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2 15:00:1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篇(1)

【关键词】

高中作文 教学方法 创新理念 兴趣培养

高中学生在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时,往往会感到比较吃力,尤其是在写作时,往往会由于自身语文知识储备不足,写出的文章内容比较空洞,文章的吸引力不足,从而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加大对高中作文写作教学方法的创新,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知识的重要性,让他们掌握更加科学的写作手法,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为他们以后文章的写作奠定良好基础。

1.创新高中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1.1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要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知识的魅力,这样才能够达到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的作文讲解过于形式化,课堂上的学习氛围不够浓重,最终导致学生写作水平较低。因此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为学生的语文写作奠定良好基础。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写作分数,首先需要学生保持整洁的卷面,所以日常的练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要给学生讲练字的重要性,让他们形成练字的好习惯,不到两年的时间,学生的字体就会得到比较大的改观,在写作上会存在一定的优势。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写作课堂,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写作的重要性,为他们以后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1.2重视日记的训练

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语写作水平,就要加强学生的日常练习。日记作为一种练笔的重要形式,教师就可以通过该种形式来打磨学生的思想情感,增加他们的生活阅历,为他们以后的写作提供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创建比较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对语文写作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够帮助他们找到适合他们自身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达到语文作文教学目标。在日记这样的形势下,学生需要每天记录自己的事情,在情感表达上更加客观、直接,在长时间的积累中可以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让他们的心灵感受到生活带给他们的快乐,在写作上具有更为广阔的思维,帮助他们真实自由的表达内心情感。只有将学生的心灵之窗打开,教师才能够采用更加科学的方式来诱发学生去体验生活,培养他们更加稳定的情感,让学生对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为他们以后相关知识的学习提供帮助。除此之外,在进行日记训练时,教师要让学生去用心感受身边的事物,将所见所闻写入到日记中,这样表达出的情感才更加真实。正如鲁迅在《作文秘诀》中说道:“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只有在这样的写作下,所要表达的情感才更真实,才能够打动读者。所以教师在鼓励学生写日记时,要让学生描写真人真事,并且敢于在日记中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1.3加强写作训练

高中作文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这样才能够写出比较打动人心的作品。但是由于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培养不足,使得写作质量比较差,不利于他们今后语文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对写作的认识,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从而达到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目标。一个人的情感通常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不同的认识,长期在这样的熏陶下,会让高中生产生多方面、多层次的情感体验,为他们的写作积累更多的素材。在积累素材时,既可以是当代的英雄人物事迹,又可以是古代诗词歌赋等,通过这些素材的积累,学生的写作更加生动,同时也比较具有文采,为他们今后语文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比如学生想要表达人物坚强的品格,就可以用青松、梅花等意象展现出人物的特点,使得文章更具有说服力,也更具有文采。高中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还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发现问题时可以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案,除此之外,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也可以向教师询问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解决他们写作中的困难,为他们以后写作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只有长期在这样的锻炼中,学生才可以写出更加打动人心的作品,才能够让他们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最终满足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

1.4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学生在以往的写作中往往生搬硬套,使得作文情感表达比较差,最终会影响到他们的写作质量。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要努力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感表达能力,并给予他们更多的思考空间,让他们感受到真实情感在写作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要增强学生的情感表达,就可以充分利用教案来进行,比如在高一语文教材中,就《烛之武退秦师》一课,就可以突出讲解烛之武超然的人格魅力,增强学生对烛之武这种品格的认识,让他们感受到真情表达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写作中也可以利用这种手法来表现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为写作增加魅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自然生活之美,比如深入到田间或者城市中,去观察身边事物,找到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丰富他们的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总 结】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需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情感认识,在写作中学会运用不同的技巧提升写作水平,为今后语文知识的学习提供良好帮助。

【参考文献】

篇(2)

一、学习指导语

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所讲专题或文体在高考中所考的知识点与能力点;掌握这些知识、培养相关能力的途径与方法;与本文或专题相关的知识或背景资料。

