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三化学复习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2 15:03:4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三化学复习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三化学复习计划

篇(1)

化学高考复习是学生学完了高中化学学科知识,初步形成了本学科的知识体系,认识了本学科的最基本的一般规律,初步掌握了本学科的最基本的思想和方法,在此基础上,须完善知识结构,熟练掌握学科的基本规律,学会用学科特有的思想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项学习任务。

高三的高考复习教学和高一、高二教学的区别首先在于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离开了这一认识,就易在复习教学中出现“炒冷饭”“走回头路”现象。高三复习的目的之一是“完善知识结构、熟练掌握学科的基本规律”,要实现这一目的,在教学中的查漏补缺和强化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高三复习中还有更为重要的一个目的——“学会用学科特有的思想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忘记了这一目的,就会进入重复操练的误区或陷入“题海”的困境之中,使师生苦不堪言,而教学效率极为低下。

所以在高考复习中,对其性质的正确认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必须使广大教师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才能使复习计划有明确的目标,使复习工作走上正确的轨道。

二、复习体系的确定

复习体系通俗地说是指整个学科知识复习的先后顺序,这是各备课组在制订复习计划中首先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通常有三种选择:一是按学生先前(高一、高二)学习的顺序(即按教材顺序);二是按模块顺序;三是按学科知识块。

目前多数学校的复习体系受制于复习用书。一般教师往往采用直接按复习用书的编排顺序来安排复习内容。这样操作的教师往往不太在意对复习体系的研究,认为反正复习就是将高中全学科的知识过一遍,孰先孰后都一样。

按先前学生学习本学科知识的顺序来进行复习是否高效?以下案例可说明问题。

案例一:离子方程式的复习

学生在高一学习如何书写离子方程式时,是按“一写”“二拆”“三约”“四平”的程序展开的。但在复习教学中,就应突出从化学方程式到认识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根本原因是揭示了反应的本质,更忠实于事实。如Ca(OH)2和Na2CO3的反应,从复分解的角度看是一种碱和一种盐反应,生成了新的碱和新的盐,但从离子反应的角度看,这是碱和盐的反应吗,反应生成了新的碱了吗?我们不必反复对学生强调该拆不该拆,而是强调我们要忠实地记录事实:将一种物质置于一定环境(或条件)下,物质主要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是分子吗,是离子吗,是沉淀吗,有哪些离子相互间能发生化学反应?我们将此记录下来,这就是离子方程式。为什么非得从化学方程式翻译过来呢,直接指向反应的本质不是更好吗?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从离子方程式去还原化学方程式往往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高一新生学习本学科知识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而复习重走老路,显然是不合理的,这样的复习课往往存在学科视角低下、思维层次低或难点集中的弊病。

新课标实施后,高中化学教学内容分成八个“模块”,即八本教材。按浙江省高考方案,理科学生参加理综考试涉及化学学科有五个“模块”,这就产生了按“模块”进行复习的选择。这种选择是否合理?

案例二:二氧化硫能否和氯化钡溶液反应的解释

在《化学1》模块复习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二氧化硫能否和氯化钡溶液反应”的问题,经师生共同讨论后得出了“两者不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结论”。但对这一结论的解释是“假如反应发生了,生成碳酸钡和盐酸,而碳酸钡是能溶于盐酸的”。高三学生还只能从这种初中学生的视角解释这个问题吗?为什么不从溶度积常数来进行更科学的解释呢?

事实上各模块之间有许多内容是交叉和重复的,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交叉和重复的知识其内在有一个认识逐步深化的问题,若完全按“模块”进行复习,很难从较高的视角来审视化学问题,不利于学生学科思想的建立。如《化学1》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元素化合物知识,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化学反应的一些基本规律,如复分解反应规律、离子反应规律等。但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尚未接触到化学平衡理论、电离理论、沉淀溶解平衡理论,他们对复分解反应规律、离子反应规律的认识是肤浅的。而当学生学完《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后,他们对复分解反应规律和离子反应规律就会有新的更为深刻和本质的认识。所以我们认为完全按“模块”教材复习也是不合理的。

集各校高三化学备课组实施的复习计划之优、之长,我们认为高三化学复习当按学科知识块来构建合理的复习顺序。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和多年来高考复习的经验,人们往往将高中化学学科知识分成“元素化合物”“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四大知识块,这四大知识块虽互有交叉,但侧重点不同,各自有比较清晰的研究对象。在组织复习时,这四大知识块的呈现顺序应是:“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

以上四大知识块的安排是从学科最基本的思想和方法、学科最一般的基本规律入手。学生有了这些基础理论的支撑,对后续复习的内容,就有了一种高屋建瓴的视角。如在其后“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知识块的复习时,能从理论的高度分析具体化学反应事实,从而避免了死记硬背。将“化学实验”放在最后,是因为化学实验涉及的问题除了实验本身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既需熟悉各种常见无机物、有机物的性质,又需熟练运用各种化学基本理论。尤其是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改进更需学生具有评价、创新的高级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我们期望学生通过高考复习能得到培养和提高的。

由于浙江省率先在高考“理综”考试中引入了《实验化学》模块,近年来对化学实验的考查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如更注重实验的一般方法和原理,增大了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等。一些学校对“化学实验”知识块的复习产生了许多疑问。需说明“化学实验”并非《实验化学》,即“化学实验”知识块不是指《实验化学》模块,不要以《实验化学》中的具体实验来组织“化学实验”的复习。“化学实验”知识块可分解为两部分:一是实验现象的描述和解释,二是实验的一般方法和原理。前一部分建议穿插在元素化合物部分,在元素部分复习实验现象时,若学生没有观察过的实验需重新演示,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若已经做过了,可用录像代替。也可创设新的情境,让学生对实验现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如让学生回顾钠和水反应实验现象,预测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再让学生观察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实验,从对现象的分析可更深刻地认识钠和水溶液反应之激烈程度。而后一部分可单独组成复习内容。从研究化学现象所必需的最基本操作和方法开始入手,逐渐上升到用实验手段对化学反应规律、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的研究,从定性研究上升到定量研究,从单一物质的性质探究实验过渡到集多种实验方法和手段的物质制备的综合实验。

三、复习进度的安排

从时间分配的角度来看,通常各校高三复习计划中将高三第一学期作为高考复习的第一轮,在高三第二学期的前两个月作为第二轮,在最后一个半月作为第三轮。这样的时间分配经多年实践证明是合适的。但在调研中发现,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近80%的高三备课组都抱怨复习内容多,时间来不及,原先制订的计划无法完成,第一轮复习常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有20%的备课组干脆将第一轮复习延至高三第二学期。

