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环境保护科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语文素养、思维品质、自知能力、价值观和世界观等人文素养,对工程素质有着巨大影响,是培养和提高工程素质的前提和基础。提高人文素养能促进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效果。语文教育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直接关乎人的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对于获取工程知识、形成工程能力和培养工程意识具有重大作用与影响。杨雄里院士说:“在我看来,科学上的造诣和语言文字功底有某种必然的联系,因为科学研究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而思维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的。语言文字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的思维能力强弱;文学修养又能影响到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科研成果需要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一个连语言都不能很好运用的人是决难写好科学论文的。”
(二)工程素质对语文教育的制约
工程素质的核心是科学精神,求真、求实、求新、求变的科学精神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现代工程、网络信息技术和高科技产品,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也直接影响了人文理念和素养。科学技术本身就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教育和终生学习的主要内容,自然也是语文教材选篇的重要内容。科学可以改变人的世界观,达尔文进化论颠覆了西方的神创论,基因的发现揭示了生命遗传和变异规律,天体物理和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提出则改变了人类的宇宙观;科学改变了人的价值观,知识和信息成了无价之宝,生态环境被重点保护;科学改变了人的发展观,地球科学的发展消除了人类对于自然的恐惧,也告诫人类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警示人类要爱护地球,传统粗放式工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遭到抨击和禁止,人类应该“敬畏”和尊重自然。科学的进步使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从认知自然、开发自然到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变化,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语文教育要为提高工程素质服务
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主体在工程活动中会表现出对工程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对工程质量和生命意义的追求等。没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工程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在面临个人利益与集团利益、个人生命财产与人民生命财产选择时,由于缺乏正义、诚信和职业道德,而成为假冒伪劣工程的干将和奴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工程素质的灵魂,二者相辅相成。因此,高等教育中的语文教育,应以提高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为目标,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服务。
二、提高大学生工程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
语文教育兼具两种功能,一是人文功能,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二是工具,即提升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对于大学语文而言,人文性是其课程定位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因此,高等教育中的语文教育应树立“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理念,发挥其独特的人文教育功能和作用,为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服务。
(二)在语文教育中融入科学精神
语文教学既要解决学生熟练运用汉语言文字,利用语言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继承民族精神和人类遗产,提高文化修养和培养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问题,又要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有机结合,可以通过科学典故讲解进行渗透,也可以通过尊重历史文化的求实精神加以熏陶,鼓励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等,尤其应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对比分析能力。
BOOK
新疆雪豹
作者: 马鸣 程芸 徐峰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雪豹被称为“雪山之王”,这是一种美丽而濒危的猫科动物,生活在世界最高海拔的雪域高原,雄踞在冰峰雪岭之上。它是整个山地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是健康的山地生态系统的指示器,也是促进跨国界的国家公园或保护区建立的环境大使。《新疆雪豹》是国内首部介绍雪豹的著作,全面讲述了雪豹的生物学特征、分布和数量等相关知识。此外,作者还分享了野外考察日记,可以说,《新疆雪豹》是一本集专业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精彩著作。
雪豹:心灵朝圣之旅
作者: 彼得・马修森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一部真实记录灵性探索的自然经典,一段远离世俗探寻意义的生命旅程。1973年,彼得・马修森和野生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前往尼泊尔研究喜马拉雅蓝羊,还想一窥稀有美丽的雪豹。书中除了描述他们艰辛困顿的跋涉,以及细致的动物观察外,也充满作者在灵性上的深刻感悟。
《Snow Leopards: The Ghosts of the Mountain 》
作者:T. J. Rob
雪豹简直就是雪山的鬼魂,因为极少有人看到它那飘逸身影。雪豹看起来像什么?雪豹的寿命有多长?雪豹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雪豹吃什么?雪豹的生存威胁有哪些……来,就让本书带你走进这些神秘大型猫科动物的奇妙世界吧。全彩色的插图,有趣的事实和容易理解的语言,让你秒懂雪豹的方方面面,可惜的是本书目前还没有中文版。
我……雪豹
作者: 吉狄马加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这是诗人吉狄马加献给美国动物学家、博物学家、自然保护主义者和作家乔治・夏勒的一组汉语长诗,以赞颂乔治・夏勒在中国青海为研究和保护珍稀物种雪豹所做的杰出贡献。长诗共400余行,以人文主义的态度、雪豹的视角、纯净充沛和激情饱满的文字,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保护生态文明的呼吁。
MOVIE
BBC地球脉动 第二季
主演:大卫・爱登堡
类型:纪录片
第二季依然采用了超高清4K摄影机拍摄,同时使用无人机和远程控制拍摄技术。很多画面拍摄来自于动物本身的视角,比如金雕视角就是将一个微型摄像机绑在鸟背上,并让滑翔伞运动员用特殊的降落伞从山上滑下来拍摄。更可贵的是,第二季里还拍到了神出鬼没的雪豹,无比接近摄像机,坐在电视机前,你仿佛不在观影,而是在和雪豹面对面。
我们诞生在中国
导演:陆川
类型:自然/动物/纪录片
该片讲述了大熊猫、雪豹、金丝猴3个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家庭的暖心成长与生命轮回的故事。栖息于四川竹林的大熊猫、隐居于雪域高原的雪豹、攀缘于神农架的金丝猴就是影片的三组主角。呆萌可爱的大熊猫不用多说,雪豹由于常年活跃在雪域高原,且昼伏夜出,故而自带神秘感。穿梭于林间的金丝猴更是以其活泼可爱的天性抓人眼球。
雪豹
导演: 周兵
类型: 纪录片
影片讲述科学家、当地牧民、一个喇嘛和几个来自不同国家的环保人士在青海三江源寻求生态公平的道路上所遭遇的挑战与困惑、逃离与坚守。全方位、多角度折射出雪豹保护与牧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环境保护上我们每个人都将面临的重要问题。
雪豹:超越神话
导演: 艾雷斯泰・法瑟吉尔
Alastair Fothergill
类型: 纪录片
故事发生在雄伟多山的国家巴基斯坦。在这里,在一个僻静的山洞里,隐藏着一种稀有的大型猫科动物,它有着无与伦比的美丽。每年,雪豹将返回到洞穴,并带着它们的孩子。在这,你可以看到它们是如何狩猎,从而了解到它们的生活习惯和特点。
公众号推荐
雪豹保护计划
在万科“雪豹保护计划”支持下,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万科公益基金会于2014年5月联合成立“珠峰雪豹保护中心”。这个公众号就像一本精彩的可视化的雪豹词典,你想了解的、一切有关于雪豹的话题,都能在这里轻松找到。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由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吕植教授创办,力求推动自然保护在国家和地方政策以及公众意识中的主流化。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公众号里,你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内容,相信各种野生动植物会让你应接不暇。
猫盟CFCA
中图分类号:F302.5 文献标识码:A
1 广义农业和广义林业的概念
1.1 广义农业与狭义农业的概念与范围
一般来说广义农业是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天然放牧)、副业(农林牧产品加工、编织业、养鸡、养鸭、养鹅、养狗、养蜂、养蚕、栽培中药,养林蛙,养青蛙,养蛇)、养殖业(养猪、养牛、养羊、养马、养驴、养鹿规模养鸡鸭鹅狗、规模养飞禽鸟类、规模养野生动物)、渔业(江河养鱼、湖泊养鱼、水库养鱼、近海养鱼、远海捕鱼)的总称;狭义农业仅仅是指种植业,主要是指粮食、蔬菜的生产。
1.2 广义林业与狭义林业的概念与范围
广义林业是指植树造林以及相关林副特产和野生动物养殖的统称;狭义林业仅仅是指植树造林。
2 数理统计方法与农林生产经营的应用
2.1 常用数理统计方法
2.1.1 数学公式法
最常用的是线性方程法,主要公式有:y=ax+b。
2.1.2 市场调查法
就是对市场需求数据进行调查统计方法。设市场为F,细划分为目标市场f1、f2、f3,则公式为F=f1+f2+f3。
2.1.3 公共媒体数据调查法
就是每个月对市场需求,根据电视、报纸主流新闻媒体采访国家政府相关部门的公开报道数字的调查,得出每个月,或几个月,半年,超过半年市场需求的数据。
2.1.4 国家社会发展数据统计法
就是根据每年的年度国家统计局公布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统计报告的数据,以及多年数据,加以汇总与分析,了解国家宏观经济的主要数据和市场需求的发展态势。
2.1.5 计算机网络数据查询法
就是通过计算机上网,查阅国家、省区、市、县、乡的各个方面市场数据和差异,为生产、调配、运输等方面决策提供依据。
2.1.6 自然科学论文数据库查询法
就是通过专家学者撰写自然科学论文数据,了解每一区域情况与总体生产经营、消费的态势,为生产、经营和调整布局等方面决策服务。
2.1.7 经济年鉴数据查询法
就是通过对每年公开发表经济年鉴,查询农林的数据,包括面积、分布区域、分布态势。
2.1.8 省市县政府数据查询法
就是对每个省,以及所属市、县,每个年度本省、本市、本县年度社会发展和经济的地方年度统计报告,查询得出本省、本市、本县的数据,为生产、经营、决策、调整部署等各个方面需要服务。
2.1.9 重点农林生产省区数据查询法
就是对重要农业产区和重要林业产区的数据进行重点统计与调查。比如:我国的行政区划当中,34个省级行政区,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其中重点农业省、直辖市、自治区共计16个,重点林业省、自治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横断山区。最主要林区省区市有黑龙江、吉林、云南,以及辽宁、广西、贵州、。经济林区,除上述省区以外,还包括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福建、海南、台湾、浙江、四川、重庆。而陕西、宁夏、青海、内蒙古南部和中部、甘肃、新疆。植树造林只能在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因为树的生存,需要350~400mm以上天然降雨支持,而草的生命力很强,只要有一定水分,就能生长,但是天然降水越少,草生长高度越低越矮越稀疏。
3 珍稀动物老虎的案例分析
