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工作内容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内容,应根据矿区勘查阶段和矿床类型的不同按《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勘查规范》(GB12719―91)、《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和各类矿种的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等要求结合矿区实际因地制宜综合确定。主要有区域和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测绘、静止水位观测、抽水试验、钻孔简易水文观测、钻孔岩心水文工程地质编录、坑道水文工程地质编录、地(表)下水长期观测、取样分析测试等。
三、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一)区域和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测绘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测绘比例尺一般采用1:50000―1:10000,测绘范围应包括一个完整的补、径、排在内的水文地质单元。在充分收集已有水文地质、社会自然地理、水文、气象、地震、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要求基本查明区域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及其富水性,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最低侵蚀基准面位置、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现状、第四系松散层分布和厚度、岩体风化程度、构造破碎带和软弱结构面(夹层)特征、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岩石坚硬完整程度、各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特征、岩溶发育情况、自然和人工边坡的稳定现状、采空区、不良地质现象分布和特征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测绘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0―1:2000,测绘范围应包括矿床开采和疏干可能造成矿山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改变和能造影响到的范围。要求重点查明与矿床开采有关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测绘观测路线采用穿越法和追索法相结合,一般垂直岩层、构造线走向和沿地貌变化显著方向,对重要地质体、接触带、断层带、软弱夹层、地质灾害和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地带、河谷、沟谷和地下水露头多的地方进行追索、观察、详细记录和描述,并描绘信手剖面图和进行拍照。对造成地质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地带进行重点调查和观测。原则上1:50000测绘观测路线间距500―1000米,观测点密度30―50个/平方千米;1:10000测绘观测路线间距250―500米,观测点密度3―5个/平方千米;1:2000测绘观测路线间距100―200米,观测点密度30―50个/平方千米。野外调查内容和要求为:
1、水文地质调查内容和要求
(1)泉水调查:查明出露地貌位置和地质条件(地层、岩性、构造、产状)、成因类型、补给来源、流量、水质(颜色、透明度、口味、气味、气体、沉淀物、悬浮物)、水温、访问其动态变化情况。选择部分代表性强的泉取样,进行水质化学全分析和作细菌、污染、放射性分析。
(2)老硐调查:查明硐口地貌位置和地质条件(地层、岩性、构造、产状)、老硐形状、断面、长度、揭穿层位和岩性、出水量、水质(颜色、透明度、口味、气味、气体、沉淀物、悬浮物)、水温、访问其动态变化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取样进行水质化学全分析和作细菌、污染、放射性分析。
(3)地表水体调查:查明河流、溪沟点的地貌位置和地质条件(地层、岩性、构造、产状)、水位、流量、水质(颜色、透明度、口味、气味、气体、沉淀物、悬浮物)、水温、与地下水的联系,访问其动态变化情况。水塘、湖泊的地貌位置和地质条件(地层、岩性、构造、产状)、水位、水质(颜色、透明度、口味、气味、气体、沉淀物)、水温、与地下水的联系,访问其动态变化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取样进行水质化学全分析和作细菌、污染、放射性分析。
2、工程地质调查内容和要求
(1)地形地貌调查:调查基本地貌形态特征(海拔高程、水系平面分布特征、分水岭的高度及破坏情况、地形高差、切割深度、地形坡度)、成因类型和展布情况,划分地貌单元。河谷地貌应调查谷底和纵向坡度的变化情况、断面形态、河床宽度、植被发育程度等;河流阶地应调查阶地的级数及高程、形态特征、长宽、高及坡度、地质结构、纵横方向上的变化、阶地的性质及组合形式;冲沟应调查其地貌位置、岸坡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风化程度、植被发育情况、沟底和沟口堆积物的特征等。
(2)土体调查:松散碎屑土应详细观察颜色、结构、颗粒大小、形状、均一性、磨圆度、分选性、孔隙度、干湿度、透水性、颗粒成分、颗粒含量、固结物成分、含量和固结状态、密实度;粘性土应详细观察颜色、结构、干湿度、压缩性、透水性、可塑性、矿物成分等。
(3)岩体调查:应详细观察颜色、结构、构造、风化程度、全至强风化带厚度、岩石坚硬程度、节理裂隙发育组数、每组条数(条/米)、单条节理裂隙的产状、长、宽、深度、充填情况、充填物成分、统计线节理裂隙发育率(岩体长度内裂隙宽度之和/岩体长度%)、节理裂隙切割岩体情况、切割岩石块度和形状,编制节理玫瑰花图或极射赤平投影图。按《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进行分级。
(4)地质构造调查:附近地层岩性、岩层产状、各种构造形式的分布、形态、产状、规模、软弱结构面的产状、性质、断层的位置、类型、产状、断距、破碎带宽度、成分、充填胶结情况、工程地质特征、挽近期构造活动的形迹、特点、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节理裂隙发育组数、每组条数(条/米)、单条节理裂隙的产状、长、宽深度、充填情况、充填物成分、统计线节理裂隙发育率(岩体长度内裂隙宽度之和/岩体长度%)、节理裂隙切割岩体情况、切割岩石块度和形状。
3、环境地质调查内容和要求
(1)区域稳定性调查:收集勘查区及附近历史地震资料,调查新构造活动情况、分析是否有活动性断裂的存在。
(2)社会和自然环境调查:调查居民及其它建筑物的类型、密度、旅游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范围、破坏程度等。
(3)地质灾害和不良地质现象调查:调查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分布的地貌位置、地层岩性及构造条件、分布范围、规模、形成时间、现状稳定性、发展趋势等;调查斜坡、人工边坡的变形破坏及其稳定性;地面塌陷、地裂缝、不良冲沟的发育与分布范围、形态特征、发育程度、形成原因、现状稳定性、发展趋势等。
(4)地质环境污染调查:调查收集地表水、地下水的环境背景值(污染起始值);调查由于原生地质环境引起的地方病的原因;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地表、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形成条件、污染源、污染物质成分、污染途径、污染程度、分布范围;放射性污染的种类和范围等。
(二)钻孔静止水位测量
钻孔停工后开始进行水位观测,观测时间间隔为开始后的第5、10、15、20、30、45、60分钟各观测记录一次,以后每60分钟观测记录一次直至稳定,稳定标准为4小时内水位波动范围不超过5厘米。
(三)钻孔抽水试验
抽水试验一般采用稳定流抽水试验方法,试验前先测量静止水位。水位降深应根据试验目的和含水层富水程度而定,应尽设备能力作一次最大降深(S≥10米),水量大时应作三次降深。稳定时段延续时间最低不少于8小时,稳定时段内水位波动相对误差不大于1%;涌水量波动相对误差:当单位涌水量大于0.1L/s.m时,不大于其平均值的3%;当单位涌水量小于或等于0.1L/s.m时,不大于其平均值的5%。[波动相对误差(%)=(最大或最小值-平均值)/平均值%]。抽水试验趋于稳定时采集化学全分析水样1件。
抽水试验过程中应连续准确观测和记录水位下降、流量、水温、气温和恢复水位,水位下降、流量的观测时间间隔为抽水开始后的第5、10、15、20、25、30分钟各观测记录一次,以后每30或60分钟观测记录一次;水温、气温的观测时间间隔为每2―4小时同步观测记录一次;抽水达稳定标准停抽后,恢复水位观测时间间隔为停抽开始后的第5、10、15、20、25、30分钟各观测记录一次,以后每30或60分钟观测记录一次直至稳定,稳定标准为8小时内水位波动范围不超过10厘米。
(四)钻孔简易水文工程地质观测
所有的施工钻孔均要求进行。由钻孔施工单位对施工的所有钻孔均进行观测和详细记录钻进过程中的涌水、漏水、掉块、塌孔、缩径、扩径、卡钻、埋钻、掉钻、涌沙、逸气等现象发生的位置深度,测量涌(漏)水量和涌水水头高度。观测记录钻进过程中每一回次的起、下钻动水位和冲洗液消耗量,并记录起、下钻动水位观测的间隔时间。遇休假、交接班或处理事故等停钻时间较长时,开钻前必须测量孔内水位。要求使用钻孔岩心鉴定记录表、岩心统计表、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记录表、钻孔止水记录表、钻孔止水检查记录表等专门表格进行观测记录。
(五)钻孔岩心水文工程地质编录
要求详细观察和描述岩芯的岩性名称、颜色、结构、构造、硬度、岩石风化程度和深度、划分各风化带界线深度、裂隙性质、密度、充填情况、发育深度、统计裂隙率;地下水活动情况;岩芯形状、完整破碎程度、统计描述岩芯块度、绘制岩芯块度柱状图、计算回次岩芯采取率、按钻进回次测定岩石质量指标(RQD=Lp/Lt%,式中Lp―某岩组大于10厘米完整岩芯长度之和;Lt―某岩组钻探总进尺),确定不同岩组RQD值的范围和平均值。
(六)坑道水文工程地质编录
要求与地质编录同时进行,自坑道口开始分别按层位、岩性详细观察和描述岩性名称、颜色、结构、构造、硬度、岩石风化程度、节理裂隙性质、密度、充填情况、统计裂隙率、岩体完整破碎程度、岩石块度形状、大小、顶壁稳定程度、变形破坏情况及地下水活动情况。绘制老硐水文工程地质素描图。