近年来,浙江省“新高考”中“理综”考试的范围和要求多次作了调整,这些调整的基本思路是缩小考试的范围、减少考试的内容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自课标实施后,高中化学新授课可在高二全部结束,留给高三化学复习的时间为整整一年。那么化学学科内容并未增加多少,而复习时间更长,为什么反而出现复习时间来不及的现象?以上问题的出现,似乎有些不合情理。

其实这种现象是由多年来高考命题视角不断变化和扩展,考试试题不断积累,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对每个知识点涉及的高考试题和命题视角都得在课内呈现所造成。

相对于以前的单学科考试,高考“理综”考试中理、化、生各科试题量少,知识覆盖面小,一些以往的常见考点由于“理综”卷试题量的限制,无法在每次考试中都出现。对付单学科考试的在每个知识点“深挖细找”,反复训练的复习策略在对付“理综”考试时,其低下的效益已显而易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当然不能心存侥幸,复习时还是应做到全面、细致,不留死角,但在复习进度的安排上,采取的策略应是“粗线条、搭框架、多轮次、补精细”。

“粗线条”指的是,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应着眼于学科的基本规律的呈现和基本方法的使用,不必过度拘泥于某些细节问题。以学科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为主线条,勾勒出本学科的基本轮廓,使学生在高三的化学学习中遇到问题时都能从学科的基本规律入手,使用学科的基本方法去解决。

“搭框架”是指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高三第一轮复习中要注重各知识点的彼此联系,这些联系要在不同的章节、不同的模块中去寻找,使学生对整个高中化学知识体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有了这个基础,极有助于学生从更高的视角来俯视化学问题,对问题有全局性的把握。

“多轮次”通常是指一轮、二轮、三轮复习。在多轮次的复习中对学科基本规律的反复认识,对学科基本方法的反复运用,使学生的学科知识体系越来越稳固,解题思路越来越清晰,解题方法越来越灵活。在制订计划时,较难的是,要设计好每个轮次不同的能力要求,具体应体现在试题难度逐渐增大、不断保持命题取材的新颖性,不断扩展解题的视角,这样就可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其实从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的进程来看,化学学科的复习并不是从高三才开始的,在高一学完了必修模块后,教师就应让学生对整个元素化合物知识作整体回顾,利用必修模块中所学的有限的结构理论,从众多的看似杂乱的化学的反应中找出规律,从而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认识水平。在高二会考前对会考涉及的三个模块,根据会考要求作一次系统复习,这样有利于在会考中取得较好成绩。

“补精细”既指在多轮次的复习中逐步做到对知识点的细化,又指在复习计划中对每个知识点的呈现找到知识体系中的最佳位置。

知识的细化可加深学生对某知识点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在某一类问题的处理中形成一种独有的视角和方法,在这类问题的解决中达到较为熟练的水平。对多数学校和教师来说,对知识的细化在复习中是较为关注的。我们在这里提出“补精细”,其“补”的含义是指不要在复习起初就试图达到知识的细化,知识细化是在学科知识体系建立的过程中,根据学生能力和复习允许的时间逐步达到的。

篇(2)

二、工作重心

把争取大面积提升做为奋斗目标,三个年级组整体推进,分层提升,使应届生和临界生有较大突破,既培养冲击名校团队,又狠抓二本生上线人数。

三、目标

1.力争北大清华有突破。

2.600分以上人数争取有较大突破,形成冲击名校团队。

3.二本上线人数力争比年有较大突破。

四、阶段划分及重点

参照各科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根据高三年级应届和补习学生和教学实际,遵循夯实基础,注重能力,强化训练,抓差扶优,分层推进,阶段过关,综合检测的原则。我校2011届高三复习,计划分三阶段完成。

(一)第一阶段

1.时间:年9月~年3月底

2.重点:结束新课,章节过关复习。重点复习教材知识点,按照单元或章节落实考点,本着学什么考什么的原则,夯实基础,渗透方法,培养能力。

3.基本要求:

(1)科任教师要认真研究大纲及《新课程标准》,特别是陕西省年高考试题及其它课改省区的高考试题,研究考点,研究能力要求,做到有的放矢,胸有成竹。

(2)充分重视课本中知识点,举一反三,加强变式训练,注重思维拓展。

(3)复习基点要定准,难度应适当,防止难度过大。防止追求速度,忽视质量提高和学生掌握程度,要及时配套专项训练,每次练习要认真分析,并及时拿出补救措施。

(4)课堂练习的选择要注意基础性、典型性,专项训练要有针对性和限时性,对有代表性的错误,要重点剖析。

(5)课堂教学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坚决摒弃以讲代练或单纯题海战术等不良做法,注重挖掘学生自主学习潜能。

(6)积极实施分层教学,根据学科强弱组成班内学习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实验班教学要在扶优上突破,着力解决学科不平衡问题,培养冲击团队;重点班教学不应降低要求,应有一定灵活性,正确处理“师生复习两条线”的关系,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普通班教学,应注重教材,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习题选择应以容易题和中档题为主,注意逐步提高。复习班的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基础知识复习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和眼高手低的缺点,坚决杜绝师生两张皮情况。在复习的基础上,大量穿插高考典型题和课改省区练习题。文科学生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社会科学知识的意识,注重阅读,审题和文字组织,注重知识之间逻辑关系,注重文科科目学习的规范,包括读题规范,解题规范,文字运用规范。

(7)单项训练与综合检测相结合,各科在年级组长、备课组长组织下要定期进行阶段测试,学校将根据学科复习进展,由教务处统一安排,各科教师命题,年级组协调,进行统一测试,考试次数五次。

(二)第二阶段

1.时间:年3月底~4月底

2.重点:结合新教材体系,对课本知识进行组合分类,构建框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立足模块对知识进行浓缩,采集典型试题,训练解题能力,提升综合能力。

3.基本要求:

(1)抓住模块内,模块之间知识联系,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拓展和伸缩都要有利学生能力,选题要精。

(2)抓住高考重点和热点,进行专题讲座,配套专项训练,落实考点,小专题小切口拓展思路。

(3)结合学情,侧重方法指导和解题技巧的渗透,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提高解题准确率,特别是解题技巧,解题规范,要引导学生会反思。

(4)文理综合科目加强综合套题的训练和测试,要定时练,及时改,及时纠错。

(5)本阶段将在单项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四次综合练考。

(三)第三阶段

1.时间:年4月底~6月初

2.重点:高考模拟训练,答题方法训练,查漏补缺,提高应试水平,进行心态调整。

3.基本要求:

(1)研究高考信息,充分利用资源选好模拟试题,讲练结合,侧重方法,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避免只讲不练或只练不讲,一味追求速度。

