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1 16:27:3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皇帝的新装的作者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

篇(1)

游行大典中那个不和谐的声音就像大海里的一朵小小的浪花一样,很快被更大更汹涌的波涛所盖过了:全国的重臣名将都争着做一件神奇的衣服。在@样的波涛中,老百姓们又开始坚定地相信这件衣服的真实与美妙。那些自称看不到衣服的人,慢慢被孤立,慢慢变少了。因为,又有哪个聪明人愿意与蠢才过多地交谈呢?

一时之间,人人都以能拥有一件这样的衣服为荣,人人都追求着这种“高尚”的审美,贵族大臣自不必说,连家境贫寒的人都愿意忍饥挨饿攒下钱去买一件。皇帝天天赤身端坐在高高的皇位上接受臣民的朝拜,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没有穿衣服的人――当然,在他们眼里,他们身上穿的衣服,是多么华丽、多么美妙、多么实用啊!

大家见面除了谈论这个异常寒冷的冬天之外,就是在赞美别人华美的服饰:“看啊,这件衣服真是太美了,这花纹简直巧夺天工!看啊,今年冬天可真冷啊,听说昨天城里又冻死了好几个人。”

篇(2)

生2:我会说,我班田××(我班一个非常爱说闲话的学生)说皇帝没穿衣服。

他的话音未落,全班哄堂大笑,这个结果是我始料未及的,我一口气连着提问了十多个学生,虽然他们的答案不尽相同,但有一个惊人的相似点,没有一个学生的答案,是在现场亲自指出皇帝没穿衣服而说出实话。

我愕然了。

“为什么文中的孩子敢于说真话?”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们总结出:小孩子天真无邪,无私无畏,所以敢说真话。“那你们为什么不敢说真话?”我追问道。“对方可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会杀头的。”还没等我叫,一位同学就抢先回答道。

我无语了。

我现在任教的初二年级,班级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属虎的,十三岁已经进入青春期,是因为他们长大了,开始了解自我了,懂得保护自己了,所以才弄丢了“天真无邪,无私无畏”吗?这不禁使我联想到我儿子三岁时,我带儿子去参加婚礼,在婚礼现场还有舞蹈演出,当时儿子就挣脱了我,来到台上随着音乐无拘无束地跳了起来,引来台下一片赞叹声,现在的儿子很腼腆,不再喜欢做这种抛头露面的事,这难道就是长大了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学生生理、心理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那么,这节没有敢于站起来挑战权威的课堂,到底是我的教学策略出了问题,还是孩子们的成长出了问题?

我茫然了!

自我反思:

《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我很小就知道了,也曾被国王荒唐的游行逗得哈哈大笑。那时的我,信誓旦旦地说:“绝不会那么愚蠢,我会像故事里的小孩子一样,大声说出真话。”许多年过去了,信念却在不知不觉中动摇。今天,为了上好这节课,我重新审视这个几乎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面对着不敢说真话的学生,才发现它所揭示的人性有多残酷、多真实!

骗局不算多么精妙,要识穿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一个有基本常识的小孩子都能做到。可为什么大家都上当了呢?很简单,因为他们不希望被人看作是愚蠢或是不称职的人,因为他们虚荣。故事里的骗子都是非常聪明的,他们深谙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吃准了他们即使有所怀疑也不敢轻举妄动,因为他们都没有勇气拿自己的名誉和地位开玩笑。现在的许多学生学语文,思考时看教材全解,写作时仿照优秀作文,完全失去了自我,但这节课上学生们的回答却真实地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也许我们不会愚蠢到去做游行,可扪心自问,我们就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了吗?我们没有因为追求外表的华丽而趋之若鹜的时候吗?我们没有屈从于权势而说假话的时候吗?我们没有为了金钱而忍气吞声的时候吗?我们没有卑怯地把自己的弱点深深隐藏的时候吗……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吗,我们真的要做那个无论何时何地都敢说真话的孩子吗?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063-02

阅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想象力在阅读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新课标也提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但当前的一些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想象,以标准的解读掩盖学生的异议,这无形中是在扼杀学生的想象力。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大曾经说过:“阅读文艺作品――这是想象的最好学校,这是培养想象的最有力的手段。”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着眼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活学生想象力,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本文以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为例,对有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阅读教学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一、利用文本“空白”,激活想象

“空白”,就是指“本文中未写出来的或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它们是本文已写出部分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东西。”也就是说,“空白”是一部作品中悬而未决的地方,但是这种悬而未决,是与作者已经提供的现有文本紧密联系起来的,作者虽然没有将它们具体显示出来,但读者通过自己的联想想象,最终是可以从前后文中找到线索,从而在心里将整个故事构建完整。初中语文教材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这样的空白点,需要学生主动地去解读其中的内涵。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文本中的“空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理解、填补“空白”,促成“完形”,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文学作品,达到阅读中的再创造。教师可以采用续编故事、再现画面等形式引导学生填补“空白”。