(七)地表水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
河溪、泉水和坑道等进行流量、水温、气温的观测;钻孔进行水位和气温的观测。一般每间隔10天观测一次(即每月观测3次),雨季加密观测,取得当年的流量和水位峰值。水质按枯、雨季取样分析。连续观测时间不少于一个水文年。
(八)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要求每一工程地质岩组均应有样品控制,样品可直接由钻孔岩芯(或老硐)采取,采样规格要求岩芯直径≥8厘米,长度10―30厘米,每组样品数量为20块左右。采样时需用油漆箭头标明顶面方向(),并按顺序进行编号(如A组样取到20块岩芯,其编号为A-1、A-2、…….A-20),样品取好后用石蜡密封,按组装箱运送到试验室。岩(矿)石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项目有:风干含水量、风干容重、饱和容重、比重、普通吸水率、饱和吸水率、风干抗压强度、饱和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泊桑比、抗剪强度(凝聚力、内摩擦角)等。
(九)水质全分析
选择区内有代表性的泉水、地表河溪、坑道和抽水钻孔进行采样,其中泉水、地表河溪、坑道分枯雨季采样。盛水容器采用2千克塑料瓶,在采样点用所取之水冲洗瓶和盖三次以上后再采取水样,水样取好后,立即用石蜡封好瓶口,标明取样位置、水点编号、填写水样标签粘贴在样瓶上,24小时内送到化验室进行化学全分析。同一水点位置另取1千米水样加入2―3克大理石粉(标明)24小时内送到化验室进行侵蚀性CO2分析。化学全分析项目有:水的物理性质(水温、色、口味、气味、透明度)、HCO3―、SO42―、Cl―、NO2―、NO3―、CO32―、F―、Br―、I―、K+、Na+、Ca2+、Mg2+、Fe2+、Fe3+、Al3+、NH4+、Cu2+、Pb2+、Zn2+、 游离CO2、 侵蚀CO2、H2S、可溶性SiO2、PH值、耗氧量、总硬度、暂时硬度、永久硬度、焙干残渣、灼热残渣等。
(十)水质专项分析
选择区内有代表性的泉水、地表河溪、坑道进行采样。按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进行分析和放射性检验。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分析项目有:色、浑浊度、嗅、味、肉眼可见物、PH值、总硬度、铁、锰、铜、铅、锌、挥发酚类、硝酸盐氮、氟化物、氰化物、砷、硒、汞、镉、铬(六价)、细菌总数、大肠菌类;放射性检验项目主要为水中的 Ra、总β和总α。以上样品的采集具有专门的和特殊的要求,取样前需与有关卫生防疫部门取得联系,采用其提供的样瓶和添加药剂,并按其规定进行采样或聘请相关卫生防疫部门人员到现场进行采样。
(十一)岩矿石放射性测量
选择部分坑道和钻孔分别按层位和岩性分层采用γ仪进行γ值测量。
(十二)气象资料收集
到当地气象部门收集历年统计的年、月、日的最大、最小、平均温度、降雨量、蒸发量、湿度成果数据和勘查期间的每日气象观测数据资料。
四、结语
本文基本上涵盖了矿区所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的工作内容,对从事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的人员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作用,文中不足之处敬请给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勘查规范》(GB12719―91).
[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
[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GB/T 14158―93).
[4]《水文地质手册》(地质出版社,1983年8月).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地质勘查工作为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提供了准确的地质资料,保证了工程得以顺利进行,所以在许多情况下都需要对工程的水文地质问题进行详细的勘查,从而对建筑物下的地下水情况进行充分的掌握,对建筑物产生影响的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从而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一、工程地质的简要概述
我们将人类活动范围内进行的工程施工中有关问题的研究、调查以及解决的措施的一门科学称之为工程地质。人们研究工程地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通过对施工场区以及周围环境的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的考察,并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分析和预测在某个地质条件下,工程施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根据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并依此为依据来选择最适合的工程地质施工地点,为有关的可能会出现的有害的地质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保证地质工程在设计方面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在施工过程中的可行性、稳定性。
能够提出对岩良的建设性措施;能够准确的鉴定岩土的成分;能够分析并确认岩土组织的自然属性对地质工程稳定性的影响。上述三点是地质工程主要的研究内容。但是,地质工程勘察的基本任务是有针对性的,可以专业的回答在工程施工方面遇到的地质问题,并能够给予相应的解答,其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对地质的实地勘察来了解工程地质问题,以及通过相应的措施和解决办法来确保地质工程施工安全、有序的进行。
二、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的评价内容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在工程地质勘查报告中都没有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进行评价,从而导致工程在建造或是使用过程中由地下水对岩土的侵蚀等引起基础下沉或是建筑物开裂等事故的发生,所以在地质勘查过程中,应充分的认识到水文地质问题对工程的影响,从而对水文地质问题进行有效的评价,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的地质勘查水文地质情况资料。目前水文地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应着重评价地下水对岩土结构、建筑物的影响和作用,提前预测地下水可能产生的危害,以便于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2、地下水与建筑地基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在地质勘查过程中应该将地下水与地基设计相结合,从而提供准确的水文地质资料来为地基的设计和选择奠定科学的基础。
3、地下水的自然状态、对建筑物的影响、人为活动下地下水的变化和对建筑物的影响等都是水文地质勘查中应该着重勘查的内容。
4、不同地下水情况对工程的影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所以可以从工程的角度出发对其重点内容进行评价。比如,工程有部分基础是处于地下水以下的,那么就应该把评价内容重点放在地下水对砼和钢筋的腐蚀性上面;如果基础是以岩土层来进行施工的,则需要对地下水对岩土层的软化、崩解和胀缩作用进行重点的评价;某此建筑基础层中存着松散、粉细砂和粉土等,这就需要对流砂及管涌等情况进行重点评价;目前在地下水位许多时候会进行基坑作业,。这就需要对渗透性和富水性进行试验,并对土体沉降和边坡失稳等情况进行重点评价。
三、岩土水理性质
岩土水理性质指的是在岩土和地下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对于岩土而言,岩土的水理性质以及物理性质都是相对重要的地质性质。岩土的水理性质对岩土的变形以及岩土的强度造成影响,部分的性质还会对建筑物稳定性造成影响。在以前勘查的过程中,较为重视测试岩土物理力学的性质,忽视岩土水理性质,在评价岩土工程的地质性质时,不具有全面性。
要想全面了解岩土的水理性质,需要了解地下水赋存的形式、对岩土水理性质所起到的作用,并了解岩土的水理性质。按照地下水在岩土中赋存的形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结合水;第二,毛细管水;第三,重力水。结合水可以分成弱结合水以及强结合水。
对于岩石的水理性质进行测试,主要的方法有五种:第一,透水性;第二,崩解性;第三,胀缩性;第四,给水性;第五,软化性。透水性通常的表示方法是渗透系数,通过进行抽水试验,可以获得渗透系数。崩解性主要指的是岩土在浸水湿化以后,破坏了土粒的连接,土体崩散以及解体的特性。岩土崩解的特性和土颗粒成分、结构以及矿物成分有很大的关系。胀缩性主要指的是岩土在吸水以后,自身的体积变大,失水以后,自身体积减小的特性。岩土胀缩性主要是颗粒表面的给水膜在吸水以后变厚、失水,就会变薄。给水性主要指的是受到重力的作用,从孔隙以及裂隙中,饱水岩土流出水量的特点,采用给水度表示。岩石的软化性主要指的是岩土体在浸水以后,力学强度有所降低的特点,通常的表示方法是软化系数,利用软化系数,可以分析岩石耐水浸以及耐风化的能力。
四、地下水可能导致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位可以随着季节和降雨的多少而发生一定的变化,同时在地下水动力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就会导致岩土工程危害的发生。
首先,水位变化对岩土工程的危害;主要包括水位下降和上升造成的危害,导致前者发生主要因素是人为的一些活动,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经常会诱发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地下水质恶化等,尤其是对工程建筑的稳定性造成严重的威胁。但是,导致后者发生因素却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地质因素的影响(总体岩性产状)、水文气象因素(气温等)、人为因素(工程施工),但是通常情况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导致的。通常地下水位的上升可导致坍塌、管涌、建筑物失稳等危害的发生。
