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药用植物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和学习更是如此,每一个教师都有当学生的经验,回忆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基本上每门课程,在前五六个学时之后就已经确定了这门课是划入“真心想学”的范围,还是归入“及格就好”的领域。由此可见,绪论的教学有多重要,但往往很多教师认为绪论中的内容和书中其他内容比较无关紧要,没有必要花心思去讲授。教师应该认识到课程绪论的重要性,认真备课,精心组织药用植物学绪论课的教学,让学生真正了解到该学科的发展历史、学习的内容、目的、方法。了解学科的发展历史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知识面,了解学科的背景知识;了解学习的内容能够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一个整体、总体的认识;学习目的是应该重点讲解的部分,知道了学科的作用及重要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主动地学习;教会学习方法是学好一门课的关键,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药用植物学有其特殊性,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该教会学生如何理论联系实践,多利用身边大量现成的学习材料。总之,最重要的是能够通过绪论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药用植物学的兴趣和热情,并对药用植物学一见钟情。
2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
校园是进行药用植物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并且方便的场所,大部分高校都有较大的绿化面积,可以建议学校在美化校园、绿化环境的同时,尽量栽种一些有利于教学的植物,特别是一些代表性的常见植物、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并且给植物进行挂牌,标明植物的分类、名称、生活习性、特点、药用功效、药用部位等,让学生在平时的活动中便留下印象,在讲授到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及时的把“活体植物“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加深刻、更加直观的认识,也为其他专业的学生开拓了视野,增加了知识面。当课程结束时,带着学生环校游,检验一下自己掌握了多少身边药用植物学的知识。
3采用灵活多变的理论教学方法药
用植物学本身的内容比较枯燥,记忆的内容较多,教师的任务在于将枯燥无味的描述性文字转化为生动绚丽的植物形象,让学生记住,记准[1]。当今多媒体设备、网络传媒及摄影技术飞速发展,已成为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通过网上搜索下载、购买植物图片光碟、自己拍摄制作图片等途径获得图片,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着图片和文字描述一起学习,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根据笔者经验,让学生“教”比让学生“学”更加能够让学生印象深刻,甚至终生难忘。如当讲授到学生最难记忆的章节,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各小组负责讲授不同部分知识点,最后以课堂小测试的形式检验各组教学效果,知识点平均得分高的说明教学质量高,则对该小组进行一定程度的表扬和鼓励。这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自动自觉地课下充分准备、讨论,发挥集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备课,尽最大努力让其他同学记住自己所负责的知识点,此时本组同学已经完全掌握了所负责的教学内容,而在别组同学讲授时,学生们更会本能地认真听讲,与本组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此时别组同学所负责的知识点也很好地掌握了,最后,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点评。这种教学方法常常能够得到意料之外的良好效果,年轻人思维活跃,具有创造性,还时常编出口诀和顺口溜帮助记忆。
4利用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手段
实验课是一种直观的实践教学手段,在药用植物学的教学中占很重要的比例。实验课能够验证课堂讲授的理论内容并且加深印象,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2]。此外,药用植物学实验培训也是掌握药用植物学研究所必须的操作方法和技术的必要手段。在每次实验过程中,教师全程跟踪,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方法及绘图方法等。每次实验课结束后,教师认真地评阅学生的实验报告,一一指出不足。在下一次的实验中集中进行总结和讲评,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参观标本馆,亲自动手制作标本也是实践教学手段之一,药用植物标本区的腊叶标本大多是按照恩格勒系统分类,有序地排列在标本柜中,分类方法与教材一致,对照课本进行观察学习,非常方便直观。我校新校区正在筹划建设200亩左右的药用植物园,届时将有3大区域,14个亚区的药用植物,完全满足教学需求,使药用植物学的教学完全摆脱枯燥的宣讲、纸上谈兵的教学形式,在授课时,完全有条件可以将干、鲜标本同时摆上讲台直观教学,或是直接让学生走进药用植物园,在现场进行教学[3]。此外,常规的不少于一周的野外实习更是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十分必要、十分期盼以及终生难忘的一次学习经历。我校地处秦岭脚下,离秦岭主峰太白山仅两三个小时车程,极大的方便了药用植物学的野外实习,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植物资源,激发了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高涨,教学效果让人十分满意。
中图分类号:G64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097-02
药用植物学是高等药学类院校药学专业学生所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例如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资源学,以及其他与中药和天然药物有关的课程。药用植物学是以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植物为对象,研究它们的形态、组织构造、生理功能、分类鉴定、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直观性和实践性。为了做好药用植物学的教学,除了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外,还必须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根据具体情况及时的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形势。本文是对我们药用植物学教学团队长期教学工作的一个小结,其中的某些教学实践和改革对兄弟院校药用植物学课程的教学可能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总结如下以供交流。
一、课程的分解
药用植物学的授课内容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分别是植物外部形态学的内容,包括根、茎、叶的外部形态,花的形态与构造、花序、果实和种子的形态构造;植物分类学的部分,包括分类学的总论,菌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其中被子植物部分包含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地区常见的22个科;第三部分为植物解剖学的内容,包括植物的细胞和组织,以及根、茎、叶的解剖构造。
相对来说,植物形态学和植物分类学这两部分内容的关系更为密切,而植物解剖学部分的内容则较为独立。因此,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对课程的设置进行了大胆的调整。具体做法是整个课程分为药用植物学I和II。药用植物学I依旧作为专业必修课,2个学分,包括课堂教学24学时,实验教学24学时,外加野外采药实习。药用植物学I包括植物形态学和植物分类学两部分的内容。药用植物学II则作为专业选修课,只有1个学分,课堂教学12学时,实验教学12学时。药用植物学II所包括的范围较小,仅仅只有植物解剖学的内容。
植物分类学是整个药用植物学课程的教学重点,植物外部形态学的内容是学习植物分类学的基础,将这两部分放在一起,一方面可以使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更加紧密,学生通过药用植物学I的学习,很快就能凭借植物分类检索表从植物外部形态入手鉴定未知的药用植物,这样可以极大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提高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这样的处理可以排除植物解剖学部分的内容对学科知识体系的干扰,按照以前的教学模式,植物解剖学的内容分散在根、茎和叶的外部形态学部分,教学双方都会感觉知识点凌乱,难以梳理系统化,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吸收;第三方面的好处是,将植物解剖学的内容独立出来,可以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如果学生对植物解剖学兴趣较低,也不打算选修如生药学和中药鉴定学等需要解剖学知识储备的课程,那么他完全可以选择不修药用植物学II,将其精力投入到感兴趣的科目上去。
二、开课时间的调整
课程内容分解后,药用植物学I还是开设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二个学期,药用植物学II则安排在大四的第一个学期。如前所述,药用植物学是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而生药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等专业必修课也是安排大三第一学期。这样导致的一个直接问题就是学生在学习生药学等课程时还没有药用植物学知识的基础(尤其是缺乏植物解剖学的知识,因为药植II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影响了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效果。另外一个问题是,通常到了大学四年级,大多数学生所修课程的学分已基本能够满足毕业的要求,此时学生的兴趣已逐步的转向就业或者继续深造,因此导致选修药用植物学II的学生人数大幅减少,常年保持在5人以下,有的时候甚至能出现选课人数为零的情况。虽然之前的课程分解是基于促进药用植物的教学的考虑,且事实上也提高了药用植物学I的教学质量,但药用植物学II的选课人数过少,势必从整体上影响药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例如近些年的毕业生很少有会做显微鉴定的。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学院教学办和本课程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将药用植物学I提前一年开课,即开设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二个学期,药用植物学II则相应的调整到大学三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因为药用植物学I本身是基础课,相对来说比较独立,所以提前一年开设本课程对学生来说没有知识上的障碍,唯一需要做的是与大二其他原有课程协调排课时间。