如《烛之武退秦师》学练稿中的学习指导语:

1.高考文言文考查内容。

①文言基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重点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重点语句翻译;

②语段内容的理解、概括;

③人物思想性格的分析、推断;

④作者的观点、态度。

2.文言文学习方法。

包括层次分析法、整体感知法、局部推断法、积累总结法等。

3.相关知识。

常见特殊句式有8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

二、预习检测

主要设计两类内容的练习题:一是初读课文学生能够自主完成的有意义的基础知识题;二是复习前面学过的需要巩固的基础知识题。

如《别了不列颠尼亚》学练稿中的预习检测题。

1.找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字形错误的一项( )(内容略)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_______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

②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_______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③象征英国_______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

④中央决定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得到这一消息后,广大学子_______不已。

A.隐蔽 注视 管制 感动

B.掩映 注视 管治 激动

C.掩映 审视 管制 感动

D.隐蔽 审视 管治 激动

三、自主学习

教师设计以下问题:一是学生自己阅读思考可以完成的问题; 二是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可以解决的问题。这里涉及教师解读文本的教学思路。这里的问题设计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因为它既要符合文本内容建构,又要适合学生认知能力,既要体现知识结构,又要训练学生能力,同时,问题的设计必须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近几年,我校语文组全体教师正在研究新授的课文如何设计主问题,如何在问题情境下设计追问,从而在不“肢解美人”的情况下完成课文的分析与鉴赏。

如《短歌行》学练稿中的自主学习题。

1.熟读全诗,感受诗人在全诗中抒发的感情,用诗歌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忧)

2.诗人是从几个方面来表达自己这种感情的?(忧什么?忧人生短暂,忧人才难求)

3.诗人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感情?(知人论世,把握主旨。作者胸怀大志,有一统天下的愿望。因而会产生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和希望招纳贤才、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

4.作者表达的感情强烈吗?从何处可见?(初步感知诗歌的表现手法――比兴、用典。)

四、合作探究

主要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一般情况下,这些问题学生自主完成有困难,为了群策群力,也为了巩固提高,我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完成。同时也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有成就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如《短歌行》学练稿中的合作探究是这样设计的:

为了表达诗人强烈的感情,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学生可以分段研讨,然后小组推选代表展示交流)采取推代表方式展示交流,逐渐训练每个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五、课堂小结

这一环节主要为了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以达到巩固学习重点、帮助学生梳理课堂学习内容的目的。这一任务主要由学生完成,教师作引导和补充。

篇(3)

叶圣陶先生作过一个比喻,把课堂教学比作哄小孩子吃饭,任凭父母把饭菜夸耀得多么香,多么甜,多么有营养,如果孩子不把饭菜吃下去,这孩子还是胖不起来。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告诉我们,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语文教育最终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自觉学习的境界。

但是在实际的课改过程中,课堂却呈现出诸多自主学习的误区。

一、案例陈述

1.泥牛入海。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在课堂上,老师也常常启发学生质疑。如某教师在教授《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问:“同学们之前都已经充分预习了,那么你们有什么问题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吗?”于是,学生“应邀”提出了各类问题。接下去,该老师不是引导学生将问题归类筛选,并以此为起点,调整教案中的预设展开教学,而是将学生的问题“雪藏”起来,仍按教案原计划进行教学。最后,课文学“完”了,而问题却依然是悬而未决。在这里,质疑只是跑了一下龙套,便不知所踪了。久而久之,学生见自己的问题总是“泥牛入海”,看来问题“提了也白提”,学习积极性极大受挫,还谈何自主性学习?

