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分子影像学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2 15:00:0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分子影像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分子影像学

篇(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Molecular Imaging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CHEN Duofang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dia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71)

Abstract Molecular imaging is an emerging interdisciplinary,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echniques of modern life sciences, medical imaging represents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molecular imaging features, combined with research in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molecular imaging as well as the basis for cooperation with our university hospital, a study i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odel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the life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clinical cross, build molecular imaging teaching system,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raining medical complex polytechnic molecular imaging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molecular imaging; teaching system; complex talent

0 引言

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是运用影像技术显示组织、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特定分子,反映活体状态下分子水平变化,对其生物学行为在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科学。①分子影像学是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相结合的产物,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Weissleder等学者于1999年提出,经过10余年的飞速发展,取得一系列成就,已经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①②随着分子影像学技术研究工作在我国的迅速开展,具有分子影像技术背景的人才更显缺乏。医药企业、医疗设备企业、生命科学研究机构等单位对分子影像专业人才需求日趋增加,尚没有专门学科进行分子影像学人才培养。我校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依托生物医学工程与生物技术专业,定位为研究型学院,分子影像为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经过几年的发展,学院在分子影像研究领域取得一定进展。学院教工由来自不同专业背景,包括生物、信息、计算机和医学等学科的人员构成,但由于当前研究成员各自的专业背景单一,成员之间尚未有机融合和深度交叉,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在分子影像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而目前国内,分子影像学教材较少,分子影像学课程主要面向研究生开设,极少高校面向本科生开设分子影像学课程。③④⑤本文探讨如何借助我校信息学科与计算机学科的优势,结合我校在分子影像学的研究成果以及与医院的合作基础,将生命科学与信息学科和临床医学交叉,开展针对本科生的分子影像学教学工作,建立分子影像学教学体系,为培养理工医复合型分子影像学人才奠定基础。

1 分子影像学教学体系构建

分子影像学起源于现代医学影像学,在现代医学影像学基础上融入分子生物学,其教学体系不同于传统的工学学科和生物学学科体系。我们将从分子影像学教学内容,分子影像学教学模式和分子影像学考评方式进行分子影像学教学体系构建,目的在于建立包括基础理论―验证实验―应用实践三个层次的多学科深度交叉、理工医有机融合的综合型分子影像学教学体系,为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验技能过硬、应用实践广泛的理工医复合型分子影像学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1.1 分子影像学教学内容

分子影像学属于前沿科学,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相关资料主要来自世界各国研究小组的公开文献,缺乏全面、系统的参考教材;而且分子影像学属于典型的多学科交叉,涉及信息、生物、医学等多个学科,需要掌握各种影像原理与理论,熟悉核酸、蛋白质等大分子的形态、结构与操作,并应用影像技术进行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课程内容繁杂,信息量庞大。分子影像学是分子生物学与先进医学影像技术结合的产物,属于典型的多学科交叉,涉及信息、生物、医学等多个学科。分子影像学内容覆盖面广、跨度大,教学内容包括:分子生物学中核酸等大分子的功能、形态结构特征并在分子水平上阐明细胞活动的规律;超声成像、CT成像、MRI成像、核素成像等临床中成熟的医学影像技术,以及光学分子断层成像、光声断层成像等新兴的医学影像技术;分子影像技术在肿瘤、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研究以及新药研发等领域的应用。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最新研究进展,更要学会利用影像技术进行基础研究以及临床应用。考虑到分子影像学信息量大,教学内容以生命学院优势研究方向即光学分子影像及其在肿瘤细胞学中的应用为主线,其余内容为辅助展开。教学过程中,力争做到重点突出、内容全面和有的放矢。

1.2 分子影像学教学模式

分子影像学涉及多个学科,涵盖现代影像成像理论,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以及分子影像技术在基础和临床实验研究中的应用。为了系统地学习掌握分子影像学知识,成为合格的分子影像专业人才,学生不仅需要了解分子生物学相关知识,而且需要知道靶向分子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不仅需要了解分子结构修饰、分子标记等专业知识,而且也需要知道生物信息、医学影像等相关知识。传统的单一学科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上述需求,需要探讨新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于多学科交叉产生的分子影像学,采用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模式难以满足要求。我院分子影像学教师来自不同专业背景,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协同合作教学。借助我校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在分子影像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与医院的合作基础,可以将生命科学与信息学科和临床医学进行深度交叉,开展目标明确和特色鲜明的分子影像学教学工作。对于分子生物学部分,由生命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教师任教,主要采取课堂讲授以及实验演示教学方式,指导学生掌握生物基本操作技能,包括:核酸凝胶电泳、PCR、DNA测序、RNA提取与纯化、基因敲除、基因克隆等技术。对于医学影像部分,由生命学院信息专业教师任教,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理论推导和计算机模拟仿真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医学影像的基本物理原理以及数学理论。对于应用部分,由外聘的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师承担,引导学生使用分子影像技术进行肿瘤早期诊断、心脑血管疾病诊断以及新药研发等应用研究。上述教职人员由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自然基金委重大项目参与人员构成,经过前期合作研究,已进行一定程度的多学科交叉,可进行协同教学工作。

1.3 分子影像学考评方式

传统教学考评中,多注重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而不是学习知识能力的大小;注重考核学生技能掌握的多少,而不是学习技能能力的高低。这种考核体系只能反映一定时间内的学习结果,不能反映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本领,难以适应分子影像快速发展的需要,这不仅使教师的教学方法陷于陈旧古板,而且使一些再学习能力、发展潜力大、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长期得不到有效锻炼和培养。因此,如何将传统的考核知识与技能与考核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本领相结合,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分子影像学涵盖学科领域广,知识更新速度快,学生学习任务重,我们需要站在发展的角度,从学校培养学生的近期和远期效果建立合理的考评方式。对于学生学习考核,我们采用知识与能力兼顾的评价标准。该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技能、进展跟踪和科研创新能力。对于基本理论知识考核,采用试卷笔答形式;对于实验操作技能,考核学生对刻度吸量管、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电泳仪等常规仪器的操作,此外还考核学生对microCT、光学分子断层成像等学院研制的医疗影像设备的操作,以实验报告形式答题;对于进展跟踪考核,则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主题词,进行文献查阅及总结,以文献综述形式答题;对于科研创新,则根据教师课题或学生自主选题进行相关科研活动,以小论文或专利形式答题。总之,将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评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测评。

2 总结

分子影像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已经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代表了未来医学影像发展的方向。我校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为国内最早进行分子影像学研究的单位之一,学院教师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包括信息、生物和数学等专业,在多学科交叉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基于学院在分子影像领域的研究基础,结合我校信息学科优势,融合生命科学相关专业,本文提出建立包括基础理论――验证实验――应用实践三个层次的多学科深度交叉、理工医有机融合的创新型分子影像学教学体系。通过建立该体系,我们将使不同学科背景教师协同工作,讲授成熟的基础成像理论、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实时跟踪分子影像学研究动向,向学生传递最新进展;指导学生进行验证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从实验中引申理论知识;此外,基于理论知识以及实验操作训练,锻炼学生使用分子影像设备进行生命科学领域相关研究的科研能力。通过分子影像学综合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最终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验技能过硬、应用实践广泛的理工医复合型分子影像学人才。

基金项目名称: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实验开发项目(项目编号:SY1359)

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教改项目

注释

① 申宝忠.分子影像学(第二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② 申宝忠,王维.分子影像学2011年度进展报告[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1(8):132-157.

篇(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778-02

目前我国的人口在逐渐老龄化,所以老年痴呆的患者也呈上升趋势。老年痴呆中出现最多的为阿尔茨海默病(AD),临床上因老年痴呆病情的复杂性而无法检查其特异性,且诊断的准确性不高[1]。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老年性痴呆中最常见的一种进展性脑变性疾病,随着医学诊断学的技术不断提高,尤其是影像学的发展,为痴呆的正确分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本文分析了MR功能成像及分子影像学对ALzheimer病的临床诊断价值。以下是我的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160例Alzheimer病患者,选择时间段为2007年5月至2013年6月。其中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96例,患者的年龄为50-82岁,平均年龄为65.3±2.3。160例Alzheimer病患者为实验组,对照组为160例临床排除老年痴呆诊断的病例,其中男性患者80例,女性患者80例,患者的年龄为51-83岁,平均年龄为64.4±3.2。所有患者进行MR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资料,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颅脑MR扫描,使用的是Philips1.5T磁共振机[2]。扫描的部位为垂直于海马的斜冠状位T1FLAIR、T2WI及DWI,矢状位T1WI、冠状位T2WI、横断面T1WI和T2WI。对两组患者的扫面图像及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MR成像的结果有4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进行共同评价,最后统一意见做出诊断。

1.3 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的数据都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 果

实验组患者160例(100.0%)均有不同程度或多处的脑萎缩出现,而对照组患者有118例(73.8%)出现脑萎缩。两组患者的海马结构、海马旁结构及胼胝体的萎缩情况相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 论

老年痴呆疾病为一种脑退行性疾病,60%-70%为阿尔茨海默病(AD)[3],其主要特征为进行性痴呆。分子影像学指的是活体状态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应用影像学方法对生物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分子影像学的成像技术主要有3种:核医学、磁共振(MR)、光学成像。MR分子影像学的优势在于它的高分辨率,同时可获得解剖及生理信息分子水平的MR成像是建立在上述传统成像技术基础上,以特殊分子作为成像依据,其根本宗旨是将非特异性物理成像转为特异性分子成像,因而其评价疾病的指标更完善,更具特异性。MR分子影像学成像,可在活体完整的微循环下研究病理机制,在基因治疗后表型改变前,评价基因治疗的早期效能,并可提供三维信息,较传统的组织学检查更立体、快速[4]。

ALzheimer病的影像学诊断依据是海马结构、海马旁结构及胼胝体的萎缩。通过MR检查对海马面积和海马内侧面积进行测定,发现海马结构明显萎缩,能够显示相关性的记忆损害,进行定量MRI测定还能区分是否为ALzheimer病,海马体积的测量可以发现海马萎缩的存在,诊断出ALzheimer病。通过海马旁体积的测量,可以发现海马旁体积和颞叶内侧体积明显缩小,从而提高ALzheimer病的诊断率。胼胝体的局部萎缩与Alzheimer病的认知功能损害密切相关,以嘴部和压部最为明显,血管性痴呆则以膝部的萎缩较为明显。

参考文献

[1] 陈浙丽,兰光华,关铁峰.预测阿尔茨海默病进展因素的2年随访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05:56-57.

