育。其根本标志就是青少年在通常私营的企业里接受职业训练,同时在公立的职业学校接受职业学校义务教育。在整个教育培训过程中,职业学校与训练企业严格执行“职业教育培训合同”,双方密切配合,保证教学与生产一线接轨,共同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技术工人。同时,德国的职教师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也明显借力于企业行业的力量。例如,培训企业的实训教师(师傅)和职业学校的实训教师很多就是企业工长出身的,有着多年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职业学校教师的职后培训进修也经常要到企业和行业协会实践锻炼。因此,我们要充分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建议在我省原有的“百校千企”和“校园对接产业园”等校企合作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企业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各地校企合作紧密型企业的资源,有计划、有重点安排教师到企业参与培训,跟班上岗,有针对性地了解企业生产实际,把握产业和技术发展趋势,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学习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推进“校企双制”办学改革,探索校企结合互利“双赢”的发展道路。教师的科研课题项目围绕着企业的生产需要来进行,将研究的课题或项目带到教学中,转化为教学项目,以此完成技工教育的实践教学任务,借以提高教师的项目开发和技术应用能力,为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和搭建平台。

(二)建立健全法规政策体系,重视优秀人才的引进,提高教师待遇

德国对于职业教育师资建设方面有着健全的法规政策体系,教师准入严格,要求高,待遇福利好。广东技工教育在这些方面明显不足。建议广东省应抓紧开展《广东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条例》立法工作,发挥校企合作平台在培养技工院校师资中的作用;出台“一体化”、“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和认定办法,加快一体化教师的培养步伐;出台《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条例》和《广东省技工院校名专业评审、名教师评选办法》等政策法规,对教师的培训培养进行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出台《广东省技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对今后一段时期内全省技工院校教师的引进、培训、考核、晋升发展等方面作全面系统的规划。进一步完善教师的招聘与准入制度。既要按照当前的有关规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也要出台学校招收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高技能人才的具体操作办法,允许技工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教师讲授的机制。进一步完善技工院校师资职称评价制度,淡化对学历的要求;出台我省技工院校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教师的政策。增设技工院校正高级职称,切实提高技工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吸引和稳定更多的高技能人才长期从事技工教育。

(三)构建技工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网络,狠抓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

德国的教师培训体系比较完善,其教师培训机构体系有三个层次:一是中央师资培训,主要是州立学院;二是地区师资培训,主要是地区教育局;三是学校内部的师资培训,也称校本培训。三个层次从不同的方面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各种各类的培训课程。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经验,我们要建立和办好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注重职业教育师范生的专业技能、教学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养,做好职业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工作。借鉴德国职教师资“三段式”培训培养模式,我们要重视教师在职培训。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到技工院校任教第一年见习期的培训和考核工作,通过“师带徒”等方式让新教师能在见习期内在教学能力、技能操作示范能力和课程设计开发能力等方面迅速成长起来。搭建覆盖全省的“学院+基地”师资培训网络。依托一所综合实力强、办学水平高的技师学院,建立广东省技工院校教师培训学院,负责全省师资培训的调查研究,制定年度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在教师培训学院的总体统筹协调下,根据省内技工院校的区域分布特点以及各有关技工院校的突出专业优势,在粤西、粤东、粤北、珠三角依托高级技工学校建立10个片区的师资培训基地,加强师资培训基地授课教师能力的提升培训。各技工院校要积极派出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并组织好教师校本培训及到企业行业和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培训,并将教师受训后教学与专业技能提升效果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申报和评聘的考核内容之一。继续深入实施“双百双向”师资培训交流计划,每年从全省技工院校选拔一批优秀教师、学科专业带头人到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学习深造;从德国等职业教育先进国家引进职业教育高端专业人才来粤任教和讲学。学习职业教育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做法,提高广东技工院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专业水平,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陈业彪.德国职业教育对广州技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启发与思考[J].职业,2011(9):10-12.

[2]易玉屏.试论德国职教师资的培养过程[J].煤炭高等教育,2010(11),43-45.

[3]亓俊国,庞学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内涵的多维度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11):23-26.

