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数据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2 15:04:1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教数据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教数据论文

篇(1)

2个性化教学在作业布置中的应用

在作业布置环节,我们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注重基本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满足共性化教学的需要;选做题往往难度更大,更具开放性,需要查阅更多的资料,甚至要与人讨论,上机实验才能完成。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能力强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训练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个性化教学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实验教学是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我们首先应强调理性实践,督促学生养成分析和思考的习惯,减少实验中的盲目性,强调课前准备、课后总结分析的重要性[4]。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明显提高。实验教学的设计思想是以个性化培养为基础,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系统地设计实验教学内容。

3.1提供3个难度等级的实验题目

为满足学生不同需求,教师每次实验提供3个难度等级的题目,要求学生选择其一完成。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教师鼓励选择难度大的题目,同时允许学生自己提出选题,目的是开展“创造型应用”实践。难度较低的题目主要是验证型和部分设计型实验,这类题目侧重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的训练,要求同学必须熟练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偏重于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难度较大的题目主要是综合型和部分设计型实验。这类实验题力图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找出原理与应用的结合点,使学生学会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综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和领悟。教学实践表明,难度大的综合性实验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算法设计的有关技术,提升学生组织数据及编写大型程序的能力,为整个专业学习打下更全面、起点更高的基础。

3.2开展面向问题求解能力的实践教学

开展面向问题求解能力实践教学的出发点是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数据抽象,分析其特征,力图将其归结为某种理论课已经研究过的数据结构,再以这种数据结构的典型算法为基础,设计出针对实际问题的算法,并利用所学知识对算法的时间效率、空间效率做出估算和评判,最终编写出正确、高效的程序。教师在实验课中引导能力较强的学生选择设计型和综合型的题目,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组成研究小组。例如,教师在讲完“栈和队列”之后,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设计一个模拟食堂售饭的系统,统计每天中午学生在食堂停留的时间;在讲完图的遍历和最短路径之后,要求学生就学校三水校区设计一个校园导游系统,自己确定校园景点,测绘景点之间的路径与距离,建立校园景点地图,设计一个算法使得游客走最少的路,却能遍历全部景点。设置这种只给出问题,而没有细致方案的实验题目,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实际需求,找出所要解决的问题与所学数据结构课程之间的联系,并且最终运用数据结构的知识去解决它。这一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发现创新点,提升创新能力。

4个性化教学在课外学习环节中的应用

4.1以宿舍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

作为共性化教学的延伸,教师要求学生以宿舍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就作业和实验等问题开展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某些实验项目和大作业,对其中优秀作品进行表扬和展示,以此增强学生的协助精神和竞争意识[5]。

4.2面向问题组成课外学习小组

实验课时毕竟有限,面向问题组成课外学习小组是面向问题求解能力的实践教学的延伸,也是个性化教学的延伸。教师以一个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组织有兴趣的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其目的是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发现创新点,提升创新能力。为了拓展题目的来源,我们组织学生申报校级学生科研课题,参加ACM大学生程序设计等各种竞赛。在申报前,我们提供选题指导;在申报成功后,进行动态辅导。由于数据结构课程组的老师大多职称高、学历高、科研能力强、课题多、档次高,让学生参加老师的课题也是一条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途径。

4.3网上自主学习

为鼓励学生进行网上自主学习,我们将网络学习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考核的内容包括学生在讨论版上的发帖数和回帖数,老师平时发现好的帖子还会直接奖励适当的分数。课程网站在服务共性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首先,课程网站和大多数其他课程网站一样,具有教学大纲、课件、精选题库等栏目,以此满足共性化教学的需要。考虑到有的学生准备参加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有的计划考研,有的要参加公司的面试等,课程网站还设置了以下栏目:①考研专栏,包括最新考纲、近几年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按章复习、全真试卷;②面试和软考试题专栏,针对学生就业面试和参加国家软件水平考试的需要,收集各公司招聘程序设计、软件测试、系统开发等岗位的试题以及国家软件水平考试的试题,整理和汇集到面试和软考试题栏目;③高级专题和竞赛专栏;④课程社区针对考研、面试、软考设置专门的讨论区;⑤实验指导栏目,就3个难度等级的实验题目进行指导,对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篇(2)

从以上内容来看,学生的摘抄至少积累了以下方面的东西:一是知识的积累。无论是由于不知道抄什么而在字典词典中摘抄字词,还是由于懒得查找而就地取材抄写名言警言,还是由于对语文学习持久的兴趣而抄写语文知识和文学文化常识,还是由于本身的爱好兴趣在开始阶段就摘抄诗词、好句好段好文,还是由于对故事的青睐而抄写小故事,总之一句话,这些摘抄内容都是知识的积累。无论哪种层次哪种特点的学生,他们都会在摘抄中在知识积累方面受益。二是习惯的积累。第一是注意卷面整洁的书写习惯和认真的做事习惯。

摘抄前要求卷面整洁,把字写好,在批改时对于字迹不工整的作业不仅批文提醒而且当堂提出来,让学生觉得字如果不写好就会在同学面前不好意思,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注意卷面整洁的书写习惯和认真做事的习惯。例如有个名叫李浩龙的学生,开始卷面一直不整洁,老师的作业批语提醒效果不大,后来一次公开课展示了他的作业后,他觉得字不写好实在没面子,从此痛改前非,并且坚持下来,最终形成了注意卷面整洁和认真做事的习惯。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对语文的兴趣不一,对于那些基础弱或语文学习习惯差的学生,这是一个规范,也是让他们走上正轨的有效途径。第二是持之以恒的做事习惯。

要求学生每天摘抄,一个星期后上交时要注明每一天日期,由于上交检查产生的督促作用,他们会不敢松懈,即使某一天由于特殊原因没有摘抄过后也会补上,这样长久以来就会形成坚持的习惯,这就是为什么即使由于考试放假等不能及时上交摘抄他们也会自觉摘抄的原因,这就是习惯的力量。第三是语言表达的习惯。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形成了写自己的感受体会,写评论鉴赏文字的习惯,这种语言表达的习惯会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第四是背诵记忆积累的习惯。在教师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学生自觉利用课余时间背背记记自己抄写的内容,并学会了自觉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与说话当中,让抄写内容真正变成了可以吸收利用的营养。第五是独立思考和思想自由的习惯。对同一故事的不同解读一方面是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在训练思维能力,开始学生在摘抄了小故事后只是简单说出了自己的感想,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形成了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的习惯。三是方法的积累。在摘抄中学生积累了很多语文学习的方法,如背诵记忆的方法、写赏析评论的方法、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方法等等。当然这主要在于教师的指导,也就是说,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摘抄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方法的指导并付诸实施,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实现方法的积累。

四是能力的积累。摘抄可以从各个不同的层次提高和积累学生的能力。第一是做事耐心的态度和能力。日积月累形成的注重卷面的认真的习惯最后会成为一种能力,即耐心做某事的定力,这种能力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是难能可贵的,它不仅对考试有好处,更对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会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第二是迁移的能力。摘抄要求学生一定是摘抄课外的东西,这就迫使学生将学习的视角由课内广泛地延伸到课外,这种迁移拓展的能力不仅是考试需要的,更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第三是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要选择好的文段必须要甄别,而选择的过程就是语言理解能力积累的过程,写评论感悟鉴赏的过程就是语言表达能力积累的过程。第四是审美鉴赏能力。学生从对文字好在哪里的分析鉴赏中自然会积累审美鉴赏的能力。第五是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个性表达的能力。对同一事件同一故事从不同角度阐释评论分析的习惯会积累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语文的积累不仅仅是字词句段文、文学文化常识、语文知识这类知识的积累,还有习惯、方法、思维模式、能力等方面的积累,而所有这些方面的积累都可以在摘抄训练这种教学形式中得到实现。以本人的经验而言,摘抄训练不失为一种积累教学的好方式。当然,再好的工具用得不好也会有偏颇,最终出现南辕北辙的后果。那么如何用好这一教学形式呢?我们可以针对学生在摘抄中出现的问题寻找相应的对策,学生的问题大致如下:

一是摘抄前不会选择。这里面有几种情况,或者态度敷衍,或者习惯懒散,或者理解力欠缺,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寻找不同的对策。或许一个学生身上同时具有以上几种原因,或者同一个学生在做不同的作业中原因有差异,总之,教师在批改作业时需要分清情况再下评语,对学生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和指导。

二是摘抄后只抄不背。有的是为完成作业任务,摘抄时敷衍塞责所以抄完后就撂在一边,这种抄写基本上起不到积累的作用,所以教师要针对其惰性进行抽查督促。

篇(3)

一、类同的穿越模式与形式

穿越时间、空间是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不管是个体,还是人类存在,都是在追忆历史与源头中完成自我理解与自我认同,从而确认自己的身份。过去的历史故事在现代人眼中,好似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似有似无。因此,人们对于历史总是充满着好奇心和窥探欲。时间机器是现今人类仍然无法打破的禁律,人类无法超越时空。正如古时人们对于月亮的向往“嫦娥奔月”神话正是人类借助想象力为自己插上了飞翔的翅膀。穿越影视剧正是一部时光机器,它可以实现人类自由穿梭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梦想。中国与韩国虽说语言文化有所差异,但是穿越的模式与方法却大多相似。

1.穿越模式。

(1)现代穿越到古代:中国的穿越剧里多为现代人穿越回古代的故事《寻秦记》《神话》《古今大战秦俑情》与秦朝有夫《九五之尊》《宫锁心玉》《宫锁珠帘》《步步惊心》等皆与清朝有关。而早期的《穿越时空的爱恋》则是明朝,讲诉的是“靖难之变”历史故事。韩国穿越剧中从现代穿越回古代,主要是朝鲜时代《仁医》外科医生陈赫后在与患者争执时不慎跌下楼,穿越到1860年的朝鲜时代。

(2)古代人穿越到现代《九五之尊》,清朝的雍正与刺杀他的吕四娘在船上打斗之际,天象突变,二人被卷入漩涡中,穿越到了21世纪的香港。韩剧《屋塔房世子》中朝鲜王世子李悟与三位臣子在调查世子殡的死因时,因意外穿越300年的时空,来到了21世纪首尔朴荷住的屋塔房里。《仁显王后的男人》的金鹏道同样来自于朝鲜时代,在现代遇到了自己真心相爱的女子。

2.穿越形式。

借助器物媒介:《神话》的穿越器物是虎形吊坠和宝盒《穿越时空的爱恋》则是梦游仙枕遇上十三颗行星排成一线的一刻《宫锁心玉》,晴川通过古树和古井穿越于现代与古代《屋塔房世子》李悟纵马飞跃遇到圆月,穿越到现代。