篇(3)

【关键词】 分子影像学 肿瘤 胶质瘤

Abstract: Molecular imaging is a combination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ique and molecular biology. It is a noninvasive and real?鄄time imaging on molecule level of the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process inside the human body by using advanced imaging technique, such as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an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 The application to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glioma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that molecular imaging concerned. In this article, the principle and the technique of molecular imaging, the applications of molecular imaging to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gliomas are reviewed.

Key words: molecular imaging; neoplasms; glioma

Lenin在20世纪早期曾断言[1]:人们只有打破鸡蛋才能做煎蛋卷,同样,人类医学史上,以前人们也认为只有打开人体取出组织才能探测到人体内部的微观变化,然而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近几十年来,医学影像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影像设备的不断改进,一些显示系统已经达到了微观水平,这些技术上的进步,就使以前的分子离体显示形成现在的分子在体显像,即分子影像学。分子影像学是医学影像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新学科,分子影像技术是利用现有的一些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核医学(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光学成像方法(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人体内部生理或病理过程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无损伤的、实时的成像。这一技术不同于经典的影像学,它是应用探针探测分子的异常,而不是获取分子改变的结局。正因为它是探测分子事件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分子影像有助于了解人体目前分子生物学技术正在研究的疾病发生的启动阶段、前期发病过程中的各阶段的及疾病形成的分子表达,同时也可以在分子水平了解各种治疗的反应,进而有助于认识疾病机制,提高诊治水平。

分子影像技术有三个关键因素,第一是高特异性的分子探针,第二是合适的信号放大技术,第三就是能灵敏地获得高分辨力图像的探测系统。

1 分子影像技术的探测方法

分子影像技术主要的探测方法有三种:核探测方法,核磁共振方法和光学方法。这些方法在探测灵敏度、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等性能方面各有优缺点,应视需要解决的问题来选择。

1.1 核医学成像技术

核医学成像技术是目前分子成像中最为活跃的部分,主要包括PET、SPECT(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lannar成像。其中PET目前应用最广,基本原理是在体内引入一种直接或间接参与体内生化过程的放射性示踪剂,并用PET等仪器在体外加以显像,PET常用的放射性示踪剂有11C、13N、15O和18F等。该种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肿瘤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心脏病学和基因学的临床基础研究。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标记的生化分子必然是某种肿瘤具有特异性显像能力的物质分子,这种分子或者和基因组中的某个功能团或者与基因片段的配体具有特殊的亲和力。通过放射性核素标记过的生化物质在人体内的分布,用模型的方法对这种分布进行解释,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进一步分析,有可能得到对肿瘤诊断和治疗有用的信息和规律。

1.2 MRI分子成像技术

用MRI对基因表达和成像的主要优点是其空间分辨率高于PET,且能同时获取生理与解剖信息,而有望在基因表达及分子成像中发挥重要作用,现有的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主要包括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RI,fMRI)和核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其中fMRI包括灌注成像、扩散成像、局部血容积、局部脑血流和血氧水平依赖性对比度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d functional imaging,BOLD)等[2]。

1.3 光学成像技术

体内基因表达的光学成像方法,包括荧光、光吸引、反射或利用生物发光作为对比剂,成像系统可基于弥散的光学图,以表面为主的光学成像、相控矩阵光检测、同焦点成像、多光子成像、活体内显微镜下显微成像等。

分子影像技术在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研究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生物学特性方面有重要作用。恶性肿瘤是临床医学研究中的热点,肿瘤影像学是现代肿瘤研究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同时被认为是现代六个重大科学机遇之一[3]。在肿瘤影像学的研究中,充分地展示了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核药学、核生物学、影像物理学、放射光学、光电子学等。目前分子影像技术在脑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中研究较多。

2 分子影像技术在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

分子诊断学是建立在分子探针和体内靶(如酶、受体、mRNA 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分子代谢物等)物质的特异性结合的基础上,使用灵敏度很高的测量系统,从而可以在探针分子的浓度比较低的情况下实现对疾病的检测,并在不改变检测过程的情况下得出被检测人员是否有病或者是否具有某种癌前病变的前期征兆[4]。目前能够用于分子成像的技术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为代表的核素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核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和某些光学成像(optical imaging,OI),这些成像手段可以对人体组织的生物或病理过程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无创的静态的或实时初态的成像。

目前,分子、功能和基因配体成像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第一个层次是基于某些肿瘤的形成机制和遗传有关的事实,通过分析基因序列和肿瘤标志蛋白质,找出易感人群,开展针对易感人群的预防肿瘤医学。第二个层次是根据分子和基因配体成像可以检测肿瘤早期疾病的癌前分子改变、基因变化、肿瘤细胞标志物、生长动力学等参数,检测那些刚刚形成实体的肿瘤,为及时治疗提供依据。第三个层次是用分子和基因配体成像技术,解决当前临床诊疗中的问题。例如改进目前在临床上大量存在诊断信息单一,不能确定良恶性、分期和预后不准确等问题,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这三个层次形成了肿瘤影像诊断学当前需要解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的问题。

2.1 基因配体和分子成像

这是在第一层次也是在最高层次上实现对肿瘤早期预防预测工作。因为人体的病变首先开始于基因调控的生物大分子紊乱,长期的紊乱会造成生理参数的变化,生物参数的变化引起脏器的器质性变化。所以基因配体和分子水平的病变是所有疾病的源头。

p53基因是人体内在肿瘤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抑癌基因,在正常情况下,p53基因是保护正常细胞不受外来侵袭的,但是突变后的p53基因不仅丧失了抑癌的作用,反而成了致癌的因素。在许多病人的很多种肿瘤中已经被证实[5], p53基本突变是肿瘤最为常见的遗传变异。然而对p53基因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搞清楚。只有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用无创伤的人体成像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非常系统的深入研究之后,才能逐步把其中的规律搞清楚。

Parletich等[6]用X?鄄ray衍射方法测量得到p53基因和DNA连接的结构图,他们发现突变可能发生在p53基因和DNA相互作用时的6个活性物质处,也可以以结构断裂的方式发生突变。这种结构表明p53和DNA之间的特殊序列的结合方式是p53基因能够起到抑癌作用的核心问题。

从预防的角度看,很多种类的癌症具有遗传因素,因此通过对基因的分析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易感人群。对这类人群,一旦通过蛋白质生物芯片技术,结合细胞水平高倍显微镜下观测癌症易感人群获得足够的知识,进行早期检查是完全可能的。这些易感病人可以因为生活状况,环境的改善,原来的早期病变消失,所以对这些易感人群进行预防辅导,包括心理辅导、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的辅导,采取经常进行体检的技术措施以及根据家族史对重点部位进行及时体检,可以使这部分人群不发生癌症或者发生癌症之后及时得到处理。

2.2 胶质瘤的早期诊断

肿瘤的亚临床病灶是指人体内存在的癌细胞团容量小于目前医学影像设备在临床上能够达到的空间分辨率,因而不能在临床上检测出来。国际上公认的看法是:实体部分直径小于4mm的肿瘤被认为还没有“生根”,也就是说其血管还没有完全生长,和人体的正常组织的联系还比较弱,是容易治疗的癌症,被称为肿瘤亚临床病灶。我们目前所说的早期诊断是指那些癌组织的实体在10mm以下水平的临床病灶[7]。

解决胶质瘤的早期诊断问题,主要的成像工具是PET,因为PET的本征空间分辨率已经达到2mm~3mm的水平,而且PET使用的放射性核素包括11C、13N、15O及18F,由这些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非常多,从而为分子和基因配体成像提供了机会。在所有示踪剂中,2'?鄄脱氧?鄄18F?鄄葡萄糖(18F?鄄FDG)临床上使用最广泛。对头部肿瘤进行研究的生物学根据是肿瘤对18F?鄄FDG摄取率的增加[2]。葡萄糖摄取率对正在癌变的细胞相当敏感,这类癌细胞的葡萄糖摄取率增加的幅度相当大[8],但在实际操作上,企图直接从18F?鄄脱氧葡萄糖PET图像中检测到病灶是不可能的。因为葡萄糖代谢是每个人都有的代谢,而且葡萄糖代谢的分布具有个体差异。因此采集大量的体检人员的PET图像,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和分析是必要的。除了蛋白质生物芯片检测技术以外,建立不同年龄段正常人群葡萄糖代谢的标准图谱也是一种必要的方法。

另一种方法是用药载动力学来分析经过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药物在人体内分布,通过药载动力学参数的研究,可以把正常的代谢和异常的代谢区分开来,也可以实现对胶质瘤内部组织细胞活性的度量,并和统计学方法结合实现病理水平上的肿瘤组织分割,得到胶质瘤组织的不同边界,用这种方法确定胶质瘤的亚临床病灶的问题。

