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2 15:01:2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生命周期管理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

篇(1)

注重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研究,有利于提高各项资金利用效率,保持工程质量良好性的同时增加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工程造价成本最小化。因此,需要从不同的方面深入理解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内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提升工程造价管理水平。

一、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内容

所谓的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是指一种符合工程建设要求整个生命周期内的造价管理方式,其中包括了项目建设期、使用过程及后期的拆除改造等阶段的造价,实现了造价成本最小化。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特点主要包括:一是造价管理贯穿了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及工程验收阶段、运营维护阶段,与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密切相关;二是其主要管理目标是实现工程造价成本最小化;三是具体的造价管理包括了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及管理。其中,生命周期成本分析计算中采用了折现技术;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实现了工程不同施工阶段造价的有效控制,促使全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目标得以顺利地实现。

二、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优势

通过当前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实际发展概况,可知其具有一定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一是覆盖了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时间跨度大,工程造价管理更加科学;二是充分考虑了工程造价成本最小化原则,为相关投资决策的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三是在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思想及方法的影响下,增强了项目施工材料选择的合理性,在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加大了全生命周期内项目成本最小化目标实现的概率;四是通过对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思想的合理运用,可以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做出科学评价,有利于完善施工方案,确保施施工计划的顺利实施。

三、加强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相关举措

(一)项目决策阶段的举措

建设工程项目之前,为了对项目可行性进行必要地分析,需要结合既有的各种数据资料及其它的参考信息开展必要的论证分析工作,进而制定出完善的项目投资方案,确保项目决策的制定与实施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工程项目决策阶段需要加强对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思想与方法的重点考虑,促使相同外部条件下项目决策制定更加科学,最大得到的方案成本最小。

(二)项目设计阶段的举措

设计阶段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分别是初步设计阶段、技术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在该阶段要求详细的核实施工图,并权衡建筑施工中的诸多要素,鉴定工程项目施工中的规划状况,设计阶段要充分地考虑工程的工期、质量和投资等关键要素,因而该阶段能够较好的控制工程的造价状况,更是决定工程项目周期的不可或缺元素。

(三)项目实施阶段的举措

工程项目实施阶段本质上是项目管理阶段。注重这一阶段项目成本管理,主要在于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参与方众多,各自的关系复杂,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促使工程造价成本能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管理不科学,将会损害项目参与方的利益,加大工程造价成本的同时也会降低工程质量,影响着工程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要采取基于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思想与方法,实现项目实施阶段的科学指导。

(四)项目运营维护阶段的举措

为了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合理运用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思想提升造价水平,需要注重工程项目运营维护阶段举措的有效实施。具体表现在:一是结合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思想及内容,制定出各种可靠的维护措施注重工程整体结构维护,避免返工现象的出现;二是加强对工程项目运营维护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及时处理,充分发挥造价人员与工程监理人员的实际作用,确保工程项目质量可靠性及运营维护良好性,全面提升工程造价管理水平。

(五)结合工程实际概况工程造价管理举措

在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思想及方法的支持下,落实各项施工计划需要充分地考虑工程的实际概况,确保工程造价管理与工程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相适应,实现工程造价工程的合理把控。具体表现在:一是项目决策阶段需要明确项目投资要点,确保项目决策科学性;二是项目设计阶段需要注重设计成本控制及预算工程咋造价管理,加强对施工图纸的深入分析,确保各个设计环节存在问题的及时处理;三是项目实施过程中应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要求,落实招投标工作,并对整个工作流程进行严格把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这些管理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有利于提高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质量,优化工程造价管理方式,确保工程施工计划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与此同时,结合当前工程造价管理的实际概况,需要在未来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注重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的合理运用,确保工程造价管理水平能够达到建筑工程建设的具体要求。

作者:谭学海 单位:西南油气田分公司

参考文献:

篇(2)

二、案例分析

中国电子商务行业从20世纪末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兴起,在这十几年中历经风雨的洗礼。这中间有互联网泡沫的破灭,有商业模式的持续创新和市场的不断细分,到2012年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却也有着激烈的竞争和残酷的合并重整。阿里巴巴集团见证了中国电商的全部历史,并在今天依然走在最前端。本文选取阿里巴巴这样一家历经了较长的生命周期,现金流量表现仍然非常良好的企业为案例,研究其不同生命周期的现金流量表现和具体管理行为,这对于研究企业现金流量管理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行业及公司背景介绍 2013年3月23日出版的英国著名杂志《经济学人》报道称,阿里巴巴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无论是成交总额,每年盈利状况,或者用户注册量和使用情况,阿里巴巴都稳稳坐着国内电子商务的第一把交椅。如图1,从摩根士丹利提供的2012年电子商务企业竞争力分析报告也可以看到,全球三大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Alibaba)、亚马逊(Amazon)和eBay在2012年的财务表现各有千秋,而阿里巴巴在年度成交总额(Gross Merchandise Volume,GMV)上甚至大于亚马逊和eBay的年成交总额。从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到2000年创立者马云就成为了50年来第一个登上《福布斯》杂志封面的中国内地企业家,再到后来阿里巴巴两次进入哈佛商学院MBA 案例,并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研究热潮。

图1 阿里巴巴竞争力

阿里巴巴是中国最早的电子商务门户网站,发展到今天的阿里巴巴集团,已经陆续开展了B2B网上交易市场、消费者电子商务、网上支付及云计算等领先业务,成为了一个多元化的互联网业务平台。阿里巴巴集团目前是由私人持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互联网业务覆盖全球240多个国家,24000多名雇员遍布中国、印度、日本、韩国、英国及美国70多个城市。其企业愿景是为全球所有人创造便携的网上交易渠道,企业目标是促进一个开放、协同、繁荣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阿里巴巴集团现已形成以阿里巴巴中国及国际交易市场(B2B业务)、淘宝网(C2C业务)、天猫(B2C业务)、聚划算(团购网站)、一淘(网上购物搜索业务)、阿里云(云计算业务)为七大事业群,支付宝(第三方网上支付业务)和阿里巴巴金融(小微贷款业务)两大独立子公司的战略格局。

而从中国的电子商务行业整体来看,近几年我国电子商务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不断增大。即使在这两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电子商务2007年至201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超过30%,到2012年甚至达到了64.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3%。我国电子商务主要可分为B2B、B2C、C2B、C2C、O2O五大类模式,不同的模式分市场已经呈现出不同的态势。目前B2B的模式缺乏创新,竞争激烈,目前已经有很多小企业退出市场或被大企业并购,大的巨头们则或重整结构,或强强联手。B2C和C2C的模式相对年轻而更有吸引力,大量的竞争者在进入这个领域想要分一杯羹。阿里巴巴集团目前在B2B、B2C、C2C业务中都有着绝对第一的市场占有量,目前淘宝网和支付宝业务是阿里巴巴成长性最好的业务。2013年阿里巴巴已经做出了很大的战略结构调整和业务整合,提出了自己的CBBS业务模式,并向着集多元为一体的大目标前进。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下,面对着强敌环伺,阿里巴巴经过今天的新整合是否能更好地保持自己的霸主地位,还需拭目以待。

(二)阿里巴巴生命周期分析 要判断企业的处于哪一个生命周期,可以根据企业的寿命、规模、市场增长率等指标来进行判断。从财务角度上来说,主要根据企业的现金流量表现,来判断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阿里巴巴 2006-2011年现金流量的一些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近六年阿里巴巴各现金净流量的正负组合情况有两种: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第二种情况正是成长期的企业所具有的典型的现金流量表现,而第一种情况也基本符合。这两种情况下,经营活动都能带来现金的净流入,投资活动都需要资金的消耗,这说明企业的业务盈利状况良好,而且一直有对外投资、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需求,这正是企业处于高速成长期的表现。至于第一种情况中筹资活动现金流量表现为净流出,这与企业的领导者和整个企业的价值导向是有关系的。通过查阅这六年阿里巴巴的综合现金流量表,笔者发现导致现金流出的筹资活动很大部分是“已付股息”购回已发行普通股费用”和“购买股份奖励计划所持普通股股份”。阿里巴巴掌舵人马云是一个对资金募集和使用非常谨慎和精打细算的人,无论是当初募集2500万的筹资,还是与雅虎的控制权之争,都表现出他要对企业有绝对的控制权,以完全掌控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业务运营。如此的导向和他对于未来一直表现出的危机意识,说明他是个低运营风险的偏好者,而阿里巴巴2007年上市所得的股权性融资已经带来了财务风险,所以回购普通股股份以及发放现金股利完全符合阿里巴巴的低风险导向。当然也不能否认,阿里巴巴集团中可能有部分业务模块已趋近于成熟,因此会有大量发放现金股利的行为,比如说阿里巴巴最早进军的B2B业务,这几年已经完全呈现出了行业的成熟期表现。但是总体来说,阿里巴巴集团还是处于黄金发展期的。