通过调整开课时间,药用植物学II的选课人数相对于调整前(不足5人)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基本上一个年级有三分之一的同学都选修了药用植物学II,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表示是因为课程冲突的缘故不能选修药植II。另外一方面,将药用植物学II提前一年开课后,也使学生的选课更加灵活,学生在毕业前有两次机会选择是否选修药用植物学II,从而尽可能的保证大多数同学能有比较宽的知识面。
三、实验内容的调整
在药用植物学I里,实验课有24个学时,每周一次,每次四个学时,共六次实验课。由于受春节放假的影响,每年春季学期开学时间都是不定的,加之春天天气多变,而实验课采用了较多的新鲜植物材料,因此,实验内容每年都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的调整。我们有两次实验课的内容几乎不受天气影响,一是根、茎、叶的外部形态,实验材料有新鲜的洋葱、马铃薯、荸荠和生姜,干燥的腊叶标本和多年生的带芽麟痕的樱花枝条等;二是果实和种子的形态构造,实验材料为各种新鲜果实,如蚕豆荚、苹果、黄瓜和柑橘等,外加一些果实的液浸标本和干燥的玉米果实以及水泡老蚕豆。每个春季学期开学后,任课教师都会随时留意物候,推算如结香、白玉兰和毛茛等的开花时间,从而安排整个学期的实验进度。
实验课的调整包括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实验课开始的时间调整,通常首个实验安排在学期的第二周或者第三周(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而实验课的第一次内容为根、茎、叶的外部形态,受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较小。二是实验课顺序的排列,通常情况下第二次实验课内容为花的构造和花序,如果所需材料的花还未来得及开放,我们把第三次实验课(果实和种子的形态构造)调整到第二次,把花和花序安排为第三次实验课的内容。三是实验课内容的重新组合,比如通常木兰科、毛茛科和十字花科安排为一次实验,紧接着蔷薇科和豆科安排一次实验,如果遇到开花时间不定的情况,如毛茛和油菜开花时间稍微晚了一周左右,而贴梗海棠或红叶李的花期又有所提前,那么就可以把蔷薇科和豆科的部分内容提前,而把毛茛根和十字花科的内容后置。通常分类学部分的实验每年都不是固定的,需要根据当年的具体情况进行重新排列组合。与实验课内容重新排列组合相适应,如果有的时候出现某些实验课(主要是在分类学部分)当次所能找到的材料不足,这种情况下我们把该次实验的学时调整为三个学时,后面适当增加实验次数,从而整体上补足24个学时的实验课。
四、关于研究生的助教工作
药用植物学的实验课有自身的特点,在实验课上思维活跃的本科生提出的问题甚至对于年轻教师都极富挑战性。为了让研究生做好助教工作,对研究生的药用植物学知识事先进行摸底。如果知识储备有所欠缺,带教研究生必须随堂听课,以弥补知识的不足。另一方面,每次本科生实验之前,研究生都必须与任课老师一起进行预实验,发现实验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并估计本科生在实验中可能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以提前做好准备。助教做好预实验后,还必须试讲实验内容,请任课老师点评后,方可进行实验带教。在带教过程中,助教对于解答不了的问题,一定要实事求是,让本科生找任课老师咨询。
传统的教育模式一般都是先通过课堂上对教材的讲解,然后再在实验课上联系实践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其实这样不但效率不高,而且还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教学效果欠佳。药用植物学的教学工作应该以实践为中心,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学生边观察药用植物边掌握有关概念,在学习中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训练得到加强。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例如在讲药用植物叶子的时候可以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们课下收集不同类型的叶子带到课堂上来,然后再由老师进行鉴别讲解,这样学生从身边较熟悉的植物开始进入学习药用植物知识的大门,易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牢固的掌握相关的概念和技能,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尽量做到将实验室、标本馆、药用植物园变成学生们学习药用植物的课堂,这样不但避免了理论课与实验课程内容的重复,还减少时间、资源上的浪费,同时也能培养出理论知识够用,专业技能实用,就业途径宽泛,适应社会需求的可用之才。
二、完善实验室建设,以提供先进实验条件
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引导他们正确的思维和严谨的工作作风[2]。所以提供先进的实验条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就药用植物园、实验室设备、标本室这三个方面应具备的条件作简要的概述。
(一)完善实验室设备,加强实验课改革
药用植物实验室是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其条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因此药用植物实验室实验条件应该不断加以完善。购置一些先进的实验设备,如切片机、光照培养箱、电子显微镜等。锻炼学生自己动手做制片,观察药用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的结构特征,组织形态,并进行区别比较,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及纠错;使学生掌握粉末制片、徒手切片等制片、染色、装片和生物绘画等方法和技术;实验室除了固定的实验课时间外还应该做到对学生定期开放,使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自主学习锻炼,通过平时反复练习,加强实践能力,以能够胜任将来的工作。更外也应该多做一些设计性综合实验,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3]。
(二)扩大药用植物园规模
2009年开始,药用植物教研室在校园内建了一个小型的药用植物园,目前已采集并成功栽培了甘草、薄荷、桔梗、防风等20种药用植物,使学生从种到收都可以亲身体验,而且可以随时观察各种药用植物的生长状况,熟悉它们的生长习性,为药用植物实践教学创造了条件,但是药用植物园规模较小,我们计划扩大其规模,引进新品种,使其达到容纳100种药用植物,更好的为药用植物实践教学服务。
(三)加强标本室建设
加强标本室建设,尽可能多的采集样品,制成标本,全天对学生开放,这样学生就能在最便利的条件下学习很多的药用植物的知识,与此同时也能够多次使用检索表从而提高鉴别植物的能力。
三、积极开辟野外实习基地,以提高实习效果
药用植物学野外教学实习环节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在野外实习教学中,应用GPS定位仪和数码相机等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将所观察植物定位,实现地标化和数字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并用植物分类检索表来查找科属间的特点,药材特征,写出调查报告,充分带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个性优点,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运用能力。
四、改进考试考核,培养:“高分高能型”专业人才
传统的考试考核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了“高分低能”的现象的发生,具体的原因很多,主要之一就是旧的考核办法有缺陷,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使学生们只能纸上谈兵,无法真正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而且容易误导学生只注重对课本的死记硬背,不重视课程实践环节。因此应该致力于建立客观、公平的综合评价体系,使学生教育真正走向“以能力为中心、以素质为导向”的轨道,打破单一考卷模式,逐步向多元化职业素质模式转变。对学生的考核不应全部集中于期末的考试成绩,而是应该合理安排更偏重于实践的应用上。如药用植物特征描述占25%,显微特征占25%,植物检索表的使用占10%,野外实习对植物的鉴别10%,期末理论考试占30%。
以上是我对药用植物学课程改革的一些体会,但仍存在许多亟待探索和解决的课题,对于改革经费不足、野外实习基地路线的不成熟,药用植物园植物种类较少,本课程内容及与相关专业课合并的改革等问题也许会使改革在较长时间之后才能够进行。
[参考文献]
[1]姚振生.药用植物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
西南地区是我国药用植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2],充分利用我国西南地区,尤其四川药用植物物种丰富的优势和华西药用植物园丰富多样的药用植物种类,将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实验教材内容与西南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特色相结合,在学院成立523中心实验室的基础上编写实验教材《现代药学实验教程》,制定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大纲,建设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药用植物学精品实验项目。在传统的药用植物学验证性实验基础上,进行实验课程体系和内容微调,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整合、完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制订精品实验项目教学方案、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建设四川省特色药用植物的分类与鉴定精品实验项目,学生学习了药用植物形态解剖学知识后,在实验前查阅文献,如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植物志等分类学工具书,设计实验方案,撰写实验预习报告,明确对药用植物进行分类与鉴定的方法和意义,在实验中对四川省特色药用植物,如木本曼陀罗、打破碗花花、腺毛马蓝、夜香树、朱槿、金铃花、白背黄花稔、显脉香茶菜、龙牙花、蓝雪花、大丽菊、一串红、百合等进行仔细解剖观察,写出其花程式、药用植物形态特征的文字描述、植物基源、入药部位和功效等,再运用分科检索表进行查阅,写出其查科路线,并订出科名,学生再借助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药用植物学教材等工具书评价实验结果,比较不同科药用植物间的形态特征异同,并进行讨论和总结,撰写详细的实验报告。