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病例分析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病案管理学认为:归档病历应保持病历的完整性及正确性。病历的完整性包括保持病历不缺少相关医疗护理文件;医疗护理文件均有相关人员签字(包括医师、护士、患者)。医疗护理文件的正确性是指书写内容客观、真实。但由于某些客观原因使归档病历缺少某些医疗护理文件的情况时有发生;也常常出现医疗护理文件在归档时仍然缺少医师或护士或患者签字;也时有医疗护理文件记录的正确性不够。医疗护理文件是患者在住院期间的记录,保持归档病历的完整性及正确性是医学研究的需要;是患者能够及时查阅病历的客观依据;是患者进行医保结算的依据;是医师对再次入院的患者进行病情分析和治疗的依据。目前,由于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及法律知识的不断增强,而使医疗纠纷次数明显增多,归档病历的完整性及正确性就成为院方和患者产生纠纷时患者或者院方进行举证的法律依据。因此,保持归档病历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就显得特别重要。
1 归档病历检查内容 2013年三季度我院患者出院总人数为2953,病案室主任抽查归档病历共66份,病案室质检员检查归档病历共2593份。病案室主任主要检查归档病历的内涵质量。病案室质检员检查如下内容:首页是否有漏填写项目,是否缺少出院记录、入院记录、病程记录、术前小结、手术同意书、麻醉知情同意书、麻醉前记录单、麻醉计划单、麻醉记录、麻醉后监护记录单、麻醉后随访记录单、麻醉总结、手术安全核查表、待产记录、手术风险评估单、麻醉、手术记录、产时记录、手术护理记录单、术后病程记录、会诊单、医患沟通记录、医患双向承诺书、临床路径同意书、护理记录单、病理报告单、器械检查单、常规化验报告单、特殊化验报告单、长期医嘱单、临时医嘱单、体温单、住院病历质量评定标准等医疗护理文件。检查病历首页是否缺少相关医护人员签字,检查病历首页是否有漏填写项目。检查医师或护士的病历书写是否有漏签字,检查特殊治疗同意书、麻醉知情同意书、手术同意书等知情同意书是否缺少患者签字,检查医嘱单是否有医师或护士漏签字,检查护理记录的书写内容是否正确,检查体温单是否有漏填写项目。检查病历的排序是否按规定的顺序排序。
2归档病历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病案室主任检查归档病历所发现的问题
2.1.1 诊断不完整,如:“扁桃体炎”应注明急性扁桃体炎或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
2.1.2 病程记录缺少内涵质量;
2.1.3 病程记录不简练,阴性症状、体征记录记录过多;
2.1.4 诊断不完整,“肺炎”是左肺炎还是两肺炎;
2.1.5 医嘱给予中药治疗缺少治疗分析;
2.1.6 上级医师查房不能完成每周一次;
2.1.7 检查异常结果无分析、未复查;
2.1.8 沟通记录缺少实质性内容;
2.1.9 病史有笔误;
2.1.10 病程记录不能反应疾病波动情况及治疗效果;
2.1.11对阳性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异常结果缺少诊断、治疗分析。
2.2 病案室质检员检查归档病历所发现的问题
2.2.1 医师未签字就把病历归档;
2.2.2 病历首页有较多的漏填写项目;
2.2.3 病历顺序排列错误;
2.2.4 入院宣教患者签名为患者家属签名不妥;
2.2.5 病历首页缺少责任护士签名;
2.2.6 护理评估单缺少患者姓名;
2.2.7 妇产科病历首页新生儿出生体重未写;
2.2.8 病历首页用手工书写不规范;
2.2.9 护士未把护理评估单等护理文件及时归档;
2.2.10 病历首页各科室联系人关系均空白;
2.2.11 医嘱重新抄写后有漏签字;
2.1.12 首页地址填写不全,如江苏省、镇江市空白;
2.1.13 儿科病历首页过敏药物未写;
2.1.14 医师和护士之间的病历质控流程不规范;
2.1.15 护理记录字迹潦草;
2.1.16 护理记录有铅笔书写的护理内容及签字;
2.1.17 儿科病历缺少临床路径同意书;
2.1.18 新上岗的医师疾病诊断书写不规范;
2.1.19 缺少相关检查报告单。
2.1.20 转科病历护士未对护理文件进行检查和完善就被送入其它科室。
3 病历质量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个别医师责任心不强;
个别医师病历书写规范掌握不熟练;
个别医师安全意识不强;
个别医师法律意识不强;
科室病历质控医师责任心不强;
科室病历质控护士责任心不强;
科室对屡次出现的问题持续改进力度不强;
科室对病历质量持续改进意识不强;
上级医师质控病历责任心不强;
科室对病历质控不重视;
科主任对病历质量管理意识不强;
科室对病历书写、质控培训不够;
科室质量小组督查不够;
科室制度落实不到位;
个别住院处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
个别住院处工作人员业务不熟练;
病案室培训病历书写不够;
病案室指导各科室不够;
病案室病历质量统计指标不完善;
医务科对病历的督导、检查不够;
医务科考核、处罚力度不够;
医务科病历专项考核标准不详尽;
电子病历系统不完善;
科室制度落实不到位;
新制度、新规定宣传不到位;
新制度、新规定培训不到位;
新制度、新规定科室医师掌握不到位;
科室人力资源配备不到位;
医师在质控病历时,有其他人干扰;
医师和护士之间的质控流程不规范。
医师和护士之间协调不够。
4 2013年三季度和二季度病历质量比较分析(见表1和表2)
2013年3季度和2季度年病历质量存在问题的分析比较(病案室质检员所查病历)
表1
2013年3季度和2季度年病历质量存在问题的分析比较(病案室主任所查病历)
表25 结论 2013年3季度病历质量大于2013年2季度年病历质量。
6 持续改进建议
6.1 切实提高思想认识,重视病历质量。
6.2 各科室要组织医师认真学习并切实落实《住院病历书写基本要规范实施细则》。
6.3 组织学习优秀样本病历,要互相交流、学习、讨论、虚心请教。
6.4 医疗、护理文件书写要及时完成,医务科进一步加强病历环节质量督查工作。
6.5 病历质量与奖惩挂钩,对质量较差的病历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对不合格病历限期整改,对病历书写质量好的人员给予表彰。
6.6 检查结果立即反馈科室以予以整改。
6.7 科室主任要严查、严抓病历质量。
6.8 护理部严查、严抓病历质量。包括在院病历质量和归档病历质量。护士在检查病历时要认真、细心。护士要加强护理业务知识的学习,才能保证护理文件书写的正确性。
6.9 护士在把病历送入病案室之前,如果发现有医师未签字,立即通知医师签字后方可把病历送入病案室。
6.10 病案室工作人员向妇产科医师讲解病历首页填写新生儿出生体重的重要性。