(2)注重学生心态调整,引导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心态调整至最佳。

(3)完成四次考前模拟考试。

五、措施

1.加强研究,把握方向。

(1)研究近几年高考试题,找贯性,找趋势,找变化。

(2)研究课改省区考试信息,多借鉴,找动态和新意。

(3)研究《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结合陕西特点,领会新课标精神,发现新变化,及时调整教学。

(4)研究复习教学,研究解决复习课简单翻版,无趣味,无突破等现象,力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5)年级组统一协调研究学科综合,特别是弱科研究,促进学生整体进步。

2.强化常规,扎实备考。

(1)备课:坚持备知识,备高考,备学生,讲实效。提倡“以学为主”教学模式,采用“学习目标,考点分析,知识疏理,典型例题,方法指导,课堂训练,批改点评,矫正补救”等环节的模式,坚持集体备课,特别是新课标下的专题复习,要在讨论基础上统一内容。

(2)上课:

要求“面对中等生,讲授中档题”,逐步向两头延伸,理清知识网络,讲授解题方法,实施分层教学,实验班、重点班、普通班、复习班、文科班教学内容和进度不要求完全统一。

(3)关注每一个学生,将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学生谈话制度,利用晚自习、辅导课进行必要的辅导,加强学生“弱科”的辅导,实行教师承包制,定期对优秀生,临界生进行跟踪指导。

(4)注重练习与考试的针对性。三轮复习中练习要定时定量并逐步加大考察量。科任教师督促学生进行考试后反思,并建立“错题集”,保留平时测试卷,定期分析总结。

(5)注重讲评的有效性。

每次讲评要统计分析数据,分析原因,既要集中讲评又有个别点化,避免题题过堂,只讲知识不讲方法,只怨学生不审视自己,只面向全体不个别面授等现象。

3.做好协调工作。

篇(3)

高三化学复习是一项系统的学习工程,要提高复习效率,学生就需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探索,不仅要想方设法跟上教师的复习思路,而且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何搞好这一年的化学复习呢?结合教学实际,我认为学生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技巧。

一、注重课本,巩固双基,挖掘隐形关系

课本和教材是专家、学者们创造性的研究成果,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和修订,现已相当成熟,书本里蕴含着众多科学思想的精华。据初步统计,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概念及理论大大小小共有220多个,它们构建了中学化学的基础,也就是说,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的复习在整个化学复习中起着奠基、支撑的重要作用,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不过关,后面的复习就会感到障碍重重。因此,学生必须切实注意这一环节的复习,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努力把每一个概念及理论真正弄清楚。例如对催化剂的认识,教材这样定义:“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的物质。”几乎所有学生都能背诵,粗看往往不能理解其深层含义;假如我们对其细细品味一番,枯燥的概念就会变得生动有趣――我们可以思索一下“催化剂是否参与了化学反应?”“对化学反应速率而言,‘改变’一词指加快或是减慢?”“‘化学性质都不改变’,那物理性质会变吗”等问题。经过一番思考,学生对催化剂的认识就会达到相当高的层次。

对课本中的众多知识点,学生需要仔细比较、认真琢磨的非常多。例如原子质量、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同位素质量数、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元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同位素与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同素异形体、同一物质,等等。对课本中许多相似、相关、相对、相依的概念、性质、实验等内容,应采用比较复习的方法。学生应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明确其共性,认清其差异,达到真正掌握实质之目的。

二、经常联想,善于总结,把握知识网络

经过高一高二阶段化学的学习,有些学生觉得个别知识点已学会。其实,在高考考场上,学会仅是一方面,学生还应总结归纳、经常联想,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才能更有把握不失分。也就是说,化学学习,重在掌握规律。有人说,化学难学,要记的东西太多。这话不全对。实际上,关键在于怎样记。例如对无机化学来说,我们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有机化学的规律性更强,“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熟悉了官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感觉到有机物的种类繁多实在是微不足道……这样,通过多种途径、循环往复的联想,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有助于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只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所以在高三复习阶段学生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讲究方法,归纳技巧,勇于号脉高考

纵观近几年化学高考试题,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考题不偏、不怪、不超纲,命题风格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变化。很明显,命题者在向我们传输一个信号:要重视研究历年高考题。高考试题有关基本概念的考查内容大致分为八个方面: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离子共存问题;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物质的量;阿佛加德罗常数;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等。

篇(4)

列出有效的复习清单是提升关键

对照《必修1》、《必修2》、《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5个课程模块的教材目录,一个专题一个单元浏览一遍,列出新授课时比较模糊和掌握不到位的单元清单。

向刚毕业的高三学生借《考试说明》,对照《考试说明》上的必考内容,逐一过滤相关知识点,以及知识点所应达到的目标,列出“不理解、不熟练、不能灵活运用”的知识点清单。

将两份清单融合,再按“阅读教材能解决—查看资料能解决—通过训练能解决—请教他人能解决—尚不能解决”列出综合清单,其中前三项作为暑假自主复习的重点,后两项暑假后期请教同学和老师。

暑假复习的方法和路径

明确高三复习与高一、高二的学习要求是不同的。

很多学校已提前进入高三第一轮复习,通过第一轮双基及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你们已经知道:高一、高二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物质性质等具体知识点。高三复习要求全面梳理知识点,建立知识网,并学会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有一定综合性的化学问题。举个例子来说,新课分别学习了醇、醛、羧酸、酯的结构和性质,复习时你们要将烃的含氧衍生物中醇、醛、羧酸、酯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一个网络,从这个网络中,不仅可以定性地从它们的官能团的转化来了解它们的结构、性质方面的联系和差别,还可以从式量的差值定量地认识它们之间的转化,从而为复杂有机物的推断提供依据。

2.加强练习,温故知新,提高解题能力。

结合第一份清单看教材,第二份清单读考纲,针对综合清单选做题。练习的方法较多,首先可以将做过的习题再有重点有选择地做一部分。其次要选好一本化学参考书,最好有教材解读、方法引领、训练提升等板块,根据复习的进展,选做其中同步的习题。不要做一题对一题答案,应把一节或一单元做完再对答案,检查对错,加以订正。还可以把今年高考化学试题和《考试说明》上的典型题示例作为练习,检测一下目前自己的化学水平。

xx年备考方向与策略

xx化学高考试卷特点立足基础,考点涉及高中化学大部分主干知识;2.稳中求变,大部分试题是常规题型,试卷总体上比较平和。3.注重能力,试题注重贴近生产实际和书本知识的具体应用。4.引领课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和环境等热点问题。

xx年化学高考复习建议宏观把握,挖掘课本,研究考纲

考纲是权威、准确的信息源,宏观上指引复习的方向。因此,必须以考纲为基本框架,以课本为基础,以老师的讲解和点拨为重点,对课本知识进行再认识,力争形成对知识理解上的升华。

