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育实习小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听课
来到均中的第1周,我主要是听课和自己进行试讲工作。我的指导老师鼓励我进行跨年级听课,推荐各个年级的优秀教师。我分别听了高中三个年级的课,体验不同老师的讲课风格。在听课前,我会认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章节,如果是习题课,则事前认真做完题目,把做题的思路简单记下,并内心盘算自己讲的话会怎样讲。听课时,认真写好听课记录,重点注意老师的上课方式,上课思想及与自己思路不同的部分,同时注意学生的反应,吸收老师的优点。同时简单记下自己的疑惑,想老师为什么这样讲。课后及时找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交流,学习老师的教学方法,体会教师应具备的教态及掌控课堂的方法。
2.备课与上课
来到均中的第2周,科任老师开始叫我备课,内容是蛋白质一节。自己终于有机会走上讲台,真正以一名教师的身份面对阅读,然后查看相关的教案及教学设计,上网查看相关教学视频。在把握好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后,就是对教授班级的学生进行学情的分析,不同的学生知识水平是不同的。在备人生的第一节课中,真的是用了很大的功夫。由于是在普通班上的课,考虑到学生对相对抽象的知识学习比较困难,所以采用类比和直观教学,将直观教学法充分贯穿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当中。写好教案做好课件后请老师提出修改意见。卢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告诉我哪些地方需要更多的加重,提醒哪些地方该更多的与学生互动,那些地方注意引导学生勾勒重点等等。在指导完初稿后,再次整理,整理后交给老师检查,然后才上讲台讲课。这一系列的环节我都非常认真地对待,以争取在讲台上发挥出更加好的效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里课堂上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终究只是理论知识,英语的听说读写译技能的训练也只是知识技能的输入,而教育实习是一个实践与输出的过程,这六周的实习自己是真切的体验到了“知易行难”,也从短短的实习里学到了受用一生的做事方法。
实习前老师给我们布置了几个实习任务,那么这个教育实习就从这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吧。
一、课堂教学
1、听课
9号去的学校,朱校长将自己带到了指导老师那,说是高一的英语组组长尤老师。一听是组长,有些忐忑起来,所幸见到老师和悦的样子给自己讲各种各样的事宜,渐渐便平静了心情。实习的第一天便是听课。这时候的听课与以往的听课应当不同的。可叹自己做了16年的学生,听了各色各样的老师讲课,或严谨或幽默,或深入浅出,或步步深入,习惯了听课只是记笔记,学知识,从来没有留心去观察老师上课的方法。尤老师讲课声音很宏亮,我坐在最后面还可以听得非常清楚。第一次听课听的便是习题的评讲。那些题目自己做倒是能做上,只是要自己讲出个所以然来却非常困难。尤其是那些什么先行词、介词、连词之类的术语,自己最是难以说清。再加上大学里学的英语多是欣赏阅读,很少涉及到句子结构语法分析。大二时讲的语法课是全英文的厚厚的一本,当堂课还知道讲的什么。课后全不知什么了,发现自己的英语知识只是零散的东一块西一片,没有形成整体的结构框架,不知道怎样串起来,也不知道哪里是重点。课后说与尤老师,他说都这样的,知识整合成结构系统都是做了教师以后慢慢整理出来的。自己听了稍微宽了心,以后再听课留意下老师的串讲。
后来的日子里还去听了张老师、孙校长的课。张老师年轻,讲课时课堂气氛很活泼,孙校长讲课细致,到底是比较有经验。开始以为高中上课也必须全英语的,后来发现其实并不一定都要英语的,适当的汉语解释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2、作业批改
英语的作业主要是英语周报以及课课练的试卷。高中的课程很注重练习。每天都必须一定量的练习训练。英语作业大都是选择题,所以改起来不算麻烦。不过还是发现了自己改作业的缺陷,同样一个班的试卷,别人十来分钟就批完了,自己恁是要花上个把个小时。后来还是尤老师教了自己,原来批改作业也有方法讲究的。若将答案写在另一张纸上,abcd答案与试卷答案的间隔一样,批改起来只需将不一致的划掉就可以了,这样批改起来效率果然可以高很多。批改时发现有些题目学生错的比较集中,甚至答案都错到一个选项上,说明那个题目很容易被误导到那个错选项上。这样讲评时便需要着重讲解。批改作业主要也就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查漏补缺吧。
3、课堂教学
大概是第三周的时候,自己有幸终于走上了三尺讲台,开始紧张异常。这真实讲课可与微格教室里的不同,下面真真切
切的有六十多双眼睛看着自己呢。我讲的是第三单元的welcome to the unit. 备课时从网上找了很多的课件,然后整理了半天。走到教室时学生齐刷刷都将目光投向了我,先是一小会的骚动,铃声响了教室也安静了下来。随着good morning的进入,自己渐渐不再紧张,只是讲英语时还是眼睛离不开备课笔记,终究还是对自己没有自信。高一的学生还很活跃,教他们讨论问题时都很快的讨论起来,只是还是很难主动自己站起来回答问题。任何时候点名回答问题还是必须的。本来预计将welcome讲完将reading也提下的,结果还是没赶上。课后老师说自己讲的还好,学生也挺配合我的,心里面甜丝丝的,倒是惠的实话给了自己一记。她说她坐在后面根本听不清的。自己觉得自己声音已经不小的,后面都听不清,看来若想做教师,这嗓音还是需要训练的。想来老师只是给自己鼓励才那样说的。
后来又讲了两节试卷评讲课,一节单词的讲解。讲习题时明显就发现了自己的不足,知道答案却难以讲解的明白。每个题目都得到字典上去寻求解释,还需要向老师请教如何讲解。很多很细微的知识点也要向学生解释清楚的。经过这几节课的实践,自己虽然还是难以把握讲解的方法,总算还是学得了一些。还有一个就是任务型阅读。这是高考新增的题型,高一也开始训练。说白了,任务型阅读主要就是main point的概括,尤老师讲做任务型阅读先要看空,分析出应当填什么词性的单词,然后在原文中找出类似的表达,变换下也就能写出答案来了。特别要注意首字母的大小写。
讲课时时间的安排要紧凑,发现自己讲课时说话太慢,讲的内容少而杂乱,没有形成程序。以后还是要注重锻炼自己的速度,思维要敏捷,做事情要干练。
二、班主任工作
自己并没有实习班主任工作,不过从旁看了些指导老师做的班主任工作。班主任与学生既要亲切又不能失了尊重与敬畏。有一天尤老师将班上的每个人都找来谈了一番话,语重心长,学习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学习要注意怎样的方法,数学要重点抓,英语要多读多背之类的都一一给与建议。有个学生比较内向,一直郁郁寡欢的样子,尤老师劝解了半天也不开口讲话,这样的学生只得慢慢的多加开导,让他心情开朗起来才能愉快学习。
三、了解优秀教师,了解学生情况
办公室的老师们真正是朝五晚九的辛苦一族。每天早上六点多就得到办公室批作业,到班上陪学生早读。晚上陪学生自习到九点半。又是备课,又是批改作业,时不时的还得将学生带到办公室给他们默写。他们默默奉献,将自己的热情献给了教育事业。要想做得好,必须先热爱这份事业。
高中学生的辛苦与老师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天他们在清晨的朗朗读书声中开始,在知识的收获后睡去。然而他们正处于青春年少,精力充沛,有理想,有抱负,热爱讨论,渴望知识,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希望,光明的未来掌握在他们手中。
在此之前要对自己管床病人的病情很了解,不会的要很快的查阅课本,对着病人重新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记住老师所要开的医嘱。查完房后帮忙将病程记录写好,医嘱开好,化验单开好,请老师核对签字后交予护士办理。4.记住要出院的病号,协助办理出院小结,填写各项出院事宜,在第二天准时办理出院。5.每天要跟着老师收病人,学习老师如何与患者沟通,采集病史,进行体格检查,描记心电图。
在内儿科的临床实习过程中,我遇见过的一些临床常见疾病总结有: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小脑出血,急性冠脉综合征,美尼尔氏综合征,周围性面瘫,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病,颈椎病,类风湿,结核性胸膜炎伴积液,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肺结核,肺部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上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贫血,糖尿病,低血糖昏迷,低血钾病,脂肪肝,新生儿窒息,小儿支气管肺炎、