学生实验完成后交实验报告,教师按实验评分标准批阅,期末综合评定实验成绩。通过药用植物学精品实验项目的教学与实践,创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中专业实验课程精品实验项目新模式,培养学生掌握药用植物学基本概念、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与鉴别依据、科的主要特征、药用植物花程式和文字描述的表达方法等,使学生掌握并具有较为熟练的药用植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植物分类检索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识别、鉴定药用植物种类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课程考试改革项目的建设与实践,建立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加强课程教学过程考核与评价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紧密结合药学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的特点,实施药用植物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建立多样化的考核形式,构建药用植物学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过程考核和命题的科学有效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课程教学过程考核与评价,制定详细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过程考核实施方案,制定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把知识传授、教学考核、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贯穿于药用植物学教学的全过程,考试总成绩由课堂成绩和实践成绩组成,以课程教学过程考核与评价为主,其中课堂成绩占总成绩90%,实践成绩占总成绩10%。课堂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其中教学过程考核的平时成绩由课前预习、平时作业、小测验、课堂讨论与讨论报告组成,平时成绩占课堂成绩的比例由原来的10%提高到60%;期末成绩占课堂成绩的40%。实践成绩由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与实习报告成绩组成,占总成绩10%。并根据药学专业和课程特点,实施考试命题改革,药用植物学期末考试命题紧密围绕药用植物学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加强对药用植物学课程知识点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期末理论考试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判断题、问答题多种形式的题目,并与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密切相关,尽量反映药用植物学教材中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植物分类学的原理和规律,识别和鉴定药用植物的能力。
三、重视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国际课程周的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还采用本科教育模式,知识泛而全,职业技能不突出。笔者通过调研药学相关专业学生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深入分析中药鉴定学、中药学等专业课程对药用植物学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重新整合,构建新的教学内容(见表1)。该教学内容打破传统学科体系下的课程设置,按照岗位工作任务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重在突出职业性。改革后的教学内容,以知识够用为度,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根据整合内容的不同分为4大教学模块,每一模块与不同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相对应,从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2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性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药用植物学》是运用植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具有防治疾病和保健作用的植物的一门学科,与中药的基源研究、品质评价、临床效用及开发研究密切相关,是中药学、药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必须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以实践性、基础性和综合性为学科主要特点。而野外实习是《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学生的重要实践活动。笔者针对目前该校开展野外实习的问题,提出了以下的建议,旨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独立、团结协作能力,为今后从事中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打下基础。
1 野外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1 实习经费短缺、师资比过低
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费、食宿费和景点门票不断上涨,交通费及高额的门票使实习经费变得异常紧张。按政府部门的有关规定,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学费与其他专业学生的学费没有区别,实习费用即成为学校的额外支出,这部分费用与野外实习构成了一定的矛盾。另外,缺乏师资培养经费,能带教野外实习的青年教师越来越少。据专家论证和国内外高校的实际情况,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师生比一般规定为1:14,而本校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师生数量,2009年带教教师7人,学生254人,师生比为1:36.29;2010年带教教师7人,学生318人,师生比1:45.43;2011年带教教师8人,学生361人,师生比l:45.13;2012年带教教师8人,学生382人,师生比l:47.75。而且在所有带教教师中,主要是青年教师,占到70%的比例。青年教师理论知识强而实践经验匮乏,带教困难,而野外实习教学实践性很强,需要经常在野外了解、认识、熟悉、辨认各种植物,而植物种类多样,记忆也非常困难,没有严格的培训计划是很难培养成熟的带教老师,这已成为开展野外实习的瓶颈。
1.2 实习地点过于集中,教学时间短而集中
在传统《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中,药用植物辨认和标本制作是一项基本任务,均以辨认药用植物、采集标本为前提。而在整个实习过程中仅对实习地点的植物种类、常用生药进行基本识别,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学到的仅仅是表面地识别药用植物的水平上,而且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教师周围总是形成多层包围圈,无片刻闲暇。这种实习模式表面上看具有一定规模,而实质上却收效甚微,因为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很多,但学生能记住的内容却很少。另外,目前很多大专院校都设有药学或生物技术等专业,这些专业基本上开设药用植物学或植物学课程,而野外实习均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1.3 考核模式不当
考核是教学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考核制度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与之对应。不合理的考核制度束缚了学生学习的自主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本校虽然把药用植物野外实习作为单独一门课程,但考核仅仅只要求每组采集150份植物标本,每个同学制作、鉴定一份标本,而且制作、鉴定的这份标本是在老师讲解后进行鉴定,所以导致一些学生不重视实习,将野外实习当成了观光旅游;同时考核内容主要围绕常见药用植物的采认、重点科的掌握以及标本的制作进行,而植物形态描述、未知植物的检索、已知植物正确与否的鉴定以及资源调查方法等涉及不多,整个实习过程最后在考核的方法上导致了"重结果、轻过程"的局面。
2 改进对策和建议
2.1 充分利用校园植物资源
针对实习经费短缺,笔者提出以下改进对策,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校园植物资源,本校内植物种类丰富,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参考书,根据《药用植物学》及多种参考书描述植物的基本特征,鉴别校园内的常见物种。也就是教师可以采取平时实习和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在不影响实习质量的基础上,可以降低实习成本,减轻学校和学生的经济压力。同时,在平时实验中,植物分类部分的实验带领学生到校园认识、鉴别植物,充分利用校园植物资源,让学生识别校园内各种药用植物和其他如观赏植物等,这样做能够与教学进度相协调,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选择实习地点,确定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的实习内容;便于学生多次观察,增强记忆;增强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在校园内组织实习,也不需要经费、经济、安全、易于组织。而且识别校园植物是学生了解物种、走向大自然的第一步。针对教师少学生多的特点,本教研室进行了一些改革,将实习时间固定,在每年的9月初;学生分两批实习,中药专业7天,药学专业5天,这样学校野外实习的师生比就有了转变。
2.2 学生分批实习,限制采集标本的数量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随意采集、随意丢弃植物标本的现象,在实习前一周,教师必须做好必要的宣传和讲解,还要重点强调对标本采集的要求,重点讲清学生在采集植物标本的同时,还要更好地保护资源环境。因此,在实习过程中必须保证以实地观察为主、采集为辅,能认清的则不采,需要采集的标本要严格控制"质"与"量"的关系。所谓"质"就是指标本既要有代表性和完整性,又要突出药用部位和鉴别特征,还要附上详细的产地、生境、性状等记录;"量"是指严格控制标本采集数量,同种植物每组不得超过两份,两份标本本组同学可以互相传递着观察、识别,进一步用于复习和练习制作标本。对于个人而言,老师在讲解时可用手机或数码相机将要认识的植物及时拍摄下来,以备复习和制作标本时使用。坚决杜绝过去那种随意采集、随意丢弃的现象,并将这种行为作为学生平时表现和考核的二个评价指标。同时,学生采集标本时,要分工协作,如:有的同学负责采集标本,有的同学负责记录,有的同学负责收集采集好的标本,有的同学负责拍照。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又可以保证采集单份标本而不至重复采集造成浪费。
