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农业技术推广大全11篇

时间:2022-09-12 01:48:2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业技术推广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业技术推广

篇(1)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单一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仍然是传统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主要是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中。这种推广基本上是单纯的耕作技术的推广,忽视对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以及农产品自身的安全等问题,使农业技术推广仅仅限于农业生产这一个环节上而不是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推广,最终导致了土壤污染、耕地衰竭、草场退化、水资源浪费及农产品质量低等种种生态问题。这种推广方式不利于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生态农业与其他农业生产模式相比,它主要是综合效益明显,远期效益突出,而农业企业是最讲实惠的,他们只看重经济效益,而且是只看重近期的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近年来用于农技推广的财政拨款逐年减少,用在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上的更是少之又少,况且少数地方还出现挤占、挪用现象,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因资金问题难以维持。与发达国家相比,一般发达国家的推广经费占国内农业生产总值的5%左右,世界平均1%,而我国目前仅占0.2%,差距相当大。经费不足已严重影响了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缺乏生态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它强调的是对现有技术的优化组合,对推广人员的技术要求高,但我国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大部分只有中专学历,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不多。同时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基层农科站所“网破线断”的现象。另外,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仅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我国生态农技推广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这严重影响着生态农业推广和发展。

    我国进一步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的对策

    建立新型科技创新体系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要以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为基础,确保实现农业现代化,保证农民收入。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相互合作的农业技术创新组织体系;二是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将农业科技人员、农业科技成果与农户有机结合在一起,有效地解决了研究开发与产业发展脱节问题;三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农业科技成果是一种公开的、保密性差的成果,具有正外部性效益,因此,要制定保护农业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保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有效与快速地发展。

篇(2)

1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不足

1.1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方式针对性不强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仍然沿用传统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而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难度较高,单纯依靠示范、实验等形式无法让农民真正掌握相关技术。此外,传统推广方式只注重技术的普及,而忽略了对农民意识的引导,农民无法真正理解生态农业的内涵,农业生产过程中即使可以熟练运用相关技术,但无法贯彻生态种植的理念。

1.2缺乏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对推广专员的要求较高,推广专员需要有专业的农业科技素质,还需要掌握与农民沟通的方式。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将农业科技推广给农民。但是,我国大多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教育水平较低,很多人都无法真正掌握现代化的生态农业技术,将科研成果推广给农民的效率就更低,这也是造成我国农业科技水平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

1.3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生态农业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进行现代化农业设备的配置和农业人才的引进,但是这种投入在短时间内创造的经济收益甚至还不如传统农业,因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政府对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长期综合收益的认识不足,不愿意投入过多的资金,当地的生态农业模式无法建立起来。

2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策略分析

2.1建立专业的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农业相关问题的解决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针对我国农业从事人员众多,农业分布范围广泛且地区差异较大的情况,我国应当建立专业的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负责辖区农民新型工业生产技术的指导。根据区域农业生产方式和种植作物种类的差异,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具体组织结构以及主要的推广技术都应存在差别。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首先需要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理念,通过培训、讲座、视频鉴赏等形式提高农民对生态规律的掌握,培养农民维护农村生态体系的自觉性[1]。

2.2注重专业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培养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素质提高主要有以下两大途径。一是加大对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创新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考核机制和培训机制,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必要情况下可派送优秀的人才到高校进修,切实有效地提高现有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二是引进农业技术专业人才。适当提高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入职门槛和待遇水平,同时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激励制度,对于农业生态技术推广成效较高的人员要给予适当的奖励。

2.3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政府需要对当前的农业财政投入结构进行调整,提高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所占的比重,促进新型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范围的扩展。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不够显著,投资主体较为单一。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对农村经济市场的引导,制定有利于农业生态技术推广的政策,对运用生态农业技术的农民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政府在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构建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农业生态技术使用范围的扩大也有利于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因而政府要积极主动地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通过投资机制的创新促进推广效率的提高。

3结语

生态农业技术是现代集约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为了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必须注重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政府要加大新型农业生态技术研究以及推广体系创新的投入力度,通过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的革新以及推广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推进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篇(3)

在研究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进程中,我国许多相关的学者对推广主题的研究主要是根据不同类型进行的,同时对合作化农业技术的推广主体也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如组织特征、推广形式和存在的问题等。高启杰对相关多元化农业的研究,主要是从环境和结构等方面叙述了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的动力机制[1]。李维生主要是从我国发展的特点方面叙述了农业技术推广建立的模式,同时对多元化农业推广的问题从创新的模式进行了叙述。另外,许多学者叙述了多元化农业推广系统,其认为完整的推广体系应建立在推广农业技术的过程中,而且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应从组织合作的方面得以实现。还有的学者认为,农业技术推广动力机制中的问题要从动力要素和动力结构等方面来解决。

2推广合作农业的动力机构

只有全面了解农业合作农业推广的各个要素方面的构成方式,才能更好地研究其动力结构。2.1主体要素。在农业技术推广的系统中,支配和调节合作农业推广过程中的各项行为和活动是主体要素重要的意义[2]。另外,合作农业发展的主要的动力以及支撑点是主体要素的主要的作用。主体要素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可以从各个方面来进行,如行政、科研和企业等,同时可以帮助农民更加全面地了解自身从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获取的经济收益。2.2辅助要素。受支配的对象是主要的辅助要素。在推广整个合作农业的过程中发挥基础作用的就是辅助要素,其在开展活动以后可以详细地制定具体的推广目标,同时可以完成制定的相关目标。辅助要素包括以下几点内容:一是推广过程中需要的人力和资源等,二是建设网络的能力、自主推广的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等。2.3环境要素。环境是组成整个合作农业推广结构的另一个主要要素,其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政治和法律的外界环境,其主要支撑点就是农业合作推广中的科技。另外,环境要素中的另一个主体就是农民和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收益者,而且其对合作农业推广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环境要素与农业合作发展的需求相一致,主要目的就是在推广合作农业的过程中,更好地协调外部环境。

