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大学生综合素质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2 15:02:1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综合素质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学生综合素质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的有效途径。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专业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工科类学院,同样也需要活动来传达校园文化精神的。为更好地培养人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将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于专业。

1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

在实际的学生工作中,大部分校园文化活动围绕思想教育、文娱活动、体育竞赛等展开,虽然一定程度上活跃校园氛围,但是存在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局限性强,同类活动过多过滥精品活动少,参与对象狭窄,不能体现专业特点和发展要求等问题,导致活动缺乏吸引力,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强。尤其高年级学生中的抱怨现象更加普遍,甚至存在参加活动凑观众人数的现象,活动效果很差。很多校园文化活动还处在一个浅层次的文体活动阶段,与专业课程脱节,与专业特色的结合不够紧密,没有激励出学生的专业学习的热情。

2结合专业特色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作为工科类学院,仅仅开展娱乐、体育等方面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要把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特色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充分发挥其在校园文化育人中的优势,既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又促进学科专业的深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2.1紧密结合专业教学,开展适合并可行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要多开展科技文化活动、实践活动等,要紧密结合专业特色,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近几年,我们通过本科生助研与毕业论文相结合教学模式,把学生引入科学研究的殿堂,培养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通过申报项目、组建团队、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撰写科学论文、设计工艺流程等,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能力和知识都获得丰收。而参加学科竞赛的过程,是学生全面提高的过程。我们不仅让学生学到了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认知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热爱,锻炼提高了他们多方面的能力。

2.2突出工科专业的针对性,寻求特色,勇于创新

在设计校园文化活动时,要根据工科专业的特点充分发掘有特色的项目,既要考虑活动的参与性、互动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又不失工科的专业特色。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根据对专业课程学习的不同程度,设计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活动。从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专业特色设计活动,将教育性、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由此而更加突出特色。

3打造专业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推动人才培养

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注重结合专业特色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将学生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使校园文化活动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建设和学生全面发展,增强育人的有效性。

3.1立足专业搭建平台,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在加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专业、年级特色,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差异,结合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专业教学大纲要求,配合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开展了化工设计大赛、化学实验知识竞赛等学科竞赛,活动的设计与学生所学专业息息相关,几乎涵盖了专业学习的关键知识和重要实践过程。活动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很强,提高了校园活动的有效性,保证了活动质量。

3.2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强化学生专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学科竞赛等富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提高了专业的热爱度、满意度和认知度,构建了第一二课堂互动平台,教育形式更加多样,教育内容更加丰富;以活动为学习、以活动促进学习、以活动拓展学习,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效延伸了学科建设和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专业水平设计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专业性的学科竞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形成了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促进了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实现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成才。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出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多多开展与专业特点结合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活跃校园氛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和专业热情,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总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纪春.结合专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促进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提高[J].科技信息,2012(36).

[2] 江浩浩.与专业结合加强高校学生活动的品牌化建设[J].山东纺织经济,2014 (8).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愈来愈多的高校意识到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方式,并在理论及实践中积极尝试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完善。但是,由于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起步晚,与发达国家英国相比仍存在不少不足,这导致很难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道德、能力、身心等素质的真实状况,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功能的发挥也有不利影响。

二、英国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特点

英国的高等教育以保障与提高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方位发展为核心,以培育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作为宗旨。1997年,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AA)成立了,全面负责保障本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事宜。2000年5月, QAA发表了《高等教育学术质量和标准保证的实践准则》,该准则第6部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了规定,并为其实践提供指导,形成了英国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特点。

(一)评价的总体要求:清晰、有效、可靠。《学生评价准则》要求高校公布并应用清晰、有效与可靠的评价原则、程序及过程。第一,使评价信息与评价指南对所有学生、教师及评价人员而言都是清晰、准确与可获得的,使评分实践潜在的不一致与不公平最小化。第二,使每个评价可以使学生在学科与一般技能上展现他们符合预期的学习结果的程度范围。第三,在课程里面,要保障对每个学习者公平地评价,以及应用同等的评价政策与原则。第四,确定评分已被准确地记录,避免出现抄写错误。

(二)对评价主体的构成要求。《学生评价准则》要求高校公布和落实有关评价小组与考试委员会的成员、程序、责任与权力的有效、清晰与一致的政策,主要强调:第一,清晰划分评价小组职权分配。例如,委员会或部门的小组可以决定学生接受模块评价的等级和分数,然后随后的系小组或者委员会能够决定分数怎样影响学生进入下一个阶段的课程学习,或怎样影响最终结果。第二,对评价程序的关注。比如,要求规定评价小组成员出席的最少人数,做出决定才有效,以及假如小组或者委员会法定人数不足时的情况处理,以及在紧急情况下考虑缺席者的意图。第三,对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关注。《学生评价准则》要求高校在课程学习开始时,应当清晰地向学生说明与解释,通过每个阶段以及进展到课程的下个阶段的结果要求。其目的是为确保学生能够理解他们能力上的个人分数会对课程学习的进展及最终完成产生的影响。

(三)评价具体实施的要求。《学生评价准则》要求高校确保评价量与评价时间安排可以促进学生预期学习结果(或成就)测量的有效与适当性;准则认为高校应当小心地考虑该怎样协调评价的期限,包括重新考试,以及防止给学生与教师形成过度的负担。同时希望院校考虑下面几个方面:(1)课程的组织与释放是怎样通过恰当的评价计划安排同学生展示自身水平的机会衔接起来的。(2)如何防止过量的总结性评价,怎样通过形成性评价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支持。(3)在提高效率且保证评价负荷对教师与学生来说是现实的而非过重的同时,怎样确保预期的学习结果被评价,以及怎样确保学生能充分地展示他们的成就。(4)确保学生能够获知有关个体评价(如时间安排)的清楚信息,及他们怎样恰当地与另外以及整个课程的评价形成联系,避免学生重复评价。

三、英国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我国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倡导素质教育的现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该融入人本因素,重视交流沟通,尤其是评价主体(高校)与被评价主体(学生)之间的对话,促使被评价主体(学生)乐于加入到评价过程中来,素质教育倡导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应当不仅仅指学校的各职能部门老师,更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在方法运用上要体现灵活性。目前,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主要运用的评价方法是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但是两种方法结合的程度不够,没有发挥出两种方法的优点。随着素质教育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大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十分复杂,例如情绪、鉴赏力、思想等想要实现量化难度很大,这样就急需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因此,要综合运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使它们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充分发挥两种方法的长处,以满足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需要。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设计上应体现科学性。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将学生在校的各种表现作为对象实施的一种价值判断,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产生影响。科学、合理地构建该评价体系可以准确地反映党与国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可以发挥正确的导向、控制、检查与激励的作用。21世纪要求现阶段的大学生,既博又专,既要有广博的多方面才能又要有深入的专业知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应当在考察综合能力基础上,根据专业的不同,指标体系应有所差异,因此,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设计应当体现差异,这也是科学地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付刚,赵锐.英国高校学生素质评价的特色及有益借鉴[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8(4).

