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课堂学习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即传统课堂结构的翻转,是指把“学生白天在教室听讲,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教学结构翻转过来,构建“学生白天在教室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教学结构,形成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内化过程、在课堂外完成知识学习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
3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医学高校翻转课堂初探
作为医学高校,我校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并重,课程繁杂,课堂内容难度大,不易理解,课业繁重,课堂结构急需改革。基于此,根据翻转课堂的理论以及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笔者对医学院校课堂结构的设计提供了如下思路:
3.1课前设计
3.1.1设计学习主题
将预设计课程按“知识块”分成若干个学习主题,每个学习主题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课时完成,以便教师开发课程视频。例如解剖学骨学模块中可以分为骨的形态、骨的构造、骨的理化特性等。此外,利用“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设计课前针对性练习测试,帮助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完成学习新知识。
3.1.2制作教学视频
在翻转课堂中,知识的传授一般由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以及网络的相关学习资源来完成。教学视频可以由任课教师亲自录制或者使用网络上优秀的教学资源。组织资源,收集学习资源,准备适当的学习材料,制作学习视频和探究式案例。①根据教学内容(尤其是课程的难点重点内容),构建完整的学习体系。②以模块设计学习视频,视频中增加导读环节,通过导读内容和单元知识测试,向学习者提出问题,引导学习者自主思考。在医学课程中,我首先将每次课的课程重点内容置于PPT之中,然后通过话筒讲解相应的知识点,同时进行图片或者模型演示,这样屏幕捕捉软件可以录制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会记录下演示的每一个步骤,同时每一个点都会有同步录制老师的音频讲解。之后是将视频上传到数字化学习平台上,学生只需要注册学习账号密码即可以自行观看并进行该课程的学习。
3.1.3课前针对性学习
观看完数字化学习平台中的相关教学视频后,学生可以完成学习平台里相关知识点的测试,如果测试过程中有困惑的话,可以反复观看视频,进行深度的强化。
3.2课堂活动设计
在前期学生自学之后,可进入接下来的学习活动。
3.2.1确定问题
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通过学习平台的学习之后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策略,如“讲授”、“自学”、“讨论”、“探究”等。如遇见学生普遍不明白的问题,可进行针对性的讲授。在具体教学中,也可以根据所选问题对学生进行分组,小组人数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条件而定。
3.2.2协作学习
如果问题比较单一,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知识竞答方式组织教学;如果问题复杂,可以将问题分成若干子问题,并要求不同小组负责不同的子问题,然后,采用拼图学习法完成学习任务,最后,各小组进行组间的协作式、探究式的学习讨论,形成最终的答案。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探究式案例”,组织学生以小组协作形式进行讨论并实施,考察学生的课前视频学习情况、综合应用能力、团结协作及创新力。在探究式实验的设计中,此环节主要结合不同专业将会使用到的具体应用系统进行设计,设计思路是通过项目的形式体现专业特色、实现基本功能、内容循序渐进、考察课程基本知识点的学习掌握情况。以“探究式案例”、“探究式实验”和“课程视频”为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自主学习动力和探究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以协作学习形式,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学习实践的过程。根据课程内容和实施环节,设计体现专业特点的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完成项目,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3.2.3学习评价
在学生学习活动结束之后,进行学生成果的交流,学生可以将学习成果上传到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数据库中,进行成果的分享,也可以通过课堂汇报、交流学习体验、小组比赛和辩论会等形式进行评价。其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真正做到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个人评价和小组间评价、组内评价的有效结合。教师评价的内容包括问题的难易度、独立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小组学习中的个人表现、学习进度、小组学习计划安排、成果展示情况等。评价要侧重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的考核,同时,强调考核学生在完成实验过程中形成的实验记录、原始数据、活动记录、交流情况、学习体会等内容。
4课程结构改革目标
借助信息化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构建翻转式教学课堂,实现学生之间互动、协作学习;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真正的以学生为主导地位,而自己则扮演“启发者”角色的“引导关系”;教师之间可以动态交流教学经验并及时获取学生反馈的教学环境。最终实现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将理论知识、临床实践、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教育与培养融为一体,形成统一整合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殷旭彪,陈琳,李凡,王永花.基于设计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有效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1).