野生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的数量与成因。据有关部门统计,在亚洲老虎的数量总数在1500~2000只上下波动,亚洲老虎一半在印度。全世界老虎数量目前不足3000只,其中还包括大量人工养殖的老虎,老虎列入世界濒危物种行列。如果不加以保护,就有完全灭绝的危险。在亚洲的东北虎、金钱豹很稀少。华南虎就更少。媒体以前吵得沸沸扬扬的周正龙所拍摄华南虎照片,根本原因就是华南虎太稀少,甚至绝迹。联合国公约规定,严格禁止买卖濒危动物,比如:象牙、虎骨、犀牛角等珍稀动物毛皮、骨质、内脏,违者严厉依法打击,并且各国合作严厉打击贩卖者。亚洲野生老虎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原始森林深处,数量稀少,野生老虎,还没有黑龙江人工养殖的多。偶尔发现一个或数个东北虎活动踪迹,媒体、老百姓多很关注,即使山民的牛、羊被老虎吃掉,既心疼,也很兴奋,说明山中之王老虎又回来了,表明生态环境好转,野兔、貉子、獾子、香獐子、野猪、狐狸、狍子等野生动物多起来,老虎才能回来。俄罗斯远东地区西伯利亚地区原始森林,是东北虎或称西伯利亚虎相对比较多地区,因为俄罗斯乌拉尔山以东地区,广袤原始森林为老虎生存提供食物来源和保证。老虎生活习性是远离人们集中地区。在生态竞争当中,人类枪支武器发展,老虎对人类也要敬重三分。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我国政府在包括2014年在内的未来5年,国务院计划每年投入数10亿元人民币,给黑龙江省林区调整生产计划和山民、林民的生活予以保证,以求逐步恢复林区生态平衡,以及更好贯彻天然林禁止采伐。这对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老虎、金钱豹、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狼、狐狸、野兔、貉子、獾子、香獐子、野猪、狍子,也是福音。世界是个多彩世界,动物也享有必要生存权利,保护野生植物,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原始土著居民狩猎,都必须遵守打猎时,几打几不打,对母野兽、幼野兽不打,野兽繁殖季节不打,要保持生态平衡和延续性,不能赶尽杀绝。
4 应注意的有关问题和建议
植树造林受天然降水约束,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要因地制宜,草原一般不宜开垦为耕地,过度放牧也要严格控制,特别是西部半干旱、干旱地区更为重要。能栽树就栽树,能种草就种草,不能不顾自然环境约束而蛮干。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重要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和动物链平衡,是人类生存重要基础之一,保护物种多样性,也是一项重要工作。比如:保护老虎、熊、狼等凶猛动物,与保护野猪、獐狍、野鹿、狐狸、野兔等食草动物,是并行不悖的重要工作。2010~2014年以来,在东北兴安岭、长白山区珲春一带林区,出现野生东北虎(或称西伯利亚虎)踪迹,就是林区山区生态环境变好征兆。如果原始森林地区条件成熟,建立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也是必要措施。人工养殖老虎野化训练力度加大,也是必要措施和方法。野生动物保护法,不能流于形式,要严格执法,要加强各种监督,特别是要严厉禁止狩猎,要严厉禁止保护野生动物进入餐桌。要严厉打击野生动物的走私,特别是珍稀动物走私与买卖。而老虎的保护更要放在最重要位置来加以关注和保护。因为野生老虎太稀少了。
多年来我国广大林区开展广义林业生产,大力发展药材,野生动物养殖,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改善林区人民收入水平的好方法,今后应该大力发扬。国家应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开绿灯和扶持,以求促进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
我国广义林业生产的潜力很大,引导得当和扶持,会有更好前途。要向科学技术与科学基础创新方向努力。大学、科学研究院所、林业公司、居民要形成总体合力,把广义林业生产搞好,在保护林业生态平衡基础上,重点在梅花鹿、珍稀动物、人参等中药材生产各个方面下工夫,在集约化和分散生产两个方面多努力工作。
在自然灾害发生以后,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在灾后,加大对林业公司、散户生产的扶持力度,以求尽快恢复生产和促进生产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庆龙.吉林省发展绿色品牌农业研究 [J].长春大学学报,2006(6).
[2] 石庆龙.发展高效农业的意义[J].吉林林学院学报,2000,16(12).
[3] 石庆龙.吉林省发展绿色品牌农业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0(6).
[中图分类号]S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植物保护是一个面向基层的实践应用型的农学类专业,主要培养具备生物学和植物保护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林业、出入境检疫、商贸、环境保护、食品卫生、防疫、园林绿化、园艺管理等领域和部门从事与植物保护科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创新型应用人才。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认知能力,因此,教学实践体系的建设是植物保护专业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目前,我国高校植物保护本科专业呈现出向两极发展的趋势重点农业大学偏重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而地方性农业院校则侧重于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与开发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石河子大学隶属于兵团,办学宗旨定位于为兵团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具备一定病虫草害识别诊断及防治能力的人才,是植保系培养人才服务于兵团建设的工作目标之一。
根据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植保系对植保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系统的调整,将相关的课程进行了重新规划,凸显出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动手认知能力的培养。其中,把植物学、普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杂草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和植物保护专业生产实习整合为综合性的“病虫草害认知实习”体系来建设(表一)。建立一个科学的“病虫草害认知实习”课程体系和合理的实习运作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实习硬件条件的建设
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我国对植保专业人才的需求程度越来越高。植物保护学科无论在高等农业院校还是在我国农业发展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必须有良好的硬件支撑条件(王洪亮 等,2011)。
1.多媒体互动教学系统实验室建设
标本观察需要有良好的仪器,利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在讲解病虫草的特点时,只能依靠自制的挂图,或在黑板上自行绘制,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师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在电脑屏幕上看到的病虫, 更加形象、直观和生动, 加深了同学们的理解和记忆。通过多媒体互动教学系统教师可以掌握学生对病虫害具体形态特征掌握情况,标本观察特征实时指导,教师还可以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科研中一些前沿性的成果,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2.标本实验室建设
植物保护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包括昆虫学、病理学、农药学。在昆虫学和病理学的学习中,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标本及实物的认识,才能掌握病虫的特点及发生规律,这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标本实验室建设可分为3个层次,即标本保存室、标本形态室和标本博物馆。病虫实验标本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标本保存室:目前植保系有昆虫、植物病理标本保存室,草害标本和农药理化标本实验室尚在建设中。
标本形态室:就是我们熟悉的教学实验室,主要针对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标本和认知标本,需要大量的挂图和一定良好的观察设备,。
标本博物馆:对外开放,用于教学和参观。目前建立了昆虫博物馆和植物标本馆。
3.教学实验基地的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加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稳定的实习环境需要一个教学实验基地。目前正规化以大学试验场为依托,建立教学实习基地。
二、 实习软件条件的建设
有了良好的硬件条件,还需要配套的软件条件才能支撑硬件工作。(王俊刚 等, 2009; 杨德松 等,2011; 高峰 等,2013)
1.制订病虫草害认知实纲,编写实习指导
病虫草害认知实习是一个渐渐提高,层层深入的过程。它是由单程课程实习向综合实习到体系实习的深入过程,从学生的简单认知到为使学生对病虫草害综合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的过程。必须有一个完整配套的实习方案及培养手册,才能达到从书本到生产,从理论到实践,从认识到认知的统一。
实习本身就是专业课教学的深化环节,需要与课堂教学密切地结合起来,与本地区生产中发生的主要病虫草害结合起来。与学生自主学习和兴趣结合起来,增加学生选题的自主性,将以往一般认识性实习向深层次做引伸,通过认识现象、发现问题、研究对象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因此在制订大纲时要考虑到专业基础课教学、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和专业实习之间的层次和深度。它包括实习的目的、要求、内容、组织方式等等。此外,还需要一本实习指导,保证学生实习的内容和质量。
2.建立良好的考核机制确保实习效果
良好的考核C制是实习质量的重要保证。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识别病、虫、草害的相关特征,而且要求其掌握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实习的考核指标力求灵活、新颖、多样,加大过程考核,同时加大实习成果的考核。成绩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按4个部分进行考核:标本采集的种类及数量20%;标本的整理20%;标本的鉴定35%;考勤纪律10%;专题报告15%。
三、 实习的运作模式
认知体系实习采用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实习模式,由专业课实验,到专业课教学实习,再到生产认知实习,层层深入,逐步提高。这三个实习需要统一规划,明确任务,形成系统。需要改变学生被动参与实习的模式,即全程由指导教师讲解的实习方式,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应采用了一套旨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习运作模式。不仅要教会学生识别标本的方法,而且需要强化学生认识新疆常见的病虫草害。三个层次各有重点,专业课实验:重点掌握各种病虫害识别分类的基本特征;教学实习:重点把握各种病虫草害的基本分类系统;认知体系实习:重点掌握具体病虫草害种类的特征及其习性。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就业取向等确定研究方向、制订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并结合相关的调查资料,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1)实习动员。实习前,通过已制作的“病虫草害认知实习”介绍实习点的生境,标本采集的工具及方法,标本制作的方法以及标本鉴定的方法,使学生对实习的方法步骤及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2)实习解答。教师补充学生讲解的内容,并讲解常见病虫草害的重要种类及其分布,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了解病虫草害的种类及其分布。
(3)综合评议。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指导教师交换意见,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专题研究。
(4)制订计划。根据选题,拟订小组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具体实施方案,包括调查地点、调查内容和指标、组员分工等,学习科学研究计划的制定。
(5)专题调查。按照制定计划调查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研究方案,学习病虫草害吮静杉、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生物的现场认知。
(6)资料整理。整理资料和调查数据,学习病虫草害标本的制作、分类与鉴定,认知生物,锻炼学生对资料的取舍技能和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7)撰写论文。撰写实习报告和实结,受到科技论文写作的训练。
(8)专题报告。组织小型的研讨会,由各组汇报本组的调查或研究结果,同时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锻炼学生科学论文的答辩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俊刚,李亦松,李鲁华.2009.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01):112-114.