肺炎、消化不良性腹泻伴脱水、急性扁桃体炎、哮喘、腮腺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川崎病等疾病。
从上述临床常见疾病观察,我们可以得知当前疾病存在以下特点。一、老年性疾病常见,随着人口逐渐老年化的趋势,老年人脏腑功能衰弱,容易罹患各种内科疾病。二、多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人们日常生活水平提高,饮食偏于肥甘厚腻,生活习惯与起居规律异常,“富贵病”,“三高征”常见,并有年轻化趋势。三、病因多为外感,饮食,情志与体虚。四、农村条件相对落后,诊疗费用偏昂贵,因此病情多迁延加重。小儿性疾病起病急,发展、转变快,由于家长医学知识的缺乏,导致久治不愈和后遗症多。
【关键词】 目标教学 外校实习生 带教
护理临床教育作为学生理论与实际转换的一个转折点和联结点[1-2],是护生将基本护理理论与临床护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 是使护生获得专业护士所必需具备的专业技能、态度和行为的重要途径。我区自2005年开始,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实习护生,实施分阶段目标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带教经验。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接受外校护生24名,均为女性,实习时间48周,年龄21~23岁,来自全国各大院校。实习一个轮回为九周,实施病区护士长总负责,分辅助护士、初级责任护士、高级责任护士三阶段进行。
1.2 方法
1.2.1能力评估 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前,设立导师负责制,对护生进行专科理论和基础操作能力评估。目前我院的护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教学水平的院校,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给带教带来一定的难度。为此,我们在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前进行一次能力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内科护理学,肾专科相关理论,免疫抑制剂应用原理,肾组织活检术前、术后患者的护理等进行综合评估。
1.2.2 设立分阶段教学目标 导师根据护生的理论水平和专科操作能力评估情况,设立理论与技能分阶段教学目标与总目标,制定周目标具体实施方法与实习周程表。
1.2.2.1第一、二周:辅助阶段 制定辅助阶段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通过操作示范、临床小课等教学活动,使护生能熟悉、掌握该阶段目标。在此阶段鼓励护生多深入病房,多接触患者,重视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克服重治疗、轻基础护理的观念和现象,利用她们较扎实的理论收集本学科护理的新知识、新技能,更好地为护理工作服务。临床带教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有严谨的科学学风,严格的工作作风和奉献精神,以身作则,以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引导护生尽快进入护士角色。
1.2.2.2第三、四、五周:执行阶段 制定执行阶段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通过教学查房、操作示范、临床小课教学活动,使护生能熟悉、掌握该阶段目标。此阶段加强护生岗位责任感培养,增强护生职业意识和责任意识;教会学生科学、合理、有计划、正确地执行医嘱,懂得分辨工作中的轻、重、缓、急,懂得在抢救危重病患时的积极配合及应急处理,让她们知道每一项护理工作都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效果和目的,并懂得如何有计划有条理地安排繁忙而琐碎的护理工作;指导护生从细微之处着手,一招一式练操作、一点一滴抓养成,严防差错事故发生,把好带教质量关。
1.2.2.3第六、七、八、九周:责任阶段 制定责任阶段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通过教学查房、操作示范、临床小课教学活动,使护生能熟悉、掌握该阶段目标。此阶段重视护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按整体护理要求学生,从学生负责护理的患者中抽考一例患者,以提高学生运用护理程序护理患者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个体水平逐步示范和学生练习,学生在有实际操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操作程序,熟练操作步骤。
1.2.3带教老师的选定 根据不同层次护生的教学要求,选择不同职称、学历的护理人员进行临床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扎实的理论知识和高度的责任心 。带教教师扮演着既是护士又是教师的双重角色。护士不但肩负着导师的专职,同时有着自身的职责,所以,应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带教老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引导护生从思想上重视热爱护理专业,珍惜患者的身体及生命,让她们知道护理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效果和目的。同时指导护生对每一项护理内容都能做到及时、准确,不仅可以为医生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数据,又把自己所学的理论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转贴于
1.2.4阶段考核、评估、小结与反馈 护生每完成一个实习阶段,由导师负责对护生操作进行考核与评估,阶段小结与反馈,对存在问题进行总结,指导护生在下一阶段进行改进。
2 结果
24名外校实习生考核全部达标,患者对外校实习生的满意度达到96%以上,操作考核平均92.56±2.81分,外校实习生对带教老师的综合满意度达98.5%以上,护士长关心带教工作全院排名第二,教学物品齐全全院排名第二,关心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全院排名第四,护理操作技能、沟通交流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等明显提高。
3 讨论
3.1目标管理就是在组织内管理人员与下属在具体和特定的目标上达成协议并写成书面文件,定期以共同指定的目标为依据来检查和评价目标达到情况的一种管理方法[3]。我区针对实习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教学水平的院校,根据实习生的实际情况设立分阶段目标进行管理,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带教,确保学习质量,为临床输送高质量、高水平的护理人才。
3.2 实习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给带教带来一定的难度。带教老师要多关心实习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及时了解实习生的学习动态和计划的完成情况,实行人性化管理,及时收集实习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修正带教计划,保证带教计划的落实,不断提高带教质量。
4 小结
临床带教是培养素质型、多向型、创新型护理人才的关键阶段[4]。我区的临床带教方法受到实习护生的喜爱和好评,患者对外校实习生的满意度达到96%以上,操作考核平均92.56±2.81分,外校实习生对带教老师的综合满意度达98.5%以上,护士长关心带教工作全院排名第二,教学物品齐全全院排名第二,关心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全院排名第四。对总体素质参差不齐的外校实习生实行分阶段目标教学管理,能提高其专科素质和综合能力,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
参 考 文 献
[1]McGlothin W.J.Patterns of professional Nursing education. New York. G. P. Putnam’s Sons,1960.
