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研读考纲,理清思路
复习之前,深入研究考试大纲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才能明确复习思绪,做到有的放矢。
1.研读考试大纲,明确考试内容
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选修地理3、地理5、地理6,以及《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规定的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有关内容。
2.研读考试大纲,明确考核目标
所谓“地理”,即“知地明理”,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读考试大纲,明确试题特点
近些年的高考试题,仍然秉承新课标理念,延续地理学科特色,即用地图说话、用图表和数据说话,侧重基础,难度不大,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认知能力的要求却有一定的提升。
4.研读考试大纲,了解命题追求
(1)求真:测出考生的真实水平,有利于高校定段划线录取。
(2)求稳:试题难度保持相对稳定,试卷结构与分值基本稳定,考试大纲及要求基本稳定,由旧课程平稳过渡到新课程。
(3)求新:新材料新情境,倡导新理念。
二、整合资源,认清结构
复习之前,教师需掌握学生手中已有的材料和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进行合理的安排和使用,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包括考试大纲、地理课程标准、教科书、地图册、历年高考试题、精品教辅资料等。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实施教学、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在一轮复习开展之前需要对课程标准进行研究和解读。教科书是课程标准得以落实、贯彻的载体,其中的概念解读、材料说明、合作探究、方法渗透对于学生备考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谋划策略,有效实施
1.复习进程与师生心理情绪周期的调整
学生从9月份升入高三到最终完成高考需要度过漫长的十个多月的光阴。在不同的时期,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会有一定波动,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高考冲刺的同时也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不同时期状态的变化,适时进行复习策略的调整,力争做到事半功倍。
2.基础性的必要工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正式开始一轮复习之前,做出一份翔实的一轮复习计划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复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也应适当提前做出预见,包括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生成性的问题以及周测或期中、期末的大考时出现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等。这就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整个备课组要团结一致、集思广益,把各种工作都切实做在前面。
3.转变复习备考理念
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终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为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一轮复习时要彻底改变固有的如“重文本、轻人本”“重要求、轻需求”“重进度、轻效度”等落后的备考理念,在授课时要统筹全局、重点突出、有所取舍、重视思考和表达,切忌内容讲得多而杂、学而不思、表达不清。
四、关注热点,提升能力
一轮专题复习我们需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关注以下三点:
1.运用已知知识推出未知知识。能力考查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运用自身已有知识获取更为广阔的信息,这也是我们必须帮助学生努力达到的。
2.凭借考生已掌握的基本知识、形成的基本能力和整体素质去分析解决自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受考试性质与课时安排的限制,高中地理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时间紧,课时少,内容多。如果没有周密的复习计划,那么复习课将像“猪八戒脚踩西瓜皮,走到那里滑到那里”。因此,统筹安排复习的各阶段与各环节,制订合理的复习计划,显得非常重要。
例如,我们将有限的复习时间分成三段,实施三轮复习:一轮复习狠抓基础;二轮复习提高能力,对教材内容有序整合;三轮复习回归课本,其间安排分册练习和综合练习。这样,经过步骤安排得当的复习后,学生的地理知识与能力都得到明显提高,在学业测试中取得了好的成绩。
二、整合教材,大胆取舍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存在一标多本的现象,如江苏省目前各地区分别使用人教版、鲁教版和湘教版三种版本,如何利用教材组织教学呢?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各个版本的课本及其附属学习资源进行合理的取舍、重组。在复习过程中比较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依据新课程标准,大胆舍去完全不同的内容,取其相同或相似内容。例如地理必修2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有教材中大篇幅介绍了城市的区位因素,新课标对这部分没作要求,对这样的内容,用最基本的试题进行就可以了。