意外:《步步惊心》中,若曦触电被送至清朝《仁医》陈赫与病人争执,意外坠楼,穿越回到朝鲜时代。

符咒或高科技:《寻秦记》中项少龙利用高科技穿越到了秦朝《仁显王后的男人》中,金鹏道利用符咒多次穿越与朝鲜和韩国之间。

二、单元时空与多元时空交错叙事结构

穿越意味着时空之间的界限是可以被打破的,历史和现实这两个原本不可能并存的时空,通过“穿越”被连接起来。交错的时空、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相互碰撞,给予编剧者无尽的想象和制作空间。多种元素的聚集,再现的历史情景和缠绵悱恻的浪漫爱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

1.单元时空叙事结构。

中国式穿越剧在剧情设置上多是主角因为某种方式从现代这一时空穿越至古代另一时空,进入某一朝代。亲身经历已经尘埃落定的历史生活,并且卷入感情纠葛中。在这样一部穿越剧中,只是在开头和结尾出现在现代时空的生活场景,重点放在穿越者穿越后生活的时空。如《宫锁心玉》,讲述的是现代女子洛晴川在订婚仪式上为了追一幅被风吹走的清装美人图而跑至一座神秘树林中,美人图到手的一刹那却脚下一空,跌入时空隧道并穿越到清朝。在清朝被卷入风云诡辩的宫廷生活,并且陷入四阿哥和八阿哥之间的皇位争夺战及爱情之电《宫锁珠帘》《步步惊心》等都属于单元时空叙事结构。

2.多元时空交错叙事结构。

韩国的穿越剧多采用的是多元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在古人穿越到现代《仁显王后的男人》中,生活在朝鲜肃宗年代的状元书生金鹏道,因党派之争家族被灭。王上怜惜他的才华将其留下,后遭人刺杀凭借一纸“符咒”穿越到现代的首尔。不同于其他穿越剧中的单向次的时空转换《仁显王后的男人》中金鹏道用一张“护身符咒”完成了多元时空的自由转换,现代与古代场景的随意转化,完美地构成了整部剧的叙事结梅《仁医》所讲述的是外科医生陈赫因为不愿救治在工地受伤的病人与女友美娜发生争执,美娜伤心离去后遇到车祸昏迷不醒。经历这一变故的陈赫在与病人的争夺中意外坠楼后穿越至朝鲜时代,在那里他遇见了与美娜相貌相同的英莱。整部剧的大背景是皇位争夺战中紧张的政治环境,揪人心魄的医治过程,让观众的心随着主角的经历,上下起伏。陈赫身处150年前的朝鲜时空,面对与女友相同面貌的英莱,无比牵挂昏迷中的美娜,而花魁春红的奇怪行径更是让他迷惑。春红知道他的来历,也知道美娜的处境,她告诉陈赫美娜已经死了。因为她在13岁时因坠落悬崖,穿越至现代韩国,她听到的是美娜已经死了。至此,朝鲜时空、现代韩国时空、13岁小春红所处的医院与成年花魁春红,在此交错,完成了整部剧的叙事结构。

三、错综复杂与模式化的人物关系

不论是中国还是韩国的穿越剧中,走的都是俊男加美女模式。而关于剧中的人物设置,中国表现为错综复杂的关系模式,韩国则是模式化的双生双旦的人物模式。

1.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中国的穿越剧中人物关系较为复杂,女主角、男主角并不是一开始就确定了关系,他们往往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才能在一起。女主角从异世而来,带着不同于传统女性的思想和才智而来“男女平等”“一世一双人”的思想观念,给各位身处于“以夫为天”“三从四德”的男子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他们为她的独特所吸引,为她的聪明才智所倾倒。因此“好女众男求”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同样优秀的男主角,受到很多女子的喜爱。如《步步惊心》中的若曦《宫锁心玉》的晴川,《宫锁珠帘》中的怜儿,皆是受到众位阿哥的青睐。这就导致了剧中人物关系的复杂性。

2.模式化的人物关系。

韩国穿越剧延续了偶像剧的人物关系设置,即男一号喜欢女一号,男二号也喜欢女一号,而女二号又喜欢男一号,女一号却始终与男一号互相喜欢。这是一种双生双旦的人物模式。就算是在不同的时空,他们之间的关系模式依然没有变。

如《屋塔王世子》中,世子殡、世子、妹妹之间的关系,就算穿越到现代也同样未曾改变。时空转换了,人物的性格、品质,彼此之间的关系却没有变。再比如《仁显王后的男人》中金鹏道为保护中宫娘娘仁显王后而穿越。正巧碰上出演仁显王后的崔茵珍,二者之间产生了跨越时空的爱情。对于金鹏道而言,崔茵珍就是他豁出性命也想保护的“王后”。

四、庄重严肃与清新淡雅的美学风格

作为一种艺术作品,中国和韩国穿越剧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品格,中国穿越剧主要表现为庄严严肃,而韩国穿越剧电视剧则是清新淡雅。

1.庄重严肃的美学风格。

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有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其中占据主流和大统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即可称之为“礼乐”文化《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日: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就是对于“礼”最好的阐释。中国注重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要求凡事以大局为重,虽然说现代社会提倡自由平等,但是这种深入骨髓的儒家文化已经深深刻入了我们的骨血里。中国穿越剧多数是由现代穿越入古代,首先就确定了整部剧的大背景是古代,整个画面所呈现的就是庄严的皇城、礼制森严的古代社会图景。尽管女主角由现代社会穿越而来,带着现代新思想而来,却只能入乡随俗。如《步步惊心》,整部居}l所处的背景就是清朝,故事的场景就设置在京城,天子脚下。如此一开始就会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就算是有着轻松愉快也只是短暂的,更何况剧情随着众皇子夺嫡之战,更加严肃。剧中的衣食住行皆有规制,稍有差池便是大错。所以,中国穿越剧主要呈现出庄重严肃的美学风格。

篇(4)

【关键字】h 指数;教育技术学;研究人员;科研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051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1―0021―07

一 问题的提出

h 指数是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的物理学家 J.E.Hirsch 教授在 2005 年提出的一项旨在评价科学家个人绩效的指标。h 指数的定义是:一个科学家的分值为 h,当且仅当在他(她) 发表的 Np 篇论文中有 h 篇论文每篇获得了不少于 h 次的引文 数,科学家剩下的(Np-h)篇论文中每篇论文的引文数都小于h 次。[1]根据 h 指数的定义,假如一个研究人员的 h 指数为 9,则意味着他发表了至少 9 篇论文,并且仅有 9 篇论文的被引次 数不少于 9 次。在计算某位研究人员的 h 指数时,可以将这位 研究人员的论文按照其引文数降序排列,然后从排序最高的论 文开始向下逐条计数,一直到某篇论文的排序号大于该篇论文 的引文数,则该篇论文的序号数减 1 就是该位研究人员的 h 指 数数值。Hirsch 讨论了 h 指数在评价研究人员个人绩效中的应 用,并且提出了他们晋升应达到的门槛。例如,他认为研究型 大学教师晋升为正教授的指数的典型值应约为 18。[2]

在 h 指数的基础上,中国科技大学的吴强提出一种新的科学家个人绩效的评价指标――w 指数。[3]w 指数与 h 指数类似, 但做了些巧妙的修改。举例来说,假如一个研究人员的 w 指数 为 9,意味着研究者发表了至少 9 篇论文,并且仅有 9 篇论文 的被引次数不少于 90 次。吴强指出,w 指数是对 h 指数的重要 改进,因为它“更准确的反映了一个科学家的高质量论文的影 响”,并且他也承认这一指数“可以被称为 10h 指数”。根据 吴强的研究,研究人员的 w 指数为 1-2 意味着他“已经具备了 某一领域的基础”。w 指数为 3-4 意味着这位研究人员已经掌 握了“科学活动的艺术”,而“杰出的研究者”属于那些 w 指数为 10 以上的人。吴强把“顶尖科学家”留给了通过 20 年工作 w 指数达到 15 或者通过 30 年工作达到 20 的科学家。

在 h 指数提出之前我们通常是采用信息计量学的方法来 评价研究人员,从信息计量的角度定量地对研究人员进行评 价,其结果比较客观、比较准确。在信息计量学中,研究人 员的学术成就和对学科贡献主要体现在发表的文献数量和文 献被引次数两个方面,其中文献数量说明作者生产的文献产 量或科研能力,而文献被引频次则更能说明作者生产的文献 的质量,交流程度和学术水平。因此,一般从论文数量和被 引频次两个方面考察作者的影响力。路秋丽、田雨等人(2008) 曾从论文数量、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三个方面考察中 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人员的科研绩效,并评选出了 16 位教 育技术学领域的关键学者。[4]然而,正如 J.E.Hirsch 教授 所指出的,应用“论文数量”、“总被引频次”、“篇均被 引频次”等单项评价指标存在一定的缺陷。他认为“论文数 量”的缺点是不能测度论文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总被引频 次”的缺点是作者的影响力会被少数重要的合作论文夸大; “篇均被引频次”缺点是数据不容易获得,容易造成奖少惩 多。[1]J.E.Hirsch 教授认为 h 指数能够测度科学家个人工作 的主要影响力,并能够避免上述指标的一系列缺点。 J.E.Hirsch教授进一步指出,即使两个科学家的论文数或 引文数量有很大差别,但假如他们具有相似 h 指数,那么仍 然可以认为他们的整体科学影响力是可比的。反之,科学生 涯相同的两个科学家,即使具有相近的论文或引文数量,假 如他们的 h 指数有很大差别,同样可以认为具有较高指数的科学家是一位更加“优秀”的科学家。因此,本研究将采用 h 指数作为主要指标来对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 人员进行科研绩效评价(这里“中国大陆地区”用于限定研 究人员的学术活动范围,而不是限定研究人员的所在研究机 构),并辅之以 w 指数的计算,同时与“论文数量”、“总被 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等三项指标的评价结果进行比 较,以发现不同评价指标之间的差异。

