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懒惰心理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思想方面的懒惰。
懒惰的人常有明日复明日的思想。明知道这件事应该今天完成却总期待着能够明日去做。例如:有懒惰心理的学生在完成当天作业时,常找出各种理由拖拖拉拉,边玩边学,时间晚了,就想明天早
晨早点起床再完成,面第二天又起床晚了,上学后,又有了新的任务,这样明日复明日,学习成绩可想而知。
懒惰的人常有依赖别人的思想。老师们经常会发现,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的总是个别几名同学,而更多的人懒得动脑思考问题。心里想:反正我不举手,也会有人说出正确答案。这种依赖别人的懒惰
心理只会使思维变得越来越迟钝。
2。行动方面的懒惰
思想的懒惰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懒惰。懒惰的人明明知道某件事应该做,甚至应该马上做.可却迟迟不做,或硬挺过去;做事时总是无精打采、懒懒散散拖拖拉拉;做事不积极、不主动、不勤奋。例
如:在我校的养成教育中提出了:“在操场或教学楼内看到杂物要主动捡起”的要求,而许多同学由于懒惰,即使是弯弯腰这样的动作也懒得去做。学校每周末的大扫除,总有个别行为懒惰的同学溜边
或干活时拈轻怕重,更有甚者,要父母代替打扫卫生,其懒惰程度可见一斑。
二、懒惰心理的成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懒惰心理的产生呢?
l、依赖性强。
如今今的独生子女有严重的依赖性。什么事情都要靠父母或其他人,没有主见,缺少独立性,他们在家靠父母,在学校依靠老师,在社会上依靠其他人。这种依赖性就是导致懒惰的主要原因。
2。缺少上进心
上进心是前进的动力。缺少上进心的学生做事容易满足,对自己要求不高,得过且过的思想严重:做事不求真,不求质量,不求快节奏,常抱着“应付”的态度和“混过去就行”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而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必然导致懒惰现象的产生。例如:在我校每届儿童画展中,要求班级中的每位同学创作一幅美术作品,在班级内展出。就有个别同学放松自己的要求,心想:班级有这么多幅
作品,也不缺我这一幅,应付过去就得了,于是懒得精心构思,懒得用心着色,草草完成了事。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是产生懒惰心理的根本原因所在。
.家庭关系的影响
从客观上说,家长的过分溺爱,也是造成学生懒惰心理的因素。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分娇纵,大包大揽,只会使孩子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劳而获的坏习惯。另外,有的家长本身就
缺少时间观念,没有勤劳的习惯和雷厉风行,果断利落的作风。“身教重于言教”,这样的家庭影响严重影响了子女良好健康习惯的形成和良好行为的发展,促进懒惰现象的发生。
三、矫正懒惰习惯的方法。
懒惰是成功的绊脚石,在充满困难与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懒惰的人习惯于等、靠、要,从来不想去求知、发明、拼搏、创造,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只有勤奋、刻苦、好学、上进,朝着预定目标孜
孜以求,才会达到光辉的项点,为此要努力克服懒惰的习惯。
l、要养成每天清早按时起床和外出锻炼的习惯,改掉恋床不起的恶习。
2.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在家里主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洗脸、洗自己的衣物。在学校认真完成值日,不依靠别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和各种劳动、远足活动,从而锻炼
意志,磨练耐力。
3、制定学习计划。所有各科作业都严格按老师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逐步养成不完成作业不睡觉的习惯,改掉“明日复明旧”的思想。
4.寻找榜样。找一个学习勤奋,做事勤劳的同学做为自己的榜样,并请这位同学多帮助和监督自己。
一、老子心理学学术思想概说
《道德经》又名《老子》,全书五千言,充满了深沉的智慧,主导意识是“道”。“道”在其中说明世间事物发展的总规律,又说明了人在社会活动中立身的行为规范,其核心就是“清静”、“无为”、“抱一”、“守中”。
“清静”一词见于《老子》,即去私寡欲,心里没有杂念。“清静可以为天下正”,意思是说“清静”是治理天下的最高法则,心清神静可以治理天下。这是老子的一种最高人生境界,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反省认识自己,剔除不由自主沾染上的私欲杂念,“浊以静之徐清”,才会象浑浊的流水一样,静止下来,重新变清。“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自然无为常常被人们理解为放任不管,什么事都不做,这是一种误解。“无为而不治”、“无为而无不为”是说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努力去做,总可以做成的,自己的行为要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在这种规律下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去实践,这才是“无为”。
那么,老子所认识的天地的规律又是什么呢?他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是说事物在向前发展的同时总孕育着相反方向的运动,所谓“物极必反”。免费论文。所以他总是告诫人们不要过分追求什么东西,过分强盛就会衰落,要保持“清静无为”的状态。他反对世俗的逞强、骄傲、矜持、走到天下人前面。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他的这些专横者必不能持久的思想无疑是保持人的心理平衡的一种方式。心理素质差者,常常个性很好强,但处处事事又表现很胆小,怕这怕那,看不到自己的力量。这就是不符合道了,因而总是难以找到心灵的安宁和稳定。老子劝人说:“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教人们不要逞强、走极端,而要顺着自然的规律走,注意保护自己。这样就不会固执,不会矫揉造作而使自己活得很累。人只要顺着自然的规律去走,走在“大道”上,就会安全、平和、泰然,就会享受人生的乐趣。由于摸索出了天地的规律,摸索出了自己工作的规律,他就会把自己的工作,哪怕是单调而辛苦的工作,当作奉献,从中得到乐趣与安慰。
老子还主张少欲寡欲,生活俭朴,反对华而不实的东西,反对世人追求眼耳鼻口舌等五官的享受,认为这些会把人诱离大道,使人做事时违背大道而遭受种种灾难。
老子哲学中还有“无争”、“知足”、“守静”、“贵柔”、“处卑”等等特点,遵从这些教诲,无疑会为生活在这纷繁复杂社会环境下的人的心身健康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人们或许会认为这些思想是消极的,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但现代西方社会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及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充分地说明了他们那种对物质的过分追求是有悖自然规律的。事实上,人们如果接受老子这些合理的教诲,虽然暂时会有所失,但会因顺从了自古以来不变的正道,在经受了这一小小的损失后获得心灵的安宁、幸福和社会的安定、和平。这也就是“吃小亏,占大便宜(保护身心健康)”的含义。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人们究竟如何取舍呢?答案是很明显的,但人们往往难以为了获得未来的大收获而暂时舍弃小的损失。所以老子叹息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他主张,一个人如果理解了天地的规律就应该勇敢地、坚韧地走上正道。
从现代医学心理学角度来认识,要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特别是人们处于现代化社会变革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达到心理上的自我感觉适应、充实、满足,这就应将“清静无为”的观念植于心中,在清静心灵的引导下,顺应“自然”的规律,根据自身的心理特点和社会环境条件,陶冶情操,坚定信心,完善个性,选择自己的价值目标。
“抱一”、“守中”,指按照既定的目标前进,脚踏实地,坚忍不拔,不依赖,不懒惰,努力去做,这样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心理疏导疗法抓住这些积极的原则,并使之融合于自身体系之中,以“清静无为”、“无私无欲”为导向,不断提高人们的自我认识能力,使之在学习、工作、人际交往及生活中处处达到“自我满意”(即“成功”的具体表现)的境界。