光学成像方法可以探测到体内基因表达。对组织蛋白酶B和H蛋白激酶的成像能发现直径1mm以下的肿瘤。

转贴于

2.3 分子影像技术在当前胶质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在PET成像中,示踪剂18F?鄄FDG在临床上使用最广泛,被证明是探测脑神经胶质瘤、对胶质瘤分级、预测预后、评价治疗效果及鉴别复发与坏死的有效工具。它可以进行参数成像,对人体内的生化过程或者肿瘤病理进行定量或半定量的分析[9,10],还可以根据大脑对葡萄糖的生物摄取清楚显示大脑的解剖结构[2,11]。11C标记的氨基酸在探测肿瘤残余组织方面比18F?鄄FDG优越[2]。11C标记的甲硫氨酸(MET)在高级别和低级别的神经胶质瘤中均能浓聚,其在划定肿瘤范围时具有比18F?鄄FDG更好的效果,特别是在鉴别低级别的胶质瘤时,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对比度比较高。MET的这一特点可用于放疗计划中划定治疗的外部边界。把18F?鄄FDG和MET结合起来预测胶质瘤的级别及预后是一种更好的方法。Bruno Kashten[12]等提出了一种对切除前的胶质瘤进行评价的定量计算方法:用T/MCU值的大小来衡量胶质瘤的级别,其中T代表肿瘤对示踪剂的摄取值,MCU表示大脑皮质对示踪剂的摄取值。当T/MCU?鄄F?鄄FDG≤0.8且T/MCU?鄄MET

fMRI可深入细胞、分子水平来评价胶质瘤功能性改变,包括扩散成像、灌注成像和局部血容积、局部脑血流和血氧水平依赖性(BOLD)对比度成像等。

扩散成像之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利用组织中水分子弥散的各向异性探测组织微观结构成像方法。有研究发现DTI可清楚显示胶质瘤与白质纤维的关系,确定皮质脊髓束与肿瘤间的距离,可用于指导手术[13]。在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上,Krabbe等[14]指出脑转移瘤增强部位的ADC值高于高级别的胶质瘤的瘤周水肿。

MR灌注成像定量、半定量分析毛细血管的血流灌注情况,反映生理与病理情况下组织的血液动力学改变,评估局部组织活力及功能,对肿瘤灌注值的分析可以帮助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MRS可以测定生物体内局部的特定分子的信号,具有很高的化学特异性,与18F?鄄FDG?鄄PET探测能量代谢率不同,MRS探测的是代谢产物,它是在分子代谢产物的水平上提供癌细胞活性的信息,许多1H谱技术表示脑胶质瘤肿瘤区与正常组织明显不同[15],表现为NAA(N?鄄acetyl aspartate)下降,Cho(choline?鄄containing compounds)上升,Cr(creamate)下降,NAA/Cho与Cho/Cr比值非常有助于鉴别高低级别的胶质瘤,NAA/Cho比值越低,表示肿瘤恶性程度越高,相反Cho/Cr比值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性。Law等[16]通过对肿瘤周围区的波谱研究发现,高级别胶质瘤肿瘤周围区的Cho/Cr值明显高于转移瘤周围区的相应值。

3 分子影像技术在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

3.1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将外源性正常的治疗性目的性基因用基因转移技术导入到靶细胞中,通过基因表达过程,使其表达产物起到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在基因治疗中需要及时监测目的基因的转染及表达情况。如果将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拼接起来,可以通过监测标记基因来判断目的基因的存在情况,在此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了影像标记基因技术。

有学者[17]对某种特殊的癌症进行临床初步试验的结果表明,利用有缺陷的E1B?鄄55KD型腺病毒和有缺陷的p53基因结合在肿瘤细胞中复制,有可能激活p53基因使得癌细胞自杀,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单纯疱疹病毒Ⅰ型胸苷激酶(HSV?鄄TK)作为许多抗肿瘤基因治疗中的前体药物转化酶,HSV?鄄TK可以将低毒的药物转化成毒性化学物,导致肿瘤细胞的死亡[18~20]。通过核技术的基因表达成像说明了HSV?鄄TK的可行性。虽然至今许多实验尚未能进入临床应用,但设计在某类肿瘤异性表达的分子靶作为分子影像的靶点,是可以借鉴该类思路的。

3.2 化 疗

高分辨率的microPET的出现,为新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平台,它能在同一活体动物上全程监测放射核素标记的新药在体内的变化,也可在任意时间间隔无创伤地重复研究。此举可大大提高新药研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缩短新药研究的周期,减少新药研究的投入资金,故已引起了全球医药界的极大关注。

临床上肿瘤化疗的失败主要是由先天性和获得性肿瘤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引起的。MDR现象的发生是因为动物和人类基因组中本身就存在着MDR基因,那些对化疗不敏感或疗效较差的肿瘤中往往有MDR基因的过度表达。MicroPET是研究体内功能性转运的有效技术,因此,在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基础研究和多药耐药逆转成分的研究中,可发挥独到的作用。MDR显像在临床上有很大的用途:(1)诊断和定位MDR相关基因过度表达的肿瘤;(2)预测化疗的疗效;(3) 筛选MDR调节剂,确定MDR调节剂的用药剂量和抑制MDR作用的时间。目前用得最多的MDR显像剂是99mTC标记的脂溶性+1价阳离子,如99mTC?鄄MIBI、99mTC?鄄tetrofosmin。

3.3 放 疗

11C标记的甲硫氨酸在划定胶质瘤范围时具有很好的效果,它在肿瘤中的累积相对较高,而在正常脑实质中的累积相对较低,MET的这一特点可用于放疗计划中划定治疗的外部边界。另外用fMRI方法一次采集肿瘤及其周围组织尽可能多的参数,例如局部血容积、局部脑血流、BOLD等参数成像,并用氧灌注成像的方法进行氧增强的灌注成像,把这些结果和PET/SPECT的成像结果进行比较,对图像信息进行整合和系统分析,并把研究结果用一个生物学模型归纳到胶质瘤放疗的生物学模型,从而有效指导放疗计划。而对于脑胶质瘤外科手术切除后的残余肿瘤实行放疗中最大的问题是易复发,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胶质瘤中存在有大量的乏氧细胞,这些乏氧细胞对射线不敏感。已有多个学者发现,对胶质瘤术后病人给予吸入高压氧后立即进行放疗能显著改善病人预后,延长存活时间[21,22]。

【参考文献】

[1]Steven ML. Molecular imaging in oncology:the diagnostic imaging revolution [J].Clinical Cancer Res, 2000,6:20-25.

[2] Jane B, Kampo, Bu L, et al.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glima[J].Cancer,1988,62:1074-1078.

[3] Blasberg G. Molecular imaging and cancer[J]. 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 2003,2:335-343.

[4]Weissleder R.Molecular imaging:exploring the next frontier[J].Radiology,1999,212:609-614.

[5]吴昊泉, 李昌本, 赵寿元. p53功能缺陷型肿瘤的基因治疗 [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0,7(12):162-164.

[6]Sonka M, Michael Fitzparick J, Higgins W, et al. Computer?鄄aided diagnosis in mammography[J]. Handbook ofMedical Imaging, PSIE,2002,2:915-986.

[7]Walecki J, Sokol M,Pieniazek P,et al.Role of short TE 1H?鄄MR spectroscopy in monitoring of post?鄄operation irradiated patients[J].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1999,30:154-161.

[8]Brunetti A,Alfano B,Soricelli A,et al.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brain tumors:an overview of the potential clinical value[J]. Nuclear Medicine Biology,1996,23:199-715.

[9]Francisco S, Ravina E, Tawhai MH, et al.Functional cerebral imaging in the evaluation and radiotherapeutic treatment planning of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glioma [J]. Radiation Oncology Biol Phys,1994,30(3):663-669.

[10]Hamilton RJ, Sweeney PJ, Pelizzari CA, et al. Functional imaging in treatment planning of brain lesions[J]. Radiation Oncology Biol Phys,1997,37(1):181-188.

[11]Birnbaum MJ, Haspel HC, Rosen OM, et al.Transformation of rat fibroblasts by FSV rapidly increases glucose transport gene transcription[J].Science,1987,223:1495-1498.

[12]Nuutinen J, Sonnimen P, Lihikoinen P, et al. Radiotherapy treatment planning and long?鄄term follow?鄄up with methionine PET in patient with low?鄄grade astrocytoma[J]. Radiation Oncology Biol Phys,2000,48(1):43-52.

[13]洪汛宁,沈天真,陈星荣,等.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星形细胞肿瘤中的应用价值初探[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3,9(1):8-11.

[14] Stadnik TW, Chaskis C, Michotte A, et al. Diffusion?鄄weighted MR imaging of intracerebral masses :comparison with conventional MR imaging and histologic findings[J].AJNR,2002,22(5):969-976.

[15] Bendszus M, Warmuth?鄄Metz M. MR spectroscopy in gliomatosis cerebri[J]. ANIR,2000,21:375-380.

[16]Law M, Cha S, Knopp EA ,et al. High?鄄grade gliomas and solitary metastasts:differentiation by using perfusion and proton spectroscopy MR imaging[J].Radiology,2002,222(3):715-721.

[17]Bischoff JR, Kirn Dh, Williams A, et al. An adehouirus, mutant that replicates selectively in p53?鄄deficient human tumor cells[J]. Science,1996, 274:373.

[18] Mendelsohn J. Th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s a target for cancer therapy[J].Endocr Relat Cancer,2001,8(1):3-9.

[19]Muldoon LL, Nilaver G, Kroll RA,et al.Comparison of intracerebral inclulation and osmotic blood?鄄brain barrier disruption for delivery of adenovirus,herpesvirus and iron oxide particles to normal rat brain[J].Am J Pathol,1995,147(6):1840-1851.