一.实习小组及指导老师的安排
我们小组共12人,小组成员分别是:xxxxxxxxxxxxxxxxx。
指导教师是郝青山老师。
二.教学实习
教学实习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见习,教学实习两个方面。具体情况如下:
1.见习阶段:
内容:这段时间重点了解学校,学校领导介绍了相关的资料,了解了集宁四中的基本情况,与指导教师见面并进行了沟通交流,班主任指导教师给学生介绍实习学生,与所代班级的学会见面,跟随指导老师听课,了解和熟悉指导教师的授课风格和方式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进行备课,指导教师对所写教案进行批改,提出改进意见。
心得:在见习过程中我们听学校领导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以及学校在管理,科研方面的经验和特色,同时也安排了最优秀的老师来指导我们的教育实习,在这一过程当中我们听取了 1.课前一定要进行扎实的备课和精心的准备,这样上课才会得心应手有条有理。
2.课堂上要注意教学秩序和教学效率。如果课堂纪律很乱,将会直接导致学生接受效率不成,影响最重的教学成绩。
3.上课时,态度要从容大方镇静,采用恰当的姿态语言帮助说话,从而使教者更加具有激情,调动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快乐的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4.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和巩固性原则,在教学的过程中,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探究和思索,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而不是“注入式”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法。
在课后,我们主动,虚心地征求指导教师的意见以及带队老师听完课后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并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认真地做好自我分析,评议和总结,对指导教师和带队老师提出的意见进行改进,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在每一节课后,都精心选择分量适当,难度适中,并着眼于巩固学生知识培养技能,尤应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的作业布置给学生,对布置的作业及时进行检查,认真批改并分析研究学生完成本次作业的优缺点,在晚自习的时候进行作业讲评。批改作业给学生写评语,要持慎重的态度,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育调查活动的开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62-02
21世纪,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急需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它的核心就是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这就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它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探索问题、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结合,从教学的呈现方式到学生的学习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进而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丰富的教育环境。因此,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是十分必要的。
一、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效结合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指的是,将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从而创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实现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多的把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发挥出来,把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发生变革,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才会真正的培养起来。
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需要在有效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利用信息技术带动学生自主学习,丰富课堂环境,将信息技术更多地运用到教学中,将各种教学资源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形成整体效应,改变传统的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措施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授课
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和可能。因此,教学人员必须学会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根据课程内容进行组织加工,制定出更加适合课堂的课件,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信息技术的优势是很明显的,例如,信息存储量大、传输方便等,利用网络我们可以搜集到更多有效信息,开阔视野。这些优势,能够帮助学生扩展阅读量。
2.信息技术拓展阅读渠道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师生间的交流方式,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的转变,交流方式更加便捷。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实现互补和信息共享,可以帮助达到多维度、多资源的交流。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通过网络就可以找到答案,在网络的形式下,可以更好的合作或者探讨,与教师的互动机会也更多。利用网络学校可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更好地、更恰当的和社会交流,能有效地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信息技术和阅读相结合,教师由原来的传统权威者变成学生的指导者和帮助者,这一转变能很好地增强学生的能力。
3.促进学生的创新发展
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有效结合,使得课程学习的形式更加的丰富多样。学生学习起来也更容易接受,便于理解学习内容,图文并现的形式把抽象和具体结合起来,多渠道地去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帮助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但可以实现课堂内外的沟通,也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试听体验,学生在学习是时会产生相关知识的联想,这样的方式很好的帮助学生去理解课文知识,增强课堂学习的广度与深度。
4.创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通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可以是丰富多样的,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场景来进行教学,为学生在和谐欢快的学习氛围中,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能性,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使得声像、图文等在课堂上的呈现成为可能,启发、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只有学生自己更积极,学习才会成为一个有趣的事情。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有效结合,可以多方面的增强学生和教学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是信息时代重要的学习方式,不能否认,这也会成为以后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它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思维。但是我们要看到,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是一个新兴的教学模式,目前还有很多需要去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发挥自己的能力,不断的进行探索和研究。
积极探索和倡导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实现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环境的大转变,进而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游戏运用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当中的意义
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当中,有效融入游戏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可以培育中小学生的积极性,加强教学成效。传统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当中,教学的方式太过单调,而教学过程比较枯燥无味,降低了中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体育教学活动的深度展开。体育游戏可以加强中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积极性。其次,体育游戏的有效运用,可以推动中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当中,动作的核心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有效运用符合教学内容的体育游戏,有助于学生在体育游戏当中对动作的核心巩固,落实到领会的目的。再次,有助于推动中小学生的头脑发育。中小学体育老师在进行体育游戏的时候,一方面能够运用原有的体育游戏,另一方面还能够激励中小学生积极对游戏开展创新,在无形当中推动了中小学生的头脑发育。之后,在体育游戏中,有助于增强对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体育游戏运用在教学活动当中,学生可以在游戏中增添德行,比如共同合作、谦虚礼貌等。有助于建设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促进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深度进行。最后,体育游戏有效运用到中小学体育教学当中,有助于缓解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让中小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下寻找到真正的学习乐趣[1]。
2 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作用
2.1 促进学生思维水平提升
游戏普遍都是为了争取最终的胜负而结束的,游戏的成败不单单是体力上的竞赛,并且还是脑力的竞赛、胜负的判定。不管是把落实任务的速度根本目标,还是把落实任务的速度作为根本目标,其落实任务的手段是具有相对的决定性功能的,这就要求经过积极的思维,挑选和创建最合理的方式,可是对于方式的挑选和创建一定要顾及到所有人的个性和真实水平,团体类的游戏当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战术上的配合,还是头脑力量的比较。所以,好的游戏和有效的组织教学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对学生思维水平的培育。
