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经济数学基础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2 15:03:2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经济数学基础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经济数学基础

篇(1)

《经学数学基础》是很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但是,对于这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大多数却依然延用传统的方式和方法:即以老师课堂讲解、推导公式定理为主,课后布置一两道习题来补充,最后是期末考试学生得一个分数结束。这样的教学方法收效甚微,尤其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数学基础本来相对就较差,枯燥繁琐的公式推导证明,不仅让他们感到索然无味,厌烦畏难,更让他们觉得这门课程觉得这门课程离现实生活太过遥远,不切实际。将目前工科教学中流行的项目教学法引入到像数学这样的理科教育中来,解决《经学数学基础》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脱离现实,学不能用的问题。

一、项目式教学及其特点

项目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盛行于德国,尤其适合于职业技术教育。项目教学法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具有如下的特点:项目教学所采用的项目应具有一个轮廓清晰的工作任务说明;它是某一个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体;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能够组织自己的学习行为;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能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习结束时,师生能对“项目”的完成情况做出评价。

二、《经济数学基础》项目式教学实践

项目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间协作能力,因而非常适宜于实践性较强的工科学科采用。然而对于理科学科的教学应用却不多见。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阐述。

1.项目的整体规划。项目式教学首要而关键的一步是“项目”上的规划,一个好的“项目”应该与现实的商业实际活动或者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有联系,力争贴近生活与现实。

以《经济数学基础》的教学为例,(注:笔者所采用的教材是由高教出版社出版,顾静相主编,第2版),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获得有关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拥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用整个教学课时数30%左右的时间来讲解理论知识,用70%的时间来进行项目综合训练。

笔者将全部内容分成基础型模块、扩展应用型模块和专题及综合型模块三部分。其中基础型模块主要是一元微积分内容,这是各个专业都要学习的数学基础;扩展型模块:主要是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级数、积分变换等,它相对于基础型模块而言,适用的专业范围更广;而专题型模块:主要是数学软件、计算方法的应用,数学模型的建立,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介绍数学在工程中的应用。

下面列出了三种不同模块的《经济数学基础》项目设计方案:(1)基础型模块。例如微积优化与微分方程项目(如:“平衡状态下的交通流”模型分析)。(2)扩展应用型模块。例如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项目(如:“Durer魔方”分析)。(3)专题及综合型模块。例如,MATLAB7.0入门与应用实践提高。

上面每个模块均由四到五个子项目组成,但是要求每个模块所设计的项目涵盖的知识范围要达到整个模块知识点的80%以上,让学生实际问题中综合运用其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列出每个模块所设计的具体子项目名称。

2.项目式教学计划的实施。规划好整个课程的教学项目以后,接下来是对项目式教学的组织实施。以笔者所带班级为例,一个标准班有30名左右的学生,可以成立分成3个项目小组,每组约10项目成员,项目小组的形成根据自由选择以及教师协调的原则来组合。一个项目的人事构成由技术总监、项目经理、技术骨干、普通成员组成。

其中项目的技术总监由教师来担任,主要负责整个项目的总体进度和对项目经理提供技术支持。项目经理由学习成绩好、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来担任,主要负责项目的具体进行,协调项目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而技术骨干相对于普通项目成员基础要好一些,可以作为项目经理的接班人和后备军,同时也负责对普通成员进行指导和培训。人事结构上力求扁平化。项目的组织结构最上层为技术总监,其下包括项目经理,技术骨干和普通成员这三部分。

下面以“基础型模块”里的“森林救火”项目为例来阐述如何实施项目式教学。

首先给出项目问题:“森林失火后,要确定派出消防队员的数量。队员多,森林损失小,救援费用大;队员少,森林损失大,救援费用小。综合考虑损失费和救援费,确定队员数量。”

对于这样的实际问题域,没有给出具体的公式,没有现成的解题模板可以套用,要求学生能用数学的方式进行思考,抽象出数学模型,并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求解,最后验证结果,进行讨论。我们给出了完成这个项目的步骤:首先是项目问题,其次是建模分析,再是求解验解,最后是总结讨论。

根据完成项目的思路,技术总监对3个项目经理提出建议,建议每个项目小组内部进行合理分工,3-4名成员进行建模分析,2-3名进行求解,2-3名成员进行验证,最后解答完成以后大家再进行集体讨论总结。同时,在3个项目小组之间展开竞赛,通过合理的评价标准确定优胜项目小组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比如平时成绩加分等。

最终优胜小组给出的参考数学模型如下:记队员人数x,失火时刻t=0,开始救火时刻t1,灭火时刻t2,时刻t森林烧毁面积B(t),而损失费f1(x)是x的减函数,由烧毁面积B(t2)决定;救援费f2(x)是x的增函数,由队员人数和救火时间决定

因此存在恰当的x,使f1(x),f2(x)之和最小。关键是对B(t)作出合理的简化假设失火时刻t=0,开始救火时刻t1,灭火时刻t2,可得出时刻t森林烧毁面积B(t)的大致图形,它是非线性递增的。

易知,分析B(t)比较困难,转而讨论森林烧毁速度dB/dt。

通过这样的分析,解题思路逐渐明朗,最终得到了一个满意合理的结果。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能抽象出这样的数学模型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3.项目式教学效果的评价。由于在理科中引入项目式教学在国内目前还很少见,作为一种开拓式的数学教学探索,需要对这种方式的教学效果进行检验。

笔者设计了以下一些教学效果检验指标:学习兴趣、自信心、教学满意度、利用经济数学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共4个参数进行测评。其中学习兴趣、自信心、教学满意度这4个参数通过问卷形式进行学生调查,以百分制形式让学生打分;而利用经济数学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个参数则是通过数学竞赛来取得。笔者所带的班级实施项目式教学法,同系部也有未实施这一新教法,仍采用传统教学形式的同事,让两人所带的班级同时参加测评。项目教学应用在《经济数学基础》这门课的教学中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在各个指标中都比传统教学取得了更高的分值。

