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汉语负迁移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学习迁移的本质及其理论基础
学习迁移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传统话题,许多心理学家对此做过大量研究。早期的迁移研究是形式训练说,它认为心理官能的训练是迁移发生的根本条件,比如拉丁语的训练,言语能力可以自动地迁移到其它语言的学习,如英语的学习中去。
共同要素学说认为客观成分是语言迁移的重要因素,学习者原有的学习内容或学习材料与以后的迁移内容或迁移材料之间共同成分越多,相似性越大,则越容易产生迁移。这种共同成分取决于母语的特征,也取决于外语的特征。
认知理论则认为迁移的知识经验是储存于学习者脑海中的抽象的主观认知结构或图式,迁移则是该认知结构或图式在不同情况中的应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言语和心理结构,主要是通过汉语于英语两种语言的双向迁移和相互作用,使得学习者的言语心理结构不断改造、更新,从而形成了既不同于汉语的心理结构又不同于英语的心理结构的新的言语心理结构,即中介语结构。该结构既包括与汉语有关也包括了与英语有关的认知和操作经验并且相互联系。
以刺激和反应为特征的行为主义理论则通过对比分析,将母语和外语进行比较,发现两种语言的差异来预测学习中可能出现的负迁移,由此来预测学习的困难程度。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认为语言学习具有天赋基础,人生下来就存在普遍语法,具有自然学会语言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行为主义理论研究者认为语言的迁移不是一种“全或无”的现象,而是一个主动选择的过程。研究者开始关注迁移发生的条件、迁移的程度、迁移的内容和内在机制等,也就是试图探讨原有语言经验,如母语向外语或第二语言迁移的条件及决定母语迁移性的基本原则。
符号性图论式理论、产生式理论、结构匹配理论与情境理论等也对语言学习迁移作出了解释和定义。这些解释和定义虽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迁移是一种认知活动,体现了学习者个体主动的心理加工过程。迁移是新旧经验整合的过程,可以通过同化、顺化和重组三种方式实现。
二、 负迁移和中国式英语
迁移(transfer)是不同学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存在于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同样也存在于语言学习中。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正如奥苏伯尔指出的: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竭力避免母语中介作用或迁移作用是不现实也是无效的。也就是说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不能不受来自母语的语言习惯的影响,因为母语作为原有的经验,是新的语言学习的一种认知准备,不可避免的参与到新的语言学习中去。就语言迁移而言,既包括不同语言之间的迁移,即语间迁移,如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迁移;也包含同一语言内部的迁移,如英语词汇学习对阅读理解和听力的迁移等。
无论语间迁移还是语内迁移,都存在正负两种同化性迁移。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目的语是一致的,有助于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的学习,即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反之,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目的语相去甚远,母语则会干扰或阻碍目的语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称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中国式英语(Chinglish)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等的影响和干扰,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规范或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畸形英语。这种英语属于语言的负迁移。免费论文,中国式英语。以教授英美规范英语为既定目标的英语教学实践对将两种语言杂糅拼凑的中国式英语持排斥态度。免费论文,中国式英语。而大学生已达到或接近成人年龄,其根深蒂固的汉语思维模式是难以规避的。因此,英语学习中他们虽大量的背记单词、句子,学习语法,但由于受到“母语的负干扰”,不能摆脱汉语思维的束缚,英语学习的瓶颈无法突破,就只能套用母语的语言模式造出错误百出的中国式英语。在此,笔者认为极有必要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两种语言的异同处,使英语学习从语用层面提升到思维层面上来。由此,大学生能自觉的预防和排除母语的负面影响,真正的做到用英语思考和表达。
三、 英汉思维对比
1.造字构词中的英汉思维对比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思维上的整体观,对语言中的表现法有很深远的影响。我国古代哲学家倡导一体思想,认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莫不存在于一体之中。从《易经》的“ 观其会通”,最早提出了以“统一”观察事物的思想方法论,到“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天下》),这种整体思维观历经千百年形成了一种思维形态。而西方哲学则崇尚个体思维。从辩证法提出“整体只有在与个体的对立中才能存在”时起,到Sophocles(490BC-406BC)提出“每个人都应有自在的个性”再至英国哲学唯理论,不断有哲人提倡个体思维的价值,这些哲学理论的提出无不对英语的理性素质产生影响,并对英语的理性规范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东西方各自不同的哲学理论和背景,造成了汉民族思维重整体而西方人思维重个体的特点。中国人似乎更长于总体把握,而西方人则长于条分缕析;中国人强调群体,西方人强调个体,这两种思维不同的性质可谓泾渭分明。而思维模式的差异必然影响到各自的语言表现形式。也是英汉造字构词存在差异的一种解释。
英语的造字构词方式正是西方人强调个体性思维模式的反应。这种注重个体的特点被比喻为“原子生义”,即对现实世界中事物的指称命名是从个体(原子)出发,不特别注重整体或依据个体之间的联系。免费论文,中国式英语。汉语命名重统一观,具体表现为对事物的类属概念必须给以描述,如“汽车、卡车、公交车、出租车”等等,而英语则并不给以任何统称,分别命名为 car ,truck, bus , taxi了。当对这一思维差异有了一定了解,学生才能有意识的跳出母语的构词思维,排除汉语的语际负迁移。“牙医”(dentist)不会拆分成“牙齿”“医生”(teeth doctor),“钱包”(purse)不会被拆成“钱”“包”(moneybag) 。当然也能理解为什么“树皮、兽皮、羊皮” 是 bark, hide ,cover的缘由。
2.词语用法中的英汉思维对比
英汉民族思维的另一明显差异是:英语民族的思维注重科学、理性,强调借助形式逻辑和推理论证去认识世间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习惯用理性去规范世界。因此英语民族善于透过表象深入本质,形成其探究性的抽象思维特点,这也正是西方注重判断推理的哲学理念的体现。而中国传统哲学在倡导超越理性思维的感觉经验,既强调悟性又崇尚具体思维,特别重视以具象来体现和比喻抽象。句子:这是我最喜欢的东西。(It’s my favorite.) 成了It’s my favorite thing. 正是这种抽象和具体的思维差异的结果。
不同的思维模式造就了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英语民族的思维抽象性决定了其用语总体来说比汉语抽象。在英语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尤其常见于社会科学论著、法律文书、报刊评论、商业信函等文体。而英语中有丰富的虚词及词义虚化手段大大的方便了抽象表达法。比如大量的前缀、后缀表性质、状态、动作、结果、主义、学说、信仰等甚至改变词义和词性,例如:减少分散注意力的事物。Cut out distractions.由于汉语思维这种具体化的特点影响,学生们译出的句子就显得十分臃肿:Cut out the things that distract us.又如构词法的一个专项练习It was clear that the minister was the right man tospeak at the dinner: his delivery was faultless. 受汉语负迁移的影响学生是没有意识使用delivery 一词的,他们最可能产生的句子是The speech he delivered was faultless. 由此可见在词汇层面,由于汉语思维模式造成的母语负迁移是很普遍而且不容易被察觉。而有意识的进行英汉思维的对比,有助于学生减少这方面的失误。
3. 句式上的英汉思维对比
人的主体意识,属于一种意识倾向,即在思维中把自己(主体)从环境(客体)中区分出来。免费论文,中国式英语。主体意识往往从这个自我出发来理解、解释、描述客观环境这个外在世界中的事物,因而使语言表述带有主体性。西方哲学思想强调理性,主张理性的结果是主客分明,需要强调主体时强调主体,需要强调客体时强调客体。而汉语思维方式则多强调主体的参与,从人出发的主体意识。这一差异在英汉句式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3.1行为动词主语的物称和人称
由于英语的理性思维导致了英语的客体性叙述,而汉语则注重主体性表达。免费论文,中国式英语。英语常常用物称表达法,即用抽象概念、心理感觉、事物名称或时间地点等“无灵主语”或形式主语,汉语则常用人称主语。
我的后脖子根冒出了冷汗。A cold sweat broke out on the back of my neck..