[2]王洪亮,王丙丽.2011.对地方本科院校植保专业实践教学的分析与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17):68-69.
[3]李凯,张志翔,贺伟.2005.林业基础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生物认知实习课程体系建设.中国林业教育,(04):19-21.
[4]高峰,彭小玲,张伟.2013.植物保护专业生产实习管理方法实践.课程教育研究,(22):165.
刘歌行的理想是建立一个校园塑料垃圾分类回收站。三年前,她在一个校外的讲座上偶然得知有公司专门回收食品塑料外包装。想到校园绿树红墙背后的垃圾,她心头一热,决定为学校引进这个项目,用科技改变校园生活,更希望将环保的观念植入同学们心中,从而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
刘歌行先向两位好朋友讲述了自己的想法,从刻不容缓的环境保护到改变校园的美好蓝图,她越讲越自信、越讲越坚定,朋友们也越听越激动。然后,她们分头做了民意调查和市场调查,包括小卖部的商品包装型号、销售量等。通过认真研究和讨论,她们将各类零食外包装分为三大类――以薯片袋为代表的较干净的外包装,以果汁为代表的软饮外包装,还有锁骨、豆制品等油腻食品的外包装。
在定制的分类垃圾桶还没有到货之前,她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尝试了。每天中午,她们在食堂放上临时的垃圾袋,贴上“请同学们分类扔垃圾”的标语,再利用中午时间将袋中误扔的和垃圾桶内没有分类的垃圾进行整理分装,临时存放在校园内鲜有人至的一个角落里。刚开始,很多同学不知道怎么分类,因此增大了刘歌行她们的工作量。面对巨大的垃圾量,她们不但没有知难而退,反而愈发觉得有回收再利用的必要性。
几周过去,同学和老师的沉默给了刘歌行和朋友们无声的一棒,比起幻想中举校响应、大伙积极参与的场面,更多的是对规则的迷茫和对分类回收毫无兴趣的态度,更糟糕的是,大多数老师担忧她们的学习成绩并直言不讳地反对。
她们还遇到了一些很富有戏剧性的困难,比如珍藏的垃圾总是被保洁人员发现并扔掉,即便标上“禁止扔掉”的标语或是找后勤领班也无济于事。有一次,刘歌行像侦破案件一样分析垃圾的去向线索,最后在一处私人的废品回收站及时地抢救回了一袋垃圾。
刘歌行开始意识到这个项目光靠三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她们向学校争取了“环保标兵”的锦旗,向各班征集了负责回收箱的管理员,共同建立了项目组,将活动流程制度化,终于初步取得了进展。她们还将项目写成策划书,制作了宣传展板和幻灯片,甚至向校长介绍自己的活动方案,最终学校答应借给她们一些钱作为启动资金。
后来,刘歌行在学校附近的商场举行义卖。她们征得了商场的许可,在网上定制了印有环保标语和图片的生活用品进行售卖,例如:卡贴、杯垫、茶杯、文化衫等。义卖活动吸引了许多同学参加,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看着五彩缤纷的回收箱整齐地排列在大礼堂时,刘歌行和朋友们快乐得难以言表。在追梦的路上,内心的困乏与无助会让你溃不成军,只有愈战愈勇才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温哥华・姚佳韵 把垃圾“吃掉”的女孩
“一物降一物,一定有东西能对付塑料垃圾!”源于对科学的热爱与信心,姚佳韵心中升腾起这样的坚定信念。
姚佳韵出生在中国辽宁沈阳,她对科学的兴趣源自八年级科学课上的一次实验:老师往醋里放了一个鸡蛋,并让同学们观察实验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蛋壳不断产生气泡,最后竟然消失了。这是因为醋里的醋酸和蛋壳里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发生了反应,原理不算深奥,但对姚佳韵来说特别有吸引力,她很快就喜欢上了这门动手又动脑的课程。
姚佳韵11岁时随父母移民到温哥华,刚刚来到国外,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很不习惯,科学便成了她最好的伙伴。
一次,学校组织了一次以环保为主题的野营活动,姚佳韵需要与华裔同学完成垃圾分类处理的任务,堆成山的塑料垃圾映入眼帘,触目惊心。姚佳韵问身边的工作人员:“平时这些塑料垃圾是如何销毁的?”工作人员叹息一声,说:“无法销毁,焚烧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的物质,严重污染环境,所以只能填埋,但填埋后的垃圾可能5000年都不会降解。”
现在科学如此发达,竟然处理不了塑料垃圾,姚佳韵震惊了。“一物降一物,一定有东西能对付塑料垃圾!”姚佳韵决心研究降解塑料垃圾的方法。
很多人对她说:“大科学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你一个小女孩能做什么呢?”对于这些冷言冷语,姚佳韵毫不理会。在之后的日子里,她每天都阅读无数的科学论文,寻找每一个可能的突破点,并用塑料垃圾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实验。最终,她将目标锁定在细菌上,利用细菌善于分解的特c,培养出能分解垃圾的细菌。
伴随着生产力的前进以及国际、国内经济的改变,国内工业的前进也在持续发生着改变,这种改变对工业经济利益产生了影响。
第一,资源性物质供应缺乏的冲突致使资源性物质售价的上涨。我国人口数量庞大,每人拥有的自然资源处在世界平均水平之后。国内资源性物质供应缺乏,导致国内工业前进越来越多的依赖于进口。
第二,劳动工人工资涨幅明显增快。整体来看,国内拥有足够多的劳动力,按照现在的水平来讲劳动力工人工资低廉占有优势。不过这不代表着国内将来工人工资不涨。执行了三十年的计划生育国策,国内人口增长量已放缓,城市以及乡镇的壮年劳力人数在下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因为国家出台了保护农民经济增长的政策,农民进行农业生产获取的收入也在慢慢的提升。这种环境下,工厂劳动力并不像以前那么丰富,工人工资在持续提升是肯定的。
第三,有的行业生产能力对于现在的需求来讲剩余太多,生产出的物品价值不能够全部得到完成,生产力空闲状况比标准规范的超出很多。二零零二年之后,因为固资投资力度持续上升,同时慢慢的出现了新生产力,造成一些行业生产力剩余。从工业前进的整体次序来讲,生产力在标准范围内具有剩余,能够增加竞争实力,剔除落后。不过生产力剩余要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用状况在百分之七十以下,就会出现制造要素分配率降低,库存积压。
第四,单位的资本供应环境以及人民币汇率不稳定。银行贷款利息进行了数次上升,增加了单位资本成本;人民币汇率上升,对我国买卖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单位出口商品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小。
第五,单位在社会环境中需要负担的义务成本在慢慢的提升。在现代化社会中,单位的制造运行行为不再是单独的,而是要在政治以及经济环境中进行。单位一方面追求最大利益,另一方面要达到外部经济标准。最大利益是有要求的,不仅要保证投资者的获益程度,还要满足效益相关者的获益程度,提升单位员工的社会保护水准,增加对垃圾的整治降低对环境的破坏,都会提升工业制造运行成本。
第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改变。中国进出口买卖在持续上升阶段中同时也是排在前列的买卖大国,再加上保护主义慢慢的增多,导致我国进行出口买卖活动中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经过环境保护、商品品质等措施规范的颁发,抬高了国内商品出口的门槛。
改变经济前进模式,先要解决好收益和速度的关系,从以往纯粹的探索经济快速前进转变到又好又快的前进。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6年同期增加了百分之十一点五,工业增长了百分之十八点一,城镇固资投资增长了百分之二十五点九,易耗消费品价格增长了百分之四点五。如果一直这样增长下去,可能会造成经济过热,出现通货膨胀。所以,进行固资投资以及信贷的掌控是很有必要的。经济前进是有标准数值的,生产总值增长在百分之八到百分之九,工业比生产总值高出四到五个百分点,固资投资增长率在百分之二十左右。
调节以及改善产业构造是提升工业经济利润最关键的方式。产业构造是生产因素分配的效果,并且也是在此进行制造的开始。国内工业构造的明显的冲突体现在粗放型制造方式,制造技术以及措施低、耗用的能源多、对环境破坏严重的粗放型使用资源高的中小规模单位消减了资源分配效率。近来,国务院国资委机构提议国家投资会更向掌握着我国经济重点行业以及重点范围聚集,进一步向具有强竞争力的大规模单位汇集。
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布局合理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国土辽阔国家的普遍现象。由于自然环境、交通运输条件、市场机制、国际贸易关系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等因素的影响,沿海国家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和经济活动向靠近海岸线的地区集聚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应当坚持效率优先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原则。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应优先考虑不同地区出资者、生产者创造社会财富所做出的贡献,使生产要素利用效率最高的地区保持增长的动力,它有利于为中央财政创造更多的税源,以增强中央政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能力;其次,鼓励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既有利于经济发达地区有充足的劳动力的供应,也有利于不同地区的人口规模与其经济活动规模相适应,平衡不同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第三,鼓励和引导经济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和生产能力有序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第四,通过对国民收入再分配进行调节,使各个地区的城乡居民都能够均等地享受到与现阶段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等基本的公共服务。
科学技术改革是促进经济前进的持久动力。加强自主改革性能是改变经济前进形式的重要部分。国内现在科学技术研发和前进不统一、科学技术改革收获无法使用到实际过程中的问题都没有得到处理。大多存在只研发,不切实使用的情况。通过技术市场向企业转让科技创新成果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大多科技成果未经过工业性中试,其技术的可靠性还有待完善,其经济可行性还需要市场的验证。要使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创新的途径应当采取需求牵引、工程依托、以企业为主体、社会化分工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需求牵引,是指技术创新要有明确的工程化和产业化的需求目标,而不仅仅是为了跟踪或发表科学论文;工程依托是指技术创新有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载体,例如我国的神舟载人航天工程等。
和发达国家的工业相比,在技术水准上还有很大的距离,所以持续引入高科技措施依旧是减小差异的最佳方式。并且,还要转变传统的重视引入,在对策上激励单位增强对引入措施的学习吸收以及再更新。
产业构造不科学也带来了社会化以及专业化划分的程度不高。在制造行业,要推动专业化划分,经过开展产业积聚的形式,龙头重点单位以开发、商品策划、重点配件生产以及商品组合为主要工作,其他专业化的小规模单位为龙头单位服务。并且主动进行转变成为生产提供服务的现代化服务业。这种服务行业是从工业行业划分出来特意为工业行业制造服务的。生产外包是产业构造变革的一种新形势。外包慢慢的发展成国际产业迁移的新式流行形势。外包就是单位把非重点的制造、销售、开发、策划行为,转移到生产成本低的国家的单位去实现。为生产提供服务的行业,基本都是集中措施以及知识的产业,因为专业化的划分,能够降低单位非前线工人人数,减少单位的制造以及交易成本,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社会资源的分配率。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内、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我国工业的发展条件和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工业经济效益。
首先是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导致资源性产品价格上升。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的自然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国内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使我国工业发展依靠进口的程度不断提高。目前我国石油进口量已占石油消费量的40%以上,铁矿进口量已占国内需求量的50%;进口的铝土矿占国内需求的比例为33%,进口的铜矿占国内需求的50%。另一方面,我国工业构成中的重化工业显著提高。1998年以来,资源密集型的重化工业持续高速增长,平均长速度比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高出4个百分点。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的比例由1998年的55:45变为2006年的69:31。资源密集型的重化工业的比重上升,加剧了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在资源供给紧约束的情况下,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其结果,必然导致工业生产成本上升。
其次是劳动力成本上升显著加快。从总体上讲,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现阶段仍然具有劳动力价格便宜的比较优势。但这并不等于我国可以
长期保持低工资水平不变。持续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
我国人口总量已进入低增长时期,城乡青壮年劳动力的比例在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农村、农业和农民政策的不断调整,农民从事农业的收益逐步提高。在这一背景下,工业部门劳动力的供给呈现下降趋势,工业工资水平不断提高是个必然趋势。
三是部分行业的生产能力相对过剩,超出了当前的社会有效需求,其产品难以在市场上得到充分实现,生产能力闲置率超出了合理界限。2002年以来,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并逐步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导致部分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从工业发展的普遍规律看,生产能力相对的过剩,有利于促进竞争,淘汰落后。但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必须是适度的,在利用率低于70%的情况下,将导致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下降、产品库存增加。