三、项目式教学实践小结与思考

项目式教学通常以教学项目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是以项目为核心,按照工作过程逻辑建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技术性操作性比较强的工科学科,也是许多高职院校中正在积极尝试推崇的一种教学模式,但是对于理科学科,在这方面的尝试却非常少见。因此,笔者所进行的将项目式教学引入到《经济数学基础》这门课中来,是一种开拓性的实践探索。

这次实践探索可以说取得了相当程度的成功,激发了学生学习经济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在整个项目式教学环节当中有些环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篇(2)

一、电大开放教育“经济数学基础”的教学现状

1.难度问题

电大开放教育学生绝大多数是在职人员,来自于社会各个行业,具有年龄跨度大、数学基础差及接受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的特点,他们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当初就是因为初中基础薄弱而选择到职业学校、中专、技校学习,大部分学生起点低、数学基础薄弱。而“经济数学基础”课程中的许多内容又与中学数学知识有关联,学生的数学基础与“经济数学基础”课程的学习要求有相当大的距离,学生对数学普遍有抵触心理,缺乏学习积极性,没有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数学学习上,抄袭作业现象严重,经常旷课。

2.工学矛盾

电大开放教育学习者学习时间不充裕,大多数学生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学习时间无法得到保证,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既要完成工作任务,又要承担家庭责任,很难抽出时间学习和参加面授辅导课,工学矛盾相当突出;加之数学又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不能参加集中面授课和小组学习等教学活动,由此造成的学习困难是可想而知。

3.课程特性

数学课程的抽象性、严谨性和精确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经济数学基础”虽然有边际、弹性等经济学内容,但其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较少,学生很难将数学知识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内容联系起来,许多学生感受不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而且,数学也不像其他应用型学科一样,学会了就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直接应用,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使很多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没有什么用处,所以学习数学缺乏积极性。

二、应对电大开放教育“经济数学基础”教学现状的策略

1.明确“经济数学基础”教学目标的定位

电大开放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所以教学目标要坚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经济数学基础”作为经济类的公共基础课,其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素质,以便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因此,应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减少枯燥的理论推导,降低理论难度,注重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注意介绍数学概念的形成背景。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要保证专业课的需要,需要什么讲什么,需要多少讲多少,坚决去掉那些现在用不到、将来也用不到的内容。

2.认识“经济数学基础”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经济数学基础”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和学习专业课的重要工具。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经济数学基础”的重要性。因为电大开放教育济类学生大部分数学基础差,对学习数学有一种恐惧感,学习过程中缺乏信心,因此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经济数学基础”的信心,教学过程应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减少理论证明,注重实际应用,穿插数学史,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1)淡化理论概念。数学中的概念和定理非常多,很多学生对这些内容非常反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淡化这些内容,用通俗的语言去讲解,没有必要按专业的数学语言去描述。(2)优化组合各个章节。把相同的内容或者解决方法相同的模块放在一块讲解,这样可以节省课时,又能避免内容的重复。比如可以把不定积分和定积分放在一起讲,因为两者的积分方法都是一样的。又如解矩阵方程、解n元线性方程组、求逆矩阵以及求矩阵的秩,它们都是矩阵等知识点的应用。(3)注重应用。要注重数学在经济方面的应用,这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面,所以需要详细讲解。比如在讲导数时,让学生把导数与经济中的边际和弹性概念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3.改进教学方法

(1)引入设疑讨论式教学。针对电大开放教育数学枯燥乏味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讨论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知识难点和学生理解存在的问题,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定向思维,确保讨论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使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中得到锻炼。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数学知识的热情,加深其对概念的理解,理清容易混淆的章节,同时还能够增加克服数学学习困难的信心与勇气。(2)引入内容向导式教学。电大开放教育“经济数学基础”教学应充分注意强调学生的课前预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对所学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在讲授新内容前以提纲的形式向学生指出要点,并在讲授课时对此进行课堂提问,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为其更好地学习教学内容打下扎实的基础。(3)引入模拟实习式教学。在学习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还需要把课堂上的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实际中,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所以,教师不能仅限于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应该适当安排时间让学生尝试模拟实习,在学习中寻找与实际工作相匹配的教学内容。比如求最大利润、最大收入、最小成本等经济数学分析方面应用的专题练习。这样做一是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是可以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三是在学与用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助关系,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理解。(4)引入情境教学。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成为愉快和充满挑战的学习过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提问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运用讨论法、研究法等方法,鼓励学生相互探讨、交流思维方法,相互启迪,产生共鸣,使学生的思维由发散而集中、由集中而发散地螺旋式上升。在师生平等参与的合作之中,学生可以确立并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审视教学的视角对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形成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

4.精心组织集中面授课,有的放矢地做好面授辅导

电大开放教育的生源结构复杂,学生入学时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数学基础知识较薄弱,缺乏系统性。如何使学生的知识体系系统化,使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不再成为学习的障碍,是“经济数学基础”集中面授课教学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1)补缺。补缺是指教师在对已有的多种教学媒体资源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找出哪些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哪部分还有欠缺,在面授辅导课加以补充。例如,讲授“基本初等函数”一节时,教师应当先为学生温习中学数学的指数、对数知识。又如在“极限的概念”一节,极限的概念比较抽象,自学难度较大,教师需要在面授辅导课上对此进行简要补充,使学生加深对极限概念的理解。(2)解难。教师要加强信息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根据教学经验寻找共性问题,在课上重点讲授,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点、难点问题。对于课程内容中的某些疑难问题,教师应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如有些口头不易直接表达清楚的概念,教师可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展示,加深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3)归纳。归纳是指在集中面授课上,教师对本单元课程内容的主要概念、重点内容、主要题目类型和解题方法等进行归纳总结,或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归纳总结可以使学生将课程知识点联系起来,系统地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另外,教师还可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和评价,使其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4)指导。指导是对学生学习本单元课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单元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课程作业和学习进程中应注意的事项等进行具体指导,以保证他们的学习按计划有序进行,提高其学习效率。(5)答疑。学生因自身基础以及工作和学习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很多问题无法靠集中面授辅导得以解决。因此,教师应当为每一位学生创设畅通的解难答疑渠道,建立师生交流渠道,做好辅导答疑工作,如网上在线交流、班级QQ 群互动、E-mail回复、电话答疑、信函辅导等方式。(6)监控。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从学生的学习计划、学习笔记、学习进度、考核作业、师生交流、学习媒体的使用、学习小组活动、网上学习讨论、阶段考核等h节入手,严格检查和指导,以保证课程学习质量。教师要督促学生按进度及时认真完成考核作业,认真、及时批改、并给出真实的评价。对于个别错误较多的学生,教师要耐心进行个别指导帮助,采取多种鼓励措施,使其增强信心,努力赶上。