学生的句子则是:Myneck broke out a cold sweat.
3.2汉语的主动语态和英语的被动语态
受到“客体意识”思维方式的影响,英语中广泛使用被动语态,尤其是在科技报刊中,而汉语受主体思维影响多用主动语态。比如: History is made by people 人民创造历史。于是It’s well known that (众所周知)这样的句式,学生的句式则是:we allknow that, 于是:It’s well known thathistory is made by people.(众所周知是人民创造了历史)在学生的习作中便成为We all know that people made the history.这样看似正确,却实际很别扭的中式英语句子
四、 教学中母语负迁移的克服
怎样排除汉语的负迁移,引导学生正确的利用母语而不是完全排斥母语,将其负迁移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这是英语教学面临的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我们提倡学生用英文思维,但实践起来谈何容易。因为要摆脱母语的负干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免费论文,中国式英语。而教师迫切要做的是多收集有关母语思维模式负迁移的范例和材料,在教学中适当的作汉英对比分析,使学生明白造成负迁移的原因,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记忆一些连接词和表达方式。同时在阅读、翻译、写作中引导学生注意英语遣词造句的模式和汉语思维方式的不同,逐步的克服汉语思维的负面影响,从而真正用英语去思维。
参考文献:
1.李继宏.母语负迁移与英语教学[J ] 外语研究,2006,(5):136-137
2.冒国安.实用英汉对比教程[M ]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3.魏云.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J ] 长熟高专学报,2004,(6):31-33.
一、引言
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和影响一直是外语界研究的焦点之一。各种理论和假设对二语或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迁移做出了不同的解释。语言学家Lado[1] 于1957年首次提出“语言迁移”这个概念。母语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母语系统对L2语言习得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负迁移是指母语系统对L2语言习得起到消极的干扰和阻碍作用。早期的语言迁移研究和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联系在一起,在上世纪60-70 年代,由于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影响,外语学习中的语言迁移一度被贬低。然而,随着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作为一个复杂且受诸多因素影响的重要学习策略,迁移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人们认为,母语迁移是人在获取知识中必然产生的正常的心理过程。总的来说,多数学者赞同负迁移观点。很多教育者相信离开母语越远越好共性,坚持认为母语干扰英语学习。外语教学中,总是强调学习原汁原味的英语,挑剔和笑话中式英语的出现。对此种观点和现象,语言学家们从语言学、心理学和文化等多种角度进行了论证。正如德国英语教学法教授Butzkamm所说:“母语不是一件外衣,学习者在踏进外语教室之前可以将其脱下,弃之门外。”[2]虽然英语和汉语不属于同一类型的语言,分属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两者在发音、词形、句法、语篇和文化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但是,他们也有共性存在,如果能合理地利用二者的共性,就可以利用母语学好英语。
二、母语正迁移的表现
(一)文化正迁移
中西两种文化无论在字母意义上还是在涵义上有相同之处的地方比比皆是,如《圣经》中的All the rivers run into the sea; yet sea is not full. 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如在《淮南子泛论训》中就有“百川归海,而海不盈”。正是文化的契合使得两种语言在习语中有诸多耦合现象,如:dark horse (黑马),the cold war (冷战),chainaction (连锁反应),Wallshave ears. (隔墙有耳。) 等等。
(二)修辞正迁移
英汉语都使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方法来表达涵义,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和形象,并具有说服力。虽然两种语言有其特有的修辞手法,但是也有很多共同点。对母语的修辞知识加以利用,对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仅在比喻中就有如此众多的对等之处,如: as sly as a fox (像狐狸一样狡猾),aslight as feather(轻如鸿毛), castles in the air(空中楼阁)共性,Speech is silver, silence is gold.(雄辩是银,沉默是金。)等等。
(三)语法正迁移
英汉两种语言在基本句型中有很多相似之处。如英语中的五种基本句型:
1. S+V: She ate. (她吃过了。)
2. S+V+O:She ate apples. (她吃了苹果。)
4. S+V +o+O:I gave her an apple. (我给了她一个苹果。)
5. S+V+O+C:I saw her enter the room. (我看到她进了房间。)
通过以上的例子可见,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上大体相同,因此,尤其是初学者可以利用母语所产生的积极的作用来学习英语。而且语法教学,利用现在流行的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收益不大,或完全采用英文交际法的教学会事倍功半,容易引起学生的挫折感。
三、结语
既然英汉两种语言有如此多的契合,为什么我们还要视英语为洪水猛兽,谈英语色变呢?为什么一定要视母语为学习英语的阻力呢?与其如此,我们不如充分利用母语已有的知识,促进其正迁移作用的发挥,让母语成为学习英语的巨大推动力。恩格斯曾说过:“你只有将本族语同其他语言进行比较,你才能真正懂得自己的语言。”(You should know your own language only if you compared it with otherlanguages. ) 而要想真正懂得英语,也只有将其与自己的母语进行比较,才能学好这门语言。
参考文献
[1]Lado, R. LinguisticsAcross Cultures:Applied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 [M].Ann Arbor.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57.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90-02
一、引言
目前,在高职高专的英语学习中,有80%以上的人学习英语兴趣不高,上英语课很无奈,如果不是为了考级或就业,大部分人根本不愿意多看一页英语书。不是这些学生不知道英语的重要性,也不是他们不想学好英语,而是由于在英语学习受到母语的干扰,他们经常会套用母语的语法规则去遣词造句,结果常常会出现各种语法错误或中式英语而闹出笑话。从而让他们很困惑,失去了学习信心。究其原因,本人认为在中学阶段,教师因为面临升学的教学压力,过多地把教学重点放在英语习题练中,而忽视了有效的系统的英语语法教学,导致学生的英语语法水平提高有限,影响了学生英语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也妨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语法是语言的核心,离开了语法,就无法进行有效的交际,跟不用说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各种技能了。汉语语法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体现在语法上的负迁移例子很多,学界的很多人士针对该问题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并发表过很多的论文。因此,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学者对语法负迁移在教学方面的研究,以笔者所执教的全院2011届34个教学班为调查对象,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在学生中再次探讨汉语语法对其英语学习的迁移作用,以他们常犯的语法错误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而造成的正负迁移,找出高职高专学生经常出错误的原因,为促进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开辟一个新的突破口。
二、负迁移概念以及常见错误
教育心理学认为,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于学习过程之中,有正负迁移之分。正迁移(积极迁移)有助于另一种学习的理解和掌握;反之,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导致错误和困难发生,就是负迁移(消极迁移)。就英语学习而言,母语对英语学习,对英语知识的正负迁移并存。母语对英语能够起促进作用,产生积极影响的迁移称为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反之,母语对英语学习中所起的干扰或阻碍作用,产生消极影响的迁移称为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
学生在学习中常犯的错误:
英汉词汇各有不同的搭配和惯用法,学习者在使用中套用汉语的词义搭配就会产生错误。如把“跑车”(sportscar)说成“runcar”;“人山人海”(agreatmanypeople)说成“peoplemountainpeoplesea”;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说成“goodgoodstudy,daydayup”;把“我的家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写成“Myhometownhashappenedalotofchanges”而正确的应该是“Myhometownhaschangedalot”把“我家有5口人”翻译成“Myfamilyhave5people”,正确应该是“Thereare5peopleinmyfamily”。再比如汉语中的“开”用在“开车、开创、开采、开会、开设”等词组中,而英语却要用不同的动词来表示,相应为drive,start,mine,hold,establish等。又如英语词组readabook,seeafilm,lookattheblackboard,watchTV中的read,see,look,watch在汉语中用一个“看”字就可以表达。学生如果没有弄清这些词组的搭配关系,就会出现诸如“seeabook(读书),seenewspapers(看报)”等错误。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学生在表达中出现的错误有明显的汉语痕迹,这些受到汉语思维和语言表达习惯的影响而出现的错误均属于汉语负迁移现象,中国学生基本上是在掌握了汉语之后才开始学习英语的,母语的词汇、语法和使用习惯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客观事实,具有必然性,所以,这种错误在中国学习者的英语使用中容易出现。如何防范汉语负迁移现象一直以来都是广大外语教师和语言研究者关注的问题。经过我们课题组一年多来的实践,我们发现,利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相似之处可以克服这种负迁移,通过分析两种语言语法的对比分析,形成正迁移来促进英语教学。
三、汉语语法的正迁移在英语教学中的表现
(一)句型和句子成分分析方面的正迁移
汉语是典型的分析性语言。目前汉语语法分析主要采用两种分析方法:一种中心词分析法,即句子成分分析法,主要来分析句子各个成分的作用,是充当什么样的功能,表达什么意思,把句子分成主、谓、宾、状、补。另一种是层次分析法,把汉语语法分成不同的层次,如:字、词、词组、句子和复句等。同样,英语语法和汉语一样采用两种方法。即“五分法”和“层次法”。“五分法”是按照分句成分的功能将其分成五个部分:主、谓、宾、状、补,这种分法和汉语一样。层次法英语语法分成和汉语类似的五个层次:词素、词、词组、分句和句子。无论是汉语的单句还是英语的分句,他们在组成成分上大体相同,都有:主、谓、宾、状和补语。主语都是谈论的话题,谓语是由动词充当,表明主语的行为、动作或状态,宾语是主语动作、行为的接受者,是受动对象;状语致表明动作、行为或状态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内容,主要是由副词来充当,而补语补充说明句子其他成分的。
英汉两种语言都各有7种基本句型:SVC、SV、SUV、SVO、SVoO、SVOC、SVOA
ⅰSVC(主+谓+补)如:我是教师。Iamateacher.