篇(4)

研究人员结合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神经网络理论、小波变换和分形理论等探索影像编码的新途径,同时人的视觉生理心理特性的研究成果也开拓了人们的视野[2]。

分形影像压缩方法是一种新的图像编码方法,它是一种基于图像内容间存在的自相似性关系的编码方法。随着图像处理方法的发展,分形压缩技术正从一致的编码方法发展到自适应的编码方法[3,4]。本研究介绍医学影像的自适应分形压缩技术,特别是图像区域划分和编码方法的自适应性。

1 分形和分形影像压缩

分形是美国科学家B. Mandelbrot给不规则的支离破碎的复杂图形的命名。分形一般是指一个粗糙或零碎的几何形状,可以分成数个部分,且每一部分都(至少会大略)是整体缩小尺寸的形状[5],此性质称为自相似性。

分形压缩是一种有损的图像压缩方法,它利用分形几何原理对影像进行高水平的压缩。

由于医学影像中存在某种形式的分形自相似性,因此可以利用影像整体与局部的自相似性,应用迭代函数系统(IFS)理论实现分形影像压缩编码。分形编码过程包括图像的分割、搜索最佳匹配和编码相关参数三个步骤。首先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将图像划分成若干不重叠的值域块Rj和可以重叠的定义域块Dj,然后对每个Rj寻找某个Dj,使Dj在规定的最小误差内经过某个变换Wj映射到Rj,记录下子块Rj和Dj及变换Wj的参数,得到一个迭代函数系统,最后对这些参数进行编码。分形解码过程利用编码传来的参数确定迭代函数系统,经过有限次迭代,图像趋近于迭代函数系统的吸引子,即为解码图像。

2 自适应区域划分方法

一致的分形编码方法由于没有考虑图像特征的高度非线性和不一致性,统一的图像分区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率失真性能。因此,研究人员提出了自适应的区域划分。例如,四叉树分解,水平垂直块分解,多角形分解,三角形 (矩形)的分裂合并方法,基于图像分割(边缘粗尺度,纹理细尺度)的划分方法等等[6,7]。这些方法利用了图像的空间不一致性,能够适应图像的不同变化。

其中,图像的分类和不同块的分裂合并遵从一些不同的原则。例如,不同区域子块的局部整体变分,方差,分数维(分形维数是一个表征分形复杂或粗糙程度的量)和定义的某种差别量等[4]。

利用合理的划分准则和策略,可以将图像划分为适合图像特征的不同性质的图像子块,以便于有效的分形编码和优越的编码性能。当然,还有图像不同子块的自适应匹配方法。

3 自适应编码方法

一幅图像中存在对于临床医生具有不同意义的内容,为了有效地节省存储空间,研究人员提出了基于感兴趣区的影像编码方法:对于图像的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类型的编码方法,这就是编码方法的自适应性[3]。

医疗数字影像传输协定DICOM (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是一组对于医学影像的处理、储存、打印和传输的通用的标准协定,包含了档案格式的定义及网络通信协定。DICOM可以整合不同厂商的医疗影像仪器、服务器、工作站、打印机和网络设备于PACS系统中。DICOM标准的使得自适应压缩编码得到更大的发展。

研究者将图像分为感兴趣区和非感兴趣区。对于感兴趣区,为了更好地保持图像的病理特征,尽量使用无损压缩方法。例如,预测法,变换法,平均信息法(熵编码),方块编码法,游程编码法及轮廓编码法等。对于非感兴趣区,为了更好地保持节省存储空间,使用有损压缩方法。例如,JPEG,JPEG 2000以及压缩比非常高的分形压缩技术。

4 医学分形影像压缩的进一步发展

人们提出了许多自适应改进方案。这些方案一般围绕着提高压缩比和编码效果,提高编码和解码速度,分形与其他工具相结合的影像压缩新方法等方面进行。自适应分形影像压缩技术是一个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压缩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G.S. Michael. Review of compression methods for medical images in PA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 1998, 52(13): 159165.

[2] 阮秋琦. 数字图像处理学.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3] Y. Fisher. Fractal Image CompressionTheory and Application. SpringerVerlag, 1995.

[4] B. Wohlberg, G. de Jager.A review of the fractal image coding literature.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1999, 8(12): 17161729.

篇(5)

随着循证医学与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像学检查在临床疾病诊断中所占比重日渐增长,然而临床医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对医学影像学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模式老旧,教学知识不能及时更新,导致临床诊断需要和医生知识储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以器官系统为基础,对各器官、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影像学表现进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实践课程多为理论课的复习和挂片读片模式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教与学差距较大,教学与临床应用断层明显[1]。可见推行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改革是弥补目前传统教育模式不足的可行途径。为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开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推广智慧化教室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打破传统医学影像学教育死板、教条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为医学领域输送更多高素质高质量人才,本研究组提出借助网络化、多媒体教学模式,将影像解剖学、临床病理学与医学影像学进行学科整合,开展基于学科整合的数字信息化教学模式。

1医学影像学常规教学模式

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多采用集中学习理论课+分组实践教学的模式,其中理论授课旨在使学生了解各检查设备的成像原理及各系统正常影像学特征,并掌握多发病、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2]。实践教学则通过观看影像资料,了解X线、CT、MRI、超声以及核医学等影像技术的应用范围以及识别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学特点[3]。

1.1集中学习理论课

集中进行理论教学,虽然能够以系统为基础对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进行系统讲授,但授课方式单调,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主要通过背诵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来应付考试,没有真正的领会应用。该模式虽强调对影像理论知识掌握的重要性,但对学生自主应用影像学检查和阅片能力的培养不足,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学习内容与临床实际需要不匹配,教与学脱节,缺乏积极互动[4-6]。故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感,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对医学影像学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化理解,更好的发展教育学。此外,传统理论教学多以医学影像学教材为参考教材进行理论授课,教材中影像解剖学和病理学整合的知识量不足,导致授课时学生对影像学基础掌握不牢、理解不深入,因而在临床实践中无法将理论知识进行转化,为临床的诊治服务。

1.2传统分组实践教学

传统实践教学将学生分为人数较少的学习小组,授课形式以阅片、挂图相结合进行临床诊断报告内容的讲授。实践课中由于学生对影像学诊断要点的理解仍较模糊,常先复习书本知识,再进行阅片观摩,课堂中对图像的描述和讲解也比较简单,学生真正通过独立思考去阅片学习的时间较短。上课人数众多时,学生注意力涣散,对胶片的观察不够深入,学生学习就成了机械记忆,导致实践课授课效果不佳。若分组过多,教学时间安排就相对不充足,会导致教学任务加重[4-6]。为更好的理解书本上教授的影像学知识,学生只能大量将影像资料和与书本上的图例进行对比,才能掌握一些初级的诊断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耗费时间,而且对于提升学生的阅片能力也是十分有限的,学生仅能了解常见病的典型表现,不能对疾病的影像学表现融会贯通。为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不足,将影像解剖学、临床病理学与医学影像学进行课程整合,并结合图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HIS系统等多媒体教学模式[7],将医学影像学打造成为一门适应计算机时代的工具与桥梁课程。

2新型教学模式

2.1以多媒体课件为基础的理论教学

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理论课融入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得医学影像学教学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有更多机会互动,不仅使学生增加学习兴趣,也使学生阅片更为方便。尽管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授课的不足,但其教学模式依旧是单向灌输式,并且学生学习方式也没有变被动为主动[8]。随着循证医学和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任务愈发繁重,教学内容急剧增多,见习教学仅能观摩包含典型病变的几幅图像,对于影像学检查中横断面、矢状位、冠状位图像的学习仍不够深入,学生在未来临床中对影像检查图像的理解仍就困难,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单一的模式,不能给教学带来巨大的增幅,因此单纯融入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尚不能将影像学检查方法和图像直观而形象的展示给学生,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也无法实现预期教学效果[9]。

2.2以PBL为教学模式的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

在医学影像PBL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材设置章节的内容查阅相关资料,设定病例为主体的模拟情景,编写典型的临床病例,设置并提出与病例相关的问题,提前一周将问题分发给学生,学生围绕病例和问题预习教材以及查找相关资料、制作课件[10-11]。上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对病例进行分析并对病例中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积极解决问题,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本章节重点内容,并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尽管PBL教学存在诸多优势:学生能够在轻松、浓郁的氛围下自主学习;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能够独立收集资料,展开小组讨论,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目的;能够提升学生文献资料的检索搜寻能力,使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深入理解,模拟临床情景进行逻辑推理、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这些都将对其今后参与临床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PBL教学也存在诸多不足:课时不足,由于医学影像学涵盖的知识量十分之大,PBL教学难以用较少的课时数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PBL教师及教室的数量严重不足,难于大面积推广PBL的教学模式;个别学生可能不配合,有些学生很懒惰,课前不认真准备学习资料、不参与学习课件的制作,上课时不参加讨论、不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或不独立思考人云亦云、滥竽充数,从而影响了PBL教学目的实现。总之,PBL教学模式是优、缺点兼备的,需根据医学院实际情况进行实践,并不适合所有的本科教育[12-13]。