(一)续编故事

叙事性作品中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但初中生对情节情有独钟。高尔基曾对情节作过这样的阐述:“文学的第三个要素是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但文本中情节不是面面俱到的,出于表达的需要,有的情节写得详细,有的写的简略,甚至有的省略或跳跃。这就给了学生想象,填补“空白”的着力点。因此,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进行合理的构想,进行补充。当然,这种加工不是盲目地扩展,而是围绕文章的中心,围绕已经写出部分的暗示,有目的进行续编故事。

如在上《皇帝的新装》时,故事在皇帝更骄傲的游行中结束。这故事结束了吗?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续编故事,“游行大典后,皇帝回到宫中,他下一步会这么做?骗子会得到惩罚吗?”这种开放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续编的故事只要合情合理即可。学生的续写,有的说是“奖赏了骗子”,因为皇帝性格是自欺欺人,好面子。有的说,“骗子,早就跑了。”因为骗子很聪明。有的说,“骗子,是上帝派来的,是来教训皇帝的。”有的说,“骗子被抓起来,秘密地杀害了。”如果教师指导恰当,经过精心的点拨,学生在填补这些“空白”的过程中,定会兴趣高涨,思维积极。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续编故事的方式,填补“空白”,不但激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使之逐渐养成了续编故事的习惯,而且学生在续编故事中也近一步理解了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二)再现画面

中国的古典诗歌,因为少言而含蓄朦胧多义,留下了诸多的空白点,所以能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诗歌有了空白才更加美,才能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独特的、回味无穷的审美享受。学生不可能完全真实地体验到诗歌的意境,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在头脑中再现作者当时的情境,想象诗歌创造的意境。如曹操的《观沧海》中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学生只有发挥自己的想象,才能理解“澹澹”“竦峙”“丛生”“丰茂”“萧瑟”“涌起”,才能想象出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的壮观画面。“口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口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这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诗歌虚实相生,教师要引导学生赏读“空白”,通过想象再现画面,领悟诗歌中优美的意境,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

除了诗歌,其他文学作品中还有很多的优美环境描写,它是非直观的,需要学生想象。如《济南的冬天》中的:“等到快口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图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这两句描写是作者想象出来的,给学生解释也无法说明白,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想象,才能理解,才能与作共鸣,得到美的陶冶。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再现画面的方式,填补“空白”,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使学生获得了审美的享受。

二、在授课时间上设置“空白”,培养想象力

“满堂灌”的课堂教师铺天盖地讲满45分钟,学生只是在听、记,这种没有留下“空白”的教学,学生也就没有了想象的机会。所以,教师要合理地安排教学环节,在授课时间上留“空白”,在导入新课时、讲课过程中、课堂结束前,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白”。

(一)悬念导入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阶段,有效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教师通过设置悬念,“问而不答”,故意留下“空白”,引起学生的好奇。

如上《皇帝的新装>一课,教师可以这样导入:世界上会有“看不见的衣服”吗?有人却用“看不见的衣服”骗倒了皇帝,骗倒了大臣,骗倒了满京城的人,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这个导语用“惊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想象,骗子到底是怎样行骗的呢,竟然骗倒了皇帝,骗倒了大臣,骗倒了满京城的人。

教师通过巧设悬念的导入,不但激起了学生想象的思维活动,而且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学习理解境界。

(二)自主探究

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深入阅读。自主探究是学生个性感悟、想象力张扬的最好展现。教师要设置“空白”,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和体验,拓展自己的想象力,并从中得到营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适当的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相关方面进行分析,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表达和总结。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既要敢于放手,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行解决各种问题,使探究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升华情感的动态过程。

如《皇帝的新装》中,可以从比较异同入手探究人物形象。“老大臣、官员和皇帝看新装时的心理有什么异同?”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也可从标点符号入手探究。“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一连用了四个感叹号,有什么作用?突出群众对新装的赞美,同时也突出了这些人睁眼说瞎话。又如“我的老天爷!”“我并不愚蠢呀!”“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中的标点,老大臣用悲叹的语气,突出其衰朽;官员用不肯定的语气,突出其狡猾;皇帝用反问语气,突出其骄横。还可从文中看上去是矛盾的句子入手。“那正是理想的衣服!”皇帝心里想,“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我的王国里哪些人和自己的职位不相称;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人是聪明人,哪些人是傻子。这和前面皇帝最爱漂亮相冲突了,皇帝的关注发生了变化。皇帝更爱的是窥探别人的隐私。

学生自主探究问题,不但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想象力的提高提供了基础。

(三)开放作业

一堂好课不应该是一个完美的句号,而应该是一个让人产生问题的问号‘或是浮想联翩的省略号。所以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教师要留下“空白”,设置开放性的作业,引发学生思考想象,使课堂教学显得余味无穷。如在《皇帝的新装》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你也身处这个童话故事中,你会说真话吗?或是续写这篇童话故事。写一写皇帝参加游行大典后,回来怎样会对待身边的大臣和两个骗子?