ⅱSV(主+谓)如:太阳出来了。Thesunhasrisen.
ⅲSVA(主+谓+状)如:他住在武汉。HelivesinWuhan.
ⅳSVO(主+谓+宾)如:我爱你。Iloveyou.
ⅴSVoO(主+谓+宾+宾)如:我给他一本书。Igavehimabook.
ⅵSVOC(主+谓+宾+补)如:这个消息让我感到兴奋。Thenewsmademeexcited.
ⅶSVOAC(主+谓+宾+状)如:我把书放在桌子上了。Iputthebookonthetable.
所有的英语句子一定是属于这七种分句类型的某一种,它是英语语法的基础,因此,掌握这七种句型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英语语法水平的高低。针对这一点,教师应当适当引导学生认识汉语的这一正迁移特征,帮助学生学好英语语法。
(二)词层面的正迁移
汉语语法依据词在句中所起的作用将它们分成15类,分别是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状态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介词、助词、语气词、叹词和象声词。英语也是依据词语在句中的不同功能分为: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词、连词、副词、介词、感叹词等。不同词类的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所起的作用也有很多相同之处。如,名词和代词在两种语言中都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动词充当谓语,形容词当定语,副词当状语,连词起连接作用。教师在讲解这些词用法的相同之处时,适时将两者相对照,学生完全可以接受,轻松理解,对英语语法的教学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正是汉语语法对英语语法教学起到正迁移作用又一典型。
四、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正确利用正迁移
针对部分高职学生对英汉语法中的句型和词的类别和功能不理解的现象,在英语语法课上,适时地进行两种语言形式的对比,找出相同点或相似点。例如:在讲解句子成分和结构以及词的用法是可以使用下面的例子:“兔子跑。”这句话可以进行如下的展开:
Ahareruns.Alittlewhitehareisrunning.Alittlewhiteharewithredeyesisrunning.
该句子汉语的定语前置,英语则是单词作定语前置,短语或从句后置,以上是主语部分的扩大。再看下面的谓语部分的扩大:Ahareruns.Aharerunsfast.Aharerunsfasterthanaturtle.Aharerunsfasttowardsabigtree.由此可以看出,修饰动词的形容词、副词的词、短语或从句叫状语。通过上面的举例,先主语、谓语,再定语、状语,最后表语、宾语和补语。把句子结构和句子成分以及词,用英汉语之间的正迁移逐步引导,逐步归纳,即讲解七种成分又讲句子的五种基本结构。学生一目了然,很轻松就明白了。这样利用两种语言之间的正迁移在教学中的例子很多,只要我们多加留意,注意在教学中的使用,高职英语的教学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引导学生摆脱母语干扰,又充分利用母语的知识迁移来学好英语
母语对英语词汇学习的积极作用(正迁移),即当母语和目的语同时可以找到相似的成分,而且这些成分相互交替使用又不会引起歧义时,产生母语到目的语的正向迁移。正向迁移主要是通过同源词和相似结构来促进理解和记忆。具有英汉对应意义的名词,如:书(book),铅笔(pencil),电脑(computer),伦敦(London),纽约(NewYork)等;形容词,如:好(good),白(white),长(long),短、矮(short)及科技词语等容易习得。另外,英、汉语言中表示请求的句式大致相同,有利于英语句式的习得。如用祈使句表示直接请求:起立(Standup),坐下(Sitdown),给植物浇水(Watertheplants)。用较委婉的惯用句式表示请求:请你站起来好吗?(Willyoupleasestandup?),你在乎给那些植物浇点水吗?(Wouldyoumindwateringtheplants?)。用间接暗示型句式表示请求:这些植物看起来很干了?Theseplantslookprettydry?无论学习者选用何种策略进行请求,都得依靠表示请求的普遍语用知识来实现这一目的。这种能同时适用于母语和目的语的现象可促进目的语的学习。
五、结语
由于存在以上诸多方面的迁移现象,在英语教学中科学地运用迁移规律是很重要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大量进行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和文化意识,运用相应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充分发挥正迁移的效力,努力遏制负迁移的产生,努力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范源清.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学习迁移规律\[J\].文科教学探索,2003,(12).
\[2\]冯忠良.学习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3\]廖明霞.母语正迁移在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2007.