2.厚此薄彼。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发展自身主体性的过程。它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性为前提。很多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和指导学生积极开展合作学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将合作学习策略应用于教学中时,如果组织得不好,就会出现小组中一个成员承担了所有的任务,而另外一个成员无所事事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搭车”现象。“搭车”现象会使那些能力相对差一些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遭到冷漠。另外,在学习过程中,一些比较积极的学生也可能很少去和那些表现不积极的同学商讨。换言之,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只能是从表面上把原来的师生授受模式变成生生授课模式。

二、案例分析

从以上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自主学习走入了一个“伪自主”的误区,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概念认识不清。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我们认为,如果学生本人对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自觉地作出选择和控制,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

2.学生定位不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独特的人,是具体的人,教师不能“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同时,很多教师也忽视了学生的发展的人。学生由于年龄、认知、经验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自主学习,同时也应该看到,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权力不是无限的,它需要老师的主导性权利作保证。

3.教师“权利”缺失。新课改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要变原来的“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为“自主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角色的消失。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正确、熟练掌握《语文教学大纲》的内容,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而要符合教学目的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既要放得开,又要统得紧。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老师坚守好自己的岗位是很关键的。

三、回归正途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要想落实自主学习,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回归自主学习的正途,以下是一些途径。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意义重大。新课程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但是这种新型学习方式的生成是有条件的,需要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与之相适应。“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因此,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真诚、和谐、温馨的师生情谊,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最迫切的要求。教师要秉承平等、民主的思想,保护每个学生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理解并满足每个学生作为“人”的情感和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创设民主的氛围和环境,让学生自由而充分地发现自己,表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尊严感和幸福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实现主体地位,进行自主式学习。

2.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自主学习强调学生自学,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由学生自主学习来实现学习目标,也不是在任何学习阶段都适合自主学习。比如在教授《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一文时,有教师让学生谈谈两者到底有哪些区别,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这篇课文对于高一学生来讲,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即使教师在没有参考资料的情况下,也很比较难区分两者的诸多不同,而让同学通过自主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纯粹是“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也就是说,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只能是那些相对较浅显的知识,而较难理解的知识则需要掌握一定背景,即容易混淆、易出错、易遗漏的知识点,还是需要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才能达成教学目标。

篇(4)

关键词 职业中专;文言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92-02

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特有文化载体,承载着华夏民族的历史与文明,学习文言文对于提升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阅读古书有很大帮助。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文言文的教学被作了新的调整:一是调整了文言文在教材中的比例,数量由以前的20%增加到40%;二是更加强调诵读的作用,还规定了背诵的数量和篇目,文言文学习已然越来越重要。然而由于文言文历史悠久,其特有的历史背景与语言形式使之成为最令师生头痛的内容。多年来,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看似枯燥的文言文似乎有了其固有的讲解形式:老师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重点字词句式讲解,相关历史背景介绍。学生在应试环境下了解文言文的重要性,但闻文言文“丧胆”。职业中专以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劳动力就业水平为重点,开设语文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人际沟通能力,学习文言文十分重要。本文以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旨,结合多年学习思考结果,以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灵活性、实用性为目标,对职业中专文言文课堂教学探究一二。

一、学情分析,宏观制定策略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在语文教学中,了解学情,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尤为重要。职业中专学生语文基础普遍薄弱,语文学习兴趣不浓。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观察分析,笔者认为只有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文言文水平。学生处于以下情况时学习兴趣较高:①学生对课文有兴趣,身心处于兴奋状态时;②当教师以多种形式讲解课文内容时;③当学生发现学习可以学以致用与生活相关时;④当学生对老师信任与喜爱时……根据学情制定教学策略,才能有的放矢,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文言文学习方法与途径。