表2括号中的百分比为该项活动现金流量的绝对值占当年所有现金活动流量绝对值的总和的比例,如42.44%=730781÷(730781+794367+196612)。表中其他这类数据算法也如此。

另外从每类现金流量活动的绝对发生额占本年活动发生总额的比重来看,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基本保持在绝对多数,且微有增幅,这是较为健康的现金盈利表现。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变化较为明显地受到2007年阿里巴巴上市的影响,当年的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占据了63.48%之多,而投资活动相比而言只有很少的现金净流量;2007年之后,投资活动有了猛烈的上涨,而筹资活动继续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说明企业仍有很大的投资需求,并且基本能被企业留存的现金存量满足,且还有不少的盈余。企业的现金变动经常表现为净增加,也说明了阿里巴巴的现金流量表现很优秀且稳健,有成长期企业的上升空间。

为了佐证对阿里巴巴企业生命周期的判断,再来看其他数据。如图2所示,从2007年到2011年阿里巴巴的注册用户总数、付费会员总数、企业商铺总数均呈现快速上涨状态,而这几个指标都是评价业务规模的重要指标。另外,就市场占有率来看,2010年B2B服务商市场阿里巴巴占63.5%,网络零售业的 C2C 市场淘宝网占85.4%,第三方支付业务市场支付宝占48.9%;2011年B2B服务商市场阿里巴巴占48.6%,网络零售业的C2C 市场淘宝网占九成左右,同时B2C市场中天猫业务开始占居首位;2012年B2B服务商市场阿里巴巴占45%,B2C市场天猫依旧首位占52.1%,支付宝也在第三方支付市场独占鳌头。这都说明了阿里巴巴在各个市场中的表现依然强劲而有势头,处于黄金的发展成长期。

(三)阿里巴巴现金流量管理分析——融资行为分析 阿里巴巴目前一共进行过五次融资,而且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有不同的融资选择,具体展开如下。

第一次融资(引入期):1999年10月,500万美元天使投资。当时企业处于初创阶段,虽然账目上已是囊中羞涩,但是阿里巴巴坚信着互联网的美好前景,并不断给投资人灌输这样的理念。很快有38家投资商前来表示了对阿里巴巴的兴趣,然而马云更看中的是不是投行能给多少钱,而是投行是否有专业背景和业界声望,可以为阿里巴巴提供更多的帮助。所以这38家投资商都被拒绝了,而阿里巴巴接受了由高盛牵头的一批投资银行的500万风险投资。

第二次融资(引入期):2000年1月,2000万美元软银集团注资。企业虽然还在引入期,马云却已经有不小的名气了,于是经知名券商介绍,马云和其他互联网新秀一起见到了软银集团总裁孙正义。马云对于阿里巴巴未来的互联网平台构想打动了孙正义,却没有立刻接受其投资。很快双方又就此事洽谈,软银提出投资3000万,占30%的投资比例。为了阿里巴巴管理团队的绝对控股地位,马云最后把投资额谈妥为2000万。这2000万和第一笔500万帮助阿里巴巴在不久的将来顺利度过互联网的泡沫破裂。

第三次融资(成长期):2004年2月,8200万美元私募。此时阿里巴巴B2B 业务已经盈利,淘宝网刚搭建不久还在免费使用阶段,企业正是需要加大投资的时候。这个时候企业还没有进入快速成长期,B2B 业务模块都还有比较不稳定的状况,所以阿里巴巴没有选择纳斯达克上市,而是募集了当时互联网行业最大的一笔私募基金,继续保持了阿里巴巴管理团队第一持股人的地位。

第四次融资(快速成长期):2005年8月,10亿美元私人投资。这时的阿里巴巴已经在专心做淘宝网业务,但是还没有过承诺的三年免费期,所以淘宝网烧钱之巨让阿里巴巴不得不继续吸引投资。此时的雅虎看中了中国市场的潜力,也想通过投资阿里巴巴来瓜分这块大蛋糕。于是一拍即合,雅虎注资后占投资比例的40%,占投票表决的2个席位,而阿里团队和软银各占1个席位。而到2010年10月,持有阿里巴巴39%股权的雅虎,其投票权将从35%增至 39%;阿里巴巴现有管理层的投票权将相应地从35.7%降至31.7%。这对于很注重实际控制权的马云来说始终是个隐患,也为后来的雅巴之争埋下伏笔。

第五次融资(快速成长期):2007年11月,在香港上市募得将近17亿美元。阿里巴巴进入了快速成长期,这时已经是全球最大的B2B公司了。虽然从路演开始一路反响很好,建议定价也越飚越高,但是马云还是冷静下来,最终定价13.5港元。开盘首日就以39.5港元开盘,刷新了多项纪录,成为香港上市公司首日涨幅最高的“新股王”。

2012年2月,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以每股13.5港元发行价进行私有化,从香港证交所摘牌退市。同年5月,阿里巴巴就以71亿美元回购雅虎的所有股份,从而为雅巴股权之争画上圆满的句号。

可以看出,阿里巴巴每一次的融资选择的确都适应了所处的企业生命周期阶段。阿里巴巴在初期接受风险投资、私募这类的权益融资,在企业成长较好的时期则选择股票融资。除了企业的合理现金流入,阿里巴巴也安排了较好的现金流出机制——阿里金融。阿里金融开辟了互联网金融的新领域,专门为中国广大的小微企业和个人提供贷款服务,无需抵押,到账快。阿里金融对传统的银行贷款形成了不小的冲击,直逼得各大银行也推出了自己的网上贷款平台。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阿里巴巴造福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通道,让它们也能满足生命周期较前期的融资需求。

五、结论

篇(3)

1、引言

有关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理论研究由来已久,但一直都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生命周期下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影响做了研究,表明不同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资本结构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关系有所不同,但并未得出一致结论。鉴于此,本文对企业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做一个文献综述,为生命周期理论下,企业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2、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综述

最早对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认为企业是有生命周期的人应该是英国经济学家Alfred Marshall(1890)。Marshall 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从提出之时便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成为多学科研究的热门论题,并逐渐将这一理论与许多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并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经过 40 多年的发展与争论,对这一理论的定性研究形成了多个分支,我们将其归纳为企业生命周期仿生-进化论、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论、企业生命周期归因论、企业生命周期对策论四个分支。

在定量类的方法中,国外学者对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一是运用销售增长率、资本支出增长率、股利的支出水平、企业年龄等指标来划分企业生命周期,比如Anthony和Ramesh(1992)以及Black(1998)等学者。

二是根据企业的留存收益率进行划分,比如DeAngelo(2006)等学者从股利分配的视角出发,认为当企业处于增长期时,会有许多投资机会,但是企业本身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

三是根据企业现金流的组合方式来作为划分依据。经营现金流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投资现金流折射出企业的投资情况,而融资现金流体现了企业的筹资需求。这三种现金流与企业的生命周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学者Dickinson(2007)率先运用现金流来划分企业生命周期,详尽地阐述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目前,国内关于上市公司分类企业生命周期的判断方法没有统一的标准,大致有以下五种方法:①主成份分析法;②聚类分析;③产业增长率法;④现金流法;⑤管理熵法。这五种方法各有优缺,也有国内的学者对后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

赵黎明,潘康宇(2007)尝试运用主成份分析的方法来划分企业生命周期。他们选取了8 个基本指标,对17 家医药上市公司进行了定量划分。方莉(2009)通过选取公司的成立年数、主营业务收入、年末总资产这三个指标,把医药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样本划分为四大类: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

孙茂竹(2008)界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营活动能力的特征将其分为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认为企业生命周期具有多波峰型的特点, 会表现为成长、成熟和衰退期的重复出现或多次交替的发展过程, 而不必然是从成长到成熟到衰退的一个完整期间。