[2]周蕾.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设计[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
根据教材对化学概念叙述通俗、简洁、浅显的特点,在教学上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为了使学生的自学目标明确,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设计问题要力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自学的情况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自学,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化学概念、规律比较抽象,要求化学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上要求趣、求新、求活。
所谓求趣,即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增强趣味性,把学生的直接兴趣转化为对化学学科持久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刻苦学习。
所谓求新,就是深入挖掘教材,使学习方法及教学手段都赋予新意。并不失时机地介绍新科技,运用幻灯录像等现代化手段使课堂活动不断变换形式、力求出新。
所谓求活,就是在教学中满足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给学生说话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努力创设和谐、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
3.精心设计实验
教师要精心设计小实验、小制作及课外小实验,直观、形象、有趣的小实验能收到比任何语言描述都好的效果。
教师设计小实验要考虑到课外小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些难度稍大的实验制作,在布置学生时要提示学生怎样做,以及注意事项,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
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制作过程中,应有目的地让学生独立设计操作,分析实验结果和成败的原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推理的习惯,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验设计操作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一堂课的成功大多取决于教师提问的质量,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唤起学生兴趣,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教学手段。然而,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存在着“板”和“碎”的现象,学生不能准确把握学习重点。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供更好的师生交流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自信心。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呢?
一、要设计创新型提问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烈的兴趣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度和求知欲。以往的课堂提问一般都是根据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提问没有新意、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来设计提问,不能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机械地提问和固定的答案会使学生失去答题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应注重创设符合学生兴趣点的问题,在问题设计与语言运用上要独具匠心、精心安排,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让答题思路宽起来。
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找到说明中心、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美在园林,那么同学们知道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会让人称赞它的美呢?”这样巧妙的设疑导入,既能创造优美的意境,也很好地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到“无论站在哪一点上,眼前总是一幅美好的图画”的特点。
二、要设计层次型提问
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善于创设合乎逻辑、条理清晰的层次型提问,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以往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难度往往适合大多数学生,没有做到培优补差。问题设计缺乏针对性,优等生轻而易举就说出答案,差生又会感到有难度,限制了不同水平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注重设计层次型提问,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让优等生“吃得饱”,让后进生“吃得好”,帮助学生找回学习自信心、体验思考和答题的乐趣。
如教学《猫》一课时,设计A、B、C三个层次的问题,让优等生回答A类型的问题:在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到“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到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说出这两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让中等生回答B类型的问题:“作者是怎样评价文中提到的第三只猫的行为?”让后进生回答C类型的问题:“分别总结出这三只猫的来历、外形、在家中的地位、情景和结局。”通过设计层次型问题由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学生就会乐于接受、乐于回答,还有助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找回自信。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做出调整,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要设计启发性的问题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重视启发性问题的设计,联系生活实际,开启学生心扉,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课文最后一句中的“闲人“是文章的主旨,如何让学生真正了解这二字的真正含义成为教学的难点。笔者这样设计问题:“苏轼自比闲人,从中我们能读出什么?”学生就可以通过自由讨论,参考注释资料了解到苏轼被一贬再贬,郁郁不得志,此处“闲”解释为清闲的人,说明了苏轼具有乐观旷达的情怀,又意在指“闲人”只是被贬后的心理与感伤情怀。通过这样的启发性提问,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还有利于学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达到更加轻松愉悦的学习状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要设计开放型提问
课堂练习的设计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学生认识新知,是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心理发展过程。在不同的认识阶段,只有解答与该阶段相一致的练习题,才能创造出“最近发展区”,才能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共振,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因此,探讨最概括、最适用、最本质的课堂习题,已成为广大化学教师和教研工作者共同研究的课题。
