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关于大自然的古诗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1 16:27:5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关于大自然的古诗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于大自然的古诗

篇(1)

从古至今,名著、古诗、童话一直是人们家喻户晓;孙悟空的机智,白雪公主的善良,古诗中的情意一直让人们看不厌;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听故事,童话、名著,它们实在太精彩了,不管是恶毒的还是善良的,到了故事的末尾都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从小,《十万个为什么》是我最喜欢的书籍之一,里面都为你解答了关于自然的问题,让你明白大自然的神秘,让你更能体会大自然的亲近。你知道为什么说有植物的光合作用人类就不能生存了吗?那我告诉你吧,是因为:植物通过自己的光合作用利用太阳光能以水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分解出大量的氧气,合成氧水化合物,加工转化成为淀粉、糖、脂肪、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等。这些物质是人和动物,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不能须臾离开植物的光合作用。

这些你知道吗?

篇(2)

  这本《繁星春水》中,冰心多以花朵、小草、清流、流星为铺垫来诉说一个个藏在心中的信念或警句。看似温柔天真的语句中蕴藏着冰心奶奶无边无际的爱。也许,冰心常常轻抚花瓣,细数花纹,静赏花艳,倾听花开花合的声音,所以她的文章才如此细腻温婉馨香。我往往是伴随着芬芳来品读她的文章;也许,冰心常常偷瞧小草的顽强与调皮,倔强与坚韧,所以她的诗篇让人感受到了她对信念的执着追求,对家庭的美好幸福的渴望,对大自然中生意盎然的一切的一切的坚持;也许,冰心常常在午夜的露台上凝视灿烂的星辰,任自己的思绪飘荡在玄奥神秘的太空,所以,她的文字就像那闪烁不定的星辰,瞬间绽放出璀璨的光芒,那光芒令所有人目不暇接。

  也许,也许……众多的也许使冰心奶奶同自然融为一体,她在享受自然的时候也使自己的文字的无限魅力散发出来。就如《繁星春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朴实的母爱,纯真的童趣以及美妙的自然都化作了点点滴滴的诗词。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娇柔的造作,却能使读者尽情领略文学的乐趣。冰心的诗,给了我万千的感慨。她的诗不含丝毫的虚伪,全是出自真心的感受。她的幻想是那么美,她的母爱是那么的圣洁啊!

  2022关于最新《繁星春水》读后感范文

  自从我前几天把冰心奶奶的《繁星》认真的看完以后,总会勾起我无限的遐想和感触,就如同一滴滴清泉敲击着我的心,嘀咚嘀咚嘀咚

  残花缀在繁枝上;

  鸟儿飞去了,

  撒得落红满地——

  生命也是这般的一瞥么?

  是啊,生命真的也只是这般的一瞥么?生命就如同涓涓小溪,匆匆流过,当你还来不及回头凝视时,它早已悄悄汇入死亡的海洋,生命的短暂,如此如此

  我至今仍记得,躺在病床上的外婆是那般的无神!那枯干的嘴唇,吐出的几乎无声响的孙女是她声嘶力竭喊出了的;那抚摸着我的粗糙的手是她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抬起来的;而那种晶莹的液体,却是不费一丝一毫,就这样静静流淌下来的

  如今,外婆也如冰心奶奶笔下的娇花一般,在我心中撒得落红满地,花谢了,就再也不会

  我曾问过自己,我为外婆做了什么?是生硬的一句外婆?还是在她

  流泪时递上的一张纸巾?

  或许,生命就真的只是这般的一瞥罢了那个想要抚顺外婆银丝的冲动,在我羞涩地将手停在空中,知道放下的那一刻,也跟这消逝了,再也找不回来了我也只能心生遗憾,叹息落花的短暂

  人们总说,时间还有很多,可是一年只有十二个月,三百六十五天,五十二万五千六百秒,三千一百五十三万六千秒仅此而已,回头望去,自己又度过了多少年,多少天,多少分,多少秒呢?

  人生如落花,也就不过是这么般的一瞥罢了。有些人,错过了就不会再来;有些事,发生了就不会重演

  唉,生命啊,为什么就没有人去珍惜你呢?

  2022关于最新《繁星春水》读后感范文

  冰心以其特有的女性纤柔、清新秀丽的语言写成了《繁星》、《春水》两本诗集,语言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通畅而又情韵悠长,并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诗集《繁星》《春水》,为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以“自然”“童真”与“母爱”为主题,以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自然的赞颂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为主要内容,表达了她对母亲的情感、对孩子的喜爱、对自然的赞叹及对人生的理解,被著名作家茅盾称为繁星格与春水体。

  哲理性强是《繁星》和《春水》的一大艺术特点。《繁星》和《春水》中,有许多诗都是蕴涵着深刻思想的哲理诗。这些深刻的思想往往都是和诗中描绘的具体形象以及诗人深沉的思绪揉合在一起的,因而仍然具备着诗的情绪,有着诗的美感。

  其次,纤柔是冰心诗歌的另一个显著特色。冰心的诗,无处不表现出一种女性的纤柔。以她“满蕴着温柔,带着忧愁”的抒情风格,感情深沉浓烈地歌吟着纯真的爱,描绘着大自然的美;同时也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某些社会丑恶现象的谴责。