2.3影像学课程与解剖学病理学课程的整合

解剖学是影像学的基础,只有了解正常解剖特点才能更好的鉴别病变。多项国外医学教学改革项目提出,将影像学课程与解剖学或临床解剖学课程整合,不仅利于解剖学课程的重新学习与理解,也能够提高影像学课程的学习效率[14-15]。此外,影像学上的密度或信号、质地、内部征象和伴随征象等特点在病理学上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病理过程,因此病理学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16]。两者相辅相成,在教学过程中两者相互互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疾病特点。然而,国内的医学教学模式常常是先在学校进行基础理论教学,再下系到教学医院进行临床教学,这使得在进行临床教学时,学生对于基础医学知识已经有所遗忘,因此为让学生更加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融会贯通,进行影像诊断学、临床病理学与医学影像学课程进行整合是可行和势在必行的。结合目前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新型教学模式存在的优势和弊端,本研究组提出整合了影像解剖学、临床病理学与医学影像学课程,并结合了PACS、HIS系统等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新型教学模式,促使医学影像学教学接轨临床应用,成为临床医生诊断疾病的有力工具,为循证医学提供有力证据。

3基于学科整合的数字信息化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

3.1学科整合教材的汇编

医学影像学、影像解剖学和临床病理学教材图片众多且多更新速度快,为顺应时展趋势,本研究组采取编写电子教材的形式,以现有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影像学》(第八版)、《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第三版)和《病理学》(第九版)为基础,结合PACS系统和电子病理中的病理学图片,整合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医学影像学》教材。

3.2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由原来的先理论后实践转变为边理论边实践,一堂课分为两个部分,先讲理论,然后进行实践,保证在课堂中当堂消化讲授的理论知识,真正让学生身临临床实况,培养学生临床运用影像学检查和独立阅片能力,体会医学影像学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使医学影像学成为临床诊治的有力工具。3.3PACS等数字信息化工具应用于教学为丰富实践课堂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独立诊治患者的能力,将PACS和HIS系统用于教学中。采取情景模拟教学的模式,模拟现实诊治患者的过程,从接诊患者开始,逐步给学生提供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和体征等信息,让学生作为一名医生进行独立思考,运用相应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患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同时将PACS系统中影像学图像用投影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其模拟成为一名影像科医生,自主描述病变的位置、密度或信号、大小、边界、质地、内部征象和伴随征象等,身临其境地体会影像诊断的要点和技巧,使其在未来临床应用时能够很快结合本科阶段所学的知识迅速进入住院医师的角色。

3.4整合教学实践效果的评价

开展新型教学模式时,采用随堂测验和问卷等形式实时监测教学效果和教师授课中存在的问题,合理利用问卷星等新型问卷、测试形式,发现和解决学生对于授课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老师授课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我们从在影像科轮转的学生中抽取150名,分为两组,一组进行传统的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一组进行新型教学模式,进行授课的教师相同,然后对所有学生发放相同的问卷以调查课堂满意度并进行随堂测验。结果显示,传统教学组和新型教学组对授课效果满意度分别为78.7%和90.1%(P<0.05),两组随堂测验分数分别为(80.9±2.9)分和(87.6±1.7)分(P<0.05),说明采取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提升课堂满意度和授课效果。

篇(6)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7-015503

引言

衡量一名大学生学习动机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是其是否有意识的去进行自主学习。国家高等教育机构也提倡大学生应该由课堂的“教师满堂灌”的传统式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一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型学习模式。2000年版的《中国教育白皮书》在高等教育的使命与功能中指出:高等教育要“为学习者提供可以终身接受高等培训和学习的空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也多处提到发展大学生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国内教育界的学者及专家已经对公办大学学生自主学习问题进行了细致复杂的调查与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对于民办院校的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在国内还处于起步于状况。这是由于国家缺乏对于民办教育事业的重视,以及民办大学学生生源的复杂性致使校方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管理等方面所造成。作者就所工作的西安思源学院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做出调查,得到以下结论:52%的学生不认可自主学习的方法,这其中包括大部分学生对于自主学习方法不了解,更谈不上使用它。学生中间“学习无用论”说法盛行,致使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意义产生怀疑和把学习认为是给父母和老师完成的工作。“学习无意义一对学习不感兴趣一不懂得正确的学习方法一知识掌握程度低一学习成绩差一工作能力低一工作不好找”这一恶性循环始终笼罩着民办大学的学生。作者对影响民办大学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调查后做出一些客观分析,希望在一定程度上的解决民办大学学生学习困难问题,促进广大民办大学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以及帮助学校相关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方案。

1 自主学习相关理论及应用

1.1 齐默曼(Zimmerman)的自主学习模式

齐默曼认为,自主学习与其他形式的学习一样,也涉及个体的内在因素、行为和环境者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自主学习的第一阶段是计划阶段。这一阶段包括两个范畴,一是任务分析;二是自我动机信念。大量研究表明,当学习者为自己设置有明确的近期目标,他们更可能取得学习的成功。任务分析的第二种形式是计划学习策略。目标设置和策略计划的前提是学习者的自我动机信念。研究发现,在自我调节的动机信念中,自我效能是影响自主学习的核心要素。它影响学习的时间管理、抵御同伴的负面压力、自我监察、自我评价和目标设置。

自主学习的第二阶段是行为或抑制控制阶段。这一阶段包括两种主要的控制类型,一是自我控制;二是自我观察。自我控制过程包括自我指导、心理表象、集中注意和任务策略,他们有助于学习者关注学习任务并使学习活动最优化。

自主学习的第三阶段是自我反思阶段。它包括两种主要的内容,一是自我判断;二是自我反应。自我判断涉及到对自己行为表现的自我评价以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自我评价是将现在行为的检察信息与预定的标准或目标相比较。归因对自我反思具有关键性作用。如果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有限,则会使学习者产生消极反应,并挫伤其进一步努力的积极性。但如果把失败归因学习策略不当,则对维持其学习积极性是很有效的。

1.2 庞卫国的自主学习理论

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应当从学习的维度和过程两个角度定义自主学习。从学习的维度界定自主学习是指从学习的诸方面综合地规定自主学习的本质属性。如果学生本人对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自觉地做出选择和控制,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具体来说,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实践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学生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性条件,并能够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判断和评价,那么他的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反之,如果学生在学习的上述方面完全依赖于他人的指导和调节,其学习是被动的、不自主的。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批评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如果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全依赖教师或者他人的指导和调控,其学习就是不自主的。

2 以西安思源学院为例学生自主学习状况的调查

2.1 调查背景

西安思源学院,成立于1998年,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民办普通高校。以本科教育为主,高等职业教育为辅,经、管、文理、工等学科齐全的综合性民办大学。此次调查的对象是思源学院文商学院2013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科)大三的学生、2014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专科)大二学生和商学院2014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大二学生。参加调查的共计128人。

2.2 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选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访谈就学生是否具有自主学习意识、影响自主学习的外部环境因素和个人内部因素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

2.3 调查结果

2013级人力资源管理(专科班)共41人,其中12人认为有必要自主学习,占全班总人数29%。影响自主学习的外部因素影响是:受学习风气影响3人;学习资源缺少3人;教学环境差2人;教师教育方法不当2人;不上晚自习1人。影响自主学习的内部因素影响是:自己懒惰3人;不想学习1人;缺乏学习压力1人。

2014级工商企业管理(专科班)共26人,其中11人认为有必要进行自主学习,占全班总人数42%。影响自主学习的外部因素的影响是:受学习风气影响6人;学习资源缺少5人;图书馆等教学场所离宿舍远5人。影响自主学习的内部因素影响是:易受别人干扰3人;自己懒惰8人;学习凭个人兴趣1人;学习目标不明确3人。

2014级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班)共61人,其中40人认为有必要进行自主学习,占全班总人数66%。影响自主学习的外部因素影响是:学校安排早、晚自习,无法自主安排时间学习19人;图书馆关门早没有地方学习2人;课程安排紧没有时间自主学习19人;受学校制度制约无法自主选择想学的课程19人。

影响自主学习的内部因影响是:自己懒惰27人;易受外部环境干扰8人;学习方法不对4人;学习态度不端正19人;学习盲目无学习目标1人。

3 调查结果进行归因分析

专科班的学生对于影响自主学习的原因归纳为外归因的分别为11人和16人,影响自主学习的原因归纳为内归因的分别为5人和15人。而本科班的学生对于影响自主学习原因归纳为外归因的为59人,影响自主学习原因归纳为内归因的为59人。我们发现,相比较而言,学生把影响自主学习的原因更倾向于归纳为外归因。

3.1 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专科班的学生外归因集中在受学风环境因素影响和学校硬件设施不完善缺乏学习空间的问题上,选择上述两个选项的同学分别为9人和10人。而本科班的学生没有人认为自主学习的受影响于学校的学风因素影响。

专科班的学生有1人建议校方上晚自习,而本科班的学生19人建议学校取消晚自习而留出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这说明本科班的学生比专科班的学生有较强的学习自律性,校方可以适当放松对于本科学生上晚自习的约束,或者改变上晚自习的形式。

3.2 内部个人因素分析

学生进行内归因时不约而同的把学习懒惰作为最普遍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2014级工商企业管理专科班选择此选项的为8人,2013级人力资源管理专科班选择此项的为3人,2014级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班选择此项的为19人。这说明,学生们认识到懒惰会在很大程度的影响学习,特别是影响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专科班的学生有3人,本科班的学生有1人提出了无学习目标会影响他们进行自主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本科班有4人提出了自己学习方法不对是影响自主学习的原因,专科班没有学生进行这样的归因。本科班有19人提出了自己学习态度不端正是影响自主学习的原因,而专科班没有学生进行这样的归因。这说明,本科班的学生对影响自主学习的原因更倾向于从学生本身的深层次内部进行归因,所以学生对于进行自主学习的意愿更为强烈。

4 对于改善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建议

对于影响学生自主学习因素的分析,提出以下改善方案。

针对学生认为学校学习风气差的问题,校方应在校风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坚持德育教育为主,培养教师良好教风,以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带动良好学风的形成。严肃校规校纪,以规范端正学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环境培养良好的学风。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认知,使学生了解到学习可以提高个人各方面修养,促使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良好学风。