\[4\]刘晶辉.从学习迁移理论看英汉对比教学的重要性\[J\].英才高职论坛,2006,(1).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迁移理论是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据原有知识是否发挥积极作用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即已习得的语言知识对另一门语言在学习和处理上起到积极作用,产生正面影响,叫做正迁移,反之为负迁移。本文研究的具体问题为:如果高校学生学习现代汉语,之前英语的字母的语音及单词的国际音标是否会对现代汉语国际音标的学习造成干扰,如果有干扰,干扰程度如何?如何避免这种干扰,本文试图通过调查实验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调查时考虑到有无学过英语国际音标的差异,非中文专业学际音标的差异,特别是其中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差别。
三、中文系中英语对汉语国际音标学习的负迁移
我们在中文系中选取了130人进行调查,其中以前学过英语的有100人,未学过英语的有30人。在设计调查材料时尽量选取与汉语音节相近的英文单词。如can在英语中国际音标为[k?n],而在汉语中为[tshan],同时考察其中元音和辅音的影响情况。为方便论述,将学过英语的学生简称为A,未学过英语的学生简称为B,现将对辅音的影响列表如下:
根据调查的结果,现代汉语国际音标的学习明显地受到英语国际音标的影响,呈现出以下特点:(1)m、f、n、l等字母的汉语英语国际音标形式与其字母完全相同,无从考虑其影响,在记音时准确率很高。(2)同一字母在英语中的音标形式越复杂,对汉语的干扰即负迁移就越大,如zh、ch、sh、z、c、s等字母的音,在英语中有一些相似的音[d?]、[t?]、[?]、[s]、[z]。(3)不仅英语国际音标会对汉语国际音标的学生产生干扰,而且汉语拼音也会对汉语国际音标的学习产生干扰,特别是从没学过英语,没接触过国际音标的学生,他们更多地是受到汉语拼音的干扰,相当比例的学生将这些音标和汉语拼音混在一起。
对元音音标学习的影响。汉语普通话中有10个元音,按照同类的方法,作了调查,结果如下:
通过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英语对汉语音标学习的影响极为复杂。因为英语中的一个字母可对应多个音素。如a可对应的音素有[?][?][ei][e][?][唬],汉语中/a/音位也存在着四个变体:[A][a][][?]。其中字母o也是如此。因此调查结果较为复杂,但总体上学过英语的学生在记录汉语音标时明显受到英语的影响。
(2)对于英语中所独有的而汉语中没有的音,或者汉语中所特有而英语中没有的音,英语对汉语的影响几乎没有。如长元音仅出现在英语中,而汉语中没有,因此学生在记录汉语音标时不会出现这些长元音。另外是汉语中所独有的音,英语中没有的音,如er,虽然记音时会出现错误,但不是受英语的干扰造成的,因为英语中根本没有此类音。
(3)除了受英语的干扰之外,还受到汉语拼音的影响,特别是er、-i(前)、-i(后)的音标更多地是受到拼音字母的干扰。
四、非中文专业学习现代汉语语音的情况
在高校中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其中有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虽然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学习英语,但是却没有英语专业的学生那么精通,那么他们学习现代汉语国际音标的情况怎样,受到英语的影响是否有差别。我们在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各抽取100名学生进行调查,为方便进行论述,英语专业学生用C代替,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用D来代替。他们对汉语辅音音标学习的影响如下:
此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非英语专业中,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汉语辅音音标学习效果相差无几,但是还是可以明显地看出英语专业更易受英语国际音标的影响。
(2)在记录汉语国际音标时,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汉语拼音字母的影响,特别是zh,ch,sh,ng的音标,将其记作[zh][ch][sh][ng]就是受到汉语拼音字母的影响,因为英语和汉语中根本没有这些音。
对汉语元音音标的学习干扰调查结果如下:
通过此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非英语专业中,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汉语元音音标学习效果相差无几,但是还是可以明显地看出英语专业更易受英语国际音标的影响。
(2)字母对应的音素越复杂,受到的影响越大,正确率越低,如字母a,无论在汉语中还是英语中对应的音都较多,因而学生标注的音标五花八门,受到的干扰就大。
通过辅音和元音的调查,我们发现非汉语专业学生汉语国际音标的学习效果不如汉语专业学生。原因在于非汉语专业学生把中文作为第二专业,学时较短,而且集中上课,因而学习效果不太理想,正确率普遍偏低。
五、应对策略
针对汉语国际音标标音出现的错误,建议采取以下策略帮助学生学习:
第一,加强汉英国际音标的比较,在汉语音标学习之前,学生已接触很长时间的英语音标,因此,英语音标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在学习时要加强汉英国际音标的比较,特别是其差异之处。
第二,加强练习,为防止英语国际音标的干扰,要加强练习汉语国际音标,使其与英语国际音标相区分,在不断地练习、复习的反复过程中,完全掌握国际音标。
第三,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技巧,认识到反迁移在汉语教学中的干扰,掌握语言习得的迁移理论,减少英语国际音标学习对汉语国际音标学习的干扰。
总之,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析了英语国际音标学习对汉语国际音标学习的反迁移,并提出了应对策略,在此过程中发现汉语拼音也对国际音标的学习产生了干扰,具体干扰情况如何,仍需专文论述。
参考文献:
[1]董燕萍,鲁守春.外语对母语的负迁移:来自汉语拼音学习的证据[J].中国外语,2010(05).
一.引言
“内容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确,用词恰当,语意连贯。”这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阶段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一般要求。然而,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写作中用词不恰当和语意表达不连贯是很常见的错误。尤其在语意表达上,受汉语思维模式影响,英语句子结构多为汉语式结构。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提出的中介语理论认为中介语是一种介于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学生英语写作中使用的非规范语言实际就是中介语的一种体现。不同于英语专业学生,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中没有独立的写作课程,写作知识的讲授渗透在平时的读写教程讲授和作文的点评中。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中介语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英汉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英汉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发现英语写作的规律,旨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中介语到规范英语写作的过渡。
二.对比分析和中介语理论研究
对比分析兴起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盛行于五、六十年代。它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基础,认为通过对比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异同之处可以帮助预测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所受到的来自于母语的干扰和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将此在教学中加以重点突出,从而达到避免或减少学习者外语错误的目的。但后来人们发现外语学习中的错误并非都能通过对比分析来进行准确的预测和分析。 对比分析理论虽有缺陷,但它通过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可以帮助学习者预测和解释学习外语过程中的一些难点和错误,在教学中依然有很大的实用性。中介语是学习者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的过渡性动态语言系统,可以更全面地分析学习者在外语习得过程中产生错误的原因。两种理论并不矛盾,如能在教学中结合应用,必会相辅相成。
三.基于中介语理论的英汉对比写作教学模式
1.词汇积累方面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推荐学生掌握的词汇量约4795个单词和700个词组(含中学应掌握的词汇),其中约有2000个单词要求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能熟练运用。在我国,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至少学习了六年的英语,加上非英语专业学生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熟记2000个左右的常用词语对多数学生而言并非难事,但很多学生在写作中总是习惯运用汉语的思维模式,直接把脑中想到的词汇对译成英语词汇,而不会从英语角度考虑该英语词汇自身的属性,往往出现书写出来的单词本身正确,却并不适用于该词所在的句子的现象。根据中介语理论分析,这是受到了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尤其在讲解新词汇的时候,应加强对词汇的构成方式和属性的讲解。对于容易产生负迁移的词汇,应多提供给学生相关英语例句,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词汇适用的语境,并适当给出语境相当的汉语句子,引导学生进行差异比较。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训练学生对词汇的“英─英”理解方式,即用简单的已掌握的英语词汇解释新学英语词汇的方式。"
2.句子结构方面
语言迁移是中介语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比分析理论认为语言迁移主要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很多时候,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表达上差异很大,如果学生没能很好地了解这些差异,就会受到汉语句子结构表达的负迁移影响。比如在用英语表达“对我来说,每天早起是很困难的。”很多学生容易受汉语习惯影响,译成“For me, everyday get up early is difficult.” 学生在英语句子表达上最容易忽略英语句子中强调的“形合”问题,这也是英语句子表达和汉语最大的差异所在。如:英语动词要求有人称、时态和语态的变化,非谓语动词需要分词、不定式和动名词三种不同的表达形式,这些在汉语句子中却并不需要,因而学生很容易在英语句子表达中出现汉语负迁移现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通过英汉句式对比分析,让学生逐渐了解英汉句子结构表达上的差异。并根据学生在平时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课下布置学生做一些典型例句的对译练习作业。教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中介语。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检查和纠错,不断强化正确英语句式的模式记忆和使用,弱化汉语句子负迁移的影响。
