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说起春节,有这么一个流传在民间的故事:传说,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冬将至,出来食人,使人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这种凶恶的猛兽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在"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燃起熊熊大火,"年"听到爆竹的响声,便逃走了。以后,人们开始以"挂红灯、放爆竹、吃年饭"来庆祝新年。
除夕夜,顾名思义。“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而除夕夜,则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在这个除旧部新、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中,人们的讲究特别多:首先,贴春联、门神、福字。春联的来源:古代称"桃符"。据说,东汉王充《论衡o定鬼篇》中神荼、郁垒二神住在大桃树上,处理鬼魂。他们把为非作歹的恶鬼都喂老虎吃。因此,人们认为鬼害怕神荼、郁垒,也害怕桃树。于是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总在门口悬挂桃符或桃木人来趋鬼避邪保佑平安。门神画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源于神荼、郁垒的神话传说,古人把二神像挂在门口驱鬼。一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琼、尉迟恭看门驱鬼,并把二将画在宫门上。一源于唐玄宗梦见钟馗为自己捉鬼,醒后命令画工把钟馗画在门上。而福字倒着贴意思是"福到了"。然后,大家欢聚一堂,一起吃饺子或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它谐音"年年高",包含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期望。年糕采用黏性较强的谷物制成,北方多用小黄米,南方多用糯米。北方一般都是甜的,南方年糕可以作成不同口味的。不过,好吃不过饺子。北方人更喜欢的春节食品是饺子。饺子:它的起源非常古老。考古工作者曾经发现过一枚一千多年前的饺子保存下来。北方人过年,一定要吃饺子。而且春节这一天吃的饺子必须在除夕12点以前包好。饺子好吃,关键在于饺子馅,纯肉的,纯菜的,肉菜混合的,花样无穷,口味可异。可以根据自己口味任意变化,所以男女老少都喜欢吃饺子。在春节所吃的饺子中,有一个包着豆腐馅的。谁吃到豆腐馅的饺子,谁在新的一年里就会发财,人们的理想也都包含在饺子里。古人说的好:“爆竹声中一岁除”,诗中的爆竹,指的就是鞭炮。新年钟声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炮齐鸣,迎接新年到来。那么爆竹怎样来的呢?这就是一本书中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当时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就能吓跑怪兽与恶鬼,保护全家平安。大约到了唐朝,人们把竹筒里装上火药,点燃火药,发生爆响。后来,人们又用纸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样的鞭炮了。鞭炮有各种花样。宋代人把鞭炮稍加改进,又发明了烟花。烟花:又称"礼花","焰火"。它在爆炸时能发出极为绚丽的光芒。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烟花装点自己的节日夜空。
在这个晚上,人们彻夜不眠,守候着新一年的到来。全家人团聚一堂,一边包饺子,一边等待,耐心的等待。
相信这特殊、而别有意义的传统文化经过漫长的岁月还会流传下去。
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而春节的习俗世世代代的流传下来,现在,许多国家也有了过春节的习俗。
在世界上,据统计,除了中国外还有,中国、韩国、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把春节定为法定节日。
他们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比如:新加坡:成千上万人购年糕
春节是新加坡一年当中最盛大的节日。在年市上,各种年货琳琅满目,一应俱全。过去中国过春节的传统习俗,如祭灶、迎神和吃年饭等,在新加坡的华人中几乎都保留了下来。至今,新加坡华人们还认为,年糕象征着“年年高升”,桔子象征“大吉大利”,因而是家家户户过春节的必备品。新加坡还从中国的广东和香港等地进口年糕、潮柑和盆栽金桔应市。春节期间,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来到年市选购年糕等年货。
而在春节的起源地?中国,春节的习俗也是很多的。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农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统称为“廿四夜“。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百姓在这一夜用“卷银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烧熟后作馅,再用百叶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饭作祭食,点上香烛,祭供灶君,并备纸钱,扎彩桥,磕头礼拜,然后鸣放鞭炮,在将灶君像与前帘(俗称“喜串“)烧化前,户主对着君像自言自语地说些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话祈祷
二、调查时间
春节期间
三、调查方式
1、利用谈话的形式,询问长辈。
2、跟爷爷奶奶准备、干活,亲身感受迎接新年的到来。
3、查阅资料,了解春节习俗。
四、调查内容
1、除尘
腊月二十四这天,爷爷早早把我叫起来,我们一同打扫卫生,房间的里里外外、旮旮旯旯彻底清扫一遍。我问爷爷这时打扫有什么讲究呢?