灵活取舍,整合教材,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但取舍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坚持以下两个原则:一要坚持基础性原则,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中规定的基本内容为主。二要坚持整体性原则,以形成学生的整体知识结构和对人地关系的把握为目标。
三、构建体系,梳理基础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在有限的复习时间里,不要让学生做偏题、怪题及过难的试题,关键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内化。为此,复习中帮助学生梳理整合知识,形成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如复习中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重要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链,再将知识链串联成知识树,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主要方法有:(1)列表比较――突破难点。利用表格将有关的原理、规律、现象、易混淆的概念列表比较,有助于准确辨析概念,发现变化规律,梳理知识脉络。(2)建立框架――知识系统化。将不同章节的内容通过某些重要知识点,由点到线到面地沟通与之关联的所有内容,建立框架,将分散在不同部位的内容有机整合,融为一体。(3)核心概念――发散引申。复习时可以建立以核心概念为中心的知识线索,通过概念的发散与引申以点带面,由此及彼,同样可以构建知识网络。通过以上方法,构建既简明又有机的知识体系,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点点到位,使每个知识点都具有生命和活力,使学生感到书本变薄了,要记的知识越来越容易,从而强化复习效果,树立信心。
在夯实基础的问题上,必须时刻注意回归课本,课本是测试命题的依据。回归课本,并不是一页一页地读课本,而是进一步理解必考点,关注知识盲点,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看课本。如对平时模糊不清的概念,比较零碎的记忆性内容,以及试卷中涉及的“死角”等再次阅读理解,确保不留下任何盲点。
四、文理结合,动静并用
地理学科横跨“科学”、“人文与社会”两大不同的学习领域,其综合性就决定了三本必修书在内容和学习方法上的不同。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用理科思维学习自然地理(必修一),用文科思维学习人文地理(必修二、必修三)。
就自然地理部分而言,不管是“测试要求”对知识点的表述,还是平时练习题的出题思路,都侧重于对基础地理原理、规律的考查。因此,在备考这一部分时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多做些习题,重视对解题思路的训练。如果对某个知识点有困惑(问题通常出现在“地球运动”、“气候”这两个部分),则一定要不遗余力、不厌其烦地把这部分弄懂,从而一劳永逸。
就人文地理部分而言,如果沿用必修一的学习方法,那么很可能会事倍功半。因为人文地理的知识点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学生生活的直接和间接经验非常有限,若在答题时仍用“推导”的方法,则只会落得个“答不到点”或者“答不全”的后果。在人文地理的备考过程中,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在复习中可以引导学生用学习文科的思维花时间下力气背诵知识考点。
对于高中学生来讲,寒窗苦读十二年,只为高考一搏,高考是人生的分水岭,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而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在高三的时候做好各门学科的复习。复习是一个总结、提炼、升华的过程。对于复习之法,每个教师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成功的经验。近年来,一些教师开始尝试运用哲学思想指导具体某门学科的复习,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哲学是一个非常广博的体系,在这个体系里面,门派众多,意见不一,而哲学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包括教学在内。
哲学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近年来,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我一直在尝试如何利用哲学指导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具体做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实事求是,了解学生情况
实事求是是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哲学中国化的精髓,中国近百年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稳步发展。在高三地理复习中,教师和学生同样要发扬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一方面,教师要客观地了解整个班级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要有一个最真实的把握,不能做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只有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制定最切合实际、快慢适中的复习计划,才能把握准复习的重点。在复习前,我会向学生下发问卷,征集知识难点,进行汇总,比如,在调查问卷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把握不准,因此在复习时就进行了重点的讲解,帮助学生解决了知识难点。
