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熬夜调查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993年,手机的数码通信开始服务:
1995年,双休日制度开始实施,互联网服务开始;
1997年,国外旅行自由化;
1999年,手机号码升级为11位数;
伴随这些变化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是经常被热议的“90后”。而现在最“老”的90后已经开始进入职场和消费市场,他们身上的各种标签正在被各种声音解读。但无论哪一种声音,都在试图提醒:90后正“来袭”,请注意!
网络生存
“每次电脑坏了,都有一种‘人生没什么是不能失去’的体悟。”1990年出生的江涛这样形容他和电脑的关系。
除了睡觉,江涛几乎都生活在网络上。“这让我觉得我一直跟我的同事朋友在一起。”在他的桌面上,有几种聊天工具都是自动登录的,只要电脑开着,他也随即上线。
除了日常需要电脑的工作以外,江涛觉得电脑更像是生活助手。“比如说很重要的一项,购物,我就觉得网络要比自己跑去买更加方便、便宜。”
身处上海的他,几乎每周都能收到来自国外的快递。海外购物让他尝尽了甜头。“很多人都会在一些网站上分享国外商品的打折信息,我在无聊的时候几乎都会过去看一眼。有些正在降价的电子设备几乎能以一半的价格买下来,而通过一些返利网站,还可以再打个折。”江涛分析。他甚至因为这项“本事”在公司召开过经验分享会,而彼时他还是个职场新人,“这种感觉非常棒。”
“即使是在网站上晒单或者是写用户体验,你也能得到优惠券或者打折,所以能买到更多便宜的东西。”江涛补充说。
除了电脑,他每天出门必备的是一台平板电脑和3部手机。“平板电脑看电影、看书的视觉效果比较好,手机屏幕终究太小。”他上下班路上的时间消磨,大多依赖这台平板电脑,用于追美剧以及从英国网站上直接“借”英文电子书。
3部手机也有着各自的用处。由于手机上网流量收费比较贵,他专门准备了一部可以分享WIFI热点的手机,配有上网卡。这让他身上的所有设备始终能够连上网络。另一部手机上装着各种应用软件,几乎囊括全部的吃喝住行。“包括每天出门到公司需要走多少时间、乘车多少时间,都有记录。”最后一台手机则真的只是一部“手机”――直板黑白屏幕,专门接打电话,超长待机,耐摔。
这样的电子设备“武装”让他无时无刻不在网络上。“这样才能保持信息的通畅。”江涛说。网上搞笑的段子,他也几乎能够第一时间知晓。“不然不知道‘人艰不拆’、‘何弃疗’还怎么跟人交流?小伙伴们会惊呆的。”江涛笑着说。
在他的网络相册中,大多晒的是各种新买到的电子设备。“我经常买,玩一段时间后卖掉,再去买新的设备。这样总有最新的东西可以用,朋友们也都会向我询问买哪个好。”
伴随着网络生存的,是网络居民的语言。这些语言带有浓重的90后烙印。
“因为‘他妈的’太粗俗,TMD又太容易被看出来,于是我们开始用‘挺萌的’(TMD)来代替。”
当问及“如果一星期没有网络该如何安排自己生活”的时候,江涛回答:“你是凯丁吗?”(Are.you kidding?你开玩笑吧?)
随即他解释说,该这样回答:“不,我是西尔瑞斯。”(No,I’mserious.不,我是认真的。)
江涛并不是90后网络生存的特例。由CMI校园营销研究院和群邑智库联合发起的《互联网下的90后――90后大学生数字化生活》的调查报告显示:90后大学生平均每个月网上购物花费171元,而他们平均每月的生活费是852元;86%的90后大学生会用手机上网,他们拥有的手机价格平均为1416元,平均每月手机费为64元。
世界主角
大量信息的输入让中国90后非常自信。“中国一线城市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已经与国际接轨。与国外的生活非常同质化”。博报堂生活综研(上海)的首席研究员钟鸣说,“在中国,认为自己是世界主角的年轻人超过半数。”而在日本,有同样想法的年轻人只占约20%。
虽然是一代人,但是中国90后却跟国外同龄人有显著区别。
“我们发现,中国年轻人更加依赖网络,也更加渴求信息。”钟鸣说。
2011年博报堂集团媒体定点调查显示,18-22岁的中国90后几乎每天使用微博的人数比例是47%。只有13%的90后是不用微博的;而从日本的年轻人使用Twitter的频率来看,十几岁的年轻人中,仅有三成左右在使用,而每天使用者仅占14%,从不使用的占到了72%。
“正是因为接收了大量信息,见多识广,所以中国的青年人也更加自信。”钟鸣分析。
相较于日本的年轻人,中国的90后相对更加能够接受政治经济等话题。“他们并不排斥这样的话题。有时候共至也参与到社会公共事件的讨论中去,大多以一种十分幽默的方式解读。”钟鸣说。
2009年《上海青少年发展状况观察报告》结果也证明了这个观点,报告称,上海90后中大部分青少年具有国家意识,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有89.1%的受访者表示“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也乐于为社会服务。
让90后更加自信的,还有自己在家庭里经济地位的上升。“在中国,越是年轻人。工资越高。有的大学生,刚毕业的工资就比父母的工资还要高。因为中国的90后跟他们的父母相比,有更好的受教育机会,也有更高的学历。而在国外,青年人比父母工资高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他们的父母曾经跟他们一样有机会。”钟鸣说。
博报堂《从微博看90后的10个欲求》报告中,将70后与90后的微博内容进行比较,从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90后的微博特征是不加修饰地“晒”平时生活,想要与朋友熟人分享自己在做什么。总希望别人记得自己,换句话说,分享日常生活的一切,希望别人365天都记得“我”。
而博报堂Global Habit 2012年的数据显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年轻人在“通信”上的花费所占比例更多;网络、电话交流已经是中国年轻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潜移默化地改变市场
即使是在二三线的地方城市,中国90后的特点一样存在。
在博报堂生活综研(上海)实施的《年轻人意识行为变化的调查(地方城市版)》中的数据显示,即使在二三线城市,也有约半数(46%)的90后会分享“可以表现自我的内容”。
钟鸣把这种行为称为:“创漩”――创造漩涡。2013年,博报堂生活综研(上海)出版了《创漩――生活者“动”察2013》。书中数据显示,在中国的地方城市,对于“今后时候继续分享可以表现自我的内容”上,55%的90后表示会继续分享。可见,即使在二三线城市。以年轻人为中心的“创漩”行为也可能逐渐扩大。
但二三线城市和一线城市90后在信息使用和上还是有差距的。“我们也正在思考研究,地方城市的年轻人是否以一线城市年轻人的喜好为晴雨表。”钟鸣说,“对于时尚、个性的追求上,二三线城市确实参照了一线城市青年人的喜好。”
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的90后,都有一部分并不接受以年代为划分的归类。在《互联网下的90后――90后大学生数字化生活》的调查报告中,有20%的90后大学生并不喜欢被贴上“90后”标签,高年级的90后大学生尤其不认可这种称呼,不赞同的比例达到31%,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外界对他们的误解和过度解读。
然而,这个群体已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市场营销的手段和商品的设计理念。
2011年至2013年之间,大量品牌网店开设了自己的官网,甚至有自己的快递投送公司。一方面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可以买到当地没有的品牌商品;另一方面,“即使有快递费用,我也会选择在网络上购买,节省下的时间成本是无价的。”江涛说。
2013年6月,某饮料推出中国区新包装,包装标签除以往的商标设计外,还印上了诸如“文艺青年、高富帅、白富美、天然呆”等网络流行语。据悉,这是专为中国市场推出的多款印有不同昵称的包装产品。首批上市的产品选择了24个昵称,这些昵称均选用消费者耳熟能详、广泛使用的流行词汇,例如“文艺青年”“小清新”“白富美”等。而第二批产品或有更多新昵称上市。
据网友不完全统计,这些标签包括“闺蜜、氧气美女、喵星人、白富美、天然呆、高富帅、邻家女孩、大咖、纯爷们、有为青年”等十数种网络流行语,差不多涵盖了近一两年以来的所有网络流行称呼。
在钟鸣看来,“这就是改变。中国的90后年轻人代表着未来的消费力量,而他们追求个性,喜欢新鲜,好的广告创意就是要针对这些消费者的特点进行设计来吸引消费者。”
在微博上,关于此款饮料的新包装,记者搜索到约90万用户的晒图、转发和点评。
不追求“大成功”
刚刚从英国留学回来的90后小杨并没有按照父母的意愿进入到大企业工作,她选择了开网店。
她从留学的时候就开始受各路朋友所托,从国外代购衣服、包以及化妆品。“因为有些人是朋友的朋友拜托我带东西,结算起来为了方便,就直接在淘宝上贴出链接,这样钱就直接到支付平台,省了很多麻烦,所以就这样慢慢开始了开网店。”
这样的生活并不轻松。有时候为了搜集各种打折信息还得熬夜。“有一次我的货被海关扣住了,那可是价值几万元的包,我担心得几个晚上睡不着,一直在想办法解决。”小杨说。
但是这样的生活也确实给了她想要的东西:“我可以经常去国外,以工作的名义给自己放个假;不用朝九晚五固定时间上班也能让我觉得特别自由,自己掌控生活节奏;学历只是个人修养的需要,没人规定高学历的人就该过模式化的生活。”小杨跟她的父母解释。
“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钟鸣说,他认为,对于成功定义的不同是90后一代人突出的特点。“从我们的调查来看,70后一代人,更注重财力和地位,以此来定义人生的成功,但是90后一代人更加注重自己的个性,认为这才是人生的成功。”
博报堂生活综研(上海)关于《微博内容的分析调查》中总结:70后会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漂亮的场所、有档次的体验来分享;而90后则会不加修饰地把日常生活也上传到网上。“分享‘下午茶’和分享‘麻辣烫’,这是从炫耀的‘耀’到分享‘晒’的变化。”钟鸣说。
从近几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对全国各大高校近一万名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抽样调查结果来看,有18.5%的学生存在中等的心理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其中达到严重程度的比例为3%―5%。而江苏大学每年新生入学都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测试发现,平均有近2%的学生存在心理异常,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抑郁、敌对等心理障碍,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生活而休学、退学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卫生部2003年调查统计显示,我国大学生中,16%―25.4%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
1.1 新生对独立生活和自主学习的不适应
现在校园里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许多学生从小在家被长辈娇生惯养,生活条件优越,这就从客观上造成了这一代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环境适应能力下降。此外,由于大学学习方法与中学有很大不同,自由支配时间比较多,许多学生一下从紧张的高中应试教育下“解放”出来,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和目标,容易沉溺于网络游戏、小说。不少学生陷入网瘾,失去自控能力,轻者通宵熬夜,生活无规律,影响健康。重者导致学业荒废,精神恍惚,不能自拔。
1.2 人际关系处理不佳造成的孤独、焦虑甚至仇恨感
据最近的一项关于大学生宿舍关系的调查报告显示,近六成的大学生与舍友存在因生活习惯、家庭条件、性格脾气不同而带来的各式各样的矛盾。当代大学生由于受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少在性格上以自我为中心,自信偏执,易于冲动,随心所欲。少数学生因个性、价值观的差异等因素迟迟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群体而产生孤独感,而在与同学、老师的相处中,由于人际交往能力差、处理问题的不成熟而导致人际关系敏感,其内心的自卑失落,嫉妒仇恨感极易诱发心理问题和极端行为。
1.3 恋爱问题处理不当