3推广合作农业的动力功能

利用动力机制充分地发挥其具有的功能,这是国家建立合作农业推广动力机制的主要原因,这样就可以合理地利用更多的资源,使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工作更加协调,从而可以更加顺利的开展相关的工作,更好地完成已制定好的预期目标。3.1政府方面。由于政府具备一定的宏观调控能力,因此可以稳定市场环境的变化,从而大大降低资金准入的风险[3]。另外,合作农业推广的政策支持是通过政府自身职能的发挥来提供的,从而可以创造出有利于其推广的政治环境,保证合作农业推广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如果政府对合作农业的推广十分支持,那么相关科研部门对研究农业技术的力度也不断加大,从而为合作农业的推广提供技术支持。从整体上来说,合作农业推广中的资源、政策和技术都是在政府提供的动力功能下获取的,从而可以让农民充分地感受到国家对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视和关心。3.2三大要素三大要素对合作农业推广的产生的不同作用是由。三大要素本身的因果关系决定的,各要素自身的功能主要是通过非线性作用和反馈等相互作用来发挥,从而形成合作农业推广动力来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利益驱动,其对农业合作的推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二是技术带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在现实生产中转化新技术的发明,如研发出新的品种,从而可以使技术需求的推动力得以形成;三是市场的拉动作用,用户对优质、多样和及时的推广物品的需求会不断增加,这就需要推广组织要根据用户需求的柔性和创新性不断增加推广组织合作的动力。

4合作农业动力机制的发展前景

为了进一步优化合作农业的推广动力机制,政府和相关的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动力机制中的主体要素,同时要合理调节辅助之间的要素。合作农业推广的外部环境可以通过三大要素之间的必然联系来进行优化,从而可以更好地优化相关的资源,不断的加强组织能力[4]。另外,要不断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人员和推广对象之间的沟通力度,从而可以建立来相互信任的关系。相关的农业部门要及时地规划推广的战略部署,同时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动力机制,从而使组织之间具有更加和谐的关系,进而可以促进多元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合作的动力机制的发展。

5结语

在推广组织合作农业技术的过程中,最有效的推广合作农业的方式就是动力机制。当前,通过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动力机制的动力来源可以从各个方面获取,如行政、教育、科研和企业等。另外,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合作农业的推广,同时为其提供了政策保障。在推广合作农业动力机制的过程中,要充分融合政府的政策和三大要素,不断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从而进一步加强农业的生产力,进而促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查道顺 苏顺利 单位:陕西省镇安县月河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陕西省镇安县木王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参考文献

[1]高启杰,姚云浩,马力.多元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合作的动力机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7.

篇(4)

科技发展带动农业技术稳步发展,农业技术的推广也正在进行中,农业技术是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纽带,是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助力因素。农业技术的推广可以把农民从繁重的作业中解放出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第三产业打工。农业技术的推广可以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差距,促进农村与城市的和谐。

1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1.1推广人员技术水平低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但是目前,推广人员的普遍素质和能力仍然不高,人才也不充足,特别是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管理人才尤为短缺。这些人才的短缺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的进程和效率。由于人才不充足,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遇到问题通常都无法及时顺利解决。加上整个推广队伍对农业技术推广认识不足,对农机推广的积极性不高,都导致农业技术推广速度慢,效果不佳。

1.2农民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低

农业技术推广的对象是农村的农民,但是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这导致他们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接受能力也有限。还有大部分农民对国家相关政策了解得不够,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益处不了解,他们喜欢凭借以往的经验来处理种植的相关事宜,对新的农业技术会产生排斥心理。这些农民的不接受也给农业技术推广带来了很大困难。

1.3资助资金不足

农业技术推广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撑,但是由于国家和政府的客观条件影响,在农业技术推广的基层通常工作条件都比较艰苦,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这也不利于基层技术推广队伍的创建和稳定,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正常进行。

2农业技术推广的思考

2.1加强宣传力度,增强认识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工作,需要国家、政府和基层工作人员、农民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虽然农业技术推广在我国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但是还有部分领导、基层工作人员和农民对这项工作认识不到位。所以国家和基层推广机构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普及农业技术推广的益处,使基层工作人员和农民都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好处。在宣传的同时,要培养农业技术推广的带头人,利用带头人的带头作用推动农业技术推广的顺利开展。

2.2加强职能部门的管理力度

农业技术推广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管理力度,在强化部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意识的基础上,还要把服务重点推向产前和产后。政府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对于调研后确定可以对农业生产非常有用的项目要加大资金支持,以便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在给农民带来益处的同时,推动农业技术快速发展。

2.3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速度

农业技术推广的顺利进行是需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高能力工作的。不管什么工作,想要做好,都是要以人为基础的,高素质的团队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所以农业技术推广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基层推广队伍,这支队伍的工作人员能胜任本职工作,在农业技术推广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顺利解决,以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的进程,发挥农业技术的有效性。

2.4加大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

农业技术推广是需要资金支持才能长久顺利做下去的。政府相关部门在财政预算时要首先考虑到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预算,确保资金能及时到位,各级领导和负责人要做好监督工作,对资金的拨放要进行监督控制,避免贪污事件发生,影响农业技术推广的顺利进行。

2.5提高科学普及作用

为了提高农村科技水平,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接受程度,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知识水平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对于文化水平偏低的农民进行培训,可以根据春耕、秋收的季节现场对其进行技术指导,对于文化水平一般的农民,可以进行农业技术相关知识培训,通过多渠道提高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和业务水平,以利益带动农民对农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增加农民的整体科技水平。

篇(5)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问题;对策;永善县

前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就是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农民经济发展了,生活富有了,新农村建设目标才能实现。如果农村凋敝、农业衰弱、农民富不起来,经济也难以长久繁荣,那么城市建得再漂亮,马路修得再宽,新农村建设也只是纸上谈兵。十七大的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从城乡统筹发展的高度切入“三农”,用新农村建设总领“三农”,把解决“三农”问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结合,对新时期“三农”工作提出了总体部署和新的要求[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对解决永善新时期“三农”问题和促进新农村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永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现状

随着国家巨型电站———溪洛渡电站在我县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大量人流、物流和资金的注入,拓宽了市场,使永善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农业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实现了农民收入的持续性增长,加速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永善农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切实转变职能,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为重,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开展以治水改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等综合农艺措施先进技术,在反季节无公害大棚蔬菜微喷灌示范园基地上大面推广。一些名、特、优、稀新品种蔬菜在我县落户,并形成一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为蔬菜市场增添了不少花色品种,丰富了永善菜篮子工程,有效调节了市场季节蔬菜淡缺供求矛盾,为全县支援服务电站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必须深刻认识,正确对待,切实加以解决,才能全面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永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基础设施薄弱,经费投入不足