2把握内因,激发学生热情
在哲学思想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只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也是如此。对于地理学习来讲,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内因,教师的教学是外因,这并不是推卸教师的责任,新课标曾明确指出,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更多的扮演的是一个引导的角色。在高三地理复习期间,我发现很多学生复习效果不好,就怪老师讲得不好,怪时间太紧,怪知识点太多等等,而从没想过从自身找原因。因此,在复习时,我会主动引导学生树立“我的学习我负责”的思想,引导学生向优等生看齐,找不足、找差距,并请学习好的学生当众介绍复习经验,通过对照,很多学生发现了自身在复习中的不良习惯,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比如有的学生复习没有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学生复习太过草率,走马观花等等,从而引导他们从自身作出改变,激发复习热情,提升复习效果。如何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笔者认为关键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新的元素,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课堂上来。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正是迎合了新课改的内容,若要真正实现这一改革,我们不仅要从理论高度,更要从创新的角度开展实践研究。
3由量变到质变,引导学生练习
在哲学思想里,量变和质变代表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或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当量变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尤其是对于高中学生来讲,要掌握的知识点非常多,谁也不可能一口气全部记牢,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中,也是如此,要想提高地理成绩,必须按部就班的进行复习,一点一滴的积累知识,只有当所有知识点记入脑中,融会贯通的时候,地理学习才会取得质的飞跃。在复习时,我曾经专门向学生说过这样一段话:“同学们,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我们看到我们周边有一些同学地理学得非常好,很w慕,可是在那一个个高分的背后,他们付出的汗水你们可看的到?没有大量的练习,又怎会有优秀的成绩呢?水滴石穿,老师希望你们能够做这穿石的水滴。”通过这些鼓励的话语,引导学生认识到积累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加强练习,推动了地理复习按部就班的开展。
4创新发展,进行灵活复习
哲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而创新是发展的一种形式。对于高三地理复习而言,也应该在复习方式上,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只有创新发展复习方式,才能丰富复习课堂,吸引学生兴趣,提高复习效果。在进行复习课期间,我曾经在复习方式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一方面在复习课上引入多媒体,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整个高中地理的架构,此外,我还通过多媒体演示自然界水循环的动画,以及“板块构造学说”,在多媒体演示中,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通过更加形象化的演示,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另一方面,我在复习期间,在每个单元结束时,都会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考试,当众公布考试成绩,并鼓励成绩落后的小组,要迎头赶上,在下一次考试中实现逆转。通过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比拼意识。此外,我还尝试在班级内部实行“结对复习”、“互评复习”等方式,让地理复习课堂更加生动活跃。
5亲身实验,巩固知识要点
实践是哲学的基础,实践也是检验知识的唯一标准,任何知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会记得更牢、更准。对于高三地理复习而言,由于学科的内容,以及精力和时间的限制,让学生通过实践去验证知识、巩固知识有一定难度。但是,作为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为学生提实验平台,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感知各种地理知识。如在地理复习时,我曾专门针对“季风成因”和“大气温室效应”等地理知识要点,进行了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登台,进行实验,我在旁给予指导。通过实验,学生明白了“高低气压的季节转换,产生了季风”,清楚了“温室效应的产生原理”,加深了对这两个知识点的理解。高中地理还有很多的实验题材,作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亲身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以上是我利用哲学指导高三地理复习的一些尝试。哲学来源于具体学科,又指导具体学科。作为哲学中的翘楚,哲学对于具体学科的教学同样有着意义非凡的指导作用。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应该主动学习哲学,并与具体的地理复习教学相挂钩,相融合,探究出一套高效的地理复习之法。