四是企业的资金供给条件和人民币汇率不断变化。银行贷款利率的多次上调,加大了企业资金成本;人民币汇率升值,使我国的贸易条件发生新的变化,企业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相对下降。
五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成本在逐步提高。在现代社会化的大生产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是孤立进行的,总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关系中运行的。企业既要追求利润最大化,也要兼顾外部经济性的要求。利润最大化是有条件的,即在追求出资人利益的同时,也必须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提高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对污染物的治理以减轻环境污染,都会增加工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六是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日益扩大并成为位居世界前列的贸易大国,加之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我国出口产品遭遇的贸易摩擦也日益增加。特别是通过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等技术标准措施,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
上述变化不是暂时的、个的,而是长期的和全方位的。它直接制约和影响到我国工业发展的速度、结构和效益。应对这些变化的根本出路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增长转向集约式增长,使工业发展转移到提高资源配置和运行效益的基础上。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向又好又快的发展。2007年我国GDP比上年同期增长11.5%,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8.1%,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5.9%,居民消费品零售物价上涨了4.5%。这种高增长如果持续下去,有可能转向经济过热,加剧通货膨胀。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规模继续实行从紧控制的政策是完全必要。经济增长目标的合理选择是,GDP的增长率保持在8-9%,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比GDP的增长率高4-5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控制在20%左右。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是生产要素配置的结果,同时又是再生产过程的新起点。我国工业结构的突出矛盾表现在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生产集中度低,生产工艺和技术落后、能源消耗高、严重污染环境的资源密集型中小企业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最近,国务院国资委提出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竞争实力强的大企业集中。到2006年底,国有经营性资产价值达13万亿元,主要分布在石油、石化、煤炭、冶金、电力、交通、通信、军事工业等基础性行业和骨干企业。这种集中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人认为提高基础产业进入门槛,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国有大企业集中抑制了民营资本进入基础性产业,不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从法律上和政策上看,并不存在阻碍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密集型基础产业的障碍,但是民营资本的进入,必须适应资本密集型产业有机构成高、资本投入强度大、技术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相对复杂的要求。
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布局合理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国土辽阔国家的普遍现象。由于自然环境、交通运输条件、市场机制、国际贸易关系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等因素的影响,沿海国家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和经济活动向靠近海岸线的地区集聚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应当坚持效率优先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原则。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应优先考虑不同地区出资者、生产者创造社会财富所做出的贡献,使生产要素利用效率最高的地区保持增长的动力,它有利于为中央财政创造更多的税源,以增强中央政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能力;其次,鼓励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既有利于经济发达地区有充足的劳动力的供应,也有利于不同地区的人口规模与其经济活动规模相适应,平衡不同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第三,鼓励和引导经济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和生产能力有序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第四,通过对国民收入再分配进行调节,使各个地区的城乡居民都能够均等地享受到与现阶段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等基本的公共服务。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永恒动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我国目前科技研发与经济发展两张皮、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普遍存在着“只造句,不写文章”的现象。院所通过技术市场向企业转让科技创新成果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大多科技成果未经过工业性中试,其技术的可靠性还有待完善,其经济可行性还需要市场的验证。要使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创新的途径应当采取需求牵引、工程依托、以企业为主体、社会化分工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需求牵引,是指技术创新要有明确的工程化和产业化的需求目标,而不仅仅是为了跟踪或发表科学论文;工程依托是指技术创新有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载体,例如我国的神舟载人航天工程等。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一系列的技术创新问题,如总体设计问题,材料问题,制造与安装工艺问题,电子信息控制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仅使工程项目本身获得成功,而且使各个相关的技术得到突破并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以企业为主体,是指企业或其他用户提出技术创新的需求,由企业组织实施,并负责资金的筹措等生产要素的组织。科研院所和大学根据企业提出的技术需求,参与技术创新过程,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技术创新必须建立在社会化分工的基础上。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应具有系统集成能力和对社会化分工的协调能力。
中图分类号: G258.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0)01-0118-04
The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
Yang Haiyan(Library of Zaozhuang University, Zaozhuang, Shandong, 277160)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oci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library science,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library science and elaborates the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in the knolegde economy and points out tha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should be expanded.
Key words: knowledge economy; library science; university library;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CLC number: G258.6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0)01-0118-04
21世纪是信息社会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科学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以信息科技和生命科技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强大动力。知识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经济,它对各行业、各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对图书馆的影响更是渗透到各个方面。
面对知识经济的大环境,大学图书馆必须抓住机遇,转变职能,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1影响图书馆学的社会发展因素
1.1知识经济对图书馆学的影响
知识经济其实质就是高科技经济、高文化经济、高智力经济,是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可以理解为“主要由新技术革命推动经济发展与增长的经济形态”。它是一个创新的“蜂聚”时期,又是一个更加依靠知识和创新来促进发展的时期。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首次提出“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是知识产业,即知识的创造、传播、扩散、应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力量是知识化的劳动者,劳动与知识的结合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知识、技术与信息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掌握知识的人成为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知识经济对社会科学包括图书馆学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在研究重点上有关“知识”的命题凸现出来,即随着知识价值得到充分认识和利用,学习知识、传递知识、利用知识、创造知识、共享知识的社会取向和运行机制将逐步建立。终身学习、按需学习会在社会个体之间广泛普及。社会科学包括图书馆学将对知识的社会化与社会的知识化投入大量的研究资源;其次,由于知识生产不是线性的,而是跳跃性的或是无序的,因此,多学科合作解决问题的研究方式、方法会得到进一步加强。以图书馆学来说,因其宗旨是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最佳工具和方法,因此,面临着未来因“知识获取机会非均等性”造成的“非知识群体”的出现,图书馆学将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共同携手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并寻找解决方案;第三,从研究对象上看,世界性问题的出现,如环境保护、世界金融一体化、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人类共同遗产的确定等,拓宽、加深了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社会科学有可能在这些全球性“问题域”建立起新的学科生长点。对于图书馆学来说,未来图书馆的形成,也将为图书馆学拓展出新的研究领域;第四,从研究方法上看,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导致了整体化思维、复杂性理论的出现。随着人类相互依赖感的加强、盘根错节的整体化结构(经合组织军事集团等)的不断出现,全球意识、世界历史也正在形成。因此,社会科学必须从全球广度去思考各种问题,强调社会系统的复杂性,承认各种文化传统中的差异性、互补性,为探索世界各国可通融的方法与理论作出努力。以全球图书馆为例,网络技术与虚拟空间可以消除地理界限,但各国人文界限(制度上的差异与不同观念的敏锐性)却始终存在,这是各国图书馆需要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
1.2社会发展的网络化对图书馆学的影响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群体的集合,它们彼此用传输介质连接起来,并遵守共同的协议进行通信。网络化是指由于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为支撑的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生活正在发生数字化、网络化变化的状态或过程。