一、初中化学课堂练习设计遵循的原则
1、练习设计对学生要有启发性和创新性
课堂练习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学会独立地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应密切联系工作、生活中实际事例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完成品尝成功的喜悦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设计的课堂练习应能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化学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把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失时机的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选择一些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去分析的习题使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引发创新思维。
2、练习的设计形式要多样化且内容要适度
课堂练习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必须注意形式灵活多样设计练习题时应恰当运用口头、板画、书面练习和实际操作等练习相结合的形式发挥每种练习的独特作用。所以,课堂练习的多样化首先指课堂练习本身的表达形式的多样化。如:文字表达结合图像表达利用实验、利用多媒体表达等。其次是练习形式的多样化以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学生在下面的练习的同时请几个同学上黑板练习或将学生的练习通过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以便对共性问题及时高效地进行信息反馈。有时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让学生分别做不同的练习练后进行分析比较。有些思考、判断、讨论类练习不需要学生详细书写通过提问等形式进行信息反馈。有些课堂练习通过实验的形式或实验结合板书进行。而且教师在设计练习时既要有一定的量又要避免机械重复和过量。过少的练习不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重复过多的练习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造成学生的心理疲惫。因此在设计练习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力求差生“吃得了”优生又“吃得饱”使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得到较好的训练。
二、初中化学课堂练习设计的策略
1、设计练习时目标要明确。
课堂练习的优化设计首先在于练习目标是否明确,既要使学生巩固所学基础知识、熟练计算技能,又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并结合本班的实际,设计练习,确定练习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课堂练习的设计必须依据课堂教学目标,既要突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又要能针对学生的疑点和弱点,同时还应根据教学过程中不同教学环节的目的要求认真设计相应的课堂练习
2、精心选题
所谓精心选题,就是在大量的教学资料中选择适合课堂教学的例题、练习题、反馈题等。教师要选择具有时代明显、思维训练有效、方法灵活、典型且有代表性的题目,而不是不分题目的特点时代性,一股脑的搬到课堂上来。
首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可能不同,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水平也存在差异。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练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有不同的地发展”。既要让差生“吃好”,又要让优等生“吃饱”,练习要有基础题,也要有发展题,还要有提高题,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学习的要求。
在选题时,还应使题目有一定的梯度。只练习同一梯度的题目,无助于学生的提高,学生只会机械的模仿;练习有梯度的题目,使学生犹如攀峰,从基础题开始,逐渐提高,不仅理解了新的知识,还锻炼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注重典型例题延伸拓展
不少学生在中学化学的学习中常有一个共同性的问题:上课能听懂,但不会做题。原因在于学生读不懂题,对化学题的特殊语言不能很好的领悟,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未能很好把握。鉴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延伸拓展,总结规律;精心、合理设计梯度,在学生有疑难和不懂的地方予以点拨和引导,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纵横联系,广泛联想,既能扩大知识领域,又能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4、注重化学与STS 联系的习题设计
习题设计以社会热点和前沿知识为情景,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受并赞美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命题,增进对化学的理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等。
1)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习题设计注重背景内容取材的创新,题目大多从生活和生产实际出发,内容丰富,知识性强,努力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观念。学生在“活学活用”的同时,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注重社会的热点问题
我校生化组是省级课题《网络环境下教与学模式的构建与创新》的研究与实施单位,在学校课题领导组的指导下,成立了各学科课题研究小组。笔者作为初中化学课题研究小组成员,拟定了《信息技术课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整合初探》子课题的研究方案并开展了实验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实验,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有一些思考。现就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些个人认识和体会。
一、信息技术辅助化学教学的必要性
1.教育改革的需要。现代教育的思想、理论、观点都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在教育改革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教师由“讲解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许多新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便应运而生,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很有必要性。
2.学生认知规律的需要。初中学生正值发育期,心理注意品质尚未完全成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充满兴趣。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产生学习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一些化学概念、理论、微观粒子世界不便认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其乐学好学,提高学习效率。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几种教学模式
