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汽车电控实训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电控发动机故障排除基本技能教学
电控发动机的故障检测与排除复杂得多,对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也高得多,很多新的技术手段被用在电控发动机的故障排除上,因此教学内容也要及时更新。
一是让学生掌握各类型汽车故障诊断仪(解码器)的使用方法。汽车故障诊断仪有专用的和通用的两类,掌握汽车故障诊断仪的使用、技术升级、故障码的读取应该作为一个基础项目。通过汽车故障诊断仪可从电控单元储存器中读出存储的故障码,从而确定故障的部位或原因,为进一步进行故障排除提供快速的技术支持。
二是让学生懂得分析发动机数据流。发动机数据流是指电子控制单元与传感器和执行器交流的数据,数据通过诊断接口由专用诊断仪读取,数据随时间和工况而变化,具有动态同步、多参数同时显示的特点。读取发动机数据流可以检测发动机各传感器的工作状态,并检测发动机的工作状态,通过数据流还可以设定汽车的运行数据。由于部分发动机故障没有故障码显示,利用发动机故障码来判断故障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若能善用数据流分析,则能准确找到故障的根源。
三是让学生懂得利用汽车示波器进行信号图形分析。用汽车示波器检测传感器输出的信号波形及信号电压的变化情况,可以确定传感器本身性能的好坏。现动机的工作转速高、传感器的信号变化速率快,变化周期达千分之一秒,还有相当一部分信号故障是间歇发生,时有时无,这就给故障的检测带来很大的难度。而汽车示波器可以快速捕捉电信号,还可用较慢的速度来显示这些波形,以便让维修人员一面观察、一面分析,为分析故障部位提供了快速途径。
四是除了懂得利用这些新型设备和手段进行检查排除故障以外,对于一些常规的机械方面的故障也应引导学生采取相应的工具和仪器进行检查,根据工作原理分析故障的原因和确定排除故障的方法。
二、电控发动机故障排除实训教学课题分解
电喷发动机的故障的类型主要包括有发动机启动困难、发动机怠速不良、发动机动力不足和发动机水温高等。在实训教学当中,我们根据不同类型故障设置了几个课题,每个课题在教学中由实习指导教师在实训设备(或实训用车)上选取常见故障的发生部位设置故障,把设置故障后的实训设备的故障排除作为工作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由学生根据故障特征和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故障原因、检测和排除故障,教师在旁边加以引导和提示。通过完成这些课题的实训练习,学生基本上能把电控发动机常见的故障通过规范的操作完成检测和故障排除,并加深了对发动机工作原理的理解。
1.课题一:发动机启动困难
本课题知识点:电控发动机启动困难的现象比较常见,表现为不能启动、启动后熄火、反复操作多次才能启动,故障排除是从油路和电路入手。教师设置的故障点见表1。
表1
故障特征 主要原因分析 故障诊断重点部位或检查方法 教师设置故障点
启动时启动机不工作 启动电路故障 熔丝、空挡开关、蓄电池电压、启动继电器 空挡开关断路、启动继电器线圈断路、蓄电池电压极桩接触不良
启动机正常工作但发动机无启动征兆 1.油箱无油
2.点火电路故障
3.配气正时不正确 油箱油量、喷油器、火花塞火花、点火信号传感器(曲轴位置传感器、凸轮轴位置传感器)、碰撞开关(惯性开关)检测汽缸压力 曲轴位置传感器断路、凸轮轴位置传感器断路、惯性开关断路、喷油器熔断丝断路
有启动征兆,但瞬间停止 点火电路故障 检测点火电路的IGF(反馈)信号 IGF信号线断路
2.课题二:发动机怠速不良
本课题知识点:发动机怠速不良包括怠速太低、太高、怠速不稳等现象。发动机怠速不良的原因相对复杂,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对学生的理论水平要求较高,教师在教学中在可设置故障点较多。教师设置的故障点见表2。
表2
故障特征 主要原因
分析 故障诊断重点
部位或检查方法 教师设置故障点
怠速不稳 空气供给系统故障 检测节气门是否脏污、空气流量计(或进气压力传感器)、进气歧管是否漏气、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进气歧管漏气、空气流量计信号线断路、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故障
废气再循环系统故障 检查EGR阀工作是否正常 EGR阀故障
燃油回收系统故障 活性炭罐堵塞或电磁阀损坏 电磁阀故障
曲轴箱通风故障 曲轴通风阀(PCV)有故障或堵塞 PCV阀故障
怠速控制不正常 怠速阀、怠速触点 怠速卡滞、怠速触动信号线断路
油路故障 喷油器滴漏或堵塞 喷油器堵塞、喷油器卡滞
点火电路 火花塞、点火线圈、高压线 火花塞积碳、高压线漏电
汽缸缸压不平衡 汽缸缸压 让学生测量缸压
配气相位不准确 配气相位检查 正时皮带不正时
怠速太高或太低 水温传感器故障 水温传感器及电路 水温传感器电路断路
进气温度传感器故障 进气温度传感器及电路 进气温度传感器断路
怠速控制不正常 怠速阀 怠速阀卡滞
3.课题三:发动机动力性不足
本课题知识点:在发动机运行中,由于技术状况的改变会引起动力性不足,也就是指它的动力性差,表现为发动机无负荷运转时基本正常,但带负荷运转时加速缓慢,上坡无力,加速踏板踩到底时仍感到动力不足,提速慢,达不到最高车速。本课题教师设置的故障点见表3。
表3
主要原因分析 故障诊断重点部位或检查方法 教师设置故障点
空气供给系统故障 空气滤清器堵塞、空气流量计或进气压力传感器故障、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故障 空气流量计断路、进气压力传感器真空管漏气,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断路
燃油供给系统故障 检查燃油压力、燃油泵、燃油滤清器、燃油压力调节器、检查喷油器是否漏油或堵塞 燃油滤清器堵塞、燃油压力调节器真空管漏气、喷油器堵塞
点火系统故障 检查是否有汽缸缺火、火花塞是否火弱 火花塞故障
EGR系统故障 检查EGR阀工作是否正常 EGR阀故障
机械故障 节气门不能全开、汽缸压力不足、配气不正时 正时皮带安装错位
4.课题四:发动机水温高
本课题知识点:发动机水温高也是电控发动机的常见故障,如果不及时处理,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除了使发动机功率下降外,还会缩短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发动机水温高表现为水温表指示值高或水温度灯亮,但是也必须注意的是水温传感器故障也会引起水温灯亮,这并不是发动机真的水温高,引起发动机水温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本课题教师设置的故障点见表4。
表4
主要原因分析 故障诊断重点部位或检查方法 教师设置故障点
机械故障 检测冷却水的液面与冷却水的质量、检测冷却系统水垢的情况、检查节温器与水泵与传动皮带、检测发动机机油液面 传动皮带松动、节温器故障
散热电路故障 检查水温传感器、水温开关故障、检查散热风扇与电路 水温传感器故障、水温开关故障
汽车空调
散热电路故障 检测汽车空调的散热电路 空调散热风扇继电器故障
三、电控发动机故障排除实训教学的开展
首先,组织全体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故障诊断仪的使用、数据流的分析、示波器的使用是电喷发动机故障排除手段的基础,熟练掌握这些技能可以大大提高故障诊断的效率。
在故障排除项目上,教师利用多媒体等集中讲授电喷发动机故障的类型、特点和诊断流程。根据电控发动机故障的性质,可以把电控喷射发动机的故障分为两类:有代码故障和无代码故障。实际上在电控发动机出现的故障中,大部分故障都会有故障码产生,故障诊断的第一步是根据故障现象进行常规的检查,然后利用汽车故障诊断仪对故障码进行读取,根据故障诊断仪的提示找出故障的部位和原因。对于没有故障码的故障,我们可以先观察故障现象特征,然后根据工作原理分析原因,再从相关的传感器、零部件检查入手找出原因所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用故障诊断仪读取相关的数据流进行原因分析,也可以利用汽车示波器检查相应的传感器的工作波形图,对传感器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判别相应传感器的好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故障诊断时编写故障诊断流程图,养成良好、规范的故障诊断方式和工作习惯。
电控发动机故障排除实训练习的开展形式采用小组教学法,选择学习能力、协调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教师把设置好故障的设备以工作任务的形式交给组长,并分发工作任务书。由组长按照教师的意图组织本组同学开展工作任务,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根据故障现象进行讨论,写好故障诊断流程图交教师审阅后开展故障排除工作。教师做巡回指导和开展协调实训,规范操作的技巧和流程,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在操作过程当中,教师要提示学生把故障现象、检查判断方向、检查步骤、检查结果和找到的故障原因等记录在实训报告书上,然后由教师在课后进行点评。
四、电控发动机故障排除实训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电控发动机的控制过程是由电控单元(ECU)根据各传感器传来的数据发出指令让执行器进行工作,若操作不慎,容易引起电控单元的损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告诫学生要严格遵守技术规范,不能鲁莽操作,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一是发动机运转的时候严禁断开各电子元件或元件的插接器,以免引起电脉冲损坏ECU。
二是要焊接的时候必须断开蓄电池负极接线。
三是电路的检测必须使用高阻抗的数字万用表或二极管试灯。
四是避免人体的带静电接触电控单元。
五是汽车维修不仅仅是靠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手段,维修经验积累和总结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各种常规的检查排除方法也应该熟练掌握,这一点往往是学生所忽略的地方。
五、结语
电控发动机的故障排除的实训教学是汽车运用专业的一个重要课题,要求对发动机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都要有深刻理解,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教导学生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原理知识,开拓思维,多种手段多角度分析问题,还要善于积累经验,加快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一、前言
随着汽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技术在汽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使汽车的动力性、安全性、舒适性和可靠性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并使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污染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然而,这也对汽车维修技术工作人员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和挑战。[1]
在我国,大部分的汽车维修人员都是从高职高专职业院校培训出来的,为了满足社会对于汽修人才的需求,高职高专职业院校必须要紧跟汽车行业发展步伐,开设汽车企业所需课程。其中,最为核心的课程就是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是一门面向汽
车电子技术、汽车检测、汽车运用和汽车维修等具有综合技能的专业平台课程, 它不仅是一门在汽车传感器、发动机构造以及电工电子基础上建立的基础课程,还是一门讲述工作原理和电控系统组成的课程,其教学目标即让学生能够具备独立制作工作计划,并利用先进检测设备对发动机电控进行检测与排故能力。在教学上,需要打破传统,采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参照国家汽车维修职业资格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融入先进企业文化; 这样才能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汽车维修精英人才。[2]
二、发动机电控课程教学设计原则
1. 以“项目单”为载体,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项目单”是用于学习的工作任务。学生通过“项目单”的填写能够建立学习与工作的直接联系,实现学习与工作、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从而提高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在项目单的编写中,都是以真实的汽车企业工作场景为工作任务,并且每个工作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它涵盖了传统课程体系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为积累知识而学习,改为让学生解决有范例意义的真实的工作任务而学习。