教师通过布置开放性作业,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给了学生展示自己想象力的机会,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想象力是人类很重要的智能,也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多读文学作品,读好文学作品,保持和发展自己的好奇心,同时在写作中大胆表达,让自己的思维视野更加开阔,想象的翅膀更加矫健。

参考文献:

篇(4)

要想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必须让全班学生动起来。我上课面向全班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为学生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创造机会,以提高学生观察、思考、运用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我觉得,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的教学,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勾画简图,分析课文

在辅导学生领会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意外的发现,学生经常专注于课文插图的艺术形象,忘情于插图的艺术境界,沉浸于美好的想象之中,对有插图的课文,学生的学习兴趣格外浓厚,学习效果明显良好。这是因为学习课文时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凭借图中鲜明的艺术形象,深刻领悟出相关文字的丰富内涵,激起了学生再造想象,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兴趣。这表明,插图对辅助语文教学大有益处。于是,我大胆尝试,因势利导,让学生为没插图的课文配插图或是插图少的课文续插图,辅助学生学好课文。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个教学环节都要让学生充分参与,特别是那些需要画图、演示的课文,就让学生亲自动手。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先画出课文内容的草图,再通过小组讨论修改,统一意见,然后老师让小组把有代表性的草图板书到黑板上,让全班展开讨论,选出最佳简画。这样,通过学生自画——小组讨论——全班辩论——比较——教师点拨,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竞争意识引入课堂,自找差距,激励学生再次阅读课文的认真性和仔细性,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主旨、感情的理解。如学习课文《春》时,我要求学生上课前做详尽地预习,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要求学生给课文配插图。等上课时学生交上来了"春草""春风""春花""春雨"和"迎春"图,这些图虽不成熟,但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春草"展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们在软软的、绿绿的草地上嬉戏,那种悠闲自得和春意盎然跃然纸上,"春风"展现了轻盈、芳香的特点,把无形的风用飘动的柳枝来表示,风的味道用想象的小鸟的语言来表示,"春雨图"把雨的细、密、亮的特点勾画的淋漓尽致,"春花图"则把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在阳光下闪烁的美好情景展现在 大家面前。这些插图,直观再现了春光的美好,表达了对春天美景的热爱、向往之情,效果良好。

语文课画简图有以下几种:

1.1画参观游览路线图。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简单画出参观路线,可以发挥小组的力量,互相补充,一幅紧扣课文内容的草图就呈现在大家面前,借此了解同学们对课文的分析、理解情况。如学习《小石潭记》一课,让学生自学课文,画出作者的游览路线图,小丘-篁竹——水声——石潭——游鱼,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体会到了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忧伤的思想感情。

1.2古诗词绘画。常言道:诗如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幅多么清幽静谧、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幅多么雄浑壮观令人赞赏的奇观。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古诗词,大多是名家的经典作品,内容丰富、概括力强,如果让学生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把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勾画出来,会大大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学习在教学《江南春绝句》时,师生共同画连环画。教师画上一座城郭,学生添上片片彩旗;教师画上丝丝细雨,学生画上座座寺庙,再画上数只黄莺;如教学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六月的西湖,湖畔杨柳依依,湖面上碧绿的荷叶一望无际,粉红的、雪白的荷花亭亭玉立,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鲜艳夺目。画面下配上古诗的字幕,再配以悠扬动听的古筝曲。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读出美,吟出情,诵出趣。

1.3画连环画。有些课文采用连环画的方法分析课文更有趣,如安徒生的通话《皇帝的新装》学生分别画出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大臣看新装、皇帝展新装的图画,既理清了故事情节又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明确了文章的讽刺意义。梁实秋的《猫的故事》厨师捉弄猫,在猫的尾巴上绑一罐头盒,让几只恶狗在身后疯撵的场面,学生用夸张的线条活灵活现展示了小猫的狼狈和恶狗的残暴,对弱者的同情和对厨师的憎恶油然而生。

2.展开联想,续写课文

"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公司的广告词告诉人们,拥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对世界的发展和进步是何等的重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诗人如果没有丰厚的生活底蕴和丰富的想象联想,何来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续写课文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比如学习了《李逵见宋江》学生了解了《水浒传》的故事情节,我提出问题:假如梁山好汉不招安,他们最终有何归宿。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出了不同的结局.①梁山好汉灭掉了宋王朝,平定了方腊,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新的国家②梁山好汉寡不敌众,被宋朝军队打败,宋江自杀,108条好汉死的死、散的散③梁山好汉灭掉了宋王朝,与方腊划江而治,从此南北对峙。总之,这种续写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5)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寻求真理探究科学知识的内驱力。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能灵活应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去。