宋常、刘司慧(2011)在《中国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划分及其度量研究》采取了销售增长率、资本支出与企业年龄综合指标法、现金流分类组合法、销售与资本支出曲线趋势变化法将中国A股上市公司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发现:销售增长率、资本支出与企业年龄综合指标法与销售与资本支出曲线趋势变化法,都重视相关财务指标与企业发展时间序列表现,其划分的结果较为接近;而现金流分类组合法划分更强调划分依据的真实性与企业有关信息的准确性。

陈少华(2012)对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和度量方法进行了评析,认为在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财务会计、资本市场等方面的跨学科研究中,采用现金流组合信息构建企业生命周期的变量能较好地克服单变量衡量法和综合指标衡量法的弊端,同时也不需要假设各因素和生命周期的线性关系,更符合现金流和企业生命周期的内在关系。

3、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下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文献综述

曹裕、师明和马跃如(2008)《在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资本结构——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中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在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存在差异。并进一步发现,不同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资本结构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关系有所不同,企业的盈利能力与资产负债率呈倒U型关系。

刘勘(2009)在《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股权、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实证研究》一文中,选取了2005年之前上市的制造业公司作为样本,得出结论:处于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企业,其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盈利能力都呈显著地负相关关系。

刘晨曦(2012)在《基于生命周期的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以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一文中,选取了367家2005年以前上市的民营上市公司,结果表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各个生命阶段的资本结构水平有明显的差异,但在各个生命阶段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均为负相关。

篇(4)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遵循法律法规等的一个管理过程。它是一套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彼此联系的控制方法,有助于企业及时识别、预防和处理风险。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改进。企业的内部控制也要随着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不断调整。企业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企业沿着生命周期的轨迹不断发生变化,从一个阶段转化到另一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遵从特定的行为模式。企业应随着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不同,不断调整内部控制,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内部控制制度。

一、企业初创期的内部控制要点

企业在初创期,客户不稳定,销量少,但却需要大量的资本支出和营运资金,产品能否为市场接受并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经营风险很高,随时都在为生存而战,许多决策史无前例,企业总在危机中徘徊,灵活性和适应力成为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企业要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力,以随时抓住市场机会,及时化解危机。初创期的企业,刚刚发展企业管理论文,业务活动少,资金短缺,迫使企业内部无明确的分工和制度,这样无论在财力还是在管理方面都使企业更加灵活,提高企业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如果浪费大量时间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形成庞大的组织机构,会超过企业可承受的范围,不但浪费资金,而且丢弃了灵活性和适应力,会使初创期的企业大伤元气。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关键岗位轮换控制、内部报告制度、经济活动分析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组织规划控制 、人员素质控制等内部控制制度都可以暂时不建立。如果企业急需的有关内部控制方面的建议和帮助,可以通过更小的成本从企业外部咨询取得。

但是,初创期的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授权批准制度和会计信息系统。在初创期,创业者是企业的最大资产。企业能否度过创业期,成功进入成长期,很大程度上依靠创业者的智慧和魄力。企业刚刚建立,资源缺乏,经验不足,各方面管理工作刚刚起步,非常脆弱,随时会陷入危机。因此,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应尽快建立授权审批制度,使创业者掌握控制权,全方位地控制企业的行为。企业内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必须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明确授权批准的范围、层次 、程序和责任。另外,初创期的企业,要先建立会计信息系统,包括建立会计工作的岗位责任制,设计良好的凭证格式,规定凭证取得、填制、传递、装订、保管等程序、方法和责任,合理设置账户,登记会计账簿,按要求编制、投递和保管会计报告。

二、企业成长期的内部控制要点

企业进入成长期,产品已为市场接受,但市场占有率和产品价格仍然不稳定。企业经营风险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这些风险主要与产品的市场份额能否保持并增长有关,战略目标是确立和巩固市场竞争地位。进入成长期后,企业适合采用成长型战略,即以发展壮大企业为基本导向,致力于使企业在产销规模、资产、利润、新产品开发等方面获得增长。成长期的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包括资产的规模和人员的规模,所以,企业必须要建立组织机构,引入责任结构和规章制度。为此,企业在成长期初期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在成长期末期基本建成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完善授权批准制度

进入成长期后企业管理论文,创业者开始逐渐授权。企业在初创期领导独占了有关营销、技术、财务和人力资源的所有权力,职权是个人化的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成长得过于复杂,个人有限的精力难以应对企业管理的需要,企业成长超出了创业者能够管理的能力,因此,要求创业者在适当时机准确无误地授权,创业者要开始划分责任,逐渐淡化个人职权。企业必须要注意授权之前,要完善相应的授权批准等内部控制制度。在缺乏控制制度下,创业者试图授权的结果就是过渡分权,最终失去对企业的控制,使企业无序运营。

(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

成长期的企业规模增大,业务增多,应该逐渐完善信息系统,以保证企业正确搜集、识别、交流各种摘要,信息传递和信息反馈迅速高效。

(三)建立内部会计控制

进入成长期,企业的市场地位逐渐稳固,应从主要关注外部市场转向开始关注企业内部。为了管理好大规模的资产和人员,企业需要重新确定各种职能和责任,探索创建政策、规章、标准和制度,以适应不断扩大的企业规模。因此,需要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包括货币资金控制、采购与付款控制、销售与收款控制、工程项目控制、对外投资控制、成本费用控制、担保控制、预算控制、固定资产控制和存货控制。

(四)建立明确的内部控制制度

进入成长期后,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人员越来越多,因此,必须建立明确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关键岗位轮换控制、内部报告制度、经济活动分析控制、内部审计控制 组织规划控制 、人员素质控制等。

三、企业成熟期的内部控制要点

成熟期是企业生命周期最为理想的状态,是企业的巅峰。企业进入成熟期后,具有较高、较稳定的市场份额,大量的销售收入和较低的资本支出使企业现金富裕且比较稳定,企业经营风险进一步降低。进入成熟期比较困难,留住成熟期更加困难。企业最高的挑战同时也是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延长成熟期。企业在成熟期适合采用稳定型战略,即企业战略方向上没有重大改变,在业务领域、市场地位和产销规模等方面基本保持现状,以安全经营为宗旨,为企业创造一个加强内部管理和调整生产经营的修整期,有助于防止企业过快发展。内部控制方面主要对已经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修剪和完善,以适应企业战略的要求。企业在成长期制定的某些内部控制制度,有些经过检验标明是无效的,有些已不适应变化的企业,有些尚不够明晰,因此,进入成熟期后要及时修剪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管理论文,清理与企业效能无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整合为能起作用的内部控制制度。

四、企业衰退期的内部控制要点

小企业进入衰退期后,原有的产品已在市场上逐渐萎缩,不能持续地给企业带来盈利,销量、收入和利润持续下降。企业衰退是由于企业未能及时适应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整合,可以使企业达到可持续的理想结果。企业不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导致企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销量下降,被市场淘汰,可以通过外部整合,重新根据客户需求定义市场范围,激发创新精神。企业不适应内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内部缺乏协调,企业分裂,失去稳定状态。为了使企业内部重新统一,必须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整合,以适应内部环境的变化。企业要对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监督等内部控制要素和控制方法进行调整,适应企业战略要求,以创建支持企业成功运营的内部控制制度。比如,在预算管理中引入标杆瞄准。如果企业在预算管理中只采用内部标准,各责任中心为了不低于预算,尽量定低预算目标。因为目标定得越低,就越容易完成。预算即不是企业真实能力的反应,也不是真正市场机会的反应。解决方法是在预算标准中引入标杆瞄准,从企业外部建立标准,使预算管理目标与同行业竞争对手或先进水平比较,以消除内部标准的低效。

参考文献

篇(5)

一个恰到好处的财务战略能够帮助像Palmer兄弟之类的企业主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

财务战略因企业规模而不同

发展财务战略的办法不只一个,它们随着企业的成长而变化,更复杂的是对于大、中、小或刚建立的企业,战略也要有所差别,这一差别取决于管理的民主度和企业的成熟水平。

对于小型企业及初创企业来说,在这类组织中,所有者身兼数职,既要管理运作、财务和销售又要管理人力和营销。员工很少,所有者往往依赖直觉进行决策。由于合理的决策需要多方位的考虑,因此专业财务知识的缺乏可能会置企业于危险境地。

中型企业比上述企业相对稳定些,但由于财务人员是专门从事财务工作的,因此在财务领域中他们只是擅长统计历史数据却不敏于前瞻。

对于大型企业来说,这类组织拥有丰富的资源致力于财务领域。在经验资深管理者的领导下,组织拥有人力和经验处理关键问题。同时设置专门资金用于制定财务政策、发展财务战略,以促进公司繁荣,最终提升股东价值。

