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旅游发言稿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2 15:01:0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旅游发言稿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旅游发言稿

篇(1)

乡铁穷村,意为印章,象征权力,是解放前原麦桑部落华尔宫丞列的官寨所在地。三面环山,与苯波教郎依寺、夺登寺觉囊派赛格寺相邻,融合了独特的宗教文化。该村拥有便捷的交通地理位置、统一美观的藏寨村落、优美的自然田园风光、浓郁的宗教文化以及见证历史遗迹的麦桑部落华尔宫丞列的官寨,所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文化资源为该村发展旅游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二、发展乡村旅游优势

在过去,全乡群众生活水平低下,辖区内道路崎岖且均为泥土路,完全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真实写照,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更是对生命安全带来极大隐患。过去村民的饮用水均为流经村内的望切河,河流上游的村民洗菜、洗衣的污水流经下游后被下游村民饮用。这样反反复复严重影响群众的身体健康状况。过去的群众靠着上山挖药材维持生计,僧人更是靠群众的布施过生活。该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严重滞后以及群众文化水平的低下,这制约了全村经济的发展,增收更是“无米之炊”。

近年来,乡、村一班人认真分析问题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抓住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旅游的契机,在县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扶持积极性高的农牧民开展民居接待,并形成了“安多人家”品牌。在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大力推进下,该村拥有便捷的交通地理位置、统一美观的藏寨村落、优美的自然田园风光、浓郁的宗教文化以及见证历史遗迹的麦桑部落华尔宫丞列的官寨,所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文化资源为该村发展旅游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三、近几年形成的成效

为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求农民增收新渠道,该村依靠便捷的交通优势、古朴藏寨、优美的自然田园风光和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在政策的扶持带动下,该村群众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参与村庄整治,配套完善了水、电、路、文体、医疗等基础设施,随着人居环境的改善,示范点上群众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同时发展民居接待,目前有13户民居接待户,床位130余个。开展农畜产业,成立专业合作社4个,建有绿豌豆种植示范点2200亩,黑青稞种植示范基地2700亩,蔬菜种植基地500亩,商品羊养殖3000余头,商品牛养殖500余头。

2014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及县旅游局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及帮助下按照“保持安多民居特色,增加现代元素,美化村落庭院,传承优秀文化”的总要求,结合民居现有结构与特点,投资1000余万元对铁穷村215户民居进行厨房改造、环境整治、厕所提升、屋内外规范。在村内还进行了文化传承保护、旅游广告牌、导向系统、观景台、入户道路建设及饮水安全改造提升等工程建设。通过项目实施使铁穷村人居环境状况得到根本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长效化农村环境管理机制基本建立,村容整洁、环境优雅、文明和谐的幸福乡村雏形基本形成,为我乡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篇(2)

我们旅游度假区是以水库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始自1985年,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已形成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餐饮、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省级旅游度假区。旅游项目开发总投入近3亿元,其中域外投资1.6亿元,建成和在建的旅游度假项目达50余个,累计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2000年实现旅游营业收入12000万元。现已构成两日游网络,并与周边地区景区(点)构成三日游网络。2000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旅游度假区。

“”期间,旅游业得到飞速发展,我们更新了旧的旅游观念,理清了旅游发展思路,明确了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在完成从旅游经营向旅游业行业行政管理转轨的同时,注意对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开发、行业管理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区旅游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基础设施上,交通、通讯、供电、供排水、环保等全面发展,与城区相配套,完成了云松路、旅游外环路、库区旅游公路等一系列公路建设,旅游区内黑色路面已达15公里,今年又完成了旅游环湖公路16公里路基工程,公路沿水面延伸,两侧山青水秀,可使游客观赏到清河秀美景色,同时,还能极大地带动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在旅游规划上,完成了区旅游“”规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了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坚持走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项目开发上,一大批不同档次、不同风格的餐饮、娱乐、休闲、度假项目相继建成,其中投资额超千万元的项目4个,超百万的项目十余个,值得一提的是三星级酒店大酒店多次成功地接待国家、省、市大中型会议及外事、商务活动,年月又圆满地承接了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周到细致的接待工作受到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建立了旅游项目库,搞好项目初步可研,为新项目开发奠定基础,其中水面综合项目开发、国际文人度假村、冰雪乐园三个项目已列入省“”期间重点开发旅游项目盘子;在行业管理上,从原来的旅游经营向旅游行业管理转轨,出售了宾馆、假村、狩猎场等,彻底解决了下岗职工的工资和养老保险问题。加强了对清河旅游业的管理力度,年出台了《市旅游区管理暂行办法》,旅游局定期会同区公安、工商、税务、卫生、环保等有关部门对旅游区进行综合执法大检查;在宣传促销上,抓住旅行社这一旅游市场媒体,采取多种途径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如旅游大蓬车、旅游巡回展、旅游洽谈会、旅游风光画册、旅游专题片、专题旅游节、网上促销等等,促进了与其他地区的经验交流,提高了旅游度假区的知名度。

回顾这些年来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过程,旅游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旅游产业化初具规模,对如何发展旅游业,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了更深的认识,积累了一点点经验,供大家参考指正。

一是,政府的正确主导是关键,要把旅游真正作为产业来抓。旅游业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把旅游作为全市旅游业的龙头和对外宣传的窗口。年列为市唯一一家市级旅游开发区,并于年成立了市旅游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由市政府副市长亲任管委会主任,加大了全市对旅游开发的协调力度。区委、区政府也把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真正把旅游业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并确定向支柱产业发展的战略思想。实行旅游项目开发享受最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并在人、财、物等方面优先考虑和扶持,使旅游业获得超常规发展,旅游产业化基本形成。“”期间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经济比重逐步提高,旅游区已形成集餐饮、游览、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服务体系,服务功能得到完善。不论是申报省级旅游度假区、制定管理办法,还是向上争取资金、项目开发、旅游宣传等方面,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都亲自指导,急时帮助解决难点问题。尤其是实行区级领导包重点旅游项目制度,使全区形成大旅游的良性氛围,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从而也使我们信心十足,干劲倍增。

二是要突出抓好旅游规划工作。我们区旅游“”规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的编制,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增加了科技含量,为旅游度假区的科学、合理发展指明了方向,坚持走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使旅游走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特色突出、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在具体工作中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三是不断强化旅游意识。我区全民旅游和大旅游意识正在逐步形成,出现了全区上下人人谈旅游、人人关心旅游的大好形势,为旅游业献计献策。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教,使我们开阔视野,更新了观念,走出了旅游开发的狭隘圈子,坚定了向规模化旅游发展的决心。

四是要追求特色,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旅游。充分发挥鸟语花香、山幽林静的恬然特色,采取旅游和度假相结合方式,建立旅游度假区,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并根据农业产业化和满族民俗风情,大力开发农业生态游和民俗风情游。

五是抓好管理和宣传工作。必须依法进行管理,通过执行《省旅游管理条例》和《市旅游区管理暂行办法》,强化了行业管理,逐步改变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落后管理现状。必须充分认识宣传促销的重要性,努力扩大宣传渠道,加大宣传投入,讲求市场效应,提高知名度。

在下步工作中,我们进一步加强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步伐,按照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发展旅游业,坚持旅游和度假两条线共同发展的总体思路,要坚决贯彻落实抓好“四项工作”、开发“三大项目”、落实“两个措施”、实现“一个目标”的旅游业发展思路。抓好“四项工作”,即项目开发、宣传促销、基础建设、规范管理。开发“三大项目”,即水面综合项目开发、历史及现代人文景观开发、冬季旅游项目开发。落实“两个措施”,即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制定旅游项目开发优惠政策,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多渠道筹集旅游开发建设资金,明确市区两级财政投入资金数额,并以此牵动旅游项目开发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实现“一个目标”,即“”期间进入优秀旅游县区行列。

近期开发建设的主要构想有:

1、城市建设与旅游相配套,从城市规划,到建筑风格,都要按照旅游业的要求设计,并计划经过十年建设,将区建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城市,实现山中有城,城中有河,河中有景的建设目标。

2、扩大现有旅游度假区范围,通过环湖公路的延伸,新的自然景观将不断充实山水风光游的内容,使旅游度假区观光范围在末期达到20平方公里。

3、加快人文景观建设,计划新上旅游项目有:野生动物养殖观赏园、大型卡丁车场、娱乐场、冬季旅游项目等娱乐项目。

4、依托电厂、啤酒厂开发工业观光游,重点开发世界之最地下发电厂。

5、依托葡萄生产、花木栽培开发农业生态游,重点开发美国特种鱼养殖、万亩葡萄园等项目;依托满族和鲜族风俗,开发民俗村。

篇(3)

今年八月份,上海市旅游局组团到新疆阿克苏等地考察,我有幸成为考察团的一员。虽然在阿克苏只停留了两天,但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两个多月过去了,阿克苏的一切就象印入我的脑海,我把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第一个感受:阿克苏真远。从上海到乌鲁木齐,空中飞了五个小时,这可能是上海始发的国内航线中飞行时间最长的。从乌鲁木齐到阿克苏,还要再飞一个小时。