参考文献:
1.完善自我,勤学多练,使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过关,赢得学生的信任
多年来,我不断地进行板书设计、地理徒手画的练习,上课时能在黑板上写出漂亮的板书,并能根据需要随手绘出地理简图,学生信任之情溢于言表,这在教学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应对课堂突发事件时,冷静的态度和有条不紊的指导及快速的反应都会令学生钦佩不已。
2.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开阔学生视野
在上课时有的地理现象和规律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我就用一
些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动漫来解释抽象的概念和地理现象。比如,沙丘的形状和移动方向我们东北的学生是见不到的,为了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就以雪为例。东北冬季雪多,下雪后会刮风,被风吹扫后积雪的地面形态就和沙丘类似。有了感性认识后,再给学生观看沙丘的动漫演示,这样就成功地将沙丘的形成和移动方向清晰地
展现出来,既使课堂活动生动化,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打开学生心扉,走进学生心理,加强情感教学
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和状态。所以,我一般是上课时早一点进班级,下课后晚一点离开教室,通过和学生聊天,了解他们对教学方法和上课节奏的感受,进行适度调整,达到师生配合最大化。除此以外,我作为科任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还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身体状况,学生在感动之余,会从心理上接纳我,进而会把本学科作为重点学科去学。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经常和学生互通有无,让学生觉得我和他们是一路前进的,既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又营造了师生携手共进的氛围。
二、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针对学生素质,不断调整方法和节奏
1.分析大纲,捕捉教学
在备课时,教师要分析大纲,捕捉考点,选取考点分配合理、详略得当、难易适度的资料,有方法技巧指导和经典例题和习题,使学生复习时有据可依,有题可做。
2.研究三年内高考题,分析各考点的出题比例,做到处理考点时详略得当,不浪费时间,不让学生做无用功
在近几年高考中,人文地理的比例越来越大,而自然地理的比例在减小,尤其是地球运动部分考得越来越少,而地球运动在知识点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针对这一情况,我缩短了地球运动部分的复习时间,为其他内容的复习争取了时间,提升了一模、二模的平均成绩。
3.根据学生手中资料,让学生做高中阶段一整套的基础习题,填平知识上的漏洞
让学生按照考点的复习进度,每天做1~2套习题,巩固基础,老师在讲答案时,尽量将知识点穿插其中,让学生了解每个考点会出现哪些类型习题,这些习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使学生掌握考点及基本的解题方向和思路。
4.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有新意的习题
每周或每月让学生做一套长见识、调口味的习题。我经常上网搜索习题,只要有创意,和高考题型相似,就载下来备用,我们学校也经常收集兄弟学校的习题交给我们备课组,再进行精选备用,我还经常去书店查找,有时为了一套题或几个好题而买了整本卷。总之,每周组一套有新意的习题给学生,相当于正餐之外的甜点,对学生也有诱惑力。
5.重视尖子生的培养
学校根据每次考试成绩确定尖子生人选的数量,然后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制订辅导计划,查缺补漏,弥补不足,尽快将考点融会贯通,提升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6.对学生进行复习指导
在一轮复习时,每到一周周末,便提醒学生,进行周复习,将一周内学习的考点复习一遍,做过的题,尤其是做错的题看一遍,每到月末,我又会提醒学生进行月复习,将一月内学习的考点复习一遍,曾经做错的题看一遍,巩固已有的记忆,使自己今后不犯同样的错误。到了综合复习阶段,每隔两周提醒学生回顾一下各考点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规律,做到心中有数,做题时能灵活运用,每人准备错题本,可以记(或粘)各类错题,以便按时回顾。
三、构建完整思维,提高学生应对能力,向试卷要成绩
1.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讲综合题时,带领学生回顾考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锻炼学生思维周密程度,有时还一题多问,培养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提升反应能力,为解答综合习题奠定基础。
2.以考代练
每周一小考,每月一大考,找出学生弱点,并组建习题,加强薄弱环节训练。在考前半个月左右,为了防止学生综合题做多了,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应用,所以我针对必修三册教材的基本内容,以选择题为主,共组了三套题,每套百题左右,重新巩固一遍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