5.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手段

在“经济数学基础”教学中,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改变了单一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巧妙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由于多媒体教学生动、清晰、表现力强,便于展示和插播影视资料,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抽象的概念和定理,消除学生“经济数学基础”学习的抵触心理。

篇(3)

一 电大教学的现状分析

电大的传统经济数学经济基础的学习主要为学生高等数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学的应用领域也日益广泛,电大也不断改进人才的培育模式,但仍然会有一些局限。具体来说:

1 教学内容注重理论而不与实际想结合

电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材的学科性太强,主要是一些数学思想及数学的运算问题,没有从根本上与实际经济问题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老师的指引,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把教学内容与实际问题想结合,只能停留在一个基本数学层面,不能上升到运用到经济问题处理的层次。这样学习不能达到数学和经济二者的相融合,学生只得到一对数学定理和公式。在这个问题上,老师不仅仅只交给学生课本知识,他自己本身也要提升经济素质,引导学生吧数学问题与经济问题想结合。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2 教学过程与实际经济问题接轨

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一般按照大纲要求,介绍数学定理的相关理论背景,其实数学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经济问题,因为是经济数学基础,所以老师可以根据相关的经济背景知识来介绍相关数学教学中的背景知识,而不是完全按照课本的套路,传授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比较枯燥,基本上课上所讲是学生预习阶段就能做到的,这样上课时学生注意不集中,对学习的兴趣不大。而如果老师上课时,加入一些新鲜的内容,如一些小故事及一些与经济直接相关的案例分析,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更容易把握知识的关键所在。

3 数学思维的塑造

在上面二点的陈述中,都着重是一个“授”的过程,即老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相当是“受众”,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把知识卖给学生,老师采用的销售方法和商品都影响受众是否会买下这个商品,如果前面二个环节都美舍呢么问题,学生在这个环节一般都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学生自然会学得到相关的数学、经济知识。能够做单纯的数学难题,也能够看到经济案例中的数学问题,但当自己遇到经济问题时,可能及不会主观的运用数学思想,这就是最关键的一个瓶颈,这就是学生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数学思维。数学思维的塑造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学习好基础知识,多了解经济实务,并在实际中积累经验,长此以往会形成一种数学经济思维方式。

二 经济数学基础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经济去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带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在教学中,多媒体教育不断发展,教师应具有与现代远程教育相适应的科研能力。现代远程教育要求电大教师在提高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力的同时,还应提高对远程教育的研究能力。多媒体教育有很多传统教育不具备的优势:直观、清晰,简洁、生动、形象。特别是在图表的处理上有很大的优势,学生能够更直观的理解,学习的氛围也轻松。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可以给学生一个更全面的展示,学生更容易接受学习的内容,多种感官并且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见其形,生其意,发其思,追其源,探求其果。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易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能理解的地方及时请教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体创新意识会得到提高。

再次,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充分运用网络的作用,在网上做教学的互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并运用网上课程资源,对自己不很理解的问题不求甚解。把教室上课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并且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把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控制好上课的节奏,选择大多数同学能够接受的进度,对少数不能跟上的同学,在课后可给予适当帮助指导。

参考文献:

[1] 潘红卫. 电大生《经济数学基础》课程学习困难的成因分析[J].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 (4): 49-51.

[2] , 钱伟茂, 郑宁国. 深化电大经济数学改革,扎实培养学员应用能力[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28(10): 17.

篇(4)

作为中学教育阶段的基础必修课程,数学对培养学生基础数学知识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初中数学教学注重的是应用题的教学,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更加强调经济类应用题的教学,通过数学应用题的练习可以巩固和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理论,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来处理经济问题的能力,促进中学数学教学水平和成果的提升。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对传统纯理论性和脱离学生经济生活实际的应用题型进行优化和改革势在必行。因此,初中数学老师在教课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在经济活动中传授知识,让学生在教学和练习环节中掌握数学知识在经济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提升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水平。

一、数学与社会经济活动关系

数学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早在十七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配第就用“数学、重量和尺度”等关系来阐明经济现象;在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马克思曾写到“在制定经济理论时,计算的错误大大阻碍了我,失望之余,只好重新坐下来,把代数迅速的温习了一遍。”由此可见数学可以给经济发胀提供有力的帮助。在日常经济活动中,数学知识应用于银行业务,如储蓄、贷款合贷币兑换等,更能从容解决住房贷款和助学贷款问题;还可以比较等额还贷和差额还贷,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还贷方式,进一步处理好银行业务。此外,中学数学知识还可应用于广告、折旧和税利率等。在经济活动研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通过应用数学方法来定性和定量地研究经济运行和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小到水果买卖,大到大型企业运营,都需要用数学知识考虑如何使成本最小、利润最大。目前,经济学正朝着利用数学来表达其方向发展,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来解决经济学问题已成为当代教学的潮流。

二、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重要性

当代教育注重素质教育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提倡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新课改强调中学的数学教学应该充分重视数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结合,即数学的实践性。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说“与其说让学生学习数学,不如说让学生学习数学化”,他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数学应用题来源于现实问题,是现实问题的缩影,是初中阶段学生了解数学应用的一个窗口,是目前检测学生应用能力的典型内容。应用题对初中数学教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将培养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题的能力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经济生活,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把学校里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当前初中经济应用题教学的现状