第二个感受:阿克苏真大。新疆有160多平方千米,是江苏省的16倍,上海市的260倍,金山区的2700倍,卢湾区的20万倍。仅仅阿克苏一个地区总面积就有13万多平方公里,比江苏省还大,是上海市的20倍,金山区的220倍,卢湾区的1万6千倍。

第三个感受:阿克苏真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评出了中国最美的地方,包括山峰、冰川、河流、草原、森林、沙漠、村落等十多个系列,新疆入选的最多。到达新疆的第一天,我就问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旅游局党组书记池重庆同志:“新疆到底哪里最美?”他说:“新疆没有最美的地方,因为新疆美丽的地方太多太多了,而且类别不同,特点各异。”在新疆的几个地方看了以后,我真的叹服了。而阿克苏,就是新疆最美的地方之一。

在这里,我想给还没有去过新疆、没有去过阿克苏的同志说一声:“到阿克苏要坐六个小时的飞机,值得!”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在阿克苏只停留了两天,阿克苏的同志非常热情,地区党委宣传部和旅游局的领导亲自设宴款待,地区旅游局、市旅游局和温宿县旅游局的领导还亲自陪同我们参观考察,我非常感动,感谢今天来到会议现场的地区党委宣传部刘宝升部长、地区旅游局马水局长、赵先进副局长,还有神木园、大峡谷等景区的领导。

篇(4)

*位于浙江省东部,东接奉化、宁波,南连天台,西南与东阳、磐安相邻,西北和嵊州毗连。上三线高速、1*国道和江拔、象西、新磐三省道贯穿县境(上海、温州至*车程仅三个多小时,杭州、宁波国际机场仅一个多小时)。全县总面积1213平方公里,人口43万。

自上世纪90年代县委县府提出创建“风景旅游新城”目标以来,经过历届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旅游部门努力,*旅游大县建设已初具规模,旅游环境日益优化,旅游设施渐趋完善。境内有有人文和自然景观300多处,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拥有*、穿岩十九峰、沃洲湖三大省级风景名胜区和一个国家级硅化木地质公园。全国重点开放寺院*,系南朝古刹,寺内石窟弥勒像被誉为江南第一大佛。近年来又相继建成般若谷、射雕村、佛心广场、木化石林、露天弥勒、罗汉洞、白云湖、城隍庙、七盘仙谷等特色景观。穿岩十九峰的峰峦幽谷、飞瀑流泉、小溪碧潭,展示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山水神韵。沃洲、天姥的湖光山色为历代文人墨客向往的栖息之地。从东晋、南朝的佛教文化到唐诗文化,*承载了两座文化高峰(《人民日报》20*年10月9日)。*的湖光山色和名胜古迹,吸引了央视《西游记》、《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凤求凰》、《宝莲灯》、《天下第一》、《白门柳》、《朱元璋还乡》、《楚汉骄雄》、《白蛇传》、《精卫填海》等众多影视剧来拍摄外景戏,成为闻名全国的外景基地,唱响了影视文化。当前,“佛教之旅”、“唐诗之路”、“山水之韵”、“影视外景”等众多特色旅游线路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20*年,全县接待游客145万人次,旅游收入10.07亿元;20*年,全县接待游客175万人次,旅游收入12.00亿元;2005年,全县接待游客213万人次,旅游收入14.5亿元。旅游业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十年来,*旅游业取得了超常规的发展,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指导思想正确。旅游业是繁荣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产业,具有关联度高、涉及面广和带动力强的产业特征。因此,科学、合理地确立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对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1995年,县政府根据*的旅游资源优势,提出了建设“浙东旅游新城”的目标。*年后,县委、县府多次召开会议,统一认识,明确任务,把旅游业作为重要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逐步确立了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二是理顺了管理体制。为加强对旅游业的领导,20*年10月,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担任主任、分管副县长任副主任、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旅游发展工作委员会,下设旅游景区、交通、餐饮、住宿、文娱、产品、宣传、环境等8个工作小组。*年县府建立了“*县风景旅游发展总公司”,克服了原来旅游局机构小、档次低、协调困难、管理职能难发挥的问题。同时,重视发挥县旅游发展工作委员会的作用,相继制订了《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30条政策意见》和《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管理的若干规定》,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和政策依据。三是注重旅游发展规划。多次聘请国内著名专家相继完成了**景区、穿岩十九峰、沃洲湖、地质公园等风景区的总体规划,为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四是重视旅游设施建设的投入。1994年,县政府投入了500万元,搬迁了*村和16家单位,拓展了*景区。同时,陆续开发了湖莲潭乐园、穿岩十九峰、天烛湖、七盘仙谷等景区,提高了景区门票。县财政每年给予一定的拨款,还积极鼓励多种经济主体参与旅游业的开发建设,使*旅游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五是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旅游经济是知名度经济,是注意力经济。俗话说,“酒好还要勤吆喝”。近几年,*旅游管理部门十分注重宣传促销工作,每年投入500万元以上。通过借助传媒,举办节会,编印宣传册,举办特色旅游、编制精品线路等活动,不断提高了*旅游的知名度,整体推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六是强化旅游市场管理,主要是建立和健全了导游队伍,发展旅行社,开展星级饭店评定,提高了总体旅游服务质量,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旅游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旅游业从纵向来看,虽然发展较快,但从横向来比,起步较晚,发展状况比不上国内许多县市,尚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解决。主要表现在:

1、投资渠道单一

*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由国有独资公司*风景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直接负责,担负着全县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但这种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模式,形式上是企业行为,实质却是政府行为。虽然也吸引了民间资本开发旅游景点,如天烛湖、七盘仙谷等,但无论资金和质量上,都还未形成一定的规模,政府投入仍占压倒性的主导地位,旅游项目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远未形成。由于旅游项目建设主要由政府投入,不仅融资渠道单一,投入资金受到制约。同时,对旅游产业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停留在低水平上,没有看到旅游业不仅对其他产业、全县国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所具有的促进作用。因而,在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中,容易导致考虑投入多,担心产出少;考虑经济效益多,考虑社会效益少;考虑政绩多,考虑需求少的弊端,也容易导致对外进行品牌推介宣传少,浪费了宝贵的旅游资源,从而使*旅游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2、区内基础设施滞后

随着杭甬高速、沪杭高速、上三高速、甬台温高速等高级公路的建成通车,使*的交通条件得到极大地改善。但区外交通条件的改善,却没有给*旅游带来相应的效益。*旅游景点分布较散,规模小,景区内交通总体上的落后,三个省级风景区相对独立,半小时环状旅游交通网尚未形成;景点之间交通对接程度低,如*景区中*、七盘仙谷、天烛湖三个景点之间交通对接尚存空白;“天姥山”、“倒脱靴”等地甚至交通未达。加上*的一些基础设施,如高档次和高质量管理的宾馆饭店不多,到新的游客只游玩一、二个景点就走人,二日游变成了一日游,众多游客往往游在*,吃住到外地,致使*旅游经济有实货没实惠,严重影响了*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

3、缺少特色品牌

*旅游景点多,旅游内容多,但主题不够突出。现有的旅游项目的开发也侧重于观光旅游。佛教文化、唐诗文化等传统旅游项目有待深化,商务会议、休闲度假、生态健身等代表旅游市场发展趋势的景点建设还在起步之中。近年来,随着旅游宣传促销力度的加大和花样的不断翻新,从举办旅游节、参加旅游精品推介会到利用“笑傲江湖”等影视剧拍摄,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的知名度。但由于尚未形成具有整体特色的品牌,适合不同层次游客需要的集娱乐性、游乐性、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开发不够,让游客感到旅游内容单一。

4、旅游产品匮乏

*旅游景区的旅游纪念品缺少特色,高附加值旅游产品缺乏,土特产难以成为购买热点,也制约了旅游的整体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发挥,导致旅游市场不够广阔,游客资源也大多以本省为主,外省也主要集中在上海,其他地方的游客相对较少,致使*旅游经济效益难以进一步提高。

三、进一步发展旅游业的对策措施

当前,*旅游产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要从新的视角和高度来审视旅游业,建立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努力让*的旅游走出山城,走向全国,接轨国际。根据上述情况,进一步发展旅游业应采取五个方面对策:

1、改革体制,多元投资,联动发展

要改革旅游投融资体制,改变原先以政府为主投资旅游开发的单一模式,实现投资多元化。在建立*风景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基础上,组建旅游投融资股份公司,积极开展旅游业发展的招商引资工作,制定具体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外商资本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景点、景区的建设,并赋予其与政府开发项目相同的地位、待遇。要大胆引进产业化发展思路,按照市场化运作机制,激活投资主体;政府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为投资主体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提供切实帮助,使投资者进得来、留得住、赚得钱。努力形成外商、政府、部门、集体、个人多元投入,集约管理,企业化经营的良好格局,力求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经营的规模和效益。

2、完善设施,夯实基础,稳步发展

要从食、宿、行、游、购、娱等六个方面深入挖掘旅游产业各个方面的增长潜力,完善内部整合度。首先抓紧建设和改造干线公路和景区景点公路,尽快改善景区景点的通达条件,尽力构筑半小时旅游圈,实现景点的交通对接,使景点联点成线,联线成片,联片成群,形成整体景观,发挥众多景点的整体效益。加强完善景区配套建设,如通讯、停车场、环保公厕、旅游标识、安全救护、购物市场等设施,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其次要加快各类住宿、娱乐等设施的建设,提高接待能力,改善服务质量,使来新的游客游在*、食住、娱购也在*,努力实现单个游客利润的最大化。