爷爷告诉我说: “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除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疏浚明渠暗沟,掸拂室内尘垢蛛网,清洗锅碗瓢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年前打春时,各家再忙也得赶在打春前彻底整理一下室内外卫生,立春后就不可再打扫了,防止把新春的财气、新春的喜庆扫了出去。”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2、贴春联
腊月二十九这天,吃过早饭,我就和爷爷忙着贴春联和福字。
“爷爷,‘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呢?”
“哈哈,这是因为‘福’到了”。“哈哈……”“哈哈……”
“爷爷,你给我讲讲贴春联的来历吧!”
“你呀应该多读书了,等会儿我给你一本书,你自己好好查查吧!”
原来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王安石“千门万户除旧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3、守岁
年三十的晚上,妈妈做了一大桌好吃的,瓜果点心应有尽有。一看到好吃的,我狼吞虎咽的吃起来。奶奶说,你这孩子,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吃,还要守岁呢!
“守岁什么意思?快给我说说。”
爸爸说:“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我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我们有说有笑的吃着年夜饭。“妈妈,苹果我们总吃,今晚你怎么还摆一大盘呢?”“这你不懂了吧,这叫作‘平平安安’这桌上的瓜果可都有说法”。
“年夜饭这么有讲究?”我缠着奶奶给我说道说道。
原来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现在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看晚会,谈笑畅叙。
4、放爆竹
12点的钟声刚敲响,爸爸就去点响了鞭炮,“啪”“啪”……声音真大,我赶紧捂住了耳朵。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制筒,也称爆仗或炮仗。到现代,人们已不相信什么“山魈”了,但还是习惯在春节放鞭炮,借以欢庆节日,振奋精神。所以,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
5、拜年
初一那天,我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妈妈、奶奶也打扮得整整齐齐,我们出去拜年了。我之所以这么积极早起,是因为这一天我会收到好多的压岁钱。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了拜年的许多知识。新年的初一,人们穿戴整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二) 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的功能:
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
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责任;
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渲泄感情之波,体味生活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开始办年货: 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圆。
年廿四谢灶: 在灶头放齐供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來年衣食丰足及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廿八洗邋遢: 年廿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气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去病。
年三十晚要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日,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意义。晚上,一家人聚首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得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习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正,开始放爆竹,庆祝新一年来临。
正月初一宜祭祖: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在祖先神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祭祖完后,晚辈向长辈互相拜年,拱手互相恭贺。此外,年初一不可扫地或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量不要打碎碗碟或盆具,如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说例如「碎碎(岁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好兆头的话。
年初二妇女返娘家拜年:年初二是出嫁女而回娘家的时候,相传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穷,所以要年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家拜年亦不能空手,必须准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生果等。
(二)调查方法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的功能:
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
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责任;
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渲泄感情之波,体味生活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开始办年货: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圆。
*年廿四谢灶:在灶头放齐供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來年衣食丰足及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廿八洗邋遢:年廿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气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去病。
*年三十晚要送年: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日,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意义。晚上,一家人聚首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得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习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正,开始放爆竹,庆祝新一年来临。
*正月初一宜祭祖: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在祖先神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祭祖完后,晚辈向长辈互相拜年,拱手互相恭贺。此外,年初一不可扫地或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量不要打碎碗碟或盆具,如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说例如「碎碎(岁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好兆头的话。
*年初二妇女返娘家拜年:年初二是出嫁女而回娘家的时候,相传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穷,所以要年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家拜年亦不能空手,必须准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生果等。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每当春节,大家都会隆隆重重的庆祝一次,但是你知道各个地区又有哪些有趣的民风民俗吗?嘻嘻,不知道吧!那就跟我来,让我们一起品味那风韵十足的春节习俗吧!Come on!Let’s go!