3.对学生进行考前指导
学生的遗忘周期大约7天,考前10天内可以放松一下,但绝对不能完全放松。我要求学生每天至少做一套题,以保持对习题的灵敏度,保证在考前看一遍教材,最后一遍是巩固基础知识,还对学生在高考期间的审题和答卷进行指导,如,全面审题、字迹工整、心态放正,并保持清醒等,使卷面尽可能多得分。
(一)课前自主复习——侧重发现问题
课前自主复习的目的是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复习能力,并发现问题;改变学生被动等待的不良习惯,形成主动高效学习的良性循环;改变教师重课后、轻课前的习惯,为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造条件。课前自主复习的要求是:教师在学年初应将高三总复习计划印发给学生,每周将下周复习计划提前告知学生,并将课前预学案分发给学生。既要告诉学生本周复习什么(内容前置),也要告诉他们学习的方法(方法前置),学生知道了内容与方法的学习前置,紧跟目标前置,管理前置。例如,笔者设置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教版)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自主复习导学案时,让学生首先明确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复习的计划以一周为单位。上周末布置学生先行自主复习本章节任务,本周第一课时进行课堂先考及反馈,第二课时“6+1”互动研讨,第三课时课堂效果检测,第四课时课后滚动(或拓展)提升。2.复习的主要目标本章节设置了以下几个复习目标。(1)学会农业区位分析的方法,比较各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区位、分布等。(2)了解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区位的变化。(3)了解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特点,能用实例说明和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复习的方法学生先行自主复习,然后进行课堂检测,用习题引导学生发现和暴露问题,再通过小组讨论反馈,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与互动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入案例分析,让学生巩固并熟练建模。最后利用对比法,归纳拓展学生所学知识和地理思维能力,如评价区位条件、分析区位优势、分析自然条件、分析气候条件的方法等。明确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预习就成了学生在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的前提下的自主复习。学生在复习导学案和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参照高考考点,做好复习、回顾、反思、归纳与梳理,限时完成少量的自主检测题,并通过学习小组尝试先行解决问题。
(二)课堂先考及反馈——侧重暴露问题
学生经过自主复习后,进入课堂检测环节,即先行考试环节。通过考试,确切了解学生对该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即暴露问题,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复习效率,避免重复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集中时间解决学生不会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其次是促进先学,肯定学生先学的成果,给予学生成就感,调动学生先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检测环节以习题为载体,教师不仅要重视习题本身的质量(即能否反映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主干知识和核心能力),更要重视习题背后隐藏的问题质量。课堂检测题设置的内容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既要有基础,也要有提升;既要考虑全面覆盖该复习单元的高考考点,又要突出重难点,更要检测出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哪些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便于其后的课堂互动研讨和归纳拓展。课堂检测题的预设还要注意把握难度。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检测题可以这样设置:40%比较容易完成,可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信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30%需要学生6人互动后可以自行解决,侧重小组合作、生生互动;30%需要对地理图形或资料阅读和分析,并提取有用信息,主要培养学生地理读图、识图、用图以及地理思维能力,侧重“6+1”师生互动及教师点拨和拓展。
(三)“6+1”互动研讨——侧重解决问题