(1)初中生的经济类应用题基础比较薄弱。初中生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而重课本,轻生活,面对变换的经济类应用问题,由于生活阅历有限和经济背景欠缺而读不懂题意,以至于无从下手,而很多时候这些问题只是变换了一种说法或形式,但是学生却很难做到举一反三。另外,很多学生阅读能力比较薄弱, 当遇到题目比较长的经济应用题就无从下手,不会以逻辑思维去思考问题,找不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甚至想放弃问题。

(2)教学过程中不能把理论与实际相互联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把理论概念与生活中实际的经济问题联系起来,就能使学生在课堂中收获良好的效果。但是类似传统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大多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拘泥于传统理论,向学生灌输大量理论和解题技巧,而不注重与学生身边实例相联系,学生只是被动地记住相关知识而无法灵活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

(3)初中数学教学仍采用传统的的教学方式。从古至今,教师都只重视理论知识和解题方法的传授,而对实践性的活动和教学则开展的很少。老师讲应用题时,将解题过程一长串放到黑板上,学生只是边听边记笔记而没有太注重老师的分析过程,因此感到数学枯燥无味,很难提起精神,从而影响了课堂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模式。

四、初中经济应用题教学改进措施

(1)从课外活动下手,提升学生的经济类应用题基础。在学校的课堂上,老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更要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与数学相关的经济知识;在课外,老师可利用周末让学生走进商店,了解打折销售,进一步了解利润、售价和成本价之间的关系。这样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应用题学习的信心,并且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2)活跃数学应用题教学氛围,使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老师要注重数学教学氛围的创造,向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丰富学生的课外数学活动,增加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兴趣,而不再是一看到应用题就想跳过去,使学生既能在活跃和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又能发挥自己联系实际经济生活的聪明才智。

(3)将实际生活经济实例引入中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解决数学经济应用题的灵感,通过应用题的练习,更好地为实际经济生活服务。教师还应不断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身边的经济问题中,例如存款利息计算和商品买卖,是学生以后必然要接触到的实际经济问题。

五、结论

随着教育机制的改革,我国对初中数学经济应用题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老师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越来越高。初中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要研究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掌握数学经济应用题教学的特点,使数学课堂教学得到优化,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强化。

篇(5)

中图分类号:G632.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数学的应用已渗透到自然、生命、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等众多领域。高职经济类应用数学课程作为一门服务于经济类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与工具课,更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

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经济类应用数学课程必须明确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结合专业突出应用为主线,培养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的教学指导思想,遵循“拓宽基础、培养能力、重在应用”的宗旨。

一、经济类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现状

我院经济类应用数学课程涉及到会计、金融证券、财务管理等15个专业,分别在第一学年中的第一或第二学期开课,计划60课时。自2005年起,本着“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我院经济类应用数学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保持原有的数学体系,压缩讲授内容,增加了大量的实际应用。然而,对于数学课的“教的没有用、用的没有教”等问题却依然存在。带着这些问题,学院数学课程组通过调查发现,高职数学课程越是强调其学科的独立性,就越是难以发挥作用,其实际价值难以体现,只有把数学课程教学融合于专业,契合学生实际,才能发挥数学课程应有的价值。因此形成了经济类应用数学课程建设改革的系列理念。

1、整体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准确把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经济类专业是以培养经济、管理等方面实用型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因此,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应突出“应用”的主旨,从而与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相适应,与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相衔接。

2、以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充分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

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在数据分析、计算推理等方面为其他学科提供思想和方法,数学的基础地位无可代替。应用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需有所学、学有所用”的原则,从能力培养出发,发掘学生的潜在创新思维,进而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教学素质.

3、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应用数学的学习内容应当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而内容的呈现也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接受能力基础之上。而教师也不是被动的,应调动一切可行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习和实践提供有效的知识工具和良好的思维素质。

4、加强现代数学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数学技术,加强计算机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数学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学习活动整合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同时可以解决计算繁琐、课时紧张的问题。

5、构建本课程新的评价体系,以新的视角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课程评价是课程设计的最终环节,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必须改变通常的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的考核方式,把实践教学部分列入考核。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数学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数学知识的运用。

二、经济类应用数学课程改革内容

1、依据课程的设计理念,从工作岗位搜集与数学有关的经济问题,围绕解决这些经济问题,共同研讨设计课程内容,力争把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精力用在专业最需要的内容上。即从经济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该“用什么”出发,确定学生该“学什么”,得到教师该“教什么”。使岗位、学生、教师相融合,教、学、用一体化。

2、形成“案例――建模――求解――分析”阶段式教学模式

从岗位中所涉及的具体经济问题出发,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案例,数量化后转化为数学关系式――建模,对所得关系式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寻找计算模型最优节的方法――求解,对所得结果进行判断、预测――分析,为进行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既服务了专业,也强化了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建设

编写《应用数学基础》校本教材,以“案例驱动”为实例,并且将Mathematica软件融入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使用数学技术的能力。选用PowerPoint 等多媒体开发工具,完成教学课件制作。

4、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开展案例教学、数学实验教学和部分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将经济领域的新知识、新内容、新案例及时反映到教学中来,原创了大量适合高职高专教育的数学案例和数学实验项目,加强了数学与生活实际和专业的紧密联系,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数学应用意识、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与能力。

5、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随着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考核的方式方法也必须改变。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期终考核相结合,增加平时学习情况占总评成绩的比重,引起学生对平时学习的重视,总评成绩由五方面内容构成:平时作业占10%;平时考勤占10%;平时测验占10%;实验占20%(将上机实验和基础理论学习相结合);期末成绩占50%。考试内容在覆盖所学知识点的前提下,降低难度,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改革是科学的发展迫切要求,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为我院学生提高专升本通过率奠定了基础。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值得今后进一步探索、改进和提高。数学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积极推进数学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追求。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 8- 22.