2.3 明确考试模式
药用植物实习考核应该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药用植物标本的识别和制作:在实习基地,学生在实习时间内识别出50 种药用植物(学生自采40 种,教师另采10 种),学生学习使用规范术语描述药用植物的基本特征、所属科及其生长环境。观察描述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要求学生除了观察植物形态、解剖特征以外,还要仔细观察植株生长环境、群落特征,并且能够用专业术语准确表达,这些是学生进行检索鉴定的前提基础。在以前的辨认中,学生每看到一株不认识的植物,总是直接去问指导教师,教师也往往是直接给出答案,一种植物常常要问教师多次后才能记住。改革后,教师不再直接告知这是什么植物,而是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和解剖,用专业术语讲出该植物的特征,并与已经掌握了的该科的主要特征相比较,判断是哪个科的植物,这样有利于巩固和验证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又可避免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指导者,学生必须自己动眼、动手、动脑,然后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自觉性明显增强。(2)查阅检索表进行药用植物标本的识别。培养检索鉴定能力是野外实习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它包括对已知科属"种"的检索,未知植物"科、属、种"的检索,还包括已知科属种植物"真伪"的鉴定检索。野外实习认药是关键,但更重要的是认药方法--检索表的使用。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做到一通百通,离开教师后,对不认识的植物也可独立查出属于哪一个科,为何种植物。检索表是辨认植物的一把"金钥匙",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把这把"金钥匙"。教师在实习中进行专门讲授、辅导、练习,令学生最终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与此同时,练习已知植物"真伪"的鉴定检索,这一过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遇事不盲从,就是教师讲解的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要掌握自己鉴定真理的实践方法。(3)药用植物实习报告的撰写与汇报(以PPT形式)。(4)药用植物实习全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考核(团队精神、互助互爱、实践动手能力等)(见表1)。
表1 中药学本科专业《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综合考核表
考核项目
内容要求
分值
总体表现
遵守实习纪律,圆满完成布置的工作任务,各方面表现良好。
20
实习报告的汇报
以PPT形式总结报告,专科专属资源调查报告。
25
药用植物种类识别
完整描述3-5种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不得与其他同学重复。写出教师给定的30种药用植物的科名、种名及药用部位。
35
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每组采集的药用植物标本150份以上,每组上交合格的腊叶标本80份以上。
20
检索表的使用与编制
把十种花大、特征明显,易于解剖观察的花自主检索到科,编制给定的20种药用植物分类检索表。
10
另外,野外实习的教学改革中,还需邀请辅导员参与野外实习,可加强学生管理。辅导员平时与学生接触较多,更熟悉和了解学生。邀请他们参与野外实习,并做好学生的动员、分组、带教等组织工作,使带教老师专心教学,不用分心管理,争取在野外实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更多知识,从而提高实习效率。
总之,通过改革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方法,既能使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又能提高其综合素质,激发学习兴趣,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以上各种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仍需在野外实习中不断改革和完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药用植物学 一体化教学 探索式教学 教学方法
《药用植物学》是药学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教材内容涉及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的分类和生理生化等诸方面内容,无论是基本理论,还是实验、野外实践技能,都是这些专业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和支撑。由于该课程内容涵盖面广,知识点多,需要记忆的内容多,使得课堂教学十分枯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一定困难,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为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实验、实践技能的提高,笔者经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步建立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课外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教学方法上实行探索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理论-实验-实践分类教学的不足
长期以来,《药用植物学》已经习惯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野外实践的分类教学,使一门课程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形成“三张皮”。理论教学部分的教学任务侧重课程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教学内容强调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方法基本使用讲述法,课堂组织关系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不能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师生在课堂中的主要任务是专业知识的输出和输入。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许多教师实施了多媒体教学,加大了单位课堂的知识容量,但本质上只是加大了知识的输出率。
讲述法在《药用植物学》等大学课程教学中处于根深蒂固的地位,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课程的专业知识量大,不“灌”讲不完;二是大学生具有接受这些知识的智力水平,能“灌”得进去。讲述法的不足是明显的,它忽视了一个事实,即知识爆炸的时代,专业知识与日俱增,知识更新周期迅速缩短,人们永远也无法穷尽所有专业知识;此外,按照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大学生已经完全具备了自主获取知识的心智能力,对他们而言,图书馆往往比课堂更为重要。实践表明,在《药用植物学》教学中完全使用讲述法(特别是植物分类部分的内容),课堂气氛会显得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在分类教学模式下,实验、实践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巩固理论知识,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验、实践教学要服从、服务于理论教学,表现在教学内容上要与理论课程相对应,在教学进度上要与理论课程相同步。这种机械的、验证式的教学降低了教学的效率。
2 “理论-实验-实践”一体化探索式教学方法
“理论-实验-实践”一体化探索式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在教学组织上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野外实践教学合为一体,变“三张皮”为“一张皮”,把课堂建立在实验室(如解剖学部分)和室外实践基地(如分类学部分);在教法上实施探索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能力。
2.1 教学方法的特征
2.1.1 目的指向性大学生的学习是具有目的的过程,通过阶段性的学习形成终结性的成果。《药用植物学》的学习首先是教学计划提出的任务(教师的),其次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派生出的新任务(学生个体的)。
2.1.2 认知的操作性教师教给学生规则和策略,学生自己发展具体的过程。
2.1.3 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前提,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过程。
2.1.4 知识传授的诱导性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并研究相关问题。
2.1.5 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性学习内容不局限于书本,学习场所不局限于课堂,不对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方向设限,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资源意识和方向目标意识,锻炼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主动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
2.2 教学模式
学生:预习 明确单元目标 实验讨论实验 新知识构建+知识技能迁移
过程:学习预备单元任务
自主探索 系统归纳
教师:教学计划 目标分解
指导
总结
目标:
学习训练
科学素养训练
知识掌握、拓展和创新