3、强化营销,塑造形象,发展品牌

要根据*旅游资源特色,整体包装旅游品牌,整体策划,进一步彰显特色,丰富品位内涵。比如*风景名胜区,要做深做透佛教文化文章,使之成为佛教朝观胜地;千丈幽谷、七盘仙谷、沃洲湖的开发,要在真山真水上下功夫,使景区、景点雄、神、奇、秀、险、幽的特点更加突出,充分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同时,影视文化景点、休闲度假景点、农特产品观光景点建设在各景区要各有侧重,避免重复,使每个景区、每个景点各有特色,既喊得响,又留得住人,从而使到*的一日游变成二日游、三日游。在促销方式上,要跟踪研究旅游目标市场,既要重视*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又要加强对*旅游环境、旅游特色、自然风貌、风土人情、旅游商品的宣传;在做好常规性宣传工作的同时,由政府牵头,搞市场化运作,策划和组织好几个大型宣传促销活动,运用大手笔,形成大声势,吸引大人流,产生大效益。旅游部门要逐步加强横向协作,实现客源互通。*地处浙东南黄金旅游线中心位置,既能融入长三角大旅游圈,又能融入浙东旅游圈,还可形成以*为轴心的周边县市景点90分钟环形旅游圈。要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加强横向协作,实现资源互补,市场共有,利益共享,营造旅游区域共同体,借船出海,借梯上楼,不断开拓国内国际旅游市场。

4、开发商品,以旅促商,全面带动

*开发旅游商品有很好的资源条件,“烟、茶、丝、术”为四大传统特产,今有“中国名茶之乡”、“中国桂花之乡”、“长毛兔之乡”、“小水电之乡”等美称。名品名点众多,小京生、春饼、芋饺等风味小吃声名在外。但长期以来开发程度低,规模小,未能发挥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据资料显示,全国平均旅游商品外汇收入占旅游业外汇收入的比重为30%,旅游发达省区达50%,*还不到10%。因此,必须立足于*实际,把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资源开发作为主攻方向,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旅游产品对接起来,以企业为依托,挂靠科研机构,积极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参与旅游商品开发。要重点培植骨干企业,重点抓好四大旅游产品的开发,即以自然风光为主体的观光旅游型产品,以唐诗之路和佛教文化组成的文化旅游型产品,以各类地方特产为基础的绿色环保型产品和以旅游城市为依托的商务旅游型产品。同时要加快高档次旅游商品市场建设,形成旅游商品生产、销售网络和科研体系,延长旅游产业链,构建旅游商品与旅游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篇(5)

一、高等学校旅游概况及利弊分析

1.高校旅游简介

高校旅游是一种时尚特色旅游,属于文化性体验旅游。它以高等学校为旅游目的地,对高校幽雅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景观、深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科研水平等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吸引旅游者前来观光与体验。这种旅游形式在整个旅游过程中,强调对旅游者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上的满足。从本质上来说,高校旅游兼具公益性质和商业性质,且公益性质愈加突出。

有关资料显示,近三年来到高校旅游特别是名校旅游的人数正在逐步增加。随着高校旅游业的兴起,高校旅游带来的各种问题也随之显现,因此,深入研究高校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对于尚未完全形成旅游市场的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2.高校旅游资源开发效益分析

(1)各界人士通过高校旅游,对大学有了直接的认识,对学校的教学科研成就和学校环境有了更新的了解,从而提高高校知名度。对于参观的学生来说,游学并举,使他们有了奋斗目标和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大,同时满足了家长望子成龙心理,也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从而利于招生、学生就业和扩大社会影响力;

(2)高校旅游项目的完善与高校旅游资源的全面开发能够促进高校与企业间的横向交流,促使高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同时也为高校学生创造了实习与勤工俭学的机会;

(3)高校旅游合理的开展有利于师生对自身价值和肩负责任的更进一步认识,对师生有激励作用。

3.高校旅游资源开发的负面影响

高校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否认会带来诸多收益,但是也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过多的游客进入校园,必定会对教学秩序和学校环境产生不良影响。高校作为教学和科研的神圣殿堂,安静和优雅的环境是不容许破坏的,因此,高校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注意保护学校环境,尽量不影响教学秩序。

二、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旅游资源状况分析

1.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简介

学校坐落于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美丽滨城威海,校园景色怡人,山、海、湖、林皆具,文化底蕴深厚。学校占地1600余亩,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现有韩国学院、商学院、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翻译学院、艺术学院、海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13个学院和3个教学部,42个本科专业,34个硕士专业,9个博士专业,涉及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等六大学科门类,已形成了培养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留学生等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学校基础教学设施完,主体建筑12层、面积2万多平方米并的全开放图书馆拥有中外文藏书100余万册,电子图书120万册;教学、科研实验室62个,语音室28个,多媒体教室74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7万余台,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1万多个。

2.开发校园旅游资源的优势

(1)地处旅游资源丰富的美丽滨城威海,威海是中国著名的港口及旅游城市,是中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是中国首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之一,是全国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也是全国综合经济实力50强城市。 2009年5月被评选为国家森林城市,是旅游度假的胜地,游客资源丰富。开发高高校旅游资源的话,有丰富的客源市场。

(2)校园环境清新幽雅,依山傍水,对于游人来说具有独特的魅力。

(3)校内丰富的文化活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对于游客来说是另类的体验。

(4)修学旅游资源充裕丰富。

三、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旅游资源开发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高校旅游资源开发缺乏市场化运作

山大威海分校的校园旅游处于起步阶段,以高校自主开发和游客自发浏览模式为主,这种状况造成高校丰富的旅游资源的浪费。调查显示:90%的游客以自主前往的方式来旅游,只有不足10%的游客是参加旅游团。

2.尚未形成良好的旅游氛围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游客前往高校旅游的目的是访亲问友,而且停留的时间较短,75%在4小时以下,而且主要进行的活动66%是参观自然景观和校园建筑,没有时间体会文化氛围。

3.旅游资源的开发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校的环境

调查研究显示:55%的在校学生不赞成学校开发旅游资源,其中32%的同学认为这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30%认为会破坏校园环境。高等学校本来就是进行科研和教学的地方,理应有一个幽雅安静的环境。游客的大量涌入必然会对校园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以学校环境承受能力为依据,同时考虑可能会对教学秩序造成的影响。

4.高校旅游的观念尚未普及,旅游项目单一

调查结果显示:80%的游客认为高校旅游仅仅是校园观光,对于休学旅游,参加学校文化活动等等知之甚少。

四、关于校园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1.开发原则

(1)坚持教学科研为主,兼顾各方利益。

高校主要是进行教学科研的场所,因此高校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不能妨碍正常的科研和教学,在承担起社会责任的同时不能忽视在校学生的利益。

(2)坚持政府主导,政校企三方合作的模式。

政校企三方合作的模式是指高校旅游资源的开发由政府负责牵头,高校提供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条件,由企业负责客源市场的开发和宣传。由于高校旅游资源的开发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因此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政府的协调优势,将企业市场方面组织运营的优势和高校资源基础方面的优势充分的结合在一起,兼顾了各方利益。

(3)坚持适度开发原则。

高校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建立在不破坏高校现有环境为基础,以高校资源的承受能力为依据。

(4)坚持保持高校原有特色的原则。

高校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坚持高校的旅游特色,不能一味的追求流行,增设人工景点,而忘记高校旅游资源开发的目的,失去其特有的人文环境和学术氛围。

2.产品开发种类

(1)校园生活体验游

可以组织游客主要是上班族前来参加高校的特殊文化活动。在纾解压力的同时满足了上班族对校园生活的向往。

(2)故地重游

各届已经的学生由于工作的原因很少有机会返回母校,有着强烈的故地重游的愿望。邀请校友进行故地重游,不仅满足了他们的愿望,而且增加了学校的旅游客源,增进了校友和学校的感情。

(3)中小学生理想游

中小学生具有强烈的了解高校、体验大学生活的愿望,他们渴望接触高校与大学生进行直接交流。高校旅游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而且组织学生参加高校旅游更容易得到学校和家长的认可。

(4)中国文化体验游

来自国外的游客特别是国外的留学生具有强烈的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愿望,到高校参观,更容易使他们接触到中国古老文化的精髓和先进文化的代表。因此,开发高校旅游更容易吸引国外的游客。

(5)毕业庆典游

高校毕业生毕业是一个光荣的时刻,毕业生可以邀请家长,朋友亲戚观赏毕业典礼,校内留影,参观学校等。

3.营销方式的选择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作为一个特殊的旅游景点,应该考虑多种营销方式,在结合政府政策和兼顾各方利益的同时,以最低的成本将旅游产品提供给游客。方法如下:

(1)主要采用政校企三方合作的模式

由于我国的高校一般属于国立学校,直属教育部,高校旅游资源的开发涉及多方利益,因此应该充分利用政府协调优势和企业的营运组织优势,建立政校企三方合作的模式。

(2)借助学校的社团进行文化交流,借助学校的网站进行宣传

(3)由合作企业在学校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游客接待和管理工作。

(4)可以在寒暑假期间开放参观学校风景,体验使用学校设备。

(6)可以开发具有独特标志的高校旅游纪念品,如太阳帽,钥匙链,T恤,明信片等。

参考文献:

[1]金世胜. 高校旅游开发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372 - 374

[2]徐凌. 论校园旅游[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35 - 37

[3]闫红霞. 高校校园旅游经济的客源市场开发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5)∶153.

