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初中地理知识心得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1 16:27:3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地理知识心得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初中地理知识心得

篇(1)

在这种形势下,省国土资源厅按照省领导关于“加快全省应急体系、平台建设”的指示,积极筹建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决定依托我站(中心)现有办公场所及卫星遥感监测设备、远程视频会商决策指挥系统等建设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及会商指挥部,作为全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形成横向与省委应急办、省政府应急办、省防汛指挥部、省气象台相联,纵向与国土资源部、各市州县国土资源局、市州地质灾害应急中心相通的中枢指挥系统。2012年初,经省编委同意,正式成立“湖南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加挂在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成立一年多来,应急中心主要承担全省地质灾害总值班值守,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和指挥调度等工作。

同时我们经过前期多地的调研,正在加紧进行湖南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的场地建设,争取在今年汛期初步建成并运行,实现与多部门的资料共享、远程视频会商、应急指挥管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应急中心,也将成为全省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节点。

Q:2013年度湖南省地质灾害趋势初步预测情况怎样?

A:根据湖南省地质环境特征、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结合2012年地质灾害灾情、隐患点稳定状况和2013年全省气候趋势,湖南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对今年全省的地质灾害做了初步预测:

今年我省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总体与常年相当,但局部强降雨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仍不可忽视,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发性地质灾害为主。其中,今年3-4月降水较常年偏多,受其影响,湘潭市、株洲市、郴州市汛期地质灾害发生频次仍然较多,同时,由于湘东、湘中山地丘陵区地质环境脆弱,岳阳、长沙、娄底、益阳等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较为易发,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不容乐观;主汛期5-9月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的主发期,尤以5、6、7月最为严重,主要应防范受强对流天气或台风暴雨影响引发的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可能主要在湘西北、湘西、湘东南部分山地丘陵区。

篇(2)

一、引言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基础”,这充分体现了初、高中地理教学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然而,事实却是初、高中地理知识严重脱节,信息传递和反馈渠道不通畅,致使许多学生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遇到很大困难,教师教学过程中也遇到诸多障碍,严重影响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和学生高考成绩,进而影响到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和终身发展。这就需要地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与融合,使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不至于产生“断层”的感受,以更好地适应高考的要求。

二、初、高中地理知识不衔接的原因分析

1、教材知识体系的不同。初中地理教材是按照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顺序构建的知识体系。总体上多属于区域地理知识范畴。高中地理则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块,以人地关系为主线,阐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规律,最终实现人地和谐发展。初中、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内容上看,初中地理知识侧重于从感性上让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缺乏深度,广度,更缺乏对学生地理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又加之受中考指挥棒的指引,初中地理不受重视导致学生基础很差。而高中地理深度加深,广度拓宽,梯度增强,角度多维。另外高中地理课程第一部分内容就是学习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所以进入高中之后,学生很难适应地理课程的学习。

2、初高中课程改革的差异。随着初中课改的深入实施,初中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地重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的具体实施上也有了明显的改进。与初中课改相比,高中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整个高中阶段教学方式相对滞后,新课程改革发展也不均衡,教师满堂灌的陈旧单一的教法现象普遍存在。这样,学生便很难适应由初中很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走进高中相对死板低沉没有活力的教学环境的转变。导致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都大大的降低,甚至出现厌学的情绪[1]。

3、中、高考的差异。中考和高考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考试,前者为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因此,在初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也都是为完成这一目标而努力,从量和质上都有很大欠缺。而高考则是国家级的选拔性考试,在当前新课程改革推动下,命题由考察知识掌握逐渐向向考察能力转变,对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都比以前高很多[2]。因此,不少初中地理教师就很不负责任地偷懒,上课让学生画画重点,然后死记硬背。

例如,初中地理在学习地球大气运动时,教师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近地面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并记住、所处的纬度位置及范围就可以完成教学目标,而进入高中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深入探讨这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形成过程、移动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初中学生平时也不好好学,根本不理解课本内容,考前突击背诵老师划定的内容也能达标过关,而到了高中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一下加深,此时学生面临高考,学习的心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这些学生到了高中在地理学习中往往不得要领,无法适应,进而考试成绩很差,挫伤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发现一般性的地理规律,同时介绍大量的相关资料,延伸地理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从特殊地理现象到一般地理规律的抽象概括能力,逐步训练学生多角度多视野观察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