3.2 以学生为主体,工作为中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项目单”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通过给学生更多时间和机会,帮助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即汽车电控系统的检测与排故能力。学生在“项目单”的实施中经历明确任务、计划与实施、评价与反馈这一完整的工作过程,建立与工作的直接联系。在工作系统化过程中,获得显性和隐性的职业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上课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理论知识讲授,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和示范者。
三、发动机电控课程教学流程设计
下面以传感器检测(冷却液温度、进气温度、节气门位置传感器)为例,来阐述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流程。
第一步:课前准备。教师要提前对本项目进行课前准备,包括故障案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等相关理论知识准备,以及课堂上会用到的各种相关检测仪器及工具的准备。主要包括万用表、温度计及水杯、冷却液温度传感器、进气温度传感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及配套的实训台架和维修手册。同时对用工具和设备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实训知识的准备。
第二步:课堂实施
本课程主要是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独立地思考任务、独立地制定计划,通过教师讲解、小组讨论,做出决策;然后独立地进行准备工作、分析演示、练习训练、最后检查和评价。这样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学得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3]
资讯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案例,针对案例中出现的故障,对教师进行提问,教师在此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由此来导入关于汽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等理论知识的讲解。
学生也可以通过专业书籍或网络等途径查找相关资料和课程相关理论知识
决策
教师根据上课人数,将学生平均分组,每组6-8人,以小组方式,根据本节课学习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任务并进行决策,确定小组负责人及各工作责任人。
计划
制定决策结束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并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学生仍然以讨论的方式,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查找维修手册,找出各传感器的位置,测量方法,和相应操作步骤,制定出本项目中的工作计划,实施步骤。教师要一一进行审核并点评,找出其中的漏洞,让学生加以修改和补充。
实施
在实施之前,教师要将工作的注意事项提前告诉学生,引起学生注意,学生根据小组制定的工作计划,按照相应步骤进行传感器的测量,并将测量数据填写至项目单中。
检查
可分为三种检查方式,自检、互检和教师终检。首先,完成工作后,小组成员内部进行检查,是否有漏洞和没有完成的工作。然后小组于小组之间再进行互相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工作完成情况,小组成员的团队合作情况。最后由教师进行终检。
评估
教师在此阶段,对各小组填写的项目单进行评估。并对整个课程进行总结。
第三步 课程结束后,教师对实训教室的整理和工具的归位,卫生打扫等。
参考文献
[1]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与维修课程教学改革,崔志华、赵向阳。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9月
[2] 孟国强,刘越琪,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诊断与检修》课程设计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92-9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241-02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在高职院校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进程中,一般是第三阶段的教学任务,此时学生通过在第二阶段对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汽车底盘机械系统检修和汽车电气系统检修等专业课的学习,己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和认知能力。由于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专业课自身特点,在实验教学和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难度大大增加。如何保证学生在学习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专业课时必须掌握的实践技能,使之符合企业的要求。是每个专业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专业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专业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有:实训时间偏少、实训设备和实训工位的不足、学生对专业课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降、学生实践能力不高等。
(一)实训时间偏少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学生普遍反应实操时间偏少。从教师对相关实训课题进行形成性考核的结果看也证实了这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学生未掌握或基本掌握教师针对相关实训课题所要求应掌握的基本慨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实训课为例,主要表现为:①对发动机电控系统中相关传感器、执行器的检测方案(工艺进程)制定不全;②检测时,对检测仪器的选择及检测方法存在不足;③对相关传感器、执行器在发动机电控系统所起的作用理解不深等。造成学生实操时间偏少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学时(学分)的限制。在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体系中,不论是通识课程、通用技术课程还是专业核心课程,每门课程的学时(学分)是一定的,或者说这个学时在一定时间及较长一段时间是不变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实训课时间进行优化。
2.实训设备和实训工位的不足。从目前全国高职院校开设了的汽车相关专业在实训设备投入和硬件建设的现状看,总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汽车相关专业在所属高职院校中是非重点专业或不被列为重点建设专业的,另一类是汽车相关专业在所属高职院校中是重点专业或被列为重点建设专业的,前一类的实训设备投入和硬件建设较少,而后一类实训设备投入和硬件建设较好,显然这种比较是相对的。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前一类还是后一类,都会面临实训设备和实训工位不足的问题,这是因为在高职院校中每班学生人数与实训设备和实训工位设定之间所谓的最佳配置是不可能实现的。虽然,我们有许多优秀的教师在各自的岗位上,根据本校的实际,为了让学生有较多的实训时间和参与时间,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许多有意义改革和探索。例如:同时开出不同的实训课题,增加实训工位的数量;通过组织学生现场观摩、过程参与和本人实操练习等环节,使学生能在课程规定的学时分配时间内掌握或基本掌握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即便如此,因实训设备和实训工位的不足造成的学生实操时间偏少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二)学生对本专业课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认知不足
专业课的理论知识既是学生形成技能的保证,也是学生未来综合能力发展的基础。尤其在高职院校,专业理论课的地位是区别与各中职技工学校及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学生对本专业课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实验课的学习质量,特别在检测方案(工艺进程)制定及相关传感器、执行器在发动机电控系统所起的作用理解等方面显的尤为突出。
(三)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降
近几年由于整体生源下降,进入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这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难度大大增加。客观严肃的讲,学习态度不端正、在大学学习期间混时间的学生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虽然针对这个问题,高职院校通过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降的问题给正常教学带来的困扰仍应是我们每个高职教育工作者需认真面对和正视的问题。从实践教学的角度看,这些学习态度不端正、在大学学习期间混时间的学生,也严重浪费了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资源,从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学生反应实操时间偏少的问题,学习态度端正,想学习的学生反应更加突出。
二、开放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室对专业课实践教学补充作用
高职院校中,开放性实验应是一种新兴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开放性实验室应是学生在完成正常学分外的一个提高自己独立操作、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平台;开放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室是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补充。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专业课实验课题的主要特征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导,例如相关传感器、执行器的单件检测和在车检测等。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应是通过对相同或不同的实训课题进行反复练习,掌握正确的对相关传感器、执行器的单件检测和在车检测的步骤与方法,通过对检测结果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分折,进而强化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打基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是需要实训设备和时间作为保障的,通过分析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专业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知,实训设备和时间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是难以保证的。而开放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室对上述的不足能够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在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实验课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讲授指导为主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以接受实操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是打好专业课基础必需的。但对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引导也是相当重要的,而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提高自己的上述能力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应该指出的是,学生在开放性实验室做实验练习,此时的主体是学生,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也是很有帮助的。