其次,地下水动压力的作用引起岩土工程危害;在自然条件下,通常地下水的压力作用是比较弱的,也不会对地质工程造成什么危害。但是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常常会导致一些严重的岩土工程危害,包括流砂、管涌等。
五、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问题应该注意的事项
首先,高度重视在水文地质中遇到的问题;为了确保地质勘查的质量,在工程地质的勘查过程中,不仅仅要深入的研究水文地质问题,还要重点研究和岩土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在实际的勘查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第一,自然地理条件。主要包括研究地区的气象水文特征(包括季风情况和气候的湿润程度)和地形地貌(水系、地貌的侵蚀情况、地质环境等)等内容;第二,地下水位的情况。主要是要注意最近几年该地区的地下水位的变化趋势,以及有效的分析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补给关系等内容;第三,科学有效的分析含隔水层情况。其主要的分析内容包括对这两个水层的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流向、水位等内容进行勘察。除此之外,还要研究含水层的实际分布情况以及其厚度和深度等。
其次,重视水文地质参数测定;在工程地质的勘查过程中,应该及时的做好以下工作来保证获得精准的水文地质参数:及时测定水文地质勘查中的地下水压,即要做好压水试验,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试验的起始压力、最大压力和压力基数,并根据压力和入水量的关系绘制成最终的P-Q曲线;用几何法测量和确定地下水的流向,用充电法测定地下水的流速;做好工程地下水位的测定工作,凡在工程地质勘查的过程中遇到地下水层时,都需要及时的测定其水位。
结束语
近年来,工程地质勘查发展的速度较快,其作用性越来越明显,人们对其重视程度不断的加强,水文地质工作对建筑物各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地质勘查时,做好水文地质工作的勘查,不仅能有效的保证工程的质量,避免事故的发生,同时这将对地质勘查水平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对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分布位置、种类、水利坡度、流动方向等进行全面调查,并对地下岩层的物理特征、地下水在岩层中的分布情况、各个水层间的相互联系、与地表水资源的联系等进行详细调查,同时,还要对水文地质的给水度、渗透系数、水位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等相关数据进行有效测量,才能为水文地质工程建设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二)施工区域的水文地质状况
地下岩层特点等在对施工区域的水文地质状况、地下岩层特点等进行调查时,需要对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情况,以及其对水文地质工程建设施工、施工环境带来的影响给以高度重视,通过对其可能造成的破坏、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等进行全面分析和推测,才能制定出具有一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提高水文地质工程建设施工过程的安全性,避免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三)水文地质工程地基施工情况
通常情况下,水文地质工程的顺利建设与基础地基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必须根据实际建设情况和水文地质工程的施工要求,将两者紧密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对实际施工现场的水文地质工作进行深入调查,才能为水文地质工程建设施工设计提供准确的参数和相关资料,以不断提高施工设计的质量和水平。在设计的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中,要对地下岩层水资源的分布情况、状态等进行仔细勘查、对地下水的影响因素进行科学性的预测,并地下岩层、水资源、水文地质工程建设可能受到的人为因素,从而为防止各种意外安全事故做好充分准备。另外,在某些大型的水文地质工程建设中,如果基础地质环境资料、相关文件不完整或者缺失,必须及时安排人员进行调查,才能确保基础地质调查资料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从而提高地质工作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四)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根据已经获得基础地质的相关资料,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并制定比较完善的防范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地下水位变化带来的影响。
二、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带来的影响
在以往的地质工作中,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严格遵循地质工作的相关程序,没有对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给以高度重视,并且,水文地质工程中地质学理论方法还不够完善,不能很好的适应地质工程建设发展的各种要求,特别是基础地质调查研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虽然新测试方法和计算手段的不断推广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地质工作人员解释许多地质现象,并获得地质工作有效开展所需的各种资料,但受到不同地质体的物质组分极为复杂,并不断发生许多复杂演变,的影响,以及实验地质学工作中模拟条件与规模带来的限制性,使得时间和空间关系的多种因素很难得到有效处理。对水文地质工程的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带来的影响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地下岩层变化带来的影响
如果地下岩层发生变化,则会引起地下水资源的变化,从而导致水文地质灾害发生。一般情况下,在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是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地下压力变化,因此,在进行水文地质工程建设时,必须高度重视地质勘查工作,认真落实基础地质调查,才能避免地下岩层变化带来的水文地质危害。
【摘要】在勘察、设计、施工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极为重要,但也易于忽视。本文主要阐述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评价内容,岩土水理性质,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等问题。
关键词 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岩土水理性质
0引言
在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地区,由于对水文地质问题不重视,设计中又忽视了水文地质问题的工程案例屡屡出现。因此,为了提高工程勘察质量,在勘察过程中不仅要求查明与岩土工程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构筑物的影响,更要提出预防及治理措施建议,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水文地质资料,以避免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危害。
1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评价内容
在工程勘察中,对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主要应考虑以下内容:
1.1重点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和影响,预测可能产生的岩土工程危害,提出防治措施。
1.2工程勘察中还应密切结合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的需要,查明有关水文地质问题,提供选型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1.3从工程角度,按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与影响,提出不同条件下应当着重评价的地质问题,如:(1)对埋藏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建筑物基础中水对砼及砼内钢筋的腐蚀性。(2)对选用软质岩石、强风化岩、残积土、膨胀土等岩土体作为基础持力层的建筑场地,应着重评价地下水活动对上述岩土体可能产生的软化、崩解、胀缩等作用。在地基基础范围内存在松散、饱和的粉细砂时,应预测产生地震液化、潜蚀、流砂、管涌的可能性。(3)当基础下部存在承压含水层,应对基坑开挖后承压水冲毁基坑底板的可能性进行计算和评价。(4)在地下水位以下开挖基坑,应进行渗透和富水试验,并评价由于人工降水引起地表沉降、边坡失稳进而影响周围建筑物稳定的可能性。
2岩土水理性质
岩土水理性质是指岩士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时显示出来的各种性质。岩土水理性质与岩土的物理性质都是岩土重要的工程地质性质,岩土的水理性质不仅影响岩土的强度和变形,而且有些性质还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以往在勘察中对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测试比较重视,对岩土的水理性质却有所忽视,因而对岩土工程地质的评价是不够全面的。下面首先介绍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及对岩土水理性质的影响,然后再对岩土的几个重要的水理性质及研究测试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2.1地下水的赋存形式