二、文本分析,选取不同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理解是基础,而理解是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之上的。教材中的文言文讲述的大多是历史故事,苏轼的《赤壁赋》于愤懑痛苦中感受到温暖与信心,《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让人感受到“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能言善辩的力量,文言文的内容或给人以启迪讲述道理,或荡气回肠动人心魄,如果学生真正理解了文本,融入到文本中去,让学生像看古装连续剧一样对文言文课堂充满期待,那么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兴趣与能力势在必得。根据分析统计,职专阶段的文言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对于文学性较强,富于意境感的骈文、赋、游记等可以采用诵读法并结合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学生引入到作家所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作者所感。如王勃《滕王阁序》,在讲解这篇骈体文时,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骈体文的语体特点,同时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滕王阁之景,让学生以游览者,参与宴会者的身份去浏览滕王阁,欣赏美景,学生才会切身感受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②对于富有哲理,内容深刻的散文,大概只能采用传统的惯讲方法。惯讲并不是一种不提倡的教学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因为文言文与咱们母语不一样,所以国文课读到文言就得作一番讲解的功夫。”惯讲不是教师照本宣科,惯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惯讲过程中,应该有条理,内容深刻,同时教师应该尽量在课堂上摆脱教案。如庄子的《逍遥游》、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如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流畅背诵,对课文内容与历史背景信手拈来,会得到学生的钦佩,想必学生在目瞪口呆的同时不敢在课堂上打瞌睡了,下课老师要求背诵全文也会以老师为榜样不会怨声载道了。惯讲最考验教师实力,也是教师彰显自己人格魅力获得学生喜爱与信任的最好时机。③对于一些科普类文言文,需要教师真正讲解清楚文章想要教会学生的知识原理,不能囫囵吞枣,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可以让学生惊喜地发现在语文课上同样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贴近生活。如学习沈括的《活板》一文时,可以播放活字印刷术的视频给学生看,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④对于一些动作性比较强易于表演的文章,可以通过表演法,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去。如在学习《核舟记》这篇文言文时,课文第三段“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这部分内容可以让挑选几名学生角色扮演,学生会觉得非常新奇有趣,在欢笑的同时记住了几个角色的排列位置及动作。

三、夯实基础,重点字词特殊句式不容忽略

在因材施教,根据学情制定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兴趣理解课文的同时,不能忘记文言文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即文言常识与特殊句式的教学,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不仅是为了应试,更为了让学生养成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书的习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不像现代汉语那般变幻多端,学生熟记理解后阅读古书会省去很多麻烦。因此,在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兴趣之后,老师一定要重点强调字词与特殊句式,这些才是文言文教学的精髓,学生的文言文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常识与知识的日积月累,学生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会发现职专时期的文言文学习是自己的一笔财富。

文言文教学的关键是需要做到“言文统一”,所谓言是指让学生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字、词、句式。通过不断的巩固学习积累(积累不是让学生机械的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学会联系、归纳、分析、比较),学生自己形成自己的文言知识库,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所谓文是教会学生不同文体不同语言特色的文言文的自学方法,比如、可以将文体分为先秦诸子类、史传类、游记类、咏物类等分类教学,文字内容是不同的,但相似的形式与文体会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总结。乔伊斯在《教学模式》中曾提出:“教学模式即是学习模式。”教师的使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兴趣,如果教师只是进行知识的灌输,那么学生会将学习当作负担,即使当时学会了、背会了,日后也很难学会应用,更不要说从内在提升学生的素质与涵养。

吕淑湘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中也写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长久以来,学生害怕学习文言文,很多老师害怕教文言文,觉得文言文就是翻译加讲解加死记硬背这种老套路,这样的现象非常可怕,应该引起教师的反思与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新课标》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对文言文教学的新的要求。作为教师,应该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的精神与实质,切实转变教学思想与理念,与时俱进。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改革教法与学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教学即是教会学生学习,灌输式的串讲法违背了教学的理念。所谓“教无定法”,对于文言文教学的方法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探索,根据教师的教学特长和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让学生爱上学习文言文,让文言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篇(5)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活动和形式可谓众彩纷呈,它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也促进了新课程的健康成长。但物极必反,过犹不及。评价一种课堂教学活动,我们不能把是否新颖、热闹作为唯一标准,而是要看它们能否有效地促进文本解读,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有效地推动课堂进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多元解读的“度”――是否有效地促进文本解读