二、老子心理学学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从老子心理学学术思想吸取心理学的营养,受到启发,发展出影响深远的心理治疗理论,这就是其现代借鉴意义。
在国内,给具有原本及特质性的优秀传统文化——老子心理学学术思想赋予新的内容,也就不再是古老的文化了,而成了“古为今用”,为现代化服务,为心理治疗服务,成了为民造福的导向。免费论文。如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由杨德森教授晚年及其追随者历时12年涓积成流,是现代中国心理学家独创的具有浓厚本土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经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证明行之有效,尤其对“A型性格、精神应激及相关疾病、焦虑、抑郁、强迫等症状”效果卓著,被誉为“中国现代心理治疗方法之花”、“中国人自己的心理疗法”。该疗法基于中国道家传统的处世养生之道,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深刻分析中国人的民族文化与心理特征、精神痛苦的成因、引起精神痛苦的内部因素、以及心理应激与生理应激的相关与区别、精神控制与精神虐待等现象,制定出精神超脱的“四个原则”(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胜刚;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和“四套方案”的操作方法,以及一系列的自我心理调节技术,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观念和应对方式来达到调节负性情绪、矫正不适行为和防病治病的目的,以帮助国人在自身的文化背景下实现健康人格与理想人生的完美结合。又如老子心理学学术思想不仅为心理疏导疗法输送了营养,而且使心理疏导疗法的理论更加丰厚敦实。
在国外,森田疗法的基本理论与老子的自然思想是一致的,在森田的神经症发病原理与其具体治疗方法上也可在老子那里找到相似思想。免费论文。森田疗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相符的。森田疗法在中国是能够被广泛接受和推广应用的。如果用老子的道家思想来阐释森田疗法的理论原理,则会更易为中国患者所接受。“道”,这个中国文化中最为神奇的概念,也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一种内在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心理疏导疗法〔M〕.鲁龙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9(2001.2重印)
〔2〕老子德育思想的现代借鉴.文彦南、刘辉.杭州师院学报〔J〕,2006,5
〔3〕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申永荷、高岚. bbs.tecn.cn/archiver/?tid-135775.html
〔4〕中国道家认知疗法介绍.杨德森等.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J〕,2002(2)
经过四年的实践,我们发现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环节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1 选题随意而宽泛
毕业论文选题是毕业论文这一实践环节的非常重要的一环,不仅仅因为它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质量,更因为它应该是一位大学生四年大学学习的思考和总结,可是在实践中我们却发现有些学生选题很随意,或者是粗略地查阅一些资料,便匆匆定下题目,没有考虑自己所占有的资料的多少、研究意义及可操作性等方面的因素,或者是没有自己的想法兼有懒惰思想,让指导老师为其定题目等。我们还发现学生的选题过于宽泛,题目较大,针对性不强。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毕业选题与找工作在同一个时间段上、学生们把主要精力都用于找工作上而无时间来思考毕业论文的设计问题。另外,学生不喜欢写特殊教育方面的论文,第—批毕业生中只有50%写特殊教育方面的论文,分析其原因是特殊教育方面的参考资料相对较少。
1.2 实证性的论文比例少
实证性研究方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实证性研究论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也有实践价值。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类文章较少(通过对历届毕业论文的统计,只有10%),即使指导老师引导鼓励他们写这方面的论文,学生们也不太愿意。分析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写实证性论文需要大量的调查,这种方法他们掌握的往往是理论方面的,而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很少,所以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学生们不敢尝试;调查研究也需要一定的经费,毕业论文的经费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学生们对实证性论文也缺乏耐心,因为实证性研究方法需要做许多具体的工作如:查找或编制合适的问卷,选择合适的被调查对象,实施调查,统计分析等,相对于非实证研究要复杂一些。
1.3 查阅和阅读文献资料较少
查阅文献和阅读文献是大学生必备的一项技能,应该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始终,可是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却只有到写毕业论文时才开始尝试查阅文献和阅读文献,因此,不熟悉期刊和博硕论文数据库的使用,查到的资料不全面,不权威,查到论文也不知如何利用、如何取舍、如何选择等,因此也存在着大面积抄袭的现象。
1.4 论文格式不规范,语言不专业
论文格式不规范表现为文献的引用、标点符号的使用、图表的绘制不符合标准,虽然学校有制定好的毕业论文撰写标准和格式,但学生由于平时这方面的训练少,所以意识淡薄,对此不够重视,导致许多学生没有按照要求完成论文撰写工作,也使得指导老师不得不耗费很多的精力来修改论文中的格式问题,学生也要多次的修改,这不但增加了检查和修改的工作量,也使得对论文的内容、逻辑性、创新性等方面的指导无暇顾及或顾及的少。另外,一部分学生的论文语言不专业,口语话严重或抒情性语言较多,专业性术语运用的较少。这与平时所阅读的专业性资料较少有关。
2.提高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毕业论文所反映出的问题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系统的,它涉及到教学和管理等各个环节,提高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鉴于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着以上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与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2.1 提高认识、加强指导、严格要求
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认识是提高论文质量的前提,无论是学生还是对指导教师都应该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性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计划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与其他教学环节彼此配合、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而毕业论文所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可替代的。指导教师要对所指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包括选题、确定研究方向、推荐参考资料、开题、设计方案等等。同时指导教师要严格要求,杜绝“抄袭’‘拼凑’“买卖”论文等现象的发生。另外我们还针对论文选题所出现的问题,对论文选题有了一些具体要求,例如,针对学生不愿选特殊教育方面的论文问题,我们从04级起限制了非特殊教育论文比例。
2.2 确立本科生导师制度