我县大多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建立较早,设备比较落后、更新缓慢、房屋破旧,严重影响干部职工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据统计,15个乡镇中,目前尚有4个乡镇农业站没有办公用房,仅6个乡镇站有计算机,多数站没有传真机,都借助乡镇政府的计算机和传真机工作,一旦政府事务繁忙,就只有等忙完后再处理,极不适应现代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需要,更不适应现在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及标准化生产发展的要求[4]。在农业技术推广中,一方面由于推广示范经费严重不足,致使乡镇农技站设施陈旧,技术落后,只能凭经验,使用传统方法操作,致使工作推广难度大,而且农技人员无法适时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学习和相关专业培训;另一方面由于基层财政多为吃饭财政,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资金不能得到保证,导致许多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进行技术推广工作缺乏财力和精力,许多农技推广项目缺乏启动资金[5]。

2.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老化,业务水平跟不上市场发展的步伐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之间密切结合,面对现代农业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缺乏后续教育和培训,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不能得到普及和更新,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且多数农技推广人员所掌握的技术大多是关于作物栽培技术管理方面的,真正掌握“名、特、优”种养管理技术的人才很少,更谈不上产后的包装、加工、贮运等方面的技术[5]。

2.3农业技术推广渠道不通畅

制约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原因就是渠道的不通畅,农业技术信息要最终到达农民手中,首先要依托一定的信息作为传播媒介,但目前农村技术信息传递渠道的建设状况有以下不足:一是由于农村交通发展滞后,大众传媒建设发展缓慢,以永善南部和北部偏远落后山区为典型,一些地方还没有做到广播、电视到村,严重阻碍了农民与外界的联系,更不用说是技术信息的交流了;二是面对时代的列车已进入信息时代,作为一个农业大县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除几台破旧的电脑外,再没有更多的设备用于农业技术推广,仍靠邮政、电话,作为国内外信息传递的媒介,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几乎没有电脑和一些先进的技术推广设备。

2.4农民接受农业技术推广的自我意识不强

农业技术的接受者是农民,农业技术传递链条的终端也是农民,因此,农民是制约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大症结所在。从对待风险的态度看,大部分农民都是“风险厌恶者”,农村地区远离经济中心,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自然风险和价格、供需波动造成的市场风险以及由于信息不完善带来的主观风险的存在,使农民在决策时受到很大影响影响,特别是在应付风险的信用手段不发达的情况下,农民追求的往往不是具有较高风险下的高收益,而是低风险下的收入稳定。在“安全第一”的生存原则作用下,农民一般不太愿意采用新技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出发,应该说,过去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于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时至今日,双层经营机制明显是分大于统,农村单门独户式的耕作方式严重限制了农业规模的扩大,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采用新技术的成本过高,超出农民家庭的承受力,从规模经济方面考虑,农民也往往不大愿意使用并推广新技术。从农民的科技接受能力看,广大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经济的发展使教育受到严重影响,此外,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匮乏。我县绝大部分文盲和半文盲都是在农村贫困山区,农民识字率低,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新科技、新技术的推广理解不够深刻,把握不够,对接困难,导致农业科技措施推广进程缓慢。2010年永善县高中文化的劳动力仅占总农村劳动力的1.36%;初中文化劳动力占10.17%;小学及文盲、半文盲劳动力占88.47%。即使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多数缺少就业必需的技能、技术。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一方面难以接受新农业科技知识,制约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致使广大农村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模式上。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适应不了当前非农产业的发展要求,基本上均从事低层次的服务行业,而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新兴第三产业,这将制约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流向、流量和流速。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必将越来越窄,从而增加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实现充分就业的难度[7]。

3加强永善农技推广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3.1加强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稳定和强化农技推广单位

一是县、乡各级人民政府对农技推广工作要引起高度重视,并给予大力支持,为农业技术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积极建立县、乡农业信息体系,加强业务上的密切联系。二是要建立一支充满活力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在专业技术结构上,不仅要重视非粮食作物特别是特色农业的技术推广有粮食作物的技术推广,同时要有粮食作物的技术推广。三是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人才建设要得到高度重视,由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生活、工作环境艰苦,应建立激励机制,切实解决普遍关心的工作地位、经济待遇等问题,全面调动了广大基层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2加大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力度

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永善农业的弱势是投资不足。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要逐步扩大,同时要扩大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投资比例,逐步改善办公条件和办公设施,为农业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快武装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理顺管理体制的同时,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发展现代农业,尽快改变落后被动的工作局面,积极鼓励现有的技术人员到省内外先进地方进行交流学习,接受新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8]。

3.3努力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科技含量

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提高现有推广人员的素质,加强在职培训,以克服推广人员知识陈旧、相对固定与市场急剧变化的矛盾,不断进行知识结构的更新换代,科技兴农是农业发展的战略措施,在具体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要把引进新技术与开发新技术相结合,把农业科技的试验、示范、培训和推广相结合,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扩大技术覆盖度,提高普及率[9]。

3.4加快农业技术信息传递渠道建设

农业技术信息传递不到位直接影响到农业技术推广的速度和质量[10]。因此,一是要扩大广播、电视和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率。一般来说,报纸、刊物、广播和电视是向大众传播信息最廉价的工具;此外农民识字率偏低而不能阅读报纸、刊物,限制了对大众媒介的使用,今后一个时期内应该投入必要物力、人力来加快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进程,扩大其影响。二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支持,构建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体系,其中县乡两级是重点,要提供机会让农民与技术推广人员多接触,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尽可能用各种形式(如集中培训、组织参观、田间指导与发放技术资料等)加强与农户的直接联系,使农民尽快了解和掌握所推广技术的特点和实际的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率。

3.5积极帮助农民完成接受农业推广技术的自身准备

一是降低风险,稳定农民的心理预期[11]。对于一个“风险厌恶者”而言,减少不确定性是让其接受新事物的关键,所以今后在宏观层面上应保持农村政策和农业产业政策的稳定性,微观层面上要加大农业新技术相关信息的宣传力度,对采用新技术的农民,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对于新技术应用失败的农户,给予适量的风险补助,尽力减少农民接受新技术的“后顾之忧”。二是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和传统农业向城市和现代工业和商业的转移[11]。由于土地制度的制约,再加之大量过剩劳动力滞留于农业部门中,使得农业生产规模较小,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方式落后。要改变现状,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一方面转移农村过剩劳动力;一方面整合农村土地资源,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消除单门独户式的耕作方式下应用新科技的经济不划算隐患,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政府部门要扩大农业机械补贴力度,建立长效机制,加快在适宜区域普及农业机械—微耕机的推广应用进程,实行农业机械化耕作,大量减轻劳动力的投入,提高农业科技示范推广规模化程度。三是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教学培训基地的建设,健全农业职业培训体系,充分发挥职业培训体系的作用,大力实施“农民培训工程”,以职业教育,专业培训、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广大农民开展技术培训,尽快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

4结论

我个人认为,为了改变我县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应从外引进科技人才,不但要引得进还要稳得住。在提高他们的待遇、子女升学、就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使我们永善农业的明天更加美好!