现在大学里谈恋爱现象比较普遍,然而大学生因异地等问题造成恋爱成功率比较低,失恋问题突出。失恋对自己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往往很大,不良情绪酿成的事件比较多。失恋造成学生心理失衡,引发各种的心理问题。同时,在有些院校中,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婚前性行为引发的身心伤害也成为较为突出的问题。
1.4 经济条件的差异引发失衡感
现代社会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社会贫富存在一定差距,来自贫困家庭与富裕家庭的学生,彼此的认同度有较大差距,容易导致情绪波动、价值观的动摇改变,并加剧同学间的矛盾。家庭条件好的同学重视物质享受,他们的出手阔绰对贫困生很可能是一个刺激,这种悬殊容易引发贫困生心中的不平衡感甚至自卑感,并由此引绪反应或者人际矛盾。
1.5 毕业生就业压力大
随着大学扩招,大学文凭的不断贬值,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不少毕业班学生有“就业综合症” ,主要表现在求职过程中的焦虑、急躁、心神不宁,以及达不到期望后的意志消沉和情绪低落。大学生一般就职期望值偏高,同学间也必然会作收入、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比较加之,而存在在社会的一些不正之风使学生看到录用人才的不公正,也会使他们产生愤怒、不安、无奈、孤独等负面情绪。
2 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及对策
2.1 不断加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成立专门的机构展开有针对性的工作
首先,各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心。既要开展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又要开展针对个体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重视课堂教学、课外渗透和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这些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途径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团学组织、大学生心理社团,以及自我、家庭和同学“朋辈”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2.2 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建设专业化的队伍
【中图分类号】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9-0812-03
健康是人类最大的财富,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其健康知识和行为会直接影响身体健康,并对国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保持和增进在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完成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为了解柳州市大学生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行为现状,为大学生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笔者于2006年3月进行了该项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以柳州市4所院校(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工学院)的2005级学生为调查对象,按文、理科分层,从4所学校随机抽取10个系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2 000份调查问卷,剔除不合格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 906份,有效率为95.31%。其中理科生1 331名,文科生575名;平均年龄(21.02±1.32)岁。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遵循社会学问卷制定的原理和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自制调查问卷,在专家审阅和预调查的基础上,反复修改后用于正式调查。为保证调查的信度和效度,所有调查组成员都参加了该项目的培训。调查时,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各调查项目现场逐项解释后,由调查对象无记名填写问卷,并当场收回。自编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1)健康概念;(2)营养知识;(3)慢性病知识;(4)传染病知识;(5)健康行为;(6)心理行为状态。吸烟和饮酒的定义采用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的全国第3次卫生服务调查方案中的定义[1]。
1.2.2 统计学分析 调查数据输入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健康概念的理解 柳州市大学生健康概念的知晓率为83.94%,文、理科学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营养知识 能正确说出人体所需要的六大营养素的学生最少,仅为33.05%;能正确回答食物多样化、营养合理化有益健康的学生最多,达到90.14%。见表1。
2.3 慢性病知识 52.15%的学生知道心脑血管疾病是对人类健康影响最大的疾病,但知道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与性格有关的学生只有39.56%。见表2。
2.4 传染病知识 有77.02%的学生知道发生时,戴安全套可预防性病的传播;74.45%的大学生知道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但超过50%的大学生却不知晓乙肝主要传播途径;有43.60%学生不知道肺结核病是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只有49.00%的学生了解肺结核病主要的传播途径。见表3。
2.5 健康行为情况 63.27%的学生能每天按时吃早餐,大部分学生不吸烟、很少或从不酗酒,常食用奶及奶制品的学生仅为45.2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只有47.64%,能在23:00之前睡觉的只有33.11%。见表4。
2.6 心理行为状况 85.52%的学生认为能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但仍有64.59%的学生总觉得学校的活动没什么意思。见表5。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柳州市大学生对健康概念有较全面的理解,且文、理科学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吴秀琴等[2]的调查相似,说明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健康知识与行为却不容乐观。调查发现,柳州市大学生健康知识方面的正确率普遍不高,如能正确回答中国居民膳食宝塔结构的学生为39.03%,低于孙翔云等[3]的调查结果;对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的发生与性格、吸烟、食盐量因素有关,正确率较低;超过1/3的学生对肿瘤的认知是错误的;大部分学生在对性病、艾滋病的预防和疫苗接种方面有了解,却有超过50%的大学生对乙肝主要的传播途径是血液和性、肺结核病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等不知晓,更谈不上如何做好预防工作。大学生膳食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导致大学生休学辍学率居高不下[4-5],已成为大学生求学、就业甚至婚恋的主要影响因素。合理营养有利于增进健康,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延缓衰老[6],加强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教育势在必行。提高大学生对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基本常识的认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能有效减少慢性病的发病率,提高生命质量。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能不吸烟、很少或从不酗酒,优于叶蔚云等[7]的调查结果。但仍有超过1/3的学生不按时吃早餐,早餐的质量与行为一直是大学生未能解决好的问题[8-11],且熬夜、少参加体育锻炼、长时间上网、不常食用奶及奶制品等不良生活习惯的的学生超过50%,提示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干预任重道远。大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由于心理障碍休学、退学、自杀、他杀等事件在大学生中时有发生,成为困扰学校、家庭和学生的主要因素之一。该市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较好,与吴扬[12]的调查相似。
通过对文理科大学生的比较发现,文科生的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和心理状态优于理科生(P值均<0.01),可能的原因是文科生阅读范围较广,涉及的知识更多。超过1/3的理科生认为自己在陌生人面前容易害羞,且不容易被人理解,并感觉学校的活动没意思,可能与理科生偏重于对自然学科的学习,对人文学科的知识不足,不善于与人沟通,兴趣不广泛有关,说明学校应侧重于对学生自信心和人际沟通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发挥更大的潜能。
高校是大学生接受教育、掌握生活和工作技能的重要场所,是教育和健康计划能发挥最大作用的地方。因此,学校应发挥其教育方面的优势,针对大学生的求知特点和对健康的需求,做好大学生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
4 参考文献
[1] 李鲁,冯学山,李宁秀同,等.社会医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8-136.
[2] 吴秀琴,许红峰,陈华,等.大学生健康知识和行为的调查分析.体育科学研究,2003,7(6):90-92.
[3] 孙翔云,王运良.大学生健康教育状况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6,22 (6):442-444.
[4] 李克夏.苏州大学1996~2000年学生辍学情况.中国学校卫生,2002,23(4):352-354.
[5] 刘楠,李红.江西农业大学1998~2002年学生辍学情况.中国学校卫生,2003,24(6):388-389.
[6] 赵法仍,主编.营养百科.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3:11.
[7] 叶蔚云,高永清,尹章汉,等.广州市大学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0):847-848.
[8] 王素芳,高永清,宋玉梅,等.安徽医科大学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2,23(5):401-402.
[9] 刘春霞,王汝芬.1 073名大学生饮食行为调查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1):30.
[10]孙杰,尹俊水.早餐质量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1994,15(6):447.
20年前,决定输赢的“起跑线”尚未提前到婴儿时期,早教班恐怕只是一种传说。今天,仅北京,专业的早教机构已逾百家。告别早教上了学,孩子们仍要奔波在各类课余兴趣班、补习班。家长疲于奔命,抱怨教育和经济的压力,却又义无反顾地踩进这趟“浑水”。
这到底是怎么了?是谁在扼杀孩子们的童年?