2.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关注热点

我们除了要留心考纲中变化的内容外,更要关注不变的内容,因为不变的内容才是精髓,在考试中处于核心、主干地位,应该将其列为复习的重点。

篇(5)

关键词:上海高考试题;高三有机化学复习;专题突破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2–0067–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与前几年相比,上海高考化学试卷结构在有机化学上有少量的变化,在考纲中,有机化学的比重由以往的15%增加至18%[1],因此今年有机化学大题的分值从20分增加到22分,加上选择题中的3道有机题,总分值为30分,占20%。教育考试院的李子明老师在2014年上海高考化学教学和复习建议中,专门强调要重视有机化学的复习[2]。

1 从高三复习看有机化学的特点

1.1 相对独立的知识板块

有机化学部分的内容相对独立,学生学习有机化学通常都在高二下,学习时间不满一个学期;到了高三复习,有80%的知识内容属于无机化学。在无机化学部分复习的大部分时间段不涉及有机化学,所以,很难在无机复习时通过融会贯通、前后关联带动有机的复习。如果等到无机复习结束后再来复习有机化学,很可能学生已经遗忘得差不多了,这对高三复习相当不利。

1.2 高考试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高考有机化学考查的有机物通常都不是书本上作为典型物质学习的有机物,需要对官能团的性质加深理解,即着重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深度。有机化学大题中基于有机合成为基础的框图推断,更是对学生记忆力、理解能力、归纳演绎类比推理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学生需要在熟练掌握各种有机物性质、反应条件、反应现象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逻辑推理能力,采取顺推、逆推或多种方法结合来完成推断。此外,在有机推断中,命题老师还会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给的信息,在临场读懂信息的基础上,经过知识的迁移加工,进行问题的解决,这对于学生接受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3 高考试题的难度中等略偏上且区分度良好

整理2008年至2012年高考试题分析与评价[3]中关于有机化学部分的难度和区分度,我们对有机化学28和29题的难度、区分度进行统计。统计内容如表1。

难度和区分度是衡量试题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参数,它们共同影响并决定试卷的鉴别性。难度即测试题目的难易程度,它的计算一般采用某题目的通过率或平均得分率,难度值越小表明试题越难。区分度是指一道题能多大程度上把不同水平的人区分开来,也即题目的鉴别力。区分度的常用指标为D,计算方法常用鉴别指数法:比较测验总分高和总分低的两组被试者在项目通过率上的差别得来。D=PH-PL,PH为高分组(即得分最高的27%)被试者在该题上的通过率,PL为低分组(即得分最低的27%)被试者在该题上的通过率。测量学家伊贝尔认为:试题的区分度在0.4以上表明此题的区分度很好,0.3~0.39表明此题的区分度较好。从统计数据中不难看出,每一年的有机化学难度都要高于整张试卷的平均难度值,总体属于中等以上的难度;而区分度的数值在0.35~0.45,属于区分度良好的情形。从每年的最高和最低难度也不难看出,该部分知识的考察,既有难度值0.90(即得分率达到90%)左右的基础题,每年还有部分题目难度仅达到0.20(即得分率仅达到20%)甚至以下的难题。高考试题难度的特点,决定了高三化学复习中既要重视基础,又要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特点。

2 2013年上海高考有机化学试题的特点

2.1 主干知识的考察依旧是考查的重点

有机化学主干知识依然是重点考察的内容,包括:有机反应的类型(44题的Diels-Alder反应属于加成反应、49题的硝基-NO2还原为氨基-NH2的还原反应、49题的取代反应)、有机物(官能团)的性质(共轭二烯烃、苯环、氨基、醇羟基、卤素原子)、有机物的命名和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等。

2.2 对于学生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有机化学的第48题,反应⑤的试剂和条件,由题目分析反应④和反应⑤应该经过的是苯环上的溴代以及羧酸和醇生成酯两个步骤,但是哪一步在先哪一步在后,很多学生在考试时感觉很难确定;而命题者的意图,是两个步骤随便哪一步在前都可以;这种开放性题型的设置对于学生的思维是一种考验。在有机物合成路线中,不是每一步反应都是学生学习过的知识,比如第50题中有机物B的结构的推断,题目中给出了B的分子式以及合成路线中前、后两种多官能团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从官能团的角度分析是-COOCH3-CH2OH-CH2Cl。前一步属于羧酸酯的催化氢解,是学生在高中有机化学中从没有接触过的知识内容,在平时练习中也很难见到。其实,根据分子式来推断这个官能团不算很难,但是,因为反应完全陌生,学生无法理解,很难做出正确回答,这种题目对于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是一种考验。有机化学第47题第一次考查了有机物制备的合成路线,由烃制备醛,要求学生在回顾有机物官能团引入和转化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情境,制定出合适的合成路线。这比前几年,命题者设计好路线,只是挖掉个别有机物,让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在思维能力要求上,迈出了较大的一步。

2.3 注重对薄弱知识点的考查

仔细分析2012年高考试题分析与评价,最薄弱的两道题是55题(难度值0.21)、56题(难度值0.30)。其中55题要求写出两种C的含苯环结构且只含4种不同化学环境氢原子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该题因为首次在上海化学高考中提到“4种不同化学环境氢原子”的说法,而成为当年得分最低的有机题。2013年52题同分异构体的考查中,再次出现类似的说法“写出两种C的能发生水解反应,且只含3种不同化学环境氢原子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2012年52题,反应①、反应②的先后次序不能颠倒,解释原因。考查了酚羟基在有机反应中因为容易被氧化,所以,要先转化为甲氧基再用硝酸氧化的内容。这种有机物官能团在有机合成中的保护属于有机合成中非常实际也非常重要的内容,又是学生的薄弱环节,这个考点又出现在了2013年高考有机的第53题,反应②、反应③的顺序不能颠倒,其原因是 。考查-NH2的性质,在有机反应中易被氧化,所以,合成中要先把-CH3氧化为-COOH,再把-NO2还原为-NH2。