“6+1”课堂互动研讨是课内的核心环节,包括合作学习、点拨讲解和归纳拓展等步骤。主要目的是解决问题,拓展思维,培养能力,实现知识内化。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归纳拓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学习中暴露和提出的问题,实现思维互动,训练抽象思维能力,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改变学生只听不说、只接收不思考、不参与的被动依赖习惯,转变教师垄断话语权、以教为中心的状况,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检测重视的只是检测的结果,而互动研讨环节注重的是问题驱动和任务驱动,重视小组互动过程。因此,要将习题暴露的问题及生成的新问题进行转化。由习题驱动转化为问题驱动和任务驱动。老师根据学生暴露的问题及生成的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帮助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因此,互动问题的设置既要考虑习题暴露的问题及生成的新问题,也要有利于转化为问题驱动和任务驱动课堂。对于课堂检测中暴露并梳理出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要结合课前预设的互动问题进行课堂互动。教师在预设互动问题前,一定要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进行集体备课。备课组成员首先要吃透课标、考纲和教材,广泛阅读,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其次要转换角色,备好学生先行自学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课堂检测可能暴露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课堂学习目标要求的问题,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在互动研讨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不要和学生抢话语权。要转换角色,倾听学生的发言和看法,参与学生讨论,适时给予点拨。6人小组成员要主动参与,积极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勤于思考,形成良性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要积极主动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提高自己。合作学习仍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点拨讲解来解决,这是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在解决问题之后,引导学生依据高考要求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找出规律,建构知识树(结构),做到条理清晰,思维层次分明,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让学生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教师在点拨讲解和归纳拓展中要注意几个问题:一要“少讲”,即少讲废话,以“三不讲”(即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自己不会但通过合作学习能学会的不讲;基于现学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特点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问题,暂时不讲)为前提,提高时间效率;二要“精讲”,即要讲得精到,要抓住要害和关键,画龙点睛,对症下药,针对性强,能真正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三要“讲透”,即对于难度大或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该多讲的就要讲透,注重思维过程的讲解,重视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
(四)课堂效果检测——侧重巩固问题
在互动研讨之后要安排适量的当堂效果检测,进行强化巩固。该环节的主要目的:一是评价,检测每个学生是否当堂达到了复习目标,做到“周周清”;二是巩固,引导学生强化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为此,我们设置了三组当堂效果检测题(题目略):【A】对应考查目标:考纲内容一。【B】对应考查目标:考纲内容二。【C】对应考查目标:考纲内容三。
而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得分确实不太容易。但作为艺术生而言,心中要具有这样的一个理念:越难得分的学科就越要学好!绝不放弃任何一门学科。地理有理科的部分,艺术生学不懂;地理要求空间想象能力好,而艺术生尤其是音乐生很困难;地理要求生活常识丰富,关注社会,但艺术生没时间看书、看电视、上网,因为他们要学画,要练唱或练乐器。事实上,地理要学好,一是要老师讲好,二是学生本身要用心听讲,不懂多问,注意方法。
高三这一年,时间尤其紧迫,从第一轮复习开始,艺术生的复习时间就屈指可数了。高三第一学期,他们要完成艺术科目的联考,大概有三四个月的时间他们对文化课的学习心不在焉,再加上之后个别学校的单招考试,这种状况可能要一直持续到第二学期的三月份,屈指算算,真正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可能只有不到四个月,所以他们压力很大,疲惫不堪,而且到高考前他们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基础知识不会,只能将主干知识进行辅导,懵到哪算哪。但上届高三的艺术生后来重读的告诉我南方艺术生很厉害,考500多分的真是“小意思”,有个重读生考北京师大没考上,他说北师大招20多个美术生,湖北的考生就有一半被录取,500多分在我们这儿是高分!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真的是很好奇。面对高中艺术班这样一个在地理学习上的弱势群体,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决不能知难而退,也不能认为艺术生高考文化科录取分低而放松要求,放任他们自生自灭,而是应该研究如何让他们掌握应该掌握的东西,拿到该拿的分数,从而不让他们因地理这一科而输在高考的起跑线上,使我的学生在面临将来的高考竞争时能脱颖而出。