[2]许洪范, 杜耀鹏,宋苏罗.高等数学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3] 赵志文,陈安生,罗荣凤.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

篇(6)

引言

数学课程一直都是我国高职教学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各个学科所必须修的课程,高职数学课程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其他专业性课程的学习奠定有效的基础,同时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笔者针对新课改背景下高职数学教学所面临的困境进行阐述。明确高职数学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有效结合新课改背景下高职数学教学的方向,对于高职数学课程的改革明确具体的出路。

1新课改背景下高职数学教学面临的困境

1.1现有到学生结构差异明显。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招生能力有限,导致自身的学生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无论是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还是学习的主动性都存在很大的不同。这极大地影响了对于复杂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效理解和学习,给教师的高职数学教学也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当前高职院校所采取的大班式教学,每节课程当中涉及到两百多人的共同学习,这很难实现对于学生的差异化教学和培养。在根本上就加大了数学课程学习效率和质量提升的难度。1.2课程教学时间有限。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大多都是侧重于学生的专业性知识的学习,向高职数学以及英语等必修课程整体到教学时长却非常有限。在现阶段高职课程体系的规划当中,主要还是立足于由浅到深的教学层次开展教学工作。这使得高职数学的课程教学被大大压缩,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们对于高职数学的学习,以及复杂复杂数学理论知识的巩固,这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大了学生对于高职数学的学习难度,影响了高职数学的学习效果。1.3高职数学的教学目标存在分歧。高职数学的设定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专业知识的学习,这在本质上与数学教育教育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现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竞争越发激烈,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张,而高职院校为了有效地提升自身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往往更加关注老师对学生的专业性教育,是为了向社会输出高质量的技术人才,这已经成为当前高职数学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困境。

2新形势下高职数学的教学方向

2.1呈现信息化的教学发展趋势。随着新形势下我国科技水平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元化信息平台和工具的出现,为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很大的便捷,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我国教育的模式,在信息化的发展背景下我国高职数学的教学,也表现出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新媒体教学、翻转课堂到现代化的信息教学手段,已经成为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教育趋势。在此背景下对于教师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养等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也需要给予更高的技术投入和资源,来有效支撑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数学的教学改革。2.2高职数学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数学课程作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给予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也给与了更高的关注,未来高职数学的课程内容将更加丰富、不仅涉及到高等数学以及线性代数等课程内容的学习,甚至还会增加专业性数学理论的知识和内容,以此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为学生们专业的学习奠定有效的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高职院校学生数学课程的学习难度将会越来越大。

3新课改背景下高职数学的教学出路

篇(7)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059-03

一、经济数学在独立学院经管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经济数学作为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和金融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和经济理论基础,未来能在金融证券、保险、投资、统计等经济部门从事经济分析、系统设计等工作。经济数学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数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学生感受不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大部分的数学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数学专业课上,而忽视了该门公共基础课的重要性。本文将结合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经济数学教学的具体情况,深入剖析经济数学这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把经济数学按照传统的高等数学来进行教学

首先,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数学课程选用的教材比较重视数学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理论性,教师授课基本上都会对基本理论进行仔细推敲、证明,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枯燥无味,容易产生畏学、厌学情绪。特别是面向数学基础比较差的独立学院的学生授课时,这一状况特别突出。

其次,教师讲课的内容与专业知识结合性不强,很多老师基本上都是按照理工类的高等数学的课程内容进行授课,而对教材中涉及的经济方面的数学知识忽略不讲,即使讲到跟数学知识有关的经济学理论,也是一笔带过,缺乏相关案例进行讲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经济数学这门课没有用处,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最后,教材中较少章节介绍经济数学建模方面的知识,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者将来考研,甚至在工作以后,在处理某些经济模型时显得无从下手。

(二)课堂教学内容重理论及轻应用

经济数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这门课程时,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较多地讲解课本中定理的证明和公式的计算,而很少涉及微积分在经济、金融等方面中的应用。虽然有些教材也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经济方面的应用题,但大多数“应用题”脱离了实际生活,甚至有一些只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这些数学问题离实际问题已经十分遥远,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背道而驰。利用这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数学建模或解题训练,教学效果不会很明显。

(三)课堂教学缺少实践环节

当今,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大多数独立院校追求的目标,可在经济数学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还是传统的“粉笔+黑板”进行讲解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强调以老师为中心,学生为辅。教师很少跟学生进行互动,课堂上知识的传播从来都是静态、单向地由教师传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东郭先生,没有学到任何知识,教学效果极差。

二、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特点分析

(一)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在近几年高考中,独立学院的高考录取分数远低于二本,独立学院学生的高中数学基础比较差,而且在我院开设经济数学课程的专业中,文科生比例占了50%左右,同一课堂上学生的数学素质差异较大,导致课程授课计划的制定、教学进度都会受到极大影响。

(二)学生性格外向,思维活跃

独立学院学生性格外向,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较好,喜欢跟教师进行知识的互动与交流。

独立学院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喜欢社会实践,可以通过家庭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支持进行自我创业,实现自我人生目标。

独立学院学生比较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学校和社会中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喜欢在学习中进行动手实践和操作,像我院学生就经常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说课比赛和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等。

基于以上情况的分析,结合笔者近几年的教学经验,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为了实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人提出了在经济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具体实施方案。

三、数学建模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维活动,是对现实世界中的客观现象,通过心智活动,构造出能体现其主要且有用的特征的表示。若从科学、工程、经济、管理等角度来理解,数学建模则是用数学的语言(符号或图形)和方法,通过抽象、合理简化建立能刻画或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对应,通过数学建模可以提高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一)数学建模能提高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来处理的能力