例如教学《海燕》这首散文诗时,先介绍背景,然后播放视频课件:“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乌云越来越暗,雷声轰响,闪电象一条大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勇敢的海燕高傲地飞翔,越飞越高。”学生的注意力立即被吸引过来,不少学生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海燕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多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学生的整个精神力量都受到了激发。

二、丰富教学内容,拓宽信息传递渠道

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利用多媒体,可以适时地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声音、图像可以随时插入,随时展示,避免了平时只靠口说手写的容量小的弊端。这样学生虽是坐在教室里,但其视野却可以随着多媒体的展示扩展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而且其对文字的感受又可以随着画面,声音的不断延伸,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40分钟的上课时间被充分利用起来,发挥了他的最大价值。

如在教《故乡》一课时,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在外貌、神情、言行、性格上,对“我”和对生活态度等方面有何变化以及变化原因的基础上,教师投影显示出完整的板书设计。这样做,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快了好几倍,再利用节省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一个熟悉的人的外貌,写出其变化。写完后,指名学生读一读,评一评,使学生能多方面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增加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机会和训练密度,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提高了课堂效率,还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三、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如果教师能利用多媒体的特殊演示功能,创设富有变化的,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学习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感。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被激发,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如《皇帝的新装》一课,我通过多媒体,呈现一个肥胖男子光着身子(只穿一条裤衩)在大街上的画面,问:“他是什么人?”有些同学就会回答:“疯子”,有些回答:“乞丐”,阅读过课文的同学就会回答:“皇帝”。接着,我又提出,请大家给他设计一件服装,同学们通过丰富的想象,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设计。有的说给他O计一套西装皮革,让他变成一位名副其实的老板;有的说给他设计一套运动服,因为他太胖了,需要锻炼来减肥;有的说他是皇帝,应给他一身龙袍。那么,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两个骗子是怎样给皇帝设计新装的呢 ?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大意。可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关键看教师善不善于利用有利因素激发学生思维,训练思维的创造性,以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突出重点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8-0089-02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之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之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更佳途径。可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让想象驰骋于中学语文课堂,可以给学生的思想插上自由飞翔的翅膀,引领学生运用想象来搜寻新的构思,引发新的思想,唤起阅读的创新意识,把固定的文字激活、学活、用活。

一 激活文字,创设情境

当前,语文教材呈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若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仅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大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非但无欣赏乐趣可言,更是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英国哲学家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写道:“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枯燥文字看到生动图画,透过平实语言看到多彩生活,置身于作品情境意蕴之中,获得深刻的人生感悟和纯美的艺术享受。

例如,在教授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笔者要求学生依据文中刻画的荷叶结合生活所见,把荷叶与芭蕾的裙组合起来,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丰茂的荷叶,荷叶盘盘相连,因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典雅优美的芭蕾的蓬裙——于是,幽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感的舞台,们身着绿裙,翩跹起舞,轻盈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朦胧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干瘪的文字变成了鲜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复活,得到新生。

又如,《皇帝的新装》一文塑造了一个愚蠢可笑的皇帝形象,笔者在教授本文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带上道具,上台表演皇帝试新装的情节,这一环节把课堂教学推向。皇帝在镜子面前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它要求学生透过字面大胆想象。有的学生表演出皇帝整整皇冠,摸摸衣角的细节;有的学生表演出皇帝疑惑却故作镇定的虚伪表情。学生把文中的潜台词通过想象表现出来,一位愚蠢可笑的皇帝形象跃然纸上。

二 牵线搭桥,感悟内涵

作品的创作者与身为学生的读者,彼此的生活阅历、文化底蕴、思想深度、语言素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鸿沟有时简直难以跨越。语文教学中,需要点拨让学生想象起来。运用想象架设这座在心灵之间的桥梁,让读者走近作者,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而实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狡黠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翁公然做贼,抱走稻草,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诗至此,若不细想,不想象,就只会感到杜甫真幽默,能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景。但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联想到“贫困”,再一点拨,便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社会生态。群童正因家境贫困,才会“对面为盗贼”,抱走那些被今人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由此悟到这些正是结尾抒情议论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要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进而表现社会的动荡、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无私、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打动。

“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家贝多芬如是说。随着多媒体等电教手段的普及,音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日渐频繁,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大有裨益。教学中借助音乐为媒,调动情感,生发想象,烘托、渲染文章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执教《我与地坛》一课,笔者适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母爱的认识。因为史铁生的文章开启了学生的认知,学生各抒己见,谈得十分动情。这时,“花,轻轻地绽放……”满文军《懂你》的歌声在不知不觉间轻轻响起。当课程在《懂你》的歌声里终止,但母爱的旋律却久久在学生心中回荡。歌声成了授课内容的延展,成了授课内容另一种艺术形式的阐释。