3 高三有机化学教学和复习建议

3.1 有机化学题的练习贯穿整个高三复习的始终

由于考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时间短、有机物性质变化多样、内容相对独立,与80%的无机化学部分几乎无关联度,所以,有机化学是最容易被学生遗忘的内容。如果等到无机复习结束后再来复习有机,很可能学生前面学过的知识内容已经遗忘得差不多了,所以,为了减少遗忘,有机化学题的练习要贯穿整个高三复习的始终。高二下学期,很多学校根据学生“+1”的选课意向进行了分班,可以在这个时间内,按照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有机化学高考部分的知识内容基本落实到位。随后,在高三整个无机化学复习过程中,通过平均每两天1道有机综合推断题的训练,以及在所有单元过关练习中,有机化学推断题一直作为必考的试题来克服遗忘。给学生练习的有机题,最好要自己适当地编写,让一道题尽可能地覆盖所有重要的有机物,覆盖“同分异构体书写、有机物性质推断、有机方程式的书写”等高考热点,利用每一道综合的有机题做足复习的文章。分析有一定思维容量的有机推断题时,就应该在黑板上把流程画好,用彩色粉笔边分析边把反应的断键情况、反应物和产物的结构简式在框图中标出,明确练习题和讲解题的目的是指导学生如何来运用已有的知识点解决问题,纠正机械、反复地做大量习题来应付考试的怪圈。

例1 (2010年山东高考理综33题改编)利用从冬青中提取的有机物A合成抗结肠炎药物Y及其他化学品,合成路线如下:

(7)写出与Y互为同分异构体、且满足下列条件的一种有机物的结构简式 。

①属于α-氨基酸

②遇氯化铁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解析:本题利用了2010年山东理综的题干,在题目中进行改编,考查了绝大部分高中化学要求的烃的衍生物的性质、有机反应类型,书写有机物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同分异构体,设计简单的合成路线。

(1)根据BC的反应,可以推断B为CH3OH,则D为HCHO,含有的官能团为醛基;Y中官能团为:氨基、羧基、(酚)羟基、苯环。

3.2 在专题复习中落实基础并突破难点

无机化学结束后进行有机化学的复习,考虑到有机化学高考试题综合性强的特点,适宜采用专题复习的形式进行。复习时,建议可以按照以下四个内容来安排复习。第一,有机物的基本概念,包括有机物的命名、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和书写;第二,官能团的性质和相互转化;第三,有机反应的类型;第四,有机合成和推断。其中属于难点的是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有机合成和推断。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或者种类的考查,是高考有机化学的必考点,且近几年在难度上比以前有较大的提升。要求学生一定要充分运用不饱和度,进行有序书写。关于同分异构体的复习,教师要引领学生分析根据有机物官能团位置的不同,可以把有机物分成两种类型。其中一类,比如卤代烃、醇、醛、羧酸、胺、硝基化合物,它们的共同点是官能团在端基上,所以,这一类型的有机物,要找出同分异构体有几种,只需考查它们的烃基种类即可。另一类有机物,比如醚、烯烃、炔烃、酯,它们的共同点是官能团在结构的中间,则在书写同分异构体或者分析同分异构体种类时,可以先写出官能团,再在官能团两端根据碳数和不饱和度连接不同种类的烃基来进行分析。有机合成和推断,则可以通过复习如何引进各种官能团入手,比如,乙酸乙酯的制备,你知道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尽可能地发散思维,除了回顾教材中的制备方法,还让他们归纳平时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方法,与同学一起进行交流、共享。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根据全国各地高考题中的有机合成框图题选取局部,以某化合物为原料合成目标产物引导学生进行合成路线的设计,在对合成路线的分析和评价中探讨各反应的先后顺序以及采取该种顺序的原因。这样的专题复习,不是对有机化学知识的简单回顾,而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鲜活、生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够得到较充分的调动,就能取得积极的复习效果。

例2 (2011江苏高考化学17题)已知:

(2)通过利用给定(或隐藏)信息,一直逆推到题目给定的原料为止。C6H5ONa可由原料苯酚与NaOH反应获得;ClCH2COOH可由乙醇氧化得乙酸,乙酸α-H被Cl原子取代后生成。

(3)在合成某产物时,可能会产生多种不同方法和途径,应当在兼顾原料省、产率高的前提下选择最合理、最简单的方法和途径。乙醇氧化得乙酸可以由乙醇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直接制得;也可以先将乙醇用空气催化氧化得乙醛,再由乙醛被银氨溶液或者氢氧化铜悬浊液或者氧气催化氧化制得;也可以先将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脱水成乙烯,再由乙烯催化氧化得乙醛,再氧化得乙酸获得。考虑到原料、产率、简约等因素,最终选择的是:乙醇催化氧化得乙醛、乙醛用氧气催化氧化得乙酸的方法。

(4)该合成最后两步反应在顺序上之所以选择先取代后酯化,是因为如果先酯化则产物不够稳定容易发生水解的原因。

3.3 考前充分重视历年上海有机高考试题的精彩回放

基于有机化学考查的重点是主干知识的考查以及对薄弱知识点的考查。每年的有机化学高考试题可以作为考生在高考前复习的重要资料。2009年高考试题的分析与评价关于命题的基本说明中,命题者提到会根据以往考生错误率高的内容来命制新的试题,主要的目的还是希望在复习中能够加强对这些内容的教学。除去书本上的官能团性质的内容,还要关注前几年在高考中出现过的考查内容。因为前几年的考点或信息可能在后续出现的考题中作为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考察。比如,2010年烯烃的α-H可以发生取代反应;2012年第49题要求书写乙炔三聚、四聚成环状化合物,写出它们的结构简式,都是要求学生在未给出信息的情况下完成,而这两部分所涉及的内容,在前几年的高考中都已经给出信息的条件下考查过。当然,这种精彩回放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改编重组后,再让学生针对自己的重点考点中的薄弱环节进行训练。

高三有机化学复习应该将有机题的训练贯穿高三始终,减少遗忘;通过专题进行重点的复习和难点突破,从而达到逐渐提升能力的复习目的。

参考文献:

篇(6)

高中解析几何内容分散在必修2的第三章“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选修2-1的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选修4-4的“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因此,在高三复习时如何把这些内容优化与整合,从而使复习更有效;让学生学习掌握得更轻松,就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所以,我积极在课堂中努力实践,本着不加重学生负担为前提,在课堂中优化整合授课并重新布置整合过的作业,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一、解析几何内容优化的提出及意义

高中数学的解析几何内容包括直线与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一些围绕解析几何思想――“坐标思想”为主线的其他内容.与高中知识中的另一个几何即立体几何相比,可以说解析几何的内容相对丰富些,而且在高考中一直以来占据着很大部分的分数,因此,处理好这些内容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高三复习阶段,如何把高中所有的解析几何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包括课后阅读与思考、自然探究等栏目),以一个非常清晰而又全面的知识框架展现给学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不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教辅中,对于这些解析几何内容都没有很好地处理,经常是以重复的方式不断讲与练,这样不仅造成复习时间的浪费,而且也加重了学生学习的不必要负担,所以,如何把高中数学的解析几何内容整合优化好应提上日程.