二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 人员,我们可以从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领域重要的学术期 刊中获得该领域研究人员的信息以及论文被引用的 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对研究人员科研绩效的评价。笔者参 考《CSSCI 来源期刊(2006-2007)》[6],选取该引文索引来源期 刊中属于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学术期刊包括《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中国远程教育(上)》、《开放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距离教育》等六个期刊(后文简称 为“六大学术期刊”),并获得这六大学术期 1998 年至 2007 年 所刊发的论文及其引文信息以作为分析数据(尽管在《CSSCI 来源期刊(2008-2009)》[5]中,《现代远距离教育》已经不在其中, 但这并不影响对该期刊 2007 年以前的论文的分析)。本研究所 选择的期刊范围较路秋丽、田雨等人(2008)选取的期刊范围 更广,可以对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人员科研绩 效做出一个更为客观的评价。研究的具体过程包括利用中国知 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7]完成“六大学术期刊”论 文基本信息下载与整理、利用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引文数 据库 0完成“六大学术期刊”被引用信息下载与整理、研究人 员所的数量、总被引频次与平均被引频次计算、研究 人员的 h 指数和 w 指数计算、各项评价指标的综合比较等环节。

这里笔者没有采用 CSSCI 数据库,因为从 CSSCI 数据 库中下载相关数据效率较低。当然,CSSCI 的引文数据库更 具权威性,其引文来源仅限于 CSSCI 为数不多的来源期刊。 而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引文数据库的引文来源则更为广 泛,其来源包括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 据库、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相比于 CSSCI 引文数据库,更能反映论文的影响范围。两个引文数据库各 具特色,在本研究中笔者选用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引文 数据。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采用 CSSCI 的引文数据库来分析。

1期刊论文基本信息下载与整理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提供专业检索界面,可编写检索语句,于是笔者编写了如下检索语句,如图 1 所示。

经检索(检索时间为 2008 年 9 月 2 日),返回 14102 条 记录,其片段如图 2 所示。

在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初级检索系统中不能进行每个作者所发论文数量的分类汇总计算,我们需要将这些结果逐页复制到 Microsoft Excel 软件的表格中, 并清除所有格式,可得到如图 3 所示的 Excel 表格。

在这个表格的基础上我们便可以进行分类汇总计算了。由于具有 10000 行以上记录的 Excel 表格操作起来非常缓慢, 于是笔者将 Excel 表格中的数据导入到 SQL SERVER 2000 数 据库中,得到“论文数据表”,其片段如表 1 所示。

通过 T-SQL 语言对论文数据表进行查询分析,可对“六大学术期刊”的所有作者及发表文章情况进行统计。经对“论 文数据表”以“第一作者”作为分类字段(这里忽略同名作者 的干扰),以论文计数作为汇总方式进行分类汇总,得到“作 者-论文分类汇总表”,共有 6462 名作者(这里指第一作者, 下同)以及每位作者的数量,其片段如表 2 所示。

然而,仅仅依据“论文数量”进行排名,大量来自“六 大学术期刊”的编辑将进入前列(如表 2,论文数量位居前 5 位的就有 4 位期刊编辑),这就会大大影响研究人员在“论文 数量”上的排名。这里,笔者将借助下文提到的“引文数据 表”(因为通讯稿或评论等文章的被引频次往往很低),先查 询“引文数据表”得到“总被引频次”居于前 100 位的作者 列表,再查询“论文数据表”得到“论文数量”排名居于前100 位的作者列表,然后取这两个列表的交集,发现“论文数 量”排名居于前 100 位的作者列表中有 34 位作者不在交集 中。通过查询这 34 位作者的单位信息,发现有 16 位是期刊编辑。这 16 位编辑的文章需要从“论文数据表”中剔除出去。 另外,笔者发现,编辑所撰写的文章在论文记录的“单位”信 息上均有“本刊记者”的字样,于是笔者先查询论文记录的 “单位”字段包含“本刊记者”的记录,并对这些记录中的作 者字段进行分类汇总,发现共有 40 位作者。将前后两次得到 的编辑名单加以合并,并将这些编辑发表的论文从“论文数据 表”中剔除。然后对“论文数据表”以“第一作者”作为分类 字段,以论文计数作为汇总方式再次进行分类汇总,并以“论 文数量”逆序排列,得到新的“作者-论文分类汇总表”,其 中数量居前 50 位的研究人员列表如表 3 所示。

2期刊被引用信息下载与整理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引文数据库的专业检 索界面,编写如图 4 所示检索语句。经检索(检索时间是 2008 年 9 月 2 日下午 3 时),共得到 7927 条记录,结果如图 5 所示。

同样,在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引文数据库中无法进 行每位研究者的被引频次求和计算,也需要将这些结果逐页 复制到 Excel 表格中,在去除标记并对一些列如“被引文献作 者”、“被引文献来源”进行分列操作后,如图 6 所示。

为方便计算,笔者将这个 Excel 表格导入到 SQL SERVER 2000 的数据库中,得到“引文数据表”,其片段如表 4 所示。

然后通过 T-SQL 语言对引文数据表进行查询分析。通过SQL SERVER 的查询分析器,可以对每位作者的“总被引频 次”、“平均被引频次”、“被引文献数”等三项指标进行 计算。经对“引文数据表”以“第一作者”作为分类字段, 以“被引频次”求和作为汇总方式进行分类汇总,接着再以 论文计数作为汇总方式进行分类汇总,并计算每位作者的“篇均被引频次”,最后以“总被引频次”逆序排列,得到“作者-引文分类汇总表”(这里忽略同名作者的干扰),该 表共有 4211 名作者(这里的作者指的是第一作者,下同)以 及每位作者的“被引文献数”、“总被引频次”和“篇均被 引频次”。其中,“总被引频次”居前 50 位的研究人员列表 如表 5 所示。

3研究人员的 h 指数和 w 指数计算

按照 h 指数和 w 指数的定义,笔者利用 SQL SERVER的查询分析器编写相关算法对“引文数据表”中所有作者进行两个指数的计算,并将计算结果按 h 指数逆序排列,得到“作者-h 指数-w 指数数据表”,其中 h 指数不小于 7 的作者 共有 36 位,如表 6 所示。

笔者认为,导致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人员 h 指数偏低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本研究选取的文献数据持续时间不长,只有 10 年,相对于一个研究人员的科研生涯还是比较短暂的;二是国 内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普遍偏低,根据张伟远(1999)的一项 比较研究[9],中国大陆地区有参考文献的文章中,60%的文章只有 1 到 4 份参考文献,在英美两国的期刊中,60%的论文有9 份以上的参考文献,45%的论文有 20 份以上的参考文献。

前文已经提到,w 指数为 3-4 意味着这个研究者已经掌握了“科学活动的艺术”。表 6 是依据 h 指数排名得来,可能会 将一些发文量较少、然而“篇均被引用频次”却很高的作者排除在外。下面笔者再以 w 指数为条件,选取 w 指数不小于 3 的作者名单,仍然按 h 指数逆序排列,得到如表 7 所示结果。

表 7 中灰色区域部分的作者是表 1 中未曾出现的作者, 这些作者虽然较少,但论文的被引频次却很高,如 李克东教授 1998 至 2007 年间在“六大学术期刊”以第一作者名义 8 篇,有 5 篇论文的被引频次在 50 次以上。

4各项评价指标的综合比较

为了比较研究人员科研绩效评价不同评价指标之间的差异,下面笔者把按照三项不同的评价指标即“论文数量”、 “总被引频次”、h指数分别得到的“作者-论文分类汇总 表”(取前 50 条记录,记为数据表 T1,其内容即文中的表 3)、 “作者-引文分类汇总表”(取前 50 条记录,记为数据表 T2, 其内容即文中的表 5)、“作者-h 指数-w 指数数据表”(取 h 指数不小于 7 的记录,记为数据表 T3,其内容即文中的表 6) 进行整合,把这三个表中所包含的所有作者的三项指标计算 出来,并对作者是否在 T1、T2、T3 等三个数据表出现加以标 识(1 表示出现,0 表示未出现),并按 h 指数为主关键字, “总被引频次”为次关键字,“论文数量”为第三关键字, 三个关键字均为逆序排列,得到“作者-三项指标综合数据 表”。笔者将在 T1、T2、T3 等三个数据表均出现的作者选择 出来,形成如表 8 所示的研究人员列表,共 30 位作者。笔者 将这 30 位作者界定为“1998 至 2007 年段中国大陆地区教育 技术学领域最具科研绩效的前 30 位研究人员”。

关于表 8,这里需要做一些说明:

(1) 列“T1”用于表示该作者是否在数据表 T1 出现,

1 表示出现,0 表示未出现;列“T2”用于表示该作者是否在 数据表 T2 出现,1 表示出现,0 表示未出现;列“T3”用于表 示该作者是否在数据表 T3 出现,1 表示出现,0 表示未出现。

(2)每位作者在“作者-论文分类汇总数据表”中的排 名在列“论文数量排名”中给出,在“作者-引文分类汇总数 据表”中的排名在列“被引总频次排名”中给出。读者可以 比较表 8 中的三个不同排名以了解不同评价指标的差异。

(3) “作者单位”根据每位作者最新发表的论文的署 名单位得来。

(4) 表 8 中,有两位作者是例外,即张倩苇和胡小勇, 这两位作者由于论文数量的关系未能在 T1 中出现,但是由于 这两位作者的 h 指数较高,因此笔者仍然将这两位作者纳入 到“1998 至 2007 年段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领域最具科研 绩效的前 30 位研究人员”行列。

以表 8 为基础,笔者对不同评价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以进一步了解不同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笔者采用 SPSS 15.0 For Windows 的 Pearson Correlation 相关性计算方法对四项评 价指标即 h 指数、“总被引频次”、“论文数量”、“篇均 被引频次”两两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计算,其结果如表 9 所示。

从表 9 中我们可以看出,h 指数与其他三项指标均呈显 著的正相关,且与“总被引频次”的相关性系数非常高,达 到了 0.906;论文数量与篇均被引频次的相关性系数为 0.038, 相关性不显著。以上相关性分析表明,利用 h 指数来评价研究人员的科研绩效,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总被引频次”、“论文数量”、“篇均被引频次”三项指标的评价结果,h 指 数可以说是一项更为综合的评价指标。当然,在使用 h 指数作 为评价指标时,仍然需要结合其他评价指标来对具有相同 h 指 数的作者进行内部排名。

为进一步了解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领域科研机构的科研绩 效情况,笔者对表 8 以“作者单位”作为分类字段,以“第一 作者”计数作为汇总方式进行分类汇总,得到如表 10 所示结果:

如表 10 所示,上述 30 位作者中,有 7 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4 位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占总人数的 36.7%,说明这两 所学校在教育技术学领域有着较强的学术实力。