传统的阅读教学总是呈现单向的从老师到学生的授受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着真理终结者的角色。这种一元化的直指中心的单向授受形式显然与阅读教学的性质相违背。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与交流,应该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新课标还指出:学生是主体。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多元视角、多维思考,注重学生的主体选择、个性发展,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并不能因为要体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与“主体”,而把阅读教学变成一种没有本原性、根基性和意义约束的游戏,变成一种丧失中心的教学。

比如对《项链》中玛蒂尔德这个主人公的解读,传统教学中很少发掘她身上的闪光,这是值得商榷的;认为玛蒂尔德是一个敢于负责的人,她的爱美之心是人皆有之的,也许更要思量一下,这不是为爱慕虚荣找理由吗?如果为了体现自主与自由,而没有任何约束,就会走向误区。经典有其存在的不变的理由,改革不等于颠覆经典。再如,《雷雨》中的周朴园,有学生认为他对鲁侍萍是有感情,但不能因此而忽视或肯定他见到鲁侍萍之后的冷漠。

这么说有两个原因。首先,“文本作为一种物质存在、意识存在与语言存在,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空,有其确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与上下文语境,体现着作者内在是思维结构,这是独立、自主的。”确实存在这样的事实,不同读者,或者同一读者在不同时空中,对同一文本的诠释可能出现高下互见、多元并存的现象,文学作品的阅读尤为突出。所以,有人就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永远只是哈姆雷特,即使是一千个哈姆雷特,他们身上也都应该存在哈姆雷特的特质,他们永远不可能也不应该变成贾宝玉。如果学生在孔子身上读不出仁义礼信,在司马迁身上读不到坚韧不屈,在屈原身上读不懂忧国爱民,在苏轼身上读不了旷达洒脱,这样的多元阅读又有何意义与价值呢?我们要实事求是的去读,不要为了多元而误导学生,不要为了提升主旨而故意拔高作品,更别为了廉价的激励而忽视了学生的浅见和偏见。其次,学生是相对不成熟的读者,需要通过阅读逐步提高成长为较成熟的读者,因此需要有教师的教来帮助他们。虽然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但在培养过程中绝不能放任自流,学生在知识技能、生活积累、阅读态度和方式方法等方面都需要指导,因此“放羊式”的教学是达不到目标的。

二、多媒体运用的“度”――是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今,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已不再是新鲜事。笔者认为有无多媒体不该作为评价一堂课好坏的必要条件,它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它的运用只有在能推进教学进程的前提之下,才是恰当的、有效的。

1.多媒体运用存在的问题

(1)片面展示图文信息,增加了直观感受,冲淡了文本解读。语文教学有其特殊性,人文性强,信息涉及面广,有一些直观的介绍也是可以的,但不应像社会上存在的“眼球经济”一样,以为用一些影音资料、动画效果吸引学生的目光课堂就生动了,如果这些展示无法打动学生的心,让他们能和文本产生共鸣,那这就是因“图”害“文”。比如在讲《世间最美的坟墓》时,把世界上有名的陵墓一张一张地展示出来,这不仅侵占了文本解读的时间,更淡化了对文本的感悟。下课后学生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陵墓的建筑样式,而淡忘了“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理解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这一主旨。

(2)将教案和习题转移到屏幕上,照本宣科。这种情形在文言文教学中最常见。比如《烛之武退秦师》,文章串讲后,教师就把自己归纳的文言知识用多媒体投影出来,逐张演示,同学们照单抄收。难道这就能扫清字词的障碍?笔者认为,还不如踏踏实实地让学生自己翻译、归纳,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多媒体运用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有时表面上“效率”提高了,但实际上有效性下降了。