[2] 程炜.英国《学生评价准则》述评[J].丽水学院学报, 2010(4).

[3] 徐明春.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分析与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04.

篇(3)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包括能力)、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依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研究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学校的角度来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对高素质建设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越来越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普遍把对教师的教学评估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并获取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和评价还没有形成体系,系统化的程度亟待完善。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的建设和测评系统化的建设,是完善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和措施。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等各方面进行综合的系统化的测评与评价,有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可以帮助大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及时发现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发展动向,为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环境条件。这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改进教学管理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测评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从1993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逐步采取“双向选择”到“自主择业”方式就业以来,大学生就业逐渐走向市场,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尤其是当前就业压力问题的存在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说,有市场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淘汰,一部分毕业生就业难可以说是市场调节的正常反应,也可以说是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从1998年到现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别在“亚洲金融风暴”、“非典”和“全球金融危机”中经历了三次低谷。对大学生来说,了解自己的综合素质测评状况,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各方面表现与周围同学表现之间存在的差距,与社会所需或所用之间的差距,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从学生角度而言,有助于引导发展成才

综合测评是素质发展与提高的起步,又是其素质开发的方向。美国著名专家斯塔弗尔比姆曾经说过,“测评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证明,而是改进,”对大学生的素质进行测评也是如此。大学生综合测评与能力测评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给大学生划分等级,而是为了激励全体大学生依据科学的标准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对大学生的行为起到了方向标的作用。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既能反映大学生的素质水平和特长,也能调动其提高综合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使大学生在明确自身成长机能的前提下,有目标的提高自身的发展和就业能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缺失,从而进行更有效的专业化学习和自身素质发展的培养。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以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知识的人才为目标,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制定科学的评测维度与要素测评指标,与大学生培养目标相一致,使高校能够进一步增加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育和管理水平,引导学生向着适应社会就业的方向努力学习和发展。这样,可以有助于大学毕业生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时,以在校时的综合素质的评测结果和实际表现来显示自己的就业能力与相对优势,找到理想的工作。

三、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讲,有助于企事业招聘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对他们的评价。在各种人才交流会上,用人单位收到的求职材料数目往往是他们所需岗位人数的几十倍甚至百倍,他们从求职材料中挑选出极少数人进行面试,而挑选的原则是看材料中学生的思想水平、学习成绩、组织和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况且、学校对该同学综合素质的评价以及该同学的获奖证书等等。其中,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是用人单位所关心的主要内容。所以,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具体、全面地反应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给用人单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量化依据,有利于用人单位客观而有效地识别、选拔人才,对人才有一个科学的诊断。因此,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是各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需要。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升华与发展,企业招聘大学生就业的“诚实守信”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我国大学生就业信用体系的基础建设却远远落后于企事业单位招聘的要求,学生的毕业证虽然完善,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分析报告一直没有完善。所以,建设我国大学生入学、在校和就业三个阶段的综合素质的档案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诚信档案是非常迫切的,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具体、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给用人单位提供了一定的量化依据,有助于大学生的就业信用体系的完善。

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是关键,事前做好测评方案及测评的宣传和资料的收集工作,过程中要做到严肃、透明、客观,正确运用测评结果,加强反馈、激励、引导和教育。事后要不断总结、反思,逐步完善测评方案。

参考文献

[1] 贾金玲.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

篇(4)

摘要: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作为一种评价学生的方法,越来越多地受到高校和学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评价方法为例,分析并探讨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构建改进方向。

关键词:综合素质测评;大学生;高校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作为一种测量评价标准,既是学生对自身发展情况的评价总结,也是高校、用人单位等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综合发展情况的重要参考。一方面,因为综合测评的结果经常作为学生评定政府奖学金、学院奖学金、助学金、评优、入党等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因此学生非常重视综合素质测评,关注自己的测评结果。另一方面,高校也希望通过综合素质测评这个工具,将育人功能融入其中,希望通过建立较为完善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改变过去传统的以学业成绩为主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全面均衡地发展,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

二、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现状分析

(一)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现行方法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主要包括德育素质、智育素质、体育素质、能力素质四个方面。德育素质主要反映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和纪律情况;智育素质主要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技能情况;体育素质主要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锻炼的情况;能力素质主要反映学生在第二课堂及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情况。

学生综合素质得分量化考核具体的计算公式为:综合素质测评总成绩=德育素质成绩×25%+智育素质成绩×50%+体育素质成绩×10%+能力素质成绩×15%。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湖工职院的测评工作主要由学院的各系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所有的全日制在籍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每学年进行一次测评。

各系部成立系级、班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系级测评小组由系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学工办、辅导员、系团总支学生会主要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组织部署本系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对各班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实施监督和指导,审定、公示、上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班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小组由辅导员、班长、团支书、学生干部代表(一人)、普通学生代表(普通学生代表需占班级学生人数20%)组成,主要负责具体落实每班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做好各项指标的评分,上报系部本班级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及相关材料。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存在的问题

1.综合素质评价方式存在功利化导向

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现了高校的育人功能,在各项测评指标的设置上都有加分和扣分项目,希望并鼓励学生多做加分项的内容,如: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级的各项比赛,多参加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事业等;希望学生不做扣分项的内容,如:打架斗殴等违法违纪的事情,无故旷课、迟到、早退等。

随着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深入开展,高校希望能将测评的内容深入地与学生日常行为养成、素质提升相结合,希望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活动做成测评项目。因此,在实施中高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加分项目越来越细化。这样做可以使综合素质测评比较容易量化考核,学生对测评打分的结果争议较小,但也导致学生参加任何活动都问是否纳入综合素质测评,若有加分项就积极参加,若是没有纳入测评加分,则消极对待。为了测评加分而有选择性地应付参加活动的情况屡见不鲜,导致测评加分流于形式,背离学校测评体系设计初衷。

2.评价方法及评价主体的不科学性

虽然在湖工职院现行的评价体系中,所有的测评项均以量化打分的形式完成,但是在学生的操行品德、干部工作加分中仍然是主观定性评价。学生的此项得分往往是由辅导员、主要学生干部、学生代表等组成的班级测评小组的人打分衡量,在赋分过程中,难免存在对综合测评标准认识不足、评分标准模糊、打分掺杂个人感情因素等现象,使综合测评打分的准确性、权威性、透明度遭受质疑,甚至有可能引发学生之间因测评打分引发的矛盾,使综合测试失去原有的意义。