  最后,文字轻柔雅丽,韵律浑然天成,意境优美清丽。《繁星》和《春水》中词句的运用,仿佛是信手拈来,处处透露着轻柔雅丽的风格。

  《繁星》和《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总的来说,它们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篇(3)

俳句是日本的古典诗歌,本身起源于日本的连歌。连歌分“上句”(五、七、五)和“下句”(七七)的形式,两人或更多的人合作,一人咏上句,另一个人咏下句,句句相连,称为“连歌”。室町时代(1393-1573)和江户时代(1603-1867),连歌的上句逐渐独立出来,到了明治时代形成了现代所说的俳句。

一、回归造化

“徘圣”松尾芭蕉(1644~1694)在《笈之小文》中提出:所谓俳句,随造化、友四时也。所见无处不花,所思无处无月。所思无花之时等同夷狄,内心无花之时与鸟兽同类。作为人应该出夷狄而离鸟兽,随造化而回归造化。顺从造化的思想庄子就提出过,西晋的陆机(261~303)在《文赋》中也早已提出类似的思想: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中国古诗词中吟咏四季的诗歌比比皆是。芭蕉以后的俳句主张回归造化,在闲静中体悟生命的活力,用一颗纤细的心体悟自然之美,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古诗词的影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俳句在吸收中国古诗这一思想的同时,结合自己语言文字及文化进行了转化与创新。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季语的使用。大部分的俳句除了形式的要求以外,还要求必须带有季语。

季语, 顾名思义, 就是与春夏秋冬四季的变迁有关的自然现象、景物、传统节日、纪念日和与之有关的仪式和活动。季语是整个俳句的灵魂所在,也是俳句的一大特征。

其实,在《万叶集》、《古今和歌集》里早已出现吟咏四季风物的题目。“‘飞瀑击岩上,岩际幼蕨青,原来春已到。’《万叶集》第八卷卷首志贵皇子的这首和歌惟妙惟肖地表现了日本人盼春的心情。以蕨菜这一细小的自然现象为契机象征地歌唱春之到来,可以说这是在大自然细微的变化中敏锐而巧妙地捕捉季节变迁的典型的日本式感性。”①而俳句原封不动地继承了和歌领域里这些表述四季自然的代表景物。也就是说,俳句既吸收了中国古诗词,又继承了日本古典的传统。

在漫长的过程中,季语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日本,还有专门汇集季语的书,被称为《岁时记》。“岁时记是关于日本的季节性风土现象与人类生活的客观记述,是在日本的季节现象熏陶下培育起来的日本民族审美意识的表现,同时也是日本人经过千百年漫长岁月千锤百炼建构起来的一个美的创造物,亦可谓是一个虚拟的世界。”②《岁时记》的编法, 通常分为春、夏、秋、冬、新年五个部分。并且每部分都分的很细。比如, 阴历八月份的月亮根据不同日期, 其称谓亦各异。如八月初的月亮叫“初月”,八月初二的月亮叫“二日月”,八月三日的月亮叫“眉月”,八月十四日的月亮叫“待宵”,八月十五叫“小望月”,八月十六叫“十六夜”,八月十七叫“立侍月”,八月十八叫“居侍月”,八月十九“卧侍月”,八月二十“更侍月”。

也就是说,俳句通过季语来表达对自然的亲近,将诗歌与生活中的季节感完美地结合起来。同时也反映了古往今来日本人心底形成的对于自然的共同的人生观。

二、造境

在意境表现上,日本俳句吸收中国古诗词将主观情思溶入到客观景物之中,借景抒情,使读者从景物中感受诗人的心境。但俳句又结合了日本文学中惯有的余情美,意象简洁,更强调瞬间性,即简单、压缩地表达某一瞬间片段的场景,抒发的是一时的感受,以有限的空间唤起读者更加丰富的思想。

日本的很多徘人对中国文化都很崇拜,而且,他们具有丰富的中国诗歌的修养。如松尾芭蕉对杜甫最崇拜,他的俳句中大量吸收了杜诗中有关“闲寂”、“拙”等内容。与谢芜村因崇拜陶渊明,遂用其《归去来兮辞》中“田园将芜”之意,取名“芜村”。他们在学习中国古诗词的过程中,吸收了中国诗词中造境的方式。

比如说,意象的借用。日本俳句中也经常使用“月”的意象。芭蕉在《气古寺玩月》中有“明月照座间,不见美容颜”;再如高滨虚子的“夜船过旧港, 月是放乡明” 、河东碧梧桐的“强饮离前酒, 送别月寒中”等等。这里写到的“月”,都借用了中国古诗词中以月来怀乡思人的意象。 菊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高尚人品的象征意味,日本俳句中也经常出现菊的意象。如松尾芭蕉之作《山中十景》:“山中不采菊,温泉有香气”;“茅舍日将暮,赠来酒”。体现了日本人对菊的喜爱。

但是,由于日语是表音文字,而俳句又局限在十七个假名之内。因此,日本徘人多借用中国古诗词中秀丽、温婉、纤细的意象。注重用简洁的意象来构造一种精巧纤细、韵味深远的意境。下面笔者试以松尾芭蕉的一首俳句简单分析一下。