(3)信息繁复多变,干扰文本解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被拍摄成了影视作品,有些老师把“看电影”代替文本阅读,而置经典文本的解读于不顾,这是绝对不可取的。即使之后再去阅读,也要注意影视作品与文本的异同,毕竟影视与文学的性质是不同的,借助影视作品解读文本不能说没有好处,但也会给学生的自主阅读带来先入为主的框框。

(4)反客为主,师生的思考和解读变成为迎合课件而动。一些课件是教师精心备课的结晶,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利于教学活动。但课件毕竟带有预设性质,不能随机应变,更不能随即生成新的内容,这是它的一大弱点。倘若遇到预设之外的问题,倘若学生的回答与课件上的答案不符,该怎么办?教学机智的老师可能会应付自如,但经验不足者只能把学生的“牛鼻子”拉过来,硬压着“牛头”吃草。这就不是多媒体为讲课服务,而是讲课为多媒体服务了。

2.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应从关注教学资源的广度和丰富性向关注资源利用的有效性转变。图片,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即可,切不可使学生过于亢奋,转移注意力;音乐,创设一下情境,渲染一下氛围即可,切不可打扰或打断学生思维;影视欣赏,作为了解情节、加深对人物认识的手段即可,切不可代替文本解读;声情并茂的录音,起范例作用即可,切不可代替师生的真情朗读。

三、小组讨论的“度”――是否有价值和深度

“小组讨论”是新课改催生的又一“新生事物”。提高课堂效率就不得不谈“小组讨论”。课堂小组讨论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也是新课改强调的“合作探究”学习中最具代表性的课堂形式。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组讨论也有值得反思的一些问题。

1.讨论的问题是否有探讨价值、有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只有在大部分学生独立阅读遇到“坡度”时才有必要讨论。以《江南的冬景》为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然后小组讨论全文写了江南的哪几个景物?这个问题只要在自由朗读的时候圈圈点点就可独立完成,用来集体探究,有点装模作样。有些问题根本不是集体讨论能解决的,而是学生知不知道或者是有没有功底来解决的问题。比如,《药》的主题,其中有很多东西以学生的经验和阅历是无法展开的。

2.学生有没有情感的投入。

讨论流于形式,教师一声令下“开始讨论”;数分钟过后,教师一声令下“停止讨论”。交流发言的就是那么几个同学。这种教育就成了精英教育,普通学生少有收获,或没有收获,甚至语文能力和信心在一次次的退缩中丧失殆尽,这绝对有悖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素质教育宗旨。为了保证讨论的有效性,一定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小组成员可基本固定,4~6人为宜。选定组长,全方位督促讨论过程,有记录员,专门记录成员的意见,有控时员,控制分配好时间,有整合员,整合成员不同意见形成小组意见。而最后的发言可以实行轮流制。

3.讨论是否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设计的讨论问题要有新意,因为从心理学来看,新鲜的事物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讨论中,要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要能挖掘学生的潜力,拓展他们的思维。例如《我与地坛》的第二部分,是作者用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通过往事的回味,作者发自内心地说“我懂了,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有位老师是这样展开的:他先组织学生讨论“作者懂了什么,你理解吗?”学生经过短时间讨论就得出结论“作者表达了对母爱的感动,对母爱的赞扬与歌颂”。老师并没急于否定,而是又提出第二个问题要学生讨论“母亲关爱儿子这很平常也很正常,一个母亲爱有残疾的儿子并将他抚养成人的例子也不少,那么作者所要赞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母爱?”于是学生重新阅读讨论,经汇总,终于发现作者要表达的是一种特殊的母爱:该母亲的残疾儿子有很强的自尊心,他拒绝同任何人沟通。母亲想说却不能说,想关照又怕伤害儿子,所以她只好在提心吊胆中度过每一天,爱,却不能表达;忧,却不能流泪。每日在忧心忡忡中承受着身心的煎熬,却还不能放弃。