三、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专业课开放性实验的具体做法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专业课开放性实验的具体做法归纳为以下六个环节:学生拟定实验课题任务工作单―专业任课教师审核―学生填写实验申请单―开放性实验室管理部门认定―学生完成实验课题―撰写实验课题报告―专业任课教师评价。
1.拟定实验课题任务工作单。开放性实验内容的选择是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在本次开放性实验中是否得到锻炼,是否有所收获。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专业课实验课题的主要特征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导,综合性实验为拓展。所似拟定实验课题应验证性实验为主。专业实验课学生在拟定实验课题任务工作单时应包括:实验课题名称、实验目的、实验所需的设备、实验的步聚与方法及撰写实验课题报告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2.专业任课教师审核。学生拟定的实验课题任务工作单,专业任课教师应认真审核,这是学生是否能顺利完成本次实验课题内容的重要保证,在审核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主体性,以讨论的形式来补充完善为宜。审核后的实验课题任务工作单由专业任课教师签字,学生提交至开放性实验室管理部门。
3.填写实验申请单。实验申请单其内容包括实验项目、实验所需的设备、申请实验时间,承接实验室的确认时间、专业任课教师签名和实验室管理人员签名等,并且还要留下申请者的联系方式。实验申请一式两份,实验室和申请人各执一份,实验时学生凭实验申请单进入实验室。学生需按确认的实验申请时间按时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应有专职教师在实验室进行必要的管理和指导。
4.完成实验课题。学生在按要求完成上述工作后,应认真按专业任课教师审核后的实验课题任务工作单及实验室的相关规定完成实训课题。
5.撰写实验课题报告。认真撰写实验课题报告,认知自己在动手能力、理解和分折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哪些提高或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6.教师评价。由于本文把开放性实验定义为新兴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把开放性实验室定义为学生提高自己综合能力的平台,所以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口头或书面表达交流探究实验过程、结果和结论;重点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结果可记入本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综合成级部分。
四、目前高职院校开放性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知的问题。开放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室在高职院校中是把它定位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平台以及作为正常实验教学的补充的这个层面,还是把它定位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个层面,还是有很大讨论的空间。因为他与普通本科院在学生结构、所开设专业的特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较好的实践能力、较高的综合享素质和基本符合企业用工要求的技术工人)及实验课题属性(基础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等)等方面都不同。本文认为第一种层面的定位较为合理。
2.实验室管理问题。与传统实验室相比,开放实验室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实验时间不确定、实验对象的多层次和多专业等许多问题。开放实验是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相对较为分散,这样给实验室的安全、有效管理带来了新问题。与此同时,由于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存在较大差异,而开放实验中指导教师直接参与指导或引导的力度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更易造成仪器设备的损坏,使得对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任务重、难度加大,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量大大增加。因此,有必要重新制定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低值消耗品领用办法、开放实验室安全使用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确保实验室运行的安全性、有序性和高效性。
3.实验过程中的指导问题。学生在开放性实验过程中可能随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对实验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导教师应具备更多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实验操作技能。基于此,要求实验指导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以全面提高自身的实验技术水平。此外,还涉及到指导教师的酬金问题,由于实验过程的开放时间一般为课余时间,不占用正常的教学时间,实验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因此应适当提高实验指导教师的报酬,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实验室开放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五、结论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专业课的开放性实验是要求学生在牢固掌握教师所授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到开放性实验室这个平台中运用和验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锻炼其独立操作、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本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学习兴趣,因此在正常的实践教学中有作重要的补充作用。鉴于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专业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开放性实验室管理的难度,这项学习活动可以先从学习态度端正,想学习的学生开始,循序渐进,不断的总结经验,使这个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平台逐渐被广大学生接授和积极参于,这对营造学院良好的学习氛围及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他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学科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单纯技能型人才。高职毕业生不但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他还应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信息,指导设备、工艺和产品的改进,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项目教学法是将“教、学、做”融为一体的教学法,采取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方式,通过“项目工程”,以项目工单来驱动学生的学习,通过完成项目任务,应用已有的知识和掌握的新知识达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以“项目”为主导,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把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课程特点和现状分析
《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这一门课是目前汽车专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该课程内容包括汽车故障诊断技术基础、汽车故障诊断设备、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技术、底盘电控系统故障诊断技术、车身电器和电控系统故障诊断技术等部分,是汽车维修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另外,由于部分学生专业基础不牢固,加之教学方法仍然采用理论传统教学模式,理论的讲解过于枯燥。实训时由于设备台架和整车的可操作局限性制约了学生直观形象的学习,学生无法对这门课感兴趣,老师不好调动学生积极性。笔者走访调研了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这门课程教学时,教学方法大部分采用理论+实训,没有做到真正的理实一体化(全部贯穿实训情景)。迫切需要一种教学方法能够让课堂“教、学、做”统一。
基于以上情况,在“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课程的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就是以学生完成工作项目为先导,以实际操作为主线, 即以项目任务为教学单元,打破书本上原有界限,将一部份知识组合成一个大知识点,为了完成一个项目工单抽取每个部份的不同知识点加以组合,使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任务都有成就感并增加学习兴趣。其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排除汽车故障基本技术。按照正确逻辑的排故思路,在仿真环境中完成项目任务,最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汽车故障诊断排除的方法。
二、项目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项目教学法的关键是设计和制定一个项目任务工单。它通常有如下工作过程模式:早(午)礼、理论讲解、示范教学、学生分组实训和巡回指导、考核评价与学生成功分享、总结。教学创新的亮点在于以学生为主,充分调动积极性,同时每堂课有有一个汽车修理行业常见故障项目,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一)教师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明确项目工单内容,根据设备开发实训项目(最好是同一车型设备,数量8-10人一台为给学生提供),有理实一体化教室。这里以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为例说明项目工单内容,根据前期对汽车修理厂和4S店的调查,电控发动机故障一般为故障灯点亮,无法起动,怠速不良,,加速不良,高温等六大类故障。在实际教学中,根据知识体系及操作由简到繁,设立项目工单实训顺序:故障灯点亮,无法起动,高温,加速不良,怠速不良,同时根据每个项目设立具体任务和知识点。
(二)早(午)礼。在湖南永通集团、申湘集团、华洋新世纪集团下属汽车4S店,多次看到企业的早礼文化,聆听老总对人才的要求更是期待学院能够培养“沉得下、顶得上、留得住”的综合能力强的人才。企业的规章制度比较严,每个层次的人员必须要考核。高职生在校学习就要严格校规,提高职业素质,用准军事化早礼加强素养,不断地把学生潜移默化,在职业素养方面与就业岗位要求零距离接轨。早礼形式多种多样,一般为排队集合、报数、师生问好,齐声读车间5S管理口号,老师布置任务,每天一名学生上台讲一个励志故事,等等。
(三)理论讲解。根据教学方案和项目工单对所用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对于新知识、新技术要重点讲解。比如项目二,发动机不能起动有火无油故障诊断与排除项目,因为在电控发动机构造与检修已讲过燃油供给系结构,那么可以稍加复习,主要是讲燃油系统的检测方法。在讲解理论时,还有一点是紧跟台架设备特点,只有吃透一种车型的常见结构和故障诊断方法,才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四)示范教学。这个环节是重点,笔者了解过其他院校,大部分实训老师都是简单的操作,然后就要学生自已完成,真正学生单独完成的可能没有几个人,有些学生根本就不动手,但如果他们看了老师做了一次,有可能会激发兴趣,降低难度,有可能会积极动手。中锐教育集团华汽教育有这种特色,集团花费重金拍摄发动机和底盘拆装视频,指导学生实训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而且非常规范。学生操作时还循环播放,整个实训气氛学生学习意识浓烈。如果有条件,笔者觉得根据项目工单可以录制视频便于教学示范。
(五)学生分组实训和巡回指导。这个环节是整个项目教学法的核心,只有学生认真完成好实训任务,整个教学才算成功。不管哪个教学法,只要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就是最成功的。教师事前要设置1个-2个故障点,学生按照规范流程排除故障,并且能够完成工单。故障诊断主要考虑的是思路,思路决定故障排除捷径,所以在项目工单里有一项这方面内容需要学生记录排故思路。教师在整个过程进行巡回指导,有些集中的问题需要集中讲解。