2.2.1 学习预备大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智力、能力和时间,学校能够提供学生学习的图书资料,这是学习预备的基础。教师在开课前要认真研究本专业的培养规格和目标,明确《药用植物学》的教学要求,制定较为详细的教学计划,并将其印发到每一位同学的手中,使学生明了每一课时的学习任务。责成学生在课前通览将要学习的教材内容,并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等阅读相关课外资料。通过学习预备使学生了解本单元的基本知识点;学会利用课外学习资源,适当扩展知识面;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明确课堂中应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2.2.2 单元任务在上课之前,教师在黑板上出示本单元(节课)的学习任务,提出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应思考和解决的重点问题,同时准备好学生探索过程中可能使用的实验器材、药品、标本、装片等。教师要简单提示实验操作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对首次出现的操作技术,如临时水装片的制作、徒手切片技术、标本制作技术等,应详细讲解,并通过后续单元的反复训练形成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
2.2.3 自主探索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即开始自主探索。自主探索以解决知识点为目标,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同组同学相互讨论,对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反复实验,并协同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教师实施指导、点拨,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注意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和技能纠偏。
在对植物分类的几个单元教学时,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根据季节的特点,让学生自行采集野生植物,自主检索,并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指导进行科、种的鉴定,进而掌握其生药学的特征。
学生在完成单元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在学习预备期或课堂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临时设计自己的新的学习任务,在教师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继续进行探索。
2.2.4 系统归纳学生自主探索完成后,教师应及时对本单元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梳理,并使之系统化。归纳时应做到:一要精讲,即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高度概括,摒弃枝叶,讲解详略得当,语言精练不拖沓;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即把握本单元知识的重点、难点,综合利用适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三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贯通,即将本单元知识与前期知识进行比较、融会,努力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四要加强师生互动,即教师在讲解时也要避免唱“独角戏”,应鼓励学生参与,实现师生良性互动,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使教师准确把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实现对课堂教学的科学调控。
如“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部分,尽管教材内容不多,但确实是该章的重点和难点。归纳时我们首先让学生回忆成熟花粉粒的形成过程,然后利用板图向学生展示子房的结构-胚珠的发育-胚囊的形成过程,边讲述边与花粉粒的形成过程进行比较,并启发学生思考:细胞中有细胞的特殊构造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雌配子体的结构被称做“胚囊”等,为后续“胚的发育”内容的讲解埋下伏笔。
2.2.5 知识迁移迁移是一种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即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事业中能够有效地应用学习结果。迁移既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对学习内容的提高和深化。
知识扩展:要求学生在完成单元学习任务后,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课外资料,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将书本知识作为知识“核”,扩展的知识成为知识“幔”,共同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形成探索小课题: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可以通过资料检索获得答案,如以我市地名命名的中药--海州香薷 Ehholtzia splendens Nakai et F.Meakawa,为什么会在新版《中国药典》中“出局”,海州香薷没有利用价值了吗?有的可以通过与同学讨论获得答案,如本地居民喜食的霞草Gypsophila oldhamiana Miq .的生药学特征是什么?还有一些暂时无法回答的问题要通过开放性的实验来解决,如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 Ueda 为什么会有果胞的集团式发生,有什么意义等,都可以形成小课题。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不放过,勇于深究。以上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在学生上课时发现的,并通过努力,形成。
3 “理论-实验-实践”一体化探索式教学的原则
3.1 循序渐进原则实施“一体化”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对于刚入学的新生而言,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尚未形成,应着重强调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专业技能(如显微镜的使用、临时水装片的制作技术、徒手切片技术、作图技术等)的掌握。一段时间后,再逐步推进“一体化”教学。
3.2 强化预习原则“一体化”教学效益的高低、效果的好坏,首先取决于课前预习。没有预习或预习不充分,对课堂内容心中无数,失去课堂学习目标,学习就会陷入被动。“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充分备课,在开学时即将本教材完整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印发到每一位同学手中,使学生明确每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检查、发现学生预习的情况,对预习不足的同学要提出改进意见。
1 野外实习基地的选择
实习基地的选择是关系野外实习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合适的实习基地可保障和提高野外实习质量,因此基地的选择尤为关键,可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选择交通设施便利、人为干扰影响较少、基础资料充实、自然环境优美、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大种类丰富、②便于灵活安排实习路线、具有大规模接待能力的地点。我校曾经先后在湖北神农架、咸宁九宫山、武汉植物园、江西庐山等地进行药用植物的野外实习,依据以上原则我校最终将庐山作为实习基地。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境内,北临长江,南靠鄱阳湖,药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共有野生和栽培药用植物242科803属1859种,其中野生的维管植物171科756属1027种,包括蕨类植物27科38属64种,裸子植物7科8属11种,被子植物137科710属952种。③常见药用植物有石松、江南卷柏、紫萁、贯众、庐山石韦、何首乌、益母草、鱼腥草、海金沙、千里光、金荞麦、杠板归、孩儿参、黄连、大血藤、箭叶羊藿、华中五味子、山鸡椒、独行菜、垂盆草、枫香树、杜仲、仙鹤草、野葛、盐肤木、紫花前胡、过路黄、夏枯草、薄荷、栝楼、羊乳、桔梗、朱砂根、野菊、刘寄奴、淡竹叶、天南星、百合、多花黄精、玉竹、粉背薯蓣等。药用部位包括了所有中药类型,有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及种子类、全草类、树脂类等。药用植物种类几本文由收集整理乎涵盖了药用植物学教材中涉及到的所有科。庐山独特的资源优势为野外实习的顺利和高质量的完成提供了重要保障。
2 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
2.1 物质准备
预先整理准备好实习期间所需物品,主要包括教学物品,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庐山植物志》、《药用植物学》等工具书;标本采集制作过程中所需的枝剪、锄头、采集袋、标本纸、标本夹、吸水纸、号牌、gps、相机等;必要的常用药品和常用急救医疗装备;个人生活物品和必要证件等。
2.2 思想准备
实习前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召开野外实习动员大会,让学生明确野外实习目的意义和重要性端正实习态度;通报实习期间的基本安排和必要的相关准备;强调组织纪律性,实习过程中要服从纪律听从安排,展现良好的当代大学生风貌,同时着重加强安全教育,包括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2.3 人员准备
根据实习情况和有关教学安排,协调好带教老师,医生、班主任等人员。根据学生专业、性别、带队教师的人数等综合情况对学生进行实习分组。
2.4 交通工具安排
由于野外实习队伍较庞大(我校每年有300人左右参与实习),路途较遥远,挈带物品较多,所以最好中途不要换乘而采取直接由学校到基地的一站式方式,一般宜选择汽车作为交通工具,便于灵活安排。因此,野外实习之前要提前安排好交通工具,做好乘车安排以及各乘车小组的划分等。
3 野外实习的教学实施
3.1 野外实习教学内容
我们根据药用植物学理论教学内容,结合中部地区资源特点,选择传统大宗药材基源植物的识别和采集为主。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掌握植物识别的基本技能为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两百余种常见药用植物的识别特征,在前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实物进一步加强对蓼科、毛茛科、木兰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豆科、五加科、伞形科、唇形科、葫芦科、桔梗科、菊科、天南星科、百合科等重点科特征的掌握。同时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对植株特征、生境等的观察)、种子植物腊叶标本的采集制作以及野外植物资源调查等方面的培养。
3.2 野外教学方法