1.情景创设型教学模式。情景创设型教学模式是利用信息技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动的社会、文化、自然情景,形成一种特定的环境和气氛。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事物地思考能力和联想、创造能力,让学生通过情景体验,概括知识,形成概念。
2.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是指把自然规律和抽象的理论知识,或不易观察的微观事物、难于操作控制的实验等,利用多媒体CAI教学课件,通过大屏幕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能自发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从而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更深一步掌握概念起到很大的作用。
3.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支撑的校园局域网和国际互联网,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学习任务驱动下,小组成员相互协作,收集信息、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完成学习任务,得出学习成果,培养了学生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体会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导航为引导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相对传统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信息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吸引学生注意力,创设教学情境,具有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2.使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直观形象化。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数为抽象,而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化抽象为具体的优势正是直观教学的有效途径。
3.辅助实验教学,变只靠凭空想象为可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实验能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相关知识,但它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对于一些有危险的实验,改为信息技术模拟演示错误实验操作的后果,如给固体加热制备气体时,试管口向上倾斜,加热产生的水倒流至试管底部造成试管破裂。一些难以实现的实验,如CO中毒实验,传统教学中只能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凭空想象,现在利用信息技术课件来演示,让学生直观、生动、形象地了解到这些知识,加强学生对这些知识理解,同时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能克服许多不便,扩大教学容量。运用电脑信息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其大信息容量,省时、省力的优势。教师若在教学中使用事先制作好的课件来辅助教学,不但能增大教学容量,加大训练密度,还能减轻师生抄题、擦题等无谓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探究发现,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1.教师面临的挑战――资源库的建设。在网络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课件制作的技能,同时教师对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必须对教学信息资源进行精心设计、策划。因为要进行网络教学,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其主要内容有:虚拟化学实验室、网络课件库等,为了使资源库内容更为丰富,与新课程改革同步,资源库必需要不断补充、更新。然而,当前专门适用于课堂教学的现成网络软件很少,而且缺乏教学的针对性和完整性,因此需要在一线课堂教学的化学教师参与网络资源库的建设,但这些工作对教学一线教师来说,不论在时间或技术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2.网络教学的开放性可能破坏课堂教学的完整性。由于网上资源异常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忽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从而使网络课堂教学客观上存在一定的松散性和不确定性。现行课堂教学只有45分钟,虽然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对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时间有一定的预见性,但是由于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有不确定性因素,要使学生在45分钟内完成整个模式的教学流程,是非常紧迫的。
3.刻意滥用课件,势必影响化学实验的功效性。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具有形象、经济、有交互能力和使用方便等优点,但也存在着明显欠缺。在虚拟实验中,一些感觉特别是嗅觉、味觉和触觉,学生是无法体验的,加上模拟实验的其他不“真实”性,学生也就不能形成对整个化学实验的正确感知,长时间使用这种模拟实验将会造成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感知缺陷。因此,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不可能代替动手实验,更不能使学生获得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和分配化学实验,以使实验功效趋于完美。
总之,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内容、巧妙的链接组合、多彩的演示效果等强大的功能,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强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创新精神、探索精神。虽然它也有其不足之处,但在今后的网络课堂教学改革中,随着教师本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将会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使化学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二、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整合的原则和优势
(一)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整合的原则
1、以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为原则。
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科学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2、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为原则。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
3、科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相同的科学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
(二)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整合的优势