(六)考核评价与学生成功分享。项目的完成过程中要适时的做相应的总结,项目完成后要有明确的评价方案,对学生的项目做出合理评价,在此采用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在课堂上利用学生做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和操作作出客观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采用这种项目教学法,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可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同时对于每个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锻炼了总结的能力,出现的问题与解决的办法让大家能共同分享。
(七)总结。最后环节主要进行车间5S管理,同时教师对当场实训做一个总结,对于排故思路清晰,排故实训规范的同学提出表扬,对有问题的需总结原因。
三、在应用项目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而在项目的具体实践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选取项目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以现实常见故障对象为材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二)示范环节的规范性是至关重要。现在高职学生基础不是很好,但模仿能力还是很强,老师可以利用已做的视频进行播放,但必须操作规范,如万用表使用需要调零,检测线路需要细铜丝或者转接线等
(三)评价要恰到好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应以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定。学生学习评价是以完成工程项目的情况为依据,具体分三级来考核:第一级是由教师对小组完成项目情况进行评定,第二级是由各小组成员根据各组成员情况进行互评,第三级是由学生本人进行自评。综合三个评定情况来确定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评价。
近年来,中锐教育集团华汽教育管理中心在教学方法改革中不断的创新和总结,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领导和学生的认可和支持,根据学生就业企业回访,企业对于华汽学生很满意。这主要在于华汽教育实训中心投资建设成为理实一体化模块教室,而且设备和教材相当配套,便于开展教学创新,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当下,不少职业院校纷纷借鉴先进国家的教学模式,推广应用模块教学法、“双元制”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等,这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作为汽车教育领航的华汽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新教学方法的尝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刘文静.浅谈项目教学法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8)
[2]戴冠军主编.汽车维修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3]朱丽梅,项目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J].教育月刊,2002(10)
1、行动导向的教学观:以完成职业任务为依据,选择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以职业任务为逻辑依据,对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进行排序,深入企业、校企合作,分析专业典型工作岗位,由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提炼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进行教学化和优化处理,开发针对于“汽车机电维修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找准本课程学习目标,以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现象为载体开发出课程教学内容。
2、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教学目标
本课程以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综合职业能力目标为核心,以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通过设计工作任务,构建学习情景,建设仿真和真实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在职业行动中获取知识,锻炼专业技能,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3、面向岗位,坚持校企合作共建课程
聘请企业专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每学期审定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请企业的技术专家、技术能手做兼职教师,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实习,获取一线实践经验;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享教学资源。
二、课程开发思路
1、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教学单元结构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是现代汽车的核心技术,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诊断及检修方法日新月异。因此,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随着技术的发展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后,动态调整教学内容,才能适应岗位对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汽车维修教学团队及课程组紧密与企业联系,不断加强与企业合作的力度与深度。课程组与本地区主要品牌汽车维修企业合作,在参照国家人社部制定的汽车修理工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技术发展状况,对典型工作岗位的岗位能力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并最终确定了该专业课程体系及本课程以故障现象为载体、以实际工作任务为教学单元的课程结构结构。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教学单元结构
2.教学过程面向实际的工作流程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到企业完成某项具体的工作,课程组在确定典型工作岗位,确定岗位职业行动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企业执行实际工作任务时的工作流程。课程组在确定学习领域中如何选取学习情境的时候,参照企业的生产流程,开发具体的教学项目单元。
确定的教学工作任务单元(能力项目)要与学生将来具体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即工作过程需要什么项目,课程中就开发什么项目,也就是实现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能力是真实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在开发能力项目的基础上,采用“任务导向,项目驱动”的思路,开发每个项目所需要的知识要素。在开发知识要素的过程中,打破过去强调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思想,换之以强调能力项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思想,知识要素退居到辅助能力项目的地位。
3.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课程以职业能力为培养重点,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导向。坚持理论实践一体化,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则,应坚持以培养一线汽车维修技能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主要手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学生对现代汽车故障诊断的能力和职业素质。
按照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专业培养目标和自身的资源情况来进行《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课程设计,以突出专业课程职业能力的培养。具体思路如下:
(1)专业教学指导委员制定教学计划:本专业的教学计划是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充分讨论的情况下制定的。本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职责是:研讨和论证专业的设置、建设、调整及专业发展规划;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职业岗位发展变化,及时研讨、调整和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目标;负责审议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规划;依托校企联合,及时向本专业反馈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本专业从2007年始,就成立了由企业、行业及政府管理部门领导或技术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162-02
一、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程传统理论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
在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程传统理论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是一味地“灌溉”,更多地考虑有多少时间就讲多少的内容,很少考虑学生是否能“消化与吸收”。现在所应用的多媒体教学,实际上是把原先板书的内容通过演示的方式加以传授给学生,虽然改变了教学方式,但是“换汤不换药”,本质上没有变化,最主要的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难以见到实物(零部件总成),只能通过一些实物图片对教学内容形成一些模糊的认识。又或者教师在讲授了若干次理论课之后,才安排一次实训课,其实实训课也只是让学生走马观花,严重缺少与实践环节的结合。在理论指导过程当中,教师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有效的教学方式,往往当理论课程结课之后,学生依旧无法分辨哪些知识点对自身专业有益,更加不懂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将会需要用到哪些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巧。
以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这门课程其中一个知识内容来说,例如,讲解自动变速器各个挡位的力矩传递路线,仅仅在理论课堂上讲解先是哪个换挡电磁阀工作,之后到哪个元件充油建立油压,然后再到哪个元件把力矩传给哪个元件等等,对于初学者的学生来说,没有实物对照,只靠想象来学习是相当吃力的,甚至不能理解。因此,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更加明显看到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专业课丧失了学习兴趣,甚至对整个专业失去了信心。
二、基于工作^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和流程
(一)立足于工作过程中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立足工作过程中的理实一体化教学,顾名思义,是指将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实际生产一线的工作岗位相结合起来,一方面把学习理论知识放到实践过程中去,另一方面把理论知识贯穿到学习职业技能(操作技能)中去,相辅相成,使理论与实践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学模式。立足于工作过程中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倡以实操学习为主导,利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技能的学习,解释动作要领、剖析操作规范的实质,在技能训练(实操)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掌握理论知识,让学生做到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真正打通学习的“任督二脉”,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论知识,提高自己在实践中的操作技能。