首先是我们的家乡——浙江的习俗。在五花八门的习俗中,最特殊的就是东阳的“?u年鬼”了。旧时,浙江东阳一带,进入岁末腊月,民间有一种“?u年鬼”的风俗。“?u年鬼”从腊月初一开始,到十五结束。因为,这时候旧岁将要辞去,新年就要到来,为了千家万户,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过新年,因此要把一切人间之鬼?u除干净,以免祸患滋生。“?u年鬼”者,都为街头乞丐或无业游民,头戴一顶武状元帽,脸挂一串红胡子,手执宝剑,腰系铁索,很象钟馗打扮,挨家串户地进行吆喝?u鬼。后面跟一随从,为其呐喊助威,主演者吆喝一句,随从者接应一声“?u”!这样边演边跑,遍及全村角落,以示把鬼导、怪?u完斩绝。最后由各家各户给予扮演者应有的谢情报酬。浙东“?u年鬼”的风俗,源远流长,起于唐朝。传说唐明皇一次受疟疾鬼作崇,久病不愈。一天,他梦见有个大鬼,捉住疟鬼而啖之,从此病就好了。唐明皇问大鬼叫什么名字?回答说叫钟馗,就是前番应试武举,其貌不扬,末被录取,因而撞死阶前。唐明皇醒后,就叫画工吴道子画成画像,并封他为鬼王。这就是后世传说能淡鬼避邪的钟馗,以后一直流传下来。每当家家户户准备杀猪宰羊,祈神祭祖,欢欢喜喜迎接新岁之际,有人就利用钟馗来为各家各户“?u年鬼”,借以讨取吉利的年彩,也乘机搞些钱来维持生计。
怎么样,我们浙江的习俗有趣吗?接下来再来看看我们的台湾同胞是怎样过春节的吧。台湾人过年活动从农历12月16日的“尾牙”开始。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祭拜土地公,特别是生意人,为祈求新年发财,辄以牲体、金纸祭祀,并以祭品分享同仁犒赏员工,此叫“食尾牙”。“食尾牙”时,将要解聘的员工,雇主以鸡头相向,表示明年请另谋高就。因此,台湾有谚语:“吃尾牙面忧忧,吃头牙抚嘴须”。意为尾牙餐事关工作去留。农历24日是老百姓送神升天的日子,与闽南的腊月23日送灶神一样。祭品中必须有“甜圆仔”(汤圆),粘在灶口,让灶神“好话传上天,坏话去一边”。这一天,还要大扫除,将家中一切“晦气”扫除掉,好迎新年。除夕,台湾叫作“二九暝”、“三十暝”,依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暝”即岁暮之意。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备供品,像甜桔、甜米果(年糕)、“ 春饭”、“压岁钱”等。“春饭”就是在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字。因为闽南话“春”与“剩“谐音,意为”岁岁有余粮,年年食不尽”。此外,还在大门后面,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取又长又甜,以“坚定家运吉利”之意。吃年夜饭“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春”和“福”字。围炉时要说吉利话,如“吃红枣,年年好! ”、“吃年饭,年年赚!”等,桌上一定要有芥菜,叫“长年菜”,象征命长。也有的人家桌上要有“韭菜”,即“韭”和“久”谐音,象征长寿。萝卜也不可少,闽南话叫它“菜头”,表示“好彩头”(吉兆)。还要有鸡肉,鸡的谐音“家”,“食鸡起家”,可大振家声。“围炉”时的蔬菜也不用刀切碎,洗净后连根煮熟,吃时也不咬断,而是从头到尾,慢慢地吃进肚里,以祝父母长寿。年夜饭过后便是守岁。在台湾,“守岁”也叫“长寿夜“,象征晚辈祝愿父母长寿。“交时”(半夜12点)一过,进入初一,人们就集合老少,用红白米糕来敬祀神明,祭拜公妈(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台湾人过年,还要制作红龟米果、发米果、菜头米果为年糕。红龟米果以形体像一只龟,外染红色,上打龟甲印,用来象征人们益寿延龄。家家都用这种糕来敬奉抚育万物的天公。倘若客人上门拜年要请吃糖果和甜仁,并按男女老少说不同的吉祥话。如孩子对老人可以说:“吃个甜,祝你长寿万年!”同辈之间可以说:“吃个甜,祝你赚大钱!”