学院现行的智育素质成绩基本分由学生本学年各门考试课程的成绩平均分构成,但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确存在疑问。智育素质成绩是以“考试课”成绩为计算项,那么“公选课”如何体现?完全以“考试课”成绩代表智育素质分,导致的不良影响是学生为了追求综合素质测评的高分,只重视“考试课”,而忽略了“公选课”。但是“公选课”的开设恰恰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发展知识的延伸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公选课”的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没有任何体现是不科学、不合理的,需加以改善。

3.综合素质测评结果激励性不足

在测评结果的使用上,多数高校只将其直接与各项奖项评比挂钩,多属于奖励式的激励方式,这些测评得分高的学生也多属于相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对有机会得奖的学生,他们自然会受到激励,更加努力地学习及工作,以期获得更高更好地奖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过程。而对于一般普通的学生,因受到奖励数量等条件的制约,他们往往与奖励无缘,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对他们仅仅代表着一个分数,也不会因测评结果不佳而受到惩罚,渐渐地也就漠不关心,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综合素质测评对他们起不到良好的激励效果。

由此可见,高校和学生往往更关注测评打分结果的排名,而忽视了通过综合素质测评来了解自身,寻找自身差距,测评结果的运用缺乏激励作用。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改进方向

(一)加强引导、规范学生行为

针对学生测评中出现的功利化行为,建议还是要从各个高校倡导的核心办学理念出发,关注哪些活动能够真正体现出学生的核心素质,针对不同系部人才培养方向,各系选取有价值的代表性活动予以加分,严格控制加分项目,设置最高加分,避免加分情况过多过乱的现象,减少因综合测评导致的学生功利化行为。

(二)增加测评主体的参与,科学设置测评指标及权重

为了使综合素质测评结果更具准确性,建议一学期进行一次测评,在班级测评小组成员给同学打分时,应采取临时抽签的形式决定评价者,班内学生互评,并且每位同学的得分应由两名以上的测评组成员给出,测评时间及地点随机通知,测评过程应保密,尽量避免出现或拉帮结派的现象。

在智育素质测评指标的选择上可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更全面地考查学生,要将素质拓展类的课程纳入测评指标,科学设置权重,每学期进行一次认定。对于在专业学科领域外取得成绩的学生,应予以肯定其成果,给予加分,促使学生不断努力,拓宽自己的学习领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建立动态化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测评系统

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应逐渐由静态化向动态方式转变,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一套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网上测评系统,实行数字化动态实时管理,学生可登陆进个人主页查看自己的各项表现情况,辅导员老师有权限进入系统,对学生考勤、参与各项活动情况予以及时上传,后台程序可以根据相应指标分值,自动计算出学生的测评分数,并对各类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教师可以就此引导学生关注测评成绩的构成,认着分析解读分数内涵,使学生对测评结果排名的关注逐渐转移到均衡发展自己,弥补自身不足上来,对有扣分表现,测评得分低的学生及时进行预警,督促其做出改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学生评价自身,指导自我发展的测量工具,是高校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通过较为完善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进一步的引导教育学生,让学生对照寻找差距,不断进步,全面地发展、提升自己。因此,只有在具体工作中不断尝试,设计并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才能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起到导航作用,使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作者单位:1.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2.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与涉外事务系)

科研项目:此文为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院级科研项目,项目名称《高职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2014KB12.

参考文献:

[1]王新伟,王艳芳.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改革探析[J].青年论坛,2013(8):40-41.

篇(5)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竞争也日趋激烈,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重新定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相关课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社会发展乃至整个民族将来命运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大学生综合素质首先应该搞清楚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法这个关键问题。本研究对近10年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方法进行了综合和简要的分析评价,对测评方法研究进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综合测评就是对被测对象进行客观、公正、合理的全面评价。随着各种数理方法、统计方法以及运筹学和信息论系统理论的应用,综合测评方法有了长足的发展。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多指标综合测评的应用主要涉及到3大类方法:常规数学方法、模糊学方法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1常规数学方法

所谓多指标综合测评就是运用一定的数学模型将多个评价指标值“合成”为一个整体性的综合评价值。常用的合成方法的数学模型有以下3种:①线性加权综合法(“加法”合成法);②非线性加权合成法(“乘法”合成法);③增益性线性加权合成法。线性加权综合法(“加法”合成法): 线性加权综合法是应用线性模型来进行综合评价的,适用于各评价指标间相互独立的场合,可使各评价指标间得以线性的补偿;权重系数的作用要比其他“合成”法中更明显,突出了指标之间指标权重较大者的作用;对于指标数据没有特定的要求,计算容易,所以便于推广普及。因为大学生综合测评各评价指标间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所以绝大多测评方法都是基于本数学模型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针对权重的不同赋权方法产生了不同的评价方法。例如传统的总分法和加权算术平均法就属于线性加权综合法的范畴,李真和张琼应用综合评分法[1,2],毛军权和万远英应用层次分析法[3,4]分别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也都属于线性加权综合法的范畴。非线性加权合成法(“乘法”合成法):非线性加权综合法是应用非线性模型来进行综合评价的,适用于各评价指标间 有较强关联的场合,强调的是各备选方案指标值大小的一致性;权重系数的作用不如线性加权综合法那样明显,对指标变动的反应比线性加权综合法更明显;对数据要求较高,计算较复杂。因为大学生综合测评各评价指标间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不满足非线性加权综合法的适用条件,所以鲜见本法应用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增益性线性加权合成法:增益性加权合成法实质上是线性加权合成法的推广,将增益函数引入到线性加权合成法中,构造一个具有增益功能的综合评价函数,体现了“价值梯度”的含义,它意味着某项工作做得越好,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本方法应用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也鲜有报道。

2模糊学方法

模糊综合测评方法是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从多个因素对被评判对象所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判的一种方法。模糊综合测评的引入不仅是对强制打分方法的革命,也是对常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改进。模糊综合测评具有其它综合评价方法所不具备的优点,这主要表现在:①结果以向量的形式出现,提供的评判信息比其它方法丰富。②从层次性角度分析复杂事物。一方面,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客观描述被评判对象;再一方面,还有利于尽可能准确地确定权数。③适用性较强,既可用于主观指标的综合评判,又可用于客观指标的综合评判。④模糊综合评判中的权数属于估价权数,因而是可调整的,根据评判者的着眼点不同,可以改变评价指标的权数。鉴于模糊综合测评具有以上优点,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生的综合测评方面。赵淑英和李勤运用模糊数学的理论[5,6]分别就模糊综合测评模型的建立步骤和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作了详实的探讨。随着其他方法的发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又出现了几种改进的方法,譬如贺华将聚类分析的思想引入到模糊综合测评将模糊聚类分析引入评估,建立一种开放的评估模型[7]。牛冀平运用多层Fuzzy评价模型测评大学生综合素质也是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扩展[8]。后面将要提到的灰色关联分析(GRA)的部分理论基础也是基于模糊综合测评理论。模糊综合测评方法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模糊综合评判过程本身不能解决评价指标相关造成的评价信息重复问题; 其次,在模糊综合评判中,指标权数不是评判过程中伴随生成的(如同主分量分析那样),这样人为定权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也注重了指标本身的重要程度,但人的主观性作用比较大,能否充分反映客观实际,需要很好地把握。