2.2 建立学生的团体观念
建立良好的游戏开展氛围能够作为学生群体的一个快乐,在这个游戏小空间当中,学生们经过竞赛、比拼,清晰的知道自己是团体当中的一份子如果想要取得整个团队的胜利,自己和团体是分不开的,团体也不能缺少任何一个学生互帮互助、完美协作,只有如此才可以获得团体性的胜利。所以经过游戏教学的融入促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团体观念,促进团体主义文明精神的加强。
2.3 促?M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所有的游戏都富有极大的趣味性可以让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下上好每一堂课也就是开心的技术课堂,还能轻松的离开课堂游戏以它独有的作用有效的引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由于游戏相对来说会受到场景的引导、要求的限制,并且还需要根据游戏的要求达成任务,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因为游戏的种类众多所以要求学生建立团结协作、敢于奋进的精神以及团体主义的概念,所以游戏可以在放松欢快的氛围下合理融入到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以此来促进学生机敏果断、不惧艰辛、诚信自控、坚韧不拔等良好品质的形成。
2.4 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体育游戏和其他陈旧的体育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差异,教学比较灵活多样化,内容多样。中小学的学生喜爱玩闹,精力旺盛,学生的自主性较低,理解水平不强,无法落实有效的教学成果,可是经过课堂和体育教学的有效结合,可以更好地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专注力,落实有效的学习成果。另外,学生判断水平比较差,凭借体育游戏可以有效抓住学生们的眼球,让学生们自主自觉的学习知识。
2.5 带动学生运动主动性
经过在体育游戏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的自主积极性获得有效的提升,培育学生们的创新技能。在课堂当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加入到活动当中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懂得思考,同时提出疑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水平。新课标规定老师拥有综合性技能,转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育学生的协作观念,综合水平还有素养层面的有效发展,培育学生的自信心、创新力、思维想象力,促使学生作为真正的课堂当中的主人,循序渐进地教育影响学生,生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水平,继而带动学生的主动性,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2.6 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小衔接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儿童教育领域中的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幼儿园和小学的街接问题作了系统研究,但直到今天,幼、小衔接中仍存在着诸如单向性、片面性、盲目超前性等问题,而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的因素的影响。站在教育的角度,这里的“人”则更多地指向教师。在教育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的现今社会,人们对教师的认识和定位更加科学化,即强调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要经过专门的师范教育,掌握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体现为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依赖于教师个体对专业性发展的追求。在幼、小衔接中,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衔接工作的开展,因此幼、小教师的教育衔接是整个幼、小衔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站在教师专业化的角度看,幼、小教师的教育如何衔接是目前函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般来说,教育领域对幼、小教师教育衔接的探讨主要定位在职后阶段,如幼、小教师互相沟通交流、观摩学习,但这种衔接的具体效果是有限的。教师专业化需要建立教师教育一体化的体系,一体化发展的实质是教师成长的连续性、阶段性和发展性的统一,体现了教师教育在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中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相互沟通和有机衔接。幼、小教师在幼、小两个阶段中的衔接也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要形成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衔接模式。
一、调整幼、小教师的职前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师都是由师范院校培养的,多采用混合式的培养模式,即在开展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增加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和教育实习,将专业教育与师范教育合二为一。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就是“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三门课程和一次教育实习。这样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无论从占用的课时比例看,还是从课程的结构以及内容来看,都过分强调教育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学前教育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着课程比例失调、课程设置单一、技能培养力度不够、教育实践环节不被重视等问题。2005年12月在上海举行的“国际教师教育论坛”上,顾明远教授明确提出,“中国教师教育转变的实质,就是要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水平,建立一套规范的可操作的教师教育标准体系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幼、小衔接中出现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知识储备等方面的断层也恰恰表现出教师职前教育的不足。鉴于此,幼、小教师的职前教育需要站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建构科学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尽管不同的学者对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基本构成有不同的见解,但在基本的方面是有共识的,即教师需要掌握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的基本知识、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术。根据这种认识,幼、小教师的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应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普通文化课程即人文学科课程,主要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社会、伦理、计算机、外语等方面的知识,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普通文化基础,使学生对社会和文化有全面的理解,积淀个人的文化修养;学科专业课程主要是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未来要教的内容,包含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幼、小阶段的纲领性文件和改革知识;教育学科课程包含教育学、心理学、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史、儿童卫生学等方面的内容。学生通过对这类课程的学习能够懂得人的发展的内汤和价值,全面理解教育原则,掌握现代教育规律;教育技能课程主要包括所教学科的教学方法、板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形象设计技术、教学设计、教育教学评价和测量、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艺术、教育研究方法等,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教育教学所需的基本技能和能力;教育实践课程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主要是让学生把所学书本知识运用到教育实践中,获得初步的教育性经验并通过实践感悟教育的真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高校应与一线的幼儿园和小学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为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提供实践基地。鉴于幼、小衔接中教师教学的连续性和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幼、小教师的教育课程设置还应适当地将两个阶段的特点、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融合,使学生对幼儿园和小学低学段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幼、小教师专业课程设置在保障开足教师教育必修课程的前提下,还应适当拓宽选修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术底蕴;还应以服务于教学为目标设置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侧重介绍各个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可以开设一些音乐、美术、舞蹈、手工制作、表演等技艺类选修课程,以使学生学有所长,形成自己的特色技能。总之,幼小教师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应在综合化、多样化、灵活化的基础上体现出其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知识的精专性与广博性的统一,以及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
二、开展多样化的在职培训
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我国出台了相关规定,为在职教师提供了适应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需要的继续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专业知识的更新与扩展、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和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方面进行教师素质的提升。随着儿童身心发展的变化以及教育情境的改变,幼、小教师应积极投人到在职培训中,采取“理论学习、尝试实践、反省探究”三结合的方式,掌握不断更新的现代教育理论,把握儿童发展的时代性,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技术,从整体上提高专业素养。幼小教师在职培训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以老带新的人职教育、提高学历的进修学习、各级教师教育机构组织的培训等。幼、小教师应树立与时俱进的意识,通过各种培训途径优化自身的专业素养,尤其是教育教学方面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教育的需求。当然,现行的幼、小教师在职培训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理论性过强、忽视实际能力培养、流于形式、培训经费不足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以解决的话,势必影响幼、小教师职后素质的提升,因此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幼、小教师的在职培训制度,为幼、小教师的继续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紧紧围绕幼、小教师的教学需要,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培训,使之能真正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三、搭建幼、小衔接的教研平台