本科生导师制度即由1名教师担任一个本科生班级的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科研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指导。我们专业则强调导师的专业学习指导作用,即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进行专业指导,如:在新生中进行从高中到大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转化指导,使新生们能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对中年级学生进行文献查阅、阅读等方面的指导,并注重他们专业兴趣的培养,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其有效地学习;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配合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进行联合指导。实践证明,这样一种培养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它保证了学生在大学四年里都能够系统地接受科研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2.3 加强实践环节的比例,在实践中发现可研究的课题
毕业论文选题困难的一个原因是学生们的实践较少,因此很难发现一些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研究课题,鉴于此,我们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学生从大一开始就与盲生或聋生结对子,让他们对特殊学生有-个感性认识,熟悉这一特殊群体,并从中发现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激起他们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我们也加大了实践环节的比例,如视力残疾儿童心理与教育、听力残疾儿童心理与教育及弱智儿童心理与教育等课程中都安排了实践环节,进行模拟教学训练,一方面培养了他们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则会从中发现一些教学方面的可研究的课题;另外,学生在大三的两个学期各安排一次教育见习,分别为一周和两周,安排他们到聋校、盲校、培智学校、康复机构等实地观摩和教学,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发现可研究的课题。毕业实习则是把所选择的课题加以实施的良好机会,通过毕业实习完成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带着问题去实习,实习不再是一种形式,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也得到了实习单位的好评。实践证明,这-措施也是卓有成效的。
2.4 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
完成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及找工作是在同一时间段,所以对毕业论文的管理就尤为重要。为确保毕业论文如期高质量地完成,在实习开始之前,系里要对学生进行系统地辅导,让学生明确实习及毕业论文的目的和具体要求。指导教师要监控学生的论文完成进展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学院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审批、开题报告、调研内容、论文的评阅、答辩、评分等各个环节和过程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详尽的安排,形成完整的毕业论文管理体制,做得前期有计划、中期有检查、后期有总结。学校的各级行政部门和相应的教学服务设施如图书馆等要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
2.5 增加经费投入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内容提要 克服差生思维缺陷,首先要克服其“思维惰性”,激发其学习兴趣,鼓励其积极思考问题;其次加强其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会区分教材内容;第三,注重发展差生思维的独立性。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差生 思维缺陷
在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所主持的“教学最优化”实验中,关于差生教育的思想观点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其中要求差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程的效果和质量上,这一点,我们在长期执教过程中有较深的体会。
这里“差生”的界定依据和特征,主要是指学习成绩差,在学习———认识活动中,表现出基本的学习技能———读、写、算的技能存在缺陷,不能在一定时间内有效掌握知识。读、写、算三大基本技能中,有两项是属于语文学习的范围。所以语文作为各学科之母,教学效果对提高差生的学习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差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思维速度均低于同龄者,其思维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不善于区分教材重点,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差。他们很容易被当作低智商者,实际上,经过反复测试,大多数差生心智绝无问题,智商平均居于中上,其中不乏IQ120以上者。差生的外在表现为学习态度消极。学习过程非常被动,虽然他们也记笔记、做作业,但事倍而功半,学习效果很差。通过观察、调查、分析其原因:差生对学习抱着消极态度,往往是由于长期受挫折而导致的“失败积累”,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失去信心造成的。所以,克服差生消极学习态度的出发点,是要为差生提供和创造能够取得成功的情境与机会,使他们通过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兴趣,树立起积极的自我概念,进而对学习有正确的态度。在有了较为端正的学习态度后,关键在于解决差生内在的原因,克服差生的思维的缺陷。实际上,差生思维的缺陷,并不是先天不足,而是与学校教育教学有关。因此,语文教学的主攻方向应该放在优化教学方法和对差生进行区别教学上。
首先,运用问题研究因素,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克服差生的“思维惰性”,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鼓励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讲授《多收了五斗》一课时,由于课文的时代与今天的生活距离较远,我就注意从现实生活引入课文。如:现在我们大多数人不愿要硬币,嫌太沉,不方便带,都愿要纸币,可旧毡帽朋友想要银元,当当响的银元,他们为什么不想要钞票?尤其是中央银行的钞票?不少学生都愣了。经过对照课文,反复讨论,终于明确是官绅的欺诈、纸币的贬值,使得农民遭受双重剥削而不得已的一种自我保护心态。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我从我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人人在议论发财,谈做生意这一社会热点引入课文,提出问题:于勒发没发财?假使于勒从美洲发财回来,“我”父亲和母亲的态度会有怎样的变化呢?课堂讨论非常热烈,同学们争相发言,除了语言表达不够流畅优美外,其学习效果不亚于另一个好班,多年后,有学生还回忆起这一课,并且说从中感受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其次,要通过教学使差生掌握比较、概括、分析、综合的思维技能,学会区分教学内容。而要做到这一点,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是加强差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些老师往往认为,对差生只需提供一些事实、例子、图表就可以了,理论是他们不能理解的。实际上恰恰相反,因为依据主要理论倒能使差生把个别事实、概念联系或概括起来,从而洞察到其中一般的、本质的东西。因此,加强理论学习,是提高学生思维技能的必要途径,教师要时常注意要求和帮助差生逐步掌握语文学科的主要理论,使理论逐步成为学习的核心、基础和主干。
在教学过程中,每到初三、高三,我总是要留出一大段时间来系统地复习中学教材全程的语文知识,重点在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从拼音到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从现代文到文言文;从记叙文到议论文;从阅读欣赏到写作训练,详细地,扎实地过一遍。这样做之后,差生的成绩总要跨一大步。另外,在学期教授过程中,注意在每册课本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如每一册的语法,我均是安排在第一单元中集中学习,其它单元学习时就进行复习巩固,差生既有兴趣,又能经常练习,有较好的效果。