1、教学整合提高了实验效度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由于教学条件的诸多限制,学生难以认知的微观粒子,宏观天体等抽象知识及部分危险实验无法在课堂上直接完成,而借助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从视觉、听觉方面营造出全新的学科教学氛围,用声音、图像乃至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学牛传递信息,有利于多角度让学生认知对象、启发思维。这样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认知特征,又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和升华。
2、教学整合扩大了教学时空
学校和课堂不再是教学活动的惟一场所,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获得很大的灵活性。如在学习探索宇宙中的太阳系的时候我留给了学生网址,这样就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仅能顺利地完成学习目标,还掌握了更多的课外知识。
三、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教学案例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分析
《我们的地球》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第二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有五篇课文组成,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表面;地球的内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而教学本单元,光靠课文中提供的文字资料和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地球资源的部分知识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靠阅读的方法来认识地球,了解地球,是无法对地球形成深刻认识的。
(二)教育媒体应用分析
1、主要教育媒体
联网计算机45台、教师电脑、大屏幕、实物投影仪、关于地球的网页。
2、地球网页介绍
关于“地球―――共同的家园”的网页,采用FrontPage软件系统,利用框架结构,分以下内容:地球总体介绍、地球的表面及内部构造及常见地表变化的过程,还有交互功能的BBS留言板、测试区和拓展学习的网址。
3、单元概念关系
本单元内容主要是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表面及地球的内部。地球的形状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主要集中在第一课教学中,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人类对地球的探索过程,由古代的有关天圆地方、浑天说、盖天说的猜想发展到近代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再到现代科技发展苏联的加加林、我国的杨利伟从太空看到地球的真正面貌。地球的表面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第二及第五课的教学中,通过这两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平原、山谷等地貌特征,并在了解这些地貌的基础上制作地表模型,了解地图的形成原理,并认识到现代科技发展使人们对地球表面形态有了更深的认识,最后能过第五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的形态并不是永久不变的,会由于地壳运动、风化、侵蚀、搬运等而发生变迁。地球的内部这一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第三课及第四课的教学中,通过这两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地壳的运动会发生地震,地幔的温度极高,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的岩浆会通过裂痕上升,向外迸发成为一座火山,当内压大大超过外部压力时岩浆就会喷发出来。
4、主要教学过程
环节一:教师创设情景
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客人―地球(呈现地球网页):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璀璨的行星,被称为我们人类的母亲。对于地球你了解哪些呢?(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对呈现的地球情景和自己对地球的了解,能提出许多问题,教师可适时用word文档归纳本节课能解决的问题。)过渡:今天就让我们通过遨游地球网络,走进地球母亲,来解决同学们的问题。
环节二:上网探究收集资料
各组在上述归纳的问题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上网查找研究。
在上网学习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前,要注意哪些事项才能高效率完成问题呢?学生分组讨论。
全班同学交流,教师组织其他小组同学补充意见,最后归纳上网学习的注意事项:如根据问题有目的的浏览网页阅读资料;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及时下载分析处理;对本组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形成小组作品等。
环节三:交流互动整理资料
学生小组内交流,把自己的作品传到BBS留言版上。利用传到BBS版上的资料,每组派一名代表和其他组交流探究的结果,当一个学生在介绍自己小组作品时,其他学生通过浏览留言版,可以看到该小组的作品。在此期间,教师做好组织工作。
环节四:自我测试巩固问题
通过网络学习,学生们到底对地球了解多少?请他们做自我测试。
引导学生打开网页中自我测试区选择题,了解测试区功能。
学生自我测试,交流体会。
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多种因素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困难,考试成绩不理想。是什么原因呢?说来也怪,课堂上学生听得头头是道,跟着老师的思路,好像什么都明白,什么都知道,可是做练习题时,却思绪混乱,不知道如何下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讲、学生听造成的,学生没有亲身参与体验,对知识重难点的学习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理解其本质,导致遇见问题似像非像、似是而非,不能准确作出判断、加以解决。游戏即学习,学习即游戏。“玩中学”历来是基础教育倡导的一种学习形式,《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角度阐明:新课程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显然高中化学学习是需要过程体验的,课堂小游戏的引入,既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体验化学学习的过程,又能创设课堂情境,准确掌握和理解化学概念、原理及方法,是化学学习的催化剂,毕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远比在郁闷中学习来得有效。
1.课堂小游戏,创设化学课堂情境
创设情境是化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化学内容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教学是化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小游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化学活动机会,激发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化学的愿望。譬如,“关注营养平衡”新课开始前教师用一只新毛笔,蘸取酚酞溶液,挥笔写在白纸上,出现“化学游戏开始”六个红色字迹,然后大声宣布:有请表演者上台鸣炮(即用火柴点燃小铁罐里的氢气)。在同学们惊奇的欢笑声中,表演游戏的同学快步走上台。
甲:(指着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缸)我们日常喝的豆浆、牛奶是营养丰富的饮料,现在向大家展示我高超的创造力,在几分钟内无条件地把清水变成豆浆。
乙:吹牛!
甲:牛,我是不能把它吹飞到天上,但我能把这杯清水吹成豆浆。(随后便鼓起腮帮子通过玻璃管向杯里吹气,吹气……)
乙:哈哈哈,看来“豆浆专家”真的要请我们大家喝豆浆啦!
丙(接过杯子):要是大家给我弄点白砂糖,那“豆浆”就更可口啦(欲喝)!