中学地理学习中有四大块内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然地理部分,它是整个地理学科的基础,而这些基础往往是大家不重视或者掌握不好的。建议大家在复习专业课的间隙,抽空去看看自然地理的主干知识,不要死记硬背,要做到理解记忆。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具体的操作方法。
一、区域地理部分:
1.理思路,建框架。构建区域地理知识结构体系,重组初高中地理知识。首先从大框架入手,把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位置和重要经纬位置;其次进入分区,把握各区重要山脉地形、重要河流湖泊、城市,最后细化各区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候、地形、河流湖泊、植被;人口城市、工农业、交通旅游等。
2.重定位,是先导,确定区域位置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前提和基础。艺术生对于本专业的东西是很有偏好的,所以教师其实可以多花点时间设计好问题或知识讲解的切入点,从美术或者音乐的角度去开启,当他们发现你也对其专业领域小有研究时,他们就会相应的对你接下来要问的问题或要讲的东西更感兴趣,会认真集中精神去听、去想,从而达到教相应的教学目的。比如这几年高考中对于各种关系图、变化图、景观图的考查,对于学生读图获取信息、分析解读的能力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我在讲很多知识点时,都多从“图”来入手,利用美术生对“图”的特殊敏感度,教会他们逐步学会看图、读图、解图;我们在复习时要经常读图,做填图、绘图练习,努力做到“心中有地图”。例如,在复习世界区域地理时,首先要掌握世界大洲、大洋在地图上的分布。即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在阅读区域地图时,所给的经纬度数值的分析,是确定区域位置的重要手段(如欧洲位于北半球,大部分位于40°N~60°N的温带地区和0°经线以东的东经度地区。又如在复习中国这一区域时掌握中国的最东、最西、最南、最北点也很重要。)另外还可以通过记住一些重要的经纬线所经过的大洲、大洋及重要的国家进行联想记忆。(例如,你可以试着想一想赤道、南北纬30°线、南北回归线、北纬60°纬线、0°经线、90°E、120°E、150°E、120°W、75°W等经线经过的大洲、大洋和重要国家。)其次应熟悉世界地理课本中介绍的12个区域的海陆轮廓(包括海岸线、海湾、海峡、岛屿的形状等)、地形分布、大江大河、重要国家的国界线及轮廓特征。它们是判断区域位置的重要依据。建议大家将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北非、西欧、美国、南美、澳大利亚、南极洲的轮廓在头脑里想一想,在草稿纸上画一画,然后再对照地图看一看。重点掌握考纲规定的八个国家。包括它们的轮廓、地形地貌、气候、河流、工农业生产、交通、城市以及人口分布等,特别要掌握它们在世界的重要地位或特色。
二、自然地理部分
自然地理是让很多文科生头疼的功课,艺术生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了,因为它经常需要理科的思维来学习。有些同学认为此部分内容相当难,影响到了后续答题,考试成绩往往达到历史最低点。还有的同学认为这简直就是理科生所学的知识,往往对此部分内容产生惧怕心理。从我省近几年的文综试题来看,对自然地理中地球运动部分内容已经有所淡化,而且针对艺术生来说,他们这部分内容要想得分,难度颇大,地球运动这个部分是作为拉开差距、挑选人才的关键,其实自然地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仅凭死记硬背是不行的。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这几年自然地理以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为研究对象,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主要有地形、大气、水文、土壤、生物等。进一步细化,气候要素包含气温、降水、气压和风;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流量、水位、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知识加工的过程,就是通过联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知识迁移等思维活动,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逻辑关系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将书本变薄。复习时最好分成若干个专题,如地理图像专题、地球运动专题、天气和气候专题、陆地和海洋专题、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专题等。对于每一个专题,都可以按“点”(涉及的考点)、“线”(与人类的关系)、“面”(相关地理图像)、“体”(社会热点焦点)四个字来处理。复习时要制订好有效的复习计划、充分利用课本、地图、练习题,将课本中主干知识全面系统复习,以基础不变应高考万变,这才是自然地理复习中最基本的策略。
三、人文地理
凡是遇到分析工农业区位分析、城市区位分析、港口区位分析、交通线路区位分析等等,自然方面就从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等方面分析;人文方面就从资源、交通、市场、劳动力、科技、旅游、历史等方面分析。对于艺术生,人文地理部分区位还是套用区位因素分析法,总是能拿到分数的,而且高考也是踩点给分的,但要注意答题语言的规范。
除了合理高效地帮助他们完成最后的学习内容之外,在这最后的几个月时间里,艺术生地理学习还有几点注意事项:
1.和艺术生算时间账。不少艺术生自控能力差,他们有上进心, 但常三分钟热度,所以要经常和他们算时间账,让他们有紧迫感,增强自控能力。
2.增强艺术生的信心。由于平时学习文化课时间少,故他们地理基础较差,容易丧失学习信心,因此要多举些身边同学或上届师哥(姐) 短时间内取得较大进步的实例,给他们增强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