说到解析几何内容的优化,当然有主要与次要的区别.如果从大局上能够把握住,那么哪些内容需要整合与优化肯定是比较清晰的.比如,代数化思想是贯彻整个高中解析几何内容的主线,这个内容重要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复习中,教师应该有意识或没意识地渗透“坐标思想”,让学生体验用代数的角度去解决几何问题.所以,坐标与代数化这根主线是必须建立的,其他相应的内容应适当地归纳进来,这样效果就显得较为明显.所以,如何把高中这些解析几何内容优化整合好是至关重要的.

二、解析几何内容优化的目标与内容

研究这个课题的目的是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当然,主要还是想在课堂上进行更好的展示.希望高中数学的解析几何这块内容在高三复习时能非常完整而又精简地呈现给学生,好让学生们能快速并且牢固地掌握住这主干内容,从而事半功倍.

基于高中数学这个学科本身的特殊性,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想通过课堂实践以及学生的练习与评价来衡量.因此,首先,我们采取的步骤是课堂内容的优化以及课后练习的整合.然后,我们比较近5年来各个省份的高考真题以及横向比较浙江卷近5年的情况,看哪些内容与专题是联系紧密的,那么我们就得抓住这些热点进行优化与专题训练.最后,我们也参考一些国外教材(主要是以美国为主),比较一下他们如何处理高中的解析几何内容,从而得到一些借鉴.特别是借鉴他们应用先进的数学软件把完整的几何图形以轨迹的形成展示出来.我在美国全国数学教师联盟注册了一个账号,可以免费使用他们所有的数学软件以及课件,所以,在这方面也可以借鉴并整合使用.下面我就简单谈下优化方案的内容.

第一,把人教版的必修2、选修2-1、选修4-4这三个模块重新划分与组合,让那些真正的几何基础内容作为铺垫,然后,重点诠释内容比较重要的部分以及常用的高中数学思想.

第二,精选教材的课后习题,特别是那些饱含解析几何思想、易错、知识点交汇的题目,让学生巩固基础,落实真正的“双基”.

第三,筛选近5年来的高考试卷(主要是浙江卷)中的题目,让那些有很多解析几何内容与代数交汇并且内涵丰富的高考真题经典再现,好让学生有“实战经验”.

第四,教师本身也尝试出题,让这部分内容尽量得到更好的优化与整合.

三、研究过程得到的思考

其实,现在对于选修4-4是不做要求了,但是经过我们长期思考与实践研究,得到的结论是依旧考虑将这部分的绝大部分内容拓展与整合进选修2-1中.起到的效果也很好.

我们得到的另外一部分思考就是,我们的中学杂志中有许许多多的关于圆锥曲线的统一结论和定理性质,有些很有美感,有些很有实用性,我们会进一步思考如何在适当的时机添加这部分内容,从而带动学生的思考与开阔学生的视野.尚未解决的问题:最大的困难在于课堂的实践性,因为基于高三教学的特殊性,我们要非常的谨慎而不能以尝试的角度去实践.又比如,有时我们认为是很完美的,但是碰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需要调整与修改.但是往往当我们想要修改的时候,这节的复习课已经过去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保证内容的可行性、科学性与及时性.

因为高三以通过不断训练来巩固知识点,所以,找些优化的解析几何题目给学生还是比较可行的.当然,还可以去低年级听或上些复习课,好让我做的课题不是纸上谈兵.

篇(7)

一、学案的概念

学案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是采用系统的方式,将所涉及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等方面,有效转化为所对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综合性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系统化教学过程。学案设计的过程中,主要针对教学过程所存在的问题,以优化学习为核心所进行的一种特殊性、目的性的教学活动,学案设计有效体现出该学科的基本特征,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与原则。

二、高三化学复习课学案设计的基本目标分析

1.学习理论方面

高三化学复习课主要的目的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学习为最终目标,高三化学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以探究人类学习基本机制的心理学为核心理论,在学案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学习者的基本特征、个性需求等方面进行综合性掌握,将学习理论作为高三化学复习课中学案设计的理论基础。

2.教学理论方面

从高三化学复习课的视角进行分析,教学理论主要的目的是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文艺进行有效解决与处理。在学案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化学科学的基本规律与特征,学案设计主要是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可行的解决方式的一种综合性、系统性的过程。因此,高三化学复习课的学案设计过程中,为了制定出科学科学的教学策略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要求学案设计过程中,需要对教学的基本规律进行严格性的遵守与应用。因此,高三化学复习课的学案设计需要以教学理论为该学科的理论支撑。

3.系统理论方面

高三化学是由系统论性的观点与方法进行学案设计的。其中,系统方法主要是对所构成的诸要系统要素进行综合性分析与梳理,促使相关的要素在设计过程中,按照科学性的结构进行组织,最终有效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理论知识。

三、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三化学复习课学案设计的主要策略

1.以问题为核心的学案设计策略

高三化学复习课中,以问题学习为核心的学案设计,主要目的是将学习看做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学习的起点是以具体的问题为核心,复习的内容围绕真实具体的问题进行教学内容的开展。高三化学复习在学案设计的过程中,针对考试大纲以及高考的基本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具体问题进行综合性分析与理解,学科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形成解决问题的专业性技能。

2.以问题为核心的学案设计的基本流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高三化学复习课的学案设计是以具体问题为出发点,教师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整个学案进行全面设计。例如,通过真实的新闻事件、现实现象等环节,有效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在学案设计的环节中,需要引出与复习内容相关知识的原理,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具有促进作用。

(2)分析问题,形成假设环节

高三化学复习课的设计需要对具体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系统性分析,在学案设计的过程中对具体的问题形成假设。教师在该环节中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正确指引学生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正确进行假设。在该阶段中,学生的知识处理能力、问题分析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

(3)设计科学的计划进行假设的验证

高三化学复习课的学案设计中,对于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进行假设,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假设验证,为了有效假设能顺利进行与实现,所设计的学案要求科学合理,与学科的基本特征、规律相吻合,科学的计划是以问题为核心的关键环节,也是对假设进行具体化和程序化的重要方面。