我们的台湾同胞过春节还别有一番风味呢!但就陕西人而言,TA们的春节才叫独具一格呢!年三十,一切准备就绪,家家户户再次清扫院落街道,打水压面条,张贴春联、喜贴、窗花、家宅六神,设祖先牌位。历史上关中风翔木板年画远近闻名,其中神画发展不下几十种,远销西北诸省。年年有贩年画者来此“请神”、“接爷”。这又是民间宅院的一次窗花剪纸、木板年画、泥绘彩塑、针织刺绣的大展览。到了晚上,各家都有一人提着灯笼,带上香火、蜡、纸陆续去自家祖坟请先人回家过年。祭神时有些县区还有祀神歌。下面介绍周民族发祥地岐山县的几首《祀神歌》:
祭门神:清早起,念真经,家宅六神你细听:门里门外你知晓,门神替大心。
祭土地神:土地老人本姓韩,你把凶神往出赶:踏动墙土你甭管,一家大小都平安。
新的英语写作课堂应该是全新的、令人振奋的——从事先规定细节的僵化设计走向了多元开放、灵活动态的弹性预设,从教师霸权的“一言堂”走向了教师、学生的平等对话,从偏重认知能力走向了促进生命的成长与发展、情感的交融与升华……新课程的实施为英语写作教学带来了精彩,带来了生机。
在此,我根据自身的学习、实践和探索,试从三方面谈谈如何构建动态的英语写作课堂。
一、动态从课前准备开始
反思传统英语写作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一点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教学设计,追求教师的权威性,教参的标准化,过程的规定性、细节化,即无视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面,简单、封闭而主观。最常见的模式就是给学生一个固定的写作话题,学生就在毫无沟通、毫无思想准备的条件下写作。而动态的写作课堂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动态课堂要求老师和学生在课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如在以“Spring Festival”为题的写作练习中,课前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别查找春节的由来、春节的传统习俗、现代春节与传统春节的不同、中国的“Spring Festival”与西方的“Christmas”的区别、人们在春节通常都有哪些活动等方面的资料,并让学生制作成简单的幻灯片。在此同时,老师也在以上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这样的课前准备就为课堂的互动打好了基础。有着如此准备的写作课堂教学活动会是一个富于变化的立体多边的群体活动,极富创造机制。教学设计的预设,预留下更多的空间给学生,展现课堂生命的自由,促进学生的发展。
当然,动态的写作课前准备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必须做到胸中有数,不能乱七八糟的乱找资料。
二、师生互动,合理引导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不需要听老师在讲什么,引导的前提是教师在民主气氛中以伙伴的关系理解、尊重学生,欢迎质疑,发表意见和指出错误,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自由,打造—种和谐默契的氛围。其次在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基础上合理引导,组织参与和学生共同完成心灵与知识的对话。首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的高低几乎与学习效果成正比,要让孩子们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前提就是让他们感兴趣。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前导入的交际互动的活动中来,变记忆重现者为积极主动的交际参与者,教师就应为学生设计出与他们经历密切相关,兴趣相符,以及发生在他们身边周围的话题,并通过引导、交流得到扩展和深入。
写作话题可以涉及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兴趣和爱好,希望与打算,困惑和忧虑等。比如:在一节写作课上,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正在学习的一般过去时态,我就让学生以周末活动为话题展开写作。我是这样引导的:
T: Last weekend I went to the TaiBai Mountain,it’s so great,and I had a good weekend. How about you? Did anyone travel anywhere at the weekend? (上个周末我去太白山了,那里非常棒,我有一个很愉快的周末。那么你们呢?上周末有谁出去旅行了?)