6.11 护士长对关于护理文件书写、病历整理的新制度落实要进行督查。
6.12 护理部把护理文件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措施制作成PPT,在护士长例会上进行讲解,使护士长把护理文件存在问题的改善措施落实到每位护士。
6.13 护士长要督促护士把护理评估单等护理文件和病历一起送入病案室。
6.14 病案室工作人员发现医师用手工书写的首页,立即通知医师重新用电脑书写并打印病历首页。
6.15 病案室工作人员去挂号室调查,发现是挂号室的联系人关系代码和病案信息系统的联系人代码不一致,已请计算机工程师把挂号室的联系人关系代码和病案信息系统的联系人修改为相一致。
6.16 病案室工作人员向各科护士长讲解入院宣教患者签名为患者家属签名的不妥之处,因为其他人查阅病历时不知道患者签名为患者家属签名的入院宣教是否属于该患者的入院宣教,而且入院宣教患者签名为患者家属签名也不符合逻辑。如果患者本人不能亲自签名的,由患者家属代签名,可以这样签名,患者姓名:××× (家属的姓名代)
6.17 护士排列病历顺序紊乱的现象已经大大好转,护理部要及时给予表扬,以使护士能够巩固良好的表现。但对于新增加的医疗文件和护理文件的排序仍需掌握一定的技巧,如与麻醉记录有关的医疗文件和麻醉记录放在一起(根据时间的先后),手术风险评估单和手术记录是一个类别,把手术风险记录放在手术记录前面。
6.18 医师把医嘱重新抄写后,暂时不要把医嘱单原件丢弃,通知护士签字,并且经2人把重新抄写后的医嘱单和医嘱单原件核对后方可把医嘱单原件丢弃。若病案室工作人员再次发现重新抄写的医嘱单护士均没有签字,给予相关人员扣款500元/份。
6.19 护士在检查、整理病历之前先询问医师病历是否已检查和完善,病历经医师检查和完善后,护士再对病历进行检查、完善和整理。
6.20 责令护士整改书写潦草的护理文件,杜绝下次再出现书写潦草的护理文件。
6.21 挂号室、病案室、医师、护士、医务科召开病历首页书写方面的联席会议,共同把病历首页填写正确、完整。
6.22 病案室主任向儿科医师讲解病历首页填写过敏药物的统计学意义。
6.23 病案室工作人员向医师讲解病历首页填写江苏省、镇江市的重要性和意义。
6.24 病案室工作人员向护士讲解护士把护理记录重新抄写后,如有其他护士书写的护理记录,应把其他护士的姓名、患者的住院号码和姓名、需要重新抄写的护理记录日期、时间写在黑板上,限期其他护士在3天内完成补写护理记录和补签字。
6.25 新上岗的医师上岗前需到病案室查阅病历,从中学习高年资医师书写的疾病诊断,经病案室主任考核疾病诊断书写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
6.25 病区护士根据医嘱进行整理病历和对病历进行排序[1]。如妇产科护士在对住院号码为“0049972”的病历进行排序时,根据医嘱查看检查报告单,医嘱表明病历应该有绒毛组织病理检查报告单,但在整理、排序时发现缺少绒毛组织病理检查报告单,就可立即通知医师完善病理报告单。
6.26 病案室工作人员对归档病历缺陷进行精确统计。
6.27 运用根本原因分析方法对归档病历缺陷进行分析,找出归档病历缺陷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传染病;疫情分析
为了解武威市肿瘤医院各种传染病报告情况,现对2011年我院法定传染病报告病例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研究资料来源于武威市肿瘤医院2011年传染病统计资料。
1.2方法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传染病分为四类,分别为呼吸道传染病、血液及性传播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和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将我院2011年传染病资料录入Excel,按照上述分类后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传染病报告病例概况
2011年我院共报告法定传染病3719例,其中血液及性传播传染病最多3437例占全部报告病例的92.42%,其次为呼吸道传染病247例占6.64%,再次为肠道传染病24例占0.65%,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最少11例占0.30%(见表1)。
2.2 各类传染病报告情况
我院报道呼吸道传染病病例为肺结核和流行性腮腺炎,其中肺结核244例占98.79%,流行性腮腺炎3例占1.21%;血液及性传播传染病主要是乙肝、丙肝、丁肝、淋病和梅毒,其中乙肝3093例占89.99%、丙肝302例占8.79%、丁肝3例占0.09%、淋病2例占0.06%和梅毒37例占1.08%;肠道传染病有甲肝、戊肝、细菌性痢疾和手足口病,其中甲肝18例占75.00%、戊肝3例占12.50%、细菌性痢疾2例占8.33%和手足口病1例占4.17%;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中只有包虫病11例。
2.3 报告病例顺位
2011年我院报告传染病顺位前5位分别是乙肝、丙肝、肺结核、梅毒和甲肝,分别占全部报告病例的83.17%、8.12%、6.56%、0.99%和0.48%(见表1)。
2.4 各种传染病全年分布情况
2011年我院呼吸道传染病和血液及性传播传染病在全年各月均有报告,其他传染病偶有报告。各种传染病1月和3月报告病例数较多,9月和10月报告病例较少,报告病例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冬春季较多而夏秋季较少(见图1)。
3 讨论
2011年我院各种传染病报告病例冬春季较多而夏秋季较少,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传染病报告病例中血液及性传播传染病报告病例最多,其次为呼吸道传染病,而肠道传染病和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报告病例较少,可见血液及性传播传染病是我院严重的传染病,与相关报道一致[1]。
报告传染病顺位前5位分别是乙肝、丙肝、肺结核、梅毒和甲肝,说明这5种疾病是危害我院患者的主要传染病。乙肝病毒感染居我院报告传染病首位,这可能是由于乙肝潜伏期长、成人接种疫苗推广难度大以及乙肝患者迁延不愈等因素造成的。丙肝作为一种新发传染病,全球丙肝病毒感染率为3%左右;目前,尚无丙肝疫苗,且主要通过输血和血液制品、医源性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等;因此,需加强对医院血液制品和消毒工作的管理。随着流动人口增加、结核杆菌耐药性增强等因素的影响,肺结核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结核病防治工作还具有一定的难度[2];通过加强监测和严格疗程治疗来增加患者治愈率,降低发病率。当前,以淋病和梅毒为代表的性传播疾病,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应加强性病健康教育和高危人群的干预,减少其发病。甲肝作为一种肠道传播疾病,应加强对饮食和食品安全的管理。