三 研究结论

本研究采用 h 指数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并辅之以 w 指数,对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领域 1998 年至 2007 年 10 年间研 究人员的科研绩效进行了评价,评价得出了“1998 至 2007 年 段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领域最具科研绩效的前 30 位研究 人员”,这是对路秋丽、田雨等人(2008)评价得出的“中 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关键学者”的一次较大调整,有助于对 当前阶段中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人员状况有一个更为客 观的认识;并与其他评价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 表明利用 h 指数来评价研究人员的科研绩效,一定程度上可 以反映“总被引频次”、“论文数量”、“篇均被引频次” 三项指标的评价结果,可以说是一项更为综合的评价指标, 一定程度上改进了路秋丽、田雨等人(2008)采用的科研绩 效评价方法。当然,本研究所作出的科研绩效评价结果并不 能完全真实的反映当前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人 员科研绩效,究竟此次得出的“1998 至 2007 年段中国大陆地 区教育技术学领域最具科研绩效的前 30 位研究人员”是否客 观还需交由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广大研究人员一起来评议。

本研究所采用的论文和引文数据的持续时间只有 10 年, 这对于一个研究人员的科研生崖和研究人员 h 指数的计算都 显得过于短暂,这可以说是本研究的主要缺陷。由于国内的 期刊数据库起步较晚,许多期刊虽然创刊较早,但是期刊数 据库中的数据却只存储了近十几年的数据,而不是全部的数 据。以《中国电化教育》和《电化教育研究》为例,两个杂 志创刊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 中所收录的这两个期刊的论文却是从 1994 年开始的。因此, 要利用 h 指数对中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的某一代研究人员作出 更为全面的评价,还需等待 15 到 20 年时间。

参考文献

[1] J.E. Hirsch.衡量科学家个人成就的一个量化指标[J].科学观 察,2006,(1):2-7.

[2] Henk F. Moed,刘俊婉,金碧辉. h 指数构建有创意 用于评价 要慎重[J].科学观察,2006,(1):15.

[3] Qiang Wu. The w-index: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the h-index[DB/OL].省略/ftp/arxiv/papers/0805/0805.4650.pdf, 2008-9-3.>

[4]路秋丽,田雨,魏顺平.教育技术领域关键学者研究[J].电化教 育研究,2008,(8):26-31.

[5]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 来源期刊(2008-2009)学科分类[DB/OL]. [6]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 来源期刊(2006-2007)学科分类[DB/OL].

篇(5)

一、高校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下滑的原因

(一)从学生角度思考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

1.缺乏获取信息资料的途径与能力。毕业论文从选题到实施需要以充分的文献调研为基础。然而,绝大多数毕业生对文献调研并不重视,根本就没有慎重独立思考,甚至有的毕业生对自己所做的课题根本不理解。在查阅文献时,这些学生仅仅依靠百度、谷歌等大众搜索工具,而忽视专业文献查阅数据库,如SCIfinder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与ScienceDirect数据库等。2.面对实验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差。学生对检验数据的信息转化能力,就要求学生清楚地了解检测方法的原理以及它的局限性,并正确认识结果的意义和解释。在药学实验中会出现各种实验数据,如波普数据、分析测试数据、药物活性数据等。作为一个药学专业毕业生,就必须要学会如何分析这些数据。3.剽窃与造假等不端正的学术行为泛滥。不端的学术行为,指的是学者对学术进行剽窃、造假、抄袭等的不良行为。毕业论文是大学生结束大学学业的标志,是检验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但是,许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都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根据调查,全国重点的一流大学百分之十的论文都存在抄袭现象,甚至普通大学的毕业论文抄袭率高达百分之三十左右。而且,大学生毕业论文学术不端现象日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⑴公然抄袭,即对别的学者的实验观察结果、数据以及记录,原始性的语言和思想等进行公开直接使用等不被认可的行为,这种行为在科研领域出现的频率比较高。⑵数据造假,即数据的捏造和虚构,以及参考文献的胡编乱造。⑶寻找。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但不符合大学生毕业论文的根本要求,而且违背了高校要求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初衷,更是对高校教育精神的极大挑衅。4.紧张的毕业实习、找工作和各种考试影响毕业论文的写作精力。许多高校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最后一学期,但是最后一学期是学生忙于就业的时期,况且目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多数学生都忽视了对毕业论文的设计,而是忙于择业。对学生来讲,最后一个学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1)找工作的同学不是参加各种面试,就是忙于准备各种公务员的考试;(2)找到工作的同学还需要在单位实习一段时间;(3)研究生笔试通过的同学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研究生的复试;(4)没考上研究生的同学要花很多的精力去找工作。

(二)从教师角度思考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

1.指导教师科研能力和指导能力不足,本科设计选题不新颖。一些指导教师自身科研能力一般,有的甚至不熟悉指导的学生论文所涉及的领域,再加上指导能力欠缺,这就造成了对学生论文的指导工作只是表面应付。2.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一些指导教师以科研任务和课堂教学工作繁重为由,不与学生联系或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予认真解答,学生的论文拿来过一遍就成,没有中间的反复修改与指导。

(三)从教学资源角度思考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

1.指导老师不足。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扩招。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此外,在现有师资力量中,许多教师由于长期不从事一线科研工作,导致与外界科研现状严重脱节。这导致所选研究课题陈旧,而且不可避免出现重复现象。2.学校科研经费与设备投入不足。学校在本科生毕业论中投入的经费与设备相对不足,导致指导教师在选择课题时受到局限。特别是没有承担课题的教师,这种感觉尤为明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相关仪器设备性能良好、套数充足是保证学生顺利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的重要物质条件。然而毕业生人数多,用于毕业实习的仪器设备少,许多学生只能合用一套设备,使用时间按计划执行。

二、我校药学院在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方面所做的改革

引入本科导师制,确立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与责任心。本科生导师制是由指导教师对本科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进行辅导,定点定人因材施教,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竞争的综合能力的制度。它是构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本科教育改革新模式。本科导师制有利于实施个性化教育和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这便于导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制订成才计划,便于导师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早日成才。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要求。为了杜绝论文抄袭,我院要求所有的本科毕业论文必须是研究性毕业论文。并且我院对论文的格式、论文内容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此外,在安排指导教师的时候,学院尽量安排正处于科研一线的教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如何从事科研。提升教师队伍的业务素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水平决定着选题的新颖程度、水平的高度以及论文的质量。因此,为了提高整体毕业论文水平,学院有计划地将年轻教师送出国深造,提高其自身的科研水平。

三、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教育的最后一个实践性过程,也是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方式。然而,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学校各方协调、配合。鉴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本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各高校要不断创新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以使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不断提高,从而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作者:周中振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唐丹林,尹进.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与探索———以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10,(4),30-33.

[2]郑增娟,段煜,张维芬.提高地方高校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教学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15,02.

[3]潘夕春,周红,陈晓红,刘涛.药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规范化研究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15,02.

篇(6)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所进行的全面的综合训练。当前不少高校对毕业论文的管理主要还是采取传统人工管理模式,在论文选题、论文指导、资料收集、报表提交等多方面存在效率低、效果差等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高校尝试使用信息技术对毕业论文进行管理,也有一些软件厂商开发了相应的通用软件平台。

多数系统向管理员、教师、学生三种类型的用户提供服务,解决了导师出题、学生选题、毕业论文材料的上交与审核。有的系统还实现了师生实时交流、在线评审以及毕业统计等功能。

但是由于不同高校在毕业论文的组织和管理存在差异,开发一个适合本单位使用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更有利于论文管理和系统维护。为了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效率,本平台结合某系在近些年实践教学环节中实际情况,应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研究了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设计,实现了对毕业论文的网络管理,提高了效率和管理水平。

1 系统功能

根据《闽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定》,毕业论文写作的主要工作有:教学秘书进行毕业论文初始工作(设置参与论文写作工作的指导教师和学生,毕业论文工作计划、相关通知公告及相关表格文件等)、指导教师拟定毕业论文选题、学生选择或者自拟论文选题、师生互选、学生提交题目审批表、教师下达任务书、学生提交开题报告、论文写作与指导、中期检查、论文定稿、指导教师评阅、专家评阅、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论文资料归档等工作。

2 系统功能模块

本系统的用户包括学生、教师、教学秘书、院系领导,系统设计目标是实现毕业论文管理的网络化、系统化、自动化。核心功能是教师拟出课题、学生选题、在线提交各种文档、在线论文指导。系统应满足学生、教师、教学秘书、院系领导四种类型的需要,针对不同类型,使用不同的功能模块。学生主要有选题、上传文档、提交论文等功能。教师有设定论文题目、选择学生、查看指导学生提交的文档等功能。教书秘书全程调节毕业设计进程。院系领导进行审查和审核。

2.1 教师模块

教师由教学设置用户名和账号。主要实现:课题、选择指导学生、任务书、审核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修改论文、成绩评定等。

2.2 学生用户模块

学生使用平台登录,用户名和初始密码由系统给出。主要实现:选择课题、选择教师、填写题目审批表和开题报告、提交论文等功能。

2.3 教学秘书模块是毕业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系统管理账户。主要实现:设置指导教师、设置指导学生、统计毕业论文报表、毕业论文计划。

2.4 院系领导模块

院系领导主要对毕业论文各阶段进行监督和审核。

3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根据系统功能,设计采用以Web为基础的三层架构的B/S模式,分为客户层、应用层和数据层。

客户层:实现在客户端浏览器中显示的用户界面。该层可以调用由业务逻辑层提供的业务方法,也可以直接调用由数据层提供的接口访问数据库。客户层实现了系统与用户间的接口,用户通过Web浏览器访问论文管理平台。应用层作为系统核心,封装了主要的业务逻辑。

应用层:主要是针对具体的问题的操作,也可以理解成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进行逻辑处理。在接收了用户提交的http请求后,由Web应用服务器接受请求并由处理程序解释,并进行相应处理。操作结果以HTML页面的形式返回给浏览器。

采用三层结构这种模式能较好地适应开发,对代码重用、代码分层以及对以后的软件维护等等有很大的作用。尤其考虑到本平台在运行过程中随着毕业论文流程可能的变化以及对功能扩展的需求,更应该采用三层结构。

开发工具采用Visual 2010,编程语言采用C#,前端界面使用,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2008作为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其中是创建动态Web页的服务器端技术,作为应用程序采用的数据访问模型。在服务器端运行,应用程序使用连接数据源,并进行数据操作。

4 后台数据库设计

毕业论文平台后台使用SQL SERVER数据库。设计过程中使用ER图定义实体关系模型,并根据范式理论进行优化。

根据需求分析和设计要求,毕业论文平台主要包含以下数据表:

(1)Administrator,存储教学秘书信息。

(2)Dean,存储院系领导信息。

(3)Teacher,存储教师用户相关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和教师基本信息等。

(4)Student,用来存储学生用户相关信息。

(5)DepartmentInfo,用来存储院系信息。

(6)Plan,用来存储毕业论文计划信息。

(7)Thesis,用来存储毕业设计课题。

(8)Task,用来存储任务书信息。

(9)TitleForm,用来存储题目审批表信息。

(10)Report,用来存储开题报告信息。

此外还有一些辅助表。

5 系统的主要特色

考虑到本单位实际需求和运行情况,平台重点突出两大特色:

师生互选。教务秘书设定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总数,教师提交课题后,学生登录平台,查看相应课题,根据自己擅长或喜欢的方向进行选择。在选题的过程中,每个导师的学生数量有限,达到上限后,学生不能选择该导师,需要从其他导师的课题中重新进行选择课题。教师可以决定是否接受该学生。教师指导人数到达上限后,不再接受学生。

审批功能。教师可以查看到所指导学生的任务书、开题报告、毕业论文等信息,并进行审核。院系领导对教师审核后的文档进行最终审批。

6 结束语

本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基于本校实际开发,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方便管理人员对毕业论文全阶段的监督和控制;使学生选题过程公开化、合理化,解决了以往选题散乱、人工干预多的问题;促进毕业指导老师与学生互动;较好地适应毕业论文管理需要。今后可以在平台上添加答辩管理、论文检索等功能,进一步规范和扩展使用空间。

参考文献:

[1]应颂翔.基于B/S架构的毕业论文管理信息系统设计[D].浙江工业大学,2011.