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

这首俳句是芭蕉俳谐的典型集中,充分体现了芭蕉的俳句创作理念。共描写了三个意象:古池、跳入水中的蛙、水声。表面上看就是三个十分平淡的意象,但三者的微妙组合却创造了一种余韵袅绕、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首先,这首俳句的季语是“蛙”,点明了是春天,万物复苏,冰雪融化。古池是“过去”的凝结,幽深、神秘;蛙入水是现在的动作,具有蓬勃的活力;水声打破了这个静谧的世界和千古的沉默,是大自然的生命律动,之后,一切又都归于沉寂。但,这种沉寂已不是先前的沉寂。作者在草庵内听到了这声水响,但也并非偶然,因为作者将自己溶入到了自然之中,以凝练的闲寂情调使俳句达到了纯艺术化的境界。

三、 抛去了功用性、政治性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本质的认识。主要指诗要表达人们的志向和愿望,当然身处的阶级不同,人们的志向和愿望也不同,由于中国古代长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诗人常借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报复,忧国忧民的情感等。而日本俳句在吸收中国古诗词时却摒弃了这点,抛去了政治性和功用性,它所表达的只关乎自然,关乎日常生活,关乎这两者带给诗人瞬间的感悟,追求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下面试以一首芭蕉的俳句加以分析。

芭蕉野分してたらひに雨を聞く夜かな。

译文:雨击芭蕉纷纷落,陋室传来滴雨声。

一个暴雨的晚上,芭蕉独自呆在草庵,屋外雨正打着芭蕉,屋内从破损的屋顶滴下来的雨敲打着脸盆。这首俳句明显借用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意象。“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在这首诗中,表面看是写自身的贫困潦倒,实则是忧国忧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他的真正心声。而芭蕉在借用时则完全抛弃了这方面的意义,他感受到的只是来自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种闲寂,一种与自然的融合。原因也是容易理解的。

诗圣杜甫,一生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他的抱负是治国平天下,但他又处于社会转折期,时局动荡不安,因此他的诗政治色彩浓厚,山河美景在他眼里也投射出一种人生的感叹和忧国忧民的感情。而徘圣芭蕉所信奉的日本的儒家文化更强调修身,一种个人的约束和道德的培养。而且芭蕉生于德川幕府隆盛期,社会相对稳定。因此,芭蕉在化用杜诗时,往往将其中对民生疾苦的哀叹,对国家的担忧转化为一种个人感受,一种对自己人生的慨叹。

四、小结

通过上述简单的探讨可以发现,日本俳句在发展过程中,不管是在对自然的感悟上,还是在意境的构造上,都从中国古诗词中吸收了很多养分。但又不是全盘吸收,始终融合了日本文学中所固有的古典思想与审美意识,对中国古诗词或引用,或创新,或改写,或借鉴。这也反应了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时的一个特点,即根据自身文化的特点和需求来决定对中国文化的着眼点与摄取角度。

[注释]

①小原信. 日本人の时间意识[M].东京:三笠书房,1987.

②《すばる》编集者. 季语再考——短诗形文学の试み[J].すばる:特集, 2004 , (10) :213.

[参考文献]

篇(4)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伟大的思想家们把他们理想的社会蓝图述著以文章,如儒家经典之一《礼记·礼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它给我们构建了一个任人唯贤、讲求诚信、团结和睦、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没有私欲、没有奸邪、没有祸乱,连门都不用关的一个“大同”社会。

二、和谐优美的自然描绘

欣赏和谐美好的事物,能让人消除烦恼,变得心平气静,优美的自然风光更是如此,正如南朝著名文学家吴均《与朱元思书》所载: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这是一幅优美的水墨画:“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其主色调,碧玉般的江水清澈得连游鱼细石也历历可见,水流如奔腾的骏马,时而泛起灿烂的水花,夹岸青山重峦叠嶂、争相竞高、直入云天。这又是一部和谐的多重唱:泉水“泠泠作响”、百鸟“嘤嘤成韵”、蝉儿“千转不穷”、猿猴“百叫无绝”,我想一定还能听见嘹亮婉转的民歌吧?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

伟大的大自然孕育了人类文明,孕育了人类灿烂的文化。当文人墨客们饱受人生的苦患,遍尝社会的冷酷,壮志难酬、抑郁不平之时,是广袤无垠的大自然无私地接纳了他们,给他们以慰安,为他们抚平创伤,并无限地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于是就产生了无比深厚的自然情结。其中以陶渊明的田园诗最具代表: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远弃世俗归耕后,诗人心情愉快,夙愿得酬,其欣喜溢于言表。他躬耕龚亩,身自稼,虽然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但心情舒畅,内心充实。他和淳朴的农民相往还,闲暇归饮酒赋诗,登临山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虽然也有困厄,但他都以一种委运任化的洒脱态度泰然处之,安贫乐道,心境澄明。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完全融入自然中去。

四、人与人的和谐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种儒家文化的理想人生,深深地影响了古代的文人才士,他们“先天下之忧而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密切关注社会发展,体恤民生疾苦,其中不少文人入仕后,奉公守法,勤政爱民,赢得了广大老百姓的崇敬和爱戴,如欧阳修《醉翁亭记》所记:

篇(5)

一.教学生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多联想

我觉得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美,是丰富写作素材的好方法。

毋庸讳言,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是枯燥和乏味的,因此,我经常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变化,这既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我们学校的绿化比较好,校园里的各种花木特别多,几乎一年四季都有各种花在开放。我经常在花草方面做文章。