作者:张云燕 柯贤江 单位:永善县农业局经济作物栽培站 永善县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153

我国科学技术在转型成为生产力的时候,实践性和推广性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导致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发展速度缓慢。在我国科学发展观时代背景下,如今的农业推广技术和实际要求是否达到了一致,也是各界较为关注的问题。

1 农业推广技术存在的意义

我国最初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都是农业生产所得,农业生产是我国的基础,它包含了畜牧业、种植业和林业等发展领域。农业的发展,由我国的原始社会开始至今,历史较为悠久。随着时代的变革,农业技术的发展现在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销售和运输也离不开现代科技的保驾护航。想要将科技与农业能够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就必须将农业服务作为农业推广技术的核心内容。

农业技术的推广,主要指的是将新研制出来的农产品和种植技术,推广给适宜这类技术和产品发展的地区,从而将这类技术的成果发挥其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实验技术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农业发展,因此怎样能尽可能的规避掉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影响,也是目前我国农业推广技术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农业技术推广的本质是将农业生产者作为主体,使广大的农户能够从农业技术推广中获得农产品的新型种植技术、生产技术和实际的经济效益。这也是农业科技知识普及的根本,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使农业生产者的生产技术和种植技术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农业技术的创新及发展。

2 农业推广技术的有效推广措施

2.1 政府主导式推广

政府部门应该结合当地的综合情况和农业的发展情况,在农业实验技术中选取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技术进行推广。在开始推广时,需要将要推广的技术在实验基地内进行示范性种植,将当地的农民也带入到技术实验的实际运用中来,在这项技术成功和成熟后,再进行广泛的推广使用,这种方式最为可靠,推广所得的效益也较为显著。在政府部门主导之下,相关的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也应当积极配合政府部门进行技术推广,在一定时间内安排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到实验示范基地进行技术方面的指导和推广工作,从而能够保证农业技术的推广,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另外,技术人员还可以对当地的农户进行技术知识的培训和普及,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生产技术。

2.2 企业推广

这种方式,需要的是农业生产相关的企业来进行技术推广。在此过程中,农资企业需要提供相应的技术性人才和技术研发资金进行新型农产品和种植技术的研究。再利用农资企业的产品推广、产品销售及产品回收等,促进农业技术新品种和新技术的运用,从侧面将农业技术进行普及和推广,从而达到农业技术推广的要求和目的。

2.3 其他推广方式

在农业生产和收获的过程中,农户之间会相互探讨谁家的种植技术好,谁家的粮食产量高等问题,通过这些日常的交流和学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将农业生产和农业种植技术进行推广。目前我国是一个被网络和媒体所全面覆盖的生活区域,因此,部分农业生产技术可以通过媒体传播方式来进行,这种推广方式较为多元化,它能将农业生产技术的范围和进程都无限扩大,从而为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奠定良好的基础。

3 推广效果研究

经过农业技术的推广,有大部分的农业技术推广试验点农产品的收益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这给当地农户的经济效益和农产品收益都带来了良好的影响。通过农业技术的推广,会使当地农产品的结构变得多元化。农户农产品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户的生活水平、住房面积、储蓄金额和我国的社会济有所提高,并且还能促使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农业技术的推广,还使当地的农业生产的土壤环境优化、土地结构优化,在保证原有农产品的生产下,还能保证林地面积的扩大,这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4 结束语

篇(7)

中图分类号:J9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2-0106-01

在我国,农业科学和教育成为影视创作的题材之一可称得上历史悠久,与当下时尚而花样翻新的其他电视节目类型相比,农业技术推广片以服务农业为目的,具备了一些特质。

一、概 念

总得来说,农业技术推广片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传播农业实用技术,教授农民某方面的农业技能为创作目的。宏观来讲,农业技术推广片是为了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而从微观层面上讲,具体到某一部农业技术推广片,它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农民看完,就能学会某一项农业技术。2.由其创作目的决定,农业技术推广片涵盖了与农民生产有关的各个领域,包括种植、养殖、储藏加工、农机工程、农村能源、生态环境等多方面。3.全片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相对于其它类型的节目,农业技术推广片的整体逻辑性比较强,一般都是严格按照农业技术的逻辑步骤逐渐展开。由农业技术推广片的特质决定,在制作时就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做好农业技术推广片涉及的几个方面

(一)选题。选题农业电视节目是否吸引观众的重要前提,如果观众对节目介绍的技术、品种不感兴趣,那么很可能他就不会收看。这就要求农业电视节目选题的策划者与申报者――编导必须具备丰富的农业知识,知道现今农村的发展状况,通晓农民在生产上的需求,并从宏观上了解我国农业的整体走向。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好的、符合农民需求的、符合时展的选题。其次,为免误导观众,不能对节目中所介绍的技术进行效果的夸大、渲染。涉及增产、增收的描述要客观真实,对其优缺点要公正地评论。另外,推荐的实用技术可操作性要强,切实适合农民使用。在地域性强的传播渠道,要传播适合该地区种植、养殖的品种及技术。

(二)文字脚本。文字脚本决定了一部农业技术推广片的结构、重点,以及风格。由于农业推广片必须得使农民朋友能够看得懂、学得会,因此,编导在撰写脚本时,要尽量避免书面词汇,最好运用农民自己的语言,像对农民朋友手把手地教,这样农民才爱看,才听得懂。同时,在各个步骤的介绍中,要详略得当,对农民熟知的步骤大胆简化,而对节目介绍的技术重点则加以突出表现。

(三)拍摄。在某些农业推广片拍摄过程中,为了追求画面的“干净”,每到拍摄时,除了必须需要人操作的步骤之外,通通让人躲在一边,只拍摄一些空镜头,事实上,这些镜头最终组合起来会让观众觉得枯燥乏味。因此,在拍摄时要尽量多设计一些活泼的镜头。另外,拍摄过程中要注意同期声的收录,以增强现场真实感,加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后期制作。由于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农民看得懂、学得会,因此,在后期编辑的过程中,要做到声画对位,讲到什么,画面就出什么。使观众边听边看。在镜头的使用及剪接方面,不以绚丽为主,而要在不违背美学原则的基础上,以镜头到位为准,可以通过长镜头的运用, 把连续的时空运动的真实内容呈现在屏幕上,传递完整的信息。第二,同期声不能高于解说的声音,一些设计的镜头也绝不能分散人们对主题的注意力。第三,除解说及画面外,还要综合运用音乐、音响、字幕等多元因素。字幕包括段落字幕、提示性字幕等。前者把全片划分成若干段落,可显得层次分明、条分缕析,有助于观众一步一步地看完整部节目;而后者则对一些重要步骤、一些药品使用的量等做出一些提示。