地下水按其在岩土中的赋存形式可分为结合水、毛细管水和重力水三种,当中结合水又可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两种。
2.2岩土的主要的水理性质及测试办法
(1)软化性,是指岩土体浸水后,力学强度降低的特性,一般用软化系数表示,它是判断岩石耐风化、耐水浸能力的指标。在岩石层中存在易软化岩层时,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往往会形成软弱夹层。各类成因的粘性土层、泥岩、页岩、泥质砂岩等均普遍存在软化特性。(2)透水性,是指水在重力作用下,岩土容许水透过自身的性能。松散岩土的颗粒越细、越不均匀,其透水性便越弱。坚硬岩石的裂隙或岩溶越发育,其透水性就越强。透水性一般可用渗透系数表示,岩上体的渗透系数可通过抽水试验得出。(3)崩解性,是指岩土浸水湿化后,由于颗粒连接被削弱、破坏,使其崩散、解体的特性。岩土的崩解性与其颗粒成分、矿物成分、结构等关系极大,以蒙脱石、云母、高岭土为主的残积土以散开的方式崩解,而以石英为主的残坡积土多以裂开状崩解。(4)给水性,是指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土能从孔隙、裂隙中自由流出一定水的性能,以给水度表示。给水度是含水层的一个重要水文地质参数,也影响场地疏干时间。给水度一般采用室内试验方法测定。(5)胀缩性,是指岩土吸水后体积增大,失水后体积减小的特性,岩土的涨缩性是由于颗粒表面结合水膜吸水变厚,失水变薄造成的。胀缩性往往是产生地裂缝、基坑隆起的重要原因之一。评价指标有膨胀率、自由膨胀率、体缩率、收缩系数等。
3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和地下水动水压力作用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3.1地下水升降变化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位变化可由天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但不管什么原因,当地下水位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对岩土工程造成危害,地下水位变化引起危害又可分为三种:
3.1.1地下水位上升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潜水位上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受含水层结构、降雨量、气温等及人为因素如灌溉、施工等的影响,有时往往是几种因素的综合结果。由于潜水面上升对岩土工程可能造成:(1)土壤沼泽化、盐渍化,岩土及地下水对建筑物腐蚀性增强。(2)斜坡、河岸等岩土体产生滑移、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3)一些具特殊性的岩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软化,引发山体滑坡。(4)引起粉细砂及粉土饱和液化、出现流砂,管涌等现象。(5)地下洞室充水淹没,基础上浮、建筑物失稳。
3.1.2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位的降低多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如集中大量抽取地下水、采矿活动中的矿床疏干以及上游筑坝、修建水库截夺下游地下水的补给等。地下水的过大下降,常常诱发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地下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对岩土体、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人类自身的居住环境造成很大威胁。
3.1.3地下水频繁升降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危害
地下水的升降变化能引起膨胀性岩土产生不均匀的胀缩变形,当地下水升降频繁时.不仅使岩上的膨胀收缩变形往复,而且会导致岩土的膨胀收缩幅度不断加大,进而形成地裂缝引起建筑物特别是轻型建筑物的破坏。
3.2地下水动压力作用引起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在天然状态下动水压力作用比较微弱,一般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但在人为工程活动中由于改变地下水天然动力平衡条件,在移动的动水压力作用下,往往会引起一些严重的岩土工程危害,如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等。
4结束语
水文地质工作在建筑物持力层选择、基础设计、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工程勘察的发展,必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切实做好水文地质工作对勘察水平的提高将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孔德坊.工程岩土学[M].地质出版社,1994.
[2]乐安琪,宋赞.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不容忽视[J].科技咨询导报,2007(19).
[3]工程地质手册[S].4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水文地质问题在工程勘察、设计以及施工的过程当中,是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但同时也是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其对工程地质勘察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有效的降低因为水文地质问题带来的工程危害,因而在工程地质勘察中应该重视水文地质问题,务必要做到对工程地质勘察相关的水文地质方面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评估,从而可以把水文地质资料有效的应用到设计与施工中。工程勘察过程中可以通过合理评估地下水对岩石体以及建筑物的影响,以及强调查明与岩土工程相关的水文地质问题,从而有效的提高工程勘察的质量。将水文地质资料有效地提供给设计和施工环节,以消除或减免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危害。
1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以对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的地质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的科学活动被称作工程地质。工程地质是以为综合评价场区及有关多样地质问题而去查明各类工作场区的地质条件的与人类活动为目的。为了确保工程的设计合理、施工顺利和正常使用提供科学指导而进行的分析预测活动,该活动是分析在工程建筑作用下,地质条件出现变化和作用可能性,并选择最适合的场地,进一步的为解决不良地质问题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在学术研究意义上,基本的内容有有效的确定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质、岩土组分、组织结构,以及对岩土工程地质进行合理的分类,并分析其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的影响,以提出改良岩石建筑性能的措施。
以运用地质和力学知识回答工程上地质问题为基本任务的活动叫做工程地质勘察,其主要工作步骤是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合理的分析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以为建筑场区做出合理的工程地质评价,从地质方面保证工程建筑与地质环境相适应,使工程安全经济,运行正常。
自然界中地下水的不同变化和运动的现象叫做水文地质,它是以研究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以及分布和形成规律的一门科学,并对地下水资源的有效应用、地下水对矿山开采和工程建设不利影响及其防等治提出相应的措施。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地下水既是岩土体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岩土体的工程特性,同时又是基础工程的环境,影响着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2水文地质评价标准
分析前人的工程勘察研究报告可知,其忽视地下水对沿途工程的危害,缺少对岩土工程受地下水影响的作用评价,很多地区因地下水造成建筑物开裂和基础下沉的质量事故已发生多起,吸取过往的教训和经验。因而在今后在工程勘察中,对水文地质问题的合理评价,下面的内容将是主要考虑的。
1、对岩土体和建筑物受地下水的作用和影响进行评价,预测其对岩土工程可能产生的破坏,并提出合理防治措施。2、根据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的实际需要,在查明有关水文地质问题的基础上为选型提供有效的水文地质资料。3、查明地下水的天然状态和天然条件下的影响,分析并预测人为活动中地下水的变化情况及对建筑物和岩土体的反作用。4、应从工程方面,根据工程受到地下水的影响与作用,得出各种情况下地质问题应当被着重评价与分析,如:建筑物基础中水会对混凝土产生破坏,这对于埋藏在地下水位的建筑物特别明显。建筑场地常采用软质岩石、强风化岩等作为基础持力层,对于该种类型的建筑场地,要分析上述岩土体可能会产生的胀缩、崩解、软化受地下水流变化产生的影响的大小;当地基基础压缩层范围内存在粉土、饱和的粉细砂、松散时,应预测产生液化管涌、流砂、潜蚀的不确切性;应对基坑开挖后承压水冲毁基坑底板的可能性进行计算和评价等,这在当基础下部存在承压含水层时显得格外的重要。5、进行地下水位以下开挖基坑,应该预先进行富水性和渗透性试验,并尽可能的分析人工降水引起土体沉降、边坡失稳进而影响周围建筑物稳定性的可能性。
3、岩土工程因地下水引起的危害