社会发展网络化是20世纪末由新技术革命所引发的。虽然技术本身不能决定社会过程与社会制度的变革,但信息知识的交流传播是重要的人类活动,因而网络化这种信息处理与传播新方式的广泛普及应用,必将对社会状态、社会运行带来全方位、综合性的改变。一个以数字化网络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为工具的新型社会正在出现并将呈现以下特点:(1)互联网带来了极为浩繁的信息资源,人们能更全面、及时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知识;(2)互联网使人的交流与交往呈现出“对话性”的特点,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也由主客对立式变成了主客交际式;(3)网络空间创造出来的虚拟实在,扩大了人类实践活动的范畴;⑷网络技术使社会生活呈现出数字化、虚拟化趋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改变,如工作环境变小、电子商务普及、产品与服务更倾向于个性化、家庭生活方式智能化等。
社会发展的网络化对社会科学研究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从研究条件上看,网络不仅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知识,如各种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数据库提供了更多更完整的研究资料,而为了有效利用这些大量涌现出来的资料,研究人员必须学会新技巧,建立使用信息的新策略,他们对数字图书馆乃至图书馆员的依赖也会越来越强;其次,从研究手段上看,网络不仅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了新的写作方式(电脑写作)、协作方式(网上讨论),使得“无形学院”内部的新观点、新发现、新材料能即时获取,而且也为学术批评提供了新的途径。再次,从价值认同上看,技术力量在短期内的聚合与裂变,在强化了人们对技术的依赖的同时,也强化了人们对技术的崇拜,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价值被某些人忽略。如图书馆学“学术共同体”近年对技术表现出的巨大热情,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然而他们却很少顾及和讨论技术的后果。
1.3科学的社会化与社会的科学化对图书馆学的影响
科学活动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其地位、规模、影响已发生重大变化。概括地讲,就是科学高度社会化,社会高度科学化。
科学社会化首先是指科学活动的组织形式由个人或集体发展到了国家规模乃至国际规模。如,国际地球物理年计划、国际太阳峰年计划、国际核物理与粒子物理研究计划、人类基因计划等大型国际计划与日俱增。科学技术向社会各领域渗透,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日益成为社会生活中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的基础。随着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知识领域不断扩大,视野日益开阔,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在形成了一些新价值观念的同时,新的文化心理结构正在建立,科学已成为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变化的根本动力。随着科学不断进步,劳动者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逐步成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观念。社会的科学化还表现为人类社会发展更加需要科学的力量。
科学的社会化与社会的科学化对图书馆学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科学论文的国际合作在增加。近年来,在《科学引文索引》(SCI)所统计的期刊上,有一半以上的论文是多个作者的合作研究成果,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是国际合作的。同时,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广泛利用和引用他国的研究成果;其次,科学技术推动图书馆学的发展。最近,我国科学家研制出目前世界上信息存储密度最高的纳米有机材料,其信息存储密度高达1014Bit/cm2,信息容量比现有光盘高100万倍!按照这一密度,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所有信息可存放在一块方糖大的盘上。科学的发展为图书馆学研究的国际交流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2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向
2.1更加重视知识领域的研究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图书馆学的 “知识域”将包括以下一些研究范畴:(1)知识形式研究。如知识的载体,知识类型,知识的组分,知识的表达手段和方式等;(2)知识集合研究。如知识的组织,知识资源的配置,知识的检索,知识的优控,知识集合的管理,知识集合的社会作用等;(3)知识受众研究。如知识受众需求与服务,知识交流与学习机制,知识建构,知识测度等。
2.2学科发展从细化走向整合
图书馆学经过一定阶段的细化发展之后,就会逐渐向整体化、综合化方向转变并呈现一定特点。(1)一些重要前沿课题将吸收众多学科交叉汇聚一点,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这些课题主要有数字图书馆、网络资源导航、数字化参考咨询、知识的人工智能服务、知识学习与知识建构等;(2)图书馆学与其它同族学科(如文献学、情报学、档案学)的融合进一步加强;(3)图书馆学内部分支学科将在新的研究角度与研究方法的支持下出现整合趋势。如“知识组织”将把传统的文献分类学、目录学、主题法、索引学、检索语言、工具书研究等众多分支整合在一起(同时也保持他们的相对独立性),而“知识发展”将会把情报分析与预测、文献计量学、知识测度与评价联系在一起。
2.3理论、应用发展并重
图书馆学不仅是促进图书馆发展的“馆内”科学,它也会从“馆内”走向“馆外”,变成社会人群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论。为此,理论研究将承担起观念转移、原理阐释的指导任务,而应用研究则将通过实证的探索提供具体的工具与方法。理论研究将通过对真实问题的切入,逐步纠正自身长期以来形成的肤浅化倾向,实用研究也将注重为理论创新提供原料和动力。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将通过国家重大创新工程或前沿课题进行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大学图书馆的职能转变
大学图书馆作为高校的知识仓库与信息中心,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知识经济环境下,随着知识载体的电子化、智能化,信息传输的全球化、网络化,给大学图书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对类型广泛、快速便捷的各种信息渠道,面对浩如烟海、形式多样的文献信息,面对需求多样化、最具时代感的读者群,大学图书馆必须转变职能。
3.1知识传播中心,为人的全面发展供应知识资源
大学图书馆是门类齐全的知识信息服务机构,随着电子阅览室、数字化馆藏的建立与普及,以及数字图书服务、网络信息资源导航等项目的开展,图书馆仍将是广大校园用户获取知识和信息最方便、最经济的理想场所。大学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中心,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基本技能与根本素质的提高供应知识资源。知识传播的功能表现为:实现人类知识成果社会经济价值桥梁或纽带作用,提高社会成员知识拥有水平、培养和造就更多的“知识人”、为知识经济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2通过知识组织揭示知识体系,提供知识服务
知识发现、数据挖掘、本体论、语义网络等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令文献信息检索服务的“粒度”变得更细,通过信息的析取、链接、嵌入和重组来形成恰好符合用户需要的知识产品成为可能。图书馆通过知识组织揭示知识体系,并完整地提供给教学科研人员,便利他们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激发他们知识创新的灵感,促使主观知识(隐知识)向客观知识(显知识)的转化运动,增加人类知识总量。大学图书馆要通过运用语法、语义、语用等信息序化方法,以及信息的优选、浓缩、重新表达等信息优化的基本方法,将大量的、分散的、杂乱的信息经过整序、优化,形成一个便于有效利用的知识系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所需要的知识服务。
3.3以用户为中心的知识服务,重在解决个性化需求
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传播手段,大学图书馆将原有传统文献转化为数字化信息资源,与新购置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一起进行科学的整合、重组、分类、组织,形成新的数字资源体系。并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筛选、加工,建立导航库、特色库,即建立虚拟网上资源系统。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个性化定制机制形成适应用户或用户群组需要的动态过滤、析取和组合的资源、工具和服务集合,为数字信息用户构建一个提供个性化知识服务、交流与工作的虚拟空间。[1 ]大学图书馆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开展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是针对特定读者或用户需求的专门服务。[2 ]即通过信息定制服务、信息推送服务等“量体裁衣”式的知识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的知识需求,从而实现对校园用户群体知识需求的整体保障,推动大学的知识创新与发展。
3.4培养用户的知识能力、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
在信息时代,每个人每时每刻接受大量的信息,而只有那些知道如何探求知识和利用知识的人,才是国家最有价值的资源。大学图书馆要利用一切有效途径帮助用户得到获取知识的知识,使他们了解数据库现状、因特网资源、工具书,懂得知识收集贮存、创新开发、检索评价的知识。知识的获取、内化、利用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个人素质发展的重要方面。在信息素质教育中,大学图书馆除了以图书馆为基地,开展多种类型的信息素质教育活动外,还可将信息素质培养融合于核心课程的教学之中,由图书馆员、学科专家、任课教师共同参与课程设计,使学生的信息体验不再是孤立地学习传统的检索课程,从而提高用户的知识能力。[3 ]
4大学图书馆建设的拓展
为实现上述职能转变,须拓展大学图书馆建设,如数字图书馆建设,知识检索服务,网上咨询服务,网络知识整序等。知识经济和现代信息技术(媒介)为大学图书馆提供了新的发展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大学图书馆必须以网站和主页为结点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读者通过结点与图书馆进而与知识发生联系。
4.1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指组织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进入图书馆并提供有效服务。[4 ]首先是图书馆书目数据库的建设,提供本馆收藏的中外文图书、中外文科技期刊、会议记录、学位论文等文献的书目信息;其次建立专业期刊目次,图书馆将访问网上电子期刊、电子学报、学术论坛等所获得的专业期刊的目录信息存档收录,然后向用户提供期刊目次通报,扩大知识服务范围、方便学界了解学术动态。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将传统文献型产品转化为数字型产品,也就是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的数字化。
4.2知识检索服务
在图书馆主页上设置检索界面,包含尽可能多的检索途径,便于读者查询;设置导航栏目,或以文摘形式报道免费数据库,进行网络导航服务。
4.3网上咨询服务
在图书馆主页上设立网络咨询室,通过电子信箱等方式和读者联系,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听取读者的意见或建议,加强与读者的交流与沟通,及时解决读者提出的个性化问题,使每个人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特定问题的特定答案或解决方法、途径等。
4.4网络知识整序
大学图书馆要根据本校学科要求,有针对性地收集、下载网络信息,筛选、提炼出其中的知识资源。收集要讲究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将这些资源有序化,进行分类、标引、排序工作,形成全文数据库或题录数据库。网络信息分类的目的在于分辨信息的知识性并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大学图书馆应注重元数据的收集与收藏,为分类标引工作做好准备。[5 ]
5结语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的网络化、科学的社会化与社会的科学化等社会发展因素,对图书馆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重点,研究条件、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等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同时图书馆学研究的国际合作逐渐加强,图书馆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共同携手开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逐步深化和拓展。受此影响,图书馆学的发展出现新的趋向:更加重视知识领域的研究;学科发展从细化走向整合;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并重。
在图书馆学的指导、引领下,大学图书馆必须转变职能以适应知识经济环境的客观要求:大学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中心,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基本技能与根本素质的提高供应知识资源;通过知识组织揭示知识体系,提供知识服务;以用户为中心的知识服务,重在解决个性化需求;培养用户的知识能力,提高他们获取知识和内化知识的能力,以及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为实现这些职能转变,要拓展大学图书馆建设,如数字图书馆建设,知识检索服务,网上咨询服务,网络知识整序等。
参考文献:
[1]孙翌,郭晶.基于博客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平台实证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9,(5):104-107.