研究证明,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增强教师的职业乐趣和价值感,同时也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年,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念有助于开发所属组织的潜能,克服学习的障碍。教师队伍也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幼儿园和小学应搭建起幼、小教研平台并以此构筑学习型组织,引导幼、小教师在真实、鲜活的教育情境中,敏锐地捕捉衔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共同的研究探索或在专家的指引下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一方面为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另一方面实现教师个体学习与组织学习的交融,开发教师的潜能。从1999年起,广州市天河东圃幼儿园采用跟踪调查的方式对幼儿进人小学的情况进行调查,并根据反馈的情况重新调整教学,以使下一届毕业生能更好地进人小学学习,效果较好。虽然这种做法对幼几园来说在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但从长远看幼、小之间的联手研究势必有利于幼、小衔接的良性运行。同时幼、小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互相深入到对方的课堂中,全面动态地了解对方的教育过程和方式,找出幼、小衔接的契合点,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研究。
四、加强幼、小教师间的互动交流
一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增强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意识,提高媒介应用能力,促进教学方式多样化和教学实践科技化。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各种新媒介被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对教师的媒介素养能力的要求也应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升。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熟练使用媒介,可以有促进先进教学经验的传播和教师教学改革[2]。将正确的知识传达给学生是中小学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通过各种媒介辅助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的学习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应用各种媒介,多样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学习利用媒介工具帮助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包括中小学生在内,新媒介已经广泛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利影响。由于中小学生处在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辨别劣质信息的能力不足,容易被媒介中传递出的错误价值观误导。正如詹姆斯波特所说:“当人们的媒介素养水平较低时,不知道如何抵御媒介的负面影响。提升了媒介素养水平,才能自主应用媒介。”[3]因此,提高媒介素养水平是避免受到负面影响的重要途径。中小学教师自身媒介素养水平的的提高,是完善自身作为教育工作者能力的基础。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和提高媒介素养水平,保护学生避免受到媒介劣质信息的影响。正确对待学生使用新媒介,加强对学生使用过程的科学引导,控制学生使用媒介的时间,使学生掌握识别虚假信息的能力及正确使用媒介的技巧。最后,完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满足教育系统的改革和创新的需要。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和相关研究开始较晚,建立完善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学较关注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如果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从中小学开始,并达到与大学阶段的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媒介素养教育过程,对于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连贯性起关键作用。青少年是新媒体消费群的主体,他们通过网络媒体学习、娱乐、获取信息,中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抵抗不了娱乐的诱惑影响正常的学习,是需要给与科学的指导的重要时期[4]。所以,媒介素养教育需要从“小”开始,教育系统应将媒介素养的中心工作向中小学倾斜,形成连续教育体系。
二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现状及问题
中小学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受到教育界广泛关注,中小学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理应具备高层次的媒介素养,以发挥各种媒介在教育实践上的积极作用,帮助容易受到新媒体负面影响的中小学生培养媒介素养能力。但是,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文献显示,中小学教师的媒介素养有待提高,且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中小学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欠缺
这主要是由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导致的。相比中国,西方国家对媒介素养的关注和研究开展较早,也做到了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因此,他们不但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丰富成果,媒介素养培训和教育水平较高,针对教师和学生都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课程模式和教育体系[5]。我国的媒介素养课程并没有普及且开设时间也比较短,因此大多数教师极少接受过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系统化的课程,年轻教师虽然缺乏专业课程的学习,但高校普遍注重媒介应用并且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应用媒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对于毕业10年以上的中小学教师,缺乏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6]。教师媒介素养能力的欠缺在农村地区更加严重,部分原因是教学硬件设施的提供不足。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依然值得关注,应加强对农村地区教师及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投入。
(二)中小学教师对于媒介素养教育认识不足
需要对中小学教师和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正变得越来越突出,但是科学的媒介素养观念并未普及。根据相关调查数据,高达76%的中小学教师仍然对“媒介素养”概念很陌生,虽然课堂活动会使用媒介丰富上课形式,只有24%的中小学教师对“媒介素养”有相关积累,其中还存在忽视和弱化了对媒介的学习与咨询功能的利用的问题。虽然是否了解有关媒介素养的概念和媒介功能的知识并不能完全代表是否具有媒介素养,媒介在不知不觉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却又不易被人们察觉,这种对媒介影响力的错误认知会影响教师对面对学生媒介环境有错误的判断,轻视了媒介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力,忽略了对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此外还面临着这种矛盾,中小学教师普遍同意需要制定一个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却没有主接受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培训的意识。教师的错误认知还包括媒介的娱乐性高于教育性,对于学生接触媒介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利用媒体协助教学和辅导学生的意识显然是不够的。
(三)中小学教师对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重视不足
中小学教师普遍认同媒介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且能够结合媒介和课程内容,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但在针对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和引导方面做得明显不足,缺乏对学生如利用媒介的指导和辨别劣质信息能力的培养。面对新媒体的数量众多,质量不齐的信息,当很多学生好奇和无知,许多教师无法发现学生的“无奈”,这将导致学生受负面信息的不利影响。当发现学生浏览不恰当信息时,只是单纯的制止、阻拦和批评,一味的“屏障”式教育,并不能让学生了解错误的原因,反而使学生更加“好奇”,继续为之。教师应用自身的媒介素养能力于课程教学,也应与学生分享识别信息的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如何正确、有效的利用媒介进行学习和放松娱乐,并处理好两者之间的时间关系,让媒介成为辅助自已学习的工具,抵制不良影响。
三提升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的对策
鉴于有关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上述问题,以下策略可以采用,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媒介素养。
(一)完善中小学校教师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我国媒介素养问题已经受到各界的重视和支持,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在持续进行。一方面,我们应重视后续师资力量即各师范院校的在校生群体,在高校课程中能够受到系统的媒介素养课程训练。这也需要高校联合专家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设置,并在实践过程中深入理论研究和持续丰富课程内容,为在校生创造更加全面系统的教师专业能力课程学习资源。同时总结经验,突出课程重点,注重课程与实践问题的对接,支持全面开展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工作[7]。另一方面,不能忽略对在职教师的继续培养,在职教师具有相对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使用媒介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在职教师的媒介素养意识是有意义的。媒介随技术在不断的更新发展,媒介素养教育随之持续变革,需要鼓励中小学教师自发性、主动性学习相关技能知识,自觉承担起媒介素养教育的责任。