3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应用与综合测评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判别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因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用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比较少,在此就不一一叙述,仅对相关文献所涉及的方法作简单的叙述。广义上讲,先前提到的模糊聚类分析也属于多元统计分析综合评价的范畴,是模糊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产物。丁芳梅曾运用TOPSIS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评估[9]。TOPSIS法实质上就是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判别问题,意为与理想方案相似性生物顺序选优技术,是系统工程中有限方案多目录决策分析中用到的一种决策方法,即设定一个理想的系统或样本点,如果被评价对象与理想系统在某种意义下非常接近.则称系统是最优的。基于这种思想所得出的综合评价方法,称为逼近样本点或理想点的排序方法(the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 即TOPSIS)简称为理想点法,最后根据相对接近度大小来权衡评价对象综合效益的评价方法,相对接近度值越大,对象的综合效益越好。灰色关联分析(GRA)也是一种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它是以各因素的样本数据为依据用灰色关联度来描述因素间关系的强弱、大小和次序的。如果样本数据列反映出两因素变化的态势(方向、大小、速度等)基本一致,则它们之间的关联度较大;反之,关联度较小。与传统的多因素分析方法(相关、回归等)相比,灰色关联分析对数据要求较低且计算量小,便于广泛应用。GRA分析的核心是计算关联度。美瑛运用熵权和广T关联度方法对20名大学生6项指标进行分析[10],较准确地评价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劣,并做出名次排序,就是熵权法赋予权重运用到灰色关联分析的一个很好的实例。熵权和广T其优点是消除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可信度较强。近年来,随着运筹学、信息论系统理论、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基于BP神经网络的测评方法也应用到大学生综合评价领域。神经网络是人们在模仿人脑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智能信息处理理论,它通过大量的称为神经元的简单处理单元构成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对人脑的形象思维、联想记忆等进行模拟和抽象,实现与人脑相似的学习、识别、记忆等信息处理能力。神经网络在经历了40多年的曲折发展之后,在信息科学领域等许多应用方面已显示出巨大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11]。神经网络具有下述基本特点: ①其机理是按学习模式的数据,通过学习和训练,找出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求得问题的解。这对于弱化求权重向量中的人为因素,是十分有益的。②能够处理那些含有噪声或不完全的数据,具有很强的泛化功能和容错能力。 ③现实中的评价问题往往是非常复杂的,各个因素互相影响,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BP网络为处理这类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应用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BP网络是按有教师示教的方式进行学习的,学习模式中提供的数据是否合乎规律,将对计算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学习模式中综合分的确定,务必慎之又慎。李平和张华都曾用神经网络模型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评价[12,13]。根据以上归纳分析,对大学生综合测评方法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几点看法:① 根据测评目的确定合理的测评指标体系是测评研究的基础,所以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应予以充分重视;② 各种综合测评方法的适用条件、优缺点值得总结归纳,以便针对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测评方法;③ 其他尚未应用于本领域的综合测评方法应结合具体的适用条件探索性的推广到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来;④ 可以结合各种综合测评方法的优缺点,取长补短,结合各种方法的优点探索出综合评价的新思路、新方法;⑤ 大学生综合测评方面的软件开发还需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李真. 适应社会需求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

2 张琼. 试述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 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

3 毛军权.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设计与评价方法的研究.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2).

4 万远英,尹德志. 大学生综合素质层次分析评价体系及其数学模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2).

5 赵淑英. 我国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研究.

6 李勤,王宗军.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研究. 中国科技信息,2005,(9).

7 贺华,李彦鹏. 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大学生体育素质综合评估. 山东体育科技,2004,(3).

8 牛冀平,高少初,余志超. 运用多层Fuzzy评价模型测评大学生综合素质.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5).

9 丁梅芳. 运用TOPSIS法评估大学生综合素质. 交通高教研究,2003,(1).

10 美瑛. 用定量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大学生素质.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4).

篇(6)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竞争需要实力,而实力源于人才,人才得自教育。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高专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现状分析入手阐述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途径、方法和对策。

一、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

加强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必须了解综合素质的内容。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总的来说,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是比较好的,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有比较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关注国际国内的大事,有较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明确的奋斗目标。结合具体数字来看,我院大学生综合素质普遍得到提高,特别是我院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2%,充分说明学院多年来在培养和提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推行的一系列举措是行之有效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一)心理素质较差。心理卫生缺乏预防,比较脆弱,一旦受到挫折和打击,就容易形成心理障碍,造成不可思议的后果。

(二)文化素质较差。许多高校大学生重专业知识,轻复合知识;重知识积累,轻全面素质;重平均发展,轻个性发展,构成了文化知识结构的缺陷。

(三)身体素质普遍较差。目前,在高校中,因健康原因导致休学、退学、留级、缓考、不能上体育课、不宜游泳的人数比率比过去已大大增加。

(四)能力素质普遍弱。经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创造能力、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都普遍较弱。

这些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我国中小学长期以来实行“应试教育”以及中学阶段过早的文理分科,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造成了大学生先天性知识结构的缺陷,而大学的专才教育,又进一步削弱了学生的人文基础,其结果不仅使学生缺乏对国情的了解,也缺乏应有的做人的基本知识和社会责任感。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素质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同时,也从另一方面说明高职院校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已迫在眉睫。

二、推进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对策

1.提高认识,增强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紧迫性

高专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将发挥不可或缺的特殊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全面推进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较扎实的理论水平,较强的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人文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对我国加入WTO,实现由农业生产大国向工业制造大国迈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建立机制,增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性

综合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第一课堂教学改革与第二课堂素质拓展的综合反映。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全力支持与配合,做到全校一盘棋,要形成全校师生共同研究和探讨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首先要建立机构,在组织上为素质教育活动保驾护航。学院可成立“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小组”,由院党委全体成员、相关处室的主要负责人组成,以全面协调具体领导推进综合素质教育的有关工作。组织机构的完善到位,为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开辟一条“绿色”通道。其次要抓住典型。素质教育没有具体的模式、规范可以遵循,必须不断探讨、实践、总结,才能找到比较符合本校实际的、富有特色的方法与途径。[2]