20年来,大学虽然越来越容易考了,但人们对升学率的追求依然未改。像北京四中、北师大附中这样高考录取率95%以上的名校,更是家长们不惜代价也要送孩子入门的。一番刀光剑影后,好学校赞助费猛涨,优质的师资生源也纷至沓来,软硬件条件一齐得到优化。马太效应导致好学校吸引了更多的家长和孩子,差学校只好无奈地没落下去。20年间,家长在这种怪罔里越陷越深,客观上助推了这种恶性循环。
不能怪家长们势利,只有从好的小学开始一路追求到好的大学,才有可能博个好工作。当自己的孩子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任谁都没了指责教育资源不均的心思,只恨不得挽袖上阵、亲自护航,生怕孩子因为自己的不努力而在这场战争中失利。
购房,从毕业开始
在眼下的中国,没有哪个词语像“房价”这么能触动民众敏感的神经,而对房价最敏感的莫过于年轻人了。中国的青年一代心不甘情不愿地当起了“房奴”:2010年链家地产市场研究中心与光大银行合作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北京,首次购房平均年龄是27岁,有很多年轻人,大学一毕业便开始筹划买房。这明显早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年轻人买房的年龄。其实有一些有思想的大学生,并不准备毕业之后就准备买房,他们希望把钱留在自己手里,趁年轻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往往计划真赶不上变化,等到工作一两年之后,各种各样的原因还是让他们走上房奴的道路。
与很多国家不同,中国年轻人宁愿做“房奴”,也不情愿只当个“租客”。这不仅仅是因为归属感的问题,更因为买房更经济实惠。近年来,中国的房租日渐看涨,甚至在某些时段涨幅超过房价。如此情境下,年轻人坐不住了。
在房地产这个瞬息万变的场域,机遇、形势成了最为关键的成功要素。晚出手意味着同样的房子需要付出两三倍甚至更多倍的代价。
退休,从入职就开始畅想
25岁的上班族雷振刚刚参加工作,但是他已把退休提上了日程。“人生苦短,得提早规划。”雷振可能代表了职场上很多年轻人的想法,他们想提早退休,享受属于自己的人生。2010年零点“城市生活调查”显示:高达36.3%的人希望提前退休,且越年轻越希望提前退休,其中80后中有超过一半想提前退休。
本来,中国人是热爱工作的,加班、出差、熬夜、不休假是中国众多上班族生活的一部分。但当工作对个人生活的入侵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感觉承受不住了。因为你每在工作上多投入一个小时,休闲娱乐等业余生活就要减少一个小时,无任何商量的余地,无任何替代的可能。当生活被无情挤压,人们对生活的渴求就愈加强烈,对工作的感情也逐渐变得理性起来。渴望退休、渴望享受生活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普遍心理。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1094―03
奥林匹克的核心是教育。奥林匹克教育是以体育运动为载体,通过体育运动的社会效应传播世界优秀文化,对青少年进行身体、心智和道德的教育。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经说过:“离开了教育,奥利匹克主义就不可能达到其崇高的目标。”这个崇高的目标就是在《奥林匹克》中明确提出的奥林匹克宗旨:“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通过教育实现了奥林匹克宗旨,毫无疑问,教育是奥林匹克的核心,也是奥林匹克的出发点和归宿。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现代奥林匹克早已超出竞技体育本身的范畴,成为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社会文化活动。它通过改造与完善社会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把人的培养与推动社会进步结合在一起。
奥林匹克教育作为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极其成功的教育形式,除了因为它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哲学,以促进入的身心和谐发展为教育目的之外,更是因为奥林匹克教育采用了以体育运动作为教育的载体和基本方式。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奠基人皮埃尔・德・顾拜旦曾经说过:“奥林匹克主义能建立一所培养情操高尚与心灵纯洁的学校,也是发展身体耐力和力量的学校。”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作为一种在全世界广泛传播的社会文化理念,所带来的社会教育效果是无可替代的。大学生精力旺盛,充满活力,他们对体育运动有着最高涨的热情和全身心的投入。只有让大学生们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依托体育运动,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更快、更高、更强”,什么叫“参与比取胜更重要”,什么叫“公平竞争”等无法通过语言解释和真正领会的抽象理念。在国家大力倡导奥运精神,宣扬“人文奥运”理念的今天,在大学校园中广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对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奥林匹克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
1.1 坚持体育锻炼,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教育部从2002年开始,建立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近几年的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在校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身体机能指标和身体素质指标不断下降;超重与肥胖学生的比例不断增加;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已经达到了八成。
对体育运动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体育锻炼是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学习就业压力的增大,网络生活的泛滥,室内环境的舒适,浪漫爱情的甜蜜,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以没有时间锻炼为借口远离了运动场。目前,在高校中进行自发体育运动的学生并不多。培养大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是高等教育中一个日益被重视的问题。终身体育意识是指一个人在自觉认识健身意义和作用的基础上,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叫。奥林匹克运动内容丰富,生动具体,是鼓舞大学生体育热情,培养终身体育运动兴趣的重要途径。落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就是应当完善体育教学,重视完整运动技术的传授,加深学生对运动的理解。只有运动技术水平达到相应的高度,学生才具有从事体育运动的能力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对运动产生真正的兴趣。同时,要大力开展课外体育竞技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参加运动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校园运动氛围。众多的参与机会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健身、竞技、娱乐的需求,更能够持续地刺激学生的运动热情,长期坚持锻炼,最终形成终身运动的意识,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1.2 学习榜样,倡导良好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成为需要的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包括饮食、卫生、起居、娱乐、运动习惯等。现代心理生理健康研究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是现代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在大学生群体当中,除了缺乏体育锻炼之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已成为影响了他们身体健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奥林匹克运动来说,奥林匹克明星就是活生生的榜样,他们在赛场上的表现可以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吸引大量的青年学生去学习。每一个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除了刻苦的训练之外,在生活中一定也是严格自律的。在奥林匹克教育中,要特别注意倡导积极的生活方式,让青少年远离吸烟、酗酒、熬夜等不良习惯,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合理作息,健康饮食的良好习惯。因此,在校园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同时.不能只把目光聚焦在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表现,更应该宣传他们优秀的人格、严谨的作风,对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产生积极的作用。
2 奥林匹克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了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受到相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我国医学界和残联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精神病患者的患病率正在迅速增长,目前,全国已有1000多万精神病患者,平均年龄25岁,每天自杀人数是400人,有自杀动机的更多。在这些统计资料中,青年学生所占的比例达到50%以上。大学阶段,由于学习和就业压力巨大,一些学生很容易产生悲观、焦虑情绪,进而导致孤独、抑郁以至自杀等心理疾病的产生。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多以讲座、咨询等形式开展,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与这些方式不同.奥林匹克运动以其特有的活动方式,不仅促进人们增强体质.还能激发人的精神力量.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使人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尽管还不能准确阐明体育运动有助于心理疾病治疗的内在机制.但大量研究表明,体育运动的确能够有效地减轻焦虑和抑郁等症状。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1750名心理医生中.自6u%的人认为应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手段来消除焦虑症;80%的心理医生认为体育运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体育运动作为心理治疗的手段已经被日益广泛地采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通过身心不断努力,掌握了运动技能,克服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不仅能够锻炼身体,更能磨练意志,提高应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同时,在参与大量的集体项目时,有利于调整学生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提高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是大学生产生孤独、嫉妒、自卑等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在高校中运用奥林匹克教育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相结合,可以有效预防和缓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3 奥林匹克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道德准则
3.1 拼搏进取,超越自我的精神
在大学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不断进取、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更快、更高、更强”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格言。这六个字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和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拼搏
精神。它既是指在比赛场上面对强手时要发扬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又是指对自己永不满足,不断超越,实现新的目标,达到新的境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说过:“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人生的奋斗如运动场上的追求一样是永无止境的。奋斗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是至关重要而又普遍缺乏的。在今天的大学校园中,经常会看到有的学生不求上进,上课睡觉,考前突击,考试作弊。大量时间沉迷网络,惧怕困难,不愿面对挑战,终日浑浑噩噩。通过弘扬奥运精神・大学生应该摈弃各种迷茫、困惑、畏难、心理失衡等消极心态,以奥运精神鞭策自己,树立目标,奋力拼搏,健康向上,成为新时代的栋梁之才。
3.2 积极参与的意识
“参与比取胜更重要”是奥林匹克运动广为流传的名言。参与原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第一项原则,参与是基础,没有参与,就谈不上奥林匹克的理想、原则和宗旨等等。“参与比取胜更重要”这句格言最早是美国一位主教提出来的。1908年伦敦举行第4届奥运会时,顾拜旦引用了这句话并解释说“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奋斗,其精髓不是为了获胜而是使人类变得更勇敢、更健壮、更谨慎和更落落大方。”“参与”的可贵之处在于“参与者”有着高尚的品质、真诚的态度、奉献的精神和理想的追求,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名次和奖牌。
2 建设大学生寝室文化的意义
第一,建设良好的大学生寝室文化,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大学生寝室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基础、关键的作用。积极、文明、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使得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有利于大学校园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第二,寝室文化建设的开展,使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得到优化,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证。同时,开展寝室文化建设活动,形成的积极、健康、文明的寝室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和行为等各方面都起到了教育和引导的作用,增强了大学生的凝聚力,培养了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寝室文化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大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帮助大学生树立集体观念和“家”的意识,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培养和提高,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文明程度、身心健康等具有特殊意义。
第三,良好的寝室文化对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和行为起到了一定的规范和约束的作用,促进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制度化进程。寝室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每个寝室成员的作息,成员在寝室管理过程中培养锻炼了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大学生自身不同的观念、思想和行为方式形成了整个寝室文化,这又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寝室成员的行为和发展。寝室文化可以使得寝室成员在思想观念、行为等方面受到影响和感染,使它们自觉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建设良好的寝室文化有利于大学生自身、学习和生活的全面发展,使大学生能够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状态,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对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和校园制度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大学生寝室文化面临的问题
寝室文化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情况和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大学生寝室文化的物质基础较差。这体现在寝室内部生活设施缺乏,住宿条件差,有些高校甚至没有足够的寝室提供给本校学生,而只能依靠学校附近租房来满足学生的住宿,寝室内成员存在拥挤的情况。寝室卫生条件差,有的学生寝室通风条件差,空气混浊,寝室内物品摆放凌乱,寝室楼道的墙壁上满是学生的脚印。部分大学生寝室存在安全隐患,私拉乱接情况严重,滥用违章违规大功率电器,乱扔烟头等,这些都为寝室成员的安全埋下隐患。另外,在学生寝室也存在着浪费的现象,长流水、长明灯的情况屡见不鲜。
另一方面,大学生寝室文化的精神层面有待提高。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不规律,不良习惯颇多,寝室不文明的现象仍然存在,思想道德欠缺。有的同学在寝室喝酒、抽烟、熬夜、打游戏成瘾、大喊大叫等,不仅对自身健康不利,也影响到了其他同学的正常休息。很多大学生把寝室只是看做是临时住所,忽视了寝室对他们自身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寝室缺乏“家”责任感,或者说没有找到归宿感。
4 建设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
寝室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制约了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进程,建设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大学生寝室文化迫在眉睫。既然寝室文化的两个层面都不成程度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那么寝室文化的建设也应重点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根据建设主体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种建设力量,健康、积极的寝室文化的建设不是单方面某个人或团体就能独立完成的,这需要学校、教室和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与协作。其中,学校力量为寝室文化建设提供了制度基础和物质保障,教师的管理和正确引导是寝室文化建设的核心,学生的自我改变和积极主动性是寝室文化建设的关键。依靠这三方寝室文化建设主体来逐渐形成文明、健康的寝室文化,进而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
针对寝室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学校首先应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住宿保障,增加投入,从物质上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给学生一个整洁、宽敞、明亮、现代的生活学习环境。作为保障力量,学校还应建立健全一系列寝室的各项相关规章制度,将寝室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范畴。对学生寝室提出要求,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合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这是寝室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
其次,教师作为寝室文化的中坚管理队伍,他们的正确引导是十分重要的。这主要包括后勤管理人员以及大学生辅导员对学生寝室的管理,后者的管理起到了主要的监督和评估的作用,辅导员教师应加强与寝室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经常深入寝室走访,要以寝室文化建设的相关制度为前提,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生活状态的基础上来展开互动,通过积极开展寝室文化建设动员会、多彩的寝室活动等来给学生灌输寝室文化建设的意义,充分发挥大学生中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和学生积极分子的先锋带头作用,通过他们进行引导、团结、凝聚,增强辐射力,调动学生建设寝室文化的积极性,逐渐改变学生对寝室文化的错误观念,使其能够自发地、主动地维持好寝室卫生与安全,进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最后,良好寝室文化的形成关键还是看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生是学校的主人,也是寝室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作用,才能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生认识不到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寝室文化对他们自身发展的影响,也就不能真正的建设好寝室文化。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该在学校与老师提供的寝室文化建设的各种有利条件下,积极主动、自觉培养自己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养成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改正不雅、不文明的行为举止,把寝室看成是自己真正的“家”。
健康、文明的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形成,需要“把寝室文化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使他们在高雅、健康、融洽、活泼的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在活动中接受科学真理的影响,高尚情操的陶冶,锻炼意志品质,培养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为早日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殷俐等.地方高校大学生寝室文化现状的调查报告.中国电力教育,2009.11.