[4]胡红梅,英配昌.第十二届中德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EB/OL].(2012-11-13).[2013-04-18].http://ttc.sh.cn/zhongwhz.php?cat_id=18&aid=693.

[5]张功.职业教育及其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

篇(9)

    一、对旅游产品与玩具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虽然江西的经济发展开始复苏,旅游业也比同期快,但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差距很大。如何才能实现旅游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将目前简单粗放的旅游接待方式转变为精致、人性化、专业化、系统化、个性化的旅游接待方式。创造出更多有特色工艺品、纪念品和游客能参与的娱乐性项目,促进游客的购物、娱乐等旅游消费。抓住时机培养能设计旅游产品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全国旅游产品行业的现状是:地方特色的品牌不多、自行设计新的产品过少,传统产品简单、不美观,没有专业人才研究和开发新的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因此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成为旅游产品行业继续再发展的关键。随着全国的旅游行业飞速发展,旅游产品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经调查,每家旅游产品生产厂长期空缺专业技术人员平均2至3个,如果以全国有4500家生产厂来计算,则缺口高达近万个职位。主要空缺的是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

    二、旅游工艺品与玩具设计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1.学院的发展以及教学环境的分析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是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具有四十余年办学历史、广泛的社会影响及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是国家重点建设示范性高校。学院秉承“求真、笃行”的办学理念、立足江西、服务沿海、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开设的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职业人才,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在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福建、杭州等地区均建立了就业网点。通过网上就业平台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

    2.教学质量的保障

    教学必须现行教育方针和教育部高等教育改革各项原则为依据,根据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制定科学可行的课程体系改革方案,使之更能适应本专业高职人才培养规律。教学围绕某一特定的职业岗位和岗位群进行,以岗位需要的职业素质为导向,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达到上岗要求,毕业即上岗,不需要见习期; 是有别于老大学的“精英教育”。

    教师队伍以“双师型”为主,“双师型” 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或技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搞好高职教育的个关键。如我系阮刚毅老师是从建筑设计院调来,教师分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两类,其比例大体是1∶1。在鼓励教职工“一专多能”、“一人数岗”的同时,分配上拉开差距,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得。 动手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安排他们去工厂实践自己的专业技术。

    在教学上:一是教学设施先进,使用多媒体、幻灯片,二是授课方式灵活,针对在今后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实际问题,允许学生设想出很多答案,不设标准答案和唯一答案。三是实训课—— 缩短学生走出校门后与社会的“距离”,它在该校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课时的安排上与理论学习的比例为2∶1。实训需要基地。现已建成模具室,画室,专业设计室、电脑房等实训基地。

    3.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

    艺术设计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共21人。并聘请了一批省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如:南昌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周曙教授,江西师大龚声教授等。本系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如胡诚教授去年成功举行个人画展,并得到各界好评,袁小华讲师主编了《色彩构成》,王莉讲师参编《平面构成》,师生每年都有40余件设计作品及绘画作品参加全省或全国美展。并邀请省内艺术设计着名学者和知名企业的美术设计师来院讲学,如:点石广告公司老总廖长辉、珠海蓝韵装饰公司老总赵华等。艺术设计系教学管理规范,要求每位老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提高教学质量,每年都要有作品发表,每年派遣一位老师去高等学院业务进修或去企业技术培训。

    4.课程体系的保障

篇(10)

中图分类号:F4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1

电力工程技术服务公司以全面推广OJT培训为抓手,以建设员工技能仿真培训基地为重点,结合深化开展“师带徒”、岗位练兵等活动,激发干部员工爱学习、练本领、比贡献,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热情,努力为公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OJT培训推广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公司培训工作主管领导为组长的OJT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定并下发了关于推广OJT培训法的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具体实施步骤以及考核方式与标准,为深入搞好OJT培训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积极开展OJT培训法宣贯。在公司层面,聘请电力职工技术培训中心教师,为公司班组长以上干部、主管培训业务人员、专责工程师、工人技师等近80人讲授OJT培训知识,使参加培训的人员全面了解了OJT培训的基本内涵及方法,明确了OJT培训的重要意义。