1、深入分析地理教材,巧妙完成衔接。地理教材既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又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分析地理教材则是指教师认识地理教材的结构特点与教育功能的过程。这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进行的基础工作,能否认真深入分析教材直接关系教学质量的高低。高中地理知识容量大,学习时间又很紧张,对于学习的过程中要用到很多初中地理知识,不可能一点一滴花费大量时间去补充,所以就要求地理教师在熟知教材的基础上,把需要用到的初中地理知识适当巧妙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2、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奇妙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学习太阳活动地球的影响时,其中一个影响就是产生极光,在课堂上可以利用投影仪展示各种各样美丽的极光景观,学生看到多姿多彩,各式各样的极光,肯定会产生很大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此问题的兴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把学习的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地理可以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此激发学习地理的热情,从而取得优异成绩。

3、加强教材阅读和解题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由于初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不同,初中学习地理的方法大都是死记硬背,但是进入高中,这种方法显然不能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不能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更不能应对三年以后的高考。所以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主要从以下两方面下功夫[3]:⑴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纳各种途径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和理解教材的能力。对于仍然死记硬背的学生要及时指出他们学习方法的错误,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⑵活学活用:要学会举一反三,把相类似的相关的问题归纳总结,争取做到会做一道题,就会做这样的一类型的题,对灵活运用的学生的就大力给予表扬;⑶强调预习,课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也可把预习安排在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巡回辅导指点,具体帮助不大会预习的学生如何正确阅读教材,怎样抓住重点等,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4、适时,适当复习初中知识,弥补知识“断层”。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从已知到未知,将新知纳入旧知而逐步演化提高的过程。所以,通过适时,适当的复习有关初中知识,可以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做铺垫,从而解决知识上的“断层”,在学习新知识时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5、加强直观教学。高中地理的第一大部分内容是自然地理,刚开始就学习宇宙中地球和地球的运动,这部分知识很抽象,要求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学习起来往往感到非常吃力。在这一部分内容学习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立体模型和地球运动flas,并结合身边的实例,多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具如地球仪,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6、认真批改作业,以此反馈教学成效。批改作业要仔细、认真,批改作业时,一看学生是否会做,二看学生是否认真做,作图是否准确。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集体更正,个别存在的问题个别更正。通过严格规范的批改作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图,画图习惯和严密的思维过程,逐步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论与总结

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问题,不仅仅是教学层面上知识的增补,更是我们如何将传统教育理论中合理的部分在高中新课改中实践的问题。这要求我们在教学实际中,遵循初高中教学规律和特点,不断探索,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更好的教好地理这门课程。高中地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地理知识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各方面都比初中有更高的要求,学生能否在尽量短的时间适应高中的学习,跟上地理的学习节奏,有赖于我们地理老师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和融合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文科教育

2004(1):46~52

篇(3)

1、 引言

洞头县北岙后二期围垦工程是目前省内第一个完整采用爆炸置换法处理软土地基的围垦工程,爆炸置换法爆填堤心石及软基处理,使堤心堆石体能落底达到面层的淤泥层底落底宽度及两侧基础宽度,厚度均达到设计断面要求。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和进度都达到设计要求,为今后在围垦工程进一步铸造“精品工程”的保证。

2、爆炸置换法的设计

“下填法”是对传统“端进法”在类似工程中易产生的不足和缺陷,在研究和试验的基础上提出并经数个工程实践成功的专有技术,其核心是将专制药包埋设于抛石体下面泥中。“下填法”与“端进法”比较,其优点是充分利用爆炸能量并能控制爆破作用方向,加大堆石体置换深度和推进距离,该方法在长江口治理小黄龙出石码头两条海堤工程、大连化学工业治污工程1500米海堤工程、大连北良国家粮油储备区护岸海堤工程、浙江温岭钓浜渔港防波堤等工程中得到成功的应用,已建成后的工程经受了超设计标准的台风考验,其效果和工程质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针对本工程涂面以下断面的设计尺寸,采用“下填法”,使石体置换的深度和宽度能得到充分保证,同时克服传统“端进法”在处理堤身两侧坡脚处出现“死角”和置换不足,以及不易形成石体骨架的现象,从而确保置换效果和工程质量。

“爆炸置换法-下填法”的设计主要为抛填参数和爆破参数设计。

2.1、抛填参数设计

抛填参数主要有抛填顶标高、顶宽度、循环长度,以及超高抛填要求。根据类似工程实例和经验,考虑自然抛填坡比、自然抛填挤淤深度、爆后坡比及淤泥包等边界条件,经计算平衡后,确定本工程抛填参数如表1。

2.2、爆破参数主要有布药线的位置、长度及步距,单药包重量、药包间距和个数,药包埋置标高,一次起爆药量,以及装药结构。参照规范,结合成功的工程实例和积累的经验,经计算比较后,确定本工程爆破参数如表1。

抛填参数和爆破参数汇总表1

项 目

断面1

断面2

断面3

堤头

堤侧

堤头

堤侧

堤头

堤侧

参数

顶标高m

6.5

6.5

6.5

6.5

6.5

6.5

顶宽度m

26 (内11.5,外14.5)