(二)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解决农村教师(尤其体音美)紧缺问题成为教育的首要问题,近几年社会各界竞相探讨新的思路,如河南灵宝、哈尔滨五常等地的巡教,湖南岳阳平江、山东淄博、广东肇庆的走教,下乡支教,城乡学校手拉手及联合的帮教、联教等,成为解决农村教师紧缺的有力措施[1][2]。笔者结合以上帮教、联教、走教、巡教等实践及我国其他地区的经验总结,依据农村体育教师缺口问题的“职业锚”理论分析,拟定出借教模式方案,以解决农村体育教师紧缺的问题。
一、当前农村小学体育师资短缺的原因
第一,生活条件和教学条件差。农村教师不论从交通还是日常生活方面都有着诸多的不便,因此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以及年轻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去任教。当前河南省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专职的体育教师,学校要么不开体育课,要么让其他科目的教师临时。@样既不利于在学生中开展素质教育,还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此外,农村学校还存在生员紧缩现象,班内人数减少,套年级复式层次班增多,个别村庄1-6年级学生总数不足一个大班,学校无法配备体育专业教师,同时现在留守儿童很多,他们的安全监护更不到位,这就给农村学校的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第二,福利待遇城乡差距大。虽然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的基本工资是差不多的,但是由于农村学校资金紧张,使得农村教师在福利待遇上相对城市教师要低,这就出现了在校教师外流,从而导致农村教师配备不齐。而城区学校福利待遇比较高,教学条件优越,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尤其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想尽一切方法进城,导致城区体育教师富余,城区行政单位及学校(三处服务人员)均有体育专业人才。此外,城区的一些家长比较注重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会送学生到辅导班学习,在城区到处可见体育培训辅导班,这就使得教师有机会获得额外的收入[3]。
二、借教的概念
当地县或市区教育局(教育主管部门)要借助城区充足、富余的教育资源及相对优越的福利待遇条件,将城区单位部分体育专业人才借调出来组成独立执行农村体育教学的机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办公室)及队伍,采取巡回走教形式,下乡村小学去跨校执行教学任务,以解决该科教师紧缺问题,这是一种调整城乡教育失衡的教学模式的雏形。
三、借教的目的及任务
借教人员下乡并按农村小学课程安排巡回授课(许多地区称其为巡教、走教、支教),协助乡村小学培育体育文化。充分发挥借教教师的辐射作用,帮助农村小学其他科教师提高自身体育素养及其辅导学生体育的能力及技巧。渗透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其教育教学观念,传授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技巧及手段。合理利用教育资源,调控城乡教育失衡的局面,解决农村体育教师紧缺问题,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
四、借教的运行机制
从借教主管机构、队伍的组成及组织、教育教学形式到执行措施、福利待遇、工资、考核、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全面启动。保证下乡执教工作的良性运行,为农村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制定完善的运行机制。
1.组织形式
为了更好地指导相关部门以及教师实施教师借教方案,我们在活动开展之前一定要制定相应的运行机制,并对其运行机制进行反复的实践,及时找出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组建机构:教育局(教育主管部门)从城区单位抽调体育专业人员,成立农村体育教学办公室及组建借教队伍,机构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两人、书记一人、副书记两人,办公室下设几个大队,各配大队长一人、副大队长两人,以乡镇为单位,设组长、副组长各一人,教师以村庄多少、学校多少进行分配。主任与教育局下设科室同一级别,直接对局委负责,由一副局长主管。除主任、书记二人之外,其他领导均由借教教师之中选拔任用。
(2)制定管理制度:由领导机构在前几年有关联教、帮教、走教的制度基础上结合其他地区有关经验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考核考评机制。
(3)课程设置:以中心村庄为主将邻村小学合并,若组成复式班级不足30人,学校将被撤销合并。尽量避免小学生长距离走读(学生所住村庄离学校以1公里为宜),排课以乡镇为单位由农体教组长与乡中心学校教务人员给全乡小学校统一排课,不足60人的班级,同一时间排课合班进行跨年级套班复式教学。
(4)教学形式:借教教师以乡中心学校为居住和办公积聚地,向周围的农村小学巡回流动教学,采用一专、一带、一自由的授课方式,即每小学一班有一节专业体育教师带的课、一节本校非专业本校体育教师带的课、一节自由活动课(由班主任组织监督)。保证做到教师到村,送课到校,授课到班。
2.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教育局专拨借教款项,做到专款专用。要想使教师借教方案得以实现,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这一活动方案的资金支持力度,并成立专门的借教款项,做到专款专用。此外,教育部门还应该与农村的相关管理部门形成合力,尽力为借教教师创造便利的工作环境,解决借教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其后顾之忧,让其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借教活动中去,推动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对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教育局以乡借教组为单位配备摩托车或电动自行车供借教教师巡回教学使用;可以在镇子上建设临时的教育园区,并配备专车接送教师上下班,这样既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同时也为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创造了条件;城区行政单位体育专业人员必须被抽调,每人两年,可累计,教育单位每位教师至少被抽调借教一年(自愿多服务于农村教育的不限时间),循环抽调;城区学校单位必须多接受体育专业教师,储备在二线处室为一线服务,以备体育教师借抽后不足时补缺;大学毕业生就业留城的,必须连续巡教两年才能回城;借教机构可与有相关专业的高校协调借用实习生,以增强队伍,注入活力;原单位必须给被借调的教师配备篮、足、排球各一个,乒乓球拍、羽毛球拍各五副,报到时带齐以供教学使用;借教机构对在借教期间内该晋级及职称评定的人员单独核定;晋级、职称评定等有关指标单独有倾斜地分配到借教机构,由该机构单独分配;借教人员借教结束后经考核合格者,原单位必须及时安排上岗,否则降其法定代表人一级工资,甚至降职、调离及撤职。
3.福利和考核激励
相关管理部门要适当地增加借教教师的福利待遇,消除教师们在借教过程中的顾虑。此外,为了激励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借教活动中去,还可以通过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考核和评定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1)福利:借教人员的关系留在原单位,工资及一切福利待遇随原单位职工,按照原单位同科目教师均数的1.2倍领取;课时津贴由原单位以乡村授课实际课时×1.2计算并发放;借教人员每月由原单位补助路费100元、生活费200元、艰苦补贴100元,原单位无支付能力的由教育局负担,必须做到按月发放(费用补贴根据原单位实际效益制定,但不能低于上面数字);评定高一级职称必须提前借教一年;曾借教的人员在分房、评职时总积分排名前提五个名次。
(2)考核激励:借教教师考核按原单位10%、借教机构40%、巡教学校50%(教师20%、学生30%)共同考核评定;借教期内原单位必须给优秀考核,且积分是原单位教师的1.5倍,并记入原单位考核档案;凡是借教期间的借教人员由市县级政府给予优秀、先进称号,原单位必须随同本单位优秀、先进人员名单一起⑵渖媳ā
五、借教的特征
1.借用性
借教主要指借用城区人力物力(教育资源)完成农村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任务的一项活动。其主要优势为投资少,收益多,无固定专职借教人员,整个队伍流动性较强,这样的结构模式不仅便于借教队伍知识及理念的更新,还能为农村学校增加新的活力,促进农村学校的发展。
2.跨越性
所谓跨越性指借教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须通过串村庄,跨学校、年级、班级及年龄层次的方式进行多村、多校、多年级、多班授课。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独立性,正是因为其为独立机构,所以才便于相关部门进行组织和管理,才能使制度得到严格的执行,使得巡回走动教学不流于形式。
3.专业性
借教方案的实施需要一些专业能力较强的教师作为核心。在农村小学,这样一支技术含量极高的队伍能够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4.高层次
即文化层次较高。这些教师除了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以外,还对数学、语文、英语、计算机等课程有较高的理论基础,能够在走教的过程中利用其教学上的优势为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此外,还能够辅导学生,并协助其他科目的教师开展教学工作。
5.合并教学
合并教学主要指的是将那些跨年级仍不足一个(60人)班的学校进行合并,从而减少资源浪费的一种教学行为。合班教学便于利用教育资源及加强合作交流;工资及福利待遇与城区工作人员均等,并有艰苦补贴,晋级职称评定或年度考核等其他方面明显优于其他留在原单位的城区工作人员,解决教育资金倒挂现象,满足职业福利待遇平等心理;创造城区就业机会:借教给新大学体育毕业生提供了城区就业岗位。
六、借教方案的埃德加・施恩“职业锚”理论分析
“职业锚”理论是埃德加・施恩对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研究院毕业生一项纵向研究中形成的一种指导、制约、稳定及整合个人职业决策的自我观,并将其阐述为八种类型:管理能力型、技术能力型、自由自主型、安全稳定型、生活型、服务奉献型、挑战型及创造型。其强调个体能力、动机和工作价值观的互动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地选择、认知、定位和强化。当个体面对职业的去留时会情不自禁地考虑,故此称之为“职业锚”,埃德加・施恩也称其为“职业系留点”[5]。农村专业体育教师缺口问题的原因系多方面的,但体育专业人才止于或退出农村体育教育教学角色及岗位肯定存在现实工作与职业系留点相左的因素。
借教既合理利用了城区富余的体育教育资源,完成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任务,又满足该专业人才的“职业锚”、从业观及职业福利待遇平等的心理:独立的机构给管理能力型体育专业人才一个展示自己的职能区;良好的都市生活及市、县直接领导给技术职能型、安全稳定型体育人才一个专业提高、晋升且获得优越的福利待遇、良好的生活条件的机会及事业成功的平台;城区的优越生活条件、农村教育松散的管理、跨村校巡回的自由性使自主自由型教师满足了自己冲破束缚而寻求自由的职业心理特点;良好的生活环境、独立的管理机构满足生活型教师家庭工作和个体发展的优化整合及平衡;给服务奉献型教师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及福利待遇;城区的优越生活待遇、农村工作环境的艰难险阻及农村体育教育的空白给挑战型、创造型教师提供了机遇,从而满足其挑战、冒险、战胜困难、创新的“职业锚”心理,还解决了他们的家庭后顾之忧,使其在此人生平台上超越自我、展示自我,进而大显身手,从而促进我国农村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总而言之,借教不但完成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任务,提供城区就业岗位,科学合理地利用教育教学资源,调节城乡教育失衡,还全面提高了农村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了整个国民的综合素质,加快了我国教育的国际化、全球化速度。
参考文献
[1] 陈黎明,田刚.农村走教现象暗含危机[J].嘹望,2007(7).