S: Yes,I did.( 我出去了。)
T: Oh,did you? Where did you go?( 哦,是吗?你去哪儿了?)
S: My hometown.( 回家了。)
T: How was your trip? ( 旅途怎样?)
S: …
教师还可以就暑假询问学生的活动。以上的两个话题都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交际真实,富有情趣和生活气息。学生在通过课堂上激烈的交流之后,将思想中的记忆再一次的激活,这个时候再让学生进行写作,他们的思路会更加清晰,内容会更加丰富。
再者,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多种媒体,激发英语写作的兴趣。在练习写作“My favorite…”这一题目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大量的图片、视频,并且分类别,有“food,movies,talk show,actor,animal…”,这样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视听材料,给他们的写作做好引导。如此的英语写作教学会带来高效、逼真的语言学习环境。
三、生生互动也是使写作课堂动起来的不容忽视的环节
一、生活中觅传统
“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这是《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明确指出的,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欢度岁时节令,我们的孩子每年都反复参与节日的活动,节日期间丰富多彩的习俗风尚,人们的衣食住行,民族的传统艺术,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人际之间的各种情感,都会在学生面前得到充分展现,这种强烈的文化氛围,以及其中蕴含着的道德资源,在新时期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开发并利用好这些资源,将有助于提高中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正确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节日活动,既可以与传统的优秀文化紧密联系,弘扬民族精神,又有助于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实现生活化、大众化、行动化,在日常生活中寻觅传统的影响。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有精妙的传说,有经典诗文、独特的情趣。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它们是千百年来千秋万代岁月长途中的欢乐盛会。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与习俗,开展传统节日探寻活动,培养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是加强对中学生传统情感教育的前提。
我认为,现在初中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开展一次调查活动,探究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师生共同拟订传统节日研究调查方案。内容可涉及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传说、经典诗文等。通过小组分工、同伴互助,深入乡村、社区,实地调查走访,通过报刊、广播、影视、图书馆、互联网、等不同形式和渠道,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写出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开展一次知识竞赛,比一比谁了解的习俗多;开展一次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在诵读中引导学生与节日亲密接触,亲密对话。
另外,学校应积极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的系列宣传,利用班会、国旗下讲话、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展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初步教育,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出黑板报、制作展板、通过红领巾广播在校内进行宣传,告诉学生节日的来历,古人流传下的习俗,好的活动建议等,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二、活动中品内涵
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中所蕴藏的内涵。因此,挖掘传统节日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引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
在学校教学中,怎样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教师探索研究,对传统节日进行界定,对节日核心内涵进行概括和提炼,如端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七夕乞巧爱慕、腊八融和感恩的主题。引导学生开展道德实践体验活动。
比如说清明节。清明节在大多学生的眼中是“沉重的日子”、“怀念与哀伤的日子”,认为清明节就是“祭扫先祖墓地的日子”、“许多烈士为国家牺牲,要纪念他们”。除此之外所蕴含的丰富寓意,却一无所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清明,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我校就充分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分析了清明节人文精神应有两个层面:一是纪念感恩,怀念故人,二是保护新生。如果把清明仅看成扫墓的节日,是一种偏见。清明节的活动还有郊游踏青、荡秋千、踢毽子、拔河、放风筝等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为此,学校开展了系列德育实践活动:
(1)探寻清明文化,搜集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各地的清明节习俗、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背诵一首以上有关清明的诗。
(2) 组织踏青,开展拔河、踢毽子、荡秋千、打羽毛球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
(3) 随同家人祭祖、扫墓,了解家族中各人的姓名、经历等;关注祭祖、扫墓活动中的现象、习俗;谈谈自己对清明节各种习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为文化传统可继承的,哪些是封建迷信活动应破除的。