三 放飞思想,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文艺创作是想象力的深层体现。笔者组织班上语文兴趣浓、作文能力较强的同学自编自办《班级小报》,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的文学社、通讯社,指导他们写作诗歌、小说、剧本等,并鼓励他们积极投稿,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有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孔乙己新编》,让咸亨酒店变成了一“网”情深的网吧,孔乙己成了穿着长衫的网迷。他们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表演在“学生综合素质汇报演出”中获得一致好评。看来,只要有适当的情境,学生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足可以令人大出意料。

当然,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还有很多方法和途径。还需指出的是,离开生活本身的胡思乱想不是创造性想象,只有与生活愿望本身结合并指向未来,开拓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才是特殊的创造性想象。所以,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时候,要善于调控把握,不可没有逻辑,过于荒诞。何时学生思维能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时。

篇(7)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我们知道,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的核心。教学要求学生的思维,特别是中学生的思维要具有一定的同一性、方向性、独立性、组织性和批判性,要求他们的思维具有一定的速度、灵活程度、广度和难度,并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因此,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一定要做到:既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又掌握一套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主要表现在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评性。如思维的敏捷性,指的是智力活动的速度,正如我们平常所说的思考敏捷、反应灵敏的思维品质。

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这些优良的思维品质呢?现就结合以下三个方面浅谈我的做法。

一、把教学知识与教会思维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基本训练的教学过程中,要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要把思维活动当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点。因此,我在语文课堂中,就善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激起学生思维的兴趣,这就要善于抓住问题,善于激励,让学生在思考、解疑的过程中激起思维的积极性,这就是其一。其二,要把学习基础知识,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意义紧密结合起来,并在这个结合过程中加强思维训练。其三,要把学和练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的学习与认识客观事物的学习密切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

二、运用质疑问难、层层设疑的方法,让学生在研究、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教师教会学生用质疑的态度,用研究的态度去进行学习,就会对事实、现实、规律及因果关系的本质,进行深入的钻研。这种钻研精神,反映了学生内部心理活动过程的一种主要刺激。这样,学生就可通过思考,对已获得的初步概念,在头脑中进行思考钻研,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运用自己的思维器官进行思考,把新知识对周围所见、所闻和所观察到的现象联系起来一起思考,以加深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主要方法。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就提出四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骗子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2)皇帝想去看新衣织得怎样了,但又不敢亲自去看,这是作者着重写他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说明了什么?(3)大臣、官员和皇去看布料,场面相同,但写法各不同,它们不同在哪里?(4)皇帝穿上新装举行游行大典有何结局?这四个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弄清楚文章的脉络和思路。接着,我又提出要求,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关键的句子,编写出提纲,概括段意,然后再归纳中心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在这个基础上,再提出要求,通过重点句子去质疑,如“‘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孩子最后叫了出来。”这句话我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让一个小孩子来揭穿皇帝新装的奥秘,戳穿游行大典的骗局?”这样的提问,使学生思考问题不只是局限于一般性的回答上,而是把思考的问题深入到课文的重点,深入到课文的主要精神实质上。这样,学生的智慧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理解课文和认识问题的程度也就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学生的思维也随着疑难问题层层深入到课文内涵和精蕴中去了,思维的深刻性品质就可得到很好的锻炼。

三、教导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维锻炼,以激发对思维劳动的热爱,从而发展思维

思维劳动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因此,发展思维能力,就一定要不断增加学生脑力劳动的分量,教导他们进行经常性的思维锻炼,学会开动脑筋,巧动脑筋,以激发他们对脑力劳动、思维劳动的热爱。

教会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维劳动,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注意把学生的心灵的劳动、思维的劳动和双手的劳动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据心理学的研究,人的大脑里有一种特殊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当双手从事一些精细的灵巧的动作时,就能把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出来。为此,我在教学时,既要激起学生心灵上的火花,又要及时地把他们引向思维的轨道,并教会他们把脑力劳动和双手劳动结合起来,做到心手并用、心灵手巧。

怎么才能做到这一步呢?我在教寓言《塞翁失马》时,是这样进行的:(1)从寓意入手,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体验提出问题:好事能变坏事吗?好坏事或坏好事,都是有条件的,试举例证明,这样引起在学生中不同的观点。(2)让学生从寓言中找出各自观点的论据,并写出不同的小论文。(3)用一段时间让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争论,把自己不同的理论根据充分地发表出来。(4)在争论不下的时候,教师请大家暂停下来,回去再找有关资料,以更加充分的理由和论据说服对方。(5)在这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小结,有分寸、有理论地分析了各方的论据和争辩,充分肯定各方的意见和说法,希望大家继续发扬这种精神,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用这样的课型把学生心灵的劳动、思维的劳动和双手的劳动结合了起来,统一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提问和要求不但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积极思维,并用一定的时间把思维劳动与双手劳动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要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须教之有法,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多动脑、勤思考。只有这样,才会收到1加1大于2的效果。