3.语篇分析方面
好的语篇结构应该是一个有条理的、上下连贯、前后一致的有机语言整体。语意不连贯,句子结构不严谨,句与句之间缺乏逻辑上的衔接是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语篇问题。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都不尽相同,语篇结构的设立也会大不相同。汉语的语篇结构特点以文章最后的归纳、总结为主,之前的内容多为最后观点的铺垫。但英语的语篇结构特点为开门见山式,往往在开头直述主题,之后内容围绕开头论点铺叙展开。
1 引言
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会不可避免地对学习者产生一定的影响。母语和二语之间的相似之处会促进语言的学习,此现象为母语正迁移;而不同之处将阻碍语言的学习,此现象被称之为母语负迁移。学习者要有意识地发挥其有利的影响,降低其不利影响。因此英汉对比研究对二语习得是非常必要的。
2 英汉对比学习的理论依据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会产生迁移作用,这是被语言学家所证实的事实。Odlin(2001)这样定义语言迁移,它是一种跨语言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由学习者先前习得的语言和目标语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引起。语言之间的相似之处有助于二语的习得,这种影响称之为正迁移,而语言之间的差异会阻碍二语的习得,称之为负迁移。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先前习得的语言,一般是母语,已经有了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牢固的基础,这一特点给二语习得带来的既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如何发挥其积极作用,减少负面影响是语言学习者有效提高语言学习效率的重要方面。因此英汉不同之处的对比就变得尤为重要。
3 英汉对比的方面
3.1 本体对比
3.1.1 大小写方面
在汉语中,我们不用考虑汉字的大小写,因为汉字不存在大小写的区别。而英语的字母则不同,有大小写之分。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由于大小写概念不强,母语的不区分大小写的印象又很深,因此很容易在此方面出错。英语中一个句子的首字母是必须要大写的,还有一些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书名等。
3.1.2 标点符号
英汉语在标点上有些是不同的,如句号的写法。英语是一个实心的圆点,而汉语是一个圆圈。汉语中有书名号,英语中用引号,或斜体不加标点。汉语经常使用逗号,直至一个大句子完成,英语中一句话完后,就必须用句号。而且在相同的位置上,英汉语的标点使用也不相同,如书信的称呼后,英语里用逗号,汉语中用冒号。
3.2 词法对比
3..2.1 名词可数性对比
汉语中的名词没有可数与否的问题,而英语中则分可数与不可数名词。因此,在区分词的可数性时,往往受母语的干扰。如汉语中可以说“一件行李”“几件行李”,“一张纸”“一个面包”。这些都可以被看做可数的,加上量词。而在英语中“luggage”“paper”“bread”都是不可数名词。在英语语言的学习中,学习者要打破汉语中名词的这些属性,建立起新的知识框架。
3.2.2 动词及物性对比
英语中的实义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它们在用法上是有区别的,及物动词可以直接跟名词或代词做宾语,不及物动词后要加上介词后才能跟宾语。这是学习者在学习英语实义动词时要牢记的语法。而汉语中的动词都是及物动词,可以直接跟上宾语。如“我等他”,“等”在汉语中是及物动词,“你”可以直接放在其后。英语中的对等词“wait”则是不及物动词,如果想表达同样的意思,需要在宾语“you”前加上介词“for”,即“I wait for you”。
3.2.3 形容词等级的对比
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构成有两种情况,一是单音节和双音节形容词的构成,在词后加“er”和“est”,二是两个音节以上的多音节形容词的构成,在形容词前加“more”和“most”。而汉语中没有音节的概念,所以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都是在形容词的前面加“更”和“最”。并且有些形容词在汉语中是有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如“更优秀”“最优秀”,而在英语中,对等词“excellent”没有比较级和最高级。在这些词上,要特别记忆,不要受汉语的负迁移影响。
4. 句法对比
4.1 主谓一致
英语中在构成句子时,谓语动词要求必须和主语单复数保持一致,如第三人称单数时,一般现在时的谓语动词要加“s”。而汉语中,主语的单复数时使用的谓语动词都是一样的,如“他写作业”和“他们写作业”,在谓语动词“写”上是看不出主语的不同的。英语中动词后面的人称代词要求用宾格,如“ask him”,而不能用主格“he”,在汉语中则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在数和格上,一定要和汉语区分开,要特别考虑这些方面的不同,通过对比进行掌握。
4.2 句子成分的位置
4.2.1 状语成分
虽然英汉语中句子的主要结构是一样的,都是主+谓+宾。但是构成句子的各种词在英语和汉语中的位置却是不尽相同的。汉语中一般把时间状语放在句子最前面,如“昨天,我们去看了电影”,而在英语中则倾向于把时间状语放在句末,如“We went to see the film yesterday”。有些词的位置是必须注意的,如汉语中我们说“我非常喜欢音乐”。程度副词“非常”放在被修饰动词“喜欢”前,而英语句子中,“very much”一般都是放在句末的。
4.2.2 定语成分
在英语中,短定语前置,长定语,一般是定语从句,后置。而汉语中,不论定语的长短,一律前置。这会使学习者在使用定语时,不符合汉语习惯的长定语,就会被拆分成短句来表达。在碰到长定语时,学习者应避免使用短句表达,改用定语或其他从句,这样既符合英语习惯,也提高了句子的水平。
5 结语
在英语学习中,采用英汉对比的方法既符合学习者理解力和认知力强的特点,又可以通过对比加深记忆力,弥补他们记忆力下降的不足。同时通过英汉对比,就可以加大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减少母语的负迁移影响。这正如吕叔湘(2005)所说:“我相信,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可见,英汉的对比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在中英文学习的过程中,语言使用者有意或者无意的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我们称之为二语习得。美国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博士认为,语言使用者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母语会对其将要学习的这门母语之外的语言或多或少地存在影响。
1.1母语正迁移
母语正迁移理论是指当母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中有共同点或者完全一致的时候,母语会在目的语学习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1.2母语负迁移
母语负迁移现象指的是母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有差别的时候, 母语的某些习惯会被搬到目的语的学习中,这就对学习者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2高中英语书面表达中的母语迁移
2.1词汇
通过英汉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英语和汉语在文字形式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由于英语和汉语的词汇表达方式存在差异,而中国学生由于汉语思维的影响,造成了词汇迁移,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式英语”。很多学生习惯性的用汉语思维去定式英语,这就造成了汉语对英语在词汇方面的负迁移。另外,由于词汇的文化意义还存在较大差别,这造成了不同的词汇意思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引申的文化意义也不相同,因此在英语书面表达中,对于词汇的文化意义要重视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例如,由于词汇量的匮乏,部分学者在表达“看书或者看电视时”,便会错误地按照母语的逻辑,将其表达为“look at book or see TV”。
2.2句法
在句法成分上,英语和汉语有很多的相似,但是两者在句法结构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进行英语书面表达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汉语和英语句法的不同,然后通过对母语句法的理解来加强第二语言的学习。通过英语和汉语句法的对比比较,学生可以更加充分的理解英语句法结构,从而实现母语的正迁移,提高英语书面表达能力。
例如,将汉语句子“他往往是一个人走” 翻译成英语, 受到母语负迁移影响的学习者,便会“往往”放在主语的后面,继而翻译成“He often is the first man togo”,而事实上,由于英语要求系动词紧跟主语之后表达,所以正确的翻译应当为“He is often thefirst man to go”。
2.3语篇
因为英语篇章结构的发展主要呈直线型,因此英文议论文的开始首先是段落的中心思想的陈述,之后再分点说明。分点说明是为了主题句的展开,并为在之后的段落中增加意思作好准备。然而,相关的研究表明:汉语篇章结构的发展呈螺旋型,汉语文章常常是迂回曲折的,围绕主题而不直接论证主题。因此使用东方语言的文章其主题发展模式并非一般具体型。中国作家讲究含蓄,他们运用修辞问句、类比或趣闻来揭示主题。
下面的两篇学生习作可以很好的说明高中英语书面表达中文章主题发展模式方面来自母语的语篇迁移现象。(因篇幅限制,只摘其关键句。)
例 1:There was a story which was heard of by many persons. It told that …From this story, I think that “as long as you a hope and keep a good attitude, you’ll succeed and even you’ll save yourself sometimes, just like the second man who was mentioned in the story.
例 2:The other day, when I read the newspaper, a piece of news attracted my attention. …In my opinion, the life is very important of our. We should be use of our life to make more and more things in a sense.