因此财务职能需要和组织一同发展。企业是处于动态发展中的,财务职能必须灵活多变以迅速准确地应对环境因素。持续不断的更新、重审和评估财务战略是控制这一革新的有效之举。

构建财务战略的五层次方法

不考虑规模的话,企业必须采用多层次多角度的方法精心构建财务战略。这个方法放在一个金字塔状的图表中很容易理解。底层是公司架构和企业计划相关的基本事项,越往塔尖则创新越灵活。这个多层次模型服务于两个目的:一是作为财务职能的蓝图;二是作为发展和维护公司总体战略的参考。

这个模型共有五个层次,每层都有不同的考虑:第一层是关于生命周期;第二层是关于财务数据用户;第三层是基础结构;第四层是资产负债表;第五层是损益表。

第一层:配合企业发展周期。在第一层中,为了更直观地了解生命周期,无论和未来情况差距多大,我们都可以先假想企业的退出及所有导致这一结果的因素(譬如:股权投资、企业转售、终期清算等)。退出战略是企业生命周期之止。一个好的财务战略能将当前的运作、将来退出的方式和两者之间的转折点联系起来。

企业领导者还必须通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来对生命周期进行定期重审:连续性方案到位吗?扩张是计划性的吗?是通过内部成长还是通过外部并购进行的?需要多少资金支持?哪一种融资渠道更好?债务负担有多重?是否需要企业在其他产品和市场上重新寻求定位?等等。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建立对上述这些意义重大事件的严格时序表。

第二层:及时传递财务信息。企业领导者必须明确财务结果传达的对象是数据用户,数据用户群是会随着公司的发展或是接受第三方投资而扩大。能否及时提供用户所需的数据决定企业的成败得失。财务功能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做到平衡始终,以传递准确、及时的信息来满足用户需要。

第三层:界定财务基础结构。财务基础结构必须支持决策(对内部数据用户而言)和财务数据调查(对外部数据用户而言)。财务基本结构也会随着企业一同发展。

因此企业领导者必须关注三个重要领域:财务组织、信息系统和数据流过程。财务组织指的是雇员及其从业工具。这一结构将随着公司一起发展。确保这一发展受控并且考虑周详对于任何一个企业领导者而言都是一个挑战。假使等到危机发生时才需要财务组织的话,管理就会丧失发展良机。为了最小化收集和处理阶段的干扰,从而最大化分析效果,企业需要迅速而准确地获得数据并分类记录。当企业成熟时进行这些工作会更困难。毕竟最佳系统和人员组合必须建立在合理预算控制的范围内。资本支出或人员投入的决策也只有在用户使用数据的需要被理解之后才能做出。

第四层:优化资产负债表。在生命周期之初,小型的或新建的企业的所有者要专注于生存和迅速成长。因此优化资产负债表是必须的。发展之后,它需要处理资本管理战略(包括资产和负债)和其他一些能够显示盈利的项目。企业主必须习于资产负债表的操作以确保公司胜任未来生命周期中重大事件的挑战。

对资产负债表中三个具体方面的管理至关重要,它们分别是:应收账款、存货和应付账款。

应收账款:客户会付款吗?如果会,要多久?企业需要明确如果没有客户的回款,企业能顺利运行多久?

存货:供应链出口、采购价、生产变量等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存货变动。客户的交货条件怎样,灵活吗?他们的收货时间合理吗?设计存货管理和会计操作的合理指南可以帮助控制存货及其对现金余额的影响。

应付账款:公司多快能够付款?虽然从理论上讲付款越快越好,但是实际上公司需要尽可能久地持有资金。

第五层:损益政策稳定运营。商业环境要求财务战略既要涵盖财务报表也要有利于稳定运营。稳定运营依赖于财务战略的第五个层次:损益政策。例如:如果小型或刚建立的企业是集资型的话,那么最大化股东财富(可以通过保持股价居于高位来实现)就具有主要优先权。然而取悦股东和企业夯实根基、稳步发展两者之间往往互相矛盾。

了解损益表中收益和支出这两个项目以及两者如何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做到有条不紊,能为企业的分析和决策奠定扎实基础,提供先起步的优势。

篇(6)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石化项目的投资越来越多,投资额和投资风险也随之越来越大。为了更好的评价石化项目的投资决策,对石化项目进行综合后评估显得十分必要。所谓石化项目综合后评估,就是在项目实施并运营一段时间后对项目进行的再评价,是在财务、工程、质量、环境等各个专项评估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和全面集成的方法对项目的综合情况给出一个结论性的意见[1]。石化项目综合后评估主要依据控制理论,基本方法是通过项目后评估将项目评估的结果与原定目标相比较,找出偏差以及产生偏差的原因,及时提出改进的方法,以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并为后期项目的决策提供依据,提高投资效益。

根据石化项目的生命周期项目管理论文,项目后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前期决策后评估、项目实施阶段后评估和项目竣工后评估。其评估程序可以归纳为确定目标、计划准备、收集资料、分析研究和编制后评估报告等步骤。

由于石化项目后评估的各个指标的指标值量纲不同,对于一些定性指标并不能直接量化表示,导致不能直接地进行比较和排序,因此,本文采用AHP法对石化项目的综合后评估进行分析。

1AHP法的简介

1.1 AHP法的概述

层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迪(A.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2]。AHP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在处理多目标、多准则、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问题,以及进行决策分析、综合评价等问题上都有广泛的应用,是一种简单、实用而有效的方法。

1.2 AHP法的计算过程

AHP法应用的具体程序如下:

第一步,通过分析各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层次结构。一般情况下可以将结构层次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第二步,构造判断矩阵B。对每一层次各个要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并将这

些判断用数值表示,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含义是:相对于上一层次的某要素,

本层次各个要素重要性两两比较的判断值,bij表示要素i与要素 j重要性的比值。如要素i与要素j同等重要,bij=1;要素i比要素j稍微重要,bij=3;…,依此类推,要素i比要素j极端重要,bij=9。重要性介于1,3,…,9的记为2,4,6,8以及它们的倒数表示为要素j与要素i重要性的比值。

第三步,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根据判断矩阵计算相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本层次所有因素重要性权重,并且需要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项目管理论文,即计算一致性指标CI =(λmax-m)/(m-1)和一致性比率CR= CI/RI。当CR≤0.1时,接受判断矩阵,从而得到准则层的权重向量W=(w1,w2,…,wm)T;否则,修改判断矩阵,重新计算。其中,RI检验数值可直接从对照表上获得,见文献[2]。

第四步,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计算各层次要素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总权重,并依据此对方案进行排序。同时,层次总排序也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当CR<0.10时,认为层次总排序结果具有较满意的一致性并接受该分析结果。

2 石化项目综合后评估的方法

2.1 综合后评估指标体系的选择

根据文献[3]的设计,本文把综合后评估的指标体系分为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具体指标如表3-1所示。

表3-1 石化项目综合后评估指标体系

 

目标层A

准则层B

指标层C

指标名称

权重

指标名称

权重

立项决策评估B1

W1

项目主要目标实现率 C11

W11

设计质量优秀率 C12

W12

施工管理评估B2

 

  W2

 

劳动量安全完成率 C21

W21

焊接质量一次合格率 C22

W22

施工工期相对差 C23

W23

项目成本相对差 C24

W24

隐蔽工程验收合格率 C25

W25

项目竣工评估B3

  W3

 

技术进步程度 C31

W31

项目投资利润率 C32

W32

项目带动系数 C33

篇(7)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317-03

项目的执行是指正式开始为完成项目而进行的活动或努力工作的过程,而项目执行过程直接决定着项目成果的好坏,因此项目执行过程可谓是项目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项目管理从项目决策到实施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执行、协调、控制和总结评价,以实现项目管理目标和企业战略目标。

随着中国企业逐步走向海外以及新签项目合同额的与日俱增,一个个项目的执行逐步成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载体,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项目管理有助于企业综合战略目标的实现。项目执行战略主要可以分为项目执行的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三个阶段。

1 项目执行战略规划

1.1 合理制定项目执行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管理在上世纪70年代成为了诸多企业的必修课,然而在历经了十年之后在上世纪80年代初遇到了麻烦,许多公司削减了战略规划,最引人注目的是通用电气公司竟然取消了战略规划。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战略规划一定要贴合实际,切不可忽视了实际情况,为了战略而“战略”。