许多年的实践证明,农民朋友需要农业技术推广片,在信息发达的今天,许多农民的素质已经大大提高,他们除了收看电视上播放的农业技术推广片之外,还主动使用网上下载、购买光盘反复观摩等各种手段来开阔眼界、提高技能、了解新知识。也许由于节目类型所限,这类节目显得有些枯燥,但如果从业者从以上几方面用心尽力地把它做好、做到位,相信肯定会对我国“三农”的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郑建英.把握定位做好服务明确对象突出特色――谈《农广天地》节目的内容选题与创作要求[J].农民科技培训,2010 (4).

篇(8)

针对我国目前农技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各地基层推广部门应该变更推广体系模式,选择适合时代和当地农业发展的推广体系。在选择相应的推广模式时,推广部门应该坚持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农业生产中所应用的农业技术也是生产要素的一种,为适应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推广部门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将一些符合市场准入标准的农业技术放入市场中,让供需双方在市场中进行自由选择,通过农业技术市场来完成技术推广任务。而政府农技推广部门则应专注于技术推广的公益性职能方面,为农民提供公益性技术服务,使技术推广的公益性和市场性结合起来。二是坚持农民导向原则。传统的农技推广方式主要是由政府部门从上至下推行指令,农民只能被迫接受推广下来的技术,而无法参与到推广指令的制定过程中,导致农业技术的推广目标和农民自身的技术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针对这一问题,推广部门在制定相关农业技术推广政策时应该坚持农民导向原则,让农民参与到推广技术的过程中来,反映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使推广的农业技术能够真正被用来发展农业。三是坚持主体多元化。农业推广部门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时可以采取多种推广组织进行推广的方式,在多种组织中,政府依然是处于主导地位,而将推广权力分散给其他推广组织,以扩大推广主体,让农民有更多的选择,促进各类推广组织的发展,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多元化的形成。

2、改革模式方法

推广部门在选择相应的推广体系模式时也要对自身的推广体系进行改革,以使改革后的推广模式适应时代和当地的农业发展需要。在具体改革方法上可以参照选择体系模式的原则来进行,首先在推广主体上改革过去由政府独揽推广技术的局面,建立以政府推广部门为主导,多种推广组织共同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新格局。其次在推广政策和计划的制定上,改革过去由政府部门集中决策的制定机制,建立农民可以参与的多层决策机制,以使制定的农业技术推广目标能够符合农民实际需求。而在计划和政策的推广方式上则要改变过去从上至下的直线传输方式,改为网络传输和上下双向的传输方式,倾听来自基层农民关于技术推广的意见。再者,在组织结构的改革上,推广部门要将推广项目中的公益性职能与经济性职能相区分,推广部门应该着力在公益性技术推广项目上,为农民提供公益技术服务,提升农业技术推广的品质,改善推广部门服务态度。而将经济性职能的推广项目从政府部门中剥离出来,将其放到农业技术市场中运用市场经济原则进行运作,促进健康有序的农业技术市场的形成,借助农业技术市场来达到推广农业技术的目的。最后,推广部门还可以引进监督体系,对公益性推广组织的推广工作进行监督,定期对推广部门的推广实效进行考核,以激励政府推广部门不断提升自己的推广工作能力。同时,还可在地方上设立监督性质的社会组织,对于社会推广组织中出现的不良行为和技术市场中出现的交易问题进行监督和调解,接收来自基层农民的推广意见,以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不断完善。

篇(9)

二、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研究综述

“推广工作是一个把有用信息传递给人们(传播过程),然后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的观点,以便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或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过程。”依据推广的涵义,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首先需研究节水技术创新的扩散,要依据扩散规律研究如何干预扩散,哪些因素影响扩散,如何克服不利因素影响,使节水农业技术扩散向着获得较高技术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方向发展。其次,应认真研究农户行为及其改变规律,农户是市场经济农业生产经营的微观主体,应明晰农户行为及其改变的规律,了解农户的技术需求,使传递的节水农业创新成果与农民的需求层次相对接,并采取措施激发农民的学习兴趣,促使其改变态度,转变行为,采纳创新,实现依靠科技发展改变农户自身与群体的目的。所以,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集中于两个方面:(1)宏观层次上的节水农业技术扩散研究(2)微观层面上经济主体的节水技术采用研究。本文从节水技术扩散和农户采纳节水技术行为两个视角,分别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节水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综述

1.节水农业技术扩散的理论研究。节水农业技术扩散是以技术创新扩散的理论为基础,主要以技术扩散的规律性研究为主。一项具体的高新技术,从采用到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采用新技术的人数随时间变化呈正态分布,将接受者的人数累加,在时间趋势上就呈现一条S型曲线,节水农业技术的扩散是一项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扩散的过程。因此,节水农业技术扩散规律也应遵循高新技术扩散规律。格里列希斯(1957)考察不同信息传递机制下农业技术采用率的时间规律,提出“传染病模型”,指出一些创新之所以比其他创新扩散的快,是由于这些创新本身的特性(相对优势、相容性、复杂程度、可试验性、可观察性)使得他们被“感染”的概率较高。而罗杰斯(1995)的创新扩散理论研究指出只有创新者率先采用新技术,其他人看到由新技术产生的收益后将会自动传播,由此提出“进步农民策略”理论,即技术推广人员应主要将新技术传授给进步的农民。奈尔斯•罗林(1998)针对创新扩散理论中的不完善因素:人口群体在心理特征、获得信息能力和资源等的不一致性、散播过程的信息失实以及先采用者和晚采用者的不同报酬等,则提出了“目标群体策略”理论。另外,农业科技成果供求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农业发展的诱致技术变迁理论、内源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发展为节水农业技术扩散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2.节水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在实证方面,学者对节水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技术扩散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寻找出主要的影响因素。例如:哈格斯特朗(1967)认为,信息在空间上的“有效流动”是决定技术扩散的最重要因素。格里列希斯(1971)对历史创新扩散的“S”形增长曲线分析,指出“S”形增长曲线由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决定。Caswell(1985)、Dinar等(1992)、XimingCa(i2004)、MariaMaucer(2005)对节水农业技术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节水模式的节水程度、市场网络、水价、农户收入水平、风险偏好、政府补贴等因素对节水技术的扩散有显著影响。而Green(1996)的定量研究表明,水价并不是影响现代灌溉技术扩散的主要因素,作物特性、耕地特性和是否使用地表水等因素对现代灌溉技术的扩散有显著影响。杨旭(2005)运用Logit模型以及层次分析法研究指出,在我国的节水农业推广扩散过程中,会受到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状况,农户自身,节水技术,政府行为五个主要影响因素。在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扩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国亮(2011)将其归纳为扩散源、被扩散的节水灌溉技术、扩散技术采用者三方面的影响因素。