综上可知,2011年我院报告传染病主要为血液及性传播传染病,尤以乙肝和丙肝较严重,应加强其监测和防治。
结果:息肉病理类型腺瘤型息肉61例、炎肉29例,增生肉10例。其中恶变8例,全为腺瘤型,管状腺瘤1枚,绒毛状腺瘤5枚,混合型腺瘤2例;位于直肠4例,乙状结肠1例,降结肠1例,升结肠1例;8例恶变患者年龄平均(56.45±19.56)岁、息肉直径(1.86±0.45)cm均大/高于92例未恶变患者的(44.67±22.67)岁、(1.20±0.36)cm(P
结论:结直肠息肉恶变与其组织类型密切相关,腺瘤样息肉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因此,内镜检查对镜下所见息肉应多处多块活检,并全瘤进行病理检查。
关键词:结直肠息肉病理临床特征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54-01
结肠息肉是消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少数息肉会发展成为结肠癌,其发病隐匿,人群的发生率约为10%,多发生于乙状结肠和直肠,可单个发生,也可呈多发。提高对结肠息肉临床病理特征的认识,对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重要意义[1]。本研究观察了100例结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现总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4年1月-2012年5月行肠镜检查确诊的结肠息肉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年龄22-84岁,平均(50.34±22.45)岁,其中男67例,女33例,共发现息肉280枚。临床表现主要为血便、腹痛、腹泻、便秘、腹胀、大便习惯改变等。单发60例,多发40例,息肉的分布:左半结肠息肉60例,其中直肠20例,乙状结肠40例,降结肠15例;然后依次为横结肠13例,升结肠12例。息肉的大小:最小0.1cm×0.1cm,最大5.0cm×6.0cm。息肉的形态:多呈圆形、半圆形、状或分叶状;长蒂及亚蒂80例,广基20例。
1.2方法。所有患者常规行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则先行活检送病理检查,电子结肠镜观察结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息肉标本用行HE染色和病理形态学观察,按WHO诊断标准复查切片,观察息肉病理类型、腺瘤肉病理类型与不典型增生、息肉体积大小与癌变率的关系。
1.3统计学处理。SPSS12.0统计软件对定性资料采用X2检验;对定量资料数据用mean±SD表示,采用t检验;α=0.05,P
2结果
息肉病理类型腺瘤型息肉61例(以管状腺瘤为主,共48例,绒毛状6例,混合型腺瘤7例)炎肉29例,增生肉10例。其中恶变8例,全为腺瘤型,管状腺瘤1枚,绒毛状腺瘤5枚,混合型腺瘤2例;位于直肠4例,乙状结肠1例,降结肠1例,升结肠1例;8例恶变患者年龄平均(56.45±19.56)岁、息肉直径(1.86±0.45)cm均大/高于92例未恶变患者的(44.67±22.67)岁、(1.20±0.36)cm(t=4.06,3.78,P
3讨论
大肠息肉是大肠的常见病,文献报道的大肠息肉发病率的差别很大,取决于普查的范围、检查方式和检查深入程度,大肠息肉是大肠癌的癌前期疾病,息肉的恶变与其大小、形态及病理类型有关,特别是腺瘤型息肉体积越大,癌变机会越高。肠镜仅反映肿块的外形,并不能反映其实质,实际上大肠的息肉状肿块既可以是肿瘤,也可以是炎症性或其他性质的,肠镜下观察息肉均表现为有蒂或无蒂隆起到赘生物,难以定性,所以检查发现大肠息肉均应做病理检查,以明确性质,病理诊断十分重要[2]。
按病理类型可分为:①腺瘤样息肉最常见,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是由于结肠粘膜细胞增生过旺,局部粘膜隆起向肠腔内突出生长所致,结肠腺瘤样息肉在结肠各型息肉中所占比例最高,本组息肉病理类型腺瘤型息肉61例(61.00%,61/100),包括管状腺瘤为主,共48例,绒毛状6例,混合型腺瘤7例;结肠腺瘤样息肉与结肠癌的发病关系密切,文献报道腺瘤肉癌变率为3-27%[3],本文恶变8例,全为腺瘤型,管状腺瘤1枚,绒毛状腺瘤5枚,混合型腺瘤2例;恶变与年龄、直径大小有关,8例恶变患者年龄平均(56.45±19.56)岁、息肉直径(1.86±0.45)cm均大/高于92例未恶变患者的(44.67±22.67)岁、(1.20±0.36)cm(P
综上所述,结直肠息肉恶变与其组织类型密切相关,腺瘤样息肉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因此,内镜检查对镜下所见息肉应多处多块活检,并全瘤进行病理检查[5];对腺瘤样息肉无论大小应尽可能全息肉处理;对非肿瘤肉,也应结肠镜追踪观察以防恶变。
参考文献
[1]耿振宏.结直肠息肉的病理学及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9(9):125-126
[2]郑之田.胃肠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46-872
文章编号:1008-6919(2006)08-0045-01
中图分类号:R278
文献标识码:C
患者,男性,36岁,缘于1998年,开始接触赌博,开始每次利用下班时间去玩,以打麻将、扑克为主,平均每周1-2次,每次玩12小时左右。2000年至2003年为了照顾孩子,停止赌博3年。后于2003年因夫妻感情不和发生离异,再次开始接触赌博,赌博形式仍以打麻将、扑克为主,赌博程度逐渐加重,有时连续赌博达72小时。自诉只有赌博的时候才能得到快乐和满足感,自己无法控制赌博的冲动。每次赌博大部分以输钱结束,之后出现情绪低落,烦躁,易怒。患者自赌博来,失去了工作,不参加任何形式的体育运动、娱乐等活动。父母及及亲友劝说均无效。近期几乎天天赌博,欠债达数十万元,其哥哥为了他的身心健康,遂带患者来我院就诊,以病理性赌博收入我科。既往无特殊,个人史:无酒精滥用史。家族史无特殊。入院查体:心肺腹无异常,神经系统亦无特殊。精神检查:意识清晰,接触可,定向力完整,完全自知力,思维形式及内容无特殊,情绪低落,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悲观,说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意志活动能力减退,不愿意参加任何形式的体育活动。入院心理测查:SCL-90:敌对:3.17;强迫:3.10;精神病性:3.20;抑郁:3.23;综合评定:该患者有明显的郁郁症状。敌对情绪,不排除强迫性人格倾向。入院诊断:病理性赌博。入院后给予氟伏草胺首次剂量50mg,以后每次增加50mg剂量,加至每日200mg(10天后),无不良副反应。同时配合认知-行为治疗,住院16天,后出院,出院后继续服用氟伏草胺200mg,两个月后复诊,患者情绪稳定,未再接触赌博,开始重新组合家庭。后给予减量,至第五个月后停药。