(4)制作科技小制作、环保袋;阅读先进人物或事迹,撰写的读后感。
实践的收获令孩子们兴奋:交流中,他们发现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是唯一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传统佳节;诵读会上,一首首描写清明、春天的诗词在朗朗传诵;辩论会上,对于迷信习俗的争辩,有据有理;体验日记中,对于清明节的认识和感悟具体深刻。
再比如如端午节,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的实践活动之外,重点还应开展“走进屈原”活动。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与伟大诗人屈原面对面: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屈原报国无门而以身殉国,坚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他上下求索、九死未悔,宁愿去死也不愿离开故国半步的情怀,一直引起同学们的深思和探索;他那与日月齐光的高洁品德,激起同学们无限的仰慕。从中体味他那痛苦执著的伟大情感,体验他那崇高忠贞的伟大人格。人格教育能够发挥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及的重要作用。在重塑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过端午节,学习和传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比较中得新知
和洋节日相比,一些传统节日对中学生缺乏吸引力,春节和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之所以今天被国人看淡,与这些节日大多来源于农业文明,与祭祖、驱鬼、借节日填饱肚子等联系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文化渊源和传统形式也使得中国传统节日欢快的气氛中缺少些浪漫色彩,这与富裕起来追求生活品位和精神愉悦的现代中国人显得有些不协调。随着经济的发展,节日本身也应该发展。无论是元宵节也好,重阳节也好,它们都与最初的起源有所不同,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的传统节日也应该跟着我们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如果一成不变一定是不行的。
首先,活动形式要多样。要结合时代特色、学生特点,组织各种类型的校际、班际活动,利用探究课、社会实践、校班会,充分整合校园、社区、家庭、社会资源,开展大量的主题式、探究式、体验式、寻根式节日文化活动,引领学生走进传统节日,过传统节日。其次,可发挥家庭、社区、学校三方力量,共同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在传统节庆之际,组织学生、家长、社区人士过传统节日。如元宵节学做元宵,制灯笼,猜灯谜;端午节讲屈原爱国故事、进行划船比赛、拔河健身运动;重阳节进行敬老爱老活动。
四、接受中悟情感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8—0028—01
课外作业是教师设计的、学生在课外完成的一种学习任务。从当前教师布置作业的内容来看,注重的是基础知识的巩固及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了课程目标提出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的作业单调枯燥,偏重书本,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种封闭的、僵化的作业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因此,教师要依据新课改的要求,重新设计课外作业。
“在人的内心深处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专题搜集型作业就是让学生们放开手脚,主动去探究知识,它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还可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设计专题搜集型作业:
一、利用课文特点搜集资料
对学生来说,搜集信息本身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他们必须经过查阅、筛选、整理等活动,才能找到合适的材料。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者通过因特网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并让他们将搜集到的资料带到课堂上与其他学生交流、讨论。这样,学生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如,学习《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学生不了解壁虎的尾巴具有再生功能,所以,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查找小壁虎的资料,了解壁虎的生活习性。课文学完后,学生热情未减,于是我趁热打铁,继续布置查阅资料的作业:查查其他动物尾巴的特点,生活中还有哪些动物的什么东西具有再生功能。第二天,学生们纷纷汇报自己查到的知识:燕子的尾巴可以掌握平衡,人的指甲可以再生,头发可以再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许多丰富的课外知识。又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前, 可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人类的不当行为给地球带来了什么样的灾难。比如,战争中的核污染、生物战、土地沙漠化、工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同时还让学生查阅各国在保护环境方面所作的努力等,让他们懂得地球环境的污染对于人类是巨大的灾难。完成作业后,学生就会明白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设计一些情境性的作业,引导学生在乐趣中更好地感知教材,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其中绚丽多姿的美。如,在教学《春》之后,我让学生来到野外观察、体悟万物复苏的春天并描绘出来。他们饶有兴致的挥毫泼墨:萌芽中的春天焕发着顽强拼搏的毅力,活泼玩耍的孩子,陶醉春色中的人们徜徉肆恣……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在形象感受中,学生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体验,不仅拓展了创新思维空间,使学生深刻的感悟文本,更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当然还可采用其他的形式:如配乐朗诵、演课本剧等。如,教学《天上的街市》后,让学生为课文选择一首配乐曲,并将自己的配乐朗诵录下来。优美动听的音乐会给学生创设特别的意境,令他们为自己的杰作兴奋不已。再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后,布置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并表演,学生在过足一回编、导、演的瘾之余。又让学生对教材中角色的语言、行为动作及思想感情有更真切的体会,也有效地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凭借作业这个载体,学生不仅充分复习了文本内容,获得了在文学、绘画等方面的相关知识,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而且还得到了大量愉快而难忘的体验。