[2]陆剑虹.运用互动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大学生;隐性逃课;原因
所谓的隐性逃课即学生人去上课心却不在课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形在而神不在”。隐性逃课的形式各种各样,有的是在吃零食、聊天,有的看课外书、睡觉,还有的是在学习,但却是与课堂内容无关的学习,比如准备四六级、计算机等应用证书的考试。这样就是的隐性逃课具有另一大特征——隐蔽性,课堂出勤率很高,但都是一片虚假繁荣,学生们要么发呆出神,要么专心忙自己的事,造成听课效率低下,教学质量差,最终结果是影响人才的培养和社会发展。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的隐性逃课,下面从不同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一、学生方面
(一) 学习兴趣不足,态度不端正
兴趣是人进行活动的动力,只有建立在兴趣基础上的活动才能让人全身心投入。课堂上学生兴味索然,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手机上网、吃零食、聊天就是很好的消遣。若仅仅将此归咎于学生上课的兴趣不大,恐怕会忽略另一层面的原因,即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从千军万马过独桥的高中进入自由开放的大学校园,身上的担子骤然卸掉,会使许多大学生迷失在自由安逸的大学校园里,不再有一腔热血投入于学习中,好似要加倍弥补因为升学压力而失却的自由,所以才会在大学里有这样一句话: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
(二) 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的动力
曾有一份关于大学生人生规划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缺乏合理的人生规划,没有规划或规划不明确就相当于没有方向或方向不明确,归根结底就是没有目标,处在一种混沌不明确的状态里,原地徘徊。制定一个目标,哪怕不甚明了细致,它都会给你指明一条你该走的路。有人说我想考研,有人说我想就业,但总是挂于口头上的泛泛之论。既然考研就要明白课堂所学是考研的基础,既然就业,就要清楚扎实的专业课程才能让你从容应对以后严峻的就业形势。
(三) 盲目从众
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判断、思维,与群体保持一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随大流”。课堂中当多数学生不再认真学习、专心听讲那寥寥的“苦学者”恐怕会被视作异类吧。群体的力量是强大的,众口铄金说的就是如此,或许不知不觉中你已受到群体影响,不自觉将行为与大众保持一致。当逃课“蔚然成风”,努力成为异端,不知道这是教育的悲哀,还是时代的悲哀?这也就说明了课堂氛围的重要性,一个井然有序、师生向学的课堂是众人共同营造的。
(四) 个体身心的影响
相信我说出这样一种生活状态,大学生们都不会陌生甚至绝大部分还深有体会:男生晚上打游戏不到凌晨不罢休,女生上网追电视剧不到看完不死心,所以在校园里常常可以看到晚上两三点还有许多宿舍亮着灯,“挑灯夜战”地大打游戏,看连续剧。长时间的熬夜会造成身体疲惫,但白天还要上课自然无法在宿舍补觉,只好课堂上睡了。有些同学是因为勤工俭学造成身体疲惫,这同样会给上课质量造成影响。课下迟迟不睡,课上昏昏欲睡,这也是隐性逃课的一大原因。
二、教师方面
(一)授课内容枯燥,方式呆板
这一方面说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作为课堂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对于一节课的质量尤为关键。生动活泼的言语,诙谐幽默的讲课方式无疑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课堂的气氛,同样,枯燥单调的授课内容,刻板僵硬的讲课方式别说学生会厌倦,教师自身都会疲乏。有些老师上课只会拿课本照本宣科,或是打开PPT,一字一句地念大屏幕上的条条框框,还有另一种情况,教师讲台上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课堂下抄笔记忙得马不停蹄,老师讲的自然是左耳进右耳出了。
(二)考评方式不合理
大学里造成课堂松散,学习质量普遍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考评制度不合理。大多数的高校考评时会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结合起来评估学生,而老师往往会在期末考试时将考卷出得很简单,这样学生在考前“突击”一下就能过关。所以过分宽松的考试制度使学生一点都不畏惧考试,当然不会有动力再认真学习了。另外,有些老师不注重平时的出勤率,对于堂下稀稀拉拉的学生亦能泰然处之,这使学生显性逃课无所顾忌。
三、环境因素
(一) 家庭、学校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不同。在一些较为富裕的家庭,孩子或者家长可能抱有一种“拿文凭”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将大学定义为玩乐的四年,。而另一些学生可能会因为家庭贫困而去做兼职,由于兼职时间不定,学生不得不明目张胆地逃课。学校的环境亦有影响,如今大学校园里各式各样的社团纷繁复杂,社团有自己的活动要举行,却不能将安排时间兼顾到每个学生,同时对于社团的组织人员,社团内部的工作也会使其分心。
(二) 社会环境的影响
近来,“学习无用论”这种思想又逐渐在一些地区兴起,因为社会就业压力的加大和就业形势的严峻,甚至出现“脑体倒挂”的现象,就像以前曾流行的说法:拿手术刀的不如那剃头刀的,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现在出现几十名研究生争聘扫大街的职务,这里没有对清洁工歧视的意思,只是一个的持续发展要靠知识分子,知识科技才是社会进步的力量之源,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会阻碍我们的发展。所以课堂上经常会看到学生为了考取某些专业技能方面的证书自学其他书本。我们不能批评这种做法多么错误,但对于课堂的秩序和质量来说却是不可取的。
四、制度因素
(一) 学校自少
我们学校办学的自绝大部分归于政府,学校没有权力决定自己该办什么学院,该增加何种专业,政府对学校的招生限制也有一定的限制,所以这些使得学校不能放开了手去办教育。虽然政府对学校的干预能更好地规划我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模,但紧缩学校的办学自也会影响学校更机动灵活地办教育。
(二) 陈旧的教学内容和僵化的教学方式
社会在不断发展,对中国现今的市场经济来说,实用、创新、高效才是其所要求的,而教育内容的之后会阻碍教育对高质量人才的供给。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也正是种种制度变革、调整的时期,陈旧的教学内容和僵化的不适应时展的教学方式应得到改变,这样才能满足社会需求。
对于大学生隐形逃课的问题,除却学生个体自身的原因需要我们不断加以引导纠正外,教师、学校家庭环境、教育制度都对其有影响,在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人生态度的基础上,如何提高教师水平和素质,变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是关键。如此才能真正改善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状况,才能真正提高课堂质量,为现代社会培养所需人才。(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3-0105-04
Abstract:The exercise prescription teaching teaches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can solve stud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 problem, enables the teaching to have the sense of purpose, little detours “humanist”, “health first” the teaching idea penetration in the exercise prescription teaching throughout, can train the student well “the lifelong physical culture” consciousness The exercise prescription is needs to coordinate individual the movement condition to carry on the trimming, therefore the exercise prescription teaching wants certainly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trains the student “the innovation to be independent” ability, like this can enhance the university sports teaching the quality, the promotion university sports education healthy development
Key words: university sports; education idea; exercise prescription; prescription teaching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的需求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要实现高校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由于学生身体素质、体质、技术和心理水平的差异,采用统一模式教学,无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学生的健康水平。运动处方教学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全面健身科学化的保障。运动处方教学中所体现的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新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其功能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在运动处方中应用高校体育教育新理念,能拓宽体育教学视野,为体育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加快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对高校学生素质的提高发挥积极的作用。
1 运动处方与运动处方教学
1.1 运动处方
“处方”一词在医学上指的是医师给病人开的药方,不同的病或同一种病而程度不同就不能使用同一处方。同样,要科学地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预防或治疗疾病,也必须“对症下药”。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生理学家科波维奇提出了运动处方的概念,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卫生组织使用了这一术语,从而使“运动处方”的使用在国际上得到确认。1993年刘纪清教授编写了《实用运动处方》,详细介绍了运动处方的制定原则和方法。严格地讲,运动处方是个体化的锻炼方案,每个人都不相同。但在实际体育锻炼中,基本情况接近的人群可以参考使用同样的运动处方,同时在实践中再不断进行调整、充实,以适应自己的具体情况。运动处方是与个人身体状况相适应的,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为目的,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科学锻炼而制定的锻炼计划。它用于指导人们进行科学的运动,其制定原则是由较高强度、较短时间转变为较低强度、较长时间,因此更容易被锻炼者接受并坚持。
1.2 运动处方教学
运动处方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状况制定的针对性很强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是教师因材施教与学生自我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不苛求学生对运动技术的精确掌握,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为目标[1]。运动处方教学与常规体育课教学效果不同,它是一种可以切实锻炼身体和培养锻炼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以运动处方作为主要手段去完成体育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针对体育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而实施的教学过程。因为运动处方教学能解决众多与体质发展相关的问题,所以成为促使体育教学取得较好成效的一种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保证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避免学生健身的盲目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运动处方的使用是灵活方便的,可以在课上也可在课下实施,可以在校内也可在课外实施,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
2 高校体育教育新理念对运动处方教学的指导意义
2.1 可以培养高校学生正确的健身观
熬夜上网、饮食不规律、考试前天天泡图书馆……这是当代不少大学生的生活状态。2008年10月,在广州闭幕的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上,一个名为《中国大学生健康与生活行为调查报告研究》的专题报告,引起了国内外体育教育专家的关注。这份调查报告显示,6568%的中国大学生“感到运动不足”,757%的大学生不吃早餐,1544%的大学生不懂得饮食要荤素。当今大学生存在种种不健康行为的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心理、生理处于不稳定时期,自制力较差,缺乏必要的健康知识。运动处方教学是体育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要求和目的,按其年龄、性别、运动爱好、个性特点、运动锻炼经历、身体状况等,用处方的形式来选择和确定运动种类、内容、方法、方式、运动强度等相关运动知识的教学,以及让学生学会在饮食、营养和心理层面的注意事项等。这样的教学方式实现了体育教育的现代化、个性化、民主化、社会化发展,以个体的体育需求与发展为出发点,真正体现了体育“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与时俱进”、“创新自主”等新理念。处方教学把人文情怀和人性关爱浓缩在一张张运动处方和日常体育运动健身中,向人们传递着科学的体育运动健身观。
2.2 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运动处方以生理学为理论依据,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为根本目的,具有科学性、灵活性、针对性强,便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等特点。