篇(7)

《农业科技论文写作》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在农业领域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已成为高等农业院校本科生的选修课。课程主要通过对数据分析、图表制作、文字描述的学习和训练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针对本科生的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通过理论学习《农业科技论文写作》难以提高写作水平。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枯燥无味,加之本科生在校期间的写作机会较少,理论课与最终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不合理,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均不高,造成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通过改进本科生《农业科技论文写作》的上课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农业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显得很有必要。

近年来,多种办公软件的出现为《农业科技论文写作》传统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契机,大量作图、分析、文本软件的出现使数据的分析工作变得相对简单,论文的呈现及写作更加方便,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模式能够更加具体地将科技写作中图表制作和文字描述的过程呈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实际写作能力,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

一、《农业科技论文写作》教学形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效率较低

传统的教学方式效果差,课堂讲授不够生动,学生缺乏兴趣;虽然现在大都采用多媒体教学,但仍是以传统教学为主,教师是主讲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农业科技论文写作》理论性强、结构固定,而图表的样式却各不相同,描述方式也各不相同,整个课程侧重于实践训练。因此,纯理论的讲述,学生很难全面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写作实践与理论课结合不够紧密

首先是本科生在校期间的写作机会较少,且本身的实践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并不丰富;其次是毕业论文写作时间与课程结合不紧密,往往在毕业论文写作前的两到三个学期已经完成这门课程理论学习,不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最终使得课程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三)理论教学与写作训练缺乏紧密联系

目前关于学生对《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学习效果,主要取决于对农业科技的写作训练,单纯进行理论学习,很难使学生掌握真正的写作技巧,写作方法和技巧的练成更多地依赖于写作训练。因此,通过课堂的实际写作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显得非常重要。

二、结合Office软件及写作训练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运用Office软件在多媒体课堂进行辅助教学

由于科技论文固定的结构和抽象的写作方法,在规定的学时内很难完成培养目标所需的教学任务。往往在堂课上,一开始需要先介绍论文各部分的结构和内容,这部分耗时的讲解会使学生感觉索然无味,使得接下来精心安排的写作方式和技巧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老师感觉非常疲惫,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理想,教学任务和目的难以完成。针对这个问题,首先,我们简单讲授写作的理论知识和论文的基本框架,在学生掌握了论文结构的基础上,再利用Office工具中不同软件来现场演示图表制作、文字描述的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到图表制作的过程和要求,以及文字描述图表的方法和技巧,然后重点进行逻辑框架的讲解,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写作训练的有机融合,改单纯的理论课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多数学生对Office软件界面都比较熟悉,且Office中的软件具有较多的数据分析和绘制图表的功能。因此在理论课结束以后,要求学生独自运用Office硗瓿煽魏笞饕担经使用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提高《农业科技论文写作》的授课效果。

(二)Office软件在写作训练中的应用

《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涉及大量的数据分析、图表制作和语言描述等内容。为更好更深入地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有必要将理论课程与课堂写作训练相互结合。然而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图表制作以及烦琐的细节使得学生在平时理论课学习中很难真正理解。在课堂上通过运用Office软件进行现场演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例如,Excel软件可以使学生掌握图表制作和数据分析的细节,而Word软件可以更好地呈现出文字描述的过程,以及论文的框架构成及整体逻辑。所以,在写作训练过程中充分运用Office软件的功能,可以更加醒目地教授论文写作的过程,提高学生对写作细节的认识。实践证明,将《农业科技论文写作》理论教学与Office软件在课堂上实践操作有效结合起来,可显著提高本科生制作图表分析数据、文字描述的能力。

(三)扩展视野,提高学生独立写作的能力

《农业科技论文写作》是农业类本科生必学的一门课程,因此,写作训练过程中不能局限于课堂所学的东西,应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学习科技前沿知识,扩宽学生的视野。以往在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时候,多半数据和图表来自课堂上的示例和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些练习内容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实际上在真正面对科研数据的时候,从实验设计、资料搜集、数据整理分析到最终的结果、结论的描述,往往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例如,数据的理解不够透彻、结果和结论的区别等。因此,可以在学生掌握好课堂写作内容后,加大课后的阅读量,抓住前沿知识,最终让学生根据真实的实验结果,利用Office软件自己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图表,运用Word进行具体的文字描述,最终完成论文的撰写。

三、结语

将Office软件及课堂写作训练与《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实践有效结合后,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学生理论学习的效果,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Office软件来完成论文的写作。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在继续加强Office软件及课堂写作训练与《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将更多的软件也引入农业科技写作教学实践中,以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和写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永兴,李素芳.学术论文撰写与发

表[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江明生,黎彤.生物统计学课程采用

多媒体与启发式教学探讨[J].高教论坛,2011,(2):62-66.

篇(8)

本系统旨在使毕业论文信息管理网络化,可以直接在网络对学生论文进行管理。首先,学生通过网络选择论文题目,待教师审核通过后,完成论文并提交;其次,教师(包括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教师)通过网络对论文进行评分;最后,由系统计算出学生的综合成绩,供学生在网上查阅。

2需求分析

2.1功能需求

该毕业论文评分系统需要满足来自三方面的需求,分别是学生、教师和管理员。

学生对该系统的需求主要是查询学生个人基本信息、查询可选课题情况并进行选择、提交选题申请、查询已选课题、下载论文所需的相关文件、上传论文、查看毕业论文成绩、修改密码等功能。

教师的需求是查询教师个人基本信息、课题、课题审核、上传文件、下载文件、对学生的论文、答辩情况等进行评分,修改密码等功能。

管理员的功能包括对公告、文件、学生、教师、论文、分组、成绩、用户等8个模块进行管理和维护,包括添加新教师、添加新生、添加公告、上传文件、进行学生和老师的分组、审核成绩、修改管理员密码等,并对模块的信息进行查询、修改、删除等操作。

2.2性能需求

根据用户对本系统的要求,确定系统在界面、响应时间、可靠性、安全等方面有较高的性能要求。

2.2.1界面需求

(1)页面内容:主题突出,站点定义、术语和行文格式统一、规范、明确,栏目、菜单设置和布局合理,传递的信息准确、及时。内容丰富,文字准确,语句通顺;专用术语规范,行文格式统一规范。

(2)导航结构:页面具有明确的导航指示,且便于理解,方便用户使用。

(3)技术环境:页面大小适当,能用各种常用浏览器以不同分辨率浏览;无错误链接和空链接;采用CSS处理,控制字体大小和版面布局。

(4)艺术风格:界面、版面形象清新悦目、布局合理,字号大小适宜、字体选择合理,前后一致,美观大方;动与静搭配恰当,动静效果好;色彩和谐自然,与主题内容相协调。

2.2.2响应时间需求

无论是客户端和管理端,当用户登录,进行任何操作的时候,系统应该及时的进行反应,反应的时间在5秒以内。系统应能监测出各种非正常情况,如与设备的通信中断,无法连接数据库服务器等,避免出现长时间等待甚至无响应。

2.2.3安全性需求

系统有严格的权限管理功能,各功能模块需有相应的权限方能进入。系统需能够防止各类误操作可能造成的数据丢失,破坏。防止用户非法获取网页以及内容。

2.2.4开放性需求

系统应具有十分的灵活性,以适应将来功能扩展的需求。

3系统设计

3.1系统功能设计

本系统依据用户角色划分主要由三大模块组成:管理员功能模块、教师功能模块和学生功能模块。其中管理员模块又包括公告管理、文件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论文管理、分组管理、成绩管理、用户管理以及退出系统等子模块。

3.2数据库设计

3.2.1 数据库结构设计

E-R图是一种用于描述静态数据结构的概念模式,它直接使用信息世界中的术语来表示现实世界中的联系。E-R模型的基本元素包括:

实体:它是客观存在可以相互区别的事物

属性:指实体的某一特征。

联系:表示一个或多个实体之间的关联关系。

3.2.2 系统E-R图

4模块设计与实现

在整个开发过程中,采取的方法是:分工精细、紧密合作,系统主要分为以下模块:公告管理、文件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论文管理、分组管理、成绩管理、用户管理、退出系统等子模块,在这些子模块下包括对公告信息、文件信息、学生信息、教师信息、论文信息、分组信息、成绩信息以及用户信息的添加、查询、修改、删除等操作。

以下仅以论文管理页面为例进行简单描述。

当用户名和密码都正确时,管理员进入界面默认是论文管理页面,如图2所示。管理员可以根据论文编号、题目和指导老师查询相关的论文信息,并适时对论文信息进行更新和删除操作。另外,页面左边导航栏论文管理下面还提供了一个“添加论文”链接,单击此链接,页面将跳转到添加论文信息页面,管理员可以在添加论文信息页面上添加新增的论文信息。

5系统测试

系统的各功能模块需要进行测试,对于模块化应用程序,软件开发的最后一部分就是不断的测试程序,该阶段主要对系统的正确性及完整性等方面进行测试。主要进行:功能确认测试、运行测试、健壮性测试、安全性测试以及查错方面的测试等,系统测试由测试组成员(或质量保证人员)或测试组成员与用户共同测试,在整个系统开发完成,即将交付用户使用前进行。测试阶段的信息流如图3:

在这一阶段,为使系统最终能够顺利运行,对整个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测试。严格按照软件测试步骤从管理员模块测试开始到系统集成测试止,所有测试都追溯到学生、教师以及管理人员的要求,这种测试符合现代软件测试准则从“小规模”测试开始逐步进行“大规模”测试。并严格按照程序内部的逻辑测试程序,检查程序中的主要执行通路是否能按照预定要求正确工作。

在测试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检验数据显示区域的GridView控件是否能够按要求格式正确显示输入数据。

(2)检验数据显示区域的GridView控件的相关列是否能够实现数据的删除及更新操作。

(3)检验能否对输入数据进行适时查询并作相应更新操作。

(4)检验功能模块中所涉及的所有功能的实现及健壮性。

在整个系统调试程序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某些内在的错误影响程序的运行,在采用上述调试方法对程序进行反复修改调试后,程序运行情况良好,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基本上可以满足用户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程不功,龙跃进,卓林. 2.0动态网站开发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1).