(4)针对学案设计与实施得出结论,并对其进行综合性反思

教学反思是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关键环节。教学反思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对问题解决过程环节进行综合性反思;二是对具体的实施结果进行反思,即结论反思。其中,第一个层面主要是针对高三化学复习课的基本内容,学生需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对这些环节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与反思;第二个层面需要分析化学复习课的结论与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反思,促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深入化的理解与掌握,形成知识获取、解决问题的综合性方式与技巧,通过反思促使学生在化学复习中专业知识与技能得到进一步强化与提升。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6-076-2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在新授课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已蔚然成风,成效斐然。然而复习课堂又是另一幅景象,多数教师认为复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还有的认为要复习的内容很多,探究浪费时间,还不如采用传统的授课形式。单调的接受性学习最终让学生兴趣受挫,课堂气氛趋于乏味和沉闷。如何突破复习课这一惯性瓶颈,弥补“新课授完、探究下岗”的缺憾?如何引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对知识的重新认识和建构,自主整合与提升,形成创新的思维方法,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方法论?在高三复习“铁及其化合物”的教学活动中笔者进行了有效尝试,颇有感悟。

一、学情分析

新课程高考试题大多是情景性试题,是来自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化学科学素养低的学生是难以解决的。学生走出校门后,随着化学知识的渐渐忘记,便没有什么化学科学意识和观念去指导其行为。新课程已经实施多年,作为负责任的教师不能让这种现状延续。到了高三,新授课基本结束,学生比低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完备的知识结构,他们更容易通过思考发现问题,引发探究,分析问题也更加深刻,讨论也能更加有效地实施,更加具备展开探究性学习的条件,这也是所有高三学生更重要的学情,正是基于这有别于高一、高二学生的不同,即使同样是探究性学习,同一个课题,高三化学复习课也能上出不一样的精彩,这好比在不同的土壤、气候条件下,花儿同样可以展示出别样的红艳!

二、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2)知道Fe2+和Fe3+的检验方法并能优选且应用于生产生活中。(3)认识Fe2+和Fe3+相互转化的途径,并能运用于生活实际中。(4)进一步感受原电池的应用,铁的防腐。

2.过程与方法:(1)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化学学习的科学方法——理论推测、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分析与总结。(2)在分组实验中养成合作意识,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3)在生产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起到复习巩固与提升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关注生活中的化学问题。(2)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复习重点、难点

(1)重点:Fe2+和Fe3+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

(2)难点:Fe2+和Fe3+的检验及相互转化的实验方案的设计、优化,学习和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

四、设计思想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特点如下:一是以“暖宝宝”的化学成分和原理的探究为主线复习提升学生对“铁及其化合物”重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暖宝宝”是生活中常用的利用原电池反应发热的商品,它集元素化学、实验化学和化学原理于一体,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好素材。教学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不同层面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化学科学意识。二是注重思维的发散和联想,既有对知识的再概括、再认识,也有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五、教学设计和过程

情景创设:寒冷的冬天,我看到电视里有个广告,“有了暖宝宝,冬天不再冷”。我于是买了几包试试。将真空包装外袋撕开,取出内袋,剥离后面的衬纸,将纸包贴在内衣上,片刻就觉得温暖。大家想试试吗?

学生:想。

教师:好,每个学习小组1包。

学生:体验发热情况。

教师:此时此刻,同学们在脑子里产生了什么疑问?

学生:小袋里装的是什么物质?为什么会发热(原理)?

教师:好!这位同学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我们对一新鲜事物就要保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浓厚兴趣。今天,让我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一起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探究暖宝宝的化学成分和发热原理以及解决其他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引导:定性探究过程一般分为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和得出结论几个步骤。现有资料:暖宝宝的发热料由某种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无机盐、水和保温材料组成。请你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和观察分析,猜猜纸包里装的是什么物质?说出你的猜想依据。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大家学过哪些化学反应属于放热反应?

学生: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燃烧反应、铝热反应、金属与酸反应、大部分化合反应……

教师引导:根据大家的观察,你觉得暖宝宝的发热剂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它的发热原理是什么?

学生:观察发现发热材料是黑色粉末,只有与空气接触时才开始放热,同时根据资料说明,可以猜想发热剂的成分可能是铁粉、食盐、活性炭。它发热的原理是活性炭有强吸附性,能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铁粉、活性炭、盐、水组成一个原电池,发生铁的吸氧腐蚀,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同时释放热量。

设计意图:在已学习了铁的化学性质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探究铁在生成物中呈现不同价态的原因的欲望,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认识可变价态元素的性质,同时为检验铁单质提供更多的思考途径。

教师引导:除了用磁铁检验铁单质的方法外,你还有什么好的化学检验方法?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186-01

如果能将方程式记牢,很多感觉棘手的问题就解决了。通过这些年的教学,笔者发现学生记忆方程式总出错,主要为记错生成物,或者配平有问题。有些方程式记不住。如果能经常分析与归纳,根据现象书写陌生化学方程式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所以,高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更应该多角度的分析,提高能力。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及其书写化学方程式能力的提高,笔者有以下的一些作法,比较奏效。

一、分类角度记忆方程式

从这些物质均能与哪些类型的物质反应记忆,并从离子反应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方程式,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得失电子守恒与观察法配平方程式,防止死记硬背记错方程式的计量数。

1.金属单质仅体现还原性,主要能和哪些类型物质反应?钠、镁、铝、铁与非金属单质、氧化物(水、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酸、盐。

(1)钠与水反应,根据现象记忆方程式的产物。化学方程式的计量数仅须观察法就可以配平,注意单质最后配平,对于钠来说,与化合物反应,只要记住这个反应,其它反应方程式的就可以记住了,因为与盐、碱的反应其实质就是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的二次反应。镁、铝、铁的还原性比钠弱,与水置换反应,需要的条件更高,铝与水很难反应,铁与水反应的产物,与钠不同,生成四氧化三铁与氢气。通过横向比较去记忆方程式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氧化钠为碱性氧化物,过氧化钠不属于碱性氧化物,其中氧多,所以其与水等反应时,在氧化钠反应的基础上多放出氧气,观察法配平就可以,依旧是最后配平单质。碳酸钠与碳酸氢钠都为盐,水解后溶液都显碱性,其能否与酸、碱、盐反应,就看其是否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其别注意二者的转化,主要就是酸式盐与正盐的相互转化,这即是考试的重点。

(2)铝及其三氧化铝、氢氧化铝的性质,主要体现其两性,重点是体现其个性的方程式,即与强碱如氢氧化钠的反应,生成物都为偏铝酸钠。统一记忆就使得记忆效果增强。同时,铝单质与氢氧化钠反应,有单质参加,化合价升高,所以有化合价降低,要生成氢气,化学计量数为2、2、2、2、3。

(3)铁单质及其化合物,主要体现在变价,所以分别记忆强氧化剂与氧弱化剂。强有氯气、溴、硝酸、浓硫酸,弱有硫、碘单质、稀硫酸。铁的氧化物及其氢氧化物均要注意其与什么种类的酸反应。若与非氧化性的酸:盐酸与稀硫酸反应,根据氧化物中的氧配平水中的氧。若发生氧化还原,根据得失电子守恒配平方程式。