[4]冯昆思.关于发展我国校园旅游的思考[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5)∶58 - 61

篇(6)

高校旅游,是指以知名高等学府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新兴旅游形式。以高校校园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为基本吸引点,以感知高等教育的场所氛围、体验校园生活或参观现代科学教育为主要内容,让游客得到精神的愉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涌进大学校园参观,尤其是著名高校的校园成了一个城市热门的旅游景点。据统计,每年暑期北大、清华日均游客保持在4000人次左右,高峰期达到近万人次;武汉大学校园内1999年人流量为70万人次,2000年突破100万,2001年超过150万,近年人数已超过200万,在赏樱高峰期,一天进出珞珈山的人次高达16万之多;从2010年5月开始,天津大学把每个月末的周六作为校园开放日,接受社会团体参观预约,从而成为天津市首家试水“校园游”的高校。高校旅游作为一个新的亮点已广泛被大众接受,高校校园已成为其所在城市旅游发展中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吸引物。

高校旅游属于特色旅游,是旅游市场的一个分支,随着中国经济和教育的发展,高校旅游消费供给与需求状况也在相应的变化之中,作为一个成长性良好的旅游产品,应在对高校旅游资源的深入分析及对客源市场细分的基础上进行产品设计开发。

一、高校旅游资源构成

我国许多高等院校都具有悠久的历史、优美的校园风光、众多的历史古迹、浓厚的文化氛围,并拥有先进的教学科研资源,自然与人文景观是有形的资源,与校风、校训、学风、教风这些无形的资源共同构成了极为丰富的高校旅游资源(如下图),这些极具魅力的旅游资源更因名校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独具魅力,具有独特的资源价值。

二、高校旅游的客源市场分析及产品设计

1.中小学生理想游

我国现有超过1亿的10~15周岁的中小学生,他们处于生理尤其是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对高等院校充满了神秘的幻想,他们渴望能够了解高校,渴望能够与高校及其学生进行直接接触,高校旅游正能满足这种心理。发展高校旅游产品不仅可以为他们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旅游活动,而且让他们在参与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远大理想、培养科学文化素养和团结协作精神、体验和理解社会生活的涵义,有利身心健康。

2.各类事件旅游

借助各类事件增加校园游的内容,增强旅游体验。例如可以以本、硕、博“带帽”仪式、重大体育赛事、各类文化节庆活动等带动吸引高校校园游览人群。学位授予仪式因其神圣、肃穆和崇高,具有较强的观赏性,校园文体节庆活动丰富多彩,也是极好的旅游吸引物。

3.毕业生故地游

以往各届毕业的学生,一般都有故地重游的愿望,却常常因为工作、生活的紧张忙碌或各种不便而很少有机会重返母校,以毕业周年为聚会的契机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能够较好地满足这类人群的需求。

4.社会青年向往游

尽管近年来国家扩大了高考录取比例,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与高校无缘,有人甚至会把这当作人生最大的缺憾。高校旅游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遗憾,因而这也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客源市场。

三、高校旅游开发的瓶颈及对策

由于校园各类设施的承载量有限,过量激增的游客对校园原有的教学秩序造成干扰,环境压力增加,游人的知识背景各不相同,对校园环境陌生,出现了引导衔接不到位造成游览过程混乱等一系列问题。高校一方通常认为大学是从事教学与科研的机构,必须保持自身的人文气质与教学秩序,普遍未对高校旅游有足够重视,对前来参观游览的团队也多报以冷脸。高校旅游产品的开发尚未纳入正常渠道,需要转变传统观念,尝试走校企联合的道路,高校与旅行社共同开发这个市场。

要对高校游注入新鲜内容,增加旅游项目,丰富体验活动,将服务延伸以吸引人气。高校旅游不应只是走马观花,而要有停驻和学习、交流与回味的时间,不仅能参观校园还可以请教授作讲座,每周都采取不一样的讲座方案,让游客感受在高校中的学习生活,有效地开展高校旅游。

总之,高校作为一种新型旅游资源,通过创新思维,充分挖掘高校旅游资源的潜力,细分市场,开发多种形式的高校游产品,将会使高校旅游成为一种真正有品位和吸引力的特种旅游项目,并发挥其应有的强大经济功能和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篇(7)

此次调研的行程是从六库到兰坪(顺便考察剑川、云龙部分旅游资源),再溯澜沧江峡谷而上,前往维西、德钦、香格里拉,经丽江、剑川再回到兰坪,基本属于三江并流区域的旅游环游线路。总的感觉是:

1、澜沧江旅游资源品位较高。虽不好说它的旅游资源品位高于金沙江流域,但与怒江流域相比起码不在其下。云龙县的千年白族村,兰坪县的罗古箐-大羊场、普米族文化,维西县叶枝的同乐僳僳村寨、巴迪的阿其木刮、塔城的藏族热巴舞,德钦县的茨中教堂、梅里雪山、永明冰川、雨崩神瀑、白茫雪山,形成了奇特的峡谷、雪山、民俗、文化景观,其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垄断性都是比较明显的。

2、澜沧江旅游发展情况好于想象。人们对于三江并流区域旅游的发展状况,一般认为金沙江流域(香格里拉、丽江)开发最快,而另外的两江则缺乏明确的对比。此次调研发现,澜沧江旅游的开发势头较好,无论是道路交通、接待住宿,还是景区建设,都要好于或快于怒江流域,自助旅游与团队旅游已形成一定的走势和流量,交通建设、形象宣传、景区开发已凝聚为拉动旅游发展的三股动力。

3、澜沧江旅游开发有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快。受金沙江流域较成熟的旅游板块的辐射和拉动,受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的有利影响,受当地政府真正重视旅游业的强力推动,今后三五年内这一地区将成为与金沙江流域紧密相连的旅游目的地,成为香格里拉、丽江古城等热点旅游区的自然延伸,大理、丽江、迪庆三个空港将成为三江并流区域环游的重要进出地。

4、澜沧江旅游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对旅游业界来说,三江并流区域旅游基本只是"点"的概念,即香格里拉和丽江古城,旅游业也没有成为这一区域内的所有县市的主导产业,"面"的概念只属于少数的探险、徒步、生态等类型的旅游者。今后澜沧江流域旅游业的快速崛起,不仅将很大程度地解决由"点"到"面"的问题,而且将持续增加****旅游发展的魅力和后劲,对于培育云南全省的旅游发展增长点也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澜沧江流域的旅游开发也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例如:(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道路交通建设的问题:虽然区域大交通的框架已经形成,但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交通时间仍比较长,现维西到德钦需7个小时、维西到香格里拉4个小时、德钦到香格里拉5个小时,兰坪到维西3.5个小时;(2)加强旅游景区的配套建设问题:现在所有的景区(点)都需要精致配套、充实内涵、强化服务;(3)避免旅游产品开发单一"观光化"的问题:要根据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开发建设多元化的专项和特种旅游产品。

二、对兰坪抢抓旅游发展历史机遇的认识

兰坪在三江并流区域中居于重要位置,有"三江之门"之喻,是贯通三江、通达三江的要冲和桥梁。近年来,兰坪在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上做了大量工作,在省内和三江并流地区赢得了一定知名度,为加快旅游业起步创造了重要条件。但通过此次调研,感觉兰坪旅游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其外在的知名度相比、与周边各县旅游发展相比,已呈明显的落后态势。主要表现为:(1)在大的旅游交通框架中成为"瓶颈"。从德钦、维西沿澜沧江而下到兰坪就明显地道路难行,从丽江、剑川前往维西也受阻于兰坪,兰坪与丽江黎明黎光之间也仅是简易公路,旅游交通问题已成为周边客源输入兰坪的最大阻碍。(2)宾馆、饭店等旅游接待设施严重不足。兰坪虽是"三江之门"、世界级大矿藏,至今还没有三星以上的高档次饭店,稍微像样的只有三江宾馆(二星级)的几十个床位,政府宾馆(二星级)接待设施严重老化,饭店的总量和档次还赶不上毗邻的德钦县,因此,遇到稍微大一点规模的接待活动,住宿就成为一个大的难题。(3)旅游景区还处在资源状态。不仅没有起码的管理和服务,也未实行门票收费。这种状况是与"三江之门"的称谓不相称的,并在****旅游板块中已呈落后之势。