讨论:病理性赌博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不良行为,而是一种严重的反复发作的脑疾病,DSM-IV中病理性赌博,属于冲动控制障碍的范畴。病理性赌博患者平时充满对赌博的向往和冲动,放弃正当的文娱活动,对亲人漠不关心,自称对赌博有一种难以控制的强烈的渴望,脑子总不断浮现赌博的想法、赌博的行为以及赌博的场面,在生活处于应激状态时,这种对赌博的向往和专注往往加剧。病理性赌博是一种慢性且进展性的精神障碍。它不但关系到经济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其他情感和精神病问题,与个体及家庭健康问题密切相关。此外,在病理性赌博的患者中自杀率也是非常高的。该病例中患者赌博的加重可能与其家庭结构的改变有关,治疗过程中,我们着重改善其家庭结构,重建对家庭的责任感,增进其对戒除赌博的信念。再者,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对其进行赌博的厌恶训练。结合氟伏草胺口服治疗。治疗效果尚满意。此外,尽管我们对病理性赌博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在病理性赌博的性质及病因学方面,还有许多争议的方面,病理性赌博的治疗也处于探索阶段。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73岁,因结肠癌于2010年8月4日住院给予输血纠正贫血,后于8月20日行手术治疗,术后因肠瘘、低蛋白血症行支持治疗,给予输血及血浆,末次输血浆时间是2010年9月16日。后于2010年9月29日患者开始出现寒颤,寒颤后高烧,体温高达40℃给予对症治疗2天后,病情未缓解,寒颤次数增加,高烧不退,经科室会诊,怀疑为疟疾。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130g/L,WBC:8.3×109/L,N:0.72,L:0.22,M:0.06,薄血膜涂片用瑞氏染液染色后,显微镜检查发现血片中有大量疟原虫存在,B超检查:脾肿大。结合实验室检查临床初步诊断为疟疾。给予抗疟药物治疗,口服氯奎及伯胺奎,1天后寒颤次数减少,体温逐渐下降,2天后寒颤停止,体温正常,继续口服用药共8天后停止,身体状况好转出院,出院后随诊半年余,已恢复健康。
1997年在外院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2002年在外院行因左肝内胆管结石行左肝叶切除术。
体征检查:体温37.4℃、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未见黄染、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体查无特殊。腹壁平,腹肌软,右肋下缘至右腹直肌外侧缘见一长约20 cm手术疤痕,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未扪及包块,肝肾区无扣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辅助检查:腹部B超:①肝内胆管多发性结石;②胆囊切除术后;③胰、双肾、膀胱、子宫、附件未见异常;胃镜:十二指肠球后溃疡并出血,十二指肠见胆肠吻合口;BCA:WBC:4.1×109/L,HGB 58 g/L,HCT 19.2%;总胆红素:10.77 μmol/L,直接胆红素:4.1 μmol/L,总蛋白:60.8 g/L,白蛋白:30.1 g/L,球蛋白:30.1 g/L,ALT:20.1 U/L,AST:27.7 U/L,HbsAg(-)。
入院后给予禁食、输血、抑酸(静脉用奥美拉唑针40 mg 2次/d)、止血、支持治疗,腹痛较前缓解,未再解黑便,仍时有低热,最高37.7°C。复查BCA:WBC:4.9×109/L,HGB 71 g/L,HCT 19.2%。入院4 d后改流质饮食。
入院第8天,患者诉右上腹痛加重,解黑色柏油样烂便3次,每次量100~150 ml不等。查体:体温39.4℃、皮肤、黏膜未见黄染,剑突下轻压痛,肝区扣击痛(+)。BCA:WBC:7.0×109/L,HGB 50 g/L,HCT18.7%。总胆红素:22.98 μmol/L,直接胆红素:9.7 μmol/L,总蛋白:57.0 g/L,白蛋白:22.9 g/L,球蛋白:34.1 g/L,ALT:9.6 U/L。
第一次查房(2007年3月6日)
实习医师:汇报病史如上。
住院医师:本患者有如下特点:①中年女性;②起病呈慢性过程,治疗中病情反复,腹痛、贫血、发热; ③既往有多次肝胆手术史,B超:肝内胆管多发性结石;④胃镜诊断十二指肠球后溃疡并出血。入院诊断患者为十二指肠球后溃疡并出血,但按消化性溃疡规范治疗后病情反复,再次出现腹痛、黑便,并出现高热,请上级医师指导诊断与治疗。
主治医师: 同意住院医师对该患者的总结。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胃镜检查等辅助检查,消化道出血诊断明确,经规则治疗后仍有出血,需考虑以下疾病:
1 食管疾病 常见有食管及胃底曲张静脉破裂、食管炎、食管溃疡、食管癌及食管贲门撕裂伤所致出血。此类疾病可有肝硬化病史,多有胸骨后疼痛、进食困难等表现并有呕吐等诱因,并有内镜下典型表现。该患者无肝硬化病史,无胸骨后疼痛、进食困难表现,结合胃镜检查结果,可初步排除食管疾病。
2 十二指肠球后溃疡再出血 该患者胃镜提示十二指肠球后溃疡并出血。十二指肠球后溃疡除出血外可有腹痛,且较顽固,多在夜间发生。虽然绝大多数行规则治疗后预后良好,但在少数情况因溃疡侵蚀及小动脉,内科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容易再发出血。目前未能排除十二指肠球后溃疡再出血,可再次行胃镜检查明确诊断。
3 十二指肠憩室炎 可出现类似十二指肠溃疡的出血,并可伴随发热、腹痛等症状。该患者反复黑便、发热,上腹部压痛,虽胃镜检查未提示十二指肠有憩室,但不能排除在内镜检查死角处存在憩室,可行上消化道造影或再次胃镜检查以排除。
4 Dieulafoy溃疡 该病又称“胃黏膜横径小动脉畸形”,是黏膜下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形成曲张样的动脉瘤,当胃黏膜发生糜烂或损伤,累及黏膜下层的小动脉瘤,引起严重的动脉出血。结合胃镜检查结果,患者胃内未见典型Dieulafoy溃疡病变,可初步排除。如新近的胃肠道出血而未发现其他上胃肠道病变时可拟诊由于血管畸形引起的出血。本病80%以上发生在胃内。诊断有赖于急诊胃镜检查。内镜下表现为扁平、圆形或不规则略突起的红斑样病变。