在分公司层面,组织各单位结合自身生产特点,对全体班组长和基层员工进行OJT培训法宣贯,统一了全员思想,提高了认识,增强了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公司选派基层班组长及大学生共计35人参加了集团组织的OJT培训。

3.认真制定岗位任务清单。制定了送电线路架设工和变电检修工、继电保护工的岗位任务清单。结合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制定这三个工种的工作任务表,使每一名岗位员工都能明确在本岗位上工作标准是什么,应该会什么和干什么。

4.着手建立仿真培训基地。以送变电分公司为试点,筹集相关设备、装置,积极建设线路施工仿真培训基地及变电安装仿真培训基地。由于今年送变电分公司与建筑装饰分公司业务整合以及员工“三定”工作还未落实,两个分公司用于建设学习培训室的场所也未确定,所以今年重点抓了培训软件的建设。一是积极组织技术专工完成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编篡工作,整理形成每一项工作步骤的工作标准、安全规范和质量要求,下发给员工自觉学习;二是针对老师数量不足、教学时间不多的实际,与供电公司龙南工区合作,特邀技术大在赛优秀选手杨四海作示范,录制、编辑了线路专业的技术视频资料,为服务员工自学提供了方便条件。

5.扎实推进“师带徒”活动。以送变电分公司为试点,结合技能人才实际情况,以项目经理、副经理为师父。在变电专业结成师徒对子17个、线路专业结成师徒对子22个,组织签订了培养合同书。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师带徒”管理办法,明确师徒双方责任与义务,制定了培训目标、计划、内容和考核标准,并计划采取“学、练、赛”的帮教方式,定期举行岗位练兵、经验交流等活动,促进员工操作技能稳步提升。

二、推广实践的主要措施和效果

1.开展学习观摩活动,打牢活动基础。公司以“学先进、找差距、强三基、上水平”为目标,组织班组长以上人员150余人,分三批到中十六联、西水源、北二注水站、供电变检二队、油田热电厂网控班、星火一次变等先进单位参观学习,尤其学习借鉴星火一次变的基层建设经验,以送变电分公司为试点,培育“攻坚啃硬、勇挑重担”的团队精神,规划“两室一基地”建设方案,逐步落实软、硬件设施,为OJT培训的全面开展奠定基础。

2.与公司开展的“五个一”学习活动和“星光学习”活动相结合,提升学习效果。一是继续开展以 “每周一题,每月一课,每会一讲,半年一考,每年一比武”为内容的“五个一”系列学习活动,使职工进一步树立了团队学习理念,把个人的自主学习上升为团队的共同学习,形成了以多信息、多反思、资源共享为基础的学习模式。二是积极扩大“星火学习”效果,选取一批自学成才的先进典型,为广大员工作学习经验介绍,通过宣传学习典型,传授学习经验,激励全体干部员工积极争做刻苦学习、积极实践的模范,不断强化自身素质,提高业务本领,努力为公司的健康持续发展再做新的贡献。

3.与公司大学生的成长进步相挂钩,促进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接续和扩大。针对当前专业技术岗位不足、大学生走上专业技术岗位困难的实际,为进一步调动大学生学技术、钻技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公司在送变电分公司和建筑装饰分公司一线项目部的大学生中推行技术员(兼资料员)见习上岗制,为每名大学生建立考察写实表,配备学习笔记,下发见习期满后需要达到的岗位工作标准,由分公司日常考察,公司办公室季度抽检,年终统一考核,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批近年新毕业大学生,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努力向技术专工请教,向师傅学习,积极深入施工现场向实际学习,年内都取得较快进步。目前,通过培训,14名走上技术员岗位的新毕业大学生已基本能独挑大梁,有6名同志还考取了二级以上建造师执业资格,为其他大学生和员工做出了榜样。

三、持续开展OJT培训的思路

一是伴随公司业务整合及组织机构调整,抓紧做好基层员工学习室和实训基地建设,努力完善“双培基地”建设,为员工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继续深化“师带徒”活动,完善管理、考核与奖惩办法,探索新形式与新举措,努力提升活动的效果,促进基层技能操作人员的不断进步。

三是建议集团培训部门协调电力职工培训中心,结合工程施工企业的特点,从教师、设备和实际演练等方面提供一些专业培训师资,以解决我公司自主培训力量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11)