[2]柯平.当代图书馆服务的10个理念[J].图书馆建设,2006,(4):1-5.
[3]洪拓夷.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素质教育组织模式[J].图书馆建设,2007,(3):42-45.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5-009-3
校本教材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师特点出发,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而成。其内涵一般是指以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为主体,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这些素材构成了校本教材。因此,它有助于学生发展兴趣,形成特长,体现和发挥学校的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
特色是校本课程的生命,唯有特色,校本课程才有活力。我校地处苏南地区,开发的校本教材基于以下两个定位:一是苏南地区地面整体呈下降趋势;二是具有学校科技特色。我校选择了“地面沉降监测”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对象。
一、“地面沉降监测”校本教材的特点
地面沉降是苏南地区主要的地质灾害。它是一种累进性地质灾害,具有影响范围大和不可逆的特点。地面沉降监测是一项环境保护活动,目前所采用的测量方法有二大类:GPS定位法和水准测量法。每一种测量法中又有各种不同的技法,但其测量原理是相同的:即分标与基标的高度差的测量。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又不断将新的测量方法介入到地面沉降监测中来,学生也可以在掌握测量原理的基础上,用所学到的学科知识进行测量方法的创新。这种以实际课题研究过程来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是符合学生科技活动的宗旨的。
关于我校开发的“地面沉降监测”校本教材,有如下几大特点:
特点一:有丰富的资源支持。1.硬件资源:苏州地区盛泽分层标(在我校行政楼北草坪内,2002年9月建);GPS监测台(在行政楼屋顶,2007年7月建);吴江市地学科普展厅(校图书馆二楼,2003年建)。
这些分布在我校校园内的硬件资源,为教学和学生实践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软件资源:近年来我省已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进行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特点二:突出知识的综合学习。与单独的某一门学科不同,我们的这门校本课程突出的是各学科交叉型的综合学习。一方面,客观上你很难断定它归属于哪一学科,因为单就“地面沉降监测”这一现象的描述和成因,就不是一个单纯地理学的范畴;地面沉降所带来的后果又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及人文等方面综合的应对课题;而我们教材所涉及到的三种测量方法:水准测量法、GPS测量法和信息技术测量法,就包涵物理、数学、天文、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所以本教材的知识结构就注定是一个综合性的架构,教学过程也是知识的综合学习与综合实践探索;另一方面,根据我们现行的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用的社会人,而现代社会对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所提出来的问题往往必须运用综合知识来解决。因此对于高中学生综合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运用,就显得相当重要。而校本课程所突出知识的综合学习和实践训练的手段,正好可以弥补现行分科学习的不足。
特点三:一“本”多用。本教材除了用于校本选修课以外,还可以用于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由于课本所述的知识领域及其延伸的学科十分广泛多样,能捕捉到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也丰富多彩,所以它还可以成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平台。
特点四:轻松作业。设置作业模块除了上述突出知识的综合学习和实践意图以外,还有一个学分结算的作用,学生完成课本第四章的四个实践作业,是修完这门课程的重要标准。而这些作业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轻松完成,趣味性、操作性强。
二、多元化整合实施“地面沉降监测”校本教材,凸显学校科技特色
案例一:与研究性学习相整合实施“地面沉降监测”校本教材。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而解决问题的自觉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或社会生活中选定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地面沉降监测”校本教材以研究性学习为平台,在高中阶段更能有效实施。
命题与选题:在地面沉降监测的整个科技活动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渊源。如涉及到科学知识的有物理、化学、地理、数学等学科,涉及到技术知识有GPS全球定位、水准测量、传感器应用、计算机等技术。因此学生可以有目的地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行命题来进行地面沉降监测活动中的某一课题来进行分析研究,也可以在辅导老师预设的课题参考目录中选题:如苏南地区地面沉降的原因及控制;地面沉降测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地下水的开采与地面沉降的关系;地面沉降测量数据的处理;GPS全球定位系统在地面沉降测量中的应用;传感器在地面沉降测量中的应用;水准测量中的几个问题等等。
活动目标:①让学生了解苏南地区地面沉降的现状和危害;②让学生了解和探索引起地面沉降的原因;③了解和对比地面沉降监测的几种方法;④培养学生独立运用适合学生使用的方法进行测量的能力;⑤学会数据记录、处理、归纳和总结研究的方法;⑥提高学生科学论文撰写的能力和水平;⑦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精神。
活动设计过程:以校本教材《地面沉降监测量与研究》为中心,自学、上网和观看录像资料等形式来了解苏南地区地面沉降的概况。了解和对比地面沉降监测的几种方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为什么说地面沉降是苏南地区主要的地质灾害?②地面沉降引发的地质灾害表现在那些方面?③造成苏南地区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④地面沉降监测的原理是什么?⑤地面沉降监测的方法有几种?⑥掌握水准测量法的各个步骤。
案例二:与学生课外兴趣活动相整合实施“地面沉降监测”。
课外活动是有目的的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自己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活动。它能比较充分地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发展学生爱好、特长,因为符合学生的特点,学生具有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课外活动的组织、方法上体现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一般是在教师或辅导员的启发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生自己组织,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如学生自己读书,汲取信息,找资料,做实验,搞活动,遇到困难问题,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分析。因此,课外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处于指导、辅助的地位,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的机会。
如我们设计的《建筑物的增加与分布对地面沉降影响》课题:
①背景:从吴江市水利局近三十年的统计资料来看,造成吴江地区地面沉降的原因是地下水过度的开采,政府也以此为依据实施以封填水井为措施来控制地下水位的回升,以实现减缓地面下沉的速率。这种政策的取向是以近三十年来吴江地区经济始终以‘农’为主的结构为基础的。随着吴江地区经济转型和高速发展,建筑物的增加与分布将会有质的突破,它将会给地面沉降这一刚露出一点解决希望的难题,带来那些影响呢?我们中学生是否可以做些什么?
②方案:以盛泽中学校内的五个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为中心,1km、2km、3km、4km和5km为半径画园,调查和统计每年在这些“圈内”建筑物、桥梁和道路的变化。
③分析探讨:A、寻找找已知测量方法的缺点,如GPS全球定位仪的误差较大,水准测量仪的水准面调整困难等;B、在与同组同学一起讨论研究后提出新的测量方案(可以是方法的改进和创新,也可以是测量工具的发明)C、经过可行性论证后,在辅导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制作;D、检验新方法和新工具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设想;E、对确实有价值的创制发明,在其他小组予以推广。
案例三:与学生自主实践学习相整合实施“地面沉降监测”。
通过学生自主实践学习,意在突出学生主体,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如有学生实践作业一:珠峰高度测量资料收集;学生实践作业二:盛泽热电厂烟囱的高度测量;学生实践作业三:盛泽近年高层建筑沉降的测量;学生实践作业四:GPS产品的使用和联想等等。
三、培养科技型创新人才,营造多彩校园文化
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发生了深刻的革命,解放思想,开创多元化的办学模式,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使学校以此为契机在改变着一切。在这里,转思想,改教法――让教师追求教学最佳魅力和效果的职业境界,使学生能乐于学习、善于学习,让学习不再是一种精神上沉重的压力和负担。实践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老师是组织者,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的可行性、方法的优劣等都由学生来完成。我们充分尊重学生,允许他们异想天开,探索不拘常规的方法。对他们提出的每一种方案都不妄加评论,而是引导他们用实验来验证。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把学生真正置于了主体地位。在“探究”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等,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地面沉降监测”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为学校校本课程注入了勃勃生机,给全校学生的学习精神、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带来了明显的变化。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勇于表现,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提高了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表达的能力、质疑创新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等等。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沟通,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的差异得到了尊重,学习的空间得到了拓展,学习的潜能得到了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形成,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叶澜.课程改革与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崔允沸.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有机化学是农科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具有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应用性强的特点。它是学好生理学、生物化学以及其他一些专业课的基础。通过有机化学的学习,对学好本课程以及后续课程,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乃至提高学习和工作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当精心安排各个环节,认真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及时发现、反馈、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注重教学结果的评判,以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1合理选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它直接反映了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创新的核心。因此,一本好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而农科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统一的大纲、教材,有机化学教材的编写往往追求系统性和全面性,出现量大、深难的倾向。教师面临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既要注重“基础”又要“增新”,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仔细研究教材、优化教学内容。虽然农科专业的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要求不如化学专业的深难,但作为教师还是应博览群书,以便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生动有趣。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所需知识的深度、精度、广度都不尽相同,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因材施教。例如,在对实践生的教学中,针对实践生基础知识薄弱就应偏重于应用性知识的特点,教学内容应坚持系统性和少而精的原则[1],并注重多联系实际。此外,课堂讲授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还应讲究自身特色,讲授内容、先后次序、时间分配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布置。讲稿不是教材,讲稿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甚至精简,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注重新授课题的导入
在有机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新授课题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良好的导课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新课。一是结合化学史导入新课。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进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智力。例如,在学习格林尼亚(grignard)反应时,介绍一下法国化学家格林尼亚,他31岁才获得博士学位,一生的科学论文多达600多篇,并于1912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2],这样学生便对格林尼亚反应产生浓厚兴趣,对其性能、用途的理解和记忆也就更加扎实。二是温故而知新的导入新课。复习与新授课程有关的知识,以旧引新,有意识地使学生联系与后续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便于旧知识的温习和新知识的延伸,有利于教学的进行。三是通过演示实验导入新课。化学演示实验是有机化学的重要教学手段,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四是联系实际生活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可以介绍学生非常熟悉而又运用广泛的事例导入新课,这样有利于开阔学生思维,让学生经常思考生活方面的有机化学知识,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也有助于建立轻松良好的师生关系。