(二)立足于工作过程中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
教师对教学目标中所涉及的内容结合实际的工作岗位,边讲解边演示(操作),通过对教学实物、模型、实际操作的演示和多媒体课件等内容的展示,把抽象无趣的学习内容变成看得懂、容易做、能理解的东西,使学生达在实物进行操作的同时理解理论知识的效果。如此一来,使学生既了解了其表象,又认识了其本质,在掌握操作技能的同时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知识理解。
项目实际操作要求主要是为了讲解知识点以及演示相关内容,从而针对性地去设计实训项目,做好实训项目的组织工作,并且让学生清楚了解实操的任务时限和具体要求,这样可以更好的控制整个实际操作的全过程。实训内容可以是汽车相关零部件结构总成的特称观察、零部件的正确拆装,零部件总成解体后的检测(检验)项目和其正确拆装以及相关测试。实际操作可以采取小组制方式,使学生之间加强交流,相互促进,也可以采取个人制,让学生按照不同的理解去进行学习,教师对于学生在实际操作当中所出现的问题应更多地给予思考方面的引导,必要时可加以提示,并能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
各小组相互评价、小组总结交流、教师抽查考试以及教师点评等四个环节。通过各小组相互评价,通过相互评价来促进团队意识,加强小组间的成员联系,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可以通过教师的随机抽查考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形成对相应技能的认识和领会,也同时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学习方式。
(三)立足于工作过程的理实结合一体教学在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程中的实施
目前吉林省商用车售后服务及维修企业600家,从业人数1万8千人左右,每年需增商用车维修服务人员和营销人员1600多名。通过调查,维修技术人员需求量最大的为高职高专毕业生,占总需求量的 46.33%。随着公路和建筑施工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吉林省对工程机械检测维修、工程机械营销管理、工程机械机务管理等方向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为1000人左右,所以工程机械专业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在商用车从事维修和服务管理的技术人员中,高职毕业生仅占4%左右,远远低于从事轿车维修的高职毕业生的比例,而商用车柴油发动机都已采用共轨电控喷射技术,所以商用车及工程机械售后服务企业急需具备高职程度的售后服务和运营管理的技能型人才。
目前各职业院校对柴油发动机教学重视不够,多数都没有单独设置一门课程,只是在讲授汽油发动机时把柴油机供油系统做为一个教学单元进行讲授,知识含量和教学效果根本满足不了商用车维修服务企业的能力需求。而根据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电控柴油发动机检修》课程作为专业的核心课之一,迫切需要我们将柴油机这门课程做好做精,从而满足商用车和典型工程机械维修服务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同时还要在为区域经济服务的过程中不断的根据当下的情况调整课程的设置和课程的内容。
二、建设的目标与思路
课程的建设需要经过深入的企业调研,应以商用车和工程机械柴油机维修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以岗位技能培养为目标,强化职业素质培养,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分析商务车和工程机械柴油机维修岗位的工作过程,归纳总结典型工作任务或职能,提炼行动领域,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将行动领域转换为《电控柴油发动机检修》课程的学习领域。
课程建设还遵循课程横向设计原则,以柴油机运行典型故障现象为主题单元载体设置学习情景,制定课程标准,使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要求建设《电控柴油发动机检修》教材,凸现职业教育特色。总的来说,课程建设思路具有以下特点:
1.课程内容是电控柴油发动机维修实际的工作任务。通过分析实际工作过程,归纳分类工作任务与对应能力的要求,结合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规律,明确课程能力目标与学习内容。在课程教学中以排除故障任务入手,将传统的知识点融合到具体的工作任务中。在学科知识点的教学组织安排上,按照结合工作任务出现的先后顺序,先出现的知识点重点介绍结构、工作原理及诊断检修方法。在后续工作任务再次涉及,仅仅作为一个知识运用,避免了知识点的重复学习。
2.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课程构建了以“任务驱动”为导向,以故障案例为载体,合理安排实训项目。在实训室完成相应的理论教学,达到理实一体化教学目的。
3.课程设计实施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反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企业人员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学院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兼任实训指导教师,企业教师参与课程的评价。
三、建设规划
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完成本课程的建设工作。经过课程团队的研讨及对兄弟院校的考察,将建设过程分为两部分。
在第一部分课程团队将集中精力完成课程教学的基本准备。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资源共享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建设的第一阶段,课程团队还将完善与教材配套的课件、电子教案、flash 动画制作和试题库的建立并建设课程教学网站、丰富教学网站上的教学资源。
第二部分的任务是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及师资队伍的建设。完成电控柴油发动机故障诊断实例库和教学视频库建设。进一步丰富网上辅助学习的环境和手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选派教师参加相关技术及教学能力提高的培训。
四、建设内容
1.通过企业调研,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积极引入新的课程内容,适应时代科技发展的步伐,更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努力打造特色鲜明、更具实效的课程教学体系。
2.进一步研究和修订课程标准,规范电子教案。
3.完成本课程教材的调整、修订工作。在教材修订工作过程中,同时进行本课程习题、实训项目指导书的修改工作。
4.建立合理的课程实践技能教学评估体系及实践技能考核方法。
5.根据课程标准和校本教材制作电子课件;录制教学资料片。
6.建设课程资源库、flash 动画课件,进一步修改课程试题库。
7.制作课程网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8.选派教师参加相关技术及教学能力提高的培训。
五、建设基础与条件
1.专业建设方向的支持。根据地方产业发展和专业群整体建设规划的需要,汽车分院在“十二五”专业群建设规划中对各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做出调整,以覆盖汽车产业的各个领域,服务于汽车产业的不同行业,重点为某一职业岗位(群)培养人才。并且各专业为了突出特色和拓宽就业领域,开设不同的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
根据汽车分院“十二五”专业群建设规划,汽车运用技术专业面向商用车(卡车及9座以上客车)维修服务企业培养商用车辆检测维修与技术服务的技能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开设工程机械销售与维修和汽车装配与调整专业方向,拓展学生的就业领域。
2.实训实习基地初具规模。在校内实训中心本课程具有与专业群共享的发动机实训室、整车检测维修实训室、维修工厂等。校外实习基地在专业群共享的91家实习基地外,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还正在与一汽大众、一汽轿车、华晨宝马、长春市及省内一汽解放服务站、二汽东风、北汽福田、郑州宇通、厦门金龙、成都神钢工程机械服务站沟通,准备筹建本专业实习就业基地,达到省内30家实习基地,80家以上就业基地。
六、预期效果
通过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在课程标准制定、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资源库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实习基地等方面做出本课程的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053-03
专业分析
(一)人才需求分析
行业现状与发展 汽车电子化、智能化是现代汽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汽车电子在车辆中所占的价值比重也越来越接近25%-30%这个目前国际上的主流比例,豪华轿车甚至超过了50%。随着国内汽车的普及,汽车电子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汽车电子专业人才已被国家教育部定为第一批急需和紧缺人才。我国快速发展的汽车产业为汽车电子技术提供了广阔的舞台,2011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超1 840万辆,市场规模超3万亿元,其汽车电子产品价值含量按25%~30%折算,汽车电子产品市场规模大约在1万亿元人民币左右。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已形成巨大经济规模效应,成为支持汽车工业发展的一门相对独立的新兴支柱产业。
专业人才需求 汽车电子产品主要为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ABS、安全气囊、仪表、车载娱乐系统和汽车空调等,而从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普遍认同现在市场上缺乏受过专业教育的技术人员,尤其是掌握汽车电子技术,能够对汽车电控系统进行检测维修的人才更是不可多得。而目前汽车电控系统的检测维修是企业的重点,企业急需这方面的人员。汽车维修企业对高级维修人员的需求更突出地表现为对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员的需求。
(二)就业面向分析
就业领域 汽车制造、汽车机电维修、汽车电子控制部件制造企业,从事汽车电子技术的检测、实验、维修与技术服务工作。
初始工作岗位 汽车机电维修工、快修工、设备检修管理、整车电器装配调试工等;相近工作岗位:配件销售及管理、汽车电子企业售后技术支持、汽车维修接待、汽车电子产品的辅设计研发、汽车用户消费汽车电子改装等。
可升迁的职业岗位 技术主管、车间主任、售后服务经理、技术总监、汽车电子产品测试工程师、维修企业技术培训等。
(三)职业能力分析
专业能力 (1)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2)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3)掌握汽车构造原理和具备对汽车进行技术评价的能力;(4)具有汽车结构拆装调整及电器拆装能力;(5)具有汽车电子电路图的识读分析能力;(6)具有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能力;(7)具有熟练使用汽车维修工具、检测仪器设备的能力;(8)具有一定的汽车电子产品的辅设计研发的能力;(9)具有汽车驾驶能力。
方法能力 (1)具有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2)具有制定工作计划能力;(3)具有科技写作与表达能力(能够撰写技术报告、检测维修报告);(4)具有创新能力,独立学习能力;(5)具有评估总结工作结果能力;(6)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能力。