1、前言

要想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职体育保健的专业人才,专业技能、职业修养及全面的体育知识等都不可缺少;实习又是高职体育保健专业的主要特点和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合格体育保健人才、进行职业训练、检验办学方向和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实践。

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以北京体育职业学院体育保健专业首届29名学生的实习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搜集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研究成果,为选题和论文撰写提供依据和材料。

3、研究结果与讨论

3.1国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主要模式

3.1.1“双元制”模式

德国是这种模式的典型。所谓“双元制”,是指由教育机构与企业联合举办的、以最大限度利用职业技术学校教育资源和企业培训资源、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共同培养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和技能以及解决职业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双元制”最突出的特点是行业协会组织与企业的广泛参与,值得注意的是,德国的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社会责任观念以及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础[1]。

3.1.2“行业主导型”模式

澳大利亚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从国家宏观决策到学校的具体教学安排,行业的参与无所不在。他们直接参与职业教育和行业协会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参与确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制定各行业能力标准和操作规范,以此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专业设置、教学计划以及课程安排的依据;同时还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巨大的财力支持[2]。

3.1.3“工读交替制”模式

此模式是英国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采用主要模式。这一模式要求学生用一段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一段时间到工厂企业参加生产劳动以验证理论,接着再学习一段理论又到实践中去。

3.1.4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

即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起来,把学校按工厂模式办,把工厂按学校模办,给学生一个工厂的生产环境,让学生通过生产实践,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3]。

3.1.5美国的社区学院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是美国举办社区学院的主旨。其在学科设置、课程结构和教学安排上强调以实际应用为主,实践课占全部学时的40%~60%;在教学模式上,社区学院强调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各专业系科的实践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50%或更多。参加实习的学生可获得一定的报酬,企业可从实习生中物色雇员人选,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直接录用[4]。

3.2国内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主要模式

由于受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状况、学校自身的特点和教育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我国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教育模式。但总体上可分为两类:

3.2.1集中实习

这是一种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多数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普遍采用在学校统一规定的实习期间,组织若干实习队,由指导教师带领,到各中学进行集中教育实习。这种实习的模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如:便于实习目标和计划的统一,能有目的地逐步加强对实习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强化了日常管理和实习纪律;有利于高师院校和中学双方指导教师共同对实习生进行严格的训练,培养实习生严谨的教风和学风,教育实习的整体质量也易于得到保证;可以做到实习内容和要求上的相对统一,对实习生的成绩评定和工作鉴定也就相对客观,容易平衡。

3.2.2分散实习形式[5]

3.2.2.1大分散教育实习。这种方式有人又称“放羊式实习法”。具体做法是实习生在经过平时见习及校内试讲后,每人携一纸实习介绍信返回原籍毕业中学实习,直接受母校或当地中学的管理和指导。

3.2.2.2委托教育实习。此方式也叫“相对集中实习”。做法是学校在对实习生进行试教把关后,把不同专业实习生按市县混合编队,经与当地教育部门联系,全权委托他们就近相对集中安排实习,并负责全部指导和管理工作,学校只作象征性检查指导。

3.2.2.3顶岗教育实习或称双向培训顶岗实习制。其做法是让高师学生下到中学顶替原校教师岗位,承担一个学期的全部教学任务,被顶替下来的中学教师则到高师院校接受业务培训。

3.2.2.4预分配教育实习。高师院校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适当缩短学时数,提前结束课程,进行毕业考试。学生考试合格者预分回原籍,由当地教育部门负责安排,到各中学实习。实习结束后,成绩合格者,学校按原学制的毕业时间发给毕业证书,毕业生被直接录用为正式教师,取消常规的一年见习期。

3.2.3全程贯穿式实习模式

“全程贯穿式实习模式”,即把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把实习时间分散到每个学年,有序安排实习或实践活动,此起彼伏,连续不断地将实习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不断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能力,达到“一专多能”的目的。

3.3北京体育职业学院体育保健专业采用的实习模式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全程贯穿式实习模式是目前较为适合北京体育职业学院体育保健专业的实习模式,具体内容为:

3.3.1“生产性实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