当然,更要充分地看到,兰坪目前正拥有加快旅游起步的历史性机遇,也正处在加快旅游发展的极为关键时期。机不可失,稍纵即逝;时不我待,时不再来。应该从打造地方品牌、完善产业结构、挖掘资源优势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和把握旅游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1、抓旅游就是抓地方品牌。"三江之门"的形象策划,目的在于打造兰坪品牌;《母亲河》的创作和情人节的举办,目的也是打造兰坪品牌。在打造地方品牌方面,旅游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原因在于旅游产品具有不可移动、就地消费的特点,旅游者必须亲自前往才能完成旅游行程,这就最容易对旅游目的地留下印象。例如,春兰空调畅销全国,但购买者并不都知道它的产地;攀枝花、宝钢在冶金、建筑界如雷贯耳,但一般群众并不知道它在哪里;五粮液、剑南春闻名于世,但很多人也不知道它的产地。而旅游却正好相反,只要它有特色、有知名度,哪怕是一个规模不大的景点,哪怕只是一棵树、一个瀑布、一段河流、一座山峰,旅游了以后就都会记住它。这样,旅游目的地的地方品牌就打出来了。兰坪有了"三江之门"的策划,还仅仅是一个创意、一个叫法、一个名词,关键是要有与之相符、可以支撑的实际内容,才能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地方品牌才能真正举起来。现在周边各县都在做三江并流的文章,以"三江"命名的宾馆、餐馆、歌舞厅、文艺演出、贸易洽谈、对外宣传不计其数,既说明了各地对地方品牌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三江品牌正处于群雄逐鹿的局面,最终花落谁家还远远没有定论。从三江品牌的实际内涵来分析,各县之所以对此颇感兴趣,原因是希望借助"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无价招牌,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这个招牌所能辐射和衍生的成果只能是旅游的、文化的、生态的,而不可能是工矿业、农业等传统一二产业的,因此,唯有集中力量发展旅游,才能把"三江之门"的牌子高高举起来,这是一个必须理性和智慧面对的问题。

2、抓旅游就是抓产业结构完善。这个问题在国家的宏观层面已经强调多年,是关乎科学发展观、关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说到底也就是子孙后代吃什么饭的问题,它对于生态脆弱的西部地区尤为重要。兰坪虽然拥有大型的矿山,但从长远来看也同样面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问题。梅里雪山的自然景观可供千秋万代观赏,但凤凰山的铅锌矿不可能再生和永续;你可以10年不调整产业结构,但50年、100年之后的子孙后代不一定还能吃到矿产饭!从兰坪所处的地理区位看,迪庆、丽江及周边县都已实现或正在实现以旅游为主导产业,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从吃旅游饭中得到了实惠;兰坪虽然旅游资源并不过于出众,但处于三江并流自然遗产地的核心地带,处于周边各县纷纷打造旅游产业的包围圈中,如果仍然长时间以一二产业立县,可能就会成为三江并流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特别现象。这种现象无论可以持续多久,都不应算是发挥了区域和地缘优势,也不利于从根本上打造地方品牌。

3、抓旅游就是抓优势的全面发挥。兰坪的优势有很多,有的是上天厚爱出产在这块地盘上的,有的是摆在那里谁都可以利用的,有的则是稍纵即逝的。从长远发展来看,对于第一种优势不用担心,无论何时开发利用,都跑不了、夺不去,对于后两种优势则要格外加以注意。兰坪四通八达的区位就属于第二种优势,周边县市也是可以加以利用的,只不过兰坪利用起来更为方便;兰坪旅游资源的开发属于第三种优势,由于它不具有垄断性和独占性的品位,周边各县也都有峡谷风光、民俗风情、兰花等,谁先开发了就容易引导客源流向,抢占市场先机,后开发了就可能无人问津。目前,兰坪周边交通框架已经形成,这就为发展旅游创造了重要条件,也为全面发挥资源优势创造了条件。

4、抓旅游就是抢抓市场机遇。****是目前全国旅游的亮点和热点,也是倍受海外旅游者关注的区域,其中蕴含着发展旅游的很大商机,这种局面是多年来大家艰辛努力的结果,非常有利于关联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兰坪周边的维西、德钦、云龙、剑川等县已看准这个时机,加快了旅游景区(点)的开发建设,形成了四面合围的竞争态势。例如,剑川现正开发寺登街、石宝山,云龙在开发天池、诺邓村,维西在开发叶枝、塔城、巴迪民族风情,以及兰花、金丝猴和峡谷风光,德钦在开发梅里雪山、明永冰川、茨中教堂。由于兰坪地处三江并流的要冲,现阶段的周边各县均有联合与协作的设想,但其中的竞争也是不言而喻的,并在很大程度上日趋大于协作。兰坪的旅游资源不具有垄断性,应该充分利用地理区位的优势,在当前的一轮旅游开发中抢占领先位置,否则就很可能错失加快旅游发展的良机。

5、抓旅游就是抓文化建设、扶贫工程。兰坪是一个文化大县,"三江之门"的概念策划、情人节的举办、《母亲河》的创作等,为挖掘地方传统民族文化、提升地方品牌形象,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相当的意义上,文化建设只是手段,促进经济发展才是目的,为文化而文化的建设是没有根基的。在推动文化转变为经济效益方面,旅游作为一个经济文化型的产业具有十分独特的功能。"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已成为当今旅游经济界的共识。兰坪的文化建设要结出丰硕的经济之果,惟有实现与旅游发展的紧密结合,这也是文化走向产业化、市场化的必由之路,丽江、迪庆、版纳等州市都已进行了成功的实践。此外,旅游还具有促进脱贫致富、拉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功能,改革开放25年来,依靠旅游实现脱贫致富的已达千万人,旅游安置直接就业也有六七百万人,因此,发展旅游对于西部民族地区来说,是一项名副其实的富民工程、德政工程。

此外,兰坪与周边州县相比,经济实力、财政状况相对要好一些,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市场经济的意识比较浓厚,也有一批开拓、务实、肯干的领导干部,这些也为加快旅游业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条件。

三、对贫困地区旅游发展困难问题的辨析

旅游往往被通俗地解释为"有钱"和"有闲"以后的消费活动,但经济贫困的"没钱"地区也是可以发展旅游的,因为旅游消费行为与旅游开发建设行为是两个范畴的问题。当前,旅游后发地区往往存在如下几个认识上的疑惑:

1、贫困地区能不能搞旅游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一些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中是存在的。但是,改革开放25年来旅游业发展的成功实践,已经完全和彻底的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贫困地区、偏远地区都能够培育旅游产业,发展旅游经济。兰坪身边的丽江、香格里拉当年起步发展旅游时就是很贫困的地区,但如今通过发展旅游已经脱贫致富。

2、没有钱怎么搞旅游的问题。目前除了东部地区以外,中西部地区发展旅游都存在这个问题,很多地方也都设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例如,兰坪周边的德钦县,经济实力远小于兰坪,但现在的交通条件、景区开发、接待设施建设,都已处在高于兰坪的水平。启动旅游发展的关键,首先是政府要设法解决交通条件,然后是综合利用各种手段,解决导向性投入,例如,扶贫与旅游发展的目的存在相当的一致性,那么扶贫资金可否考虑结合旅游发展来使用;再如,"村村通"建设与旅游交通建设有某种一致性,可否考虑优先支持旅游交通的建设;再如,旅游国债资金也可以申请使用;此外,还有通过市场机制招商引资的渠道。

3、政府的作用在旅游发展中如何定位的问题。现在个别观点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应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对旅游业发展似乎可以超脱,因此提出了"政府支持,市场主导"的口号。少数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党政领导认为,当地政府难以直接拿出钱来"主导"旅游发展,就认为旅游发展还是由市场来主导比较好。这些看法,对经济落后地区、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旅游业发展是非常有害的。在推动旅游产业发展问题上,政府的作用和市场的作用是有明确分工的,一般来说,在旅游发展规划制订、基础设施建设、整体形象宣传和市场环境优化等方面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旅游投资、产品开发、市场价格和服务质量等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这两者的作用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如果认为政府拿不出钱来就可以让位于市场去主导,那实际上就等于把政府应尽的义务推给了市场,显然这是不合适的。从现实情况看,在基础设施较差的情况下,希望通过招商引资来解决建设资金的短缺,真正"市场化"的投资商也不可能去冒这个风险,只有在必要的基础设施具备以后,开发商、投资商看到赚钱的成本或风险不是太高了,才有可能进行实质性的投资,这说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也不是无条件的。一些欠发达地区之所以旅游招商引资效果不明显、或根本就没有人来投资,问题就出在了本该由"政府主导"解决的问题,政府没有能够去解决好。

篇(8)

有人说:____东北无旅游。虽很笼统,但从全省来看,旅游业已成为全省的支柱性产业。横向比较,昭通市的旅游业发展,与____西黄金旅游地“第一军团”相比,仍属于“欠发达”地区,还属于“藏在深闺无人知”。目前,____县位于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靠后位置,处于“创业”阶段。

