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林业产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2 15:02:5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林业产业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林业产业论文

篇(1)

吉林省最初的林业产业采取的是粗放式快速发展模式,是对天然林的采伐利用及一些简单的林木加工业。直至1995年以后,森林结构的变化使得可采资源的减少,木材的综合利用才得到重视。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和“生态和产业协调发展”方针的指导下,不断加大林业产业的建设以及结构调整。由图1可知,2007~2013年吉林省林业产业总产值保持快速增长的速度,2008年和2011年吉林省林业产值总量增长速度分别达到77%和34.5%。2008年之后增长速度虽处于波动中但仍保持在快速增长的势头,2012年最低也达到12%。在图2中,可见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占总产值的一半以上,2007~2010年吉林省林业第二产业呈现稳步增长状态,产值所占比重也在不断加大,2010年以后至2013年吉林省林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呈稳定趋势,基本在61%上下波动;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虽有高低交错的波动,但其总体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明显较低,但就其平均增长速度来看已逐步超过第一产业。表明吉林林业产业正在逐渐从以林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转变,其产业结构也逐步由“二、一、三”向“二、三、一”格局靠近。

1.2林业就业结构的变化与特点

吉林省一直以来定位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一直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林业产业作为吉林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其就业结构如图3所示,吉林省林业就业结构远远滞后于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远远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2010以后第二产业就业和第三产业就业结构所占比重均有所上升,2013年第三产业就业结构所占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表明第三产业具有较大的吸收转移劳动力的空间;第二产业吸收转移劳动力的空间虽有上升,但在工业结构的调整下就业比重有下降趋势;主要劳动力仍聚集在第一产业,从事简单再生产的工作,这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可见目前吉林省林业产业的就业结构效益较低。

2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在对吉林省林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面,具体分析见表1。由以上数据,把各产业的产值比重记为x,各产业产值的比重记为xi(i=1,2,3),把就业结构的比重记为y,各产业的就业比重为yi(i=1,2,3),利用上面的数据,运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吉林省林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系数。从表2可以看出,林业第一产业产业结构与第一产业就业结构之间的相关系数R11=0.597,第二产业产业结构与第二产业就业结构的相关系数R22=0.710,第三产业产业结构与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之间的相关系数R33=0.566。将各产业在GDP中的比重7年的平均值作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Rn(n-2)为相关系数临界值,其中a为显著性水平,本文中选取a=0.05。若|R|>Rn(n-2)则相关,若|R|>Rn(n-2)则不相关。根据选择的显著性水平查询相关系数临界值表得到Ra=(n-2)=R0.05(5)=0.755,可见R=0.4914<R0.05(5)=0.755。由相关性分析可知,吉林省林业三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表出了不相关性,不符合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的一般规律,可见目前吉林省林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还存在结构失衡的矛盾,有待进一步的优化调整。

2.1林业第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吉林省林业第一产业的呈现下降趋势,从2007年的31.73%下降到2010年的25.85%。但在2011年出现反弹,产值比重增加到27.78%,其产值增长率也达到44.57%,是继2008年之后达到最高。2011年之后林业产值比重缓慢下降并有趋于稳定趋势。而第一产业就业结构所占比重虽呈现高低波动状态,但其方向仍表现为下降趋势,并在2010年突破90%的下限下降到86.08%。从表3的数据来看,吉林省林业第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系数仅为0.356,表明两者的相关度均较弱,说明第一产业产值结构的变动对就业结构的拉动效果较差。这跟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有一定的关系,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要求不高,吸纳劳动力的起点低。加之吉林省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并在政府“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政策的支持下,有一大批的人集中第一产业,在第一产业中有90%以上的人从事木材采运业。

2.2林业第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想关性分析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一直处于林业产业的主体地位,并在2011以来所比重增长缓慢并有趋于稳定趋势,其年均增长率33.48%超过总产值的增长速度29.83%。而第二产值就业结构所占比重严重偏低,在2010年达到最大值8.24%,从2010以后第二产业就业结构所占比重在波动中下降。由表4可知,林业第二产业与就业结构的相关系数为0.584,未呈现出显著相关,表现为中度相关,有产值结构比例我们可以看出吉林省第二产业结构处于工业化中期,科学技术的引进以及产业化规模的调整从而会降低对人力的需求,同时对劳动力专业技术水平要求的提高也进一步也会降低第二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这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在不断提高。而目前阶段吉林省的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来自农村,文化和技术水平不高,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会出现产业结构失调。

2.3林业第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吉林省第三产业产值结构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在2010年达到最低值11.42%,并在2011年以后有小幅度的上升的趋势。而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呈现出波动中上升的趋势,在2012年到达就业比重的最低值3.89%,但在2013年很快的反弹到8.44%,达到历年的就业比重的最大值。由表5得出让r=-0.343,表明吉林省林业第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呈现负的弱相关,表明第三产业吸纳就业劳动力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未来第三产业结构是吸纳转移劳动力重要阵地,加快吉林省林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迫在眉睫,也是协调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均衡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3促进吉林省林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均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上述相关性分析,吉林省林业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严重偏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所占严重偏低,与就业构成的一般变动规律存在着较大偏差。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森工企业的改革制度留下的后遗症。全省户加工企业涉及亿元的资产己全部完成产权出售,实现了国有资本在加工业领域的全部退出,分流了数万人职工。二是天保工程的实施带来了国有林业企业经营方向的转变,使得原来由国有林业企业承担的多种非林产业逐步转制,脱离了国有林业企业。

3.1产业结构调整

(1)始终坚持吉林省林业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以森林资源培育为主的第一产业是整个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它直接或间接地构成了吉林省其他林业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支持系统,也是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环境的重要手段。所以坚持林业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是吉林省林业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2)加强林业第二产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发展模式。吉林省林业第二产业在林业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07年以来一直占有最多的比重,是推动整个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的关键一环。目前来看,吉林省林业第二产业仍然以简单的锯材木片加工业、木制品业这种木材原料初级制造加工为主,人造板制造业中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还不高。因此仍要继续发掘林业第二产业空间,使其不断地趋向合理化和高度化,最大限度地发挥第二产业在林业产业中的效能。优化调整第二产业的关键是选择具有优势的主导产业,进行规模经营,提高科技含量,增加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实现产业间的关联带动性发展,还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性产业来吸纳来自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因此,选择吉林省林业的主导产业是第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3)大力发展服务业。根据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第三产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吸纳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阵地,但是吉林省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影响全省就业结构的优化。充分利用吉林省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以及政策优势大力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集餐饮服务一体化的森林旅游业,是未来第三产业拉动就业的主导方向。

篇(2)

1.2林业产业存在的不足黑龙江省林业产业规模小,林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比重小,绝对值仅高于渔业。2003年,林业产值占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比重仅为654%,2011年这一比重减少为341%[7]。表明林业产业发展速度滞后于其他产业,体现了林业产业发展的弱质性。2003—2011年间的农林牧副渔产业产值变动情况如表2所示。林业产业发展乏力不仅体现在产值方面,还体现在具体的产业活动方面,诸如人工造林面积、幼林抚育作业面积等多数指标呈下降趋势。营造林面积的减少必然影响到林业产业的规模和产值。换言之,黑龙江省的多项林业产业活动不活跃,使得林业产业总体缺乏活力。黑龙江省2004—2010年部分林业生产情况如图1所示。此外,林业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面临重大调整。2014年,国家林业局下发《关于切实做好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试点工作的通知》(林资发[2014]3号),要求龙江森工、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全面停止木材商业性采伐。由此,黑龙江省林业第一产业中的森林资源培育业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第二业将陷入生产原料供给不足的危机,第三产业将得到新的关注。

2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对策

黑龙江省林业产业的发展应遵循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致力推动资源合理利用和低碳经济发展,促进生态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此,应继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加速发展绿色林下经济产业、探索发展碳汇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并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与引导,构筑以生态为主导的现代林区绿色产业体系。