社会能力 (1)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为人正直诚实,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公共道德;(2)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和主动沟通能力;(3)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自控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5)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和修养;(6)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具有乐观、向上、宽容的态度,具备承受挫折、百折不挠的精神。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为汽车学科与电子技术学科的“交叉”专业,涉及汽车、电工、电子、电力等领域,知识范围广,学习难度大,如何改革和优化专业结构以及专业建设模式,有利于实现培养汽车电子技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热点,但面临行业标准不健全、关键技术保密、就业岗位不成熟等问题,如何突破技术壁垒,解决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培养、实训条件建设等问题成为新兴专业建设的关键。
根据突出职业能力为核心,专业技能训练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结合专业技术应用及教育教学的特点,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实施“两方向,五结合、双线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两方向”是指汽车机电维修和新能源汽车维修两大方向,“五结合”是指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实训与就业岗位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相结合、实习与过程仿真模拟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双线培养”是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
与用人单位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构建专业、系办企业、校企合作企业于一体的“系企一体化”专业建设模式,“突出一个核心,依靠两种力量”,即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依托行业,融合企业;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及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三大建设;系企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共同开发专业领域内应用研究课题。
课程体系建设
(一)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
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 精简、够用、必需、适用。
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依据 教学内容和汽车电子技术职业岗位能力互相整合,体现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设。在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中,根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安排课程模块,专业核心模块的教学内容和典型工作任务相结合。
设置程序 围绕企业订单要求,逆序设置,即专门技能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及专业支持课程职业素质课程,根据各层次课程的能力培养要求编排理论部分的内容。
(二)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
设置原则 多门课程之间按照特定工作过程的内在逻辑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照应,使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更加理性地实践,产生创新性实践成果。
设置依据 高职课程必须以应用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相对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
运行 校内、校外课堂联动;实践环节遵循项目的方法,模块运作,逐层递进。学生顶岗实习到汽车修理企业了解从事电器与电控方面的维修技能,熟知电器与电控方面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以获取汽车维修电工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实践方面的经验;为实现学生毕业后的零距离上岗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体系设计过程
课程体系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素质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本专业课程体系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方法,按照由“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步骤。实践专家与课程专家对工作岗位分析得到典型工作任务;针对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并描述了对应的学习领域;根据基于工作过程学习领域的性质与典型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设计对应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情境。
将新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按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含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含专业方向限选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实训课程、顶岗实习等进行划分,形成本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其中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对应于培养目标中的专业核心能力部分。
(四)课程体系结构
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逐步形成了文化基础课平台化专业课程领域化教学训练情境化岗位实训任务化,专业技能进阶培养,即“四化”的进阶组合型课程体系。
构建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基于汽车机电维修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并将学习领域划分为初级模块(包括汽车零部件识图、现代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汽车维护、汽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汽车机械基础、钳工实习、公共学习领域)、中级模块(包括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汽车电路和电气系统检修、汽车舒适与安全系统检修、汽车专业英语、汽车单片机应用技术、汽车空调维修技术)、高级模块(车载网络系统检修、汽车发动机电控与底盘电控技术、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汽车电脑维修技术、汽车发动机综合实训、汽车底盘综合实训、汽车电路与电气综合实训)和拓展模块(新能源汽车电子技术、电机与电力拖动、汽车电子产品工艺、电子产品电路设计与仿真)。
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组建了经验丰富的团队来完成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实训实习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在此基础上,还将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网络资源库,把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网站打造为集专业示范平台、专业交流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社会服务培训平台、在线实训与测试平台于一体的立体化、共享型、教学做考互动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空间。重点加强课程网站、网络教学课件、网络仿真实训、实践录像片、网络在线自测题库等建设,同时还将完善相关的教学文件和课程标准,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实训设备是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必备硬件,随着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的更新换代加快。为了适应汽车行业的发展,学生应掌握最前沿的技术,所以学校要不断更新实验实训设备。在传统汽车电工电子、汽车电器、汽车电控、车载网络、单片机等实验室的基础上,以学院为主、企业参与,建设以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拆装、检测、维修、调试为核心任务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实验室;以企业为主,建设汽车电子技术产品设计、制作、检测、调试为一体的汽车电子技术应用技术研究中心。
校企合作深度融合,顶岗实习是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设备及环境等有价值的教育资源,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的形式,共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缩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适应期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实现毕业即就业目标的重要途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需要对毕业实践环节进行科学的设计,并精心组织实施。建立顶岗实习生的专业管理流程,进一步完善监控与管理措施,实行学院、合作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双重监控与管理。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第一,借助校内实训实习中心,开展教师专业技能自主培训,制定轮训计划,提高教师队伍“双师”素质。
第二,经常开展校内及有同类专业的兄弟院校之间的教学观摩活动,全面推广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第三,积极参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办的各类师资培训。
第四,与企业深度融合,积极开展教师与企业员工活动,在培训、技术支持等方面互访互助,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提高教师与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第五,依托国外培训项目,进一步提高、培养理论扎实、实践操作技能强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定期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德国等汽车技术先进和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进修培训,提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学术水平、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能力,将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应用技术带回来,引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第六,聘请企业技术能手任兼职教师。分年度聘请一定数量的技术领先、综合素质较高的企业一线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形成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专兼教师队伍。
结语
“节能、环保、安全”是现代汽车技术发展的三大主题,车载电子产品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从事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汽车电子技术岗位相关的职业能力,在汽车制造、汽车机电维修、汽车电子控制部件制造企业,从事汽车电子技术的检测、实验、维修、技术服务与汽车电子产品的辅设计研发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鹏.论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11(6):121-123.