____的旅游开发思路提出较早,但起步较晚,至今尚未形成规模。1986年,国家将旅游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就曾有人提出开发____旅游,受认识和经济基础不足的制约,未能引起重视。____年,云天化厂曾计划在峰顶山建职工疗养地,但因故未搭成协议,这算是____发展旅游的起步。1994年、1995年各乡镇纷纷推出自己的旅游项目,县文体部门对____坪森林资源、中岭九老洞溶洞、铜厂三河坝瀑布等旅游资源进行了考察和论证,旅游发展成为当时____的热点话题。到1997年县内个体户首次对峰顶山、二十四岗进行旅游投资,开设餐旅、休闲、娱乐项目,____旅游业开发正式进入实质性阶段。2003年,县委十届二次全会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县、湖滨生态旅游县、文明幸福小康县”的奋斗目标,首次将旅游发展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同年12月,成立____县旅游局。____年,启动____县旅游规划编制工作。众所周知,受交通不便、移民工作等因素影响,____县旅游业发展进程缓慢。

去年县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了“1245”发展思路;刚刚闭幕的县委全会,又将今年确定为“旅游突破年”。围绕旅游发展战略定位,从去年开始,全县旅游业发展全面提速,进入了快车道,如县城绿化亮化、公路沿线房屋量化、面山绿化等项目快速推进,围绕旅游要素培植做了大量的工作。今年,将立足“水上游、城中看、山上玩、乡村吃”的思路,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筹办“两赛一节”(龙舟、垂钓两大赛事和美食节)活动,大力发展水上娱乐项目和乡村旅游。在今年全市旅游工作电视电话会上提出要加快推进金沙江高峡平湖旅游线建设,把水富、____、永善、巧家4个县作为串珠状连接起来,重点打造好水富邵女坪和____新城、湖心岛、金山寺。积极申报金沙江高峡平湖皮划艇、龙舟赛等“水上运动”项目,力争打造成中国水上运动训练基地。

一是旅游业的发展要素极不完善。集中表现为“游、购、娱、食、住、行”旅游六大要素处于培植阶段、十分薄弱、配套滞后、结构失衡。如交通不便,旅游酒店凤毛磷角,景点还未形成线路,等等。

二是旅游产品的品种结构过于单一。____旅游发展规划曾提出了____十大旅游项目,即:享水上娱乐、探原始森林、赏金江奇石、走石龙老街、望长江东转、登观斗佛山、游马湖遗址、品茶马文化、观____含笑、揽峡谷风光。尽管当前提出了“水上游、城中看、山上玩、乡村吃”的思路,但总体上看,旅游产品仍以观光型为主,结构单一,内容不够丰富和多元。

三是旅游景区、项目对游客缺乏吸引力。目前____的旅游景点,既非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又非我有人无的独具创意的特色旅游项目,走的大众旅游路线,同质化严重,难以提升知名度,很难激发中远程游客专程前来旅游观光的兴趣。

除去政府政策性支持,政府强势主导等因素,但就旅游业发展现状、趋势分析,我们面临着较多的机遇:

中国人口基数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更加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而旅游成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潜在的旅游市场巨大。虽然,国内的旅游业蛋糕越做越大,竞争也越来越强,但我国旅游业发展整体水平偏低,旅游如同走马观花,停留在感官体验上,无法给游客带来高品质精神享受,很多游客返程后都感到身心俱惫,该有的身心愉悦、心旷神怡的感觉荡然无存。在看似繁荣、竞争激励的旅游业发展背后,依然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为此,国家提出旅游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步伐,云南省提出了旅游“二次创业”,这是全国全省旅游业提质增效、再上新台阶的摸索期、调整期,也是给我县旅游发展留下的较为难得的取得突破、追赶跨越的一段黄金期。

休闲旅游,简而言之,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不仅是游山玩水,简单地“放松放松”,与传统旅游相比,一动一静,一行一居,一累一闲,对传统的旅游概念从内涵到外延都做了新的延伸,更多的是建立在旅游基础上的行为情趣,以达到丰富人生、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满足实现人类普遍存在的求知、求乐、求健、求美心理。休闲旅游是传统旅游的升级版。____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湖滨新城及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具有发展休闲旅游的潜力和条件。加之,县委政府提出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湖滨生态园林城,抓住了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当前生态游方心未艾,若能扬长避短、避开竞争激烈的观光旅游市场,将目标定位于休闲旅游,将____打造成为休闲旅游的终点站、目的地,而不是观光旅游的“中转站”,完全可以在休闲旅游上大做文章,并将大有可为。

旅游业发展必然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也是艰难的创业过程。____旅游资源不具有先天优势、也具有垄断性,更不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资源,因此,必须要走一条新路,经过科学合理的资源整合和开发,精心的包装以及有效的推广,使其成为标志性产品进入市场并形成品牌。从内生资源来看,有峡谷风光、万里平湖、魅力新城,有原始森林、良好生态;有历史遗址、人文景观等;从地理条件上看,处于川____黔大旅游格局的规划区、两个电站的中心区、蜀南竹海等热点旅游的辐射区。从外地发展经验来看,依靠培植旅游资源,形成的特色旅游地的经验值得借鉴,如蜀南竹海。从发展要素上看,科技的元素投入使用,及文化与科级的对接等模式,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新兴旅游地发展项目的选择之一。

旅游业是一项高投入产业。尽管大投入不一定都会有大产出,但大产出却多是以大投入为前提和基础。就____现状,必须把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作为发展旅游业的重点。

一是合理配置旅游要素。要立足实际,突出对旅游交通、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等薄弱环节的支持、扶持力度。一方面,要针对性地制订优惠政策,抛出橄榄枝,引导调控、鼓励支持各类资本、各种人才进行旅游投资兴业,共谋发展;另一方面,要按照“规范”与“发展”并重的思路,扶持壮大一批实力强、管理好的旅游企业,培育、发展一批填补行业真空地带的旅游企业,推动旅游六要素之间以及同要素的不同结构的合理配置,实现整体结构的优化。

篇(9)

楠溪江风景区总面积670.76 km2(原面积625 km2),8大景区,475个景点,已开发并对外开放景区5个、景点200余个;村镇居民点307个,人口约30万余人(2017年统计数据)。1988年国务院批准楠溪江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7年楠溪江风景名胜区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区,2017年楠溪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楠溪江园区。2017年全县接待游客75.8万人次,门票收入719.5万元(其中楠溪江风景旅游管理局的门票收入为350多万元)。

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经过20年的发展,生态旅游、假日旅游发展较快,自我比较取得长足进展。

(一)发展旅游业已形成共识。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和山区经济的增长点。先后提出了“沿溪绿色旅游风光带”,“文化楠溪江”,“实施旅游精品工程,打造旅游名县”等战略举措,保护楠溪江、开发楠溪江、利用楠溪江,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真正使楠溪江惠及永嘉90万人民,造福子孙后代,已经成为全县人民迫切的愿望。

(二)楠溪江的知名度逐步提高。多年来,我县通过举办楠溪江旅游节,组织旅游产品推介会,发行楠溪江邮票,制作楠溪江风光专辑,邀请文学作家进行采风,举办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楠溪江园区揭碑仪式等多种形式的宣传。目前,楠溪江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影响逐年扩大。

(三)风景资源得以较好保护。永嘉历届县委、县府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既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楠溪江的政策措施,开展了“蓝天、碧水、绿地”、“保护楠溪江母亲河”、建设生态县等活动,有效地保护了风景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旅游产品渐趋多样化。楠溪江的旅游产品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假日旅游、生态旅游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石桅岩和龙湾潭为中心的生态山水游、以岩头为中心的古村文化民俗漂流游、以大若岩为中心的宗教游、以黄南林坑为中心的山地民居游、以五尺为中心的红色文化游等特色旅游,以农家乐为主的餐饮业、宾馆服务业也有所发展,旅游产品呈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综观楠溪江风景名胜区20年的发展历程,虽有进展,但很缓慢,特别是开发水平、游客流量、经济收入与同类景区相比差距较大,旅游产业发展与国家级景区地位不很相称。

(一)旅游经济收入增长缓慢。楠溪江2017年客流量为75.8万人次,门票收入仅为719.5万元,而同于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天台山2017年客流量为368万人次,门票收入2818万元;神仙居景区于2017年晋升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7年客流量为215万人次,门票收入达2160万元。

关于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关于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以2017年的统计数据作比较,已开发的每平方公里,楠溪江门票收入为5.07万元,而神仙居门票收入为36万元,天台山为56.36万元,可见,楠溪江仍养在深闺,其国色天姿完全没有显露,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

(二)景区投入严重不足。楠溪江景区670.76平方公里,其中已开发141.8平方公里,1998年―2017年县财政累计投入3700多万元,且点多面广,景区分散,景区设施简陋、陈旧,绝大多数景区的“山仍是那座山、水仍是那样的水”,依然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人工改造润色的几乎没有。加上旅游软环境等因素,对游客吸引力不强,来了一次,就不想再来,看了苍坡,就不想观芙蓉。而天台山、神仙居、百丈T等景区,集中财力,大投入、大开发,年年有个样,三五年就大变样,景区配套设施完善,服务优良,游客进得来、玩得好、留得住。