作为岩土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其是通过对影岩土体的工程特性直接影响来对建筑物的耐久性和稳定性造成影响的。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通过地下水动水压力和地下水位升降变化的两个方面作用而造成。
3.1地下水动水压力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人为的工程活动改变了地下水的天然动力平衡条件,使得在一定的动水压力情况下,常常产生一些严重的岩土工程危害,这种危害产生在地下水天然状态下动水压力作用比较弱时往往不会产生危害。如基坑突涌、管涌、流砂等。在这里粗约的分析了高层建筑深基坑开挖中基坑突涌问题的原因,这是由于承压水头压力作用引起的。。突涌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在基坑下部存在承压水层,而开挖基坑降低了承压水层上部隔水层的有效厚度,随着隔水层的进一步的降低,到底一定临界值时承压水的水头冲击力能冲毁基坑底板或者顶裂基坑的岩性和承压含水层的类型对基坑突涌形式有着重大的影响。当承压含水层为岩溶水、裂隙水、或中卵砾、砾砂、粗砂、孔隙水时,基底顶裂,裂缝中冒出地下水,从而造成基坑积水。当承压含水层为细粒砂层时,基底产生喷砂、水现象。基坑突涌不但给施工带来很大麻烦,甚至威胁到地基强度,从而引起边坡失稳。
3.2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3.2.1水位上升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潜水位上升其主要是受地质因素如水文气象因素如降雨量气温等、及人为因素如灌溉施工等、含水层结构总体岩性产状的影响,然而经常是多种因素交换影响的结果,对岩土工程受到潜水面上升可能受到的影响:土壤盐渍化、沼泽化、岩土及地下水对建筑物腐蚀性增强、斜坡河岸等岩土体岩产生滑移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少量的特殊性的岩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软化引起液化出现流砂以及粉细砂及粉土饱,地下洞室充水淹没的管涌等现象,基础上浮,建筑物失稳。
3.2.2岩土工程受地下水位下降而造成的危害
岩土工程也同样会受地下水位的降低造成损害,而且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多半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例如,抽取大量地下水,且频率集中;勘探、采矿等活动中的矿床疏干工程;在上游修筑大坝或者修建水库截取下游地下水补给等。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严重的地质灾害,以及水质加速恶化、地下水源枯竭等环境问题产生都可能是由于地下水的过大下降造成的,周边人类自身的居住环境以及岩土体及建筑物的稳定性都将受到这些问题会巨大影响以至更大的威胁。
3.2.3岩土工程受到地下水频繁升降的危害
岩土胀缩变形是由于地下水的升降变化能引起膨胀性岩土产生不均匀而造成的,岩石的膨胀收缩变形会在地下水升降频繁时变得往复,在这种情形下岩石的膨胀收缩幅度会不断加大,从而一步步的形成地裂以造成对建筑物特别是轻型建筑物的破坏。地下水升降变动带内由于地下水的积极交替作用,会使土层中铁铝胶结物淋失,将造成压缩模量承载力降低、含水量孔隙比增,这为岩土工程进行基础选择处理带来较大的影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常被忽视,但很重要。地下水既是岩土体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岩土体工程特性,也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在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和建筑物持力层选择基础设计等方面水文地质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上程勘察的发展,其必将受到强烈而广泛的重视,落实好水文地质工作,将会极大地推动勘察水平。
参考文献:
[1] 郭永海,王驹.高放废物地质处置中的地质水文地质、地球化学关键科学问题[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1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程地质勘查的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提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地质勘查事业的发展。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巨大消耗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从而为水文地质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目前的发展现状看,水文工程地质勘查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查的相关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总结。
一、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勘查中的评价
根据对以往的文献进行研究发现,传统的水文地质勘查评价往往不结合实际地下水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地下水对岩层的影响,从而在后期的勘查资料中没有形成重要的文字,在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危及施工现场人员的安全。因此,在进行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评价时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注意特别注意地下水对上层岩土的影响,大部分地质灾害都是由于地下水对岩土的作用引起的,因此在进行评价时,要指出地下水的危害程度,同时制定一定的预防措施;第二,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结合地下水的特性进行相关评价,这就要求水文地质工作者搜集建筑物所在地的所有地质资料,针对不同的岩土类型总结地下水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进行相应的评价。
二、岩土水理的性质
岩土水理的性质勘查,是水文勘查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岩土水理的性质,就是地下水对岩土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岩土的水理性质勘查主要对岩土的水量性质及地下水的储存形式进行勘查,说明如下。地下水在岩土中的储存形式主要有重力水、毛细管水及结合水。岩土的水量性质主要包括软化性、透水性。第一,对岩土的软化性,是指岩土被地下水浸泡,造成其力学性能下降,从而表现出相应的软化。一般软化的程度用量化的指标来表示软化系数,软化系数越高,岩土的耐风化和耐水浸泡的能力越高。第二,对岩土的透水性,就是水透过岩土本身的性能,透水性通常用渗透系数表示,其主要取决于岩土自身的结构,如岩土的空隙越大,透水性就越强。
三、工程地质中水文地质勘查的相关问题
水文地质勘查其目的就是要找出地下水与岩土的相互作用形式,最重要的是地下水会对工程地质的岩土造成多大的影响。对以往的资料进行总结,地下水的变化可能会对基坑、土质等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1.对基坑造成的影响
在进行接坑开挖时,地下水会随着开挖的深度渗入基坑,影响基坑开挖的效率,继续进行施工的话,有可能会对周围的建筑物造成严重影响,如发生沉降等。
2.对土质的影响
基坑开挖过程中,地下水渗透到基坑中,还会对周围的土质产生影响,如有可能出现管涌。因为地下水不断渗透到岩土中,会使岩土发生软化,从而使其力学性能下降。
3.地下水水位升降
造成地下水水位上升的原因有很多,如各种自然因素、人为灌溉及地质结构的变化等。如果地下水位上升,有可能加大建筑物的腐蚀程度,破坏岩土结构,使建筑物发生一定程度的倾斜,发生巨大的灾害。地下水水位下降主要是人们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同样也会给建筑物带来巨大的灾难,如导致地面沉降、塌陷及地裂等现象,会给岩土结构带来巨大的破坏,同时也会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
四、水文地质勘查应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实际的水文地质勘查时,要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水文地质研究中,应注意的是上述提到的地下水的问题,以及在实际的地质勘查过程中对水文方面的重视程度。对于第一类问题,应着重研究地下水的水位和分布情况以,及地下水的特性和对周围岩层的影响程度,如水地下水的流速、动压力及成分含量等参数;对于第二类问题,相关人员应首先从思想上加强认识,明确水文地质对建筑施工的重要性,从而在工作过程中注重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并对各种自然条件、地质特性及水位分布等情况进行分析,为建筑施工地质方面的研究提供完善的资料。
五、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各种资源正以最大速度在开发,导致能源问题的供应问题逐渐突出,为水文地质的勘查工作开辟了新的机会。因此,本文主要对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查相关问题分析,介绍水文地质勘查的注意问题。总而言之,文地质勘查是工程地质勘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地质勘查的数据,而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查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地下水,相关工作者要不断发展新技术、新工艺,结合岩土的水理性质,做出最精确的估计。
参考文献:
[1]苟天红.浅析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问题[J].低碳世界,2014(5):127-128.