二、走近学生——语文作业的层次性
1. 作业量分层。针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以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至于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涉及的一些拓展型的练习,他们可以选做或不做。如,背诵练习,一般学生只要按教材背诵有关篇目即可,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多选择一些精彩片段、名家名作背诵。作业量分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其自信心。
2. 作业难度分层。针对学生语文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为他们确立相应的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是很有必要的。一般来说,确定为基础、发展、创造三级目标,要求一般学生能实现基础目标,努力完成发展目标;基础较好的同学努力完成创造目标。这样,让学生针对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合适的作业,促使他们语文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一、发掘民俗文化资源,让作文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作文教学难一直是广大高中语文教师所面临的难题,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高中生缺乏丰富的社会阅历以及多样化的人生体验,可供使用的写作素材严重不足,导致学生在事例选择上生搬硬套、苦涩单调。各地区在民俗文化发展方面积淀了深厚的底蕴,将其有效发掘出来,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视听,为作文写作提供生动素材,帮助学生走出“无米下锅”的作文写作窘境。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系统分析并搜集整理了本地区民俗文化方面的资料,将其制作成视频短片,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播放,以此为素材开展写作训练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写作的实际成效。如孤山庙会是本地区较为出名的活动,也是民俗文化中价值较高的一项活动,靖江历史上曾是多庙之县,凡是大庙均有庙会,孤山寺历史悠久,名闻遐迩,每年三月初三的庙会更是规模宏大。是日,庙里的僧侣举行佛事,善男信女朝山进香,而山下则有数以万计的群众从事各种贸易活动,其场面十分壮观。学生对这个活动具有或多或少的了解,这就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笔者在教学中向学生播放了介绍孤山庙会热闹场景的视频短片,为枯燥的课堂注入了生机,学生兴趣盎然,在认真观看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相关内容的相互研究,选取写作切入点进行自主命题写作,效果非常明显,改变了以往作文指导空洞无物的状况,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具有真情实感,效果较好。另外,笔者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采取上网搜集、调查走访等多种形式,了解家乡的民俗文化,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在全班进行交流,将其作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打莲湘、腰鼓、秧歌舞等民间文艺节目极大地吸引了学生,也成为了学生描写家乡、刻画人物以及反映生活等题材文章中重要的信息来源。
二、开发民俗文化资源,让课外实践活动充满快乐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空间的拓展,虽然语文教学节奏快、时间紧,但是教师不能以时间战术和题海战术束缚学生,应当注重劳逸结合的教学调解,以发掘民俗文化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拓展活动,既要让学生学到东西、积累素材,同时也是对学生身心的一种放松。靖江的讲经被形象地誉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元末明初传入靖江,经过民间艺人长期口头加工,至清末达到定型阶段。由于讲经具有可贵的原始性、独特的地方性和鲜明的艺术性,深受海内外专家的重视。笔者带领学生走进文化馆以及民间艺人集中的会馆,详细了解这一艺术形式的特点、发展历程以及现在的实际状况,指导学生撰写了《讲经艺术发展现状的分析与建议》专项调查报告,向有关部门汇报了这一艺术形式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方面遇到的问题,表达了对发扬和传承这一艺术形式的热情,受到了充分肯定。另外,笔者还邀请社区腰鼓队的老同志走进校园,向学生介绍这一运动的发展状况,学生们得知这一活动已经成为了中老年强身健体的重要载体,非常感兴趣,开展了社会调查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提高了调查分析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再比如本地区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具有许多独特的民俗,如“甜嘴”、“接灶神”、“挂天灯”等,这些传统习俗也可以作为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研究的对象,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立足本地民俗文化资源并进行深度发掘,有效丰富语文教学活动,以及拓展教学活动空间,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钱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