第三,注重发展差生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独立性是思维的综合品质,通常表现为思维的灵活性,可变性和学习上的意志力,是思维发展的重要标志。发展差生思维的独立性,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尽可能地给予差生帮助,增加他们独立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培养他们提问、思考和讨论的习惯。
过去,我们对帮助差生有一种比较传统的做法,就是在他周围安排些好的学生,以起到帮助的作用,但并没有提示如何帮助,常常成了问什么答什么。大多问的是答案,自然地给的也是答案。其实起不了帮助的作用,相反进一步加深了差生思维的懒惰性和依赖性。我发现这个问题后,采取差生与差生坐在一起,既便于老师相对集中地进行辅导,又使他们之间有一种平等竞争的感觉,反而产生一种互不服气的争胜心理。当然教师要注意引导的艺术。对差生的要求可以放低一点,作业量,答题的质量水平,完成的速度,都可以另作安排,但必须要求独立完成。甚至允许剩题、留空,但不允许抄袭。
为了强化差生思维的独立性,我在作业批改上采取了三项措施。举作文为例:
第一、批改要及时。
在学生作文思维兴奋点未消失前,迅速反馈作文情况,促其良好心境得到巩固;
第二、要公正。
从心理学角度看,每个人都难免会产生“月晕心理”,即有的教师对一些作文程度较好的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另眼相看,有时明明该学生应付了事,都能得个好分数。相反,一些程度不好的学生,尽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了他有生以来最好的文章,但是,由于教师先入为主的心理在作怪,或者拿它跟最好的作文比,结果仍然得不到他期望的分数,于是,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因此对差生作文的评价一定尽可能客观公正,尽可能与他自己的前几篇作文比较,并适当对差生给予鼓励。
第三,要多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
这里“差生”的界定依据和特征,主要是指学习成绩差,在学习——认识活动中,表现出基本的学习技能——读、写、算的技能存在缺陷,不能在一定时间内有效掌握知识。读、写、算三大基本技能中,有两项是属于语文学习的范围。所以语文作为各学科之母,教学效果对提高差生的学习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差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思维速度均低于同龄者,其思维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不善于区分教材重点,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差。他们很容易被当作低智商者,实际上,经过反复测试,大多数差生心智绝无问题,智商平均居于中上,其中不乏IQ120以上者。差生的外在表现为学习态度消极。学习过程非常被动,虽然他们也记笔记、做作业,但事倍而功半,学习效果很差。通过观察、调查、分析其原因:差生对学习抱着消极态度,往往是由于长期受挫折而导致的“失败积累”,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失去信心造成的。所以,克服差生消极学习态度的出发点,是要为差生提供和创造能够取得成功的情境与机会,使他们通过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兴趣,树立起积极的自我概念,进而对学习有正确的态度。在有了较为端正的学习态度后,关键在于解决差生内在的原因,克服差生的思维的缺陷。实际上,差生思维的缺陷,并不是先天不足,而是与学校教育教学有关。因此,语文教学的主攻方向应该放在优化教学方法和对差生进行区别教学上。
运用问题研究因素,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克服差生的“思维惰性”,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鼓励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讲授《多收了五斗》一课时,由于课文的时代与今天的生活距离较远,我就注意从现实生活引入课文。如:现在我们大多数人不愿要硬币,嫌太沉,不方便带,都愿要纸币,可旧毡帽朋友想要银元,当当响的银元,他们为什么不想要钞票?尤其是中央银行的钞票?不少学生都愣了。经过对照课文,反复讨论,终于明确是官绅的欺诈、纸币的贬值,使得农民遭受双重剥削而不得已的一种自我保护心态。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我从我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人人在议论发财,谈做生意这一社会热点引入课文,提出问题:于勒发没发财?假使于勒从美洲发财回来,“我”父亲和母亲的态度会有怎样的变化呢?课堂讨论非常热烈,同学们争相发言,除了语言表达不够流畅优美外,其学习效果不亚于另一个好班,多年后,有学生还回忆起这一课,并且说从中感受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要通过教学使差生掌握比较、概括、分析、综合的思维技能,学会区分教学内容。而要做到这一点,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是加强差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些老师往往认为,对差生只需提供一些事实、例子、图表就可以了,理论是他们不能理解的。实际上恰恰相反,因为依据主要理论倒能使差生把个别事实、概念联系或概括起来,从而洞察到其中一般的、本质的东西。因此,加强理论学习,是提高学生思维技能的必要途径,教师要时常注意要求和帮助差生逐步掌握语文学科的主要理论,使理论逐步成为学习的核心、基础和主干。 转贴于
在教学过程中,每到初三、高三,我总是要留出一大段时间来系统地复习中学教材全程的语文知识,重点在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从拼音到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从现代文到文言文;从记叙文到议论文;从阅读欣赏到写作训练,详细地,扎实地过一遍。这样做之后,差生的成绩总要跨一大步。另外,在学期教授过程中,注意在每册课本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如每一册的语法,我均是安排在第一单元中集中学习,其它单元学习时就进行复习巩固,差生既有兴趣,又能经常练习,有较好的效果。
注重发展差生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独立性是思维的综合品质,通常表现为思维的灵活性,可变性和学习上的意志力,是思维发展的重要标志。发展差生思维的独立性,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尽可能地给予差生帮助,增加他们独立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培养他们提问、思考和讨论的习惯。
二、加强阅读指导力度,归类分条,培养阅读技巧
在语文测试中,阅读题可以说是重头戏。根据多年来中考试题的分析及归类,阅读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记叙文阅读(包括小说)、说明文阅读(以科普说明文为主)、议论文阅读、诗歌赏析、文言文阅读。于是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对阅读题进行分类指导,探索出了几种比较可行的方法:如在指导诗歌(星星变奏曲>赏析时,针对诗歌的特点,先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审美,对这首诗产生兴趣,然后针对诗歌内容提出以下问题①本诗中的意象有哪些?②诗中描绘了哪几幅画面,你读后还会想到哪些画面?③你是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的?④你认为作者的心情和你的心情相同吗?问题一提出来,学生们积极思考、展开讨论、踊跃发言,找出了很多意象.星星夜、白玉兰、鸟等,好多同学描述出了他们想象中的画面:繁星满天,四周一片宁静,微风吹拂,星星闪烁,有的同学描绘出了平静的湖面,微波荡漾,树林中鸟儿站在枝头上欢快地唱歌……通过大家的发言与描述,同学们马上感受到了星夜的温馨与浪漫,体会到了本诗作者的感受与写作意图,使学生与作者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这样,我们就归纳出了诗歌阅读的途径和技巧.反复朗读找意象――感受意境绘图画――仔细斟酌知感情一领会意图生共鸣。
这样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并应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在教研教改方面,他能够积极学习教育理论,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教研教改
活动,富有创新精神,积极尝试新教学理念,多次带头主讲公开课,学习新课标、
新理念,推进教改工作,现在着力探讨“小组合作"式教学理念,已取得了一定
成效。在教学活动中,他引进竞争机制,开展小组评比活动,用奖励小红旗、作