前言
在工程勘察中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始终是一个极为重要但也是一个易于被忽视的问题。由于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地下水引起的各种岩土工程危害时有发生。为此,在岩土工程勘察中要求查明与岩土工程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评估地下水对岩土工程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评估地下水对岩土工程和建筑物的作用及影响。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水文地质资料以消除或减少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危害。
一、工程地质勘查概述
地质勘查是地质勘查工作的简称 (一般可理解为地质工作的同义词)。是根据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重点并有所不同的调查研究工作。工程地质是研究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门地球科学,起源于 20 世纪初,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在我国才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今天,工程地质勘查已成为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 20 年来,随着各种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不断推陈出新,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工程地质带来了一场真正的技术革命,从外业资料收集和内业资料整理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产品成果、质量标准等等均与传统的工程地质有了较大的差异。而在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中,水文地质依然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
二、岩土工程中水文地质的勘察要求
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应根据工程的具体要求,通过搜集资料和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查明工程所属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
1、自然地理条件
这里面包括气象水文特征和地形地貌等内容,气象水文特征是指工程所属地域,是属于亚热带还是热带、季风气候与否,拥有的湿润程度与热量等。地形地貌是指工程区域周围的水系、平原或高原特征、地形开阔平坦与否、地貌侵蚀和堆积情况如何等。
2、地质环境
包括工程所在区域的地质构造特征、基底构造及其对第四系厚度的控制、地层岩性、新构造运动等方面的内容。
3、地下水位情况
包括近2~5年最高地下水位、水位变化趋势;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及对地下水位的影响等。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岩土工程的影响巨大,是工程勘察的重点内容。
4、各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流向、水位及其变化幅度
主要含水层的分布、厚度及埋深;通过现场试验测定地层渗透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等;场地地质条件下对地下水赋存和渗流状态的影响、判定地下水水质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等。
三、水文地质勘察实施
工程实施前,对建筑地周围,地下水可能造成的岩土工程危害进行评估,危害的形势主要有两种,即地下水位的升降变化和低下水动造两种原因,引起低下水位变化的因素可能有两种,第一是水位发生改变,第二人为因素造成的改变,无论根源是什么,引起地下水位变化出现一定程度后,岩土工程就出现了危害,低下水位变化出现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种:
1、水位上升造成的岩土工程损害
浅水位升涨得原因复杂,最主要的原因是地质含水层的总体结构、岩层情况;其次还有,水文气候因素,如降雨、气温变化、浇灌、施工影响,或者是多种因素的混合影响。具有包括以下几种:第一,土壤沼泽化、岩渍化、岩土对地下建筑造成的腐蚀;第二斜坡、河岸地质,造成的岩层滑落、崩塌等情况;第三,某些特殊的岩土层,结构易改变、软化、下降;第四,粉细砂和粉土饱和液化、流砂出现、造成管涌;第五,地下室被地下水淹没,建筑上浮,失衡。
2、地下水位的降低造成的岩土危害
地下水位下降,多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比如,往常我们经常大量的抽取地下水、采集矿物,造成的矿床疏干,又或者是上游筑坝、水库修建时,造成下游水源紧张,一旦下降程度过大,往往诱发地质裂缝、地面沉降、塌陷等地质灾害,使得地下水枯竭、水质恶化等问题出现,对岩层、建筑的稳定性造成威胁。
3、水文地
工作的作用
水文地质工作在建筑物持力层选择、基础设计、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切实做好水文地质工作将对勘察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地下水的频繁的上升、下降也会对工程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地下水的水位变化造成了膨胀性的岩土出现彭缩形变,一旦地下水升降频率加快,则导致岩土膨胀、收缩过度,伸缩幅度不断增大,进而使得地裂产生,建筑物不稳定,尤其一些小型建筑容易被破坏,自然状态下的动水压力作用较小,难以造成很大的危害,若人工工作过程中,导致地下天然环境失衡,则移动动水压力作用中,岩土出现松散、管涌。
四、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问题应注意的事项
1、把水文地质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
地质勘查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质量的地质勘查工作,不仅能为工程提供设计和施工的科学依据,同时对工程质量的提高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地质勘查工作不仅要对水文地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还水文地质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从而保证地质勘查质量的提升。
首先,自然地理条件。这主要包括工程所在区域的季风、气候湿润程度、所处水系、平原和高原、地形、地貌特点及堆积物等;其次,地质环境。工程区域的地质环境应该包括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基底构造、底层岩性以及新构造运动等等内容。
再次,地下水位情况。水文地质勘查中的地下水位情况应该主要对近些年地下水位的最高值以及其变化趋势、地下水的补给排泄条件、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补给关系等内容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
最后,含隔水层的情况。这一部分内容应该对这两个水层的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流向、水位等内容进行勘查。另外对含水层的实际分布情况以及其厚度和深度等进行研究。对该区域的地层渗透系数、地下水赋存以及渗透的影响以及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情况等等。
2、确保水文地质参数测定的准确性
首先,在地质勘察工作中,会涉及到对地下水水位进行测定,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应该先确定是静止的水位还是多层含水层,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如果是静止的水位,则需要在稳定的时间内进行,如果是多层含水层,在测量时就需要采取隔离措施。
其次,在对地下水的流向进行测定时,可以采用几何法,与此同时,对孔内的水位进行测定,最终测出地下水的流向。
最后,压水试验也是水文地质勘查中的一个重要试验。压水试验与工程地质测绘和钻探资料结合起来,根据工程实际要求,将试验孔位确定下来,试验段按照岩层的渗透特性来进行划分,按照实际需要对试验的起始压力、最大压力和压力基数进行确定,并将压力与压力入水量的关系曲线及时绘制出来,将试段的透水率计算出来,进而确定p-q 曲线类型。
结论
不同的岩土水理性质对岩土地质效果具有非常大的影响,直接决定着地质施工质量。通过对不同水文地质状况进行全面研究,可以在最大限度控制危害因素,减少岩土工程存在的风险隐患。水文地质勘查状况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在进行水文地质勘查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对存在的水文问题进行全面勘查,确保从本质上降低水文地质对地质工程的影响,提高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P6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47-1
1工程概况
某工程是一个开口型基坑,深达30m和不等深度,宽43m。本文介绍了墙后地面沉降和墙顶沉降以及地下水的危害,采用综合分析方法,紧密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按实际施工情况,有针对性地跟踪预测,更好指导施工。实践表明,运用综合分析方法十分有效的。
2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评价
应重点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和影响,预测可能产生的岩土工程危害,提出防治措施。工程勘查密切结合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的需要,查明有关水文质问题,提供选型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应从工程角度,按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与影响,提出不同条件下应当着重评价的地质问题。
3水文地质勘察的决定因素
3.1岩石的裂隙性
造成裂隙的成因多种多样,岩石和裂隙合在一起统称为“岩体”,并将其中的裂隙概化为“结构面”。岩体中的地下水是沿着岩体中的裂隙和洞穴流动形态和分布的不同,有脉状裂隙水、网状裂隙水、不同的地下水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裂隙地下水对岩土工程勘察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
3.2土的孔隙性
土是种散体材料,存在孔隙。对于饱和土是固、液两相;对于非饱和土是固、液、气三相。于是有了有效压力和孔隙压力;孔隙压力又有孔隙水压力和孔隙气压力。在饱和土中,由于孔隙水压力的增长和消散,不同的加荷速率导致地基承载力不同;是否及时支撑,对软土基坑稳定有不同表现;渗透系数和地层组合的差别,导致基础沉降速率的差别;饱和土中的超静水压力可导致挤土效应,使桩被挤断、挤歪和上浮;地震时的超静水压力可导致砂土和粉土液化等情况的出现。非饱和土的孔隙气压力形成基质吸力,基质吸力随着土中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因而是不稳定的。膨胀土和黄土随湿度的增加而强度显著降低,非饱和土基坑雨季容易发生事故,花岗岩残积土边坡在暴雨时容易发生浅层滑坡,都和基质吸力降低有关。
4岩土水理性质
4.1岩土的水理性质
岩土水理性质是岩土重要的工程地质性质。岩土的水理性质不仅影响岩土的强度和变形,而且有些性质还直接影响到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岩土水稳定性是指由于工程活动中岩土体对水的影响所表现出的抵抗性能水稳定性的强弱表明了岩土体抵抗水的作用的能力和工程稳定性的高低。
4.2岩土的主要的水测试办法
4.2.1软化性
是指岩土体浸水后,力学强度降低的特性,一般用软化系数表示,它是判断岩石耐风化、耐水浸能力的指标。在岩石层中存在易软化岩层时,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往往会形成软弱夹层。各类成因的粘性上层、泥岩、页岩、泥质砂岩等均普遍存在软化特性。
4.2.2透水性
是指水在重力作用下,岩土容许水透过自身的性能。松散岩上的颗粒愈细、愈不均匀,其透水性便愈弱。坚硬岩石的裂隙或岩溶愈发育,其透水性就愈强。透水性一般可用渗透系数表示,岩上体的渗透系数可通过抽水试验求取。
4.2.3崩解性
是指岩浸水湿化后,由于土粒连接被削弱,破坏,使土体崩敞、解体的特性。
4.2.4触变性
当粘性土结构受扰动时,土的强度降低。但静置一段时间,土的强度又逐渐增长,这种性质即土的触变性。这是由于土粒离子和水分子体系随时间而趋于新的平衡状态之故。
4.2.5胀缩性
是指岩土吸水后体积增大,失水后体积减小的特性,岩土的涨缩性是由于颗粒表面结合水膜吸水变厚,失水变薄造成的。
5地下水升降变化
地下水位变化可由天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但不管什么原因,当地下水位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对岩土工程造成危害,地下水位变化引起危害又可分为三种方式:
5.1水位上升
潜水位上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受地质因素如含水层结构、总体岩性产状;水文气象因素如降雨量、气温等及人为因素如灌溉、施工等的影响,有时往往是几种因素的综合结果。由于潜水面上升对岩土工程可能造成:①土壤沼泽化、盐渍化,岩土及地下水对建筑物腐蚀性增强。②斜坡、河岸等岩土体岩产生滑移、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③一些具特殊性的岩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软化。④引起粉细砂及粉土饱和液化、出现流砂,管涌等现象。⑤地下洞室充水淹没,基础上浮,建筑物失稳。
5.2地下水位下降
地下水位的降低多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如集中大量抽取地下水。采矿活动中的矿床疏干以及上游筑坝,修建水库截夺下游地下水的补给等。地下水的过大下降,常常诱发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地下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对岩土体、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人类自身的居住环境造成很大威胁。
5.3地下水位频繁升降
地下水的升降变化能引起膨胀性岩土产生不均匀的胀缩变形,当地下水升降频繁时。不仅使岩上的膨胀收缩变形往复,而且会导致岩土的膨胀收缩幅度不断加大,形成地裂引起轻型建筑物的破坏。地下水升降变动带内由于地下水的渗透,会将土层中的铁、铝成分淋失,土层失去胶结物将造成土质变松、含水量孔隙比增大,压缩模量、承载力降低,给岩土工程基础选择、处理带来较大的麻烦。
6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文地质工作在建筑物持力层选择、基础设计、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和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尤其在宏观上中国煤田的整体西移,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紧密结合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切实做好水文地质工作将对我国煤炭资源的安全开采和合理利用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雁.水文地质之路[J].中煤地质报,2009.