2.1优化布局林业产业内部结构黑龙江省林业产值占社会经济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增速放缓,深层原因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优化林业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优化产业结构应遵循“淘汰落后产业、提升传统产业、主攻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挖掘林业产业的附加值,培育林业绿色增长示范企业。具体而言:1)应加大第一产业中的森林资源繁育投入,促进森林资源增长和质量提升,夯实林业产业和低碳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由于黑龙江省属于国家森林商业采伐禁止区域,发展森林培育业,应发挥中央和地方财政为主要支持的投入机制,有针对性地扩大第一产业比重。2)对资源使用量相对大的第二产业,如板材加工及造纸业,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产业布局限制过量发展,通过节能减排保护环境。鉴于区域可能出现的资源预算,应适当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3)对于低能耗高产出的第三产业,诸如森林旅游业、林区文化产业,应给予大力支持,快速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为第二产业中可能出现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机会,促进林业产值的提高。

2.2加速发展绿色林下经济产业黑龙江省具有独特的林下经济资源基础,可以支撑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和加工、森林旅游为主的林下经济产业。1)在林下种植方面。黑龙江省的黑木耳种植产业正在形成,可将其成功经验予以复制,用作发展林下参、刺五加、刺嫩芽等林药和林菜产业。2)在林下养殖方面。黑龙江省有成功的林蛙产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可将林蛙产业发展成功经验推广发展其他林禽、林畜产业,利用好当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推广人工管理与野外放养相结合的发展模式。3)在相关产品采集方面。黑龙江省成功发展了蓝莓等产业,但在加工方面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应致力于解决产品保鲜、保质和长途运输等瓶颈问题。4)在森林旅游方面。近年来,黑龙江省的林区旅游呈现井喷性发展,应继续保持现有发展速度,打造名优特色品牌,拓展旅游产品链和附加值,确保旅游活动与当地生态承载力相一致,促进旅游市场与林下经济产品市场的融合,争取早日实现绿色林区经济。

2.3探索发展森林碳汇业黑龙江省发展森林碳汇业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黑龙江多数林业生产指标呈下降趋势,林业产业需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森林碳汇(ForestCarbonSinks)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研究表明,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是未来30~50年经济可行的重要减缓措施。目前,我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占全球市场的30%,碳汇业正在成为新型产业,有助于帮助森林资源丰富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9]。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企业也将面临碳配额购买、碳关税、碳准入、碳审计和信息披露等诸多发展阻碍,因而碳汇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增强固碳能力方面讲,森林的生长量比总蓄积量还显得重要。黑龙江省森林资源处于快速恢复和增长时期,生长量快速提高,具有显著的固碳能力,体现了发展碳汇业的可行性。在探索发展碳汇业时,应着力探索建立碳汇交易市场,并构建高效运行的市场机制和收益公平的分配机制。

2.4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黑龙江省拥有逾3000km的边界线,是中俄贸易重要的桥头堡。鉴于省域资源与经济现状,黑龙江省应大力发展外向型林业经济,加快“走出去”和“走回来”的战略实施步伐。1)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方面,要积极了解世界林业产业发展的动态信息,掌握世界森林资源和林产品市场动态变化,拓展国外森林资源和林产品市场。通过境外营林业投资,打造国外工业林原料基地,以有效缓解和消除省内森林资源不足造成的约束。充分了解国外林产品市场,生产和销售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林产品。2)在实施“走回来”战略方面,推动国内生产企业与国外工业林原料基地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商业合作关系,提高运行效率和经济收益,与此同时,黑龙江省应建设全国林业产业的东北部中心市场。黑龙江省作为全国林产品的东北出境口,为全国林业产业企业提供境外产品信息、资源信息和资本信息,同时为国外市场提供国内的市场信息,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2.5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黑龙江省发展林业产业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价值。发展林业产业是推动区域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举措。由于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弱质性,以及践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经济正外部性,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支撑,促使市场机制的建立和较好地发挥资源配置作用。首先,应完善林业产业发展环境。通过优化林业执法机制,建立起公开、透明、高效的林业行政管理体系;通过下放简化行政审批,优化政务环境,遏制行政力量对于市场机制的过多干预,从而降低产业从业者的生产经营成本。其次,应加大经济政策支持力度,通过财政投入、税费减免、贴息贷款、森林保险等一系列手段,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符合低碳发展的林业产业,为产业从业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支持。再次,稳定林权关系,加大对森林产权的保护力度,对国有、集体、私有资产一视同仁,坚定非公有制业主参与产业建设的信心。

篇(3)

林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林业产业建设确定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林、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系,实现多业并举,立体开发,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现林业产业化经营,构建林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巴彦县林业区域林业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林业产业化经营的原则以及巴彦县林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的构件和发展对策。

一、林业产业化经营特征及推进意义

1.1基本特征

1.1.1建设主题多元化。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林业产业化形成社区林业发展共有权属类型。

1.1.2体系构建市场化。不断开发产品和提高产品档次,不断培育和拓宽产品市场,形成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动态发展体系。

1.1.3资源利用立体化。在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深度开发利用;另一方面是资源效益利用的立体化,在产业建设中,保护环亮,改善生态环境,也是林业产业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1.1.4产业布局区域化。在产业建设中,从本地资源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特点的项目,发展自身独具特色的优势产品,培植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

1.1.5运行管理一体化。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公司法人制度,发育市场、培植龙头、基地建设和社会化服务同步发展,一体化经营管理。

1.1.6基地建设规模化。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采取联合与合作的方式,使分散的生产经营单位联合协作,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实力的产业群体。

1.2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

首先,可以促进林业经济建设的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有利于林业资源和山区地域的优化配置;其次,能够把国有林业和山区农户及各种经济实体的分散经营组织起来,降低林产品交易成本和费用,又能避免盲目开发生产造成的资源浪费;再次,可以促进林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第四,能为广大林区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好的就业机会,有利于林区的社会安定和区域经济发展。

二、构建林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的原则

实施林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市场行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经济建设模式,因此,构建林业产业化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2.1因地制宜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的原则

一方面具有优势资源条件的产业或产品就会有更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就能获更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出发,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与当地资源环境协调,才能促进资源有效配置。

2.2经济效益分配社会公正的原则

消除不同行业和产业部门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经济成分之间在经济利益分配上的不公正现象,调整好龙头企业与基地、生产企业与经销组织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2.3努力提高科技含量的原则

先进的管理方式参与现代企业的经营,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科技的先导作用,产品的出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将在林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实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4始终坚持永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原则

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天然林资源放在第一位,把坚持永续利用作为总的出发点,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生产力不断提高,资源开发利用范围不断扩展,对生态、社会和人民有所益处,使人民和社会对我们的事业予以关注,间接获得公众和社会的支持。

3林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的构建

在充分利用资源,发展主导产业,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实现多业并举,立体开发;以多种经济体制并存、多种经济方式并举,拓展林业产业化建设渠道,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政策为动力、构建林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就巴彦县林业产业化经营实际情况看,产业化体系的构建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

3.3兼融林产业经营体系的构建

从目前林业森林资源培育目标林分上的分类,兼融林是主要目标培育林分。

从巴彦县的实际情况看,浅山区地形变化的差异性,导致环境的多样性,为本县兼融林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3.1东部、中部林区,在商品林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中,为兼融林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大发展的空间。

3.3.1.1发展各种富有经济价值的木本食用油植物,如核桃、山杏、棒子等。

3.3.1.2利用林间环境条件发展森林药材,如五味子、刺五加、串地龙的培育、繁殖、保护、收获,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3.3.1.3在商品林生产中,利用林地植被保护树种和采伐剩余物,发展食用菌原料林的培育,如毛赤杨、树叉、锻树桩的合理利用。

3.3.1.4利用择伐迹地保留母树多,树冠营养面积大,开花结实多,发展养蜂业,提供蜂王浆、蜂蜜等蜂产品。

3.3.1.5利用林地中改造后的生态环境,建设林蛙养殖繁育、梅花鹿养殖训育场等野生动物繁育、利用基地。

3.3.2中、西部丘陵及其波状岗地,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合理选择造林林种,多林种配套,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基础。如纸材林、药材林、果树林的培育,在产品形成规模生产时,发展加工产业,对有条件的项目,自己上马生产;不具备条件的,实行合作经营。