综上所述,笔者并不想否定多元阅读、多媒体技术和小组讨论。只是认为,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反思不应把传统的东西都否定掉,而走向另一个极端。有时,在语文教学中,古人所提倡的 “中庸之道”很值得我们借鉴,古人认为过犹不及,凡事应有一个“度”,即要有个标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度”应该是以文本解读的深度、广度和效度来确立的。

【参考文献】

[1] 汪波.网络时代,语文不能承受之重[J].语文学习,2004(4):16.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2 ― 0160 ― 02

古代汉语课程是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阅读古籍能力,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然而,由于古代汉语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距离今天时间久远,内容比较枯燥,教师教学困难,学习不愿意学,教学课堂死板成为目前古代汉语教学的普遍状况。尤其是现在注重应用本科高校建设背景下,古代汉语教学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

一、目前古代汉语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1.高校古代汉语课程普遍使用的是由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采用繁体字,把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部分结合起来,文选中所选文章都是有代表性的历史名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全书注音、释义准确,成为大多数高校首选的古代汉语教材,但是由于教材是1962年出版的,使用年代较长,教材修订相对比较滞后,文选部分与中学教材重复部分较多,如《左传》的《段于鄢》《烛之武退秦师》等篇,学生在中学阶段已学过。文选中有些字词注释较模糊,通论部分有些难理解的概念如古今字、异体字的讲解也较少,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近年来教材对新的研究成果吸收不够,知识相对陈旧。

2.课堂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由于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枯燥,从目前教学情况来看,古代汉语的文选部分的讲解多是逐字逐句讲解,字词解释都是根据各种参考书的解释,古汉语通论部分纯理论的讲解更为枯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兴趣不大,觉得教学内容枯燥,古汉语的术语难以理解,对繁体字书写的课本产生畏难情绪,感到沉闷、乏味,久而久之就产生对古代汉语课程的厌倦感,加上学生对古代汉语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生认为古代汉语实用性不强,远离现实生活,对今后就业关系不大,对古代汉语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古代汉语存在的价值充满怀疑。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古代汉语目前的教学方法主要采取“满堂灌”的填鸭式授课方式,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忽视课外学习的作用。虽然教学手段上大多数高校都采用了多媒体授课,也不过是课堂内容是从板书到PPT的转变,与传统的授课方式没有本质的区别,很多学生只是在把PPT拍下来,考试前再突击学习,课堂教学中缺乏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和探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不高。

4.学校不够重视。在现在注重应用本科高校建设背景下,一些高校单纯重视学科的应用,将传统的语言类课程逐渐削减,甚至取消了《语言学史》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古代汉语的课时量也逐渐减少,这与古代汉语课程的中文专业的核心课程地位极不相称。

二、提升高校古代汉语教学的策略

针对古代汉语课程尴尬的处境和学生学习的现状,面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的需求,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需要进行重新调整,教学工作要改变当前的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式,应转移为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应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以及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提出以下改革的策略。

1.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计划,要突显古代汉语作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课的地位,同时教学计划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古文应用能力。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针对教学大纲进行合理的拓展和补充,教学过程中可将文选、通论相结合,分章节教学,课程讲解中要注重与现代语言生活相贴近,教材所选文选篇目较多,教师可重点选择有代表性的篇目,中小学教材学过的篇目可不再讲解,教师未讲的篇目可作为课堂作业布置给学生。

在讲文选部分时,可以将古代文史知识融入文选部分的教学中,从字词的讲解扩展到对古代的思想文化的讲解上,将二者结合起来,既要讲好字词,又要将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结合起,利于学生理解,将生涩难懂的文言文放在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中,引入相关历史背景知识和文化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如《论语?公冶长》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就可以讲解古代的车马的称谓,战国以前,车马是相连的,古人所谓御车也就是御马,所谓乘马也就是乘车,两匹马拉的车称为骈,三匹马拉的车称为骖,四匹马拉的车称为驷,古人乘车以左为尊。《论语?季氏》:"齐景公有马千驷。"这不在于说他有四千匹马,而在于说他有一千乘车。