每一个与数学建模有关的问题都是来源于实际,包括经济、金融、管理、环境和社会生活等领域,要解决此类实际问题,首先考虑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再用数学理论和数学软件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关键所在。通过在课堂上融入数学建模思想或布置数学建模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课堂数学知识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主动学习、主动查找资料的能力。为以后撰写毕业论文、工作后或读研后进行科学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数学建模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软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立模型后,求解过程一般都比较复杂,因为模型的计算量较大。而如果通过计算机编程和常用的数学软件等就可以提高解决模型的效率。通过数学软件解决数学模型能够很快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和数学软件的能力,为学生以后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和毕业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堂上融入数学建模思想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经济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专业的知识或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案例相结合进行教学,就会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不再感受到数学只是一门只有抽象和枯燥理论、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学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一种有用的工具,能解决经济中的很多问题,譬如:建立经济方面的模型、如何寻找经济发展的规律和预测经济未来的走向等。通过以上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数学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如何在经济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

(一)课堂上通过讲解数学史融入数学建模思想

在经济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定义和定理都是从实际问题归纳、提炼出来的,而这些概念、定理的产生过程就是一个数学模型建立的过程,教师在这些概念、定理的教学过程中,要把这些教学内容从历史的角度把它们还原。通过数学史这一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本源之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

案例1 定积分的概念的引入

求曲边梯形的面积

第一步:分割。把曲边梯形分割成若干个小曲边梯形。

第二步:近似代替。对每一个小曲边梯形,都用一个跟它同底的矩形去近似代替它。

第三步:求和。把所有的矩形的面积相加,它们的和就近似等于曲边梯形的面积。

第四步:取极限。第三步得到的和只是面积的近似值,为了得到面积的精确值,要对和取极限,极限值如果存在,刚好就是曲边梯形的面积。

求曲边梯形的面积是一个实际问题,从求曲边梯形的面积这一问题引出定积分的概念,而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中蕴含的数学建模思想。

(二)课堂上通过日常生活实例融入数学建模思想

在经济数学中,很多知识跟日常生活有很紧密的联系,像边际分析、弹性分析、复利和单利、成本和利润的最大化等,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多把数学知识和社会经济现象结合来进行数学建模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知道,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的,从而让学生意识到数学课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对数学课的重视,最终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案例2 通过单利、复利和连续复利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某人在2008年初欲用1000元投资5年,设年利率为5%,试分别按单利、复利和连续复利计算到第五年末该人应得的本利和S。

解:首先,通过归纳假设得出单利和复利公式模型:

单利模型:S=P(1+nr);

复利模型:S=P(1+r)n

其次,通过二项式定理和两个重要极限推出连续复利模型: S=Pen

其中,P为初始投资,r为年利率,t是按年计算的时间

按单利计算 S=1000(1+0.05×5)=1250(元)

按复利计算 S=1000(1+0.05)5=1276.28(元)

按连续复利计算 S=1000e0.05×5=1284.03(元)

结论:按连续复利计算时,投资者赚钱最多;按单利计算,投资者赚钱最少。

(三)课堂上通过经济数学模型融入数学建模思想

在每一年的考研数学(经济类)和每一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经济模型都会经常出现,而这些模型的处理,都离不开课堂上学到的微积分、概率等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教师可以在讲完每一部分的内容后,补充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经济模型题目,让学生课后分小组进行讨论,在课后经过讨论和建立模型的过程中,不但能提高学生查找资料和计算机操作的能力,也能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对促进独立学院学生的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对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起到关键作用。

案例3:设银行存款的年利率为r=0.05,并依年复利计算.某基金会希望通过存款A万元实现第一年提取19万元,第二年提取28万元,………,第n年提取(10+9n)万元,并能按此规律一直提取下去,问A至少为多少万元?(2006年数学考研题目)

解 (1)分析问题,建立模型

设开始时刻为t=0,记0.05=r.由题设知A(单位:万元)应满足:

在第1年末时存款余额

在第2年末时存款余额

如此继续下去,在第n年末时存款余额

不难看出,能够使取款一直继续下去的A应满足

这就是题目要建立的数学模型,接下来讨论如何解模型。

(2)通过微积分知识解出模型

在已知的幂级数和函数公式

五、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显得更加重要,为了加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实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应该把在经济数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即使目前独立学院中在教学条件方面存在很多不足,譬如:学院中数学教师缺乏相关经济知识、数学实验设备的缺乏等,但我们都要克服,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能力强、高素质的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大潜.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类主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06,1(1):9-11.

[2] 韦程东.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J].高教论坛,2003,4(2):63-65.

[3] 郑宗剑,刘浏,张斌儒.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融入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初探[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2,3(2):146-149.

篇(8)

经济数学作为高职高专经管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具有初等数学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加深对高等数学知识的了解并且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本门课程一般为大一新生开设,学时为每周四节,内容主要包括微积分基础和线性代数的基础,而矩阵和线性方程组作为线性代数的核心部分,是线性代数模块教学的主要内容.投入产出分析作为矩阵的一个经典应用,必然成为我们这模块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在本文中,笔者重点探讨的就是在数学与专业融合的大形势下,对投入产出分析这一模块内容的教学设计提出以下几点改革建议.

一、模块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设定

在经济学中,所研究的经济活动投入多少财力、物力、人力,产出多少社会财富,是衡量经济效益高低的主要标志,而投入产出分析技术正是研究一个经济系统各部门间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数学模型,该方法最早由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瓦・列昂捷夫(W.Leontief)提出,是目前比较成熟的经济分析方法.所谓的投入产出分析就是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运用矩阵和线性方程组建立数学模型,从而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据此进行经济分析、预测和安排预算计划.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能够根据给出的报告期的数据来编制计划期的投入产出表并且能对计划期的数据做经济调整和预测.