业本等方法,鼓励学生之问开展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近年来,他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红旗班级和教学优胜班级,任教学科多次在县、镇两级质量评估中名列前茅,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多次在市、县两级获奖。
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不断加强业务学习,认真研究,细心总结,大胆
创新,不断改革,多次在市县以上杂志上。2004年4月在《__教育》
本科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使护理专业本科生具备初步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技能,即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研知识、科研方法和科研技能,具备护理科研的初步能力。近年来,我们以课题《探索以社区为教学辅助背景的护理实践教育模式》研究为抓手,以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为中心,以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为背景,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的,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创新性思维。
一、合作学习的方法
1.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基于我们是以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为教学辅助背景所进行的学生护理科研能力素质的培养,因此,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主要以社区点实践小组为基础,每个小组配备1名社区医护人员和指导老师,并以这个小组为一个科研项目申报学校课题,科研立项的申报人就是该小组的负责人。
2.理论授课。(1)合作学习方法介绍。在以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开展护理科研前,我们先进行护理科研与论文基本技巧的讲授和指导,使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确立自己小组的科研意向。(2)护理研究理论指导。制订护理科研理论授课计划,利用学生晚上课余时间进行护理科研理论授课,使学生对护理科研具备一定的研究理论基础。(3)科研选题与立项指导。组织学生下社区见习,参观和收集与社区整体健康状况相关的资料,老师根据各小组的选题,征询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师的意见,初步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课题。最后指导老师根据课题的名称、任务、目标等提出指导性要求。
3.研究实施。(1)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目标。在社区见习和理论授课的基础上,结合老师提出的社区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方向,小组成员带着问题,利用网络、图书馆、社区老师咨询、社区人群走访等各种资源获取所需要信息,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终选出一个题目作为自己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目标。(2)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在确定课题后,小组成员从针对课题立项申报到最后论文形成课题结题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工,每个小组成员对自己负责的阶段任务进行具体的策划,当课题研究进行到哪个阶段,那么该阶段负责的学生就是主要召集人,小组其他成员就听从该召集人的安排,完成布置的任务,达到既分工又协作的目的,彼此相互支持和配合,完成研究。(3)成果交流形成论文。当课题研究进行到最后时,要求各小组在集中讨论、汇合充实的基础上,将研究成果制作成幻灯片进行交流汇报,再由指导老师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师进行点评,然后,各小组再进行积极修改最后形成论文。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
自2006年我们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应用于培养护理学生的科研与论文的写作能力的教学中,共有数百名大三护理学生受益。几年来参与的学生共协助社区卫生服务完成了学校所在地区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农村合作医疗就医状况、社区老年高血压认知误区的调查与干预、湖州地区更年期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等多项调查,完成调查问卷数千余份,形成调研报告十余篇,编写了社区多种常见病的家庭健康教育手册。在此基础上,同学们积累了资料和数据。许多同学完成了自己的论文选题,并在《解放军护理杂志》《护理研究》《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社区医学杂志》《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中外医疗》《全科护理》等省部级以上正规刊物上公开近百篇。
三、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总结
1.小组合作学习精神的内涵及意义。小组合作精神是一个集体团结的象征,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护理学科多元文化护理的发展,其交叉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日益突出,各种知识领域之间的界限也日益模糊,彼此交错、相融,一个人的专业知识面早已远远不能满足护理学科发展的需要,当临床抢救生命,当我们进行护理科研,许多尖端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小组团队的攻关。为此,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因此,作为高校的护理教育工作者在对护理学生的培养中不但要求培养的个体具有渊博的医学知识、娴熟的护理技术、科研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的工作能力,还要求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及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融入社会和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
2.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护理研究的特征。小组目标一致,与知识、资源共享是小组团队合作进行护理研究的基本特征。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曾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工作,那么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小组团队研究的基本要件是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的一致性。实际运作中,小组目标是核心,不否定和抹杀个人目标。当个人目标最大限度地与小组团队目标同步时,必会推进小组团队研究的进程。这样的一致需要对共同目标的忠实和坚持。知识和资源共享是小组团队研究内部知识互相传递和积累的过程。通过一定的规则和激励措施达到知识和资源的共享,可以有效发挥团队成员个人的优势,达到团队内部的互助。在科学研究中护理一直是一个较弱的学科,为了实现护理学科科学研究的新突破,就必须发挥团队合作研究的优势,使团队智慧超过个人智慧的总和,实现“1+1 >2”的目标。
3.小组合作学习在护本生进行护理研究中的优势。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证实,学生会吸收所读的10% ,所听的20%,所看的30%,看与听结合的50%,听与说结合的70%,说与做结合的90% ,教别人时的95%。那么在学习者之间建立指导互助的关系,让他们互相学习、传递经验时学习效果应该是最好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护理科研和论文写作的实践就是在团队成员之间建立了指导、互助的关系,让他们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传递经验、相互交流、相互质问对答,在辩论中产生新的思维和见解。(1)团队内部共同分享了某些成员的新知识、新思想,节省成员独自学习的时间,避免走弯路。(2)有利于在课题研究成员中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团队中只要有一个成员努力,她的研究收获就会在团队中进行传播,给其他成员带来压力,进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克服懒惰的天性,加倍地努力学习。(3)每个人所学习获得的新知识在团队内的传播,有利于交换信息并进行深入讨论,对一些科研中遇到的难题能尽快解决,从而推进更深的研究,开阔更广的空间。