[2] 鲁志枢,张世慎.联校走教是个好法子[N].湖北日报,2008-04-03.
二、细致设计才能保证养成教育有效实施
老子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只有在“细”上下足功夫,才可能做好养成教育。首先可以将“养成教育”分解成几个基本习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将这些基本习惯再次细化成学生摸得着、听得懂、做得到的小习惯,这样的设计保证学校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不盲目。其次,在进行每一项养成教育工作前,学校都要力求把标准和要求做具体。比如培养学生物放有序的生活习惯,就要在前期制定好细致的要求,让学生明确标准,然后教师通过指导、训练进行强化。最后要根据标准进行及时反馈,反馈注重让学生、教师看到差距,更重在表奖和鼓励。
三、多种途径落实养成教育
(一)课程育人——在课程中落实养成教育。1.国家课程中落实养成教育。(1)国家课程中提炼养成教育训练点在国家课程中,我们有时可能更多关注学生在知识上的收获而忽略了习惯培养,其实国家课程是养成教育训练的最好的载体。在国家课程中落实养成教育,我们可以将国家课程中有关养成教育的内容提炼出来,整理成册,在进行国家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进行指导。比如:在文明习惯的培养中如果我们重点培养知礼、爱国、诚实、友善,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国家教材中能够突出体现这四方面内容的课整理出来,对教师在备课、授课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2)国家课程中打造养成教育特色课堂养成教育特色课堂是指在这样的课堂中更多的关注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我校以语文和数学为牵头,打造的国家课程特色课堂,就是关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效果比较明显,现简单介绍如下。语文“课内大量阅读特色课堂”是指在不增加语文课时的前提下,把授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学国家教材;第二部分学自选教材。国家教材注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预习后,在把课文通读几遍的基础上,教师直奔中心,提出主线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理解,不对教材进行深挖,更不进行精细的讲解。这样,省出来的时间就可以把课外读物引进课堂,进行大量阅读。在自选教材的处理上,教师带着学生坚持读完一本本有厚度的书。同时我们探索出“小学语文课内大量阅读的课堂教学模式”。不难看出,这样的特色课堂更关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爱上读书。数学“基于预习的小学特色课堂教学模式”分为“问——学——导——练——思”五步。它的特色在于:重自学,重提问,重交流,重思考,重反思。通过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小组交流,促进学生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形成了良好的预习、倾听、合作、思考的习惯。当然,学校不能把模式变成束缚教师个性化教学的枷锁,它只是一种方向,教师会根据自身教学风格、本班学生实际,不同内容、不同课型,灵活的使用模式,通过模式化课堂真正让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轻松,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双重减负。此外,提炼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也很关键,我校师生提炼的70余种学习方法,整合为《学法集》,学生人手一本;指导方法整理为《教法集》,教师人手一本,做为平日习惯训练和养成教育训练课的教材,效果很好。2.地方课程中落实养成教育。将地方课程中的主题教育与养成教育主题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体验中收获好习惯是养成教育实施的很好途径。比如在实施地方课程中的公共卫生教育内容时,可以开展“食品调查”活动,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各种食品,并且通过食品袋中的各种信息,体验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形成注重食品安全的良好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3.校本课程中落实养成教育依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在充分考虑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开设艺术修养类、科学素养类、身心素质类课程,落实养成教育。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发养成教育课程。比如我校在校本课程中进行“五环习字法”的传授,开发低中高段《写字校本教材》,在教材中不但细致地讲解了写好字的方法,还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将中华民族这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渗透其中,真正做到让学生“工工整整写字,堂堂正正做人”。(二)管理育人——在班级管理中强化养成教育。学校可以最大限度的挖掘了“班级”“教室”的教育意义,通过设计各种班级活动,营造幸福班级文化,推动读书活动等,使教室成为“教师的办公室、学生的习惯养成地和人格成长室”。比如我校师生共同制定《班级养成好习惯的55个细节》,通过先给学生讲要求,做示范,而后通过不断的训练让学生形成习惯,最后通过争选“完美教室”的活动,激励每位学生巩固好习惯,为班级争光,让教室中处处流动着养成教育。(三)活动育人——在学校活动中突出养成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各种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以及校园的常规活动来落实习惯的养成。活动不在于多,做触动孩子心灵的养成教育活动才是最重要的。(四)环境育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滋养养成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着重关注三件事:内容上处处体现养成教育的四方面内容;建设上处处展示学生形象、想法和养成成果;内涵上处处让学生知晓。(五)评价育人——用评价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1.根据年段特点,科学制定评价标准。在学生习惯的评价上,我们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分别制定不同阶段的评价标准,力求科学、全面,可行,既让学生明确需要达到的目标,同时也让教师明确训练的标准。2.通过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除了按照学校制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外,我们还应该结合以下评价方法。(1)增值性评价,让学生认清自我,建立信心对于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评价,我们应注重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进而鼓励、表扬,让孩子重拾自信。比如通过学生成长记录,让他们发现自己的进步,做最好的自己。(2)多元化、发展性评价,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除了关注教师的评价,学校还应综合运用学生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习惯形成过程。古人云:做人如水,做事如山。而做养成教育就需要像山一样踏踏实实。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一天天的成长起来,收获自信,走向成功。
作者:李文 单位: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辛寨子中心小学
关键词:
高校英语教学;英语全球化;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6014002
1 前言
随着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广泛,以市场化、网络化和文化多元化为基本特征的全球化正日益影响着当代人的工作和生活,英语作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载体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的价值和地位。高校英语教学作为大学生接受英语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其英语能力水平是否能够胜任时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高校英语教师应如何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自我优化和角色转换,提高面向未来的英语教学效率?英语教师应如何梳理当前互联网信息发达背景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从容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所有英语教学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可以说,在全球化视域和时代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不仅担负着培养具备全球化视野的竞争者的任务,而且需要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素养、完善的人格、能够熟练运用英语作为语言工具进行跨文化交流合作的人才。
2 当前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解析
2.1 高校英语教学目标和评估体系未能摆脱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功利性导向
部分学者认为,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普遍侧重于句子结构的分析、语法知识的传授、以及时态的变化等,教学的重点和主要内容往往集中在英语语言本身,为了考试而教学。教学的目标以掌握大量单词和语法句法为主,并结合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各种题型进行大量的题海战术;在评估体系中也是以教师授课班级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作为唯一考核标准,而对于听说能力和报刊阅读能力的培养,往往没有更好的办法,在教学中往往流于形式。
在当前中国的教育和考试制度下,高校英语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目标设置都是紧紧围绕英语考级和四六级考试进行设置;各高校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估体系中,四六级通过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硬性指标。教师也习惯了在考试指挥棒下进行教学的观念,英语教学改革始终未能摆脱应付各种类型的英语等级考试的阴影。从而造成了中国学生的“失语症”,在需要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环境中无法娴熟的驾驭英语言语。
2.2 生源地教学水平差异等因素导致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形成有效互动