篇(8)

网络的发展已经让我们不得不考虑它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最近,国家教育部制定颁布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开阔学习的视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是21世纪推进语文教学现代化所必须充分利用的、十分重要的教学工具手段。顺应时代要求,先进教学手段的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越来越明显。它以新颖的形式,强大的功能,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相对于传统的黑板、粉笔对学生的吸引力更是可想而知。作为21世纪的教师,我们应该主动学习并运用这一现代科技的教学手段,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多媒体教学应用与实际教学存在的还不太和谐的因素,更应该坚持扬长避短,勇于钻研实践,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

能深切感知、思考、意会,并进而创造。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教《春》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用课件投影春、夏、秋、冬四幅风景图,让学生观察指出哪幅是春景图,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配音员丝丝入耳的朗读,让学生在有如亲临其境之中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指导《天上的街市》在加强朗读的同时,反复播放银河系录像片段和配有《月光鸣奏曲》的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边看边想象,想象天上美丽的世界,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想象力的开发,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个难学的学科,因为语言文字具有抽象性和模糊性,难理解难应用。课堂上,借助电教媒体让学生感受清晰的形象,不再产生恐惧感,如在指导《看云识天气》这课时,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引用大量的事例,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给我们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处理课文重点即说明语言准确性时,尽管尽了很大努力通过大量举例分析来强调突出,但学生因缺少直观的感性认识,体会不深。今年我在教这一课时改用多媒体教学,在处理课文重点即说明语言准确性时,图文并茂,尤其是作者对几种云的定义时,用计算机媒体向学生展示。在视觉形象作用下,让学生清晰感觉作者准确的科学语言,使学生潜能得到开掘。

三、内容具体化,变难为易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地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由于学生对石拱桥知道甚少,无法理解中国石拱桥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和制作特征。于是利用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地边听着教师讲解,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分析、比较,学生们终于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优美、坚固、精巧的特征。

四、突破重难点,课堂优化

在语文教学中,各类文体有其特点,我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设计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文的重难点得以突破,如指导《皇帝的新装》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理解童话中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的应用,我在分析课文时,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两框影片,一框是骗子假装做新衣的动作及皇帝看新装的神态,以此说明想象手法的应用。另一框是课文插图,皇帝赤身参加游行大典的丑态,用以说明夸张手法的应用。学生一边看一边发挥想象,感知骗子的狡猾,皇帝的荒唐。教师做适当的提问点拨,以便较好把握这篇童话的寓意与理解奇妙的想象和夸张的特色。课堂上学生注意力集中想象丰富,使课文的难点得以突破。

篇(9)

记叙文是初中生经常接触的一种文体。在记叙文中,作者往往通过多种描法来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了学生要具有写记叙文的能力,而教师的课堂阅读教学就恰恰为写作记人类的记叙文提供了一个契机,通过在阅读中体会文本中的描写方法、感受人物的形象来指导自己的写作,可谓一箭双雕之法。

例如在《草》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利用作者采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写作训练,文中在刻画杨光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便采用了多种描法,比如说“立时惊住”“惶惑”“不安”等心理描写的手法,再现了杨光在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时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真切地体现出了战士对于周副主席的一种爱戴之情。除此之外,课文中对于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草时,也运用了很多的动作描写,更加深切地体现出了生命高于一切的革命情怀,比如说“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等。这些动作和心理描写,对于刻画人物形象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在让学生阅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让学生体会这些描写对于人物刻画的作用。并且在学习完后,安排学生进行一个小练笔,采用这些描写方法去刻画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比如“我的同桌”“我的老师”等等。

写作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教师不断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渗透,体会文本中对于人物描写的方法,以第一人称的描写角度去表现人物的性格。

二、品味词句,指导写作

初中语文课本中蕴藏着无数优美的词句,品味这些词句、理解作品思想内涵,对于初中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在品味的同时,如果能让学生在其中有所收获,指导自己的写作,将是对于提升语用意识的一种完美解读,只有在语言实践中才能凸显出语言的实效和魅力。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了语文教学活动应在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基础上开展,故而在阅读教学中,关注重点词句的理解,并进行仿写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有所帮助的。