甲:等我们给你取白糖,再……(三人下)
课堂小游戏有利于教师对新授内容的巧妙导入,有效地建构愉悦的教学情境,让化学课堂教学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十分有效地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2.课堂小游戏,强化化学原理的理解
化学原理,一般用语言文字来叙述,即用一段话把某一原理的化学意义表达出来。对于化学原理的认识,很多学生死记硬背,结果谈起某个原理说得是绘声绘色、头头是道,但遇见具体问题,由于没有真正理解原理的本质含义,缺乏对问题的分析、研究,同时受一些前概念的误导,结果得出的结论与化学原理的本质相悖。这些错误的观点对化学原理、概念的正确形成极为不利,它排斥科学概念、规律的建立,是化学教学效率低的原因之一。为加深学生对化学原理、规律的认识与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应适当引入课堂小游戏,让学生主动参与,从自身的观察体验出发,通过分析实验,强化对原理的理解。譬如,在讲解“原电池原理”时,我让学生玩起柠檬制作电池的游戏:先将柠檬一切两半,备用;用剪刀剪出相同尺寸的铝片和铜片,用砂纸把其表面的污垢及锈迹清理干净后,把导线缠绕在铜片、铝片上,用胶带粘好,再放在对切的柠檬中间,注意铜片与铝片的顺序错开;最后用导线接上小灯泡,小灯泡居然亮了起来。面对难以让人置信的事实,学生的亲身体验使他们明白:柠檬汁是电解质溶液,将铜片及铝片插入柠檬汁中,由于铝比铜活泼,铝片失电子做电池负极而铜片得电子做电池正极。所以连上导线,小灯泡发光了。但因柠檬汁的电流极弱,故要并连数个柠檬以增强电流。
这样,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对“原电池原理”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肤浅的表面,而是从本质加以理解。
3.课堂小游戏,加深化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化学课程有两大特点:①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形成与发展既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②化学的“琐”。这个“琐”反映了化学课程知识点既多又散,许多知识需要识记的特点。如何帮助学生既快又准地记住化学知识要点?实践教学就是多增加学生的亲身体验,体验是个体从亲历的实践开始,获得认识,形成感悟的过程。在化学课堂中教师引入小游戏,引导学生进行游戏体验,透过游戏体验,亲历某一化学过程带来的感受,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起到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上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化学游戏,既能作为技能培养手段,又能作为检测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玩乐中轻轻松松得到提高。譬如,在“垃圾”的选修课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演示游戏――“垃圾分类游戏”Flas,检测学生能否根据所学知识分辨电子白板画面中罗列出的各种垃圾分别属于哪种类型。垃圾箱种类:“不可回收垃圾”、“厨余”、“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垃圾:一次性饭盒(可降解)、果皮、电池、塑料袋、纸文件夹、报纸、剩饭菜、废旧文具、金属易拉罐、炭粉墨盒和用过的茶叶袋。学生拖动鼠标拉着某种垃圾放入相关的垃圾箱。若学生做错了,垃圾箱就会给出哭脸加以提示,直到学生完成所有正确的操作,方可获取笑脸,游戏结束。再比如,《元素周期表》中“位―构―性”之间的规律多且碎,学生不好记忆,学习效率低,教师在课堂上可采用游戏卡片的形式开展教学,利用不同元素原子结构和性质的卡片,让学生回顾门捷列夫的发展历程,探究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好好地“玩一玩”。
课堂游戏活动无论是观察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还是不断探索微观世界的神秘现象;无论是探究化学与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还是创造层出不穷的新物质,无一不是趣味盎然,能激发学生学化学、爱化学的热情。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师应结合化学课程特点,借鉴游戏,设计、选择适当的教学工具、评价方法、教学策略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对在不同信息渠道中获取的知识吸收比例是不一样的,仅从视觉中获取的信息大约能吸收70%,仅从听觉中获取的信息大约能吸收60%,如果把视觉、听觉和身体感受的信息综合起来,那么大脑吸收感知信息量将高达的86%。课堂小游戏能够和学生大脑中已储存感知信息发生“共振”,使思维被最大限度地激发,从而获取最大化知识量,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是化学学习中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二、多采取表扬鼓励为主的方式,给“差生”一点阳光
表扬和鼓励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也是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知心朋友的关系。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师生间的双向努力。对于缺乏毅力、暂时表现后进的学生,更应在学习上关心他们,在生活上帮助他们,对他们取得的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以及殷切的希望。当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答错也不应加以指责,而应帮助他们分析,鼓励他们再找出答案。在教学形式上开展课堂抢答、分组比赛、学生讲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光荣感、成就感,使他们获得学习的乐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学习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编写教案内容,选择要合理
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备好课的前提,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知识的特点、教材的编写意图、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来决定。1.根据教材的编排来选择。通常我们把一个练习的知识划分成几个小段落,每个小段落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现行数学教材就是这样编排的,教师在备课时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内容以及对应的习题编写,就可以确定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了。2.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来选择。比较简单的、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的知识,内容可多选一些;对于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掌握的知识,由于在教学中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内容要适当少选一些。3.根据教学需要来选择。对于一些思考方法一致、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在教学时可以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来安排教学内容。总之,要以一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授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为准,既不要多选也不能少选,多选了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少选了会造成课堂教学松散,浪费了课堂教学的时间。