3.拓展阵地,增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有效性

一是要充分利用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要通过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对素质培养的认识。树立素质培养的自觉意识,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二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阵地,努力提高学生的能力。要完善社团管理,加大培训力度,为学生插上能力腾飞的翅膀。三是要充分利用网络阵地,拓展工作领域。新形势往往带来新问题、新机遇、新挑战,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应不断占领新阵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培养符合新形势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高专高职院校的特殊地位,决定其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有高起点、高要求、高目标,并应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新特点,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探索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小影.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湖南社会科学,2004,(4):

篇(7)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2-0120-02

“素质”一般是指以人的天赋为基础,通过环境教育影响和自身认识与实践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品质,它是人的思想、品质、知识及能力等各方面状况的综合反映。素质具有先天性和可塑性的特点。“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与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1]。

一、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评价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价值判断。当今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加快,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用人单位更加青睐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这就需要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适应新形势,在积极构建完善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基础上,设计科学、客观和可操作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以检验人才培养效果,促进学生发展进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通过收集大学生思想道德、学业水平、能力素养以及身心状况等领域中的表征信息,采用科学方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2]。其评价体系以市场经济价值存在为基础,最大程度地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改革与发展的要求[3]。也就是说,通过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优化和要素的调配,能够有效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矫正作用和管理作用。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综合素质评价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工具,其任务不仅是对取得的学生培养成果进行评定,更是帮助学校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能简单地以教育结果为衡量标准,更不能仅仅以学生的课内学习成绩替代,而且要借助先进的评价理论和评价技术实施多维度、多层面和全过程的科学评价。评价体系的构建需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统一性与灵活性结合的原则、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首先需要确定评价要素。归纳总结学术界对综合素质评价领域的研究成果,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导向性需要,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实践创新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5个要素设为一级要素,并据此详细设计可度量、可操作的二级要素,初步构建二级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确定评价要素后,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综合成为关键。目前常见的方法有加权平均法[4]、模糊综合评估法[5]和演化算法[6]等。但这些方法的共性难题是如何设定评价指标的权值。此外,由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实际执行中还会出现标准模糊、难以定量化和有效界定等问题[7],均导致评价缺乏科学性,特别是在因素较多、结构较为复杂时。因此我们提出采用贝叶斯网络(Bayesian Networks)、基于贝叶斯原理研究综合素质的评价问题。

贝叶斯网络由Pearl J[8]于1988年提出,至今仍是不确定知识表达和推理领域最有效的理论模型之一。它以网络拓扑为工具,采用概率推理框架,优点在于使用了具有语意性的贝叶斯推理逻辑,比其他网络更能揭示推理的本质过程。基于贝叶斯网络进行评价,为不确定知识条件下的推理提供了一个连续的解决方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正好属于这一类型的问题,即专家难以精确描述各影响要素对评价结果的贡献,而只能提供初步的影响概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而根据个体的实际状态推理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

贝叶斯网络是一种因果推理网络,通常定义为二元组[B=] 。其中网络结构[G=] 是一个有向 非循环图,[V{V1,V2,?,Vn} (n1)]表示所有结点, A是弧的集合。网络参数P中的第i个元素分别代表结点Vi的条件概率密度,有[P(V)=P(V1,V2,?Vn)=][nP(ViV1,V2?,Vi-1)]。在独立性假设的前提下,对于网络结构中的任意结点,必可找到与其条件不独立的最小子集[i?{V1,V2,?,Vn} ]使得[P(V)=nP(ViUi)]。

贝叶斯网络拓扑中的结点分别代表待评价量和可检测的事件。应用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问题,网络模型中各节点的状态集合分别定义为:Z={高,中,低},Yi(i=1,2,[?],Vi-1)={高,中,低},Yij=(i=1,2,[?],5 j=1,2,3)={好,中,差}。

根据专家经验和导向需要给出与表1对应的两级条件概率矩阵,该矩阵反映的是网络中关联节点之间的因果关系,即采用概率方式描述形式。例如:如果综合素质(Z)高,则思想政治素质(Y1)为高、中、低的可能性分别为70%、20%和10%;如果思想政治素质(Y1)高,则集体活动表现(Y11)为好、中、差的可能性分别为60%、30%和10%。以此类推,最终得到两个完整的条件概率矩阵。

上述评价结果是概率向量形式的描述,不便于比较和实际使用,因此必须解模糊化,利用模糊语言和规则的形式引入专家经验,基于概率向量给出了单值评估结果q。

网络更新算法采用数据触发、局部结点并行计算,贝叶斯网络的结构和算法保证了其数学收敛性,使网络最终达到平衡。新信息的注入以及网络更新的过程从本质上揭示了不断捕获外界信息、更新知识对某事件不断做出更加客观和准确的估计结果。这一特性使得其在应用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能够有效适应学生状态的动态变化,给出合理的评价结果。

三、实例分析

基于上节给出的评估方法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假设预先没有任何已知信息,设定某学生综合素质等级的先验信息为[π (Z)=[0.3,0.4,0.3]],这反映出由于信息匮乏导致初始评价的不充分,认为各种情况的可能性比较接近。采用同样的方法设置叶结点[λ]的数据,这里假定各二级要素的评定结果已通过其它途径获取,见表2。

初始化后,评价准备完毕,此时给出各要素信息,即网络的叶节点信息更新,则触发网络推理,按照公式(1) ~ (3)步骤迭代计算,更新整个网络节点状态的概率分布,最终获取根节点状态的概率分布情况和解模糊数值,则综合素质评价完毕。

从上述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实例1的学生,其二级要素评价值体现出较强的能力素质,因此推理结果显示该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强(0.95)。而实例2评价中,其二级要素的数值均不理想,说明该学生在各方面表现不够突出,评价结果为0.17,综合素质较差。两组实例表明,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然而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其评价的合理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专家经验和引导的倾向性。这就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学生成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紧密围绕国家教育方针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需求,充分利用综合素质评价的积极作用,力争将其作用发挥到应有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洋,杨改学. 浅析多元智能理论对素质教育的促进[J]. 教育 探索,2008(1).

[2]潘玉驹,何毅. 论发展性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

[3]范纯琍.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0,26(5).

[4]刘坚,李新萍,温凤桐. 综合素质评价中权系数的确定方法[J]. 统计与决策,2005(8).

[5]蒋德珑,尹淑萍,师黎,罗松涛.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研究生 综合素质评价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1,32(9).