按照运动处方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大大提高体育锻炼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并克服体育锻炼的盲目性、随着性,达到有效地增进健康的目的。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学体育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终身体育、健康第一、自主创新等。随着高考学生年龄的放开,一些高龄学生走进大学校园,对大学体育教育也是一种冲击。原因在于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每个学生都要做到区别对待。这对于整体学生的体育需求与发展为出发点的大学体育教育是个非常大的难题,但这也正是以个体的体育需求与发展为出发点的体育运动处方的优势。进行处方教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自己身体素质的优势和劣势,知道哪些项目自己可以做,哪些项目不可以做,避免不必要的运动伤害,同时可以让他们灵活安排时间,根据个体的运动、心理、情感等各方面的需要,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某些方面的锻炼。这样既发挥了特长,也提高了兴趣,张扬了个性,达到身体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目的。运动处方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完善,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是对大学体育教育的一种补充。它不仅能有效利用仅有的课堂时间,还可按事先制定的方案锻炼身体。运动处方的灵活操作性使这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充分调动其自觉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能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加锻炼时间,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格,使他们终身受益。
2.3 给高校学生提供更科学的锻炼依据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严重脱轨,不利于终身健身教育的发展[2]。而处方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项目的运动处方和简单制定运动处方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健身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此外,处方教学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改变了传统的以运动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方法。它确立了现代体育科学方法,是一种以身体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方法,步骤是健康诊断一一体力测定一一研究锻炼目标一一制定运动处方一一实施校内、外炼。可见,处方教学可以使教学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大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练时之所以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还是缺乏一种可以依据的、科学的、具有指导性意义的锻练大纲。那么制定一种内容详尽、而且具有指导性意义的体育锻练运动处方,势必能给学生从事体育锻练提供有效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从而提高学生科学健身的水平。
目前我国高校师资力量和学生人数的配备比例还不够合理,在课外体育锻练时安排较多的教师去指导学生体育锻练是不现实的。因此,学生就不可能得到比较系统、科学的指导,那么在学生从事体育锻练时,处方教学将能为他们更好的从事课外体育锻练提供了明确的目标。练习方法、锻练注意事项及各种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可以成为学生课外体育锻练的有效依据,同时也是教师间接指导和督促学生课外体育锻练的有效手段。因为“运动处方”教学是在对学生身体测评的基础上,根据锻炼者身体的需要,按照科学健身的原则,为锻炼者提供的量化指导方案。所以,运动处方教学不单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高校学生科学健身的依据。
2.4 推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针对我国目前学生体质欠佳状况以及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条件较差的实际情况,改革传统的以精细技术教学为主的模式,积极引进处方教学对增强学生体质具有更好的效果。因为受场地、器材、经费等条件的影响较小的运动处方教学,可以合理安排技术教学内容与运动处方教学内容,这样有利于我国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体育卫生知识等主要目的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老师在对学生的运动处方进行微调的过程,也是学生对体育运动接受与运用情况反馈的最直观、最真实的过程。学生按照运动处方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大大提高体育锻炼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并克服体育锻炼的盲目性、随意性,达到有效地增进健康的目的。这样就使体育教育对学生更有针对性,不会偏离了方向,从而起到推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作用。
3 高校教学新理念在体育运动处方中的具体体现
3.1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教学理念
青少年的体育发展需求是大学体育教育关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运动处方教学关注的重点之一,两者在这一点上不谋而合。处方教学所体现的“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可以从处方教学的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来。过去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是技术―人体―技术,人体处于从属地位,再加上个体差异等原因,结果经常给学生造成“吃不饱”和“吃不消”的现象,久而久之,再大的兴趣爱好也会消逝殆尽了。而处方教学实现了以运动技术为主线的运动教学向全面发展人的身心为目标的健身育人教学的转变。它的整个实施阶段体现了“人体―运动―人体”的反复循环、不断提高过程[3]。教师每次重点辅导一个“个体”或充当技术顾问,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在学习过程中各尽所能,确保了每一个学生受益,利于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能力的发展。可见,运动处方教学能充分体现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新观念。
“运动处方”是以身体运动为手段,为改善、完善身体某一部分或某一些器官的功能或调剂心理障碍而实施的有针对性的系列练习方法。它的应用呈现出强度和缓、身心全面、质量精细的特点,它的实施照顾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即精神与身体的和谐发展。通过锻炼解除心理压力,提高对现代生活的适应能力等,成为运动处方的新内涵。对于经常处于焦虑的学生可选择趣味性强、不受身体条件限制、具有广泛适应性和普及性、促进心境愉悦的运动项目,如羽毛球、跳绳;孤僻、怪僻的学生选择集体活动游戏更好,如篮球、排球等;急躁、易怒的学生可选择愉悦身心、调整情绪、舒展精神的项目,如轻松和缓的健美操、舞蹈、太极等;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可选择技术难度低、重复次数多的项目,如游戏、跑步等,而优柔寡断的学生可选择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拳击摩托跨栏跳高跳远击剑等体育活动。在这些项目面前,任何犹豫徘徊都将延误良机,遭到失败。处方教学可以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不同的运动手段、不同的运动量、不同的运动强度和难度进行锻炼,如基本体操、艺术体操、团体操等项目对神经系统作用效应大,但对心肺功能作用小;而游泳、中长跑等项目对心肺功能效应大,对神经系统作用小。学生针对自身状况选择相应的运动项目,可以更容易达到锻炼目的。
可见,无论从运动处方的制定,还是实施过程,都可以看到运动处方教学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教学理念。
3.2 体现了“健康第一”的高校体育教学理念
运动处方的制订是因人而异的,要求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项内容,在运动处方的实施过程中要按质、按量认真完成各项练习。维持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平衡,以达到全面身心健康的目的。在制定和实施运动处方时,要求严格遵循各项规定和要求,以确保安全。此外,再好的运动处方,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或人的一生,一个安全有效的处方应该是自己制定的,而且应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一般情况下,坚持锻炼8周就能收到较好锻炼效果;若再按原处方规定的运动负荷锻炼,则效果不大,此时,就需对运动处方进行调整。从这些运动处方制定的原则可以看出“健康第一”是贯穿于处方教学的始终的。
从教学过程来看,处方教学不再过分地强调技术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过分地追求提高课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而是注重科学锻炼的方法,关注传授那些在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后能终身有用的锻炼内容与方法。注意融合各种有关知识,把生理的、心理的卫生保健知识和社会环境、营养学等有关知识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树立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可见,处方教学体现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的教学理念,是使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的最佳平台。
3.3 体现了“终身体育”的高校体育教学理念
终身体育(Lifelongphysicalculture)是由终身教育思想演变而来,它是指终身进行身心锻炼接受体育教育和指导。终身体育可分为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三个阶段[4]。而学校体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基地。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过分注意教师会什么,而没有注意学生的需要和情绪、兴趣。所以,导致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终身体育意识淡薄。高校学习阶段是学生生长发育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体育是学生在校体育学习的最后一站, 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 是学生从学校体育走向社会体育的转折点,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阶段。由此可见,高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能否体现“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是值得关注的。
众所周知,运动健身效果的积累和显现是一个较缓慢的过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锻炼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而且容易给机体带来损害。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锻炼目标,然后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实现。运动处方在人们的体育运动中起到了科学锻炼、强身健体作用,它不仅是科学的、专业的、开放的、可持续性的,同时,也是简单易行的、实用的、经济的和高效的。因此,运动处方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把这种自主体育意识变成一种自觉习惯行为,在实际运动中不断充实、调整,不断地向更高的层次目标和需求推进,让每个学生的体育潜能和才华都能够得到挖掘和展现。通过运动处方教学学生能找到一把终身体育健康体育发展的钥匙,学会根据运动处方为他们提供体育锻炼的时间,运动负荷和运动方式的具体内容,并且根据锻炼的效果不断地修改,不间断地自主地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从而终身受益,并使体育成为贯穿一生的生活内容。 “体育是一种习惯,不是仪式,体育在体育课中,更在生活中[5]。”所以,运动处方教学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重要形式和手段,能使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终身体育教学理念得到很好的普及和推广。
3.4 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高校体育教学理念
3.4.1运动处方教学本身就是高校体育改革与时俱进的产物
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的需求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体育课程的改革也将与时俱进,运动处方教学的产生顺应了高校体育改革的要求。它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建立联系,能在对学生身体测评的基础上,根据锻炼者身体的需要,按照科学健身的原则,为锻炼者提供的量化指导方案。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避免学生健身的盲目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将运动处方引进教学,结合学生身体素质、体质、心理水平进行教学改革,建立“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教学为培养学生正确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养成终身体育思想而搭建的一个平台,它的产生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果。
3.4.2 运动处方内容的制定要体现出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在处方教学的体现是: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机体的状态随时进行相应的改进。运动处方制定出来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首先要设一个“观察期”, 然后设一个“调整期”。最后在以后的一个时期,相对固定进行实施。但即使在相对固定的时期,对运动处方也要根据锻炼后的效果不断进行调整,力争使运动处方的内容与机体状态保持最佳配合。如锻炼一段时间后,学生机体承受运动负荷的水平有所提高,此时机体对原有的运动刺激已经适应,就要加大运动量或改变运动方式,否则锻炼效果就不明显。相反,如果实施了最初制定的运动处方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常出现疲劳,或出现运动性疾病的症状,就需要修改运动处方的内容。可根据具体情况减少运动量(一般是降低运动强度或缩短运动时间),或改变运动项目,必要时停止运动,重新评价学生的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
运动处方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丰富、适宜的信息联系和反馈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主体创造力的能量是巨大的,也就决定了体育运动处方教学中诸多具体表现是难以预测的。如学生在运动时的主观感觉(包括:运动心情、不良感觉、睡眠、食欲、排汗量等)会随着运动量的变化而变化,这时就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客观检查(包括:脉搏、体重、运动效果等),以便更好地调整运动处方教学内容,达到适合个体的最佳运动量和锻炼效果。所以,运动处方教学必须与学生机体状态同步,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5 体现了“创新自主”的高校体育教学理念