4.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影响。合作能力是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与周围环境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本领,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合作能力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医学和护理学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现代医学和护理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医护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医院科室之间、医生护士之间、护士和患者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也将变得更加重要。因此,许多用人单位在对护生的素质进行考察时对其合作精神也十分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进行护理科研实践的锻炼,既培养了小组学生彼此相互宽容和谦让的意识又达到了知识资源共享的目的,在完成小组的课题和论文的合作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霖,袁长蓉,陈晓英,等.浅析《护理科研》教学与提高护理人员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
本科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使护理专业本科生具备初步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技能,即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研知识、科研方法和科研技能,具备护理科研的初步能力。近年来,我们以课题《探索以社区为教学辅助背景的护理实践教育模式》研究为抓手,以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为中心,以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为背景,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的,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创新性思维。
一、合作学习的方法
1.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基于我们是以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为教学辅助背景所进行的学生护理科研能力素质的培养,因此,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主要以社区点实践小组为基础,每个小组配备1名社区医护人员和指导老师,并以这个小组为一个科研项目申报学校课题,科研立项的申报人就是该小组的负责人。
2.理论授课。(1)合作学习方法介绍。在以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开展护理科研前,我们先进行护理科研与论文基本技巧的讲授和指导,使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确立自己小组的科研意向。(2)护理研究理论指导。制订护理科研理论授课计划,利用学生晚上课余时间进行护理科研理论授课,使学生对护理科研具备一定的研究理论基础。(3)科研选题与立项指导。组织学生下社区见习,参观和收集与社区整体健康状况相关的资料,老师根据各小组的选题,征询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师的意见,初步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课题。最后指导老师根据课题的名称、任务、目标等提出指导性要求。
3.研究实施。(1)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目标。在社区见习和理论授课的基础上,结合老师提出的社区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方向,小组成员带着问题,利用网络、图书馆、社区老师咨询、社区人群走访等各种资源获取所需要信息,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终选出一个题目作为自己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目标。(2)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在确定课题后,小组成员从针对课题立项申报到最后论文形成课题结题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工,每个小组成员对自己负责的阶段任务进行具体的策划,当课题研究进行到哪个阶段,那么该阶段负责的学生就是主要召集人,小组其他成员就听从该召集人的安排,完成布置的任务,达到既分工又协作的目的,彼此相互支持和配合,完成研究。(3)成果交流形成论文。当课题研究进行到最后时,要求各小组在集中讨论、汇合充实的基础上,将研究成果制作成幻灯片进行交流汇报,再由指导老师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师进行点评,然后,各小组再进行积极修改最后形成论文。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
自2006年我们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应用于培养护理学生的科研与论文的写作能力的教学中,共有数百名大三护理学生受益。几年来参与的学生共协助社区卫生服务完成了学校所在地区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农村合作医疗就医状况、社区老年高血压认知误区的调查与干预、湖州地区更年期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等多项调查,完成调查问卷数千余份,形成调研报告十余篇,编写了社区多种常见病的家庭健康教育手册。在此基础上,同学们积累了资料和数据。许多同学完成了自己的论文选题,并在《解放军护理杂志》《护理研究》《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社区医学杂志》《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中外医疗》《全科护理》等省部级以上正规刊物上公开近百篇。
三、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总结
1.小组合作学习精神的内涵及意义。小组合作精神是一个集体团结的象征,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护理学科多元文化护理的发展,其交叉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日益突出,各种知识领域之间的界限也日益模糊,彼此交错、相融,一个人的专业知识面早已远远不能满足护理学科发展的需要,当临床抢救生命,当我们进行护理科研,许多尖端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小组团队的攻关。为此,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因此,作为高校的护理教育工作者在对护理学生的培养中不但要求培养的个体具有渊博的医学知识、娴熟的护理技术、科研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的工作能力,还要求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及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融入社会和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