早春的时候,草坪返青了,我在上课时告诉学生:“春天来了,草坪里的草都露头了,下课去看看吧。”有很多学生下了课去草坪了。再上课我就问大家去看没有。学生就会给我描述小草刚刚萌芽的样子。我就提醒大家回忆以前学过的散文《春》里描写小草的片段。回忆韩愈描写小草初萌的古诗“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和他们自己见到的情景作对比。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得差不多了,就让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写下来,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秋天树叶落了,又可以写关于生命思考的文章。冬天下雪,可以引导学生搜集关于雪的散文古诗,如此等等。

大自然是一部奥妙莫测的大书,也是学生写作素材取之不竭的宝库。引导学生多观察,多联想,多思考,他们就会写出漂亮文章来。

二.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社会热点的习惯

我有在课前和学生“聊闲天”的习惯。上课跨进教室后,我爱和学生扯两句“闲话”:国家大事,明星八卦,作家趣闻,天气,流行色等等。学生很爱听,也会追问这些事的背景,原因。有时我们还会正儿八经地讨论一小会儿。这不仅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养成他们关注社会,关心生活,积极思考,凡事刨根问底的习惯。这样写文章时就不会材料陈旧,干瘪空洞;也不会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材料丰富、新鲜,观点新颖可以帮学生拿到“发展等级”的分呢。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勤思考,以读带写

指导学生用假期等大段时间读名著,然后组织读书体验交流会,给学生谈体会,交流感受创造一个平台。高一学期末学了《林黛玉进贾府》,我就安排学生在寒假里读《红楼梦》,并要求写20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新学期一开始就组织了交流会,效果非常好。阅读思考得多了,他们就会有写作的冲动了。这样读完《红楼梦》,我的学生也有可能写出《赤兔之死》这样的好文章来。

学生的阅读当然包括精短美文。这些文章,我经常要求学生精读,仔细揣摩。加以必要的赏析指导之后,我会让学生仿写。比如学了《想北平》后,我要求学生仿写文中老舍先生表达自己对北平深厚情意的段落。学生的热情很高,写的片段也很漂亮。恰巧期中考试时,考到了“故乡情结”的作文,学生们的作文成绩普遍不错。

四.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所感所思形成文字

我经常把学生的练笔在课堂上读给同学们听。既让学生分享了美文,又带动了其他同学。既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又树立了榜样。这样的激励很有用。

五.用作家们的鲜活事例激励学生

学了《我与地坛》,有好多学生对写作产生了兴趣。这启发了我。在后来的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给学生讲述一些作家的生平经历,像莫泊桑,像莎士比亚,让他们明白写作并不神秘,更不是高不可攀,只要坚持观察思考练习,就能写出漂亮文章。

六.批改作文时多鼓励,少批评

批改讲评学生作文时不要求全责备,要以鼓励为主,多表扬长处,指出不足也要注意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七.发挥教师的带动作用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5-0025-02

【作者简介】蒋晓飞,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江苏南通,226300),高级教师,南通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2015年5月,对耕地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在理解关于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的指示的时候,要有学科视野和课程意识。我们必须明晰,中国未来公民是否具有更强烈的土地保护意识,有赖于当下的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土地道德,需要包括语文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形成教育的合力。有历史责任感的语文教师必须自我追问:在培养学生的土地伦理方面,语文课程如何才能有所作为?

生态伦理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认为,土地伦理所要体现的是人类自我角色的新定位,大地共同体的成员包括:土壤、水、植物、动物等,所有的物种都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的一员。土地伦理,暗含着对大自然每个成员的尊重。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调动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资源,完全可以在引导学生建立完善的土地伦理意识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一、“听读”大地

喧嚣的城市中,孩子天天听得到汽车呼啸而过的声音,工地机械嘈杂的声音,小贩放声叫卖的声音,但一片喧闹声中似乎缺少了什么――泉水流过山涧发出的叮咚声,鸟儿在枝头欢快的鸣叫声......在这方面“阅读大地”课程,是一种积极的尝试。“阅读大地”课程,首先要“听读”大地。

1.闻声辨物。

奇异莫测的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聆听它发出的声响,猜一猜是什么发出的。如在教学人教版三上《父亲和鸟》一文时,教师就可以带着学生走进树林,像作者的父亲那样去用心聆听树林中发出的各种声音,细心猜想树林中鸟儿的动态和样子。

2.拟音模仿。

大自然时时处处都在演奏美妙的音乐。山林中的鸟语,简直就是一部美妙的交响乐,就像作家郭枫的散文名篇《空山鸟语》所描写的那样:“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滴落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这种“轻音乐”多么悦耳动听;“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这样的音乐雨下得多么酣畅淋漓……有了作家文字版的乐声碟片,教师可以让学生循着那自然地图去找寻神秘的鸟语,验听一下空山鸟语是否像作家所写的那样空灵?还可以多找些描写大自然声音的现代散文名篇,让学生尝试着进行拟音模仿。