[2]杨俊林.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体系的建构[J].当代职业教育,2012(7):11-13.
[3]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教育与职业,2007(4):30-32.
[4]蒋水秀.高职高专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5):165-166.
[5]袁霞.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探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124-126.
[6]苏庆列.高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6):159-160.
二、基于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教学设计
(一)学习任务的分析。“疑难故障诊断与修复”是《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最后一个任务,也是核心任务,本任务的工作场景是机修岗位工作流程的重要环节,此前学习者已经通过中职阶段的学习并具备了电控发动机零部件的检测与更换能力。因此,本任务与中职阶段的根本区别在于:通过本任务的训练,学习者应能画出诊断流程图,通过流程图完成电控发动的故障诊断与修复工作,及时向维修业务接待员反馈工作情况。(二)学习者的建构主义特征分析。从学习者的年龄特征来看,中高衔接专科阶段的学习者的年龄是介于22-24岁的中职或高级技工班毕业生,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自己参与教学内容的讨论,对专业岗位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学习者的思维发展来看,这部分的学习者的思维有了更高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并由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他们观察事物的目的性和系统性进一步增强,并能掌握事物本质属性的细节特征,思维的组织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注意更为稳定,集中注意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具备知识建构能力;从学习者的知识准备来看,学习者已经初步具备正确选用及使用普通工具、专用工具和量具进行安全作业的中级技能;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来看,学习者希望将各个独立的零部件检测与更换能力综合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场景中,对电控发动机的故障诊断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从学习者的职业生涯规划来看,本任务的技能可以起到加快学习者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作用。(三)教学目标建构。通过本任务的学习,学习者应做到:(1)能独立的借助维修资料,确定故障车型的特点;(2)能独立的根据客户的主诉进行故障重现;(3)在教师的帮助下,能根据故障重现的结果对故障的特征进行分析;(4)能通过小组研讨对故障特征进行分析,确定检测的流程,画出故障诊断流程图;(5)能独立的通过诊断流程图,确定适当的检测设备(重点是运用发动机综合故障分析仪进行数据流的检测);(6)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完成故障的修复,恢复汽车的使用性能;(7)能独立进行记录维修过程并填写工作单;(8)能独立的向维修顾问报告维修过程和材料的使用情况;(9)能独立的与客户交流,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小组讨论任务。(四)教学策略设计。(1)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岗位任务的输入,技能输出,见图1所示。(2)教学的策略为:建构学习情境——引出工作任务——实施两大领域(学习、行动)——生成能力。本设计实施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情景模拟法、讲授法、小组研讨法;(五)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准备。(1)教学资源准备:教学地点:在电控发动机一体化室;教学资料:丰田车系的相关维修手册和维修数据库光盘;教学硬件:丰田卡罗拉汽车实训台20台;教学软件:丰田卡罗拉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学习者使用的实训工具:向工具室领取检测、维修工具,准备好所需的零配件。(2)教学环境布置。教学在一体化实训室进行,其中分教学区、讨论区和实训区,布置如图2所示。(六)教学评价设计。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的教学评价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基于职业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及结合文献[5]的观点,本教学设计选择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取得更佳的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习者学习的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因而可据此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由于学习者进行的都是自我建构的学习,在同一个课堂里,不同学习者学习的学习途径可能相差很大,因此,通过学习者本身对教学做出准确的评价比较困难。因此,本教学任务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反思教学效果。教师评价设计通过对本任务完成的程度进行评价,具体如表1所列。学生评价通过对各组代表讨论的临场表现进行评价,如表2所示。最终采取加权计算办法进行衡量。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1.208
0 引言
汽车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冷却液温度能够准确反映发动机热负荷状态参数,因此为保证发动机正常运行,需要不断地检测冷却液的温度,而冷却液温度传感器是检测冷却液温度的重要设备。目前市场中存在的冷却液传感器种类比较多,但是汽车比较常用的是负温度系数型热敏电阻式温度传感器,此种传感器是利用陶瓷半导体材料的电阻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特性制成的,其具有灵敏度高、制造简单以及成本低廉的特点。
1 冷却液温度传感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冷却液温度传感器安装在发动机冷却液出水管上,其主要目的就是随时监测发动机冷却液的温度,并且及时将监测的数据传递给电控单元,电控单元根据该信号修正喷油时间和点火时间,使发动机工况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冷却液温度传感器信号是许多控制功能的修正信号,如喷油量修正、点火提前角修正等。冷却液温度信号也是汽车上其它电控系统的重要参考信号,如电控自动变速器系统、自动空调系统。
2 卡罗拉冷却液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方法
卡罗拉冷却液温度传感器电路,如图1所示。B3的2#输出冷却液温度信号;B3的1#接地。通过ECM的THW端子,由电阻R向冷却液温度传感器提供5V的电压。电阻R和冷却液温度传感器串联。当冷却液温度传感器的电阻值变化时,端子2#上的电压也随之变化。根据该信号,确定冷却液温度信号。
冷却液温度传感器电路是分压电路的一种形式。电路中限流电阻与热敏电阻串联,因而热敏电阻上的电压降与热敏电阻占电路总电阻值的百分比成正比。ECU就是检测热敏电阻的电压降来判断水温的高低的。传感器一般有两个端子,分别为接地和信号端子,信号端子电压值为0~5V。
冷却液温度传感器性能好坏的测量方法,有电阻检测、电压检测、波形检测及数据查看。
2.1 电阻检测
冷却液温度传感器的阻值可用万用表电阻档进行检测。检测时,断开点火开关,拔下温度传感器插头,拆下温度传感器,将传感器和温度表放入烧杯或加热容器中,在不同温度下,检测传感器两端子间的电阻值,应当与标准参数相符合。阻值偏差过大、过小或为无穷大,说明传感器失效,应予更换,检测条件与标准参数如表1所示。也可以就车测量冷却液温度传感器的电阻。
2.2 电压检测
用万用表就车检测传感器的电源电压和信号电压。拔下冷却液温度传感器插头,接通点火开关,检测传感器或 ECU 侧插头上两个端子之间的电压应为5V左右。插上传感器插头,接通点火开关,检测传感器插头上两个端子间的信号电压应为 0.5~3.0V,具体电压与温度有关。如电压值不符合规定,在确认线路连接良好的情况下,说明传感器失效,应予更换。
2.3 线路检测
关闭点火开关,拆下蓄电池负极线,拆下电脑侧的线束插头,再拆下冷却液温度传感器的插头,用万用表检测冷却液温度传感器插头和电脑侧线束插头对应端子之间是否导通,如果不导通应检查修复。一般电线阻值小于 1 欧姆。表2为丰田卡罗拉冷却液温度传感器插头与ECU侧插头测量时的标准电阻。
2.4 数据流检测
用解码器读取测量数据流,观测冷却液温度传感器数据信号,和实际冷却液温度信号进行比较,如果相差太远,说明冷却液温度传感器及其相关电路有故障。
2.5 波形检测
用示波器连接冷却液温度传感器,观测冷却液温度传感器随温度升高电压变化的波形,与正常的波形比较,进一步判定传感器的好坏。
通常冷车时传感器的电压应在3V~5V之间,然后随着发动机运转,水温升高,信号电压减至正常水温时的1V左右。若传感器电路开路,信号电压波形出现向上的尖峰(到参考电压值),若传感器电路短路,信号电压出现向下的尖峰(到接地值)。
3 结束语
本文对卡罗拉冷却液温度传感器的信号产生原理进行分析,并对卡罗拉冷却液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方法进行总结,为卡罗拉维修人员提供一个冷却液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流程,有利于提高维修效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148-02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为汽车维修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维修人才的高素质要求,对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通过十几年的汽车维修专业教学,积累了点滴经验。
一、实施新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
近年来,在汽车教学中采用了新课程体系,将汽车维修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分为三大模块进行教学:公共基础课,占总课时数的12%;专业基础理论课,占总课时数的15%;专业课,占总课时数的13%;专业实践占总课时数的60%。这样,在汽车教学中以实践教学为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理论学习和技能形成的关系,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上,坚持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突出“实践”为重,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