由于招生计划和生源地限制,高校学生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不同的省份和地区,学生在高中阶段不同城市和地区的教学水平差异,文理分科对英语重视程度的差异,往往导致这些学生进入大学英语课堂以后,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发音不准,难以在课堂活动中和英语教师形成有效的互动。
同时,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问题,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过于注重语言点方面的知识,对于大学英语教材中精心安排的社会文化因素往往会忽略不计,对于英语语言文化及其社会价值观的理解不够透彻,从而阻碍了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价值观的缺失。难以形成具有长效机制的中西文化交流能力和跨文化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以英语为背景的西方核心文化价值观和科学价值体系没有高度敏感性。
2.3 全球化背景下对学生英语语言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缺乏有效应对手段
在全球化时代的进程中,学生迫切需要英语言语交际能力和跨文化学习能力,需要在了解西方世界的社会人文、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对本土文化进行国际化表达和国际化交流,从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英语语言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但是,很多英语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学的变化,仍然固执的认为高校英语课程仍然只是各年级学生的一门主要学习和考试科目,教学内容和考试方法也只是沿袭传统的应试模式,缺乏明确有效的应对手段。
3 全球化背景下英语教学的潮流与发展方向
3.1 多元文化教学,使学生具备全球化视野和广泛的知识面
多元文化在学界也被称为“跨文化”,是指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对基于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人、事物和社会的认识、理解,以及各种文化成分之间所建立的相互交流和借鉴的关系。大学英语多元文化教育要求“能促进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理解、借鉴和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不同族群和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从而能够理解本民族文化发展历程,并能鉴赏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并最终能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世界性文化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
基于此,大学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实践环节中,应针对民族和民俗文化的传承,进行各种有益的探索、尝试。有意识的把西方文化中的精华在英语课堂中加以介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兴趣,同时还要对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加以比较分析,取其精华去进行传授,培养学生文化价值观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
大学英语教师集语言教学、文化传承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在教学中不仅承担着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任务,而且在英语语言教学中还担负着西方文化的传播者的角色,独特的多元文化背景和全球化文化身份,对于教师的英语教学和中西文化交流有着非常良好的媒介作用。
3.2 多种手段教学,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语言工具进行跨文化交流
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以及课外留意和把握各种机会,了解和掌握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核心文化价值观和价值理念,以及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沟通方式中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异同,将西方文化和相关的社会背景、礼仪常识作为英语语言学习中的另一项重要的专业知识;其次要树立学生具有独立开放性文化视野和广阔知识储备的目标,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敏锐的多元文化观察能力和总结能力;与此同时,高校教师还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专业等特点,针对性的分析教材和阅读材料等各种素材中的构思模式和文化要素,这些思维构思模式和文化要素对语言教学过程中风格、手段的影响。
这就要求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从课程大纲的制定、教学目标的设置、教材的选编、教学内容的传授等方面作出重大改变,尽量选取具有英美本土特色、可读性强的教材和文学作品,设计具有语言实践情节的课堂活动模式,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各个环节进行各种实践,灵活的运用语言工具对各种文化进行理解和交流。
4 全球化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师的素质能力结构及其发展解析
4.1 全球化的教学理念和身份定位
随着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深化,各类专家学者已经意识到,英语作为信息化时代重要的信息载体,已经变的越来越重要,英语阅读、写作、表达将成为未来人才竞争中的必备能力。在这一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师只有明确全球化的文化身份,才能在更开阔的基础和平台上探索更加灵活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实现从语言知识到言语能力这样一种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型,对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进行多方面的构思,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进行充分发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得到教师的有效引导,最终实现语言能力和表达技能的提高,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能力和人文情怀。
此外,高校英语教师还应具备强烈的危机感和使命感,逐步引导学生树立全球化交际的新理念。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逻辑推理概括、英语语言判断等思维、理解能力的培养,并将这种快速语言环境下的逻辑思辨力在英语教学中加以强化,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智慧品德方面的全面发展。并将这些能力综合化的迁移到对其他学科的认知与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以收到培养创新思维、优化心智能力的教学效果,始终与全球化时代的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保持高度一致。
4.2 全方位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
大学英语教师群体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在根植于中国文化价值的土壤上担负着传播英美文化的角色,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与整合中完成大学英语的课程传授。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这就需要英语教师一方面具备厚实的多元文化储备,在教学中不仅能够对英语语言文化中的背景知识、历史名人传记进行讲解,还需要结合中国各民族本身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进行比较和传授;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师还需要对自然科学成就、教育科学规律、历史文化知识、文学艺术和法律伦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有比较广泛而深刻的了解。唯有如此,才能在尊重、欣赏异质文化的基础之上,突破英语文化的多种理解障碍,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素质、发展其言语能力。
4.3 跨文化的批判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
在长期的英语语言文化习得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形成了自己对本土文化和目标文化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自己的理解准确传达给学生,教给他们有关语言的知识和准确、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就需要教师具备多种教学手段、方法和教学能力。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掌握前沿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成果,善于从相关学科发展中获得灵感,不断存储和积累本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成果,并在教学和科研中有机的加以整合,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核心的知识结构,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传授和运用,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在此基础上,教师加强课堂中的即时教学分析能力和反馈收集能力,对教学的整体设计、教学过程实施、教学策略调整、教学评价测试等诸多环节中提炼听、说、读、写、译等多个方面的教学经验;在中西文化传承与传授的双重背景下准确确立自身的价值坐标和工作目标,在教学和研究中对两种文化做出理性的比较和分析,在批判中形成自身的文化认知和价值观。
大学英语教师作为英语语言教学和文化传递的重要角色,同时也是对英语文化与本土文化进行沟通的中介,在跨文化的教学实践中,认识、理解、尊重、借鉴、批判的识别各种不同民族背景和不同国家的文化现象,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文认知体系和文化价值观,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反思和学习,在保持本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最终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合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