对于植物的识别主要从“眼观”(观察植物各器官形态特征)、“鼻嗅”(闻植物所散发的特殊气味)、“嘴尝”(品尝植物的味道),以及“手揉”(触摸感受其质地、厚度、毛茸等)等方面入手,同时将某些方面特征相似容易混淆的科或植物加以区别比较,某些方面相同的特征进行归类总结,并结合一些口诀、俗语、传说、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致以便让学生快速准确掌握常见植物的识别特征。
3.3 野外实习考核
野外实习教学环节结束后,为检查学生学习效果,都会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考核,我校的野外实习考核主要是现场考试,即随机选取30种左右常见药用植物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种名、科名,能独立完成腊叶标本的制作,同时根据学生实习期间学习态度、组织纪
律、团队精神、实践动手能力等给出综合表现成绩,最后按一定比例得出野外实习综合成绩。
1 引言
药用植物学是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野外实习是药用植物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可巩固和深化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丰富学生认知范围,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1,2]。 因而,各院校对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非常重视,不断改革野外实践教学方法,以圆满完成实习任务,达到实习教学的目的[3~9]。中南民族大学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在野外实习方面针对以往的问题摸索出来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实习效果。
2 野外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实习地点过于集中,采集的标本数量过多
在传统野外实习中,药用植物辨认和标本制作是一项基本任务,均以辨认、采集标本为前提。目前很多大专院校都设有药学或生物技术等专业,这些专业基本上开设药用植物学或植物学课程,而野外实习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每年的7~8月份,各个实习地点都会聚集多所大学与植物有关的实习生。如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每年的野外实习都集中在大别山天堂寨风景区或京山的太子山林场。每年走的路线基本也相同,老师讲解和采集的标本也大致相同。此外学生普遍存在随意采集、随意丢弃的现象,既浪费又对环境资源造成一定的破坏。
2.2 考核模式不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考核是教学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考核制度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与之对应。不合理的考核制度束缚了学生学习自主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10~12]。
中南民族大学虽然把药用植物野外实习作为单独一门课程,但考核仅仅只要求每组采集150份植物标本,每个同学鉴定一份标本,而且鉴定的这份标本是在老师讲解后进行鉴定,所以导致一些学生不重视实习,将野外实习当成了观光旅游,考核内容主要围绕常见药用植物的采认、重点科的掌握以及标本的制作进行;而植物形态描述、未知植物的检索、已知植物正确与否的鉴定以及资源调查方法等涉及不多。在考核上方法上“重结果、轻过程”。
2.3 大学生缺乏思想教育和吃苦耐劳的训练
大学生现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怕吃苦,喜欢独断独行,做事有时欠考虑和不计后果,遇到困难就会怨天尤人,悲观失望。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意志力训练是每一位任课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野外实习是开展思想教育和吃苦耐劳教育的大好时机,使用恰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方面做的远远不够。
3 对策与建议
3.1 学生分散实习,限制采集标本的数量
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现有4个固定的教学实习基地,即罗田大别山天堂寨实习基地,英山大别山实习基地,京山的太子山林场实习基地以及2013年新开辟的京山绿林镇绿林寨实习基地。每年实习的学生人数为250名左右,分别分散在4个实习基地进行实习。而且该院根据需要,聘请武汉植物园的有关专家进行讲解,以缓解师生比例不足。学生实习的地点不一样,采集的标本也就大部分不相同。此外,在实习前,教师必须做好必要的宣传和动员工作,在实习过程中必须保证以实地观察为主,采集为辅,能认清的则不采,需要采集的标本要严格控制“质”与“量”之间的关系。
所谓“质”就是指标本既要有代表性和完整性,又要突出药用部位和签别特征,还要注明详细的产地、生境、性状,采集人等;“量”是指严格控制标本采集数量,同种植物每组不得超过两份。老师在讲解时,学生可用相机将植物拍摄下来,以备复习和制作标本时使用。同时,老师要提醒学生杜绝随意采集,随意丢弃的现象,并将其作为学生平时表现和考核的一个指标。学生采集标本时,要分工协作,如:有的同学负责采集标本,有的同学负责记录,有的同学负责收集采集好的标本,有的同学负责拍照。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又可以保证采集单份标本而不至重复采集造成浪费,整个团队的同学都参与进来,职责明确,避免有学生偷懒,脱离集体单独行动的现象。
3.2 明确考试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湖北省京山县绿林镇的实习基地的同学,要求在实习的最后一天进行考察。考察形式:由老师随机采集一些标本,随机抽取20个标本给同学们辨认,要求他们说出这些植物是哪一科、哪一属、哪一种植物,有何鉴别要点。且考试提前通知。同学们明确考察形式和内容后,学习的积极性空前提高,老师讲解时不但认真听讲,认真做记录,认真做标本,而且利用休息时间,学生以组为单位自动出去辨认植物。最后实习结束时,按预先要求进行考核,学生对药用植物的辨认率达到80%以上,达到了该次实习的基本要求,学生满意归校。
3.3 适时开展思想教育,进行吃苦耐劳的意志力训练
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有很多很好的思想教育素材,若能适时开展教育,其效果则是众多教育途径中最为有效的。如讲解一种叫瓦松的植物,该植物长在屋顶、墙头及岩石上,虽然身处这样贫瘠、恶劣的环境,他们依然会捧出一抹新绿、一朵小花,坚强地完成繁衍后代,造福人类的使命。瓦松具有清热解毒、止血利湿,消肿,治肝炎,疟疾等疾病的作用。我们作为新世纪的人才,在当今社会普遍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环境下,要耐得住寂寞,要向瓦松这些植物学习抗逆境、困难和挫折,勇敢地面对和生活,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员虎将。又如在讲解五味子的生境时,可以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教育。五味子生长在杂木树林下土地肥沃的地方,需要高大的植物为它遮荫,这样才能长势良好,而人工栽培的五味子,没有了这样的环境,则瘦小枯干。说明植物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群落关系,否则很难正常生长发育。假期间同学们相互协作,相互团结,不仅辨认了很多的药用植物,增长了知识,而且同学之间的友谊也得到深化,可为收获颇丰。实习的最后一天,一般会组织同学们到实习地旅游景点去观光,无论是大别山的天堂寨,京山绿林镇的绿林寨,还是太子山林场的王莽洞,景点离驻地都很远,来回几十里的路程,同学们都是步行,在欣赏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意志力进行了一次较好的锻炼。
3.4 整理植物名录,丰富馆藏标本
实习结束之前,要求各小组将已压好的标本进行整理,同科的植物放在一起,以便学生结合实物比较同科不同种植物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培养分析和综合能力,加深所学科的植物特征的印象。如药学学生是首次在京山绿林镇的绿林寨进行实习,该基地的植物分布及生长情况不太清楚,通过该次实习和药用植物物种名录的制定,同学们大致了解了该地区植物物种分布情况,为后续学生的实习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这些标本将会永藏在药学院药用植物标本馆中,丰富馆藏标本内容。
3.5 展示图片资料,丰富校园文化
每年实习结束后,同学们都会把所拍摄的植物图片进行展览,以汇报学生实习的情况。展览的图片中:有的是植物图片,其上注名该植物的名称及功效;有的是同学们采集和辨认标本时的照片;有的是同学们以当地美丽风景为背景的合影。总之展示的图片丰富多彩,不仅是视觉上的盛宴,也是科普宣传的奇葩,成为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吸引了不少其他专业同学的眼球,迎来阵阵喝彩和赞叹,增强了同学们专业的自豪感。
4 结语
各种教学方法在药用植物野外实习中的配合使用,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培养了合作精神,锻炼了吃苦耐劳的意志,学会了融会贯通,激发了学习兴趣,增进了师生感情,丰富了校园文化,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以上各种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仍需在野外实习中不断改革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尹海波,王 冰,韩荣春.药用植物学实习教学体系改革[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3):218~219.
[2] 王双明.浅谈直观教学法在植物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2(10):93~94.
[3] 申志英,孙世芹,王艳明,等.新形势下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教学策略[J].药学教育,2009,25(1):47~49.
[4] 程虎印,欧 莉.《药用植物学》野外教学实习的改革实践[J].中医药导报,2010,16(9):130~131.
[5] 何先元,李开萍,王 刚.《药用植物学》野外教学技巧探所[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8(3):174~175.
[6] 张 丹,付利娟,何先元.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3):90~91.
[7] 纪宝玉,裴莉昕,陈随清.谈药用植物园在中医药院校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4):152~153.
[8] 谷 巍,巢建国,吴启南,等.《药用植物学》 网络课程的建设与探索[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2(2):120~122.
[9] 田建平,胡远艳,张俊清.思维能力训练在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中医教育,2012,31(2):49~50.