在这两个样本中,写作者在文章开始都采用一个小故事,在最后一段点出主旨,是中文起承转合的发展模式的体现。
3教学启示
3.1努力促进母语正迁移,克服负迁移的影响
如前所述,母语的正迁移对外语习得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W过程中,如果能够帮助学生找出英汉两种语言的共同点和相似之处,以促成正迁移的形成,不失为一个事半功倍的有效办法。
3.2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增强语感
鉴于我国学生是在脱离目的语语境的非自然环境中学习英语,因而背诵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通过背诵,学生不但可以更多地接触目的语,加深理解和积累语言知识,而且能学会用地道的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摆脱母语的负面影响,最终提高写作交际能力。同时通过背诵,可增加语感。因为随着背诵输入的不断增加,学生对所学的目的语语言现象的敏感度会不断增加,学生潜在的隐性语言知识将不断得到扩展,语感也将不断增强。
3.3了解语言差异,输入地道语言
一、 语言迁移的本质及其理论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是指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借助于母语的发音、词义、结构规则或习惯来表达思想这样一种现象。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不能不受来自汉语的影响。因为汉语作为原有的经验,是新的语言学习的一种认知上的准备,不可避免地参与到新的语言学习中。无论语间迁移,还是语内迁移,都存在着正负两种同化性迁移。而汉语向英语各个层面上的正负迁移更是为人们所熟知。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是指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外语是一致的,那么母语的规则迁移会对目标语有积极的影响,也叫助长性迁移 ,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则是指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不符合外语的习惯,对外语学习产生消极影响,也叫抑制性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如掌握了汉语语法,在学英语语法时,总是出现用汉语语法去套英语语法,如,“他每天都学习英语”说成英语“He every day study English.”再如,汉语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英语经常说成“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等都属负迁移。
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时候会习惯性的把母语语言习惯强加于外语上,于是母语的负迁移现象便层出不穷。这些负迁移现象通常表现在文化因素、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汉语作为母语,对于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干扰是多方面的,涉及语音、语义、句法结构等各个层面,在语法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受母语负迁移影响,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较多侧重于词法和句法的学习和使用,而缺少对语法整体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在英语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掌握不了句子的主要意思和分句本身所存在的逻辑关系,导致其主次不分;汉语中很少使用被动语态,且被动句中通常含有被动标志词如“被”“由”等,而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十分普遍,且被动意义有时是单纯的通过句子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英语中用“it ”做形式主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句型,而汉语中则缺少这一现象。这些语法错误都是因为汉语的影响即汉语的负迁移所导致的。
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负迁移主要包括:名词、主谓一致、代词、介词、时态、被动语态等几个方面。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因汉语负迁移所产生的语法错误的具体表现及出错原因,笔者又对每一种语法错误进行了分析,下面是分类后的一些典型的语法错误及可能的原因分析:
汉语中对代词的使用很简单,主格和宾格一样,所属格在词尾直接加一个“的”就可以实现,名词性物主代词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一样,反身代词也是通过在词尾加“自己”就可以实现;而英语中每一种格对应着不同的形式。
在形容词和副词比较级的使用方面,汉语和英语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汉语是通过在某个形容词前面加个“更”字来实现,而英语则是通过对形容词本身变形来实现,而且形容词变比较级也有几种不同形式。
至于主谓一致,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汉语可以说,我是一个学生,你是一个学生,他也是,但英语必须用不同的be动词形式。换句话说,汉语中主谓一致并不影响语言的表达形式,而英语中主语的变化则会导致谓语形式的变化。
动词时态方面,汉语对时态的表现形式并无严格的格式限制,如:昨天当他到达车站的时候,火车已经开走了。但在英语中对时态的表示有严格的格式要求,此句从句须用一般现在时,主句用过去完成时。
二、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现状
随着大学英语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高校英语教材在内容上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原来以体现语言知识为编写宗旨转向了现在以提高学生听说技能为主。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越来越多的使用交际教学法和听说教学法激发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兴趣,这就阻碍了以语法知识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语法教学。交际法和听说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但是在进行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却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是因为大学英语对学生的词汇量和信息量有很高的要求,只注重听说训练,忽视语言点(词汇、语法)的教学不能很好地牢固学生英语基础。
并且据不完全统计:大约80%的大学生坦言其英语考试成绩不理想,主要是由于句法结构的概念模糊再加上词汇量少,到考试时一遇到阅读、词汇、语法、翻译或写作时就会方寸大乱。在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强调的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便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还语法教学本来面目”“让语法教学重返课堂”的呼声在英语教学上越来越强烈。
三、避免汉语语法负迁移,加强英语语法学习的主要策略
(一)中英文语法对比法
由于中英文的语法结构在某些地方的相似和不同之处比较多,教师应时常对中英文的语法表达进行对比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即促进汉语语法正迁移, 减少负迁移。教师讲解语法不一定非得把一个问题的所有方面都讲全讲细,相反要尽可能用简洁清楚的语言,使学生容易理解、消化、记忆和运用。语法讲解应该用学习者的母语,有些人反对英语教学中使用汉语,笔者却认为用汉语给学生讲授语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语法与词汇揉和法
把语法与词汇揉和在一起,学习语法以动词为纲。张道真(1995)说:“有人把语法比作树干,词汇可说是枝叶。根深叶茂才能长成大树。”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语法和词汇密不可分。可以说几乎每个词汇中都有语法问题,语法体现在整个词汇之中。因此不要把语法作为一种孤立的知识来传授,孤立学习语法不可能真正掌握语法。干巴巴的讲语法不会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语法要在活生生的语言中体现才能富于时代气息,语法和词汇是血肉关系。
(三)创造情境教学,提高语篇情景意识
教师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应坚持“优化而不是淡化语法教学”的原则。目前较为广泛应用的两类语法课堂教学模式是演绎语法教学模式和归纳法语法模式。除此之外,还应创设趣味性强、贴近学生生活、适合目标语的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探索语法规律,运用语法规则,内化语法知识,真正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情景教学法还意味着教师应为学生学习语法创造语篇情景。教师应当在语篇层面进行语法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单句是语篇有机组成部分的观念,培养学生把单句放入语篇中来选用适合语境的语法形式的意识,并引导学生关注语境如何决定语言形式的选择。
四、对今后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思考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本研究中出现的语法错误大多是汉语负迁移导致,这种错误如果不经过教师的指引和一些教学策略的帮助,学生很难通过自己改正这些错误。本研究使笔者得到以下启示: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存在于英语语法和汉语语法之间的不同点,意识到汉语对英语学习所存在的干扰,并努力找出解决办法来消除和避免因汉语负迁移所导致的英语语法错误。
参考文献
[1]甘利. 母语负迁移问题与英语语法教学[J]. 山东外语教学,2004(4):28-30.