实际上,项目执行战略规划是一个全面的、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和一次性的管理。项目执行初期制定的项目策划和项目工作大纲不应只作为一个静态的和一次性的指导文件和管理章程,而应该随着项目的执行和推进进行实时更新和修订。这是基于项目管理全周期性做出的要求,项目组在战略规划执行中要能够预测和及时反映环境的突变,在项目的执行中抓住出现的机会,同时注意其潜在的危险而尽可能的回避,积极推动周期性程序和因地制宜并存、定期战略和渐进式应急战略相结合。

1.2 加强战略分析和战略选择

在项目执行战略规划阶段,要充分进行战略分析和战略选择。对此,可以运用PEST和SWOT理论工具,对目执行的政治因素(Politics)、经济因素(Economy)、社会因素(Society)和技术分析(Technology)进行综合考量;同时针对项目执行进行SWOT分析――充分研究我方项目团队执行的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并详细列明项目执行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让项目团队在执行的初期便对项目的整体执行有深刻的认识。

1.3 审慎性进行战略选择

在对内外部环境因素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针对项目团队进行信息输入,基于项目团队战略分析结果作为支撑进行信息匹配,在充分考虑战略规划的适用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后,审慎性制定合理、可行的战略规划。

2 项目执行战略实施

项目执行战略实施是项目管理的核心环节,该环节的好坏与否直接决定着项目的成败,因此在企业中应形成以项目执行为核心的综合管理制度。一个好的企业领导层应在原有分工的基础上,直接建立与正在执行的重点项目一对一的管理关系。在项目执行战略实施阶段,需要特别注意利益相关者管理、项目职能管理和资源管理。

2.1 利益相关者管理

2.1.1 项目团队战略建设

一项对93家财富五百强的企业的调查显示,在项目战略实施过程中,半数以上的企业遇到的问题中,其中80%以上都与人员有关,如:行动协调无效;沟通无效率;对项目工作人员培训不足;参与的工作人员无能;重大问题决策失误;部门管理者领导和指导不足;风险意识不足等等。上述问题可以归结为沟通问题、人员协调问题、人员能力问题、领导问题等等,由此可见,在项目的执行中,人才是项目执行水平的关键性因素,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合理的组织结构是保障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头等大事便是组建合格的项目团队,保证项目执行的各个角色配备齐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使得项目团队能够成为一个高效的有机组织,做到“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

在日常工作中,还要注重多种非强制性手段并用的方式,如物质激励手段、精神激励手段和思想引导手段。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满足员工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还将逐渐需要满足员工的发展需要、归属感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这些完全属于员工的自我追求层面的,难以单纯用金钱和物质来衡量。也正是这些高层次的需要与基本的生存需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企业软成本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培养部门内部“帮、扶、带”的工作作风,倡导员工之间人文主义关怀,尽最大可能满足员工高层次的社会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控制方法,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保持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

2.1.2 业主、监理和其他分包商

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团队需与业主、监理和其他分包商保持顺畅良好的沟通。充分了解业主和监理的实质性需求,以满足合同要求为准绳,恰如其分地履行合同义务。当与业主和监理遇到冲突时,项目团队内部需充分协调好,保持高度一致,做好“红脸”“白脸”的配合,尽可能地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同时,面对有利益冲突的地方也要留存充足的证据或者索赔依据,将有些矛盾进行搁置处理,也许在项目执行的后期有些冲突自然迎刃而解。

在面对交叉作业及合同界面模糊的地方,需注意充分平衡业主、监理乃至其他分包商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不损害企业自身利益为最低要求,尽可能地顺水推舟,切忌损人不利己的思想和行为。

2.2 项目职能管理

2.2.1 进一步推进合同战略管理

合同是项目执行的唯一标准,是项目执行的圣经。充分研究合同、尊重合同、利用合同才能很好地维护企业自身的利益,从而在项目执行中为企业赢得合理的利润。在合同管理过程中,除了完成日常的计划与合同工作,还需进一步推进合同战略管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2.2.1.1 合同审查标准化

大部分企业合同审查依靠的是法务人员、合同人员的个人经验,但个人经验毕竟有限,如果能够把一个企业内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的合同审查经验积累总结成一个标准,则会提高合同审查的效率。标准化还能够提供一个客观评价合同审查质量的指南,例如,标准化的合同指引会详细列出对某类合同应当考虑的问题,公司评价法务人员的合同审查质量时,可以根据这个标准化的指引来核对是否所有问题都被充分考虑到了,避免因个人差异化而引起的盲点。同理,该类标准化成果亦可适用于投标阶段的合同澄清、偏差和补遗。在海外项目中,合同审查标准化的技术性课题有“中外标准对照”,商业课题有“国际工程总承包合同范本比较研究”和“国别项目执行概况和特点”等合同标准化实践,针对这些具有建设性的议题,可以持续推广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将合同标准化成果深入到各个项目中去。

2.2.1.2 推进合同全周期管理,降低合同风险

合同全周期管理――合同也具有生命周期,合同需要随着生命周期中外部条件的变化而重新改,仅仅关注合同文本这一个环节,显然是不够的。从立项、谈判到签约、履行,合同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的风险防范都应被囊括在合同管理的工作内容之中,因此在项目执行阶段,保证合同人员从投标阶段至执行阶段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便显得格外重要。有时虽然可以从外部专门聘请律师,但外聘律师仅能帮助公司审查合同文本这个单一的文件,而无法协助公司管理合同的整个生命周期。

公司在进行合同全周期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统筹安排并关注合同部门的重点归口管理,可由其统筹协调公司所有合同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可能涉及的所有问题,对公司的所有合同也能够进行综合的分析整理,从而能够给予项目执行乃至公司层面更多的战略性信息。进一步推进合同人员的全周期管理,不仅能够综合降低合同风险,还能进一步促进项目的合同履约和合同执行能力,对项目的战略执行来说可谓百利而无一害。

2.2.1.3 注重合同索赔艺术

索赔是一门艺术,不仅要充分保障公司的合法利益,也要适当兼顾业主的利益,从而达到一个双赢的局面。项目组应全员提高合同索赔意识,不能片面地认为索赔责任仅仅是合同人员的义务,实质上,大部分的索赔是发生在日常施工的点点滴滴,譬如设计图纸变更、业主放点信息错误、合同边界条件发生变化、业主交面延迟、额外的试验检验、法律变更引起的工期延长或费用增加、业主原因造成我方额外修理缺陷、业主造成的清关延误和滞期费用、不可抗力等等,项目团队需要在以上几个方面时刻绷紧索赔的弦,有理有据,为项目执行争取到合理的工期延长和费用补偿。

索赔执行过程中,索赔及时、索赔资料齐全、索赔程序规范三者缺一不可,项目团队应充分重视对合同条件的研究和运用,重视变更索赔证据的收集、传递、分析,形成“只有能被证据证明的事实才是有效的事实”的索赔观念,使每一项具体的变更和索赔工作都有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另外,在索赔事件中还应注意只利用合同语言,不多不少,不主观不武断也不强加语气;当遇到重大合同问题时,我方可以组织项目团队内部人员进行合同条款分析与索赔模拟谈判,将业主可能找到的驳斥理由进行充分论证分析,依靠团队的力量使得索赔和谈判更加具有说服力。使得索赔能牢牢的在我方掌控之中,真正成为一门管理的艺术。

2.2.2 综合考量进度管理(Time)和质量管理(Quality)成本管理(Cost)

项目的执行实质是一个成本、进度和质量的动态平衡管理过程,项目经理应充分认识到三者的关系并在执行过程中进行综合考量,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大前提下,特别注重质量管理,同时合理降低项目成本。在施工管理过程中,项目团队要以公司的指导性规范为纲,对施工人员、设备、材料、施工方法和环境因素等质量管理手段为要,还应积极推进以下战略,综合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2.2.2.1 以保证施工进度为大前提

施工进度是项目执行过程中最重要的考核节点,若不能按期完成既定任务,不仅会给企业自身带来额外的成本和费用增加,更为严重的是突破合同节点工期将可能造成巨额的合同罚款从而引起更大的损失。因此,在进度、质量和成本的权衡中应以进度管理作为根本,在施工进度受到严重制约之时,不惜牺牲部分成本从而抢回工期。