篇(9)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8-0000-02

一、引言

目前在大学中,专业英语课程开设已经相对普遍,但课程设置一般将专业词汇,语法,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并重,这样英文科技论文写作只有大约四分之一的课时或者更少,相对得到较少的重视,单独开设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院校更是寥寥无几。然而在本科高年级及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对毕业论文及期刊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科技论文写作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意义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二、科技论文写作的教学内容

英文的科技论文写作是以科技词汇,语法,熟练阅读方法为基础的,属于专业英语课程中高级的内容,所以学习科技论文写作,必须是在整个英语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科技论文写作的专项内容之前,基本的英语能力应该首先打扎实。

(一)科技论文写作的概要

科技论文写作是科研工作者的必修课,科学研究工作中,沟通主要是靠科技论文,所以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的衡量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是他论文的发表情况。科技论文不能不得到重视,科技论文不像其它文章的写作,不需要过多修饰,只需要严谨和清晰,要简洁无累述。

从古时起,人类便通过各种文字符号作为沟通的主要手段,这便成为科学与文明的主要传载者,也是科技论文发展的前身。当今,科技论文写作即是以规范的形式,通过规范的审核及流程,正规发表在期刊上的过程。所谓正规发表即是,有可以被评估的原始资料,可以被重复的实验过程,可以被评估的推导过程。

科技论文的目的是沟通,所以科技论文必须是让读者可以清晰的感知到要表达的内容,所以无论从表达方法还是组织方式上,都必须是标准清晰的。

(二)科技论文各项内容的写作要点

科技论文写作应该分为:标题,摘要,引言,正文,结论,讨论和参考文献几大部分。

科技论文的标题位于第一行正中,不用加标点,常用动名词的短语代替完整的句子。如有要加副标题,用冒号隔开。作者的姓名和地址写在标题的正下方,中国人的姓名和地名均按照汉语排序用汉语拼写书写即可。

摘要是全文的高度概括,使读者可以通过它迅速了解全文。摘要一般要包括论文的主要论点,要说明论文的资料来源或者研究方法和过程,要陈述研究的结论以及意义。摘要所用时态为一般现在时或者一般过去时,在陈述一般规律和给予的建议时用一般现在时,在陈述过去所做的研究和实验时,用一般过去时(这在整个论文写作中都是时态使用的原则)。

引言是引出研究内容的陈述。引言一般从本论文论点的研究历史开始叙述,讲述本文所属学术领域的研究背景,研究的近况,从而引出本研究分支和本论文的研究点。引言的内容由广泛到具体,逐步引导,让读者不必再参考相关文献就可了解本文的研究内容的来龙去脉。

引言之后就是正文,正文要详细的写出本文研究内容所使用的原始数据,原始资料以及研究的方法。正文要充分详细的给出所有使用的原始资料及数据,正规实验过程和研究方法的叙述,要可以使得读者通过你的描述还原推导过程,重复实验。正文要足够详细和具体,是整个论文篇幅最大的部分。

结论是整个文章的核心部分。结论必须是由正文所给出的原始资料和数据,用正文所描述的研究方法进行推导和实验引出的。所以结论部分应该包括两个部分,第一要描述得出此结论的直接推导方法或者最终的成熟的实验方法,第二要将得出结论用到的所有数据表达清楚,如果使用的数据不多,可以直接列举在文章中,如果需要大量数据,则需要使用图表的方法进行表达。

结论之后应该是讨论部分,讨论部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从你的原始数据资料和推导方法中,仔细分析它们和结论之间的关系。

第二,指出所有疑点。包括缺失的数据以及不确定的方法等。

第三,指出所有不一致的地方。

第四,指出你研究方法的缺点和不足。

第五,给出以上四点的一个总结。

文章的最后部分是参考资料。参考资料的写法应该包括标号,引自的文献,作者,出版或者发表日期等,具体格式一般如下,但是也要根据期刊的要求有所调整。如:

[1] Geem Z.W., Kim J.H., Loganathan G.V.. A new heuristic optimization algorithm: harmony search. Simulation, 2001,76(2): 60-68.

(三)科技论文中的图表表示方法

科技论文中的图表分为,表格,图和照片。表格主要用于表示大量精确的数据,不是所有数据都要以表格的形式表述出来,如果数据量较少,或者可以用文字表达清楚的,都可以写在文章中。图是图形化的表格,图和表格一样,都是用于表达数据的,但是图能更加直观的显示出数据的变化,如果所表达的数据变化可以提供较好的效果,就可以选择用图来表达,如果仅仅是大量数据,选择表格比较合适。照片是真实的实验现象或者原始资料的呈现,能给予有力的证据。但是选择照片要注意,要选用同类型中最典型的,最能反映效果的,还要注意印刷出来照片的效果是不是满意。

无论图,表格还是照片,都需要有标号和名称,还必须在正文中对此加以一定的解释。

(四)科技论文的发表事宜

科技论文只有在发表之后才能算是真正完成,所以科技论文在按照以上内容撰写完成之后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发表。在国际杂志上不仅仅代表了作者的较高水平,更能促进学术的交流和研究工作的发展。国际专业性刊物主要分为期刊(Journal),学报(Actta),公报(Bulletin),快报(Rapid Communications),评论性刊物(Review),论文集(Proceedings)等。

在投稿之前,要选择合适的刊物,如果选错刊物,可能会影响的层次甚至被拒稿。选择刊物时,要反复了解刊物的相关信息,包括刊物的名称,种类,刊物的性质,水平,出版周期,通讯地址等等。只有充分了解了相关领域的刊物,才能正确投稿。获取刊物信息的渠道有很多,可以通过专门提供各个刊物简明信息的相关书籍进行查阅,也可以直接通过刊物本身获得,在互联网发展甚是普及的今天,在网上查询也是很好的方法。

选定刊物之后,就可以投寄论文,在收到刊物的收稿涵后,经过相关专家及编辑人员审稿之后,就可以确定是否可以发表。但是,通常还要根据每个刊物的具体要求进行修改才能正式发表。在投稿过程中,投稿信也十分重要,一封礼貌得体的投稿信可以帮助你的,所以在投稿信中,一定要注意英文信件的格式和礼貌用语。

三、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教学方法

以上所述是英文科技论文各个部分相关内容的撰写以及注意事项,其实科技论文是进行学术交流的主要方式,在信息越发国际化的当今,科技论文的各部分内容也相对规范和标准了,所以,以上内容对于用中文或其它语言撰写的科技论文,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对于学生来讲,除了要了解以上内容外,要想撰写出专业高水平的英文科技论文,还需要一些其他的相关学习,以下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和方法,希望对于相关教师有帮助。

(一)化整为零教学

如果想针对性的对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进行教学,比较有效果的方法即把科技论文的各个部分拆开分别进行教学并且练习。比如,在摘要部分的教学,可以先讲解摘要的内容,摘要的长度,摘要的分类,然后讲解摘要的时态,总结各种表达常用的相关句式。然后通过让学生阅读优秀摘要来加深印象,最后,让学生自己撰写一定数量的摘要进行巩固。如果对于科技论文的各项内容都扎实的掌握,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会更加标准,进步也会更快。

(二)用写作集成英语能力

很多学生科技论文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技巧都了解,但是仍然无法写出满意的文章,有很大的一个原因是英文基础不够扎实,其实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离不开英语的学习,英语表达能力好的同学对于科技论文的写作掌握起来更得心应手,所以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在各个部分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适当练习和提高学生的英语专业词汇,语法,长句的阅读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的更快,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强调学生对写作的重视

因为科技论文写作大部分是理工科学生,所以对于写作往往比较欠缺,甚至有的同学不够重视。这使得学生对于此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够,从而影响了知识的掌握。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要首先以身作则,说明科技论文写作和其他种类写作不同。首先,写作目的不同:文学性写作的目的是感染读者,陶冶情操,而科技论文写作是用于学术交流,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写作方法不同。文学写作属于艺术创作,需要作者的文学天赋及修养,而科技论文只需要准确,清晰,简洁的表达出相关研究的内容即可,文章的组织和内容都是规范化的,无需任何修饰。

四、科技论文写作学习的意义

科技论文写作无关生死,但是却比生死更重要——这句话充分表达了科技论文写作对于科学研究者的重要性。古代哲人说过这样的谚语:无人见到的森林里飘落的树叶,它是否真的落下?这句话形象的描述出那些只会埋头做研究,而不注重撰写研究成果的科学家,他们的很多研究成果都悄无声息的被埋没了。而我们的高校学生,是以后科学研究的后备军,我们有责任让他们在科学研究起步阶段就充分了解到科技论文的重要性,更有责任让他们掌握专业的科技论文写作方法和技巧,而不仅仅根据以前所学的“作文”的写法来撰写专业论文,或者仅仅模仿自己的老师来撰写。

篇(10)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2-740-04

Developed Research on Management System of Gradnation thesis(desig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Yu-qing, LI Ge-wen, SUN You

(Dalia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Dalian 116035, China)

Abstract: The topic of this article comes from the actual problems of work, based on the great advantage of the school net work, this system will make the realization for the annual students' graduation thesis(design) by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the system background,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and introduces the process and relative technology of the system realization in detail. It points out the detailed methods, which frees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om the tedious paper management procedure. It carries great practicability and scientific value, which enlarges the function of the present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platform.