3.3.3南部、北部、西部沿江沿河流域,在实施退耕还草、退耕还湿的工程中,利用湿地资源,发展特色养殖产业,开展精深加工,生产特色产品,创绿色品牌,出拳头产品,提高资源利用率。

3.3.4利用本地自然风光、森林景观、民俗风情、历史文物、名胜古迹,发展森林旅游业。

四、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4.1规范行使政府的职能作用

4.2形成全民办林业的社会产业体系

由于林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由各部门、各行业、各团体,在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下,在财政、金融、税收、信贷等方面采取扶持措施,并为产业化经营单位提供咨询服务,沟通流通渠道,培养产品市场,实现贸、工、林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

4.3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篇(4)

1种子的采收

采集的种子进行脱粒、净化、精选后储藏,购买的种子可以直接进行储藏。

2播种

在播种前,要先做好苗床。种子经消毒、催芽后,播入苗床,要覆盖1层草。

3苗期管理

(1)种子播下后,要经常观察种子的发芽率。当种子的发芽率达70%时就逐渐将苗床覆盖的草慢慢揭去,直至发芽结束,将草全部揭除。

(2)种子发芽后就进入了苗期,此时的苗木幼嫩,抗逆性差,要经常浇水,一般在早晚进行。当夏季来临时,要在苗床上加盖遮阳网,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幼苗,对苗木造成伤害。根据幼苗的生长状况进行间苗、补苗,让苗床的苗木生长整齐。根据天气浇水,必要时进行灌溉。

(3)入秋后,苗木的生长慢慢停止,开始木质化越冬。此时不能灌水、施氮肥,只能施入磷肥,促进苗木根的生长。

(4)冬季来临,要做好苗木越冬管理,天气寒冷,不能让苗床过旱,苗床要保持一定的湿度,以免造成苗木死亡。在寒冷的天气,在苗圃要间隔一定的距离堆草点燃,让烟弥漫苗圃,阻止热量过分流失,起到保护苗木作用。

4造林

(1)造林地的清理。要清除造林地上的杂灌,条件允许要进行全垦,深度可达50cm,利于幼树的生长。

(2)挖穴。按照造林的要求挖树穴,株行距、树穴和深度要符合要求。

(3)造林。当造林季节来临,要先做好起苗工作,做到苗木完整,然后将起出的苗木分级,选用1~2级的苗木造林,这样的苗木抗逆性好,生长状况好。起出的苗木要及时送到造林地点进行造林,这样才能保证新造林有较高的成活率。在栽树时要保证苗木根系的舒展性,裸根苗木要打浆,条件允许要浇足定根水,将穴土踩紧培成馒头型。

5新造林管理

(1)抚育。在造林后,于当年的5月中旬,对幼树进行抚育,即松土、除草,将土培成馒头型,清除林地中的杂灌,使苗木得到充足的光照和水分,充分生长。于7月和9月再各进行1次抚育,方法同上。如此抚育工作要进行3年,第2年2次,于6月和8月各进行1次;第3年1次,于7月进行,方法同上。清除杂灌工作要长期进行,直至林分郁闭。

(2)禁牧。造林后,要设有专门的护林人员。要对幼林地进行禁牧,防止牲畜进入林地踩踏幼树。若羊进入新造林地,会直接啃食幼树,造成新造林分苗木的损失。

(3)防寒。新造的幼林抗逆性差,在冬季要做好防寒的工作,方法同育苗期一样。

(4)防火。进入冬季,林区中的杂草干枯,在遇到明火的状况下极易燃烧。所以在入秋时,要砍除过深的杂草、灌木。冬季来临,组建专业的防火队伍,定期对林区进行巡护,在林区制高点建立瞭望塔,设专人24h瞭望,发现火情及时通报、及时扑灭,将火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6中幼林管理

(1)幼林修枝。当幼树生长到一定年份,自然整枝差的树木需要人工修枝,即将近地面的轮生枝(多年生)人工剪除。这样做能促进树木长高,还可以增加树木的枝下高,在冬季地面火难以上树。

(2)幼林间伐。当林分的郁闭度达到0.8时就应当考虑进行幼林间伐,林分过密,不通风、不透光,不利于林木的生长,还会造成林分中的林木相互之间竞争。因此,要及时进行间伐,为保留木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在间伐过程中要做到:砍密留疏、砍弯留直、砍小留大。

(3)防火。在冬季来临要清除林地中的杂灌,砍除过密过深的杂草,这样才有利于幼林区冬季防火。冬季来临时,要组建专业的防火队伍,定期对林区进行巡护,在林区制高点建立瞭望塔,设专人24h瞭望,发现火情及时通

报,及时扑灭,将火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7近成熟林管理

(1)间伐。此时的林木已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适时进行间伐。这样既有利于林木生长,也可以有一定的经济

效益。在间伐过程中要做到:砍密留疏、砍弯留直、砍小留大。

(2)防盗。林木有了经济效益,就会成为被盗伐的对象,所以应加强林木的看护工作,防止发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篇(5)

明晰产权筑牢产业发展基础

林业产权是森林经营管理和林业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只有产权明晰,林农真正成为森林的主人,他们才会珍惜并用心经营管理森林,不仅让森林茂盛生长,而且还会想方设法让森林成为他们的生存与致富之本。这是北斗乡人的林改感悟。

过去,由于林业产权机制不活,北斗乡与其他集体林区一样,也存在着产权不清、经营主体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林业产业发展受到制约,林农的利益难以兑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林产业在山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广大农户“靠山吃山、靠山养山和靠山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然而,由于权属不清,加之很多林农都抱有“与其等树林成材后再卖,不如现在就攥着钞票踏实”的心理,森林管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山是大家的,遇到乱砍滥伐不好管、不愿管,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现象,就像村民对巡山护林员说的那样:“那么多的山你们巡得过来吗?管得住吗?”

2006年4月,北斗乡作为林权制度的先行者之一,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林改探索。变集体林权“公有”为“私有”的改革,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拥护。通过改革,全乡明晰产权的林地面积达56.43万亩,发放林权证3588本,确权率和发证率分别达99.9%。产权明晰后,广大林农把“树林子”当成“菜园子”自觉管护,造林、护林、用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北斗乡北斗村核桃种植大户常永祥感慨:“以前不敢大胆发展核桃,因为权属不清,万一发展了今后又不是自己的怎么办?现在,山林权属明晰了,我们拿到了林权证,吃下了‘定心丸’,我们发展核桃产业的信心也足了。我还想在核桃深加工上做文章,联合核桃种植户,建立加工企业和销售体系,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经济联合体。”去年,常永祥仅仅核桃一项的收入就超过了40万元,成为当地最负盛名的泡核桃种植大户。

规划先行拓宽产业发展路子

产权明晰了,产业怎样做大并保持持续发展的潜力?只有科学规划,才能整合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拓展发展空间。

北斗乡党委、政府立足北斗实际,按照“全国核桃林业标准化示范区”的要求,围绕科学规划、集中连片、规模种植的发展思路,以适宜村为主体,实行集中连片种植,将全乡核桃基地建设规划为“两带三区”,即新村-黄连-梅花-北斗为第一产业带,六米-黑豆场-双河-栗树坪第二产业带;以顺濞河流域为主的1700米以下的低海拔地区为山核桃种植区,1700米-2200米的中海拔地区为本地优质核桃种植片区,2200米以上高海拔冷凉地区为新疆核桃种植片区;同时,制定了详细的年度发展规划。

截至2008年底,北斗乡的核桃面积达到16.7万亩。从2009年开始,该乡每年还将种植核桃2万亩,到2012年时有望发展到24万亩。该乡还明确提出核桃发展的四个转变,即:种植地点选择从在荒山荒坡、田边地角等传统种植地点向平坦肥沃的常耕地发展转变;从原来核桃收入作为家庭收入的补充转变为家庭收入以核桃收入为主转变;核桃的发展方式从零星种植、粗放管理向规范化、规模化、科学化、基地化发展和集约化、企业化管理转变;从数量型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型转变。