26 (内11.5,外14.5)

26 (内11.5,外14.5)

26 (内11.5,外14.5)

26 (内11.5,外14.5)

26 (内11.5,外14.5)

循环长度m

6~8

/

6~8

/

8

/

超高要求

>2.5

/

>2.5

/

>2.5

/

布药线位置m

B+(3~5)

A=(内19,外22)

B+(3~5)

A=(内19,外22)

B+5

A=(内19,外22)

布药线长度m

18

51

18

51

18

51

布药线步距m

6~8

/

6~8

/

8

/

单药包重量 kg

50~70

70

50~70

60

50

60

药包间距m

3

3

3

3

3

3

药包个数(个)

7

18

7

18

7

18

药包埋置m

-5

-10

-5

-8

-5

-6

一次起爆药量kg

350~490

1260

350~490

1080

350

1080

注:A为距堤轴线的距离,B为抛填桩号。

3、爆炸置换法的施工

3.1施工程序及分段验收

3.1.1

本工程爆填堤心石的施工程序如下:

施工准备测量放样、设置抛填标志签发抛填、爆破作业通知单按抛填作业通知单抛填(勤量)按爆破作业通知单布药(保护好导爆索和起爆网络)爆前断面测量及石方统计安全起爆爆后断面测量签发下一炮抛填、爆破作业通知单,转入下一循环推进一定长度(100m)侧向补抛、爆破、爆前后测量转入下一段

3.1.2 施工分段交验

为满足测向爆填和后工序的爆破作业在安全方面的需要,以及控制裸露段长度减少在施工期间的“风损”,爆填堤心石全断面施工完毕后,每推进50~100米作为一个验收段,及时进行自检,合格后报监理验收并转入后工序。其中试验段作为一个独立分段,按试验段有关规定执行。

3.1.3 技术间歇与预留沉降量

全断面爆破工序结束后,堤身沉降在前3个月内速率大,之后逐渐减小,约半年后则趋于稳定,故此拟定护面结构在爆破工序全断面结束后3个月以上进行实施,并预留沉降量10~20厘米,具体应依实际观测资料定,并报监理批准、设计认可后执行。

3.2 布药方法

为确保按爆破各参数安全、可靠的实施,结合自身经验、专有器具,以及已有设备,经分析对比后,确定本工程布药方法:以陆上装药为主,辅以水上或滩面措施的施工方法。陆上装药机为采用1.6m3挖机经改制而成,配置两套不同的装药器和专有器具分别用于堤头和堤侧。具体施工步骤:装药机就位药孔定位装药器就位到设计埋置标高保护导爆索、装药起吊移位起爆网络联结及保护安全起爆。

4、安全距离计算

本工程位于较开阔水域,爆炸处理施爆均在水下或淤泥中进行,空气冲击波及飞石、淤泥等飞散物影响的安全距离可控制在100m。邻近爆破作业区数百米内无建筑物。根据爆破安全规程,爆炸引起的震动对周围的影响其安全距离可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R=(K/V)1/α·Q1/3

R——爆源与建筑物的距离(m)

V——爆炸震动速度(cm/s)

Q——一次爆炸的炸药量(kg)

K、α——经验系数(本工程取K=450,a=1.65)

安全标准按V=2-3cm/s控制,经计算单次药量Q控制在1200kg以下时,R≤280m,故爆震安全易于控制。

5 质量检测

本工程爆填堤心石的质量对海堤的整体稳定至关重要,所以要求采取以下手段检测爆填堤心石的施工质量:

①沉降位移观察:设置观察沉降及位移标志,要求有专人负责观察沉降及位移,出现位移及沉降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并且立即停工,人员撤离现场。沿坝长方向每25米设置一个沉降观察点,单点观测连续时间不少于3个月,每点测量次数不少于15次。

②断面测量:采用探地雷达勘测,主要目的是查明爆填堤心石与混合过渡层的厚度、断面形状,并对其施工效果进行评价等。探测工作应每30m~40m探测一次。

③抛石体钻孔:在抛石体上钻孔,探明抛石堤下部状态。第一次钻孔应与探地地雷达勘测同步进行,以后每200米左右钻一排(1-5个)抛石孔,钻孔通过抛石层进入第2层淤泥质粘土内1~3m。

④涂面以下坡脚处的爆填堤心石密度应与中间部位的爆填提心石密实度相同。

⑤设计断面以内的淤泥必须清理干净后方可进行理坡等工序。

⑥按现场施工情况设置观测标志,定期进行沉降位移观测。施工完成后保留永久观测点。

⑦断面尺度控制及误差应符合规范要求和安全稳定需要。

6、结论