篇(8)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状况分析

(一)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严重的偏离

在大学,同学们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与各行各业的人都要打交道,另外人与人之间的个性相差比较大。在处理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大学生一般都比较注重的是自己的想法。在计提利益面前,更加看中的是个人的利益。特别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快,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的世界,认为在网络里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被网络上的攀比、暴力等行为严重的抹杀了,有些学生利用网络欺骗自己的同学和朋友,做损害他人的利益的事儿,在与人交往的时候缺少真诚,具有不正确的动机,使大学的学风受到严重的损坏。

(二)学生的健康受到心理问题的影响

处于大学中的学生,年龄一般都是在二十岁左右,应该充满朝气,积极乐观,勇敢坚强,能够坦然的接受各种挑战以及失败的打击,但是很多大学生的思想往往比较的纠结,比较的矛盾,面临着新旧思想的不断冲击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的矛盾,使他们的心理严重的不平衡,不能客观的理智的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这些心理上的变化会对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对建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有负面的作用。

(三)重视知识的输灌,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里,学生获得知识的第一途径就是大学课堂,但是很多大学里,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呆板模式,学生在学习中占据着非常被动的地位,会大大的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很好的发挥出来。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理论的教育,没有及时的将理论知识联系实践,另外没有很好的与学生交流,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讲完课就走了,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也没有办法及时的请教。学生在课堂上听课的效率非常的低,甚至很多学生逃课。在课后学生也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能也不够好。

(四)没有正确的生活态度和择业观

大学的管理一般比较宽松,大学生一般有很多自由的时间,但是很多大学生利用自由的时间打游戏、看泡沫电视剧。另外大学生没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有很多学生严重的熬夜,身体素质很差,平时也没有进行体育锻炼。对于很少的体育课,学生们普遍没有引起重视,很少去上,或者敷衍了事。在择业方面,学生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认为只要考取的证书越多对工作越有帮助,却不知道什么工作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没有明确的目标,盲目随众对于自己在学校学习的道路和以后的职业道路都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

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

(一)优化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

大学里的学生一般已经具有独立判断的能力,对国家、社会、学校以及个人都有了自己的一定的认识。政治思想素质是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政治态度和道德水准,是一个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思想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因此应该抓住这一点,积极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在大学校园里,应该培养严谨踏实的优良学风和文明进取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努力学习,踏实做人。广大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二)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地得到提高

每个学校和家长的责任都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学生也有责任努力地树立正确的观念。大学生处于社会和学校的分界点,很容易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开展心理咨询课,特别是对于那些平时思想比较另类,或者是性格比较腼腆的学生,教师要主动地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世界,及时地纠正他们消极的观念,解开他们心理上的矛盾,使他们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学习、面对生活,不断的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三)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和能力素质以及文化素养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多方面的,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能力素质和文化素养,能够熟练的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变成使用的技巧运用在实践活动中去,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扬长避短。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能力和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不断的创新,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引导学生自觉地去积累经验,发现做事和学习的规律。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更多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巩固学到的理论知识。

总结

大学学校发展的要求就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所需要的也是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都高的人才。因此大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不断地锻炼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及时地发现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缺陷,并且因材施教,积极地帮助学生改善综合素质方面的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有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远琳. 新形势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分析研究[J]. 人力资源管理, 2012(5).

篇(9)

对大学生开展综合素质测评,是我国高校对在校学生学业和素质发展的综合评价,是大学生人格素养工程建设成果的终端数据呈现,更是高校创新育人方式的数据基础。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可以将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向上、刻苦努力的学习态度,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于学校而言,可以根据评价结果,衡量和评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当前随着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手段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各高校也通过各种途径开发定制学校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利用现代科技促进教育创新进步。如何有效利用现代网络及信息技术,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面,将传统的依据人力进行线下纸质测评转化为可视可感可查的线上全过程数据化处理,是学生工作信息化努力的重点方向之一。

1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的实践意义

通过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也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1.1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信息化建设是当前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借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一手段,从多个维度以不同的评价要素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品德状况、日常行为规范、实习实践活动等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测评估,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校素质教育工作水平。通过建设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特别是通过调整和改进评价的具体功能,从而更加注重建立激励和导向机制,使其成为实现“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助推器。1.2为教育管理者提供信息化的管理手段。通过建设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引导学生从被动约束转到自觉遵守,将学生追求目标的过程转变为自我约束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同时,基于新型的信息化管理手段,能够实现多元化、标准化、流程化、全局化的学生管理模式,为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1.3有利于教育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建设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评价的日常化、规范化,通过加强学生自评、互评,使评价过程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交互式活动,同时改变单一的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将关注“结果”和“认知”的评价模式向重视“行为”与“过程”的评价模式转变。进一步结合反馈机制,促进学生对自身形成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进而督促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修正、及时反思总结的习惯,帮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2传统综合素质测评方法的不足

2.1测评理念落后。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在过去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面,仅仅偏重于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关注,认为这些就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要素,同时不区分专业地将所有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与本科类高校的评价指标画等号,忽视了自身作为职业院校的特殊性,不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2.2测评方法不科学。将综合素质的测评简单地分为必修项、选修项和奖励类、处罚类等几项,课程的重要程度和难易程度没有得以体现,易导致评价结果过于片面、不够合理。同时评测方式也仅限于辅导员、班主任结合日常记录对学生进行测评,忽略了任课教师、同班、同宿舍同学间的互评,评价不够客观。2.3评价标准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低。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要求正在从唯学历、唯专业、唯能力向人格综合素质方面转变,更注重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社交能力、个人品质、价值观等综合方面。同时不同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机电、化工等领域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营销、酒店服务等行业更偏向于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社交礼仪等。2.4评价结果的运用有功利化倾向。目前许多高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测成绩,大多被拿来作为奖助学金评定、三好优干评选、优秀毕业生推荐、党团推优等工作的重要参考指标,学生对于综合素质评价的追求动机与高校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设计初衷目标不一致,特别是学生群体这一功利化的倾向偏离了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作为促进学生发掘自身潜能、提升综合素质,以及推动学校改革创新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

3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的设计原则

3.1导向性原则。即通过各类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在评价目标的管理、各类分项的界定、权重值的分配等方面,使学生能够理解学校对学生素质要求的侧重点,学生结合各类指标及其权重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所在,通过量化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引导、督促,从而帮助学生在品格、知识、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协调发展。3.2层次性原则。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能够准确反映不同层级之间的支配、关联、递进等关系,确保评价体系的客观性、逻辑性和科学性。3.3全面性原则。设计指标体系,应尽可能从多个视角、多个层面、多条主线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在校表现各个方面,确保体现和突出素质教育过程,从而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和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3.4可行性原则。评价体系的设计一定要从实践出发,使评价的过程、状态能够进行量化,所需的数据信息便于提取分析,同时要力求统计方法简便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做到“可比、可测、简易”,即可通过各种定量和定性手段对评价对象进行评测以得出明确的结论。

4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的实现途径

篇(10)