3讲究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灌注式教学为主,基本上遵循“老师讲、学生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就忘记”的规律[3]。而事实上,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按照化学特点来寻找规律巧妙的学习。例如,在讲述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sn1与sn2反应机理的特点后,可以启发学生对伯卤丁烷、仲卤丁烷、叔卤丁烷在这2种反应机理的反应速度进行比较。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科学的系统性,抓住有机化学的教学主线——结构、结构与性质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逻辑性、独立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使学生积极接受知识。上课时还要注意语言简练、重点突出;甚至借助于手势、表情等体态语言,或穿插一些小故事、小趣闻,加深学生印象和趣味性;板书快而流利,注意在单位时间内语言有较大密度和适度的节奏。过快,学生不适应,太慢,学生的注意力要分散,这都会影响教学效果,在学生基本适应后,可以加大单位时间的语言密度,以训练学生的灵敏性。
讲课过程中,可以把教学内容分为精讲、导学和研讨3个部分。精讲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难点,一定要讲清讲透。因此,教师应从心理学角度去考虑如何讲解使学生容易接受。如对于较难理解的化合物的芳香性,应采取由浅入深的方法。从有机化学的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简单理论入手,
讲苯环的共轭大π键的电子云分布、轨道重叠和形成情况,从而引起电子离域、键长平均化、电子云高度均匀化导致其有芳香性;可以再引伸到其他芳香性物质的共轭效应,找出它们和苯环结构的相似点,推导出其具有和苯相似的性质——芳香性。对于导学内容,由于大学生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化学知识,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老师可以结合导学内容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回答问题或写出书面报告。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开拓思想、探索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缓解课时的不足。在精讲和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自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设计课堂讨论。当然,也可就现在相关有机化学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比如环境保护、绿色化学等。这样的授课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拉近了师生关系。
4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传统的有机化学教学中,有些内容如分子结构、分子轨道、共轭体系等一直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借助于分子结构模型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减少讲解的难度,但模型的保存、制作、使用都受一定的限制[4],而利用计算机的三维图形功能则可以轻易解决这些问题,且比传统的挂图、模型更接近于真实情况。例如,有机化学中对映异构体的理解一直是一个难点,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动画功能,设计成先显示出左旋体的结构,然后再显示一面镜子,将左旋体通过镜子投影得到右旋体,很容易使学生理解它们之间互为实物与镜像的关系。然后将镜子去掉,拖动其中一个异构体,无论如何放置,两者在空间上不能完全重合,即实物(左旋体)与其镜像(右旋体)是不能重合的一对物质,从而导出对映异构体的概念。此外,利用多媒体还可增加教学容量。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并不能排除板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适量的板书能使教学主题突出,并能克服多媒体教学中讲课节奏太快、学生不易记笔记、不利于课后复习等问题。因此,教师应注意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相互配合,取长补短。
5选好练习,上好习题课
在讲课过程中还应注意学用结合。在讲授一定内容后,让学生做一些练习,然后再讲下一部分内容。但如何在做练习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却需要对练习题有个精选过程。因为做题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既需要一定时间,又需要动脑分析才能完成。因此,在上完每个单元后选习题时,习题既要有一定难度和代表性,又要有“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通过这样精选的练习题和思考题,学生在演题实践中就会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5]。
根据农科院校有机化学课的特点,需要有选择性地开一些习题课[6]。习题课要适时、适量。例如,在讲完烷烃、烯烃、炔烃、二烯烃之后,安排一次习题课,重点用于比较这几种化合物的成键特点、化学性质以及相互转化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在大学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注重理论课的传授,对习题课重视不足。事实上,习题课是学生强化记忆、调整思维、加强灵活运用和发散思维的好时机,也是教师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学生错误的好时机。在平时,要求学生及时完成作业、教师及时批改,反馈意见;在习题课时,教师可就学生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进行讨论,并及时对知识进行对比、归纳、总结。通过理清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严密性、全面性[7]。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提高思维灵活性,培养发散思维,加强思维敏捷性。
6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成绩
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是应试指标,静态分析,形式单一,强调学生对知识过分记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必须改变考试评价标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8,9]。例如,根据有机化学规律性强的特点,可以要求学生对学过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写出书面小结,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一部分。由此,不仅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而且也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价标准应以考察学生创造能力为目的,建立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具有动态性的评价制度。学生的学习成绩应包括知识和创造力2个部分。知识包括平时分、测验分、期末分;创造力包括自学能力、课堂参与分、动手实验分、答辩分。这种评判标准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也符合未来应用型人才的评判标准。
7结语
虽然农科有机化学的教学量多、课时少,不能等同于化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但只要教师善于研究、总结,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满腔的热情投入教学,使教学精炼化、系统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双赢[10,11]。
8参考文献
[1] 苏学素.提高农业院校有机化学课堂
教学效果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4(10):77.
[2]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传》编委会.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传(第一卷)[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3] 高洪君.在有机化学中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j].哲里木畜牧学院学报,1994,6(4):74.
[4] 梁开玉.有机化学教学如何面向新世纪——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2):200.
[5] 许志锋,邝代治,张复兴,等.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能力培养[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0(3):159-161.
[6] 丛恩同,李业霞.对有机化学习题教学改革的研究[j].滨州师专学报,2000(4):56.
[7] 刘涛,熊伟,白玛卓戛.农科院校有机化学的教学改革思考[j].西藏科技,2007(3):42-43.
[8] 杨巍.提高有机化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1):12-13.
他认为,数据安全主要不是技术问题,因为数据放在哪里都有泄露的风险,它与商业模式有很大关系。中国当务之急是建立上下游相互协作、相互支撑的大数据产业环境,特别是构建有技术自的大数据产业链。
商业价值驱动
《新经济导刊》:继物联网、云计算、3D打印等新技术之后,大数据已成为投资者、IT人士以及政府部门、科研人员关注的热点,请问大数据是在什么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李国杰:今年三月份,奥巴马宣布美国政府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这个计划可以同美国上世纪90年代初的“信息高速公路”相比拟。美国政府认为,大数据是“未来的新石油”,并将大数据的研究上升为国家意志。
表面上看“大数据热”受到美国计划的影响,但不完全是这样。过去美国副总统戈尔呼吁的数字地球,中国也在跟进,但经济上并未成气候;有些是美国不太热,中国反而进行得有声有色,比如物联网,这可能与中国政府对物联网的大力扶持有关。所以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有时候是真热,有时候是虚热。
我认为,大数据不是因为奥巴马的宣布而热起来的,它的兴起有着内在的原因。现在的大数据与互联网、物联网的蓬勃发展有很大关系,特别是美国几家大型企业的大力推动,像IBM、Amazon、Google、Facebook等。
科研人员研究大数据,习惯于从数据到信息到知识再到智慧,若按照这个链条,时间太漫长,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有限,大数据不会形成这么大势头。现在企业走了一条捷径,直接从数据里开发出商业价值,而不管数据中的科学规律和知识,这可以大大激发企业的兴趣。比如电子商务eBay,它用大数据分析网络广告,发现广告里的每一个单词都与经济效益有关联,通过优化,使广告收益提高80%以上。所以,大数据兴起的根本原因是里面蕴藏着巨大的价值,有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驱动。
《新经济导刊》:人们对大数据的理解,见仁见智,如何界定大数据?大数据有哪些基本特征?
李国杰:一般意义上,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容忍的时间内用传统IT技术和软硬件工具对其进行感知、获取、管理和服务的数据集合。大数据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四个“V”:一是体量浩大(Volume),数据集合的规模已从GB到TB再到PB级,甚至已经开始以EB和ZB来计算。著名咨询公司IDC的研究报告称,未来10年全球大数据将增加50倍,管理数据仓库的服务器的数量将增加10倍。二是类型复杂(Variety),大数据类型包括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现代互联网应用呈现出非结构化数据大幅增长的特点,到2012年末非结构化数据将达到整个数据量的75%以上。三是生成迅速(Velocity),大数据通常以数据流的形式动态、快速地产生,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数据自身的状态与价值也随时空变化而发生演变,数据的涌现特征明显。四是价值巨大但利用密度低(Value),基于传统思维与技术让人们在实际环境中面临信息泛滥而知识匮乏的窘态。
开启数据革命
《新经济导刊》:大数据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有哪些重要作用?
李国杰:根据数据的来源,大数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来自与人类社会有关的数据,特别是互联网和经济活动产生的数据,企业最感兴趣。这一块增长也最快,互联网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的活动。另一类来自物理世界,通过传感器、科学观测获取。比如生物数据、脑科学数据、气象数据、野外环境保护数据、卫星遥感数据等,这类数据首先推动科学的进步,继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大数据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不仅事关国家的数字和战略安全,而且可以促进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数据时代,企业关注的重点转向数据,计算机行业正在转变为真正的信息行业,从追求计算速度转变为大数据处理能力,软件也将从编程为主转变为以数据为中心。大数据处理的兴起也改变了云计算的发展方向,使其进入以分析即服务(AaaS)为主要标志的Cloud2.0时代。采用大数据处理方法,生物制药、新材料研制生产的流程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大大提高科研和生产效率,使整个行业迈入数字化与信息化的新阶段。未来将形成数据服务、数据探矿、数据化学、数据材料、数据制药等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服务是许多企业瞄准的重要领域,华为本来是一家通信企业,现在也开拓数字医疗市场,打通社区医院和三甲医院,这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
此外,大数据正在引发科学研究思维与方法的一场革命。最早的科学研究只有实验科学,随后出现了以研究各种定律和定理为特征的理论科学。由于理论分析方法在许多问题上太过复杂,难以解决实际问题,人们开始寻求模拟的方法,导致计算科学的兴起。海量数据的出现催生了一种新的科研模式,科研人员只需从数据中直接查找或挖掘所需要的信息、知识和智慧,甚至无需直接接触所研究的对象。2007年,已故图灵奖得主吉姆·格雷在他最后一次演讲中描绘了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把数据密集型科学从计算科学中单独区分开来。第四范式不仅是科研方式的转变,也是人们思维方式的大变化。现实中,许多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无法用传统的方法进行研究。比如股市,没有大量的数据无法找到其中的规律,仅靠模型是不行的。
《新经济导刊》:大数据对地理信息和位置服务有何影响?