2.2.2.2 推进产品生命周期战略

产品生命周期战略可以很好地指导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在导入期和成长期,可采取发展战略,以提高市场份额为战略目标,加大投入,重视差异领先,甚至不惜牺牲短期收益和现金流量;在成熟期,可采取固守战略,以巩固现有市场份额和维持现有竞争地位为目标,重视和保持成本领先,尽可能延长本期间;在衰退期,可采取收获与撤退战略,以预期收益和现金流量最大化为战略目标,甚至不惜牺牲(有时是主动退出)市场份额。产品生命周期战略充分体现了战略成本管理的长远性思想,不仅适用于产品的生命周期,同样也适用于企业的生命周期直至产业的生命周期。

2.2.2.3 建立价值链战略联盟

合同风险的另一个比较大的来源是交易对象的选择。可以说,选择一个诚信的、有合同履行能力的、有信誉的交易对象,比合同条款的约束要更加保险。尤其是在海外项目执行过程中,有多个分包商已经进入公司的合格分包商名录,公司应该以该名录为根本,进一步与优秀的分包商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甚至构建价值链联盟,凭借其诚信和良好的信誉与公司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价值链联盟不仅可以降低项目执行战略成本,降低合同风险,更可以项目为依托使得企业双方在未来赢得更进一步的合作。

价值链联盟作为中间经济组织,其本身就如欧盟、东盟一样具有特定的组织优势,上下游企业为了共同的利益通过各种方式联合起来,建立某种合作伙伴关系,它既能保持专业化的竞争优势――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较低的内部组织管理成本;同时又能避免专业化企业交易成本高的局限性。例如商业巨头沃尔玛,就是因为建立了强大的价值链联盟,才能使得沃尔玛商品的零售价格低于其它商店,但销售毛利率却高达到20%以上,远高于其他竞争对手。因此,我们更应该看到价值链联盟的重要性,伴随着海外项目越来越多,与实力雄厚的施工单位和主要设备生产厂家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构建自己的价值链联盟也显得愈发紧迫和必要。

2.2.2.4 缩短价值链

在分包采购过程中,部分分包商不具备自主生产能力或施工能力,该分包商需要将采购合同继续分包下去,从而延长价值链,不利于企业战略成本控制。因此,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尽可能地缩短价值链,是企业节约成本的快速途径。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做到:尽可能地与生产厂家或施工单位直接签订合同,去掉不必要的再次分包环节,减少与二级供货商的合同签订,保证货物价值链的尽可能缩短,尽量保证“分包商――公司――业主”三点一线式的合同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剪切价值链,减少利润的分配范围,减少由于冗长的价值链所导致“牛鞭效应”的产生,从而为企业实现真正的开源节流。

2.2.3 建立有效的沟通管理机制

著名组织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沟通是把一个组织中的成员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项目管理80%的内容在沟通,“对外保证沟通顺畅,对内保持信息对称”是十分重要的信息沟通管理手段。除了日常的日报、周报、月报制度,还应保持沟通渠道的多样化,如邮件往来、手机沟通、QQ、SKYPE和项目网页的运用;进一步加强会议管理,保证沟通的全过程、全组织管理;加强资料管理,实现无纸化办公和最大限度的信息共享;合同工程师应作为沟通的枢纽,“对内代表业主、对外代表公司”,作为统一信息的出口和归口;合理维护沟通关系,相关接待工作以“勤俭节约、服务周到”为原则,主要适用于用餐、住宿、用车、办公、会议、外送礼品等。合理维护好工地现场人员与业主、监理和其他分包商之间的沟通关系。

此外,在工作之余也要深入项目成员内部,定期举办适当健康活动,增强项目团队的凝聚力。

2.3 合理进行资源调配

资源调配主要涵盖人、机、物这三个方面,在项目执行初期严格做好计划,项目执行过程中及时更新计划,严格按照计划――执行――控制的三步走方针,倘若计划执行阶段出现了问题,那么进行重新计划――重新执行――重新控制的方针,形成一个良性的有机循环。

项目经理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合理调配项目人员、厂家人员和施工单位人员,切勿造成人员重叠、人员闲置和窝工等现象出现,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进一步加强资源配置的决策权,以满足项目需求为主,进一步集中和加强项目经理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资源调配决策权。

3 项目执行战略评估

公司往往成功的项目居多,但是项目执行后期的战略评估、项目总结、管理论文和经验分享等活动却是凤毛麟角。在项目履约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项目执行战略评估,注重及时宣传与总结,将该模式成功复制到其他项目,在已知的市场尽最大限度规避已知的风险,不仅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而且对于企业员工的个人成长也是十分有利的,能够加速培养企业高端项目管理人才,将人才这一核心竞争力的优势继续发挥,给企业营造一个努力向上合力向前的积极氛围。显而易见,项目管理与企业战略之间存在协同关系,在目执行战略评估过程中,要充分把握企业方向、市场、组织结构、组织文化、企业资源、企业能力这六个模块中,模块和模块之间、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充分对项目的执行结果进行战略性评估,并对企业后续的战略进行反馈性研究。

作为进一步的延伸,当公司在某一竞争领域拥有了该区域市场的成熟产品(项目),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成熟期应主动选择海外直接投资战略。将公司拥有的货币资本或产业资本,通过跨国界流动和营运,以实现价值增值。海外投资战略资本表现形式亦可多样化,除了直接进行货币资本投资外,还可以成套设备、专利技术、管理技术等为入股形式,还可利用商业贷款、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方式进行投资。通过合理的战略评估,让项目投资收益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使得项目执行战略的评估得到进一步的应用。

结语

本文通过战略理论与项目执行相结合,并应用战略理论对项目所存在的战略问题进行系统的剖析,充分凸显了项目的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与战略评估三个方面的重要性。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管理者必须要高屋建瓴、立意高远,并充分注意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监控与后评估,才能确保项目的执行与企业战略不偏离,并进一步为企业带来积极的正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喻珍,大型工程项目战略的构建对项目绩效的影响[D].长沙,中南大学,2009.

[2] 吕祥,企业多项目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5.

[3] 戚安邦,项目管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2003.

篇(8)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成组管理模式

项目成组管理是对人为定义的一组项目进行管理,这些项目并不是为某个共同的目标服务的,但实行项目群系统时,将带来团队人员相对稳定、管理经验成熟规范和模式化以及利于传承等更多益处。随着企业实施项目成组管理的趋势日益显著,针对各个实际应用领域的可操作性理论的研究意义愈显重要。

2 适合采用成组管理模式的工程项目群特点

对于每一个项目,企业既可以作为单个项目进行管理,也可以将其纳入到一个项目群组中实现项目成组管理。经过对项目群中各个项目的分析,企业加以权衡以下几方面因素之后可以决策是否采用项目成组管理模式。

地域因素:采用成组管理模式首先要考虑是否具有管理的可达性。例如X市Y区的20个项目由于都地处Y区范围内,全部项目所处区域的半径约二十多公里,项目之间的距离不远,具备实施成组管理的便利。

项目特点:X市Y区20个项目虽然分属于多个业主,但都以普通的市政基础设施和政府业务用房等为主,技术均为一般通用技术,不存在特大型、重点紧急、技术复杂、特殊设计要求等需单独管理的项目,大小项目搭配,相互之间互补和可借鉴之处比较多,组成项目群较为合适。

管理的特点:工程项目管理服务在现阶段具体形式如监理、代建等,从项目启动即开始介入,直至竣工验收和移交试运营后结束,具有跨越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前期、后期持续时间较长,各个项目均对人员配置要求高,配备人员的专业范围广,在单个项目核算上成本相对较高,各专业人员的参与具有阶段性、在项目的前后期工作负荷较低的特点。实施成组管理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并保持一个片区较为稳定的团队。

企业层面因素:企业希望各个项目的收益能达到最大化,因此为了更加合理地规划企业资源、最大程度地挖掘资源的使用价值,使各种资源能够发挥协同效应、产生协同经济,项目成组管理是一个途径。成组管理可以为企业实现保持管理团队的整体稳定性、提升团队凝聚力、技术经验互补、人员配备优化、节约成本、下放项目间协调工作等益处。

3成组管理模式的过程与特点

工程项目成组管理就是项目成组管理论在建设工程项目领域上的应用,是对现有的和将开展的一系列工程项目进行集群的一种管理框架。工程项目成组管理就是为了实现总体战略和项目群的共同目标,应用知识、技能、技术、方法和工具,对工程项目群进行协同管理。使一系列工程项目管理变得更高效、更合理、更科学。[1]