中图分类号:C434 文献标识码:A
药用植物学是以具有治疗、预防疾病及保健功能的植物作为研究对象,进而采用植物学知识、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药学等本科专业和中药制药技术和药学等专科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药用植物学内容涵盖极其丰富,涉及植物形态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药用植物栽培学、细胞生物学、植物遗传学、生物化学等多门学科的内容,与相关专业的中药学、生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中药化学等课程联系紧密,对学生将来从事中药基原研究、品质评价、临床疗效及开发研究亦有较大裨益。
该课程内容相对抽象、陌生名词繁多,并且大多需要背诵记忆,使得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相似而又相区别的概念往往容易产生模糊认识而混淆,为了便于学习、理解、比较不同概念,改善学习效果,就药用植物学课程中容易混淆而又有区别的概念进行辨析。
1 细胞质(cytoplasm)和细胞液(cell sap)
细胞质:对于真核生物而言指位于细胞质膜与细胞核之间,半透明、胶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是原生质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具有自主流动能力,其中分散着许多细胞器。
细胞液:是指植物细胞内存在于细胞质中的液泡内所充满的液体,是细胞新陈代谢过程产生的混合液,是无生命的非原生质体的组成成分。
2 表皮(epidermis)和周皮(periderm)
表皮:通常仅由一层生活细胞构成,细胞排列紧密,无胞间隙,外壁较厚,常形成特殊结构和附属物如角质层、蜡被、毛茸等,为初生保护组织。
周皮: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三种不同组织构成,是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的根和茎进行次生生长时,表皮被破坏,在相应部位产生木栓形成层活动的结果,为次生保护组织。
3 气孔(stoma)、皮孔(lenticel)和纹孔(pit)
气孔:位于植物表皮上由两个保卫细胞围绕而成的窄缝状开口,是植物进行气体交换和水分蒸腾的孔口。
皮孔:位于植物周皮上的通气孔,是次生保护组织周皮形成时,位于表皮气孔下的木栓形成层向外分生大量非木栓化的薄壁细胞,结果突破表皮,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裂口,称为皮孔。周皮的木栓层虽然不易透水、透气,但皮孔的存在可使内部生活细胞获得氧气的供应。
纹孔:指细胞壁形成时,次生壁在初生壁上不均匀增厚留下的没有增厚呈凹陷孔状的结构。相邻细胞间的纹孔往往成对存在,并有胞间连丝穿过纹孔对将细胞彼此相连,使各细胞连为一个整体,有利于细胞间物质和信号的传递。
4 保卫细胞(guard cell)和副卫细胞(subsidiary cell)
保卫细胞:位于植物表皮气孔两侧肾形(双子叶植物)或哑铃形(单子叶植物)的特殊细胞,为生活细胞,具明显的细胞核,并含叶绿体,细胞壁厚薄不均匀,与气孔开关有关。
副卫细胞:有些植物的气孔,在保卫细胞周围还特化出二个或多个和表皮细胞形状不同的细胞,具有协助气体交换和水分蒸腾的作用。根据植物种类不同,副卫细胞按一定顺序排列于保卫细胞周围。
5 厚角组织(collenchyma)和厚壁组织(sclerenchyma)
厚角组织:细胞为生活细胞,具不均匀增厚的初生壁,细胞壁增厚的部分多在细胞相互毗接的角隅处,故称厚角组织。细胞壁除含纤维素外,还有较多果胶质,但不木质化,因此细胞壁的硬度不强,具有弹性。
厚壁组织:细胞无生活的原生质体,为死亡细胞,具除纹孔外全面增厚的次生壁,呈不同程度的木质化。
6 导管(vessel)和筛管(sieve tube)
导管:主要存在于被子植物的木质部中,输送水分和可溶性盐类,由许多长管状的死亡细胞纵向连接而成,每个细胞称为导管分子,成熟导管分子的横壁形成大的穿孔,侧壁有不同方式的增厚并木化,相邻的导管则靠侧壁上的纹孔运输水分,行使输导功能。
筛管:主要存在于被子植物的韧皮部中,输送光合产物和其他可溶性有机物,由许多细长管状的生活细胞纵向连接而成,每个细胞称为筛管分子,两相连的筛管分子的横壁上有许多筛孔构成的筛板。筛管分子旁边常有一个或几个伴胞相伴,协助筛管执行运输功能。
7 侵填体(tylosis)和胼胝体(callus)
侵填体:随着导管的不断老化,导管相邻的薄壁细胞通过导管壁上未增厚部分或纹孔侵入导管腔,并不断膨大同时沉积树脂、鞣质等物质,形成大小不同的囊状突起物部分地或完全地阻塞导管或管胞腔,这种突起物称为侵填体。
胼胝体:随着筛管的不断老化或进入休眠时,在筛管端壁筛孔四周围绕联络索会逐渐积累特殊的碳水化合物即胼胝质,并形成垫状物,堵塞筛孔,使得筛管运输功能丧失,该垫状物即胼胝体。
8 油细胞(eleocyte)和油管(vitta)
油细胞:分泌细胞是分布于植物体内部具有分泌能力的薄壁细胞,其分泌物储存于细胞内,通常比周围细胞大,不形成组织,常以单个细胞或细胞团存在于各种组织中,贮藏挥发油的分泌细胞即为油细胞。
油管:分泌道是由多数分泌细胞彼此分离形成的长管状间隙的腔道,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即贮藏于腔道中,贮存挥发油的分泌道即为油管。
9 通道细胞(passage cell)和运动细胞(motor cell)
通道细胞:在根的内皮层细胞增厚形成凯氏带的过程中,有少数正对初生木质部的内皮层细胞的细胞壁不增厚,以便于水分和养料的内外流通,这些细胞称通道细胞。
运动细胞:单子叶植物叶片上表皮中有一些大型的特殊薄壁细胞,细胞内具大型液泡,在横切面上略呈扇形排列,称为运动细胞,干旱时这些细胞失水收缩,使叶片卷曲,可减少水分蒸腾散失。
10 原生木质部(protoxylem)、后生木质部(metaxylem)、初生木质部(primary xylem)和次生木质部(secondary xylem)
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木质部分化成熟顺序是外始式,先分化的初生木质部称原生木质部。后分化的初生木质部称后生木质部。
初生木质部:指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茎、根初生构造中,由初生分生组织的原形成层直接分化形成的木质部。
次生木质部:指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茎、根次生构造中,由次生分生组织的形成层分化形成的木质部。
11 束中形成层(fascicular cambium)和束间形成层(interfascicular cambium)
束中形成层:是双子叶植物茎中位于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木质部之间,来源于原形成层,由1~2层细胞组成的初生分生组织。
束间形成层:是双子叶植物茎进行次生生长时,邻接束中形成层的髓射线细胞恢复分生能力,转变成的次生分生组织。
12 髓射线(medullary ray)和维管射线(vascular ray)
髓射线:又名初生射线,位于双子叶植物茎初生维管束之间的薄壁组织,内通髓部,外达皮层,为植物横向运输通道,同时具有潜在的分生能力,能形成束间形成层,并能产生不定根和不定芽。
维管射线:又名次生射线,是双子叶植物茎和根的形成层活动时,在一定部位也分生一些薄壁细胞,沿径向延长,呈辐射状排列,贯穿在次生维管组织中,位于韧皮部的称韧皮射线,位于木质部的称木射线。
13 早材(early wood)和晚材(late wood)
早材:温带和亚热带春季或热带雨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形成层活动旺盛,木本植物形成的次生木质部,细胞径大壁薄,质地疏松,颜色较浅,称早材,也称春材。
晚材:温带夏末秋初或热带旱季,形成层活动逐渐变弱,木本植物形成的次生木质部,细胞径小壁厚,质地紧密,颜色较深,称晚材,也称秋材。
14 边材(sap wood)和心材(heart wood)
边材:是木质茎靠近形成层的木质部,颜色较浅,质地较松软,具有输导作用。
心材:是木质茎靠近中心的木质部,颜色较深,质地较坚固,由于心材部分木质部形成时间早,导管和管胞多已老化被侵填体堵塞,失去运输功能,由于侵填体中积聚的化学物,使得心材坚硬,不易腐烂。
15 落皮层(rhytidome)和皮层(cortex)
落皮层:一般木栓形成层的活动时间较短,必须周期性地产生木栓形成层,不断形成新的周皮行使保护功能,外层先产生的老周皮就会被后产生的新周皮隔离后逐渐枯死,这些周皮以及被它隔离的死亡组织的综合体常脱落,故称落皮层。
皮层:由基本分生组织发育而来,是表皮和维管柱之间的部分,由多层薄壁细胞组成,细胞排列疏松,有明显细胞间隙,占根初生构造的大部分,常可分为外皮层、皮层薄壁组织和内皮层。茎中皮层所占比例小,不如根内发达,且一般没有内皮层。
16 根迹维管束(root trace bundle)和叶迹维管束(leaf trace bundle)
根迹维管束:茎中维管束与不定根的维管束相连的维管束。
叶迹维管束:根状茎中维管束与叶柄维管束相连的维管束。
17 单雌蕊(simple pistil)、离生心皮雌蕊(apocarpous pistil)和复雌蕊(syncarpous pistil)
单雌蕊:由1个心皮构成的雌蕊,发育形成单果。
离生心皮雌蕊:一朵花内多数心皮离生构成的雌蕊,发育形成聚合果。
复雌蕊:一朵花内2个或2个以上心皮彼此连合构成的雌蕊,发育形成单果。
18 无限花序(indefinite inflorescence)和有限花序(definite inflorescence)
无限花序:开花期间,花序轴的顶端继续向上生长,并不断产生新的花蕾,小花由花序轴的基部向顶端依次开放,或由缩短膨大的花序轴边缘向中心依次开放,这种花序称无限花序。
有限花序:开花期间,花序轴顶端或中心的小花先开,因此花序轴不能继续向上生长,只能在顶花下方产生侧轴,侧轴又是顶花先开,这种花序称有限花序。
19 真果(true fruit)和假果(false fruit)
真果:仅由雌蕊的子房发育形成的果实。
假果:除子房外,花的其他部分如花被、花柱、花托、花序轴等也参与形成的果实。
20 种皮(testa)和假种皮(aril)
种皮:位于种子,由珠被发育而来,通常比较坚韧,起保护种子内部结构的作用。
假种皮:有的种子种皮外面,还存在由珠柄或胎座延伸发育而成的部分,称为假种皮,呈肉质或膜质。
21 胚乳(endosperm)和外胚乳(perisperm)
胚乳:被子植物在双受精过程中由1个与中央极核细胞融合后发育而形成,常位于胚的周围,呈白色,富含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为种子内的营养组织供胚发育所需。