例如在《春》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的方式,进行写作训练。朱自清在描写春天的景色时,语言生动形象,优美,意境深远,而且其中有很多值得初中生在写作实践中去学习的写法。比如在描写春雨时,作者这样写到:“说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采用了三个“像……”的排比句式,将春雨的可爱写得淋漓尽致。还有在课文结尾处,同样也采用这样的排比句式,对春天的特点进行的生动的总述,“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教师在让学生品味这些语言的妙处时,还可以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写作练习。比如说让学生采用同样的排比或者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对秋天、冬天、夏天进行描写,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教育者,教语文不是教课文,要在立足学生实际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对于文本的深刻体验来指导自己的语言实践,尤其是文本中一些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的语句,将其作为自己写作方法的一个指导,无疑会为学生的写作增色良多。

三、立足教材,提升写作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本身就能够给学生带来无尽的想象,这些课文本身就是优秀的习作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发现可利用的资源,经过自己的转换或者是思想的延伸来对课文内容形成一个更加透彻的感知,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独特的想法中,去重新解读文本,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语文运用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欣赏作品,对于学生的习作能力大有裨益。

例如在《皇帝的新装》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在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的内容组织下,体现了皇帝大臣的虚伪本性,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了解了文本的内容后,对这个故事进行情节上的补充。在皇帝游行回来后,会怎么对待大臣,对待织匠呢?以后会对漂亮衣服的态度有什么样的转变呢?这些悬念都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内容,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付诸笔端……基于此,教师便可以安排学生习作课文《游行之后……》,以此来唤起学生无尽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想象,进而形成文字,流露于自己的作品之中,这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实践方面的创新,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沉浸于课文带来的想象中,而写出来的作品必定是属于学生自己的优秀的作品,这于写作而言,是一项有效的填充。

四、超越文本,拓展写作

中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有了更独到的见解,他们会有一种改变自己认为不合理的现象的冲动。本质而言,他们的内心是充满着真善美的。而在阅读文本中教师要充分地挖掘出课文的思想内涵,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们的作品中充满着对未知世界的幻想和对现有世界的正确态度,超越文本本身的思想内涵,进行合理的创编。在练笔中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使自己的作品在思想内涵上超越本文,形成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优秀作品。

例如在《蝉》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让学生们通过自主性的朗读,体会蝉所具有的精神品质。诗人在这首诗中不仅仅是在歌咏蝉,主要是在歌咏蝉的基础上借物言志,抒发自己的情怀,意在告诉世人,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而这种居高致远,并不是依凭见风使舵,或者阿谀权势和捧场所能得到的,它源自于人格美的力量,咏蝉中深切地饱含着虞世南的夫子之道。教师要在阅读中向学生渗透这种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将自己深藏的情感,通过事物来表达出来。实际的写作题目中,有很多这样的材料是可以借鉴的。例如说小草,当我们想描写生命中顽强意志力的时候,便可以借它来完成,亦或是仙人掌的坚韧品性,也可以作为我们优秀人格的一个标签来表达。不仅仅是他们,那在一瞬间绽放最美好时刻的昙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都是同学们可以借物言志的代表意象。教师在学习此类诗歌或者是课文时,要积极地引发学生的想象,培养他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上独具一格,形成思想内容上的有效提升。

篇(10)

关键词 语文教学;多媒体;情境;资源;创新;审美能力

现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教育教学领域,多媒体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表现形式、全新的教学视角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青睐。新课程改革也指出要善于运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技术手段来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现谈谈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愉快而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生心情舒畅,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迅速而敏锐,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敢于发表不同见解,进行创造性学习。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可以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情感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如执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课,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个与诗的意境相近的课堂氛围,选择钢琴曲“星空”,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幅城市夜空灯火闪烁的图片和暗夜星空的情景。再自定义动画使诗句字幕式的出现。在一幅城市夜空与星空相互辉映的图片上,此时要求学生不用看书,只需注视画面倾听范读。学生很容易投入到诗的意境中去。这种学习氛围是传统的讲和读所无法实现的。教师教得积极,学生学得投入。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备课资源,更新备课方式。

传统模式下,语文备课以本为本的情况极大地约束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备课活动,备课方式主要是写(把教案的有关内容写下来),课堂中教师主导(教师讲、教师写、教师提问解答)。多媒体环境下,语文备课资源拓展了,教师的选择面宽了,需要教师自行判别的多了,教师的积极性提升了。备课方式固然离不了写,但有了新的手段:下载、复印、电子文本输入等。课堂上既可由教师主导,也可由媒体主导(多媒体能说、能播,声、光、色俱有,能部分代替教师的课堂劳动)。多媒体主导的加入,能调节师生双方的教与学的兴趣,优化了课堂结构。