二、搞好理论教学,搭建实践教学新平台
从汽车专业实际情况出发,在汽车理论教学中做到形式多样,化繁为简,营造理论教学新课堂,努力做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来组织教学,尽量不在教室里采用黑板+粉笔+图片的形式上课,做到授课形式以实践为主。
1.课堂演示教学和现场操作相结合:《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教学中,讲解容易搬动的总成、部件的结构和原理时,可将相关的总成、部件如发动机模型、化油器、分电器、活塞连杆组、发电机、机油泵等搬进教室,边讲解理论知识,边做相应的示范操作。在演示教学中允许学生参与操作,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使理论教学得以深化和巩固。这可将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真实,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将课堂搬到实训室,边讲解边操作:《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教学中,对比较大的汽车总成如变速器、主减速器、差速器等,在实训室集中讲授理论知识,挂出结构工作示意图,写出操作的步骤和技术要求,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操作。讲课与操作练习相互交替进行,相互充实,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拆装,对其结构、功能有了彻底的了解和真正的认识,保证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3.利用多媒体教学,情景交融,形象直观:《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教学中,有些总成如循环球式转向器、液压式转向助力装置、气压制动等内部结构复杂、工作原理抽象难懂、工作过程看不见,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讲课、演示和实训生动、直观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边听、边看、边想、边做的一体化、个性化教学,将抽象难懂的工作原理变为实际可操作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建教学新模式,营造实践教学新课堂
根据汽车专业的教学特点,建立实训教学新模式——“四备、四环、三查、五合一”:“四备”即是备项目、备课、备料和备学生。每次实训教学前认真研究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然后制定具体的实训教学内容;备好课和备齐实训所使用的汽车总成、零件、工具、材料、仪器等;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技能基础的差异,考虑学生将来可能的就业去向,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四环”即是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四个环节:入门辅导、示范操作、巡回指导、集中小结。为了提高学生的认识,加深对专业技能的理解,在每次实训的第一节课都进行集中动员,详细介绍实训的要求、目标、任务,并对规范操作、安全措施都做出明确的规定;在实训中,进行有效的示范操作,可以减少学生盲目性、提高学习的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时个别示范、分解动作,手把手地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发现共性问题集中讲解;学生只是简单模仿,不能觉察自己动作反应的结果,此时需要巡回辅导,逐个纠正学生在操作中的错误,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接受精心、细致、耐心的指导;在每次实训结束时,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实践效果。“三查”即自查、互查、面查。学生完成操作后,指导学生按具体的技术标准、工艺要求进行自查和互查,查出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对所辅导学生的项目进行当面批改、点评,及时反馈,使学生形成对动作技能的深刻体验,从而更加熟练地掌握技能。实训完成后,布置学生写好实习报告,促使学生对理论与实践进行综合反思,进一步提升了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五合一”:一是车间、教室合一,上专业理论课时是在教室,上实训课时是在车间;二是学生、学徒合一,在生产实训时,既是一个专业技能学习者,又是一个生产者,学生和学徒两个角色于一身;三是教师、师傅合一,教师既上理论课又上实习课;四是理论与实践合一,学生在实训中同时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五是育人、创收合一,学生在实训的过程,既是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又是校办工厂的工人,实现实习由“消耗型”向“盈利型”的转变,达到育人与创收双丰收。
四、努力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1.学习兴趣的意义。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华人丁肇中说“兴趣比天才重要”。兴趣就是学习的动机和动力,有动力就会有行动,有动力就不怕学习中的困难,所以汽车技术教育的核心就是学生兴趣的激发。有人说汽修专业的学生“高财生”和“问题生”多,这些“高财生”和“问题生”对未来失去目标,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自我失去信心,所以他们上课就变成了打瞌睡的“特困生”,期末考试就变成了不用出国的“留学生”,对于这类学生的培养必须采用一种特别的教学方法,把“要他学”变成“他要学”,培养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只有这样才可以将“高财生”变成真正的“高材生”。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是:听过的一般会忘记,看过的可能会记得,做过的才会理解,如果“听”、“看”、“做”、“想”都做到了,那样理解才会深刻,如果经历过失败最后又成功了,那样会记忆一辈子。如何通过汽车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这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唯一手段,这也是职业技能的教育目标,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态、心灵、情操、精神、意识、行为习惯等,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敬业精神、主动意识以及自信心、责任心、进取心和关爱心,这是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这其中的关键字就是“动”,通过“动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在“动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脑”,学习理论知识和钻研技能,在“动脑”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和创新——“动心”,最终达到“动情”——热爱职业。所以激发兴趣的第一步是创造学生动手的机会,同时仅有动手还是不够的,必须创设各种情境或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兴奋,包括视觉兴奋、听觉兴奋、触觉兴奋、嗅觉兴奋,最终达到记忆兴奋。
2.实践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汽车专业教学和军事作战有很多相似之处,军事作战的战略目标是攻城略地并取得战争的全面胜利,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是激发学生兴趣最终带动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军事作战的战术手段通常是化整为零、分进合击、层层推进、步步为营,最终达到合零为整和各个击破的战略目标,职业教育的战术手段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将一个一个的大目标化为一个一个的小项目,把一个一个的小项目要求细化,重难点要突出,明确任务,确定目标,最终达到全面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目的,这也正是目前教育部推行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我是教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这门课的,电子技术理论比较抽象,而学不好电子技术再学习汽车电控技术就很难达到理解,那么就和目前很多企业的“老”师傅一样,知识“老”,方法也“老”,碰到机电油气混合的技术难题就“拆”零件找问题,就“猜”故障换零件,如果碰巧“拆好了”或“猜对了”,顶多也只能算是知其然而非知其所然,所以要改变这种“拆”和“猜”的维修思路,汽车电子技术基础是关键,汽车电控理论是目标。课堂教学是专业教学的“点”,相当于军事作战的“占领山头”,如何在“点”上获得突破,达到占领专业教学目标中的“占领山头”,做到以点带面,整体突破,关键是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使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与手段,让学生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与技能,逐步让学生养成一种课后总结、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变单纯的教导为教导和引导并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汽车实践教学的具体做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可采用“化整为零、分进合击”的方法,具体做法是:我将大的教学目标化成一个一个的课堂目标和任务,并配备相应的汽车电子和电控方面的教具,这些教具分为教师课堂使用的和学生动手实训用的,不论是教师使用的还是学生实训用的教具,全部融合声、光、电多种技术元素,可以满足学生动手和自由组合成各种不同电路的特点,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手、眼睛、耳朵、鼻子和大脑功能,让学生兴奋,让学生快乐,在快乐中学会做人和做事。
总而言之,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实际训练,因此,“以人为本,实践为主”的教学我们必须认真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陈晓慧.教学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