篇(7)

1.前言

心理咨询(counseling)是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1]心理咨询作为现代化生活的产物,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虽然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人们却感受到了更大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方面的压力。如果这些压力得不到及时的释放,就很容易对个人、家庭甚至社会造成危害。心理咨询业是一个应运而生的服务业,心理咨询师通过与来访者进行交流,为来访者排除心理上的一些障碍,帮助每一个有心理困惑的人走出困惑,重新拥有健康的心态。[2]近年来人们也开始渐渐接受心理咨询,零点调查公司[3]2008年公布的一份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共10个大城市3254名常住居民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城市居民开始接受心理咨询。这就客观上要求建立更加优秀的心理咨询室。在一些发达国家,心理咨询业已经得到充分的发展,人们经常在困惑时找心理咨询师;而在我国,人们对心理咨询缺少必要的认识,这一行业的规范也尚未形成。对心理咨询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建立更加优秀的咨询室和健全的心理咨询服务,推动心理咨询业的进步和发展。

以往关于心理咨询的研究已有很多,但大多是关于咨询技术且属质化的研究,如姚月红[4]的“咨访代沟”的研究、魏荣[5]的“西方心理咨询理论的本土化研究”等。而对心理咨询行为的影响因素作调查分析的研究还很少见,究竟有哪些因素对咨询行为有着显著性影响的研究则几乎没有。笔者通过编制问卷,对4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建立相关模型,着重分析主要因素对咨询行为产生影响的原因。赵小军[6]认为,量化研究本身有不足,当然,质化研究也有许多不足。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多采用多种方法的交叉研究,以有利于结果的相互印证。笔者通过专家法收集若干变量,再根据变量编制问卷进行调查,最后通过SPSS对统计结果进行回归分析与路径分析,并且进行访谈法等质化研究,旨在找出心理咨询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主要影响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咨询行为的影响程度。

2.方法

2.1被试

随机抽取安庆师范学院大学生40人,男女各半,年龄17-23岁。

2.2工具

自编的心理咨询行为问卷(共50道选择题+5道开放性问答题,共6个因子分别为来访者因素、咨询师因素、硬件与费用、咨询益处、咨询损失和咨询行为)、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共10道题目)。

2.3程序

通过专家咨询法(通过短信、E-mail)及网络法(通过相关论坛、新闻组、群)收集对心理咨询行为的可能影响因素,普遍认为目标受众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和态度及收费标准是影响本行业的最重要条件,其他的如地理位置、收费标准、咨询员资格、竞争对象、当地咨询气氛等也有影响。对收集来的变量进行分析总结,分六个维度考察咨询行为,问卷有40个选择题和3个问答题,选择题采用里克特五级评分制:“极不赞成”、“不赞成”、“不能确定”、“赞成”、“非常赞成”,赋值分别为1、2、3、4、5,编好后对初步编制的题目进行专家评估,经筛选补充,最终确定50道选择题和5道问答题。主试由心理学专业大三年级的学生担任,事先对主试进行培训。从安庆师范学院公选课里随机选择一班,将40份问卷和量表分成两份,一份只发男生,一份只发女生,随机发放,测试时间规定为半小时,共回收问卷37份,有效问卷33份。

3.研究一:量化研究

回归分析见表1。回归方程为咨询行为=0.552×咨询益处+0.373×费用与硬件。在检验显著的预测变量中,咨询益处对回归模型的贡献最大,是最重要的预测变量。

*P

回归模型对咨询行为的预测效果比较好,但部分变量存在一定程度的共线性,进一步探究课进行咨询益处、咨询损失和个人效能感对咨询行为的路径分析。从路径系数可以看出:在对“咨询行为”影响的路径中,有两条显著路径:一是“费用与硬件”“咨询行为”;二是“咨询益处”“咨询行为”。“费用与硬件”和“咨询益处”直接显著影响到“咨询行为”。“费用与硬件”越合适,“咨询行为”频率越高(Beta=0.459)。而咨询越受益,则人们去咨询的次数就越多。

4.研究二:质化研究

笔者主要在问卷第Ⅲ部分设计开放式问题,在课外进行非结构化访谈,[10]对部分大学生进行质化研究。其目的是收集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看法。通过部分学生的访谈,发现大学生群体对心理咨询还是普遍接受的,只是有的学生担心咨询效果问题;有的学生则存在对心理咨询的理解问题,认为只有心理障碍的人才去咨询;大部分学生只要了解到咨询能帮助自己就会产生咨询行为,而不论是否仍存在对咨询的误解。由此看来,心理咨询的宣传很重要。

当问及对心理咨询的感觉时,33人中有10人作出了正面的评价(如舒心、爽快、轻松等),6人作出了负面评价(如羞怯、没意思、可有可无、敬而远之等),高达13人没作任何评价或作“不知道”评价,另外有4人作“神秘”评价。在问及籍贯时,18人未作回答或回答不够全面。当问及对心理咨询师的感觉时,18人作出正面评价(如和蔼、情切、微笑、知识面广等),没人作出负面评价,3人作出“神秘”评价,13人没作任何评价或作“不知道”评价。在问及对来访者的感觉时,14人认为是有发展中问题的人,7人认为是有心理障碍的人,12人没作任何评价或作“不知道”评价。在问及自己什么情况下会求助心理咨询,2人说自己认为自己有心理疾病时,5人说自己解决,13人说遇到发展中问题时,13人没作任何评价或“不知道”评价。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对心理咨询很不了解,即使是在文化层次较高的大学生群体中也有很多人不知道心理咨询为何物。甚至对咨询有很深的误解,很多人也确实是没有作过咨询,在遇到问题时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这样的求助途径。怎样推广心理咨询,让人们认识心理咨询仍任重而道远。

5.讨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图拉把个人效能感看做是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他认为预期是认知与行为的中介变量,是行为的决定因素[11],在个人效能感通过咨询益处影响到心理咨询求助行为,个人效能感越高,顺利进行咨询的预期越高,咨询益处态度越强烈,心理咨询求助行为就越多。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学生会对自己的心理状态加以分析,明确哪些是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哪些是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对难以解决的问题,就会增强救助益处的想法。而对自尊心极强的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很少在需要心理援助的时候求助于身边的老师和同学,而且即使求助身边的老师或同学,也不一定能得到专业的指导,这就增加了他们心理咨询行为的概率。费用与硬件直接影响心理咨询行为,费用是来访者按时付给心理咨询师的报酬,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是不是越低的费用就会产生越高的咨询行为?国外的一些报道显示:不收费或过少收费反而会使咨询效果不佳,这就像人们买东西时的心态一样,认为“便宜没好货”,收费过低反而让人产生怀疑,从而使咨询效果不佳。究竟该如何收费,这方面有待进一步的社会调查和市场分析。硬件是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室中专业器材(如催眠专用躺椅等)和装潢格调的整体印象,专业器材与装潢风格直接影响到来访者对心理咨询的认可度,因为在进行心理咨询时辅以器材的作用,会减少咨询师主观的影响,装潢风格能否让人舒服、放松等都直接影响到咨询行为的频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总之,合理的费用、合适的硬件会增加心理咨询行为的频率。进一步的质化研究发现费用对咨询行为的影响程度大于硬件,可见现阶段人们对这种消费还是不习惯。研究者认为这种不习惯还将长期存在,尤其是在中小城市。在回归分析中知“咨询益处”对回归模型的贡献是压倒性的,其回归方程检验结果非常显著,且Beta=0.552,说明人们是否产生咨询行为或咨询行为的频率大小主要受他自己认为心理咨询能否带来益处决定的,而不是考虑“咨询损失”。也就是说,人们大多数时间考虑的是“心理咨询有没有效果?”而不是“我去做心理咨询,别人会怎么看我?”所以说明人们对心理咨询看法比以前还是有所进步的。这与个人深度访谈结果相一致,其实,这与上医院看病一样,虽然看病让人们获得了一些损失(如打针,吃药,手术等),但只要能治好病(获得益处),人们还是会接受的。所以心理咨询从业人员要想有进一步的发展,必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质化研究告诉我们,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误解还是存在的,很多人还是不了解,所以心理咨询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8.

[2]毛歆.关于我国心理咨询业的营销及其创新研究[J].中国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2004:1-2.

[3]零点调查.中国城市居民开始接受心理咨询[J].商务周刊,2008,20(9):15.

[4]姚月红.“咨访代沟”:影响高校心理咨询效果的重要因素[J].江苏高教,2007,(6):125-127.

[5]魏荣.西方心理咨询理论的本土化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153-156.

[6]赵小军.浅析心理统计学教学设计中的统计意识[J].心理科学,2004,27(5):1226-1227.

[7]Naresh K Malhotra著.涂平译.市场营销研究:应用导向(第四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86-209.

[8]郑日昌,蔡永红,周益群.心理测量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4-104.

[9]丁国盛,李涛.统计教程-从研究设计到数据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56-267.