5 胆道出血 胆道出血多因为胆管和胆囊结石、胆道蛔虫病、肝癌、胆管癌、胆脓肿或肝动脉瘤破入胆道等引起。临床表现通常有右上腹痛、黄疸、发热等。目前患者有腹痛、发热,无黄疸,结合腹部B超报告不能排除胆道结石致胆道出血,可急诊复查胃镜以了解十二指肠胆肠吻合口有否见活动性出血,并行CT检查排除肝脏及胆道肿瘤引起出血情况。
6 胰腺疾病致出血 多见于胰腺癌、壶腹癌、癌、急性胰腺炎并脓肿破溃。出血以壶腹周围癌引起出血较多见,多表现为黑便,出血量多时也可呕血,但较少见。同时有上腹慢性持续性疼痛、黄疸及消瘦等。B超检查及CT检查多有阳性表现。目前患者反复腹痛、黑便,虽然B超未见胰腺病变,可行腹部CT检查以排除。
7 门脉高压引起的门脉高压性胃病 该患者既往无肝硬化病史,B超检查无门脉高压表现,血生化检查无肝功能失代偿表现,胃镜下亦无典型门脉高压性胃病表现,故可排除。
8 下消化道出血 常见为空肠、回肠、结肠憩室炎或溃疡引起出血。通常为血液与粪便混合并带暗红色。若血液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可呈柏油样便,通常混有黏液或脓液。目前该患者为每天多次无黏液黑便,可基本排除下消化道出血。必要时可行结肠镜、胶囊内镜等检查明确。
主任医师:同意上述分析。黑便是上下消化道出血均可出现的临床表现,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出血超过50 ml,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较长均可导致大便呈柏油样黑便。目前该患者仅有黑便而无呕血,仅单行胃镜检查不能排除胆道、胰腺、肠道疾病出血的可能。结合患者除黑便外还有腹痛、发热表现,目前以十二指肠憩室炎、胆道、胰腺疾病致出血的可能性大。为了明确诊断,应该及时进行复查胃镜、腹部CT、全消化道造影检查以进一步明确疾病性质,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治疗方面,目前可继续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抑酸,并予止血、对症、支持治疗,并可加用生长抑素治疗。
第二次查房(2007年3月12日)
实习医师:上次查房后进行了胃镜复查及上腹部CT检查。胃镜:十二指肠见胆肠吻合口;胆管内见一0.8 cm×1.0 cm×1.0 cm结石及少许血凝块;肝管内有少许暗红色血流出,内镜诊断为:胆管结石,胆道出血。上腹部CT检查:胆囊、肝左叶部分手术切除术后改变;胆管癌并肝内、腹膜后淋巴结广泛转移,肝内胆管扩张、积气、结石。B超引导下肝穿刺活检:见腺癌细胞,合并化脓性炎。CEA:585 ng/ml(参考值
住院医师:目前结合腹部CT、胃镜检查结果,诊断胆管癌致胆道出血明确。但在考虑上消化道出血时,不明确如何判断行胃镜等检查的时机和检查价值。
主治医师:同意住院医师的诊断。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胃镜检查安全可靠,是当前首选的诊断方法,其诊断价值比X线钡剂检查为高,阳性率一般达90%~95%以上。对一些X线钡剂检查不易发现的贲门黏膜撕裂症、糜烂性胃炎、浅溃疡,内镜可迅速作出诊断。X线检查所发现的病灶(尤其存在两个病灶时),难以辨别该病灶是否为出血原因,而胃镜直接观察,即能确定,并可根据病灶情况作相应的止血治疗。做胃镜检查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①胃镜检查最好时机是在出血后12~24 h内进行;如若延误时间,一些浅表性黏膜损害部分或全部修复,从而使诊断的阳性率大大下降;国内报道一组904例上消化道出血,24 h内做胃镜找到出血灶者占77%,48 h则降至57.6%,72 h降至38.2%;因此,必须不失时机地抓紧检查;②处于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应首先补充血容量,待血压有所平稳后做胃镜较为安全;③事先一般不必洗胃准备,但若出血过多,估计血块会影响观察时,可用冰水洗胃后进行检查。
内镜的另一大优点是可以在检查的同时进行一定的止血治疗。常用的方法有:①内镜下直接对出血灶喷洒止血药物,如孟氏液(Monsell)或去甲肾上腺素,对于糜烂、溃疡等非血管性出血一般可收到立即止血的效果;②高频电凝止血,适用于非静脉曲张性血管性出血;③局部注射血管收缩药或硬化剂;④放置钛夹止血,适用于上消化道溃疡、血管畸形或恶性肿瘤等急性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即时止血率可达88.5%~100%; ⑤对出血凶猛的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可急诊行曲张静脉套扎止血。
当消化道出血经内镜和X线检查未能发现病变时,应做选择性动脉造影。该项检查对肠血管畸形、小肠平滑肌瘤等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而且尚可通过导管滴注血管收缩剂或注入人工栓子止血。据国外动物实验结果,若造影剂外渗,能显示出血部位,则出血速度至少在0.5~1.0 ml/min(750~1 500 ml/d),故最适宜于活动性出血时做检查,阳性率可达50%~77%。一般选择肠系膜上动脉及腹腔动脉造影已足够显示所要的范围。
主任医师: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并结合胃镜、CT、肝穿刺活检等辅助检查结果,胆管癌致胆道出血诊断明确。
胆道出血多因为胆管和胆囊结石、肝化脓性感染、肝外伤、肝癌及出血性胆囊炎、胆道蛔虫病、胆脓肿、胆管癌或肝动脉瘤破入胆道等引起。临床表现典型特点是先为上腹及右上腹的绞痛,随之出现消化道出血,可表现为呕血或黑便,出血后绞痛可缓解或消失,常伴寒战及发热,约1/4~1/3的患者有黄疸。故发现出血前有右上腹绞痛,同时出现发热、黄疸,则应考虑为胆道出血。出血后血凝块可阻塞胆道,使出血暂停。随着血液在胆道内蓄积,胆道内压逐渐增加(此时有可能触及因积血而肿大的胆囊)。待胆汁溶解血凝块,遂把积血及溶解了的凝血块排出胆道,结果再度出血。积血排出后,胆道内压降低,疼痛缓解,肿大的胆囊包块亦随之消失。因此胆道出血有间歇发作倾向。该患者已切除胆囊,故无胆囊增大等变化。
同时,该患者CEA检测值明显升高,AFP无升高,亦符合胆管癌表现。AFP对诊断肝细胞癌有相对的专一形,阳性率约70%,结合CT、B超等影像学检查,肝细胞癌诊断正确率可达90%以上。CEA是分子量为20万左右的酸性糖蛋白,是一种检测消化道肿瘤特异性较高的肿瘤相关抗原。分泌CEA的肿瘤大多位于管腔脏器,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等。癌症患者由于癌瘤生长并浸润吸收入血,使血中CEA值升高。