3.倾听古诗。

让学生多吟诵那些有“自然之声”的古诗,“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是鸟的欢唱;“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这是叶的低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春天的交响;“垂q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这是夏日的摇滚;“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泉水的小夜曲……诗人用心倾听大自然母亲的心跳与絮语,从中听出了音乐,听出了诗篇。如果我们的学生也能像古代诗人那样时刻保持听觉的高敏感度,大自然美妙的声音就会像流水一般源源不断地流进他们的耳朵。

二、“闻读”大地

大地的气味能够向学生传达很多的讯息。“阅读大地”课程,自然包括“闻读”大地的气味。各种各样的气味,可以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大地生命的真实存在,可以更全面地享受大地给他们带来的无限遐想与美感。

1.设计“追赶大地上的味道”的长线化作业。

在不同季节,带领学生开启敏锐嗅觉,追赶、捕捉、欣赏各种奇妙而独特的自然之味,闻闻树皮、树叶、小草、花朵、果实。在“追赶大地的味道”的过程中,可以一起吟诵学生所学的诗文,让寻味之旅增添一些诗意的色彩。

2.建立“气味图书馆”。

气味图书馆里收藏着各种大自然的气味,它们就像一本本有故事的书籍。气味的收藏方式可以是瓶装,用密封的瓶子装下具有代表性的自然之物的气味;也可以采用自然书签――将各种植物制作成书签式的标本。这些独特的“书籍”最好能够按照季节、地域、种别加以分类。当学生来到气味图书馆,那每一个玻璃瓶、每一枚自然书签中的气息,就会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孩子们记忆的大门。

3.欣赏“大自然的气味”。

为了增添“闻读”的趣味性,教师可以采用儿童嬉戏的方式来猜认大自然的气味。如语文特级教师朱国忠老师就曾这样设计五年级“闻读大地花香”活动案例:⑴在欣赏中“闻读”。师生相约蜡梅园,尽情地吸纳,主动拥抱那满园的香气。⑵在寻香中“闻读”。学生循香而至,在花丛下嬉戏、赏花,可此时花香却淡得几乎闻不到了。教师追问:“远闻花有香,走近味淡无。你无意闻之香味浓,有意闻之似远逸。这是为什么呢?”⑶在沉思中“闻读”。学生展开畅想:“蜡梅非常谦逊。”“香而不露,不想炫耀自己。”“蜡梅花知道,荣耀不只属于她,还属于把营养让给她的低调的叶,还属于默默为她输送营养、全力支持她开放的枝干,更属于给予她生命乳汁的根与无私的大地……”这种“闻读”中的沉思,有助于学生建立起与大地之间的感情,为学生土地伦理的建立打下情感基础。⑷在赛诗中“闻读”。教师带头吟诗:“蜡梅美在它的清香。它能吐出比梅花更加醉人的清香,真是‘一花香千里,更值满枝开’呀!”学生受其感染,开始诗歌接力:“蜡梅美,美在临岁寒而不屈,知春来而不露,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品质。”“众芳摇落独群妍,敢做春天第一枝!”......学生的诗情被激荡起来,土地伦理意识也渐渐在学生的心中扎根。

三、“摸读”大地

篇(7)

《西地平线上》以壮美的风景体现了崇高美,而崇高美就富有启示性和震撼性,它触动人们的心灵,引发人们的思考,所以对教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学过程和内容必须找到一个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切入点,而不是对文章内容平铺直叙的梳理,这个教学过程应该是把学生思维逐步引向深化,从而达到精神境界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片段

对于第一次落日的解读我采取了这样的问题设计:

师:作者看到这样的落日时,他的感受是怎样的:

生(齐答):惊呆了。

师:惊叹于落日的什么?

生:惊叹于落日的颜色,是柔和的,美丽的,安谧的,像写春联的红纸;惊叹于落日的大,像车轮。

师:这种颜色难道少见吗,竞让作者如此惊叹,难道仅仅是因为落日的颜色和大小的关系,作者才这样的惊叹吗?

生:(沉默,思考)

师:请大家换个思路,思考一下甘肃定西高原的环境特点。

生:这是一个黄土高原。

师:由黄土高原,你会联想到什么?

生1:气候干旱,黄尘飞扬,千沟万壑是黄土高原典型的景观。

生2:那里一片浑黄,缺少植被,色彩单一,并且辽阔。

生3:那里的人朴实、勤劳,但是受到自然环境等一些条件的制约,那里经济落后,文化不发达,加之人口稀疏,黄土高原给人一种苍凉的感受。

师:请大家看一段关于定西高原地貌的描述(投影):这里沟壑纵横,是典型的北部高丘陵沟壑区,沟壑残塬地貌,塬面狭小,沟壑纵横,土壤储水条件差,地下水资源匮乏且开采难度大,是标准的黄土高原干旱地带。气候干燥、寒冷,年降雨量在346毫米左右,平均气温15.1摄氏度。全村28户,大约100人左右。群众分散居住在沟畔梁峁上,过去村民用水需到距离村庄4公里外的白崖子沟去驼水或挑水,往返需4小时左右,渴极了的鸟儿也在天空盘旋着,一旦发现拉水的队伍,便朝着驴背上的水囊俯冲而去。特别是下了大雪之后,路滑,只能把雪盛到锅里,融化了之后做饭用。

(作者高建群是一位善于描写西部风光的作家,其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因此,他关注的绝不只是自然风景,肯定糅合了对当地风土民情的观照,这里的定西高原落日让他惊呆了,也应该是在对当地风土民情的观照的心理背景之下产生的。所以这段背景的呈现是力图给学生创设一个客观的和心理的背景,以拉近和作者的距离。)

师:现在大家能不能谈谈作者为什么惊叹于定西高原那柔和、美丽、安谧和像春联的红纸一样颜色的落日了吗?