篇(8)

1 数字化X 线摄影CR

计算机X 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 :CR)它摄影的使用剂量比传统的X 线摄影剂量小, 它能提供多层次的影像信息来满足诊断的要求。影像密度的动态范围大, 在曝光不足或过量时经过后处理功能处理后能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显示图像, 避免因参数选择不当而导致重拍, 从而减少被检者再次接受X 线剂量的照射。

CR 的工作原理是X 线照射到人体后不直接作用于胶片, 而是射到影像板上, 形成潜影, 再把照过的影像板放入激光扫描机内扫描, 获得X 线衰减数值的数字矩阵, 经过计算机的处理后重新成像。其数字图像可利用计算机进一步处理、显示、存储和传输, 分辨率比普通的X 线胶片高, 诊断信息丰富, 并能有效地利用信息, 提高X 线摄影检查的诊断价值 。

2 数字化影像的直接摄影DR

数字化影像的直接摄影方法(digital radiography:DR). 它将信息载体X 线经过影像增强器转换成可见光, 由电荷耦合器或摄像管将可见光转换为视频信号, 再经过图像进行模/数转换成数字矩阵图像。

DR 的工作流程为: X 线发生器- 影像增强器- 电荷耦合器( 或摄像管) - 电视- 模/数转换数字系统。现在DR 的采样矩阵可达4096×4096 像素, 灰度分辨率可达12bit,采样速度达64 帧/秒。大大提高了DR的空间分辨率, 信号比和伪影都明显得到改善。

3 CR 和DR 的优势和不足

CR 和DR 在许多医院已经普及, 相对普通的屏/片组合成像得到很大的改善, 密度分辨率大大的提高, 且有较大的曝光宽容度, 有很大的后处理功能。

CR 可以在多台X 线机上使用, 具有动态范围大, 线性好。特别是在床边照片的应用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减少了重拍率, 降低了X 线剂量。CR 的不足是时间分辨率较低, 不能满足动态器官和结构的显示。CR 与普通摄影的劳动强度不变, 患者等候的时间不变。由于荧光漫射也使空间分辨率有所下降。

DR 的最大优点是它的实时性和对患者医生的低剂量, 它在摄影方面可即时确认、即时采集, 连续性大大超过快速换片机, 操作简单, 曝光参数自动设定, 不必担心因参数错误重拍, 提高了检查成功率,缩短了检查时间, 设备的利用率得到提高。DR 的图像信息十分丰富, 使高低密度的组织能很好的在同一影像上显示, 提高了显示能力。DR 可以动态的观察器官和结构, 并可进行多种后处理而改变图像质量 。

DR 系统主要不足是不能多台X 线机应用, 噪声较明显, 信噪比较低, 价格贵。

篇(9)

[中图分类号]R737.3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a)-154-01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常见的肿瘤之一,80%发生于绝经年龄妇女。以前对内膜癌术前影像检查主要依靠诊刮和B超 ,随着高场强MRI 扫描仪的出现,内膜癌的术前诊断与分期准确率有了很大提高。本研究探讨子宫内膜癌的MRI 与B超影像学特点,同时评价MRI 及B超对其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4例患者均已婚,12例生育,年龄38~40岁,患者宫内无节育环且均为月经后第3~4天做MRI检查。检查前经诊刮病理为内膜癌的有9例。临床主要症状: ①持续或间歇性阴道出血。②2例阴道液为脓液。③下腹痛。1例患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经子宫全切术后病理最终证实。

1.2 方法

采用SIEMENS 公司生产1.5TMR 机型行T1WI、T2WI及脂肪抑制成像,层厚5 mm,层间距 2 mm。10例行增强扫描。采用ACCUSON 公司生产的ASPEN 彩超仪经阴道途径多方位实时动态扫描。

2 结果

2.1 MRI影像学特点

全部患者均表现为子宫内膜增厚,信号不均,其中2例表现为局部增厚;子宫肌层侵犯<1/2 者6例,其中,结合带部分断裂4例,完全断裂2例;肌层侵犯>1/2者5例,其中子宫颈受侵3例;1例肿物穿过子宫浆膜外,阴道受侵,盆腔淋巴结转移。

2.2 B超影像学特点

内膜增厚、局限增厚2例;回声不均匀、子宫肌层内膜基底线消失受累5例;深肌层受侵3例;宫颈受累2例;盆腔肿物1例。

2.3 术后病理表现

14例患者中12例为内膜样腺癌,Ⅰ期为10例,Ⅱ期为3例,Ⅲ期为1例。2例为内膜肉瘤。

3讨论

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尚不详,主要观点有:①长期应用雌激素刺激,使本病的危险性增加2~8倍;②子宫上皮肉瘤样变,包括子宫内膜腺瘤型增生、过长及子宫内膜原位癌;③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内膜癌;④遗传因素。患者临床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阴道出血,临床多用有创性诊刮诊断内膜癌。

3.1子宫内膜癌的MRI与B超影像学特点

3.1.1 MRI影像学特点T2WI子宫内膜厚超过5 mm,或内膜在正常范围内,癌破坏内膜形成局限性、弥漫性缺损。若肌层受侵,结合带断裂,肌层内异常信号;若向下侵及宫颈,宫颈变为高信号;若穿过浆膜,浆膜不完整,正常低信号被肿瘤代替,同时盆腔内淋巴结肿大,邻近脏器侵犯等。

3.1.2 B超影像表现内膜增厚,局限性或弥漫性不均匀回声;当病变侵及肌层时,局部内膜基底线消失,肌层病变区域内见片状或不规则回声;当宫颈受累时,宫颈肥大、变形,宫颈回声明显增强或结构不清;当肿瘤侵犯宫体外时,宫旁出现低回声块影。

3.2 子宫内膜癌的MRI与B超影像比较分析

子宫内膜癌及其病理分期制定,要求影像能清晰地分辨子宫各层结构,B超分辨不出结合带,子宫与周围组织界限不如MRI分辨明了,对判断肌层浸润程度和宫颈受累的有无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不能作出子宫内膜癌分期的较好指标。 而MRI是目前分辨子宫内膜内外各组织、结构最为清晰的影像检查,且分辨肿瘤与组织差异敏感度最好,是目前对临床提供病理分期最为准确、全面的影像检查。

3.3 临床评价

对于子宫内膜癌影像诊断,MRI及B超均有较高的特异性。但MRI有着比B超更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尤其对临床诊刮及宫颈检查不能判断内膜癌肌层浸润情况及病变侵犯范围时,基于简便,应首先做超声检查,根据超声提供结果,选择再做MRI扫描,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术前病理分期。

综上所述,如条件许可,MRI检查可更全面、细致地显示病灶,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术前分期,MRI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精确度更高,特异性更好。

[参考文献]

[1]周康荣. 体部磁共振成像[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147-1150.

篇(10)

新的课程标准出台以后,与之配套的各种学生学习的辅助用书也紧随其后,市场上的学辅资源数量不计其数,学辅资源占到了市场所有学习资源的70%之多。各套学辅资源的出版单位众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近600家出版社中就有近400家在出版学辅资源,市场上各类图书多达十余万种。讲解类、练习类、讲练结合类、试卷类、工具书类、阅读类、期刊类,类别非常丰富[1]。

2.学辅资源的标准不一,质量高低不等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一些学辅资源缺少统一的标准,呈现出质量高低不等的现状。有些学辅资源版本陈旧,甚至是多年前的老版本;有些学辅资源存在错误、雷同和超纲的现象;有些学辅资源明显与课程不配套,课本中已删除的内容学辅资源中仍然存在;有些学辅资源编校质量和装印质量不过关,书中出现多处常识性错误、错别字和病句等问题。

3.学辅资源的应试取向明显,考试科目多

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普遍存在着“不上大学就没有好出路”的想法,学校把考重点校的人数作为重要指标,为了追求高升学率,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只侧重应试科目,相应的考试科目学辅资源明显多于非考试科目,使用学辅资源的目的就是提高学习成绩,笔者开进行过多次相关的调研,结果均显示,从小学高年级开始,数学、语文、英语等考试科目的学习辅助用书人均两本,初中年级学生拥有的考试科目学辅资源的数量更多一些。

二、学辅资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1.对学习兴趣的影响

学生在课后使用适当的学辅资源能够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整理,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然而过多的学辅资源使学生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来做题、看书和学习,增加了很多学习负担。学生成为了做题机器,何谈学习兴趣的培养?过重的学习负担也使学生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甚至导致学生厌学、逃学和更恶劣的社会事件。

2.对学习能力的影响

我国正在开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但是大多数作为学习辅导的学辅资源还是以掌握知识,学会解题为目标,更多地关注于解题和练习,还是以传授为主,没有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实际操作的内容更少[2]。

3.对知识结构的影响

当今社会非常重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注重合理的知识结构。对于学生来讲是指既掌握专门的知识,又具备广博的知识面,而学生所拥有的科学、社会、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学辅资源非常缺乏,何谈丰富知识的掌握?如果学生从学辅资源中获得的单纯是课本上的知识,缺少生活技能、人文情感和科技常识等课外知识,不但不能培养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势必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3]。

三、对策和建议

1.树立正确意识,不盲目排斥学辅资源

在教学实践中,学辅资源的使用率很高。而且绝大多数教师、学生和家长认为,学辅资源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帮助的,这也是学辅资源能够长期存在的基础。在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家长和学生在书店选购学辅资源的现象,即使学校不征订,学生也会自行购买。所以我们不能为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就盲目地排斥学辅资源,这样是不科学的。针对上述情况,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学辅资源在中小学教育和学生成长中的作用,不可盲目排斥。

2.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合理选取学辅资源

我们认为学辅资源的功能就是为学生学习创设最佳环境的途径,使用学辅资源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向预定的教学目标前进,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除了依据教学大纲、内容和目标来选取学辅资源,更应该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认知水平和特点来选取,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有的放矢地对学辅资源进行取舍和整合,合理选取适合学生发展的资源。

3.提倡“减负增效”,科学使用学辅资源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倡导为学生“减负”,在使用学辅资源的过程中,如何减负增效更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我们应该加强教师对学辅资源的学习和研究,拥有着学科知识背景的教师作为学辅资源使用的指导者,应首当其冲掌握其中的优势与不足,充分驾驭学辅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学科知识,更好地指导学生。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带着思考使用学辅资源,切忌搞题海战术、只做难题、不注重反思等,力求通过学辅资源的使用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4.开展学辅资源相关项目的研究,提升学辅资源的品质和功能