胆管癌是发生在左右肝管至胆总管下端的肝外胆管癌。病因尚不明确,胆石症与本病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有约1/3的胆管癌患者伴有胆管结石,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有1%~7%发生胆管癌,长期的慢性胆管感染,如华支睾吸虫及蛔虫,均可引起胆管上皮不断受损、坏死,增加了胆管内皮细胞突变的几率。病理分型大多是腺癌,少数是未分化癌、状癌和鳞癌。主要症状为进行性加重的梗阻性黄疸,伴上腹部肿胀、疼痛、恶心、呕吐、体质量减轻等。肝内胆管癌不伴有AFP的升高,但可有CEA升高,可与原发性肝癌鉴别。
结合有多年胆石症史,该患者胆管癌考虑为胆石症所致,腹痛、贫血、发热为胆石症及胆管癌所引起的症状。肝门部及以下胆管梗阻才会出现明显黄疸,该患者出血为肿瘤坏死感染所致渗血,以前曾行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胆总管以下通畅,出血在胆管内未形成大的血凝块堵塞胆管故未引起黄疸。
目前该患者诊断胆管癌致胆道出血明确,反复出血,除继续行输血、支持治疗外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后记
患者拒绝行手术治疗,经积极止血、补液及输血等治疗,症状稳定后自动出院。
参考文献
恙虫病临床表现以发热,叮咬处皮肤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等为特征,表现多样、复杂、合并症较多,本地既往发病少,近年来发病增多,医务人员对该病缺乏认识,一旦发生本病,容易误诊。我院在2012~2013年共收治恙虫病58例,其中入院时收入内科33例,均误诊,首诊误诊率达57%,现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8例患者均生活在农村,其中男25例,女33例;年龄33~82岁,平均48岁;诊断按照第7版《传染病学》标准[1],发病在10月2例,11月53例,12月3例,发病高峰为11月;所有病例否认既往有血液、心、肝、肾等疾病史。
1.2 临床症状体征 所有病例均有发热,体温在38.0~41.0℃,呈稽留热或弛张热,伴明显头痛及全身酸痛。其中伴咳嗽、咯痰26例,呼吸困难4例,胸闷、心悸16例,腹痛、呕吐、腹泻7例;便秘1例;神志恍惚、重听4例。主要体征:伴有肝脾肿大者8例,均无压痛。伴结膜充血 12例。肺部湿罗音5例,墨菲征阳性5例,脑膜刺激征阳性5例,相对缓脉14例。58例均可见一个焦痴或溃疡,皮损分布于颈段8例,腋窝及胸腹背部12例,腹股沟、会38例;皮损附近有淋巴结肿大,多在腹股沟、腋下,大小不一,个别大于2cm,活动性好,有压痛6例,伴有皮疹18例,为充血性暗红色斑丘疹,多发生在胸腹背部,少数可发生于四肢。
1.3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常规白细胞(3.5~12.5×109/L),白细胞正常42例,升高5例,下降11例;血小板计数减少者3例;蛋白尿(+)以上者6例;肝功能ALT升高≥正常值12例,≥正常值2倍者5例,AST升高10例,无总胆红素升高;心肌酶谱、乳酸脱氢酶升高18例,α-羟丁酸脱氢酶升高19例,C反应蛋白升高24例,无肌酸激酶、CK同工酶升高,肾功能尿素氮升高2例,无肌酐升高;血清外斐反应(+)22例(>1:160)。
1.4 其他检查 X线胸片示肺纹理增多增粗及模糊15例,两肺中有小片状阴影2例,心电图检查异常10例,多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
1.5 入院诊断及误诊情况 本组病例58例,入院初步诊断恙虫病25例,误诊有33例,误诊率达57%,见表1。
2结果
所有病例在诊断后给予阿奇霉素0.5g静脉滴注,1次/d,并进行补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肝功能异常者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2g,2~3d体温均恢复正常,体温正常后维持治疗5d,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血常规、肝功能、心肌酶谱、尿常规恢复正常,胸片及心电图明显改善,停药1w未发现病例出现发热皮疹症状。无一例有后遗症和药物副反应,出院后随访6个月无复发。
3讨论
本地区地处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在稻收季节,农民常在田间操作,易被恙虫叮咬,有研究表明收获农作物和劳动后回家不及时洗澡为患恙虫病的危险因素[2,3]。恙虫病的发病机制是人体受恙螨幼虫叮咬后病原体在局部繁殖,后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产生立克次体血症,病原体死亡后释放毒素是其致病的主要因素,可导致各种脏器的炎症和一些变性病变[4]以及临床上的毒血症状。恙螨幼虫叮咬的局部皮肤出现皮丘疹、焦痂或溃疡。焦痂是本病特征性特征之一,焦痂的形成是在恙螨幼虫叮咬处皮肤先出现红色丘疹,继而形成水疱,水疱破裂,中央坏死,形成褐色或黑色结痂[5],如出现焦痂结合临床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临床基本可诊断本病,应及时行针对性的治疗。
本组病例58例,入院初步诊断恙虫病25例,误诊有33例,误诊率达57%,该病早期易误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支气管肺炎、血液病、急性胃肠炎、胆囊炎、药物热、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律失常等疾病。我们通过分析认为误诊的主要原因是:①未能详细询问病史,忽略患者发病前是否到过流行区,有无户外、田间工作、露天野营或在林地、草丛上坐卧等重要病史。②未能详细体格检查,患者皮肤典型焦痴或溃疡、淋巴结肿大等至关重要的体征未被发现;发病时值秋冬季,部分患者因害羞心理不配合检查。③诊断思路狭窄,对本地区存在恙虫病流行的认识不足,因本病常造成多系统、多器官损害及功能障碍,临床医生即作出错误判断,将症状和并发症当作主病诊断,致使误诊。
因此,我们要在临床工作中认真克服和弥补以上之缺点和不足,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在10~12月恙虫病的流行季节,如遇不明原因的发热患者,经常规抗感染效果不佳时,应考虑恙虫病的可能。详细询问病史和仔细体格检查,注意对隐蔽处的特征性皮疹检查,以免失去恙虫病的重要诊断依据,合理分析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多科会诊,才能做到对恙虫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和减少误诊。
参考文献:
[1] 杨邵基,任红.传染病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4-139.