生1:像红纸一样喜庆的颜色为单调、苍凉的黄土高原涂抹了鲜艳、喜庆的色彩,就像是为高原穿上了过年的红棉袄。

生2:那柔和、美丽、安谧的情调使得身处黄土高原苍凉、干旱、寒冷环境中的人感到了温暖、安宁,这样的落日拂去了此地人们的艰辛和疲惫,呈现了田园牧歌式的温馨和安适。

生3:文中有描写“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释着人间,好像不愿离去,或者不愿离开正在注视它的我们。”,我认为,这是写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落日以它的慈爱观照着人间,当地的人们从落日得到启示、温暖和力量,这样的景象不仅让我们惊叹,更让我们感动。

师:是的,定西高原落日的柔和、静谧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动。它充满慈爱和力量。

三、反思和分析

篇(8)

低年级语文教材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课文大都篇幅小,语言精美,同时配有色彩鲜艳的的插图,在视觉效果上已经体现了“美”。教师在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情境激活想象,极力为学生打造美好的课堂氛围。例如教学《拉萨的天空》一课时,教师在用录音机播放高亢优美的歌曲《青藏高原》的同时,利用课件播放了一组布达拉宫上空的蓝天白云图片,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已经入情入境,在接下来的朗读教学中,学生体会拉萨天空的明净高远很成功。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音乐,以画面展示、音乐烘托、语言渲染等方式来营造课堂气氛,将学生引入到一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发挥美的想象。

二、及时捕捉美的信息,挖掘教材中的美

语文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从课文中,我们就能领略到课文中的语言艺术美,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美。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及时捕捉美的信息,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美。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悟文字美。

汉语是中华古老文明的结晶,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语文中尽情展现。朗读是学生感悟课文的主要手段,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发现汉字运用的精妙。

古诗词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背诵古诗文也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低年级学生在背诵时,往往机械地记忆,而古诗中蕴涵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他们很难体会。因此,平时我便经常给他们讲李白、杜甫、孟浩然等诗人的生平故事,诗句写成的背景等等,并教他们按节拍背诵,学习古人吟唱。学生了解了李清照的《绝句》里面的“项羽”跟《大风歌》的作者“刘邦”之间的故事,知道了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的惺惺相惜,懂得了“花落知多少”中的“知”实为“不知”……学生们更加愿意背诵古诗了。他们也从中感受到汉语的独特韵味,品味到语言文字所特有的美。

低年级的语文课文意境优美,内涵丰富。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识字一,由八个词语组成:“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叮咚;百花齐放,百鸟争鸣。”这几个反映春天优美景色的成语或词组,用诗一样的语言,引导学生走进春天的图画,而且文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低年级教材中这样的课文不胜枚举,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课文的美妙语句,对学生进行语言熏陶,让学生体会汉语言文字的精奥与美妙。

2.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感叹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人对美的最直观感受,大多来自对自然风景的欣赏。对自然风景的赞叹,直接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这需要学生会根据想象感悟。教师要会引导学生想象,借助图片、网络多媒体、声音等等各种手段为学生想象打好生活基础。如教学《松鼠与松果》一课时,我通过叙述两只具有环保意识的小松鼠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的故事,教育学生: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时,不要忘记回报大自然,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只凭分析讲述不足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我又从网上搜集了许多关于森林的图片,人们毁林伐树的资料,给学生观看,很容易地激起了学生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愿望。

小小的语文课本,容纳了名山大川,流淌着海浪清泉,展示着多姿多彩的世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在文中得以体现,阅读课文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3.体验中感受美的情感。

人的感情分多种,亲情、友情、爱国之情、感恩之情……语文教学更不能忽略情感。

三、打造余音绕梁的课堂总结

篇(9)

奔腾跳跃的黄河川流不息,一声“溅溅”,让汹涌澎湃的湍流之声跃然纸上。写作时,若要让作文中回响起美妙的声音,就要善于聆听,善于摹拟,还要善于积累拟声词。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首童谣《万籁歌》:

猿猴啼,老虎啸,叽叽喳喳麻雀叫。

狮子吼,灰狼嗥,咩咩咩咩羊在笑。

小狗汪,老猫喵,咯咯咯咯鸡报晓。

小鸭嘎,青蛙呱,小牛哞哞在唤妈。

乌鸦哇,喜鹊喳,蜜蜂嗡嗡在采花。

雷轰隆,风沙沙,滴答滴答雨在下。

鸽子咕咕,啄木鸟笃笃,杜鹃声声叫布谷。

北风呼呼,落雪簌簌,马鸣嘶嘶满山路。

当当锣声,咚咚响鼓,劈里啪啦放爆竹。

较多地使用拟声词,是这首童谣的最大特色。童谣中的每一句都摹拟了几种事物的声音,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同学们在写作时,若能将对声音的摹拟融入描写之中,你的文章定会增色不少。