(三)景区开发步履维艰。楠溪江戴了国家风景名胜区的“皇冠”,开发建设本应蓬勃发展、日新月异、蒸蒸日上,但事与愿违,由于国家级景区,项目立项审批、投融资等处处受限制。政府是吃饭财政,无力投资;民间资金又受政策限制,坚冰难破;民营企业主望尘却步,高墙无法逾越。800里悠悠楠溪江,500来个景点,20年弹指挥去,仍然是三岩(石桅岩、狮子岩、大若岩)、二村(芙蓉、苍坡)、二洞(陶公洞、龙瀑仙洞)、二园(龙湾潭、四海山森林公园)、一街(岩头丽水街),年年老模样。而同为国家级的神仙居景区,XX县采取“只干不说、先干后说”的办法,巧妙地规避政策法规风险,突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高压线”限制,动员全社会力量打造旅游精品,7个景区,已成功开发6个。XX县政府注资1000多万元,成立仙都开发有限公司,实行滚动良性循环发展,同时为支持和鼓励各种主体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县政府每年安排80万元作为贴息奖金。文成、武义等县把景点周边经营性旅游服务设施,进行包装推向市场,引进民营资本和外资参与开发建设。安徽XX县十大景区(2个世保,2个国保)中有九个是引进民营企业开发,2017年,XX县旅游门票收入达4850万元。其中XX县世界文化遗产一宏村,由中坤集团买断30年经营权,门票从1997年承包时的17万元跃升到2017年的2000多万元。

(四)旅游设施不配套。旅游的基本要素是“吃、住、行、游、购、娱”。“吃”―农家乐虽然快速发展,但规模小,档次低,菜肴特色不明显,场所周边环境卫生差,停车拥挤。“住”―芙蓉山庄、麒麟山庄、桅峰山庄新龙门客栈等容量不大、设施陈旧、接待能力差,节假日容纳不了客人,送上门的钱无法赚,平时没有客人,“等米下锅”赚不了钱。“行”―景区交通道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每适节假日,随处堵车,许多游客高兴而来,扫兴而归。“游”―楠溪江属山水田园风光,民俗古村,景色差异不大,旅游产品同质相似,且景点分散,相距较远,没有串点成线,留不住游客。“购”―景区至今没有特色产品购物店,许多旅客想购买永嘉特色农产品,但不知到哪里买。“娱”―楠溪江白天游山玩水,夜间一片黑灯瞎火,没有一处文化娱乐场所。而XX县拥有星级宾馆16家,客栈180多家,5000多张床铺,购物场所在200平方米以上10多家。安徽XX县有12家三星级以上的宾馆(其中在建7家),其地价均按工业标准出让,每个古村落景点都是融观光购物于一体。总之,楠溪江的旅游配套设施与同类景区相比,差距甚远。

(五)宣传促销不到位。楠溪江已开发的景区大部分是官办的,市场主体缺失,干好干坏一个样,只会等待“天上掉馅饼”,没有内在动力。旅游促销政府搭台,没有企业唱戏,宣传效果不佳,没有发挥旅行社主力军的作用。楠溪江客源地长三角――上海、杭州、江苏等地的飞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醒目处宣传楠溪江的巨幅广告牌几乎是空白。楠溪江虽然是国家级景区,但国内外真正了解的人不多,知名度不高。而XX县为宣传神仙居景区,县机关副局以上干部名片由旅游局统一印制,背面是神仙居导游图,并在全国各地媒体做宣传广告,举办旅游产品推介会;XX县在主要客源地设立办事处,工作人员由当地旅行社兼任,报酬根据组织游客多少提成,这样既加大了对客源地的宣传力度,又调动旅行社的积极性。安徽XX县利用引资建宾馆促销,一个宾馆就是一个旅游产品促销团队。相比而言,楠溪江景区与周边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景区比较,其市场认知度相对较低。

二、原因与症结

楠溪江景区景点开发缓慢、设施不完善、经济综合效益不佳,固然与景区范围大、景点分散,居民村落多、建设项目审批难、资金共享率低等客观原因有关,但深层次的根源还是墨守成规、思想不解放、开发建设思路问题。究其症结:

(一)景区规划修编贪大。楠溪江景区1988年国务院批准面积625平方公里,2017年进行规划修编,增加楠溪江源头景区,总面积扩大到670.76平方公里。相反,XX县7大景区,仅申报一个158平方公里的神仙居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对外宣传仍打“国家级”的牌子;XX县百丈T从原来的600多平方公里,通过规划修编缩小到 137.16平方公里,且邀请江西旅游设计院修编,规划切合实际,较好地处理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关系,从国家级景区政策缝隙中独辟蹊径,成功探索出一条发展旅游经济的路子。而楠溪江景区一味追求范围大、等级高,结果是皇冠靓丽不管用,孙悟空要了顶“金箍咒”,处处受限制。检验和判别的唯一标准,就是看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判别一个规划是否合理科学,就是看能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能否惠及永嘉90万人民群众,能否给老百姓带来福祉。

(二)旅游产品同质低档。楠溪江漂流随处可见,古村落遍地开花,处处似景、处处非景,同质开发,投资少、档次低,引不起游客兴趣。虽然楠溪江编制了规划,但建设开发没有计划,那些项目先开发,那些项目做前期,怎么搞、搞得怎么样,没有科学有序安排,任意由农民自发去搞。村民把姓氏宗祠修缮修缮,村口树个牌,就是古村落;溪边磊几块石头,放几只橡皮船、竹筏,就是漂流点。纵观乌镇、周庄、丽江,基本上是立足于古村落建筑的基本布局,整体提高,修旧如旧,融考古、观光、购物、休闲于一体。我县苍坡、芙蓉古村,除了宗祠“焕然一新”,民居瓦裂屋斜、梁弯墙缺,居民光背露胸,人畜混杂,厕所畜栏臭气熏天,这样的古村怎能吸引游客,谁愿意再次来游。究其原因,就是开发无序、贪多,管理放任自流,缺乏统筹安排,规范引导。

(三)投融资渠道单一。楠溪江拥有8大景区,范围广,面积大,景点较分散,景区项目开发,配套设施建设、维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长期以来,楠溪江景区建设单靠政府投资,融资渠道单一,机制不灵活,市场化运作程度低,基本上形成风景旅游主管部门一统江山的局面。有限的政府财力,投资旅游业资金少而又少,据调查,1998年--2017年县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资源保护和宣传促销等方面的经费每年平均为250多万元,杯水车薪,难解楠溪江保护、开发建设的燃眉之急。温州民间资本充裕,许多业主急需投资,由于现行景区政策的限制,又难以突破“禁区”,未能参与景区开发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从而形成了政府缺资金、无力开发,民间资本又不让开发的格局,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利用,严重制约了我县旅游业的发展。而仙居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一方面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引入民营资本,已开发的6大景区中有4个景区,由民营资本开发,不仅解决政府财力不足的矛盾,而且见效快,效益好,管理成本低;另一方面,整合农、林、水、交通等有关部门的资金,围绕做大做强旅游业,发展观光农业、生态观赏林,部门分工不分家,合力推进景区开发。

(四)利益分配不均。XX县政府投资开发的景点绝大部分由风景旅游部门管理收费,乡(镇)村有管理景区、保护古村、清理环境卫生的责任,旅游业收益分成很少,门票收入难以维系管理人员的工资支出(2017年县风景旅游管理部门行政事业费支出为554万元,而门票收入仅350多万元)。而仙居把门票收入按国家级、省级、县级景区,分别给景区所在乡镇15%、10%和8%的比例分成,景区林地采取租用的办法,每年36--60元/每亩。文成百丈飞瀑景区把门票收入的12%(其中乡镇1%,村民11%)分配给所在乡村作为补偿,从而充分调动了各方积极性。众所周知,“上下同心,其力断金”,“众人划浆开大船”。只有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才能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共同谱写永嘉旅游业新篇章。有责无权、有责无利,势必造成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比如古村落,政府三令五申,反复宣传,花九牛二虎之力想方设法去保护。但古村落开发,一方面农民还认识不到保护古村落的意义和作用,事实上绝大部分农民至今还没有得到实惠;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急需改善居住条件,政府又没有土地建新换旧,那么农民就自然而然地偷偷拆旧修新。实践证明,只有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使他们得到更多的实惠,才能使保护、开发古村落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才能与政府目标同向,步调一致。

(五)管理体制不顺。楠溪江风景旅游管理局既是风景资源的管理者,又是旅游业的经营者,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结果导致一方面风景旅游管理机构臃肿,人员剧增,队伍庞大,整体素质下降,建设管理职能弱化,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为抓经济收入,养活人员,难免与部门、乡镇、村居发生权力、利益之争,致使部门之间、部门与乡镇、村居之间发生推诿扯皮现象,难以形成发展旅游业的共识和合力。而仙居、安徽XX县等景区基本上是业主投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部门、乡镇和村居关系融洽,管理体制顺畅,职责分明。风景旅游部门职责主要是旅游行业管理、行政执法、形象宣传,委托修编、完善规划,组织旅游开发项目的推介、招商,培育和促进旅游市场的形成和发育。

三、设想与建议

按照县委“立足温台、主攻沪杭,兼顾苏闽、延伸全国”的旅游工作思路,根据楠溪江山水兼容、古村文化的特点,楠溪江景区应以打造全国知名的休闲旅游度假胜地为目标,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建设与管理并举的原则,采取政府搞配套、企业办实体的办法,加快楠溪江旅游业的发展步伐。