2.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护理研究的特征。小组目标一致,与知识、资源共享是小组团队合作进行护理研究的基本特征。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曾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工作,那么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小组团队研究的基本要件是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的一致性。实际运作中,小组目标是核心,不否定和抹杀个人目标。当个人目标最大限度地与小组团队目标同步时,必会推进小组团队研究的进程。这样的一致需要对共同目标的忠实和坚持。知识和资源共享是小组团队研究内部知识互相传递和积累的过程。通过一定的规则和激励措施达到知识和资源的共享,可以有效发挥团队成员个人的优势,达到团队内部的互助。在科学研究中护理一直是一个较弱的学科,为了实现护理学科科学研究的新突破,就必须发挥团队合作研究的优势,使团队智慧超过个人智慧的总和,实现“1+1 >2”的目标。
3.小组合作学习在护本生进行护理研究中的优势。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证实,学生会吸收所读的10% ,所听的20%,所看的30%,看与听结合的50%,听与说结合的70%,说与做结合的90% ,教别人时的95%。那么在学习者之间建立指导互助的关系,让他们互相学习、传递经验时学习效果应该是最好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护理科研和论文写作的实践就是在团队成员之间建立了指导、互助的关系,让他们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传递经验、相互交流、相互质问对答,在辩论中产生新的思维和见解。(1)团队内部共同分享了某些成员的新知识、新思想,节省成员独自学习的时间,避免走弯路。(2)有利于在课题研究成员中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团队中只要有一个成员努力,她的研究收获就会在团队中进行传播,给其他成员带来压力,进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克服懒惰的天性,加倍地努力学习。(3)每个人所学习获得的新知识在团队内的传播,有利于交换信息并进行深入讨论,对一些科研中遇到的难题能尽快解决,从而推进更深的研究,开阔更广的空间。
4.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影响。合作能力是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与周围环境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本领,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合作能力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医学和护理学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现代医学和护理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医护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医院科室之间、医生护士之间、护士和患者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也将变得更加重要。因此,许多用人单位在对护生的素质进行考察时对其合作精神也十分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进行护理科研实践的锻炼,既培养了小组学生彼此相互宽容和谦让的意识又达到了知识资源共享的目的,在完成小组的课题和论文的合作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霖,袁长蓉,陈晓英,等.浅析《护理科研》教学与提高护理人员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
一、两年的学制设置
起初的研究生学制,文、理均为三年。但是,最近几年,部分文科专业尤其是法学研究生的学制纷纷由三年改为两年。目前在国内的各大高等院校中,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法学院、南开大学法学院等众多法学院都已经完成了三年到两年的转变。
法学研究生学制的总体趋势之所以由三年改为两年,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第一,大多数研究生毕业之后会选择就业,少数会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生这种心理意向的趋同性使得研究生教育培养研究性、理论性人才的目标在实践中大打折扣,难以实现,因此与之相适应的三年学制也逐步失去最初的意义。第二,英美一些法治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大多为一年,学制更短,对我国由三年转为两年的实践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学制转变实行数年之后,与三年学制相比,两年学制有何优越性和问题呢?毋庸置疑,学习任务是教育的关键。学生能否在两年内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以及完成的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制设置是否合理。就目前来看,学生在两年内完成计划的学业,总体有些紧张,但仍然可以接受。以北京大学法学院为例,法学硕士要在第一学年完成36个学分的任务,第二学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位论文的创作。这样,在第一学年平均每一学期要完成18个学分的任务,具体每一天大约是三到四个学时,与三年相比,课程确实有些紧张,尤其是在各门课程任务聚集的时候,学生总会面临繁重的作业。但是,这种忙碌的学习状态很快就会被学生适应。恰恰在三年学制的模式下,学生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反而会过于清闲,如一些政法类大学就存在这个问题。
如何在两年学制的前提下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呢?首先,在课程设置上综合考虑研究生学习专业性强和学生自主性强的双重因素,在必修课既定的基础上增设选修课的总量,但应减轻选修课的学分负担,并允许学生自由选课;其次,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从而为其以后的就业提供先期的支持。
当然,由于大多数学生就业目的十分明确,不免在学习过程中投机取巧。但是,这应该只是部分现象。对于立志从事学术研究的同学,现行模式也为他们提供了很多协调性或替代性措施,如北京大学法学硕士研究生学制改为两年的同时,法学博士研究生的学制同时改为四年,清华大学法学院设置了弹性学制,可以选择两年或三年毕业,这样,立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可以将硕士和博士相互衔接或选择三年来扩充和强化自己的学习。
二、教师讲授和学生报告并行的专题授课模式
研究生教育依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并以学生的课堂报告作为辅助形式,两种形式都有其设置的必要性。学以师为范,加上专业课程的精深,教师讲授仍然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是,研究生的课程讲授不同于本科,一般以专题为主,不应面面俱到。而专题授课的模式,也为学生的课堂报告提供了机会。课堂报告能够克服单方面被动接受知识的弊端,因而具有必要性;另外,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本科期间积累的相对完善的知识基础使得课堂报告具备可能性。
在教师讲授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地安排学生课堂报告呢?一般有学生自主选题和教师事先命题两种方式,两者相比,教师事先命题更为可行。首先,课堂报告作为教师讲授的辅助手段,应与教师讲授的内容保持一定的协调性,事先命题能够使报告的内容和讲授的内容一脉相承;其次,事先命题能够使教师在报告思路、范围和时间上较好地把握,进而对学生报告进行有效点评;再次,学生自主选题虽然自主性有余,但选题质量往往不足;最后,由于课程的繁多,学生亦更倾向于在给定题目的前提下报告,这样既可以省去选题的苦恼,又不会减损报告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研究能力的作用。
三、论文写作的考试模式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法学研究生采用论文作为考试的模式。之所以如此,与研究生教育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不无关系。论文写作作为一种传统的考试方式,优点不言自明,但现实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在校研究生大多面临各种门类的论文,如期中论文、期末论文、导师安排的科研论文,最终导致各科、各类论文堆积。