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妙比喻,生动形象

诗句中将“嘈嘈切切”的琵琶声比做“大珠小珠”坠落玉盘的声音,将这弦声表现得生动形象、美妙绝伦。苏轼也善于运用比喻摹写声响,例如“千杖敲锵羯鼓催”一句,他以千根木杖急剧地敲打羯鼓发出的响亮之声来比喻急骤的暴雨声,比一味地说雨下得如何大、来势如何凶猛要具体形象得多。在现代文中,也有不少运用比喻描写声音的例子,如简桢在《夏之绝句》中这样写蝉声:“突然四面楚歌,鸣金击鼓一般,所有的蝉都同时叫了起来,把我吓了一跳。”句中将突然爆发的蝉鸣比做“四面楚歌,鸣金击鼓”,写出了蝉声骤响之突兀与声音之宏亮,形象贴切,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三、“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作谐音,意趣盎然

气象学家竺可桢在《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引用农谚“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写布谷鸟的叫声,来说明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根据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安排农事的情况,不但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大自然的语言”,而且给文章增添了意趣,使说明语言活泼明快。这“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正是妙用了谐音的手法。

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布谷鸟叫声的传说。有一种布谷鸟从早春时节就开始叫了,在农户门前的大椿树上,对着田间的豌豆苗,声声期待地叫着“挂果,挂果”,撩起人们对豆角的食欲。而当豌豆成熟时,另一种布谷鸟就来了,它的叫声是“豌豆掰果,豌豆掰果”,老百姓把它的叫声解释为“豌豆掰果,爹爹烧火;割麦插禾,收成归婆”。这些关于谐音的传说,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让我们至今都难以忘怀。

同学们在描写声音时如能适当运用谐音,能使文章意趣盎然,透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篇(10)

二、注重作品的积累

在上《春天的种植》这课时,我注重了学生作品的积累。课中有一个活动是种瓜种豆,鼓励学生也去动手种一种。我让学生回家选择一种植物进行种植,并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来布置教室“植物角”,一方面美化了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一次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在交流中大家分享成功的喜悦,产生“我能行”“我最棒”的愉快体验。第二天孩子就带来了自己种植的植物,令我欣慰的是品种很多,有油菜,有青菜,有芦荟,有吊兰,还有黄豆和黑豆的种子……我赶紧用相机把孩子的作品记录下来。

三、注重活动的积累

在上《我和春天一起玩》这课时,有一个活动是玩中探趣,教孩子们做一个风车。第二天,孩子们带来了自己做的风车,有很简单的纸风车,也有彩纸做的风车,还有在自己买的风车基础上重新又做了一个风车安在了上面。我很开心,在课上,我让孩子们拿着自己做的风车出去玩。玩风车的过程蕴藏着无穷的乐趣,也蕴藏着丰富的科学常识。使孩子们的玩和兴趣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能在玩中探趣,能在玩中探知。孩子们玩得可开心了,我当然也没放过这个开心的时刻,用我手中的手机记录下孩子快乐的时光。

因为有了前面的积累,在上《我心目中的春天》时,我就很轻松地上完新课。平时一滴水,用时太平洋。由学生种植的植物导入,在观赏自己玩风车的情景进入新课,再由小百灵唱春天这个活动深入,伴随着学生熟悉的音乐《春天在哪里》欣赏美丽的春天。在课堂上我专门用一个版面记录课上做好的春光图,有红花绿草,有柳枝小燕,有诗歌,有蝴蝶。因为下个课时就有一个活动是把春天留在我们身边,让孩子们动手、动脑,围绕春天这一主题,自编一份“手抄报”,这样我就可以直接用这节课的版面展示给学生看,这就是一份“手抄报”

也不用花心思去寻找素材了,多好啊!看来平时的不断积累,真的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教学流程完成比较顺利,因为都是孩子比较熟悉的歌曲,熟悉的画面,所以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与老师配合比较默契。正因为此,教学流程比较顺畅,没有停留的时间,也就没有让学生思考的空间,没有慢下来,让学生好好回味。这是专家给我的建议,我这时才意识到,自己的课堂不应该是牵着学生跟着自己的脚步,完成教学流程,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起主体作用,有自己的思考空间,有自己回味的时间,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案:

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我心中的春天》

(一)本课活动目标和要求

1.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基础上,描绘心中的春天,从不同的角度感知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情趣及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生对自然的观察、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合作学习的行为和习惯;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增强环境意识、生态意识。

(二)活动准备

课件,有关春天的诗歌,KT板,学生带好画画用的学具。

(三)活动过程

活动①――小百灵唱春天

1.导入

师:春天到了,我们种下了一盆盆植物,学生观看自己种植的芦荟、油菜、青菜、吊兰;春天到了,我们制作了一只只风车。(课件出示同学们课间玩自己制作的风车照片);春天到了,我们教室门前金黄的迎春花就是我心中的春天,出示课题《我心中的春天》。你心中的春天是什么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在KT板上贴上柳树、绿草、小燕子……)

2.是啊,我们眼中的春天是红的花,是绿的草,现在我们跟随着歌曲《春天在哪里》来欣赏这美丽的春天。出示春景图,学生边唱边做动作。

3.小结:大家唱得真好!从歌声中我体会到了小朋友对春天的喜爱,体会到了春天给每一个小朋友带来了欢乐。

4.春天到了,刮起了柔和的春风,下起了淅沥的春雨,让我们跟春风和春雨一起玩吧!打开书26页,先自己读然后配乐朗诵这首诗歌――《春风和春雨》。

5.春天到了,小燕子也飞回来了,我们今天就来学唱一支歌《小燕子》

活动②――小诗人颂春天

1.我们大家都爱春天,我们还学过了几首关于春天的古诗和与春天有关的成语,课前我们也搜集了有关春天的诗歌,我们来开一个朗诵会,好吗?