大户带动提升科学发展水平

过去在北斗乡,很多人将核桃看做是“懒庄稼”,只注重产出而不重视投入,由于不懂科学种植,核桃树长成了“小老头树”。如何帮农民算好生态账和经济账?如何加强管理和壮大产业?如何提质增效实现科学发展?北斗乡党委、政府探索出一条“大户示范带动”、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他们引进大理建标公司,在新村村委会分期发展山核桃,既发展了核桃产业也解决了当地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扶植好本地大户,为林农发展核桃产业树立了典范。农民陈学贤投资8万多元,种植美国山核桃134亩,2008年核桃产量达到1170公斤,产值达16万多元。陈学贤还为当地群众对美国山核桃的抚育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在他的带动下,新村村委会家家户户争先种植美国山核桃,形成了抢着干、争着种、主动栽、加强管护的良好氛围。

核桃产业发展了,北斗乡党委、政府又引导林农成立了新村村委会林产品经营协会等一批专业协会,让林产品与市场有效对接,解决了林农由于市场信息不灵带来的林产品贱卖等方面的问题。

篇(6)

1.1.1自然条件优越,适宜核桃生长白马河林场经营的区域内地处低纬高原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土壤肥沃,非常适宜核桃生长和果实发育,属中国I类核桃生产区,林场辖区内都适宜种植核桃。

1.1.2周边农户种植核桃历史悠久,有一定的栽培技术林场周边与永兴乡和中和镇接壤,这两个乡镇都是永仁县核桃种植的主产区,栽培核桃历史悠久,林农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管理经验。

1.1.3楚雄州核桃产业发展具有一定规模,为林场核桃产业发展指引道路林场所处的楚雄州核桃栽培历史悠久,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核桃品质优良,栽培面积、产量和加工初具规模;当前世界核桃产量较少,市场潜力较大;核桃栽培容易、产量高、寿命长、一年种、百年收,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高。核桃产业是楚雄州最具地方特色、最具比较优势、最具增长潜力的产业,楚雄州具有将核桃培植成为山区重要产业的基础和条件。

1.2林场核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2.1种源不清,品种混杂1996年初,由于大规模发展种植核桃,林场购买嫁接苗有漾濞大泡核桃、三台核桃、云新早实新品系核桃、新疆核桃等,品种混杂,导致后来生产管理中品种混杂、良秀共存的情况。品种结构不合理,低产、低质和低效经济林果面积占70%以上,而名特优新品种,错季型品种极少。

1.2.2生产管理粗放,重栽轻管现象突出由于林场实施天保工程以来,对生态建设抓得很好,历来以采伐经营木材及更新管护森林资源为主要工作目标,职工的思想及工作思路没有真正转变过来,对核桃产业的发展重视得不够,管理核桃的工人生产管理粗放,重栽轻管现象突出,科技含量不高,单位面积产量低。有相当一部分职工对核桃管理科技意识不高,科技投入少,有的职工管理核桃地甚至不翻地、不施肥、不修剪、不防治病虫害,任其自生自灭,有多少收多少,使部分果树出现过早衰弱退化,不结果或挂果少,产量低、品质差等现象。使得核桃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

1.2.3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核桃产业发展种植后的核桃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劳力投入进行必要的后期管理,不能保证其正常生长所需的土、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该嫁接的铁核桃也没有及时嫁接,使部分果树生长缓慢,迟迟不能见效,形成了低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的恶性循环。

1.2.4缺乏优质核桃接穗,影响核桃产业的发展林场在乔地山瞭望台下和大火山种植核桃主要采取先种铁核桃,2-3年后用接穗进行嫁接,这种方法能提高核桃种植的成活率、生长率、抗病虫害能力等。而且林场核桃地周围生长着许多铁核桃,可以通过嫁接后,2-3年就能挂果。但由于没有优良品种的核桃接穗,在嫁接时随意的在核桃地里采穗条,品种混杂,极大的影响了核桃树的生长和产量,对核桃品质的影响也是极大的。

1.2.5烘烤技术落后,核桃产品经济价值低在核桃产业发展中,林场采收的核桃是用传统的烟熏火烤方法,这种方法烘烤的核桃壳黑,带有火烟味,品质差,经济价值低。

2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2.1加大投入力度,扩大种植规模受核桃市场价格不断上涨的推动,近年来,世界特别是中国核桃栽培的面积和产量迅速扩大。中国核桃面积由2002年的1350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8000万吨,产量由26万吨增加到200万吨,云南核桃由2000年的6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65万吨,面积已突破4000万亩,在这样的发展机遇下,我们要加大核桃基地建设投入,扩大种植规模。根据适宜区重点发展,不适宜区的地方坚决不规划种植的原则,选择海拔在1800-2200米的林地内种植。我个人认为核桃发展是件好事,但核桃发展既要注重数量,也要注重质量,要以质量取胜。

2.2科学选择优良品种,提高竞争能力通过长期的核桃种植,从立地条件、气候条件而言,林场适宜种植大姚的三台核桃,大姚的三台核桃具有核桃壳薄、仁白且成熟后不缩仁、销路好、气候适宜等特点可以确定为林场的主栽品种。大量种植后,可以逐步实现林场核桃品种优良化。引进大姚的三台核桃接穗,对林场铁核桃品种和已挂果但品质差的泡核桃进行高枝嫁接技术改良品种,实现林场核桃品种化栽培。

2.3加强科技知识学习,提高核桃基地的管理林场核桃栽培管理的技术低,还处于粗放管理。要把林场的技术人员和核桃管理人员送到核桃管理得好的地方进行参观,学习核桃嫁接、育苗、栽培、采收、烘烤、加工等一系列系统的知识,加强对林场的核桃基地进行整形修剪、科学改土、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管理,真正实现核桃的集约化经营。

2.4提高核桃综合利用能力和精深加工能力核桃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也是珍贵的用材树种,核桃的木材坚硬,纹理致密却削及油漆性能好,是飞机、军械、高级家具的最佳材料。核仁芳香味美,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核桃仁含油率高是高级食用油和工业用油。核桃根深叶茂,寿命长,花、果、叶的挥发气味有杀菌、驱虫的功能,因而也是城乡绿化的良好树种,更是山区经济林发展的主要树种。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综合开发利用核桃果、仁、花、壳、青皮和木材,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加工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树立综合开发、循环经济、高效利用的意识,坚持自主创新与国内外技术交流相结合,积极采用先进实用的核桃初、精加工技术,调整优化核桃产品结构,重点开发核桃食品、油脂化工产品、工艺品、装饰材料和高档家具,发展精深加工推动核桃产品由单一的食品功能向保健品、化妆品、医药用品等多功能延伸,拓宽延长产业链,提高核桃综合利用水平和附加值。

2.5改进采烘方式,提高商品价值近年来,林场核桃由于偷采的现象严重,核桃还不成熟就采收,致使核桃不饱满、仁瘦、出仁率低,严重影响核桃的产量和质量,经济价值大大降低。此外,林场还延续用烟火烘烤核桃的落后方式烘烤核桃,烘烤出来的核桃外壳色泽不佳、食味不好、价格偏低。应尽快改变核桃的烘烤方式,改烟火烘烤为小烤房低温烘烤或机械热风烘烤,以提高核桃的商品价值。据调查,新型烘烤方式比传统烘烤方式的核桃价格高5%-10%。

篇(7)

2毕业设计周期与选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应届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这种大背景使得社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也愈加严格[7]。为保证学生的未来发展,毕业设计成为影响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关键环节。借助毕业设计,可以进一步加强本科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了解自己专业的对口企业。此外,通过毕业设计的系统训练,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根据对口岗位的需求来提高个人能力,以增加就业成功率。显然,如何发挥好毕业设计环节的积极效应,与本科生的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密切相关。综合上述对北京林业大学近3年林产化工专业本科生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两项数据的解析,在全面分析毕业设计各环节后,笔者发现毕业设计周期与选题两个环节至关重要,毕业设计存在问题如下。