一、高校艺术类团学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机制探析

(一)艺术类团学活动能培育学生业余爱好,丰富学生日常生活。大学的学习生活比较自主,但自由的学习机制带来的并不一定都是丰富精彩的学习感受。相反,许多刚经历了紧张高中生活的大学生(尤其是新生),突然将其学习生活节奏切换到自由与自主的环境下,他们往往难以适应,不仅影响学业,还为其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大学的社团文化气息比较浓厚,借助社团的力量开展艺术类团学活动,能发现、引导、培育学生的业余爱好,丰富学生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充实了学生的精神生活。

(二)艺术类团学活动能强化学生社交能力,提升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自我为中心、沟通能力不强,是新时期大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这对于大学生未来的求职就业有着极强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强化学生社交能力,提升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成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之一。艺术类团学活动在拓展学生社交、提升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方面有着突出作用。中国高校联盟做过类似的调研,结果显示,具有一定艺术技能的大学生在工作中更受欢迎,更容易被同事与领导所接受,这也是为什么高校团学干部的社会适应能力强,原因在于,其在大学期间通过参与团学活动,提高了自身的社交能力,能够迅速融入社会某一特定群体,并逐步站稳脚跟,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三)艺术类团学活动能促进学生团结协作,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眼高手低、实践能力不强是人们对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看法,事实上,大学生在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确实存在不足,其原因在于,当前高校教育体系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育不够,由此,开展团学活动显得必不可少,是高校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补充。艺术类团学活动,凭借其活动本身的技巧性与衔接性,能有效提升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得到强化。特别是艺术类团学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大学生发挥艺术能力,还需要各种准备工作的协调配合,因此,无论是做哪方面工作,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视角下优化高校艺术类团学活动的对策

(一)学业为先,确定恰当的高校艺术类团学活动开展频率。诚然,高校艺术类团学活动的开展对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大学生综合能力中最为主要的是专业知识技能,因此,高校开展艺术类团学活动必须要以学业为先,要确定恰当的高校艺术类团学活动开展频率,注重学习与娱乐的协调配合,不能因为开展艺术类团学活动而影响了学业。

由于艺术类团学活动涉及的内容多,且时间长、难度大,许多学生在团学活动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部分团学干部甚至逃课去开展团学活动,这无疑与举办艺术类团学活动的初衷是相背离的,必须要杜绝这种情况出现,要注重学业与艺术类团学活动之间的平衡。

(二)以人为本,切实提升高校艺术类团学活动的有效参与率。如前所述,艺术类团学活动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较明显的正面作用,但是要想真正发挥艺术类团学活动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必须以人为本,切实提升高校艺术类团学活动的有效参与率,具体表现为:第一,提高艺术类团学活动的参与率,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参与率不单单指学生当观众的参与率,而是指参与活动表演、活动策划、活动准备,因为学生只有在这方面的参与率高,才能真正发挥出艺术类团学活动的积极作用。第二,虽然艺术类团学活动的表演与策划人数有限,但是高校应该在活动宣传、海报设计、表演项目的选择上采取公开遴选制,扩大艺术类团学活动的学生参与率。

(三)寓教于乐,加快思政教育与高校艺术类团学活动的融合。长期以来,实效性与时效性不高是困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归根到底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理论化,对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因此,探索思政教育与高校艺术类团学活动的融合显得十分迫切,最终实现思政教育的寓教于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时效性。

篇(11)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学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对其行为的塑造和自身素质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强调,应“完善综合素质评价”。[1]为引导学生进行素质拓展,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对学生素质测评比较重视,探索出一些较有操作性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也有待改进。

一、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现状分析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历史悠久,在学生质量评价方面,采用的是一种动态性、综合性评价,评价的形成和总结得到有机的统一;评价活动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其最终目标是促使职业院校培养富有职业能力的劳动者、问题解决者和终生学习者。国内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颁发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后,各职业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都非常重视,很多学校也在探索高职学生素质的评价体系、建立教育评价的新机制等问题。从综合素质测评的方式看,国内高等院校大体可分为综合素质量化和认证两大类。

1.综合素质量化。通过笔者调查和网络搜索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的综合素质测评,基本是把学生的各项素质进行量化。如:《XX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条例》中规定,“品德测评满分100分,权重0.15;学业测评满分100分,权重0.65”。其中“无偿献血者每次加6分”,“凡考试作弊者,每次扣10分;每旷课1节扣1分”,“班委、团支委、科代表、舍长加6分”。《XX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2007年修订稿)》规定,“德育素质测评满分为100分”,其中“政治思想20分”、“道德素质40分”。组织管理能力20分中,“院学生会主席20分”,“院部长13分;院副部长11分”,“院干事8分;各系学生会对应院学生分数低一个等级;班干部对应系学生会低一个等级,2分一个差距”。《XX财经职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试行)》中“能够参加实践活动,表现一般,得5分;无故不参加实践活动者一次减5分”。《XX外国语职业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中“第八条品德行为表现的基本分为70分”,“文明宿舍成员每人每次加4分,免检宿舍成员每人每次加6分”。

2.综合素质认证。素质认证主要表现为采用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来记录学生的素质拓展情况,其代表形式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如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采用《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作为建立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评价体系的重要依托。它实行三级认证,即学校、院(系)和团支部三级,分别建立认证机构。认证的内容共分六个栏目: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科技学术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及其它。其中“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栏主要记载学生参加党、团组织的主要活动及在思想认识、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表现;“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栏主要记载学生组织或参加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等等。《证书》记载大学生在校期间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产生积极影响作用的重要经历及取得的主要成就,一般不作主观评价。

《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载体,在毕业时颁发。该证书基本是对学生在校期间素质拓展情况的记实,学生毕业时,该证书由学校统一打印,加盖学校素质拓展中心的公章后,连同毕业证一并发给学生。

二、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许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在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具体操作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有的甚至无法再继续下去。在总结现时高职院校采用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即评价目的欠明确、评价内容欠全面、评价方法欠科学、评价结果欠理想。[2]

1.评价目的欠明确。综合素质测评的主要目的应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学生不断拓展综合素质,激励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很多高职院校主要还是运用“德、智、体”为模块,这种模块一方面难以体现职业院校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在实践中也容易使三块互相独立,不能全面评价学生。最能体现高职学生学习水平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整个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只占很小的比重,导向性不明确,以学业分数为核心,以本专业课知识为主要内容,注重评价本专业教学计划内学业完成情况,忽视了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重视看得见的智力因素,忽视情感意志、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非智力因素。[3]从而导致评价学生的侧重与学校培养人才目标不相符,测评指标的正面导向性不够,学生的认可性与接受性不高,起不到科学与准确评价学生的目的。具体操作中测评不够民主,包含一定的主观因素等等,违背了测评的公平性和公开性,不能充分发挥综合测评的导向性作用。