要提高与增强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准,单靠每周二学时的体育课是远远不够的。高校体育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已形成了一个共识。运动处方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锻炼,在实际的锻炼中自觉地进行自我评定、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它是学生自主构建课程模式的重要体现,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起着促进和激励作用,是学生进行自主评价的主要方式。处方教学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针对性地教会学生学会制定锻炼计划和运动处方,掌握运动处方和进行自我锻炼,自我调整,自我评价能力,并进行持之以恒的锻炼,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运动处方对于学生来说,实质上是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一种有效方法。运动处方教学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独立思考,查阅有关的资料,以及和同学们交流等学习方式,自己制订适合自身实际的锻炼处方,然后交给教师检查,修改以后进行实施。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学会了进行自我锻炼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明白:对于知识的学习与探索是学习者整个心灵和生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学会创新自主地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处方,学会制定处方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才能达到处方教学的最终目的。因为,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重新组合并加以运用创造的能力,才是体育教育所追求的真正目标,这也是高校体育教学所崇尚的创新自主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 凌月红体育健康教育与运动处方[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 胡飞,袁健论处方教学对大学生终身健身教育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07,26(4):
421-422
就业乃民生之本,职工为企业发展之基。而自2010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复苏,企业工人需求量急剧增加,全国很多地区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招工难的问题。就江苏省而言,据江苏省就业管理中心《2011年全省企业春季用工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节后企业用工需求将迅速增长,全省企业提供岗位比节前净增20.4%(计划新招员工人数减去弥补流失员工人数),增幅创2006年以来新高。苏北企业提供岗位比节前净增36.3%,高于苏南苏中增幅。其中,淮安市、宿迁市和徐州市以61.8%、33.4%和29.9%的增幅位居全省前三位。
一直以来,苏北地区都被认为是经济发展落后,劳动力过剩的地区。而现在苏北地区纺织、机械等多个行业管理人员都表示企业招工十分困难。从劳动力过剩到劳动力稀缺的转变原因是什么?愈演愈烈的“招工难”问题如何尽快解决?本文将通过对地区经济、企业及职工三方面分析企业出现“招工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我国学者在2004年首次提出沿海地区“招工难”问题。目前是全国范围内第二次大面积出现企业用工荒现象,据统计从2010年起至今,劳动力供给困难问题不但没有得到有效地缓解,而且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因此,很多学者对招工难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大部分学者从全国范围着手,分析我国是否已经进入劳动力短缺时代(田成平,2007)。有学者认为我国的人口红利效应正在衰退,农村劳动力供求正进入从无限供给过渡到有限剩余阶段(蔡昉,2007)。也有研究认为“招工难”是就业市场短期内调整的过程,不是真正意义上劳动力短缺的信号。李大玮、郑周胜(2010)运用日工折算法及农业就业人口的跨国比较,结果表明我国尚未进入劳动力短缺的时代。马晓河、马建蕾(2007)和钟钰、蓝海涛(2009)一致认为我国农村尚存大量亟待转移的剩余劳动力。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国内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我国目前仍然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了从劳动力无限供给向有限剩余的过渡。苏北地区正是这些地区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不解决好这类地区的“招工难”问题将严重制约这些地区未来经济发展,本文将对苏北这个具体地区进行讨论。
二、苏北地区“招工难”现状
近年来,苏北地区开始注重工业的发展。2000-2010年,苏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第一产业比重平均每年下降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平均每年上升0.9个百分点。目前,苏北地区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典型的如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这类企业对劳动力依赖非常强。2000-2010年,工业从业人员比重从12.1%上升为21.4%,10年间工业部门职工的需求量几乎翻了一番。而且这类企业中大部分为出口外向型企业,最为明显的经营模式是“订单经济”。2009年受次贷危机的影响,这类企业受到严重影响,定单减少,企业所需的员工明显减少。
自2010年后,随着全国经济的回暖,企业的定单明显增多。这些好不容易走出订单阴影的企业,拿到了订单,却发现招不到工人。据相关部门统计,苏北地区2011年春季新增岗位有7成来自第二产业,技术工人尤为稀缺。与时同时,苏南等地为了吸引工人,一般都开出了比苏北地区要高出50%的工资,这让工人有了更多的选择范围。直接导致苏北地区企业的工人流失率不断增加,据统计苏北企业2011年春节后工人离职率超过40%。
因此,苏北企业保证正常生产经营,2011年春节前都开始了提前招工,招工途径多种多样,通过当地电视、报纸媒体招工广告,到本地劳务市场招聘,发动老员工从家乡带人等。与此同时,为了留住员工,苏北各企业纷纷提高了企业员工工资待遇。例如,纺织业平均工资由节前的1100元/月上升至1330元/月,涨幅超过20%。
即使如此,到目前为止,很多企业还是存在“无米下锅”的现象,用人缺口仍然存在。
三、“招工难”现象成因分析
(一)从地区经济特点角度看
1、落户企业增多,劳动力需求增加
近年来,苏北地方政府抓住机遇,招商引资。随着落户苏北的企业增多,对当地劳动力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而因为苏北总体经济条件不如苏南,外地务工人员不愿意来苏北务工,劳动力供不应求,“招工难”现象自然出现。
2、惠农政策增加,农民选择增多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对农业投入的加大,农村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也正在逐渐改善,粮油和其他农副产品价格有逐渐增长的趋势。中国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对农民收入增长作用显著(梁世夫等,2006;朱湖根,2007),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工由打工转向务农的积极性,部分农民重新考虑在家种田的价值,权衡利弊,选择务农。
随着苏北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创业机会增多。各种致富项目的出现,使得很多人有更多的致富机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经商、搞特色农业。
(二)从企业角度看
1、工时长、活计脏、劳动强度大
苏北很多企业都是出口导向型企业,企业产品在国外的竞争优势也是来源于价格的低廉,因此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延长工时,增加劳动强度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以纺织和机械制造业为例,这些行业以“苦”、“脏”、“累”工种居多,对工人的体力、耐力要求都非常高。而且大多企业都存在加班现象,正常工作时长为每天12小时,当定单紧急时,工人还要熬夜加班;节假日一般也都不按国家规定执行;但加班工资仍是计件工资,并不按《劳动法》规定发加班工资。同时,部分企业工作环境恶劣,劳动保护条件差,有的甚至危及职工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这些都使劳动者望而却步。
2、企业管理能力较差
过去,苏北地区劳动力供过于求,因此企业管理人员不把员工的利益放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当中,也从不重视企业要与员工建立良好的关系。管理方式是传统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劳动者的人格得不到尊重。工人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侵害,不签订劳动合同,无故拖欠克扣工资也是这些企业不受青睐的原因。
3、企业提供的发展空间有限
苏北地区的大部分企业都是中小型民营业企业,这类企业的多为“父子式”、“夫妻式”的家族管理方式。一般来说,农民工在企业内技术培养无路,职务晋升无门。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新生代的农民工很多都表示“希望未来能够升职加薪”。显然,发展范围有限的苏北企业对其吸引力明显不如苏南一些管理方式更为科学的企业。
(三)从工人角度看
1、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较低,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由于产业升级,企业的规模、技术得以不断的提升,对农民工的技能要求也普遍提高,现有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及素质已难以满足用工要求。在对苏北地区的调研中发现,苏北的纺织与机械制造业超过70%都已进入机械化生产阶段。
而招聘机构的调查中显示,制造业企业招聘信息中20%以上的企业要求应聘者有技工证,应聘人员中只有不到5%的农民工有技工证。技术工人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2、新生代农民工的产生
“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在1980之后出生的户口在农村的但在城市工作的人。据统计,苏北五市每年平均有二十万左右农村新成长劳动力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因此,“80后”和“90后”是当今招工的主要对象。他们的文化层次较他们的上一代都有很大提升,超过40%学历在高中及高中以上。但对农业、农村、土地都不熟悉,大多数又为独生子女,不能吃苦耐劳。轻松、体面、报酬高的工作成为他们选择工作时的首选。由于苏北和苏南差距还比较大,所以苏北地区的大多数“80后”、“90后”会选择到苏南大城市发展。
四、苏北地区“招工难”问题解决对策
(一)政府方面
随着“招工难”问题的出现,已有人建议苏北应该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但通过实地调研,笔者建议:
首先,苏北各地政府应该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地方经济发展与劳动力供求规划。从目前来说,苏北刚刚进入第一个刘易斯转折点,所以招商引资过程中应该仍以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为重,逐步建立新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朝阳产业。以点带面,不断提升苏北地区的产业结构。避免不考虑当地劳动力供求的实际,盲目求大求快的功利性做法。
其次,政府要为农民工提供基础知识的培训机会。各地就业服务机构多管齐下,统筹运作,建立适合各类求职者的培训体系,做好求职者的职业技能培训。
最后,政府应加强与中西部的交流,通过与中西部劳动力过剩的地区“结对子”等方式,定向吸引外地农民工来苏北地区就业,从而缓解本地的“招工难”问题。
(二)企业方面
1、提高工人工资,提升福利待遇
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民工,决定劳动力流向的主要因素是价格。苏北企业要确立职工就是企业财富的理念,真正把人力资源开发、提高职工工资待遇作为企业的一项硬投入。过去苏北地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就来源于低价,现在这类企业应该主动降低对由廉价劳力形成低本高利的预期和依赖。适应劳动力供求的市场变化,合提高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缩小与苏南等地区的差距。使员工感到劳有所值,从而保持员工队伍的相对稳定,降低企业员工的流动性。
2、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无论是从产业升级,还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角度考虑。企业都需要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生产工效。注重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大企业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程度,积极采用自动、流水作业,把劳动力投放到合理的不可替代的岗位上去,发挥更大的作用。
3、倡导企业丰富人文内涵,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经营者重视研究职工需要、动机、情感、个性,在物质、制度、精神等多种层面上尽量满足职工需求。组织员工学文化学技术,开展岗位技术技能比武,大力表彰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大力提拔任用有才华有能力的打工者到企业重要技术岗位和高管层面。坚持以人为本,以温情式的管理,唤起职工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管理实现从“任人唯亲”向“任人唯贤”的理念转变,真正保证由家族式管理向职业化管理的过渡,完成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
(三)职工方面
职工应竖立不断接受再教育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类职业培训,提升自身的工作素质,满足企业对职工基本职业技能的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要改变就业观念,在家门口工作,同样能够大有作为。新生代农民工既然已经步入社会,就应该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提高承压能力,树立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与此同时,各大高校也应该加强对苏北的宣传,通过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苏北工作,为苏北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任爱飞,田雯.浅析“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j].百家论坛,2009(2).
2、马晓河,马建蕾.中国农村劳动力到底剩余多少?[j].中国农村经济,2007(12).
3、钟钰,蓝海涛.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变动及剩余状况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9(6).
4、范巧.对伪“逆城市化”现象的界定及原因分析[j].中国城市化,2005(12).
5、李大玮,郑周胜.对我国“招工难”问题的实证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1).