Key words: Internet; Web application; network; JSP

1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需求不断增加,高校教育资源有限,教育经费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高等教育,不仅充分利用了优秀教育资源,而且为更多的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这也是极大促进了高校的信息化发展。目前适用于各种教育层次的教务管理、教学管理、课件、考试等系统或平台已逐渐发展成熟。但是,大多平台中的教学系统一般都是以完成“课程教学”为目标设计的,对课程实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性环节提供支持服务还很少。用网络平台实现对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支持服务还少有人讨论,而这一应用恰是目前所需要的。[1]

本系统所研究就利用互联网Web 2.0技术,采用B/S工作模式来解决毕业论文(设计)实践环节中教师数量不足,选题不规范,指导教师与学生难以及时沟通等问题的。

2 理论基础和核心技术

2.1 JSP技术

JSP(Java Server Pages)技术是以Java语言作为脚本语言的,它为创建高度动态的Web应用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开发环境。JSP代码可被编译成Servlet并由Java虚拟机执行,这种编译操作仅在对JSP页面的第一次请求时发生。因此普遍认为JSP的执行效率比PHP和ASP都高。[2]

Java Servlet是一种开发Web应用的理想构架。JSP以Servlet技术为基础,又在许多方面作了改进。JSP页面看起来象普通HTML页面,但它允许嵌入执行代码,利用跨平台运行的JavaBean 组件,JSP为分离处理逻辑与显示样式提供了卓越的解决方案。并且JSP可以使用JavaBeans或者EJB(Enterprise JavaBeans)来执行应用程序所要求的更为复杂的处理,进而完成企业级的分布式的大型应用。[3]

2.2 JavaBean

什么是javaBean?JavaBean 是一种基于 Java 的软件组件。其实是一个Java的一个类而已[7]。JSP 对于在 Web 应用中集成 JavaBean 组件提供了完善的支持。这种支持不仅能缩短开发时间(可以直接利用经测试和可信任的已有组件,避免了重复开发),也为 JSP 应用带来了更多的可伸缩性。 JavaBean 组件可以用来执行复杂的计算任务,或负责与数据库的交互以及数据提取等。

2.3 CSS技术

CSS是Cascading style Sheets的简称,中文译作层叠样式表单,它是一种为超文本置标语言(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HTML)提供增强补充服务的技术,可对每一个HTML的置标(tag)做精雕细刻的修饰。它语句、文法简单,只要在源码中插入STYLE语句就可轻易实现页面内任意文本颜色、背景、边框、行距、字距的添删和修饰等功能,就可使网页更加生动活泼,从而获得满意的效果。

2.4 客户端脚本技术

客户端脚本是为操控和显示由服务器端返回的内容而量身定做的。这种方法可以隐藏、显示网页组件,移动或者改变颜色和字体,从而实现对用户事件的反应。显示或隐藏表单是在网页上创建下拉菜单的根本。依据鼠标位置显示相应的窗口支持网页提示功能。

本系统采用了应用最为广泛的客户端脚本语言是Javascript是一种面向对象并在网络浏览器内部运行的脚本语言。它对网页组件的控制是通过文件对象模式(DOM)实现的,该模式是一种实现与网页交互的应用程序接口(API)。[4]

2.5 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是一种存储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操作的工具。数据库的作用在于组织和表达信息,简而言之,数据库就是信息的集合。

1) Web数据库简介

所谓Web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指基于Web模式的DBMS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DBMS高效的数据存储和管理能力,以Web这种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为平台,将客户端融入统一的Web浏览器,为Internet用户提供使用简便、内容丰富的服务。Web数据库管理系统必将成为Internet和Intranet提供的核心服务,为Internet上的电子商务提供技术支持[7]。

2) SQL Server 2000简介

SQL Server 2000是企业级网络关系型数据库产品, ODBC数据库引擎提供了与数据库打交道的途径,通过它以及来访问数据库并对其进行各种操作。Visual Basic、SQL Server 2000以及其他微软的软件产品都是通过ODBC数据库引擎,从而给用户提供了丰富的数据类型。ADO数据对象模型在数据库中的信息与将信息显示给用户看的程序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它提供了用来浏览不同记录的各种跳转方法,使用微软公司推荐的ADO对象模型将为以后的扩展带来便捷。[10]

3 系统设计与开发

3.1 系统研发的目的

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实现论文管理的网络化,使原本繁琐的选题问题简单,快捷,奏效。解放教辅人员和学生。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所提交的题目,在联网的计算机上随时选择,更改自己的论文题目。教师可以在任意联网的计算机上论文信息,并实现选择其论文的学生信息的打印。管理员有设置限制选题条件的功能。并能在任意联网的计算机上对选题信息按班级,教师实现打印。管理员还应有封闭数据库的权利。

3.2 系统设计思想

本系统利用互联网Web2.0,采用B/S结构开发。由于本系统在Web环境中使用,网站完成功能比较简单,主要是对数据的基本操作。因此,使用JSP+JavaBean的开发模式进行开发。以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系统技术做为后台数据库的支持,通过基于Web技术的系统开发,保证用户(教师、学生)通过授权可以任何条件下通过网络登陆,实现相关的服务。系统的系统开放性好,架构灵活,便于维护,在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指标。[5-6]

3.3 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分析

3.3.1 使用UML用例图描述系统需求

该系统用户有三种身份:学生、教师及管理员。学生和教师都可以注册,更改自己的身份信息,但学生不能改自己的用户名(学号),而且学生只有在注册自己的详细个人信息后才可以进入系统进行论文题目的选择。学生和教师的用户名可以由管理员统一。具体描述如图1、图2、图3所示。[8-9]

图1 学生用例图 图2 教师用例图图3 管理员用例图

3.3.2 系统结构功能分析

从以上对本系统的分析,可将其分成前台和后台两部分。前台主要是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后台是为管理员(教学秘书)提供。如图4和图5给出了前台和后台的功能结构图。

图4 前台功能结构图

图5 后台功能结构图

3.3.3 数据库的设计及实现

本系统主要用到四个数据表:

1) student(学生信息表),该表不但保存学生的基本注册信息,还包含了学生选择了哪位教师的选题(即教师编号和选题编号),主要包括:学号(学生ID)、密码、学生姓名、班级等学生的基本信息和教师ID、论文ID。

2) teacher(教师信息表),该表用于保存教师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教师ID、密码、教师姓名、教师职称等等教师的基本信息。

3) article(论文信息表),该表用于保存论文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对应教师的ID、对应教师的论文题目及论文ID等论文基础信息。

4) admin(管理员表),该表用于保存管理员的基本信息及选题条件的限制,主要包括管理员号、管理员密码、管理员ID、同一教师选题人数和同一题目选题人数,选题的有效时间等内容。

本系统用到的数据表的关系主要有一个,如表1所示。

表1 表关系

3.3.4 网站整体设计

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采用JSP+JavaBean的开发模式。使用的JavaBean如表2所示。

表2 学生毕业论文管理系统使用的JavaBean

3.3.5 网站结构设计

本系统网站的结构中有多个文件夹,分别存放不同内容与形式的文件。Datebase文件夹用来保存系统的数据库;css文件夹用来保存系统的样式表;image文件夹用来保存系统中所需要的图片;admin文件夹用来保存管理员相关的页面;student文件夹用来保存学生相关的页面;teacher文件夹用来保存教师相关的页面。

3.3.6 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

3.3.6.1 个人信息管理

前台的个人信息管理主要是指用户(学生/教师)的注册信息的管理。注册时必须确保注册用户名的唯一性,因此,在保存注册信息前,需要查询数据表中是否有相同的用户名,如果没有,可以向数据表插入新的记录然后提示用户注册成功;反之,则说明同名用户存在,需要提示用户更改。

后台的个人信息管理主要是指管理员信息的管理。此信息可作为管理员登录系统、管理系统的通行证,管理员拥有很大的权限,所以更要妥善处理。在这个模块里主要包括管理员登录和管理员密码的更改两个部分。

3.3.6.2 论文信息管理

论文信息管理分成两个用户来完成,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所完成的工作主要有论文信息,更改和删除论文信息;学生的工作则是选择、重选论文题目,查看所选论文题目。本系统可以限制每一个教师可带的学生个数,也可限制每一个题目可供多少个学生来选择。在这两个环节中,教师是主导地位,因为只有教师了论文题目信息,学生才能从教师的论文题目中选择。

3.3.6.3 选题信息管理

选题信息管理分为两种用户(即学生和教师)。学生的选题管理功能主要就是对自己所选的论文题目进行查看;教师的选题管理功能就是查看选择自己论文题目的学生的具体信息,并能够进行打印。

4 系统的特色及优势

4.1 方便、简洁的中文操作界面

本系统的为中文操作界面,操作简单、直观,便于用户理解系统较复杂功能,熟练本系统的操作和应用。

4.2 实用性

本系统为用户提供了方便、高效率的功能支持,中文操作界面可以使用用户更好地利用母语优势,迅速掌握系统的操作技能。该系统不仅具有较完美的支持功能,同时采用了最优化的结构设计,降低了系统构建成本,解决了毕业设计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实用型系统。

4.3 可移植性

本系统可以作为校园网中校园办公的辅助系统,如庞大的教务管理系统平台,只要数据库一致,就可以简单的进行移植。

4.4 具有二次开发能力

尽管本系统是针对我系的实际自主设计开发的,因此可以针对不同用户进行二次开发,提供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满足用户的需求。

4.5 较高的性价比

本系统所需的平台是TOMCAT,该软件为免费软件,操作系统为Windows 2000。硬件环境所用的计算机配置为P4 3.0,512M内存,40G硬盘或以上即可。

5 结束语

实现学院论文管理信息化,把传统的学生毕业论文管理模式与校园网相结合,充分发挥互联网使用的方便,高效的优势,能极大地提高传统论文管理模式的水平和效率。既有利于教学单位的教辅人员从琐碎、繁重的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而且又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快捷和便利。

本文从系统分析、功能分析、系统设计、数据库设计等方面,全面叙述了系统的实现过程。采用B/S结构,运用了JSP+SQL SERVER技术实现基于Web技术的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开发。JSP不仅拥有与Java一样的面向对象性、便利性、跨平台等优点和特性,还拥有Java Servlet的稳定性并可以使用Servlet提供的API。在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指标,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数据的稳定及安全。本系统比较有特点的是对论文选题的条件也进行了限制。分别分为题目和导师两种限制,不同于以往的选课系统。本系统可以作为校园网中校园办公的辅助系统,如庞大的教务管理系统平台,只要数据库一致,就可以简单的进行移植。本系统对提高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贤波. 网络教学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教育信息化,2006,22(9):32-35.