工程项目成组管理主要包括工程项目群定义、工程项目群构建选择评价和项目成组管理实施三个方面。

工程项目群构建为了更加合理高效的管理好多个工程项目,通过对总体战略目标分解和对一系列工程项目的相互关系、风险等的属性的分析,将多个工程项目组合成一个或几个满足战略与约束的工程项目群,从而有利于多个项目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充分、高效的利用项目之间的资源,减少组织管理之间的冲突,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

工程项目成组管理实施主要包括项目群进度、质量和成本的控制与协调,项目关键资源的调配与集成利用,各项目信息沟通管理,风险控制与管理以及项目群后评价等方面。项目成组管理流程示意如下:

图1项目成组管理流程

4成组管理模式的优势分析

项目成组管理的理论以项目管理为核心和基础,包括集成管理、协同管理、各应用领域和通用的管理理论。而由于项目群中的多重性、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集成管理在项目群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实现项目成组管理的关键。[2]

项目管理和项目成组管理相互联系,但又各有特征。项目成组管理侧重于组织的战略,而项目管理注重计划和执行并提交最终产品。

1)在单一项目管理时,组织的项目管理机构只关注于一个项目,项目经理即项目负责人,重点是项目内工作的控制,团队都围绕着这一个项目转,管理路径相对较短,只是一级管理。但当多项目管理时,项目管理机构的管理幅度扩大,组织的职能部门需要围着众多项目而转,项目群经理的重点变成是项目间的统筹安排以实现全局最优,项目群经理是所有项目的总负责人,下设具体项目负责人进行项目内工作的控制,管理路径相对延长,可能是两级管理或三级管理,团队成员不仅要有项目管理和技术方面的技能,还必须要有配合项目群经理进行统筹全局的能力。

2)在资源配置的变化上,在单一项目管理时,组织的所有资源都投入到该项目中去,只需考虑将资源使用最小化,不存在资源配置优化问题。但当组织在多个项目并发的情况下,就会涉及到不同项目之间在资金、设备、人力等资源的共享与竞争,多项目间的资源分配问题成为项目成组管理的焦点,组织需要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在专家资源方面,单项目聘请的专家很难同时兼顾其他项目,项目间的交流不密切;项目成组管理模式下,可以利用较少数量的专家资源,实现兼顾多个项目,并且实现项目间的日常化的密切交流。

3)在变化管理和信息方面,在单一项目管理时,组织的内部沟通就是组织的职能部门内部及部门间的沟通,外部沟通就是组织的职能部门与外部单位的沟通,所有的信息流都是针对该项目的。但当多项目管理时,组织的沟通层次复杂化,信息量成倍增长,变化管理和信息沟通出现复杂化,在这种情况下,从战术和技术两个层面进行变化管理和应用项目群集成化的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5小结

综上所述,项目成组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产生多项目管理的协同效应。项目成组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高级阶段,仍然属于项目管理的范畴,项目成组管理不能否定项目管理,相反,有效的项目管理是项目成组管理成功实施的基础。离开了单个项目的成功实施,项目群的成功就成了“空中楼阁 ”。 [3]从以上分析对比可总结出,项目成组管理就是依据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应用系统工程原理,综合考虑项目群中各个工程项目从启动到结束整个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要求和衔接关系、项目管理中的各要素相互关系以及项目执行过程中各项目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项目间的协调和整体优化而采用的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效率项目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篇(9)

服装行零售业成本较低,进入这行的门坎不高,男女老少都可以从事这一行业。但是,想经营好一家服装店,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自主经营是传统的服装终端销售形式之一,随着国内服装零售行业的不断发展,对这一传统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一 我国服装零售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6%。中国的流通业自上世纪90年代起步以来迅猛发展,成为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一个领域。在此带动下,我国的服装产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但整体而言发展很不均衡,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占了80%以上的市场总份额。同时各服装品牌的竞争还停留在价格、款式上,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知名品牌。在零售业中,百货商场和购物中心仍是主要的营销渠道。为消费者提供一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将给服装零售业提出很大的挑战。

二 服装零售渠道分析

服装零售业在过去几个世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早期的以物换物,到后期的买布料做衣服。后来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服装得到了批量发展。随着衣服的多样化,专卖店的数量不断增加。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以服装为主体的零售业发展十分迅速。

(1)传统零售渠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者们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零售渠道,购买到他们所需的时尚衣服。现在一些常见的零售渠道包括:

1)专卖店。专卖店一般经营的产品类别比较有限但可以提供丰富的产品样式,相比较而言占地面积有限,可以短时间内购买完毕,同时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专卖店可以较低的经营成本获得较好的经营效益。2)百货商店。百货商店的业务发展随时代逐步转变,由于很多家用电器的打折店以很低的价格进行销售,百货商店逐步减少一些日常电器的供应而增加服装的销售,以获得更高的利润。3)折扣店。折扣店最早来源于一名美国妇女,她以低廉的价格将服装卖给客户们,从而使得其销售额度获得了较高的增长。他们一般以较低的价格来采购服装,再以优惠的价格卖给客户,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折扣店一般会选择开在远离城区的地方。4)网络店铺。近几年随着科技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了足不出户在家购买服装。虽然省去了租金等开销可以提供更为诱人的价格但是网络店铺存在只能看图选择和数据参照而无法亲自试穿体验的弊端。

(2)零售全球化

现在的服装零售业和往常不同,各国的厂商都开始了海外经营。越来越多的服装品牌进入到了海外的全球销售领域。比如Benetton, The hermes都在大陆,香港等地开设了很多专卖场。进入二十一世纪,服装零售业都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迫使他们去寻找新的管理方法。

三 服装零售店铺的管理

服装零售店铺的管理不能仅仅认为其销售为唯一,要从服装零售店铺终端的进货到定价以及店铺营销和员工管理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才能获得更好的经营效益。

(1)根据市场行情订货

服装零售店铺在进货的时候需要把握适销、适量、适宜的原则。所谓适销就是要充分了解当地当时的市场行情、顾客需求、价格趋势等进行进货。适量就是在进货之前要对顾客的消费习惯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存货和资金流动确定衣服款式、尺寸、颜色等方面的细节,做到心中有数。适宜就是进货的时候要做到货比三家,做好比较和调研,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2)适时适款进行定价

服装零售店铺中的定价问题也是比较敏感的话题,经常刚上市的时候价格较高,而到了季末的时候价格一般较为灵活。服装在定价上要灵活把握,做到适时适款的促销,要把握好促销的机会适时减价以调整服装的结构。服装是一种很特殊的商品,具有很强的季节性,过季的服装会造成大量的挤压,所以进行适时促销是一种重要的战术。通过适款促销是指对于一些精品款式的衣服保持其价格的稳定性,建立一种植根于顾客的满意度,来赢取长期的收益。

(3)基于客户做好服装营销

服装营销要以客户为上帝,通过改善店铺自身对客户的服务水平,提高客户对店铺的满意度的经营管理模式。通过树立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并通过优化企业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流程,改善店铺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将客户作为其最重要的资源,通过各种措施完善客户服务满足客户的要求,建立精细化的客户服务模式,最终抢占市场更多的客户和份额。

首先,顾客购买衣服最主要的是对美的追求,这也要求销售衣服的场所体现出美。店铺的装饰、衣服的柜台的摆设等必须以“美”的原则出发。其次,店铺必须尝试各种方法经常树立更高的目标并鼓励去尝试和运用较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4)实行人性化的员工管理

在服装零售店铺中,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实现店铺长远发展的根本。作为经营者,一定要深入基层,努力经营。如果店铺负责人不指导经营,不能够深入柜台基层一线,就不可能了解客户的需求,也不可能知道客户的喜好。作为服装零售店铺的负责人,在招聘店铺员工的过程中,以及日常在店铺的采购、销售以及售后项目,不妨对自己的员工大方一点。对于很多员工来说,有了较高的工资自然有了较高的责任感和归属感,然后在工作中应该如何去表现,员工自然有其办法了,这样也可以达到店铺、经营者和员工的三赢。

四 总结

服装业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的需求多元化给服装零售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分析了服装零售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服装零售店铺终端的进货到定价以及店铺营销和员工管理全生命周期剖析了服装零售店铺的管理,对服装零售店铺的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孟雅丽,穆祥滨.服装零售渠道之困——品牌管理专家杨大筠专访[J].中国纺织,2006,06:104-106.