3.节水农业技术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研究。近年来,国内学者重视解决我国节水技术扩散存在的技术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朱希刚(1999)、顾焕章(1997)、韩洪云(2001)、卫明凤(2005)等学者研究表明,由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经费来源无充分的保障、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偏低等因素,以及我国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的环节不能有效衔接,农业部门比较利益低,导致农业的投入不足,引起对技术需求不足;而我国长期以来自上而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导致了农户技术需求与科研人员及技术推广人员对技术供给的认识脱节;由于节水灌溉工程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远远超过单个农户的承受能力,且节水公益性强,保密性差,造成中国目前节水技术研究投入不足,技术推广率低。即农业技术存在着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不协调的矛盾,而节水农业技术的矛盾体现尤为突出。对于解决此矛盾,黄季馄(2000)、朱希刚(2002)、卫明凤(2005)等学者建议应当加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并且应当从降低采用新技术的风险、提高新技术的经济效益入手,重点在于完善我国的农业科研机制,提供农民真正需要的技术创新。

4.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及扩散机制研究。现有的研究表明,我国农业技术扩散当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体制的而非技术的,加快我国农业技术扩散,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关键在于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对技术扩散机制有代表性的系统研究有:朱李鸣提了技术创新扩散引导机制,他认为,引导机制是由技术扩散动力机制、沟通机制和激励机制组成的自动系统;傅家骥(1992)指出,技术创新扩散机制由供求机制、计划机制、中介机制、激励机制以及竞争机制所组成,他认为,在扩散过程中,这五种机制同时发挥作用,它们的合力决定着扩散的模式;武春友(1997)提出了技术创新扩散动力机制,他认为技术创新扩散的动力由推动力和牵引力合成,二者共同作用,推动着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我国应建立一个明确分工、充分竞争的农技推广创新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应建立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以解决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为主攻方向,以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为目标的科技服务推广体系(黄季焜、胡瑞法等,2000;沈宏、王东升,2004)。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及其效益发挥的基本前提是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化流通体制,高素质的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以及农民的组织化,楼豫红(2003)、龚宇,王璞(2005)等研究指出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问题的根源是利益的分配与不满足问题;培育市场需求、加强政府调控管理及监督职能、水价调控手段、因地制宜选择节水技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等是建立协调的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必要措施。

(二)农户采纳节水技术行为的研究综述

1.建立模型对农户采纳节水技术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建立以效用和预期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农户采纳新技术行为模型,从理论上对影响农户采纳行为的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如:Carey等(2002)考虑水价格和水市场等未来干旱程度的随机性和经济激励因素的不确定性,建立灌溉技术采纳的随机动态模型,指出农户只有在预期的水市场交易收益大于交易成本时,才会采纳节水灌溉技术。XimingCai等(2004)运用二阶段随机程序模型SPM,提供了一个分析平衡化有利情况下农户最大化预期利润和不利情况下最小化利润损失风险的模式;考虑了未来水文状况(不确定因素)对灌溉技术采纳的影响并证明其影响显著。Dridi等(2005)研究了在农户和用水管理之间存在不对称信息时,水资源分配和灌溉技术采纳的激励机制模型,研究指出逆向选择降低了现代化节水灌溉技术被采纳的程度;尽管在不对称信息下存在逆向选择,农户仍有进行水交易的激励,二次分配提高了水资源的分配效率并引致附加的采纳现代化灌溉技术的需求。国内学者的模型研究中,黄季焜(1994)在生产函数中加入技术决策转换变量,构造了一个受技术采用预期影响的投入产出模型。汪三贵(1996)、孔祥智(2004)对模型进行改进,引入信息变量、风险变量、机会成本、政策变量等,来分析在特定约束条件下农户的技术采用过程。此类模型不考虑时期因素,属于静态模型的范畴,可通过引入经验变量对模型进行动态化转换(林毅夫,2008)。刑美华(2009)用多元选择模型中的排序选择模型对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来判断特征因素对技术采用的影响。在对于农户技术采用决策分析时,现有研究主要运用博弈的方法,韩青(2005)运用“囚徒困境理论”分析得知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增加农户选择先进节水技术的预期,激励农户采用灌溉技术。方兰(2006)采用GAMS方法建立了一个空间水资源模型,通过对模型的优化寻求项目区最优的水资源配置、管理和个体农户对灌溉技术的选择。