2.1毕业设计周期过短

按照北京林业大学教务处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的规定,本科生毕业设计选题工作于第7学期末完成并落实到学生,各学院可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具体的时间安排。当学生开始选题时,毕业设计环节正式启动。通常情况下,本科生毕业设计周期为1个学期。由于本科生在第4学年时,往往忙于两件事情,一是完成毕业设计,二是确定未来方向[8]。面对现今社会就业压力大、就业难等问题,大部分准备直接就业的学生都在大四伊始,即开始着手投递简历、参加面试,将主要精力投放在求职上,而忽视毕业设计这个关键环节对自己择业的重要性。据笔者了解,在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中有少部分更是在其他学生都早已开始毕业设计的工作后,才在指导老师的催促下开始毕业设计的实验或设计工作。而选择读研的学生,大多会认真对待毕业设计,希望能够通过毕业设计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实际操作技能。然而,无论对于哪种类型的毕业生,1个学期的毕业设计周期明显过短。

2.2毕业设计选题范围窄

按照北京林业大学教务处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选题的规定,选题由指导教师提出,并填写任务书,经教研室(系)讨论,教学院长审批后向学生公布,可选题目的数量应适当多于学生人数,选题分配实行学生和指导老师双向选择的方法。这样的规定致使现有毕业设计选题几乎全部是以指导老师设计命题为主。通常情况下,指导老师会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或正在研究的课题需要,提供几个可以研究的课题供学生选择。致使目前的本科生毕业设计选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毕业设计周期与选题模式创新

针对上述本科生毕业设计周期与选题两个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及所在专业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做了如下探索。

3.1毕业设计周期应因人而异

通常,本科生在大三阶段就已经决定毕业后是选择直接就业还是继续读研深造。根据学生本人的意愿,可提前将学生分为就业型毕业生与继续学习型毕业生。针对不同类型的毕业生,可适当调整毕业设计周期。(1)就业型毕业生从上述对北京林业大学林产化工专业本科生毕业现状分析可以发现,多数本科生对专业对口的工作期望值很高,但因为对对口企业认识不足或个人能力与对口岗位需求不符等原因致使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林产化工专业的本科生,就业途径主要为进入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部分单位在学生第4学年时,就准许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对于这部分就业型学生,可适当提前毕业设计的启动时间、缩短其毕业设计周期,利用其实习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深入了解对口企业以及相关岗位的工作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层次学习和训练,以提高应聘成功率。此外,通过调整毕业设计周期,还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因无法平衡实习与毕业设计而带来的就业困难或毕业设计质量不高等问题,以保障应届毕业生学习、实习两不误,平稳度过学生、社会人的身份转换期。(2)继续学习型毕业生随着可再生生物质资源研发的持续升温,林产化工专业本科生考研的方向和高校的选择范围也在不断拓宽。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林产化工专业研究生阶段可供选择的研究方向较多,如林木生物质资源与化学品、生物质炼制与生物材料、林产精细化工等,为协助继续学习型毕业生尽早明确其考研研究方向,对于有继续深造意愿的本科毕业生,可准许其提前进入科研团队,延长毕业设计周期,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也使学生对研究课题和项目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有利于选择考研导师及专业。此外,近年来北京林业大学林产化工专业老师积极鼓励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学习。在本科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可根据其自身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对其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其中最主要的途径是鼓励本科生以团队形式积极申报国家级、北京市级及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从表3中可以看到,随着年级的增长北京林业大学林产化工专业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学习的比例不断提高。在进入第4学年后,将近一半的学生都已进入实验室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对于这部分学生,无论是毕业后直接就业还是继续读研深造,都可以将研究的课题进一步凝练后列为其毕业设计的题目。这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周期实际要比学校安排的长很多。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的学生类型,毕业设计周期应体现灵活性,因人而异。

3.2毕业设计选题应因材施教

毕业设计选题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尽可能结合生产、科研、教学与实验室任务,完成具有一定理论与实际意义的选题。此外,选题应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完成;同时选题要有明确的针对性,避免过空过大,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过程中得到理论与实践的训练。针对不同类型的毕业生,可以适当增加毕业设计选题模式。(1)就业型毕业生林产化工专业作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其本科生的毕业设计选题除传统的教师先命题,师生再相互选择外,还可与就业型毕业生的实习有机结合起来[9]。通过学生、指导老师、实习单位的3方沟通,确定具有一定实际指导意义的毕业设计选题,增加新的毕业设计选题模式。如已在本专业相关企业开始实习或成功应聘的学生,可对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梳理,在与指导老师和企业沟通后,选择合适的某一实际问题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选题,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继续学习型毕业生为更好地提高其考研成功率,针对继续读研深造的学生,可以让其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到具体的科研项目中[10]。指导老师可以从课题组的科研项目中选取几个独立的课题,供学生选择并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以培养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以植物资源化学研究领域为例,指导老师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逐步了解木材细胞壁3大素的特性后,结合学生自身兴趣和课题研究内容进行选题确认。作为指导老师,针对继续学习型毕业生完全可以让其参与毕业设计的选题。选题可通过召开师生研讨会的形式,由学生参与讨论并提出相关研究内容,指导老师负责具体把关,进一步凝练科学问题,共同确定毕业设计选题。此外,如表4所示,北京林业大学林产化工专业考研学生中每年都有少部分(28.6%~43.8%)选择外校读研,因此这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还可以结合其未来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来确定。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该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热情,还可以使其提前了解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提高考研面试成绩。在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指导老师还需把握好选题的难易。针对就业型毕业生,应以培养其整体综合能力为主;而对于继续学习型毕业生可以适当为其增加毕业设计选题难度,以激发学生的科研能力。因此,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应体现针对性,因材施教。

篇(8)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119-03

一、竹林寺的历史起源与发展演化

1.竹林寺的历史起源

一般认为,竹林寺的起源与释迦佛陀最初说法地有关。据载佛教早期有两处最重要的说法处。一处位于拘萨罗国首都舍卫城南的祗园精舍,也称祗树给孤独园,为佛陀的居士弟子孤独长者所布施;另一处就是位于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的竹林精舍,竹园是巨富迦兰陀长者所施,精舍则是由摩揭陀国国王出资所建。至今,此处竹林仍然生长茂密,精舍遗址则是一个小土丘。佛门弟子为纪念佛祖,往往以竹林寺来命名自己修行的寺庙。

2.竹林寺的发展演化

据南朝时期的《比丘尼传》记,中国第一个依戒律削发受戒的比丘尼是洛阳竹林寺的净检。净检俗姓仲,名令仪,彭城(今徐州)人[1]。一般认为,洛阳竹林寺是中国第一座供女性出家人修行的寺院,徐州竹林寺则是中国第一比丘尼道场。当然,这种说法仍存在不少争议。全国有数十座竹林寺,兴废程度不一。其中,目前较为著名的主要有徐州竹林寺(2004年重建)、烟台竹林寺(1996年重建),以及云南德钦东竹林寺(1985年重建)。而五台山竹林寺目前尚未重建,仅存一座精美的砖塔与寺碑。

历史上,随着我国宗教活动的发展,竹林寺是佛教圣寺的一种特有名称。同时,“竹林寺”这一概念逐渐为儒、释、道三家所接受。

佛教名山中往往都有这类竹林寺,它或隐或显,普通僧俗人众并不容易见到。从《宋高僧传》中的《唐五台山竹林寺法照传》中,我们可以这样总结竹林寺的特征。其一,竹林寺庄严精丽、规模宏大,寺僧们所受供养极其丰美,是个修行的绝佳去处。其二,竹林寺乃人间幻境,有缘者或能瞻仰参游,凡俗者则无法得见。其三,寺内主持地位甚高,或为大罗汉或为菩萨。总的看来,它暗示世人,佛教圣寺遍布各地,只有苦修精进者,将来可以入住。唐朝时的竹林寺传说流传最广,帝王将相等权贵人物利用这种佛教信仰及故事模式,为自己披上了一套华丽的宗教外衣,这可能是佛教人士的一厢情愿或有意拉拢。