三、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如果教师能利用多媒体的特殊演示功能,创设富有变化的、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学习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感。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被激发,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如《皇帝的新装》一课,我通过多媒体,呈现一个肥胖男子光着身子(只穿一条裤衩)在大街上的画面,问:他是什么人?有些同学就会回答:疯子,有些回答:乞丐,阅读过课文的同学就会回答:皇帝。接着,我又提出:请大家给他设计一件服装。同学们通过丰富的想象,七嘴八舌的说出自己的设计。有的说给他设计一套西装皮革,让他变成一位名副其实的老板;有的说给他设计一套运动服,因为他太胖了,需要锻炼来减肥;有的说他是皇帝,应给他一身龙袍。那么,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两个骗子是怎样给皇帝设计新装的呢?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大意。可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关键看教师善不善于利用有利因素激发学生思维,训练思维的创造性,以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教学,让语文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说,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而多媒体的辅助,让学生的学习资源不再局限于教材、课堂和学校,而可以延伸到社会、网络,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进行自主拓展阅读与交流,真正体现生活处处皆语文,实现语文教学“小课本,大课堂”的目标。例如执教《向沙漠进军》一课之后,针对学生对土地沙化的现实忧虑,让学生围绕“防沙”、“治沙”的探究专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拓展和延伸,可上网或从课外书上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写出活动后的感想、设想、报告等,在全班进行交流,既增加了知识,又增添了环保意识,还培养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活动、合作探究、交流表述等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学到语文,用上语文。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人,都具有审美感受能力,但教师教读一首古词、新诗、元曲,其中的情感美和意境美单凭文字是很难再现的,只有借助美术、音乐等多媒体手段才能使学生直接感受到其中的美。如教《沁园春·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两首诗词,用美术可以展示我国北方美丽而奇寒的雪域风光,诗中的实景和虚景、动景和和静景、远景和近景均能以流动的画片一一展现;用音乐还能表达两位不同时代诗人的不同胸襟,同时诗中豪迈、惆怅的情调,也能以此一一抒发出来,让学生得到审美的享受。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电教媒体,才能更好地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熏陶,有效感受和吸收课文的语言,从而优化课堂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篇(11)

审视当前课改行为,既不关注教学实施的具体情况,也不考虑学生的接受知识的自身条件,而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去探究。教师讲的少,学生演的多,甚至极端地规定教师课堂最多只讲10分钟,学生活动保证30分钟。似乎教师讲的多了,就必定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的多了,就必定不是课改;教师讲的多了,必定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将的多了,教学质量就必定得不到保证。

然而人所共知,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闻道有先,术业有专。……一节课,教师教什么,怎样教,这是教师的权利和自由,只要不违背教学规律,只要不违反教育法规,只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健康,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前途与未来就可以了。

而时代对学生的期待,也只有通过教师的劳动才能实现。教师的权利与自由被但是,这样的模式,那样的套路,条条框框所辖制着,积极性与创造力得不到真正的发挥。为了保住吃法的营生,不得不一味地听命各级部门层层的规定与要求,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学生呢?

所以,语文教学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也要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得到很好地发挥,一句话,就是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突显人的终极价值。

一、让课堂迸感碰撞的火花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文本是思想的结晶。应利用教材本身,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如《蔚蓝的王国》一课,这篇课文真挚强烈的感情,来追忆美好的青春岁月。要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不,来对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对作者的生平,及创作的背景要做补充交代,否则还未步入青春期的学生很难把握这首诗的主题。

还应利用教师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所谓,“以自己的火点燃别人的火”。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还是以《蔚蓝的王国》为例,先让学生说一说对青春的理解。而后教师泛读,或以音像资料示范,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所描述的青春的美好。而后让学生书写青春赞语,表大对美好的青春的憧憬。

二、让课堂生气贯注

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语文课堂的任务,就是还原生命,让师生对生命的意识与文本得到共鸣。

教读,引领学生认识社会。如,《故乡》,学生的知识基础很难切入文本所涉及的时代。教师就要多讲,写作背景、作者经历、文章脉络、人物性格、社会意义和表现手法等。教师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深入情节,认识形象,感悟思想,得到启迪。

自读,要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经验,开展自主学习。如学习《蓝蓝的威尼斯》,学生要按部就班的回答一些列关于本文的背景、结构、主旨和特点等问题;也可结合课后题及相关资料自主发问,合作解决,相互质疑,共同探讨;切忌无问而发,滥发乱问。

研读,要深入文本,更要联系生活,关注全体,照顾多数,促使学生大面积参与更好地理解知识,达到学以致用。如在教《晏子使楚》一课时,要让学生通过翻译,理解晏子的观点。而后,结合自身经验,学习晏子说理的方式。学生经过思考,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实践证明,适度的语言文字训练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情感的萌发均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一节课的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必须明确、适度、集中,既要体现教材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要善于选择、取舍和重组。如《繁星》中的比喻句和《生活是多么广阔》中的排比句,学生有生活经历,便会产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说出心里话,指导学生写在纸上,那不算太难。

四、放飞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爱因斯坦用他一生的实践证明了想象力对他的发明创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看来,为人师者没有理由将文本看死,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