[2] 冯小贤,程君群.基于供应链整体优化的服装零售时间成本管理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1,07:26-31.

篇(10)

多数酒店从经营初期就没有制定成本预算指标,也不下达消耗定额,或者制定的成本预算指标很笼统,成本管理粗放,缺乏科学、合理、完整、细化的成本管理体系。另外,还有很多酒店企业没有制定采购成本预算、餐饮成本预算、现金收支预算、餐饮成本率、每间客房消耗定额、各部门的物料消耗定额等,更不用说编制现金流量预算表和利润预算表了。

(二)成本管理意识落后。

1.缺乏成本意识和前瞻性的战略规划。企业管理方式粗放,成本管理范围狭窄,酒店仅将成本管理的范围限定在直接的生产过程即对客服务过程中,而对供应及销售环节考虑不多,对酒店外部的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

2.创新思维缺乏,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未能充分贯彻实施。酒店行业成本控制仍停留在一般的介绍和阐述层次,未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建立相应的成本管理框架,基层员工对成本管理的制度重视程度不够。

(三)成本管理对象片面。

多数酒店仍将成本管理局限于传统的简单、狭窄的模式之内,只是把材料费、人工费等有形的、短期的成本项目确定为其成本管理的对象,而对时间成本、信誉成本等无形的、长期的项目缺乏考虑,导致成本管理对象的残缺化和片面化,忽视潜在的损失。

(四)成本管理的人员素质降低。

酒店的财务人员作为企业成本管理的关键人员,其对成本管理成效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在许多酒店中,财务人员地位较低,无法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仅作为后勤人员,对企酒店成本事前、事中控制只是空谈。

二、解决酒店成本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引进完善、严谨的成本管理体系。

现代酒店成本管理中,战略成本管理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即突破将传统成本管理局限在微观层面下的现状,把重心转向酒店整体战略这一更为广阔的领域,通过对内部物资流程、外部采购模式、服务产品定位、财务运作模式、竞争对手及市场环境等的成本分析,有利于酒店正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从而正确地选择酒店的经营战略,正确处理酒店发展与加强成本管理的关系,提高酒店整体经济效益。

(二)更新成本观念,合理设置机构。

采购部门与库房应直属财务部,财务部又由财务总监直接分管,这样便于财务总监及时了解市场行情,降低酒店的经营成本,及时调整采购的品种及其比重,防止滥用资金和积压物资。这样做会有以下优点:

第一,有利于酒店采购成本的控制。采购成本一般由采购部与财务部共同调查确认,对任何一项采购申请单,一定要充分调查,实行货比三家,最后由财务总监统筹决定。

第二,有利于调控餐饮成本率。餐饮成本率高低、如何变化与采购部进货价格的变化关系密切,如果餐饮成本率发生异常,财务部就可以立即做出反应,一是分析存货周转率是否有异常、库存数量是否科学;二是分析采购成本是否合理,必要时可减少采购品种和数量,从而将采购价格和餐饮成本率调整到适当的水平。

(三)制定成本预算,明确对象和内容。

成本预算是成本管理控制的具体量化表现。只有对每一项成本项目制定科学、合理、完整、细化的指标,并且对此进行考核,成本控制才有了现实意义。制定成本预算时,要坚持科学性、合理性、完整性、针对性、执行性、挑战性等等原则,若指标过于苛刻,实践中便无法完成,也就失去了努力的动力;若指标订立的过于宽松,很容易实现,那也失去了控制的意义。

(四)建立科学、细化的成本考核指标。

可以参考同行业的平均水平,结合本酒店的实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成本费用、预算管理体系。从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科学、细化的成本核算管理目标的定位主要还是追求成本的持续降低。

(五)调动酒店员工积极性,提高人员素质。

篇(11)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的规模和复杂度也随之不断增加。软件开发早已从早期的“小作坊”式向“团队协作”式转变,这就要求软件开发人员,特别是作为项目组灵魂人物的项目经理,要更深地理解和掌握软件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软件工程管理和其他的项目管理相比有很大的特殊性,软件是属于知识产品而不是实物产品,其开发进度和质量很难估计和度量,生产效率也难以预测和保证。因此为了保证软件开发的质量,就必然涉及到使用软件工程的理念对软件项目的管理,好的管理方式不一定能使项目完全成功,但是一个不合适的管理模式往往会导致整个软件项目的失败,所以在项目开始前期,制定好一个良好的项目计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2.需求管理

2.1客户需求分析

对于软件开发人员来说,客户的需求是首要的,我们不是用户,所以有的时候具体细节是我们没有办法考虑到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要通过最终客户来了解具体的客户需求。一个缺乏详细需求分析的软件项目,必定会导致系统不能实现预期的功能,使得项目产生严重的质量问题,而需要在后期进行昂贵的修正。

了解了客户的需求,可以让我们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少走很多的弯路,缩短软件开发的周期,了解了客户的需求,能够提高软件的友好性,易操作性,易用性,从而来提升软件的质量。

2.2需求成本管理

客户需求的满足,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对于客户的需求,要尽量地予以满足,但也不是一味地不顾技术实现上的困难而迁就客户的无理要求,在需求管理进行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成本问题,因为每一个功能的实现都需要花费时间去努力。在尽量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也要约束客户需求,因为需求虽然不能被冻结,但是应该要被收敛。

2.3需求内容传达

有了具体的需求以后,需要和软件设计人员进行深入的沟通,务必做到使他们清楚地知道客户需要什么,确定软件开发的整体方向。

3.进度管理

进度管理严格说来又分为两点,一是项目的总体进度,另一个是每个程序开发人员的个人进度。整个项目的总体进度是建立在个人进度的基础上的,由个人进度累计而成的。

项目的总体进度应该由项目经理通过制定软件项目进度表来控制和调整。制定软件项目进度表有两种途径:其一是根据提供软件产品的最后期限从后往前安排时间,其二是根据项目和资源情况制定软件项目开发的初步计划和交付软件产品的日期。项目经理当然希望按照第二种方式安排自己的工作进度,然而遗憾的是,大多数场合遇到的都是比较被动的第一种方式。

个人的进度是软件开发人员个人的责任和职责所在,进度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开发团队的事情。个人进度和全体进度只是着眼点不一样,它所以反映的实质都是一样的,而个人进度更是总体进度的基础,没有了个人进度何谈总体进度。个人进度管理是进度控制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个人进度的状况好坏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总体进度推进情况。

4.成本管理

项目经理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不仅仅要为了把握项目的总体进度,更加要把握住开发的成本,如果开发的成本超过了,那对于团队的开发来说不能盈利,而不能盈利的开发也就意味着失败。

成本管理要根据团队的具体情况和项目的具体要求,在现有的资源下,在保证项目的总体进度、质量达到客户要求的情况下,对软件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组织、控制和分析等管理,务求最大限度地降低项目成本,提高项目利润。

在强调成本管理重要性的同时,不得不再次提到需求管理的重要。因为若是需求不能尽可能的详细和准确,将会造成项目上的反反复复,不仅致使开发人员加班费的支出成本增加、项目总体进度的延误,同时也给员工带来了身体、精神上的双重疲惫。

5.风险管理

软件开发过程中所谓的风险,可以简单地理解是软件开发过程中因遇到不可预知的资金和进度等问题而产生的对项目的影响。常常会使我们发生进度迟缓,成本增加,甚至是软件项目彻底失败的危险。

风险管理是最容易被忽略也是最难管理的环节。我们可能无法根除风险,但是我们如果加强对风险产生的危机意思,对项目有可能会产生的风险进行预先而有效的管理,就可以从最大限度上减少风险的发生,而这个就是我们风险管理的目的。

6.问题管理

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如何来解决问题才是关键。软件开发过程中遇到问题一声不响、埋头苦干,务求自己将问题解决的做法是很愚蠢的,因为软件开发要求的是团队合作精神,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就开发人员而言,一旦碰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要自己努力研究解决办法的同时,也要把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向项目经理反映,而项目经理可以会议中,把问题公开出来,借助大家的智慧来寻求解决的方案。总之,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建立一个合理的问题反应渠道,及时解决某个开发人员的困难的同时,也将经验给其他人员。

7.配置管理

配置管理也可以说成是版本控制管理。有人把配置管理称为软件开发的一种艺术,配置管理就是对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产出物,包括代码、各类文档、会议记录等等进行标识、追踪、控制和管理的过程,目的就是为了减少一些沟通合作之间人为产生的错误,提高生产率。

    8.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