2.实地调查农户采用节水技术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研究者分别从创新精神、资源禀赋和资源获得的公平性、技术的适用性等角度对影响农户接受节水技术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实地调查数据的分析,找出影响农户技术采纳的因素以及影响强度。Feder(1985)、AtanuSaha(1994)、Bonabana(1998)、MariaMaucer(2005)、Ervin等(1982)、刘红梅(2008)、谢西玲(2008)、蒋晓茹(2009)等的研究证明了农户年龄、教育因素、农户经济状况等自身特征是影响农户采用和学习农业技术的重要因素,它影响了农户的风险承担能力、资金使用分配决策等。而AtanuSaha(1994)、Green(1996)、MadhuKhanna(2001)、孔祥智等(2004)、林毅夫(2008)指出土地经营规模、作物特性、耕地特性和是否采纳地表水等外部环境因素对现代技术的使用有显著影响。Schuck等(2005)研究干旱程度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影响;干旱程度显著影响农户采纳更有效的喷灌技术。此外,Negatu(1999),MariaMaucer(2005)研究指出,农户的信息渠道、信息水平和主观风险因素是影响农户采用和学习节水灌溉技术的重要因素。韩洪云(2000)、于法稳(2005)、王克强(2006)、雷波(2008)等均指出:农业水价改革是调节农户灌溉行为,促进农业节水实现的重要经济手段,农业水价改革能有效促进农业节水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李艳(2005)、江煜(2008)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得水价的提高激励了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纳。韩青(2004)、刘宇(2009)、刘晓敏(2010)、李佳怡(2010)建立影响农户参与节水灌溉技术因素的Logit模型或者Tobit模型,实证研究得出:水资源短缺程度、农业水价、政府扶持与否、信息便捷度以及农户的风险意识均会影响农户灌溉技术的选择。谢西玲(2008)研究指出,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的需求大,但节水灌溉技术供给呈现多元化格局;那些具有强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应属于公共产品的节水灌溉供给,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农户采纳节水灌溉技术呈现出现代灌溉和传统灌溉并存、技术采纳地域化、农户主动性两级化的特点。于素花(2001)研究指出,采纳某项节水技术的节水效益回报必须大于该项技术的年金成本,且两者差异越大,表明该项技术推广的可能性越大。由于技术采纳过程中的外部性,农户在自利基础上的微观选择并不会导致社会最优的宏观行为;政府必须要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以充分发挥其在重塑农户行为动机和实现社会最优采纳水平中的连接作用,引导农户的微观选择,实现社会最优的宏观行为(李圣军,2008)。已有研究大致认为经济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制度因素等影响灌溉技术的采用。

三、研究述评与展望

(一)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研究述评

1.研究视角方面。国内外学者研究多以经济学、公共管理学以及相关农业技术学科入手;研究多以节水农业技术扩散规律和农户的经济理性为分析切入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对节水农业技术的空间扩散、对农民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和连续时间演变的农户行为视角下的研究逐步重视并发展迅速。

2.研究方法方面。国外学者研究重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并行;国内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分析研究中理论建构较薄弱。定量研究方法上,大量研究主要采用统计方法、线性方法、Logit模型、Tobit模型等分析方法,而部分研究已经开始重视运用SPM模型、博弈模型、实物期权投资模型、期限分析等更为复杂的分析方法。对于调查对象和方法的选择,以一次性调研所形成的事后分析为主,但近年来,学者们已逐渐重视案例式的过程研究,即通过案例和试验的模式来考察一项节水技术从推广设计到采用行为,再到技术影响后果的整个过程研究。

篇(10)

现阶段,我国正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想要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农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证农业高质量发展,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农技推广的效率提升则成为重中之重。农技推广服务于农民,它能将高校及研究所的科研成果运用到田间地头,在关键的“最后一公里”环节上,满足农户对种植饲养等农业技术的需求,研究其推广效率能更好地发展现代化农业。由于农技推广存在很强的地域性,部分地区行政化推广方式忽视了农民需求,造成农业科技成果产学研用环节的相互割裂,推广效率低下。湖南省株洲市农业人口占比高,达到了总人口的63%。同时第一产业构成占比为省内第三。笔者以湖南省株洲市为例,对农技推广的效率研究有一定的代表性。

1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1DEA

方法的理论及模型DEA是指数据包络分析或效率评价方法,它可以衡量服务生产力,测量决策部门的生产效率。DEA模型则是一种线性规划模型,通过对多种资源的运用和多种服务的产生进行考虑,从而比较提供相似服务的多个服务单位之间的效率。该模型有CCR模型和BCC模型两种。BCC模型是假设决策单元处于变动规模报酬情形下,一般存在递增或递减情况,主要用来衡量综合效率(TE):纯技术效率(PE)和规模效率(SE)[1]。CCR模型假设规模报酬不变,不符合实际生产状况,因此本文采用规模效益可变的BCC模型进行分析。具体公式如下:其中h0为决策单元DMUk0的效率值,xik,yjk是第k个决策单元的投入和产出;uj和vi是权重。当h0=1时表示投入和产出比达到最优[2]。

1.2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DEA模型的指标分为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如表1所示。1.2.1投入指标。农技推广财政投入是政府对农技推广服务的财政拨款,而政府对农业生产活动中一些好用且耐用的农业机械的投入被称为先进农机具投入。农技推广人员数则是农技推广过程中实际参与服务的人数。1.2.2产出指标。笔者选取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这两项指标,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再结合实际的农技推广过程,依据有利于农业绿色发展以及农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同时兼顾农民实际的收入,进行综合考量后选取的指标[2]。1.2.3数据来源。农技推广财政投入数据来自株洲市农业农村局。从《株洲市统计年鉴》中获取先进农机具投入、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这三项数据。农技推广人员数则是到株洲市农技推广站实地调研收集所得。

2株洲市农技推广效率的实证分析

2.1样本统计描述

基于《株洲市统计年鉴》及在株洲市农业农村局实地调研收集到的数据,将株洲市2013—2019年农技推广投入产出指标原始数据列出,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2013—2019年株洲市农技推广财政投入是波动的,其中2017年的财政投入为最高。先进农机具投入则为波动下降,由于先进农机具的使用效率可能随时间推移而有所改善,所以投入数量上并没有出现上升势头。农技站单位的工作性质可能是农技推广人员在数量上变化较小的原因。

2.2模型结果分析

根据表2收集的数据,采用DEA模型测算出综合效率值TE和规模效率值SE以及纯技术效率值PE与规模收益值RIS[3]。使用DEAP2.1软件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见表3。表4与表5则为通过DEAP软件进行各个决策单元的生产有效性评价。通过表3可以得出株洲市这7年的农技推广规模效率为波动下降的趋势,最低值出现在2019年,为0.718。2018年的规模效率值为0.772,平均值为0.884,两者之间也有较大差距。这7年内纯技术效率处于较高水平,维持在1.000附近。平均纯技术效率达0.997,说明株洲市在这期间的资源利用效率较高。通过对表4和表5进行分析可得,农技推广财政投入2017年冗余值高达904.84,说明当年政府没有进行较好的资金审核和管控。先进农机具投入与农技推广人员数冗余值都比较小,表明投入的先进农机具在生产活动中的使用率以及推广人员人数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工作效率较高。农业总产值增长率总体来看维持平稳趋势,但是2016年和2019年产出不足,不足率分别达到实际产出的9.5%和19.4%,说明农业总产值增长率还有上升的空间。