四、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留给教师的空间很大,要求我们不仅能使用教材还要能驾驭教材、补充教材,开发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并且新教材内容减少了好多,如阿伏加德罗的推论,老版的是重点,可新版教材提都没提,虽也要给学生讲,但难度大大降低,同时也大大减轻了学生负担。老师也有更多时间给学生做实验,尽可能多的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激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参与设计。打破了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在课堂上学生能积极回答问题。学生由原来的被迫接受,到现在的主动参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一种重要手段。新课程的实施中更注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进步,在互动合作中获取知识应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教会把学生置于集体之中,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会合作学习。
二、加强实验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部分。在化学课堂上老师做演示实验时要生动、鲜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每次实验前都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另外,对于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有的现象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使实验现象鲜明生动。在学校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一些观察性较差而方法较简单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讲边实验。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些化学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设计成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新课改第一章的第一节,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容的两个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给提取出来。这是萃取的概念,可很多学生读了许多遍都不明白。可当我把萃取碘水中的碘这一实验做完。学生竟然能把萃取剂选取条件给总结出来。我在做这个实验过程中发现:学生学生亲自观察到这个反应的发生,记忆起来就容易,就深刻。做题时很难出错。
三、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诸如自学辅导法、质疑答疑法、对比论证法、边讲边实验法、对抗赛法、听题判断法和化学游戏法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通常每一章结束时,我常采用男女生对抗赛。这个方法听起来很传统,可近几年来,学生在家长老师逼迫下学习,往往感到他们是为别人学习,所以现在这种填鸭式教学,尤其是做化学实验你在讲台上哇哇啦啦的讲,他们在下面只是好奇的看着实验的东西,你讲什么他们不知道。再讲原电池时,我把男女生分为两组,让他们自己组合成原电池。我先让他们自己预习新课,通过自己的理解去设计实验。这样一来,学生非常兴奋。连电极材料为什么不能选相同的金属,电解质为什么不能选酒精等等,他们都分析的头头是道。最后我一总结。学生觉得这节课即好学,又有趣。所以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由消极、被动地学习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变苦学为乐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学生活化已经被应用到教学工作的各个学科。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经在各个教学机构中广泛应用。小学信息技术生活化,就是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将生活经验与生活场景更好地融入知识学习,在学生熟悉生活场景的同时,从源头上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同时,通过这种学习与生活统一的教学方式,也能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一、精选教学内容,让教学活动生活化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为了达到生活化要求,必须选择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并且根据信息技术和基础技能、性格爱好安排相关课程进行学习,从而将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直接转化成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调动学生生活、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力度。例如,在将艺术字插入Word文档这一节学习中,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作为代言人进行制作,通过简单的介绍爱好、兴趣,再用艺术字将其呈现,最后老师通过截图的形式将有创意的作品发表到群共享。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老师不仅能熟悉学生生活、家庭以及学校环境,还能为学生提供生动的案例,把相关内容融入教学中,进而实现教材内容再造与充实。同时,这也是丰富教学活动的过程。
学习活动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也是生活化教学的重点。因此,在现代化教学中应该活用教学活动与方法,将生活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例如,在制作PPT中,老师可以将教案以微机教学的形式体现出来,让学生体验老师的角色。
二、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评价
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个考核。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由于过分注重学习成绩,从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评价。在生活化教学中,老师不仅要给予正确的评价,更要给学生学习的动力。例如,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性格、年龄特点,进行趣味化、游戏化、激励化教学,让学生在被激励、被肯定的过程中,努力提高自己,发散思维进行学习。