这种情节模式的竹林寺,被道教取而代之的是色彩鲜明的仙岛或洞府。佛道两教在中国历史上,势同水火,但就此情形看来,竹林寺传说对中国道教的神仙世界、神仙信仰的建构影响不小。

在秦皇汉武的时代,帝王们慕仙崇道,但道教传说中这些帝王终究与仙家无缘。唐朝道士们的宣教策略明显改进,他们向佛教“取经”,借助竹林寺传说,将人间帝王归为谪仙之列,以期更好地与佛教争衡。总的说来,道教仙话中的这种仙岛情节,脱胎于竹林寺传说,却也自成体系。佛道两家作为宗教,以圣寺或仙宫等传说来自神其教,这可以理解。但人们难以想到,儒家思想乃至孔孟一派,竟然也与竹林寺传说产生了关联。

在晚唐杜光庭的小说《韩■》中,孔子被安排到了海岛圣寺般的仙山之中:杜光庭将儒家师徒套入竹林寺模式中,造出子路转世之说,欲借儒家忠义对那些本应信奉儒家的权臣强藩们提出警告或劝勉。竹林寺传说的宣教效果极佳,儒生们终于经不起诱惑,他们仿竹林寺传说为儒家幻设了一个正统的精神家园――经香阁。《经香阁》传说中的道教意味已转淡,但依旧充满着佛教意味,如“转世”、“经香”之说,却也开始凸显儒家特色。儒家注重经典的诠释与思想的传承,于是经香阁中多藏有汉儒笺注、唐人疏解。历代大儒之灵每年来此查看,这样可以保证绝学之流芳百世而正脉犹存。竹林寺传说模式具有神化人物与鼓吹观点的艺术优势,故为道教、儒家所仿袭[2]。竹林寺于是一变而为道家的蓬莱岛,再变而为儒家的经香阁。

3.文化产业园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正在筹建中的嵩山竹林寺,位于郑州登封市城西6千米的嵩山九朵莲花山下,竹林寺及文化节产业园配套建设面积约200公顷。目前准备建设成一处集宗教体验、传统文化、影视基地及养老、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研究认为:其一,大嵩山地区在历史上曾有“天中三林”之说,即:少林寺、洞林寺与竹林寺。嵩山竹林寺的建设具有历史依据与儒、释、道文化底蕴的支持,其恢复重建是可行的。其二,嵩山竹林寺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大嵩山地区的宗教文化氛围相融合,可以进一步彰显大嵩山地区的宗教文化体系。其三,嵩山竹林寺的建设不单是一处中国传统宗教活动场所,更重要的是一处涵盖儒、释、道三家内容的文化大观园。可以作为文化的平台,充分的展示、介绍登封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并成为游人了解登封旅游的一扇窗口。因此,有可能形成“游登封者必游竹林寺”的市场效应。其四,嵩山竹林寺文化园区更可能成为大嵩山地区的旅游文化产业综合生产基地,以弥补郑州地区旅游文化产业生产不足之缺憾。

二、竹林寺文化产业园建设的主题定位与战略思路

1.主题定位

竹林寺文化产业园开发围绕竹林寺的宗教文化建设核心展开,但同时又不能完全受宗教文化的局限,应以宗教文化综合体建设为主题,并努力强化竹林文化产业特征。其发展主题有三:一是宗教文化。以佛教文化为建设主体,融道教、儒家三家为一体的宗教文化活动空间。二是文化综合体。重在体现儒、释、道等宗教的文化形式,集中诠释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及传统文化体系,使人们走进文化园,即可以较好的了解大嵩山地区的各种宗教文化内容。三是旅游产业基地。以宗教文化建设为载体,以影视文化基地、养生、养老为重点,以及延展考虑宗教文化对亚健康群体心理康疗作用,形成集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养生养老、竹文化产品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基地。

2.战略思路

登封自古有“七十二寺”的说法,登封市境内不缺少宗教文化场所,并且多具有漫长的宗教文化历史积淀。以少林寺为代表的佛教禅宗祖庭的宗教地位不可动摇,中岳庙、嵩阳书院在道、儒两家中也具有很高的地位,并广泛为世人所了解,且香火旺盛。

因此,竹林寺的建设如果仍延续纯粹的宗教寺庙的建设格局,则很难跻身于寺庙林立的大嵩山地区。但一般游客或普通信众对中国儒、释、道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仅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很多的人到登封仅仅是慕少林之名而来。登封市拥有丰富而厚重的宗教文化却难让世人真正了解其文化的内涵与全貌,这也正是制约登封旅游发展的致命短板。登封文化旅游的发展需要一个推介其文化全貌的平台,且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群。因此,这为竹林寺文化产业园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即:以儒、释、道三教合建的竹林寺为载体,以中国传统宗教文化营建为内涵,以诠释嵩山“七十二寺”文化为目的,以重建竹林生态为背景,以竹林文化产业为品牌,以推介登封旅游文化为功能,以涵盖整个大嵩山区旅游市场为目标的文化产业园区。

综上所述,竹林寺的建设发展,应重点实现以下三项目标:第一,以竹林寺的建设为核心,以小蓬莱、经香阁建筑为补充,充分融入文化研修、宗教体验功能,形成对外综合展示登封旅游文化的窗口与平台。第二,以广泛的大面积竹林建设为重心,以生态建设为重点,营建环境优越、生态良好的旅游景观环境,构建具有优越条件的养生养老基地。第三,以发展宗教文化产业为中心,以竹林文化营建为背景,以发展竹林旅游纪念品为补充,形成中原著名的文化产业生产基地。

三、竹林寺文化产业园建设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目前,在竹林寺近期建设中,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整体规划思路应远大、清晰,发展定位应科学、准确,基础设施应配套、完备。可以竹林寺、双佛塔的建设为载体,但又不宜囿于寺院建设主体。竹林寺的建设应成为登封市旅游发展的新平台,成为彰显河南旅游文化大省的新展台,同时具有与全国旅游发展相对接的宏大视野。如果仅仅围绕着相对狭窄的宗教文化旅游主题展开,只不过是一座古老寺院的简单复建,最终只能是登封旅游的一个点。

第二,规划中的竹林寺院建设面积18.6公顷,基本满足竹林寺项目主体工程建设需要。但竹林寺作为具有宗教文化内涵的文化园区,其周边必须具有一定面积的文化氛围与景观环境的营造空间。环境建设空间预计不足,势必影响到竹林寺文化氛围的构建,也难以达到规划预设的建设目标。因此,应积极与地方政府协调,在尽可能不改变周边土地性质的前提下,与竹林寺建设项目整体规划,充分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使周边近200公顷的土地空间与竹林寺建设项目整合发展,形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

第三,竹林寺位于登封市大金店镇崔坪村,南北轴线长约500米,平均海拔介于500米至530米间,落差30米。地势条件总体较为低平,起伏变化不大。但竹林寺远景区为三皇寨方向的嵩山崖,气势恢弘。因此,项目设置则应充分考虑整体景观空间的构景关系,注重大景观效果的协调营造,注重生态景观建设对规划区构景的协调。

第四,竹林寺离不开竹林文化的建设,尤其竹林寺“竹佛殿”建设应与竹林文化紧密联系。项目中应充分考虑竹林文化元素,以儒、释、道文化在竹林文化中予以较好的表现。尤其是竹林环境的建设,则应提升为竹林寺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无竹林既无真正意义上的竹林寺。并以竹林环境的建设为基础,延展考虑竹林产业发展,形成项目建设的综合效益。

第五,项目建设应强化对旅游市场的研判,着重考虑项目建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注重资金的投入产出比。竹林寺建设如果仅以宗教寺院为载体,以公墓陵园性质的收益为主体,以及养老项目的建设为补充,其经济收益不容乐观。重要的对地方旅游发展的整体社会贡献,以及生态效益均不十分明显。因此,应斟酌项目建设内容,强化项目建设中的旅游开发比重,提高其社会性、生态性与经济性。