2.3存在的问题

2.3.1综合效率需要提高。技术效率方面,7年来的平均值为0.879,与最优组合1.000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说明株洲市与其他高效地区相比,虽然一定程度上利用资源和技术优势取得了成效,但是在技术推广方面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2017年,农技推广财政投入为最高,但纯技术效率却为最低,说明当年株洲市政府并没有对投入的资金做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导致财政投入使用率低。2.3.2规模效益可继续优化。DEA模型分析出RIS值在2015年之后均显示递增,说明规模收益还没有达到效率最大值,株洲市政府对于农技推广的整体投入可以适当增加。目前的投入规模与实际产出并没有达到最优组合,如果继续扩大投入规模则可以提升实际产出效率。2.3.3推广人员的激励制度还需完善。株洲市这7年的农技推广人员数虽无较大变动,工作人员也比较固定,但较多农技员工作年限久,部分已接近退休年龄,若照此趋势发展下去将会导致推广队伍的结构严重老龄化。

3对策与建议

3.1合理规划财政资金

首先,适当减少专项机构的运营成本。传统的农技推广机构,是政府组织的公益部门,应继续由财政支出进行运营;新兴的农技推广机构,是具有盈利性质的社会服务组织,政府应减少专项拨款,对其进行政策上的扶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其次,增加培养职业农民的支出。可设立更多的职业农民培训结构,使其不被动地接受推广,而是可以更主动地获取农技知识。最后,强化资金流向的监管力度。充分遵循法律法规,建立相对完善的资金监管机制[4],创建农技推广部门内部的资金明细制度,做好农技部门工作人员的纪律培训,使财政投入的资金在整个推广过程中有迹可循。

3.2改变传统推广模式

现在是互联网与电商的时代,农技推广模式也可以更新换代。除了传统的农技员下乡、村委会集体培训等形式,还可以扩展推广途径,在网络上进行技术推广。比如利用各大自媒体平台创建农技推广专栏,设置农产品种植技术频道,通过视频教学的方式,让农民根据自己的需求接受农技推广服务。

3.3完善推广激励制度

在实际推广过程中,要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完善对基层推广人员的激励制度。农技员的工作积极性不只受到农户对其满意度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政府对于其工作的物质支持。所以政府应加大对农技推广工作的扶持,增设专项补贴等物质激励制度,改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5],这样才能激发其活力,提高工作积极性。

4结论

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法,建立DEA模型,对株洲市农技推广效率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分析了株洲市农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得出,株洲市农技推广工作在三个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是政府层面,二是农技推广机构层面,三是农户方面。其一,只有政府和农技推广机构共同协作,才能更好地发挥农技员的带头作用,使农技推广服务真正地发挥作用;其二,只有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户共同协作,才能建立更加良性的关系,使农民真正享受到农技推广服务的技术成果;其三,只有政府和农户创建无障碍交流的渠道,才能创新农业的发展模式,使农业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吴瑜萍,何琳,程硕.广东省县域农业生产效率分析:基于2015—2019年揭阳市5县域DEA模型为例[J].南方农村,2021,37(2):30-33.

[2]常博武,金怀玉.基于DEA模型的蚌埠市农业技术推广效率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7(3):66-70.

[3]李雄,刘艳萍.基于DEA模型的晋城市农业技术推广效率分析[J].南方农业,2015,9(27):143-144.

篇(11)

农业技术推广指的是因地制宜通过示范和实验等方式或是对农村生产进行培训以及指导等方式,将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比如说种植业和畜牧业,林业还有渔业等,在推广过程中尊重当地的农业劳动者的意愿,组织科研技术人员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帮助和扶持,追求更高效的生产经济效益。

一、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本身存在局限性

从农业技术对于农民需求的满足角度来说,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分布广泛,不同地区农业对于技术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农业技术在研究和推广过程中忽视了这种差异性,没有真正将农业技术推广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技术本身存在的局限性是阻碍农业技术推广的第一个要素。

(二)农业技术市场不够完善

我国农业技术交易和推广市场十分繁杂,和其他领域的市场一样,正在打着“价格战”“利益战”,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一些应用功能较强的技术和机器会因为价格偏高被农民所排斥,而因为价格因素的限制,一些假货的出现便愈演愈烈,扰乱整个农业技术交易市场。农业技术市场过于市场化不仅仅不利于农业技术本身的应用和推广,对于农民本身也是一种利益的侵害,因此,优化农业技术交易市场更有助于保证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优化。

(三)农业技术推广缺乏资金支持

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中央政府或省政府等政府部门的投资、投资推广单位自己筹备的资金、有关政府部门争取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经费、银行有关方面的科技贷款,以及其他单位出资等。虽然资金来源渠道较多,但是政府方面的投资是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主要来源,并且市县乡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结合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所依托的资金支持,各级政府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所调动的资金相对较少,投资政策不够完善,加之基础农业更是资金拮据,不能提供良好的支持。资金支持的供应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业推广的延展性。

(四)农民接纳能力不强

农民是农业技术推广对象,是农业生产的主体,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对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要求较高,而现阶段我国的农民素质普遍偏低,低水平的科技文化素质使农民缺少足够的接纳新技术的能力。在我国一些地区,一些农民还重复着传统的播种规律,完全靠人工播种、施肥、除草、收割,他们不乐于接受新技术,甚至有一些人对于新技术存在排斥心理。

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具体策略

(一)探索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技推广新方式

在推广过程中可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催生出其他的农技推广主体或合作模式。对于农业大国来说,农业技术推广是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桥梁,是促进农业技术现代化的方式手段,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构建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是顺应时展的产物,在此过程中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妥善处理发展和改革、推广和科研之间的关系,扎实地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更好地为农民带来经济上的收益,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文章旨在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多元化模式分析,对农业技术推体系进行划分,阐述构建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必要性,以及对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实施建议,充分发挥各组织的影响力。同时多元化的推广模式也体现了我国在农业技术推广和研发方面做出的努力和思考。

(二)强化农村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农业技术人员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力军,而当前我国的农业技术人才呈现出“两少一低”的情况,即数量少、种类少、素质低。为了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必须加大对农学高等教育的投入与建设,帮助各高校完善涉农学科的设置,加大对农学专业必要教学实验设施的投入,制定优惠招生政策,扩大招生面,为下基层的大学生农业科技人员提供各种福利条件和优惠措施,鼓励大学生投入农业建设。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现有农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与继续教育,建设农业技术实践基地,加大对农业科研项目的投入,制定系统的、专业的、实用性强的农业技术培训计划并稳步实施。最后,针对农业技术人才种类不平均、技术人才分布不合理的问题,政府应当拓宽农业技术人才的发展渠道,建立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计划,鼓励与引导非政府机构兴办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开展各类农业技术推广活动。

(三)建立新型的投融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