2.评价内容欠全面。许多高职院校将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归纳为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等模块,并且在这个基本内容上建立了详细的二级指标,但是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对各个模块的内涵、分值所占的比例描述、分配不尽科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较笼统,从而导致各校综合素质测评内容表述不尽相同。如对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方面的测评,有的是品德测评,有的是德育素质测评,有的是品德行为表现测评,其实这些看似相近的项目的内涵是不一致的,造成评价内容的不完善。测评内容的项目数不一,有的院校素质测评的内容包含的项目多,有的院校素质测评的内容包含的项目较少,素质涉及面欠全面,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再者,测评的内容中,强调学习成绩,职业技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3.评价方法欠科学。一方面,以量化的方式进行素质测评,测评项目赋分值的多少人为性较大,主观性太强,形成量化学生的素质缺乏科学性。如思想道德修养部分到底应占多大的赋分值,身心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实践及创新等方面的赋分值又应该是多少,目前还没科学的研究结论,各校的赋分值不尽相同,这就造成赋分值的主观臆断,缺乏科学性。从前述院校的综合素质测评办法看,各个院校的素质测评项目不一致,赋分值不统一。完全“实录”的方式起不到清楚明了地表明学生素质优、良、中、差的作用,认证证书事实上成了“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道德、实践、学术、活动、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另一方面,以教师评价为主,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等。主要体现在评价指标由校方有关部门制定,评价主体是老师,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等级判断,学生的各种特长在评价机制中较难以得到认定,激励作用不强,不能较好地显现学生在各个层面的素质发展状况和个性的“闪光点”,容易挫伤学生发展个性优势的积极性。[4]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基础和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学生个性的差异,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必须是多层面、多角度。加之,社会评价并没有被作为整个评价体系的重要一环,评价体系不完整。

4.评价结果欠理想。评价结果没有成为调节和引导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风向标,成了为测评而测评,使测评流于形式。如上面的完全“实录”的记载方式,学生在毕业时每人一个证书,这就不能简单明了地反映学生的素质差异。作为反映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证书《素质拓展证书》,也存在需要改进之处。《解放日报》就曾刊文说,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成了“鸡肋”,学生方面难以突出个人特点,市场方面尚未获得广泛认可。[5]另外,较多的高校测评在过程中也感到工作量很大,无论是每年对学生的素质进行量化测评,还是对学生素质拓展情况的填写、申报、审核与确认,师生都感到工作量相当繁重。

三、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改进策略

1.注重正面导向性的测评目的。综合素质测评作为高校对学生的一种评价制度,其目的就是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引导学生进行素质拓展,提升综合素质。[6]由于综合测评中的每一个项目都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有关,这就要求评价体系中的指标表述要具有正面性,对学生的行为起到积极的引导和鼓励作用,对学生有吸引力,能对绝大多数学生产生正面影响,使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产生航标灯式的作用。要让许多学生能够自觉地对照测评中的指标体系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激励自己进取,从而实现素质教育既要求学生在各个方面平衡和谐地发展,又要求学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展现特长以及个性的目的。另外,参与组织实施综合素质测评的人员,也要注意对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及其指标作正面宣传和解释。

2.构建全面和谐的测评内容体系。测评内容对学生具有引导作用,学生的发展是综合的,对学生的测评也应是综合的、细化的,测评内容应该与培养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既要关注学生的课程成绩,又要关注具体实践能力的水平;既要注重学生共性品质的表现,又要鼓励学生健全和完善个性品质,力争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测评内容体系的全面和谐并不意味着各个方面都具有相同的测评效能,否则,繁多的测评让学生应接不暇,不能集中发展自己的优势。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规定,高职院校学生测评应该侧重对学生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测评,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具有科学时效性,既要体现教育机构对学生知识素质培养的目标,又要体现企业或市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要求,指标确定后,由学院教务处、学生处、用人单位和学生代表采用层次分析法共同确定各个测评条目的权重。

3.尝试测评方法的科学多样化。各种类型的评价应具有不同的评价手段和评价周期,应遵循适时、适量、适度的基本原则,注重评价过程。技能性评价应该适当缩短评价周期,根据教学计划和授课情况进行,考核方式可以是开卷也可以是闭卷,可以是笔试也可以是动手操作。职业道德方面的评价相对周期要较长,原则上每学期进行一次或两次。为了操作方便,可以编辑《学生素质综合手册》,为学生自评、互评、用人单位评价和班主任(辅导员)评价提供指导。具体操作过程中,班主任(辅导员)评价可以是书面反馈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座谈交流完成,一般为开放性问题,不计算量化成绩,目的是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其不断完善;自评和互评可以使用同一种评价表格,表格的设计要做到目标明确、细目清晰、操作性强,重点考查学生思想修养以及一日生活规范化情况。所有评价材料和结果应该收录到个人的评价档案袋中,阶段性评价后应组织专门学生管理人员进行统一分析,撰写分析报告和反馈意见,反馈意见内容要人性化,并且第一时间交给被评学生,建立反馈受理机制,为学生存在的困惑和质疑提供咨询和解释。

4.营造校企合作、齐抓共管的测评氛围。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企业最了解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素质需求。从这一认识出发,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可以营造一种校企合作、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不仅可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成熟的应用技术和前沿技术,而且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发展综合素质,缩小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学校可以直接从企业得到人才素质要求信息,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加快人才培养与企业接轨的步伐。企业在合作中,则可以及时发现自己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种联合,可形成强强联手、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局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在与企业共建的学生综合测评基地中,通过科技开发、产品研制和工程项目的参与,检测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以及掌握专业技能情况;通过群体协作完成训练项目,检测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精神、沟通技巧、组织管理才干;通过实践过程,检测学生爱岗敬业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遵纪守法的思想。在综合测评中,将社会需求、单位评价、老师要求、学生表现及自我评价有机地结合,通过数据收集、科学测评,及时发现其优点与不足,不失时机地加以指导,扶正补弱,综合提高。

5.健全测评后的反馈支持服务机制。在学生评价结束后,有两方面的工作至关重要。一方面是正确合理地评价反馈意见,另一方面是为学生发展提供支持的咨询服务。在书面反馈评语中应包括对学生各项评价的成绩及对成绩的分析说明,提出学生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的人性化指导意见。完善的咨询服务体系承担着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处理学生评价中不公平现象,解释学生评价指标和标准,为学生发展创造支持环境等功能。健全的支持服务机制可以保证对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理念、原则、指标、程序等的设计和把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是运用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同时保证学生“双证书”获得的比率。

综上所述,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高职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结合实际,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制定较为科学合理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促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激励学生进行素质拓展,引导学生成为祖国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门户网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OL].

[2] 鲁亚平,李建,刘继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现状、问题及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1):64-65.

[3] 武正林,朱建国,张莉.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9):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