第六,佛教寺院的建设讲究超凡脱俗、曲径通幽、松风水月等环境营造,代表着僧侣的精神、情调与境界。园区更是以竹林听雨的方式,表达着佛门的情怀。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离不开自然因素的凭借与影响,竹林寺的环境建设需要适宜的温度、土壤与水分。尤其是稳定的水源供给,有可能成为竹林寺文化园区建设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第七,人才准备与氛围营造是项目成功运作的关键因素。尤其是竹林寺的建设不仅涉及其寺院硬件建设,更重要的是寺院还应具有一批较高水平的宗教法师,才能弥补其文化积淀之不足。同时,成功的项目运作离不开氛围的营造,尤其是在原本具有浓郁宗教文化背景的登封地区建设宗教文化项目,更离不开积极构建有利于竹林寺文化积淀、扩大社会影响的发展氛围。

四、竹林寺文化产业园的布局构想

根据竹林寺的建设主题与发展思想,综合考虑竹林寺建设的各要素,其建设格局主要由综合服务区、宗教体验区、文化休闲区、竹林生态区四大功能空间构成,呈同心圆状的放射结构。

1.综合服务区

此区功能是旅游接待服务功能,应具备一定的建设空间,按照旅游要素的基本要求配套建设。其重点考虑与周边的空间关系,选择适宜的区位,便于竹林产业园区对外的交通联系。其主体环境以竹林为主,营造“竹径通幽”的景观意境。

2.宗教体验区

此区以儒、释、道三种宗教文化形式的构建为核心,以文化展示、宗教体验为目标,集中建设以文化为主导的、庙宇精致但形式完备的登封地区已有的三大宗教文化。

竹林寺建筑规模不宜过大,建筑形式或装饰风格中充分融入竹林文化符号,力求形式独有,形成以寺庙建筑为载体,以宗教文化展示为核心的佛教文化体验活动区,满足信徒宗教朝觐和游客宗教体验。

同时,儒、道文化均从佛教文化中演化出竹林文化的特征,此区可以作为文化的补充,配套建设具有蓬莱仙阁特征的道教文化体验区,及以经香阁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体验区。

3.文化休闲区

此区以文化休闲为主要功能,在空间上与各宗教区形成对接,跨越宗教形式广泛营造竹林主题文化。

根据各空间的宗教文化主题,文化休闲区分为三个区块。即:以竹林精舍为中心的禅竹文化区块、以小蓬莱阁为中心寿竹文化区块、以经香阁为中心的仙竹文化区块。三个区块在布局上以竹林寺为圆心,以禅竹文化为中轴,寿竹、仙竹文化建设为左右。

禅竹文化休闲空间建设,以佛教文化为主题,重点围绕登封佛教文化的宣介等内容展开,如开展佛境悟禅、禅茶悟道、素食文化、竹林听雨(韵在雨中,曲在心中,故设听雨亭)等,此区以养心为上。

寿竹文化休闲空间建设,以道教养生文化为主题,重点围绕登封道教文化旅游的鉴赏展开,如建设道家养生斋、竹林居、长寿堂,在此开展养生文化讲座、中国传统医学诊疗、登封道教文化鉴赏等。此区以养老、养生为上。

仙竹文化休闲空间建设,以儒家修身养性文化为主题,重点则围绕着登封儒家文化旅游内容的推介展开,如建设儒家经库,开设国学讲堂、登封儒家文化旅游资源介绍等,此区以养性为上。

4.竹林生态区

此区以的竹林生态建设为重点,以竹林产业建设为延伸,形成竹林产业生态空间。

竹林文化生态项目建设主题,在于强化竹文化的产业开发。即:集种植、收集、科学研发、科普教学、文化展示、游憩赏玩、生态体验、经济带动为一体的、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竹文化产业园。以竹文化符号和竹文化元素为设计思源,创造竹与宗教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竹林生态区。

坡所述:“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竹类植物引入中国人居环境中的历史同步于中国古典园林史。“始皇起虚明台,穷四方之珍,得云冈素竹”(王嘉《拾遗记》),这是竹子用于造园的最早记载,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文明也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竹林寺文化产业园的建设正是彰显这一文化主题。此区以竹林为主,竹林种植应强化特色,突出文化创新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将竹林生态养生与文化旅游相结合,让人们在与自然的接触中修复身心,回归到“奉天时、合天序”的自然生存法则中。

景观区竹林分为丛生竹区、散生竹区和丰产示范区。在景观层面,起到背景、障景、夹景、配景等作用;从竹产业发展层面考虑在竹林寺建设竹海区,即经济竹林区。旅游发展与产业发展并行,景观效益、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共取。

五、结语

嵩山竹林寺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将是郑州登封市旅游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以此构建大嵩山地区文化展示、旅游宣介的平台,使世人更好地认识与了解中国传统宗教文化,并产生共鸣,必将进一步推动大嵩山宗教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也将为竹林寺自身的发展构筑美好的发展前景。

篇(9)

枫林镇地处永嘉县北部山区,自然环境优美,大气、水源、土壤完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发展标准。全镇有山场867hm2,其中坡度小于25°的低矮山地近600hm2。土质以壤土为主,土质疏松、肥沃。作为传统的脐橙种植区域,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种植技术。为了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脐橙种植优势,枫林镇党委、政府把以脐橙为主的果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有了初步规模,2008年全镇脐橙种植面积1218hm2,占全县种植面积的20%,产量达5011t,枫林镇已成为永嘉县最大的优质脐橙生产基地。

2脐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品种单一,供应期短

目前枫林脐橙主要品种是清家、华脐、白柳,其中华脐占主导地位。这些脐橙基本上是中熟品种,供应期2~3个月,上市时间集中,不利于产品效益的提高。

2.2采后商品化处理率低

枫林脐橙采后绝大多数是经过人工粗略地分级、挑选,采用普通纸箱或是薄膜、网袋等粗包装,基本上以初级产品进入市场,深加工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2.3品牌“诸侯混战”,宣传力度不够

在品牌方面,各乡镇纷纷打造自己的品牌,牌子多而杂。枫林镇自2002年就提出了用5年的时间将脐橙统一到“枫林脐橙”品牌上来,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品牌多而乱,阻碍了枫林脐橙知名度的扩大。

2.4技术支持缺乏生力军

目前大部分农户的技术支持是依靠技术员、不系统的宣传资料和针对性不太强的培训,出现问题不能够及时找到解决办法。

2.5无公害高效栽培推广成效不大

邻县发达乡镇已普遍采用无病毒苗木进行脐橙生产,而目前枫林镇脐橙无病毒良种苗木生产能力几乎为零。苗木繁育体系的各个环节没有形成有机整体,乱调乱运苗木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地方甚至把带有检疫性病害(溃疡病、黄龙病)的苗木引入产区,严重制约了脐橙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6资金短缺,发展缓慢

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农业小额贷款政策,但在脐橙种植初期,投资相对较大又没有收入,况且近几年化肥、农药价格迅速上扬,这无疑增加了果农的生产成本。因此,导致一些果农只栽不管、任其生长。

3脐橙产业发展对策

3.1优化品种结构

针对枫林脐橙品种单一、供应期短的特点,镇政府严格按照县里提出的“三带两极一目标”发展战略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以“农业富镇”的镇域经济发展思路,通过充分调查、认真研究,对脐橙进行合理规划,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优势品种,实现优势品种区域化。

3.2加强脐橙采后处理技术

结合当地实际,集中科研力量,研究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脐橙气调贮藏技术,改进橙汁、酱等加工工艺,完善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规范和脐橙加工品标准体系。实现果实分级、包装、运输、贮存以及果品加工一体化,通过产后处理提高果品的商品性。

3.3抓品牌建设

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制定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计划,引导果农树立质量和品牌意识,强化脐橙采后的商品化处理,全力打造枫林无公害脐橙观光园。同时,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努力提高枫林脐橙的知名度,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4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以“十一五”规划中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为方向,按照“统一规划、规模发展、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使用”的原则,集中县、镇内外财政力量,整治和加强果园基础设施,营造有效保持水土的绿化屏障,增强抗御旱、涝、风、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形成区域自然环境保障体系。