其实就是在年龄概念上,25岁一直以来都是个没有名分的阶段,前有二八年华,双十年华,后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单单横在中间的25岁少了个约定俗成的说法。25岁作为一个特殊的年龄段被提出和界定,也是近年的事情。虽然是否有必要把25岁这个以往被人忽视的年龄“定义为年龄点”的争论还存在,但据北京一家知名调查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在20-30岁这个年龄段里,25岁是提及率最高的“标志性年龄”,而且很多关于人生的新的困惑和矛盾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感觉的尴尬
25岁是跨过第二个本命年后的第一年,是走向下一个本命年的起点,开启了下一个轮回。这个时候,人会无比真实地认识到自己长大了,不小了。算是一个中点吧,跨过这个中点,直奔而去或者说是向之倾斜的是三十而立,责任感和紧迫感突然被提升。但实际上这又的确不是一个心理很成熟的年龄,在接触最多的长辈、同事。朋友圈里你可能还是个“孩子”。于是你很容易活在一种混乱的感觉里,认识到自己长大了,也确确实实是长大了,可你还不情愿背负“年纪大了”这种说法只是不敢像以前一样倚小卖小。
现实的尴尬
25岁是怎样的一个群体?大学毕业一两年,工作刚刚稳定,但还谈不上事业有成,依然充满对自由、浪漫和激情的渴望,却又不得不开始思考人生的一些大事,譬如说婚姻,这个时候该用一场怎样的恋爱来成全自己的感情,成为很多人心里左右为难的问题。是继续爱情的马拉松,还是携手步入红地毯?都说女人的身体会从25岁起开始衰老,那么25岁还得不到婚姻承诺的女人也许就急了,可是男人说我没事业没房子。另外,注重爱的感觉或谈一场纯粹的精神恋爱,其实很美,但25岁的人究竟还有多少敢为没有结果的感情耗上几年?在纯粹的恋爱里面,成熟的身体如何“照顾”?
PART2:25岁女性乏主角故事
一个25岁单身女孩的寂寞
姓名:蔡蔡 年龄:25 职业:职员
17岁那年,学校体检时发现我的左脚腿筋骨是错位的。我回忆起来肯定是五年级时的那次“车祸”惹的祸。医生说因为发现得太晚,治愈的可能性不大,除了会左右脚长短不一外,还会影响我的身高。
接下来我就是不断矫正自己的走路姿势。“尽量让双肩保持平衡走路不要跛。”每跨出一步,我都这样暗暗告诫自己。尽管我一再地努力,但是事实已无法改变――我比别的女孩总是矮一截。
这件事成了我心中最深的痛,我变得不爱说话,沉静下来,一心只想读好书。高考后我读了一个工科学校的工科专业。后来室友们告诉我,进大学的第一天,她们看到的我是个收拾好行李就窝在角落里不声不响的小姑娘,让人觉得不好亲近且有点古怪。别人的大学生活如此多彩,而我的生活仅有黑与白。
大学四年我基本上是校园的边缘人,学习很好,却与纯纯的校园之恋无缘。
转眼大四要找工作了,我虽然已经能跟同学有说有笑,但是面对陌生人还是会脸红。一次次的碰壁,终于让我认识到了交流的重要性。于是我每天早早爬起来,抱着一沓简历、一瓶水、一份地图,对着自己摘抄的公司地址,一家一家登门拜访。尽管如此的“勇敢”并没有给我带来预期的工作,几个月下来,我却犹如脱胎换骨,开朗了,活泼了,结交的朋友也多了。
只是我依然感到孤单,或许改变的只是外表,而那最深的痛仍旧时不时在内心发作,隐隐作痛。
转眼我已经工作3年,周围的朋友要么即将步入结婚礼堂,要么已经有了固定的男友,要么至少曾经有过男友,而我却始终是碗清汤寡水。有时我禁不住要问,为什么我依然一个人踽踽独行,依然没有人追求我,依然找不到爱我的人?
为此,我也做过努力与尝试。我去听音乐、去旅游、去健身、去充电,增加自己的交际面。我甚至把自己的名字挂在一个著名的婚介网站上,也收到过几封电子邮件。刚开始,大家借助电子邮件,MSN,电话聊得不错,但见了面都无一例外地“见光死”。我得到的结论都是:“你很亲切,也很健谈,但是我没有感觉。”偶尔会有第二次约会的,对方也是随后发来了短消息说:“我们还是做普通朋友吧,我对你没有那种感觉。”
这事发生一次尚可,连续几次就够人郁闷了。就此我也问过我的好友他们说我是个非常感性的女孩,善良,体贴、幽默,有点伤春悲秋的情愫,但懂得用理性去克服…如果我真有那么多的优点,为什么我一直寂静无声地开放?
朋友也曾感慨或许因为我还是不够自信,我也曾怀疑过是否自己要求太高,那些自己认为并不优秀的人,如今都成了男人眼中的香饽饽。
我快25岁了,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我一路走来,从开朗到消沉到重新振作。有人说25岁是女人的一个坎。我有点紧张。我不知道自己的另一半何时才会现身?学会爱其实什么时间都不晚,但是我还要再等多久呢?
未来的幸福跟现在一样迷茫
姓名:朱君 年龄:25 职业:文员
因为我高三复读了一年,所以等大学毕业我毕业的时候,我以前的同学都已经工作一年以上了。毕业后才知道工作有多难找学的又不是什么热门专业,所以费了半年时间才找到工作,干着最没有技术含量,谁都可以取代的文员工作。
初入职场,拿着不高的薪水,同时由于是在消费社会里成长起来的,又热衷于消费,两方面一综合,情形真是尴尬。一个月薪水也就2000多元,虽然吃住在家里,但女孩子家的,衣服、护肤品还有各种各样的精神消费,每个月都是“月光族”,有时父母还会接济我一点,这时候真是难受死了。看着别的同事干的是技术活,薪水拿得比我多,我真是嫉妒,可是嫉妒有用吗?
我开始报名上各种各样的班,什么电脑班,平面设计班……林林总总,就是想让自己多点技术傍身,就算被这家单位炒了,还有别的行业可以进。虽然自认为学得还不错,可是试着接触实际的工作才知道,里头的门道也深着呢,不是我想象的那么容易。
本命年生日那天,我终于决定换掉现在这个工作了,把想法和父母商量后,他们说换工作可以,但目标应该是公务员、事业单位之类的“铁饭碗”。跟男友商量,他非常体贴地说:“这个工作你先干着吧,过两年我们结婚,你就辞职在家好了。”男友的提议马上被我拒绝了,因为我不想当别人的附属品。
就这样,左右为难之下,我又快过25岁的生日了。我一边备战公务员考试,另一边则忙着找合适的工作,我那么急迫,就好像背后有人拿着鞭子在追赶我。要知道,我马上25岁了,脸上已经有了第一道皱纹,生命已经过了四分之一,再也没有挥霍、浪费的机会了。事业没有基础,银行里也没有可以让我心里踏实的存款,我只能不断地寻找机会,希望机会能垂青我。
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我找到了一份在杂志社做美编的工作基本工资很低,版面费倒是有,但也是多劳多得。只是美编这工作太累了,闲的时候无所事事,忙得时候则要通宵达旦加班,尤其是还要跑印刷厂,盯校样什么的一两个月下来,我觉得自己的眼袋就算
用EA的眼霜也“治”不好了。男友说,你真是自找苦吃啊。
累点倒不怕,就是有时候设计理念不一样,主编非常挑剔,我也觉得自己的工作得不到别人的肯定,心里很难过。在杂志社做了大半年,我又迷茫地回到了社会上。
还好,原来的公司又把我叫回去了,还给加了200块钱的工资,经过了一番变故,我重新回到了原点。对于未来,我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也许真的像男友所说,以后只能当个家庭主妇了。
我该把这个孩子生下来吗?
姓名:小真 年龄:25 职业:物流公司业务员
结婚半年以后,我发现自己怀孕了。在把这个消息告诉老公之前,我考虑了半天。我很喜欢小孩,我的女同事也说,小孩要早点生好。从医学角度说,25岁左右女性生育的孩子很健康,产后恢复体形也相对容易。但我该生下这个孩子吗?现在的公司很器重我,我的客户也很多,如果休假生孩子,我最起码有半年时间和社会脱节,到时候什么客户什么业务,统统都会被别人抢走。
考虑了两天,我想到我必须和老公谈一谈,如果我自作主张,他肯定会恨我。当我把怀孕的消息告诉老公之后,他非常高兴,开始琢磨给孩子取个什么名字。看着他像个大孩子那样兴奋,我也高兴了起来。
没想到第二天,我婆婆和我小姑子来了,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
先说我婆婆。自从嫁给老公后,她一直对我不满意,觉得我没学历,长得也不怎么样,结婚后还经常挑我的毛病,要不是看在老公面子上,我早跟她理论了。我的小姑子才1B岁,经常有事没事跑到我家,用我的护肤品,化妆品,还经常要我给她买衣服,请她吃饭什么的。这些花钱的东西都是你情我愿的,我没有义务非得给她买啊,结果她跑到我婆婆面前嚼舌根,婆婆还把老公叫去训了一顿。
经过这些人的狂轰滥炸,我终于决定还是生下这个孩子。
为了赚孩子的奶粉钱,我拼命工作,大单小单我都接,再加上怀孕的反应,可真是不好受。所以夫妻生活上我是非常不乐意他很不满。
怀孕五个月了,我的反应越来越强烈,经常半夜把老公吵醒。没过几天,他就情绪低落,说为了不耽误第二天工作,要搬到外屋去住。有时候我晚上起来上厕所,还看到他挂着QQ在聊天。
有一天我趁他不在,偷偷看了他的QQ记录,这一看之下气就没打一处来,他竟然在网上跟别的女人打情骂俏,还搞上了视频。那天晚上,我气得手脚哆嗦,浑身冰凉,一夜失眠。第二天一早,我就摔了电脑。我知道我怀孕了,不能满足他的需要,可是男人的需要真的比老婆孩子还要重要吗?