[2] 曾婕. 基于校园网的多课程并行考试系统[J].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9(3):22-27.

[3] 王志军, 孙月霞. 基于Web开发的几种服务器端脚本语言的分析与比较[J]. 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23(3):26-30.

[4] 苑晓红, 赵春玲. 基于JSP的B/S结构系统的构建技术[J]. 科技资讯,2006,61(23):17-19.

[5] Royce W.Software Project Management A unified Framework[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 Watts S. Humphrey.Managing the Software Process[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7] 冯缨.JSP-JavaBean开发模式研究及在网上答题系统中的应用[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16(5):25-29.

篇(11)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128―04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在当前形势下,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上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2]:高校扩招给教学工作带来压力,实验室、设计教室等教学资源非常紧张,学生没有固定的毕业设计场所,不能及时获取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信息;扩招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大学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学生很难拒绝用人单位的实习要求,对外出实习的学生难于管理和监控;部分指导教师由于科研任务要求,有时到外地出差,与学生面对面指导机会有限,需要有一个能与学生交流、指导的网络平台。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研究设计了毕业设计(论文)智能管理系统。

一系统功能概述

毕业设计(论文)智能管理系统的开发是为了建立一个毕业设计(论文)网络教学管理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交流、指导的平台,同时又有利于教学管理者进行质量监控,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3]。系统涵盖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全过程,实现了课题申报、双向选题、任务书下达、开题报告提交、中期检查、论文提交、论文答辩、评优复审、成绩汇总、文档材料打印、统计分析、数据归档全程网络化管理。学生无论在哪,只要有网络,都可以查询到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信息;指导教师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系统与学生进行交流,查看学生的研究进度,监控校外实习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各级管理人员可以方便的获得各种汇总、统计信息,对全校毕业设计(论文)进行监控。

二系统流程分析

系统设计是建立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上的,系统内每一个环节的数据结果都作为下一个环节的数据基础,实现了毕业设计(论文)的全流程网络管理,管理流程图如图1所示:

1 初始设置

由教务处设置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起止时间,各学院设置中间环节(申报课题、下达任务书、提交开题报告等)的截止时间,方便各学院灵活管理。教务处进行相关参数设置,如每个指导教师可指导的学生人数,各答辩小组的优良率等,启动本学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2 申报课题

指导教师拟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后,在系统中进行课题申报工作,填写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对学生的要求等内容,并指定课题适用的专业。

3 双向选题

系统内的选题方式为双向选择。首先由学生在适用其所在专业的课题中选择三个课题,分别对应三个志愿,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志愿,分批次为每个课题选择学生。

4 下达任务书

双选结束后,学生与教师的课题间确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指导老师填写任务书并提交,由专业负责人、教学院长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学生即可查看任务书的具体内容。

5 提交开题报告

学生根据任务书要求,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初步研究,查阅相关文献,填写开题报告,上传文献综述或外文翻译,提交给指导教师进行审核。

6 中期检查

指导教师对其指导的每个学生进行检查,填写《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表》,并进行打分;学院召开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座谈会,教学秘书填写《毕业设计(论文)师生座谈会记录表》;教务处可查看每个学生的中期检查情况和各学院的会议记录。

7 提交毕业设计(论文)

中期检查后,学生可提交毕业设计(论文)初稿,由指导老师进行审核,学生根据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可多次审核、修改)。 指导教师审核通过后,学生提交毕业设计(论文)定稿。

8 评阅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经指导教师审核、评分通过后,由专业负责人为该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分配一名评阅教师,评阅教师对该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评阅、打分。

9 论文答辩

秘书安排论文答辩组并指定各组中答辩的学生、答辩成员、答辩秘书。答辩秘书负责录入答辩成绩、答辩小组评语。

10 评优复审

教务处设置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比例,各学院按比例推荐院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抽检毕业设计(论文)由教务处按比例随机抽取产生,也可以按学号的尾数抽取。评审专家在网上进行评审,产生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和不及格毕业设计(论文)。

11 数据归档

对当前学期的所有毕业设计(论文)数据备份,同时初始化系统,为下一学年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做好准备。

三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置

结合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工作流程及各个环节间的数据关系, 系统设置了学生、指导教师、专业负责人、教学院长、教学秘书、评审专家、答辩录入员、教务处8个角色。各角色按权限访问公共数据库, 确保数据的安全性、一致性[4]。通过公共数据库,将各角色功能模块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1 学生模块

学生模块的主要功能有:选择课题、查看任务书、提交开题报告、提交论文草稿、提交论文定稿、对指导教师进行评价、查询成绩及交流互动等。课题选择采用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可以选择三个志愿,教师按志愿分批次选择学生。

2 指导教师模块

指导教师模块的主要功能有:申报课题、课题双选、填写任务书、审核学生开题报告、对学生进行中期检查、审核论文、论文评阅。指导教师在为每一个课题选择学生时,实行按志愿分批次选择的方式,各批次开始选择的时间由学院教学秘书设置。

3 专业负责人模块

专业负责人模块的主要功能有:审核课题、分配课题、审核任务书、分配评阅教师、查看过程信息、特殊情况处理。专业负责人在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过程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指导教师申报的课题,可以设置为适用于相近的若干专业,但各个专业负责人有审核决定权,只有专业负责人审核通过,该课题才能被该专业的学生选择。系统可以进行两轮双选,对于两轮双选后仍然“落选”的学生,由其专业负责人为其在剩余的课题中分配一个课题。指导教师下达的任务书,必须由专业负责人审核通过后,学生才能进行查看;审核不通过,将退回给指导教师进行修改。专业负责人还承担了毕业设计(论文)进展监控的作用,他可以查看各个环节的进展情况,如课题双选信息、学生开题情况、任务书下达情况、中期检查情况,对未按要求完成任务的学生及教师进行督促。

4 教学院长模块

教学院长模块的主要功能有:课题、双选结果、审核任务书、查看过程信息等。指导教师申报的课题经专业负责人审核通过后,由教学院长统一后,学生才能开始选择,保证选题的公证性。学生和教师的课题双选结束后,双选结果经教学院长后生效。教学院长可查看各专业的工作计划、课题进度、指导日志等,对各个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监督。

5 教学秘书模块

教学秘书模块的主要功能有: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时间截点设置、账号管理、院级公告管理、答辩小组管理等。对于原数据库中没有的账号,如外聘教师等,教学秘书可为其新增一个账号。

6 评审专家模块

评审专家对所属专业的抽检论文及评优论文打分并填写意见,将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相关部门以便及时改进。

7 答辩录入员模块

答辩录入员负责录入学生的答辩成绩、答辩评语。系统将按照预设的权系数,将学生的三个成绩(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答辩评分)加权求和,自动生成最终成绩。

8 教务处模块

教务处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统筹管理者,同时也是毕业设计(论文)智能管理系统的超级管理员。教务处模块的主要功能有:时间设置、初始设置、校级公告管理、用户权限分配、过程信息查看、论文抽检及评审、数据归档等。

四系统主要特点

1 功能特点

(1)课题双向选择,教师和学生具有充分的选择自由度。

(2)支持团队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可以跨学院、跨专业组成毕业设计(论文)团队。

(3)网络抽检与评优,提高了评审工作效率,保证了评审工作的公正、严密性。

(4)多角色的权限设置,同一个账号可以有多个角色。如某个指导教师的一个账号,可同时具有专业负责人和指导教师的双重角色,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5)引入了数字签名技术,实现无纸化办公。

(6)系统设置了交流互动功能,用户登陆后可与系统内的任一用户相互发送留言。

2 智能特性

(1)全程进度控制。结合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可分别设置课题申报截止时间、双选结果截止时间、任务书下达截止时间、中期检查截止时间、答辩截止时间等,学生、指导教师将根据进度安排要求,完成各阶段的任务。

(2)操作信息提示。根据进度,系统会自动给出操作提示。例如在选题期间,如果学生未进行选题,学生登陆系统后会有小窗口提示其需要进行选题,窗口上同时有选题的超链接。对于指导教师、专业负责人等有未在指定时间内完成的工作,如课题未审核、任务书未提交等,在登陆系统后将收到相关的提示信息,提示其去进行相关操作。

(3)处理状态提示。在完成某一环节的操作后,系统都会给出下一环节的处理状态提示。如学生选择课题后,会出现两个状态提示:教师选择状态(未选择/已选择)和教学院长状态(未/已),学生对选题的进展情况一目了然。对于课题申报、任务书下达等情况,系统都会给出下一环节的处理状态提示。

(4)自动保存指导记录。专业负责人对课题的审核、修改意见,指导教师对开题报告、论文的审核修改意见,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等,系统都会自动保存,方便日后的查询。

(5)实时监控。管理人员(专业负责人、教学院长、教务处等)可实时查询过程信息,如课题申报、课题双选情况,查询课题进展情况,如任务书下达、开题报告提交情况,方便质量监控与管理。

(6)统计分析。自动生成各种分析图表,柱状图、饼状图,统计表等。如各专业选题性质的分布表,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的优良率统计表,不同选题性质与优良率的比例表,历届师生比与优良率的对比表,教师职称与优良率的对比表等,为日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供指导意见。

(7)数据对接

系统数据库设计规范,方便与其他数据库对接。系统登陆时使用的是教务系统中的视图,直接使用教务系统中的账号即可登陆。系统可导出各种格式的成绩,方便将成绩直接导入至教务系统,实现与教务系统的无缝对接。

五系统实现

1 系统平台搭建

系统采用B/S结构,Web服务器操作系统为Windows server 2008,信息服务软件为IIS 7.0[5],数据库服务器使用SQL Server 2005数据库管理系统。

2 开发工具及关键技术

系统采用了微软提供的Visual 开发工具和SQL Server 2005数据库工具。使用微软的SQL Server 2005与.NET配合开发,能够提高.NET应用程序的数据存储效率。系统使用技术进行开发,它使用WebForms接口,摆脱了以前ASP难以开发的缺点,赋与像Windows Forms一样的开发环境,能够适应和解决复杂的互联网需求。

六结束语

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是高校实践教学管理中的重要部分,针对当前时期下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前期软硬件资源配置情况调研工作的基础上,我们研究设计了基于.NET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智能管理系统,它是一套具有一定实用性的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贯穿于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全过程,实现了毕业设计(论文)整套操作管理流程无纸化、网络化。经过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试运行,目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效率,并且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同时,系统在设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去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各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EB/OL].

[2] 卢立珏.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4,(1):85-86.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公文、讲稿、总结怎么写?

专业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
发表咨询 投稿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