由于写作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而作为作业的论文的提交又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因此很难想象学生在短短的几个星期内完成数篇优秀甚至合格的论文。论文质量的下降,也使研究生教育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目标大打折扣。如何才能处理好论文创造和有限时间之间的矛盾呢?笔者认为,首先期末应当允许学生自主选题并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创作,这样学生平时写作的论文就可以作为期末论文提交,而且能够保证论文质量;其次,上文提到的将报告内容进行整理形成论文应当被鼓励;再次,在期末考试的过程中不应单纯采取论文写作一种方式,而应尝试新的考试模式,如对热点案例进行随堂的案例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既可以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又可兼顾学生的感性关怀,另外,读书笔记、书评甚至影评也可代替期末论文提交;最后,在既有期中论文又有期末论文的课程中,两篇论文在字数要求、选题方式和所占分值比重方面应有所区别。
需要说明的是,论文写作不同于传统的考试模式,在结果的评定上直观性、客观性有所欠缺,而且往往批改任务十分繁重。因此,在最终的评审中,教师应当坚持严格、认真、公正的原则,这样既能实现论文写作的意义,又能为学生进一步参加有关荣誉、奖金的评定奠定一个公正的基础。
四、公费项目的取消和替代性的奖学金制度
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取消公费研究生项目并以奖学金制度予以替代。以北京大学法学院为例,2007年入学的研究生不再享受国家公费项目的优惠,转由学校按照不同的等级发放奖学金,分为三个等级。二等与往年的公费项目基本一致,一等稍好,生活补助有所提高,三等稍差,免去了每月的生活补助。奖学金覆盖率大约为85%,每年有一部分学生需要自主筹集所有的学费和生活费。第一学年奖学金的评定以入学成绩为标准,第二学年根据学生第一学年的成绩予以评定。
这种制度上的变更既有其优势,也有其弊端。取消公费项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打击学生的懒惰和投机心理,避免一劳永逸,尤其是针对那些只为获取研究生学位的学生更是有效;另外,奖学金不同等级的区别也体现了公平性。但是,作为奖学金评定的主要依据――学生的成绩,因部分教师评分的随意性而产生了必然的偶然性;另外,高额学费的压力过多地将学生的精力束缚在课程上,从而隐性地限制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
人类经济活动中人文精神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强烈,文化这一涵盖社会、涉及人类总体行为的综合性命题,早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经济领域的文化意蕴成了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全球范围内,构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热”。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以及企业家不得不从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和思考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一—文化管理成为知识社会管理的需要。
1.管理理论中的人性假设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及其实践均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逻辑前提,如何认识人的本质或本性,是管理学上理论纷争及其发展的本源。从西方管理发展历史来看,对人性认识假设大致经历了古典时期的“完全理性人”假设,泰罗“经济人”假设,梅奥的“社会人”假设,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人”假设,史克思“复杂人”假设。基于这些假设而产生了X理论,Y理论,超Y理论等多种管理理论。人性假设是对人性善恶的价值判断。判断不同,就引申不同的管理思想,现代西方管理学中较为流行的是三种人性假设-一“经济人”、“社会人”、“文化人”。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在“经济人”看来,多数人天生懒惰,管理就是为完成任务而进行计划、组织、经营、指导、监督,管理的重点是提高生产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不必考虑人的感情和道义上的责任。在奖励制度上主要用金钱刺激人的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给予严厉惩罚。
“文化人”理论认为,人的心理与行为由人的价值观等决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员工的价值观,而企业文化与企业所在国家民族文化密不可分。在企业文化运动中,美国人的理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而日本人则在实践方面更加出色。在“文化人”看来,人是文化的产物,同一生活环境下的人具有共同的行为模式,人格的塑造最核心的是对人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的影响。一个人、一群人、一个组织形成自己的独特而稳定的行为模式十分重要,它是自身价值实现及影响社会、作用他人的前提。
“文化人”假设着眼点在于管理模式的建构。威廉·大内考察二战后日本企业发展速度之所以远远超过美国,其原因在于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不同于美国企业,威廉、大内把这种模式称之为z型管理。主要特点是:长期雇佣职工,而不是像美国那样采用短期雇佣方式。缓慢地进行职务晋升。工作任务专门化的程度适中,不主张采用高度专门化的职业设计。对职工采取非正式的管理控制,但应运用十分明确的成绩测评手段。他们思想深处积淀的文化定势始终发挥着潜在的作用,制约着他们的观念和行动。
2、对文化管理的思考
2.1从经济人到社会人再到文化人的假设是现代管理文化的升华纵向地申视西方管理学理论,是从科学走向人文,从科学管理到人文管理到文化管理,总的趋势是管理的软化。理性管理文化与非理性管理文化是管理文化的两个维度。“经济人”代表了理性管理文化,“社会人”代表了非理性管理文化,“文化人”假设符合现代管理对理性和非理性二者统一的要求。
“经济人”假设把金钱看作是主要的手段来促使下属人员努力工作,而且创造一种促使人们只关心个人利益的竞争环境。这对各种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从整体上看,这种人性假设对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相当大的负面效应。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经济人”假设有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各方面的提高,“经济人”假设的作用也将会越来越小。 与“经济人”假设相比,“社会人”假设意味着不仅要关心人的工作,还要利用物质的、精神的手段调动每个人的劳动积极性。但是“社会人”假设还没有把职工看作是有价值观念、有思想、有修养的人,因而难以使职工树立正确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利于充分挖掘职工的潜能,进而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和劳动,管理的绩效也将由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文化人”假设符合现代管理对理性和非理性二者统一的要求。第一,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是从事智力活动的脑力劳动者,都是“文化人”。第二,“文化人”是高度理性和丰富情感的最佳载体。一方面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崇尚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另一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文化修养,崇尚自由和个人价值实现。
“文化人”假设中把人定位于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一方面尊重科学,把最新的科技成果用于管理中;另一方面把人类从高技术的压力下解放出来,重新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克服高新技术带来的价值失落和消极情绪,树立起个人自信和个人价值,找回精神支柱和文化归属。因此,在管理文化中,“文化人”是对“经济人”和“社会人”的辨证整合,也是一种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