他认错倒快,赶紧向我忏悔。我一想,自己25岁了,又有了他的孩子,应该给他一个机会。但没想到,过了不久那个和他视频的女人竟跑了来,他俩真枪实弹地上阵了,那女人还用他的手机给我发了个示威短信――看起来,他们发展出真感情了。
开始,我欲哭无泪,觉得生不如死,后来在娘家好好哭了两天,我觉醒了。诚然,我已经25岁了,可我还有工作,还能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我为什么要吊在这样一个男人身上受气7于是我向老公正式提出了离婚,他哭着跪在我面前,说不看在他的情分上,也要看在孩子的情分上。但是我还是拒绝了他,一个走失过的男人,我不会再领他回家。
但现在的问题是,我要不要这个孩子?如果现在引产的话,还是行得通的。我还能抓住青春的尾巴,如果带着孩子再重新出发,会不会太难?我陷入了两难选择中……
PART3:25岁女性之生理变化
A生理变化之――皮肤
对女性来说,25岁之前,皮肤正处于顶峰状态,很有弹性,抵抗力好,不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出现过敏现象。这个阶段的肌肤虽然不需要做额外的保养,但清洁非常重要,应占日常护肤工序的60%。而25岁以后,皮肤状态开始走下坡路。如果不认真做好清洁和保养,那么皮肤衰老的速度会加快,免疫力也会下降,一旦皮肤的免疫力下降,过敏问题便会接二连三地出现。所以说25岁是皮肤生长的分水岭,女性到了这个年龄皮肤开始停止生长,逐渐走向老化。繁重的工作压力,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合理的饮食导致皮肤快速衰老,稍不留心,就会在镜子中发现眼角处悄悄冒出的细纹。
90%的外来因素导致衰老
医学权威部门提醒大家:“其实人体的老化过程只有10%来自内在因素如遗传、基因,这是无法避免的。医学报告指出,单就这一因素,我们应在七十岁时才出现皱纹和色斑、老化问题,因此90%的外来因素才是人走向衰老的主要原因。这些因素包括紫外线,吸烟、精神压力和各种污染,还有减肥、运动等等相对较少的影响。”
测测你的皮肤年龄
“年龄”是女人最大的秘密之一,而皮肤年龄更是重要,由此可以及时知道皮肤当前的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以防皮肤衰老。
测定皮肤状态的方法很简单,请仔细检查你的脸部皮肤有无以下问题:
1、皮肤无光泽,用手触摸时较粗糙。
2、脸部毛孔越来越粗,尤以鼻部为甚。
3、眼尾及嘴角出现细小皱纹,笑时更加明显。
4、眼下浮肿形成眼袋。
5、脸上出现黑斑或原来的雀斑加深增多。
6、肌肉松弛、颊骨增高、嘴角似乎有些下垂。
7、出现双下巴。
8、颈部出现皱纹。
9、脸色暗淡、发黄,休息后不易恢复。
10、黑眼圈出现,熬夜后尤其明显。
11、皮肤脆弱,遇冷热刺激出现发红、疼痛甚至脱屑。
12、每次洗完脸,皮肤有紧绷感,一定要涂上乳液才舒服。
13、洗完脸拍上化妆水,水分立即被吸干或抹了乳液仍不够滋润。
14、平时无保养习惯,也不做特殊护理。
15、经常蒸脸。
16、不易上妆,涂粉底后,粉与皮肤不易融合,易脱妆。
统计一下以上的16个问题中,和你情况相符的总共有多少?然后就可推知你的皮肤年龄。
0-2项:皮肤年龄在24岁以下
你的皮肤处于健康状态,新陈代谢及修复能力均非常理想。
美容建议:开始注意保养,做好早晚的清洁、保温、滋润工作,开始使用眼霜,平时注意防晒。
3-8项:皮肤年龄在25-30岁之间
皮肤水分逐渐减少,但皮肤本身仍有较强的抵抗力,弹性还不错。
美容建议:谨防干燥,除了早晚保养外,还需要每周一次的特殊护理(按摩,敷面等) 要特别注意保温,并要时时刻刻防晒。
9-12项:皮肤年龄在30―35岁之见
皮肤弹性和保湿性已明显衰退,激素分泌容易紊乱,皮肤易出现皱纹、黑斑等现象。
美容建议:除30岁以前的皮肤保养,可开始用防皱霜,可配合使用高营养的晚霜,并定期做特别的护理,同样需要防晒。
12项以上:皮肤年龄在35岁以上
皮肤状况已经恶化,皮肤敏感,透明感消失,呈现干燥,皱纹及黑斑。
美容建议:除保湿以外,也要注意补充油分,注意按摩及营养性敷面,最好每月做一次精华素导入。
通过以上测试,如果你的皮肤年龄小于实际年龄,说明你的保养十分成功,要继续坚持;若情况相反,你就要提高警惕了,不要“未老先衰”。
B生理变化之――
是女性性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女性最重要的性敏感区之一,也是分泌乳汁,哺育后代的器官。从女性生理发育的阶段来看,25岁前后是一个关键期,在完成了青春期成熟发育之后,女性开始进人新陈代谢的高峰期,各种外界因素都会影响到这一过程,大概过了25岁,这一过程又放缓,呈现下降趋势,所以25岁前后这一阶段的保养是至关重要的。
提到胸部的美观,或许你会马上跟大小size画上等号,其实,松弛,下垂,外扩,才是影响胸部曲线的最主要原因。虽然丰满一点,挺一点会让女人感觉更有自信,不过提醒你,找出自己的黄金胸部比例,以及进行正确保养之道,才是长久拥有迷人曲线的方法。随着年龄的增长,的保养重点也略有不同,一般来说,25岁是新陈代谢的高峰期,你的养护计划,可以这个阶段作为分界。
25岁前这个阶段算是的成长期,甚至包括了胸部发育最重要的青春期,因此就这一时期而言,“做对的事”比“做什么事”更重要。在内衣的选择上要注意合体,在饮食的摄取上要营养均衡这就是最基本的胸部保养之道。长期穿着不当的内衣以及营养不均衡的饮食习惯,都会影响的成长发育,在发育时没有做好最佳保养,造成下垂,外扩等胸部不美形问题提早出现,实在是很不值得的损失。
25岁后过了新陈代谢的高峰期,不管是生理现象或是体态状况,都会慢慢走向下坡。这时候积极的保养是需要的,你可以借助运动以及胸部保养品的使用,来预防不美形问题的提早发生。每天针对胸大肌做适当的锻炼,不仅胸部线条更有型,也会因肌群受到锻炼而丰满。早晚使用美胸产品,辅以正确按摩做居家胸部保养,对胸型的维持甚至是不完美胸型的改善,都可以得到最佳效果。
C生理变化之――SEX
女性和男性一样,与年龄,体质、情绪、性刺激强度有极大关系。女性性旺盛期本应和女性生殖功能的高峰期(19-24岁)相一致,但由于多数女性的常常受到心理、文化因素的压抑,所以常常是经过一段的性体验后才被激发起来,往往到30-35岁前后才进入性旺盛期。所以,女性在18-25岁尚处于的朦胧阶段,只有在26-30岁甚至40岁左右才发育完美,开始感受到性的乐趣。
PART4:25岁之生存状态
Q问Q答。
25岁男女之生活现状
25岁的你,现在在干什么?由时下网络最流行的普鲁斯特问卷来问你――问卷由一系列简单的问题组成,包括被提问者的生活,思想、价值观及人生经验――定能得出不同的答案。
参加人:
户卢 女 25岁 公司职员
华仔 男 25岁 IT从业者
周琳 女 25岁 教师
天元 男 26岁 厨师
1、你认为最理想的快乐是什么?
卢卢:随心所欲。
华仔:踏实地工作,家人健康,每年能和喜欢的人去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度假。
周琳:和自己爱的人幸福地生活。
天元:在城市里买一套可以看江景的房子。
2、你认为目前最深的痛苦是什么?
卢卢:无法控制自己生活的走向。
华仔:没有。
周琳:冬天早上起不来床。
天元:技艺不够娴熟。
3、你对现在的工作满意吗?
卢卢:不满意。
华仔:基本满意吧。
周琳:不满意,工资太少。
天元:还可以吧。
4、有没有男(女)朋友?准备结婚吗?
卢卢:没有。还没找着。
华仔:有,但说结婚还远,思想和经济状况都还不成熟。
周琳:没有。
天元:不确定,
5、你认为目前你的生活最需要改进的是什么?
卢卢:我的眼界。
华仔:找个女朋友。
周琳:生活的平淡。
天元:找机会多学习。
6、相信爱情吗?
卢卢:相信,从来没怀疑过。
华仔:应该相信吧。
周琳:还好。
天元:相信。
7、有积蓄吗?每月储蓄占工资的多少?
芦芦:没有。
华仔:有50%。
周琳:有。很少。
天元:基本没有。
8、和父母住还是自己买房或者租房?首付(租金)谁给?
卢卢:和父母住。
华仔:租房子。存钱自己给。
周琳:和父母住。
天元:租房子。应该是自己给吧。
9、你最害怕什么?
卢卢:好像还没有。
华仔:失业。
周琳:嫁不出去。
天元:父母有病有灾。
10、你最奢侈的行为是什么?
卢卢:存了很久的钱,去了一趟意大利。
华仔:一件耐克的羽绒服。
周琳:一场旷日持久的单恋。
天元:自己给自己做了一桌菜。
11、你认为你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
卢卢:最伟大的成就?根本说不上。
华仔:从小到大没给家里增添过多的自担,还算比较懂事孝顺吧。
周琳:帮助过一个失学的女孩,心里真的很快乐――如果这也算的话。
天元:帮我爸爸治好病。
曾经的25岁:看看过来人怎么说?
舒芬(女,35岁,已婚,情感专家)
结婚意味着两个人将长久交往下去,朝夕相处,相濡以沫,这需要恒心,耐心和强大的责任感。25岁其实是个极度敏度的年龄,25岁这个年龄概念对当事人有一种躲闪不了的暗示作用,这主要是心理上的。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并且可以承担责任了,但这种认知刚刚被唤起,所以显得稚嫩,在实际行为中就表现为举棋不定,左右为难。他们的恐慌,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做不出决定。经营一个家庭的关键是什么?是懂得将一杯白开水喝出甜味来。而他们,有的还没这个信心,有的信心不足。
刘帅(男,32岁。离异,的士司机)
25岁怎么啦?我就是25岁结的婚,被女人逼,我自个儿也急,所以没多想就办了证,可刚过一年时间就又离了。我身边还有两对,都在25岁结婚,27岁离婚。可能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女孩25岁还不太适合婚姻吧,因为诱惑太多了,25岁正是她们疯狂作乐的好时候,就算结婚,也会发生很多情感问题。所以,不要因为年龄赶着自己结婚,以后就不会有一颗恨嫁的心。25岁,你恐慌什么呢?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段的美丽嘛。
安安(男,30岁,单身,部门经理)
25岁是女人的一个高点,这时候结婚应该是最好的时机,女人要好好把握。这个年纪的女人,相对刚大学毕业时阅历丰富一点,成熟一些,比较能认识自己和理解男人了。但一旦过了25岁,女人年龄越大,男人越望而却步,觉得要么是别人挑剩下的,要么就是条件好得根本够不着。所以,只要找到合适的,25岁趁早结吧最好的年龄段啊。
程楠(女,28岁,已婚,媒体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