2.学生上台朗诵,相机出示孟浩然《春晓》,杜甫《春夜喜雨》,贺知章《咏柳》,分别写了春天的早晨,春天的雨和春天的柳树。诗歌《春天来了》《春天的脚印》《春妈妈的三个小姑娘》。学生朗诵完就贴在KT板上。

活动③――小彩笔画春天

1.我们喜爱春天,春天给我们留下了美好回忆,让我们用画笔把心中的春天画下来吧!这是我搜集其他同学心中的春天,你心中的春天是什么呢?打开书27页,把春天画下来。

2.伴随着钢琴曲,学生画画,教师适当指点。

(可画自然风光,也可画活动的情况;可单幅呈现,也可多幅展示。)

3.展示学生的作品,表扬每幅作品的独到之处。

篇(11)

1.现代教学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将不断让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在课堂上要为学生自主发展留有充分的时间。教师不但要“精讲”,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提出问题或参与研讨等,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3.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二、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1.创设课堂问题情境。人的思维是在问题情境中得到激发的,借助于问题情境,学生才能努力地发现、寻求,创造解决问题的新的方式与方法,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活动。

例如,《花儿也会放风筝》这篇课文,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人和动物可以一起分享大自然的一切,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在教学中,学生一看到题目,就好奇地问:花儿还会放风筝·都放了什么样的风筝·……当他们通过读课文思考、小组讨论交流等活动,解决这些问题后,更提出了“花儿还会放什么样的风筝·”“我看花儿放风筝”“花儿与风筝”等一系列的扩展内容,既体会到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更亲身经历了遇到问题,独立思考、合作研究,并有所发现的过程,学得有趣,学得主动。

2.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不同于一般的小组学习。它是一个异质小组,将不同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性别的学生组成一组,组内每一个学生都有责任。这就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创造了外因,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因。合作学习能促进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例如,在古诗《早发白帝城》的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诗,再回顾学习古诗的步骤、方法,接着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组成不同的研究学习小组,可以是以座位组合的四人小组,也可以是关系较好的朋友,还可以是用同样方法学习的几个同学。学生根据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诵诗文等步骤,采用各自掌握的方法分工合作、学习探讨,有的查资料,有的看插图,也有的逐词逐句探究,说、画、背、写,各显其能。在汇报交流时,许多小组都通过合作研究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3.提倡多读书勤思考。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读书思考,会运用自读、小组读、齐读、默读、品读等多种方式来学会读书思考,并向课外延伸。如学习《捞铁牛》一课,学生通过边读边思,对于“捞铁牛的准备”和“打捞铁牛”这两部分内容,自己做了标注,理清了顺序,使重点问题迎刃而解。

4.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和运用。学习者是否掌握某个具体的知识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学生课前查找学习资料,开始没有选择性,照单全收。笔者指导学生分析资料与本课内容的联系,选择最为精要的内容来交流和学习。久而久之,学生搜集资料会选择重要的内容,舍弃无关内容,为学习服务。

5.关注课堂教学的综合开放性。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如《春天的雨点》这一课,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真挚深厚的师生情像春雨绵绵滋润着师生的心田。笔者启发学生运用查资料、交流探讨、联系生活实际等手段,搜集了关于“春天”和“师生情”的资料,有描写春天的古诗、散文,有写师生真情的文章、典故,并通过摘抄研究卡片、仿写作文、写读书感想等形式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学生不局限于对课文内容及思想内涵的理解,拓宽了知识获得的渠道,还迁移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多种学习能力。

三、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1.注重激励评价。在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评价时,笔者注重激励性评价的运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地受到鼓舞,不断地产生内驱力,去进一步地研究探索。激励评价的形式主要有目标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等。如学习活动中,笔者经常使用这样的语言:“这个词语大家学得很认真,这种潜心钻研的精神令老师佩服。”“你们小组团结协作,对这段课文的研究很有创意。”“这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有时笔者也通过微笑注视、竖起大拇指、拍拍学生肩膀等肢体语言以示激励。

2.培养主体评价。在注重激励性评价的同时,笔者认为培养学生主体评价的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不要认为学生年龄小就没有评价能力,要相信每一个学生对事物都会有自己的看法,都有一定的评价能力,关键在于教师的恰当引导,言传身教。笔者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时多看到他人的优点,如“我认为他这方面做得很好!”“我要向他学习……”,中肯评价自己与他人。在这一次次的主体评价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学习评价的方法,也积累了与人交往、合作探讨的经验,更激发起参与、协作、共同发展的精神。

3.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我们在教学中,如果只对学生的学习给予终结性的评价,会使学生只注重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则不利于学生的平日学习。我们应就学生平日学习的各个方面都做记录、评价。一个形成性评价的记录,会促使学生重视平日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