3.5加强脐橙栽培、绿色脐橙技术研究

与相关高校、科研单位合作,进行脐橙育种育苗、需水需肥规律等基础研究和测土配方施肥、控制枝量、疏花疏果、防晒措施、分期采收、病虫草害综合治理等栽培技术的研究。探索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脐橙质量标准,实现果品生产技术规范化,对果品质量进行全程控制。进行绿色A级、AA级脐橙生产关键技术和脐橙农药残留、有害元素含量快速检测技术及无损检测技术研究,结合当地实际,为绿色脐橙生产构建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技术体系。

篇(10)

1脐橙产业发展现状

枫林镇地处永嘉县北部山区,自然环境优美,大气、水源、土壤完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发展标准。全镇有山场867hm2,其中坡度小于25°的低矮山地近600hm2。土质以壤土为主,土质疏松、肥沃。作为传统的脐橙种植区域,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种植技术。为了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脐橙种植优势,枫林镇党委、政府把以脐橙为主的果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有了初步规模,2008年全镇脐橙种植面积1218hm2,占全县种植面积的20%,产量达5011t,枫林镇已成为永嘉县最大的优质脐橙生产基地。

2脐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品种单一,供应期短

目前枫林脐橙主要品种是清家、华脐、白柳,其中华脐占主导地位。这些脐橙基本上是中熟品种,供应期2~3个月,上市时间集中,不利于产品效益的提高。

2.2采后商品化处理率低

枫林脐橙采后绝大多数是经过人工粗略地分级、挑选,采用普通纸箱或是薄膜、网袋等粗包装,基本上以初级产品进入市场,深加工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2.3品牌“诸侯混战”,宣传力度不够

在品牌方面,各乡镇纷纷打造自己的品牌,牌子多而杂。枫林镇自2002年就提出了用5年的时间将脐橙统一到“枫林脐橙”品牌上来,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品牌多而乱,阻碍了枫林脐橙知名度的扩大。

2.4技术支持缺乏生力军

目前大部分农户的技术支持是依靠技术员、不系统的宣传资料和针对性不太强的培训,出现问题不能够及时找到解决办法。

2.5无公害高效栽培推广成效不大

邻县发达乡镇已普遍采用无病毒苗木进行脐橙生产,而目前枫林镇脐橙无病毒良种苗木生产能力几乎为零。苗木繁育体系的各个环节没有形成有机整体,乱调乱运苗木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地方甚至把带有检疫性病害(溃疡病、黄龙病)的苗木引入产区,严重制约了脐橙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6资金短缺,发展缓慢

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农业小额贷款政策,但在脐橙种植初期,投资相对较大又没有收入,况且近几年化肥、农药价格迅速上扬,这无疑增加了果农的生产成本。因此,导致一些果农只栽不管、任其生长。

3脐橙产业发展对策

3.1优化品种结构

针对枫林脐橙品种单一、供应期短的特点,镇政府严格按照县里提出的“三带两极一目标”发展战略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以“农业富镇”的镇域经济发展思路,通过充分调查、认真研究,对脐橙进行合理规划,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优势品种,实现优势品种区域化。

3.2加强脐橙采后处理技术

结合当地实际,集中科研力量,研究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脐橙气调贮藏技术,改进橙汁、酱等加工工艺,完善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规范和脐橙加工品标准体系。实现果实分级、包装、运输、贮存以及果品加工一体化,通过产后处理提高果品的商品性。

3.3抓品牌建设

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制定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计划,引导果农树立质量和品牌意识,强化脐橙采后的商品化处理,全力打造枫林无公害脐橙观光园。同时,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努力提高枫林脐橙的知名度,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4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以“十一五”规划中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为方向,按照“统一规划、规模发展、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使用”的原则,集中县、镇内外财政力量,整治和加强果园基础设施,营造有效保持水土的绿化屏障,增强抗御旱、涝、风、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形成区域自然环境保障体系。

3.5加强脐橙栽培、绿色脐橙技术研究

篇(11)

为了促进森林的形成,需要进行人为的管理。现就林业生产的管理措施介绍如下。

一、种子的采收

采集的种子进行脱粒、净化、精选后储藏,购买的种子可以直接进行储藏。

二、播种

在播种前,要先做好苗床。种子经消毒、催芽后,播入苗床,要覆盖1层草。

三、苗期管理

(1)种子播下后,要经常观察种子的发芽率。当种子的发芽率达70%时就逐渐将苗床覆盖的草慢慢揭去,直至发芽结束,将草全部揭除。

(2)种子发芽后就进入了苗期,此时的苗木幼嫩,抗逆性差,要经常浇水,一般在早晚进行。当夏季来临时,要在苗床上加盖遮阳网,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幼苗,对苗木造成伤害。根据幼苗的生长状况进行间苗、补苗,让苗床的苗木生长整齐。根据天气浇水,必要时进行灌溉。

(3)入秋后,苗木的生长慢慢停止,开始木质化越冬。此时不能灌水、施氮肥,只能施入磷肥,促进苗木根的生长。

(4)冬季来临,要做好苗木越冬管理,天气寒冷,不能让苗床过旱,苗床要保持一定的湿度,以免造成苗木死亡。在寒冷的天气,在苗圃要间隔一定的距离堆草点燃,让烟弥漫苗圃,阻止热量过分流失,起到保护苗木作用。

四、造林

(1)造林地的清理。要清除造林地上的杂灌,条件允许要进行全垦,深度可达50cm,利于幼树的生长。

(2)挖穴。按照造林的要求挖树穴,株行距、树穴和深度要符合要求。

(3)造林。当造林季节来临,要先做好起苗工作,做到苗木完整,然后将起出的苗木分级,选用1~2级的苗木造林,这样的苗木抗逆性好,生长状况好。起出的苗木要及时送到造林地点进行造林,这样才能保证新造林有较高的成活率。在栽树时要保证苗木根系的舒展性,裸根苗木要打浆,条件允许要浇足定根水,将穴土踩紧培成馒头型。

五、新造林管理

(1)抚育。在造林后,于当年的5月中旬,对幼树进行抚育,即松土、除草,将土培成馒头型,清除林地中的杂灌,使苗木得到充足的光照和水分,充分生长。于7月和9月再各进行1次抚育,方法同上。如此抚育工作要进行3年,第2年2次,于6月和8月各进行1次;第3年1次,于7月进行,方法同上。清除杂灌工作要长期进行,直至林分郁闭。

(2)禁牧。造林后,要设有专门的护林人员。要对幼林地进行禁牧,防止牲畜进入林地踩踏幼树。若羊进入新造林地,会直接啃食幼树,造成新造林分苗木的损失。

(3)防寒。新造的幼林抗逆性差,在冬季要做好防寒的工作,方法同育苗期一样。

(4)防火。进入冬季,林区中的杂草干枯,在遇到明火的状况下极易燃烧。所以在入秋时,要砍除过深的杂草、灌木。冬季来临,组建专业的防火队伍,定期对林区进行巡护,在林区制高点建立瞭望塔,设专人24h瞭望,发现火情及时通报、及时扑灭,将火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六、中幼林管理

(1)幼林修枝。当幼树生长到一定年份,自然整枝差的树木需要人工修枝,即将近地面的轮生枝(多年生)人工剪除。这样做能促进树木长高,还可以增加树木的枝下高,在冬季地面火难以上树。

(2)幼林间伐。当林分的郁闭度达到0.8时就应当考虑进行幼林间伐,林分过密,不通风、不透光,不利于林木的生长,还会造成林分中的林木相互之间竞争。因此,要及时进行间伐,为保留木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在间伐过程中要做到:砍密留疏、砍弯留直、砍小留大。

(3)防火。在冬季来临要清除林地中的杂灌,砍除过密过深的杂草,这样才有利于幼林区冬季防火。冬季来临时,要组建专业的防火队伍,定期对林区进行巡护,在林区制高点建立瞭望塔,设专人24h瞭望,发现火情及时通报,及时扑灭,将火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七、近成熟林管理

(1)间伐。此时的林木已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适时进行间伐。这样既有利于林木生长,也可以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在间伐过程中要做到:砍密留疏、砍弯留直、砍小留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