二、教学方法由特殊到一般层层引入

学习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表是核心和基础.我们的最根本目标首先是能让学生读懂一张完整的投入产出表.所谓的投入产出表又称部门联系平衡表,是反映一定时期各部门间相互联系和平衡比例关系的一种平衡表.这个模块内容的引入,我们要颠覆传统演绎逻辑思维的教学模式,建议采取的是先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模式,而且这特殊案例的选择还应遵循:部门少、数字整、架构清的原则,这样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才能迅速进入学习新知识的状态,并能很好理解,从而帮助他们很好建立成功体验的自信心,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展示我们试点班级引入部分的特殊案例:

某地区有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三个部门,各部门之间相互供应产品,该地区2012年度的投入产出平衡表如表所示:

三、大力推广使用MATLAB软件

烦琐的公式推导和计算演练一直都是非专业数学学习者最抗拒的环节,但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这一过程逐渐被各种数学软件的出现所取代.MATLAB这个功能强大的数学软件一问世就被很多数学学习者所青睐.在各大本科院校的数学实验课中,MATLAB渐渐已成为主流.虽然,高职院校对这个软件的使用还不够普遍,但随着数学建模比赛在高职院校的大力推广,MATLAB软件已慢慢被引入授课中来.在本模块的内容中,由于要求解列昂捷夫矩阵的逆矩阵,借助MATLAB软件来实现这个环节,学习者就能够非常轻松地完成整个计划期的投入产出表的制定和经济预测.

四、考核方式为开放式分组项目形式

数学课程的考核通常都是通过纸质试卷的方式.近年来,由于环保意识的推广,我们曾探索过机试的方式,但是由于数学这门课程的特殊性,机试实践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反对声不断,反反复复的改革,似乎众多高校对数学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还是回归到传统,很多高校还是选择笔试的方式.但对于投入产出分析这一模块的内容,由于其中所涉及的题目案例文字一般比较多,再者,由于纸质版考试的话,数学软件就无法使用,那么答题中就会出现比较复杂的计算过程,所以在这一模块的考核改革中,我们建议以项目的形式,分组执行,每组设立组长,题目的内容由学生各组成员自行联系到企业中寻找数据,我们的最终要求是各组提交一份某企业某个时期的经济预测报告,而这一部分的成绩计入期末总评的20%.这一考核方式不仅能培养大家的团队合作精神,而且能尽早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顺应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教育的改革是为了顺应时代需求的发展,为社会输送优质的毕业生.而教学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为培养优质毕业生源提供基本保障.在高职教育中,教学教改的力度和效果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准,而本为理论基础课的经济数学这门课程已慢慢由淡化理论推导改革演变为融合专业背景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投入产出分析作为经济学和矩阵理论融为一体的综合应用,它的改革力度和深度更值得我们思考与推广.以上改革方案,通过我们设立试点班级进行实验,从学生提交的报告和对学生学习自我反馈调查分析中,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已初见成效,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篇(9)

一、探究情境的基本特征

1、情境性。“情境”是探究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情”就是将学生的兴趣、需要、态度、情感的培养纳入课堂教学;“境”是通过各种真实环境或模拟世界的创设,拉近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知识与客观世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2、问题性。“问题”是探究的方向与动力,是学生学习新知的源头所在。学生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建构新知;老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创设学生熟悉或感兴趣、与学习新知紧密相关的情境,以利于学生提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3、启发性。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元认知,引发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

4、针对性。作为探究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应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5、趣味性。作为探究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应尽量新颖有趣。对材料或活动的直接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例谈探究情境的设计

1、为学习新的课题而设计的铺垫型情境。例如在“平方根”一节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同学们已学过已知正方形的边长可以用平方来求它们的面积。反之,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可否求出它的边长呢?比如9平方米、16平方米、3平方米、a平方米等。”前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同学们能轻而易举地答出来,但在后面正方形的边长上却卡壳了,有的摇头,有的挠腮,跃跃欲试,他们想不到被一个似曾相识的简单问题难住了,很不服气。在这种难识庐山真面目的障疑情境下,我顺势点出了课题,指出要识庐山真面目,就必须探索研究,掌握新内容。同学们鸦雀无声,兴趣很浓。

2、为深化学生认知结构而设计的认知冲突型情境。

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素材,可创设认知冲突型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产生认知推敲,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

3、为帮助学生总结数学思想和方法而设计的思维策略型情境。例如:在帮助学生们总结证明形如“a2:b2=c:d”这类几何题的一般方法时,我就事先准备了三道有代表性的题让学生先做,并要求学生做完这三道习题后总结出证明这类习题的一般思路。经过探究同学们总结出了三种思路:(1)利用切割线定理将a2:b2=c:d中的a2,用a2=mb代换转化成m:b=c:d。(2)若a、b、c、d四条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有相似和等高的特点,可利用相似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和等高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高所在的底之比进行代换。(3)利用a:b=c:k和a:b=k:d相乘得a2:b2=c:d。

4、为拉长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设计操作性探究情境。在数学教学中,过于强调结论,只能促进学生单纯地模仿和记忆知识,但如果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则能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物的态度、科学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可以说体验过程比记忆结论更重要。

5、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而设计的综合实践性探究情境。例如:学习了垂径定理后,指导学生选择以“石拱桥”为题的课题进行研究,要撰写出研究报告,并设计制做圆弧拱桥模型。学生要完成此项研究课题就必须实地考察石拱桥,必须考虑影响建桥的因素,如地质情况、地形情况、水文情况等;必须调研建桥后对交通、环境、经济发展的影响,包含了自然、社会、科学的内容,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和科学性。同时,圆弧拱桥的设计要用到所学的几何知识,这样学科知识在探究实践中得到了综合和延伸。

6、为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而设计的试误型探究情境。例如:为了解决学生在解答几何计算题时常常容易失“根”的问题,专门设计了一组多解几何计算题。通过解答,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了三类容易失“根”的几何计算题:一是题目中有可分类的几何概念;二是题目中有可分类的位置关系;三是题目中有可分类的对应关系。经过这样的情境探究过程,学生们印象深刻,较好地解决了“漏解”的问题。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而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的阶段,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认识的具体现象之间存在着矛盾。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应以问题情境为主线,通过创造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和提高实践探究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0)