通过研究学辅资源的发展规律及编写规律,加强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提高学辅资源的质量,完善学辅资源的的功能,使学辅资源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减少应试倾向,更好地拓展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将学辅资源的研发和使用推到一个新阶段。关于学辅资源的研发,我们还有很多课题等待研究,例如如何编写能够少占用学生学习时间的学辅资源,如何编写能够有效配合和服务于主体教材的学辅资源等。

篇(11)

中图分类号:B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030-02

一直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被认为是清醒、儒雅、傲世、感性的。他们以一种独特的精神风貌展现于世人,他们是矛盾与思辨的结合体,究其原因必然与一个时代的社会基础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魏晋玄学。中国知识分子的各种品性都可以在魏晋玄学中找归宿。本文从魏晋玄学入手来分析这一时期的哲学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一、魏晋玄学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养成了他们慎思辨、好玄理的习惯

魏晋玄学是继先秦哲学、两汉经学之后又一次影响深远的社会文化大思潮。它凭其重思辨、好玄远的特点开拓了中国哲学的又一个时代。它以其缜密思辨的逻辑思维弥补了以前中国哲学不重思辨的缺陷,使中国哲学从感性、非思辨向着理性、抽象的方向发展,正是这一理论转向培养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抽象和思辨的思维能力。

魏晋玄学以清谈闻名。而这种清谈论辩的方式却为中国知识分子培养抽象思辨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机遇。这里要说明的是魏晋时期的清谈已经不同于汉末时期以为政治服务为目的的清谈,他们摆脱了现实社会和政治目的,以老庄的幽冥玄远之学为所谈内容。虽然魏晋玄学有如“才性之辩”、“圣人有情无情之辨”、“言意之辨”等诸多论题,但却始终以究天人之际,寻万物之本体的“本末有无之辨”为主要议题。正如汤用彤先生在《魏晋玄学流别略论》中说的“夫玄学者,乃本体之学,为本末有无之辨”[1]自从何晏、王弼提出“贵无说”认为天地间万事万物以“无”为本,“本末有无”问题就成为每个玄学家不能不谈的一个重要论题。所谓“本末有无之辨”就是探讨天地万物的根本究竟是“有”还是“无”?围绕这样一个问题,针对何晏王弼提出的“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晋书・王衍传》,裴■在对“贵无论”思想的质疑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崇有论”,而郭象则又在“贵无论”与“崇有论”之间另辟蹊径提出了更具抽象性的哲学论点“万物独化于玄冥之境”。这些论题从对以前重人事的形而下的哲学探讨转向了对形而上的抽象宇宙本体的研究。

这一时期的玄学具有一种真正的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意味。玄学家辨析名理,以怀疑论来否定汉代以来的阴阳灾异之说的谶纬迷信,用注重义理分析和抽象思辨抛弃繁杂的章句之学。这些转变使人们开始思考人究竟为何存在于这个世界?人之所以为人与其他万物区别在哪里?等等对诸如此类问题的思考使得一股思辨新风注入了传统哲学的躯体,这也无疑影响了后世知识分子的空间抽象思维能力,与此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理性辨别能力。

二、魏晋玄学启示了他们在事业沉浮时寻觅一种悠闲洒脱的人生

魏晋玄学作为一种本体哲学,其真实目的在于为人的理想人格建立理论上的依据。实际上是建立一种在不能成圣成德的情况下,保全自身的人生哲学理论。这最终也造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二重人性”。一方面,他们内心总有一块净土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以便追求精神的超脱与自由。另一方面,他们在面对政治社会的尔虞我诈时可以从复杂的环境中摆脱出来回归到自我的生活中。

魏晋时期是一个既黑暗又觉醒的时代。从政治社会层面上来说,这一时代社会苦痛、政治混乱。但从文化与思想上来说,这一时代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2]人们面对不断更替的政权,面对稍纵即逝的生命,如何超脱现实人生,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就成为人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葛洪《抢朴子・嘉遁》一文对这种情况也加以阐释过“至人无为,栖神冲漠,不■志与禄利,故害辱不能加也;不踌躇于路途……其贵不以爵也,富不以财也。”[3]正因如此魏晋士人才多选择“不与时务经怀”的“萧条高寄”的生活。而玄学的产生,为魏晋士人的这种生活取向的实现也提供了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

玄学的基本要求是强调个体的精神自由,追求庄子所提倡的“无凭无侍”的精神境界。魏晋士人则真正的躬行了这种精神绝对自由的思潮。他们的一重人性表现在,他们对自己的真实感情不加伪装,真实表达。如《世说新语・伤逝》写道:“王仲宣好驴鸣,既丧,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再如阮籍,其母去世,他不顾礼法的约束“蒸一肥豚,饮酒二斗”,在悲痛中又表现出自己的真性情。而他们的另一重人性则表现在给自己的人生找一块心灵的净土,为自己找到活下去的动力。例如陶渊明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玄意盎然,超越功利的自足世界里。它的名篇《桃花源记》不仅体现了他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同时也真切地反映了魏晋士人们自己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魏晋玄学对士人的影响不仅仅在人格性情方面,还表现在人生态度、处世原则方面。在魏晋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迭不断,如何做到圣人以无成德,而不肖之人持之以远祸全身,就成为人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的重中之重。这也使得人们把哲学的关注焦点从以前的政治转向人生,从以前的形而上转到形而下,从而真正实现了对个体人的关注。尽管从表面上看他们在政治与人生、名教与自然之间徘徊,但社会历史的发展却最终把他们引向了对人生问题的关注。在一个政局不稳人心惶惶的年代,人们总是把个体的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的问题作为自己最为深切的关怀。对于这一时代的玄学家来说,如何为个体的人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处所,如何守望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才是他们真正所关注的问题。所以他们寄情于山水之间,迷恋于老庄之学,寻找人的价值所在。

他们的这种处世态度影响了后世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生命面临危难之时,在人生失意之时他们往往能够回归到自己的心灵净土,反思自己的失与得。把酒言欢,钟情于山水,这难道不是魏晋玄学对后世知识分子的影响吗?

三、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处世之方,使他们能够用把握平衡点,处理人生中遇到的问题

自古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人生价值上都有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种是遵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通达仕途,兼善天下,决策庙堂。另一种则是遵从道家“以无为本”的隐退江湖,不问国事,把酒言欢。怎样才能在儒道两家被人们一向认为的对立不可调和的理论中找到一个和解的突破口呢?历史上曾有不计其数的人对此问题以身试法,试图在两者之间找一个平衡点,以便人们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做出更多选择,以使自己能够找到安身立命的家园。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社会和伦理责任,注重人的社会价值,认为人生在世就应该有所建树,就应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道家则强调以无为本,反对社会对人的自然性的干扰和异化,认为人的本质意义在个体人本身价值的实现。所以道家一直反对儒家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思想,而采取养生,全身之策,使生命不受戕害,不被异化[4]。

从儒道两家历来的分歧可以看出它们两家思想价值的取向是截然相反的,魏晋玄学则试图对这两种矛盾进行调和,以便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找到另一出路。“出世”与“入世”是中国知识分子处世哲学的一大命题,《易・系辞上》说:“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中国士人在出处选择上一般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士人的自我觉醒与价值抉择有关。魏晋时代战乱不断,异己残杀,阴谋篡权的事层出不穷,这对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来说,肯定终身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所以他们急需找到一个避身之所,而归隐山林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在国家危难之时,如果人人只顾自保而不顾国家,这对受过儒家教育的知识分子来说不管是义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是无法真正做到的,几千年来儒家思想总是教育人们舍生取义,杀身成仁,长期的耳濡目染使得他们总是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但在混乱年代,当国家利益与自身生命安危发生冲突时,一方面他们不得不在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召唤下为国效力,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关注自身生命。因此,他们总是在现实与理想的边缘徘徊挣扎。所以在入世与隐逸之间找一个调和之方已经迫在眉睫了。玄学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众所周知,玄学是一种以道统儒的哲学体系,它既不否认儒家的经典理论,又以儒家的理论为基础,发展了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使得知识分子能够在庙堂与山水之间出入自由,游刃有余,可谓两全其美的理论。例如东晋的王导与谢安就是兼踩儒道两家,取长补短,游走于庙堂与山水的最好典范。王导自幼恬淡乐道,永嘉之乱后大批士人南迁,他就是这一时期清谈之风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为东晋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陈寅恪曾在《述东晋王导之功业》一文中说“王导之笼络江东士族,统一内部,结合南北两种人的实力,抵御外敌……文化因得以延续,不谓民族之功臣。”[5]谢安隐居二十年,游走于山水之间,四十出仕建立功业。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他们的宅心玄远与具体事功兼修的品性对后世知识分子的处世之道有深远的影响。使得后世知识分子能够在“出”与“处”之间把握“中”“度”这一平衡点。

总体来说,魏晋玄学是乱世中产生的一朵奇葩,为中国哲学添上了华丽的一笔。它是以道统儒,儒道互补的学说,概括地说,它就是“重个性”。而中国的知识分子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由于长期受儒家传统的诸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先天下之忧而忧等以大局为重思想的长期禁锢和影响失去了独立的个体,正是魏晋玄学的产生调和了儒道两家学说的矛盾。玄学家对人的精神世界以抽象思辨的思维方式进行的深刻思考和探索自觉不自觉地影响了后世的知识分子。

参考文献:

[1]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2.

[2]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