[2]王蔷. 英语教学法教程,A Cours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 [M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1 韩国语汉字词概况
1.汉字词的定义及来源
韩国语词汇系统包括固有词、汉字词和外来词,其中固有词和汉字词是词汇系统的根干。固有词是韩国语词汇的主体,它是由韩民族自己创造的词汇,韩国语的基本词汇大部分都是固有词;外来词大多是近代表示西方文化概念的词,它由西方传入;汉字词是源于汉语的韩国语词汇,它是随着汉文化的传入而产生的。汉字词在韩国语词汇中所占的比重甚至超过了固有词,达到了词汇总量的70%。
汉字词根据其主要来源可划分为三类:一是来源于中国的汉语词源的汉字词。这类汉字词数量较多,适用范围较广,可以说是韩国语汉字词的主要构成部分;二是由日本传入的日源汉字词。这类词传入朝鲜半岛的时间较汉语词源汉字词晚,且词的含义较为单一;三是朝鲜民族在汉字的基础上自创的汉字词。这类词与日源汉字词一样含义单一,且在数量上不及汉语词源汉字词。
2.汉字词教学现状
由于韩国语汉字词与汉语之间的密切关系,韩语与汉语既有共性又有一些不同于汉语的个性特征,这就导致惯以母语思维的中国学生词义理解和词汇使用方面出现偏误。而现如今对汉韩语教学既没有突出汉语母语者学习韩国语时的优势特征,也没有利用好韩语词汇本身的个性特征来教学,而是完全照搬西方第二语言词本位教学方法来进行韩国语词汇教学。
2 母语迁移对对汉韩国语汉字词教学的作用
迁移本来是心理学术语,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对比分析理论提出了母语迁移这一概念。母语迁移是指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母语对所学语言的影响,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两种。
1.汉语词汇对韩国语汉字词学习的正迁移
汉语词汇有助于学习者直接理解韩国语汉字词,提高学习者迅速记忆及翻译的速度。如“?? 公园”、“?? 教师”等这类同形同义汉字词,读音、意义的相似让我们很容易接受并记忆这些韩国语汉字词,在学习时也就很容易将其直接转化为我们的汉语代码并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汉语词汇来加以理解。同时由于韩汉语言中很多名词术语大都可以互译,信息的输入与学习者大脑中的母语信息相吻合,这样新输入的词汇马上就可以变为长期记忆,记忆效果也会相对深刻,在进行韩汉互译上也会明显的体现出速度的优势。
汉语词汇有助于增强学习者学习韩国语汉字词的兴趣。在外语学习室,容易记忆并理解的词汇会大大的提高学习效率,汉语词汇雄厚的基础会对学习者学习汉字词产生很大的鼓舞,极大的增强其信心和学习兴趣。
2.汉语词汇对韩国语汉字词学习的负迁移
韩国语汉字词在读音上既区别于韩国语又区别于汉语词汇,因此会产生语音上的负迁移现象。如“?? 尺寸”,“尺寸”的汉语拼音为“chi cun”,“尺”字的声母为“ch”,但是在汉字词中“?”的国际音标代表字母为“q”,因此,中国学生在利用汉语词汇学习汉字词时就可能发生“ch”、“q”的混淆,从而导致发音准确性的下降。
汉语词汇与同形异义汉字词在形式上一致,但意义却有差异,容易导致词义理解上的负迁移。如“?? 食堂”在韩语中指的是“饭店,餐馆”,而在汉语中指“机关、团体中供应本单位成员吃饭的地方”,因此,中国学生常常会在理解这个词的时候产生意义的偏差。
3 基于母语迁移理论下的韩国语汉字词教学策略
同形汉字词是指在形式上与汉语词汇一致的韩国语汉字词,同形汉字词可分为三类,即同形同义汉字词、同形异义汉字词和同形部分异议汉字词。面对不同的汉字词分类,教师要善于采取对症下药、因类施教的教学策略。
1.同形同义汉字词教学策略
同形同义汉字词的教学可以直接采用传统的词汇教学法即“给出单词―领读―介绍意义用法”这一过程来进行。但与韩国语不同,汉语缺乏形态标志,我们所说的同形同义汉字词其实是韩国语词汇的词干,而在实际使用时,标志词性的词缀也不能缺少。
以“????? 高傲”为例,韩国语中的形容词一般以“--???”结尾来做谓语。对于这类词,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突出汉语形容词与其相对应的特点:汉语形容词做定语时常要加上“的”,做状语时要呼应出现“地”,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因此,为减少词汇词性的混淆,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为了加强记忆突出词性,可以结合“--???”展示词汇,这样既能加快学生对词汇意义的掌握,又能有效减少这类形容词在使用上的错误。
2.同形部分异义汉字词教学策略
对于同形部分异义汉字词来说,由于中韩在词汇义项上的扩展变化,很容易给教学带来干扰和负迁移的可能性,针对这种负迁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教学和测验中重点考察。同时,不要忽视词汇的文化色彩变化,在文化含义发生变化的词汇教学中教师更应重视例句和搭配词汇的选择。
例如“?? 报纸”一词,中韩共同的义项就是“向大众呈现某种消息的载体”,在现代汉语中意为“消息”;而在韩国语中有“见闻、定期刊登新报道的刊物、报纸”这三种意思,这种词汇义项的扩展就很容易导致负迁移的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在生词讲解的时候要合理设计例句与搭配词汇,重点突出词汇义项扩展的部分。
3.同形异义汉字词教学策略
教师在进行同形异义汉字词教学时,应有针对性地比较汉字词与汉语在语义范围、语义轻重、附加意义、语用限制等各方面的细微差别,通过比较说明异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纠正自己的偏误和规范自己对汉字词词汇的记忆和使用。同时,应该遵循“突出异同,例句充足”的教学原则,编排充分、高效、准确表现词汇各方面异同的例句来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这部分词汇,避免语义、语用上的负迁移。
一、运用语言正迁移,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1.关于迁移
心理学认为: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即原有的知识对学习新知识产生的影响。无论是“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还是“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实质上都是迁移能力(transfer)的外在表现。母语对英语能够起促进作用,产生积极影响的迁移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反之,母语对英语学习中所起的干扰或阻碍作用,产生消极影响的迁移称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英语学习中,迁移的作用在于使习得的经验能够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而整合的心理语言结构,有效解决当前问题。同时,通过具体运用使原有的知识结构得以改造和充实,形成一种较为完善的调节机制,实现由知识、技能到能力的转化。
2. 语言正迁移
(1)读法与写法:利用汉语中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中的声母和韵母规则,英语中有基本相同、相似的对等元音、辅音音素,拼读相关英语音标。能拼读出来,按基本规律就可以拼写出来。
(2)汉字与生词:从字面意义上来看,语言可分为理性意义词汇和联想意义词汇。英语的理性意义词汇多数可用汉语相应的词来表达,其意义在上下文中是完全相等的。如一些专有名词。学生在记忆这些单词时,可以借助汉语的理解加速掌握。为了让学生更灵活地记忆单词、扩大词汇量,教师还可以利用汉语中形声字声旁和形旁的构字法,指导学生分析英语单词的构成(词根、词缀)。通过学习词根、词缀,避免死记硬背,进一步扩大词汇量,进而促进正迁移。
(3)语法规则:英语的一些基本句型和汉语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就为运用汉语的正迁移提供了极大便利。汉语中“主+谓+宾定+状+补”结构基本完全等同于英语句中的“S+V+O+A+A+C”,只不过英语句子中常常出现后置定语,状语后置现象,学生如果掌握这一规律呢,自然就会写出地道的英语句子和短文来。如:我非常喜欢你。对应的英语句子为“I like you very much.” 而“I very like you .”就不是一个地道的翻译句子。
3. 避免汉语负迁移的影响
(1)语法方面。汉语除了附加助词外,词语本身无法表示从属语法范畴,而英语属于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名词有格和数的变化,动词有时态、语态、语气的变化。汉语中缺省的这一部分规则就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英语的负迁移,他们往往忘记这些变化,产生如“He like English”等错误。另外,汉语词汇的句法功能取决于语义,而语序是语义结构的重要手段。汉语语序顺序线形集结占绝对优势,倒装只是一种功能性变异,不属于常规。英语词语的句法功能取决于语句的词语形态及句子的组合形式,语序的语法功能不如汉语那么重要,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之间的关系逆序线形集结很普遍,倒装不会引起句子成分的功能变化。英语中有一组由关系代词(who, whom, whose, which, that)和关系副词(when, where)引导的从句,还有以it为先行主语的句式,如“It is necessary that…”等,可使逆序得以广泛使用。但中国学生往往宁愿使用汉语句式来逐字逐句将英语套进去,无论句子多长都按汉语顺序排列,自然造不出地道的英文句子。如中文为:这就是我父亲曾经学习过的地方。学生翻译成:This is my father used to study. This is the place my father used to study.写句子是,先找出英汉完全一致的主谓宾,再处理其他成分,养成这个习惯,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免错误,写出漂亮地道的英语来。
要克服汉语语法方面的干扰,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对于英语特有的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要给予足够重视,重点讲解。其次,通过大量的练习来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正确英语句式和语序表达的习惯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它可以抵抗母语干扰,避免负迁移的产生。
(2)文化方面
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不仅存在于语言层面上,还存在于文化差异上。也就是说,汉语与英语的文化差异是造成干扰英语学习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汉语文化负迁移造成理解错误或使交际陷入尴尬境地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中国人重感情,英美人重隐私,英美人见面常谈天气,因其不涉及隐私,中国人见面常谈生活细节,比如“去干什么呀?”等,可是许多中国人将汉语习惯也迁移到英语中,碰到英美人士也套用“Where are you going?”自然有多管闲事之嫌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主要表达形式和传播工具,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家王佐良先生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涉及语言的各个层面。不了解西方文化,以母语文化的风俗习惯、价值标准来应对西方人士,自然会造成用语失误,形成交际上的障碍。真正了解了西方文化,才能自如地写出标准的英语句子和英语短文来。