数学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数学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反映了人的思想,激发了人的兴趣,激活了人的思维,开发了人的潜能,鼓舞了人的斗志,体现了人的精神和新的理念。数学具有广泛性和应用性。作为初中数学来说,它的符号、文字、图形有机统一。要认识掌握这个有机的统一体并非易事,初中数学教学本身就是一个认知、运用和创新的过程。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让学生主动学习,高效掌握数学知识和应用能力,进行数学探究和创新,应更加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创设数学教学意境。

一、用美丽的数学图形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掌握数学应用能力的欲望,创设初中数学教学意境

物质世界时多彩多姿的,在物质世界中存在大量图形,这些图形装点了人类社会,美化了人们的生活。这些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整体形象美,给学生以最大的感知,从而产生共鸣,并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欲望,创造良好的初中数学教学意境。如在数学初中一年级的《图形的初步认识》课时,可充分利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中心模型图,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中找到熟悉的几何图形,感受图形世界的现实性和多姿多彩,帮助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图形;另一方面使得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和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这样更好地体现了我们研究空间与图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呈现了爱国教育,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创造了良好的初中数学教学意境。

二、用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动听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造数学教学情景

在人类的发展中,人类用符号和文字编织了许多优美的篇章和动人的故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结合所学习的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以及现实中有关数学的动人故事。这样既可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学生的知识,又可以创造良好的初中数学教学意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如在数学初中一年级的《一元一次方程》课时,除用美丽的图画,还可以用动听的《百岁父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具体故事内容可以这样呈现:有一户人家,父亲与儿子同一天过生日,每逢父子两生日,家里总要热闹一番。有一次庆贺生日时,父亲对儿子说:“当我们两年龄加起来刚好100岁时,就能称为‘百岁父子’,到时候应该好好庆祝一下。”舅舅在旁边说:“什么时候庆祝,我一定来凑热闹!”儿子说:“还有几年,快了。”舅舅说:“我记不清你们现在究竟几岁了?快说说还有几年?”父亲说:“我38岁那年,儿子10岁,现在年龄是儿子的2倍,你想现在我们各几岁?”通过这个故事引入课程,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究这一数学问题的欲望,创造良好的初中数学教学意境。

三、利用学生参与数学实验实践,操作等亲身体验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造数学教学情境

好奇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是求知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才有了求学的愿望,求知的欲望,努力主动来揭示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如在初中数学教学《直线射线线段》课时,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用几个图钉把硬纸条固定在硬纸板上。在初中数学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全面调查》课时,调查全班同学以及男生女生喜欢六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情况的趣味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据结论等数学知识和方法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要我们去探究和总结,使学生认识到通过调查可以获得知识,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创造良好的初中数学教学意境,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篇(11)

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实施、深入开展,离不开适宜、融洽、典型、生动的教学情境进行“帮衬”. 教育实践学认为,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相长、教学合一,是建立在良好教学活动氛围之中. 情境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数学学科内在特性,营造和创设紧扣教学目标要义、符合学生认知实际、展现数学内涵要义、增强能动学习情感的生动情景和浓厚氛围. 但笔者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忽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氛围的营造,学习对象有意注意、能动情感得不到增强,教与学互动不够深入,教学效能未能有效提升. 而初中数学新课标则强调课堂教学情景的设置,注重学习对象情感的激发. 鉴于上述认知,本人现简单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法的开展.

一、利用数学现实意义,设置生活性教学情境

数学学科是一门实用性的基础知识科学,它不仅与其他基础学科有着深刻联系,同时还广泛的运用于社会生产、销售管理、经济财政以及人们的工作、生活之中. 在现实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能找到数学学科知识内涵的“踪迹”. 生活应用特性,是数学学科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它在激发学习对象学习主动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情境设置时,就应该利用数学学科知识应用特性以及学生认知发展特点,设置出贴切教材、贴近学生的真实案例、生活情景,以此提振初中生学习数学、探知数学的积极情感. 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中,设置“某县电视台准备在7:00-9:00之间的黄金时间段内,播放2分钟的广告内容,现计划播长度为10秒和20秒的两种广告,已知10秒广告播出一次费用为0.6万元,20秒广告播出一次费用为1万元,如果现在要求这两种广告播放最少不低于2次,试问播放这两种广告的次数有几种?”生活案例,体验数学内容的应用意义,激发其主动探知情感. 又如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习中,教师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人的脸庞、天空中的飞机、放飞的风筝以及四合院的长方形铁栅栏”等事物所具有的轴对称特征,利用多媒体器材展示其生动直观画面,为学生营造逼真、直观的教学画面,以此增强学生探析主动性.

二、抓住主体认知冲突,设置矛盾性教学情境

古语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习对象在数学知识内容的认知和数学问题案例的探知活动中,由于受认知水平、学习经验、思维惯性等方面的影响,产生认知理解上的“冲突”,从而带着疑惑、带着问题,更加深入地学习探知数学学科内容. 教师在教学情境设置中,应抓住学生主体认知上的“不对称”,有意识地设置与学生认知相冲突、相矛盾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带着不解、带着疑虑进入课堂,进入教材. 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中,为提高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探究力,采用矛盾性教学情境,设计如下过程:

师:提问,我们通过对全等三角形性质内容的学习,可以知道,全等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

生:答,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说,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呢?

生:陷入沉思. 得出肯定和否定两种不同答案.

师:请同学们动手探、动脑思,判断这个命题的真伪性.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矛盾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带着“不解”更加深入思考、深刻探析.

又如在“圆的切线性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发现学生经常忽视圆与直线或其他圆的不同位置关系,导致分析解答问题不够严密和周全. 为引起学生注意,教师采用电子白板教学器材,向学生展示“已知有两个圆,分别是半径为10的O1和半径为15的O2,现在这两个圆相交于点A和点B,并且知道AB的长度为16,试求出两个圆的圆心距是多少?”案例,在学生解题基础上,展示其解题过程,要求学生开展对比分析. 有不少学生个体对比解题过程后发现,自身其解题过程与教师的展示过程之间存在误差,这时初中生内心升腾起解题过程为何具有差异的“疑问”,更加深入的思考、分析存在差异之处,推进了教学活动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