[2] 张盐姝,顾善坤.滨海县121例恙虫病流行病学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07,18(4):31-32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了2009年1月1日到9月23日勃利县16个医疗单位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手足口病患者,共计868例。
1.2 调查方法 采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软件和SPSS12.0系统软件,对勃利县2009年1月1至2009年9月23日的手足口病个案信息中的发病时间、现住址、年龄、性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9月23日全县16个医疗单位及外地医疗单位通过网络直报系统报告了疫情,共报告868例,发病率为255.08/10万,重症22例,死亡3例,重症死亡率为13.64%,男性502例,占57.83%;女性366例,占42.17%,男女性别比例为1:0.73。
2.2时间分布 2009年1月8日出现首例患者,1月8日到4月23日之间没有新病例出现,4月23日到6月15日期间是散在发病,6月16日到7月26日期间是持续高发阶段,7月27日到9月23日是相对回落阶段。
2.3地区分布 2009月1月1日至2009年.9月23日勃利县11个乡镇手足口病发病前5位的是勃利镇251例、长兴乡119例、双河镇112例、大四站镇102例、永恒乡76例,共计660例,占76.04%,其他乡镇合计208例,占23.96%。前5个乡镇重症17例,占77.27%,后6个乡镇重症5例,占22.73%。
2.4 人群分布 发病主要年龄段为0-7岁,共777例,男463例,女314例,占89.52%,7岁以上为91例,男39例,女52例,占10.48%,重症22例,均为7岁以下,男16例,女6例,占发病数的2.53%,死亡3例,均为3岁以下,男2例,女1例,死亡率为3.46%。
3 讨论
发病人数前5位乡镇是勃利镇、长兴乡、双河镇、大四站镇、永恒乡,男发病502例,女发病366例,死亡3例,死亡年龄段主要在0-3岁之间,主要发病年龄段是0-7岁,从时间分布来看发病主要集中在6-8月份,其中7月份为发病高峰,并且9月份有疫情反弹迹象。从以上结果分析看前5个乡镇人口总数多,病例相对多,年龄越小发病率高,可能与免疫力低有关,今年勃利县7月份手足口病发病数高,可能与今年雨季多有关。
通过本次调查提示:从人员分布情况来看,大多数患儿集中在托幼机构,此类地点人员集中,免疫力低,交叉感染率高,易于发病。从人员家庭卫生状况分析,大多患儿生活在农村,卫生条件差,家长大多对儿童护理不到位,发病后的不及时治疗,延误治疗时机,,其中3例治疗无效死亡。从医疗水平角度讲,县级医疗单位诊断及治疗水平有限,造成部分患儿得不到有效治疗,发展为重症。
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最主要方法是学校及托幼机构加强晨检,发现手足口病立即隔离治疗,同时排查其他人员并加强消毒。注意个人及护理人员的卫生,及时治理环境卫生,切断传播途径。医院应提高诊疗水平,以减少重症病例发生。
关键词 下颌骨结核病 误诊
病历资料
2007年4月我院收治1例女性患者,年龄24岁,未婚。自述下颌骨疼痛6个月,局部肿胀4个月,皮肤无红热、无溃疡、无瘘道、无淋巴结肿大、左下第2门齿折断3年余,口腔内无其他感染病灶。曾因局部疼痛于3个月前到医院口腔科以急性牙髓炎抗炎对症治疗2周,病情无明显好转,此次以慢性下颌骨囊肿入院治疗。行骨囊肿刮除植骨术,术中取病灶物2份,分别送两所医院病理检查,回报结果均为结核感染。补拍肺片,未见明显结核病灶。遂即给予抗结核化疗8个月。随防2年,完全康复。
讨 论
此患者2次就医,2次误诊。误诊原因:①下颌骨结核发病率较低,临床很少引起人们注意。②本病发病缓慢,局灶病情短时间内无明显变化,患者本身也未引起重视。③本病X线受牙根、齿槽牙龈等诸多因素影响,相对特异影像需仔细分辨。同时医生接诊时对病史采集不细致、不全面,未做有效的辅助检查。一味的考虑局部疼痛、肿胀即是急性感染所致,草率诊断。
加强病理检查及影像学鉴别是防止误诊的关键。下颌骨结核应与以下几种多发的口腔疾病加以鉴别。(1)下颌骨囊肿[1]。分为根尖囊肿和滤泡囊肿两类。①根尖囊肿,起病缓慢,早期无症状,以牙根尖损伤骨壁受压吸收而膨隆变薄,扪之可有乒乓球样弹性感。继续增大可使骨板吸收使外层只有软组织覆盖,无明显疼痛感。X线摄影可见边缘轮廓整齐的暗影,此暗影与牙根有密切关系。穿刺可抽出囊液,含大量胆固醇结晶。囊壁为结缔组织内衬鳞状上皮。②滤泡囊肿,症状与根尖囊肿类似。只是囊肿范围在颌骨中,病变部位扩大,囊壁由较厚的结缔组织形成。囊肿多发在上下颌尖牙及第3磨牙位。X线检查可见轮廓清楚,是圆形或枣形透光区。在囊肿底部可见有牙齿阴影,牙冠在阴影区内而牙根在阴影区外。穿刺可抽出囊液(含胆固醇结晶)。(2)急性牙髓炎[2];多为龋齿病继发,症状以疼痛肿胀为主要表现。早期为自发性锐痛,冷温感觉明显。后期为剧烈的自发性跳痛,疼痛难忍呈持续性。不能准确指出病位牙齿。髓腔减压后脓汁及血液流出,疼痛立刻减轻或停止。X线无诊断价值。(3)下颌骨骨髓炎[3];多为金葡菌、双球菌、大肠杆菌或混合感染。多为经龋齿,次之为经血运或淋巴途径感染。患牙处有持续性剧痛、逐渐扩向邻近牙齿,也可有三叉神经分布区放散痛。可有寒战、发烧、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骨髓腔内有脓汁及死骨和增生骨。髓腔减压后疼痛减轻。X线见骨小樑呈斑状破坏,随病情发展出现骨质破坏、斑点阴影相连而成许多隧道。晚期死骨形成,并有新骨增生影像。病理学检查可见相应细菌。(4)下颌骨结核:感染途径多为病灶转移,或外伤直接感染所致。且能在体内查到原发病灶。病程进展缓慢,有轻中度钝痛及低烧等症状。局部呈寒性脓肿。X线表现为骨质破坏、髓腔呈虫食样(鼠咬状)骨破损。病理学检查可培养出大量结核菌。
在下颌骨结核的诊断过程中,只要掌握了上述要点,就可以提高本病的诊断率,杜绝误诊误治再次发生。接诊中不但要细致、系统、全面检查,还要对病史、病程、治疗转归全面采集。并且必要的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都是不可缺少的辅助资料。力争做到早诊、早治、早愈。
参考文献
2讨论
妊娠合并巨结肠在临床极为少见,文献报道亦很少。本例患者归纳其特点如下。
2.1临床症状患者仅于妊娠晚期开始出现便秘、排气不畅、腹胀。考虑其既往因病史较长、病情较轻,故已耐受无明显自觉症状,孕期因子宫增大,挤压盆腔内肠管以及孕激素使肠管平滑肌肌张力减低,肠道蠕动减弱,故于孕晚期尚出现相应症状。若病情重者,亦可出现食欲差、营养不良、体重减轻,甚至恶心、呕吐,腹痛、腹胀,排气排便停止等急、慢性肠梗阻症状,此时将会对孕妇和胎儿带来很大的危险。
2.2子宫扭转妊娠期子宫因乙状结肠解剖位置关系而呈现轻度右旋,本病例由于乙状结肠明显扩张且移行至子宫上方,压迫子宫使其进一步右旋呈逆时针扭转180°。故术中需仔细探查子宫位置,切勿将子宫后壁下段位置误认为是正常子宫前壁下段,造成胎儿娩出困难及子宫过度撕裂。