小学信息技术生活化作为一项系统的教学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加大研究力度,在不断总结的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生物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生物科学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日益发展,以生物学科为基础的各种发明创造在不断地改变着世界。因此,努力培养生物学科的人才,是每一个国家都十分重视的教育任务,而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具备一定的生物素养也是每一个人都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面对如此重要的一门学科,在初中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学习却没有太大的兴趣,这样就导致了生物教学活动在没有动力的情况下其实施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兴趣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动力,它的存在与否将直接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最终的学习效果。因此,目前摆在每个生物老师面前的重要工作就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在兴趣的带动之下提高整个生物教学工作的质量。
一、“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重视课前导入技巧的运用
课堂教学是开展生物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那么对于学生的生物学习将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常常会用一个恰当的导入语在上课的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为接下来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起了个好头。由此可以看出,课前导入技巧的运用也是反映一个教师综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在生物课堂中,教师可以用的导入方式有很多,如故事导入法、谚语导入法、设疑导入法、以旧引新导入法、生活实例导入法,等等。总之,要想使得课前导入起到预期的效果,一方面导入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导入的内容也要紧紧围绕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蒸腾作用”的知识时,就在讲课之前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观察过,即使是晴朗的没有露水的早晨,很多植物叶尖或叶缘上依然会有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对于这个现象,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见到过,但是却很少有学生能够说出原因。这样学生的好奇心自然就会被激发起来。借助于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我们就可以顺利地导入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由此可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导入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
二、教师要学会利用语言的技巧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综合素质对于教学质量往往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作用。而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语言是一种最重要的教学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什么风格的教学语言往往决定了教师的整个教学风格。例如,有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在语言的使用上强调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而有的教师则习惯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进行教学活动。而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学会利用语言的技巧,在讲课的时候尝试一些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等,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将会大有用处。例如,在讲到光合作用的时候,有的教师就利用比喻的方式把光合作用的过程比喻成食品加工厂的生产过程,绿叶就是“工厂”,而叶肉细胞就是工作的“车间”, 叶绿体则是生产的“机器”, 光则是生产的“动力”, 二氧化碳和水则是生产需要的“原料”。通过这个形象而贴切的比喻,原本较为抽象的知识立刻变得形象具体起来,这样显然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而这种有趣的比喻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是大有益处。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反映教师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自己的语言修养,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努力通过生动的语言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三、适当利用挂图、标本、模型,以及多媒体工具
初中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形式主要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换句话说,相较于文字化的知识,初中阶段的学生更喜欢直观化的、具体化的知识。了解了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教师在开展生物教学工作的时候就要学会利用身边的教学工具,如挂图、标本、模型,以及多媒体工具,当教师把这些直观化、形象化的知识展示在学生眼前时,大部分的学生都会为之吸引。例如,在讲骨骼的知识时,当我把一副人体骨骼的模型拿出来以后,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了过来。很多学生还照着模型在自己的身上找出相应的骨骼。这样,一个简单的模型展示就成功地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充分利用演示实验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很多的生物知识如果用语言来表达可能会显得枯燥乏味,并且很抽象让学生难以理解,而一旦用实验的方式来展示,知识就会变得鲜活立体起来。例如,在讲到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原理时,如果仅仅依靠枯燥的语言讲授不但学生不容易理解,而且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一旦教师结合着简单的小实验,一边做实验一边讲解,不但使得知识更具说服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样教学的效果自然会有所改善。
总之,生物学科作为三大基础自然学科之一,它的地位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体现。可以说,我们人类社会每一次进步都印刻着生物科学的足迹。因此,作为生物老师,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这样在兴趣的推动之下,我们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生物人才,我们的生物教学工作才会朝着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