通论部分的教学内容包括词汇、语法、诗词格律以及常用的字词典等内容,内容较广,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在语法教学如“判断句”、“否定句”、“疑问句”的讲解时可注重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规律。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古今贯通的能力,密切与现代汉语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古汉语的知识解决现代汉语中遇到的问题,现代汉语也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

2.在古汉语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利用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议配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形象丰富,在教学方法上,要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在课堂中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提出某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者布置一些小论文让学生在课堂外完成。如在讲解古今感彩的不同的几种情况时,教师可以先举例让学生说明一些字词各自古今的含义,然后再让学生来归纳古今感彩的变化有哪几种情况。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缓解古代汉语课的枯燥、乏味,增强古代汉语课程的趣味性,可以将相关的背景资料和知识点通过PPT展示给学习,扩充教学内容,节约大量板书的时间,通过一些有趣的背景图片和视频,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如在讲解《战国策》的有关篇目时,就可向学生展示出自《战国策》的一些成语的图片,如“亡羊补牢”,“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如在讲汉字形体的演变时,举例讲解“行”字时,依次展示出“行”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行书等古文字形的图片,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出“行”字的演变,加深学生对古文字的印象,避免了教师讲解的含混不清及板书的不准确,节约了课堂时间,也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教会如何利用网络查询资料,如可通过《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查询字词义,可通过“汉字字源”网查询6552个常用汉字的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各种形体,教师也可在课堂中进行在线演示。

3.加强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古代汉语课程理论性较强,现有的教学内容没有体现出文化应用的内容,因此应充分考虑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思考古代汉语的课程结构,根据各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及时引进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新颖性,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有效地结合起来,突出课程的实践。

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为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打好基础。关注古代汉语的现实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突出古代汉语的应用功能,将古代汉语的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现实社会有效地结合起合,如对于毕业后有意考公务员和从事文秘工作的学生,可鼓励学生多读名家名篇,提高写作技巧;对于想考古代汉语专业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同学,可鼓励学生对古代汉语进行深入透彻的学习,并多阅读古汉语其它的教材和相关的参考书籍,如《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中国语言学史》等;对于有志于做中小学教师的学生,可鼓励学生多阅读并熟悉文献,掌握中小学古汉语中常用的文论知识,熟练使用《古汉语词典》《辞源》等工具书,并可选择一些中小学课本的古文文章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并备课,形成教案,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解,这个环节对学生的能力提升作用很大。

4.加强高等学校教师古代汉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古汉语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古代汉语基础,具有丰富的文史知识。很多高等学校古代汉语专业的教师毕业后很少再进行古代汉语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很多教师自身就对古代汉语课程的相关知识理解得不透彻,在讲解时难以向学生阐述清楚,学生自然就感到晦涩、枯燥,难学。因此,应加强对高等院校古代汉语教师队伍的培养,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注意平时的积累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对古代汉语进行系统的、专业的学习,以及古代汉语教学中最新的研究成果,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能够掌握古汉语的新动态、新现象,并能将现代化教学元素和传统相结合并运用到教学中,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应注重自身的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科研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在考核中,传统的“古代汉语”课程的考察是单一的期末考试制度,无法体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新的形势下,需要探索新的考核模式,考核命题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考试内容要反映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并要反映课程的主要内容,要体现学生对课程掌握和古汉语的综合运用能力。考试的类型可包括多种形式,如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平时作业等多种方式,考试内容应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可建立包括课堂回答问题和课堂讨论情况,平时作业、考勤制度和考试相结合的考核制度,把期末考试的一次考核变为多次考核,记分方式为百分制,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其中平时作业和课堂提问讨论情况占平时成绩的20%,考勤占平时成绩的10%,平时的各单元部分的考核成绩总共占总成绩的70%,这样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课堂内容,也能促进学生对平时上课的重视,最终有效地促进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

〔参 考 文 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