【中图分类号】R318.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8-0054-01真菌感染是临床医学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从医学的角度来看,真菌属于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主要是在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失调时才引起感染。随着临床医学上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的使用,导致患者自身的抵抗力逐步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诱发了系统性真菌感染。下面,笔者就我院2011年5月到2012年5月的69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这些资料,就肺部真菌感染的易患因素、临床特征以及预防和治疗措施进行阐述。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5月到2012年5月的69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情况。其中,男42例,女27例,年龄27~79岁,平均年龄69.3岁。所有患者肺部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
1.2方法: 本论文的研究主要是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作为依据。在这个基础上对患者的病史资料、易患因素、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和分析。
2结果
我院自2011年5月到2012年5月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一共有552例,在呼吸内科的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发生率为20%,白色假丝酵母菌是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上述69例发生了院内肺部真菌感染,42例使用氟康唑治疗,29例使用伊曲康唑治疗,死亡15例,死亡率为22.9%,。呼吸内科病房肺部真菌感染可发生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本文提到的资料中主要是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主。
3讨论
3.1感染的易患因素
3.1.1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 内科患者一旦出现低蛋白血症情况时,医生会让患者使用广谱抗生素。从理论上来说,广谱抗生素是抗菌范围广泛的抗生素,其能够抵抗大部分的细菌。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会降低患者自身的抵抗力,容易受到感染。
3.1.2患者自身身体素质: 患者自身的身体素质是感染的易患因素之一。呼吸内科病房肺部真菌感染更多的是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自身患者的身体素质较低,存在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等多种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发生院内肺部真菌感染。
3.2临床特征: 就笔者的工作经验来看,呼吸内科病房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其临床特征主要是有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有无色透明的“拉丝”样痰的症状,也有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口腔内颊黏膜、舌表面可见白色斑点等特征。
一般临床上遇到患者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的普遍症状时,我们就需要对患者进行X线胸片或者是胸部CT检查,以确诊是否被感染。
3.3预防和治疗措施
3.3.1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主要是在对患者易患因素的分析之下进行论述。就笔者的工作经验来看,老年患者广谱抗生素使用较为频繁。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在日常的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正确的抗生素,一定注意控制抗生素使用的数量。同时,在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的用药指征,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纠正患者的低蛋白血症的情况。可以提高患者身体免疫功能,这样对于提高肺部真菌感染的治愈率有很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要从饮食上加强锻炼,患者要多食用高蛋白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以提高自身身体的免疫力。另外,养成正确的生活作息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预防呼吸内科病房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有作用。
3.3.2治疗措施: 就目前的临床治疗来看,主要是通过药物对真菌感染进行治疗。就笔者的工作经验来看,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主要是,比如,临床医学上比较常用的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多烯类。国外资料认为对于严重的真菌感染病例特别是全身真菌感染者应首选两性霉素b治疗,这类药品治疗效果较好,但是副作用很大,对患者身体损害程度较重。本文提到的69例患者中,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酵母菌属。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69例患者采取较高的抗菌活性治疗,治疗效果较好。
从临床医学的角度来看,呼吸内科病房预防和控制肺部真菌感染工作极为重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高度重视肺部真菌感染工作,针对肺部真菌感染的易患因素,积极控制原发病和易患因素,以降低肺部真菌感染情况的发生。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