二、运用中介语理论,避免英语写作中的错误。
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Selinker)于1969年提出中介语假说(interlingua)的概念.1972年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的中介语假说,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史上有重大意义.中介语理论(Interlingua Theory)是由Selinker等人最先提出来的。所谓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建构起来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中介语理论是较早用认知观点解释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模型,其重要意义首先在于它把第二语言学习看作是一种心理过程,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这种心理过程,而且这种理论为后来人们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第二语言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Selinker提出的中介语概念,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实际是语言知识的一种表征。因此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后来认知理论进一步探讨这一表征的性质,及这种表征在第二言语学习中的作用打下了理论基础。Selinker中介语理论的不足主要在于它并没有明确说明中介语系统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也没有说明中介语系统是怎样影响语言输出的。犯错在英语习得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有效的英语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中介语发展。
三、小结
中学生容易在词汇选择,句子语序,篇章逻辑等几个发面出现错误。全面对比英汉两种语言,避免彼此的干扰。通过大量阅读,提高英语语感。包括阅读英文报刊,收听英语广播,观赏英文电影,听唱英文歌曲等方法。写作过程中注意连接的技巧。针对中介语,母语及其思考方式对英语的学习有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在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辨别两种语言的特色及其显著差异,争取吸取各个语言的特长,互补互益,达到一个完美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利民,刘爽. 中介语产生的语言心理原因 [J]. 外语教学,2003,(1).
一、引言
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母语知识的影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已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语迁移”(L1 Transfer)现象。根据“母语迁移”理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似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它能促进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与运用;反之,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是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外语的障碍。在习得过程中,正、负迁移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于外语习得。近年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大多在语言的负迁移方面,对母语的积极作用、正面影响关注不多。因此本文着重讨论母语正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发挥其促进大学外语教学的功能。
二、母语的正迁移
母语的积极作用首先表现在认知层面上,表现在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理解过程中。学习语言,理解是一个重要环节。完全不能理解的语言信息好比乱码,于习得毫无意义,只有(大部分)能被解码的信息才可获得大脑的进一步加工,理解因此也是语言生成和产出的前提。而外语理解的基础正是来自于母语的知识、智力、能力和经验。特别是成年学习者,他们的智力发展已趋完善,在外语课堂上学的大多是单词、表达方式、语法和文化背景知识等,而不再是概念,概念的获得已基本上通过母语完成(专业知识除外)。不论概念和语言是以什么样的模式储存在人的大脑中,是合二为一成一套系统,还是分头行事为两个独立部门,母语都是已有概念的第一性载体。理解,即是赋予被感知的信息及意义,是个快速联想、默想的过程。对学习者来说,只有能说清楚或是想清楚的,才是真正明白了的,而所谓的说清楚想清楚,尤其是在语言困难较多的基础阶段或是拥有的外语知识不足以解决问题的时候,是发生在母语的基础上的。因此可以说,不论课堂上是使用单语还是双语教学,我们看不见的学习者的理解过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双语的。桂诗春(1985)的看法很有道理: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不是零起步,而是以母语为起点。母语知识是外语学习的有利因素:从一方面看,母语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前提正因为有它垫底,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理解能力才会有神速的发展。如果没有来自母语的知识和智力提供的帮助,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达到这个水平是不可思议的,这也是成年人学外语比儿童进度快的主要原因;从另一方面讲,学习者已有的语言知识和习得经验也造成差别。母语水平与外语成绩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这还需要通过研究来证实,但是外语教师确实常能观察到,母语表达能力出众、语言反应敏捷的学习者往往也拥有更好的外语表达能力。这些应归功于母语的正迁移。
三、母语正迁移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
1.语音正迁移
一部分英语音标与汉语拼音有相近特征,对这部分的发音,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例如英语的/p/、/b/、/t/、/d/、/k/、/g/和/f/在汉语中可以相应为p、b、t、d、k、g和f。元音音素/i/、/u/和/a/也同样能对应找到汉语中的i、u和a。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可以通过比较读音的异同,掌握正确的读音。
2.词汇正迁移
虽然英汉两种语言的符号形式分属不同系统。英语属拼音符号,汉语属文字符号,但从词类划分类型,反映思维的形式上看,汉语中词类、词意与英语中词类、词意有着许多对应关系。英语和汉语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共性词汇,如:friend-朋友、television-电视、love-爱、bus station-车站,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母语使学生加深对这些词汇的理解。
3.语法正迁移
学生对汉语的句型句式掌握良好也会使其在英语基本句型的学习上变得较为容易。从语法结构上分析,英汉两种语言都具有五种基本结构,即:
(1)主-动(SV)结构:John laughed.约翰笑了。
(2)主-动-宾(SVO)结构:John likes football.约翰喜欢足球。
(3)主-动-补(SVP)结构:John is a writer.约翰是个作家。
(4)主-动-宾-宾(SVOO)结构:John gives me a book.约翰给了我一本书。
(5)主-动-宾-补(SVOC)结构:John asked him to arrive on time.约翰让他准时到。
四、母语正迁移对大学外语教学的启示
1.利用母语概念,促进外语理解
母语是我们从小就习得了的语言,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知识体系。人脑语料库中母语语料的库存量要比外语语料库的库存量大得多。外语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以母语为起点的。“借用”可以说是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母语中的概念可以帮助学习者对获得的外语信息进行解码、加工,进而达到正确理解。
2.针对差异,强化外语思维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对那些母语中没有而外语中有的语言现象,可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促使学生用外语直接思维。这样做不仅可以克服母语负迁移,而且还能扩充学习者大脑记忆系统中的外语语料库。
3.利用母语扩大知识面,促进外语学习
母语阅读速度大大高于外语阅读速度,因此,外语学习者可以通过阅读母语书籍扩大知识面以促进相关英语知识的学习。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人们可以借助于已有的语言更好地认识具有一定关联的新事物。大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学会用英语讨论很复杂的社会问题,写出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的英语文章,主要是得益于母语。母语是外语学习的有利资源,我们应充分利用它。
五、结论
二语习得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学习者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还需要了解共有知识和背景知识。而母语与语言中的知识存在有一定的共同特征,如果学习者在学习之前就已利用母语接触了解这些知识,则会促进正迁移作用的发挥。两种语言在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的差异虽易导致负迁移,但若能做好两语言的对比,不仅能减少负迁移,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母语的正迁移。总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应以消极的态度看待母语排斥外语,而应当正确地看待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减少负迁移,以便能真正、迅速地掌握所学外语。
参考文献
[1]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Selinker 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209-230.
[3]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苏留华.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