外胚乳:大多数植物种子的胚发育和胚乳形成时,胚囊外的珠心组织被胚乳完全吸收而消失,少数植物如肉豆蔻、槟榔、胡椒、姜等,珠心组织或珠被的营养组织,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未被完全吸收而消失,形成营养组织包围在胚乳的,故称外胚乳。
22 子叶(cotyledon)和小叶(leaflet)
子叶:是种子内为胚吸收和贮藏养料的器官,通常有胚乳种子的子叶菲薄,无胚乳种子的子叶肥厚发达。在种子萌发后子叶可变绿而进行光合作用,双子叶植物具两片子叶,单子叶植物具1片子叶,裸子植物具多片子叶。
小叶:复叶上的每片叶子称小叶,根据小叶的数目和排列方式不同可将复叶划分为不同类型。
23 子实体(sporophore)和子座(Stroma)
子实体:很多高等真菌在生殖时期形成有一定形状和结构,能产生孢子的菌丝体。子囊菌的子实体称子囊果,其内产生许多子囊,子囊内产生子囊孢子;担子菌的子实体称担子果,其上产生担子,担子外着生担孢子。
子座:是某些高等真菌(主要是高等的子囊菌)容纳子实体的褥座,常从菌核上发生,是从营养阶段到繁殖阶段的一种过渡形式。在子座内着生许多子实体,常为子囊壳,其内产生许多子囊,子囊内通常产生8个子囊孢子。
0 前言
药用植物学定位为制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运用植物学知识和方法研究药用植物形态结构和分类的一门应用型学科。本课程涉及面广、知识点较多、内容抽象、实践性强,是中药学、制剂学的课程的基础课程,基于以上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整合运用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就业竞争力。药用植物学的教学模式随着现代教育,已远不能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因此,本课程改革应突出主体性教育理念,突出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新的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掌握药用植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更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工作任务教学模式在《药用植物学》课程中的应用
1.1 建立全新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着典型任务活动,在强烈的问题解决的动机下,通过主动应用学习资源,自主进行探索和协作学习,让学生亲历完整的工作过程,集“教、学、做、反思”于一体的教学活动。
根据高职高专培养要求及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选取制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合理安排学习进度,将课程内容整合如下:
①药用植物器官识别:六个任务即根、茎、叶、花、果实
②药用植物显微结构识别:五个任务即分生组织,薄壁组织,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及分泌组织
③药用植物种类识别:七个任务即藻类、菌类、地衣、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④药用植物野外实习
改革后的药用植物学课程体系特色为理论与工作任务有机结合,课堂与实验场所合二为一,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1.2 网络平台学习模式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一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根据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和药用植物学的课程特点,我们将本课程设置为几大模块:课程导读、课程精讲、作业相关、自测练习。其总体模块如下:
课程网站:课程导入、授课视频、作业及练习、自我检测
课程导入:教学设计(课程内容、教学资源、知识拓展)
作业、检测:理论自测、药用植物鉴别
网络的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特点使网络平台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阵地,通过构建药用植物学的网络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药用植物学知识学习的同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1.3 MOOC慕课教学
借鉴 MOOC“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进一步丰富课程在线教学资源,完善课程教学视频,形成丰富、多样的在线教学资源库,从而促进慕课平台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实现本校药用植物学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全面共享,促进本专业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
教师将教学内容上传至 MOOC 课程的网络在线教学平台,并设定时间为学习课程做好准备。慕课的在线教学内容应包括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思考与作业、随堂测验、课堂讨论、单元测验等内容。考虑学生在线学习的特点,合理划分在线教学单元,按照每周一期的进度设计教学单元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定时教学内容,课程持续时间为10周,每周在线教学4学时。为了促进学生的在线参与以及学习效果的掌握,药用植物学MOOC 课程将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建立多样化的考核形式,MOOC 课程设置有8次平时单元测验占50%;课程在线讨论占总成绩的 10%;MOOC 课程共设置有5平时单元作业占总成绩的40% ,学生需要按时完成相应的单元作业等,教师要及时检查学生在线参与课程的情况,提高药用植物学MOOC课程网络在线教学质量。
1.4 建立融“教、学、做” 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方法
野外实习实训是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解决与植物有关的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理论与实验课程有机结合,实验室、中药标本馆、药草园都是我们的课堂,避免了理论课与实验课程内容的重复,减少时间、资源上的浪费。对原有的实验内容和体系进行了优化,重组和更新的教学内容超过50%。野外实习内容主要包括野外药用植物调查方法;植物的鉴别技术;药用植物种类调查及标本采集;植物标本的制作等。实训之前把学生编制成若干组,要求学生在野外实习中有重点地收集材料,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交流。
我们要通过野外实习实训,培养了学生野外工作的经验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促使学生会使用植物分类工具书,锻炼学生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达到与各专业后续课程密切衔接的目的。我们还构建了实验课教学平台,建设适应药用植物课程体系的标准教学实验室,具有光学显微镜、数码显微摄像多媒体投影仪演示系统和先进的显微互动教学系统,辅设中药标本室、切片室,药用植物园,为培养高质量的学生提供了先进的实验条件。
2 总结
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如下:
工作任务驱动――任务导向,项目教学
网络教学平台――教案、课程视频、专业链接
“慕课”课程――课程学习、单元自测、效果考核
野外实习――实践技能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提倡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药用植物学教学体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发展,运转正常,取得显著成效。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内容不断充实,质量不断提高,教师、学生植物显微特征观察在多媒体中同步进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兴趣。改变了过去学生单独在显微镜下找不到,找不准,浪费时间的弊端。
药用植物学教学体系各种改革措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制药专业12级学生学平均成绩比改革前的11级学生平均成绩高8.42分,且在下一学期的中药学基础、药物制剂学课程的学习中也体现出了明显的进步与成绩的提高。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药用植物学》教学体系会更加完善,更加具有鲜明的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涛.精品课程药用植物学慕课(MOOC)建设与应用[J].药学教育,2015(31):26-29。
[2]苏红、刘志宝、吴丽香.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探析[J].中外医疗,2013(33):132-133.
[3]李涛,张浩.药用植物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实践[J].医学教育,2010,(12):2-3.
[4]李涛.全球 MOOCs 浪潮中的药用植物学教学改革[J].药学教育,2014,30 (6):32-35.
[5]裴瑾,万德光,马云桐,等.关于优化药用植物学课程知识体系的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1:13(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