李国杰:地理信息和位置信息是人在物理世界的活动,是社会活动和物理世界两类数据的融合。这种数据的规模是相当大的,是未来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能带动物理空间和社会网络领域的数据产业的飞速发展。
地理信息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等行业应用,都离不开地理信息。政府对地理信息这种公共资源应该分层管理,除了涉及国防和国家安全的信息需要保密外,其他基础信息都要免费或以较低成本提供给企业和民众,防止信息采集单位据为己有。基于基础信息上的各种应用服务,应该大量放开,让企业去做。我国的地理信息产业之所以发展不快,就是没有解决好信息的分层管理,收集地理信息的单位,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信息就是本部门的,而且互相之间也不交流和共享,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颠覆IOE模式
《新经济导刊》:大数据时代,传统的数据库软件将难以满足处理海量数据的需要。您认为大数据对信息技术提出哪些新的要求?
李国杰:过去,中国对信息系统有所谓“金三角”的说法,即“IOE”,I指IBM的服务器,O指Oracle的数据库,E指EMC的存储。这三家公司基本垄断了国内银行、证券等对计算机处理数据要求很高的行业。现在业内认为,如果某家技术公司还沿用“IOE”,那这家公司就不是大数据公司。因为你的技术建立在IOE基础上,决定了你无法处理大量数据,因为你的基础设施就不适合做大数据处理。
数据在基础设施层面有三类技术:存储、管理和计算。IOE模式从上世纪70年代就逐步成型了,即关系数据,当时对数据的认识是线性维度。到了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巨大规模和快速变化超过了硬件能力的增长,而且数据之间的复杂关联使得线性思维无能为力。另外还有社会因素,数据与人在不断地互动,甚至人就是动态的数据集。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原有的IOE模式来处理大数据就难以应对了,数据中的价值也无法有效挖掘出来。现在大数据有许多应用,例如通过查询Google,可以知道流行病在某区域的分布;通过舆情的分析,可以预测选举的结果。
大数据存储不同于传统的EMC,它是一种高效率、低成本、多层次柔性的存储架构,不是集中到一起存储,而是把数据放在云和端。实际上,数据存储的分布很关键,哪些在主服务器,哪些在客户端,这要比提高单个存储的性能更重要。虽然许多企业都在做,但还处于探索中。目前,Hadoop开源分布式系统,已成为大数据处理的主流技术,包括资源调度、存储管理等各种数据工具。这是一种发展趋势,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在大数据管理方面,过去的关系数据管理在冗余、一致性、复杂查询优化上解决得非常好。在Hadoop体系下,数据规模、增量速度和灵活性上远远超过Oracle,但在数据价值挖掘和分析方面还不能提供较好的技术支持。所以大数据管理是打碎了旧的模式,新的模式还没有规范化和体系化。
《新经济导刊》:中国与国外大数据产业相比,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国外互联网企业在大数据处理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李国杰:不管是Google、Amazon还是Facebook、Twitter,肯定不是用IOE这种模式,都是重新设计和建立新的系统。比较领先的应该是Google,但Google把自己的技术包裹起来,不告诉别人,所以,后来形成了以Hadoop为代表的一系列开源技术。虽然Hadoop借鉴了Google的一套大数据处理思路:GFS存储、MapReduce计算、BigTable管理,但由于是全球人的贡献,所以全球60%~70%的大型互联网企业都在使用Hadoop开源技术。
国内的大数据代表性企业是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由于大数据原创体系和基础技术的话语权在国外(开源组织和大企业),所以国内企业在这方面有一定差距,但应用上不比国外企业差。需要注意,国内大型互联网企业是自己确实有需求和价值驱动才改进原来的技术架构,而不是一味地跟风。比如淘宝网,每天的日志按照传统方法只能存储一周,数据量太大,不可能为了存储数据再盖大楼和机房,这就逼迫它必须优化存储、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
由于中国人口多、市场大、数据量大,所以中国大数据发展的动力非常强劲,大数据的应用需求丝毫不亚于国外。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发展新兴产业是一个后来者,以前经常讲,我们有后发优势,能够避免走弯路。实际上,前面所走过的二十年,更多暴露出后发的劣势和壁垒。比如桌面计算机(PC),技术掌握在英特尔和微软手里,这就形成了它们的事实标准,必须用它们的平台来做,而我们创新的空间很小,联想在奋起直追,毛利率也是15%以下,净利率只有2%。通信也是这样,2G和3G的无线通信专利掌握在高通公司手里,虽然我们可以做4G等新技术,但必须与2G和3G兼容,只要兼容就无法摆脱高通的控制。这两个大产业,虽然我国花了很大力气,但在平台上受制于人,创新空间一直很小。
大数据也不是没有限制,但大数据是在比较开放的环境下发展的,尽管Google不很开放,但相比PC和无线通信领域还是有利的。中国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的大数据开源软件,也可以加入到国际标准中去,成为世界开源组织大家庭的一部分。比如中科院计算所牵头的Hadoop in China大会,现在转移给中国计算机学会大数据专家委员会承办,就一直得到世界开源组织的支持。大数据时代,不是国际大数据企业愿意主动贡献Hadoop等数据处理技术,而是大数据产业特征决定了必须协作共享。大数据无所不在,不是几个大企业就能垄断得了的。
《新经济导刊》:在IT领域,包括大数据在内,为什么新的技术都是国外先有,然后再引入到国内?什么时候“中国创新”能引领世界呢?
李国杰:总体来讲,中国的信息技术水平处于世界第二军团的前沿,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如果中国的信息技术水平已经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那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吗?信息技术是当代的一个特征技术,一个国家是不是经济强国,不能仅拿制造业来衡量,关键看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中国到2020年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50年才能实现现代化。科技不可能在国家综合实力还落后的情况下一枝独秀,当然不排除个别技术脱颖而出,但整体上还是受制于经济和社会发展。
我国在方面,个别领域已经位居前列,国外的引用也较多,最典型的是材料科学。世界前十位材料科学论文引用率最高的作者,60%~70%都来自于中国大陆。按说中国应该是一个材料强国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80%~90%的尖端材料全部是进口。所以我们不能对中国的科技水平期望太高,毕竟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科技与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必须有市场需求,才有科技创新,信息技术同样如此。
建立数据市场
《新经济导刊》:面对纷繁复杂、无处不在的数据,中国在大数据管理和应用过程中如何确保数据安全呢?
李国杰:大数据时代,安全是一个基础保障,但如果建立一个竞争有序的大数据交易市场,将大数据打包成产品依法进行交易,那所谓的数据隐私问题就可以规范化了。现在数据市场还未成型的情况下,那从顶层设计上要注意保障数据安全,包括隐私权、执行权、防范数据篡改和崩溃、可信度等一系列问题。
但数据安全主要不是技术问题,因为数据放在哪里都有泄露的风险,它与商业模式有很大关系。中国迫切需要把数据市场、数据产业、数据产品的形态和交易模式清晰化。这些问题解决了,数据安全也就迎刃而解。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拥有原始数据的机构和企业,不知道如何把这些数据变成产品。
中国数据市场的建立可以借鉴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模式,一是政府出台优惠措施加以扶持;二是建立透明公开的交易平台;三是加强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四是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这样就可以把各个载体的数据开发出一系列数据产品。目前产业界和投资界走在前面,科技界紧跟其后,政府还没有认识清楚。
实际上,大数据现在仅仅是冰山一角,它的巨大价值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人们也确实不知道它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国家要创造一个支持新兴业态的环境,让新产品和新服务能够喷薄而出。有些东西应该冒出来而未能冒出来的原因就是,被负面的东西和可能产生的负作用吓怕了,比如安全和隐私。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关键看你的着眼点和出发点,如果只是除弊而不兴利,那就越除越小,最终抑制它的成长。所以要正确看待新兴事物,并在发展中解决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一棒子打死。例如,互联网和手机,十年前谁也无法预料到能发展成现在这样,都是在市场竞争中不断优胜劣汰发展起来的。当然,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刚开始都有一个炒作过程,然后逐渐挤掉泡沫,沉淀下来,从而步入正常发展轨道。
《新经济导刊》:请介绍一下中国的大数据产业链建设情况?
李国杰:IT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些层次分布,有做服务器和底层系统的,有做软件的,有做应用的,大数据也需要在原有的架构上加以发展。原来做基础设施的企业,如联想、华为,也要向大数据转型,提供低成本、低能耗的大型存储器,这是大数据产业的基础。中间层是类似Hadoop、MapReduce的数据分析软件,原有的软件产业也要转型,由卖软件转为以数据为中心。再往上就是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大数据应用服务公司。
中国大数据产业的整体实力与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应用企业由于服务中国市场,具有民族和语言等方面的优势,所以市场占有率较高,但需要走向国外,提高国际竞争力。软件实力较弱,基础设施更弱,芯片和操作系统还在成长中。所以,国家要针对大数据的需求,尽快出台政策措施,全面提高大数据产业的竞争实力。企业要抓住机遇,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实现转型发展,扭转国际竞争中的不利地位。科研机构要瞄准国际前沿,大胆尝试,积极探索。中科院计算所已经在研发五年以后的服务器和计算机了,我们如果研发成功,将会缩小国际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