2.非金属单质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但主要体现氧化性。主要能和哪些类型物质反应?与金属单质、氧化物(水、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碱、盐。

(1)氯气为强氧化剂,与变价金属反应,变价金属都呈现高价态。硫为弱氧化剂,与变价金属反应都呈现低价态。氯气与水反应,为歧化反应,生成盐酸与次氯酸,那么氯气与碱反应,可以看成氯气与水反应后的物质的二次反应。这样就记住了产物。

(2)硫的化合物中的二氧化硫为重要物质,体现了酸性氧化物、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各自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怎样的?氧化性与还原性主要为氧化还原方程式,所以记清化合价升降对应的产物,用得失电子配平方程式。同时辅以一些记忆,如氯气与二氧化硫生成两强酸。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反应为价态归中的反应。这些重点方程式重点记忆,能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同时,通过书写方程式的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书写方程式的能力。

(3)浓硫酸、浓稀硝酸均体现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放氢气。均属氧化还原反应,主要记忆与铜反应的方程式、浓硝酸见光分解的方程式、氨气与氧气催化氧化的方程式、氨气与酸、与盐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为复分解反应,以复分解反应的判断方法来判断其反应的情况。

以上方程式的复习都抓住每类物质的特点,再抓住每类物质的重要方程式要求记忆。同时要求学生从离子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两个角度来分析反应,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对比的方法学习方程式

在学习金属单质时,都有还原性,还原性强弱如何呢?通过与各类物质反应的情况,使得学生能更好的归纳,并且找到每种物质的特性。

学习浓硫酸、稀硝酸、浓硝酸时,均有强氧化性,引导学生从与金属反应的情况进行对比,并得出这样的顺口溜,冷浓遇铁铝都钝化,浓遇金属生成二(二样化氮、二氧化硫),稀遇金属生成一(一氧化氮)。

通过对比归纳,帮助学生整理、归纳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篇(10)

1.教师的复习教学理念

教师在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复习教学理念关系到复习的思路与效果。由于高三总复习是直接面向高考的系统性回顾与梳理,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高中化学知识做全面的梳理,另一方面在牢固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取得化学思维和能力上的跨越。尽管经过十几年的新课程改革,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思想和意识早已深入人心,但一些教师总是放不开手脚,唯恐学生的复习不到位,习惯于越俎代庖,不厌其烦地强调哪些应该让学生自己复习的概念性内容。一些教师片面追求复习课堂的大容量、快节奏,一节复习课从头到尾,没有太多的时间给学生去探究、去实践,特别是对于化学实验内容,不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感悟实验原理、认识实验规律,而是通过课堂讲述和书面试题的形式,讲实验、考实验。

2.学生的复习方法

受长期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影响,一些学生在高中化学复习时总是希望教师多讲些、讲得细一些,亦步亦趋地随着老师的复习思路走,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对于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静止、呆板、抓不住知识的核心和重点,在化学应用训练时过多地依赖《三年高考,五年模拟》《高考试题详解》等复习资料,机械式地做大量的习题,却疏于对问题做总结和反思,难以自主地归纳和总结复习的收获与体会。一些学生缺少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欲望,不善于通过同学间的讨论和辨析理清高中化学的知识脉络,掌握处理实际应用问题的规律和方法,提高自己的复习效果。

3.高考信息的不对称性

我们生活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信息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和效率。高中化学复习同样离不开高考信息的获取。由于不同的地区和学校,高考信息的来源和渠道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高考信息也丰富,而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高考信息自然相对贫乏。这就造成了不同地区高考信息的不对称,也是影响高三化学复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突破高三化学复习中瓶颈性问题的有效举措

1.教师要更新复习教学理念

在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更新复习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解疑纠误,更要引导学生探索方法、总结规律、提高能力,把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高考备考有机融合在一起。根据高三化学一般采取三轮复习的实践情况,将第一轮复习作为高三化学复习的“形成期”,按照《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贯彻全面、扎实、系统、灵活的复习备考原则,侧重基础、查缺补漏,初步构建明晰的知识网络,逐步形成化学思想方法;将第二轮复习作为高三化学复习的“整合期”,突出教材各章节的内部整合和章节之间的整合,以专题的形式完善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摆正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的关系,强化小综合练习。将第三轮复习作为高三化学复习的“优化期”,加大知识交汇点的习题训练,增强练习题的综合性和灵活性,激励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熟练解题方法与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

学生是高三化学复习的主体,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是高中化学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复习中的独立性,注重同学间的讨论和交流,根据自己的复习状况选择合适的复习方法;其次,要在核心知识、核心概念和核心应用上多下功夫,抓住各个知识点的内在有机联系,实现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例如,复习铵盐与碱反应放出氨气的特性时,应注意联系氨的实验室制法。因为氨的实验室制法,就是根据铵盐的这一特性,对于每项化学实验关注其变化、现象,仪器装置和操作过程,通过认识现象逐步理解本质;再次,要结合《考试说明》中关于容易题、中等题、难题比例为3:5:2的题型分配原则,做好、做实基础性应用训练,适度进行难题的训练与研究;最后,要摒弃“题海战术”,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化学知识的应用练习,在习题解答中注重反思和总结,在反思和总结中升华自己的复习感悟,强化主动探究和大胆创新的意识,进而提高应试能力和高考成绩。

3.多渠道获取与高考相关的信息

篇(11)

一、下学期计划

通过第一轮的复习,高三学生大部分已经掌握了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一般的应用.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要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另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各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这一阶段复习的指导思想是:突出主干知识,突破疑点、难点;关注热点和《考试说明》中新增点、变化点.二轮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

1、查漏补缺:针对第一轮复习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基本能力,进一步强化规范解题的训练;

2、知识重组: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梳理知识结构,使之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达到提高多角度、多途径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3、提升能力:通过知识网的建立,一是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技巧,二是提升规范解题能力,三是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在第二轮复习中,重点在提高能力上下功夫,把目标瞄准中档题.

4、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复习备考工作的有效性。

教会学生自己制定化学学习的计划,科学安排,掌握方式方法;明确课堂学习任务和要求,坚持系统化复习;做好材料的积累;强化知识点,不放过知识点的细枝末节;及时跟踪督促,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5、深入钻研,加强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当前高中教学中提高教师群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集体备课既有个体的积极参与,又有群体的通力合作,这种做法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所以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探索提高课堂效率。

二、措施

1、进一步开展培优工作,并对目标生常落实。根据每次段考,确定流动目标生。主要是优秀线上下10分的同学。

2、继续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对高频考点反复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