[2]郭永海,王驹.高放废物地质处置中的地质、水文地质、地球化学关键科学问题[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
[3]葛亮涛.中国煤田水文地质特征与规律[J].GOAL GEOLOGY OF CHINA,1996.
一、水文地质的定义
水文地质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及其防治等。
二、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评价内容
在工程勘察中,对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主要应考虑以下内容:
1.应重点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和影响,预测可能产生的岩土工程危害,提出防治措施。
2.工程勘察中还应密切结合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的需要,查明有关水文地质问题,提供选型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3.应从工程角度,按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与影响,提出不同条件下应当着重评价的地质问题,如:
3.1对埋藏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建筑物基础中水对砼及砼内钢筋的腐蚀性。
3.2对选用软质岩石、强风化岩、残积土、膨胀土等岩土体作为基础持力层的建筑场地,应着重评价地下水活动对上述岩土体可能产生的软化、崩解、胀缩等作用。在地基基础压缩层范围内存在松散、饱和的粉细砂、粉上时,应预测产生潜蚀、流砂、管涌的可能性。
3.3当基础下部存在承压含水层,应对基坑开挖后承压水冲毁基坑底板的可能性进行计算和评价。
3.4在地下水位以下开挖基坑,应进行渗透和富水试验,并评价由于人工降水引起土体沉降、边坡失稳进而影响周围建筑物稳定的可能性。
三、岩土水理性质
岩土水理性质是指岩士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时显示出来的各种性质。岩土水理性质与岩土的物理性质都是岩:岩土的水理性质不仅影响岩土的强度和变形,而且有些性质还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以往在勘察中对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测试比较重视,对岩土的水理性质却有所忽视,因而对岩土工程地质的评价是不够全面的。岩土的水理性质是岩土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显示出来的性质,下面首先介绍一下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及对岩土水理性质的影响,然后再对岩土的几个重要的水理性质及研究测试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1.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地下水按其在岩土中的赋存形式可分为结合水、毛细管水和重力水三种,其中结合水又可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两种。
2.岩土的主要的水理性质及测试办法:
2.1软化性,是指岩土体浸水后,力学强度降低的特性,一般用软化系数表示,它是判断岩石耐风化、耐水浸能力的指标。在岩石层中存在易软化岩层时,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往往会形成软弱夹层。各类成因的粘性上层、泥岩、页岩、泥质砂岩等均普遍存在软化特性。
2.2透水性,是指水在重力作用下,岩土容许水透过自身的性能。松散岩上的颗粒愈细、愈不均匀,其透水性便愈弱。坚硬岩石的裂隙或岩溶愈发育,其透水性就愈强。透水性一般可用渗透系数表示,岩上体的渗透系数可通过抽水试验求取。
2.3崩解性,是指岩浸水湿化后,由于土粒连接被削弱,破坏,使土体崩敞、解体的特性。
2.4给水性,是指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土能从孔隙、裂隙中自由流出一定水的性能,以给水度表示。给水度是含水层的几个重要水文地质参数,也影响场地疏时间。给水度一般采用实验室方法测定。
2.5胀缩性,是指岩土吸水后体积增大,失水后体积减小的特性,岩土的涨缩性是由于颗粒表面结合水膜吸水变厚,失水变薄造成的。
四、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和地下水动水压力作用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地下水升降变化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位变化可由天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但不管什么原因,当地下水位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对岩土工程造成危害,地下水位变化引起危害又可分为三种方式
1.水位上升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潜水位上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受地质因素如含水层结构、总体岩性产状;水文气象因素如降雨量、气温等及人为因素如灌溉、施工等的影响,有时往往是几种因素的综合结果。由于潜水面上升对岩土工程可能造成:①土壤沼泽化、盐渍化,岩土及地下水对建筑物腐蚀性增强。②斜坡、河岸等岩土体岩产生滑移、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③一些具特殊性的岩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软化。④引起粉细砂及粉土饱和液化、出现流砂,管涌等现象。⑤地下洞室充水淹没,基础上浮,建筑物失稳。
2.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位的降低多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如集中大量抽取地下水。采矿活动中的矿床疏干以及上游筑坝,修建水库截夺下游地下水的补给等。地下水的过大下降,常常诱发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地下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对岩土体、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人类自身的居住环境造成很大威胁。
3.地下水频繁升降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危害。地下水的升降变化能引起膨胀性岩土产生不均匀的胀缩变形,当地下水升降频繁时.不仅使岩上的膨胀收缩变形往复,而且会导致岩土的膨胀收缩幅度不断加大,进而形成地裂引起建筑物特别是轻型建筑物的破坏。地下水升降变动带内由于地下水的渗透,会将土层中的铁、铝成分淋失,土层失去胶结物将造成土质变松、含水量孔隙比增大,压缩模量、承载力降低,给岩土工程基础选择、处理带来较大的麻烦。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文地质工作在建筑物持力层选择、基础设计、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工程勘察的发展,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切实做好水文地质工作将对勘察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评价内容
在工程勘察中,对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主要应考虑以下内容:
1、应重点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和影响,预测可能产生的岩土工程危害,提出防治措施。
2、 工程勘察中还应密切结合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的需要,查明有关水文地质问题,提供选型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3、 应从工程角度,按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与影响,提出不同条件下应当着重评价的地质问题,如:(1)对埋藏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建筑物基础中水对砼及砼内钢筋的腐蚀性。(2)对选用软质岩石、强风化岩、残积土、膨胀土等岩土体作为基础持力层的建筑场地,应着重评价地下水活动对上述岩土体可能产生的软化、崩解、胀缩等作用。在地基基础压缩层范围内存在松散、饱和的粉细砂、粉上时,应预测产生潜蚀、流砂、管涌的可能性。(3)当基础下部存在承压含水层,应对基坑开挖后承压水冲毁基坑底板的可能性进行计算和评价。(4)在地下水位以下开挖基坑,应进行渗透和富水试验,并评价由于人工降水引起土体沉降、边坡失稳进而影响周围建筑物稳定的可能性。
二、岩土水理性质
岩土水理性质是指岩士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时显示出来的各种性质。岩土水理性质与岩土的物理性质都是岩:岩土的水理性质不仅影响岩土的强度和变形,而且有些性质还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以往在勘察中对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测试比较重视,对岩土的水理性质却有所忽视,因而对岩土工程地质的评价是不够全面的。岩土的水理性质是岩土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显示出来的性质,下面首先介绍一下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及对岩土水理性质的影响,然后再对岩土的几个重要的水理性质及研究测试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1、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地下水按其在岩土中的赋存形式可分为结合水、毛细管水和重力水三种,其中结合水又可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两种。
2、岩土的主要的水理性质及测试办法:(1) 透水性,是指水在重力作用下,岩土容许水透过自身的性能。松散岩上的颗粒愈细、愈不均匀,其透水性便愈弱。坚硬岩石的裂隙或岩溶愈发育,其透水性就愈强。透水性一般可用渗透系数表示,岩上体的渗透系数可通过抽水试验求取。 (2) 给水性,是指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土能从孔隙、裂隙中自由流出一定水的性能,以给水度表示。给水度是含水层的几个重要水文地质参数,也影响场地疏时间。给水度一般采用实验室方法测定。(3) 胀缩性,是指岩土吸水后体积增大,失水后体积减小的特性,岩土的涨缩性是由于颗粒表面结合水膜吸水变厚,失水变薄造成的。(4) 软化性,是指岩土体浸水后,力学强度降低的特性,一般用软化系数表示,它是判断岩石耐风化、耐水浸能力的指标。在岩石层中存在易软化岩层时,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往往会形成软弱夹层。各类成因的粘性上层、泥岩、页岩、泥质砂岩等均普遍存在软化特性。 (5) 崩解性,是指岩浸水湿化后,由于土粒连接被削弱,破坏,使土体崩敞、解体的特性。