(一)统一思想,营造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为。首先,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从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度,明确抓旅游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和山区经济的增长点,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全力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其次,要坚持大社会办大旅游的思路,按照“非禁即入,有需则让”、“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打破常规,放宽景区建设开发政策,跑部跑省疏通关系,攻破“关卡”,减少审批手续,为业主主动提供服务。再次,要统筹安排、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各有关部门都要以发展旅游业为己任,主动出谋划策,主动破解难题,共同营造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理顺管理体制,加快旅游发展步伐。为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首先,建议县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旅游业的领导,用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用更多的精力去抓旅游业开发建设项目,用更多的办法去破解旅游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要改革旅游管理体制,理顺管理关系,配强领导班子,精简人员,加强队伍建设,引进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导游队伍,建立优胜劣汰、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其次,建议县政府要加快转变楠溪江风景旅游管理局的管理职能,从过去资源占有型转向行业管理型,从行政管理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背水一战”的决心,剥离楠溪江风景旅游管理的经营权,对石桅岩、狮子岩、大若岩等景区实行市场化运作,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改官办为民办,改制门票总站,采取委托经营、合作经营、买断经营等形式,引进投资业主,培育“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再次,要理顺县、乡(镇)、村旅游管理体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明确权、责、利,落实责任,加强风景旅游资源的保护。要按照“属地管理,条快结合,强化执法主体,部门协同配合”的要求,加强景区环境整治和旅游市场秩序的管理,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促进旅游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三)完善规划,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20年的实践证明,追求景区面积大、等级高、古村落数量多的做法,既没有争取到优惠政策,也没有得到资金支持,反而自找麻烦,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制约了楠溪江旅游业的发展。为此,建议再次完善优化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委托经济、旅游专家编撰、邀请风景专家评审,除继续保留石桅岩、狮子岩、大若岩等三大核心景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外,其他景区降低等级,缩小范围,达到减肥、瘦身、松绑之功效。同时,按照“保护第一,合理开发利用”的要求,对古民居进行分级分类,改变村村都是古村落的做法,全县着重抓好苍坡、丽水街、芙蓉古村的整饬修缮,做到修旧如旧,新建如旧,融人文、观光、休闲、购物、娱乐于一体;对旅游线路内的古民居、古祠堂及古村落街巷路面、水系进行抢救性维护,对古村落道路两侧的厕所、栏舍进行搬迁,整理环境,植树种草,真正使珍贵的旅游资源得以有效保护。要统一规划设计楠溪江沿岸民居的建筑风貌,严格控制层高、体量,建筑风格与楠溪江古民居建筑相协调,与楠溪江山水相吻合,使楠溪江古村落独具一格。

篇(10)

翻开××近年飞速发展的美丽画卷,好一派“人心齐,士气高,精神爽,抓机遇,求发展”的喜人景象。从国民经济扎实推进到招商引资取得突破;从旅游经济异军突起到特色农业发展加快;从基础设施完善到精神文明、党的建设明显加强,方方面面都有了很大的起色。然而,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只能说刚刚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我们现在所达到的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面对这一发展不平衡的局面,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篇(11)

(一)发展优势

××位于××两省结合部、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上游。全县国土面积2783平方公里,辖4镇(丹凤、雄壁、彩云、葵山)4乡(五龙、竹基、龙庆、高良),104个村委会、5个社区786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38.7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6.86%,是曲靖市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大的县。东与罗平县接壌,南与文山州的丘北县毗邻,东南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林县一水相依,西南和红河州的泸西县连接,北倚陆良县。在××六大旅游片区中,××处于滇中与滇东南两大旅游片区的结合部,是滇东南旅游精品线路中的连接环。

1、交通区位优势。××不仅区位优越,而且交通便捷,距省城昆明174公里,距曲靖120公里,国道324线(高速化)穿越××境内,省道以(且)马(关)线连通文山、凤凰谷、菌子山两大景区和五龙旅游集镇,师(宗)弥(勒)公路贯通红河州周边县市,形成了较为理想的旅游交通网络,而四通八达连接全县4镇4乡的乡村公路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交通条件。

2、旅游资源优势。境内群峰叠翠,溪流纵横,“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这里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类别组合好,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和唯一性的鲜明特征。菌子山景区享有“天然奇石园、天然大花园、天然野果园、天然动物园、天然植物园、天然菌子园”等美誉;凤凰谷景区是“是世界第一高洞,形象逼真的生命之门,传说中凤凰涅磐的地方,中国唯一生命文化主题公园”。随着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宣传营销力度的加大,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扩大,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客源保障。

××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而且历史文化积淀较深,民族文化浓郁。“帝师故里,楹联之乡”的美誉、“十里不同族,五里不同俗”的民族文化的概括和总结以及保留完整的壮、彝、苗、瑶、回等少数民族的民居、服饰、语言、歌舞、礼仪习俗、婚丧嫁娶、节庆活动、生产、生活场景使××乡村旅游发展底蕴不断增强。

(二)发展前景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关心扶持下,××县委、政府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依托独特、丰富的旅游资源,把旅游业作为全县新兴后续产业加以培育。到目前为止已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高起点、大手笔打造旅游产业,品牌效益初步显现,2008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6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1亿元。2007年7月,刘平副省长率相关部门负责人到××调研时强调指出:虽是初步开发,但搞得很好,很有气魄,很有水平。按现在的发展思路,再精心规划,加大投入,重点建设,××就会快速崛起,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要把××旅游列为旅游‘二次创业’的重点地区来支持、培育”。××旅游业已受到广大游客、旅游企业的广泛关注,市场前景广阔。

二、乡村旅游发展新亮点

(一)五龙旅游小镇

五龙乡最高海拔2326.1米,最低海拔737米,属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森林覆盖率达71%。由于气候湿热、生态植被好,天然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自然风光优美,山、林、水、峰、洞、峡、雾等自然景观,集雄、奇、险、峻、秀为一体,融山水田园风光为一色。汇集了××的主要景区景点,不仅有菌子山、凤凰谷风景区,乡政府驻地1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自然景观还有天然大佛南丹山、亦真亦幻五龙云海,万亩柑桔圆、满目青衫林,芭蕉满坡、缅桂飘香,奔波不息的南盘江,万种风情的五龙河旁,火红的攀枝花,苍翠的楠竹林等等。

五龙民族风情浓郁,壮族民俗文化保存完整,独特的壮族服饰、饮食文化体现了华夷交融与民族凝聚的缩影,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壮家人的传统节日,也是壮家文化集中展示的大舞台,“三月三”也成为五龙乡村旅游中不可或缺的靓点。

2005年8月8日在全省旅游集镇规划建设会上五龙被列为全省重点规划建设的60个旅游小镇之一,2007年10月经考评验收被继续列为全省的重点旅游小镇。一是明确旅游发展思路。制定了“转变观念建新村、打牢基础兴旅游、依托优势强产业、改善环境引外资、明确责任保增收”的工作思路。近抓优质烟菜米,远抓特色林果畜,快抓基础水电路,稳抓三产游玩乐,达到农业稳乡、林业强乡、旅游富乡、人才兴乡的目标。充分挖掘稻作文化,创造特色田园风光,巩固提升农业观光品位和档次。二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新农村建设,重点加快民族文化广场建设,投资1500万元,建设集体闲、民族文化表演等为一体的民族文化广场,并对水寨实行旧村改造,完善五龙集镇功能。三是做好旅游“水”文章。依托五龙丰富的水资源,加大水资源的保护力度,开设水上娱乐、漂流项目,创造名副其实的高原水乡。四是成立五龙文工团。大力挖掘以民族歌舞为主的民族文化,让游客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体验壮家独特的民居、民俗文化,营造浓郁的民族风情旅游氛围。五是持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结合旅游业开发,走建管并重的路子,提升森林覆盖率。六是品牌营销、以节促旅不断提升五龙旅游知名度。自2001年以来,持续成功举办了九届“三月三”民俗文化旅游节。在壮族传统的、盛大的、最具民族特色的“三月三”节日里,开展民族歌舞表演,篝火晚会,情歌对唱,泼水狂欢,竹筏漂流等特色乡村旅游活动,吸引大批游客纷至沓来。已成为曲靖市知名度最高的节庆活动之一。七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抓好旅游文化产业“六个一”的开发利用,即开发好具有民族特色的一桌菜肴、一本画册、一个故事、一支舞蹈、一首歌曲、一份纪念品。加大民族手工艺品、壮族服饰等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

(二)特色农家乐

随着××旅游的不断升温,采取政府扶持发展、农户自主经营的模式,一批传承了壮族杆栏式建筑风格,兼具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型“农家乐”和家庭式“农家乐”迅速发展。由于独特的壮家风味和优质的服务,生意异常火爆,深受游客欢迎,五龙水寨、菌子山小法块80余家具有“农家乐”特色餐饮企业,成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

三、存在困难

一是××旅游产业发展资金严重紧缺,以旅游开发公司等为业主单位开发建设的项目欠债3000余万元,欠债压力过大。

二是对乡村旅游投入不足。我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县,财政十分困难。在对主要景区投入的同时,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投入不足,不适应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

三是对乡村旅游发展引导不够,农户投入自觉性较差。

四是乡村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还未形成良好的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