三、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和地下水动水压力作用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地下水升降变化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位变化可由天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但不管什么原因,当地下水位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对岩土工程造成危害,地下水位变化引起危害又可分为三种方式:
(1)水位上升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潜水位上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受地质因素如含水层结构、总体岩性产状;水文气象因素如降雨量、气温等及人为因素如灌溉、施工等的影响,有时往往是几种因素的综合结果。由于潜水面上升对岩土工程可能造成:①地下洞室充水淹没,基础上浮,建筑物失稳。②引起粉细砂及粉土饱和液化、出现流砂,管涌等现象。③一些具特殊性的岩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软化。④斜坡、河岸等岩土体岩产生滑移、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⑤土壤沼泽化、盐渍化,岩土及地下水对建筑物腐蚀性增强。
(2) 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位的降低多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如集中大量抽取地下水.采矿活动中的矿床疏干以及上游筑坝,修建水库截夺下游地下水的补给等。地下水的过大下降,常常诱发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地下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对岩土体、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人类自身的居住环境造成很大威胁。
(3)地下水频繁升降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危害。地下水的升降变化能引起膨胀性岩土产生不均匀的胀缩变形,当地下水升降频繁时.不仅使岩上的膨胀收缩变形往复,而且会导致岩土的膨胀收缩幅度不断加大,进而形成地裂引起建筑物特别是轻型建筑物的破坏。地下水升降变动带内由于地下水的渗透,会将土层中的铁、铝成分淋失,土层失去胶结物将造成土质变松、含水量孔隙比增大,压缩模量、承载力降低,给岩土工程基础选择、处理带来较大的麻烦。
2、地下水动压力作用引起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在天然状态下动水压力作用比较微弱,一般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但在人为工程活动中由于改变地下水天然动力平衡条件,在移动的动水压力作用下,往往会引起一些严重的岩土工程危害,如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等。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的形成条件和防治措施在有关的工程地质文献已有较详细的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文地质工作在建筑物持力层选择、基础设计、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工程勘察的发展,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切实做好水文地质工作将对勘察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雁.水文地质之路[J].中煤地质报,2009.
[2]郭永海,王驹.高放废物地质处置中的地质、水文地质、地球化学关键科学问题[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
1 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评价内容
在工程勘察中,对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主要应考虑以下内容:
1.1 应重点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和影响,预测可能产生的岩土工程危害,提出防治措施。
1.2 工程勘察中还应密切结合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的需要,查明有关水文地质问题,提供选型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1.3 应从工程角度,按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与影响,提出不同条件下应当着重评价的地质问题,如:①对埋藏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建筑物基础中水对砼及砼内钢筋的腐蚀性。②对选用软质岩石、强风化岩、残积土、膨胀土等岩土体作为基础持力层的建筑场地,应着重评价地下水活动对上述岩土体可能产生的软化、崩解、胀缩等作用。在地基基础压缩层范围内存在松散、饱和的粉细砂、粉上时,应预测产生潜蚀、流砂、管涌的可能性。③当基础下部存在承压含水层,应对基坑开挖后承压水冲毁基坑底板的可能性进行计算和评价。④在地下水位以下开挖基坑,应进行渗透和富水试验,并评价由于人工降水引起土体沉降、边坡失稳进而影响周围建筑物稳定的可能性。
2 岩土水理性质
岩土水理性质是指岩士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时显示出来的各种性质。岩土水理性质与岩土的物理性质都是岩:岩土的水理性质不仅影响岩土的强度和变形,而且有些性质还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以往在勘察中对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测试比较重视,对岩土的水理性质却有所忽视,因而对岩土工程地质的评价是不够全面的。岩土的水理性质是岩土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显示出来的性质,下面首先介绍一下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及对岩土水理性质的影响,然后再对岩土的几个重要的水理性质及研究测试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2.1 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地下水按其在岩土中的赋存形式可分为结合水、毛细管水和重力水三种,其中结合水又可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两种。
2.2 岩土的主要的水理性质及测试办法:①软化性,是指岩土体浸水后,力学强度降低的特性,一般用软化系数表示,它是判断岩石耐风化、耐水浸能力的指标。在岩石层中存在易软化岩层时,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往往会形成软弱夹层。各类成因的粘性上层、泥岩、页岩、泥质砂岩等均普遍存在软化特性。②透水性,是指水在重力作用下,岩土容许水透过自身的性能。松散岩上的颗粒愈细、愈不均匀,其透水性便愈弱。坚硬岩石的裂隙或岩溶愈发育,其透水性就愈强。透水性一般可用渗透系数表示,岩上体的渗透系数可通过抽水试验求取。 ③崩解性,是指岩浸水湿化后,由于土粒连接被削弱,破坏,使土体崩敞、解体的特性。④给水性,是指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土能从孔隙、裂隙中自由流出一定水的性能,以给水度表示。给水度是含水层的几个重要水文地质参数,也影响场地疏时间。给水度一般采用实验室方法测定。⑤胀缩性,是指岩土吸水后体积增大,失水后体积减小的特性,岩土的涨缩性是由于颗粒表面结合水膜吸水变厚,失水变薄造成的。
3 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和地下水动水压力作用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3.1 地下水升降变化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位变化可由天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但不管什么原因,当地下水位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对岩土工程造成危害,地下水位变化引起危害又可分为三种方式:
3.1.1 水位上升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潜水位上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受地质因素如含水层结构、总体岩性产状;水文气象因素如降雨量、气温等及人为因素如灌溉、施工等的影响,有时往往是几种因素的综合结果。由于潜水面上升对岩土工程可能造成:①土壤沼泽化、盐渍化,岩土及地下水对建筑物腐蚀性增强。②斜坡、河岸等岩土体岩产生滑移、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③一些具特殊性的岩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软化。④引起粉细砂及粉土饱和液化、出现流砂,管涌等现象。⑤地下洞室充水淹没,基础上浮,建筑物失稳。
3.1.2 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位的降低多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如集中大量抽取地下水.采矿活动中的矿床疏干以及上游筑坝,修建水库截夺下游地下水的补给等。地下水的过大下降,常常诱发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地下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对岩土体、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人类自身的居住环境造成很大威胁。
3.1.3 地下水频繁升降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危害。地下水的升降变化能引起膨胀性岩土产生不均匀的胀缩变形,当地下水升降频繁时.不仅使岩上的膨胀收缩变形往复,而且会导致岩土的膨胀收缩幅度不断加大,进而形成地裂引起建筑物特别是轻型建筑物的破坏。地下水升降变动带内由于地下水的渗透,会将土层中的铁、铝成分淋失,土层失去胶结物将造成土质变松、含水量孔隙比增大,压缩模量、承载力降低,给岩土工程基础选择、处理带来较大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